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967178U - 汽车线束保护盒 - Google Patents
汽车线束保护盒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4967178U CN204967178U CN201520761613.7U CN201520761613U CN204967178U CN 204967178 U CN204967178 U CN 204967178U CN 201520761613 U CN201520761613 U CN 201520761613U CN 204967178 U CN204967178 U CN 20496717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negative pole
- protection box
- terminal post
- wire harness
- shell bod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r Junction Box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线束保护盒,包括可套置于蓄电池负极柱处的保护盒底壳体,在保护盒底壳体上形成有负极极柱端子连接部、负极线束端子连接部,以及负极极柱端子伸出口和负极线束端子伸出口;还包括设于负极极柱端子连接部和负极线束端子连接部至少其一内的负极极柱端子卡接固定机构,在保护盒底壳体上还分别活动卡扣有负极极柱端子盒盖及负极线束端子盒盖。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线束保护盒通过形成负极极柱端子连接部和负极线束端子连接部,可便于线束装配布置,设置负极极柱卡接固定机构、负极极柱端子盒盖和负极线束端子盒盖也保证了端子固定及线束装配的便捷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线束保护盒。
背景技术
在现代中低端汽车线束布置中,线束一般是依靠扎带进行捆绑固定,然后再安装在车身上,但是车身可能受到车身强度、周围零部件等因素的影响而无法在线束固定的地方设计出安装线束的结构,从而会造成在线束布置中出现线束之间、线束与钣金之间、线束与电气件之间相互干涉或悬空等情况,其容易造成线束与车身发生摩擦,致使线束磨损,以及电器功能丧失的问题。特别是对于在蓄电池上的线束设置,因蓄电池负极极柱处的结构限制,使得线束布置较为困难,且难以避免的会影响到蓄电池负极线与机舱保险盒间的装配。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汽车线束护线盒,以便于蓄电池负极柱处的线束布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汽车线束保护盒,包括可套置于蓄电池负极柱处的保护盒底壳体,在所述保护盒底壳体上于其一端处形成有负极极柱端子连接部,相邻于所述负极极柱端子连接部形成有负极线束端子连接部,在所述保护盒底壳体上对应于所述负极线束端子连接部的两相邻侧,还分别形成有负极极柱端子伸出口和负极线束端子伸出口;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负极极柱端子连接部和负极线束端子连接部至少其一内的负极极柱端子卡接固定机构,在所述保护盒底壳体上对应于所述负极极柱端子连接部和负极线束端子连接部的位置还分别活动卡扣有负极极柱端子盒盖及负极线束端子盒盖。
进一步的,在所述保护盒底壳体上于负极极柱端子伸出口的端口处活动卡扣有负极极柱端子进线盒盖。
进一步的,所述负极极柱端子盒盖、负极线束端子盒盖和负极极柱端子进线盒盖均为有一端与所述保护盒底壳体活动连接。
进一步的,在所述保护盒底壳体上对应于负极极柱端子盒盖和负极线束端子盒盖的部位分别设置有卡接块,所述负极极柱端子盒盖和负极线束端子盒盖分别经由设于其上的锁止弹片与所述卡接块相卡接,并在所述锁止弹片上设有阶梯型加强筋。
进一步的,在所述负极极柱端子连接部和负极线束端子连接部内均设有负极极柱端子卡接固定机构,且所述负极极柱端子卡接固定机构为设置在保护盒底壳体上的至少一组相对布置的卡接固定弹片。
进一步的,在所述负极极柱端子连接部处的保护盒底壳体上,于各卡接固定弹片的连接处设置有加强筋;在所述负极线束端子连接部处的保护盒底壳体上,于各卡接固定弹片处设置有变形加强孔。
