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531734U - 门锁装置 - Google Patents
门锁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4531734U CN204531734U CN201390000644.XU CN201390000644U CN204531734U CN 204531734 U CN204531734 U CN 204531734U CN 201390000644 U CN201390000644 U CN 201390000644U CN 204531734 U CN204531734 U CN 20453173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necting rod
- wall
- opening
- door lock
- do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5/00—Details of vehicle lock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E05B77/00 - E05B83/00
- E05B85/20—Bolts or detent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79/00—Mounting or connecting vehicle locks or parts thereof
- E05B79/02—Mounting of vehicle locks or parts thereof
- E05B79/08—Mounting of individual lock elements in the lock, e.g. lever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54—Electrical circuits
- E05B81/90—Manual override in case of power failure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3/00—Vehicle lock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types of wing or vehicle
- E05B83/36—Locks for passenger or like door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5/00—Details of vehicle lock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E05B77/00 - E05B83/00
- E05B85/02—Lock casing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S—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S292/00—Closure fasteners
- Y10S292/55—Bolt and keeper aligner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S—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S292/00—Closure fasteners
- Y10S292/73—Anti-rattler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2/00—Closure fasteners
- Y10T292/08—Bolts
- Y10T292/1043—Swinging
- Y10T292/1075—Operating means
- Y10T292/1076—Link and lever
Landscapes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门锁装置,使用于切换为锁止状态与解锁状态的打开连杆的配置自由度较高,并且设定为锁止状态时的动作阻力较小。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门锁装置,即便在因粉尘的啮入而对打开连杆从锁止待机位置进行解锁操作,打开连杆也不移动至解锁待机位置的异常情况下,在转动外侧把手联动杆时,设置于支承体的滑动接触倾转引导件与打开连杆滑动接触,而强制性地使该打开连杆倾转,因此在处于上述异常情况下也无需增大扭力螺旋弹簧的作用力。由此能够减小将门锁装置设定为锁止状态时的动作阻力。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门锁装置,该门锁装置具有锁定车辆的门的锁定机构,并且能够将由该锁定机构进行的锁定切换为通过门把手的操作能够解除的解锁状态、和无法解除的锁止状态。
背景技术
图34所示的现有的门锁装置构成为:将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打开连杆2的下端部以能够倾转的方式连结于把手联动杆1的前端部。另外,打开连杆2借助销2A以及长孔3A而相对于主动杆3连结,并通过主动杆3来接受对车辆所具备的锁止切换操作部的操作力,从而在向一侧倾转的解锁位置与向另一侧倾转的锁止位置之间移动。而且,若操作门把手,则把手联动杆1转动从而使打开连杆2向上方移动,若此时打开连杆2配置于解锁位置,则从下方推顶锁定机构所具备的升降杆4,由此解除锁定机构对门的锁定。另一方面,若打开连杆2配置于锁止位置,则即便把手联动杆1转动而使打开连杆2向上方移动,也只是通过升降杆4的侧方,维持锁定机构对门的锁定(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38453号公报(图8、图9、段落[0063]、[0064])
然而,在上述现有的门锁装置中,由于与把手联动杆1连结的打开连杆2进一步形成为利用销2A以及长孔3A而相对于主动杆3连结的结构,因此存在打开连杆2的配置自由度较低的问题。针对该问题,提出具有如下结构的门锁装置,即:在将打开连杆2从解锁位置移动至锁止位置的情况下,在利用马达或者人手的动力将打开连杆2从锁止位置移动至解锁位置的情况下利用弹力的结构。然而,在形成为这样的结构的情况下,即便在把手联动杆1与打开连杆2的连结部分啮入有粉尘的异常情况下,为了使打开连杆2可靠地从锁止位置返回至解锁位置,也需要增大弹力,对于该部分弹力,在通常情况下,有可能对进行锁止操作的操作者或者根据其操作而驱动主动杆3的马达施加较大的负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情况所做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切换为锁止状态与解锁状态的打开连杆的配置自由度较高、且在设定为锁止状态时动作阻力较小的门锁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所做出的技术方案1的实用新型的门锁装置,具备:锁定机构,其适合将车辆的门在关闭状态下锁定;把手联动杆,其适合通常配置在原点位置,接受对所述车辆的门把手的操作力而转动至动作位置;打开连杆,其以能够倾转的方式连结于所述把手联动杆中离开转动中心的位置,并且能够切换为解锁状态和锁止状态,所述解锁状态是在所述把手联动杆转动到所述动作位置时,所述打开连杆配置于按压所述锁定机构具有的锁定解除部来解除所述门的锁定的解锁位置的状态,所述锁止状态是在所述把手联动杆转动到所述动作位置时,所述打开连杆配置于经过所述锁定解除部的侧方且未解除所述门的锁定的锁止位置的状态;倾转施力弹簧,其对所述打开连杆朝向所述解锁位置施力;连杆待机定位部,在所述锁止状态下所述把手联动杆配置于所述原点位置时,该连杆待机定位部将所述打开连杆定位于锁止待机位置,并且在所述把手联动杆从所述原点位置向所述动作位置移动的中途,允许所述打开连杆因所述倾转施力弹簧的施力而向所述解锁位置侧倾转;连杆作用定位部,在所述锁止状态下所述把手联动杆从所述原点位置向所述动作位置移动的中途,该连杆作用定位部与所述打开连杆抵接,从而禁止所述打开连杆倾转到所述解锁位置且停留在所述锁止位置;以及滑动接触倾转引导件,在所述打开连杆维持在所述锁止待机位置的状态下且所述把手联动杆从所述原点位置转动到所述动作位置的异常情况下,该滑动接触倾转引导件与所述打开连杆滑动接触,并使该打开连杆向所述锁止位置侧倾转。
在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门锁装置的基础上,技术方案2的实用新型具备横向倾倒限制突起部,其在所述打开连杆的倾转轴方向上贴靠于所述打开连杆的一个侧面或两个侧面,来限制所述打开连杆的横向倾倒。
在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门锁装置的基础上,技术方案3的实用新型具备:倾转连结孔,其贯通形成于所述把手联动杆与所述打开连杆的所述连结的部分的一方;倾转连结突片,其从所述把手联动杆与所述打开连杆的所述连结的部分的另一方突出并且在前端部具有前端宽幅部,通过使所述打开连杆成为向一侧横向倾倒的姿势而插通于所述倾转连结孔,并且将所述打开连杆变更为正规姿势来防止脱落,从而将所述打开连杆能够倾转地连结于所述把手联动杆;以及所述横向倾倒限制突起部,其配置在限制所述打开连杆向所述一侧横向倾倒的位置。
在技术方案1~3中的任一技术方案所记载的门锁装置的基础上,技术方案4的实用新型具备滑动接触突片,其形成为从所述打开连杆向其倾转轴方向伸出的突片形状,并且与所述连杆作用定位部和所述滑动接触倾转引导件均能够滑动接触。
在技术方案1~4中的任一技术方案所记载的门锁装置的基础上,技术方案5的实用新型具备:支承体,其适合固定于所述门,并且组装有所述锁定机构;所述把手联动杆,其能够转动地支承于所述支承体;以及所述滑动接触倾转引导件,其形成于所述支承体。
