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707421U - 模块式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模块式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707421U CN203707421U CN201420043770.XU CN201420043770U CN203707421U CN 203707421 U CN203707421 U CN 203707421U CN 201420043770 U CN201420043770 U CN 201420043770U CN 203707421 U CN203707421 U CN 20370742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rminal module
- terminal
- module assembly
- connector according
- assembl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1746 injection moul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9000000565 seal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2—Dustproof, splashproof, drip-proof, waterproof, or flameproof cases
- H01R13/5216—Dustproof, splashproof, drip-proof, waterproof, or flameproof ca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ealing material, e.g. gels or resin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模块式连接器,包括连接器壳体和端子模块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模块组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一体成型的端子,所述端子模块组件与所述连接器壳体为分别成型部件,所述端子模块组件与所述连接器壳体之间通过胶水密封。根据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模块化的端子模块组件,只需单面灌胶密封就能够实现良好的密封性能,降低了连接器的成本。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特别是模块式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电连接器主要包括壳体和设置于壳体中的连接端子。为了满足电连接器的电气和机械等方面的要求,连接端子通常以密封的方式设置于壳体中。尤其对于应用于发动机中将发动机内部信号传输到发动机外部的连接器而言,对连接器的密封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有的这类电连接器通常采用插针工艺(stitching)将各个连接端子分别插入到连接器壳体的相应端子通道中,由于端子与端子通道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各种大小不一的间隙,故必须在插入端子之后在端子通道和各个连接端子之间灌胶密封,如在端子通道的两端进行双面灌胶密封,才能实现满足要求的密封性能。
这种双面灌胶密封需要使用大量的密封胶水,而密封胶水价格昂贵,这导致了连接器的成本较高。另外,由于胶水与金属的热膨胀系数差异较大,连接端子与密封胶水之间的密封效果不甚理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模块式连接器,包括连接器壳体和端子模块组件,其中端子模块组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一体成型的端子,端子模块组件与连接器壳体为分别成型部件,端子模块组件与连接器壳体之间通过胶水密封。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优选实施例中,端子模块组件包括多个分别独立成型的端子模块。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优选实施例中,端子模块组件中的端子模块由端子通过插入注塑工艺而形成。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优选实施例中,端子模块组件包括多个端子模块,多个端子模块分别独立成型并预组装成端子模块组件,端子模块组件作为一个整体插装到连接器壳体中。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优选实施例中,每个端子模块设有组装定位结构。其中,组装定位结构可包括凸柱和/或凹孔。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优选实施例中,在每个端子模块的两个组装面上分别设有构造不同的组装定位结构。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优选实施例中,每个端子模块设有凹陷结构。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优选实施例中,多个端子模块之间通过胶水密封。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优选实施例中,连接器壳体设有端子模块组件容纳部,端子模块组件容纳部与端子模块组件形成过盈配合。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优选实施例中,连接器壳体和端子模块组件中的至少一个上设有止挡部件,止挡部件用于当端子模块组件在连接器壳体中插装入位时阻止两者在插装方向上的进一步运动。