CN205469232U - 刹车机构及儿童推车 - Google Patents
刹车机构及儿童推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5469232U CN205469232U CN201620131315.4U CN201620131315U CN205469232U CN 205469232 U CN205469232 U CN 205469232U CN 201620131315 U CN201620131315 U CN 201620131315U CN 205469232 U CN205469232 U CN 20546923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rake
- wheel
- mechanism according
- wheel seat
- sleev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Handcar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刹车机构,安装于儿童推车,儿童推车具有车脚,车脚下端设置有轮座及车轮,车轮上固定有刹车轮毂,刹车机构包括刹车组件,刹车组件包括驱动件及刹车件,刹车件包括第一弹性件及刹车杆,驱动件与刹车件活动地设置于轮座,第一弹性件设置于驱动件与刹车杆之间,驱动件活动时藉由第一弹性件驱使刹车杆与刹车轮毂卡合。利用第一弹性件的弹性变形,在刹车杆与刹车齿错开后弹力能驱使刹车杆卡合刹车轮毂,改善假刹问题,并提供更加稳定的刹车机构。相应的,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三种具有刹车机构的儿童推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刹车机构,尤其涉及一种可以防止假刹现象的刹车机构及具有该刹车机构的儿童推车。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大多数儿童推车的刹车机构主要包括刹车轮毂及刹车脚踏板。其中刹车轮毂固定在车轮轴(或车轮)上,并且刹车轮毂的外周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刹车齿,相邻的两个刹车齿之间形成刹车卡槽。刹车脚踏板可枢转地设置于车体上靠近刹车轮毂的位置,并且刹车脚踏板上设置有刹车杆。当用脚向下踩动刹车脚踏板时,刹车脚踏板枢转并带动刹车杆插入到一刹车卡槽内,此时由于刹车杆的卡合限制作用,车轮轴无法继续转动,实现了刹车目的。需要移动推车时,向上拨动刹车脚踏板使刹车杆从刹车卡槽中脱离,则刹车轮毂被释锁,车轮轴可以自由转动。
然而,这种结构的刹车机构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即容易出现假刹的情况。具体的,若刹车杆的末端与一刹车齿的末端相互抵顶而没有插入刹车卡槽内,刹车杆通过抵顶、摩擦对刹车轮毂起到了一定的阻挡作用,使车轮轴暂时无法转动,此时使用者容易误以为儿童推车已经刹车到位。而实际上,刹车杆并没有卡入刹车卡槽内,如果刹车脚踏板或车轮轴受到来自外界的碰撞等影响,使刹车杆不再抵顶刹车齿的末端,则车轮轴就可以自由转动,此时如果儿童推车处于倾斜地面,将会危机儿童安全。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可以改善假刹问题且刹车更加稳定的刹车机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改善假刹问题且刹车更加稳定的刹车机构。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具有该刹车机构的儿童推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刹车机构,安装于儿童推车,儿童推车具有车脚,车脚下端设置有轮座及车轮,车轮上固定有刹车轮毂,刹车机构包括刹车组件,刹车组件包括驱动件及刹车件,刹车件包括第一弹性件及刹车杆,驱动件与刹车件活动地设置于轮座,第一弹性件设置于驱动件与刹车杆之间,驱动件活动时藉由第一弹性件驱使刹车杆与刹车轮毂卡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刹车机构通过直接或间接地操作驱动件驱使刹车组件进行刹车,当刹车杆与刹车轮毂的刹车齿抵顶而没有与刹车轮毂卡合时,由于驱动件与刹车杆之间设置了第一弹性件,第一弹性件的弹性变形使得驱动件与刹车杆之间可以具有较大的相对运动余量,而不会相互抵死,因此当刹车齿与刹车杆稍微错开后,在第一弹性件的弹力驱使下,刹车杆会自动地与刹车轮毂进行卡合。本刹车机构有效地解决了假刹问题,保证刹车到位,有利于提高儿童推车的安全性。
较佳地,刹车件上下滑动地设置于轮座,刹车杆穿出轮座并位于刹车轮毂之上,驱动件包括上下滑动地容纳于轮座内的连动件,第一弹性件的上端弹性抵顶于连动件,第一弹性件驱使刹车杆滑动卡入刹车轮毂。
具体地,刹车件还包括位于轮座内的本体,刹车杆固定在本体的下端,本体的上端具有两相互间隔的侧臂,本体还包括位于两侧臂之间的凸起的定位柱,第一弹性件的下端定位于定位柱,连动件的上端具有伸入两侧臂之间并位于定位柱上方的限位部,第一弹性件的上端抵顶于限位部。
具体地,驱动件还包括转动件及连接件,转动件枢转地设置于轮座内,连接件连接于转动件与连动件之间,转动件转动时通过连接件拉连动件。
更具体地,连接件为一铁线,铁线的一端绕设在转动件上,铁线的另一端定位在连动件上。
较佳地,驱动件位于轮座内,且驱动件的一端与轮座枢接,刹车杆的一端枢接在轮座内,刹车杆的另一端位于轮座之外并设置有可卡入刹车轮毂的刹车棱,驱动件的另一端上摆时通过第一弹性件带动刹车棱摆向刹车轮毂。
具体地,刹车杆与驱动件同轴地枢接于轮座。
具体地,第一弹性件为扭簧,扭簧的一端固定于驱动件,刹车杆上开设有一固定孔,扭簧的另一端穿过固定孔。
具体地,轮座与驱动件之间还设置有第二弹性件,第二弹性件向下顶推驱动件使驱动件的另一端具有向下摆动的趋势。
较佳地,驱动件包括转动地设置于轮座内的旋转件,旋转件旋转时藉由第一弹性件驱使刹车杆与刹车轮毂卡合。
具体地,旋转件为转盘。
具体地,刹车件更包括滑动设置于轮座内的套筒,套筒设于旋转件和刹车杆之间,刹车杆一端滑动连接于套筒,刹车杆另一端朝刹车轮毂延伸并可穿出轮座外,第一弹性件弹性抵顶于套筒与刹车杆之间,旋转件旋转驱动套筒,并藉由第一弹性件驱使刹车杆与刹车轮毂卡合。
更具体地,旋转件具有在旋转件转动时向外推动套筒的第一斜面,旋转件旋转时藉由第一斜面驱动套筒,并通过第一弹性件推动刹车杆插入刹车轮毂。
