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006730U - 低温太阳能光伏光热蓄热电热联产系统 - Google Patents
低温太阳能光伏光热蓄热电热联产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4006730U CN204006730U CN201320724188.5U CN201320724188U CN204006730U CN 204006730 U CN204006730 U CN 204006730U CN 201320724188 U CN201320724188 U CN 201320724188U CN 204006730 U CN204006730 U CN 20400673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 solar
- temperature
- low
- storing materi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8000009825 accumul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8
- 238000005485 electric heat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1
- 238000004146 energy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6
- 230000008676 impor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compound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9000003921 oi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9000002893 slag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29910021420 polycrystalline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150000003839 salts Chemical clas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Silicon Chemical compound [Si]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338 heat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9000012774 insulation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020 evapor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1704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742 i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710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10703 silic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1 latent-heat storag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449 brick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150000001875 compounds Chemical clas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739 conversion coa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9000013078 crys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634 fragm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788 irregular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29910001338 liquid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55 non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29920005591 polysilicon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576 san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575 ston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232 storag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295 complem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2918 waste hea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UQSXHKLRYXJYBZ-UHFFFAOYSA-N Iron oxide Chemical compound [Fe]=O UQSXHKLRYXJYB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568 ce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689 s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0883 coal ash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146 bilat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245 co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365 glass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gold Chemical compound [Au]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1 gol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37 gold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943 hotmel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37 locomo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05 microsphe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9362 perlit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51 perli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6389 polyphenyl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635 polyuretha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814 polyureth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863 silicon-based powd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988 tox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1100000419 toxicity Toxicit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6 trans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40—Solar thermal energy, e.g. solar towers
- Y02E10/44—Heat exchange system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8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for sector-wide applications
- Y02P80/10—Efficient use of energy, e.g. using compressed air or pressurized fluid as energy carrier
- Y02P80/15—On-site combined power, heat or cool generation or distribution, e.g. combined heat and power [CHP] supply
Landscapes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 Building Environ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低温太阳能光伏光热蓄热电热联产系统,采用低温太阳能热采集系统以及太阳能光伏采集系统,包含至少一个腔体的容器,在容器内设置有蓄热材料,包含至少一组太阳能低温采集系统,太阳能采集部分设置在容器的外部,设置有第一换热器件完成太阳能低温采集系统与容器内蓄热材料之间的换热,将太阳能采集后的热能储存在蓄热中,将电能与热能同时采集,可以提高光伏的效率。本实用新型采用将太阳能采集建设成为一个墙体的结构,从而可以提供一种适合于大规模的采集以及储存系统,将太阳能低温采集部分设置在墙体的一侧,将太阳能光伏发电设置在周围或腔体顶部,腔体内部设置有蓄热材料,从而实现热能的采集与储存一体化。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能利用,特别是利用太阳能低温热采集系统的蓄热利用以及大规模跨季利用。
背景技术
太阳能低温热利用主要是热水及供暖等利用,也可以用于制冷,但是基本上是属于当天当季使用,也是主要以家庭及小规模的使用为主,主要原因在于其存储和采集能力有限,因而无法大规模、跨季节使用。
如果实现跨季节使用,首先需要完善蓄热器,蓄热器是对热能进行储存的设备,现有的蓄热器为蒸汽型和液体蓄热器;
在工业节能领域,将余热进行回收并储存,通常采用相变技术进行蓄热,在低温领域采用蓄冰技术实现蓄热;
