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407641U - 电源插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源插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4407641U CN204407641U CN201520104017.1U CN201520104017U CN204407641U CN 204407641 U CN204407641 U CN 204407641U CN 201520104017 U CN201520104017 U CN 201520104017U CN 204407641 U CN204407641 U CN 20440764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ocket
- plug
- conductive
- spring
- annula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5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0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8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2265 preven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WABPQHHGFIMREM-UHFFFAOYSA-N lead(0) Chemical compound [Pb] WABPQHHGFIMRE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9 elastic de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源插接器,包括插头及插座,所述插头上设有至少两个导电插孔,所述插座上设有与所述导电插孔对应且电连接的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直径为3mm-5mm,对应每一导电端子外围设有导向槽,沿所述插座端面的外缘面、导向槽的外围,设有环形插槽;在所述插头上,所述导电插孔外围突起设有与所述导向槽配合的导向套筒,沿所述插头端面的外缘面、导向套筒的外围,设有与所述环形插槽配合的环形插套。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插头与插座的尺寸进行缩小,降低了制造成本,并且外观更加小巧美观。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源插接器,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电动车充电的电源插接器。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及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环保节能意识也不断增加,电动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开始被广泛使用。电动车顾名思义就是采用电能作为动力驱动的汽车,较之现有的采用汽油或者柴油驱动的汽车更加节能环保。
目前市面上的电动车主要有电动观光车、电动高尔夫球车、电动巡逻警车、电动环卫车等,这些电动车的电源插接器主要包括插头和插座,插头与外设的电源连接,插座则与电动车上的充电电池相连。充电时,插头与插座插合连接,然后使用者打开外部的电源使得整个电路导通进而通过插头及插座向电动车内部的充电电池实施充电。
然而目前普遍使用电源插接器存在一个较大的问题,就是用于低速电动车中的电源插接器的接口尺寸不一,接口尺寸都普遍偏大,接口尺寸偏大则势必导致插头及插座的整体尺寸也随之变大,进而导致成本增加,整体也不够美观,并且一些小型电动车使用这种电源插接器时,车身上的开孔尺寸会被动的随之加大,进而影响车身布局,充电接口也不便隐藏。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源插接器,通过对结构的改进,减小了电源插接器的尺寸,降低了制造成本,且安全性能得到提高,外观也更加美观。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源插接器,包括插头及插座,所述插头上设有至少两个导电插孔,所述插座上设有与所述导电插孔对应且电连接的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直径为3mm-5mm,对应每一导电端子外围设有导向槽,沿所述插座端面的外缘面、导向槽的外围,设有环形插槽;在所述插头上,所述导电插孔外围突起设有与所述导向槽配合的导向套筒,沿所述插头端面的外缘面、导向套筒的外围,设有与所述环形 插槽配合的环形插套;
所述插头端面上,位于所述导电插孔中间设有防误插键,所述插座上开设有与所述防误插键配合的防误插键插孔;
