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813364U - 煮饭器 - Google Patents
煮饭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4813364U CN204813364U CN201520499650.5U CN201520499650U CN204813364U CN 204813364 U CN204813364 U CN 204813364U CN 201520499650 U CN201520499650 U CN 201520499650U CN 204813364 U CN204813364 U CN 20481336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ater receptacle
- pot
- heat
- metal ceramic
- ceramic hea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煮饭器。所述煮饭器包括煲体,所述煲体中设置有内锅;水容器,所述水容器设置在所述煲体中;盖体,所述盖体用于至少盖合所述内锅;蒸汽管道,至少在所述内锅处于盖合状态时,所述内锅和所述水容器通过所述蒸汽管道连通;以及金属陶瓷发热体,所述金属陶瓷发热体设置在所述煲体中,用于加热所述水容器。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煲体中设置用于加热水容器的金属陶瓷发热体,使得煮饭器成本较低。并且,水容器可以与金属陶瓷发热体自如分离,便于清洗。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通常涉及一种煮饭器,具体地,涉及一种能够通过蒸汽对食物(例如米饭)进行保温的煮饭器。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蒸汽煮饭器中,为了防止被保温的米饭变干,在普通煮饭器的基础上增加一组单独的发热组件,通过对水容器中的水进行加热来产生出水蒸汽,再将水蒸汽导入煮好饭的内锅中,促进米饭的糊化和保温保湿(例如,可以参考公开号为CN101032370A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
但是,上述现有的装置采用独立的电磁加热系统,电磁加热系统具有独立的感应线圈和控制系统,成本很高,价格昂贵。
此外,在煮饭器中应用其它加热元件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PTC元件或者电热管发热慢,体积较大;印刷电热膜虽然体积小,却存在由于面积过小,功率密度大而引起的温度不均而容易烧坏的安全隐患;采用电热膜与水容器加工成为一体的方案时,会使得水容器不能浸泡水中清洗。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至少部分地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公开了一种煮饭器,包括:煲体,所述煲体中设置有内锅;水容器,所述水容器设置在所述煲体中;盖体,所述盖体用于至少盖合所述内锅;蒸汽管道,至少在所述内锅处于盖合状态时,所述内锅和所述水容器通过所述蒸汽管道连通;以及金属陶瓷发热体,所述金属陶瓷发热体设置在所述煲体中,用于加热所述水容器。
目前市场上的金属陶瓷发热体(MCH)厚度一般小于2mm,即使加上传热的金属导热件,厚度也不超过5mm,而且发热面积也很小,比如说300W的功率,大小可以小于φ50mm。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煲体中设置用于加热水容器的金属陶瓷发热体来代替现有技术中的感应线圈,与电磁发热系统相比,成本很低。与PTC元件或者电热管相比,发热快,体积小,更利于在煮饭器特定的外型及大小的空间中使用,安装方便。与采用印刷电热膜的方案相比,水容器可以与金属陶瓷发热体自如分离,便于清洗。
可选地,所述金属陶瓷发热体设置在所述水容器的底部。这样,由于水容器自身的重力,使得金属陶瓷发热体的传热效果良好。
可选地,所述金属陶瓷发热体与所述水容器之间设置有导热件。导热件在传导金属陶瓷发热体产生的热量的同时可以承载金属陶瓷发热体,减小金属陶瓷发热体所受到的力。
可选地,所述金属陶瓷发热体通过压板固定在所述导热件处。这样,通过简单的构造实现了金属陶瓷发热体的固定。
可选地,所述导热件固定在位于所述煲体中的中板上。这样,可以方便地实现导热件的固定。
可选地,所述压板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导热件中。这样,可以减少热量的流失。
可选地,所述蒸汽管道设置在所述盖体中。这样,可以使得煲体的结构较为简单。
可选地,所述金属陶瓷发热体设置在所述水容器的侧部。这样,可以有利于对水容器的加热。
可选地,所述水容器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煲体中,从而便于将其取出清洗。
附图说明
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示意性实施方式的描述中,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方面将变得更明显和更容易理解,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煮饭器的盖体打开时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煮饭器的去掉面盖后的立体图;
图3示意性地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煮饭器的煲体的剖视图;
图4为图3的A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煮饭器110、煲体120、盖体
130、内锅111、中板
112、铰链部件131、开口部121、面盖
122、上盖123、内盖124、蒸汽导入口
125、蒸汽管道140、水容器141、底部
150、导热件151、顶板152、支架
170、压板171、端部160、金属陶瓷发热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上”、“下”、“前”、“后”、“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非限制。
图1-图4示意性地示出了按照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煮饭器100,可以理解,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煮饭器可以为电饭煲、电压力锅或其他电加热器具。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煮饭器除具有煮米饭的功能以外,还可以具有煮粥等各种功能。
