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640806U - 油分离装置 - Google Patents
油分离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640806U CN203640806U CN201320851266.8U CN201320851266U CN203640806U CN 203640806 U CN203640806 U CN 203640806U CN 201320851266 U CN201320851266 U CN 201320851266U CN 203640806 U CN203640806 U CN 20364080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il
- cavity
- gas
- blow
- cylinder block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 239000003921 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4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3
- 239000003595 mi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3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2485 combus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705 motor 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6 ca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567 combustion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JEIPFZHSYJVQDO-UHFFFAOYSA-N iron(III)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O=[Fe]O[Fe]=O JEIPFZHSYJVQD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Lubrication Details And Ventil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油分离装置。该油分离装置(1)包括以与气缸体(2)之间形成空室(S)的状态被固定在该气缸体(2)的侧面的外壳、在空室(S)内设置的油分离部、及与空室(S)连通并将油分离部所分离出的油排出的漏孔(9),在外壳的内壁的漏孔(9)的附近,形成有阻止从漏孔(9)向空室(S)内倒流的油雾(16)的至少一部分的倒流限制部(10)。基于该结构,由于倒流限制部(10)能阻挡从漏孔(9)向空室(S)内倒流的油雾的至少一部分,所以能够减少倒流到空室(S)内的油雾。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从含有油雾的窜缸混合气体中分离出油的油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存在一种使从发动机燃烧室泄漏到曲轴箱的窜缸混合气体流回到进气通道、以进行曲轴箱换气的PCV(PositiveCrankcase Ventilation,曲轴箱强制通风)装置。由于窜缸混合气体从曲轴箱通过时,混入了成为雾状的机油(以下称为油雾),若使窜缸混合气体直接流回到进气通道中再燃烧,则机油消耗量增大。因此,PCV装置中大都设置有将窜缸混合气体中的机油(以下简称为油)分离出、并将所分离出的油送回曲轴箱的油分离装置。
作为油分离装置,例如有一种具备外壳、油分离部及漏孔等的装置。其中,外壳以与气缸体之间形成空室的状态被固定在气缸体的侧面,在上述空室内设置有从窜缸混合气体中将油分离出来的油分离部,漏孔将通往曲轴箱的油通道与上述空室连通。采用具有这种结构的油分离装置,当上述空室内流入窜缸混合气体时,油分离部从窜缸混合气体中将油分离出,被分离出的油从漏孔排出并经由油通道而返回到曲轴箱。
然而,具有上述结构的油分离装置存在以下问题。即,从漏孔倒流到上述空室内的油雾会在该空室内飞散,并与窜缸混合气体一起流回到进气通道中,使得机油消耗量增大。为了解决该问题,可以考虑在漏孔中设置止回阀,或采用不会吸入油雾的油通道结构,但是,这些做法又会导致阀闭塞、结构变复杂这样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减少倒流到设置有油分离部的空室内的油雾,且结构简单的油分离装置。
作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油分离装置。该油分离装置包括,以与气缸体之间形成空室的状态被固定在该气缸体的侧面的外壳、在所述空室内设置的油分离部、及与所述空室连通并将所述油分离部所分离出的油排出的漏孔,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壳的内壁的所述漏孔的附近,形成有阻止从所述漏孔向所述空室内倒流的油雾的至少一部分的倒流限制部。
具有上述结构的本实用新型的油分离装置的优点在于,由于在外壳内壁的漏孔附近形成有阻止从漏孔向空室内倒流的油雾的至少一部分的倒流限制部,所以,从漏孔向空室内倒流的油雾的至少一部分被倒流限制部阻挡,从而能够减少倒流到空室内的油雾。其结果,能够减少机油消耗量。而且,不需追加止回阀等新的部件,只需在外壳的内壁上形成倒流限制部即可,因而能够以简单的结构获得上述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设置有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油分离装置的气缸体侧壁部的一部分的图。
