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04706942U - 直流系统再供电装置及直流供电设备 - Google Patents

直流系统再供电装置及直流供电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706942U
CN204706942U CN201520244871.8U CN201520244871U CN204706942U CN 204706942 U CN204706942 U CN 204706942U CN 201520244871 U CN201520244871 U CN 201520244871U CN 204706942 U CN204706942 U CN 20470694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witch
direct
power supply
flow distribution
distribution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244871.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余惠敏
黄怀铎
黄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General Nuclear Power Corp
CGN Power Co Ltd
China Nuclear Power Oper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General Nuclear Power Corp
CGN P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General Nuclear Power Corp, CGN P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General Nuclear Power Corp
Priority to CN201520244871.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70694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70694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70694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irect Current Feeding And Distribu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直流系统再供电装置,该直流系统再供电装置连接于直流配电系统和用电负载之间,包括用于在直流配电系统停止供电时给用电负载供电的第一再供电电路、用于切换直流配电系统和第一再供电电路给用电负载供电的供电切换电路,以及用于在所述供电切换电路进行切换时给用电负载供电的第二再供电电路。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直流供电设备,包括直流配电系统和上述直流系统再供电装置。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用电负载在供电切换过程均不断电,确保了在直流配电系统停盘检修时不影响下游负荷用电,从而能够缩短检修工期,有效提高直流配电系统再供电实施效率,而且能够降低直流配电系统检修成本。

