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03415734U - 电连接器结构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415734U
CN203415734U CN201320515783.8U CN201320515783U CN203415734U CN 203415734 U CN203415734 U CN 203415734U CN 201320515783 U CN201320515783 U CN 201320515783U CN 203415734 U CN203415734 U CN 2034157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ic connector
shell body
connector structure
turn
sid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515783.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显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NSHAN SHANGZHENG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UNSHAN SHANGZHENG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NSHAN SHANGZHENG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KUNSHAN SHANGZHENG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20515783.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41573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4157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415734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结构,包括座体和定位机构,所述座体设有一侧延伸舌板的基座,且在舌板内设有端子组,所述端子组一侧设有接触部,而相对接触部的另一侧延伸穿出基座外部形成焊接部;所述定位机构包括定位于座体上的外壳体,外壳体的轴部上枢接有旋动体,且外壳体内部形成有插接空间,而外壳体后方处反向弯折有至少一个连接部,再朝插接空间内延伸有罩覆定位于舌板外部的遮蔽板,并在外壳体与旋动体之间形成有可供外部电连接器插入且与端子组上的接触部形成电性连接的插接口。由此设计的电连接器结构整体结构稳定、组装简便且成本低廉。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结构,尤其涉及一种结构轻薄短小、组装简便且制造成本低廉的电连接器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计算机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计算机的型态由桌面计算机发展成体积较小、携带方便的笔记本电脑,并普遍存在于社会上的各个角落,当用户在进行数据讯号传输或是与其它接口设备相连接时,即需要所谓的接口设备,而一般市面上的接口设备最为普遍且广为大众所使用的仍以通用串行总线(USB)作为主流。
再者,随着笔记本电脑、超轻薄笔记本电脑等电子装置设计皆趋向于轻、薄、短、小,而为了使电子装置体积缩小,电子装置内部电路板上的电连接器则需小而精密,整体结构强度也需随之加强,且因通用串行总线连接器也由早期规格型式(USB2.0)升级为更高阶规格型式(USB3.0),并提升其实用的功能与应用范围,但因电连接器必须符合USB的尺寸规范,其宽度及长度皆为固定而无法作缩减,以避免因舌板尺寸缩减而影响整体的结构强度,若是舌板尺寸缩减,则将导致端子组容易退出于舌板或结构破坏的情况发生,另外,电连接器具有标准规格并具有一定的体积,且因现今笔记本电脑、平板计算机、超轻薄笔记本电脑(Ultra book)等电子装置对于厚度设计的锱铢必较,使电子装置内部除了电路板以外,若是将电连接器设置于电路板上便会占用更多的体积与空间,使电子装置将无法变得更为轻薄。
