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05015857U - 触控装置 - Google Patents

触控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015857U
CN205015857U CN201520423349.6U CN201520423349U CN205015857U CN 205015857 U CN205015857 U CN 205015857U CN 201520423349 U CN201520423349 U CN 201520423349U CN 205015857 U CN205015857 U CN 20501585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shielding layer
touch device
layer
substr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423349.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嘉雄
陈扬证
苏国彰
朱夏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nolux Corp
Original Assignee
Innolux Displa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nolux Display Corp filed Critical Innolux Display Corp
Priority to CN201520423349.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01585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01585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01585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hielding Devices Or Components To Electric Or Magnetic Field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触控装置,包括:基板,具有中心区及周边区;第一遮光层,设置于周边区上,具有靠近中心区的第一边缘;触控感应层,设置于中心区上,且部分延伸至周边区上以覆盖第一遮光层;导线层,设置于第一遮光层上;第二遮光层,覆盖至少部分第一遮光层及至少部分导线层,且该第二遮光层具有靠近中心区的第二边缘,其中第二边缘的轮廓粗糙度大于第一边缘的轮廓粗糙度。

Description

触控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触控装置,更特别涉及其遮光层的边缘。
背景技术
由于触控装置具有人机互动的特性,已广泛应用于与显示装置结合而成的触控显示装置,比如移动电话、卫星导航系统、平板电脑、个人数字助理、以及笔记型电脑。触控面板需粘贴于显示装置的显示面,使触控面板可感应使用者的触碰位置。
一般而言,目前制作触控装置的方式中,可先形成黑色矩阵(BM)遮蔽触控装置四周的周边区后,再形成金属走线于BM上。接着可再形成油墨层覆盖金属走线。一般而言,油墨层的厚度较厚,其边缘部分易有附着性不佳的问题,甚至产生剥离或翘曲等现象而影响产品良率。
综上所述,目前亟需新的遮光设计克服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控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触控装置,包括:基板,具有中心区及周边区;第一遮光层,设置于周边区上,具有靠近中心区的第一边缘;触控感应层,设置于中心区上,且部分延伸至周边区上以覆盖部分第一遮光层;导线层,设置于第一遮光层上;第二遮光层,覆盖至少部分第一遮光层及至少部分导线层,且该第二遮光层具有靠近中心区的第二边缘,其中第二边缘的轮廓粗糙度大于第一边缘的轮廓粗糙度。
该导线层具有多个导电走线,该第二遮光层覆盖部分该些导电走线,且露出其他部分该些导电走线。
该第二遮光层在该些导电走线之一者上形成一覆盖区与一非覆盖区,该覆盖区至少横跨该些导电走线之一者的线宽,而该非覆盖区露出该些导电走线之一者的部分线段。
该第二遮光层的孔隙直径平均值大于该第一遮光层的孔隙直径平均值。
对应该基板的第一边的该第二遮光层的宽度,不同于对应该基板的第二边的该第二遮光层的宽度。
该触控装置还包括一对位记号位于该周边区上,该第二遮光层未覆盖该对位记号,且该对位记号与该第二遮光层的距离介于80μm至400μm之间。
该第一遮光层为光致抗蚀剂材料,且该第二遮光层为油墨材料。
该第一遮光层为黑色以外的其他颜色。
该第一遮光层为多层结构。
该第一遮光层包括一底图案层,以及一顶层顺应性地形成于该底图案层上。
该第二遮光层为多层结构。
该第一遮光层的该第一边缘与该第二遮光层的该第二边缘的距离介于0.1mm至5mm之间。
该基板为一玻璃基板或一塑胶基板。
该基板的边缘为弧形或具有钝角的多边形。
该触控装置还包括一保护层包覆该基板的边缘。
