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560737U - 灯 - Google Patents
灯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560737U CN203560737U CN201320539649.1U CN201320539649U CN203560737U CN 203560737 U CN203560737 U CN 203560737U CN 201320539649 U CN201320539649 U CN 201320539649U CN 203560737 U CN203560737 U CN 20356073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nd side
- cover
- support plate
- opening
- outer en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 Securing Globes, Refractors, Reflectors Or The Like (AREA)
- Led Device Packages (AREA)
-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Cooling, Sealing, Or The Like Of Lighting Devices (AREA)
- Fastening Of Light Sources Or Lamp Hold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通过简单的结构就能够将罩安装于外壳的灯。灯具备:筒状外壳(1);配设在外壳的一端侧的支承板(21);配置于支承板的一端侧的LED(22);配设在外壳上的罩(4)。而且,外壳具备位于周部(11)的内端侧的第1配置部(14)、位于周部的外端侧且比第1配置面(141)更向另一端侧凹陷的第2配置部(15)。罩在开口(41)附近具备向内端侧突出的突片部(43),支承板(21)具备第1端部(211)和第2端部(212),所述第1端部的外端面位于比第1配置部更靠内端侧,将罩配设于外壳时,能够使突片部向另一端侧通过,所述第2端部的外端面位于比第1配置部的外端面更靠外端侧,在与第2配置部之间能够夹持突片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灯。
背景技术
灯为使用发光二极管等光源的灯,例如用于照明或者显示用途。在该种灯,为了保护光源或获得期望的配光等,通常在构成灯的主要部位的外壳上设置透明或乳白色罩。该外壳和罩的连接以往使用粘接或嵌合等方法。
在此,当灯为LED灯泡时,作为以往灯的替代需要适应器具,从而对尺寸的限制较大。外壳和罩的连接结构也较大地受该限制的影响。尤其,较多地适用于筒灯器具的迷你氪灯由于是小型的,因而有时无法采用以往的外壳和罩的连接结构。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54070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通过简单的结构就能够将罩安装于外壳上的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实施方式的灯具备筒状外壳,在一端侧具备开口;支承板,以遮盖开口的方式配设于外壳;光源,配置于支承板的一端侧;罩,以覆盖光源的方式配设于外壳,其中,外壳具备位于一端侧的外端,在一端侧具有配置面的第1配置部、位于比第1配置部更靠外端的位置,且比配置面向另一端侧凹陷的第2配置部,罩在另一端侧具备开口,并且在该开口附近具备向内端侧突出的突片部,支承板具备第1端部和第2端部,所述第1端部的外端面位于与第1配置部的外端面相同或更靠内端侧的位置,将罩配设于外壳上时,突片部能够向另一端侧通过,所述第2端部的外端面位于比第1配置部的外端面更靠外端侧的位置,在与第2配置部之间能够夹持突片部。
上述实施方式中,外壳在与支承板的第1端部以及第2端部对应的第2配置 部还具备向另一端侧凹陷而成的槽部,并且突片部比罩的开口更向另一端侧突出以便能够嵌合于槽部。
上述实施方式中,支承板为安装光源的基板。
上述实施方式中,第2端部由呈圆形的支承板的端部上形成的切口构成。
上述实施方式中,支承板分别具备多个第1端部及第2端部,并且罩具备多个突片部。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灯,其具备筒状外壳,其在一端侧具备周部及开口,并且具备第1配置部和第2配置部,所述第1配置部位于周部的内端侧且在一端侧具有配置面,所述第2配置部位于周部的外端侧且比配置面更向另一端侧凹陷;支承板,其以遮盖外壳的开口的方式配置于配置面,并且具备第1端部和第2端部,所述第1端部的外端面位于与配置部的外端面相同或比配置部的外端面更靠内端侧,所述第2端部的外端面位于比第1配置部的外端面更靠外端侧;光源,配置于支承板的一端侧;罩,在另一端侧具备开口,并在该开口附近具备向内端侧突出的突片部,该突片部在通过了第1端部的外端侧后,周向转动而夹持于第2配置部和第2端部之间,由此配设在外壳上。
附图说明
图1(a)和图1(b)是用于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灯的图。
图2是用于说明在第1实施方式的灯中,卸下罩并从一端侧目视的状态的图。
