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906681U - 电驱动两档双级轮边减速器 - Google Patents
电驱动两档双级轮边减速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906681U CN203906681U CN201420215516.3U CN201420215516U CN203906681U CN 203906681 U CN203906681 U CN 203906681U CN 201420215516 U CN201420215516 U CN 201420215516U CN 203906681 U CN203906681 U CN 20390668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lanet carrier
- wheel
- ring gear
- reducer
- fixedly connect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Landscapes
- Retard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电驱动两档双级轮边减速器涉及一种用于汽车传动系统中的减速器。其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传动结构紧凑的、传动效率高的、布置灵活的、能够实现每个车轮单独传动的电驱动两档双级轮边减速器。本实用新型电驱动两档双级轮边减速器包括一级行星减速机构和二级行星减速机构、减速器输入轴和减速器输出轴、外壳体和内壳体、第一离合器和第二离合器、第一、第二油压操纵装置,电机位于外壳体的左侧,电机的输出轴与减速器输入轴的输入端相连接,一级行星减速机构位于减速器输入轴的输出端,二级行星减速机构位于减速器输出轴的输出端,通过第一离合器和第二离合器改变一级行星减速机构的传动方式,从而实现不同速比的输出。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减速器,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汽车传动系统的减速器。
背景技术
传统底盘的动力传动系统主要由发动机、变速箱、分动箱、主减速器、传动轴等组成,通过变速箱将运动传递给分动箱,分动箱将运动传递给主减速器,然后传动轴将运动传递给各个车轮,通过一个主减速器驱动车辆的各个车轮的转动,传动系统的各个组成机构比较复杂,他们之间的运动的传动也比较复杂,不利于车辆的灵活布置。由于受发动机的功率限制,传动系统的结构限制,以及多轴长距离传动引起的效率降低的问题,无法实现6轴以上车辆的高机动性要求;由于传动轴的设置,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车轮转角受到限制,使得车轮转角的直径比较大,不利于车辆的转弯;同时传动车辆由于受传动系统的结构限制,整车的车辆离地间隙小,限制了车辆的越壕和越障的能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传动结构紧凑的、传动效率高的、布置灵活的、能够实现每个车轮单独传动的电驱动两档双级轮边减速器。
本实用新型电驱动两档双级轮边减速器,包括一级行星减速机构和二级行星减速机构、减速器输入轴和减速器输出轴、外壳体和内壳体、第一离合器和第二离合器、第一油压操纵装置和第二油压操纵装置,
所述一级行星减速机构位于所述减速器输入轴的输出端,所述二级行星减速机构位于所述减速器输出轴的输出端,
所述外壳体套装在所述减速器的外侧,所述内壳体设置在所述一级行星减速机构与所述二级行星减速机构之间,所述内壳体固定安装在所述外壳体上,
所述第一离合器位于所述减速器输入轴的输入端,所述第一离合器与所述减速器输入轴键连接,所述第一离合器能够沿所述减速器输入轴作轴向移动,所述第一离合器的左端与所述第一油压操纵装置固定连接,
所述一级行星减速机构包括第一太阳轮、第一行星轮、第一内齿圈、第一左行星架和第一右行星架,
所述第一太阳轮位于所述减速器输入轴的输出端且与所述减速器输入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左行星架和所述第一右行星架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太阳轮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一右行星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左行星架的对应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右行星架能够相对所述内壳体转动,所述第一右行星架的内圆周面与所述减速器输出轴的输入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