进一步的,在所述负极极柱端子连接部内具有设置于保护盒底壳体上的呈相对布置或并排布置的限位加强筋。
进一步的,在所述负极线束端子连接部内设有至少一个限位加强筋,在所述负极极柱端子伸出口的端口处设置有负极极柱端子进线限位加强筋。
进一步的,在所述保护盒底壳体上对应于负极极柱端子连接部和负极线束端子连接部的部位分别开设有使置于保护盒底壳体内的液体流出的顺液孔。
进一步的,对应于所述负极线束端子连接部的部位,在所述保护盒底壳体的底端面上设置有多个呈块状的加强筋面,在所述保护盒底壳体的底端面上于所述负极极柱端子伸出口的部位设置有并排布置的三角形加强筋。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汽车线束保护盒,通过在保护盒底壳体上形成负极极柱端子连接部和负极线束端子连接部,可使负极极柱端子和负极线束端子设置在保护盒底壳体内,可避免线束与蓄电池干涉而便于线束的装配布置。而设置负极极柱卡接固定机构可对负极极柱端子进行固定,且卡接形式拆装方便;设置负极极柱端子盒盖和负极线束端子盒盖可对负极极柱端子和负极线束端子进行隔离保护,且其活动卡扣也保证了端子固定及线束装配的便捷性,从而便于线束在蓄电池负极处的布置。
(2)设置负极极柱端子进线盒盖可便于负极极柱端子上线束的装配。
(3)负极极柱端子盒盖、负极线束端子盒盖和负极极柱端子进线盒盖有一端与保护盒底壳体活动连接,可便于其使用,避免因遗失造成不便。
(4)利用锁止弹片与卡接块相卡接的结构形式,可实现盒盖的灵活打开与扣合,保证盒盖使用的便捷性。锁止弹片上设置阶梯型加强筋可保证锁止弹片的结构强度。
(5)在负极极柱端子连接部和负极线束端子连接部内均设有负极极柱端子卡接固定机构,可保证负极极柱端子设置的结构稳定性,负极极柱端子卡接固定机构采用相对布置的卡接固定弹片,其结构简单,卡接可靠。
(6)卡接固定弹片处设置加强筋可保证其结构强度,而设置变形加强孔则能够保证卡接固定弹片的变形量及韧性。
(7)设置负极极柱端子限位加强筋,可在负极极柱端子设置时对其进行导向,以便于装配。
(8)负极线束端子连接部内设置限位加强筋可进一步便于负极极柱端子的设置,设置负极极柱端子进线限位加强筋可便于负极极柱端子上线束的布置。
(9)设置顺液孔可使进入保护盒底壳体中的液体排出,保证线束不被腐蚀。
(10)设置加强筋面和三角形加强筋可提高保护盒底壳体的结构强度。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汽车线束保护盒闭合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汽车线束保护盒开启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仰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汽车线束保护盒使用时开启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汽车线束保护盒使用时闭合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保护盒底壳体,2-负极极柱端子盒盖,3-负极线束端子盒盖,4-负极极柱端子进线盒盖,51-第一卡接固定弹片,52-第二卡接固定弹片,61-第一限位加强筋,62-第二限位加强筋,63-第三限位加强筋,7-负极极柱端子盒盖锁止弹片,8-负极极柱端子盒盖卡接块,9-负极线束端子盒盖锁止弹片,10-负极线束端子盒盖卡接块,11-负极极柱端子进线盒盖锁止弹片,12-负极极柱端子进线盒盖卡接块,13-负极标识,14-负极极柱端子连接部顺液孔,15-加强筋面,16-三角形加强筋,17-变形加强孔,18-负极线束端子连接部顺液孔,19-负极极柱端子进线限位加强筋,20-负极极柱端子,21-负极线束端子,101-负极极柱端子连接部,102-负极线束端子连接部,103-负极极柱端子伸出口,104-负极线束端子伸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汽车线束保护盒,由图1、图2结合图3所示,其包括保护盒底壳体1,保护盒底壳体1可套置在汽车蓄电池的负极柱处,并可在保护盒底壳体1处进行负极极柱端子和蓄电池负极柱之间,负极极柱端子和负极线束端子之间,以及负极极柱端子、负极线束端子与线束之间的连接。在保护盒底壳体1的一端处形成有呈内凹状的负极极柱端子连接部101,负极极柱端子与蓄电池负极柱即在负极极柱端子连接部101处进行连接。相邻于负极极柱端子连接部101在保护盒底壳体1内也形成有内凹的负极线束端子连接部102,负极线束端子连接部102与负极极柱端子连接部101相贯通,负极线束端子即在负极线束端子连接部102处与负极极柱端子进行连接。
