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02773241U - 散热装置及显示卡模块 - Google Patents

散热装置及显示卡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773241U
CN202773241U CN 201220455796 CN201220455796U CN202773241U CN 202773241 U CN202773241 U CN 202773241U CN 201220455796 CN201220455796 CN 201220455796 CN 201220455796 U CN201220455796 U CN 201220455796U CN 202773241 U CN202773241 U CN 20277324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heat dissipation
section
radiating
fix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220455796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石舜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oler Master Internation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oler Mas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oler Mas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Cooler Master Co Ltd
Priority to CN 201220455796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77324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77324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773241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散热装置,包含复数个散热鳍片以及一S形热管。S形热管固定于散热鳍片上。S形热管具有一吸热段、一第一散热段以及一第二散热段。第一散热段自吸热段的一端朝一第一方向弯折成形,且第二散热段自第一散热段的一端朝一第二方向弯折成形,其中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反。

Description

散热装置及显示卡模块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散热装置及显示卡模块,尤指一种具有S形热管且S形热管的吸热段位于最侧边的散热装置,及应用此散热装置的显示卡模块。
背景技术
散热装置与电子产品的发展息息相关。由于电子产品在运作时,电路中的电流会因阻抗的影响而产生不必要的热能,如果这些热能不能有效地排除而累积在电子产品内部的电子元件上,电子元件便有可能因为不断升高的温度而损坏。因此,散热装置的优劣影响电子产品的运作甚巨。
目前,电子产品最常用的散热装置是通过将热管的一端接触会产生热的电子元件,另一端连接散热鳍片,并以风扇对散热鳍片进行散热。因应不同的散热需求,目前已发展出具有一吸热段与二散热段的S形热管。然而,现有S形热管的吸热段位于两个散热段之间,对于大面积的散热效果较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S形热管且S形热管的吸热段位于最侧边的散热装置,及应用此散热装置的显示卡模块,以解决上述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复数个散热鳍片;以及
一S形热管,固定于该复数个散热鳍片上,该S形热管具有一吸热段、一第一散热段以及一第二散热段,该第一散热段自该吸热段的一端朝一第一方向弯折成形,该第二散热段自该第一散热段的一端朝一第二方向弯折成形,该第二方向与该第一方向相反。
该第一散热段与该第二散热段固定于该复数个散热鳍片的一第一侧,该吸热段固定于该复数个散热鳍片的一第二侧,该第二侧与该第一侧相对。
一第一固定槽以及一第二固定槽形成于该复数个散热鳍片的该第一侧,一第三固定槽形成于该复数个散热鳍片的该第二侧,该第一固定槽位于该第二固定槽与该第三固定槽之间,该第一散热段固定于该第一固定槽中,该第二散热段固定于该第二固定槽中,该吸热段固定于该第三固定槽中。
该复数个散热鳍片的该第二侧还连接一底座,该底座形成有一第四固定槽,以收容固定该吸热段于其中。
还包含一导热基座,固定于该复数个散热鳍片的该第二侧,该吸热段夹设于该复数个散热鳍片与该导热基座之间。
还包含一风扇,设置于该复数个散热鳍片的该第一侧。
该风扇的转动轴心位于该第一散热段与该第二散热段之间。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显示卡模块,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显示卡,包含一显示晶片;
一散热装置,设置于该显示卡上,该散热装置包含:
复数个散热鳍片;以及
一S形热管,固定于该复数个散热鳍片上,该S形热管具有一吸热段、一第一散热段以及一第二散热段,该第一散热段自该吸热段的一端朝一第一方向弯折成形,该第二散热段自该第一散热段的一端朝一第二方向弯折成形,该第二方向与该第一方向相反,该吸热段用以吸收该显示晶片产生的热量。
该第一散热段与该第二散热段固定于该复数个散热鳍片的一第一侧,该吸热段固定于该复数个散热鳍片的一第二侧,该第二侧与该第一侧相对。
一第一固定槽以及一第二固定槽形成于该复数个散热鳍片的该第一侧,一第三固定槽形成于该复数个散热鳍片的该第二侧,该第一固定槽位于该第二固定槽与该第三固定槽之间,该第一散热段固定于该第一固定槽中,该第二散热段固定于该第二固定槽中,该吸热段固定于该第三固定槽中。
该复数个散热鳍片的该第二侧还连接一底座,该底座形成有一第四固定槽,以收容固定该吸热段于其中。
该散热装置另包含一导热基座,固定于该复数个散热鳍片的该第二侧,该吸热段夹设于该复数个散热鳍片与该导热基座之间,该导热基座接触该显示晶片,以将该显示晶片产生的热量传导至该吸热段。
该散热装置另包含一风扇,设置于该复数个散热鳍片的该第一侧。
该风扇的转动轴心位于该第一散热段与该第二散热段之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的S形热管的吸热段位于最侧边,可以使与二散热段接触的散热鳍片的受热面积更大、更平均,可有效增进大面积的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显示卡模块的立体图;
图2为图1中的显示卡模块的侧视图;
图3为图1中的显示卡模块的爆炸图;
图4为图1中的显示卡模块于另一视角的爆炸图;
图5为图3中的散热装置的爆炸图;
图6为图4中的散热装置的爆炸图;
图7为图3中的风扇设置于散热鳍片上的俯视图;
图8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散热装置的示意图;