行星轮设置在所述第一右行星架与所述第一左行星架之间,且与所述第一太阳轮外啮合,所述第一行星轮能够相对所述第一行星轮轴转动,所述行星轮轴分别贯穿所述第一右行星架与所述第一左行星架且均与所述第一右行星架、所述第一左行星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内齿圈设置在所述第一左、右行星架的外侧,所述第二离合器套装在所述外壳体与所述第一内齿圈之间,所述第二离合器的左端与所述第二油压操纵装置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离合器与所述第一内齿圈键连接,所述第二离合器能够沿所述第一内齿圈作轴向移动,所述第一内齿圈的左端与所述第一行星轮内啮合,所述第一内齿圈能够相对所述内壳体转动,
所述二级行星减速机构包括第二太阳轮、第二行星轮、第二内齿圈、第二左行星架和第二右行星架,
所述第二太阳轮设置在所述减速器输出轴的输出端,所述第二太阳轮与所述减速器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左行星架和所述第二右行星架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太阳轮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二左行星架的一端和所述第二右行星架的对应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行星轮与所述第二太阳轮相啮合,所述第二行星轮能够相对所述第二行星轮轴转动,所述第二行星轮轴均与所述第二左行星架和所述第二右行星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内齿圈套装在第二左、右行星架的外侧,并且所述第二内齿圈与所述第二行星轮内啮合,所述第二内齿圈还与所述外壳体相连接,
所述外壳体的外侧设置有第三轮毂,所述第三轮毂与所述第二右行星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轮毂与车轮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电驱动两档双级轮边减速器,其中所述外壳体的左侧外圆周面上设置有油路,所述第一油压操纵装置包括第一动力活塞和第一回位弹簧,所述第二油压操纵装置包括第二动力活塞和第二回位弹簧,所述第一动力活塞位于所述一级行星机构与所述外壳体之间,所述第二动力活塞位于所述第一动力活塞与所述外壳体之间,所述第一动力活塞位于所述第二动力活塞的左侧,所述第一动力活塞与所述第二动力活塞之间形成环形油箱,所述环形油箱与所述外壳体上的油路相连通,所述第一动力活塞的左端与所述外壳体之间设置有第一回位弹簧,所述第一回位弹簧固定连接在所述外壳体的左端,所述第二动力活塞的左端卡在所述第一动力活塞上,所述第二动力活塞上靠近所述第一动力活塞的位置上设置有第二回位弹簧,所述第二动力活塞能够沿所述第一动力活塞左右移动。
本实用新型电驱动两档双级轮边减速器,其中所述油路的外侧设置有油封装置。
本实用新型电驱动两档双级轮边减速器,其中所述第一内齿圈包括第一左侧内齿圈和第一右侧内齿圈,第一左侧内齿圈与第一右侧内齿圈为一体制成,所述第一左侧内齿圈与所述第一行星轮内啮合,所述第一右侧内齿圈位于所述第一右行星架的右侧,所述第一左侧内齿圈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右侧内齿圈的直径,所述第一右侧内齿圈能够相对所述内壳体的第一轴向突出部转动。
本实用新型电驱动两档双级轮边减速器,其中所述内壳体包括第一轴向突出部和第一环状凸缘,所述第一环状凸缘与所述外壳体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电驱动两档双级轮边减速器,其中所述第一左行星架包括第二环状凸缘和第二轴向突出部,所述第一右行星架包括第三环状凸缘和第三轴向突出部,所述第一左行星架的第二环状凸缘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右行星架的第三环状凸缘的对应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轴向突出部的内圆周面与所述减速器输出轴的输入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轴向突出部能够相对所述内壳体的第一轴向突出部转动。
