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727105U - 充气轮胎 - Google Patents
充气轮胎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727105U CN203727105U CN201420016239.3U CN201420016239U CN203727105U CN 203727105 U CN203727105 U CN 203727105U CN 201420016239 U CN201420016239 U CN 201420016239U CN 203727105 U CN203727105 U CN 20372710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ain groove
- shoulder
- land portion
- groove
- sip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Landscapes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充气轮胎,在控制中心磨损,提高耐不均匀磨损性的同时,提高在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中心着地部(11)、胎肩着地部(12)和四分之一着地部(13)分别由横沟槽(31~33)划分为多个块体(41~43),在各块体上形成横胎纹沟(51~53)。向中心主沟槽(21)张开的横胎纹沟(53)的条数少于向胎肩主沟槽(22)张开的横胎纹沟(53)的条数。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具有耐不均匀磨损性和操纵稳定性优异的胎面花纹的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在要求像全年使用的全季节轮胎,夏季性能和冬季性能双季性能的轮胎上,通常采用如专利文献1所示的非对称花纹。这种非对称花纹中为确保夏季性能,重视在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的花纹设置在胎面的一侧(例如车辆外侧),为确保冬季性能,重视在冰雪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的花纹设置在胎面的另一侧(例如车辆内侧)。
但是,采用这样非对称花纹的轮胎,胎面的刚性在轮胎宽度方向的变化大,因此,在轮胎宽度方向容易发生不均匀磨损。尤其在经常跑长距离的正常负载行驶的环境下,在从位于胎面中央的中心着地部至与其相邻的四分之一着地部的区域优先发生磨损,存在发生所谓中心磨损的倾向。
此外,容易优先磨损的上述区域,即从中心着地部至四分之一着地部的区域,在正常负载行驶的条件下一直接触地面,因此对直线前进时或制动时,转弯时的行驶性能的贡献大。本发明人着眼于为确保夏季性能而重视了在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的花纹,发现了通过提高在所述容易优先磨损的区域上的刚性,能够提高耐不均匀磨损性和在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的方法。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日本专利公开2013-035449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鉴于上述实际情况,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气轮胎,在控制中心磨损,提高耐不均匀磨损性的同时,提高在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
(二)技术方案
上述目的能够通过如下所述的本实用新型实现。即,本实用新型的充气轮胎具备中心着地部、胎肩着地部、四分之一着地部、中心主沟槽和胎肩主沟槽,所述中心着地部位于胎面的中央,所述胎肩着地部位于所述胎面的轮胎宽度方向的最外侧,所述四分之一着地部位于所述中心着地部与所述胎肩着地部之间,所述中心主沟槽划分所述中心着地部和所述四分之一着地部,所述胎肩主沟槽划分所述胎肩着地部和所述四分之一着地部;其中,所述中心着地部、所述胎肩着地部和所述四分之一着地部分别由横沟槽划分成多个块体,在所述各块体上形成向所述中心主沟槽和所述胎肩主沟槽的至少一个张开的切口状横胎纹沟,在所述四分之一着地部的块体上,至少一条横胎纹沟向所述中心主沟槽张开,同时,向所述中心主沟槽张开的横胎纹沟的条数少于向所述胎肩主沟槽张开的横胎纹沟的条数,向所述中心主沟槽张开的横沟槽的间距和向所述中心主沟槽张开的横胎纹沟的条数分别在所述中心着地部的块体与所述四分之一着地部的块体之间对应,向所述胎肩主沟槽张开的横沟槽的间距和向所述胎肩主沟槽张开的横胎纹沟的条数分别在所述胎肩着地部的块体与所述四分之一着地部的块体之间对应。