所以,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即为从事此行业的相关厂商所欲研究改善的方向所在。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电连接器结构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设计一种结构轻薄短小、组装简便且制造成本低廉的电连接器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电连接器结构,包括座体和定位机构,所述座体设有一侧延伸舌板的基座,且在舌板内设有端子组,所述端子组一侧设有接触部,而相对接触部的另一侧延伸穿出基座外部形成焊接部;所述定位机构包括定位于座体上的外壳体,外壳体的轴部上枢接有旋动体,且外壳体内部形成有插接空间,而外壳体后方处反向弯折有至少一个连接部,再朝插接空间内延伸有罩覆定位于舌板外部的遮蔽板,并在外壳体与旋动体之间形成有可供外部电连接器插入且与端子组上的接触部形成电性连接的插接口。
进一步地,所述基座与舌板可为一体成型或分开组构而成,并在舌板上设有可供端子组上的接触部穿出或露出于舌板底面的端子槽,且端子组符合USB2.0或USB3.0规格。
进一步地,所述舌板后方设有挡板,并于挡板上设有至少一个嵌槽,且位于嵌槽中央及两侧上方设有卡持槽,所述外壳体的连接部嵌入于挡板上对应的嵌槽内,并在连接部上设有扣持于卡持槽内的扣板。
进一步地,所述舌板位于挡板两侧处设有穿槽,所述遮蔽板表面两侧设有悬空状的弹臂,且遮蔽板上位于连接部后方两侧向后弯折延伸设有穿出于穿槽的焊接脚。
进一步地,所述外壳体上设有基部,基部两侧设有侧板,且两侧板上相邻于连接部前方处的轴部上枢接有旋动体,旋动体两侧设有边板。
进一步地,所述侧板上设有带轴孔的轴部,所述边板上设有枢接于轴孔内且使旋动体呈现开启或闭合状态的凸柱。
进一步地,所述侧板上位于轴部前方处为设有带限位槽的导轨部,对应的,所述边板上设有与导轨部滑配合的滑移部,所述滑移部上设有旋动抵持于限位槽内壁面的抵止片。
进一步地,所述侧板上位于导轨部前方处设有卡孔,并在侧板下方处设有向外弯折的定位脚部,所述边板上位于滑移部前方处设有旋动扣持于卡孔内的定位凸点。
进一步地,所述旋动体外部罩覆定位有保护壳体。
进一步地,所述保护壳体表面上形成有抵持于基部底面处的靠合面,并于保护壳体两侧处设有扣持部,对应的,所述边板上设有卡扣部,卡扣部上设有扣接片,且两扣持部上设有可供扣接片扣持于扣持部内的定位槽。
应用本实用新型所设所计的电连接器结构,可使外壳体与旋动体之间所形成的插接口空间变小,整体高度降低且更为薄型化,以符合产品轻薄短小的设计需求;外壳体与遮蔽板一体成型而精简组装工序,可有效降低整体高度及减少占用的空间,并简化电路板的电路布局及节省组装工时与成本;而且该电连接器结构的整体结构稳定、组装简便、成本低廉。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组装前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组装后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组装后的侧视剖面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另一较佳实施例使用前的侧视剖面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另一较佳实施例使用后的侧视剖面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再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外观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图9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中所示:1、座体,11、基座,12、舌板,121、端子槽,122、扣槽,123、挡板,124、嵌槽,125、卡持槽,126、穿槽,13、端子组,131、接触部,1311、对接面,132、焊接部,2、定位机构,20、插接口,21、外壳体,210、插接空间,211、基部,2111、凸点,212、侧板,2121、卡孔,2122、定位脚部,213、连接部,2131、扣板,214、遮蔽板,2141、弹臂,2142、凸扣,2143、焊接脚,215、轴部,2151、轴孔,216、导轨部,2161、限位槽,22、旋动体,221、基部,2211、凸点,222、边板,2221、凸柱,2222、定位凸点,223、滑移部,2231、抵止片,224、卡扣部,2241、扣接片,23、保护壳体,231、靠合面,232、扣持部,2321、定位槽,3、电路板,31、破孔,32、接点,33、插孔,4、电连接器,41、插头,411、平板端子,412、弹性端子,42、外壳,421、扣孔,5、电子装置,51、本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比较直观、完整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现就结合本实用新型多个实施例及其附图进行非限制性的特征说明如下: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该座体1上设有基座11,并于基座11一侧处设有舌板12,且该基座11与舌板12可为一体成型或分开组构而成,而舌板12上则设有可供端子组13定位的端子槽121,并于端子组13一侧设有接触部131,且相对于接触部131的另一侧设有焊接部132。