在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门锁装置的基础上,技术方案6的实用新型具备:树脂制的所述支承体,其组装有所述锁定机构;部件支承壁,其适合设置于所述支承体,并与所述门的门端部壁对置配置,该门端部壁位于所述门的转动中心的相反侧;杆转动支承轴部,其突出形成于所述部件支承壁,且插通于所述把手联动杆所具有的贯通孔,将所述把手联动杆支承为能够转动;以及支承轴部加强肋,其形成于所述部件支承壁中所述杆转动支承轴部的周边部分、或者所述部件支承壁中所述杆转动支承轴部的里侧周边部分。
在技术方案6所记载的门锁装置的基础上,技术方案7的实用新型具备所述支承轴部加强肋,其呈以所述杆转动支承轴部为中心的放射线状延伸。
在技术方案6或7所记载的门锁装置的基础上,技术方案8的实用新型具备:包围壁,其突出形成于所述部件支承壁,并且从侧方对所述杆转动支承轴部中所述部件支承壁侧的端部的周向的一部分进行包围;锁定保持用扭力螺旋弹簧,其具有插通于所述杆转动支承轴部中所述部件支承壁侧的端部从而收容于所述包围壁与所述杆转动支承轴部之间的螺旋部,并且与所述锁定机构的一部分卡合,从而对所述锁定机构朝向锁定所述门的一侧施力;以及所述支承轴部加强肋,其形成于所述部件支承壁中在所述杆转动支承轴部与所述包围壁之间连接的突起部支承壁。
在技术方案8所记载的门锁装置的基础上,技术方案9的实用新型具备:倾斜外周面,其形成于所述杆转动支承轴部并具有起模坡度;以及螺旋抵接突条,其突出形成于所述倾斜外周面的周向中所述螺旋部所抵接的部分,并具有与所述杆转动支承轴部的轴向平行的脊线。
在技术方案9所记载的门锁装置的基础上,技术方案10的实用新型具备:部件支承辅助壁,其设置于所述支承体,并与所述部件支承壁对置;所述杆转动支承轴部,其通过将突出形成于所述部件支承壁的支承突起部的前端部嵌合于支承筒部而形成,所述支承筒部突出形成于所述部件支承辅助壁;环状突条,其突出形成于所述部件支承辅助壁,并从侧方包围所述支承筒部的整体;以及所述把手联动杆,其具有供所述支承筒部插通的所述贯通孔,并且该贯通孔的开口边缘贴靠于所述环状突条。
在技术方案10所记载的门锁装置的基础上,技术方案11的实用新型具备辅助壁加强肋,其突出形成于所述部件支承辅助壁,且比所述环状突条低并且从所述环状突条以放射线状延伸。
在技术方案9所记载的门锁装置的基础上,技术方案12的实用新型具备:部件支承辅助壁,其设置于所述支承体,并与所述部件支承壁对置;所述杆转动支承轴部,其通过将突出形成于所述部件支承壁的支承突起部的前端部嵌合于支承筒部而形成,所述支承筒部突出形成于所述部件支承辅助壁;以及前端倾斜面,其形成于所述支承筒部的前端,并且倾斜地横贯该支承筒部的中心轴。
[技术方案1的实用新型]
在技术方案1的门锁装置中,由于构成为借助倾转施力弹簧的作用力,将打开连杆按压于连杆待机定位部或者连杆作用定位部而定位,因此与以往那样通过销以及长孔而将打开连杆与其他部件连结的结构相比,提高打开连杆配置的自由度。而且,由于在打开连杆因粉尘等啮入而无法从锁止待机位置动作的异常情况下,在转动把手联动杆时,滑动接触倾转引导件能够与打开连杆滑动接触,而强制性地使打开连杆倾转来促进粉尘等排除,从而消除异常,因此在处于上述异常情况下无需增大倾转施力弹簧的作用力。由此能够减小将门锁装置设定为锁止状态时的动作阻力。
[技术方案2的实用新型]
在技术方案2的门锁装置中,借助横向倾倒限制突起部,能够限制打开连杆的横向倾倒,从而防止打开连杆的动作阻力增大。据此,也能够减小倾转施力弹簧的作用力,能够减小将门锁装置设定为锁止状态时的动作阻力。
[技术方案3的实用新型]
在技术方案3的门锁装置中,通过使打开连杆向一侧横向倾倒而将倾转连结突片插通于倾转连结孔,然后将打开连杆变更为正规姿势来防止倾转连结突片从倾转连结孔脱落,从而将把手联动杆与打开连杆连结为能够倾转。而且在该连结后,通过横向倾倒限制突起部来限制打开连杆向一侧横向倾倒,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倾转连结突片从倾转连结孔脱落。
[技术方案4的实用新型]
在技术方案4的门锁装置中,由于将打开连杆的滑动接触突片兼作为用于与连杆作用定位部抵接的部位、和用于与滑动接触倾转引导件滑动接触的部位,因此能够将打开连杆形成为简单的构造。
[技术方案5的实用新型]
根据技术方案5的门锁装置,能够将锁定机构以及把手联动杆组装于支承体而将它们总成化(ASSY),从而能够容易地加快门锁装置的组装作业。
[技术方案6以及7的实用新型]
在技术方案6的门锁装置中,由于将支承轴部加强肋突出形成于部件支承壁中将把手联动杆支承为能够转动的杆转动支承轴部的周边部分、或者部件支承壁中杆转动支承轴部的里侧周边部分,因此提高部件支承壁中杆转动支承轴部的立起部分的强度,从而提高针对作用于杆转动支承轴部的负荷的耐久性。由此能够防止杆转动支承轴部整体倾斜,防止把手联动杆的转动阻力的增加、异响的产生。
另外,支承轴部加强肋可以沿着水平方向延伸,也可以沿着上下方向延伸。另外,只要能够将支承轴部加强肋形成为格子状,或者如技术方案7的结构那样,形成为以杆转动支承轴部为中心的放射线状,则能够提高在上下、水平两个方向对负荷的耐久性。
[技术方案8的实用新型]
在技术方案8的门锁装置中,由于将杆转动支承轴部兼用于锁定保持用扭力螺旋弹簧的支承以及把手联动杆的支承,因此与对它们分别支承的情况相比,能够将门锁装置形成为紧凑的构造。另外,由于利用通过突出形成于部件支承壁的包围壁,从外侧包围锁定保持用扭力螺旋弹簧的螺旋部,因此螺旋部的支承稳定。而且,由于将支承轴部加强肋形成于部件支承壁中在杆转动支承轴部与包围壁之间连接的突起部支承壁,因此能够增大突起部支承壁对来自车辆侧面的冲击力的耐久强度。
[技术方案9的实用新型]
由于技术方案9的门锁装置,在杆转动支承轴部中具有起模坡度的倾斜外周面的螺旋部的抵接部分,设置有具有与杆转动支承轴部的轴向平行的脊线的螺旋抵接突条,因此能够防止螺旋部因倾斜外周面的起模坡度而在杆转动支承轴部的轴向上偏移。
[技术方案10以及12的实用新型]
在技术方案10以及12的门锁装置中,由于在部件支承壁与部件支承辅助壁之间,杆转动支承轴部成为双支承梁状态,因此提高把手联动杆的支承强度。此外,在技术方案10的门锁装置中,在部件支承辅助壁设置有从侧方包围支承筒部的整体的环状突条,并将把手联动杆的贯通孔的开口边缘贴靠于该环状突条,因此即便在贯通孔的边缘部分残留有毛刺,该毛刺也在环状突条与支承筒部之间被收入环状的缝隙,从而把手联动杆能够顺畅地转动。另外,在技术方案12的门锁装置中,由于将支承筒部以具有前端倾斜面的方式倾斜地切削,因此能够将支承突起部的前端部逐渐地插入支承筒部,从而该插入作业变得容易。
[技术方案11的实用新型]
由于在技术方案11的门锁装置的部件支承辅助壁,设置有从环状突条以放射线状延伸的辅助壁加强肋,因此提高部件支承辅助壁整体的强度从而提高耐久性。据此,也能够防止把手联动杆的转动阻力的增加、异响的产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基体主体与第一以及第二罩的俯视图。
图3是车辆的门的车外侧的立体图。
图4是车辆的门的车内侧的立体图。
图5是解锁状态的锁以及棘轮的侧视图。
图6是锁定状态的锁以及棘轮的侧视图。
图7是在第一部件支承壁安装有部件组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8是在第二部件支承壁安装有部件组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9是在第二部件支承壁安装有部件组的状态的放大立体图。
图10A是锁止状态下操作门把手以前的升降杆、打开连杆等的侧视图(锁止待机位置)。
图10B是解锁状态下操作门把手以前的升降杆、打开连杆等的侧视图(解锁待机位置)。
图11A是锁止状态下操作门把手以后的升降杆、打开连杆等的侧视图(锁止位置)。
图11B是解锁状态下操作门把手以后的升降杆、打开连杆等的侧视图(解锁位置)。
图12是第一罩的内表面侧的立体图。
图13是支承体主体的内表面侧的立体图。
图14是门锁装置的剖视图。
图15是在第三部件支承壁安装有部件组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16是在第三部件支承壁安装有部件组的状态的放大立体图。
图17是打开连杆的主视图。
图18是把手联动杆以及打开连杆的侧视图。
图19是把手联动杆以及打开连杆的侧视图。
图20是把手联动杆以及打开连杆的侧视图。
图21是把手联动杆以及打开连杆的侧视图。
图22是第一罩的外表面侧的立体图。
图23是第一罩的外表面侧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24是第一罩的内表面的局部放大后视图。
图25是图1的A-A剖面的门锁装置的剖视图。
图26是图24的B-B剖面的门锁装置的剖视图。
图27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打开连杆的立体图。
图28是第一罩的内表面侧的立体图。
图29是把手联动杆以及打开连杆的侧视图。
图30是把手联动杆以及打开连杆的侧视图。
图31是把手联动杆以及打开连杆的侧视图。
图32是本实用新型的变形例的第一罩的内表面侧的主视图。
图33是本实用新型的变形例的门锁装置的剖视图。
图34是现有的门锁装置的主要部件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图1~图26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10构成为在树脂制的支承体11组装有多个部件。支承体11例如由树脂制的基体主体90、树脂制的第一以及第二罩91、92构成。若如图2所示那样从上方观察,基体主体90整体呈L字形状,并且在以夹持外侧角部的方式相邻的两个侧面,具有第一与第二部件收容部90A、90B。而且,以覆盖位于基体主体90的L字形状的短边侧的第一部件收容部90A的方式,在基体主体90组装有第一罩91,另一方面,以覆盖位于基体主体90的L字形状的长边侧的第二部件收容部90B的方式,在基体主体90组装有第二罩92,支承体11整体形成为与基体主体90相同的L字形。
