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070061U - 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5070061U CN205070061U CN201520886411.5U CN201520886411U CN205070061U CN 205070061 U CN205070061 U CN 205070061U CN 201520886411 U CN201520886411 U CN 201520886411U CN 205070061 U CN205070061 U CN 20507006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lectric connector
- insulating body
- insulator
- terminal
- buck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固定于绝缘本体内的端子及套设于绝缘本体外围的金属壳,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基部及沿基部的前端面向前延伸形成的舌板,所述各端子均包括有固定于舌板上并且至少部分露出舌板外的接触部,与接触部相连的固定于绝缘本体内的固定部及与固定部端缘连接的焊接部,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有屏蔽件,所述屏蔽件包括有套设于所述舌板上的环部及与环部相连的扣部,所述扣部与绝缘本体的基部固持,所述金属壳与扣部电性连接。通过增设屏蔽件,并且将屏蔽件与金属壳稳定接触,使得整个电连接器具有更好的屏蔽接地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请参考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告CN204045770U,该专利揭示了一种电连接器,包括有绝缘本体、固持于绝缘本体内的端子、屏蔽件及套设于绝缘本体外以形成收容空间的金属壳。所述端子包括分别位于绝缘本体上、下表面的上排端子及下排端子,所述屏蔽件埋设于上排端子和下排端子之间用于屏蔽接地功能。所述金属壳包括有一套设与绝缘本体外围的内金属壳和一覆盖于内金属壳外围的外金属壳。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发展需要,如今对电连接器的数传速率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对电连接器的接地屏蔽效果要求也越来越高,现有技术中的此类电连接器的结构所能实现的屏蔽接地效果已无法满足需求,制约了电连接器传输的的稳定性及可靠性。
因此却有必须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具有极好的屏蔽接地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固定于绝缘本体内的端子及套设于绝缘本体外围的金属壳,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基部及沿基部的前端面向前延伸形成的舌板,所述各端子均包括有固定于舌板上并且至少部分露出舌板外的接触部,与接触部相连的固定于绝缘本体内的固定部及与固定部端缘连接的焊接部,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有屏蔽件,所述屏蔽件包括有套设于所述舌板上的环部及与环部相连的扣部,所述扣部与绝缘本体的基部固持,所述金属壳与扣部电性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扣部后端边缘弯折形成有扣片,所述绝缘本体的基部对应扣片位置形成有与扣片卡扣固持的卡持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金属壳上对应扣片位置形成有卡持片,所述卡持片贴合于扣片表面并与卡持槽卡扣固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金属壳设有除卡持片以外的其他部分与扣部贴合。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扣部中间处冲压形成有弹片,所述绝缘本体的基部对应弹片位置形成有与弹片卡扣固持的卡扣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舌板包括沿基部前端面中间位置向前延伸形成的舌基板及沿舌基板进一步向前延伸形成的舌端板,于垂直于对接方向上,所述舌基板的横截面积大于舌端板的横截面积;沿对接方向上,所述舌基板的长度小于舌端板的长度,所述环部套设覆盖于舌基板外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扣部大致呈“┌”状,所述绝缘本体的基部对应扣部位置形成有用于收容扣部的收容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金属壳包括套设固定于绝缘本体的基部上的内金属壳及盖设于所述内金属壳上的外金属壳,所述外金属壳两侧形成有用于焊接至对接电路板的焊接