详细地,旋转件开设有容纳套筒的弧形槽,旋转件还具有倾斜趋势与第一斜面相应的第二斜面,第一斜面与第二斜面分别位于弧形槽的两侧,套筒具有两凸出的抵触部,两抵触部分别抵触于第一斜面与第二斜面上。
更具体地,套筒呈一端开口的中空结构,且套筒的侧壁开设有导向槽,刹车杆的一端设置有滑动部,刹车杆的一端容纳于套筒内,滑动部滑动设置于导向槽中,第一弹性件位于套筒内。
详细地,轮座与套筒之间还设有第三弹性件,第三弹性件推动套筒向内滑动。
详细地,刹车件包括两刹车杆、两第一弹性件及两套筒,旋转件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斜面,两套筒分别与两第一斜面对应,两刹车件分别滑动连接于两套筒,旋转件转动时两第一弹性件分别推动两刹车杆伸出轮座的两侧面。
较佳地,车脚下端设置有轮座及两车轮,两车轮上分别设有刹车轮毂,刹车件包括两第一弹性件及两刹车杆,驱动件同时驱动两第一弹性件,以驱使两刹车杆分别与两侧的两刹车轮毂卡合。
较佳地,刹车机构还包括操作组件及连接线,操作组件包括操作件及锁定件,操作件设置于儿童推车的车手,锁定件连接于操作件,车手上设置有定位部用以与锁定件卡合,连接线的一端与操作组件连接,连接线的另一端与驱动件连接,操作件拉动连接线后使锁定件的一端卡入定位部内,操作锁定件的另一端使锁定件移离定位部。
操作件为滑动地套设在车手上的滑套,锁定件为枢接在滑套上的卡勾件,滑套拉动连接线上移后卡勾件的一端卡入定位部内,按压卡勾件的另一端时卡勾件枢转脱离定位部。
较佳地,连接线布置于车手及车脚内。
较佳地,滑套的上端向外延伸地设置有刹车操作部。
较佳地,操作组件还包括滑动设置于车手内的滑动件,滑动件与滑套固定,连接线的一端固定于滑动件。
较佳地,卡勾件的一端具有可卡入定位部内的卡合钩,卡勾件的另一端滑动地设有一安全锁定件,安全锁定件具有抵顶于滑套并限制卡勾件枢转的抵顶部,安全锁定件可滑动使抵顶部脱离滑套。
较佳地,操作组件还包括一安全锁定件,安全锁定件滑动地设于锁定件的另一端,安全锁定件具有抵顶于操作件并限制锁定件动作的抵顶部,安全锁定件可滑动使抵顶部脱离操作件。
具体地,操作组件还包括设置于安全锁定件与卡勾件之间的复位弹性件,复位弹性件顶推安全锁定件使抵顶部抵顶于滑套。
具体地,滑套包括套于车手的主体部及与主体部固定且侧边开口的容纳部,卡勾件与安全锁定件设置于容纳部,抵顶部抵顶于容纳部的边缘。
为实现另一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儿童推车,包括车手及车脚,车脚下端设置有轮座及车轮,车轮上固定有刹车轮毂,儿童推车还包括上述的刹车机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儿童推车中设置了上述的刹车机构,因此能够有效避免假刹现象的长期存在,保证刹车到位,提高了安全性。
同时,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儿童推车,包括车手及至少两车脚,两车脚下端设置有轮座及车轮,车轮上固定有刹车轮毂,还包括上述的刹车机构,刹车组件设置于一车脚的轮座,另一车脚的轮座设置有副刹车组件,副刹车组件包括副驱动件及副刹车件,副刹车件包括副弹性件及副刹车杆,副驱动件的一端与对应的轮座枢接,副刹车杆的一端枢接在对应的轮座内,副刹车杆的另一端位于轮座之外并设置有可卡入刹车轮毂的刹车棱,副弹性件设置于副驱动件与副刹车杆之间,儿童推车还包括一连动线,连动线的一端固定于刹车组件的驱动件,连动线的另一端固定于副驱动件的另一端,副驱动件的另一端上摆时通过副弹性件带动刹车棱摆向对应的刹车轮毂。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儿童推车的两个车脚下的轮座内分别设置有刹车组件及副刹车组件,需要刹车时通过操作刹车机构的操作组件,可以让刹车组件对对应车脚下的车轮进行刹车,并且刹车组件的刹车动作通过连动线传递给副刹车组件,使副刹车组件同时对另一车脚下的车轮进行刹车,两个车轮实现同步刹车,刹车效果更好。并且刹车组件及使副刹车组件均可以解决假刹问题。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儿童推车,包括车手及至少两车脚,两车脚下端设置有轮座及车轮,车轮上固定有刹车轮毂,儿童推车还包括连动线及上述的刹车机构,刹车机构包括两个刹车组件,两刹车组件分别设置于两车脚的轮座,连动线的两端分别固定于两刹车组件的旋转件,其中一旋转件转动时通过连动线带动另一旋转件转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儿童推车的两个车脚下的轮座内分别设置有刹车组件,并且两个刹车组件之间通过连动线连接并联动,因此其中一个刹车组件的刹车动作会经由连动线传递给另一个刹车组件,使两个刹车组件同时对两个车脚下的车轮进行刹车,刹车效果更佳。而两个刹车组件均可解决假刹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儿童推车的侧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儿童推车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刹车机构中操作组件的结构组成示意图。
图4是操作组件中卡勾件卡入车手上的定位部时的剖视图。
图5是图4中安全锁定件下压后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卡勾件枢转脱离定位部后的示意图。
图7是设置刹车组件的轮座处的示意图。
图8是刹车组件的结构组成示意图。
图9是刹车组件未刹车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10是刹车组件刹车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11是刹车组件中旋转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刹车组件中连动件与刹车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设置副刹车组件的轮座处的示意图。
图14是副刹车组件的结构组成示意图。
图15是副刹车组件未刹车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16是副刹车组件的爆炸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儿童推车的立体图。
图18是第二实施例中设置刹车组件的一轮座处的立体图。
图19是图18中车轮隐藏后的示意图。
图20是第二实施例中刹车组件的结构组成示意图。
图21是图20中刹车组件的平面示意图。