本实用新型电驱动两档双级轮边减速器,其中所述第一左行星架的第二轴向突出部的左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块,所述第一连接块的左端与所述第一离合器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电驱动两档双级轮边减速器,其中所述外壳体与第一右侧内齿圈之间设置有第二连接块,所述第二连接块与所述第一右侧内齿圈键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块能够沿所述第一右侧内齿圈左右移动,所述第二连接块的左端与所述第二离合器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电驱动两档双级轮边减速器,其中所述第三轴向突出部的内圆周面与所述减速器输出轴的输入端为过盈配合或通过花键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电驱动两档双级轮边减速器,其中所述外壳体的外侧从左向右依次设置有第一轮毂、第二轮毂,所述第一轮毂与所述第二轮毂与所述外壳体轴承连接,所述第一轮毂、第二轮毂均位于所述第三轮毂的左侧,所述第一轮毂、所述第二轮毂与所述第三轮毂之间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电驱动两档双级轮边减速器与现有技术不同之处在于本实用新型电驱动两档双级轮边减速器有益效果:是两档双级轮边减速器,在外壳体的外侧设置有轮毂,通过一级行星减速机构和二级行星减速机构的传动,最终传递到车轮的轮毂上,轮毂带动车轮,实现车辆的运动;通过一级行星减速机构和二级行星减速机构可以获得大的传动比,以满足车辆的爬坡要求;所述两档双级轮边减速器的电力驱动装置为电机,每个车轮上都单独配备一组电机和两档双级轮边减速器,通过电机驱动两档双级轮边减速器,给每个车轮输入动力,可以实现每个车轮驱动及制动力矩,转速的精确控制,为车辆主动安全技术实现及智能行驶实现提供了有利条件;电驱车辆底盘的动力总成采用电机输入动力,双级轮边减速器直接将动力输出给车轮,不需要受传统的发动机、变速箱、车桥等的结构限制,总体布置灵活,这种组成容易实现全轮驱动,提高了爬坡、越壕、越障能力,同时采用电机输入动力给两档双级轮边减速器,可以代替变速箱、分动箱、传动轴,从而可以使底盘提供更多空间用于上装设备;由于每个车轮上都是单独配备的电机和两档双级轮边减速器,没有了轮边传动轴限制,车轮转角可以增大,车轮转向同时叠加差速转向,减少转弯直径;同时也没有了传统传动系统中的主减速器,从而可以使最小离地间隙可以由目前的400mm提升到500mm以上;驱动轮数量不受车辆传统传动系统的规模及结构的制约,容易实现6轴以上车辆的全轮驱动,增加了越壕、越障等极限工况的通过能力。在本实用新型中,两档双级轮减速器与电机直接联结,简化了以往动力传动的布置,将以往传统的发动机、变速箱、车桥等传动部件用电机和双级轮边减速器代替,打破传统设计,大大简化了传动系统的部件,优化了传动系统的布置形式,将传动系统的功能高度集中在电机以及双级轮边减速器中,同时,这种传动系统的高度集中便于车辆的维修和保养,降低成本;通过第一油压操纵装置和第二油压操纵装置分别控制第一离合器与第二离合器的离合状态,可以有效的控制减速器的输出转速比。
本实用新型电驱动两档双级轮边减速器中在外壳体的外侧设置油路,所述第一油压操纵装置包括第一动力活塞和第一回位弹簧,所述第二油压操纵装置包括第二动力活塞和第二回位弹簧,当环形油箱中的液压油达到一定的油压时,液压油推动第一动力活塞向左移动,液压油推动第二动力活塞向右移动,第一动力活塞就会压缩第一回位弹簧,与第一动力活塞固定连接的第一离合器能够沿第一键槽向左移动,实现第一离合器与第一连接块的分离,从而使得减速器输入轴与第一左、右行星架脱开,第二动力活塞向右压缩第二回位弹簧,与第二动力活塞固定连接的第二离合器能够沿第二键槽向右移动,实现第一内齿圈的第一右侧内齿圈与第二连接块的结合,进而实现第二离合器与第二连接块的结合,从而使得第一内齿圈与内壳体结合成为一体。同理,当环形油箱中的油压降低时,第一回位弹簧和第二回位弹簧就会回复到初始位置,从而实现第一离合器的结合与第二离合器的分离;在油路的外侧设置有油封装置,从而可以保证一定的油压;所述第一左行星架的第二轴向突出部的左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块,第一连接块可以防止在第一离合器与第一左行星架的结合与分离的过程中第一左行星架的磨损。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电驱动两档双级轮边减速器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驱动两档双级轮边减速器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电驱动轮边减速器包括电机1、一级行星减速机构2和二级行星减速机构3、减速器输入轴4和减速器输出轴5、外壳体6和内壳体7、第一离合器8和第二离合器9、第一动力活塞10和第二动力活塞11,
电机1位于外壳体6的左侧,电机1的输出轴与减速器输入轴4的输入端42相连接,
一级行星减速机构2位于减速器输入轴4的输出端41,二级行星减速机构3位于减速器输出轴5的输出端51,
外壳体6套装在减速器的外侧,在外壳体6的左侧外圆周面上设置有油路61,油路61的外侧设置有油封62装置,油封采用线速度高的油封,内壳体7设置在一级行星减速机构2与二级行星减速机构3之间,内壳体7包括第一轴向突出部72和第一环状凸缘71,第一环状凸缘71通过第一花键与外壳体6固定连接。