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优选实施例中,止挡部件设置成在连接器壳体的横截面上相互平行布置的多个杆状构件,相邻的两个杆状构件之间留有供端子穿过的间隙。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优选实施例中,端子模块组件在其侧面上设有向外突起的凸台,而连接器壳体上设有与凸台对配的凹槽,当端子模块组件在连接器壳体中插装入位时,凸台容纳在凹槽中。优选地,凸台在端子指向方向上的前朝向面设置成相对于在端子模块组件的侧面向后倾斜的斜面。进一步优选地,凸台在端子模块组件的相对的侧面上对称地布置。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优选实施例中,端子模块组件由两个第一端子模块、两个第二端子模块以及两个第三端子模块组装而成;第一端子模块由布置成一排的四个端子通过插入注塑工艺而形成;第二端子模块由布置成一排的六个端子通过插入注塑工艺而形成;第三端子模块由布置成一排的八个端子通过插入注塑工艺而形成。这里,第一端子模块、第二端子模块和第三端子模块上可以分别设有组装定位结构。
优选地,端子模块组件在其侧面上设有向外突起的凸台,而连接器壳体上设有与凸台对配的凹槽,当端子模块组件在连接器壳体中插装入位时,凸台容纳在凹槽中。这里,凸台可以设置于第三端子模块的端侧上。
优选地,两个第一端子模块、两个第二端子模块以及两个第三端子模块中相邻的端子模块之间通过胶水密封。
根据本实用新型,通过改进连接器的构造,具体来说通过采用模块化的端子模块组件,从而只需单面灌胶密封就能够实现良好的密封性能,降低了连接器的成本。
附图说明
图1和图2分别以不同方位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的模块式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的模块式连接器的轴向剖视立体图;
图4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的模块式连接器的轴向视图;
图5是沿着图4中的线A-A截取的剖视图;
图6a和图6b分别与图3相对应地示出了连接器壳体和端子模块组件的轴向剖视立体图;
图7a和图7b分别与图4相对应地示出了连接器壳体和端子模块组件的轴向视图;
图8a和图8b分别与图5相对应地示出了连接器壳体和端子模块组件的轴向剖视图;
图9a和图9b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的端子模块组件中的第一端子模块;
图10a和图10b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的端子模块组件中的第二端子模块;
图11a和图11b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的端子模块组件中的第三端子模块;
图12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的端子模块组件的立体图;
图13至图15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模块式连接器中的连接器壳体的一种可选构造。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模块式连接器。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下面描述的实施例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说明,而非用于对其作出任何限制。在所有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
首先需指出的是,为方便描述,下面以36针连接器为例来详细叙述本实用新型的模块式连接器。
图1和图2分别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的模块式连接器10的立体图。图3示意性示出了模块式连接器10的轴向剖视立体图。图4示意性示出了模块式连接器10的轴向视图。图5是沿着图4中的线A-A截取的剖视图。
参看图1至图5,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的模块式连接器10包括连接器壳体20和端子模块组件40,其中,端子模块组件40包括多个一体成型的端子30(虽然图中示出为多个端子30,但明显的是,也可以仅具有一个端子30),端子模块组件40与连接器壳体20为分别成型部件,端子模块组件40与连接器壳体20之间通过胶水密封。端子模块组件40可以插装在连接器壳体20中,其中端子模块组件4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端子模块400。这里,端子模块组件40中的每个端子模块400分别独立成型,可以分别由端子30通过插入注塑工艺(insert-molding)而形成。通过插入注塑工艺制成的端子模块400中,端子30与端子模块400之间具有良好的密封性,从而在端子模块组件40插装到连接器壳体20后只需在连接器10的一端进行密封。在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中,当端子模块组件40和连接器壳体20组装完成后,对模块式连接器10进行灌胶密封。例如,密封胶水对端子模块组件40中各个端子模块400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另外,密封胶水还可对端子模块组件40与连接器壳体20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优选实施例,在端子模块组件40的具有端子30伸出的一侧(如图1、3所示的上侧)进行灌胶密封即可满足密封要求。
尤其从图3和图5中可以看出,端子模块组件40包括多个端子模块400,具体来说,在所示出的具体实施例中,包括六个端子模块400。这六个端子模块400可以预组装成端子模块组件40,进而端子模块组件40作为一个整体插装到连接器壳体20中。关于六个端子模块400的构造,在后面会进行更具体的描述。
为了更清楚地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模块式连接器10的构造,图6a和图6b分别与图3相对应地示出了连接器壳体20和端子模块组件40的轴向剖视立体图,图7a和图7b分别与图4相对应地示出了连接器壳体20和端子模块组件40的轴向视图,图8a和图8b分别与图5相对应地示出了连接器壳体20和端子模块组件40的轴向剖视图。换言之,图6a、图7a和图8a示出的是连接器壳体20的构造,而图6b、图7b和图8b示出的是端子模块组件40的构造。
