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02714330U - 控制线及具有控制线的伞具 - Google Patents

控制线及具有控制线的伞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714330U
CN202714330U CN 201220171082 CN201220171082U CN202714330U CN 202714330 U CN202714330 U CN 202714330U CN 201220171082 CN201220171082 CN 201220171082 CN 201220171082 U CN201220171082 U CN 201220171082U CN 202714330 U CN202714330 U CN 20271433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rol line
nest
unit
fiber
middle r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220171082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陶义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oi Fab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oi Fab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oi Fab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oi Fab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 201220171082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71433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71433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714330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oys (AREA)

Abstract

一种控制线及具有控制线的伞具,其包含有:一中棒单元,其顶部设有一上巢,外部套设有一下巢,且底部设有一握把;一伞骨单元,其一端与上巢枢接,且以一预设部位与下巢枢接;一控制单元,具有一开关装置及一控制线,该控制线设于中棒单元内部,其一端与开关装置组接,另一端与上、下巢连结,借助开关装置控制拉伸或松释控制线,以连带展开或折收伞具,控制线由数束的一第一纤维及至少一束的一第二纤维相互交叉编织组成该控制线;借助上述构件,可提升控制线的强度及耐磨性,且其延伸率低而不易松弛,使伞具展收动作更准确,整体结构可达便利实用性。