图22是第二实施例中刹车组件的旋转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3是刹车组件未刹车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24是刹车组件假刹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25是刹车组件刹车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26是第二实施例中设置另一刹车组件的另一轮座处的平面图。
附图标号说明:
1儿童推车 11车手 111侧杆 111a定位部
111b长槽 12前车脚 13后车脚 14横杆
15车轮 16刹车轮毂 171、172轮座 171a、172a通孔
171b长形槽
2操作组件 21滑套 211主体部 212容纳部
213刹车操作部 22滑动件 221接线槽 23卡勾件
231卡合钩 24安全锁定件 241抵顶部 242按压部
25复位弹性件 26卡勾件扭簧
3连接线
4刹车组件 40第一弹性件 41刹车件 411刹车杆
412本体 412a侧臂 412b定位柱 42连动件
421限位部 43转动件 431枢接孔 432接线孔
433基柱 44连接件
5连动线
6副刹车组件 61副驱动件 611固定柱 62扭簧
63副刹车杆 631刹车棱 632固定孔 64第二弹性件
1′儿童推车 173、174轮座 173a第一壳体 173b第二壳体
173c、173d通孔 173e导筒 173f导槽
7刹车组件 71刹车杆 711滑动部 72第一弹性件
73第三弹性件 74旋转件 740圆孔 741弧形槽
742第一斜面 743第二斜面 744第一接线孔 745第二接线孔
75套筒 751抵触部 752导向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给出的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作出描述。
结合图1至图4及图8、图9,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安装于儿童推车1的刹车机构,儿童推车1具有车手11及车脚,车脚下端设置有轮座及车轮15,车轮15上固定有刹车轮毂16。刹车机构包括操作组件2、连接线3及刹车组件4,操作组件2包括操作件及锁定件,其中操作件设置于车手11,锁定件连接于操作件,车手11上设置有定位部111a用以与锁定件卡合。刹车组件4包括驱动件及刹车件41,刹车件41包括第一弹性件40及刹车杆411,驱动件与刹车件41活动地设置于轮座,第一弹性件40设置于驱动件与刹车杆411之间,第一弹性件40并不需要与驱动件及刹车杆411都直接接触,只需能够将驱动件的动作通过弹力传递给刹车杆411以驱动刹车杆411即可。连接线3的一端与操作组件2连接,连接线3的另一端与驱动件连接。当使用者要刹车时,操作操作件而拉动连接线3上移后,驱动件被连接线3拉动时藉由第一弹性件40驱使刹车件41动作并使刹车杆411与刹车轮毂16卡合,以达到刹车功效;同时,锁定件的一端会与定位部111a卡合,用以将刹车组件4定位在刹车锁定位置。当使用者要解除刹车时,操作锁定件的另一端可以使锁定件移离定位部111a,使得刹车结构释锁回复到未刹车的位置,故使用者可继续推动儿童推车1。
上述之操作件可为滑动地套设在车手11上的滑套21,锁定件可为枢接在滑套21上的卡勾件23,当滑套21拉动连接线3上移后,会使刹车组件4移动到刹车锁定位置,此时卡勾件23的一端会与定位部111a卡合,用以将刹车组件4定位在刹车锁定位置,按压卡勾件23的另一端时卡勾件23枢转脱离定位部111a,使得刹车结构释锁并回复到未刹车的位置。
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车脚的数量为四个,四个车脚中包括两前车脚12与两后车脚13,每一前车脚12的上端与同侧的后车脚13的上端枢接,两后车脚13的下端之间连接固定有一横杆14。前车脚12及后车脚13的下端均设置有车轮15,两后车脚13下端的车轮15内侧固定有刹车轮毂16,且两后车脚13下端还分别设置有与刹车轮毂16相邻的轮座171、172。车手11呈U形并包括两个侧杆111,两侧杆111分别设置在两后车脚13上。刹车机构还包括连动线5及副刹车组件6。操作组件2设置在车手11的一侧杆111上,刹车组件4设置在与操作组件2同侧的后车脚13下的轮座171,副刹车组件6设置在另一后车脚13下的轮座172。连接线3连接于操作组件2与刹车组件4之间,并且连接线3沿图1中所示方向布置于同侧的车手11及后车脚13内。连动线5连接于刹车组件4与副刹车组件6之间,如图2所示,连接线5两端分别连接刹车组件4与副刹车组件6,在此实施例中,连接线5设置在横杆14及后车脚13外侧;可以理解的是,连动线5也可以布置于后车脚13及横杆14内,同样能达到连动刹车的效果。当向上拉动滑套21时,滑套21带动连接线3上移,连接线3驱使刹车组件4做出刹车动作,刹车组件4在动作的同时通过连动线5驱动副刹车组件6也做出刹车动作,从而实现两后车脚13下车轮15的同步刹车。
参照图3至图6,操作组件2还包括滑动件22、安全锁定件24、复位弹性件25及卡勾件扭簧26。滑套21包括上下滑动地套于侧杆111上的主体部211及与主体部211固定且侧边开口的容纳部212。主体部211的上端向外延伸扩张地设置有刹车操作部213,从而方便用手指勾住滑套21并上拉。滑动件22容纳于侧杆111内并与滑套21固定,当滑套21在侧杆111上滑动时,滑动件22跟随滑套21滑动。滑动件22的下端开设有接线槽221,连接线3(显示于图1)的上端通过接线槽221穿入滑动件22之内并与滑动件22固定。卡勾件23、安全锁定件24及复位弹性件25均设置于容纳部212。卡勾件23与容纳部212枢接,卡勾件23的下端具有一向侧杆111弯折的卡合钩231。侧杆111上开设有一定位部111a及贯穿侧杆111相对的两个侧壁的长槽111b,定位部111a具体为定位孔,如图4-6所示,定位部111a位于长槽111b的下方。滑套21与滑动件22之间通过铆钉等连接件连接,长槽111b的开设使得铆钉等连接件可相对侧杆111上下滑动,从而确保滑套21能够顺利带动滑动件22。如图4所示,卡勾件扭簧26设置于滑套21与卡勾件23之间并提供使卡勾件23逆时针转动的弹力。当处于刹车状态时,卡合钩231可在卡勾件扭簧26的弹力驱使下穿过滑套21的主体部211并卡入到定位部111a内,并且卡勾件扭簧26能够使卡勾件23保持于卡合状态。在未刹车情况下,如图6所示,卡合钩231的位置低于定位部111a位置,需要向上拉动滑套21才能使卡合钩231的位置与定位部111a对准并卡入。当按压卡勾件23的上端时卡勾件23枢转使卡合钩231脱离定位部111a。安全锁定件24上下滑动地设置于卡勾件23的上端,且安全锁定件24具有位于容纳部212开口边缘的外侧并与容纳部212抵顶的抵顶部241。复位弹性件25设置在安全锁定件24与卡勾件23之间,复位弹性件25向上顶推安全锁定件24使安全锁定件24的抵顶部241能够保持抵顶于容纳部212的状态。由于安全锁定件24对容纳部212的抵顶,使得卡勾件23无法自由转动,因此卡合钩231不会脱离定位部111a,操作组件2被锁定于侧杆111上,儿童推车1可保持于刹车状态(如图4所示)。