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本体包括第一绝缘体、第二绝缘体及第三绝缘体,所述端子包括有第一端子组和第二端子组,所述第一绝缘体与第一端子组一体成型形成第一端子模组,所述第二绝缘体与第二端子组一体成型形成第二端子模组,第三绝缘体通过注塑成型与第一端子模组和第二端子模组固定,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有组装至第一端子模组和第二端子模组之间的内金属件,所述内金属件后端缘两侧处各延伸形成有对应与对接电路板焊接的焊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本体自基部的后端面向后延伸形成有贴板部,所述各端子的焊接部均位于贴板部上,所述外金属壳包括有盖设于内金属壳外的前端壳及与前端壳相连的用于盖设于绝缘本体的贴板部外的后端壳。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增设屏蔽件,并且将屏蔽件与金属壳稳定接触,使得整个电连接器具有更好的屏蔽接地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安装至对接电路板后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其展示了金属壳与绝缘本体分离后的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其展示了金属壳及内金属件与绝缘本体分离后的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其展示了金属壳去除后,内金属件、屏蔽件、第一端子模组、第二端子模组及注塑件分离后的立体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其展示了金属壳去除后,内金属件、屏蔽件、第一端子模组、第二端子模组及注塑件分离后的立体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其展示了金属壳去除后,内金属件、屏蔽件、第一端子模组、第二端子模组组合在一起,且注塑件分离的立体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仰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后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第一端子组和第二端子组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为了表述方便,本文所有涉及前后、上下等方向的一律以图2方向为参照,将电连接器100的对接端视为前端,其另一端视为后端。
请参阅图1至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电连接器100,包括有绝缘本体1、固定于绝缘本体1内的端子2和内金属件3、套设于绝缘本体1的局部外围的屏蔽件4及套设于绝缘本体外围的金属壳5。所述屏蔽件4与金属壳5电性连接。所述电连接器100沉板式设计固定于对接电路板200,所述电连接器用于与一对接连接器(未图示)对接,可实现正反插功能,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电连接器100的端子2的排布符合USBType-C规格。
请参阅图2、图3和4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形成有基部101、沿基部101前端面中间向前延伸形成的舌板102及沿基部101后端面边缘向后延伸形成的贴板部103。所诉舌板102包括有沿基部101前端面中间向前延伸形成的舌基板1021及沿舌基板1021进一步向前延伸形成的舌端板1022。本实用新型中,于垂直于对接方向上,所述舌基板1021的横截面积大于舌端板1022的横截面积;沿对接方向上,所述舌基板1021的长度小于舌端板1022的长度。所述贴板部103沿基部101后端面边缘向后延伸形成以满足电连接器100的沉板式设计。所述绝缘本体1的基部101上形成有收容槽1011,所述收容槽的内壁进一步向内凹陷形成有卡扣槽1012,所述基部101的上表面的后端缘两侧各向内凹陷形成有卡持槽1013。所述屏蔽件4套设覆盖于舌基部1021的外围,且部分收容于收容槽1011内并与卡扣槽1012及卡持槽1013卡扣固定。
请参阅图2、图4、图5、图7及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端子2固定于绝缘本体1内,包括有设有十二个第一端子210的第一端子组21和设有十二个第二端子220的第二端子组22。各端子2包括有平板状接触部201,与接触部201相连的大致呈“U”形的固定部202及与固定部202端缘连接的焊接部203。所述第一端子组21的接触部201和第二端子组22的接触部202分别呈两排固定于舌板102的上下表面,且于舌板102厚度方向上呈一一对应设置并露出舌板102表面用于与对接连接器电性连接。