第一罩91具备对收容于第一部件收容部90A的部件进行支承的第一部件支承壁11C,侧面突壁91A从该第一部件支承壁11C的一侧边缘部向第二罩92侧突出。另外,与该侧面突壁91A对应,如图8所示在第二罩92形成有凹状弯曲边缘部92A。而且,如图1所示,侧面突壁91A的边缘部从外侧与凹状弯曲边缘部92A重合。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部件支承壁11C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部件支承壁”,基体主体90中的与第一部件支承壁11C对置的第一部件收容部90A的里侧的第二部件支承壁90C,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部件支承辅助壁”。
如图2所示,在第一部件支承壁11C的外表面贴靠有板金制的外表面加强盘93,另一方面,在第一罩91的内表面贴靠有板金制的内表面加强盘94,上述外表面加强盘93和内表面加强盘94通过贯通第一部件支承壁11C的锁定支承轴13J以及棘轮支承轴14J(参照图5)而固定。而且,例如如图3所示,将外表面加强盘93从内侧贴靠于端部壁101A,该端部壁101A位于配置在车辆100的右边的转动式的门101的与转动中心相反一侧,并且将贯通端部壁101A的未图示的多个螺栓紧固于外表面加强盘93的多个螺钉孔N3(参照图1),从而将支承体11固定于门101。
如图1所示,外表面加强盘93覆盖第一部件支承壁11C的外表面中除上边缘部和下端部以外的大致整体。另外,在外表面加强盘93的上下方向的中间位置,形成有水平地延伸且侧面突壁91A侧的一端部敞开的板金槽93M。另一方面,在第一部件支承壁11C的外表面中被外表面加强盘93覆盖的部分,如图13所示,凹陷形成有锁定机构收容凹部91B。另外,在该锁定机构收容凹部91B的里面,形成有里面槽91M,其一端部向侧面突壁91A的外表面敞开。而且,如图1所示,由板金槽93M与里面槽91M重合而构成撞击器收纳槽12,该撞击器收纳槽12的一端部成为在侧面突壁91A侧敞开的撞击器收纳口12K。另外,撞击器收纳槽12,经过形成于门101的切口孔101B(参照图3以及图4)而露出于门101的外部,在关闭门101时,在车辆100的门框100W的内表面所具备的撞击器15(参照图3),能够从撞击器收纳口12K进入撞击器收纳槽12内。
另外,如图22所示,在第一部件支承壁11C且在里面槽91M的上侧形成有锁定支承孔11G,锁定支承轴13J贯通该锁定支承孔11G。另外,如图12所示,在锁定支承孔11G的外周面,以放射状形成有多个肋91R,从而对锁定支承孔11G进行加强。并且,在第一部件支承壁11C且在里面槽91M的下侧形成有棘轮支承孔11E,棘轮支承轴14J贯通该棘轮支承孔11E。而且,上述锁定支承轴13J以及棘轮支承轴14J的两端部,铆接固定于外表面加强盘93与内表面加强盘94。
撞击器15整体例如形成为使剖面呈圆形的线材弯曲的门形构造,该门形构造的一对腿部,从门框100W的内表面突出并且沿内外方向排列。而且,在撞击器15的一对腿部中靠外配置的一个腿部与以下叙述的锁13卡合。
如图5以及图6所示,在锁定机构收容凹部91B收容有本实用新型的锁定机构10R的锁13以及棘轮14(也被称为“杆”)。锁13具有相互平行的第一与第二卡止爪13A、13B,上述第一与第二卡止爪13A、13B之间成为撞击器收纳部13C。另外,在锁13中且在连接第一与第二卡止爪13A、13B彼此的部分,贯通有上述锁定支承轴13J,锁13能够转动地支承于该锁定支承轴13J。
另外,如图22所示,在锁定机构收容凹部91B的里面,以使锁定支承孔11G的周围凹陷的方式形成有弹簧收容槽99,通过收容于此的锁定用扭力螺旋弹簧13S(参照图25),对锁13朝向解除锁定方向(图5的顺时针方向)施力。而且,在打开门101的状态下,通过锁13具备的限位器抵接部13D与支承体11具备的限位器11X抵接,将锁13定位于解锁位置(图5所示的位置)。
在该解锁位置成为第一卡止爪13A退避至撞击器收纳槽12的上方并且第二卡止爪13B穿过撞击器收纳槽12的状态,撞击器收纳部13C的开口端朝向撞击器收纳槽12的撞击器收纳口12K侧。而且,进入撞击器收纳槽12的撞击器15收纳于撞击器收纳部13C内,并且撞击器15按压第二卡止爪13B而使锁13向锁定方向(图5中的绕逆时针方向)转动。由此,如图6所示,撞击器收纳槽12中比撞击器15靠撞击器收纳口12K侧被第一卡止爪13A堵塞,从而锁13成为与撞击器15啮合的状态。
另外,如图5以及图6所示,在锁13中的第一卡止爪13A的前端部、第二卡止爪13B的前端部以及连接第一与第二卡止爪13A、13B的部分的侧边缘部,设置有朝向外表面加强盘93突出的第一、第二以及第三突出部13L、13M、13N。由此,若锁13向转动轴方向的外表面加强盘93侧移动,则由于第一、第二以及第三突出部13L、13M、13N与外表面加强盘93抵接而限制锁13的移动,因此能够减小锁13在转动轴方向上的晃动。
棘轮14配置于锁13的下方,且能够转动地支承于上述棘轮支承轴14J。另外,棘轮14具备从棘轮支承轴14J向与撞击器收纳口12K相反一侧延伸的限位片14B,锁定转动限制片14A形成为从该限位片14B的中间位置向上方突出的构造。并且,通过锁定保持用扭力螺旋弹簧14S(参照图14),对棘轮14向图5中的逆时针方向施力,通常通过限位片14B与设置于支承体11的棘轮限位器11D抵接,将棘轮14定位于原点位置。而且,若关闭门101,则被撞击器15按压而转动的锁13将棘轮14的锁定转动限制片14A按下而通过,然后棘轮14返回至原点位置,如图6所示,棘轮14的锁定转动限制片14A从撞击器收纳部13C的相反侧与锁13的第一卡止爪13A抵接,由此将锁13保持为与撞击器15啮合的状态。这样,门101通过锁定机构10R锁定为关闭状态。另外,在锁定转动限制片14A卷绕有树脂,从而棘轮14与锁13的抵接成为树脂材料与树脂材料的抵接。
棘轮14对锁13的转动限制,通过操作如图3所示设置于门101的车外表面的外侧门把手104和如图4所示设置于门101的车内表面的内侧门把手105中的任一个而能够解除。为了接受来自外侧门把手104以及内侧门把手105的操作力,锁定机构10R在第一罩91的内表面具备图7所示的升降杆16。
该升降杆16例如为板金制,配置于第一部件支承壁11C的内表面侧,且能够旋转地支承于棘轮支承轴14J。另外,升降杆16具备从棘轮支承轴14J朝向撞击器收纳槽12(参照图5)的撞击器收纳口12K侧(以下将其称为“前侧”,将其相反侧称为“后侧”)突出的第一倾转臂16A、以及从棘轮支承轴14J朝向后斜下方突出的第二倾转臂16C。
而且,从第二倾转臂16C的上边缘部以直角弯曲的卡合突片16K,通过图12所示的第一部件支承壁11C的贯通孔11F,向锁定机构收容凹部91B(参照图5)侧突入,并且与棘轮14具备的卡合孔14C(参照图5)进行凹凸卡合。由此,升降杆16与棘轮14一体地旋转。另外,如图7所示,在第一倾转臂16A设置有本实用新型的锁定解除部16B。该锁定解除部16B例如形成为使第一倾转臂16A的前端部向基体主体90侧折弯并突出的突片构造。
如图10A所示,在棘轮支承轴14J的后侧斜下方,设置有打开杆转动支承轴部97(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控制杆支承轴部”),外侧把手联动杆17(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把手联动杆”)能够转动地支承于该打开杆转动支承轴部97。如图14所示,打开杆转动支承轴部97构成为包括:从第一罩91的第一部件支承壁11C突出的支承突起部95、以及从基体主体90中的位于第一部件收容部90A的里侧的第二部件支承壁90C突出的支承筒部96。详细而言,如图22所示,第一部件支承壁11C中比锁定机构收容凹部91B靠下侧部分,成为本实用新型的突起部支承壁95J,支承突起部95从该突起部支承壁95J朝向第一部件收容部90A突出形成。如图12所示,支承突起部95构成为包括:从突起部支承壁95J立起的大径轴部95A、封闭其前端的前端壁95B、以及在从前端壁95B的中心向下方偏心的位置突出形成的小径轴部95C,在小径轴部95C的中心部形成有孔95D。另外,在支承突起部95的斜前侧上方位置,以切除突起部支承壁95J与锁定机构收容凹部91B的里面之间的阶梯差部分的壁的方式,形成有阶梯差开口11H。
另外,在突起部支承壁95J,以从大径轴部95A的除斜前侧上方以外的全部侧方包围大径轴部95A的方式,突出形成有包围壁95F。如图24所示,包围壁95F形成为如下构造:从位于支承突起部95的下方的部分到位于后方的部分,以圆弧状弯曲的圆弧部95V,从该圆弧部95V的两端部至阶梯差开口11H,以向斜上方延伸的方式形成有一对直线部95W、95W。此外,卡止突起95U从包围壁95F的内表面中位于大径轴部95A的前侧的一端部的突起部支承壁95J离开的位置向内侧突出。而且,锁定保持用扭力螺旋弹簧14S的螺旋部14K,插通于大径轴部95A的外侧并收容于大径轴部95A与包围壁95F之间,从螺旋部14K的一端部延伸配置的第一卡止臂14V卡止于卡止突起95U的内侧,另一方面(参照图5以及图6)从螺旋部14K的另一端部延伸配置的第二卡止臂14W,通过阶梯差开口11H而向锁定机构收容凹部91B内突入,并且卡止于棘轮14(参照图5)。
另外,锁定保持用扭力螺旋弹簧14S的螺旋部14K的内径形成为松动嵌合于大径轴部95A的大小,并且将螺旋部14K的内表面以与大径轴部95A的最下部抵接的方式定位。其中,如图26强调所示,大径轴部95A的外周面形成为具备起模坡度的倾斜外周面95S,该起模坡度在注塑成形第一罩91时,用于使大径轴部95A容易从成型模抽拔。因此,若将螺旋部14K按压于大径轴部95A的外周面,则螺旋部14K有可能因该起模坡度而偏向大径轴部95A的前端侧。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大径轴部95A的外周面中且在供螺旋部14K抵接的最下部,形成有螺旋抵接突条95E。该螺旋抵接突条95E形成为沿着大径轴部95A的轴向延伸并且朝向下方鼓出的形状,该螺旋抵接突条95E的位于最下部的脊线形成为与大径轴部95A的中心轴平行。而且,通过螺旋部14K的内表面与螺旋抵接突条95E抵接,从而将螺旋部14K以不偏向大径轴部95A的前端侧的方式定位。另外,如图23所示,在螺旋抵接突条95E的下方,以切除突起部支承壁95J与包围壁95F交叉的角部的一部分的方式形成有下端开口95G。