结合图5与图6,需要释锁操作组件2时,首先使用者必须向下滑动安全锁定件24使抵顶部241与容纳部212开口边缘错开,然后向内按压安全锁定件24使卡勾件23枢转。当卡合钩231脱离定位部111a后,滑套21便可以在侧杆111上自由滑动。为了便于向下滑动的操作,安全锁定件24上还具有向外凸出的按压部242。安全锁定件24可视为第二道安全锁,用以防止儿童推车意外释锁。
结合图7至图9,刹车组件4的驱动件包括上下滑动地容纳于轮座171内的连动件42、枢转地设置于轮座171内的转动件43及连接于转动件43与连动件42之间的连接件44。连接件44具体的是一铁线,连接件44的一端饶设在转动件43上,连接件44的另一端定位在连动件42上。当转动件43在图9中所示位置做正向(顺时针)转动时,可以通过连接件44拉动连动件42往下移动。连接线3从轮座171上的一个通孔171a穿入并固定在转动件43上,向上拉动连接线3时,转动件43能够被驱动而做正向转动。为了实现图9中所示的布线方式,转动件43的结构如图11所示,转动件43上具有枢接孔431、接线孔432及基柱433,转动件43通过枢接孔431枢接在轮座171内,连接线3穿入接线孔432内以与转动件43固定,连接件44的一端饶设于基柱433。当然,也可以在轮座171内设置一凸柱或滚轮(未图示),让穿入的连接线3绕过凸柱或滚轮后再固定到转动件43上,同样能达到功效。刹车件41上下滑动地设置于轮座171,刹车件41包括位于轮座171内的本体412,刹车杆411贯穿地固定在本体412的下端,并且刹车杆411向两侧穿出轮座171之后位于两侧刹车轮毂16之上,轮座171两侧开设有供刹车杆411上下滑动的长形槽171b,故而能同时对两车轮15进行刹车。第一弹性件40设置于驱动件与刹车杆411之间,具体的,第一弹性件40的上端弹性抵顶于连动件42,第一弹性件40的下端弹性抵顶于本体412。
如图9所示,需要刹车时,连接线3被向上拉动,转动件43正向转动并通过连接件44拉动连动件42往下移动,下移的连动件42向下压缩第一弹性件40并通过第一弹性件40带动本体412也向下移动,与本体412固定的刹车杆411同时向下移动并与刹车轮毂16(显示于图8)卡合,将车轮15锁死,实现了刹车;倘若刹车杆411卡在刹车轮毂16刹车齿上(此时使用者因为已经拉动滑套21,所以会误以为已经启动刹车,即为假刹现象),一旦刹车杆411与刹车齿错开后,第一弹性件40的弹力可驱使刹车杆411继续向刹车轮毂16移动并卡合,而完成刹车的动作。由此可知,上述第一弹性件40的设置可以防止刹车杆411顶住刹车齿而刹车力量过大造成的假刹现象。如图10所示,连动线5固定在连动件42上,并由通孔171a穿出。连动件42向下移动时,连动线5被向下拉动。
再参照图12,刹车件41的本体412的上端具有两相互间隔的侧臂412a,本体412还包括位于两侧臂412a之间的凸起的定位柱412b,第一弹性件40的下端定位于定位柱412b,连动件42的上端具有伸入两侧臂412a之间并位于定位柱412b上方的限位部421,第一弹性件40的上端抵顶于限位部421。
结合图13至图16,副刹车组件6包括副驱动件61及副刹车件,副刹车件包括副弹性件及副刹车杆63。副驱动件61位于轮座172内,且副驱动件61的一端与轮座172枢接,连动线5由轮座172上的一通孔172a穿入并固定在副驱动件61的另一端。连动线5被上拉时驱使副驱动件61的另一端向上摆动。副刹车杆63呈弧形弯曲结构,其一端与副驱动件61同轴地枢接在轮座172内,副刹车杆63的另一端位于轮座172之外并设置有可卡入刹车轮毂16的刹车棱631,未刹车情况下刹车棱631不与刹车轮毂16卡合。如图13及图16所示,刹车棱631向两边的刹车轮毂16延伸,故而能同时对两车轮15进行刹车。副弹性件设置于副驱动件61与副刹车杆63之间,具体的,副弹性件是一扭簧62,扭簧62的一端固定于副驱动件61与轮座172枢接的位置,副刹车杆63上开设有一固定孔632,扭簧62的另一端穿过固定孔632。参照图14至15,当进行刹车时,副驱动件61另一端在连动线5的牵引下向上摆动,因此与副刹车杆63有相对枢转,使副驱动件61的另一端与副刹车杆63的另一端彼此远离,扭簧62被拉伸而储存弹性势能,通过扭簧62得以带动刹车棱631摆向刹车轮毂16;如图15所示,倘若副刹车杆63的刹车棱631卡在刹车轮毂16刹车齿上(此时使用者因为已经拉动滑套21,所以会误以为已经启动刹车,即为假刹现象),一旦刹车棱631与刹车齿错开后,扭簧62的弹力可驱使刹车棱631继续摆向刹车轮毂16,而完成刹车的动作。上述副驱动件61与扭簧62的结构可以防止刹车棱631顶住刹车齿而刹车力量过大造成的假刹现象。轮座172与副驱动件61之间还设置有第二弹性件64,第二弹性件64的上端弹性抵顶于轮座172,第二弹性件64的下端弹性抵顶于副驱动件61的另一端,第二弹性件64向下顶推副驱动件61使副驱动件61的另一端具有向下摆动的趋势。如图16所示,具体的,副驱动件61的另一端具有凸起的固定柱611,再回看图15,第二弹性件64的下端定位于固定柱611,而连动线5也固定在固定柱611上。
结合图2、图10及图15,当进行刹车时,刹车组件4的连动件42在转动件43与连接件44的驱使下往下移动,使刹车杆411完成刹车动作,而连动线5与连动件42固定的一端也被向下拉动,导致连动线5整体从副刹车组件6沿横杆14向刹车组件4偏移,因此连动线5与副刹车组件6的副驱动件61固定的这一端是被向上拉起的,被连动线5拉动的副驱动件61进一步驱使刹车棱631完成刹车动作。这就是刹车组件4与副刹车组件6能够实现同步刹车的内部原理。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弹性件40、第二弹性件64及复位弹性件25均为压缩弹簧。本实用新型的重点在于刹车机构,因此对儿童推车1的其他部件不做介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儿童推车1的刹车机构中操作组件2通过连接线3与刹车组件4连接并连动,而刹车组件4再通过连动线5与副刹车组件6连接并联动,一般情况下,沿车手11往上拉动滑套21就可以通过连接线3及驱动件驱使刹车杆411与对应的刹车轮毂16卡合,同时刹车棱631也与另一刹车轮毂16卡合,实现了两个后车脚13下车轮15的同步刹车。当刹车杆411与刹车轮毂16的刹车齿抵顶而没有与刹车轮毂16卡合时,由于驱动件与刹车杆411之间设置了第一弹性件40,第一弹性件40的弹性变形使得驱动件与刹车杆411之间可以具有较大的相对运动余量,而不会相互抵死。当刹车齿与刹车杆411稍微错开后,在第一弹性件40的弹力驱使下,刹车杆411会自动与刹车轮毂16进行卡合。同理可知,扭簧62的设置也使得副驱动件61与副刹车杆63之间具有运动余量,驱使刹车棱631与刹车轮毂16卡合。本儿童推车1通过设置刹车机构,有效地解决了假刹问题,保证刹车到位,提高了安全性。