请参阅图2、图4、图5、图7及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端子组21的焊接部203与第二端子组22的焊接部203的延伸方向相互垂直。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端子组21的焊接部203沿对接连接器的插入方向延伸,所述第二端子组22的焊接部203沿舌板厚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端子组21的焊接部203呈一排设置。所述第二端子组22的焊接部203于对接方向上呈两排设置,且任意两个相邻的第二端子220的焊接部203之间的有效间距均大于接触部201之间的有效间距。此外,于对接方向上,所述第二端子组22的焊接部203均位于第一端子组21的焊接部203的前端。
本实用新型中,以上各所述第二端子220的焊接部203的排列方式设计及有效间距设计均为了利于与对接电路板200焊接固定。此外第一端子组21的焊接部203呈贴板式焊接于对接电路板的一个面,第一端子组21的焊接部203呈两排设计且呈插入式插入对接电路板上对应的通孔内并焊接于对接电路板的另一面,如此利于焊接生产。
请参阅图3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绝缘本体1和端子2通过注塑成型为一体,包括第一绝缘体110、第二绝缘体120及第三绝缘体130。所述第一绝缘体110与第一端子组21一体成型形成第一端子模组11,所述第二绝缘体120与第二端子组22一体成型形成第二端子模组12。
请参阅图2、图5及图6所示,上述第一绝缘体110包括第一基部1101、沿第一基部1101前端面上侧缘向前延伸形成的舌部1102及沿基部1101后端面下侧缘向后延伸形成的第一贴板部1103。所述第一贴板部1103包括有后端板11031及连接后端板11031与第一基部101的底板11032。所述第一基部1101、后端板11031及底板11032大致构成“U”状并形成有组装槽1100。上述第一端子组21的各“U”形固定部202埋设于第一基部1101和第一贴板部1103内。所述第一端子组21的焊接部203于后端板11031延伸出第一绝缘体110。所述底板11032与后端板11031连接处向下凹陷形成有沿舌部1102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卡位槽11033。所述卡位槽11033供第一绝缘体110与第一端子组21一体成型时定位端子之用,此外卡位槽11033亦用于第一端子模组11与第二端子组之间的组装卡位。所述第一贴板部1103位于卡位槽11033前端处贯通形成有两个用于与金属壳5卡扣固定的贯通孔11034。
请参阅图2、图5所示,上述舌部1102包括沿第一基部1101前端面向前延伸形成的第一舌基部11021及沿第一舌基部11021进一步向前延伸形成的第一舌端部11022。本实用新型中,于垂直于对接方向上,所述第一舌基部11021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一舌端部11022的横截面积;沿对接方向上,所述第一舌基部11021的长度小于第一舌端部11022的长度;沿舌部1102宽度方向上,所述第一舌基部11021的宽度大于第一舌端部11022的宽度。所述第一端子组21的各第一端子210的接触部201的前端缘至少部分凸出至舌部1102外;所述第一端子组21中位于两侧的两个第一端子210的接触部201的侧缘至少部分凸出于舌部1102外,如此用于第一端子组21与第一绝缘体110一体成型时定位各第一端子210。
请参阅图2、图5及图6所示,上述第二绝缘体120包括大致呈“┐”形的第二基部1201、沿第二基部1201前端面向前延伸形成的舌片1202及沿第二基部1201后端面向后延伸形成的大致呈平板状的第二贴板部1203。所述舌片1202、第二基部1201及第二贴板部1203大致构成“Z”形。所述第二贴板部1203对应收容贴合于第一绝缘体110的组装槽1100内,所述第二贴板部1203的后端缘向下凸出形成有对应与第一绝缘体110上的卡位槽11033配合卡扣的凸部12031。所述上述第二端子组22的各“U”形固定部202埋设于第二基部1201和第二贴板部1203内。所述第二端子组22的焊接部203于第二贴板部1203延伸出第二绝缘体120。所述第二贴板部1203于舌片1202厚度方向上一一对应于各第二端子220的固定部202形成有模仁孔12032,所述各模仁孔12032与各第二端子220的焊接部203一一对应,且分别位于各第二端子220的焊接部203的前方位置,所述模仁孔12032为第二端子组22与第二绝缘体120一体成型时用于定位各第一端子210的模仁(未图示)拔出后所留。所述第二贴板部1203于两侧处各形成有一个穿孔12033,所述穿孔12033用于组装内金属件3时供内金属件3上的焊脚33(下文有详述)穿过。此外,本实用新型中,上述的收容槽1011、卡扣槽1012及卡持槽1013均设置于第二绝缘体120上。
请参阅图2、图5所示,上述舌片1202包括沿第二基部1201前端面向前延伸形成的第二舌基片12021及沿第二舌基片12021进一步向前延伸形成的第二舌端片12022。本实用新型中,于垂直于对接方向上,所述第二舌基片12021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二舌端片12022的横截面积;沿对接方向上,所述第二舌基片12021的长度小于第二舌端片12022的长度;沿舌片1202宽度方向上,所述第二舌基片12021的宽度大于第二舌端片12022的宽度。所述第二端子组22的各第二端子220的接触部201的前端缘至少部分凸出至舌片1202外;所述第二端子组22中位于两侧的两个第二端子220的接触部201的侧缘至少部分凸出于舌片1202外,如此用于第二端子组22与第二绝缘体120一体成型时定位各第二端子220。