如图22所示,在突起部支承壁95J的外表面形成有与大径轴部95A的内部连通的中央开口95Y,多个支承轴部加强肋95T从中央开口95Y以放射线状延伸。更具体而言,多个支承轴部加强肋95T中的中央开口95Y周围的一端的支承轴部加强肋95T,从中央开口95Y向斜前侧下方延伸,另一方面,另一端的支承轴部加强肋95T在相对于一端的支承轴部加强肋95T以大致180度离开较近的位置,从中央开口95Y向斜后侧上方延伸,其他多个支承轴部加强肋95T在一端与另一端的支承轴部加强肋95T、95T之间,分散地配置于避开下端开口95G的位置。另外,各支承轴部加强肋95T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部,分别以朝向长边方向的前方逐渐降低的方式带有圆度。
如图13所示,支承筒部96以倾斜地切削从第二部件支承壁90C突出的圆筒体的前端的方式,形成为具备前端倾斜面96S的形状,如图25所示,在第二部件支承壁90C中支承筒部96的中心上形成有贯通孔96A。而且,支承突起部95的小径轴部95C以插入支承筒部96的内侧的状态通过贯通孔96A,将自攻螺钉N2紧固于孔95D,从而由支承突起部95与支承筒部96构成打开杆转动支承轴部97。另外,如图13所示,在第二部件支承壁90C,且在支承筒部96的周围的同心圆上突出形成有环状突条83,多个加强肋84(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辅助壁加强肋”)从该环状突条83以放射线状延伸。另外,上述加强肋84与环状突条83相比,从第二部件支承壁90C的突出量较小。而且,如图25所示,打开杆转动支承轴部97的支承筒部96至其基端部插入外侧把手联动杆17的贯通孔17F,从而贯通孔17F的开口边缘贴靠于环状突条83。另外,把手联动杆用扭力螺旋弹簧18的螺旋部18K插入支承筒部96的外侧。
外侧把手联动杆17是板金制的,如图10A所示,具备轴插通孔17F,打开杆转动支承轴部97的支承筒部96插通于此,并且如图14所示,轴插通孔17F的开口边缘贴靠于环状肋83。另外,如图10A所示,外侧把手联动杆17具有从打开杆转动支承轴部97向前侧突出的支承臂17A、以及从打开杆转动支承轴部97向后侧突出的操作臂17D。而且,通过图8所示的把手联动杆用扭力螺旋弹簧18向支承臂17A下降的方向,对外侧把手联动杆17施力,并且通常将外侧把手联动杆17定位于操作臂17D的上边缘部抵接于与基体主体90形成为一体的限位部90S的原点位置(参照图10A以及图10B)。此外,如图14所示,把手联动杆用扭力螺旋弹簧18插通于支承筒部96的外侧,上述锁定保持用扭力螺旋弹簧14S的螺旋部插通于第一圆筒部95A的外侧。
另外,从操作臂17D的后端上边缘部以直角弯曲杆卡止片17E,并且在该杆卡止片17E形成的贯通孔安装有树脂环17V。另外,在该树脂环17V的内侧连接有未图示的杆的一端部,在该杆的另一端部连接有图3所示的门101的外侧门把手104。而且,若操作外侧门把手104,则将杆卡止片17E按向下方从而使外侧把手联动杆17从原点位置(图10A以及图10B)向动作位置(图11A以及图11B)转动。
另外,从支承臂17A的前端的下边缘部,将受压片17C向第二部件支承壁90C侧(第一部件支承壁11C的相反侧)折弯而使其突出。
另外,外侧把手联动杆17在原点位置形成为支承臂17A向前下方倾斜的姿势(参照图10A),在动作位置形成为支承臂17A接近水平姿势并且稍微向前下方倾斜的姿势(参照图11A)。
如图10A所示,在支承臂17A的前端部且在与打开杆转动支承轴部97的轴向平行的方向上,贯通形成有本实用新型的倾转连结孔17B。该倾转连结孔17B形成为从圆形孔的内周面中的离开180度的两个位置向相互接近一侧使一对山形突起部17T、17T突出的形状。而且,打开连杆19的下端部连结于该倾转连结孔17B。另外,由该打开连杆19与升降杆16构成锁止切换机构16Z。
打开连杆19为板金制,如图7所示,整体呈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纵长形状,打开连杆19的下端部相对于外侧把手联动杆17从第一部件支承壁11C侧重叠。而且,在该打开连杆19的下端部设置有本实用新型的倾转连结突片19A。如图10A所示,倾转连结突片19A通过将打开连杆19的下端部的后边缘部,如图17所示那样向与第一部件支承壁11C相反一侧折弯而成。另外,倾转连结突片19A以向下方扩展前端部的方式具备前端宽幅部19T。而且,通过相对于组装于打开杆转动支承轴部97之前的外侧把手联动杆17,形成为将打开连杆19的上端侧向从外侧把手联动杆17离开一侧(图17的右侧)倾斜的横向倾倒姿势,从而使前端宽幅部19T插通于倾转连结孔17B中的一对山形突起部17T、17T(参照图10A)之间,并且将打开连杆19变更为正规姿势(直立姿势),从而防止倾转连结突片19A从倾转连结孔17B脱落。而且,在将第一罩91组装于基体主体90从而将外侧把手联动杆17支承于打开杆转动支承轴部97的状态下,打开连杆19以与打开杆转动支承轴部97平行的倾转轴(贯通倾转连结孔17B的中心的架空的轴)为中心倾转。另外,在打开连杆19与外侧把手联动杆17之间安装有扭力螺旋弹簧29(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倾转施力弹簧”),扭簧29的一端部与外侧打开杆17的受压片17C的后端部侧卡合,另一方面,另一端部与之后叙述的锁定解除片19B的后端部分卡合。而且,通过该扭力螺旋弹簧29,向图10A中的逆时针方向对打开连杆19施力。并且,通过一对山形突起部17T、17T与倾转连结突片19A抵接限制打开连杆19的倾转范围。以下,将打开连杆19能够向前侧倾转的极限位置称为“始端位置”,将打开连杆19能够向后侧倾转的极限位置称为“终端位置”。
另外,打开连杆19通过后述的主动杆25限制倾转范围。为了接受来自该主动杆25的倾转限制,如图7所示,打开连杆19具备锁定解除片19B与滑动接触突片19E。锁定解除片19B通过将打开连杆19的从靠近下端位置向前方突出的下端臂19F的下边缘部,向第二部件支承壁90C侧(第一部件支承壁11C的相反侧)折弯并且将其前端部侧弯向上方从而形成。另外,滑动接触突片19E从打开连杆19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的前边缘部向第二部件支承壁90C侧(第一部件支承壁11C的相反侧)折弯从而突出。另外,推顶突片19C从打开连杆19的上边缘部向第一部件支承壁11C侧折弯从而突出。并且,从打开连杆19的上边缘部中的比推顶突片19C靠后侧部分,向比推顶突片19C靠上方突出有上部延长片19G,将从该上部延长片19G的上端部向前方延伸的带形片向第二部件支承壁90C侧折弯并且将该带形片的前侧部分弯曲从而形成有L字形的上端滑动接触部19H。如图9所示,在上端滑动接触部19H的斜上前方,引导突片92H从第二罩92突出。在引导突片92H中的朝向上端滑动接触部19H侧的前边缘具备从下端部垂直地立起并且从中途朝向斜上前方弯曲地延伸的滑动接触引导部92G。
如图13所示,在支承体11中位于第二部件收容部90B的里侧的第三部件支承壁90E且在靠近右下端位置,突出形成有打开杆支承轴部20J,在该打开杆支承轴部20J,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轴支承有图15所示的内侧打开杆20。另外,在该内侧打开杆20经由线W1连接有内侧门把手105。而且,若操作内侧门把手105,则内侧打开杆20绕图15中的顺时针转动,从而推顶上述外侧把手联动杆17的受压片17C,使外侧把手联动杆17从原点位置转动至动作位置。
如图13所示,在第三部件支承壁90E且在左右方向的靠近中央下端位置,突出形成有主动杆支承轴部25J,并且在上下左右的大致中央位置突出形成有轮支承轴部24J。而且,如图15所示,主动杆25能够转动地轴支承于主动杆支承轴部25J,另一方面,蜗轮24能够旋转地轴支承于轮支承轴部24J。另外,在第三部件支承壁90E的成为蜗轮24的斜左上方的位置安装有马达22。并且,马达22的旋转轴所具备的蜗杆23与蜗轮24啮合。而且,根据车内的集中锁止操作开关107(参照图4)、无线钥匙108(参照图3)的操作,马达22驱动蜗轮24向一个方向与另一方向旋转,此时,蜗轮24所具备的卡合突起部24A、24A与主动杆25抵接,从而驱动主动杆25在解锁位置与锁止位置之间旋转。
如图15所示,主动杆25具备:第一扇形突片25A,其从主动杆支承轴部25J向上方伸出;扇形的第二扇形突片25D,其从主动杆支承轴部25J向斜左下方伸出;以及主动作用臂25C(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连杆待机定位部”),其从主动杆支承轴部25J向斜右侧突出。
如图10A以及图10B所示,在外侧把手联动杆17配置于原点位置的状态下,主动作用臂25C的前端部从下方与打开连杆19的锁定解除片19B抵接。另外,锁止维持臂25B从第一扇形突片25A中的接近主动作用臂25C一侧的一侧边缘部突出,从而位于打开连杆19的前方,如图9所示,姿势限制突起部25T(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连杆作用定位部”)从锁止维持臂25B的前端部朝向打开连杆19侧突出。
如图15所示,在第二扇形突片25D的下端部,经由线W2连接有在门101的车内侧具备的锁止切换操作部106(参照图4)。而且,能够通过操作锁止切换操作部106,将主动杆25切换至解锁位置与锁止位置。
另外,如图13所示,在第三部件支承壁90E,且在打开杆支承轴部20J的下方形成有支承孔11J,支承套筒11T从第三部件支承壁90E的背面的支承孔11J的开口边缘突出。而且,第一控制杆32A从贯通支承套筒11T的内侧的图1所示的中继轴32中的位于第二部件收容部90B内的一端部向侧方伸出,该第一控制杆32A与第二扇形突片25D通过中继连杆30连结。另外,第二控制杆32B从中继轴32的另一端部向侧方伸出,经由该第二控制杆32B与未图示的杆连结有门101所具备的钥匙孔102(参照图3)。而且,通过在钥匙孔102插入钥匙103(参照图3)来操作,也能够将主动杆25切换至解锁位置与锁止位置。