从图6a至图8b中可以看出,连接器壳体20设有端子模块组件容纳部50,用于接纳端子模块组件40的插入。这里,端子模块组件容纳部50与端子模块组件40之间优选形成过盈配合。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连接器壳体20还设有在其横截面上相互平行布置的多个杆状构件21,相邻的两个杆状构件21之间留有间隙22。这里的多个杆状构件21可以称作止挡部件,其作用是当将端子模块组件40插装到连接器壳体20的端子模块组件容纳部50中时,起到止挡定位的作用,以保证端子模块组件40与连接器壳体20之间的正确组装。杆状构件21之间的间隙22供端子模块组件40中的端子30在插装时穿过。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这里示出的用作止挡部件的多个杆状构件21只是示例性的,可以设置具有其它各种不同构造的止挡部件。而且,虽然该实施例中将止挡部分设置于连接器壳体20上,但明显的是,也可以将止挡部件设置到端子模块组件40上,或者在连接器壳体20和端子模块组件40上分别都设置有止挡部件。
从图7b和图8a中可以看出,端子模块组件40在其上侧和下侧对称地设有向外突起的凸台41,而连接器壳体20上设有与凸台41对配的凹槽23,当端子模块组件40在连接器壳体20中插装入位时,凸台41容纳在凹槽23中,从而起到辅助定位的作用。可以理解的是,示出的凸台41和凹槽23仅仅是示例性的,可以根据具体应用设置在不同的部位或采用不同的布置形式。
此外,如图7b和图8b所示,端子模块组件40由两个第一端子模块401、两个第二端子模块402以及两个第三端子模块403组装而成。
接着,参照图9a至图12更加详细地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的实施为36针的端子模块组件40的构造。
图9a和图9b分别示意性示出了第一端子模块401的构造。如图9a和图9b所示,第一端子模块401由布置成一排的四个端子30通过插入注塑工艺而形成。第一端子模块401上可设置有凹陷结构,也可称为逃料结构,这样一方面可以节省材料,另一方面可以保持壁厚更均匀些,使得产品注塑后收缩能保持一致,这样更有利于产品尺寸的稳定性。例如,在组装面401a上设有逃料结构405,在组装面401b上设有逃料结构405。第一端子模块401上还可设置有组装定位结构,以便各个端子模块400之间相互连接。例如,在组装面401b上设有凸柱406和凹孔407,可分别配合连接相邻端子模块400上的对配组装定位结构。
图10a和图10b分别示意性示出了第二端子模块402的构造。如图10a和图10b所示,第二端子模块402由布置成一排的六个端子30通过插入注塑工艺而形成。其中,在组装面402a和402b上分别设有逃料结构405以及凸柱406和凹孔407。
图11a和图11b分别示意性示出了第三端子模块403的构造。如图11a和图11b所示,第三端子模块403由布置成一排的八个端子30通过插入注塑工艺而形成。其中,在组装面403a和403b上分别设有逃料结构405以及凸柱406和凹孔407。
上述第一、第二、第三端子模块401,402,403上设置的逃料结构405如上所述一方面可以节省材料,另一方面可以保持壁厚更均匀些,使得产品注塑后收缩能保持一致,这样更有利于产品尺寸的稳定性。凸柱406和凹孔407用作组装定位结构,通过凸柱406和凹孔407可以将各个端子模块根据需要组装到一起形成端子模块组件40。这里,凸柱406和凹孔407只是示例性的,也可以采用其它不同构造的凸起和凹陷作为组装定位结构。另外,同一个端子模块的两个组装面上的组装定位结构的构造可以不同,例如端子模块的一个组装面上凸柱406与凹孔407之间的间距可以不同于另一组装面上凸柱406与凹孔407之间的间距。这样的设计可以保证端子模块在组装时的唯一正确性,也就是所谓的“防呆”设计。
将两个第三端子模块403组装到一起,接着将两个第二端子模块402分别组装到所得结构的两侧,最后将两个第一端子模块进一步分别组装到所得结构的两侧,即可得到如图12所示的端子模块组件40。其中,相邻的端子模块之间可以通过胶水密封。
从图12中还可以看出,凸台41设置于第三端子模块403的端侧上。当然,凸台41也可以设置于其他端子模块的端侧上,甚至还可以设置到在组装过程中未被遮盖的组装面上,只需相应改变连接器壳体20上的对配凹槽23的位置即可。另外,凸台41在端子30指向方向(图12中向上的方向)上的前朝向面41a设置成相对于在端子模块组件40的侧面向后倾斜的斜面,以便于端子模块组件40插装到连接器壳体20中。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上面描述的第一端子模块401、第二端子模块402和第三端子模块403的具体构造只是示例性的,对于36针连接器而言,可以根据具体应用采用不同的模块划分方式。而且,显然的是,对于36针以外的其它连接通道数的连接器,也可以采用上述的模块式构造。
最后,图13至图15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模块式连接器中的连接器壳体的一种可选构造。这种连接器壳体20’与前面所描述的连接器壳体20的主要区别在于并没有设置如前所述的止挡部件和对配凹槽。端子模块组件40可直接插装到连接器壳体20’的用于容纳端子模块组件的容纳部50’中。这种情况下,可以在端子模块组件上设置止挡部件。
上面描述的以及图中所示出的模块式连接器的具体形状和构造都仅仅是示例性的,在本实用新型的教导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进行各种改变或变型,所有这些变型都不脱离由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Claims (20)