所述插头上设有顶针杆,所述插座上开设有与所述顶针杆配合的顶针杆插孔,所述顶针杆插孔内设有触点式行程开关。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插座上设有三个导电端子,其中两个导电端子位于插头端面的上半部,另一个导电端子位于插头端面的下半部,三个导电端子呈倒置的三角形布置。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插头上,所述导向套筒一侧外缘面与所述环形插套贴合,呈一体结构,所述插座上,所述导向槽对应所述导向套筒与所述环形插套贴合部设有开口。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环形插套上一侧设有防呆平面,对应所述环形插槽内开设与所述防呆平面配合的防呆平面插槽。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行程开关包括壳体及设置于壳体内的制动机构,所述制动机构包括顶杆、常闭静触点、常开静触点以及动触桥,所述顶杆中部设有一环形凸台,所述环形凸台上下两侧分别为第一顶杆及第二顶杆,所述动触桥套设于所述第一顶杆上,其底部卡于所述环形凸台上;所述第一顶杆上套设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二顶杆上套设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一弹簧顶端抵于所述壳体顶部内壁,底部抵于所述动触桥上,所述第二弹簧顶部抵于所述第二顶杆的中部,底部抵于所述壳体底部内壁上;当按压所述第一顶杆,压缩所述第二弹簧,使所述动触桥与所述常闭静触点断开,所述动触桥与所述常开静触点闭合;释放按压力,所述第二弹簧复位并压缩第一弹簧,使所述动触桥与所述常开静触点分离,并与所述常闭静触点闭合。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顶杆顶部外露于所述壳体,所述第一顶杆外露于所述壳体的部分上套设有防护罩,所述常闭静触点设置于所述动触桥的上方,所述常开静触点设置于所述环形凸台的下方,所述第二弹簧的弹力大于所述第一弹簧的弹力。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防误插键上设有至少一道凹槽,所述凹槽内设有第一导电片,所述防误插键插孔内设有与所述第一导电片电连接的第二导电片。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防误插键包括一固定底座,所述固定底座外端设有卡合接触用的插舌,所述插舌的接触端面上开设两道凹槽,每道所述凹槽内分别设有一第一导电片,所述防误插键插孔内对应设有两道所述第二导电片。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插头包括外壳体、设置于所述外壳体前端的电连接端及设置于所述外壳体内的夹线器,所述外壳体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电连接端包括所述导电插孔及线压板,所述电连接端的外端套设有插头防护罩,所述插头防护罩与电连接端的结合处、外壳体与所述电连接端的结合、导电插孔内端处分别设有密封圈;
所述夹线器包括夹线部及支架部,所述支架部一端经卡接结构与所述线压板卡合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夹线部相连,所述电连接端引出的导线夹持于所述支架部与夹线部之间;
所述外壳体上设有一指示灯孔,对应该指示灯孔处的所述支架部上设有一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设有一指示灯芯片,对应所述指示灯孔上设有透明灯盖。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线压板上对应每一所述导电端子设置一接线孔,对应每个接线孔处设有突出于线压板表面的套筒,每个所述接线孔及套筒上设有一缺口,所述缺口位于所述线压板的边缘面上,所述导电端子经所述缺口安装于所述接线孔内。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1.本实用新型中插座上的导电端子直径为3mm~5mm,其尺寸得到了缩小,与导电端子配合的导电插孔、导向套筒及环形插套尺寸也得到了缩小,整个插头的尺寸随之缩小,插座的尺寸也随之缩小,较之以往整个电源插接器的尺寸缩小,制造成本降低,外观也更加小巧美观;
2.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插头上的导电插孔外围设有导向套筒及环形插套,插座上设有与上述配合的导向槽及环形插槽,使得插头与插座插接时可方便的导向定位插接;
3.本实用新型在插头端面上位于导电端子中间设置防误插键,与其配合在插座上开设防误插键插孔,有效的防止了插头与插座的误插接,同时,插头的防误插键上开设凹槽,凹槽内设置第一导电片,插座上与防误插键配 合的插孔内设置与第一导电片电连接的第二导电片,从而使得当插头与插座插接时,防误插键上的第一导电片与防误插键的插孔内的第二导电片也能连接,防误插键在起到防误插作用的同时也能起到传输充电信号的作用,与以往防误插键单纯的防误插功能相比,功能得到了扩展;
4.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插头上设置顶针杆,插座上开设顶针杆插孔,其内设置行程开关,随着插头与插座的插接或断开,顶针杆会随之顶住或离开触点式行程开关,实现行程开关打开或闭合的功能转换;
5.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环形插套上开设防呆平面,与之配合在环形插槽内开设防呆平面插槽,进一步保证了插头与插座插接时的准确性;