Description

控制线及具有控制线的伞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伞具及其控制线,尤关于一种由复合线体组成的控制线,其具提升强度、耐磨性等功效,且延伸率低而不易松弛,可达确保设有该控制线的伞具展收作动正常的功效。 
背景技术
伞具除了供雨天遮雨,亦可在晴天时供遮阳使用,一般常见的伞具可收折至最小体积,以便利收纳与携带,且伞具设有自动展开、自动折收或自动展收功能,提供便利实用性的功效。 
一般常见的自动展收伞具具有一中棒单元,其由相互串接的主杆、中杆及下杆所构成,主杆顶部设有一上巢,且主杆外部设有一下巢,该下巢可于主杆外部相对滑动,设使一伞骨单元一端与上巢连结,另一端与下巢连结,该伞骨单元由数伞骨枢接成多折式伞骨,该下杆底部设有一握把,且于握把内部设有一控制单元,其于该中棒单元内设有弹簧及控制线,借助该控制单元使控制线拉伸或松释,配合弹簧的弹性顶撑,以展开或折收中棒单元与伞骨单元,达到控制展开或折收伞具的功效。 
该伞具结构的操控功能,常见者大致可分为自动展开式、自动折收式及自动展收式。 
现有自动折收式的伞具结构,如中国台湾第100215042号新型专利所揭露的《自动折收伞》,其包括:一自动展收装置,设有套接串联的主杆、中杆和下杆,该主杆顶外部固设有一上巢;一下巢套于主杆外部;一伸缩伞骨装置包括:支撑骨、支骨及折骨枢接连成三折式伞骨,该支撑骨一端固定于下巢,中段连结有一梁骨,而梁骨一端连结于上巢;一连动骨,一端枢接于梁骨,另一端枢接于支骨;一钢线,一端枢接于连动骨,另一端枢接于折骨;当伸缩伞骨装置被自动收折后,其位于最外侧的折骨末端邻近于上巢端,促使供覆盖在伸缩伞骨装置外部的伞布被收折后,伞布的外露面可被收藏在内部,而伞布的内侧面则呈外露状态,使在卷收伞布时,具不沾污手部或置放伞具的袋体内部的功能。 
另一现有自动展收式的伞具结构,如中国台湾第100211703号新型专利所揭露的《自动开收伞中棒结构改良》,整组伞具基本构件包含有一伞握把及设于伞握把内而具有按钮与具有控制柱、凸柱的控制环体的操控单元与一组由第一节中棒、第二节中棒、第三节中棒套组而成的中棒单元,及一固接于第三节中棒顶部的上巢、一套置于中棒单元外的活动巢、一置于中棒单元内的子弹头与开伞弹簧及数个接设于上巢与活动巢之间并设有收伞弹簧的伞骨等构件;改良的特点是在于中棒单元的构成形态,其主要是于第二节中棒顶部内固设一内塞,而一内管设于第二节中棒内,其顶部固接于内塞上,于内塞顶端固接一活动巢拉绳的一端,而活动巢拉绳的另一端向上跨绕过上巢内的滑轮后穿出固接于活动巢顶部,另于内管内插置一作动管,使作动管的顶端插置固接于上巢的内底部上,而于作动管底部套置固接一设有透孔及定位孔的作动塞,另于内管内顶部设一滑轮并绕设一作动绳,使作动绳一端穿过透孔固接于子弹头顶部,而另一端绑固于定位孔内而与作动塞固接。 
上述所揭结构中,前者是将伸缩伞骨装置的支撑骨一端固定于下巢,中段的梁骨一端连结于上巢,利用连续操作开关钮,以具有同步折收或展开三段式杆体和三折式伸缩伞骨装置的功能,且折收后可达到最小收折体积及伞布外露面可收藏于内部;后者则是于中棒单元的第二节中棒顶部设有内塞,且于内管顶部设有滑轮并绕设有作动绳,使作动绳一端固接于子弹头顶部,另一端与作动塞固接,使于开伞时顶推上巢而将第三节中棒伸张,而于收伞时让第三节中棒与第二节中棒相互收拢,达到自动展收伞的功效,且该内塞供开伞弹簧顶撑,以减缓开伞弹簧的强度及弹力,避免使用者于压缩收伞时受伤。 
但是,无论是自动展开式、自动折收式或自动展收式的伞具,其控制中棒伸缩的控制线皆是由尼龙线构成,其弹性虽佳,然其延伸率高,长期伸缩后容易松弛,且不耐磨,容易断裂,即会造成伞具展开或折收作动不准确,而影响展开或折收的效果,整体结构确有待改良的必要;故本发明人,针对前述问题进一步提供一具实用创新的伞具控制线。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控制线,由四束~七束的第一纤维,与一束~四束的第二纤维相互交叉编织搭配组成八束纤维的复合线体,该第一纤维由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所制成,该第二纤维由高分子量膨体聚四氟乙烯纤维、高分子量膨体聚四氟乙烯纤维或聚酰胺纤维所制成。 
其中:该控制线每1英寸中包含有32个编织的绞结点。 
其中:该聚酰胺纤维为Kevlar纤维。 
其中:该聚酰胺纤维为Technola纤维。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伞具,其包含有:一中棒单元,由数杆体串接组成,该中棒单元顶部固设有一上巢,于该中棒单元外部滑动套设有一下巢,且该中棒单元底部设有一握把;一伞骨单元,呈多折式伞骨,该伞骨单元的一端与该上巢枢接,于该伞骨单元预设部位通过梁骨与该下巢枢接;一控制单元,包含有一开关装置及一如上所述控制线,该开关装置设于该握把内部,该控制线设于该中棒单元内部,于该中棒单元内部套设有一顶抵于握把和上巢之间的弹簧,令该控制线的一端与该开关装置组接,该控制线另一端与该上巢及该下巢连结,借助该开关装置控制拉伸或松释该控制线,以连带展开或折收该中棒单元与该伞骨单元。 
借助上述构件,该控制线由第一纤维与第二纤维交叉编织而成,可结合两者的特性,以达提升该控制线强度、耐磨性及高真圆度等高性能化功效,且其延伸率低而不易松弛,使伞具的展收动作更准确,整体结构可达便利实用性。 
其中:该中棒单元其由一主杆、一中杆及一下杆相互串接组成。 
其中:该开关装置设于握把内部,其设有穿伸于该下杆的一中柱,该控制线的一端与中柱固接;于上巢内部设有一套座,该套座的一侧设有一第一滑轮,该下巢的一侧设有一第二滑轮,该控制线另一端穿设于套座并绕设第一滑轮后穿出,再绕设该第二滑轮后固接于上巢内部的顶部。 
本实用新型目的之一即在提供一种伞具控制线,是于中棒单元内部设有一控制线,其一端与一控制单元组接,利用该控制单元使控制线拉伸或松释,以达自动展开或折收伞具的效果,该控制线由八束纤维捻织而成,其由两种不同材质的纤维编织而成,可结合两者的特性,以达提升控制线强度、耐磨性及断面高真圆度等高性能化的功效,且其延伸率低而不易松弛,使伞具的展收动作更准确,达到极佳创新性及实用便利性。 
本实用新型目的之二即在于提供一种伞具控制线,该控制线是利用编织成形,可编织出小直径的线体,可减轻重量,且缩小的直径在摩擦时的阻力相对较小,有效提升耐磨性。 
本实用新型目的之三即在于提供一种伞具控制线,该控制线利用其间凹、凸缘面的嵌合,每1英寸中包含有32个编织的绞结点,而具有较高的编织密度,达到提升强度的功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展开状态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折收状态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控制线的立体外观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控制线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控制线的断面示意图一。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控制线的断面示意图二。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控制线的断面示意图三。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控制线的断面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控制线的断面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控制线的断面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中棒单元10  主杆11  套座111 中杆12
下杆13 上巢14  第一滑轮15 下巢16
第二滑轮17  握把18  伞骨单元20 伞骨组21
支撑骨22 连结骨23   支骨24  梁骨25
