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029854B - 具有自动开伞功能的折叠伞骨 - Google Patents
具有自动开伞功能的折叠伞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029854B CN105029854B CN201510165690.0A CN201510165690A CN105029854B CN 105029854 B CN105029854 B CN 105029854B CN 201510165690 A CN201510165690 A CN 201510165690A CN 105029854 B CN105029854 B CN 10502985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nest
- rib
- pivotally connected
- bone
- spr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10000000988 bone and bone Anatomy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5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1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5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compound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0
- 241001227561 Valgu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7
- 229910052742 i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5
- 241000469816 Varu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602 cont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3764 rhythm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Walking Sticks, Umbrellas, And Fa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伞骨,上巢、中巢和下巢由上至下依次套设于中棒上,且上巢与中巢之间可拆卸固定连接,内拉骨一端与上巢枢接,另一端与第二主骨的一端部枢接;第一主骨一端与中巢枢接,另一端与第二主骨枢接;内支骨一端与下巢枢接,另一端与第一主骨的中部枢接;在收伞时,使得下巢沿中棒与中巢做相对运动,此时上巢与中巢之间固定连接,与下巢枢接的内支骨带动与该内支骨枢接的第一主骨绕第二枢接部做向上旋转运动,同时带动内拉骨绕第一枢接部做向上旋转运动,从而可以将折叠伞的伞面收容于折叠伞骨内部,使得用户在收伞后不必捆绑伞面,简化了收伞过程。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伞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自动开伞功能的折叠伞骨。
背景技术
折叠伞一般由伞柄、伞骨和伞面构成。现有的折叠伞的伞面上通常设有一条伞带,以便在收伞时将伞面捆绑起来。为了使用方便,现有的折叠伞已具备自动开伞的功能,即通过在中棒内部设置弹簧和绳索,绳索一端连接在中棒的下端,另一端绕经上巢位置的滚轮固定于中棒的顶端,在收伞时,弹簧处于压缩状态,在开伞时,弹簧恢复形变,并带动绳索拉动上巢,从而完成自动开伞功能。但是,现有的具备自动开伞功能的折叠伞具有以下缺陷,由于用户每次收伞时,都需要捆绑一次伞面,收伞过程较为繁琐,尤其当伞面被雨水打湿后,用户捆绑伞面时手会被弄湿,或者在较为寒冷的季节使用时,用户捆绑伞面的过程非常冻手,不便于用户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自动开伞功能的折叠伞骨,旨在解决具有自动开伞功能的折叠伞在每次收伞时都需要捆绑伞面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的具有自动开伞功能的折叠伞骨包括中棒和设于所述中棒上的上巢,所述中棒内部设有用于自动开伞的开伞弹簧和与所述开伞弹簧及所述上巢连接、用于拉动所述上巢沿所述中棒滑动的拉绳,
所述折叠伞骨还包括中巢、下巢、第一主骨、第二主骨、内拉骨和内支骨,其中,
所述上巢、中巢和下巢由上至下依次套设于所述中棒上,且所述上巢、中巢和下巢均与所述中棒滑动连接;
所述上巢上设有第一枢接部,所述内拉骨一端与所述第一枢接部枢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主骨的一端部枢接;
所述中巢上设有第二枢接部,所述第一主骨一端与所述第二枢接部枢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主骨枢接;
所述下巢上设有第三枢接部,所述第一主骨的中部设有第七枢接部,所述内支骨一端与所述第三枢接部枢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七枢接部枢接;
所述上巢与所述中巢之间可拆卸固定连接,当所述上巢与所述中巢固定连接时,所述拉绳拉动所述上巢和中巢向所述中棒顶端滑动,以通过所述内支骨控制所述第一主骨绕所述第二枢接部旋转以及控制所述内拉骨绕所述第一枢接部旋转,或者所述下巢向所述中棒顶端运动以通过所述内支骨控制所述第一主骨绕所述第二枢接部旋转以及控制所述内拉骨绕所述第一枢接部旋转;当所述上巢从所述中巢上拆下时,所述上巢和下巢沿所述中棒滑动以打开或收起所述折叠伞骨。
优选地,所述折叠伞骨还包括中拉骨和第三主骨,其中,所述中拉骨一端与所述第一主骨枢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三主骨枢接;所述第三主骨还与所述第二主骨枢接。
优选地,所述折叠伞骨还包括第一拉簧,所述第一主骨上还设有第八枢接部;所述第一拉簧的一端与所述第三枢接部枢接,另一端与所述第八枢接部枢接,且所述第七枢接部与所述第二枢接部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八枢接部与所述第二枢接部之间的距离。
优选地,所述内拉骨包括第一子内拉骨、第二子内拉骨和子内支骨,所述子内支骨上依次设有第四枢接部、第五枢接部和第六枢接部,其中,
所述第四枢接部与所述第一子内拉骨的一端枢接,所述第一子内拉骨的另一端与所述上巢的第一枢接部枢接;
所述第五枢接部与所述第二子内拉骨的一端枢接,所述第二子内拉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主骨一端枢接;
所述第六枢接部与所述第一主骨的中部枢接,设所述内支骨的与所述第一主骨枢接的一端为内支骨第一端,所述第六枢接部与所述第二枢接部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内支骨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枢接部之间的距离。