图3(a)和图3(b)是用于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灯的外壳以及支承板的图。
图4是用于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灯的罩的图。
图5(a)、图5(b)和图5(c)是用于说明对外壳安装罩的图。
图6是用于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灯的图。
图7是用于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灯的图。
图中:1-外壳,11-周部,12-开口,14-第1配置部,141-第1配置面,15-第2配置部,16-槽部,2-LED模块,21-支承板,211-第1端部,212-第2端部,22-LED,4-罩,41-开口,43-突片部。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a)、图1(b)、图2、图3(a)、图3(b)、图4,对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a)、图1(b)是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方式的灯的图,图2是用于说明在第1实施方式的灯中,卸下罩并从一端侧目视的状态的图,图3(a)、图3(b)是用于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灯的外壳以及支承板的图,图4是用于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灯的罩的图。
本实施方式的灯为用于照明或显示用途的全长67mm、直径35mm左右的小型LED灯泡,包括外壳1、LED模块2、螺丝3、罩4、绝缘外壳5、灯头6及点灯电路7。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灯的中心轴上从灯头6观察将罩4所处方向称为一端侧,从罩4观察将灯头6所处方向称为另一端侧,并且在灯的中心轴的垂线上将朝向中心轴的方向称为内端侧,将从中心轴离开的方向称为外端侧而进行说明。
外壳1为导热性能优越的材料例如铝构成的筒,并且包括周部11、形成在周部11的一端侧的开口12、形成在周部11的另一端侧且与开口12连通的开口13。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壳1内面形状及外面形状为从一端侧朝向另一端侧成为直径变小的缩口形状的圆筒。
在该外壳1的周部11的一端侧且内端侧,形成有第1配置部14。第1配置部14在其一端侧具有平坦的第1配置面141。在周部11的一端侧且外端侧,即比第1配置部14更靠外端侧,形成有比第1配置面141向另一端侧凹陷且在一端侧具有平坦的第2配置面151的第2配置部15。即,第1配置部14呈从第2配置面151向一端侧突出的圆筒形状。而且,第2配置部15还具有比第2配置面151更向另一端侧凹陷的槽部16。槽部16为其周向两端被壁分割的槽,在隔着开口12对置的位置、以及相对于周部11的上述位置的中间位置共计三处形成有相同形状的槽。
而且,外壳1在一端侧的内壁面具备凸部17。凸部17呈半圆柱形状,以120°的等间距形成有三个。在凸部17的一端侧的大致中央,形成有螺纹孔171。
LED模块2包括支承板21、LED22、连接器接受部23,并且配置于外壳1的一端侧。
支承板21为氧化铝等陶瓷制或者铝等金属制的圆形基板,其以遮盖外壳1 的开口12的方式配置于第1配置面141。支承板21具备第1端部211、第2端部212、切口213及螺丝切口214。
第1端部211形成在支承板21的端部。第1端部211是通过切除圆形支承板21的一部分,其外端面位于与第1配置部14的外端面相同或更靠内端侧位置的部分。第2端部212形成在支承板21的端部。第2端部212是其外端面位于比第1配置部14的外端面更靠外端侧位置的部分。即,将通过外壳1(=周部11)的中心C1的外径尺寸设为L1、第1配置部14的外径尺寸设为L2、通过支承板21的中心C2的第1端部211的外径尺寸设为L3、第2端部212的外径尺寸设为L4时,满足L3≤L2,且L2<L4<L1。切口213以及螺丝切口214也形成在支承板21的端部。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端部211与第2端部212邻接,配置于与槽部16对应的位置。螺丝切口214与螺纹孔171同样,以120°的等间距形成有三个。
LED22是作为光源的发光二极管。具体而言是在组件(package)上安装发出蓝光的发光芯片,用黄色荧光体层覆盖该发光芯片而成的发光二极管。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支承板21的一端侧串联安装有16个。连接器接受部23具有外壳和连接端子,并且配置于支承板21的一端侧。
螺丝3具有头部和轴部,并且通过将轴部插入于螺丝切口214以及螺纹孔171,使头部卡在支承板21的一端侧,将LED模块2固定于外壳1。
罩4为以聚碳酸酯为主体的透明或乳白色的透光性部件,以覆盖LED22的方式配设于外壳1的一端侧。罩4呈半球状,在其另一端侧具有开口41以及接触面42。在开口41的另一端侧,具备向内端侧突出的突片部43,将通过罩4的中心C3的突片部43的外径尺寸设为L5时,满足L3<L5<L4。突片部43比罩4的开口41还向另一端侧突出。即,突片部43是以跨过接触面42的方式设置于罩4的开口41附近内壁面的卡爪。在本实施方式中,突片部43与槽部16同样,形成在隔着开口12对置的位置、以及相对于周部11上的上述位置的中间位置共计3个位置上。