在所述轮胎中,根据横胎纹沟条数不同,从中心着地部至四分之一着地部的区域的刚性高于从胎肩着地部至四分之一着地部的区域的刚性。并且,横沟槽的间距和横胎纹沟的条数在中心着地部的块体与四分之一着地部的块体之间对应,进而,在胎肩着地部的块体与四分之一着地部的块体之间也对应,因此,这些块体之间的刚性差变小。其结果,在能够控制中心磨损,提高耐不均匀磨损性的同时,能够提高在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
在所述轮胎中,优选地,指定对于车辆的安装方向,使形成有如上述的横沟槽及横胎纹沟的所述胎肩着地部和所述四分之一着地部配置在车辆外侧。根据所述结构,能够有效地提高在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在确保夏季性能方面有利。
在所述轮胎中,优选地,形成在所述四分之一着地部上的横胎纹沟配置成将所述块体的侧面等分,形成在所述中心着地部和所述胎肩着地部上的横胎纹沟分别沿形成在所述四分之一着地部上的横胎纹沟的延长方向形成。根据这样的结构,在各着地部,由横沟槽和横胎纹沟划分的小块体的刚性均匀,由此能够有效地提高耐不均匀磨损性。
在所述轮胎中,形成在所述四分之一着地部的块体上的横胎纹沟优选包括单侧张开胎纹沟和两侧张开胎纹沟,所述单侧张开胎纹沟从所述胎肩主沟槽朝向所述中心主沟槽延伸,并且不向所述中心主沟槽张开而封闭,所述两侧张开胎纹沟从所述胎肩主沟槽朝向所述中心主沟槽延伸,并且在中途弯曲,向所述中心主沟槽张开。该结构在向中心主沟槽张开的横胎纹沟的条数相对少的四分之一着地部的块体中,将横胎纹沟配置成将所述块体的两侧的侧面等分的方面合适。
在所述轮胎中,优选地,形成在所述四分之一着地部上的横沟槽具有窄幅部和宽幅部,所述窄幅部沟槽宽度相对做小,向所述中心主沟槽张开,所述宽幅部沟槽宽度相对做大,向所述胎肩主沟槽张开;形成在所述中心着地部上的横沟槽以与所述窄幅部对应的沟槽宽度向所述中心主沟槽张开,形成在所述胎肩着地部上的横沟槽以与所述宽幅部对应的沟槽宽度向所述胎肩主沟槽张开。根据所述结构,基于横沟槽的沟槽宽度不同,从中心着地部至四分之一着地部的区域的刚性高于从胎肩着地部至四分之一着地部的区域的刚性。其结果,能够控制中心磨损,有效地提高耐不均匀磨损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充气轮胎的一例的轮胎子午线剖视图。
图2为胎面的平面图。
图3为将主要的着地部错开记载的平面图。
图4为比较例1的胎面的平面图。
图5为比较例2的胎面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所示的充气轮胎T具备一对胎圈部1、侧壁部2和胎面部3,所述侧壁部2从各所述胎圈部1向胎径方向外侧延伸,所述胎面部3在各所述侧壁部2的胎径方向外侧端相连。进而,所述轮胎T具备胎圈芯1a、胎体4、带束层5和内衬层6,所述胎圈芯1a埋设在胎圈部1,所述胎体4从胎面部3经侧壁部2至胎圈部1,所述带束层5加强胎体4,所述内衬层6用于保持空气压。这样的剖面结构基本上与现有轮胎相同。
在胎面Tr上设置多个沿轮胎圆周方向延伸的主沟槽和由其划分的多个着地部,如图2所示的非对称花纹在轮胎圆周方向上重复形成。具体来说,设置有中心着地部11、胎肩着地部12、四分之一着地部13、中心主沟槽21和胎肩主沟槽22,所述中心着地部11位于胎面Tr的中央,所述胎肩着地部12位于所述胎面Tr的轮胎宽度方向的最外侧,所述四分之一着地部13位于中心着地部11与胎肩着地部12之间,所述中心主沟槽21划分中心着地部11和四分之一着地部13,所述胎肩主沟槽22划分胎肩着地部12和四分之一着地部13。
在所述胎面Tr上进一步设置有胎肩着地部14、四分之一着地部15、中心主沟槽23和胎肩主沟槽24。所述胎肩着地部14位于在与胎肩着地部12相反侧上的轮胎宽度方向的最外侧。所述四分之一着地部15位于中心着地部11与胎肩着地部14之间。所述中心主沟槽23划分对中心着地部11和四分之一着地部15。所述胎肩主沟槽24划分胎肩着地部14和四分之一着地部15。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轮胎赤道C为基准,图1左侧的胎面Tr的一侧是为了确保夏季性能而重视在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的花纹Ps,图1右侧的胎面Tr的另一侧是为了确保冬季性能而重视在冰雪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的花纹Pw。花纹Pw也可以省略胎肩主沟槽或设置多条胎肩主沟槽。在本实施方式中,举例在胎面Tr上设置4条主沟槽和5个着地部,但不限于此。
对形成夏季花纹Ps的胎面Tr的一侧进行详细说明。中心着地部11通过轮胎赤道C,并由一对中心主沟槽21、23划分。如图2、3所示,中心着地部11、胎肩着地部12和四分之一着地部13分别由横沟槽31、32、33划分为多个块体41、42、43。横沟槽31、32、33分别在与轮胎圆周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在轮胎圆周方向上设置间隔而配置。