该触控装置还包括一缓冲层位于该基板与该第一遮光层及该触控感应层之间。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装置,包括:基板;触控感测元件,设置于基板上;第一遮光层,设置于基板上并与触控感测元件部分重叠;多条导电走线,设置于第一遮光层上,且导电走线与触控感测元件电连接;以及第二遮光层,覆盖部分的导电走线及部分的第一遮光层;其中第二遮光层靠近触控感测元件的边缘是不平整的边缘;其中该第二遮光层覆盖该些导电走线中一者的一部分,且露出该些走线中该者的其他部分。
该第二遮光层在该些导电走线之一者上形成一覆盖区与一非覆盖区,该覆盖区至少横跨该些导电走线之一者的线宽,而该非覆盖区露出该些导电走线之一者的部分线段。
该触控装置还包括一对位记号位于该周边区上,该第二遮光层未覆盖该对位记号,且该对位记号与该第二遮光层的距离介于80μm至400μm之间。
该第一遮光层为光致抗蚀剂材料,且该第二遮光层为油墨材料。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由于上述设计,可避免第二遮光层剥离或翘曲,还可避免漏光问题或是符合视觉上的美观需求等,从而提高产品良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触控装置的上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触控装置的部分剖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触控装置的部分上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触控装置的部分剖面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触控装置的部分剖面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触控装置的部分剖面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触控装置的部分剖面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触控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触控装置的部分上视图。
符号说明
A-A切线
L长度
W宽度
100触控装置
102基板
102A中心区
102B周边区
104第一遮光层
104A第一边缘
106第二遮光层
106A第二边缘
154触控感应层
156导电走线
401缓冲层
501保护层
800触控显示装置
801显示装置
901对位记号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触控装置100的上视图。图2是对应图1中A-A切线的剖面图。触控装置100包含基板102,其分为中心区(又称触控区)102A与周边区102B。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基板102可为玻璃、蓝宝石、石英、塑胶、或其他常见的基板材质。如图2所示,第一遮光层104设置于周边区102B上,而触控感应层154设置于中心区102A上并部分延伸至第一遮光层104上。第一遮光层104可为光致抗蚀剂材料如常见的黑色,也可为其他彩色颜色如红色、蓝色、黄色、绿色、青色、白色、或其他颜色的遮光材料。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一遮光层104可为黑色以外的其他颜色的多层结构。举例来说,第一遮光层可包含底图案层,以及顺应性地形成于底图案层上的顶层。上述多层结构可以是相同的颜色或是不同颜色,例如底图案层与顶层都是白色,或是底图案层是白色,顶层是黄色,可以有多种变化并不予以限定。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一遮光层104的厚度介于约1.2微米至约1.5微米之间。若第一遮光层104过厚,则会增加触控装置100的厚度及材料成本。若第一遮光层104过薄,则可能无法完全遮覆周边区102B而造成漏光问题,或是人眼会看到设置于第一遮光层104上的多条导电走线156。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一遮光层104其靠近中心区102A的边缘定义为第一边缘104A。如图3所示,第一边缘104A为相对平整的直线。换句话说,当第一遮光层104是光致抗蚀剂材料时,即使第一边缘104A的轮廓在微观上有些许的粗糙度,但在此仍可把第一边缘104A视为相对上平整的直线。
图2中的触控感应层154可包含多条第一轴向电极(未图示)与多条第二轴向电极(未图示),用以感应使用者触摸触控装置100的位置。第一轴向电极与第二轴向电极可由单层导电图案层或双层导电图案层所构成。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导电图案层可为透明导电层、金属网格、或上述两者的堆叠结构。透明导电层的材料可为金属氧化物(如ITO)、纳米银丝、纳米碳管、石墨烯、硅烯、或导电高分子。上述第一轴向电极与第二轴向电极的形状与排列方式可依实际需求调整。如图2所示,部分触控感应层154(如第一轴向电极与第二轴向电极的末端)延伸至周边区102B的部分第一遮光层104上,以与后述的导电走线相连。
如图2所示,包含多条导电走线156的导线层位于第一遮光层104上。上述导电走线156可分别电连接触控感应层154的第一轴向电极与第二轴向电极,以传送外部信号至触控感应层154,或将触控感应层154侦测到的信号传送至外部电路(未图示)。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先形成触控感应层154再形成导线层,因此导电走线156位于延伸至第一遮光层104上的部分触控感应层154上。在其他实施例中,可先形成导线层再形成触控感应层154,因此延伸至第一遮光层104上的部分触控感应层154位于导电走线156上(未图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导电走线156的材料可为铜、铝、钼、银、金、上述的合金、或上述的多层结构,又或是石墨烯、硅烯等材料。