本实施例中在保护盒底壳体1上对应于负极线束端子连接部102的两个相邻侧,还分别形成有负极极柱端子伸出口103和负极线束端子伸出口104。负极极柱端子和负极线束端子分别由负极极柱端子伸出口103和负极线束端子伸出口104伸出,以便于和线束连接。负极极柱端子伸出口103与负极线束端子伸出口104分别位于负极线束端子连接部102的两个相邻侧,也使得保护盒底壳体1,同时也即汽车线束保护盒呈“L”型,其可便于连接于负极极柱端子及负极线束端子上的线束的布置。
在保护盒底壳体1上对应于负极极柱端子连接部101的位置还设置有活动卡扣在保护盒底壳体1上的带有负极标识13的负极极柱端子盒盖2,负极极柱端子盒盖2可如图2中所示,由折页活动连接在保护盒底壳体1上,并在负极极柱端子盒盖2上设置两个相对布置的负极极柱端子盒盖锁止弹片7,而且对应于负极极柱端子盒盖锁止弹片7,在保护盒底壳体1上也设置有相对布置的负极极柱端子盒盖卡接块8。当负极极柱端子盒盖2扣合于保护盒底壳体1上负极极柱端子连接部101的部位时,通过负极极柱端子盒盖锁止弹片7和负极极柱端子盒盖卡接块8的卡扣配合,即可使负极极柱端子盒盖2牢固的卡接在保护盒底壳体1上。
除了采用折页使负极极柱端子盒盖2活动连接在保护盒底壳体1上,当然也可通过销轴等转动件使负极极柱端子盒盖2连接在保护盒底壳体1上,或者也可省去折页或销轴等结构,而使得负极极柱端子盒盖2仅通过负极极柱端子盒盖锁止弹片7和负极极柱端子盒盖卡接块8的卡扣配合连接至保护盒底壳体1上。本实施例中在负极极柱端子盒盖锁止弹片7上还设置有阶梯型加强筋,以可增加负极极柱端子盒盖锁止弹片7的结构强度。而在负极极柱端子盒盖卡接块8处也设置有加强筋,以增加负极极柱端子盒盖卡接块8的结构强度。
本实施例中在保护盒底壳体1上对应于负极线束端子连接部102的部位也经由折页连接有负极线束端子盒盖3,且在负极线束端子盒盖3上设置有负极线束端子盒盖锁止弹片9,对应于负极线束端子盒盖锁止弹片9在保护盒底壳体1上则设置有负极线束端子盒盖卡接块10,负极线束端子盒盖3即可通过负极线束端子盒盖锁止弹片9与负极线束端子盒盖卡接块10的卡扣配合而卡接在保护盒底壳体1上。为增加负极线束端子盒盖锁止弹片9的结构强度,本实施例中在负极线束端子盒盖9上也设置有阶梯型加强筋。此外,在负极线束端子盒盖卡接块10处也同样可设置有加强筋,以增加其强度。
负极线束端子盒盖3除了通过折页与保护盒底壳体1连接,当然其同样也可采用销轴等转动件与保护盒底壳体1活动连接,或者负极线束端子盒盖3也可仅通过负极线束端子盒盖锁止弹片9与负极线束端子盒盖卡接块10的卡扣配合而卡接在保护盒底壳体1上。本实施例中如图2中所示,在保护盒底壳体1上位于负极极柱端子伸出口103的端口处还活动卡扣有负极极柱端子进线盒盖4,负极极柱端子进线盒盖4同样为通过折页与保护盒底壳体1连接,在负极极柱端子进线盒盖4上还设置有负极极柱端子进线盒盖锁止弹片11,对应于负极极柱端子进线盒盖锁止弹片11在保护盒底壳体1上也设置有负极极柱端子进线盒盖卡接块12。
负极极柱端子进线盒盖4通过负极极柱端子进线盒盖锁止弹片11与负极极柱端子进线盒盖卡接块12的卡扣配合而可连接在保护盒底壳体1上。本实施例中负极极柱端子进线盒盖锁止弹片11的端部可如图2中所示设计成刀刃式,负极极柱端子进线盒盖卡接块12则进行适配设计,从而可更好的保证负极极柱端子进线盒盖4在保护盒底壳体1上连接的牢固性。而为了进一步保证负极极柱端子进线盒盖锁止弹片11与负极极柱端子进线盒盖卡接块12之间卡接的可靠性,本实施例中还可在保护壳底壳体1上于负极极柱端子进线盒盖卡接块12的一侧设置图中未示出的负极极柱端子进线盒盖限位块。
在负极极柱端子进线盒盖4卡接于保护盒底壳体1上时,负极极柱端子进线盒盖锁止弹片11被夹置在负极极柱端子进线盒盖卡接块12和负极极柱端子进线盒盖限位块之间,并由负极极柱端子进线盒盖限位块的阻挡而防止负极极柱端子进线盒盖锁止弹片11从负极极柱端子进线盒盖卡接块12上脱落。为增加负极极柱端子进线盒盖限位块的结构强度,在负极极柱端子进线盒盖限位块处也可设置加强筋。此外,如同负极极柱端子盒盖2和负极线束端子盒盖3,负极极柱端子进线盒盖4除了采用折页,当然其也可采用销轴等转动件,或使仅为卡接在保护盒底壳体1上。