在各块体41、42、43上形成有向中心主沟槽21和胎肩主沟槽22的至少一个张开的切口状横胎纹沟51、52、53。横胎纹沟51、52、53均不与横沟槽交叉,在与轮胎圆周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横胎纹沟51向中心主沟槽21张开,横胎纹沟52向胎肩主沟槽22张开。形成在块体43上的横胎纹沟53包括仅向胎肩主沟槽22张开的单侧张开胎纹沟53a和向中心主沟槽21和胎肩主沟槽22两槽张开的两侧张开胎纹沟53b。
在四分之一着地部13的块体43上,至少一条横胎纹沟向中心主沟槽21张开,同时,向该中心主沟槽21张开的横胎纹沟53的条数少于向胎肩主沟槽22张开的横胎纹沟53的条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一个块体43上,一条横胎纹沟53(胎纹沟53b)向中心主沟槽21张开,两条横胎纹沟53(胎纹沟53a和胎纹沟53b)向胎肩主沟槽22张开。
向中心主沟槽21张开的横沟槽31、33的间距和向该中心主沟槽21张开的横胎纹沟51、53的条数分别在中心着地部11的块体41与四分之一着地部13的块体43之间对应。即,横沟槽31的间距P31与横沟槽33的间距P33实质性相同,具体来说,P31与P33的差设定为小于等于1.0mm,更优选设定为小于等于0.3mm。向中心主沟槽21张开的横胎纹沟51和横胎纹沟53分别在块体41、43上各形成一条。
此外,向胎肩主沟槽22张开的横沟槽32、33的间距和向该胎肩主沟槽22张开的横胎纹沟52、53的条数分别在胎肩着地部12的块体42与四分之一着地部13的块体43之间对应。即,横沟槽32的间距P32与横沟槽33的间距P33’实质性相同,具体来说,P32与P33’的差设定为小于等于1.0mm,更优选设定为小于等于0.3mm。通常,间距P33’与间距P33一致。向胎肩主沟槽22张开的横胎纹沟52和横胎纹沟53分别在块体42、43上各形成两条。
在所述轮胎T中,基于横胎纹沟条数不同,中心主沟槽21附近的区域7A的刚性高于胎肩主沟槽22附近的区域7B的刚性。并且,横沟槽的间距和横胎纹沟的条数在块体41与块体43之间对应,进而,也在块体42与块体43之间对应,因此,隔着中心主沟槽21的块体41、43之间的刚性差变小,隔着胎肩主沟槽22的块体42、43之间的刚性差也变小。其结果,在能够控制中心磨损,提高耐不均匀磨损性的同时,能够提高在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
此外,通过缩小块体41、43之间的刚性差,也能够控制胎纹沟间胎面边缘磨损导致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不均匀磨损。即,谋求在区域7A上,使在横胎纹沟51的边缘发生的胎面边缘磨损与在横胎纹沟53的边缘发生的胎面边缘磨损均匀,控制轮胎宽度方向的不均匀磨损。与此相同,通过缩小块体42、43之间的刚性差,在区域7B上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不均匀磨损也被控制。
在控制轮胎宽度方向的不均匀磨损方面,向中心主沟槽21张开的横沟槽31的沟槽宽度W31优选与向中心主沟槽21张开的横沟槽33的沟槽宽度W33对应。W31与W33的差优选为小于等于0.3mm,更优选为小于等于0.1mm。同样,向胎肩主沟槽22张开的横沟槽32的沟槽宽度W32优选与向胎肩主沟槽22张开的横沟槽33的沟槽宽度W33’对应。W32与W33’的差优选为小于等于0.3mm,更优选为小于等于0.1mm。
在控制轮胎宽度方向的不均匀磨损方面,向中心主沟槽21张开的横胎纹沟51的沟槽宽度W51优选与向中心主沟槽21张开的横胎纹沟53的沟槽宽度W53对应。W51与W53的差优选为小于等于0.3mm,更优选为小于等于0.1mm。同样,向胎肩主沟槽22张开的横胎纹沟52的沟槽宽度W52优选与向胎肩主沟槽22张开的横胎纹沟53的沟槽宽度W53’对应。W52与W53’的差优选小于等于0.3mm,更优选小于等于0.1mm。
横胎纹沟51、52、53分别相对于轮胎圆周方向斜向延伸。横胎纹沟51、52、53的沟槽宽度一律设定为小于等于1.5mm,优选设定为小于等于1.2mm,更优选设定为小于等于1.0mm。横沟槽31、32、33的沟槽宽度(最小值)分别大于横胎纹沟51、52、53的沟槽宽度。
形成在中心着地部11上的横沟槽31和横胎纹沟51分别沿形成在四分之一着地部13上的横沟槽33和横胎纹沟53的延长方向形成。即,其构成为如果延长向中心主沟槽21张开的横沟槽33和横胎纹沟53,则会分别与横沟槽31和横胎纹沟51相连。横沟槽33的延长线与横沟槽31在轮胎圆周方向上的位置偏离的距离优选为小于等于沟槽宽度W33。横胎纹沟53的延长线与横胎纹沟51在轮胎圆周方向上的位置偏离的距离优选为小于等于沟槽宽度W53。
形成在胎肩着地部12上的横沟槽32和横胎纹沟52分别沿形成在四分之一着地部13上的横沟槽33和横胎纹沟53的延长方向形成。即,其构成为如果延长向胎肩主沟槽22张开的横沟槽33和横胎纹沟53,则会分别与横沟槽32和横胎纹沟52相连。横沟槽33的延长线与横沟槽32在轮胎圆周方向上的位置偏离的距离G优选为小于等于沟槽宽度W33’。横胎纹沟53的延长线与横胎纹沟52在轮胎圆周方向上的位置偏离的距离优选为小于等于沟槽宽度W53’。
