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834948U - 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4834948U CN204834948U CN201520586614.2U CN201520586614U CN204834948U CN 204834948 U CN204834948 U CN 204834948U CN 201520586614 U CN201520586614 U CN 201520586614U CN 204834948 U CN204834948 U CN 20483494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rminal
- plug
- socket
- terminals
- circuit boar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是为可相互对接的插头及插座所组成,乃分别组装在不同的电路板上,插座一端具有插槽,插座另外一端具有多个端子槽,以供一排U形第一端子插入并突伸至插槽内,插头上则跨设一排U形第二端子,在插头插入插座的插槽内时,插头的第二端子卡合接触于插座的第一端子而达到电信连接,由于插头及插座上仅分别设有单一排组的第一、第二端子,且第一、第二端子的焊接部是由各端子最靠近电路板的该处,以最短距离直接延伸贴抵电路板,因此简化端子造型,进而可有效缩小电连接器体积,并通过U形第一、第二端子的相互叠合而提供数个卡合接触点,进而维持插头与插座对接后的稳定性,以确保传输信号稳定。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板对板(boardtoboard)连接器,尤其是指可缩小体积及简化工艺的电连接器结构设计。
背景技术
目前已知电连接器组合结构,是包含一插头及一插座,两者被分别设置于两个分离的电路板上,插头及插座内各设有两排端子组,通过插头及插座的对接,而使固定于插头及插座内的端子组相互接触,进而使两个电路板上的电子元件呈电连结。
美国专利第5931689、5842875、5830018、5639248、5626500、5599192号等均揭露了板对板连接器的背景技术。此等板对板连接器包括收容有两排第一端子的插座及收容有两排第二端子的插头,插头与插座相互对接后,两排第一端子与两排第二端子接触配合以构成电连结,其中长直型的第一端子须有足够的长度才能装置于插头内,因此插头高度不能有效减小,不利于连接器的小型化。
美国专利第5975916号对上述的缺失而设计一款低高度板对板连接器,该专利插座的两排第一端子造型为S形并配合末端U形接触部,插头的两排第二端子接触部亦呈U形,插头与插座配合后二U形接触部呈电连结。惟此种设计虽具有低高度、薄型化的优点,但插头及插座上因分别具有两排组的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且插座的端子弯弯曲曲的设计,不仅工艺繁复,更由为使这些弯弯曲曲的接触部有弹性位移空间,因此插座体积仍无法缩减。
随着科技发达,以往定点式的电子装置,逐渐发展成移动式,如智能型手机、平板电脑、智能型手表等,上述这些设备因功能不断增加,安装在电路板上的电子元件封装密度亦随之增加,但电子装置外型却趋于迷你,因此连接器尺寸不仅需要缩小体积外,且连接器尺寸缩小后仍须确保连接器对接后的稳定性,以及电信传输正确性。在越趋复杂的电路布局中及功能性日益增加,对于产品结构的稳定性及使用便利性亦刻不容缓,如果有合适且实用的零组件将可获致如下的积极效益:
一、可使产品体积迷你化,便于携带。
二、简化制作工序,进而降低制作成本。
三、维持信号稳定。
实用新型内容
于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乃可安装在电路板上以进行高速信号传输的连接器,且具有小型化体积等优点,以便能应用于各种电子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乃在于简化工艺,减少模具制作,进而达到降低制作成本。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是为可相互对接的插头及插座所组成,乃分别具有定位柱固定组装在不同的电路板上,插座一端具有插槽,插座另一端可插入一排U形第一端子,插头上则跨设一排U形第二端子,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的焊接部是由各端子以最短距离直接延伸至电路板。所述第一端子的焊接部是由第一端子的一支臂外侧边增加厚度形成,所述第二端子的焊接部是由第二端子上两支臂末端加以延伸形成。插头插入插座的插槽内时,第一端子上的两支臂夹持接触第二端子上的两支臂而达到电信连接。
相较于已知技术,本实用新型乃将电连接器的插头及插座上仅分别设置单一排组的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做相对接,因此相较于设有两排端子的电连接器,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制作成本乃相对较低,且本实用新型第一、第二端子为U形设计,而各端子用与电路板相连的焊接部,仅是由各端子最靠近电路板的该处,以最短距离直接延伸贴抵电路板,没有多余的弯折设计,因此插座也不须预留弹性位移空间,所以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体积自然是可小型化。更由于插头与插座对接后,插头及插座上的两电路板呈垂直设置,U形第一、第二端子可做叠合,U形第一端子的两支臂可夹持接触第二端子的两支臂而提供数个卡合接触点,第一端子的外侧具有卡合部,以对应扣合第二端子内侧的卡合部,进而确保连接器对接后的稳定性,以及电信传输正确性,而适用于移动式设备。