减速器输入轴4的输出端面上设置有凸起43,减速器输出轴5的输入端52设置有凹陷53,凸起43位于凹陷53内,减速器输出轴5通过凸起43与凹陷53的配合安装可绕减速器输入轴4转动,减速器输入轴4的输入端42上设置有双列角接触球轴承,在双列角接触球轴承的外侧设置有轴承座,轴承座与外壳体6的左端面固定连接,
一级行星减速机构2包括第一太阳轮21、第一行星轮22、第一内齿圈23、第一左行星架24和第一右行星架25,
第一太阳轮21位于减速器输入轴4的输出端41,第一太阳轮21与减速器输入轴4为一体制成,第一左行星架24和第一右行星架25分别设置在第一太阳轮21的左、右两侧,第一左行星架24包括第二环状凸缘241和第二轴向突出部242,第一右行星架25包括第三环状凸缘251和第三轴向突出部252,第一左行星架24的第二环状凸缘241与第一右行星架25的第三环状凸缘251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一起,第三轴向突出部252的内圆周面与减速器输出轴5的输入端52过盈配合或通过花键固定连接,第三轴向突出部252的外圆周面与第一轴向突出部72之间设置有角接触球轴承,
第一行星轮22与第一太阳轮21外啮合,第一行星轮22能够绕第一行星轮轴转动,第一行星轮轴分别穿过第二环状凸缘241和第三环状凸缘251且均与第二环状凸缘241和第三环状凸缘251固定连接,第一行星轮22通过第一行星轮轴分别与第一左行星架24和第一右行星架25相连接,第一左行星架24的第二轴向突出部242的左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块,
第一内齿圈23设置在第一左、右行星架的外侧,第一内齿圈23包括第一左侧内齿圈231和第一右侧内齿圈232,第一左侧内齿圈231与第一右侧内齿圈232为一体制成,第一左侧内齿圈231与第一行星轮22内啮合,第一右侧内齿圈232位于第一右行星架25的右侧,第一左侧内齿圈231的直径大于第一右侧内齿圈232的直径,在第一右侧内齿圈232的外圆周面上开设有第二键槽,第一右侧内齿圈232的右端与第二离合器9的右端相连接,第一右侧内齿圈232的内圆周面通过滚动轴承与第一轴向突出部72的外圆周面相连接,
在第一右侧内齿圈232与外壳体6之间设置有第二连接块,第二连接块与第二离合器9键连接,第二连接块能够沿第一右侧内齿圈232左右移动,第二连接块的左端与第二离合器9固定连接。
第一动力活塞10位于第一内齿圈23与外壳体6之间,第二动力活塞11位于第一动力活塞10与外壳体6之间,第一动力活塞10位于第二动力活塞11的左侧,第一动力活塞10的与第二动力活塞11之间形成环形油箱65,环形油箱65与外壳体6上的油路61相连通,第一动力活塞10的左端与外壳体6之间设置有第一回位弹簧63,第一回位弹簧63固定连接在外壳体6的左端,第二动力活塞11的左端卡在第一动力活塞10上,第二动力活塞11的左端能够沿第一动力活塞10左右移动,第二动力活塞11上靠近第一动力活塞10的位置上设置有第二回位弹簧64,
第一离合器8位于减速器输入轴4的输入端,第一离合器8设置在减速器输入轴4的输入端42的第一键槽内,第一离合器8能够在第一键槽内轴向移动,第一离合器8的左端与第一动力活塞10相连接,
第二离合器9套装在外壳体6与第一右侧内齿圈232之间,第二离合器9的左端与第二动力活塞11固定连接,第二离合器9的内圆周面位于第一右侧齿圈232的第二键槽内,第二离合器9能够沿第二键槽轴向移动。
第一档转速比的输出:
当环形油箱65中的液压油达到一定的油压时,液压油推动第一动力活塞10向左移动,液压油推动第二动力活塞11向右移动,第一动力活塞10就会压缩第一回位弹簧63,与第一动力活塞10固定连接的第一离合器8能够沿第一键槽向左移动,实现第一离合器8与第一连接块的分离,从而使得减速器输入轴4与第一左、右行星架脱开,第二动力活塞11向右压缩第二回位弹簧64,与第二动力活塞11固定连接的第二离合器9能够沿第二键槽向右移动,第二离合器9推动第二连接块向右移动,实现第二连接块与内壳体7的第一环状凸缘71的结合,从而使得第二离合器9与内壳体7结合成为一体。
当第一离合器8与第一连接块分离且第一离合器9与内壳体7结合时,驱动电机1,电机1将运动传递到减速器输入轴4上时,带动第一太阳轮21转动,第一太阳轮21将运动传递给第一行星轮22,第一行星轮22既自转也公转,第一行星轮22公转带动第一左、右行星架转动,第一内齿圈23固定不动,输出一级转速比。第一左、右行星架的输出转速作为二级行星减速机构3的输入转速;
当环形油箱65中的液压油的油压降低时,第一回位弹簧63、第二回位弹簧64复位,第一回位弹簧63推动第一动力活塞10向右移动,实现第一离合器8与第一连接块的结合,进而实现减速器输入轴4与第一左、右行星架结合成为一体;第二回位弹簧64推动第二动力活塞11向左移动,实现第二离合器9与第二连接块的分离,进而实现第一内齿圈23与内壳体7的分离,