6.本实用新型中行程开关包括壳体及设置于壳体内的制动机构,所述制动机构包括顶杆、常闭静触点、常开静触点以及动触桥,动触桥设置于顶杆的中部,在动触桥上方的顶杆上套设有第一弹簧,该第一弹簧顶端抵于壳体顶部内壁,底部抵于所述动触桥上,在动触桥下方的顶杆上套设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顶部抵于所述第二顶杆的中部,底部抵于所述壳体底部内壁上,通过按压或释放顶杆,由顶杆压缩或释放第二弹簧,使动触桥与常开静触点或常闭静触点闭合或分离,由于常闭静触点及常开静触点所接通的电路不同,因此,动触桥与常开、常闭静触点的闭合与分离可实现不同的功能,与以往结构相比,拓展了行程开关的使用范围,使电动汽车在充电状态下功能更加丰富;
7.本实用新型中在线压板的接线孔及套筒上开设缺口,导电端子可从缺口处安装于接线孔及套筒内,与以往结构相比,不论是先将导线先穿过接线孔再安装金属端子还是金属端子先与导线连接后再安装于接线孔内,线压板都可以顺利安装于插头或插座上,不会因为安装顺序的颠倒而导致返工、重装的问题,有效的降低了导电端子的装配难度及误装成本,提高了导电端子的装配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插头的端面结构示意图;
图2图1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插座的端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防误插键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行程开关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行程开关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插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夹线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夹线器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线压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线压板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
其中:1、插头;2、插座;3、导电插孔;4、导线;5、线压板;11、导电端子;12、导向套筒;13、防呆平面插槽;14、环形插套;15、导向槽;16、环形插槽;17、防呆平面;21、防误插键;22、防误插键插孔;23、固定底座;24、插舌;25、凹槽;26、第一导电片;27、第二导电片;31、顶针杆;32、顶针杆插孔;33、行程开关;34、壳体;35、常闭静触点;36、常开静触点;37、动触桥;38、环形凸台;39、第一顶杆;310、第二顶杆;311、第一弹簧;312、第二弹簧;41、外壳体;42、夹线器;43、卡条;44、夹线部;45、支架部;46、安装槽;47、指示灯芯片;48、卡孔;49、卡线凹槽;411、透明灯盖;51、接线孔;52、套筒;53、缺口;54、防护罩;55、插头防护罩;56、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一:参见图1~12所示,一种电源插接器,包括插头1及插座2,所述插头1上设有三个导电插孔3,所述插座2上设有与所述导电插孔3对应电连接的导电端子11,所述导电端子3直径为3mm-5mm,所述导电插孔3外围设有突起的导向套筒12,在所述导向套筒12外围设有环形插套14;所述导向套筒12一侧外缘面与所述环形插套14贴合,呈一体结构。所述插座2上设有与所述导向套筒12配合的导向槽15,所述导向槽15内设有所述导电端子11,所述导向槽15外围设有与所述环形插套14配合环形插槽16;所述导向槽15对应所述导向套筒12与所述环形插套14贴合部设有开口。
所述插座1上设有三个导电端子3,其中两个导电端子3位于插头1端面的上半部,另一个导电端子3位于插头1端面的下半部,三个导电端子3 呈倒置的三角形布置。
所述环形插套14上一侧设有防呆平面17,对应所述环形插槽16内开设与所述防呆平面17配合的防呆平面插槽13。防呆平面17与防呆平面插槽13的设置,进一步提高了插头1与插座2插接的准确性。
本实施例中,由于导电端子3的直径较之以往的导电端子3直径进行了缩小,但同样可以满足实际使用过程中对电流的需求,导电端子3的缩小也随之带动其外围的导电插孔、导向套筒12及环形插套14尺寸缩小,整个插座2的尺寸因此而缩小,插头1的尺寸也随之缩小,制造成本得到了降低,外观也更加小巧美观。插头1上在导电插孔3外围设置导向套筒12及环形插槽16,插座2上对应设置导电端子11、导向槽15及环形插槽16,保证了插头1与插座2插接时的定位导向准确。
如图1~5所示,所述插头1端面上,位于所述导电插孔3中间设有防误插键21,所述插座2上开设有与所述防误插键21配合的防误插键插孔22。所述防误插键21包括一固定底座23,所述固定底座23外端设有卡合接触用的插舌24,所述插舌24的接触端面上开设有至少一道凹槽25,优选的技术方案可以开设两道凹槽25,每道所述凹槽25内分别设有一第一导电片26,所述防误插键插孔22内对应设有两道所述第二导电片27,所述插舌24的端面为长方形。
本实施例在使用时,当插头1与插座2插合到位时,插座2内防误插键插孔22里的两道第二导电片27分别接触插头1内防误插键21上对应的两道第一导电片26,此时四道导电片分别对碰两两接触分成两组,两组导电片组成电源插接器内部充电信号电流传输的功能。