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附图式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组装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组装视角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组合剖视图。
附图标号
1插座
11插槽
12端子槽
13第一端子
130臂
131卡合部
132焊接部
14定位柱
2插头
21端子槽
22第二端子
220臂
221卡合部
222焊接部
23定位柱
A、B电路板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并一同参照其他各图所示,从图中可清楚地看出,本实用新型主要是为可相互对接的插头2及插座1所组成,乃分别组装在不同的电路板A、B上而提供电信连结(如图4),其中,插座1为绝缘材料所制成,插座1一端具有一插槽11(如图3)以供插头2对应插入,插座1的另一端沿着插座1两侧设置多个呈U形状的端子槽12以连通前述插槽11,所述多个端子槽12可供一排多个第一端子13对应插入,该第一端子13由金属冲压裁制呈U形,并具有两支臂130,所述第一端子13插入端子槽12内时,第一端子13上的两支臂130可突伸至插槽11内,两支臂130内侧设置卡合部131,其中一支臂130外侧设置焊接部132,所述插座1外侧具有定位柱14以固定于电路板A上。
插头2为绝缘材料所制成,插头2相对两侧分别设有间隔成排的多个端子槽21,以供一排多个第二端子22反向插入,该第二端子22由金属冲压裁制呈U形,并具有两支臂220,第二端子22的两支臂220可嵌入于端子槽21内,使得第二端子22跨设于插头2上(如图2),所述第二端子22的两支臂220外侧设有卡合部221,两支臂220末端沿伸有焊接部221,插头2外侧具有定位柱23以固定于电路板B上。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组合剖视图,由于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插座1及插头2为了使二块电路板A、B以垂直角度作电连结,因此乃是将该插座1内一排U形第一端子13以横躺方式装配在电路板A上,插头2内的一排U形第二端子22则以倒立方式装配在电路板B上,如此安装有插座1的一电路板A,与安装有插头2的另一电路B板作电连结时,两块电路板A、B可呈垂直角度配置。如果要将二块电路板A、B以水平方式作电连结,只要将插座1内U形第一端子13改以直立式配置在电路板A,两块电路板A、B即可呈水平角度配置。
在插头2与插座1对接后,插座1上的第一端子13左右两支臂130可夹持接触插头2上的第二端子22左右两支臂220,并使第一端子13两支臂130内侧的卡合部131对应扣合第二端子22两支臂220外侧的卡合部221(如图4),因此第一端子13与第二端子22除了具有两个电性接触点外,更可确保连接器对接后的稳定性,以及电信传输正确性,而可适应移动式装置。
另外,由于插座1内第一端子13以横躺方式装配在电路板A,因此第一端子13的焊接部132乃是由最靠近电路板A的该支臂130外侧,往电路板A的方向直接增加厚度所形成,如此第一端子13的焊接部132以最短距离直接延伸贴抵电路板A,没有多余的弯折设计。而插头2上第二端子22因以倒立方式装配在电路板B,故第二端子22的焊接部222乃是由第二端子22的两支臂220末端往电路板B的方向加以延伸成形,如此第二端子22的焊接部222以最短距离直接延伸贴抵电路板B,没有多余的弯折设计,因此插头2也不须预留弹性位移空间,所以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体积自然是可小型化。
纵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各端子用与电路板相连的焊接部,仅是由各端子最靠近电路板的该处,以最短距离直接延伸贴抵电路板,没有多余的弯折设计,因此插头、插座也不须预留弹性位移空间,所以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体积自然是可小型化。更由于插头与插座对接后,U形第一、第二端子可做叠合,第一端子的两支臂可夹持接触第二端子的两支臂而提供数个卡合接触点,进而确保连接器对接后的稳定性,以及电信传输正确性,因此无论在功能上、组装上均是较已知结构简易、方便,而其并未见诸公开使用,合于专利法的规定,故依法提出新型专利申请,恳请赐准专利,实为德便。
Claims (6)
1.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是包含分别组装在不同电路板的插头及插座所组成:
可安装在一电路板上的插头,所述插头其相对两侧分别设有间隔成排的多个端子槽,以供一排多个第二端子跨设在插头上,所述第二端子呈U形并具有两支臂,所述第二端子突伸有焊接部以贴抵电路板,所述焊接部是由跨设在插头的第二端子以最短距离直接延伸至电路板;
可安装在另一电路板上的插座,所述插座其一端具有一插槽以供上述插头插入,插座的另一端沿着两侧设置间隔成排的多个端子槽以连通前述插槽,所述端子槽可供一排多个第一端子对应配置,所述第一端子呈U形并具有两支臂,所述第一端子突伸有焊接部以贴抵电路板,所述焊接部是由第一端子以最短距离直接延伸至电路板;