优选地,所述折叠伞骨还包括第一拉簧,所述第一主骨上还设有第八枢接部;所述第一拉簧的一端与所述第三枢接部枢接,另一端与所述第八枢接部枢接,且所述第七枢接部与所述第二枢接部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八枢接部与所述第二枢接部之间的距离;所述折叠伞骨还包括第二拉簧,所述第一主骨上还设有第九枢接部;所述第二拉簧一端与所述第五枢接部枢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九枢接部枢接,且所述第六枢接部与所述第二枢接部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九枢接部与所述第二枢接部之间的距离。
优选地,所述中巢上设有用于将所述中巢与所述上巢卡合固定连接的卡扣件,所述中棒上设有与所述卡扣件适配、用于抵接所述卡扣件的卡位件;所述卡位件与所述卡扣件抵接以使得所述卡扣件脱离所述上巢,从而使得所述上巢脱离所述中巢。
优选地,所述卡扣件包括卡扣本体和第一弹簧,其中,所述卡扣本体的上端用于卡合所述上巢,所述卡扣本体的中部与所述中巢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弹簧一端与所述卡扣本体的下端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中巢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弹簧的弹力作用下使得所述卡扣本体卡合所述上巢;所述卡扣本体上还设有用于与所述中棒上的卡位件抵接的第一抵接部,所述卡位件与所述第一抵接部抵接,且所述卡位件推动所述卡扣本体旋转以使所述卡扣件脱离所述上巢。
优选地,所述折叠伞骨还包括套设于所述中棒上端的第二弹簧,且所述中棒上端设有第二抵接部,所述第二弹簧的顶端与所述第二抵接部抵接,所述第二弹簧的底端与所述中巢抵接,在所述第二弹簧的弹力作用下使得所述中巢位于所述中棒上的预设位置,以完成开伞。
优选地,所述折叠伞骨还包括与所述开伞弹簧底端固定连接的连接件,所述上巢上设有第一滑轮,所述中棒顶端设有第二滑轮;所述连接件与所述中棒底部可拆卸固定连接,且所述拉绳一端与所述连接件固定连接,另一端经由所述中棒顶端的第二滑轮伸出后绕过所述第一滑轮,并固定于所述中棒上。
优选地,所述下巢顶端设有延长体,所述延长体顶端设有第三抵接部,所述上巢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三抵接部抵接的第四抵接部,且所述上巢开设有用于供所述中棒和所述延长体穿过的第一通孔,所述延长体穿过所述第一通孔,且所述第三抵接部的底端与所述第四抵接部的顶端抵接,以使所述上巢带动所述下巢向所述中棒顶端滑动或使所述下巢带动所述上巢向所述中棒底端滑动。
优选地,所述折叠伞骨还包括用于当伞骨处于外翻状态时收容所述伞骨的防水套,所述防水套呈筒状设置,且所述防水套的底端与所述中棒底端固定连接;所述下巢底端开设有卡位槽,所述卡位槽内设有弹性卡位件,且所述弹性卡位件一端固设有卡位弹簧,所述卡位弹簧的背离所述弹性卡位件的一端与所述卡位槽内侧壁固定连接;在所述卡位弹簧处于自然状态时,所述弹性卡位件的背离所述卡位弹簧的端部凸伸于所述卡位槽之外,且所述弹性卡位件凸伸于所述卡位槽之外的部分用于与所述防水套的顶端抵接;所述中巢的底面凸设有导向板,所述下巢的顶面还开设有与所述导向板适配的导向槽,所述导向板穿过所述导向槽后与所述弹性卡位件抵接,以使所述卡位弹簧收缩,且使所述弹性卡位件完全进入所述卡位槽内。
优选地,所述折叠伞骨还包括设于所述中棒内的开收伞控制系统和开收伞操作系统,所述开收伞控制系统包括上巢拉绳、变比拉绳和内管拉绳,所述上巢拉绳一端固定在一钢性连接件、另一端经由中棒上端的滑轮伸出后绕过上巢上的滑轮固定于中棒上;变比拉绳的一端固定在内管上端处、另一端固定在外管顶部;内管拉绳的一端固定在内管上端,另一端固定在外管下端;开收伞操作系统包括固定在中管内的丝杆,与内管塞子可旋转连接的推杆,推杆顶部设有一螺母与丝杆配合,推杆由中棒底端设置的把手中的动力源控制,推杆带动丝杆联带中棒的中管相对内管上下移动,以实现中棒的打开和收合。
本发明提供的折叠伞骨通过将上巢、中巢和下巢由上至下依次套设于中棒上,且中棒内部设有用于自动开伞的开伞弹簧和与开伞弹簧及上巢连接、用于拉动上巢沿中棒滑动的拉绳,上巢与中巢之间可拆卸固定连接,内拉骨一端与上巢枢接,另一端与第二主骨的一端部枢接;第一主骨一端与中巢枢接,另一端与第二主骨枢接;内支骨一端与下巢枢接,另一端与第一主骨的中部枢接;在收伞时,使得下巢沿中棒与中巢做相对运动,此时上巢与中巢之间固定连接,与下巢枢接的内支骨带动与该内支骨枢接的第一主骨绕第二枢接部做向上旋转运动,同时带动内拉骨绕第一枢接部做向上旋转运动,直至第一主骨和内拉骨旋转大约180度为止,此时伞骨完成外翻,从而可以将折叠伞的伞面收容于折叠伞骨内部,使得用户在收伞后不必捆绑伞面,简化了收伞过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折叠伞骨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折叠伞骨一实施例中中棒和上巢的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折叠伞骨一实施例中中棒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折叠伞骨一实施例中中棒和上巢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折叠伞骨一实施例中按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折叠伞骨一实施例中下巢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折叠伞骨一实施例中处于外翻状态时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折叠伞骨一实施例中处于外翻状态时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折叠伞骨一实施例中由外翻状态至内翻状态的第一过程状态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折叠伞骨一实施例中由外翻状态至内翻状态的第二过程状态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折叠伞骨一实施例中处于内翻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折叠伞骨一实施例中完成开伞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折叠伞骨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折叠伞骨一实施例中中巢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折叠伞骨一实施例中在收伞过程中处于内翻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折叠伞骨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折叠伞骨第三实施例中下巢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折叠伞骨第三实施例中下巢上的弹性卡位件和卡位弹簧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发明折叠伞骨第三实施例的中巢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发明折叠伞骨第四实施例中收伞完成时的剖视图;