图2是从气缸体侧看到的外壳的图。
图3是图1中的A-A线上的截面图。
图4是图3中的B部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为该实施方式中的记载所限定。
图1表示设置有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油分离装置1的气缸体2的侧壁部3的一部分。气缸体2是组装在汽车等上的发动机的一个组成部分。气缸体2的上侧安装有气缸盖(未图示)及缸盖罩(未图示)。气缸体2的下侧安装有油底壳(未图示)。
这样的发动机中,在压缩冲程及膨胀冲程中,气体从气缸体2的气缸(未图示)与活塞的活塞环(未图示)之间的间隙泄漏到气缸体2的下部及油底壳所围成的空间(以下也称曲轴箱)内。这样的气体包含压缩冲程中漏出的混合气体及膨胀冲程中漏出的燃烧气体等,被称为窜缸混合气体(以下记为窜缸混合气体G)。窜缸混合气体会使发动机机油(以下简称油,并记为油O)劣化,因而有可能成为引起发动机内部生锈的原因。
因此,在发动机中设置有,通过使窜缸混合气体返回进气通道(未图示)并在燃烧室(未图示)中再燃烧,而实现曲轴箱内的换气的PCV装置。PCV装置具有将曲轴箱与进气通道的节流阀(未图示)的下游侧连通的窜缸混合气体通道(后述)。PCV装置中,节流阀的下游侧发生的负压经由窜缸混合气体通道而作用于曲轴箱,因而,从发动机燃烧室中漏出的窜缸混合气体G被吸入到曲轴箱中。然后,由于进气负压,流入曲轴箱内的窜缸混合气体G从曲轴箱经由窜缸混合气体通道而被吸入到进气通道中,并在发动机燃烧室中再燃烧。
然而,窜缸混合气体G从曲轴箱等通过时,油O变成雾状而混入到窜缸混合气体G中。如果使该含有雾状的油O(油雾)的窜缸混合气体G再燃烧,则机油消耗量会增大。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油分离装置1,通过从窜缸混合气体G中将油O分离出来,并将所分离出的油O回收,来减少机油消耗量。
如图1所示,油分离装置1被设置在气缸体2的侧壁部3的外壁面(侧面)3a上。该油分离装置1包括,与气缸体2之间形成空室S的外壳7、油分离部8、及用于将油排出的漏孔9(参照图3)。
在气缸体2的侧壁部3的外壁面3a上,与侧壁部3一体地形成有环状凸条部11。图2所示的外壳7的环状紧固部17通过螺栓等紧固部件12而被紧固在该环状凸条部11上。如此,通过将环状凸条部11与环状紧固部17固定连接而将外壳7固定在气缸体2的侧壁部3(外壁面3a)上,在气缸体2的侧面形成了一个由外壁面3a、环状凸条部11及外壳7围成的空室S。另外,环状凸条部11与环状紧固部17之间被密封,以使窜缸混合气体G无法泄漏到外部。
另外,如图1所示,空室S的上侧的部分设置有用于从窜缸混合气体G中分离出油O(油雾)的油分离部8。在比该油分离部8更靠上游侧的部位,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一对气体通道5、6(窜缸混合气体通道)。各气体通道5、6的下端部与曲轴箱相连。同时,在比油分离部8更靠下游侧的部位,形成有一个下游气体通道(未图示)。该下游气体通道与进气通道的节流阀的进气流下游侧配置的缓冲罐(未图示)相连。由此,油分离部8中,油雾被分离后的窜缸混合气体G经由下游气体通道而流回到进气通道中。
图3是图1中的A-A线上的截面图,图4是图3中的B部的放大图。如图3所示,在气缸体2的侧壁部3内,通过铸造而形成了用于使油从气缸盖返回到曲轴箱的油通道13。该油通道13从气缸体2的顶面一直延伸至曲轴箱内设置的曲轴(未图示)的曲柄轴颈部。由此,从气缸盖排出的油O如图3中的箭头14所指,经由油通道13及曲柄轴颈部而返回到曲轴箱内。
漏孔9在空室S的内壁面上开口,并与空室S内部连通。更详细而言,漏孔9以将位于两个气体通道5、6中间的空室S的底部与油通道13连通的状态,在气缸体2的侧壁部3的外壁面3a上开口。由此,积蓄在空室S的底部的油O如图3中的箭头15所指,经由漏孔9而从空室S排到油通道13中。如此,油通道13的一部分(比漏孔9更靠下侧的部分)兼用作使油分离部8从窜缸混合气体G中分离出的油O返回曲轴箱的回油通道。
采用上述结构,从气体通道5、6被导入到空室S内的窜缸混合气体G中含有的油雾在空室S内一边上升一边与油分离部8的内壁面等接触而被液化,液化后的油O从窜缸混合气体G中分离出,即,因自重而滴到或流到油分离部8内,并积蓄在空室S的底部,其后,通过漏孔9从空室S排到油通道13中,再经由曲柄轴颈部而返回到曲轴箱。
然而,只是通过用漏孔9将空室S与油通道13连通来将所分离出的油O从油分离装置1排出的话,会出现以下问题。即,如上所述那样,PCV装置中,节流阀的下游侧发生的负压经由窜缸混合气体通道而作用于曲轴箱。因此,曲轴箱内的气体有可能经由油通道13(回油通道)而从漏孔9倒流到空室S内,该气体中混入的油雾从漏孔9被吸入到空室S,并在空室S内飞散。这样,倒流的油雾在空室S内飞散,则会与窜缸混合气体G一起倒流到进气通道中被再燃烧,所以,尽管设置了油分离装置1,还是不能有效地减少机油消耗量。
为了解决该问题,可以考虑在漏孔9设置止回阀,或采用不会吸入油雾的油通道结构,但这些做法又会出现阀闭塞、结构变得复杂这样的问题。
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和图4所示,在外壳7的内壁的漏孔9的附近,形成了阻止从漏孔9倒流到空室S中的油雾的至少一部分的倒流限制部10。更具体而言,通常,外壳7上的环状紧固部17被形成为与环状凸条部11形状大致相同,但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那样,使环状紧固部17的靠近漏孔9的部分向内侧膨胀而形成了倒流限制部10。该倒流限制部10被形成为,顶部(图4中的D部)高于气缸体2的C部,侧部E对着漏孔9的入口,从而能够阻挡从漏孔9的入口进入的一部分油雾,而又不影响油O的排出。