在太阳能领域,采用熔融盐蓄热,虽然熔融盐可以实现高温的储存,但是由于其需要从固态转变为液体,因而需要热能将其加热,同时熔融盐的毒性、经济型、安全性也存在问题,因而熔融盐蓄热的使用受到限制。
在太阳能领域,也采用空气或其他气体进行蓄热,但其热熔小,无法实现大规模的热能存储。
蓄能电站采用电能进行储存,特别是风电及光伏组成的电能,由于其无法实现储存,因而不得不大量的抛弃,造成大量的浪费。如果采用热能进行储存,需要具备大功率的存储能力的储存器。
在工业领域有很多不同类型的窑炉,每一个窑炉都将排出大量的废弃物,如钢铁厂的钢渣和铁渣,以及煤电锅炉所排出的煤灰,同时大量矿山的选矿后形成的尾矿,堆积如山,无法有效的利用,因而需要寻找其经济利用的方案。
大型太阳能光伏电站由于需要占用很多的土地,因而都建设在偏远的地区,这样增加了传输的成本和电损失,因而需要解决如何经济的使用土地问题。
如何实现太阳能采集和蓄热有机的结合,并适合于大规模的跨季节的使用,这是为太阳能跨季节的使用,急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低温太阳能光伏光热蓄热电热联产系统,可 以实现大规模、低成本、高效率、跨季节的太阳能利用,本实用新型采用低温太阳能热采集系统以及太阳能光伏采集系统,属于非跟踪型的太阳能系统,将太阳能采集后的热能储存在蓄热中,将电能与热能同时采集,节约了土地,同时可以提高光伏的效率。
本实用新型采用将太阳能采集建设成为一个墙体的结构,从而可以提供一种适合于大规模的采集以及储存系统,将太阳能低温采集部分设置在墙体的一侧,将太阳能光伏发电设置在周围或腔体顶部,腔体内部设置有蓄热材料,从而实现热能的采集与储存一体化;
本实用新型通过墙体结构的采集与储存,可以实现大规模的采集和存储,特别是可以实现跨季节的采集和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还提供一种具备移动功能的蓄热器,可以通过太阳能墙体进行采集,后与蓄热器进行交换后将蓄热器进行移动,到一个需要热能的区域,然后再进行利用。
具体发明内容如下:
低温太阳能光伏光热蓄热电热联产系统,包括蓄热材料,太阳能低温采集系统,热管,保温材料,壳体等,其特征是:
包含至少一个腔体的容器,在容器内设置有蓄热材料;
以及包含至少一组太阳能低温采集系统,太阳能采集部分设置在容器的外部,设置有第一换热器件完成太阳能低温采集系统与容器内蓄热材料之间的换热;
在容器上还设置还有一对进口或出口,蓄热材料可以从进口进入,从出口排出;
太阳能低温采集系统将采集的热能通过第一换热器件将热能交换给腔体的蓄热材料,蓄热材料达到设定温度后,采用下列方案之一进行操作:
A、将蓄热材料从容器中卸载出去,或者将低温的蓄热材料装入到容器内继续采集;
B、在容器上还设置有第二换热器件,完成腔体与外部使用热能的器件之间的换热。
C、对蓄热材料进行保温,以便跨季节使用。
容器设置在地面以上,容器的外部设置有保温材料,构成一个墙体结构;
还设置有太阳能光伏电池,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太阳能光伏电池设置在太阳能低温采集系统周围的非太阳能低温采集区域内或者在墙体顶部;
太阳能低温采集系统以及太阳能光伏采集系统共同组成太阳能热电联产系统。
太阳能低温采集系统选择下列一种或多种:
A、真空管采集系统;
B、平板采集系统;
C、热管真空管采集系统;
D、热管平板采集系统;
E、CPC真空管采集系统;
F、CPC热管采集系统。
所述的容器被设置成为一个建筑在地面的墙体,容器的延南北方向或东西方向建设,对于按照南北方向建设的墙体,其太阳能低温采集系统设置在墙体的东面或者西面;对于东西方向建设的墙体,其太阳能低温采集系统设置在墙体的南面。
太阳能光伏电池选择自下列一种:
A、单晶硅太阳能电池;
B、多晶硅太阳能电池;
C、非晶硅太阳能电池;
D、多元化合物太阳电池;
E、柔性太阳能电池。
在太阳能电池板的背部设置一个光伏换热器,光伏换热器与太阳能光伏电池板紧密接触并位于其背部,光伏换热器将流体进行加热,同时降低和保持太阳能光伏电站的温度,在夏天降低其温度,冬天增加其温度。
第一换热器件或第二换热器或光伏换热器选择自下列一种:
A、热管换热,热管的蒸发端设置在太阳能采集部位,墙体的外侧,冷凝端设置在蓄热腔体内,并与蓄热材料进行紧密接触换热;
B、流体动力换热:设置有一个流体箱以及一个动力装置,动力装置提供动力使得流通进行循环,流体的管道一部分设置太阳能低温采集端,另一部分设 置在蓄热腔体内,并与蓄热材料进行接触,通过流体动力循环实现将采集的热能与蓄热材料进行换热;
C、流体温差换热:设置有一个流体管道,流体的管道一部分设置太阳能低温采集端,另一部分设置在蓄热腔体内,并与蓄热材料进行接触,通过流体温差循环实现热能的交换,并将热能交换给蓄热材料。
流体采用下列一种或者多种:
A、液体;包括水、导热油、熔融盐、液态金属;
B、气体;
C、等离子体;
D、超临界流体;
所述的热管采用重力热管、循环热管、自激震荡热管、分离热管中的一种或多种。
太阳能低温采集系统中,太阳能转换涂层的面积小于换热器中与蓄热材料之间进行换热的换热面积,这样保证实现大规模的采集,并将热能储存给蓄热材料,以便当期或跨季使用。
所述的蓄热材料,包括显热蓄热材料、潜热蓄热、相变蓄热材料、化学蓄热材料中的一种或多种;显热蓄热材料,包括水、导热油、钢渣、铁渣、尾矿(包括矿厂选矿所剩余的矿砂),固体粒块、混凝土;所述的固体粒块为由金属或非金属或其混合物组成的颗粒或者/和砖块,或者自然界存在额度沙粒、鹅卵石、小石块,固体粒块的形状为圆形、多边形、菱形、扇形、不规则现状。
还包括一个移动蓄热器,可以将蓄热材料进行保温运输,将热能运送到需要的地方进行使用,或者地面下设置一个蓄热腔体,将蓄热材料进行存储,以备当期使用或跨季使用。
保温材料选择些列一种或多种:纳米微珠、硅微粉、真空层、聚氨酯、聚苯、珍珠岩、玻璃纤维、保温水泥的低温太阳能光伏光热蓄热电热联产系统或多种。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产生如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实现大规模跨季度的太阳能低温热利用;