图21为本发明折叠伞骨第四实施例中开伞完成时的剖视图;
图22为本发明折叠伞骨第四实施例中变比拉绳各部件连接方式的爆炸图;
图23为本发明折叠伞骨第四实施例中内管拉绳各部件连接方式的爆炸图;
图24为本发明折叠伞骨第四实施例中把手内部构造图;
图25为本发明折叠伞骨第四实施例中收伞过程的剖视图。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自动开伞功能的折叠伞骨。
参照图1至图3,图1为本发明折叠伞骨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折叠伞骨一实施例中中棒和上巢的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折叠伞骨一实施例中中棒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在一实施例中,该具有自动开伞功能的折叠伞骨包括中棒10和设于所述中棒10上的上巢20,所述中棒10内部设有用于自动开伞的开伞弹簧11和与所述开伞弹簧11及所述上巢20连接、用于拉动所述上巢20沿所述中棒10滑动的拉绳12,
所述折叠伞骨还包括中巢30、下巢40、第一主骨50、第二主骨60、内拉骨70和内支骨80,其中,
所述上巢20、中巢30和下巢40由上至下依次套设于所述中棒10上,且所述上巢20、中巢30和下巢40均与所述中棒10滑动连接;
参照图4,图4为本发明折叠伞骨一实施例中中棒和上巢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所述上巢20上设有第一枢接部21,所述内拉骨70一端与所述第一枢接部21枢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主骨60的一端部枢接;
所述中巢30上设有第二枢接部31,所述第一主骨50一端与所述第二枢接部31枢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主骨60枢接;
参照图6,图6为本发明折叠伞骨一实施例中下巢的结构示意图,所述下巢40上设有第三枢接部41,所述第一主骨50的中部设有第七枢接部51,所述内支骨80一端与所述第三枢接部41枢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七枢接部51枢接;
所述上巢20与所述中巢30之间可拆卸固定连接,当所述上巢20与所述中巢30固定连接时,所述拉绳12拉动所述上巢20和中巢30向所述中棒10顶端滑动,以通过所述内支骨80控制所述第一主骨50绕所述第二枢接部31旋转以及控制所述内拉骨70绕所述第一枢接部21旋转,或者所述下巢40向所述中棒10顶端运动以通过所述内支骨80控制所述第一主骨50绕所述第二枢接部31旋转以及控制所述内拉骨70绕所述第一枢接部21旋转;当所述上巢20从所述中巢30上拆下时,所述上巢20和下巢40沿所述中棒10滑动以打开或收起所述折叠伞骨。
应当说明的是,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按照图1中所建立的XY直角坐标系定义:位于Y轴正方向的一侧定义为上方(或顶端),位于Y轴负方向的一侧定义为下方(或底端)。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中棒10包括内管13、套设于所述内管13外侧的中管和套设于所述中管外侧的外管,内管13、中管和外管均呈中空设置,且内管13可收入于中管内部,中管可收入于外管内部,以使得中棒10收缩或展开,从而达到将伞折叠的目的。应当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中棒10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设置,在此不作限定。
上述开伞弹簧11设置于上述内管13、中管14和外管15内部,且在中棒10展开后,开伞弹簧11仍处于压缩状态。
上述拉绳12的底端与开伞弹簧11固定连接,优选地,上述拉绳12固定连接于开伞弹簧11的底端。更为优选地,在本发明某一或所有实施例中,所述折叠伞骨还包括与所述开伞弹簧11底端固定连接的连接件16,所述上巢20上设有第一滑轮22,所述中棒10顶端设有第二滑轮17;所述连接件16与所述中棒10底部可拆卸固定连接,且所述拉绳12一端与所述连接件16固定连接,另一端经由所述中棒10顶端的第二滑轮17伸出后绕过所述第一滑轮22,并固定于所述中棒10上。拉绳12通过一连接件16与开伞弹簧11底端固定连接。即拉绳12底端通过连接件16与开伞弹簧11底端固定连接,且拉绳12顶端依次经由中棒10的内管13、中管14和外管15后通过外管15顶端伸出,并绕过上巢20上的第一滑轮22,最终固定在中棒10上。优选地,第二滑轮17设置在中棒10的外管15顶端,拉绳12通过外管15顶端伸出后,先绕过第二滑轮17,然后再绕过第一滑轮22。优选地,外管15顶端还设有用于固定第二滑轮17的滑轮座,第二滑轮17与滑轮座滑动连接,拉绳12的顶端绕过第一滑轮22后固定于外管15上的滑轮座上。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连接件16与中棒10的内管13底部可拆卸固定连接。相应地,中棒10的内管13底部设有与连接件16卡合固定连接的卡位131和弹片,在弹片的弹力作用下将连接件16卡入内管13上的卡位131,以使得连接件16与内管13卡合固定连接。
上述折叠伞骨还包括与中棒10的内管13固定连接、用于供用户握持的把手18。优选地,参照图5,图5为本发明折叠伞骨一实施例中按钮的结构示意图,把手18上设有用于控制所述连接件16是否与中棒10的内管13卡合固定连接的按钮19,按钮19上设有与弹片适配的一摆杆191,按压按钮19时,摆杆191压下连接件16,以使得连接件16脱离中棒10内管13上的卡位131,从而使得连接件16与中棒10内管13上拆下。
优选地,按钮19上还设有一卡扣192,请再次参照图4,上述中棒10的外管15上还设有与按钮19上的卡扣适配的卡槽151,在上述中棒10处于收缩状态时,按钮19上的卡扣卡入外管15上的卡槽151内,以使得中棒10能够保持在压缩状态。
本实施例中,请再次参照图4,第一枢接部21为两凸设于上巢20外侧壁、且相对设置的凸板,且两凸板上相对设置有枢接孔,内拉骨70可以为一铁丝,且穿过两枢接孔设置,内拉骨70可以绕第一枢接部21旋转大约180度。
第二枢接部31为大体呈十字形设置的凹槽,凹槽包括水平部和竖直部,第一主骨50的端部设有枢接孔,将第一主骨50端部放置于凹槽的竖直部内,且使得其枢接孔的轴线方向平行于水平部,通过将轴销(如铁丝)穿过水平部和枢接孔使得第一主骨50固定于凹槽内,由于设有竖直部,因此第一主骨50可以绕第二枢接部31旋转大约180度。