所述轮胎T可以是指定哪一个侧壁部2面向车辆外侧的轮胎。对于车辆的安装方向的指定通过将意含着车辆外侧或车辆内侧的意思的显示,例如“OUTSIDE”或“INSIDE”的显示附加在侧壁部2上来进行。在确保夏季性能方面,优选指定对于车辆的安装方向,使形成有如上述的横沟槽及横胎纹沟的胎肩着地部12和四分之一着地部13配置在车辆外侧。
形成在四分之一着地部13上的横胎纹沟53配置成将块体43的侧面等分。具体来说,面向中心主沟槽21的块体43的侧面由横胎纹沟53(胎纹沟53b)二等分,面向胎肩主沟槽22的块体43的侧面由横胎纹沟53(胎纹沟53a和胎纹沟53b)三等分。尽管如此,形成在中心着地部11和胎肩着地部12上的横胎纹沟51、52分别沿横胎纹沟53的延长方向形成。由此,由横沟槽和横胎纹沟划分的小块体的刚性均匀,能够有效地提高耐不均匀磨损性。
单侧张开胎纹沟53a从胎肩主沟槽22朝向中心主沟槽21延伸,并且不向中心主沟槽21张开而封闭,与此相对,两侧张开胎纹沟53b从胎肩主沟槽22向中心主沟槽21延伸,并且在中途弯曲,向中心主沟槽21张开。该结构在向中心主沟槽21张开的横胎纹沟的条数少于向胎肩主沟槽22张开的横胎纹沟的条数的块体43中,在将横胎纹沟53配置成使其两侧的侧面等分的方面合适。胎纹沟53b的弯曲位置与块体43的宽度中心相比,位于中心主沟槽21侧,与胎纹沟53a的封闭位置相比,靠近中心主沟槽21。
形成在四分之一着地部13上的横沟槽33具有窄幅部33a和宽幅部33b,所述窄幅部33a沟槽宽度相对做小,向中心主沟槽21张开,所述宽幅部33b沟槽宽度相对做大,向胎肩主沟槽22张开。根据所述结构,由于区域7A的刚性高于区域7B的刚性,因此能够控制中心磨损,有效地提高耐不均匀磨损性。此外,由于与区域7B相比,横沟槽细并且横胎纹沟少,因此区域7A的刚性变高,在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提高。
横胎纹沟51、53的表面形状为,分别在块体上包括一个弯曲(弯曲部),并且整体呈缓和的曲线。横胎纹沟51、53形成为在长度方向上不具有生成波形的部分的直状胎纹沟(非波状胎纹沟),也可以不含有这样的弯曲。横胎纹沟52在长度方向上具有生成波形的部分,形成为波状胎纹沟。
接下来,对形成有用于冬季的花纹Pw的胎面Tr的另一侧进行简单说明。如图2所示,胎肩着地部14和四分之一着地部15分别由横沟槽34、35划分为多个块体44、45。并且,在各块体44、45上形成有横胎纹沟54、55,有助于提高在冰雪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横胎纹沟54、55分别在块体上各配置两条,均形成为波状胎纹沟。
横胎纹沟51~55形成为表面形状因磨损的进行而变化的三维胎纹沟,例如在深度方向上具有波状或与其类似的形状。通过三维胎纹沟,胎纹沟的壁面之间牢固地结合,因此能够控制块体的变形,提高耐不均匀磨损性。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三维胎纹沟,该三维胎纹沟随着磨损的进行,在长度方向上生成波形的部分增加(但是,波形的波长不变),如果在长度方向上生成波形的部分增加,则胎纹沟表面的刚性提高,在冰雪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提高。
在花纹Pw所包括的块体44、45的宽度中央上,生成波形的部分从初期(未磨损的状态)开始出现。生成所述波形的部分的相对于块体宽度的轮胎宽度方向长度的比例初期约为30%,但在30%磨损时达到90%以上,能够更控制块体的变形。30%磨损时为胎纹沟的深度因磨损而减少30%的状态。在30%磨损时上述比例达到90%以上,这一点在横胎纹沟51、52、53也相同。
四分之一着地部15的块体45形成俯视菱形,其一对锐角部上设置有V字形的锥切8。此外,在中心着地部11中,由中心主沟槽23和横沟槽31形成的锐角部上也设置有同样的锥切8。这样的锐角部是容易作用大摩擦力的部位,但通过设置锥切8能够降低摩擦力,提高控制不均匀磨损的效果。
轮胎T通过基于如上述的非对称花纹,能够发挥夏季性能和冬季性能的双季性能,用作全季节轮胎,尤其用作附加意含着泥雪的“M&S”或“M+S”的标记的全季节轮胎。此外,最近,由于轮胎的装换麻烦等理由,具有对无钉防滑轮胎也要求在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的倾向,因此也用作无钉防滑轮胎。
本实用新型的充气轮胎除了将胎面构成如上述以外,与通常的充气轮胎相同,以往公知的材料、形状、结构、制造方法等均能够采用到本实用新型中。
实施例
下面,为具体地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和效果,用评价耐不均匀磨损性和在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进行说明。以下述(1)和(2)进行所述性能的评价,供评价的轮胎的尺寸为215/60R16。
(1)耐不均匀磨损性