在外侧把手联动杆17配置于原点位置的状态下,若主动杆25配置于解锁位置,则如图10B所示,通过主动杆25的主动作用臂25C与打开连杆19的锁定解除片19B的抵接,将打开连杆19定位于其可倾转范围的中间的解锁待机位置,并且打开连杆19的推顶突片19C位于升降杆16的前端抵接部16B的下方。此时,锁止维持臂25B的姿势限制突起部25T(参照图9)成为在相对于打开连杆19的滑动接触突片19E的打开连杆19的倾转轴向(贯通倾转连结孔17B的中心的架空的轴的轴向)偏移的配置,锁止维持臂25B中的除姿势限制突起部25T以外的锁止维持臂基体25S从前方对置于打开连杆19的滑动接触突片19E。若在该状态下,操作外侧门把手104或者内侧门把手105从而使外侧把手联动杆17从原点位置向动作位置侧转动,则伴随着打开连杆19向上方移动,打开连杆19相对于外侧把手联动杆17向前侧倾转。而且,若打开连杆19进一步向上方移动,则打开连杆19的锁定解除片19B从主动杆25的主动作用臂25C离开,并且如图11B所示,通过滑动接触引导部92G与上端滑动接触部19H的抵接,打开连杆19以定位于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解锁位置的可倾转范围的始端位置的状态向上方移动,从而打开连杆19的推顶突片19C推顶升降杆16的锁定解除部16B。由此,升降杆16与棘轮14(参照图6)一起从原点位置向释放位置转动,从而棘轮14的锁定转动限制片14A向该图的下方移动,解除棘轮14与锁13的卡合,并且能够打开门101。另外,由于主动杆25的锁止维持臂基体25S位于打开连杆19推顶升降杆16的锁定解除部16B从而解除锁定时的该打开连杆19的动作区域的外侧,因此打开连杆19未被主动杆25的锁止维持臂基体25S限制倾转。
另一方面,在外侧把手联动杆17配置于原点位置的状态下,若主动杆25配置于锁止位置,则如图10A所示,通过主动杆25的主动作用臂25C与打开连杆19的锁定解除片19B的抵接,将打开连杆19定位于其倾转范围中的比上述解锁待机位置靠终端位置侧的锁止待机位置,从而打开连杆19的推顶突片19C位于升降杆16中的从前端抵接部16B的下方位置偏向后方的位置。另外,锁止维持臂25B的姿势限制突起部25T从前方对置于打开连杆19的滑动接触突片19E。若在该状态下,操作外侧门把手104或者内侧门把手105从而使外侧把手联动杆17从原点位置转动至动作位置侧,则伴随着打开连杆19向上方移动,打开连杆19相对于外侧把手联动杆17向前侧倾转。然而,在该倾转中途,姿势限制突起部25T与打开连杆19的滑动接触突片19E抵接,即便打开连杆19的锁定解除片19B从主动杆25的主动作用臂25C离开,打开连杆19也未倾转至解锁位置,以停留在比解锁位置靠终端位置侧的锁止位置的状态,一边使滑动接触突片19E与姿势限制突起部25T滑动接触,一边使打开连杆19向上方移动。而且,如图11A所示,打开连杆19的推顶突片19C通过升降杆16的侧方,从而升降杆16的锁定解除部16B未被打开连杆19推顶,维持锁定机构10R对门101的锁定。
如图17所示,在第一部件支承壁11C突出形成有本实用新型的横向倾倒限制突起部89。该横向倾倒限制突起部89如图12所示那样形成为剖面呈奇怪形状的筒形构造,并且前端形成为平坦面。而且,横向倾倒限制突起部89如图17、图18以及图19所示那样贴靠于打开连杆19的靠近上端位置,从而限制打开连杆19向第一部件支承壁11C侧倾倒。
另外,如图13所示,在支承体主体90中的第二部件支承壁90C与第三部件支承壁90E交叉的角部具备内部突壁85,该内部突壁85与第二部件支承壁90C成为平行,并且向第二部件收容部90B侧突出。而且,在该内部突壁85突出形成有本实用新型的横向倾倒限制突起部88。横向倾倒限制突起部88形成为肋构造,并且形成为如下形状,即,从内部突壁85的基端部朝向前端部延伸,并以向上侧稍微膨胀的方式弯曲,且在内部突壁85的前端侧朝向下方弯曲。而且,横向倾倒限制突起部88如图17、图20以及图21所示,贴靠于打开连杆19中的比横向倾倒限制突起部89靠上端位置,从而限制打开连杆19向第二部件支承壁90C侧倾倒。
如图13所示,在内部突壁85也突出形成有本实用新型的滑动接触倾转引导件87,该滑动接触倾转引导件87与横向倾倒限制突起部88形成为一体。具体而言,滑动接触倾转引导件87以从横向倾倒限制突起部88中的在内部突壁85的前端侧朝向下方弯曲的部分的下端部,朝向内部突壁85的基端部向斜下方倾斜的方式在直线上延伸。另外,滑动接触倾转引导件87与横向倾倒限制突起部88相比,从内部突壁85的突出量较小,滑动接触倾转引导件87的后端部位于横向倾倒限制突起部88整体的水平方向的全长的中间。并且,滑动接触倾转引导件87的后端部以延伸至上述加强肋84的一部分与横向倾倒限制突起部88的下表面连接的位置的方式配置,并且滑动接触倾转引导件87的后端部与加强肋84对接。另外,滑动接触倾转引导件87与加强肋84相比,向打开连杆19侧大幅度突出。
虽然该滑动接触倾转引导件87通常与打开连杆19不会发生干涉,但是在打开连杆19无法从锁止待机位置向锁止位置移动的异常情况下,与打开连杆19的滑动接触突片19E滑动接触。具体而言,考虑有如下异常,即,在主动杆25配置于锁止位置从而如图10A所示那样外侧把手联动杆17位于原点位置并且打开连杆19位于锁止待机位置的状态下,例如粉尘等进入倾转连结孔17B,打开连杆19保持于锁止待机位置,从而即便将主动杆25移动至解锁位置,打开连杆19也未从锁止待机位置向解锁待机位置倾转。若在这种异常状态下,外侧把手联动杆17从原点位置向动作位置移动,则如图20所示,打开连杆19的滑动接触突片19E的上端部与滑动接触倾转引导件87抵接。而且,通过施加于外侧把手联动杆17的向外侧门把手104或者内侧门把手105的把手操作力,滑动接触突片19E的上端部被滑动接触倾转引导件87按压而进行滑动接触,从而如图21所示,使打开连杆19从锁止待机位置向锁止位置侧强制地倾转。由此,促进排除来自倾转连结孔17B的粉尘等,从而能够消除打开连杆19的倾转不良的异常。另外,由于在此时的把手操作中,打开连杆19的推顶突片19C通过升降杆16的锁定解除部16B的侧方,因此未解除锁定机构10R(参照图5)对门101(参照图3)的锁定。然而,由于消除了粉尘等造成的打开连杆19的倾转不良的异常,因此在外侧把手联动杆17返回至原点位置时,打开连杆19移动至解锁待机位置。由此,再次对外侧门把手104等进行把手操作,从而在外侧把手联动杆17移动至动作位置时,打开连杆19能够移动至解锁位置从而推顶突片19C推顶升降杆16的锁定解除部16B,并且能够解除锁定机构10R对门101的锁定。
此外,在正常的状态下,主动杆25配置于锁止位置,从而如图10A所示,从滑动接触突片19E的上端部与滑动接触倾转引导件87以从下方空开缝隙的方式对接的状态,至外侧把手联动杆17向动作位置移动期间,打开连杆19从锁止待机位置向更靠前侧的锁止位置倾转,从而能够以使滑动接触突片19E未与滑动接触倾转引导件87发生干涉的方式,如图11A所示,将外侧把手联动杆17移动至动作位置。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10中,由于构成为通过扭力螺旋弹簧29的作用力,将打开连杆19按压于主动作用臂25C或者姿势限制突起部25T来定位,因此与如以往那样通过销以及长孔将打开连杆与其他部件连结的结构相比,打开连杆19的配置的自由度提高。由此,能够将门锁装置10紧凑化。并且,由于在打开连杆19因粉尘等的啮入而无法从锁止待机位置动作的异常情况下,在转动外侧把手联动杆17时,设置于支承体11的滑动接触倾转引导件87与打开连杆19滑动接触从而强制性地使打开连杆19倾转促进粉尘等的排除,从而能够消除异常,因此在上述异常情况下具备该功能并且不必增大扭力螺旋弹簧29的作用力。由此,能够减小将门锁装置10设定为锁定状态时的动作阻力。
并且,能够通过支承体11所具备的横向倾倒限制突起部89与横向倾倒限制突起部88限制打开连杆19横向倾倒,并且防止打开连杆19的动作阻力变大。据此,也能够减小扭力螺旋弹簧29的作用力,并且能够减小将门锁装置10设定为锁定状态时的动作阻力。另外,由于打开连杆19的滑动接触突片19E兼用作用于供姿势限制突起部25T抵接的部位、以及用于与滑动接触倾转引导件87滑动接触的部位,因此能够将打开连杆19形成为简单的构造。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10在耐久性方面能够起到以下的效果。即,由于在第一部件支承壁11C中的将外侧把手联动杆17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的打开杆转动支承轴部97的里侧周边部分,突出形成有多个支承轴部加强肋95T,因此第一部件支承壁11C中的打开杆转动支承轴部97的立起部分的强度提高,从而对作用于打开杆转动支承轴部97的负荷的耐久性提高。由此,能够防止打开杆转动支承轴部97整体倾斜,并且能够防止外侧把手联动杆17的转动阻力的增加、异响的产生。并且,由于上述多个支承轴部加强肋95T以放射线状延伸,因此能够提高第一部件支承壁11C中的打开杆转动支承轴部97的立起部分的在上下、水平两个方向对负荷的耐久性。而且,通过上述支承轴部加强肋95T对突起部支承壁95J的加强,从而能够增大对来自车辆侧面的冲击力的突起部支承壁95J的耐久强度。
并且,由于打开杆转动支承轴部97除了用作外侧把手联动杆17的支承以外,还兼用作把手联动杆用扭力螺旋弹簧18以及锁定保持用扭力螺旋弹簧14S的支承,因此与将它们分别进行支承的情况相比,能够将门锁装置10形成为紧凑的构造。另外,由于通过突出形成于第一部件支承壁11C的包围壁95F,从外侧包围锁定保持用扭力螺旋弹簧14S的螺旋部14K,因此使该螺旋部14K的支承稳定。
另外,由于打开杆转动支承轴部97在第一部件支承壁11C与第二部件支承壁90C之间成为双支承梁状态,因此强度高。另外,由于在第二部件支承壁90C设置有从侧方包围构成打开杆转动支承轴部97的支承筒部96的整体的环状突条83,并且在该环状突条83贴靠有外侧把手联动杆17的贯通孔17F的开口边缘,因此例如即便在贯通孔17F的边缘部分残留有毛刺,也将该毛刺在环状突条83与支承筒部96之间收入环状的缝隙,从而使外侧把手联动杆17顺畅地转动。
并且,由于将支承筒部96以具有前端倾斜面96S的方式倾斜地切削,因此能够将支承突起部95的小径轴部95C逐渐地插入支承筒部96,从而该插入作业变得容易。另外,由于在第二部件支承壁90C设置有从环状突条83以放射线状延伸的加强肋84,因此第二部件支承壁90C整体的强度变高,从而对作用于支承筒部96的负荷的耐久性提高。据此,也能够防止外侧把手联动杆17的转动阻力的增加、异响的产生。