2、本实用新型实现太阳能光伏及光热互补利用;
3、本实用新型可以有效的利用土地,将太阳能采集部分与蓄热部分设计成为墙体建筑,可以与建筑物有效的结合为一体;
4、本实用新型可以实现移动蓄热,将蓄热器移动到需要的地方实现热能的采集及利用。
5、本实用新型可以应用于太阳能低温热利用等多种应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流体换热低温太阳能光伏光热蓄热电热联产系统示意图;
图2是热管换热低温太阳能光伏光热蓄热电热联产系统示意图;
图3是建筑物一体化低温太阳能光伏光热蓄热电热联产系统示意图;
图4是地下低温太阳能光伏光热蓄热电热联产系统示意图。
图中标号含义:
1:进口,2:出口,3:容器,4:蓄热材料,5:第二换热器6:太阳能低温采集系统,7:第一换热器,8:热管,9:建筑物,10:蓄热墙,11:土地,12:太阳能光伏电池,13:光伏换热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流体换热低温太阳能光伏光热蓄热电热联产系统
图1所示包含容器3,在容器3内设置有蓄热材料4;包含至少二组太阳能平板采集系统6,太阳能平板采集部分6设置在容器3的外部,设置有第一换热器件7完成太阳能低温采集系统与容器内蓄热材料之间的换热;第一换热器件采用流体换热方式,采用导热油进行换热,第一换热器件的部分设置在太阳能平板采集系统6中,另外一部分设置在容器内,并与容器中的蓄热材料4紧密接触,所实现热能的交换,处于下面的太阳能平板采集系统在蓄热材料中多次的在管道内反复多次循环,实现了与蓄热材料4的热交换,在腔体上设置有进口1和出口2,蓄热材料可以从蓄热进口进入并从出口流出,蓄热材料由金矿废矿70%(200目的尾矿粉)、钢渣30%混合而成,太阳能平板采集系统将采集的热能通过第一换热器件7将热能交换给蓄热腔体的蓄热材料4。
在容器的顶部位置上,设置有两个太阳能光伏电池块12,采用多晶硅电池片,每一个电池板的底部设置有光伏换热器13,夏季运行时,将低温的流体通过光伏换热器13,将电池板的温度降低,来提高电池板的效率,同时将电池板的余热进行回收,然后再将流体输送到低温太阳能热采集器上进一步的加热;冬季运行时,开始利用流体及蓄热器的热能为电池板加热,达到温度后电子板开始正常工作,工作后如果温度超过设定温度,使用流体为其进行降温,保证 电池板的正常工作温度。这样太阳能光伏与光热互补,实现高效的太阳能利用。
在容器内设置有第二换热器5,第二换热器为一个双边具有一个连接管的四个平管道组成,流体从顶部的入口进入1,在经与蓄热器换热后从出口2流出,实现将热能进行利用。
实施例2、低温太阳能光伏光热蓄热电热联产系统
图2所示包含容器3,在容器3内设置有蓄热材料4;包含至少二组太阳能真空管热管采集系统6,太阳能真空管热管采集部分6设置在容器3的外部,设置有第一换热器件7完成太阳能低温采集系统与容器内蓄热材料之间的换热;第一换热器件采用热管换热的方式,热管的蒸发端设置在太阳能采集器6中,其冷凝端设置在容器内并与蓄热材料4紧密连接;
蓄热材料选用钢渣70%,氧化铁10%,导热水泥20%组成。
在腔体上设置有进口1和出口2,蓄热材料可以从蓄热进口进入并从出口流出,蓄热材料采用导热油,太阳能真空管热管6将采集的热能通过第一换热器件7将热能交换给蓄热腔体的蓄热材料4。
在容器的顶部位置上,设置有两个太阳能光伏电池块12,采用多晶硅电池片,每一个电池板的底部设置有光伏换热器13,夏季运行时,将低温的流体通过光伏换热器13,将电池板的温度降低,来提高电池板的效率,同时将电池板的余热进行回收,然后再将流体输送到低温太阳能热采集器上进一步的加热;冬季运行时,开始利用流体及蓄热器的热能为电池板加热,达到温度后电子板开始正常工作,工作后如果温度超过设定温度,使用流体为其进行降温,保证电池板的正常工作温度。这样太阳能光伏与光热互补,实现高效的太阳能利用。
在容器内设置有第二换热器5,第二换热器由六个重力热管组成,热管的蒸发段设置在容器中并与蓄热材料4紧密接触,第二换热器的流体从顶部的入口进入1,再经出口2流出,实现将热能进行利用。
实施例3、建筑物一体化低温太阳能光伏光热蓄热电热联产系统
图3所示包含容器3,容器设置在9层的建筑物9的南侧,形成一个蓄热墙10,蓄热墙由7层太阳能真空管采集系统组成,每层太阳能采集系统设置有第一换热器,在容器3的蓄热墙内设置有蓄热材料4;包含至少多组太阳能真空管热管采集系统6,太阳能真空管热管采集部分6设置在蓄热墙10的外部,设置有第一换热器件7完成太阳能低温采集系统与容器内蓄热材料之间的换热;第一换热器件采用热管换热的方式,热管的蒸发端设置在太阳能采集器6中,其冷凝端设置在容器内并与蓄热材料4紧密连接;
在腔体上设置有进口1和出口2,蓄热材料可以从蓄热进口进入并从出口流出,蓄热材料采用导热油,太阳能真空管热管6将采集的热能通过第一换热器件7将热能交换给蓄热腔体的蓄热材料4。
在容器内设置有第二换热器5,第二换热器由9层的每层额地板采暖管组成,每层独立与蓄热材料进行换热,蓄热材料采用铁矿尾矿粉30%,铁渣30%,煤灰20%,导热水泥10%,氧化铁10%组成,第二换热器的流体入口进入1,再经出口2流出,实现将热能进行利用。
在建筑物的顶部设置有两个太阳能光伏电池块12,采用多晶硅电池片,每一个电池板的底部设置有光伏换热器13,夏季运行时,将低温的流体通过光伏换热器13,将电池板的温度降低,来提高电池板的效率,同时将电池板的余热进行回收,然后再将流体输送到低温太阳能热采集器上进一步的加热;冬季运行时,开始利用流体及蓄热器的热能为电池板加热,达到温度后电子板开始正常工作,工作后如果温度超过设定温度,使用流体为其进行降温,保证电池板的正常工作温度。这样太阳能光伏与光热互补,实现高效的太阳能利用
此蓄热墙10可以在夏季采集,将热能储存在蓄热墙内的蓄热材料内部,冬季使用,因而可以实现跨季节大规模使用。
实施例4、地下低温太阳能光伏光热蓄热电热联产系统
图4所示包含容器3,容器3设置在地面11一下的部位,容器3内设置有蓄热材料4;包含至少二组太阳能真空管热管采集系统6,太阳能真空管热管采集部分6设置地表以上,设置有第一换热器件7完成太阳能低温采集系统与容器内蓄热材料之间的换热;第一换热器件采用循环热管换热的方式,循环热管的一部分设置在太阳能采集器6中,其另一部分设置在容器内并与蓄热材料4紧密连接,循环热管为一个闭合回路热管。