请参阅图5至图7所示,上述第一绝缘体110的第一舌基部11021上形成有若干个模具孔11020,第二绝缘体120的第二舌基片12021上亦形成有若干个模具孔12020,所述各模具孔11020、12020功能与模仁孔12032一样,均为第一端子组21及第二端子组22对应与第一绝缘体110及第二绝缘体120一体成型时用于定位各端子2的模仁(未图示)拔出后所留。
请参阅图4至图7所示,所述第三绝缘体130为第一端子模组11、第二端子模组12及内金属件3组装完成后再进行注塑成型形成。第三绝缘体130主要用于填补第一端子模组、第二端子模组12及内金属件3组装完成后形成的空隙及使得完成后的绝缘本体1整体具有符合规格理想的外形,使得第一端子模组11、第二端子模组12及内金属件3之间固持更加牢固。所述第三绝缘体130的形状在此不在详述,其可按照实际需求而定。本实用新型中,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三绝缘体130注塑成型至组装完成的第一端子模组、第二端子模组12及内金属件3上后形成一个完整的绝缘本体1,此时所述绝缘本体1的舌板102的两侧向内凹陷形成凹槽1023。当对接连接器插入所述电连接器100后,所述凹槽1023用于与对接连接器上的特定结构卡扣,以提供对接连接器与电连接器100的保持力。
请参阅图3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内金属件3由金属板冲压弯折形成,包括有大致呈平板状的主体部31、沿主体部31后端缘弯折延伸形成的大致呈“└”形的后端部32及沿后端部32两侧弯折延伸形成的焊脚33。所述焊脚33的延伸方向与第二端子组22的焊接部203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内金属件3的两个焊脚33于主体部31宽度方向上位于第二端子组22的焊接部203的两侧外。所述内金属件3的主体部31上贯通形成有若干个贯穿孔310,所述第一绝缘体110及第二绝缘体120的相对面上对应于贯穿孔310分别形成有凸柱10,所述凸柱10用于与贯穿孔310对应卡扣固定。本实用新型中,所述主体部31包括有露出舌板102外的用于与插头电连接器100’的特定结构电性连接实现屏蔽接地功能的前端部311及侧部312,所述侧部自舌板102前端缘一直延伸至凹槽1023所在位置(此处包括凹槽1023所在位置),所述露出舌板102外的前端部311部分至少包括有与侧部312相交处的部分主体部31的前端缘部分。如此使得插头电连接器100’在插座电连接器100的舌板102的前端缘就可以实现接地功能,并且在插头电连接器器100’的整个插入过程中,上述内金属件3始终保持与插头连接器100’的电性接触,保证整个插入及拔出过程的接地功能。
请参阅图3至图5、图7及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屏蔽件4由金属板冲压弯折制成,包括有管状环部41及沿环部41一侧边缘弯折延伸形成的大致呈“┌”状的扣部42(参图5),所述扣部42中间冲压形成有向下弯折的弹片421,所述扣部42后端边缘两侧冲压形成有向下弯折的扣片422。所述扣部42对应贴合收容于上述收容槽1011内,所述弹片421对应卡扣于上述卡扣槽1012内,所述扣片422对应卡扣于上述卡持槽1013内,从而保证屏蔽件4与绝缘本体1固持稳定,此外,可增强电连接器的整体接地屏蔽性能。
请参阅图1至图4及图9所示,所述金属壳5包括套设固定于绝缘本体1的基部101上的内金属壳51及覆盖于内金属壳51外围的外金属壳52。所述内金属壳51大致呈管状,包括有相对设置的上板511和下板512、用于连接上板511和下板512两侧的左侧板513和右侧板514(参图4)。所述上板511后端缘向后延伸并弯折形成有两个卡持片515。所述左侧板513和右侧板514上各向外凸设形成有两个卡块5101。所述左侧板513和右侧板514后端缘分别向后延伸形成有对应与绝缘本体1卡合的延伸片5102,如此可增加金属壳51与绝缘本体的固持力。本实用新型中,所述金属壳5至少部分套设固定与绝缘本体1的基部101外围,且所述金属壳5至少部分贴靠于屏蔽件4的扣部42表面。所述卡持片515对应贴靠于屏蔽件4上的扣片422表面并与绝缘本体1的卡持槽1013卡扣固定。所述卡块5101对应与外金属壳52卡扣固定。
上述外金属壳52包括有盖设于内金属壳51外的前端壳521及与前端壳521相连的用于盖设于绝缘本体1的贴板部103外的后端壳522。所述前端壳521包括有底板5211及沿底板5211两侧缘向上延伸形成的侧板5212。所述侧板5212上贯穿形成有卡孔52120,所述侧板5212上相邻卡孔52120位置冲压弯折形成有用于焊接至对接电路板上的焊接片52121。所述外金属壳52的底板5211及两个侧板5212分别对应贴合于外金属壳52的下板512及左侧板513和右侧板514外表面。所述卡孔52120对应与外金属壳52的卡块5101卡扣固持。
上述后端壳522包括有底墙5221、沿底墙5221两侧缘分别向上延伸形成的侧墙5222及沿底墙5221后侧缘向上延伸形成的后墙5223。所述底墙5221上靠近两侧出经冲压撕破弯折形成有一对限位片52210,所述侧墙5222上弯折延伸形成有用于焊接至对接电路板上的焊片52220。所述后端壳522的底墙5221、两个侧墙5222及后墙5223分别对应贴合于绝缘本体1的贴板部103外侧表面上,所述限位片52210对应与第一绝缘体110上的贯通孔11034卡扣固定。本实用新型中,设置所述后端壳522用于增加电连接器100的整体屏蔽及接地性能,同时利于沉板式设计。