图9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散热装置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显示卡模块;10显示卡;12、12'、12″散热装置;100显示晶片;120散热鳍片;122S形热管;126导热基座;128风扇;130底座;1200第一固定槽;1202第二固定槽;1204第三固定槽;1300第四固定槽;1220吸热段;1222第一散热段;1224第二散热段;D1第一方向;D2第二方向;S1第一侧;S2第二侧;C转动轴心。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6,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显示卡模块1的立体图,图2为图1中的显示卡模块1的侧视图,图3为图1中的显示卡模块1的爆炸图,图4为图1中的显示卡模块1于另一视角的爆炸图,图5为图3中的散热装置12的爆炸图,图6为图4中的散热装置12的爆炸图。如图1至图4所示,显示卡模块1包含一显示卡10以及一散热装置12。显示卡10包含一显示晶片100。散热装置12设置于显示卡10上,用以对显示卡10的显示晶片100进行散热。需说明的是,散热装置12也可设置于其他电子元件上,不以设置于显示卡10上为限。
如图1至图6所示,散热装置12包含复数个散热鳍片120、两个S形热管122、一导热基座126以及两个风扇128。S形热管122固定于散热鳍片120上。需说明的是,两侧的S形热管122以及风扇128的结构设计与作用原理大致相同,以下仅利用单侧的S形热管122以及风扇128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点。
S形热管122具有一吸热段1220、一第一散热段1222以及一第二散热段1224。第一散热段1222自吸热段1220的一端朝一第一方向D1弯折成形,且第二散热段1224自第一散热段1222的一端朝一第二方向D2弯折成形,其中第二方向D2与第一方向D1相反(如图5与图6所示)。换言之,吸热段1220位于S形热管122的最侧边。吸热段1220用以吸收显示晶片100产生的热量,再将热量传导至第一散热段1222与第二散热段1224。
于此实施例中,第一散热段1222与第二散热段1224固定于散热鳍片120的一第一侧S1,且吸热段1220固定于散热鳍片120的一第二侧S2,其中第二侧S2与第一侧S1相对。如图5与图6所示,一第一固定槽1200以及一第二固定槽1202形成于散热鳍片120的第一侧S1,且一第三固定槽1204形成于散热鳍片120的第二侧S2,其中第一固定槽1200位于第二固定槽1202与第三固定槽1204之间。S形热管122的第一散热段1222固定于第一固定槽1200中,第二散热段1224固定于第二固定槽1202中,且吸热段1220固定于第三固定槽1204中。于实际应用中,可利用焊接、卡合结构或其他固定方式将S形热管122固定于散热鳍片120上。
导热基座126固定于散热鳍片120的第二侧S2,其中S形热管122的吸热段1220夹设于散热鳍片120与导热基座126之间。导热基座126可由铜或其他导热材料制成。此外,风扇128设置于散热鳍片120的第一侧S1。换言之,风扇128与第一散热段1222、第二散热段1224位于散热鳍片120的同一侧。
在显示卡模块1完成组装后,导热基座126接触显示卡10的显示晶片100(如图2所示),以将显示晶片100运作时产生的热量传导至S形热管122的吸热段1220,再由吸热段1220将热量传导至第一散热段1222与第二散热段1224。此种将S形热管122最侧边作为吸热段1220的设计,可以使与第一散热段1222、第二散热段1224接触的散热鳍片120的受热面积更大、更平均,可有效增进大面积的散热效果。此外,将吸热段1220与第一散热段1222、第二散热段1224固定于散热鳍片120的相异二侧的设计,可加强S形热管122与散热鳍片120的结合强度。再者,由于风扇128与第一散热段1222、第二散热段1224位于散热鳍片120的同一侧,风扇128可将风流直接吹在第一散热段1222与第二散热段1224上,进而有效提升散热效果。
请参阅图7,图7为图3中的风扇128设置于散热鳍片120上的俯视图。如图7的左半部所示,本实用新型可使风扇128的转动轴心C位于S形热管122的第一散热段1222与第二散热段1224之间,以使风扇128产生的风流可以平均地吹在第一散热段1222与第二散热段1224上,进而有效提升散热效果。
需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也可不需设置上述的导热基座126,而使S形热管122的吸热段1220直接接触显示卡10的显示晶片100,而直接将显示晶片100运作时产生的热量带走。进一步来说,散热装置12上两侧S形热管122的吸热段1220,其用来直接接触显示晶片100的底面为共平面设计。也就是说,二个S形热管122的吸热段1220可以通过热管削平、热管压扁等制程而达到二个吸热段1220的底面为共平面的目的。
又,S形热管122的吸热段1220用来直接接触显示晶片100的底面也可以为共平面的设计。另外,S形热管122的吸热段1220用来直接接触显示晶片100的底面也可以与散热鳍片120的底面为共平面的设计。
配合图2,请参阅图8。图8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散热装置12'的示意图。散热装置12′与上述的散热装置12的主要不同的处在于,散热装置12'的散热鳍片120的第二侧S2更连接一底座130。如图8所示,底座130形成有第四固定槽1300,以收容固定S形热管122的吸热段1220于其中。此外,由于散热装置12'不具有上述的导热基座126,S形热管122的吸热段1220直接接触显示卡10的显示晶片100,而直接将显示晶片100运作时产生的热量带走。进一步来说,散热装置12'上两侧S形热管122的吸热段1220,其用来直接接触显示晶片100的底面为共平面设计。也就是说,二个S形热管122的吸热段1220可以通过热管削平、热管压扁等制程而达到二个吸热段1220的底面为共平面的目的。另外,S形热管122的吸热段1220用来直接接触显示晶片100的底面也可以与散热鳍片120的底面为共平面的设计。
配合图2,请参阅图9。图9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散热装置12″的示意图。散热装置12″与上述的散热装置12的主要不同的处在于,散热装置12″系将S形热管122的吸热段1220与第一散热段1222、第二散热段1224固定于散热鳍片120的同一侧。如图9所示,S形热管122的吸热段1220、第一散热段1222与第二散热段1224都固定于散热鳍片120的第二侧S2。需说明的是,图9中与图2中所示相同标号的元件,其作用原理大致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S形热管的吸热段位于最侧边,可以使与二散热段接触的散热鳍片的受热面积更大、更平均,可有效增进大面积的散热效果。此外,本实用新型系将吸热段与二散热段固定于散热鳍片的相异二侧,可加强热管与散热鳍片的结合强度。再者,本实用新型使风扇与二散热段位于散热鳍片的同一侧,使得风扇可将风流直接吹在二散热段上,进而有效提升散热效果。
以上说明对本实用新型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4)