当第一离合器8与第一连接块结合且第二离合器9与内壳体7分离时,驱动电机1,电机1带动减速器输入轴4转动,减速器输入轴4带动第一左、右行星架以及第一太阳轮21同步转动,第一左、右行星架以及第一太阳轮21带动第一行星轮22同步转动,第一行星轮22带动第一内齿圈23同步转动,此时的速比为1,即一级行星减速机构2的输出转速等于电机1的输入转速,运动最终从第一左、右行星架输出,并且一级行星减速机构2的输出转速为二级行星减速机构3的输入转速。
二级行星减速机构3包括第二太阳轮31、第二行星轮32、第二内齿圈33、第二左行星架34和第二右行星架35,
第二太阳轮31设置在减速器输出轴5的输出端51,第二太阳轮31与减速器输出轴5为一体制成,第二左行星架34和第二右行星架35分别设置在第二太阳轮31的左、右两侧,第二左行星架34和第二右行星架35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在一起,
第二行星轮32与第二太阳轮31相啮合,第二行星轮32与第二行星轮轴之间设置有双列圆柱滚子轴承,第二行星轮轴分别穿过第二左行星架34和第二右行星架35且均与第二左行星架34和第二右行星架35固定连接,第二行星轮32通过第二行星轮轴分别与第二左行星架34、第二右行星架35相连接,
第二内齿圈33套装在第二左、右行星架的外侧,并且第二内齿圈33与第二行星轮32内啮合,第二内齿圈33还与齿圈支撑轮36相啮合,齿圈支撑轮36通过第四花键与外壳体6的外表面固定连接,
在外壳体6的外侧从左向右依次设置有第一轮毂12、第二轮毂13和第三轮毂14,第三轮毂14与第二右行星架25为一体制成,第一轮毂12与第二轮毂13均通过单列圆锥滚子轴承与外壳体6相连接,第三轮毂14与车轮体固定连接,第一轮毂12、第二轮毂13与第三轮毂14之间通过螺钉固定连接。
双列角接触球轴承、圆锥滚子轴承、双列圆柱滚子轴承均采用能适应高速又能承受重载的轴承,圆锥滚子轴承的预紧力通过加减第一轮毂12、第二轮毂13、第三轮毂14接合面的调整垫片实现。圆锥滚子轴承采用面对面的布置方式。
第二档转速比的输出:当运动从第一左、右行星架输出且传递到减速器输出轴5上时,减速器输出轴5将运动传递给第二太阳轮31,第二太阳轮31将运动传递到第二行星轮32上,第二内齿圈33通过齿圈支撑轮36连接在外壳体6上,因此第二行星轮32既自传也公转,第二行星轮32带动第二左、右行星架转动,二级行星减速机构3的运动从第二左、右行星架输出,并且在输出时会产生二级转速比,第二左、右行星架与第三轮毂14固定连接成为一体,因此,第二左、右行星架将运动传递给第三轮毂14,第三轮毂14再将运动传递给第二、第一轮毂,在第一轮毂12、第二轮毂13以及第三轮毂14的外侧连接有车轮,运动最终通过轮毂传递到车轮上。
当第一离合器8结合且第二离合器9分离时,减速器的最终输出速比为二级转速比,当第一离合器8分离且第二离合器9结合时,减速器的最终输出速比为一级转速比与二级转速比的乘积。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电驱动两档双级轮边减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级行星减速机构(2)和二级行星减速机构(3)、减速器输入轴(4)和减速器输出轴(5)、外壳体(6)和内壳体(7)、第一离合器(8)和第二离合器(9)、第一油压操纵装置和第二油压操纵装置,
所述一级行星减速机构(2)位于所述减速器输入轴(4)的输出端(41),所述二级行星减速机构(3)位于所述减速器输出轴(5)的输出端(51),
所述外壳体(6)套装在所述减速器的外侧,所述内壳体(7)设置在所述一级行星减速机构(2)与所述二级行星减速机构(3)之间,所述内壳体(7)固定安装在所述外壳体(6)上,
所述第一离合器(8)位于所述减速器输入轴(4)的输入端(42),所述第一离合器(8)与所述减速器输入轴(4)键连接,所述第一离合器(8)能够沿所述减速器输入轴(4)作轴向移动,所述第一离合器(8)的左端与所述第一油压操纵装置固定连接,
所述一级行星减速机构(2)包括第一太阳轮(21)、第一行星轮(22)、第一内齿圈(23)、第一左行星架(24)和第一右行星架(25),
所述第一太阳轮(21)位于所述减速器输入轴(4)的输出端(41)且与所述减速器输入轴(4)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左行星架(24)和所述第一右行星架(25)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太阳轮(21)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一右行星架(25)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左行星架(24)的对应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右行星架(25)能够相对所述内壳体(7)转动,所述第一右行星架(25)的内圆周面与所述减速器输出轴(5)的输入端(52)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行星轮(22)设置在所述第一右行星架(25)与所述第一左行