如此,通过形成这样的倒流限制部10,从漏孔9倒流到空室S的油雾如图4的箭头16所指,在飞散入空室S内之前就被倒流限制部10挡住而被液化。被这样液化后的油O经由漏孔9而从空室S排到油通道13中,再经由该油通道13而返回到曲轴箱。因此,采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能够使从漏孔9吸入空室S内的油雾的量减少,从而能够减少机油消耗量。而且,不需要增设止回阀等的新部件,只需将外壳7的一部分形成为倒流限制部10即可,因而,能够以简单的结构获得上述效果。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采用了使油通道13一直延伸至曲柄轴颈部的结构,所以,随着曲柄销和连杆的转动而产生油雾的曲轴周围的部分与油通道13的下端部之间能被隔离开。从而,能够更有效地防止油雾的倒流。
Claims (1)
1.一种油分离装置,包括以与气缸体之间形成空室的状态被固定在该气缸体的侧面的外壳、在所述空室内设置的油分离部、及与所述空室连通并将所述油分离部所分离出的油排出的漏孔,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外壳的内壁的所述漏孔的附近,形成有阻止从所述漏孔向所述空室内倒流的油雾的至少一部分的倒流限制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20851266.8U CN203640806U (zh) | 2013-12-20 | 2013-12-20 | 油分离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20851266.8U CN203640806U (zh) | 2013-12-20 | 2013-12-20 | 油分离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640806U true CN203640806U (zh) | 2014-06-11 |
Family
ID=508720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20851266.8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640806U (zh) | 2013-12-20 | 2013-12-20 | 油分离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3640806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050361A (zh) * | 2015-04-08 | 2016-10-26 | 铃木株式会社 | 内燃机的油分离结构 |
CN108678835A (zh) * | 2018-03-29 | 2018-10-19 |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 油气分离器取气结构及发动机 |
-
2013
- 2013-12-20 CN CN201320851266.8U patent/CN203640806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050361A (zh) * | 2015-04-08 | 2016-10-26 | 铃木株式会社 | 内燃机的油分离结构 |
CN106050361B (zh) * | 2015-04-08 | 2018-10-30 | 铃木株式会社 | 内燃机的油分离结构 |
CN108678835A (zh) * | 2018-03-29 | 2018-10-19 |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 油气分离器取气结构及发动机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6549659B2 (ja) | 内燃機関のブリーザ装置 | |
KR20100011749A (ko) | 블로우바이 가스의 오일 분리장치 | |
WO2007101387A1 (fr) | Ventilateur de carter pour moteur à 4 temps | |
JP2009203977A (ja) | 内燃機関のブリーザ装置 | |
CN203640806U (zh) | 油分离装置 | |
KR101052771B1 (ko) | 자동차용 실린더헤드커버 일체형 환기장치 | |
JP4810522B2 (ja) | 内燃機関のブローバイガス還流装置 | |
JP2011074900A (ja) | エンジンのオイル分離装置 | |
JP2015113771A (ja) | 内燃機関 | |
JP2018178958A (ja) | ブローバイガス還元装置 | |
JP6010011B2 (ja) | 内燃機関のブリーザシステム | |
JP2010144696A (ja) | フィルタ式気液分離装置 | |
KR100911511B1 (ko) | 차량 엔진용 크로즈드 크랭크케이스 벤틸레이션(ccv)의블로오버 방지구조 | |
JP5655711B2 (ja) | 内燃機関 | |
JP2006063803A (ja) | エンジンのブローバイガス還元装置 | |
CN207945021U (zh) | 一种带油气分离结构的后齿轮室 | |
JP4442813B2 (ja) | 内燃機関におけるブローバイガスのオイル分離装置 | |
JP5958271B2 (ja) | オイル排出構造 | |
CN219672704U (zh) | 一种单缸机负压装置 | |
JP2014077364A (ja) | 内燃機関 | |
CN111963275B (zh) | 带预分离功能的侧置油气分离器 | |
JP7655259B2 (ja) | 内燃機関 | |
CN114046193A (zh) | 一种分离器回油到飞轮壳的结构 | |
JP3894832B2 (ja) | エアコンプレッサのピストン | |
WO2016143501A1 (ja) | 内燃機関のオイルミスト分離機構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6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