[第二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如图27~图31所示,在以下方面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即,从打开连杆19V朝向第一部件支承壁11C突出形成有滑动接触突起19S(参照图27),并且与该滑动接触突起19S对应的滑动接触倾转引导件89T(参照图28)设置于第一罩91V。具体而言,如图27所示,滑动接触突起19S通过将打开连杆19V中的靠近下端位置的一部分以突片状切开,以直角弯向第一部件支承壁11C侧从而形成。另一方面,滑动接触倾转引导件89T如图28所示,从第一罩91V的第一部件支承壁11C突出,并且与横向倾倒限制突起部89V的下表面形成为一体。另外,滑动接触倾转引导件89T从第一部件支承壁11C的突出量比横向倾倒限制突起部89V稍微小。
另外,在滑动接触倾转引导件89T中的朝向打开杆转动支承轴部97的相反侧的侧面,如图29所示,具备:第一倾斜面89S,其从滑动接触倾转引导件89T的下端朝向上方,向从打开杆转动支承轴部97离开一侧倾斜;以及第二倾斜面89U,其从该第一倾斜面89S的上端部,以与第一倾斜面89S相比接近垂直的倾斜角,向斜上方延伸直至临近横向倾倒限制突起部89V的位置。并且,在横向倾倒限制突起部89V具备:第三倾斜面89W,其从第二倾斜面89U的上端部,以与该第二倾斜面89U相比接近水平的倾斜角,向斜上方延伸;以及第四倾斜面89X,其从第三倾斜面89W的上端部,以与该第三倾斜面89W相比接近垂直的倾斜角,向斜上方延伸直至横向倾倒限制突起部89V的上端。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第一罩91V侧设置有滑动接触倾转引导件89T,因此基体主体90未具备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的滑动接触倾转引导件87。另外,关于除上述部位以外的结构,由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对于相同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根据上述本实施方式的结构,如图29所示,在外侧把手联动杆17配置于原点位置的状态下,若打开连杆19V配置于锁止待机位置,则滑动接触突起19S以在滑动接触倾转引导件89T中的第一倾斜面89S的下方离开的方式定位。而且,在正常时,在从原点位置向动作位置移动外侧把手联动杆17时,打开连杆19V通过扭力螺旋弹簧29的弹力向锁止位置倾转,从而滑动接触突起19S以未与滑动接触倾转引导件89T以及横向倾倒限制突起部89V接触的方式向上方移动,不久之后打开连杆19V的推顶突片19C推顶升降杆16的锁定解除部16B从而解除锁定机构10R(参照图5)对门101的锁定。
在虽然将主动杆25从锁止位置向解锁位置切换但是打开连杆19V因粉尘等原因未进行倾转从而将打开连杆19V保持于锁止待机位置的异常情况下,在将外侧把手联动杆17从原点位置移动至动作位置时,如图30以及图31所示,打开连杆19V的滑动接触突起19S与滑动接触倾转引导件89T的第一倾斜面89S滑动接触,从而将打开连杆19V强制性地向锁止位置侧倾转。由此,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能够消除由粉尘等引起的打开连杆19V的倾转不良的异常。此外,不仅如此,在未消除上述异常情况下,滑动接触突起19S进一步与第二倾斜面89U、第三倾斜面89W、第四倾斜面89X滑动接触,从而使打开连杆19V强制性地倾转。
[其他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除上述以外,在不脱离主旨的范围内,也能够进行各种变更来实施。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打开连杆19的可倾转范围的始端位置成为解锁位置,但是也可以将从可倾转范围的始端位置偏移的位置设定为解锁位置,并且打开连杆19与锁止维持臂25B滑动接触从而配置于解锁位置。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构成为若以解锁状态将外侧把手联动杆17配置于原点位置,则打开连杆19配置于比解锁位置靠终端位置侧的解锁待机位置,并且在外侧把手联动杆17移动至动作位置的过程中,打开连杆19从解除锁止待机状态向始端位置侧的解锁位置倾转,但是也可以构成为,在解锁状态中,无论外侧把手联动杆17的位置如何,打开连杆19通常保持于恒定的解锁位置(例如可倾转范围的始端位置)。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将解锁待机位置设定为比解锁位置靠始端位置侧,并且在外侧把手联动杆17从原点位置移动至动作位置的过程中,打开连杆19与姿势限制突起部25T滑动接触,从而从解除锁止待机状态向终端位置侧的解锁位置倾转。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构成为,在打开连杆19成为横向倾倒状态时,横向倾倒限制突起部88与打开连杆19的侧面抵接,而滑动接触倾转引导件87与打开连杆19的侧面未抵接,但是也可以使滑动接触倾转引导件87与横向倾倒状态的打开连杆19的侧面抵接,而将滑动接触倾转引导件87兼用作本实用新型的横向倾倒限制辅助突起部或者横向倾倒限制突起部。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滑动倾转引导件(87、89T)形成于支承体11(详细而言为基体主体90或者第一罩91V),但是也可以通过从内表面加强盘的侧方突出的突片构成滑动倾转引导件。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上述支承轴部加强肋95T形成于突起部支承壁95J的外表面,但是例如如图32所示,也可以将本实用新型的支承轴部加强肋96T形成于突起部支承壁95J的内表面。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多个支承轴部加强肋95T以放射线状延伸,但是可以沿着上下方向延伸,也可以沿着水平方向延伸,还可以以格子状形成。
(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为了使锁定保持用扭力螺旋弹簧14S的螺旋部14K不会因大径轴部95A的起模坡度,向大径轴部95A的轴向偏移,形成有螺旋抵接突条95E,但是例如也可以如图33所示那样构成为具备卡止突起95K,该卡止突起95K从支承突起部95中的大径轴部95A与小径轴部95C的边界部分向下方突出,从而以防止锁定保持用扭力螺旋弹簧14S的螺旋部14K从大径轴部95A脱落的方式与螺旋部14K卡止。
(8)虽然上述实施方式的打开杆转动支承轴部97形成为在第一部件支承壁11C与第二部件支承壁90C支承有两端部的双支承梁构造,但是打开杆转动支承轴部97也可以从第一部件支承壁11C以单支承梁状突出。
附图标记说明:10…门锁装置;10R…锁定机构;11…支承体;11C…第一部件支承壁(部件支承壁);13…锁;14…棘轮;14K…螺旋部;14S…锁定保持用扭力螺旋弹簧;17F…贯通孔;16…升降杆;16B…锁定解除部;16Z…锁止切换机构;17…外侧把手联动杆(把手联动杆);19…打开连杆;19E…滑动接触突片;25C…主动作用臂(连杆待机定位部);25T…姿势限制突起部(连杆作用定位部);29…扭力螺旋弹簧(倾转施力弹簧);84…加强肋(辅助壁加强肋);87、89T…滑动接触倾转引导件;88、89、89V…横向倾倒限制突起部;90C…第二部件支承壁(部件支承辅助壁);95…支承突起部;95E…螺旋抵接突条;95F…包围壁;95J…突起部支承壁;95T、96T…支承轴部加强肋;96…支承筒部;96A…贯通孔;95…倾斜外周面;96S…前端倾斜面;97…打开杆转动支承轴部。
Claims (12)
1.一种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锁定机构,其适合将车辆的门在关闭状态下锁定;
把手联动杆,其适合通常配置在原点位置,接受对所述车辆的门把手的操作力而转动至动作位置;
打开连杆,其以能够倾转的方式连结于所述把手联动杆中离开转动中心的位置,并且能够切换为解锁状态和锁止状态,所述解锁状态是在所述把手联动杆转动到所述动作位置时,所述打开连杆配置于按压所述锁定机构具有的锁定解除部来解除所述门的锁定的解锁位置的状态,所述锁止状态是在所述把手联动杆转动到所述动作位置时,所述打开连杆配置于经过所述锁定解除部的侧方且未解除所述门的锁定的锁止位置的状态;
倾转施力弹簧,其对所述打开连杆朝向所述解锁位置施力;
连杆待机定位部,在所述锁止状态下所述把手联动杆配置于所述原点位置时,该连杆待机定位部将所述打开连杆定位于锁止待机位置,并且在所述把手联动杆从所述原点位置向所述动作位置移动的中途,允许所述打开连杆因所述倾转施力弹簧的施力而向所述解锁位置侧倾转;
连杆作用定位部,在所述锁止状态下所述把手联动杆从所述原点位置向所述动作位置移动的中途,该连杆作用定位部与所述打开连杆抵接,从而禁止所述打开连杆倾转到所述解锁位置且停留在所述锁止位置;以及
滑动接触倾转引导件,在所述打开连杆维持在所述锁止待机位置的状态下且所述把手联动杆从所述原点位置转动到所述动作位置的异常情况下,该滑动接触倾转引导件与所述打开连杆滑动接触,并使该打开连杆向所述锁止位置侧倾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横向倾倒限制突起部,其在所述打开连杆的倾转轴方向上贴靠于所述打开连杆的一个侧面或两个侧面,来限制所述打开连杆的横向倾倒。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倾转连结孔,其贯通形成于所述把手联动杆与所述打开连杆的所述连结的部分的一方;
倾转连结突片,其从所述把手联动杆与所述打开连杆的所述连结的部分的另一方突出并且在前端部具有前端宽幅部,通过使所述打开连杆成为向一侧横向倾倒的姿势而插通于所述倾转连结孔,并且将所述打开连杆变更为正规姿势来防止脱落,从而将所述打开连杆能够倾转地连结于所述把手联动杆;以及