Description

直流系统再供电装置及直流供电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直流系统再供电装置及直流供电设备。
背景技术
直流配电系统是核电站最重要的控制和逻辑电源,125V直流配电系统为所有的高中低压开关提供控制电源,48V直流配电系统为所有的逻辑控制系统以及执行机构供电。每个直流配电系统配置了两台充电器和一组蓄电池,确保了在任何工况下为下游负载提供可靠稳定的直流电源。直流配电系统的停盘检修,将导致下游几块甚至几十块中低压交流盘不可用,整列或整个区域的设备不可用,因此停盘检修影响非常大,有部分负荷还需要进行再供电以确保一些负载的连续运行。
目前,标准的再供电流程是将某个开关下游的所有负荷停运,使用其它电源对下游负荷供电后,再逐一恢复下游负荷的用电,恢复正式电源的流程正好相反,因此每次直流配电系统停盘检修,需要再供电的下游负荷将有2次短时失电不可用,而且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导致直流配电系统再供电实施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直流系统再供电装置及直流供电设备,旨在提高直流配电系统再供电实施效率,降低直流配电系统检修成本。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直流系统再供电装置,所述直流系统再供电装置连接于直流配电系统和用电负载之间,所述直流系统再供电装置包括用于在直流配电系统停止供电时给用电负载供电的第一再供电电路、用于切换直流配电系统和第一再供电电路给用电负载供电的供电切换电路,以及用于在所述供电切换电路进行切换时给用电负载供电的第二再供电电路;
所述供电切换电路包括第一通路和第二通路,所述供电切换电路的第一通路连接于直流配电系统和所述用电负载之间,所述供电切换电路的第二通路连接于所述第一再供电电路和所述用电负载之间,所述第二再供电电路与所述用电负载连接。
优选地,所述供电切换电路包括第一开关;
所述第一开关的第一动触点与所述用电负载的正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的第二动触点与所述用电负载的负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的第一静触点与所述直流配电系统的正电源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的第二静触点与所述直流配电系统的负电源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的第三静触点与所述第一再供电电路的正电源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的第四静触点与所述第一再供电电路的负电源输出端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再供电电路包括备用直流电源和第二开关;
所述第二开关的第一静触点与所述备用直流电源的正电源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的第二静触点与所述备用直流电源的负电源输出端连接;
所述第二开关的第一动触点与所述第一开关的第三静触点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的第二动触点与所述第一开关的第四静触点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二再供电电路包括交流电源、整流模块、可逆二极管组和第三开关;
所述整流模块与所述交流电源连接,所述可逆二极管组连接于所述整流模块和所述第三开关之间,所述第三开关与所述用电负载连接。
优选地,所述可逆二极管组包括反向并联的第一二极管和第二二极管;
所述第三开关的第一动触点与所述用电负载的正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三开关的第二动触点与所述用电负载的负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三开关的第一静触点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三开关的第二静触点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整流模块的正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整流模块的负输出端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二再供电电路还包括蓄电池组和第四开关;
所述第四开关的第一动触点与所述蓄电池组的正极连接,所述第四开关的第二动触点与所述蓄电池组的负极连接;所述第四开关的第一静触点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第四开关的第二静触点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连接。
此外,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直流供电设备,所述直流供电设备包括直流配电系统和直流系统再供电装置,所述直流配电系统用于给用电负载供电,所述直流系统再供电装置用于在所述直流配电系统停运时给用电负载供电;所述直流系统再供电装置连接于直流配电系统和用电负载之间,所述直流系统再供电装置包括用于在直流配电系统停止供电时给用电负载供电的第一再供电电路、用于切换直流配电系统和第一再供电电路给用电负载供电的供电切换电路,以及用于在所述供电切换电路进行切换时给用电负载供电的第二再供电电路;
所述供电切换电路包括第一通路和第二通路,所述供电切换电路的第一通路连接于直流配电系统和所述用电负载之间,所述供电切换电路的第二通路连接于所述第一再供电电路和所述用电负载之间,所述第二再供电电路与所述用电负载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直流系统再供电装置及直流供电设备,通过供电切换电路切换直流配电系统和第一再供电电路给用电负载供电,而且在供电切换电路对直流配电系统供电和第一再供电电路供电进行切换时,通过第二再供电电路给用电负载供电。从而在直流配电系统停止供电,需要从直流配电系统供电切换为第一再供电电路供电,或者在直流配电系统恢复供电,需要从第一再供电电路供电切换为直流配电系统供电的过程中,均由第二再供电电路给用电负载供电,使得用电负载在供电切换过程均不断电,确保了在直流配电系统停盘检修时不影响下游负荷用电,从而能够缩短检修工期,有效提高直流配电系统再供电实施效率,而且能够降低直流配电系统检修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直流系统再供电装置较佳实施例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功能特点及优点的实现,将结合实施例,并参照附图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直流系统再供电装置。
参照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直流系统再供电装置较佳实施例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直流系统再供电装置10连接于直流配电系统20和用电负载30之间,用于在所述直流配电系统20停运时给用电负载30供电。直流系统再供电装置10包括第一再供电电路11、供电切换电路12和第二再供电电路13;其中,第一再供电电路11用于在直流配电系统20停止供电时给用电负载30供电,供电切换电路12用于切换直流配电系统20和第一再供电电路11给用电负载30供电,第二再供电电路13用于在所述供电切换电路12进行切换时给用电负载30供电。
所述供电切换电路12包括第一通路和第二通路,所述供电切换电路12的第一通路连接于直流配电系统20和所述用电负载30之间,所述供电切换电路12的第二通路连接于所述第一再供电电路11和所述用电负载30之间,所述第二再供电电路13与所述用电负载30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在直流配电系统20正常运行的情况下,供电切换电路12的第一通路导通,将直流配电系统20与用电负载30接通,此时,直流配电系统20经过供电切换电路12的第一通路对用电负载30进行正常供电。
在直流配电系统20停止供电,例如直流配电系统20进行停盘检修需要停运时,供电切换电路12的第一通路断开,切换为供电切换电路12的第二通路导通,从由直流配电系统20给用电负载30供电切换为由第一再供电电路11给用电负载30供电,同时,在从供电切换电路12的第一通路断开到切换为第二通路导通过程中,第二再供电电路13给用电负载30供电。在由直流配电系统20给用电负载30供电切换为由第一再供电电路11给用电负载30供电之后,第二再供电电路13切断对用电负载30的供电。