以下说明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的制程方法:首先将冲压好的第一端子组21与第一绝缘体110注塑成一体形成第一端子模组11,将冲压好的第二端子组22与第二绝缘体120注塑成一体形成第二端子模组12;其次将冲压好的内金属件3分别与第一端子模组11和第二端子模组12组装成一体;再次将第三绝缘体130注塑成型于上述已经组装为一体的一端子模组11、第二端子模组12及内金属件3外围,形成一个完整的绝缘本体1;最后将冲压好的屏蔽件4、内金属壳51及外金属壳52依次组装固定至绝缘本体1外形成一个完整的电连接器。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固定于绝缘本体内的端子及套设于绝缘本体外围的金属壳,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基部及沿基部的前端面向前延伸形成的舌板,所述各端子均包括有固定于舌板上并且至少部分露出舌板外的接触部,与接触部相连的固定于绝缘本体内的固定部及与固定部端缘连接的焊接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有屏蔽件,所述屏蔽件包括有套设于所述舌板上的环部及与环部相连的扣部,所述扣部与绝缘本体的基部固持,所述金属壳与扣部电性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扣部后端边缘弯折形成有扣片,所述绝缘本体的基部对应扣片位置形成有与扣片卡扣固持的卡持槽。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壳上对应扣片位置形成有卡持片,所述卡持片贴合于扣片表面并与卡持槽卡扣固定。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壳设有除卡持片以外的其他部分与扣部贴合。
5.如权利要求1至4项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扣部中间处冲压形成有弹片,所述绝缘本体的基部对应弹片位置形成有与弹片卡扣固持的卡扣槽。
6.如权利要求1至4项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舌板包括沿基部前端面中间位置向前延伸形成的舌基板及沿舌基板进一步向前延伸形成的舌端板,于垂直于对接方向上,所述舌基板的横截面积大于舌端板的横截面积;沿对接方向上,所述舌基板的长度小于舌端板的长度,所述环部套设覆盖于舌基板外围。
7.如权利要求1至4项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扣部大致呈“┌”状,所述绝缘本体的基部对应扣部位置形成有用于收容扣部的收容槽。
8.如权利要求1至4项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壳包括套设固定于绝缘本体的基部上的内金属壳及盖设于所述内金属壳上的外金属壳,所述外金属壳两侧形成有用于焊接至对接电路板的焊接片。
9.如权利要求1至4项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包括第一绝缘体、第二绝缘体及第三绝缘体,所述端子包括有第一端子组和第二端子组,所述第一绝缘体与第一端子组一体成型形成第一端子模组,所述第二绝缘体与第二端子组一体成型形成第二端子模组,第三绝缘体通过注塑成型与第一端子模组和第二端子模组固定,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有组装至第一端子模组和第二端子模组之间的内金属件,所述内金属件后端缘两侧处各延伸形成有对应与对接电路板焊接的焊脚。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自基部的后端面向后延伸形成有贴板部,所述各端子的焊接部均位于贴板部上,所述外金属壳包括有盖设于内金属壳外的前端壳及与前端壳相连的用于盖设于绝缘本体的贴板部外的后端壳。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886411.5U CN205070061U (zh) | 2015-11-09 | 2015-11-09 | 电连接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886411.5U CN205070061U (zh) | 2015-11-09 | 2015-11-09 | 电连接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5070061U true CN205070061U (zh) | 2016-03-02 |
Family
ID=553965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20886411.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070061U (zh) | 2015-11-09 | 2015-11-09 | 电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5070061U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611748A (zh) * | 2017-07-31 | 2018-01-19 | 深圳市鑫九天科技有限公司 | Usb type‑c公头连接器的成型工艺 |