控制单元30  开关装置31 中柱32  开关钮33
弹簧34 控制线40   第一纤维41 第二纤维42
绞结点43。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请参照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伞具及其控制线,其主要包含有:一中棒单元10、一伞骨单元20及一控制单元30。 
该中棒单元10,由数个杆体串接组成,其由一主杆11、一中杆12及一下杆13相互串接,该主杆11顶部与一上巢14套接固定,于该主杆11顶部且于上巢14内部设有一套座111,该套座111的一侧设有一第一滑轮15;该主杆11外部套设有一下巢16,该下巢16可于主杆11外部相对活动位移,该下巢16的一侧设有一第二滑轮17;该下杆13底部设有一握把18。 
该伞骨单元20,由数伞骨组21枢接连结组成多折式伞骨,各该伞骨组21由一支撑骨22、一连结骨23及一支骨24枢接连结成三折式伞骨,该支撑骨22的一端与上巢14枢接,该支撑骨22远离上巢14的一端与连结骨23连结,该连结骨23远离支撑骨22的一端与支骨24连结,该支撑骨22预设部位枢接具有弹性的一梁骨25,且该梁骨25远离支撑骨22的一端与下巢16枢接。 
该控制单元30,包含有一开关装置31及一控制线40,该开关装置31设于握把18内部,其设有穿伸于该下杆13的一中柱32,且该开关装置31于握把18一侧设有一开关钮33,于该中棒单元10内部设有一弹簧34,其套设于主杆11、中杆12与下杆13内部,且该中柱32穿伸于弹簧34内;该控制线40设于中棒单元10内部,该控制线40穿设于主杆11、中杆12与下杆13,该控制线40的一端与中柱32固接,使该控制线40另一端穿设于套座111并绕设第一滑轮15后穿出,再绕设该第二滑轮17后且固接于上巢14内部的顶部;利用连续按压该开关钮33,使控制该中柱32以拉伸或松释控制线40,且连带展开或折收伞骨单元20,而达到自动展开或折收伞具的功效。 
其中,该控制线40主要是由数束第一纤维41及至少一第二纤维42相互交叉编织搭配组成八束纤维的复合线体,该第一纤维41由高分子量聚乙烯的聚合物溶液旋纺形成凝胶纤维而制成,除去溶剂,并以一道或多道将纤维拉伸或延伸以形成最终纤维,此类纤维为市面上商标名为DYNEEMA的产品,其具有不同的丹尼数与明显高于400,000的分子量,使该第一纤维41重量轻,具有高拉力、高弹性、高韧性及低伸度化等诸多力学优点;该第二纤维42由高分子量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所制成超细纤维,此类纤维为市面上具有一种商标名为GORE的产品,该第二纤维42具有高强度、高防水性及高耐磨性等诸多优点,且该第二纤维42的硬度略大于第一纤维41的硬度,可借助该第一纤维41提供柔软度,而该第二纤维42可提供适当的硬度与韧性;于本实施例中,请参照图6-8为本实用新型不同断面的示意图,其是利用七束第一纤维41与一束第二纤维42相互交叉编织成复合的该控制线40,其断面接近呈一圆形,具有较高的编织密度,并可编织出小直径的线体,且每1英寸中包含有至少32个编织的绞结点43,使该第一纤维41与第二纤维42的特性加以结合,可提升该控制线40的强度、耐磨性及防水性等高性能化的功效,且整体结构断面高真圆度、线条流畅。 
借助上述构件,该中棒单元10设有控制线40,利用该控制单元30控制拉伸或松释控制线40,以控制展开或折收该中棒单元与伞骨单元,达到自动展开或折收伞具的效果,其中该控制线40为复合线体,主要由数束第一纤维41与至少一束第二纤维42相互编织组成,使两者的特性加以结合,而可提升强度、耐磨性及断面高真圆度等性能化,且其延伸率小于尼龙线的延伸率,不易松弛,使伞具的展收动作更准确,故整体结构极具实用便利性。 
为供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构造特征、运用技术手段及所预期达成的功效,兹将本实用新型使用方式加以叙述如下: 
本实用新型的组设,将该中棒单元10顶部与上巢14组接,且将该伞骨单元20与上巢14及下巢16枢接,再接着将该控制单元30与中棒单元10组接,使该控制线40一端与控制单元30固接,另端穿设于中棒单元10并绕设于上巢14后,并绕设于该下巢16,再固接于上巢14,即组设完成。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于展开伞具时,通过按压该开关钮33,该弹簧34将下巢16与中杆12向上推伸,并利用控制线40将下巢16与主杆11向上推伸以完成开伞动作;于折收伞具时,再次按压该开关钮33,此时该控制线40拉力解除形成松释状态,通过具弹性的梁骨25将下巢16沿主杆11与中杆12向下推移,使该主杆11与中杆12套合于下杆13以缩短中棒单元10的长度,即完成收伞动作,如图3所示。 
本实用新型的该伞具控制线40,设于该中棒单元10内部,其一端与该控制单元30的开关装置31组接,另一端与该上巢14及下巢16连结,利用该开关装置31控制拉伸或松释控制线40,以达自动展开或折收伞具的效果,其中该控制线40为复合线体,主要由数束第一纤维41与至少一束第二纤维42相互交叉编织而成八束纤维,该第一纤维41由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制成,该第二纤维42由高分子量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制成,可结合两者的特性,以达提升强度、耐磨性及断面高真圆度等高性能化的功效,且其延伸率低而不易松弛,使伞具的展收动作更准确,确达极佳创新性及实用便利性;再者,该第一纤维41与第二纤维42均为超细纤维,其利用编织成形,可编织出小直径的线体,可减轻重量,利用其间凹、凸缘面的嵌合,且每1英寸中包含有32个编织的绞结点43,而具有较高的编织密度,即可提升强度,且缩小的直径在摩擦时的阻力相对较小,有效提升耐磨性。 
并且,该第二纤维42亦可为高分子量聚四氟乙烯(PTFE)或聚酰胺纤维(例如Kevlar、Technola纤维等纤维)的应用。 
本实用新型的该控制线40利用第一纤维41与第二纤维42相互编织成形,其断面呈高真圆度、线条流畅,可提升伞具展收的顺畅度,确达极佳便利实用性。 
请参照图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其可使用六束第一纤维41与二束第二纤维42相互交叉编织而成该控制线40;再请参照图1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其亦可使用五束第一纤维41与三束第二纤维42相互交叉编织而成该控制线40;再请参照图1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其亦可使用四束第一纤维41与四束第二纤维42相互交叉编织而成该控制线40,同样可达本实用新型前述的功效。 
综合上述,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伞具控制线》,是提供一具由复合线体制成的控制线40,利用该控制单元30拉伸或松释控制线40,以达自动展开或折收伞具的效果,其中该控制线40由数束第一纤维41与至少一束第二纤维42交叉编织而成,该第一纤维41由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制成,该第二纤维42由高分子量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制成,使该控制线40可达提升强度、耐磨性及高真圆度等高性能化功效,且其延伸率低而不易松弛,使伞具的展收动作更准确,以使整体确具产业实用性及创新效益。 
需陈明的是,以上所述乃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及所运用的技术原理,若依本实用新型的构想所作的改变,其所产生的功能作用仍未超出说明书及附图所涵盖的精神时,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Claims (7)