而且,在直流配电系统20恢复供电,例如直流配电系统20进行停盘检修完成后需要重新运行恢复供电时,供电切换电路12的第二通路断开,切换为供电切换电路12的第二通路导通,从由第一再供电电路11给用电负载30供电切换为由直流配电系统20给用电负载30供电,同时,在从供电切换电路12的第二通路断开到切换为第一通路导通过程中,第二再供电电路13给用电负载30供电。在由第一再供电电路11给用电负载30供电切换为由直流配电系统20给用电负载30供电之后,第二再供电电路13切断对用电负载30的供电。
从而,在直流配电系统20停止供电,需要从直流配电系统20供电切换为第一再供电电路11供电,或者在直流配电系统20恢复供电,需要从第一再供电电路11供电切换为直流配电系统20供电的过程中,均由第二再供电电路13给用电负载30供电,使得用电负载30在供电切换过程均不断电,确保了在直流配电系统20停盘检修时不影响下游负荷用电,从而能够缩短检修工期,有效提高直流配电系统20再供电实施效率,而且能够降低直流配电系统20检修成本。
如图1所示,所述供电切换电路12包括第一开关K1;优选地,该第一开关K1为抽屉开关,第一开关K1还可以为双刀双掷开关,第一开关K1包括两个动触点和四个静触点。
所述第一开关K1的第一动触点与所述用电负载30的正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K1的第二动触点与所述用电负载30的负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K1的第一静触点与所述直流配电系统20的正电源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K1的第二静触点与所述直流配电系统20的负电源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K1的第三静触点与所述第一再供电电路11的正电源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K1的第四静触点与所述第一再供电电路11的负电源输出端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再供电电路11包括备用直流电源111和第二开关K2;优选地,该第二开关K2为双刀单掷开关,包括两个动触点和两个静触点。
所述第二开关K2的第一静触点与所述备用直流电源111的正电源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关K2的第二静触点与所述备用直流电源111的负电源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关K2的第一动触点与所述第一开关K1的第三静触点连接,所述第一开关K1的第二动触点与所述第一开关K1的第四静触点连接。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第二开关K2的静触点和动触点的连接关系可以互换,即第二开关K2的静触点与第一开关K1连接,第二开关K2的动触点与备用直流电源111连接,在此不作限制。
如图1所示,所述第二再供电电路13包括交流电源131、整流模块132、可逆二极管组133和第三开关K3;优选地,该交流电源131为三相380V的交流电源,该第三开关K3为双刀单掷开关,包括两个动触点和两个静触点。
所述整流模块132与所述交流电源131连接,所述可逆二极管组133连接于所述整流模块132和所述第三开关K3之间,所述第三开关K3与所述用电负载30连接。
具体地,所述可逆二极管组133包括反向并联的第一二极管D1和第二二极管D2。
所述第三开关K3的第一动触点与所述用电负载30的正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三开关K3的第二动触点与所述用电负载30的负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三开关K3的第一静触点与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三开关K3的第二静触点与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与所述整流模块132的正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与所述整流模块132的负输出端连接。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第三开关K3的静触点和动触点的连接关系可以互换,即第三开关K3的静触点与用电负载30连接,第三开关K3的动触点与可逆二极管组133连接,在此不作限制。
如图1所示,所述第二再供电电路13还包括蓄电池组E和第四开关K4;优选地,该第四开关K4为双刀单掷开关,包括两个动触点和两个静触点。
所述第四开关K4的第一动触点与所述蓄电池组E的正极连接,所述第四开关K4的第二动触点与所述蓄电池组E的负极连接;所述第四开关K4的第一静触点与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连接,所述第四开关K4的第二静触点与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连接。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第四开关K4的静触点和动触点的连接关系可以互换,即第四开关K4的静触点与蓄电池组E连接,第四开关K4的动触点与可逆二极管组133连接,在此不作限制。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直流系统再供电装置10的工作原理具体描述如下:
在直流配电系统20正常运行的情况下,供电切换电路12的第一通路导通,即第一开关K1的第一动触点与第一静触点接通,第一开关K1的第二动触点与第二静触点接通,直流配电系统20通过第一开关K1给用电负载30供电。
在直流配电系统20停止供电,例如直流配电系统20进行停盘检修需要停运时,第三开关K3闭合,即第三开关K3的第一动触点与第一静触点接通,第三开关K3的第二动触点与第二静触点接通,交流电源131提供的交流电经过整流模块132进行整流后输出的直流电通过可逆二极管组133、第三开关K3给用电负载30供电;或者,在未接通交流电源131时,第三开关K3、第四开关K4均闭合,即第三开关K3的第一动触点与第一静触点接通,第三开关K3的第二动触点与第二静触点接通,第四开关K4的第一动触点与第一静触点接通,第四开关K4的第二动触点与第二静触点接通,蓄电池组E通过第四开关K4、可逆二极管组133、第三开关K3给用电负载30供电。
在接通交流电源131或由蓄电池组E给用电负载30供电之后,供电切换电路12的第一通路断开,即第一开关K1的第一动触点与第一静触点断开,第一开关K1的第二动触点与第二静触点断开,供电切换电路12切换为供电切换电路12的第二通路导通,即第一开关K1的第一动触点与第三静触点接通,第一开关K1的第二动触点与第四静触点接通;同时,第二开关K2闭合,即第二开关K2的第一动触点与第一静触点接通,第二开关K2的第二动触点与第二静触点接通,备用直流电源111通过第二开关K2、第一开关K1给用电负载30供电。
在由直流配电系统20给用电负载30供电切换为由备用直流电源111给用电负载30供电后,第三开关K3断开,即在由直流配电系统20给用电负载30供电切换为由第一再供电电路11给用电负载30供电之后,第二再供电电路13切断对用电负载30的供电。
从而,在由直流配电系统20供电切换为由备用直流电源111供电过程中,由第二再供电电路13给用电负载30供电,使得在由直流配电系统20供电切换为由备用直流电源111供电的过程中,用电负载30的供电不间断。
在直流配电系统20恢复供电,例如直流配电系统20进行停盘检修完成后需要重新运行恢复供电时,第三开关K3闭合,交流电源131提供的交流电经过整流模块132进行整流后输出的直流电通过可逆二极管组133、第三开关K3给用电负载30供电;或者,在未接通交流电源131时,第三开关K3、第四开关K4均闭合,蓄电池组E通过第四开关K4、可逆二极管组133、第三开关K3给用电负载30供电。
在接通交流电源131或由蓄电池组E给电负载供电之后,供电切换电路12的第二通路断开,切换为供电切换电路12的第一通路导通,即切换为第一开关K1的第一动触点与第一静触点接通,第一开关K1的第二动触点与第二静触点接通,直流配电系统20通过第一开关K1的第一通路给用电负载30供电。
在由备用直流电源111给用电负载30供电切换为直流配电系统20给用电负载30供电后,第三开关K3断开,即在由第一再供电电路11给用电负载30供电切换为由直流配电系统20给用电负载30供电之后,第二再供电电路13切断对用电负载30的供电。
从而,在由备用直流电源111供电切换为由直流配电系统20供电过程中,由第二再供电电路13给用电负载30供电,使得在由直流配电系统20供电切换为由备用直流电源111供电的过程中,用电负载30的供电不间断。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直流供电设备,该直流供电设备包括直流配电系统20和直流系统再供电装置10,该直流配电系统20用于给用电负载30供电,直流系统再供电装置10连接于直流配电系统20和用电负载30之间,用于在直流配电系统20停运时给用电负载30供电。该直流系统再供电装置10的电路结构、工作原理以及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均参照上述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7)