在腔体上设置有进口1和出口2,蓄热材料可以从蓄热进口进入并从出口流出,蓄热材料采用铁矿尾矿粉30%,铁渣30%,导热水泥40%,太阳能真空管热管6将采集的热能通过第一换热器件7将热能交换给蓄热腔体的蓄热材料4。
在地表上设置有两个太阳能光伏电池块12,采用多晶硅电池片,每一个电池板的底部设置有光伏换热器13,夏季运行时,将低温的流体通过光伏换热器13,将电池板的温度降低,来提高电池板的效率,同时将电池板的余热进行回收,然后再将流体输送到低温太阳能热采集器上进一步的加热;冬季运行时,开始利用流体及蓄热器的热能为电池板加热,达到温度后电子板开始正常工作,工作后如果温度超过设定温度,使用流体为其进行降温,保证电池板的正常工 作温度。这样太阳能光伏与光热互补,实现高效的太阳能利用
在容器内设置有流体进口与出口,流体通过进口进入到容器内,通过蓄热材料换热后流出,实现将热能进行利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结构,可以设计其他的实施案例,只要符合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结构,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
Claims (9)
1.低温太阳能光伏光热蓄热电热联产系统,包括蓄热材料,太阳能低温采集系统,热管,保温材料,壳体,其特征是:
包含至少一个腔体的容器,在容器内设置有蓄热材料;
以及包含至少一组太阳能低温采集系统,太阳能采集部分设置在容器的外部,设置有第一换热器件完成太阳能低温采集系统与容器内蓄热材料之间的换热;
在容器上还设置还有一对进口或出口,蓄热材料可以从进口进入,从出口排出;
太阳能低温采集系统将采集的热能通过第一换热器件将热能交换给腔体的蓄热材料,蓄热材料达到设定温度后,采用下列方案之一进行操作:
A、将蓄热材料从容器中卸载出去,或者将低温的蓄热材料装入到容器内继续采集;
B、在容器上还设置有第二换热器件,完成腔体与外部使用热能的器件之间的换热;
C、对蓄热材料进行保温,以便跨季节使用;
容器设置在地面以上,容器的外部设置有保温材料,构成一个墙体结构;
还设置有太阳能光伏电池,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太阳能光伏电池设置在太阳能低温采集系统周围的非太阳能低温采集区域内或者在墙体顶部;
太阳能低温采集系统以及太阳能光伏采集系统共同组成太阳能热电联产系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温太阳能光伏光热蓄热电热联产系统,其特征是:太阳能低温采集系统选择下列一种或多种:
A、真空管采集系统;
B、平板采集系统;
C、热管真空管采集系统;
D、热管平板采集系统;
E、CPC真空管采集系统;
F、CPC热管采集系统。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低温太阳能光伏光热蓄热电热联产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的容器被设置成为一个建筑在地面的墙体,容器延南北方向或东西方向建设,对于按照南北方向建设的墙体,其太阳能低温采集系统设置在墙体的东面或者西面;对于东西方向建设的墙体,其太阳能低温采集系统设置在墙体的南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温太阳能光伏光热蓄热电热联产系统,其特征是:太阳能光伏电池选择自下列一种:
A、单晶硅太阳能电池;
B、多晶硅太阳能电池;
C、非晶硅太阳能电池;
D、多元化合物太阳电池;
E、柔性太阳能电池;
在太阳能电池板的背部设置一个光伏换热器,光伏换热器与太阳能光伏电池板紧密接触并位于其背部,光伏换热器将流体进行加热,同时降低和保持太阳能光伏电站的温度,在夏天降低其温度,冬天增加其温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温太阳能光伏光热蓄热电热联产系统,其特征是:第一换热器件或第二换热器件或光伏换热器选择自下列一种:
A、热管换热,热管的蒸发端设置在太阳能采集部位,墙体的外侧,冷凝端设置在蓄热腔体内,并与蓄热材料进行紧密接触换热;
B、流体动力换热:设置有一个流体箱以及一个动力装置,动力装置提供动力使得流通进行循环,流体的管道一部分设置太阳能低温采集端,另一部分设置在蓄热腔体内,并与蓄热材料进行接触,通过流体动力循环实现将采集的热能与蓄热材料进行换热;
C、流体温差换热:设置有一个流体管道,流体的管道一部分设置太阳能低温采集端,另一部分设置在蓄热腔体内,并与蓄热材料进行接触,通过流体温差循环实现热能的交换,并将热能交换给蓄热材料。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低温太阳能光伏光热蓄热电热联产系统,其特征是:流体采用下列一种或者多种:
A、液体:包括水、导热油、熔融盐、液态金属;
B、气体;
C、等离子体;
D、超临界流体;
所述的热管采用重力热管、循环热管、自激震荡热管、分离热管中的一种或多种。