本实施例中刹车机构的刹车组件4与副刹车组件6分别设置在两个后车脚13下,但是刹车组件4与副刹车组件6也可以分别设置到两个前车脚12下,也可以将刹车组件4与副刹车组件6分别设置在前车脚12与后车脚13。另外,刹车组件4与副刹车组件6的数量也并不限定于一个,其数量可根据实际生产需要设定。
以上实施例中刹车机构同时包括了两种不同的刹车组件,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刹车机构可以只包括操作组件2、连接线3以及一种刹车组件。刹车组件设置于车脚下并通过连接线3与操作组件2连接,操作组件2及连接线3的结构及设置方式均与以上实施例中相同。刹车组件也包括驱动件及刹车件,刹车件包括刹车杆及第一弹性件,刹车组件既可以是上一实施例中的刹车组件4,也可以是上一实施例中的副刹车组件6。当刹车组件采用与上一实施例中的副刹车组件6相同的结构时,刹车组件的驱动件、刹车件、刹车杆及第一弹性件分别等同于副刹车组件6的副驱动件61、副刹车件、副刹车杆63及扭簧62,并且,驱动件不再由连动线5拉动,而是直接与连接线3固定并由连接线3拉动。
图17至图26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例。
如图17所示,本实施例中儿童推车1′的整体结构与第一实施例中相同,也包括车手11、前车架12及后车脚13,前后车脚下均设置有车轮15,两后车脚13下分别设置有轮座173、174,并且儿童推车1′上也设置有刹车机构以实现刹车。本实施例中的刹车机构包括两个分别设置于两轮座173、174的刹车组件7以及与第一实施例中相同的操作组件2、连接线3及连动线5。操作组件2设置在车手11上,连接线3连接在操作组件2与一刹车组件7之间,连动线5连接在两个刹车组件7之间,通过操作操作组件2,可以实现两个刹车组件7的同步刹车。连接线3跟操作组件2的连接方式以及连接线3在儿童推车1′上的布置方式与第一实施例中相同,连动线5在儿童推车1′上的布置方式也与第一实施例中相同。
参照图18、19,轮座173位于车轮15的中间,与车轮15固定的两个刹车轮毂16(图中只显示一个)分别位于轮座173的两侧。刹车组件7包括有两个刹车杆71,两刹车杆71可相对轮座173伸出或缩入到轮座173内,当两刹车杆71分别凸出于轮座173的两侧面时,两刹车杆71分别插入到两刹车轮毂16中从而与刹车轮毂16卡合,进而使车轮15无法转动,实现刹车。继续参照图19,轮座173由一较大的第一壳体173a与一较小的第二壳体173b相互扣合而成,轮座173上设置有相邻的两个通孔173c、173d,通孔173c、173d与轮座173的内部空间连通。
结合图22至图25,刹车组件7包括驱动件及刹车件,其中刹车件包括两个第一弹性件72、两个刹车杆71及两个套筒75,驱动件包括一个旋转件74;此外,轮座173与套筒75之间还设有第三弹性件73。轮座173内具有一横向延伸的导筒173e,车轮15的轮轴可贯穿通过导筒173e。旋转件74为一种转盘,中心位置开有圆孔740并套在导筒173e上,从而使旋转件74可以在轮座173内转动,并且转动的中心轴线平行与车轮15的轴向。轮座173内设置有两个导槽173f,两个套筒75分别滑动地设置在导槽173f内,套筒75可沿车轮15的轴向相对轮座173滑动。旋转件74上贯穿地开设有两个弧形槽741,两个套筒75分别容纳于两个弧形槽741中,因此套筒75不会对旋转件74的转动产生干涉。每一弧形槽741的两侧壁分别形成有第一斜面742与第二斜面743,第一斜面742位于外侧,第二斜面743位于内侧并具有与第一斜面742相应的倾斜趋势。两个弧形槽741对应的斜面的朝向是相反的,即一个弧形槽741两侧的第一斜面742与第二斜面743朝向第一壳体173a,而另一个弧形槽741两侧的第一斜面742与第二斜面743则朝向第二壳体173b。两个套筒75反向设置,且每一套筒75的侧壁具有两凸出的抵触部751,两抵触部751分别抵触在对应的第一斜面742与第二斜面743上。当旋转件74正向(图22中逆时针)转动时,朝向第一壳体173a的第一斜面742与第二斜面743推动对应的套筒75滑向第一壳体173a,同时朝向第二壳体173b的另一第一斜面742与另一第二斜面743推动对应的另一套筒75滑向第二壳体173b。
结合图20、图23至图25,两刹车杆71分别与两套筒75滑动连接,具体的,套筒75呈一端开口的中空结构,且套筒75开口的一端朝外,套筒75的侧壁上开设有导向槽752。刹车杆71的一端设置有滑动部711,刹车杆71的一端容纳于套筒75内,滑动部711滑动设置于导向槽752中,因此刹车件可在套筒75内沿车轮15的轴向滑动。每一第一弹性件72设置于对应的刹车杆71与驱动件之间,使驱动件的动作能够通过第一弹性件72的弹力传递给刹车杆71并驱动刹车杆71。具体的,第一弹性件72位于对应的一套筒75之内并弹性抵顶于该套筒75与滑动连接于该套筒75的刹车杆71之间。第一壳体173a与第二壳体173b分别开孔,在两第一弹性件72的驱使下,两个刹车杆71可分别伸出轮座173的两侧面并插入两刹车轮毂16内而与刹车轮毂16卡合。每一第三弹性件73位于一导槽173f内并弹性抵顶于轮座173与对应的套筒75之间,第三弹性件73提供使套筒75反向滑动的弹力,换言之就是让与朝向第一壳体173a的第一斜面742、第二斜面743对应的套筒75滑动远离第一壳体173a,让与朝向第二壳体173b的第一斜面742、第二斜面743对应的另一套筒75滑动远离第二壳体173b。在套筒75反向滑动的同时,也通过抵触部751与斜面的抵触驱使旋转件74反向转动。
参照图20至图22,旋转件74的外边缘设置有第一接线孔744与第二接线孔745,第一接线孔744与第二接线孔745间大致间隔180度。连接线3的一端从通孔173c穿入轮座173内并伸入第一接线孔744内从而实现与旋转件74的固定。连动线5的一端固定在第二接线孔745内并从轮座173的通孔173d穿出。
结合图17与图23至图25,需要对儿童推车1′进行刹车时,操作操作组件2,连接线3被拉起并进一步带动旋转件74正向转动,旋转件74转动过程中向外推动两套筒75,而两套筒75的滑动又驱使两第一弹性件72推动两刹车杆71向相反的两方向伸出轮座173外,两刹车杆71分别与两侧的刹车轮毂16卡合,实现两车轮15同步刹车,进而提供更稳定的刹车功效。由于套筒75与刹车件之间设有第一弹性件72,即使存在刚开始刹车时刹车杆71与刹车轮毂16抵顶而没有卡合的假刹现象(如图24所示),也能够在刹车轮毂16稍微转过一定角度后凭借第一弹性件72的弹力推动刹车杆71插入刹车轮毂16。可见,刹车组件7能够有效解决假刹问题。