本实施例中在保护盒底壳体1上于负极极柱端子连接部101和负极线束端子连接部102中还分别设置有用于负极极柱端子卡接固定的负极极柱端子卡接固定机构。如图2中所示,该负极极柱端子卡接固定机构为设置在负极极柱端子连接部101内的一组相对布置的第一卡接固定弹片51,以及设置在负极线束端子连接部102中的一组相对布置的第二卡接固定弹片52。本实施例中第一卡接固定弹片51稍靠近于负极线束端子连接部102布置,而第二卡接固定弹片52则布置在靠近于负极极柱端子伸出口103的位置。第一卡接固定弹片51和第二卡接固定弹片52均采用端部设计有卡勾的结构即可,且第一卡接固定弹片51和第二卡接固定弹片52除了仅为设置一组之外,两者也分别可设置为如两组、三组或其它数量。
本实施例中除了在负极极柱端子连接部101和负极线束端子连接部102中分别设置有负极极柱端子卡接固定机构,当然也可只在负极极柱端子连接部101和负极线束端子连接部102两者之一内设置负极极柱端子卡接固定机构。而为了增加第一卡接固定弹片51的结构强度,本实施例中可在第一卡接固定弹片51处设置加强筋,为了增加第二卡接固定弹片52的变形量及其韧性,在保护壳底壳体1上位于第二卡接固定弹片52的位置也可如图3中所示设置有变形加强孔17,且第二卡接固定弹片52也可具有向变形加强孔17一侧的倾斜。
如图2中所示,本实施例中在负极极柱端子连接部101中也设置有可对置于负极极柱端子连接部101内的负极极柱端子进线导向布置的负极极柱端子限位结构。该负极极柱端子限位结构包括设置在负极极柱端子连接部101中的相对布置的第一限位加强筋61,以及与第一限位加强筋61相邻的并排布置的第二限位加强筋62。利用第一限位加强筋61和第二限位加强筋62可从三个方向上对负极极柱端子进线导向固定,从而便于负极极柱端子的设置。当然除了设置相邻布置的第一限位加强筋61和第二限位加强筋62,也可仅设置相对布置的第一限位加强筋61或是并排布置的第二限位加强筋62。
本实施例中为进一步提高负极极柱端子设置时的便捷性,在负极线束端子连接部102内也设置有第三限位加强筋63,第三限位加强筋63可采用与第一限位加强筋61相同的结构,只是第三限位加强筋63并不为成组设置,其可如图2中所示设置为一个,当然也可设置为两个、三个或其它数量。如图3中所示,本实施例中在保护盒底壳体1上对应于负极极柱端子连接部101的部位设置有负极极柱端子连接部顺液孔14,在对应于负极线束端子连接部102的部位也设置有负极线束端子连接部顺液孔18。负极极柱端子连接部顺液孔14和负极线束端子连接部顺液孔18可使进入保护盒底壳体1内的液体及时排出,从而避免对置于保护盒底壳体1中的负极极柱端子和负极线束端子造成腐蚀。
为提高保护盒底壳体1中的结构强度,本实施例在保护盒底壳体1上对应于负极线束端子连接部102的底部表面上还设置有多个呈块状的加强筋面15,而位于负极极柱端子伸出口103的部位也设置有并排布置的三角形加强筋16。加强筋面15和三角形加强筋16两者相结合可更好的保证保护盒底壳体1的结构强度,而加强筋面15设计成多个块状结构,也能够更好的保证保护盒底壳体1与蓄电池接触面的结构强度,以能够保证汽车线束保护盒的使用寿命。
本汽车线束保护盒的使用过程如图4和图5中所示,首先将负极极柱端子20置于保护盒底壳体1内,并经由第一卡接固定弹片51和第二卡接固定弹片52卡定,在负极极柱端子20设置时,第一限位加强筋61、第二限位加强筋62和第三限位加强筋63可对负极极柱端子20进行导向限位,以便于负极极柱端子20的设置。负极极柱端子20设置好后,将负极极柱端子进线盒盖4闭合,然后再将负极线束端子21安装到负极极柱端子20上,并按照力矩要求打紧螺母。待负极线束端子21安装至负极极柱端子20上后,关闭负极线束端子盒盖3,然后继续将负极极柱端子20安装到蓄电池负极极柱上,并安装力矩要求打紧螺母,最后再闭合负极极柱端子盒盖2即可,安装完成时的状态具体如图5中所示。
本汽车线束保护盒通过在保护盒底壳体1上形成负极极柱端子连接部101和负极线束端子连接部102,可使负极极柱端子20和负极线束端子21设置在保护盒底壳体1内,可避免线束与蓄电池干涉而便于线束的装配布置。而设置负极极柱卡接固定机构可对负极极柱端子20进行固定,且其拆装方便;设置负极极柱端子限位结构,可在负极极柱端子20设置时对其进行导向,以便于装配;设置负极极柱端子盒盖2和负极线束端子盒盖3则可对负极极柱端子20和负极线束端子21进行隔离保护,且其活动卡扣形式也保证了端子固定及线束装配的便捷性,从而便于了线束在蓄电池负极处的布置。