7.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低温太阳能光伏光热蓄热电热联产系统,其特征是:太阳能低温采集系统中,太阳能转换涂层的面积小于换热器中与蓄热材料之间进行换热的换热面积,这样保证实现大规模的采集,并将热能储存给蓄热材料,以便当期或跨季使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温太阳能光伏光热蓄热电热联产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的蓄热材料,包括显热蓄热材料、潜热蓄热、相变蓄热材料、化学蓄热材料中的一种或多种;显热蓄热材料,包括水、导热油、钢渣、铁渣、尾矿、固体粒块、混凝土;所述的固体粒块为由金属或非金属或其混合物组成的颗粒或者/和砖块,或者自然界存在额度沙粒、鹅卵石、小石块,固体粒块的形状为圆形、多边形、菱形、扇形、不规则现状。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温太阳能光伏光热蓄热电热联产系统,其特征是:还包括一个移动蓄热器,可以将蓄热材料进行保温运输,将热能运送到需要的地方进行使用,或者地面下设置一个蓄热腔体,将蓄热材料进行存储,以备当期使用或跨季使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20724188.5U CN204006730U (zh) | 2013-11-17 | 2013-11-17 | 低温太阳能光伏光热蓄热电热联产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20724188.5U CN204006730U (zh) | 2013-11-17 | 2013-11-17 | 低温太阳能光伏光热蓄热电热联产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4006730U true CN204006730U (zh) | 2014-12-10 |
Family
ID=520467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20724188.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006730U (zh) | 2013-11-17 | 2013-11-17 | 低温太阳能光伏光热蓄热电热联产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4006730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482663A (zh) * | 2014-12-12 | 2015-04-01 | 浙江大学 | 一种太阳能双腔式金属氧化物颗粒集热储能方法及其装置 |
ES2637510R1 (es) * | 2016-04-12 | 2017-10-24 | Universidad De Sevilla | Procedimiento termoquímico de almacenamiento de energía solar concentrada a partir de escoria de acería |
-
2013
- 2013-11-17 CN CN201320724188.5U patent/CN204006730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482663A (zh) * | 2014-12-12 | 2015-04-01 | 浙江大学 | 一种太阳能双腔式金属氧化物颗粒集热储能方法及其装置 |
ES2637510R1 (es) * | 2016-04-12 | 2017-10-24 | Universidad De Sevilla | Procedimiento termoquímico de almacenamiento de energía solar concentrada a partir de escoria de acería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3744582U (zh) | 太阳能蓄热热管采集用热管及系统 | |
CN104653418A (zh) | 太阳能采集蓄热系统 | |
CN203823873U (zh) | 一种太阳能热泵蓄热采暖系统 | |
CN103115443A (zh) | 用于太阳能的单罐相变储热装置 | |
CN204705063U (zh) | 跨季节地下储能及释放系统 | |
CN104930729A (zh) | 一种利用相变材料储热的太阳能中温热空气系统 | |
CN102478272A (zh) | 一种太阳能供暖系统 | |
CN104654614A (zh) | 太阳能蓄热热管采集用热管及系统 | |
CN204006730U (zh) | 低温太阳能光伏光热蓄热电热联产系统 | |
CN203744579U (zh) | 太阳能采集蓄热系统 | |
CN104654845A (zh) | 固体粒块重力热管蓄热器 | |
CN109405615B (zh) | 一种基于相变材料的跨季节储热池 | |
Mangold et al. | Seasonal thermal energy storage in Germany | |
CN104654859A (zh) | 一种蓄热式换热器 | |
CN104654623A (zh) | 低温太阳能地下蓄热系统 | |
CN201321724Y (zh) | 一种普及型无电耗、无污染建筑 | |
CN205991544U (zh) | 一种太阳能供热系统 | |
CN102538219A (zh) | 太阳能综合应用系统及其实现方法 | |
CN104654622A (zh) | 低温太阳能采集双腔蓄热墙系统 | |
CN104654847A (zh) | 一种流体热管蓄热器及蓄热车 | |
CN203744575U (zh) | 单腔蓄热式流体聚焦太阳能光热加热传热蓄热系统 | |
CN203744577U (zh) | 单腔流体聚焦太阳能光热加热传热蓄热系统 | |
CN117570580A (zh) | 废弃矿井光伏-地热电池跨季节储能系统及其发电方法 | |
CN203824123U (zh) | 低温太阳能地下蓄热系统 | |
CN104654615A (zh) | 低温太阳能光伏光热蓄热电热联产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210 Termination date: 20151117 |
|
EXPY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