再者,舌板12两侧均设有扣槽122,并于舌板12后方凸设有挡板123,挡板123相邻于舌板12表面设有至少一个嵌槽124,且位于两嵌槽124的中央及两侧上方设有卡持槽125,挡板123两侧均设有穿槽126;另外,端子组13较佳实施为具有呈上下层迭排列状的复数端子,其中下排的四根端子为可符合USB2.0规格,且各上排的五根端子加上下排的四根端子符合USB3.0规格,并于上排五根端子的接触部131底部形成有对接面1311,而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端子组13为符合USB3.0规格,只是一种较佳的实施状态,在实际应用时,也可设置有下排符合USB2.0规格的四根端子。
该定位机构2包括一外壳体21、旋动体22和保护壳体23,并于外壳体21的基部211两侧均设有侧板212,基部211内壁面设有凸点2111,且两侧板212与基部211内部之间形成有插接空间210,而外壳体21的基部211后方处则反向弯折有至少一个连接部213,再朝插接空间210内延伸有水平的遮蔽板214,并于外壳体21的侧板212上相邻于连接部213前方处均设有带轴孔2151的轴部215,且侧板212上位于轴部215前方处设有具有弯弧状限位槽2161的导轨部216。
另外,外壳体21的两侧板212上位于导轨部216前方处设有卡孔2121,并于侧板212下方处设有向外弯折的定位脚部2122,而外壳体21的较佳实施例为具有两连接部213,且位于两连接部213中央及两侧处设有向后延伸的扣板2131,并在遮蔽板214表面两侧均设有悬空状的弹臂2141,其遮蔽板214两侧设有凸扣2142,且遮蔽板214上位于连接部213后方两侧处设有向后弯折延伸的焊接脚2143。
然而,定位机构2位于外壳体21的轴部215上枢接有旋动体22,并于外壳体21与旋动体22之间形成有一插接口20,而旋动体22上的基部221两侧则设有边板222,并于基部221内壁面处设有凸点2211,其边板222上设有枢接于轴孔2151内的凸柱2221,且两边板222上皆设有位于导轨部216处旋动抵持位移的滑移部223,再于滑移部223上具有向外弯折的抵止片2231;旋动体22的两边板222上位于滑移部223前方处设有旋动扣持于卡孔2121内的定位凸点2222,并在边板222下方处均设有具有倒钩状扣接片2241的卡扣部224。
另外,上述旋动体22外部可利用组装的方式进一步罩覆定位有保护壳体23,这仅仅是一种较佳的实施状态,并在保护壳体23表面上形成有抵持于旋动体22的基部221底面处呈一定位的靠合面231,保护壳体23两侧设有扣持部232,且两扣持部232上具有可供卡扣部224上的扣接片2241扣持于其内的定位槽2321,但在实际应用时,也可省略保护壳体23结构设计。
如图4、图5和图6所示,其中,该电路板3前方侧缘处向内剖设有破孔31,并于破孔31的周围设有接点32和插孔33。
当定位机构2的外壳体21与座体1组装结合时,先将座体1的舌板12插入外壳体21的插接空间210,即可推动基座11朝外壳体21横向位移,并使舌板12嵌入于遮蔽板214内侧处,且当舌板12推入至定位后,便可将遮蔽板214罩覆定位于舌板12外部,并将遮蔽板214两侧的凸扣2142扣持于舌板12上对应的扣槽122内,而外壳体21后方的连接部213则嵌入于挡板123上对应的嵌槽124内,其扣板2131便会扣持于卡持槽125内,且遮蔽板214后方两侧的焊接脚2143穿出于挡板123两侧的穿槽126,同时使端子组13下排端子一侧悬空状的接触部131穿出于舌板12底面处,而上排端子的接触部131则由平整状的对接面1311露出于舌板12底面处,且各端子组13另一侧的焊接部132穿出于基座11后方,这样便可完成本实用新型整体的组装。
将座体1利用定位机构2的外壳体21呈破板式定位于电路板3上的破孔31内,并使端子组13的各焊接部132分别定位于电路板3上对应的接点32(如穿孔)处,而外壳体21侧板212的各定位脚部2122及遮蔽板214的各焊接脚2143则分别定位于电路板3上对应的插孔33中,再利用穿孔(Through Hole)焊接的方式来焊设于电路板3上,这个仅为一种较佳的实施状态,也可利用表面黏着技术(SMT)焊接的方式予以稳固接合后成为一体,并形成良好的电性连接状态。
座体1在宽度标准尺寸不变的条件下,可将长度尺寸适度缩减,并利用定位机构2的外壳体21基部211后方处反向弯折有至少一个连接部213,再朝插接空间210内延伸有罩覆定位于舌板12外部的遮蔽板214,不但可缩减其外壳体21的长度尺寸,同时通过外壳体21一体成型精简组装工序,可有效降低整体高度及减少占用的空间,并简化电路板3的电路布局及节省组装工时与成本,也可将外壳体21的遮蔽板214罩覆定位于舌板12外部,以提升座体1长度缩减后整体的结构强度。