星架(24)之间,且与所述第一太阳轮(21)外啮合,所述第一行星轮(22)能够相对所述第一行星轮轴转动,所述行星轮轴分别贯穿所述第一右行星架(25)与所述第一左行星架(24)且均与所述第一右行星架(25)、所述第一左行星架(24)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内齿圈(23)设置在所述第一左、右行星架的外侧,所述第二离合器(9)套装在所述外壳体(6)与所述第一内齿圈(23)之间,所述第二离合器(9)的左端与所述第二油压操纵装置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离合器(9)与所述第一内齿圈(232)键连接,所述第二离合器(9)能够沿所述第一内齿圈(232)作轴向移动,所述第一内齿圈(23)的左端与所述第一行星轮(22)内啮合,所述第一内齿圈(23)能够相对所述内壳体(7)转动,
所述二级行星减速机构(3)包括第二太阳轮(31)、第二行星轮(32)、第二内齿圈(33)、第二左行星架(34)和第二右行星架(35),
所述第二太阳轮(31)设置在所述减速器输出轴(5)的输出端(51),所述第二太阳轮(31)与所述减速器输出轴(5)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左行星架(34)和所述第二右行星架(35)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太阳轮(31)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二左行星架(34)的一端和所述第二右行星架(35)的对应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行星轮(32)与所述第二太阳轮(31)相啮合,所述第二行星轮(32)能够相对所述第二行星轮轴转动,所述第二行星轮轴均与所述第二左行星架(34)和所述第二右行星架(35)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内齿圈(33)套装在第二左、右行星架的外侧,并且所述第二内齿圈(33)与所述第二行星轮(32)内啮合,所述第二内齿圈(33)还与所述外壳体(6)相连接,
所述外壳体(6)的外侧设置有第三轮毂(14),所述第三轮毂(14)与所述第二右行星架(35)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轮毂(14)与车轮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驱动两档双级轮边减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6)的左侧外圆周面上设置有油路(61),所述第一油压操纵装置包括第一动力活塞(10)和第一回位弹簧(63),所述第二油压操纵装置包括第二动力活塞(11)和第二回位弹簧(64),所述第一动力活塞(10)位于所述一级行星机构(2)与所述外壳体(6)之间,所述第二动力活塞(11)位于所述第一动力活塞(10)与所述外壳体(6)之间,所述第一动力活塞(10)位于所述第二动力活塞(11)的左侧,所述第一动力活塞(10)与所述第二动力活塞(11)之间形成环形油箱(65),所述环形油箱(65)与所述外壳体(6)上的油路(61)相连通,所述第一动力活塞(10)的左端与所述外壳体(6)之间设置有第一回位弹簧(63),所述第一回位弹簧(63)固定连接在所述外壳体(6)的左端,所述第二动力活塞(11)的左端卡在所述第一动力活塞(10)上,所述第二动力活塞(11)上靠近所述第一动力活塞(10)的位置上设置有第二回位弹簧(64),所述第二动力活塞(11)能够沿所述第一动力活塞(10)左右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驱动两档双级轮边减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油路(61)的外侧设置有油封(62)装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驱动两档双级轮边减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齿圈(23)包括第一左侧内齿圈(231)和第一右侧内齿圈(232),第一左侧内齿圈(231)与第一右侧内齿圈(232)为一体制成,所述第一左侧内齿圈(231)与所述第一行星轮(22)内啮合,所述第一右侧内齿圈(232)位于所述第一右行星架(25)的右侧,所述第一左侧内齿圈(231)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右侧内齿圈(232)的直径,所述第一右侧内齿圈(232)能够相对所述内壳体(7)的第一轴向突出部(72)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驱动两档双级轮边减