1.一种控制线,其特征包括:
由四束~七束的第一纤维,与一束~四束的第二纤维相互交叉编织搭配组成八束纤维的复合线体,该第一纤维由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所制成,该第二纤维由高分子量膨体聚四氟乙烯纤维、高分子量膨体聚四氟乙烯纤维或聚酰胺纤维所制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线,其特征包括:该控制线每1英寸中包含有32个编织的绞结点。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线,其特征包括:该聚酰胺纤维为Kevlar纤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线,其特征包括:该聚酰胺纤维为Technola纤维。
5.一种伞具,其特征包含有:
一中棒单元,由数杆体串接组成,该中棒单元顶部固设有一上巢,于该中棒单元外部滑动套设有一下巢,且该中棒单元底部设有一握把;
一伞骨单元,呈多折式伞骨,该伞骨单元的一端与该上巢枢接,于该伞骨单元以预设部位通过梁骨与该下巢枢接;
一控制单元,包含有一开关装置及一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控制线,该开关装置设于该握把内部,该控制线设于该中棒单元内部,于该中棒单元内部套设有一顶抵于握把和上巢之间的弹簧,令该控制线的一端与该开关装置组接,该控制线另一端与该上巢及该下巢连结,通过该开关装置控制拉伸或松释该控制线,以连带展开或折收该中棒单元与该伞骨单元。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伞具,其特征在于:该中棒单元其由一主杆、一中杆及一下杆相互串接组成。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伞具,其特征在于:该开关装置设于握把内部,其设有穿伸于该下杆的一中柱,该控制线的一端与中柱固接;于上巢内部设有一套座,该套座的一侧设有一第一滑轮,该下巢的一侧设有一第二滑轮,该控制线另一端穿设于套座并绕设第一滑轮后穿出,再绕设该第二滑轮后固接于上巢内部的顶部。
CN 201220171082 2012-04-20 2012-04-20 控制线及具有控制线的伞具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71433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171082 CN202714330U (zh) 2012-04-20 2012-04-20 控制线及具有控制线的伞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171082 CN202714330U (zh) 2012-04-20 2012-04-20 控制线及具有控制线的伞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714330U true CN202714330U (zh) 2013-02-06