CN108110438A (zh) * | 2017-11-28 | 2018-06-01 | 昆山嘉华电子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
CN114465056A (zh) * | 2022-02-14 | 2022-05-10 | 立讯精密组件(苏州)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
-
2015
- 2015-11-09 CN CN201520886411.5U patent/CN205070061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611748A (zh) * | 2017-07-31 | 2018-01-19 | 深圳市鑫九天科技有限公司 | Usb type‑c公头连接器的成型工艺 |
CN107611748B (zh) * | 2017-07-31 | 2020-08-28 | 深圳市鑫九天科技有限公司 | Usb type-c公头连接器的成型工艺 |
CN108110438A (zh) * | 2017-11-28 | 2018-06-01 | 昆山嘉华电子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
CN108110438B (zh) * | 2017-11-28 | 2024-01-16 | 昆山嘉华电子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
CN114465056A (zh) * | 2022-02-14 | 2022-05-10 | 立讯精密组件(苏州)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
CN114465056B (zh) * | 2022-02-14 | 2024-03-26 | 立讯精密组件(昆山)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565241B (zh) | 电连接器 | |
TWI593199B (zh) | 電連接器 | |
CN105390839B (zh) | 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 |
CN204243363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3288841U (zh) | 电连接器 | |
CN106025630A (zh) | 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 |
CN205069919U (zh) | 电连接器 | |
JP3203814U (ja) | 両面挿し電源プラグコネクタ | |
CN203850558U (zh) | 插座连接器、插头连接器及其组合结构 | |
CN106684668A (zh) | 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6684648A (zh) | 插座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 |
CN110867700B (zh) | 电连接器 | |
CN104092059A (zh) | 插座连接器、插头连接器及其组合结构 | |
CN204179274U (zh) | 电连接器组合 | |
CN205452597U (zh) | 插座连接器及连接器组合 | |
CN204947182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5070061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5122899U (zh) | 插座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 |
US20150333447A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anti-mismating member | |
CN203351889U (zh) | 插头连接器及插座连接器 | |
CN105206962B (zh) | 电连接器 | |
US9240640B2 (en) | Card edge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retainer and retainer thereof | |
TWM475061U (zh) | 電連接器 | |
CN206471607U (zh) | 插头连接器 | |
CN105375203B (zh) | 插座连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302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