如图2所示,第二遮光层106覆盖至少部分第一遮光层104及至少部分导线层(即部分导电走线156)。在某些实施例中,第二遮光层106在某一导电走线156上形成覆盖区与非覆盖区,覆盖区至少横跨此导电走线156的线宽,而非覆盖区露出此导电走线156的部分线段。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二遮光层106可为油墨材料。上述第二遮光层106的孔隙直径平均值,大于第一遮光层104的孔隙直径平均值。换言之,第一遮光层104的材质比第二遮光层106的材质致密。在单位面积中,可见的第二遮光层106的孔隙直径,大部分会大于可见的第一遮光层104的孔隙直径。例如在单位面积中,70%的第二遮光层106的孔隙直径大于第一遮光层104的孔隙直径值。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二遮光层106的厚度介于约3微米至约9微米之间,优选为6微米至8微米之间。若第二遮光层106过厚,则会增加触控装置100的厚度。若第二遮光层106过薄,则没有足够的厚度防止导电走线156被外力刮伤。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二遮光层106可为黑色以外的不同颜色的多层结构。上述第二遮光层106其靠近中心区102A的第二边缘106A不平整。如图3所示,此为沿基板102的法线方向的俯视图,第二遮光层106其第二边缘106A的轮廓粗糙度,大于第一遮光层104其第一边缘104A的轮廓粗糙度。举例来说,第二遮光层106覆盖部分的导电走线156,但未覆盖其他部分的导电走线156。上述不平整的第二边缘106A可有效增加第二遮光层106与第一遮光层104(及导电走线156)之间的附着性,进而避免第二遮光层106剥离或翘曲的问题。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一边缘104A与第二边缘106A之间的距离介于0.1mm至5mm之间。若上述距离过长,则第二遮光层106无法覆盖任何导电走线156,将降低第二遮光层106的附着性。若上述距离过短,比如第二遮光层106完全覆盖第一遮光层104(甚至超出第一遮光层104),则第二遮光层106其不平整的第二边缘106A可能因制作工艺误差而覆盖部分中心区102A,即降低产品良率。
如图3所示,以第一边缘104A的轮廓粗糙度为基准,第二边缘106A的轮廓粗糙度相对于第一边缘104A的轮廓粗糙度是不平整的,且此不平整的第二边缘106A在沿平行于基板102上表面(接触第一遮光层104的表面)的方向上具有类似波浪的不规则的结构,此不规则结构具有多个长短不一且宽度不一的凸起。这些凸起在沿平行于基板102上表面的方向上具有凸起的长度L与宽度W。其中,凸起的长度L介于10微米至100微米之间(变动距离),优选为15微米至40微米之间,而宽度W介于40微米至350微米之间,优选为50微米至270微米之间。若凸起的长度L过长,则易发生剥离。若凸起的长度L过短,则易有附着性不佳。若凸起的宽度W过长,则易发生剥离。若凸起的宽度W过短,则易有附着性不佳。相对于第二边缘106A的轮廓粗糙度,第一边缘104A的轮廓粗糙度可视为相对平整的直线,或是在沿平行于基板102上表面的方向上具有5微米以内的变动距离。
回到图1,第二遮光层106对应基板100其上下两边的宽度,与对应基板100其左右两边的宽度不同。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二遮光层106对应基板100其上边的宽度,与对应基板100其下边的宽度不同。上述设计主要是因为基板102其不同边的周边区102B的面积不同。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触控装置100还包括对位记号901位于该周边区120B上,如图9所示。一般而言,对位记号901与导线层的导电走线156一起形成于第一遮光层104上,因此对位记号901可与导电走线156具有相同材质。对位记号901在触控装置100与显示装置贴合时可用以作为对准两者的参考点,及/或在制作触控装置100的过程中,检测触控装置100时作为定位使用。上述第二遮光层106并未覆盖该对位记号901,且该对位记号901与该第二遮光层106的距离介于80μm至400μm之间。若对位记号901与第二遮光层106的距离过长,则可能露出应覆盖的导电走线156使得露出的导电走线156增加被外力刮伤的机会。若对位记号901与第二遮光层106的距离过短,则第二遮光层106可能因制作工艺误差而覆盖对位记号901。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在形成第一遮光层104与触控感应层154于基板102上之前,可先形成缓冲层401于基板102的表面上,如图4所示。上述缓冲层401可包含有机材质如聚酰亚胺、压克力、环氧树脂、硅氧烷、上述的组合、或上述材质的多层结构;或无机材质如氧化硅、氮化硅、氧化钛、上述的组合、或上述的多层结构。上述缓冲层401可有效增加触控装置的机械强度如耐撞击性,例如提升强化玻璃基板的钢球跌落测试(BallDropTest)的表现。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缓冲层401的厚度介于0.2微米至3微米之间。