所述横向倾倒限制突起部,其配置在限制所述打开连杆向所述一侧横向倾倒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滑动接触突片,其形成为从所述打开连杆向其倾转轴方向伸出的突片形状,并且与所述连杆作用定位部和所述滑动接触倾转引导件均能够滑动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支承体,其适合固定于所述门,并且组装有所述锁定机构;
所述把手联动杆,其能够转动地支承于所述支承体;以及
所述滑动接触倾转引导件,其形成于所述支承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树脂制的所述支承体,其组装有所述锁定机构;
部件支承壁,其适合设置于所述支承体,并与所述门的门端部壁对置配置,该门端部壁位于所述门的转动中心的相反侧;
杆转动支承轴部,其突出形成于所述部件支承壁,且插通于所述把手联动杆所具有的贯通孔,将所述把手联动杆支承为能够转动;以及
支承轴部加强肋,其形成于所述部件支承壁中所述杆转动支承轴部的周边部分、或者所述部件支承壁中所述杆转动支承轴部的里侧周边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所述支承轴部加强肋,其呈以所述杆转动支承轴部为中心的放射线状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包围壁,其突出形成于所述部件支承壁,并且从侧方对所述杆转动支承轴部中所述部件支承壁侧的端部的周向的一部分进行包围;
锁定保持用扭力螺旋弹簧,其具有插通于所述杆转动支承轴部中所述部件支承壁侧的端部从而收容于所述包围壁与所述杆转动支承轴部之间的螺旋部,并且与所述锁定机构的一部分卡合,从而对所述锁定机构朝向锁定所述门的一侧施力;以及
所述支承轴部加强肋,其形成于所述部件支承壁中在所述杆转动支承轴部与所述包围壁之间连接的突起部支承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倾斜外周面,其形成于所述杆转动支承轴部并具有起模坡度;以及
螺旋抵接突条,其突出形成于所述倾斜外周面的周向中所述螺旋部所抵接的部分,并具有与所述杆转动支承轴部的轴向平行的脊线。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部件支承辅助壁,其设置于所述支承体,并与所述部件支承壁对置;
所述杆转动支承轴部,其通过将突出形成于所述部件支承壁的支承突起部的前端部嵌合于支承筒部而形成,所述支承筒部突出形成于所述部件支承辅助壁;
环状突条,其突出形成于所述部件支承辅助壁,并从侧方包围所述支承筒部的整体;以及
所述把手联动杆,其具有供所述支承筒部插通的所述贯通孔,并且该贯通孔的开口边缘贴靠于所述环状突条。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辅助壁加强肋,其突出形成于所述部件支承辅助壁,且比所述环状突条低并且从所述环状突条以放射线状延伸。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部件支承辅助壁,其设置于所述支承体,并与所述部件支承壁对置;
所述杆转动支承轴部,其通过将突出形成于所述部件支承壁的支承突起部的前端部嵌合于支承筒部而形成,所述支承筒部突出形成于所述部件支承辅助壁;以及
前端倾斜面,其形成于所述支承筒部的前端,并且倾斜地横贯该支承筒部的中心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170590 | 2012-07-31 | ||
JP2012170591A JP5869444B2 (ja) | 2012-07-31 | 2012-07-31 | ドアロック装置 |
JP2012170590A JP5995591B2 (ja) | 2012-07-31 | 2012-07-31 | ドアロック装置 |
JP2012-170591 | 2012-07-31 | ||
PCT/JP2013/070035 WO2014021162A1 (ja) | 2012-07-31 | 2013-07-24 | ドアロック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4531734U true CN204531734U (zh) | 2015-08-05 |
Family
ID=500278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90000644.XU Expired - Lifetime CN204531734U (zh) | 2012-07-31 | 2013-07-24 | 门锁装置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060165B2 (zh) |
EP (1) | EP2881529B1 (zh) |
CN (1) | CN204531734U (zh) |
BR (1) | BR112015002023B1 (zh) |
IN (1) | IN2015DN00545A (zh) |
WO (1) | WO2014021162A1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476684A (zh) * | 2017-10-09 | 2017-12-15 | 烟台三环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锁锁闭机构 |
CN109328254A (zh) * | 2016-06-02 | 2019-02-12 | 博泽车锁系统有限公司 | 机动车锁 |
CN109750915A (zh) * | 2017-11-06 | 2019-05-14 | 大同多沃株式会社 | 车辆用门锁 |
CN111989451A (zh) * | 2018-04-20 | 2020-11-24 | 开开特股份公司 | 机动车-驱动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368954B2 (ja) * | 2014-09-08 | 2018-08-08 | 三井金属アクト株式会社 | 車両用ドアラッチ装置 |
DE102015004283A1 (de) * | 2015-04-08 | 2016-10-13 | Kiekert Aktiengesellschaft | Kraftfahrzeugtürverschluss |
DE102015004282A1 (de) | 2015-04-08 | 2016-10-13 | Kiekert Aktiengesellschaft | Kraftfahrzeugtürschloss |
CN107620529B (zh) | 2016-07-15 | 2020-12-15 | 株式会社安成 | 车辆用门锁装置 |
CN107642287B (zh) * | 2016-07-20 | 2020-08-28 | 株式会社安成 | 车辆用门锁装置 |
JP6627672B2 (ja) * | 2016-07-20 | 2020-01-08 | 株式会社アンセイ |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
JP6627729B2 (ja) | 2016-11-25 | 2020-01-08 | 株式会社アンセイ |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
JP6627920B2 (ja) | 2018-06-26 | 2020-01-08 | 株式会社アンセイ |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
CN110965868B (zh) * | 2018-09-28 | 2022-11-11 | 开开特股份公司 | 汽车锁 |
USD902006S1 (en) * | 2019-01-03 | 2020-11-17 | Zhejiang Oklead Auto Parts Co., Ltd. | Vehicle door lock |
JP7413886B2 (ja) | 2020-03-27 | 2024-01-16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収納ケース |
US20240200368A1 (en) * | 2022-12-20 | 2024-06-20 | Trimark Corporation | Rotary latch with dampening and barrel retention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912376U (ja) | 1982-07-14 | 1984-01-25 | 白木金属工業株式会社 | ドアロツク装置 |
JPS59150857U (ja) | 1983-03-30 | 1984-10-09 | 株式会社大井製作所 | 自動車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
US4756563A (en) * | 1986-08-11 | 1988-07-12 |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 Vehicle door latch |
JP2552209B2 (ja) | 1991-08-07 | 1996-11-06 | 三井金属鉱業株式会社 |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における異音防止装置 |
US5520426A (en) * | 1994-09-12 | 1996-05-28 |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 Vehicle door latch with integral pillar dampener |
JPH09281587A (ja) | 1996-04-18 | 1997-10-31 | Olympus Optical Co Ltd | フィルム装填装置 |
