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541243U - 车辆的悬架机构及具有该悬架机构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悬架机构及具有该悬架机构的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2541243U CN202541243U CN 201220192818 CN201220192818U CN202541243U CN 202541243 U CN202541243 U CN 202541243U CN 201220192818 CN201220192818 CN 201220192818 CN 201220192818 U CN201220192818 U CN 201220192818U CN 202541243 U CN202541243 U CN 20254124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ehicle
- leaf spring
- suspension fork
- fork mechanism
- vehicle brid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pr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辆的悬架机构及具有该悬架机构的车辆。车辆的悬架机构包括:板簧支架,设置于车辆的车架上;板簧(8),数量为两组,两组板簧(8)沿车辆的纵向中心线对称设置,板簧(8)与板簧支架连接;V型推力杆(3),连接车辆的车桥和车架,V型推力杆(3)开口端的两个端部沿车架的横向布置。本实用新型的悬架机构及具有该悬架机构的车辆由于采用了V型推力杆定位,横向稳定性好,舒适性更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车辆的悬架机构及具有该悬架机构的车辆。
背景技术
图1和图2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一种悬架机构。车架与板簧8’通过板簧支架连接,车架将垂直向下的力传递给板簧8’;通过上盖板7’将板簧8’用骑马螺栓固定在平衡梁支座5’上;平衡梁支座5’通过销轴4’与平衡梁2’连接,平衡梁2’两端前后分别连接中桥1’、后桥9’。因平衡梁2’可绕销轴4’转动,能实现中桥1’、后桥9’的受力平衡,贯通轴6’连接左、右两侧的平衡梁支座5’。两根一字型的推力杆3’同轴设置,一根分别与中桥1’和车架连接,另一根分别与后桥9’和车架连接。车桥定位靠车桥、平衡梁2’、板簧8’及平衡梁支座5’、推力杆3’形成的四边形机构实现,车桥可随路面情况运动。
以上现有技术中的悬架机构与车桥定位相关的零件繁多,包括板簧支座、板簧、平衡梁支座、平衡梁,这些零件的制造精度会影响车桥的准确定位,为此通常采用在前板簧支架与板簧连接处和平衡梁支座与平衡梁连接处采用不同厚度的垫片调整,装配调整后还是存在间隙。车桥定位与弹性元件板簧有关,当承受侧向力时,板簧本身存在侧向变形,在车轮处此变形将放大,尤其在恶劣路面,使车轮有较大的横向位移。以上现有技术中悬架机构的横向稳定性差,使用该悬架机构的车辆易出现中、后桥错位,轮胎异常磨损、轮胎位移大与车架运动干涉等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的悬架机构及具有该悬架机构的车辆,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带板簧的悬架机构横向稳定性差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辆的悬架机构,包括:板簧支架,设置于车辆的车架上;板簧,数量为两组,两组板簧沿车辆的纵向中心线对称设置,板簧与板簧支架连接;V型推力杆,连接车辆的车桥和车架,V型推力杆开口端的两个端部沿车架的横向布置。
进一步地,悬架机构还包括平衡梁,车桥包括第一车桥和第二车桥,每组板簧位于第一车桥和第二车桥之间并通过平衡梁分别与第一车桥和第二车桥连接,V型推力杆为两个,且开口端相对设置,每个V型推力杆的角部与车桥中的一个连接,每个V型推力杆的开口端的两个端部分别与车架连接。
进一步地,悬架机构还包括限位装置,限位装置与车架连接,并与每组板簧的横向侧面接触。
进一步地,限位装置包括偶数个限位单元,对称设置在每组板簧的内侧。
进一步地,限位装置包括4个限位单元,在每组板簧的内侧设置2个限位单元。
进一步地,限位单元包括:主板,与相应的板簧平行设置,且与相应的板簧内侧接触;加强板,与主板垂直且竖直地设置在主板的内侧。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第一车桥、第二车桥和悬架机构,其中,悬架机构为前述的悬架机构。
