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04288108U - 散热器模块及散热器 - Google Patents

散热器模块及散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288108U
CN204288108U CN201420803215.2U CN201420803215U CN204288108U CN 204288108 U CN204288108 U CN 204288108U CN 201420803215 U CN201420803215 U CN 201420803215U CN 204288108 U CN204288108 U CN 20428810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top surface
heat
fins
radi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803215.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维德
萧棨元
郭耀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 Win Systems Inc
Original Assignee
T Win System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 Win Systems Inc filed Critical T Win Systems Inc
Priority to CN201420803215.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28810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28810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288108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散热器模块及散热器,此散热器包括一基座及一可拆式导风件,基座包含一导热板及固接在导热板相对两侧的二导风板,导热板及二导风板之间形成一导风通道,导热板连接有复数鳍片,每一导风板一端朝外侧弯折延伸有一挡风板,另一端具有一连接部;可拆式导风件可组卸式连接于基座,可拆式导风件包含二直向板,每一直向板一端与连接部相互连接,另一端朝外侧弯折延伸一横向板。以此,散热器模块及散热器能安装在电子组件密集排列的主机板上,并使散热器模块及散热器可以获得最大风流。

Description

散热器模块及散热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散热器,尤指一种散热器模块及散热器。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进步,主机板上安装的电子组件数量也越多越密集,以工业计算机为例,其主机板上安装有并列排列的复数中央处理器(CPU)及配置在各中央处理器(CPU)两侧的复数内存插槽组,进而增加主机板的效能及扩充能力。
然而,因现今主机板多追求体积缩小的目的,导致中央处理器(CPU)与内存插槽组的排列更加密集,但却造成中央处理器(CPU)容易发生热累积问题,而影响中央处理器(CPU)的运作。因此,如何在电子组件密集排列的主机板上安装散热器,是业者主要的研究课题之一。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器模块及散热器,其利用基座与可拆式导风件能相互组接或拆卸,使散热器模块及散热器能安装在电子组件密集排列的主机板上,并基座与可拆式导风件能有效地导引风流进入导风信道,使散热器模块及散热器可以获得最大风流。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散热器,包括:
一基座,包含一导热板及固接在该导热板相对两侧的二个导风板,该导热板及二个该导风板之间形成一导风通道,该导热板连接有复数个鳍片,每一该导风板的一端朝外侧弯折延伸有一挡风板,每一该导风板的另一端具有一连接部;以及
一可拆式导风件,能够组卸式连接于该基座,该可拆式导风件包含二个直向板,每一该直向板一端与该连接部相互连接,另一端朝外侧弯折延伸一横向板。
进一步地,其中每一该连接部包含自该导风板上开设的一卡槽,每一该直向板的顶部延伸并反折有一弹片,每一该弹片具有一凸部,各该凸部与各该卡槽相互卡合。
进一步地,其中该可拆式导风件更包含一横杆,二个该直向板固接在该横杆的两端。
进一步地,其中每一该导风板与该挡风板之间的夹角介于90°~150°之间。
进一步地,其中每一该直向板与该横向板之间的夹角为90°。
进一步地,其更包括一热管,该导热板具有一顶面,该顶面设有一凹槽,该热管嵌固于该凹槽。
进一步地,其更包括一热管,该导热板具有一底面,该底面设有一凹槽,该热管嵌固于该凹槽。
进一步地,其更包括一热管,该导热板具有一顶面及一底面,该导热板设有贯通该顶面及该底面的一透空槽,该热管嵌固于该透空槽。
进一步地,其更包括一均温板,该导热板具有一顶面,该顶面设有一凹槽,该均温板嵌固于该凹槽。
进一步地,其更包括一均温板,该导热板具有一底面,该底面设有一凹槽,该均温板嵌固于该凹槽。
进一步地,其更包括一均温板,该导热板具有一顶面及一底面,该导热板设有贯通该顶面及该底面的一透空槽,该均温板嵌固于该透空槽。
进一步地,其中每一该连接部包含自该导风板顶缘向下开设的一嵌槽,每一该直向板的顶部延伸并反折有一倒勾,各该倒勾与各该嵌槽相互嵌合。
进一步地,其更包括一固定组件,该横杆延伸有一凸片,该凸片设有一穿孔,该导热板设有一固定孔,该固定组件穿设并固定于该穿孔及该固定孔。
进一步地,其中该基座更包含二个辅助导风板,二个该辅助导风板固接在该导热板相对两侧,且二个该辅助导风板与二个该导风板呈间隔并列排列,该可拆式导风件设置在二个该导风板与二个该辅助导风板之间。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散热器模块,包括:
二基座,每一该基座包含一导热板及固接在该导热板相对两侧的二个导风板,该导热板及二个该导风板之间形成一导风通道,其一该导热板连接有复数个第一鳍片,另一该导热板连接有复数个第二鳍片,每一该导风板一端朝外侧弯折延伸有一挡风板,其一相对的二个该导风板另一端具有一连接部;以及
一可拆式导风件,设置在二个该基座之间,该可拆式导风件包含二个直向板,每一该直向板一端与该连接部相互连接,另一端朝外侧弯折延伸一横向板。
进一步地,其中每一该连接部包含自该导风板上开设的一卡槽,每一该直向板的顶部延伸并反折有一弹片,每一该弹片具有一凸部,各该凸部与各该卡槽相互卡合。
进一步地,其中该可拆式导风件更包含一横杆,二个该直向板固接在该横杆的两端。
进一步地,其中每一该导风板与该挡风板之间的夹角介于90°~150°之间。
进一步地,其中每一该直向板与该横向板之间的夹角为90°。
进一步地,其中其一该导热板具有一第一顶面,各该第一鳍片连接在于该第一顶面的一部分,该第一顶面在各该第一鳍片与其一该导风板之间形成一无鳍片区,另一该导热板具有一第二顶面,各该第二鳍片连接在于该第二顶面全部。
进一步地,其中其一该导热板具有一第一顶面,各该第一鳍片连接在于该第一顶面的两侧,该第一顶面在各该第一鳍片之间形成一无鳍片区,另一该导热板具有一第二顶面,各该第二鳍片连接在于该第二顶面全部。
进一步地,其中其一该导热板具有一第一顶面,各该第一鳍片彼此间隔连接在于该第一顶面的全部,另一该导热板具有一第二顶面,各该第二鳍片彼此间隔连接在于该第二顶面全部,相邻二个该第一鳍片之间的间距大于相邻二个该第二鳍片之间的间距。
本实用新型利用基座与可拆式导风件能相互组接或拆卸,使散热器模块及散热器能安装在电子组件密集排列的主机板上,并且基座与可拆式导风件能有效地导引风流进入导风信道,使散热器模块及散热器可以获得最大风流。
附图说明
图1 本实用新型散热器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2 本实用新型散热器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
图3 本实用新型散热器第一实施例的组合俯视图。
图4本实用新型散热器第二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5 本实用新型散热器第三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6本实用新型散热器第四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7本实用新型散热器第五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8本实用新型散热器第六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9本实用新型散热器第七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10 本实用新型散热器模块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11本实用新型散热器模块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
图12 本实用新型散热器模块第一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13 本实用新型散热器模块第一实施例的另一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14 本实用新型散热器模块第一实施例的又一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15 本实用新型散热器模块第二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16 本实用新型散热器模块第三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17 本实用新型散热器模块第八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18 本实用新型散热器模块第八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
图19 本实用新型散热器模块第九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20 本实用新型散热器模块第九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
图中,100…散热器模块
10…散热器
1…基座
11…导热板
111…鳍片
111’…第一鳍片
111”…第二鳍片
112…顶面
112’…第一顶面
112”…第二顶面
113…底面
114…固定孔
12…导风板
121…挡风板
122…连接部
123…卡槽
124…顶缘
125…嵌槽
13…导风通道
14、14’…凹槽
15…透空槽
16、16’…无鳍片区
17…辅助导风板
2…可拆式导风件
21…直向板
211…顶部
212…弹片
213…凸部
214…倒勾
22…横向板
23…横杆
231…凸片
232…穿孔
3…热管
4…均温板
5…固定组件
200…主机板
201…电路板
202…中央处理器
203…内存插槽组
204…扳块
300…风扇
θ1、θ2…夹角
a、b…间距。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及技术内容,将配合图式说明如下,然而所附图式仅作为说明用途,并非用于局限本实用新型。
请参考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散热器,此散热器10主要包括一基座1及一可拆式导风件2。
基座1包含一导热板11及固定并连接在导热板11相对两侧的二导风板12,导热板11及二导风板12之间形成一导风通道13,导热板11连接有复数鳍片111,每一导风板12一端朝外侧弯折延伸有一挡风板121,另一端具有一连接部122。
详细说明如下,每一连接部122包含自导风板12上开设的一卡槽123,且各鳍片111设置在导风通道13中。其中,每一导风板12与挡风板121之间的夹角θ1介于90°~150°之间,本实施例的每一导风板12与挡风板121之间的夹角θ1最佳为90°,但不以此为限制。