1.一种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复数个散热鳍片;以及
一S形热管,固定于该复数个散热鳍片上,该S形热管具有一吸热段、一第一散热段以及一第二散热段,该第一散热段自该吸热段的一端朝一第一方向弯折成形,该第二散热段自该第一散热段的一端朝一第二方向弯折成形,该第二方向与该第一方向相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散热段与该第二散热段固定于该复数个散热鳍片的一第一侧,该吸热段固定于该复数个散热鳍片的一第二侧,该第二侧与该第一侧相对。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一第一固定槽以及一第二固定槽形成于该复数个散热鳍片的该第一侧,一第三固定槽形成于该复数个散热鳍片的该第二侧,该第一固定槽位于该第二固定槽与该第三固定槽之间,该第一散热段固定于该第一固定槽中,该第二散热段固定于该第二固定槽中,该吸热段固定于该第三固定槽中。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复数个散热鳍片的该第二侧还连接一底座,该底座形成有一第四固定槽,以收容固定该吸热段于其中。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导热基座,固定于该复数个散热鳍片的该第二侧,该吸热段夹设于该复数个散热鳍片与该导热基座之间。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风扇,设置于该复数个散热鳍片的该第一侧。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风扇的转动轴心位于该第一散热段与该第二散热段之间。
8.一种显示卡模块,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显示卡,包含一显示晶片;
一散热装置,设置于该显示卡上,该散热装置包含:
复数个散热鳍片;以及
一S形热管,固定于该复数个散热鳍片上,该S形热管具有一吸热段、一第一散热段以及一第二散热段,该第一散热段自该吸热段的一端朝一第一方向弯折成形,该第二散热段自该第一散热段的一端朝一第二方向弯折成形,该第二方向与该第一方向相反,该吸热段用以吸收该显示晶片产生的热量。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卡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散热段与该第二散热段固定于该复数个散热鳍片的一第一侧,该吸热段固定于该复数个散热鳍片的一第二侧,该第二侧与该第一侧相对。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卡模块,其特征在于:一第一固定槽以及一第二固定槽形成于该复数个散热鳍片的该第一侧,一第三固定槽形成于该复数个散热鳍片的该第二侧,该第一固定槽位于该第二固定槽与该第三固定槽之间,该第一散热段固定于该第一固定槽中,该第二散热段固定于该第二固定槽中,该吸热段固定于该第三固定槽中。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卡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复数个散热鳍片的该第二侧还连接一底座,该底座形成有一第四固定槽,以收容固定该吸热段于其中。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卡模块,其特征在于:该散热装置另包含一导热基座,固定于该复数个散热鳍片的该第二侧,该吸热段夹设于该复数个散热鳍片与该导热基座之间,该导热基座接触该显示晶片,以将该显示晶片产生的热量传导至该吸热段。
13.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卡模块,其特征在于:该散热装置另包含一风扇,设置于该复数个散热鳍片的该第一侧。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卡模块,其特征在于:该风扇的转动轴心位于该第一散热段与该第二散热段之间。
CN 201220455796 2012-09-07 2012-09-07 散热装置及显示卡模块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77324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455796 CN202773241U (zh) 2012-09-07 2012-09-07 散热装置及显示卡模块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455796 CN202773241U (zh) 2012-09-07 2012-09-07 散热装置及显示卡模块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773241U true CN202773241U (zh) 2013-03-06