应当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枢接部21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设置(例如第二枢接部31的设置方式),只要能使得内拉骨70能绕第一枢接部21旋转大于180度即可。第二枢接部31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设置(例如第一枢接部21的设置方式),只要能使得第一主骨50能绕第二枢接部31旋转大约180度即可。
上述第三枢接部41可以采用类似于上述第一枢接部21、第二枢接部31或其他方式设置,只要能使得内支骨80能够绕第三枢接部41旋转大约90度即可。
上述折叠伞骨的开伞原理如下:
参照图7和图8,图7为本发明折叠伞骨一实施例中处于外翻状态时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发明折叠伞骨一实施例中处于外翻状态时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此时,上巢20与中巢30之间固定连接,开伞弹簧11处于高度压缩状态,中棒10的内管13已收入于中管14内部,且中管14也已收入外管15内部,上述连接件16与中棒10的内管13卡合固定连接,按钮19上对应卡扣的位置还设有一弹簧,按钮19上的卡扣在弹簧的作用下卡入中棒10外管15上的卡槽内,且按钮19上的摆杆191被中棒10中管14顶成倾斜状态,使得按钮19上的摆杆191与连接件16错开。参照图9和图10,图9为本发明折叠伞骨一实施例中由外翻状态至内翻状态的第一过程状态示意图,图10为本发明折叠伞骨一实施例中由外翻状态至内翻状态的第二过程状态示意图,在折叠伞骨处于外翻状态时,按下按钮19,使得按钮19上的卡扣脱离中棒10外管15上的卡槽,由于中棒10内部的开伞弹簧11处于高度压缩状态,所以在开伞弹簧11的弹力作用下推动中棒10外管15和中管14向上运动(即向背离把手18的方向运动),此时,按钮19上的摆杆191在按钮19上的返回弹簧的作用下回正,且连接件16仍与中棒10内管13卡合固定连接,因此随着中棒10外管15和中管14向上运动,拉绳12将拉动上巢20和与上巢20固定连接的中巢30向上运动,下巢40顶端与第二滑轮17与滑轮座抵接从而保持不动,从而使得与下巢40枢接的内支骨80带动与该内支骨80枢接的第一主骨50绕第二枢接部31做向下旋转运动,同时带动内拉骨70绕第一枢接部21做向下旋转运动,直至第一主骨50和内拉骨70旋转大约180度为止,此时折叠伞骨完成内翻,参照图11,图11为本发明折叠伞骨一实施例中处于内翻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在折叠伞骨完成内翻后,上巢20从中巢30上拆下(具体方式详见下述实施例),开伞弹簧11继续推动外管15和中管14运动,从而使得拉绳12继续拉动上巢20向中棒10顶端运动,且上巢20带动下巢40向中棒10顶端运动(此时上巢20与下巢40之间的连接关系详见下述实施例),与下巢40枢接的内支骨80带动与该内支骨80枢接的第一主骨50绕第二枢接部31做向上旋转运动,同时带动内拉骨70做向上旋转运动,上巢20带动内拉骨70做向上运动,在内支骨80、内拉骨70和第一主骨50的作用下,第二主骨60也相对第一主骨50转动,请再次参照图1,图1表示了折叠伞骨的开伞过程,从而使得折叠伞骨打开,完成开伞动作,参照图12,图12为本发明折叠伞骨一实施例中完成开伞时的结构示意图。
上述伞骨的收伞原理如下:用户按下按钮19,按钮19上已回正的摆杆191压下连接件16,使得连接件16脱离中棒10内管13上的卡位,从而使得拉绳12不再对上巢20施加拉力,下巢40向下运动(具体方式详见下述实施例),上巢20在下巢40的拉动作用下向下运动,与下巢40枢接的内支骨80带动与该内支骨80枢接的第一主骨50绕第二枢接部31做向下旋转运动,同时带动内拉骨70做向下旋转运动,上巢20带动内拉骨70做向下运动,在内支骨80、内拉骨70和第一主骨50的作用下,第二主骨60也相对第一主骨50转动,从而使得伞骨折叠起来,参照图15,图15为本发明折叠伞骨一实施例中在收伞过程中处于内翻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此时伞骨处于内翻状态。在下巢40拉动上巢20向下运动的过程中,当上巢20运动至中巢30时,上巢20与中巢30之间固定连接。然后用户将中棒10收缩,在中棒10收缩的过程中,与下巢40枢接的内支骨80带动与该内支骨80枢接的第一主骨50绕第二枢接部31做向上旋转运动,同时带动内拉骨70绕第一枢接部21做向上旋转运动,直至第一主骨50和内拉骨70旋转大约180度为止,如图7所示,此时伞骨完成外翻。开伞弹簧11的弹力逐渐增大,且在开伞弹簧11的弹力作用下使得连接件16与中棒10内管13卡合,同时在中棒10压缩至一定程度后,中棒10外管15的卡槽运动至按钮19的卡扣位置,使得按钮19的卡扣卡入中棒10上的卡槽151内,从而将中棒10收缩,收伞结束。
本发明提供的折叠伞骨通过将上巢20、中巢30和下巢40由上至下依次套设于中棒10上,且中棒10内部设有用于自动开伞的开伞弹簧11和与开伞弹簧11及上巢20连接、用于拉动上巢20沿中棒10滑动的拉绳12,上巢20与中巢30之间可拆卸固定连接,内拉骨70一端与上巢20枢接,另一端与第二主骨60的一端部枢接;第一主骨50一端与中巢30枢接,另一端与第二主骨60枢接;内支骨80一端与下巢40枢接,另一端与第一主骨50的中部枢接;在收伞时,使得下巢40沿中棒10向上运动,此时上巢20与中巢30之间固定连接,与下巢40枢接的内支骨80带动与该内支骨80枢接的第一主骨50绕第二枢接部31做向上旋转运动,同时带动内拉骨70绕第一枢接部21做向上旋转运动,直至第一主骨50和内拉骨70旋转大约180度为止,此时伞骨完成外翻,从而可以将折叠伞的伞面收容于折叠伞骨内部,使得用户在收伞后不必捆绑伞面,简化了收伞过程。
本实施例中,折叠伞骨包括两个主骨(第一主骨50和第二主骨60),应当说明的是,该折叠伞骨并不局限于两个主骨,还可以在第二主骨60的端部再增加其他主骨(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具体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
例如,当该伞骨设置三个主骨时,基于上一实施例,本实施例中,所述折叠伞骨还包括中拉骨91和第三主骨92(参照图1),其中,所述中拉骨91一端与所述第一主骨50枢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三主骨92枢接;所述第三主骨92还与所述第二主骨60枢接。本实施例中,中拉骨91的一端部与第三主骨92的一端部枢接,中拉骨91的另一端部与第一主骨50的中部枢接(靠近第一主骨50的与第二主骨60枢接的一端),第二主骨60背离内拉骨70的一端部与第三主骨92的中部枢接(靠近第三主骨92的与中拉骨91枢接的一端)。
上述内拉骨70可以为一根铁丝,在本发明某一或所有实施例中,内拉骨70还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设置,参照图13,图13为本发明折叠伞骨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所述内拉骨70包括第一子内拉骨71、第二子内拉骨72和子内支骨73,所述子内支骨73上依次设有第四枢接部731、第五枢接部732和第六枢接部733,其中,