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汽车线束保护盒,其特征在于:包括可套置于蓄电池负极柱处的保护盒底壳体(1),在所述保护盒底壳体(1)上于其一端处形成有负极极柱端子连接部(101),相邻于所述负极极柱端子连接部(101)形成有负极线束端子连接部(102),在所述保护盒底壳体(1)上对应于所述负极线束端子连接部(102)的两相邻侧,还分别形成有负极极柱端子伸出口(103)和负极线束端子伸出口(104);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负极极柱端子连接部(101)和负极线束端子连接部(102)至少其一内的负极极柱端子卡接固定机构,在所述保护盒底壳体(1)上对应于所述负极极柱端子连接部(101)和负极线束端子连接部(102)的位置分别活动卡扣有负极极柱端子盒盖(2)及负极线束端子盒盖(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线束保护盒,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保护盒底壳体(1)上于负极极柱端子伸出口(103)的端口处活动卡扣有负极极柱端子进线盒盖(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线束保护盒,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极柱端子盒盖(2)、负极线束端子盒盖(3)和负极极柱端子进线盒盖(4)均为有一端与所述保护盒底壳体(1)活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线束保护盒,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保护盒底壳体(1)上对应于负极极柱端子盒盖(2)和负极线束端子盒盖(3)的部位分别设置有卡接块,所述负极极柱端子盒盖(2)和负极线束端子盒盖(3)分别经由设于其上的锁止弹片与所述卡接块相卡接,并在所述锁止弹片上设有阶梯型加强筋。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线束保护盒,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负极极柱端子连接部(101)和负极线束端子连接部(102)内均设有负极极柱端子卡接固定机构,且所述负极极柱端子卡接固定机构为设置在保护盒底壳体(1)上的至少一组相对布置的卡接固定弹片。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线束保护盒,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负极极柱端子连接部(101)处的保护盒底壳体(1)上,于各卡接固定弹片的连接处设置有加强筋;在所述负极线束端子连接部(102)处的保护盒底壳体(1)上,于各卡接固定弹片处设置有变形加强孔(17)。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线束保护盒,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负极极柱端子连接部(101)内具有设置于保护盒底壳体(1)上的呈相对布置或并排布置的限位加强筋。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汽车线束保护盒,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负极线束端子连接部(102)内设有至少一个限位加强筋,在所述负极极柱端子伸出口(103)的端口处设置有负极极柱端子进线限位加强筋(19)。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汽车线束保护盒,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保护盒底壳体(1)上对应于负极极柱端子连接部(101)和负极线束端子连接部(102)的部位分别开设有使置于保护盒底壳体(1)内的液体流出的顺液孔。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汽车线束保护盒,其特征在于:对应于所述负极线束端子连接部(102)的部位,在所述保护盒底壳体(1)的底端面上设置有多个呈块状的加强筋面(15),在所述保护盒底壳体(1)的底端面上于所述负极极柱端子伸出口(103)的部位设置有并排布置的三角形加强筋(16)。