1.一种直流系统再供电装置,连接于直流配电系统和用电负载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流系统再供电装置包括用于在直流配电系统停止供电时给用电负载供电的第一再供电电路、用于切换直流配电系统和第一再供电电路给用电负载供电的供电切换电路,以及用于在所述供电切换电路进行切换时给用电负载供电的第二再供电电路;
所述供电切换电路包括第一通路和第二通路,所述供电切换电路的第一通路连接于直流配电系统和所述用电负载之间,所述供电切换电路的第二通路连接于所述第一再供电电路和所述用电负载之间,所述第二再供电电路与所述用电负载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流系统再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切换电路包括第一开关;
所述第一开关的第一动触点与所述用电负载的正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的第二动触点与所述用电负载的负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的第一静触点与所述直流配电系统的正电源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的第二静触点与所述直流配电系统的负电源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的第三静触点与所述第一再供电电路的正电源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的第四静触点与所述第一再供电电路的负电源输出端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直流系统再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再供电电路包括备用直流电源和第二开关;
所述第二开关的第一静触点与所述备用直流电源的正电源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的第二静触点与所述备用直流电源的负电源输出端连接;
所述第二开关的第一动触点与所述第一开关的第三静触点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的第二动触点与所述第一开关的第四静触点连接。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直流系统再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再供电电路包括交流电源、整流模块、可逆二极管组和第三开关;
所述整流模块与所述交流电源连接,所述可逆二极管组连接于所述整流模块和所述第三开关之间,所述第三开关与所述用电负载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直流系统再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逆二极管组包括反向并联的第一二极管和第二二极管;
所述第三开关的第一动触点与所述用电负载的正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三开关的第二动触点与所述用电负载的负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三开关的第一静触点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三开关的第二静触点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整流模块的正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整流模块的负输出端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直流系统再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再供电电路还包括蓄电池组和第四开关;
所述第四开关的第一动触点与所述蓄电池组的正极连接,所述第四开关的第二动触点与所述蓄电池组的负极连接;所述第四开关的第一静触点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第四开关的第二静触点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连接。
7.一种直流供电设备,包括给用电负载供电的直流配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流供电设备还包括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直流系统再供电装置,所述直流系统再供电装置用于在所述直流配电系统停运时给用电负载供电。
CN201520244871.8U 2015-04-21 2015-04-21 直流系统再供电装置及直流供电设备 Active CN20470694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244871.8U CN204706942U (zh) 2015-04-21 2015-04-21 直流系统再供电装置及直流供电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244871.8U CN204706942U (zh) 2015-04-21 2015-04-21 直流系统再供电装置及直流供电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706942U true CN204706942U (zh) 2015-10-14