如图1-2所示,煮饭器100包括煲体110和盖体120。煲体110基本上呈圆角长方体形状,并且具有圆筒形状的内锅收纳部(未图示),内锅130可以自由地放入内锅收纳部或者从内锅收纳部取出。煲体110中设置有可以支撑内锅130的中板111,中板111的底部设有对内锅130加热的感应线圈(未图示)。煲体100的后部的边缘部上设置铰链部件112。
盖体120基本上呈圆角长方体形状,并且与煲体110的形状基本上对应。盖体120通过铰链部件112转动自如地封闭煲体110。盖体120的上部分由用合成树脂制成的面盖121构成,下部分由上盖122构成,上盖122以预定的间隙覆盖面盖121的整个下表面。当然,面盖也可以由其它材料制成,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特别限定。如图2所示,蒸汽管道125可拆卸地固定于上盖122中,在本实施方式中,蒸汽管道为中空的圆形塑料件;当然,蒸汽管道也可以为其它形状,并且也可以由其它材料制成,例如陶瓷。圆形内盖123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在上盖122的底部,用于盖合内锅130的上表面的开口部131。内盖123的周围设有用于密封内锅130的密封部件(未图示)。内盖123由热传导性良好的金属构成。当然,内盖123也可以为其它形状,并且也可以由其它材料制成,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特别限定。并且,盖体120也可以设置为其它形状和结构,只要其能够在煮饭过程中盖合内锅130即可。在内盖123上形成有用于将内锅130中产生的蒸汽排出到盖体120的外部的蒸汽出口(未图示)。内盖123中还设置有蒸汽导入口124,在本实施方式中,蒸汽导入口124位于内盖123的基本上中部的位置。当然,蒸汽导入口124也可以位于内盖123的其它位置,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特别限定。蒸汽导入口124与蒸汽管道125的一端连接。
如图3-4所示,水容器140可以以可拆卸的方式地设置在煲体110中,其能够贮存用于产生蒸汽的水。在本实施方式中,水容器140位于煲体110的容纳腔(未图示)内,并且顶部突出于煲体110的上表面,以便于水容器140从煲体110中取出。在盖体120将内锅130的开口部131盖合的状态下,水容器140通过蒸汽管道125与内锅130连通。由此,内锅130中产生的蒸汽通过蒸汽管道125和蒸汽导入口124可以进入到内锅130中。
水容器140的平坦的底部141直接接触导热件150的上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导热件150为金属导热板。金属陶瓷发热体(MCH)160通过压板170的一部分抵靠在导热件150的下表面,压板170的一个端部171固定在导热件150中。导热件150固定连接在中板111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导热件150包括与底部141直接接触的顶板151以及与顶板151一体且垂直于顶板151的支架152,压板170的端部171固定在支架152中,支架152固定在中板111上。金属陶瓷发热体160可以在必要时(例如保温时)发热,从而加热容纳在水容器140中的水,以产生蒸汽。
目前市场上的金属陶瓷发热体(MCH)厚度一般小于2mm,加上传热的金属导热件,厚度也不超过5mm,而且发热面积也很小,比如说300W的功率,大小可以小于φ50mm。本实施方式通过在水容器140的底部141设置金属陶瓷发热体160,与电磁发热系统相比,成本很低;与PTC元件或者电热管相比,发热快,体积小,更利于在煮饭器特定的外型及大小的空间中使用,安装方便;与采用印刷电热膜的方案相比,水容器可以与金属陶瓷发热体自如分离,便于清洗。
由于金属陶瓷发热体160的厚度很小,本实施方式在水容器140的平坦的底部141设置有导热件150,这样,导热件150在传导金属陶瓷发热体160产生的热量的同时可以通过压板170承载金属陶瓷发热体160,减小金属陶瓷发热体160所受到的来自水容器140的力。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以在水容器140的底部直接设置金属陶瓷发热体160,比如设置多个金属陶瓷发热体160,由此,可以减少单个金属陶瓷发热体受到的来自水容器的力,同时可以省去导热件。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以将金属陶瓷发热体160设置在水容器的侧部,由此,增大水容器的受热面积。优选地,金属陶瓷发热体160紧贴水容器的侧部。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虽然本实施方式中采用压板固定金属陶瓷发热体160,但是也可以采用其它的固定方式,例如采用支承件。
下面对具有上述构造的煮饭器的操作进行描述。
煮饭时,用户将米和水装入到内锅130中,并在水容器140内贮存预定量的水,然后将内锅130和水容器140装到煲体110中。接下来,接通煮饭器的电源,按下煮饭按键(未图示),开始执行煮饭操作,此时,感应线圈加热内锅130,加热过程中产生的蒸汽经过蒸汽出口(未图示)排出到大气。煮饭操作结束时,提示用户煮饭已经结束,然后进入米饭保温操作,通过程序在设定的时间让金属陶瓷发热体(MCH)160通电发热,热量由导热件150快速吸收传导至水容器140,水容器140中的水沸腾产生蒸汽,蒸汽进入蒸汽管道125,最后由内盖123的蒸汽导入口124进入内锅130中,促进内锅中的米饭煮饭时的糊化和保温阶段的保温保湿。
本实用新型的煮饭器不但可以具有上述的有益效果,还可以防止随着保温加热而产生的米饭变干和发黏现象。同时,本实用新型的煮饭器也可以适用于对米饭以外的食物进行加热保温。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中出现的诸如“部件”等术语既可以表示单个的零件,也可以表示多个零件的组合。本文中出现的诸如“安装”、“设置”等术语既可以表示一个部件直接附接至另一个部件,也可以表示一个部件通过中间件附接至另一个部件。本文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与其它特征结合地应用于另一个实施方式,除非该特征在该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不适用或是另有说明。
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
Claims (9)
1.一种煮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煲体,所述煲体中设置有内锅;
水容器,所述水容器设置在所述煲体中;
盖体,所述盖体用于至少盖合所述内锅;
蒸汽管道,至少在所述内锅处于盖合状态时,所述内锅和所述水容器通过所述蒸汽管道连通;以及