绝缘外壳5为电绝缘性优越的圆筒状树脂外壳。绝缘外壳5包括主体部51和突出部52。主体部51是以与外壳1的内面紧贴的方式配置于外壳1内部的部分。即,主体部51的外面形状形成为与外壳1的内面形状相同的形状,即从一端侧向另一端侧缩口且具备与凸部17嵌合的凹部(未图示)的形状。突出部52为从外壳1的开口13向另一端侧突出的部分。突出部52为在另一端侧具有壁 的有底开口圆筒状,并且在其壁的中央形成有孔521。
灯头6为安装于器具的灯座的部分,设置于灯的另一端。灯头6包括螺旋状部61、孔眼62及绝缘部63。螺旋状部61为形成在灯头6的侧面的螺旋状的金属部分。孔眼62为形成在灯头6底面的金属部分。绝缘部63为形成在螺旋状部61和孔眼62之间的部分,使螺旋状部61和孔眼62彼此电绝缘。
点灯电路7为用于对LED模块2供给期望的电力的电路,收容于绝缘外壳5的内部。点灯电路7包括配线基板71、电路元件72、受电线73、供电线74及连接器75。配线基板71为在环氧等具有电绝缘性的基板上设置有预定的金属配线的基板,以基板的面与灯的中心轴平行的方式配置于绝缘外壳5的内部。电路元件72的变压器、电容器、二极管等是将LED22点灯的必要的元件,安装在配线基板71的一侧面。受电线73为用于接受电力供给的一对绝缘导线,经由孔521导出到绝缘外壳5的外部,其中一条与螺旋状部61的内面连接、另一条与孔眼62的内面连接。供电线74为用于对LED模块2供给电力的一对绝缘导线,其一端与配线基板71的金属配线连接。连接器75连接在供电线74的另一端的供电部件,经由切口213导出到LED模块2的一端侧,与连接器接受部23嵌合。
在上述灯,电力从器具侧电源经由灯头6供给到点灯电路7,并在点灯电路7转换成期望的电力。该电力供给到LED模块2,从而从LED22生成白色光,该白色光通过罩向外射出。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的灯的组装进行说明。首先,将树脂外壳5从一端侧插入而配置于外壳1的内部。接着,对树脂外壳5的突出部52安装灯头6之后,以使配线基板71顺着灯中心轴的方式将点灯电路7配置在树脂外壳5的内部,将一对受电线73的一条连接于螺旋状部61,另一条连接于孔眼62。接着,对第1配置面141配置LED模块2,将螺丝3插入螺丝切口214和螺纹孔171,将支承板21固定于第1配置部14之后,将连接器75嵌入连接器接受部23。最后,将罩4连接于外壳1。
接着,参照图4详细说明对外壳1连接罩4的方法。图5(a)、图5(b)、图5(c)中,为了便于理解,在一个突片部43上画上了影线。
首先,如图5(a)所示,使罩4从一端侧靠近外壳1,使接触面42与第2配置面151接触,并且将突片部43插入槽部16。此时,由于突片部43的外径尺寸L5 大于第1端部211的外径尺寸L3而小于第2端部212的外径尺寸L4,因而需要调整外壳1和罩4的位置关系以使突片部43通过第1端部211的外端侧。
当接触面42与第2配置面151接触,突片部43插入于槽部16之后,如图5(b)所示,以C3为中心转动罩4。在该例子中,顺时针方向转动。则,突片部43被槽部16引导而滑动到外壳1的第2配置部15和支承板21的第2端部212之间,如图5(c)所示,成为夹在其间的状态。另外,槽部16的周向两端的壁的一端形成在第1端部211附近而另一端形成在第2端部212附近。因此,突片部43夹在第2配置部15和第2端部212之间之后不再转动,能够维持突片部43被夹持的状态。由此,能够将罩4连接于外壳1。而且,如果将突片部43反方向转动并将突片部43向一端侧拔出就可以从外壳1卸下罩4。另外,所谓夹持优选为突片部43与第2配置部15和第2端部212接触并且不松动的状态,但是还包括上述状态不易解除程度的状态。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壳1的结构为具备位于一端侧的外端,且在一端侧具有第1配置面141的第1配置部14、位于比第1配置部14更靠外端的位置,且比第1配置面141向另一端侧凹陷的第2配置部15;罩4的结构为在另一端侧具备开口41,并且在该开口41附近具备向内端侧突出的突片部43;。支承板21具备第1端部211和第2端部212,所述第1端部211的外端面位于与第1配置部14的外端面相同或更靠内端侧的位置,将罩4配设于外壳1上时,突片部43能够向另一端侧通过,所述第2端部212的外端面位于比第1配置部14的外端面更靠外端侧的位置,在与第2配置部15之间能够夹持突片部43。
如此,通过将支承板21的另一端侧的外端部作为突片部43的防脱件,能够不易受灯外径的影响。即,即使是受尺寸的限制较大的小型灯,本结构也能够适用。而且,由于相对于外壳1的外径尺寸L1能够确保相对较大的支承板21的外径尺寸,因而有助于元件配置的自由度和散热性。而且,由于能够不使用粘接剂就固定外壳1和罩4,因而能够装卸。另外,如果通过去掉圆形支承板21的端部而形成第2端部212,则容易构成第2端部212。
而且,通过将外壳1构成为还具备在与支承板21的第1端部211以及第2端部212对应的第2配置部上向另一端侧凹陷的槽部16,并且将突片部43构成为比罩4的开口41更向另一端侧突出以便能够嵌合于槽部16,在转动时,突片部43能够通过槽部16的侧壁引导,并且不进行预定以上的转动。而且,转动之 后,突片部43成为被第2配置部15、槽部16以及第2端部212夹持的状态,因而能够提高固定强度。
而且,通过在支承板21上分别形成多个第1端部211以及第2端部212,并且在罩4上与第1端部211以及第2端部212相对应形成多个突片部43,罩4的转动变得容易,且能够进一步提高与外壳1的固定强度。