所述第四枢接部731与所述第一子内拉骨71的一端枢接,所述第一子内拉骨71的另一端与所述上巢20的第一枢接部21枢接;
所述第五枢接部732与所述第二子内拉骨72的一端枢接,所述第二子内拉骨7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主骨60一端枢接;
所述第六枢接部733与所述第一主骨50的中部枢接,设所述内支骨80的与所述第一主骨50枢接的一端为内支骨80第一端,所述第六枢接部733与所述第二枢接部31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内支骨80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枢接部31之间的距离。
本实施例中,第四枢接部731和第六枢接部733分别位于子内支骨73的两端部,第五枢接部732位于子内支骨73的中部位置。第一子内拉骨71和第二子内拉骨72可以为一铁丝,子内支骨73可以为铁片等,具体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在此不作限定。
优选地,在本发明某一或所有实施例中,所述折叠伞骨还包括第一拉簧93,所述第一主骨50上还设有第八枢接部52;所述第一拉簧93的一端与所述第三枢接部41枢接,另一端与所述第八枢接部52枢接,且所述第七枢接部51与所述第二枢接部31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八枢接部52与所述第二枢接部31之间的距离。
优选地,在本发明某一或所有实施例中,所述折叠伞骨还包括第二拉簧94,所述第一主骨50上还设有第九枢接部53;所述第二拉簧94一端与所述第五枢接部732枢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九枢接部53枢接,且所述第六枢接部733与所述第二枢接部31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九枢接部53与所述第二枢接部31之间的距离。
优选地,在开伞完成后,第一拉簧93和第二拉簧94均处于拉伸状态,即第一拉簧93和第二拉簧94具有一对第一主骨50的拉力作用。通过设置第一拉簧93和/或第二拉簧94,从而在第一拉簧93和/或第二拉簧94的拉力作用下能够使得上述折叠伞骨更可靠且快速地完成内翻,或者在收伞时,在第一拉簧93的拉力作用下能够使与它枢接的下巢及带动上巢往下运动,在第一拉簧93和/或第二拉簧94的拉力作用下能够使得上述折叠伞骨更可靠且快速的完成收伞。
进一步地,参照图14,图14为本发明折叠伞骨一实施例中中巢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发明某一或所有实施例中,所述中巢30上设有用于将所述中巢30与所述上巢20卡合固定连接的卡扣件32,所述中棒10上设有与所述卡扣件32适配、用于抵接所述卡扣件32的卡位件152;所述卡位件152与所述卡扣件32抵接以使得所述卡扣件32脱离所述上巢20,从而使得所述上巢20脱离所述中巢30。
上述卡扣件32的具体结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例如卡扣件32可以为一卡扣,上巢20上对于卡扣的位置可以设置一卡槽,在上巢20与中巢30靠近至一定距离时(如上巢20与中巢30贴合时),卡扣与卡槽卡合固定连接以将上巢20与中巢30之间固定连接。上述卡位件152的具体结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只要能够在上述折叠伞骨完成内翻后能够与卡扣件32抵接以使得卡扣件32脱离上巢20即可。
优选地,为了进一步提高折叠伞骨的可靠性和耐用性,在本发明某一或所有实施例中,上述卡扣件32和卡位件152可采用以下方式设置:所述卡扣件32包括卡扣本体321和第一弹簧322,其中,所述卡扣本体321的上端用于卡合所述上巢20,所述卡扣本体321的中部与所述中巢30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弹簧322一端与所述卡扣本体321的下端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中巢30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弹簧322的弹力作用下使得所述卡扣本体321卡合所述上巢20;所述卡扣本体321上还设有用于与所述卡位件152抵接的第一抵接部,所述卡位件152与所述第一抵接部抵接,且所述卡位件152推动所述卡扣本体321旋转以使所述卡扣件32脱离所述上巢20。在本实施例中,卡位件152即为设于中棒10外管15上的卡槽,卡位件152在外管15的位置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只要能保证卡位件152在折叠伞骨在完成内翻后才与上述卡扣件32抵接即可。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某一或所有实施例中,所述折叠伞骨还包括套设于所述中棒10上端的第二弹簧153,且所述中棒10上端设有第二抵接部,所述第二弹簧153的顶端与所述第二抵接部抵接,所述第二弹簧153的底端与所述中巢30抵接,在所述第二弹簧153的弹力作用下使得所述中巢30位于所述中棒10上的预设位置,以完成开伞。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二抵接部可以为设置于中棒10外管15上的第二滑轮17的滑轮座。在上述折叠伞骨完成内翻后,并在上巢20脱离中巢30后,中巢30在第二弹簧153的弹力作用下向下运动,从而进一步加快了开伞速度,更加便于使用。在开伞完成后,中巢30相对于中棒10所处的位置即为上述预设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下巢40顶端设有延长体42,所述延长体42顶端设有第三抵接部421,所述上巢20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三抵接部421抵接的第四抵接部23,且所述上巢20开设有用于供所述中棒10和所述延长体42穿过的第一通孔,所述延长体42穿过所述第一通孔,且所述第三抵接部421的底端与所述第四抵接部23的顶端抵接,以使所述上巢20带动所述下巢40向所述中棒10顶端滑动或使所述下巢40带动所述上巢20向所述中棒10底端滑动。在折叠伞骨完成内翻后开伞的过程中,上巢20通过第四抵接部23与下巢40的第三抵接部421抵接,从而带动下巢40向中棒10顶端运动。同理,在收伞过程中,下巢40通过第三抵接部421与上巢20的第四抵接部23抵接,从而带动上巢20向下运动。
进一步地,参照图16,图16为本发明折叠伞骨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发明某一或所有实施例中,所述折叠伞骨还包括用于当伞骨处于外翻状态时收容所述伞骨的防水套100,所述防水套100呈筒状设置,且所述防水套100的底端与所述中棒10底端固定连接;参照图17和图18,图17为本发明折叠伞骨第三实施例中下巢的结构示意图,图18为本发明折叠伞骨第三实施例中下巢上的弹性卡位件和卡位弹簧的结构示意图,所述下巢40底端开设有卡位槽401,所述卡位槽401内设有弹性卡位件402,且所述弹性卡位件402一端固设有卡位弹簧403,所述卡位弹簧403的背离所述弹性卡位件402的一端与所述卡位槽401内侧壁固定连接;在所述卡位弹簧403处于自然状态时,所述弹性卡位件402的背离所述卡位弹簧403的端部凸伸于所述卡位槽401之外,且所述弹性卡位件402凸伸于所述卡位槽401之外的部分用于与所述防水套100的顶端抵接;参照图19,图19为本发明折叠伞骨第三实施例的中巢的结构示意图,所述中巢30的底面凸设有导向板301,所述下巢40的顶面还开设有与所述导向板适配的导向槽404,所述导向板301穿过所述导向槽404后与所述弹性卡位件402抵接,以使所述卡位弹簧403收缩,且使所述弹性卡位件402完全进入所述卡位槽401内。