1.一种模块式连接器,包括连接器壳体和端子模块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模块组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一体成型的端子,所述端子模块组件与所述连接器壳体为分别成型部件,所述端子模块组件与所述连接器壳体之间通过胶水密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模块组件包括多个分别独立成型的端子模块。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块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模块组件中的端子模块由所述端子通过插入注塑工艺而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模块组件包括多个端子模块,所述多个端子模块分别独立成型并预组装成所述端子模块组件,所述端子模块组件作为一个整体插装到所述连接器壳体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模块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端子模块设有组装定位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模块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组装定位结构包括凸柱和/或凹孔。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模块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每个所述端子模块的两个组装面上分别设有构造不同的组装定位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模块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端子模块设有凹陷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2-8中任一项所述的模块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端子模块之间通过胶水密封。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壳体设有端子模块组件容纳部,所述端子模块组件容纳部与所述端子模块组件形成过盈配合。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壳体和所述端子模块组件中的至少一个上设有止挡部件,所述止挡部件用于当所述端子模块组件在所述连接器壳体中插装入位时阻止两者在插装方向上的进一步运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模块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挡部件设置成在所述连接器壳体的横截面上相互平行布置的多个杆状构件,相邻的两个所述杆状构件之间留有供所述端子穿过的间隙。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模块组件在其侧面上设有向外突起的凸台,而所述连接器壳体上设有与所述凸台对配的凹槽,当所述端子模块组件在所述连接器壳体中插装入位时,所述凸台容纳在所述凹槽中。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模块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台在所述端子指向方向上的前朝向面设置成相对于在所述端子模块组件的侧面向后倾斜的斜面。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模块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台在所述端子模块组件的相对的侧面上对称地布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模块组件由两个第一端子模块、两个第二端子模块以及两个第三端子模块组装而成;所述第一端子模块由布置成一排的四个所述端子通过插入注塑工艺而形成;所述第二端子模块由布置成一排的六个所述端子通过插入注塑工艺而形成;所述第三端子模块由布置成一排的八个所述端子通过插入注塑工艺而形成。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模块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模块、所述第二端子模块和所述第三端子模块上分别设有组装定位结构。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模块组件在其侧面上设有向外突起的凸台,而所述连接器壳体上设有与所述凸台对配的凹槽,当所述端子模块组件在所述连接器壳体中插装入位时,所述凸台容纳在所述凹槽中。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台设置于所述第三端子模块的端侧上。
20.根据权利要求16-19中任一项所述的模块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第一端子模块、所述两个第二端子模块以及所述两个第三端子模块中相邻的端子模块之间通过胶水密封。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043770.XU CN203707421U (zh) | 2014-01-23 | 2014-01-23 | 模块式连接器 |
PCT/IB2015/050298 WO2015110936A1 (en) | 2014-01-23 | 2015-01-15 | Modular connector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043770.XU CN203707421U (zh) | 2014-01-23 | 2014-01-23 | 模块式连接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707421U true CN203707421U (zh) | 2014-07-09 |
Family