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体(7)包括第一轴向突出部(72)和第一环状凸缘(71),所述第一环状凸缘(71)与所述外壳体(6)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驱动两档双级轮边减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左行星架(24)包括第二环状凸缘(241)和第二轴向突出部(242),所述第一右行星架(25)包括第三环状凸缘(251)和第三轴向突出部(252),所述第一左行星架(24)的第二环状凸缘(24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右行星架(25)的第三环状凸缘(251)的对应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轴向突出部(252)的内圆周面与所述减速器输出轴(5)的输入端(52)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轴向突出部(252)能够相对所述内壳体(7)的第一轴向突出部(72)转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驱动两档双级轮边减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左行星架(24)的第二轴向突出部(242)的左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块,所述第一连接块的左端与所述第一离合器(8)相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驱动两档双级轮边减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6)与第一右侧内齿圈(232)之间设置有第二连接块,所述第二连接块与所述第一右侧内齿圈(232)键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块能够沿所述第一右侧内齿圈(232)左右移动,所述第二连接块的左端与所述第二离合器(9)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驱动两档双级轮边减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轴向突出部(252)的内圆周面与所述减速器输出轴(5)的输入端(52)为过盈配合或通过花键固定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驱动两档双级轮边减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6)的外侧从左向右依次设置有第一轮毂(12)、第二轮毂(13),所述第一轮毂(12)与所述第二轮毂(13)与所述外壳体(6)为轴承连接,所述第一轮毂(12)、第二轮毂(13)均位于所述第三轮毂(14)的左侧,所述第一轮毂(12)、所述第二轮毂(13)与所述第三轮毂(14)之间固定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215516.3U CN203906681U (zh) | 2014-04-29 | 2014-04-29 | 电驱动两档双级轮边减速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215516.3U CN203906681U (zh) | 2014-04-29 | 2014-04-29 | 电驱动两档双级轮边减速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906681U true CN203906681U (zh) | 2014-10-29 |
Family
ID=517809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20215516.3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906681U (zh) | 2014-04-29 | 2014-04-29 | 电驱动两档双级轮边减速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3906681U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994187A (zh) * | 2014-04-29 | 2014-08-20 | 北京航天发射技术研究所 | 电驱动两挡双级轮边减速器 |
CN106641161A (zh) * | 2017-03-03 | 2017-05-10 | 山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终传动结构及推土机 |