过薄的缓冲层401不具效果,而过厚的缓冲层401有可能影响导致色偏影响光学视效。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可另外形成保护层501包覆基板102的边缘,如图5所示。保护层501可增加基板102侧边的耐撞击性。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保护层501可包含有机材质如聚酰亚胺、压克力、环氧树脂、硅氧烷(siloxane)、上述的组合、或上述的多层结构;或无机材质如氧化硅、氮化硅、氧化钛、上述的组合、或上述的多层结构。上述保护层501可有效增加触控装置的机械强度如耐撞击性。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可同时形成图4的缓冲层401与图5的保护层501,使两者具有相同组成与厚度。值得注意的是,若采用图5的保护层501,则第二遮光层106也可覆盖保护层501以避免漏光问题或是符合视觉上的美观需求。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基板102的边缘为弧形(见图6)或具有钝角的多边形(见图7)。与图2的基板102相较,图6与图7的设计能避免基板102的边角因为外力而容易损伤甚至崩裂的问题产生。虽然图7的多边形具有三个边,但本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应理解多边形可具有更多边。此外,图6与图7的设计可搭配图4的缓冲层401、图5的保护层501、或上述的组合,以进一步提升基板102的耐撞击性。图6与图7的第二遮光层106也可覆盖基板102的弧形边缘的部分或是覆盖到基板102的多边形边缘的部分(未绘示)。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上述触控装置100与显示装置801贴合以形成触控显示装置800。值得注意的是,触控装置100的基板102也可作为显示装置的基板,即基板102下方可形成有彩色滤光片层、阵列层、或上述的组合。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显示装置801可为电子纸、电子阅读器、电致发光显示器(ELD)、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OELD)、发光二极管(LED)、液晶显示器(LCD)、等离子体显示面板(PDP)、量子点激光电视、液晶激光电视、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D-LED)、屈伸像素显示器(TPD)、有机发光晶体管(OLET)、或类似物,在此不予限制。

Claims (20)

1.一种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触控装置包括:
基板,具有中心区及周边区;
第一遮光层,设置于该周边区上,具有靠近该中心区的第一边缘;
触控感应层,设置于该中心区上,且部分延伸至该周边区上以覆盖部分该第一遮光层;
导线层,设置于该第一遮光层上;以及
第二遮光层,覆盖至少部分该第一遮光层及至少部分该导线层,且该第二遮光层具有靠近该中心区的第二边缘;
其中该第二边缘的轮廓粗糙度大于该第一边缘的轮廓粗糙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导线层具有多个导电走线,该第二遮光层覆盖部分该些导电走线,且露出其他部分该些导电走线。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遮光层在该些导电走线之一者上形成一覆盖区与一非覆盖区,该覆盖区至少横跨该些导电走线之一者的线宽,而该非覆盖区露出该些导电走线之一者的部分线段。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遮光层的孔隙直径平均值大于该第一遮光层的孔隙直径平均值。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对应该基板的第一边的该第二遮光层的宽度,不同于对应该基板的第二边的该第二遮光层的宽度。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触控装置还包括一对位记号,位于该周边区上,该第二遮光层未覆盖该对位记号,且该对位记号与该第二遮光层的距离介于80μm至400μm之间。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遮光层为光致抗蚀剂材料,且该第二遮光层为油墨材料。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遮光层为黑色以外的其他颜色。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遮光层为多层结构。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遮光层包括底图案层,以及顶层顺应性地形成于该底图案层上。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遮光层为多层结构。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遮光层的该第一边缘与该第二遮光层的该第二边缘的距离介于0.1mm至5mm之间。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基板为一玻璃基板或一塑胶基板。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基板的边缘为弧形或具有钝角的多边形。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触控装置还包括保护层,包覆该基板的边缘。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触控装置还包括缓冲层,位于该基板与该第一遮光层及该触控感应层之间。