JP3532727B2 (ja) | 1997-03-28 | 2004-05-31 | 株式会社アルファ | 軸体操作用ハンドル |
JP4125424B2 (ja) | 1998-08-03 | 2008-07-30 | 株式会社ユーシン | アウターハンドル装置 |
US6024389A (en) * | 1998-08-31 | 2000-02-15 |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 Vehicle door latch with stiffness adjustment |
US7111877B2 (en) * | 2001-09-19 | 2006-09-26 | Intier Automotive Closures Inc. | Latch with uni-directional power release mechanism |
US8056944B2 (en) * | 2002-06-13 | 2011-11-15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 Latch assembly for a vehicle door |
US7090264B2 (en) * | 2003-08-28 | 2006-08-15 |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securement in a door latch |
GB2409705B (en) * | 2003-12-31 | 2006-09-27 | Honeywell Int Inc | Latch mechanism with environmentally protected portion |
JP4321404B2 (ja) * | 2004-08-19 | 2009-08-26 |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
DE102005027734A1 (de) * | 2005-06-16 | 2006-12-28 | Kiekert Ag | Kraftfahrzeugtürverschluss |
US7798539B2 (en) * | 2005-09-30 | 2010-09-21 |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 Door lock device for vehicle |
JP4642640B2 (ja) | 2005-11-15 | 2011-03-02 |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 自動車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
EP1818484B1 (en) * | 2006-02-08 | 2013-11-13 | Intier Automotive Closures S.p.A. | Vehicle door lock |
JP4795188B2 (ja) * | 2006-10-02 | 2011-10-19 | 三井金属アクト株式会社 | ドアロック装置 |
JP5378090B2 (ja) | 2009-07-22 | 2013-12-25 | 株式会社アンセイ |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
JP4952752B2 (ja) * | 2009-07-27 | 2012-06-13 |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
JP5447860B2 (ja) | 2010-03-24 | 2014-03-19 |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
JP5293674B2 (ja) * | 2010-04-22 | 2013-09-18 |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
JP5293723B2 (ja) | 2010-10-29 | 2013-09-18 |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のラッチ機構 |
DE202010015710U1 (de) * | 2010-11-20 | 2012-02-23 | Kiekert Ag | Schloss mit modifizierter Federlippe für Kraftfahrzeugtüren |
JP5437309B2 (ja) * | 2011-04-22 | 2014-03-12 |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 回転レバーの位置保持装置および該回転レバーの位置保持装置を備える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
US20140217752A1 (en) * | 2013-02-04 | 2014-08-07 | Francisco Javier Lujan | Latch mechanism |
-
2013
- 2013-07-24 US US14/417,715 patent/US10060165B2/en active Active
- 2013-07-24 CN CN201390000644.XU patent/CN204531734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13-07-24 IN IN545DEN2015 patent/IN2015DN00545A/en unknown
- 2013-07-24 EP EP13825336.4A patent/EP2881529B1/en active Active
- 2013-07-24 WO PCT/JP2013/070035 patent/WO2014021162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3-07-24 BR BR112015002023-2A patent/BR112015002023B1/pt active IP Right Grant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328254A (zh) * | 2016-06-02 | 2019-02-12 | 博泽车锁系统有限公司 | 机动车锁 |
CN107476684A (zh) * | 2017-10-09 | 2017-12-15 | 烟台三环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锁锁闭机构 |
CN109750915A (zh) * | 2017-11-06 | 2019-05-14 | 大同多沃株式会社 | 车辆用门锁 |
CN111989451A (zh) * | 2018-04-20 | 2020-11-24 | 开开特股份公司 | 机动车-驱动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IN2015DN00545A (zh) | 2015-06-26 |
BR112015002023B1 (pt) | 2021-01-12 |
US20150191945A1 (en) | 2015-07-09 |
EP2881529A1 (en) | 2015-06-10 |
EP2881529B1 (en) | 2018-03-21 |
BR112015002023A2 (pt) | 2017-07-04 |
WO2014021162A1 (ja) | 2014-02-06 |
EP2881529A4 (en) | 2017-01-18 |
US10060165B2 (en) | 2018-08-2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4531734U (zh) | 门锁装置 | |
KR101579060B1 (ko) | 차량 시트 | |
CN101600843B (zh) | 锁定系统 | |
CN102052021B (zh) | 门把手行程切换构造 | |
CN203228664U (zh) | 座椅倾斜装置以及座椅装置 | |
CN103161361B (zh) | 用于车辆的门锁装置 | |
CN105899744B (zh) | 锁定装置 | |
JP5875570B2 (ja) | リッドロック装置及びリッドロック機構 | |
CN101713267B (zh) | 门锁装置 | |
CN102088889B (zh) | 车辆用座椅操作装置和车辆用座椅倾角调节装置 | |
CN102883911B (zh) | 车辆用收纳式座椅 | |
CN102199959B (zh) | 用于车辆的双锁定门锁装置 | |
CN105074109A (zh) | 锁定装置 | |
CN101722872A (zh) | 车辆座椅滑动装置 | |
CN218085311U (zh) | 杂物箱 | |
JP2015086605A (ja) | リッドロック装置 | |
CN103967359A (zh) | 车门把手装置 | |
KR20200144435A (ko) | 대향형 슬라이딩 도어 이탈강도 개선 구조 | |
CN103477009B (zh) | 用于舱盖或门的锁 | |
CN102667040B (zh) | 拉门的敞开辅助装置 | |
CN112696098B (zh) | 配电柜伸缩旋转式开锁装置 | |
CN106285233B (zh) | 门锁组件 | |
JP6236667B2 (ja) | フラップまたはドア用のロック | |
CN103015810A (zh) | 门锁和安装有相同门锁的设备 | |
JPS5811278A (ja) | 自動車用ドア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805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