在本实施例中,防水套100的底端一固定于中棒10底端的把手18固定连接。在折叠伞骨处于开伞状态时,由于下巢40位于防水套100之外,此时,弹性卡位件402在卡位弹簧403的弹力作用下凸伸于卡位槽401之外。在收伞时,当下巢40底端运动至防水套100顶端时,弹性卡位件402的凸伸于卡位槽401之外的部分与防水套100顶端抵接,从而使得下巢40静止不动;然后在外力作用下压缩中棒10时,促使中巢30朝向下巢40运动,该折叠伞骨开始了外翻过程,直至中巢30的导向板301插入下巢40的导向槽404后,在导向板301的作用下,使得弹性卡位件402向卡位槽401内部移动,同时卡位弹簧403收缩,直至弹性卡位件402完全进入卡位槽401为止,此时弹性卡位件402不与防水套100顶端抵接,且折叠伞骨完成了外翻;然后下巢40开始向防水套100内部移动,直至伞骨全部收容于防水套100内为止。
进一步地,参照图20至25,图20为本发明折叠伞骨第四实施例中收伞完成时的剖视图,图21为本发明折叠伞骨第四实施例中开伞完成时的剖视图,图22为本发明折叠伞骨第四实施例中变比拉绳各部件连接方式的爆炸图,图23为本发明折叠伞骨第四实施例中内管拉绳各部件连接方式的爆炸图,图24为本发明折叠伞骨第四实施例中把手内部构造图,图25为本发明折叠伞骨第四实施例中收伞过程的剖视图,在本发明某一或所有实施例中,所述折叠伞骨还包括设于所述中棒10内的开收伞控制系统和开收伞操作系统,所述开收伞控制系统包括上巢拉绳、变比拉绳705和内管拉绳752,所述上巢拉绳一端固定在一钢性连接件、另一端经由中棒10上端的滑轮伸出后绕过上巢20上的滑轮固定于中棒10上;变比拉绳705的一端固定在内管上端处、另一端固定在外管顶部;内管拉绳752的一端固定在内管上端,另一端固定在外管下端;开收伞操作系统包括固定在中管内的丝杆,与内管塞子可旋转连接的推杆,推杆顶部设有一螺母与丝杆配合,推杆由中棒10底端设置的把手18中的动力源控制,推杆带动丝杆联带中棒10的中管相对内管上下移动,以实现中棒10的打开和收合。
如图20所示,此时内管收入于中管内,固定于内管上端的变比拉绳705通过固定于中管下端滑轮将外管拉入。钢性连接件随同外管一同收入,当连接件6进入伞头内部碰到活动件604,活动件旋转碰压开关605,开关断开电机反转电源,同时接通触点开关606正转电源,此时伞头内活动卡位件的卡位27卡住了连接件上的卡位。
如图21所示,开伞时,按下开关606上的按钮,接通电机正转电源,电机转轴上的齿轮608带动固定于齿轮609上的推杆,推杆上端螺母旋转使丝杆带动中管相对内管向上展开,中管内塞与内管上端之间距离加长,则内管拉绳752通过中管上端滑轮750拉动外管相对中管而展开,此时被手把内活动卡位件卡住的连接件、上的上巢拉绳随着中棒10展开将上巢一并拉升。
如图22所示,变比拉绳705一端固定在内管上端的内塞上704,另一端从中管底部穿出并绕过中管固定圈的中管固定圈702上的滑轮703后,再穿进中管,从中管上端穿出,穿进外管,并从外管上端穿出后固定在外管顶部。
如图23所示,内管拉绳752一端固定在内管上端的内塞上704,另一端穿过中管,绕过固定在中管上端塞子707上的滑轮750后,穿过中管与外管之间并固定在外管塞子上751,而外管塞子固定在外管下端槽内753。
如图24所示,由电池600,电机601,电机转轴610,转轴上端齿轮608,固定在推杆下端齿轮609及触点开关606,6脚双刀双掷开关605,活动件604,活动卡位件27及连接电池,开关,电机电线组成。
如图25所示,按下收伞按钮602,按钮压下活动卡位件,卡位27脱离连接件上的卡位,连接件脱离伞头使活动件604松开开关605,开关接通电机反转电源,后将中棒10收入。
应当说明的是,在上述各个实施例中,还可以采用以下方式实现:
1)上述中棒10内的开伞弹簧11也可采用以下方式实现,例如可以用2条以上的弹簧、或两端不同直径的弹簧,从而增强弹簧的弹力或减轻收伞的力量。
2)上述把手18也可采用以下方式实现,例如在把手18上增加一个由棘齿、棘轮、拉线转轴、发条组成的防空弹装置,该装置通过棘齿与棘轮的配合,在发条弹力的限制下,通过防空弹拉线拉住伞骨座,使其安全、自如的随意收回,从而很好的控制伞具的回收节奏,使伞具安全收回,有效防止了推伞骨时力度不够推不到位而造成空弹。
3)上述中棒10内部结构也可采用以下方式实现,例如开伞弹簧安装在内管和中管内,设有第一拉线和第二拉线,中棒10的中管顶部和外管顶部分别安装有第一滑轮和第二滑轮,第一拉线一端固定在自动开收装置的子弹头(连接件)上,另一端绕经该第一滑轮后与外管的底部固定连接,第二拉线一端连接所述中管顶部,另一端绕经所述第二滑轮后连接上巢。开伞时,按压按钮,经由开伞弹簧将中管向上推伸,利用第一拉线及第二拉线分别同时将上巢与外管向上推伸以完成开伞动作,收伞时,再次按压按钮,第一拉线拉力解除形成松弛状态,收伞弹簧产生作用下,使上巢向下位移、这时开伞弹簧不会对外管产生张力,可以通过第一拉线或第二拉线收拢开伞弹簧上方的外管,从而达到在收拢伞面的同时能够收拢中棒的外管,能够有效地缩短收伞后的中棒长度,使于压缩收伞时更为方便且大幅降低压缩收伞时的危险性。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具有自动开伞功能的折叠伞骨,包括中棒和设于所述中棒上的上巢,所述中棒内部设有用于自动开伞的开伞弹簧和与所述开伞弹簧及所述上巢连接、用于拉动所述上巢沿所述中棒滑动的拉绳,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棒包括均成中空设置的内管、中管和外管;
所述折叠伞骨还包括中巢、下巢、第一主骨、第二主骨、内拉骨和内支骨,其中,
所述上巢、中巢和下巢由上至下依次套设于所述中棒上,且所述上巢、中巢和下巢均与所述中棒滑动连接;
所述上巢上设有第一枢接部,所述内拉骨一端与所述第一枢接部枢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主骨的一端部枢接;
所述中巢上设有第二枢接部,所述第一主骨一端与所述第二枢接部枢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主骨枢接;
所述下巢上设有第三枢接部,所述第一主骨的中部设有第七枢接部,所述内支骨一端与所述第三枢接部枢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七枢接部枢接;