安装至前轮,内压设为220kPa,在荷载为490kgf的条件下行驶12000km后,测定不均匀磨损比(中心主沟槽的磨损量/胎肩主沟槽的磨损量)。该比越接近1.0表示越接近均匀磨损,耐不均匀磨损性越优异。
(2)在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干操纵稳定性)
填充车辆指定的空气压,在干燥路面上进行包括直线前进或制动、转弯的行驶,进行驾驶员的感官试验。以将比较例1的结果作为100的指数评价,数值越大表示操纵稳定性越优异。
比较例1、2和实施例1~4的明细和评价结果示于表1。没有特别说明的轮胎结构和橡胶调配在各例中通用。三维胎纹沟的“无”是胎纹沟的形状在深度方向不变的结构,“有”是在30%磨损时,生成波形的部分增加的结构。设置锥切的部位如图2所示。
表1
比较例1 | 比较例2 | 实施例1 | 实施例2 | 实施例3 | 实施例4 | |
胎面花纹 | 图4 | 图5 | 图2 | 图2 | 图2 | 图2 |
三维胎纹沟 | 无 | 无 | 无 | 有 | 无 | 有 |
锥切 | 无 | 无 | 无 | 无 | 有 | 有 |
耐不均匀磨损性 | 1.22 | 1.24 | 1.20 | 1.16 | 1.18 | 1.14 |
干操纵稳定性 | 100 | 98 | 101 | 101 | 101 | 101 |
如表1所示,在实施例1~4中,与比较例1、2相比,耐不均匀磨损性和在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优异。此外,在实施例2~4中,通过将胎纹沟设为三维胎纹沟,或通过设置锥切,分别控制了不均匀磨损。
附图标记说明
11 中心着地部
12 胎肩着地部
13 四分之一着地部
21 中心主沟槽
22 胎肩主沟槽
31 横沟槽
32 横沟槽
33 横沟槽
33a 窄幅部
33b 宽幅部
41 块体
42 块体
43 块体
51 横胎纹沟
52 横胎纹沟
53 横胎纹沟
53a 单侧张开胎纹沟
53b 两侧张开胎纹沟
Claims (7)
1.一种充气轮胎,具备中心着地部、胎肩着地部、四分之一着地部、中心主沟槽和胎肩主沟槽,所述中心着地部位于胎面的中央,所述胎肩着地部位于所述胎面的轮胎宽度方向的最外侧,所述四分之一着地部位于所述中心着地部与所述胎肩着地部之间,所述中心主沟槽划分所述中心着地部和所述四分之一着地部,所述胎肩主沟槽划分所述胎肩着地部和所述四分之一着地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心着地部、所述胎肩着地部和所述四分之一着地部分别由横沟槽划分成多个块体,在所述各块体上形成向所述中心主沟槽和所述胎肩主沟槽的至少一个张开的切口状横胎纹沟,
在所述四分之一着地部的块体上,至少一条横胎纹沟向所述中心主沟槽张开,同时,向所述中心主沟槽张开的横胎纹沟的条数少于向所述胎肩主沟槽张开的横胎纹沟的条数,
向所述中心主沟槽张开的横沟槽的间距和向所述中心主沟槽张开的横胎纹沟的条数分别在所述中心着地部的块体与所述四分之一着地部的块体之间对应,
向所述胎肩主沟槽张开的横沟槽的间距和向所述胎肩主沟槽张开的横胎纹沟的条数分别在所述胎肩着地部的块体与所述四分之一着地部的块体之间对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指定对于车辆的安装方向,使形成有所述横沟槽及横胎纹沟的所述胎肩着地部和所述四分之一着地部配置在车辆外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形成在所述四分之一着地部上的横胎纹沟配置成将所述块体的侧面等分,形成在所述中心着地部和所述胎肩着地部上的横胎纹沟分别沿形成在所述四分之一着地部上的横胎纹沟的延长方向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形成在所述四分之一着地部上的横胎纹沟配置成将所述块体的侧面等分,形成在所述中心着地部和所述胎肩着地部上的横胎纹沟分别沿形成在所述四分之一着地部上的横胎纹沟的延长方向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形成在所述四分之一着地部的块体上的横胎纹沟包括单侧张开胎纹沟和两侧张开胎纹沟,所述单侧张开胎纹沟从所述胎肩主沟槽朝向所述中心主沟槽延伸,并且不向所述中心主沟槽张开而封闭,所述两侧张开胎纹沟从所述胎肩主沟槽朝向所述中心主沟槽延伸,并且在中途弯曲,向所述中心主沟槽张开。
6.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形成在所述四分之一着地部上的横沟槽具有窄幅部和宽幅部,所述窄幅部的沟槽宽度相对做小,向所述中心主沟槽张开,所述宽幅部沟槽宽度相对做大,向所述胎肩主沟槽张开,
形成在所述中心着地部上的横沟槽以与所述窄幅部对应的沟槽宽度向所述中心主沟槽张开,形成在所述胎肩着地部上的横沟槽以与所述宽幅部对应的沟槽宽度向所述胎肩主沟槽张开。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形成在所述四分之一着地部上的横沟槽具有窄幅部和宽幅部,所述窄幅部沟槽宽度相对做小,向所述中心主沟槽张开,所述宽幅部沟槽宽度相对做大,向所述胎肩主沟槽张开,