ID=510578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20043770.X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707421U (zh) | 2014-01-23 | 2014-01-23 | 模块式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3707421U (zh) |
WO (1) | WO2015110936A1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925188A (zh) * | 2015-07-29 | 2018-04-17 | 莫列斯有限公司 | 模块式连接器 |
CN110114940A (zh) * | 2016-12-20 | 2019-08-09 |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 连接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018985A (en) * | 1989-08-21 | 1991-05-28 | Itt Corporation | Connector with modular terminal devices |
JPH04149973A (ja) * | 1990-10-12 | 1992-05-22 | Japan Atom Energy Res Inst | コネクター |
US5236375A (en) * | 1991-05-09 | 1993-08-17 | Molex Incorporated |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ies |
JP2002093515A (ja) * | 2000-09-11 | 2002-03-29 | Yazaki Corp | 防水コネクタ |
ES2340075T3 (es) * | 2007-04-27 | 2010-05-28 | Tyco Electronics Nederland B.V. | Procedimiento de fabricacion de un contenedor electrico. |
CN103378433A (zh) * | 2012-04-28 | 2013-10-30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端子片及具有端子片的电连接器及端子片的制造方法 |
-
2014
- 2014-01-23 CN CN201420043770.XU patent/CN203707421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5
- 2015-01-15 WO PCT/IB2015/050298 patent/WO2015110936A1/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925188A (zh) * | 2015-07-29 | 2018-04-17 | 莫列斯有限公司 | 模块式连接器 |
CN110114940A (zh) * | 2016-12-20 | 2019-08-09 |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 连接器 |
CN110114940B (zh) * | 2016-12-20 | 2021-09-17 |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 连接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5110936A1 (en) | 2015-07-3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257801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shielding plate | |
KR101867666B1 (ko) | 기판 대 기판 커넥터 및 커넥터 | |
JP2017520091A5 (zh) | ||
JP6935198B2 (ja) | エレクトリックコネクター | |
CN101364686B (zh) | 用于防水连接器的橡胶塞和防水连接器 | |
CN107124909A (zh) | 正反双面电连接器及其组装方法 | |
KR20130001935U (ko) | 전기기계식 박스용 결합 프레임 | |
US10276972B1 (en) | Power connector | |
KR20150073849A (ko) | 전기 커넥터에 사용되는 실 및 이것을 사용하는 방법 | |
CN203707421U (zh) | 模块式连接器 | |
US9627799B2 (en) | Cable connector | |
US7731530B2 (en) | Waterproof plug for connector, waterproof connector comprising the same and method of attaching the same | |
JP7403614B2 (ja) | コネクタ | |
JP2014143198A (ja) | 防水コネクタ及びその組立方法 | |
JP5931965B2 (ja) | スライド台アセンブリ | |
JP4782024B2 (ja) | 電子接続箱及びその組立方法 | |
CN202444701U (zh) | 电子装置的封装盒 | |
JP2009203791A (ja) | ブロック部材を用いたパネル構造体 | |
CN204834948U (zh) | 电连接器 | |
TWM582140U (zh) | Combined fiber optic adapter | |
CN109546420B (zh) | 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8963560A (zh) | 连接器 | |
TWI853318B (zh) | 板對板浮動連接器 | |
JP6490571B2 (ja) | 封止構造 | |
CN219979842U (zh) | 板对板浮动连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709 Termination date: 20210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