定位机构2的外壳体21与旋动体22为分别由金属材质一体成型所制成,不但整体的构件较少而使组装上更为便利,且因旋动体22外部所罩覆定位的保护壳体23是利用塑料射出所一体成型的,使保护壳体23即可依需求或结构设计成型出不同的特定形状,并具有良好的结构强度,以有效强化旋动体22的结构强度和操作时的顺畅感,同时确保整体结构的稳定性,也可提升外观整体性与外表美观,进而达到结构稳定、组装简便且成本低廉的效果。
如图7-10所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结构可应用于计算机主机、笔记本电脑、平板计算机、超轻薄笔记本电脑(Ultra book)或其它电子装置5内部的电路板3上,而电子装置5的本体51与座体1则可为一体成型或分开组构而成,并使端子组13可透过电路板3进行讯号传输及供应电源使用。
当用户欲将外部电连接器4的插头41横向插接于定位机构2外壳体21的插接空间210内时,可通过手动方式向上或向下扳动旋动体22,以外壳体21的轴部215的轴心朝外侧作旋转而呈现开启状态,或是可由外部电连接器4向上或向下推顶于旋动体22的基部221上,使旋动体22受到推顶的作用后朝外侧作旋转开启,且该外壳体21与旋动体22间所形成的插接口20空间变大,以便于插头41由插接口20处插接于外壳体21的插接空间210内,同时将插头41上所穿设定位的平板端子411与弹性端子412分别抵持接触于端子组13的各接触部1311上,形成电性连接。
而旋动体22在旋转的过程中,可使滑移部223沿着外壳体21上对应的导轨部216作旋动抵持位移的动作,且当旋动体22向上旋转至定位时,便可利用滑移部223的抵止片2231旋动抵持于导轨部216上的限位槽2161内壁面处,起到挡止定位作用,用以限制旋动体22朝外侧作旋转最大的角度范围,使旋动体22不易受到外部电连接器4推顶的作用,不会产生结构上的损伤或破坏。
当外部电连接器4插入至外壳体21的插接空间210内后,可使插头41外部罩覆的外壳42抵压于遮蔽板214的两弹臂2141上呈一弹性变形,且当外部电连接器4插入至定位时,便可将弹臂2141经由弹性变形与复位的过程后再扣持定位于外壳42上对应的扣孔421内,同时由于外壳体21与旋动体22内壁面处的凸点2111、2211抵持于外壳42上,而使外部电连接器4与座体1及定位机构2插接后形成稳定的电性连接状态,且插头41多次插拔对接后仍可达到稳固而不易松脱的效果,也可通过遮蔽板214与舌板12内部定位的端子组13距离更为接近,并配合旋动体22形成双重屏蔽作用,以有效抑制或滤除讯号传输时产生的电磁波干扰(EMI)及串音干扰,进而使整体讯号传输的质量更为稳定且可靠。
当使用者欲将外部电连接器4拔出时,先将插头41横向拔出于座体1的插接空间210内,并使遮蔽板214的弹臂2141脱离于外壳42的扣孔421,便可快速将插头41拔出,再通过手动方式向上或向下扳动旋动体22,以外壳体21的轴部215为轴心朝内侧作旋转而呈现闭合状态,且当滑移部223的抵止片2231旋动抵持于导轨部216上的限位槽2161内壁面处,起到挡止定位作用,同时将旋动体22边板222的定位凸点2222旋转扣持于外壳体21侧板212上对应的卡孔2121内,可使外壳体21与旋动体22间所形成的插接口20空间变小,整体高度降低且更为薄型化,以符合产品轻薄短小的设计需求。
当然,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非因此即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式内容所为之简易修饰及等效结构变化,均应同理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电连接器结构,包括座体和定位机构,所述座体设有一侧延伸舌板的基座,且在舌板内设有端子组,所述端子组一侧设有接触部,而相对接触部的另一侧延伸穿出基座外部形成焊接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机构包括定位于座体上的外壳体,外壳体的轴部上枢接有旋动体,且外壳体内部形成有插接空间,而外壳体后方处反向弯折有至少一个连接部,再朝插接空间内延伸有罩覆定位于舌板外部的遮蔽板,并在外壳体与旋动体之间形成有可供外部电连接器插入且与端子组上的接触部形成电性连接的插接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与舌板可为一体成型或分开组构而成,并在舌板上设有可供端子组上的接触部穿出或露出于舌板底面的端子槽,且端子组符合USB2.0或USB3.0规格。