Family

ID=477797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220455796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773241U (zh) 2012-09-07 2012-09-07 散热装置及显示卡模块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77324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05053A (zh) 散热模组
US8270166B2 (en)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for electronic apparatus
US20130206367A1 (en) Heat dissipating module
CN103906413B (zh) 散热模块
TW201204227A (en) Heat dissipation apparatus
US7463484B2 (en) Heatsink apparatus
CN201422221Y (zh) 散热装置
CN203251557U (zh) 电子器物散热装置
CN202773241U (zh) 散热装置及显示卡模块
TW201237604A (en) Heat sink
TW201324095A (zh) 散熱裝置及具散熱裝置之介面卡
CN105722371B (zh) 热传导总成以及散热装置
CN202043410U (zh) 热管与基座无接缝连接结构
CN202473899U (zh) 散热模块
TWM447524U (zh) 散熱裝置及顯示卡模組
TWI638436B (zh) 散熱模組
CN205375350U (zh) 组合式散热装置
TWI482002B (zh) 散熱器及其製造方法
CN2653581Y (zh) 丛集式的散热装置
CN220493447U (zh) 鳍片式散热器
CN203457480U (zh) 散热风扇
TW201144993A (en) Memory heat-dissipating device
CN201975386U (zh) 一种热管鳍片式焊接散热片
TWI391087B (zh) 擴充卡裝置及其散熱器
CN103313574B (zh) 散热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COOLER MASTER INTERNATIONAL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XUNKAI INTERNATIONAL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31209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31209

Address after: Chinese Taiwan New Taipei City

Patentee after: Cooler Master International Co., Ltd.

Address before: Chinese Taiwan New Taipei City

Patentee before: Xunkai International Co., Ltd.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306

Termination date: 20140907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