而且,通过将安装有光源即LED22的基板作为支承板21,支承板21兼具作为LED模块2的基板的功能和固定罩4的功能,因而能够减少部件数而简化结构。
(第2实施方式)
图6是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2实施方式的灯的图。对于该第2实施方式的各部分,与第1实施方式的各部分相同的部分,标上相同的符号,省略其说明。
在该实施方式中,第2配置部15不具备槽部16,而是将第1配置部14的外径尺寸L2形成为与罩4的开口41的开口直径大致相同大小,并且在第1实施方式中形成有槽部16的位置上具备向内端侧凹陷的凹部18。而且,罩4具有向内端侧突出却没有比开口41更向另一端侧突出的突片部43。另外,突片部43的突出长度与凹部18大致相同。
在第2实施方式中,对外壳1连接罩4时,突片部43通过第1端部211的外端侧之后,与凹部18接触,接着通过转动,夹持在第2配置部15和第2端部212之间。因此,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能够容易进行外壳1和罩4的安装。
(第3实施方式)
图7是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3实施方式的灯的图。
在该实施方式中,作为支承板设置金属制平板8,在其一端侧配置LED模块2。而且,LED模块2的安装LED22的基板使用由导热性优越且电绝缘性优越的陶瓷构成的基板21。
作为LED模块2的基板21使用由氧化铝构成的陶瓷等机械强度较弱的材料时,如果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使基板21兼顾罩4的固定,则可能会出现基板21开裂等缺陷。对此,在固定罩4时,将平板8设置于外壳1的一端侧,在该平板8的一端侧配置LED模块2。
在第3实施方式中,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也能够容易进行外壳1和罩4的 安装。
本实用新型不只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形。
例如,光源可以是激光二极管,也可以将发光芯片直接安装于基板。
周部11也可以仅形成于外壳1的一端侧。即,外壳1可以在其一端侧的内部具有空间而另一端侧内部则没有空间。而且,第1配置部14无需形成在周部11上的最内端,也可以在周部11的比第1配置部14更靠内端侧存在别的部位。第2配置部15也与之相同。而且,别的部位也可以存在于第1配置部14和第2配置部15之间。
罩4无需为半球状,可以是洋梨形状等非半球状、多面形状、如同透镜的形状。而且,突片部43可以另行成型,即可以在半球状罩4的开口41通过粘接剂接合形成。
第1端部211、第2端部212以及突片部43可以在周向上以等间距,例如在支承板21以及罩4上以120°的等间距设置在三个位置。而且,只要设置在多个位置即可,即可以设置在2个位置或4个位置以上位置。
关于外壳1和罩4的连接,可以在彼此的接触部分形成粘接剂而更加牢固地固定。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若干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这些实施方式只是举例说明,并没有限定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意图。这些新实施方式能够以各种其他方式实施,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宗旨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宗旨,并且包含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实用新型及其等同的范围。
Claims (6)
1.一种灯,其特征在于,
具备:筒状外壳,在一端侧具有周部以及开口;
支承板,以遮盖开口的方式配设于外壳;
光源,配置于支承板的一端侧;
罩,以覆盖光源的方式配设在外壳上,
外壳具备第1配置部和第2配置部,所述第1配置部位于周部的内端侧且在一端侧具有第1配置面,所述第2配置部位于周部的外端侧且比第1配置面更向另一端侧凹陷,
罩在另一端侧具备开口,并在该开口附近具备向内端侧突出的突片部,
支承板具备第1端部和第2端部,所述第1端部的外端面位于与第1配置部的外端面相同或更靠内端侧的位置,将罩配设于外壳上时,突片部能够向另一端侧通过,所述第2端部的外端面位于比第1配置部的外端面更靠外端侧的位置,在与第2配置部之间能够夹持突片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灯,其特征在于,
外壳在与支承板的第1端部以及第2端部对应的第2配置部还具备向另一端侧凹陷而成的槽部,并且突片部比罩的开口更向另一端侧突出以便能够嵌合于槽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灯,其特征在于,
支承板为安装光源的基板。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灯,其特征在于,
第2端部由呈圆形的支承板的端部上形成的切口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灯,其特征在于,
支承板分别具备多个第1端部及第2端部,并且罩具备多个突片部。
6.一种灯,其特征在于,具备:
筒状外壳,其在一端侧具备周部及开口,并且具备第1配置部和第2配置部,所述第1配置部位于周部的内端侧且在一端侧具有配置面,所述第2配置部位于周部的外端侧且比配置面更向另一端侧凹陷;
支承板,其以遮盖外壳的开口的方式配置于配置面,并且具备第1端部和第2端部,所述第1端部的外端面位于与配置部的外端面相同或比配置部的外端面更靠内端侧,所述第2端部的外端面位于比第1配置部的外端面更靠外端侧;
光源,其配置于支承板的一端侧;
罩,其在另一端侧具备开口,并在该开口附近具备向内端侧突出的突片部,该突片部在通过了第1端部的外端侧后,周向转动而夹持于第2配置部和第2端部之间,由此配设在外壳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005670 | 2013-01-16 | ||
JP2013005670A JP2014137897A (ja) | 2013-01-16 | 2013-01-16 | ランプ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560737U true CN203560737U (zh) | 2014-04-23 |
Family
ID=505104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20539649.1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560737U (zh) | 2013-01-16 | 2013-08-30 | 灯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14137897A (zh) |
CN (1) | CN203560737U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9109983A (ja) * | 2017-12-15 | 2019-07-04 | 岩崎電気株式会社 | ランプ |
JP7038291B2 (ja) * | 2018-05-14 | 2022-03-18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照明装置 |
-
2013
- 2013-01-16 JP JP2013005670A patent/JP2014137897A/ja active Pending
- 2013-08-30 CN CN201320539649.1U patent/CN203560737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4137897A (ja) | 2014-07-2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1441261B1 (ko) | 전구형 램프 및 조명기구 | |
EP2469156A1 (en) | Lamp device and illumination apparatus | |
JP5799850B2 (ja) | ランプ装置および照明器具 | |
JP5565583B2 (ja) | 電球形ランプおよび照明器具 | |
CN101818864A (zh) | 照明装置及照明器具 | |
JP5545446B2 (ja) | 電球形ランプおよび照明器具 | |
JP5732612B2 (ja) | Ledユニット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照明器具 | |
JP2014154230A (ja) | ランプ装置、発光装置および照明装置 | |
WO2013128732A1 (ja) | 発光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照明器具 | |
JP5257627B2 (ja) | 電球形ランプおよび照明器具 | |
JP3156687U (ja) | 電球型ランプ | |
JP5545447B2 (ja) | 電球形ランプおよび照明器具 | |
JP2016126931A (ja) | ランプ装置および照明装置 | |
CN203560737U (zh) | 灯 | |
JP5799218B2 (ja) | Ledユニット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照明器具 | |
JP5494966B2 (ja) | 電球形ランプおよび照明器具 | |
JP5534216B2 (ja) | ランプ装置および照明装置 | |
WO2013128733A1 (ja) | 発光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照明器具 | |
CN203718434U (zh) | 灯 | |
JP2017084534A (ja) | 照明装置 | |
JP6332631B2 (ja) | ランプ装置および照明装置 | |
JP7017400B2 (ja) | 照明装置 | |
JP2012059494A (ja) | 電球形ランプ及び照明器具 | |
JP6796268B2 (ja) | ランプ装置および照明装置 | |
CN204227114U (zh) | 灯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423 Termination date: 202108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