17.一种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触控装置包括:
基板;
触控感测元件,设置于该基板上;
第一遮光层,设置于该基板上并与该触控感测元件部分重叠;
多条导电走线,设置于该第一遮光层上,且该些导电走线与该触控感测元件电连接;以及
第二遮光层,覆盖部分的该些导电走线及部分的该第一遮光层;
其中该第二遮光层靠近该触控感测元件的边缘是一不平整的边缘;
其中该第二遮光层覆盖该些导电走线中一者的一部分,且露出该些走线中该者的其他部分。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遮光层在该些导电走线之一者上形成一覆盖区与一非覆盖区,该覆盖区至少横跨该些导电走线之一者的线宽,而该非覆盖区露出该些导电走线之一者的部分线段。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触控装置还包括一对位记号,位于该基板的一周边区上,该第二遮光层未覆盖该对位记号,且该对位记号与该第二遮光层的距离介于80μm至400μm之间。
20.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遮光层为光致抗蚀剂材料,且该第二遮光层为油墨材料。
CN201520423349.6U 2015-06-18 2015-06-18 触控装置 Active CN20501585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423349.6U CN205015857U (zh) 2015-06-18 2015-06-18 触控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423349.6U CN205015857U (zh) 2015-06-18 2015-06-18 触控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015857U true CN205015857U (zh) 2016-02-03

Family

ID=552144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423349.6U Active CN205015857U (zh) 2015-06-18 2015-06-18 触控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01585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76736B (zh) 觸控裝置
TWI471774B (zh) 觸控裝置及觸控顯示裝置
TWI421581B (zh) Input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TWI471790B (zh) 電容式觸控感應器及其製造方法及電容式觸控面板
US20110298750A1 (en) Touch-sensitive device and fabrication method thereof and touch-sensitive display device
CN101320310B (zh) 带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
TWI476656B (zh) 觸控面板及其製造方法
US20110291987A1 (en) Touch-sensitive device
US20130222314A1 (en) Touch-sensitive device and touch-sensitive display device
CN108258016A (zh) 柔性显示装置
TWI634471B (zh) 觸控面板與具有其之觸控裝置
KR20180024418A (ko) 플렉서블 표시장치
CN103049119A (zh) 触控装置及触控显示装置
TWM464736U (zh) 觸控面板
TWM470315U (zh) 觸控面板
KR102675322B1 (ko) 플렉서블 표시장치
TW201528082A (zh) 觸控面板及其製作方法
US20150060253A1 (en) Decorative substrate and touch panel
TWI528243B (zh) 觸控面板及其製作方法
US20180188841A1 (en) Touch screen and touch sensing assembly thereof
KR20180061856A (ko) 플렉서블 표시장치
TW201610773A (zh) 觸控面板
TWM472241U (zh) 觸控面板及觸控顯示裝置
CN204833198U (zh) 触控装置
TW201539267A (zh) 裝飾板與觸控面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