可拆式导风件2可组卸式连接于基座1,可拆式导风件2包含二直向板21,每一直向板21一端与连接部122相互连接,另一端朝外侧弯折延伸一横向板22。
进一步说明如下,可拆式导风件2更包含一横杆23,二直向板21固定并连接在横杆23的两端,且每一直向板21的顶部211延伸并反折有一弹片212,每一弹片212具有一凸部213,各凸部213与各卡槽123相互卡合。其中,每一直向板21与横向板22之间的夹角θ2为90°。
本实用新型散热器10的组合,其利用基座1包含导热板11及固接在导热板11相对两侧的导风板12,导热板11及各导风板12之间形成导风通道13,导热板11连接有复数鳍片111,每一导风板12一端朝外侧弯折延伸有挡风板121,另一端具有连接部122;可拆式导风件2可组卸式连接于基座1,可拆式导风件2包含二直向板21,每一直向板21一端与连接部122相互连接,另一端朝外侧弯折延伸横向板22。以此,基座1与可拆式导风件2能相互组接或拆卸,使散热器10能安装在电子组件密集排列的主机板上,并基座1与可拆式导风件2能有效地导引风流进入导风通道13,让散热器10可以获得最大风流,以提升散热器10的散热效率。
另外,散热器10呈板状结构,使散热器10的厚度轻薄而能够固定在任何地方,例如:主机板或机壳上。
请参考图3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散热器10的第二、三、四实施例,第二、三、四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大致相同,但第二、三、四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散热器10更包括一热管3。
详细说明如下,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散热器10第二实施例,导热板11具有顶面112,顶面112设有凹槽14,热管3嵌固于凹槽14;如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散热器10第三实施例,导热板11具有底面113,底面113设有凹槽14’,热管3嵌固于凹槽14’;如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散热器10第四实施例,导热板11具有顶面112及底面113,导热板11设有贯通顶面112及底面113的透空槽15,热管3嵌固于透空槽15。以此,导热板11嵌固有热管3,进而更加强散热器10的散热效率。
请参考图7至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散热器10的第五、六、七实施例,第五、六、七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大致相同,但第五、六、七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散热器10更包括一均温板4。
进一步说明如下,如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散热器10第五实施例,导热板11具有顶面112,顶面112设有凹槽14,均温板4嵌固于凹槽14;如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散热器10第六实施例,导热板11具有底面113,底面113设有凹槽14’,均温板4嵌固于凹槽14’;如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散热器10第七实施例,导热板11具有顶面112及底面113,导热板11设有贯通顶面112及底面113的透空槽15,均温板4嵌固于透空槽15。以此,导热板11嵌固有均温板4,进而更加强散热器10的散热效率。
请参考图10至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散热器模块,此散热器模块100主要包括二基座1及一可拆式导风件2。
每一基座1包含导热板11及固定并连接在导热板11相对两侧的二导风板12,导热板11及二导风板12之间形成导风通道13,其一导热板11连接有复数第一鳍片111’,另一导热板11连接有复数第二鳍片111”,每一导风板12一端朝外侧弯折延伸有挡风板121,其一相对的二导风板12另一端具有连接部122。
详细说明如下,每一连接部122包含自导风板12上开设的一卡槽123,且各第一鳍片111’与各第二鳍片111”分别设置在导风通道13中。其中,每一导风板12与挡风板121之间的夹角θ1介于90°~150°之间,本实施例的每一导风板12与挡风板121之间的夹角θ1最佳为90°,但不以此为限制。
另外,其一导热板11具有一第一顶面112’,各第一鳍片111’连接在于第一顶面112’的一部分,第一顶面112’在各第一鳍片111’与其一导风板12之间形成一无鳍片区16,另一导热板11具有一第二顶面112”,各第二鳍片111”连接在于第二顶面112”全部。
可拆式导风件2设置在二基座1之间,可拆式导风件2包含二直向板21,每一直向板21一端与连接部122相互连接,另一端朝外侧弯折延伸一横向板22。
进一步说明如下,可拆式导风件2更包含一横杆23,二直向板21固定并连接在横杆23的两端,且每一直向板21的顶部211延伸并反折有一弹片212,每一弹片212具有一凸部213,各凸部213与各卡槽123相互卡合。其中,每一直向板21与横向板22之间的夹角θ2为90°。
本实用新型散热器模块100的组合,其利用每一基座1包含导热板11及固接在导热板11相对两侧的导风板12,导热板11及二导风板12之间形成导风通道13,其一导热板11连接有各第一鳍片111’,另一导热板11连接有各第二鳍片111”,每一导风板12一端朝外侧弯折延伸有挡风板121,其一相对的二导风板12另一端具有连接部122;可拆式导风件2设置在二基座1之间,可拆式导风件2包含直向板21,每一直向板21一端与连接部122相互连接,另一端朝外侧弯折延伸横向板22。以此,基座1与可拆式导风件2能相互组接或拆卸,使散热器模块100能安装在电子组件密集排列的主机板200上,并基座1与可拆式导风件2能有效地导引风流进入导风通道13,使散热器模块100可以获得最大风流,以提升散热器模块100的散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散热器模块100的使用状态,其用于一主机板200及一风扇300,主机板200包含一电路板201、并列排列在电路板201上的二中央处理器(CPU)202及设置在各中央处理器202两侧的四内存插槽组203,每一内存插槽组203两端具有二扳块204,风扇300对应主机板200配置。