如图25所示,另一刹车组件7设置在另一轮座174内,连动线5伸入这一轮座174内并与这一刹车组件7的旋转件74固定。当另一刹车组件7进行刹车时,连动线5被拉动从而驱使这一刹车组件7也同步进行刹车。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弹性件72与第三弹性件73与上一实施例中一样也是压缩弹簧。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本实用新型的刹车机构而言,操作组件2与连接线3并不是驱使刹车组件进行刹车的唯一结构,操作组件2与连接线3只是便于使用者实现刹车及解锁的一种便捷方式。刹车机构可以只包括刹车组件而不设置操作组件2与连接线3,通过在轮座上设置与刹车组件的驱动件连接的踏板,使用者踩踏或拨动踏板时也可以驱使刹车组件进行刹车。具体的,踏板可与第一实施例中的转动件43连接并驱使转动件43正向转动,或者,踏板可直接与连动件42连接并驱使连动件42下降,当踏板直接与连动件42连接时,刹车组件74中旋转件74及连接件44也可略去。而在第二实施例中,踏板与旋转件74连接并驱使旋转件74正向转动。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例而已,其作用是方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并据以实施,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Claims (30)
1.一种刹车机构,安装于儿童推车,所述儿童推车具有车脚,所述车脚下端设置有轮座及车轮,所述车轮上固定有刹车轮毂,
其特征在于:所述刹车机构包括刹车组件,所述刹车组件包括驱动件及刹车件,所述刹车件包括第一弹性件及刹车杆,所述驱动件与刹车件活动地设置于所述轮座,所述第一弹性件设置于所述驱动件与刹车杆之间,所述驱动件活动时藉由所述第一弹性件驱使所述刹车杆与所述刹车轮毂卡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刹车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刹车件上下滑动地设置于所述轮座,所述刹车杆穿出所述轮座并位于所述刹车轮毂之上,所述驱动件包括上下滑动地容纳于所述轮座内的连动件,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上端弹性抵顶于所述连动件,所述第一弹性件驱使所述刹车杆滑动卡入所述刹车轮毂。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刹车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刹车件还包括位于所述轮座内的本体,所述刹车杆固定在所述本体的下端,所述本体的上端具有两相互间隔的侧臂,所述本体还包括位于两所述侧臂之间的凸起的定位柱,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下端定位于所述定位柱,所述连动件的上端具有伸入两所述侧臂之间并位于所述定位柱上方的限位部,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上端抵顶于所述限位部。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刹车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还包括转动件及连接件,所述转动件枢转地设置于所述轮座内,所述连接件连接于所述转动件与所述连动件之间,所述转动件转动时通过所述连接件拉所述连动件。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刹车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为一铁线,所述铁线的一端绕设在所述转动件上,所述铁线的另一端定位在所述连动件上。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刹车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位于所述轮座内,且所述驱动件的一端与所述轮座枢接,所述刹车杆的一端枢接在所述轮座内,所述刹车杆的另一端位于所述轮座之外并设置有可卡入所述刹车轮毂的刹车棱,所述驱动件的另一端上摆时通过所述第一弹性件带动所述刹车棱摆向所述刹车轮毂。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刹车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刹车杆与所述驱动件同轴地枢接于所述轮座。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刹车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件为扭簧,所述扭簧的一端固定于所述驱动件,所述刹车杆上开设有一固定孔,所述扭簧的另一端穿过所述固定孔。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刹车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轮座与所述驱动件之间还设置有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向下顶推所述驱动件使所述驱动件的另一端具有向下摆动的趋势。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刹车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包括转动地设置于所述轮座内的旋转件,所述旋转件旋转时藉由所述第一弹性件驱使所述刹车杆与所述刹车轮毂卡合。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刹车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件为转盘。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刹车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刹车件更包括滑动设置于所述轮座内的套筒,所述套筒设于所述旋转件和所述刹车杆之间,所述刹车杆一端滑动连接于所述套筒,所述刹车杆另一端朝所述刹车轮毂延伸并可穿出所述轮座外,所述第一弹性件弹性抵顶于所述套筒与所述刹车杆之间,所述旋转件旋转驱动所述套筒,并藉由所述第一弹性件驱使所述刹车杆与所述刹车轮毂卡合。