Family

ID=542865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244871.8U Active CN204706942U (zh) 2015-04-21 2015-04-21 直流系统再供电装置及直流供电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70694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91834A (zh) * 2021-11-24 2022-01-28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不间断的直流双电源自动切换开关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91834A (zh) * 2021-11-24 2022-01-28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不间断的直流双电源自动切换开关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68631B (zh) 一种高效可靠的数据中心电子设备供电架构
CN203071637U (zh) 一种直流电源连接控制装置
CN105071527A (zh) 一种小功率主机模块化消防应急电源
CN103683328B (zh) 自动切换模块及光伏并离网全自动发电系统
CN103825296A (zh) 一种分布式电源并网用双电源分配供电接口装置
CN202353297U (zh) 一种数据中心it设备供电系统和后备式高压直流电源
CN202455149U (zh) 一种用于向电子设备供电的供电系统以及机架电源
CN204118757U (zh) 一种在线式快速充电的通信电源移峰填谷系统
CN103840548B (zh) 一种带有微网系统的变电站系统
CN203312826U (zh) 光伏智能全网发电系统
CN204706942U (zh) 直流系统再供电装置及直流供电设备
CN101707450A (zh) 太阳能控制器
CN204333971U (zh) 一种储能控制系统
CN203537054U (zh) 一种单相不间断电源的双输入切换装置
CN203301212U (zh) 一种双重备用节约型直流供电系统
CN206211649U (zh) 一种环网箱分布式储能系统
CN216489877U (zh) 数据中心供电系统和数据中心
CN206323207U (zh) 利用光伏充电的配电箱柜不间断电源
CN204706949U (zh) 智能变电站用太阳能ups应急供电系统
CN203813510U (zh) 一种带有微网系统的变电站系统
CN203326701U (zh) 生产设备防断电、晃电的自控转换电源
CN204465138U (zh) 一种交直流一体化电源系统
CN204858730U (zh) 10kv配电柜二次回路电压无缝切换装置
CN206364577U (zh) 一种环网箱分布式用电系统
CN105186548A (zh) 一种电网终端储能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Yu Huimin

Inventor after: Huang Huaiduo

Inventor after: Li Jie

Inventor before: Yu Huimin

Inventor before: Huang Huaiduo

Inventor before: Huang Jie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