对于直流电用的防误插键21,在防误插键21上只设置一道第一导电片26,当插头1与插座2插合到位时,插座2上的防误插键插孔22内的一道第二导电片27接触插头1内防误插键21上的一道第一导电片26,此时两道导电片组成一组,起到电源插接器内部温升监测的目的,功能更加多样化。
如图1、3、6、7所示,所述插头1上设有顶针杆31,所述插座2上开设有与所述顶针杆31配合的顶针杆插孔32,所述顶针杆插孔32内设有触点式行程开关33。所述行程开关33包括壳体34及设置于壳体34内的制动机构,所述制动机构包括顶杆、常闭静触点35、常开静触点36以及动触桥37, 所述顶杆中部设有一环形凸台38,所述环形凸台38上下两侧分别为第一顶杆39及第二顶杆310,所述动触桥37套设于所述第一顶杆39上,其底部卡于所述环形凸台38上;所述第一顶杆39上套设有第一弹簧311,所述第二顶杆310上套设有第二弹簧312,所述第一弹簧311顶端抵于所述壳体34顶部内壁,底部抵于所述动触桥37上,所述第二弹簧312顶部抵于所述第二顶杆310的中部,底部抵于所述壳体34底部内壁上。
如图6、7所示,所述第一顶杆39顶部外露于所述壳体34,所述第一顶杆外露于所述壳体的部分上套设有防护罩54,所述常闭静触点35设置于所述动触桥37的上方,所述常开静触点36设置于所述环形凸台38的下方。在正常状态下,所述第二弹簧312的弹力大于所述第一弹簧311的弹力,这时,动触桥37与常闭静触点35是处于闭合状态的。
当按压所述第一顶杆39时,由顶杆压缩所述第二弹簧312,使所述动触桥37与所述常闭静触点35断开,当所述动触桥37移动至所述常开静触点36处,并与所述常开静触点36闭合时,完成顶杆的按压,实现电路的切换,在这个过程当中,第一弹簧311所起到的作用主要是将动触桥37压在环形凸台38上,防止动触桥37脱离环形凸台38。
当释放对第一顶杆39的按压力时,所述第二弹簧312复位,由于在正常状态时第二弹簧312的弹力都大于第一弹簧311的弹力,因此,第二弹簧312复位的同时还会压缩第一弹簧311,使所述动触桥37与所述常开静触点36分离,当动触桥37移动至所述常闭静触点35处,并与所述常闭静触点35闭合时,此时顶杆停止运动,完成电路的切换。
如图8~9所示,所述插头1包括外壳体41、设置于所述外壳体41前端的电连接端及设置于所述外壳体41内的夹线器42,所述外壳体41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电连接端包括所述导电插孔3及线压板5,所述电连接端的外端套设有插头防护罩55,所述插头防护罩与电连接端的结合处、外壳体与所述电连接端的结合、导电插孔内端处分别设有密封圈56。
所述夹线器42包括夹线部44及支架部45,所述支架部45一端经卡接结构与所述线压板5卡合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夹线部44相连,所述电连接端引出的导线4夹持于所述支架部45与夹线部44之间;
所述外壳体41上设有一指示灯孔,对应该指示灯孔处的所述支架部45 上设有一安装槽46,所述安装槽46内设有一指示灯芯片47,对应所述指示灯孔上设有透明灯盖411。
所述支架部45与夹线部44连接处为卡线端,其上设有两个卡孔48,两个所述卡孔48之间设有一卡线凹槽49,所述导线4穿插于该卡线凹槽49内,所述夹线部44两端设有与所述卡孔48配合的卡条43,所述卡条43与所述卡孔48卡合连接。安装时,首先将导线4放至卡线凹槽49内,然后将夹线部44两端的卡条43插入卡孔48内,在完成对导线4的固定。
如图11、12所示,在所述线压板5上对应设置有三个用于安装导电端子3的接线孔51,对应每个接线孔51处设有突出于线压板5表面的套筒52,每个所述接线孔51及套筒52上设有一缺口53,所述缺口53位于所述线压板5的边缘面上,所述导电端子3经所述缺口53安装于所述接线孔51内。其中,两个接线孔51位于线压板5的上半部,另一个接线孔51位于下半部。在本实施例中,线压板5可以用于插头1,也可以用于插座2。
在安装使用时,有两种方式,第一种:先将导线4穿过线压板5上的接线孔51,然后再将导电端子3与导线4固定,最后再将线压板5安装于插头1或插座2上。第二种:先将导线4与导电端子3固定,然后将导电端子3从缺口53处卡入接线孔51及套筒52内,完成导电端子3与线压板5的安装,最后再将线压板5安装于插头1或插座2上。在第二种安装方式中,导电端子3的直径是大于或等于缺口53大小的,在将导电端子3卡入接线孔51及套筒52中时,可利用材料本身的特性,通过弹性变形穿过缺口53,卡入至接线孔51及套筒52内。如上所述,不管采用哪种安装方式,线压板5都可以正常装入插头1或插座2内,不会因为安装顺序的颠倒而导致线压板5无法正常安装,无需拆卸导电端子3重装,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
当然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主要技术方案的精神实质所做的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电源插接器,包括插头及插座,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头上设有至少两个导电插孔,所述插座上设有与所述导电插孔对应且电连接的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直径为3mm-5mm,对应每一导电端子外围设有导向槽,沿所述插座端面的外缘面、导向槽的外围,设有环形插槽;在所述插头上,所述导电插孔外围突起设有与所述导向槽配合的导向套筒,沿所述插头端面的外缘面、导向套筒的外围,设有与所述环形插槽配合的环形插套;