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刹车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件具有在所述旋转件转动时向外推动所述套筒的第一斜面,所述旋转件旋转时藉由所述第一斜面驱动所述套筒,并通过所述第一弹性件推动所述刹车杆插入所述刹车轮毂。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刹车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件开设有容纳所述套筒的弧形槽,所述旋转件还具有倾斜趋势与所述第一斜面相应的第二斜面,所述第一斜面与所述第二斜面分别位于所述弧形槽的两侧,所述套筒具有两凸出的抵触部,两所述抵触部分别抵触于所述第一斜面与所述第二斜面上。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刹车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呈一端开口的中空结构,且所述套筒的侧壁开设有导向槽,所述刹车杆的一端设置有滑动部,所述刹车杆的一端容纳于所述套筒内,所述滑动部滑动设置于所述导向槽中,所述第一弹性件位于所述套筒内。
1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刹车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轮座与所述套筒之间还设有第三弹性件,所述第三弹性件推动所述套筒向内滑动。
17.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刹车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刹车件包括两所述刹车杆、两所述第一弹性件及两所述套筒,所述旋转件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所述第一斜面,两所述套筒分别与两所述第一斜面对应,两所述刹车件分别滑动连接于两所述套筒,所述旋转件转动时两所述第一弹性件分别推动两所述刹车杆伸出所述轮座的两侧面。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刹车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脚下端设置有所述轮座及两车轮,两所述车轮上分别设有所述刹车轮毂,所述刹车件包括两所述第一弹性件及两所述刹车杆,所述驱动件同时驱动两所述第一弹性件,以驱使两所述刹车杆分别与两侧的两所述刹车轮毂卡合。
1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刹车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刹车机构还包括操作组件及连接线,所述操作组件包括操作件及锁定件,所述操作件设置于所述儿童推车的车手,所述锁定件连接于所述操作件,所述车手上设置有定位部用以与所述锁定件卡合,所述连接线的一端与所述操作组件连接,所述连接线的另一端与所述驱动件连接,所述操作件拉动所述连接线后使所述锁定件的一端卡入所述定位部内,操作所述锁定件的另一端使所述锁定件移离所述定位部。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刹车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件为滑动地套设在所述车手上的滑套,所述锁定件为枢接在所述滑套上的卡勾件,所述滑套拉动所述连接线上移后所述卡勾件的一端卡入所述定位部内,按压所述卡勾件的另一端时所述卡勾件枢转脱离所述定位部。
21.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刹车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线布置于所述车手及所述车脚内。
22.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刹车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套的上端向外延伸地设置有刹车操作部。
23.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刹车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组件还包括滑动设置于所述车手内的滑动件,所述滑动件与所述滑套固定,所述连接线的一端固定于所述滑动件。
24.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刹车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勾件的一端具有可卡入所述定位部内的卡合钩,所述卡勾件的另一端滑动地设有一安全锁定件,所述安全锁定件具有抵顶于所述滑套并限制所述卡勾件枢转的抵顶部,所述安全锁定件可滑动使所述抵顶部脱离所述滑套。
25.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刹车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组件还包括一安全锁定件,所述安全锁定件滑动地设于所述锁定件的另一端,所述安全锁定件具有抵顶于所述操作件并限制所述锁定件动作的抵顶部,所述安全锁定件可滑动使所述抵顶部脱离所述操作件。
26.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刹车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安全锁定件与所述卡勾件之间的复位弹性件,所述复位弹性件顶推所述安全锁定件使所述抵顶部抵顶于所述滑套。
27.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刹车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套包括套于所述车手的主体部及与所述主体部固定且侧边开口的容纳部,所述卡勾件与所述安全锁定件设置于所述容纳部,所述抵顶部抵顶于所述容纳部的边缘。