形成在所述中心着地部上的横沟槽以与所述窄幅部对应的沟槽宽度向所述中心主沟槽张开,形成在所述胎肩着地部上的横沟槽以与所述宽幅部对应的沟槽宽度向所述胎肩主沟槽张开。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058735 | 2013-03-21 | ||
JP2013058735A JP6126879B2 (ja) | 2013-03-21 | 2013-03-21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727105U true CN203727105U (zh) | 2014-07-23 |
Family
ID=511972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20016239.3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727105U (zh) | 2013-03-21 | 2014-01-10 | 充气轮胎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126879B2 (zh) |
CN (1) | CN203727105U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660407A (zh) * | 2014-08-29 | 2017-05-10 |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 充气轮胎 |
CN107206846A (zh) * | 2015-01-22 | 2017-09-26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CN111433051A (zh) * | 2017-12-28 | 2020-07-17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CN114728552A (zh) * | 2019-11-19 | 2022-07-08 | 大陆轮胎德国有限公司 | 用于车辆的充气轮胎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231974B2 (ja) * | 2014-11-27 | 2017-11-15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6657750B2 (ja) * | 2015-10-14 | 2020-03-04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6653578B2 (ja) | 2016-01-13 | 2020-02-26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タイヤ |
JP6604390B2 (ja) * | 2018-01-16 | 2019-11-13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6819774B2 (ja) * | 2018-03-26 | 2021-01-27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WO2020153011A1 (ja) * | 2019-01-23 | 2020-07-30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CN109941048B (zh) * | 2019-03-12 | 2024-10-15 | 赛轮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全天候suv子午线轮胎 |
JP7121695B2 (ja) * | 2019-06-19 | 2022-08-18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タイヤ |
JP7136169B2 (ja) * | 2020-11-20 | 2022-09-13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タイヤ |
FR3153563A1 (fr) * | 2023-09-29 | 2025-04-04 | Compagnie Generale Des Etablissements Michelin | Pneumatique comprenant des épaules comprenant des découpures à profondeur mesurabl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136537B2 (ja) * | 2002-08-22 | 2008-08-20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4381869B2 (ja) * | 2004-04-09 | 2009-12-09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2013