金属陶瓷发热体,所述金属陶瓷发热体设置在所述煲体中,用于加热所述水容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煮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陶瓷发热体设置在所述水容器的底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煮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陶瓷发热体与所述水容器之间设置有导热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煮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陶瓷发热体通过压板固定在所述导热件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煮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件固定在位于所述煲体中的中板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煮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板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导热件中。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煮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管道设置在所述盖体中。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煮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陶瓷发热体设置在所述水容器的侧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煮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容器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煲体中。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499650.5U CN204813364U (zh) | 2015-07-08 | 2015-07-08 | 煮饭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499650.5U CN204813364U (zh) | 2015-07-08 | 2015-07-08 | 煮饭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4813364U true CN204813364U (zh) | 2015-12-02 |
Family
ID=546710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20499650.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813364U (zh) | 2015-07-08 | 2015-07-08 | 煮饭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4813364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652439A (zh) * | 2017-03-31 | 2018-10-16 |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 电水壶 |
-
2015
- 2015-07-08 CN CN201520499650.5U patent/CN204813364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652439A (zh) * | 2017-03-31 | 2018-10-16 |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 电水壶 |
CN108652439B (zh) * | 2017-03-31 | 2021-10-15 |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 电水壶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20170181564A1 (en) | Multifunctional Cooking Pot | |
CN201271163Y (zh) | 一种烟熏烤盘 | |
KR101394013B1 (ko) | 상부 커버 조립체 및 이를 갖춘 전기 밥솥 | |
KR20050026611A (ko) | 과열증기 조리장치 | |
WO2005102124A1 (fr) | Bouilloire, bouilloire electrique et bouilloire electrique sans fil | |
CN205191664U (zh) | 烹饪装置 | |
CN204813364U (zh) | 煮饭器 | |
CN209450323U (zh) | 用于糕点制品的烹饪设备 | |
CN204813331U (zh) | 煮饭器 | |
US1692547A (en) | Portable electric cooker | |
CN204862582U (zh) | 一种集成式多功能电煮炉 | |
CN209733607U (zh) | 烤盘组件和烹饪装置 | |
KR101372572B1 (ko) | 조리 장치 | |
KR0128707Y1 (ko) | 3중 구조의 내부용기와 상,하부히터를 구비한 전기밥솥 | |
CN209031982U (zh) | 煎烤机的烤盘组件和煎烤机 | |
CN208551238U (zh) | 烹饪厨具盖体、蒸笼和烹饪厨具 | |
CN204813336U (zh) | 煮饭器 | |
CN201005535Y (zh) | 多功能电烤板 | |
CN220369830U (zh) | 多用途电饭锅及蒸笼组件 | |
KR200357125Y1 (ko) | 전기압력보온밥솥 | |
CN209269422U (zh) | 烹饪器具 | |
JP2015016179A (ja) | 保温器 | |
CN203619313U (zh) | 餐桌上的蒸气烫肉机 | |
JP2004065536A (ja) | 加熱調理器 | |
CN215914123U (zh) | 一种高效率电子保温自动西施电饭煲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202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