所述上巢与所述中巢之间可拆卸固定连接,当所述上巢与所述中巢固定连接时,所述拉绳拉动所述上巢和中巢向所述中棒顶端滑动,以通过所述内支骨控制所述第一主骨绕所述第二枢接部旋转以及控制所述内拉骨绕所述第一枢接部旋转,或者所述下巢向所述中棒顶端运动以通过所述内支骨控制所述第一主骨绕所述第二枢接部旋转以及控制所述内拉骨绕所述第一枢接部旋转;当所述上巢从所述中巢上拆下时,所述上巢和下巢沿所述中棒滑动以打开或收起所述折叠伞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伞骨,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伞骨还包括中拉骨和第三主骨,其中,所述中拉骨一端与所述第一主骨枢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三主骨枢接;所述第三主骨还与所述第二主骨枢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伞骨,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伞骨还包括第一拉簧,所述第一主骨上还设有第八枢接部;所述第一拉簧的一端与所述第三枢接部枢接,另一端与所述第八枢接部枢接,且所述第七枢接部与所述第二枢接部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八枢接部与所述第二枢接部之间的距离。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伞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拉骨包括第一子内拉骨、第二子内拉骨和子内支骨,所述子内支骨上依次设有第四枢接部、第五枢接部和第六枢接部,其中,
所述第四枢接部与所述第一子内拉骨的一端枢接,所述第一子内拉骨的另一端与所述上巢的第一枢接部枢接;
所述第五枢接部与所述第二子内拉骨的一端枢接,所述第二子内拉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主骨一端枢接;
所述第六枢接部与所述第一主骨的中部枢接,设所述内支骨的与所述第一主骨枢接的一端为内支骨第一端,所述第六枢接部与所述第二枢接部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内支骨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枢接部之间的距离。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折叠伞骨,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伞骨还包括第一拉簧,所述第一主骨上还设有第八枢接部;所述第一拉簧的一端与所述第三枢接部枢接,另一端与所述第八枢接部枢接,且所述第七枢接部与所述第二枢接部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八枢接部与所述第二枢接部之间的距离;所述折叠伞骨还包括第二拉簧,所述第一主骨上还设有第九枢接部;所述第二拉簧一端与所述第五枢接部枢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九枢接部枢接,且所述第六枢接部与所述第二枢接部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九枢接部与所述第二枢接部之间的距离。
6.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折叠伞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巢上设有用于将所述中巢与所述上巢卡合固定连接的卡扣件,所述中棒上设有与所述卡扣件适配、用于抵接所述卡扣件的卡位件;所述卡位件与所述卡扣件抵接以使得所述卡扣件脱离所述上巢,从而使得所述上巢脱离所述中巢。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折叠伞骨,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件包括卡扣本体和第一弹簧,其中,所述卡扣本体的上端用于卡合所述上巢,所述卡扣本体的中部与所述中巢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弹簧一端与所述卡扣本体的下端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中巢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弹簧的弹力作用下使得所述卡扣本体卡合所述上巢;所述卡扣本体上还设有用于与所述中棒上的卡位件抵接的第一抵接部,所述卡位件与所述第一抵接部抵接,且所述卡位件推动所述卡扣本体旋转以使所述卡扣件脱离所述上巢。
8.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折叠伞骨,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伞骨还包括套设于所述中棒上端的第二弹簧,且所述中棒上端设有第二抵接部,所述第二弹簧的顶端与所述第二抵接部抵接,所述第二弹簧的底端与所述中巢抵接,在所述第二弹簧的弹力作用下使得所述中巢位于所述中棒上的预设位置,以完成开伞。
9.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折叠伞骨,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伞骨还包括与所述开伞弹簧底端固定连接的连接件,所述上巢上设有第一滑轮,所述中棒顶端设有第二滑轮;所述连接件与所述中棒底部可拆卸固定连接,且所述拉绳一端与所述连接件固定连接,另一端经由所述中棒顶端的第二滑轮伸出后绕过所述第一滑轮,并固定于所述中棒上。
10.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折叠伞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巢顶端设有延长体,所述延长体顶端设有第三抵接部,所述上巢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三抵接部抵接的第四抵接部,且所述上巢开设有用于供所述中棒和所述延长体穿过的第一通孔,所述延长体穿过所述第一通孔,且所述第三抵接部的底端与所述第四抵接部的顶端抵接,以使所述上巢带动所述下巢向所述中棒顶端滑动或使所述下巢带动所述上巢向所述中棒底端滑动。
11.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折叠伞骨,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伞骨还包括用于当伞骨处于外翻状态时收容所述伞骨的防水套,所述防水套呈筒状设置,且所述防水套的底端与所述中棒底端固定连接;所述下巢底端开设有卡位槽,所述卡位槽内设有弹性卡位件,且所述弹性卡位件一端固设有卡位弹簧,所述卡位弹簧的背离所述弹性卡位件的一端与所述卡位槽内侧壁固定连接;在所述卡位弹簧处于自然状态时,所述弹性卡位件的背离所述卡位弹簧的端部凸伸于所述卡位槽之外,且所述弹性卡位件凸伸于所述卡位槽之外的部分用于与所述防水套的顶端抵接;所述中巢的底面凸设有导向板,所述下巢的顶面还开设有与所述导向板适配的导向槽,所述导向板穿过所述导向槽后与所述弹性卡位件抵接,以使所述卡位弹簧收缩,且使所述弹性卡位件完全进入所述卡位槽内。