- 2013-03-21 JP JP2013058735A patent/JP6126879B2/ja active Active
-
2014
- 2014-01-10 CN CN201420016239.3U patent/CN203727105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660407A (zh) * | 2014-08-29 | 2017-05-10 |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 充气轮胎 |
US10308077B2 (en) | 2014-08-29 | 2019-06-04 |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 Pneumatic tire |
CN107206846A (zh) * | 2015-01-22 | 2017-09-26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US10639937B2 (en) | 2015-01-22 | 2020-05-05 | Th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 Pneumatic tire |
CN111433051A (zh) * | 2017-12-28 | 2020-07-17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CN114728552A (zh) * | 2019-11-19 | 2022-07-08 | 大陆轮胎德国有限公司 | 用于车辆的充气轮胎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4181021A (ja) | 2014-09-29 |
JP6126879B2 (ja) | 2017-05-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3727105U (zh) | 充气轮胎 | |
CN106394138B (zh) | 充气轮胎 | |
CN102529592B (zh) | 充气轮胎 | |
JP5971280B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JP5391243B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JP7122934B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JP2010247759A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JP6558297B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US20170190222A1 (en) | Pneumatic Tire | |
WO2014115589A1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CN105667219B (zh) | 充气轮胎 | |
CN107053959B (zh) | 充气轮胎 | |
JP6571093B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CN103648805A (zh) | 包括设有包含宽部分和窄部分的刀槽花纹的胎面的轮胎 | |
CN102774241A (zh) | 充气轮胎 | |
CN103009935A (zh) | 充气轮胎 | |
JP2010254049A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JP2005145191A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CN107554203A (zh) | 充气轮胎 | |
CN101486301B (zh) | 充气轮胎 | |
CN105922822B (zh) | 充气轮胎 | |
JP5698622B2 (ja) | タイヤ | |
CN103552431B (zh) | 载重汽车轮胎胎面 | |
CN103358821B (zh) | 充气轮胎 | |
JP2017030512A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723 Termination date: 20220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