Family

ID=476161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220171082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714330U (zh) 2012-04-20 2012-04-20 控制线及具有控制线的伞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71433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492579B1 (en) Arthritic-aiding triple-sail wind-rotating wind-aligning umbrella
CN104812266B (zh)
JP2008521540A (ja) 電動式開閉機構を有する折り畳み式傘
US20120031446A1 (en) Umbrella, umbrella frame and rib therefor
CN105029854B (zh) 具有自动开伞功能的折叠伞骨
CN202714330U (zh) 控制线及具有控制线的伞具
EP3672442B1 (en) Folding mechanism
TWI358996B (zh)
CN208192407U (zh) 不用手持的伞
US10441040B2 (en) Umbrella, umbrella frame and rib therefor
CN208463123U (zh) 全自动开收伞的伸缩杆结构
US20200060396A1 (en) Umbrella assembly set up devices
CN208597804U (zh) 折叠式雨伞
CN202135820U (zh) 精简型直骨自动伞
US3533423A (en) Double canopy umbrella
CN107048640B (zh) 一种伞
KR20120138945A (ko) 우산천 정리되는 우산
CN202154168U (zh) 改进的自动开收伞中棒结构
CN206043694U (zh) 一种折叠伞骨架翻折自动复位结构
CN2516006Y (zh) 折叠伞自动开收结构
CN202407425U (zh) 改进的自动开收伞中棒单元结构
TWM442740U (en) Control line of umbrella
CN104799515B (zh) 具有自动收伞功能的折叠伞骨
CN204426959U (zh) 具有自动收伞功能的折叠伞骨
CN2449542Y (zh) 大型洋伞撑伞省力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206

Termination date: 2014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