首先,如图10所示,将二基座1固定在各中央处理器202上方及二内存插槽组203之间,挡风板121沿着内存插槽组203的外侧配置。
再者,如图10至图11所示,将可拆式导风件2设置在二基座1之间,各凸部213与各卡槽123相互卡合,而令每一直向板21可组卸式连接于连接部122,并二横向板22设置在各二内存插槽组203之间。
最后,如图12所示,风扇300与导风信道13呈相对配置,并挡风板121与可拆式导风件2填补了各内存插槽组203的间隙,以导引风流确实地进入导风通道13,再利用风流将中央处理器202传递到第一鳍片111’及第二鳍片111”的热量带至外部环境。
另外,如图13所示,因现今主机板200多追求体积缩小的目的,导致中央处理器202与内存插槽组203的排列更加密集,使内存插槽组203之间的间隙仅够横向板22的厚度伸入,却造成扳块204无法正常扳动使用;但是,如图14所示,可拆式导风件2能相互组接或拆卸于基座1,所以将可拆式导风件2自基座1上拆卸下来,扳块204即可正常扳动使用。
再者,如图12所示,风扇300可邻近第一鳍片111’配置或邻近第二鳍片111”配置,不以本实施例为限制,但风扇300不管邻近第一鳍片111’或第二鳍片111”配置,风扇300皆会产生自第一鳍片111’吹向第二鳍片111”的风流,因此第一顶面112’在各第一鳍片111’与其一导风板12之间形成无鳍片区16,以确实让风流顺利地由第一鳍片111’吹向第二鳍片111”,进而提高散热器模块100的导风能力及散热功效。
同理,若风扇300产生自第二鳍片111”吹向第一鳍片111’的风流,则第二顶面112”在各第二鳍片111”与其一导风板12之间也会形成无鳍片区,以确实让风流顺利地由第二鳍片111”吹向第一鳍片111’。
请参考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散热器模块100的第二实施例,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大致相同,但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无鳍片区16’的位置不同。
详细说明如下,风扇300产生自第一鳍片111’吹向第二鳍片111”的风流,因此各第一鳍片111’连接在于第一顶面112’的两侧,第一顶面112’在各第一鳍片111’之间形成无鳍片区16’,各第二鳍片111”连接在于第二顶面112”全部。以此,以确实让风流顺利地由第一鳍片111’吹向第二鳍片111”。
同理,若风扇300产生自第二鳍片111”吹向第一鳍片111’的风流,则第二顶面112”在各第二鳍片111”之间也会形成无鳍片区,以确实让风流顺利地由第二鳍片111”吹向第一鳍片111’。
请参考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散热器模块100的第三实施例,第三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大致相同,但第三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各第一鳍片111’之间的间距a大于各第二鳍片111”之间的间距b。
进一步说明如下,风扇300产生自第一鳍片111’吹向第二鳍片111”的风流,因此各第一鳍片111’彼此间隔连接在于第一顶面112’的全部,各第二鳍片111”彼此间隔连接在于第二顶面112”全部,相邻二第一鳍片111’之间的间距a大于相邻二第二鳍片111”之间的间距b。以此,以确实让风流顺利地由第一鳍片111’吹向第二鳍片111”。
同理,若风扇300产生自第二鳍片111”吹向第一鳍片111’的风流,则相邻二第一鳍片111’之间的间距a会小于相邻二第二鳍片111”之间的间距b,以确实让风流顺利地由第二鳍片111”吹向第一鳍片111’。
请参考图17至图18所示,本实用新型散热器10的第八实施例,第八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大致相同,但第八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可拆式导风件2更以锁固方式固定于基座1。
详细说明如下,散热器10更包括一固定组件5(例如:螺丝、扣具等),横杆23延伸有一凸片231,凸片231设有一穿孔232,导热板11设有一固定孔114,固定组件5穿设并固定于穿孔232及固定孔114,而令可拆式导风件2以锁固方式固定于基座1。
另外,如图1至图3所示,每一连接部122可为包含自导风板12上开设的卡槽123;如图17至图18所示,每一连接部122也可为包含自导风板12顶缘124向下开设的嵌槽125,每一直向板21的顶部211延伸并反折有倒勾214,各倒勾214与各嵌槽125相互嵌合。
请参考图19至图20所示,本实用新型散热器10的第九实施例,第九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大致相同,但第九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基座1更包含二辅助导风板17。
进一步说明如下,二辅助导风板17固接在导热板11相对两侧,且二辅助导风板17与二导风板12呈间隔并列排列,让二辅助导风板17与二导风板12并列在导热板11的前、后、左、右侧。因二辅助导风板17与二导风板12呈间隔并列,使两者之间具有一缺口,可拆式导风件2设置在二导风板12与该二辅助导风板17之间,以遮蔽二辅助导风板17与二导风板12之间的缺口,让基座1与可拆式导风件2能有效地导引风流进入导风通道13,使散热器10可以获得最大风流,以提升散热器10的散热效率。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是为充分说明本实用新型而所举的较佳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所作的等同替代或变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Claims (22)