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761613.7U CN204967178U (zh) | 2015-09-29 | 2015-09-29 | 汽车线束保护盒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761613.7U CN204967178U (zh) | 2015-09-29 | 2015-09-29 | 汽车线束保护盒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4967178U true CN204967178U (zh) | 2016-01-13 |
Family
ID=550622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20761613.7U Active CN204967178U (zh) | 2015-09-29 | 2015-09-29 | 汽车线束保护盒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4967178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230953A (zh) * | 2017-05-31 | 2017-10-03 |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线束防护结构 |
-
2015
- 2015-09-29 CN CN201520761613.7U patent/CN204967178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230953A (zh) * | 2017-05-31 | 2017-10-03 |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线束防护结构 |
CN107230953B (zh) * | 2017-05-31 | 2018-12-14 |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线束防护结构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8046136U (zh) | 汽车线束卡扣及汽车线束卡扣安装结构 | |
CN103311851B (zh) | 一种汽车线束保护壳 | |
CN204967178U (zh) | 汽车线束保护盒 | |
CN207559461U (zh) | 一种用于定位电线的卡扣件 | |
CN202197065U (zh) | 一种线束护线盒 | |
CN209274525U (zh) | 一种用于汽车的线束保护装置及汽车 | |
CN204095717U (zh) | 一种汽车底盘电器盒固定支架 | |
CN103346511B (zh) | 一种汽车线束护线盒 | |
CN201708493U (zh) | 一种线束固定支架 | |
CN206765945U (zh) | 汽车顶衬与天窗的连接结构及汽车车顶总成 | |
CN207559464U (zh) | 一种汽车用线束护线盒 | |
CN210535755U (zh) | 一种配电盒高压采样线束布线固定结构 | |
CN203403954U (zh) | 一种汽油发动机集成式后吊耳 | |
CN204041323U (zh) | 汽车起动机端子防护盖 | |
CN206331998U (zh) | 安装在蓄电池上的保险丝盒及蓄电池 | |
CN107336679A (zh) | 一种汽车驾驶舱线束盒及汽车 | |
CN207009699U (zh) | 一种t型线夹 | |
CN209692274U (zh) | 一种保护和固定线束的塑形支架 | |
CN207433440U (zh) | 一种汽车线束护线盒 | |
CN206171240U (zh) | 后支撑件上支架总成 | |
CN207274586U (zh) | 线束保护盖及线束安装结构 | |
CN209776350U (zh) | 一种线束固定支架 | |
KR20200056355A (ko) | 정션박스 | |
CN205292490U (zh) | 一种汽车座椅底部横梁上线束保护壳 | |
CN212968272U (zh) | 一种线束连接器防水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