对接后的插头及插座,第一端子的两支臂夹持接触于第二端子的两支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及插座上分别具有定位柱以固定于电路板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的外侧具有卡合部,以对应扣合第二端子内侧的卡合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的焊接部是由第一端子的一支臂外侧边增加厚度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子的焊接部是由第二端子上两支臂末端加以延伸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插头与插座对接后,插头及插座上的两电路板呈垂直设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586614.2U CN204834948U (zh) | 2015-08-06 | 2015-08-06 | 电连接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20586614.2U CN204834948U (zh) | 2015-08-06 | 2015-08-06 | 电连接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4834948U true CN204834948U (zh) | 2015-12-02 |
Family
ID=546925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20586614.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834948U (zh) | 2015-08-06 | 2015-08-06 | 电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4834948U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511997A (zh) * | 2018-02-11 | 2018-09-07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板对板连接器和电子设备 |
CN109193197A (zh) * | 2018-09-25 | 2019-01-11 | 青岛科技大学 | 一种电路板的电连接装置 |
CN110098519A (zh) * | 2018-01-31 | 2019-08-06 |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 连接器和连接器系统 |
-
2015
- 2015-08-06 CN CN201520586614.2U patent/CN204834948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098519A (zh) * | 2018-01-31 | 2019-08-06 |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 连接器和连接器系统 |
CN110098519B (zh) * | 2018-01-31 | 2021-08-10 |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 连接器和连接器系统 |
CN108511997A (zh) * | 2018-02-11 | 2018-09-07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板对板连接器和电子设备 |
CN109193197A (zh) * | 2018-09-25 | 2019-01-11 | 青岛科技大学 | 一种电路板的电连接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M582251U (zh) | Connector set with built-in locking mechanism and socket connector thereof | |
CN102377035B (zh) | 电连接器以及电路板组件 | |
CN101964459B (zh) | Usb电连接器 | |
JP2003217710A (ja) | 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 |
TWM523990U (zh) | 可正反插的電源插頭連接器 | |
CN204834948U (zh) | 电连接器 | |
TWM493165U (zh) | 線束組件 | |
CN101841112A (zh) | 伸缩式多合一连接器接头 | |
US20170054242A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improved contacts | |
CN106997997A (zh) | 电连接器 | |
CN207098149U (zh) | 板对板电连接器组件及其插座连接器与插头连接器 | |
CN106785594B (zh) | Usb与sd卡混合型电连接器 | |
CN203574208U (zh) | 电讯传输元件连接器组合及电子系统 | |
CN204905501U (zh) | 同轴连接器及其可动导电端子 | |
TWM549460U (zh) | 板對板電連接器組件及其插座連接器與插頭連接器 | |
CN202513411U (zh) | 具限位功能的电连接器插座 | |
JP3211990U (ja) | マルチタイプの収容コネクタ | |
TWM510561U (zh) | 電連接器 | |
CN206685570U (zh) | 连接器端子 | |
CN203932416U (zh) | 连接器插座 | |
CN210007028U (zh) | 电连接器以及端子 | |
CN203242857U (zh) | 挠性线缆的电连接器装置 | |
CN204680781U (zh) | 电源连接器 | |
CN207542430U (zh) | 一种具有连接埠功能的可变型电连接器 | |
TWM501663U (zh) | 可正反插的usb連接器結構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202 Termination date: 201608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