CN111237403A (zh) * | 2020-03-09 | 2020-06-05 | 福建中青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电动汽车用自动变速装置 |
CN115402088A (zh) * | 2022-09-28 | 2022-11-29 | 哈尔滨宏泰智宇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同轴心布置差动齿轮传动系的ecvt混合动力装置 |
-
2014
- 2014-04-29 CN CN201420215516.3U patent/CN203906681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994187A (zh) * | 2014-04-29 | 2014-08-20 | 北京航天发射技术研究所 | 电驱动两挡双级轮边减速器 |
CN103994187B (zh) * | 2014-04-29 | 2017-10-31 | 北京航天发射技术研究所 | 电驱动两挡双级轮边减速器 |
CN106641161A (zh) * | 2017-03-03 | 2017-05-10 | 山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终传动结构及推土机 |
CN111237403A (zh) * | 2020-03-09 | 2020-06-05 | 福建中青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电动汽车用自动变速装置 |
CN111237403B (zh) * | 2020-03-09 | 2021-06-25 | 福建中青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电动汽车用自动变速装置 |
CN115402088A (zh) * | 2022-09-28 | 2022-11-29 | 哈尔滨宏泰智宇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同轴心布置差动齿轮传动系的ecvt混合动力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994187B (zh) | 电驱动两挡双级轮边减速器 | |
US11273701B2 (en) | Electric drive axle powerpath and the drive axle made therewith | |
US9566857B1 (en) | Electric drive unit and powertrain system incorporating the same | |
CN103692907B (zh) | 一种电动汽车的动力系统总成 | |
US9353847B2 (en) | Torque vectoring device | |
CN203906681U (zh) | 电驱动两档双级轮边减速器 | |
CN103434385A (zh) | 一种轮毂电机驱动装置 | |
CN201342939Y (zh) | 平衡重叉车驱动桥 | |
CN107345558A (zh) | 纯电动二档变速驱动桥及电动车 | |
CN105751880A (zh) | 一种电动车的直驱型驱动装置 | |
CN202413417U (zh) | 一种整体门式中桥总成 | |
CN104149606B (zh) | 一种轮边减速机构 | |
CN204978246U (zh) | 一种组合式拖拉机 | |
CN203805697U (zh) | 高速轮式多功能装载机后桥 | |
CN105172587A (zh) | 一种发动机后置的z型客车的后驱动桥 | |
CN104786824B (zh) | 一种电动汽车轮边驱动装置 | |
CN203766410U (zh) | 一种转向驱动桥 | |
CN102745019A (zh) | 一种越野车的转向驱动前桥 | |
CN202413416U (zh) | 一种整体门式转向驱动前桥总成 | |
CN205059265U (zh) | 一种发动机后置的z型客车的后驱动桥 | |
CN203078225U (zh) | 挖掘机转向驱动前桥 | |
CN209818677U (zh) | 三挡变速轻量化电驱动桥总成 | |
CN202242968U (zh) | 一种电动汽车变速驱动桥 | |
CN204161110U (zh) | 带三级变速的车用主减速器 | |
JP5975750B2 (ja) | 動力伝達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029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71031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