所述插头端面上,位于所述导电插孔中间设有防误插键,所述插座上开设有与所述防误插键配合的防误插键插孔;
所述插头上设有顶针杆,所述插座上开设有与所述顶针杆配合的顶针杆插孔,所述顶针杆插孔内设有触点式行程开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插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上设有三个导电端子,其中两个导电端子位于插头端面的上半部,另一个导电端子位于插头端面的下半部,三个导电端子呈倒置的三角形布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源插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上,所述导向套筒一侧外缘面与所述环形插套贴合,呈一体结构,所述插座上,所述导向槽对应所述导向套筒与所述环形插套贴合部设有开口。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插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插套上一侧设有防呆平面,对应所述环形插槽内开设与所述防呆平面配合的防呆平面插槽。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插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行程开关包括壳体及设置于壳体内的制动机构,所述制动机构包括顶杆、常闭静触点、常开静触点以及动触桥,所述顶杆中部设有一环形凸台,所述环形凸台上下两侧分别为第一顶杆及第二顶杆,所述动触桥套设于所述第一顶杆上,其底部卡于所述环形凸台上;所述第一顶杆上套设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二顶杆上套设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一弹簧顶端抵于所述壳体顶部内壁,底部抵于所述动触桥上,所述第二弹簧顶部抵于所述第二顶杆的中部,底部抵于所述壳体底部内壁上;当按压所述第一顶杆,压缩所述第二弹簧,使所述动触桥与所述常闭静触点断开,所述动触桥与所述常开静触点闭合;释放按压力,所述第二弹簧复位并压缩第一弹簧,使所述动触桥与所述常开静触点分离,并与所述常闭静触点闭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源插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顶杆顶部外露于所述壳体,所述第一顶杆外露于所述壳体的部分上套设有防护罩,所述常闭静触点设置于所述动触桥的上方,所述常开静触点设置于所述环形凸台的下方,所述第二弹簧的弹力大于所述第一弹簧的弹力。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插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误插键上设有至少一道凹槽,所述凹槽内设有第一导电片,所述防误插键插孔内设有与所述第一导电片电连接的第二导电片。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源插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误插键包括一固定底座,所述固定底座外端设有卡合接触用的插舌,所述插舌的接触端面上开设两道凹槽,每道所述凹槽内分别设有一第一导电片,所述插孔内对应设有两道所述第二导电片。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种电源插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包括外壳体、设置于所述外壳体前端的电连接端及设置于所述外壳体内的夹线器,所述外壳体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电连接端包括所述导电插孔及线压板,所述电连接端的外端套设有插头防护罩,所述插头防护罩与电连接端的结合处、外壳体与所述电连接端的结合、导电插孔内端处分别设有密封圈;
所述夹线器包括夹线部及支架部,所述支架部一端经卡接结构与所述线压板卡合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夹线部相连,所述电连接端引出的导线夹持于所述支架部与夹线部之间;
所述外壳体上设有一指示灯孔,对应该指示灯孔处的所述支架部上设有一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设有一指示灯芯片,对应所述指示灯孔上设有透明灯盖。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源插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压板上对应每一所述导电端子设置一接线孔,对应每个接线孔处设有突出于线压板表面的套筒,每个所述接线孔及套筒上设有一缺口,所述缺口位于所述线压板的边缘面上,所述导电端子经所述缺口安装于所述接线孔内。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104017.1U CN204407641U (zh) | 2015-02-12 | 2015-02-12 | 电源插接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104017.1U CN204407641U (zh) | 2015-02-12 | 2015-02-12 | 电源插接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4407641U true CN204407641U (zh) | 2015-06-17 |