1.一种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基座,包含一导热板及固接在该导热板相对两侧的二个导风板,该导热板及二个该导风板之间形成一导风通道,该导热板连接有复数个鳍片,每一该导风板的一端朝外侧弯折延伸有一挡风板,每一该导风板的另一端具有一连接部;以及
一可拆式导风件,能够组卸式连接于该基座,该可拆式导风件包含二个直向板,每一该直向板一端与该连接部相互连接,另一端朝外侧弯折延伸一横向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每一该连接部包含自该导风板上开设的一卡槽,每一该直向板的顶部延伸并反折有一弹片,每一该弹片具有一凸部,各该凸部与各该卡槽相互卡合。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可拆式导风件更包含一横杆,二个该直向板固接在该横杆的两端。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每一该导风板与该挡风板之间的夹角介于90°~150°之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每一该直向板与该横向板之间的夹角为90°。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其更包括一热管,该导热板具有一顶面,该顶面设有一凹槽,该热管嵌固于该凹槽。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其更包括一热管,该导热板具有一底面,该底面设有一凹槽,该热管嵌固于该凹槽。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其更包括一热管,该导热板具有一顶面及一底面,该导热板设有贯通该顶面及该底面的一透空槽,该热管嵌固于该透空槽。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其更包括一均温板,该导热板具有一顶面,该顶面设有一凹槽,该均温板嵌固于该凹槽。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其更包括一均温板,该导热板具有一底面,该底面设有一凹槽,该均温板嵌固于该凹槽。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其更包括一均温板,该导热板具有一顶面及一底面,该导热板设有贯通该顶面及该底面的一透空槽,该均温板嵌固于该透空槽。
12.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每一该连接部包含自该导风板顶缘向下开设的一嵌槽,每一该直向板的顶部延伸并反折有一倒勾,各该倒勾与各该嵌槽相互嵌合。
13.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其更包括一固定组件,该横杆延伸有一凸片,该凸片设有一穿孔,该导热板设有一固定孔,该固定组件穿设并固定于该穿孔及该固定孔。
14.如权利要求1、3或13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基座更包含二个辅助导风板,二个该辅助导风板固接在该导热板相对两侧,且二个该辅助导风板与二个该导风板呈间隔并列排列,该可拆式导风件设置在二个该导风板与二个该辅助导风板之间。
15.一种散热器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二基座,每一该基座包含一导热板及固接在该导热板相对两侧的二个导风板,该导热板及二个该导风板之间形成一导风通道,其一该导热板连接有复数个第一鳍片,另一该导热板连接有复数个第二鳍片,每一该导风板一端朝外侧弯折延伸有一挡风板,其一相对的二个该导风板另一端具有一连接部;以及
一可拆式导风件,设置在二个该基座之间,该可拆式导风件包含二个直向板,每一该直向板一端与该连接部相互连接,另一端朝外侧弯折延伸一横向板。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散热器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每一该连接部包含自该导风板上开设的一卡槽,每一该直向板的顶部延伸并反折有一弹片,每一该弹片具有一凸部,各该凸部与各该卡槽相互卡合。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散热器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可拆式导风件更包含一横杆,二个该直向板固接在该横杆的两端。
18.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散热器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每一该导风板与该挡风板之间的夹角介于90°~150°之间。
19.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散热器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每一该直向板与该横向板之间的夹角为90°。
20.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散热器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其一该导热板具有一第一顶面,各该第一鳍片连接在于该第一顶面的一部分,该第一顶面在各该第一鳍片与其一该导风板之间形成一无鳍片区,另一该导热板具有一第二顶面,各该第二鳍片连接在于该第二顶面全部。