12.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折叠伞骨,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伞骨还包括设于所述中棒内的开收伞控制系统和开收伞操作系统,所述开收伞控制系统包括上巢拉绳、变比拉绳和内管拉绳,所述上巢拉绳一端固定在一钢性连接件、另一端经由中棒上端的滑轮伸出后绕过上巢上的滑轮固定于中棒上;变比拉绳的一端固定在内管上端处、另一端固定在外管顶部;内管拉绳的一端固定在内管上端,另一端固定在外管下端;开收伞操作系统包括固定在中管内的丝杆,与内管塞子可旋转连接的推杆,推杆顶部设有一螺母与丝杆配合,推杆由中棒底端设置的把手中的动力源控制,推杆带动丝杆联带中棒的中管相对内管上下移动,以实现中棒的打开和收合。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080957 | 2015-02-13 | ||
CN2015100809576 | 2015-02-13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029854A CN105029854A (zh) | 2015-11-11 |
CN105029854B true CN105029854B (zh) | 2016-11-30 |
Family
ID=544372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165690.0A Active CN105029854B (zh) | 2015-02-13 | 2015-04-09 | 具有自动开伞功能的折叠伞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5029854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639914B (zh) * | 2016-03-22 | 2017-09-19 | 深圳源发雨具有限公司 | 电动开收多折伞 |
CN107415837B (zh) * | 2017-06-15 | 2019-10-25 |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车载无人机、自动撑伞系统及自动撑伞控制方法 |
CN107788631A (zh) * | 2017-12-12 | 2018-03-13 | 李嘉泽 | 自动反向折叠收纳雨伞 |
CN108577086A (zh) * | 2018-03-31 | 2018-09-28 | 何韵苗 | 一种落地伞 |
CN110025104B (zh) * | 2019-04-30 | 2024-08-20 | 吕孙宝 | 开合结构、中棒及伞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50194027A1 (en) * | 2004-03-04 | 2005-09-08 | Ko Chin S. | Engaging structure for runner of an umbrella |
CN1849959A (zh) * | 2005-04-22 | 2006-10-25 | 游清泉 | 四折伞骨架改良结构 |
CN101164470B (zh) * | 2006-10-17 | 2010-09-29 | 张书闵 | 水平扣合的多折伞手拉开收结构 |
CN204070893U (zh) * | 2014-09-05 | 2015-01-07 | 罗军民 | 一种改进型无磨损的折叠伞伞骨 |
CN204426957U (zh) * | 2015-02-13 | 2015-07-01 | 吕孙宝 | 具有自动开伞功能的折叠伞骨 |
-
2015
- 2015-04-09 CN CN201510165690.0A patent/CN105029854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029854A (zh) | 2015-11-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029854B (zh) | 具有自动开伞功能的折叠伞骨 | |
TW201221081A (en) | Automatic folding/unfolding umbrella | |
US10016033B2 (en) | Adjustable canopy umbrella with auditory pin locking and centering system | |
JP4628368B2 (ja) | 傘 | |
WO2006136066A1 (fr) | Dispositif de fixation supérieure destiné à une charpente de tente semi-circulaire pliable | |
CN101961164A (zh) | 新型手开自动收合多折伞 | |
CN102326929B (zh) | 中棒自动收合伞 | |
CN104138111B (zh) | 伞骨 | |
CN204426959U (zh) | 具有自动收伞功能的折叠伞骨 | |
CN204426957U (zh) | 具有自动开伞功能的折叠伞骨 | |
CN204015367U (zh) | 伞骨 | |
CN208463128U (zh) | 手动开收伞具 | |
CN104799515B (zh) | 具有自动收伞功能的折叠伞骨 | |
KR101255844B1 (ko) | 우산 | |
CN102197908B (zh) | 自动开收伞的防弹回装置 | |
TWM522603U (zh) | 自動多折反收傘 | |
TWM459751U (zh) | 電動升降控制傘具結構 | |
CN2862797Y (zh) | 可自动开收的折伞结构 | |
CN102485090B (zh) | 自动开合伞具 | |
CN109222358B (zh) | 两折反向伞的伞骨弯曲结构 | |
KR101363093B1 (ko) | 우산 조립체 | |
CN115088927B (zh) | 伞棒可任意收合的自动折叠伞 | |
CN217771667U (zh) | 一种便携式折叠伞 | |
WO2018177248A1 (zh) | 笔型折叠伞及折叠方法 | |
CN220607595U (zh) | 一种便携式自动开收伞具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E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 ||
E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1111 Assignee: Fuzhou Yuanfa Technology Co.,Ltd. Assignor: Lv Sunbao Contract record no.: X2025980000558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Folding umbrella ribs with automatic opening function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1130 License type: Common License Record date: 20250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