Family
ID=534314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20104017.1U Expired - Lifetime CN204407641U (zh) | 2015-02-12 | 2015-02-12 | 电源插接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4407641U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808342A (zh) * | 2018-07-16 | 2018-11-13 | 广东林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用于插电连接的结构 |
CN109742621A (zh) * | 2018-12-06 | 2019-05-10 | 芜湖市努尔航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航空头盔氧气断接器专用通讯引线 |
CN111600165A (zh) * | 2020-05-27 | 2020-08-28 | 吴昌彩 | 一种基于计算机硬件插拔安装的防呆结构 |
-
2015
- 2015-02-12 CN CN201520104017.1U patent/CN204407641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808342A (zh) * | 2018-07-16 | 2018-11-13 | 广东林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用于插电连接的结构 |
CN108808342B (zh) * | 2018-07-16 | 2024-09-06 | 广东林一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用于插电连接的结构 |
CN109742621A (zh) * | 2018-12-06 | 2019-05-10 | 芜湖市努尔航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航空头盔氧气断接器专用通讯引线 |
CN111600165A (zh) * | 2020-05-27 | 2020-08-28 | 吴昌彩 | 一种基于计算机硬件插拔安装的防呆结构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4407641U (zh) | 电源插接器 | |
CN203103657U (zh) | 耐环境电连接器组件及其插座 | |
CN209592526U (zh) | 一种磁吸连接器 | |
CN107275893B (zh) | 一种通讯连接器 | |
CN206585145U (zh) | 一种强磁吸式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 |
CN217956261U (zh) | 弯头储能连接器 | |
CN212784086U (zh) | 一种具有显示功能的插座/开关 | |
CN110165455A (zh) | 一种插片端子包胶式连接器 | |
CN216355063U (zh) | 一种安全插座 | |
CN205544485U (zh) | 电动车充电接口防护装置 | |
CN212935009U (zh) | 一种插座及插头 | |
CN210052932U (zh) | 一种汽车高速传输连接器结构 | |
CN211266528U (zh) | 可拆卸充电宝手机壳 | |
CN202633977U (zh) | 一种车载充电器 | |
CN208444793U (zh) | 一种断路器用接线端子 | |
CN205212079U (zh) | 可正反插的电连接器 | |
CN218731950U (zh) | 灯带接头及显示装置 | |
CN218997117U (zh) | 一种具有开关功能的5pinusb连接器 | |
CN222127030U (zh) | 一种多功能排插 | |
CN105261885B (zh) | 可正反插的电连接器及其制作组装方法 | |
CN216389937U (zh) | 安全型电动车电源连接器 | |
CN115566497A (zh) | 电动汽车用便捷式转换插头与插座 | |
CN222214583U (zh) | 一种usb连接器 | |
CN207183630U (zh) | 一种一体式连接器后铁壳 | |
CN203826670U (zh) | 一种卡扣式led防水连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617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