21.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散热器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其一该导热板具有一第一顶面,各该第一鳍片连接在于该第一顶面的两侧,该第一顶面在各该第一鳍片之间形成一无鳍片区,另一该导热板具有一第二顶面,各该第二鳍片连接在于该第二顶面全部。
22.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散热器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其一该导热板具有一第一顶面,各该第一鳍片彼此间隔连接在于该第一顶面的全部,另一该导热板具有一第二顶面,各该第二鳍片彼此间隔连接在于该第二顶面全部,相邻二个该第一鳍片之间的间距大于相邻二个该第二鳍片之间的间距。
CN201420803215.2U 2014-10-30 2014-12-18 散热器模块及散热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28810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803215.2U CN204288108U (zh) 2014-10-30 2014-12-18 散热器模块及散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636513 2014-10-30
CN2014206365137 2014-10-30
CN201420803215.2U CN204288108U (zh) 2014-10-30 2014-12-18 散热器模块及散热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288108U true CN204288108U (zh) 2015-04-22

Family

ID=528712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803215.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288108U (zh) 2014-10-30 2014-12-18 散热器模块及散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28810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48455A (zh) * 2016-05-27 2016-08-10 刘高志 一种高效散热堆叠式智能控制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48455A (zh) * 2016-05-27 2016-08-10 刘高志 一种高效散热堆叠式智能控制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477495B2 (en) Airflow guide member and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the same
US20110317359A1 (en) Fan duct for electronic components of electronic device
US20130083483A1 (en)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same
US20140036433A1 (en) Airflow guiding member and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the airflow guiding member
CN102316700A (zh) 适用同时对多个电子元件散热的导风罩及具有该导风罩的电子装置
CN102298424A (zh) 电脑壳体
US20160227668A1 (en) Cooling module and heat sink
CN100545784C (zh) 散热导风罩
CN102595849A (zh) 散热装置
US8462503B2 (en) Airflow guide member and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the same
US20160212880A1 (en) Air guide cooling module and air guide heat sink
US8295050B2 (en) Dual CPU and heat dissipating structure thereof
CN101198243A (zh) 散热模块
CN204288108U (zh) 散热器模块及散热器
CN103874394B (zh) 电子装置及其散热器模组
US20150060015A1 (en) Air duct
CN102647880B (zh) 散热装置
US20130170135A1 (en) Airflow guide member and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the same
US20130148284A1 (en) Electronic device with air duct
CN103901977A (zh) 散热装置
TWM499745U (zh) 散熱器模組及散熱器
CN201527617U (zh) 类内存的挡风板
CN204259344U (zh) 导风散热器模块及导风散热器
CN108925118A (zh) 电子装置散热结构
CN102270026A (zh) 具有独立风流通道的多风扇散热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422

Termination date: 2019121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