28.一种儿童推车,包括车手及车脚,所述车脚下端设置有轮座及车轮,所述车轮上固定有刹车轮毂,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27中任一项所述的刹车机构。
29.一种儿童推车,包括车手及至少两车脚,两所述车脚下端设置有轮座及车轮,所述车轮上固定有刹车轮毂,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刹车机构,所述刹车组件设置于一所述车脚的所述轮座,
另一所述车脚的所述轮座设置有副刹车组件,所述副刹车组件包括副驱动件及副刹车件,所述副刹车件包括副弹性件及副刹车杆,所述副驱动件的一端与对应的所述轮座枢接,所述副刹车杆的一端枢接在对应的所述轮座内,所述副刹车杆的另一端位于所述轮座之外并设置有可卡入所述刹车轮毂的刹车棱,所述副弹性件设置于所述副驱动件与副刹车杆之间,所述儿童推车还包括一连动线,所述连动线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刹车组件的所述驱动件,所述连动线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副驱动件的另一端,所述副驱动件的另一端上摆时通过所述副弹性件带动所述刹车棱摆向对应的所述刹车轮毂。
30.一种儿童推车,包括车手及至少两车脚,两所述车脚下端设置有轮座及车轮,所述车轮上固定有刹车轮毂,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动线及如权利要求10-17中任一项所述的刹车机构,所述刹车机构包括两个所述刹车组件,两所述刹车组件分别设置于两所述车脚的所述轮座,所述连动线的两端分别固定于两所述刹车组件的所述旋转件,其中一所述旋转件转动时通过所述连动线带动另一所述旋转件转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10272445 | 2015-12-10 | ||
CN201521027244 | 2015-12-10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5469232U true CN205469232U (zh) | 2016-08-17 |
Family
ID=566777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20131315.4U Active CN205469232U (zh) | 2015-12-10 | 2016-02-19 | 刹车机构及儿童推车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5469232U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600159A (zh) * | 2017-09-25 | 2018-01-19 | 福建欧仕儿童用品股份有限公司 | 可调节后轮座 |
CN107972724A (zh) * | 2016-10-25 | 2018-05-01 | 明门香港股份有限公司 | 手剎转接结构及车架 |
CN111376647A (zh) * | 2018-12-28 | 2020-07-07 | 取德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脚轮 |
-
2016
- 2016-02-19 CN CN201620131315.4U patent/CN205469232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972724A (zh) * | 2016-10-25 | 2018-05-01 | 明门香港股份有限公司 | 手剎转接结构及车架 |
CN107600159A (zh) * | 2017-09-25 | 2018-01-19 | 福建欧仕儿童用品股份有限公司 | 可调节后轮座 |
CN107600159B (zh) * | 2017-09-25 | 2024-10-18 | 福建欧仕儿童用品股份有限公司 | 可调节后轮座 |
CN111376647A (zh) * | 2018-12-28 | 2020-07-07 | 取德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脚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1082718Y (zh) | 婴儿车的单手收合致动机构 | |
CN103448781B (zh) | 煞车装置及具有煞车装置的幼童载具 | |
US9193370B2 (en) | Brake system for a stroller | |
US8540059B2 (en) | Stroller and brake mechanism thereof | |
TWI860169B (zh) | 兒童載具 | |
CN103359149B (zh) | 刹车机构及具有该刹车机构的儿童载具 | |
CN105599802B (zh) | 煞车机构及具有该煞车机构的婴儿车 | |
CN205469232U (zh) | 刹车机构及儿童推车 | |
TWI825449B (zh) | 嬰兒車煞車機構及具有該機構的嬰兒車 | |
CN105564488B (zh) | 刹车装置及推车 | |
JPH09277938A (ja) | 手押し車の制動及び停止ロック機構 | |
CN201086733Y (zh) | 折叠式婴儿车的收合装置 | |
CN202358152U (zh) | 双人座婴幼儿手推车 | |
CN205022660U (zh) | 推车及其刹车机构 | |
CN107521544B (zh) | 车轮锁定机构 | |
TWI815293B (zh) | 童車輪組制動裝置 | |
CN222682506U (zh) | 一种联动刹车机构及儿童推车 | |
CN101934811B (zh) | 用于婴儿车的刹车机构 | |
CN216332253U (zh) | 一种用于儿童推车的刹车结构 | |
CN113276933A (zh) | 一种儿童推车 | |
CN201012703Y (zh) | 婴儿车同步刹车结构 | |
CN219029525U (zh) | 一种童车用刹车机构 | |
TW202504793A (zh) | 嬰兒車煞車機構及具有該機構的嬰兒車 | |
CN116001900A (zh) | 轮组刹车机构及婴儿车 | |
CN114715253A (zh) | 一种儿童车脚踢式车轮锁止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