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舌板后方设有挡板,并于挡板上设有至少一个嵌槽,且位于嵌槽中央及两侧上方设有卡持槽,所述外壳体的连接部嵌入于挡板上对应的嵌槽内,并在连接部上设有扣持于卡持槽内的扣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舌板位于挡板两侧处设有穿槽,所述遮蔽板表面两侧设有悬空状的弹臂,且遮蔽板上位于连接部后方两侧向后弯折延伸设有穿出于穿槽的焊接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上设有基部,基部两侧设有侧板,且两侧板上相邻于连接部前方处的轴部上枢接有旋动体,旋动体两侧设有边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上设有带轴孔的轴部,所述边板上设有枢接于轴孔内且使旋动体呈现开启或闭合状态的凸柱。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上位于轴部前方处为设有带限位槽的导轨部,对应的,所述边板上设有与导轨部滑配合的滑移部,所述滑移部上设有旋动抵持于限位槽内壁面的抵止片。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上位于导轨部前方处设有卡孔,并在侧板下方处设有向外弯折的定位脚部,所述边板上位于滑移部前方处设有旋动扣持于卡孔内的定位凸点。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旋动体外部罩覆定位有保护壳体。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旋动体外部罩覆定位有保护壳体,所述保护壳体表面上形成有抵持于基部底面处的靠合面,并于保护壳体两侧处设有扣持部;对应地,所述边板上设有卡扣部,卡扣部上设有扣接片,且两扣持部上设有可供扣接片扣持于扣持部内的定位槽。
CN201320515783.8U 2013-08-22 2013-08-22 电连接器结构 Expired - Lifetime CN20341573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515783.8U CN203415734U (zh) 2013-08-22 2013-08-22 电连接器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515783.8U CN203415734U (zh) 2013-08-22 2013-08-22 电连接器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415734U true CN203415734U (zh) 2014-01-29

Family

ID=499785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515783.8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415734U (zh) 2013-08-22 2013-08-22 电连接器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41573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670156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201623280U (zh) 电连接器结构
US8961236B2 (en) Connector preventing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CN202076609U (zh) 电连接器
CN202268541U (zh) 电连接器
CN204376004U (zh) 电连接器组合
CN203631884U (zh) 线缆连接器组件
CN104966932A (zh) 可正反插拔使用的高速传输连接器
CN203398423U (zh) 一种电连接器结构
CN201754447U (zh) 微型电连接器
CN204349001U (zh) 电连接器
CN203415734U (zh) 电连接器结构
CN201966439U (zh) 电连接器
CN203398383U (zh) 电连接器结构
US7955136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a fabricating method thereof
CN201887199U (zh) 具有预压结构的插头连接器
CN203386960U (zh) 一种翻盖式的usb连接座
CN204680814U (zh) 可正反插拔使用的高速传输连接器
CN203277757U (zh) 一种网线连接器
CN107104317A (zh) 一种卡托
CN202275982U (zh) 电连接器
CN203398424U (zh) 电连接器
CN201340935Y (zh) 微型插头连接器
CN203277754U (zh) 一种usb连接座
CN201741895U (zh) 堆叠式电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