进一步地,车辆为汽车起重机,第一车桥为中桥,第二车桥为后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悬架机构,由于采用了V型推力杆定位,其横向稳定性好,舒适性更高。在优选的方案中,增加了限位装置,限位装置主要承受板簧传递过来的横向载荷,与V型推力杆配合,可更好地防止板簧扭转引起车桥横向位移和轮胎非正常磨损,并有效降低板簧应力,提高板簧使用寿命。使用该悬架机构的车辆不易出现车桥错位的问题,有效地减少了轮胎异常磨损、轮胎位移大与车架运动干涉等情况。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现有技术的车辆的悬架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车辆的悬架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车辆的悬架机构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6是图5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的悬架机构,包括板簧支架、板簧和V型推力杆。板簧支架设置于车辆的车架上。板簧数量为两组,两组板簧沿车辆的纵向中心线对称设置,板簧与板簧支架连接。V型推力杆连接车辆的车桥和车架,V型推力杆开口端的两个端部沿车架的横向布置。该悬架机构由于采用了V型推力杆定位,其横向稳定性好,舒适性更高。
在以下对具体实施例的描述中,“前”指车辆的头部一侧,“后”指车辆的尾部一侧,“左”、“右”是指从前向后观察时所形成的方向。
第一实施例
如图3至图4所示,两组板簧8沿车辆的纵向中心线左右对称设置,车架与板簧8通过板簧支架连接,车架将垂直向下的力传递给板簧8。每组板簧8位于中桥1和后桥9之间并通过平衡梁2分别与中桥1和后桥9连接。具体地,通过上盖板7将板簧8用骑马螺栓固定在平衡梁支座5上。平衡梁支座5通过销轴4与平衡梁2连接,平衡梁2两端前后分别连接中桥1、后桥9。因平衡梁2可绕销轴4转动,能实现中桥1、后桥9的受力平衡。贯通轴6连接左、右两侧的平衡梁支座5。
两个V型推力杆3前后对称且开口端相对的设置,一个V型推力杆3的角部与车辆的中桥1连接,另一个V型推力杆3的角部与车辆的后桥9连接。V型推力杆3位于中桥1、后桥9桥包上方。各V型推力杆3开口端的两个端部分别与车架连接。
第一实施中,车桥采用V型推力杆3定位,可以弥补平衡梁2及其平衡梁支座5、板簧8及板簧支架之间间隙的影响,保证车辆在转弯或直线行驶状态车桥不会错位。同时,车桥通过V型推力杆3实现准确定位,安装没有间隙,极大的减少了在恶劣路况下车桥错位引起的相关故障。同样,V型推力杆3可以承受由板簧8传递给车桥的横向载荷,防止板簧8扭转引起车桥横向位移、轮胎非正常磨损,并有效降低板簧应力,提高板簧使用寿命。
第二实施例
如图5至图6所示,第二实施例的悬架机构在第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增加了限位装置10以加强对车桥与板簧8之间横向位移的限制。第二实施例中,限位装置10与车架连接,并与每组板簧8的内侧接触。第二实施例中,除限位装置10外均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因此对于两个实施例中相同的部分不再进行描述。
限位装置可以是与左右两侧的板簧8内侧均接触的整体结构。但是,为了采用重量较轻的限位装置,在第二实施例中具体地,限位装置包括4个限位单元,在每组板簧8的内侧设置2个限位单元。限位单元包括主板和加强板,其中,主板与相应的板簧8平行设置,且与相应的板簧8内侧接触,加强板与主板垂直且竖直地设置在主板的内侧。
其中,限位装置也可以分别与左右两侧的板簧8的外侧接触以承受横向力并对横向位移进行限制。限位单元的形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变化,数量也不受第二实施例的限制,例如,限位单元的数量也可以是2个、6个等。
由于板簧8左右内侧与限位装置10接触,当车桥承受横向力时,V型推力杆3与限位装置10同时起承受横向力的作用,与第一实施例相比,能更有力的限制车桥与板簧8的横向位移。
以上实施例的悬架机构可以用于如汽车起重机等车辆中。使用该悬架机构的车辆不易出现车桥错位的问题,有效地减少了轮胎异常磨损、轮胎位移大与车架运动干涉等情况。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该悬架机构由于采用了V型推力杆定位,可以弥补平衡梁及其安装支座、板簧及其安装支座间隙的影响,其横向稳定性好,舒适性更高,减少了在恶劣路况下车桥错位引起的相关故障。进一步地,增加了限位装置,限位装置主要承受板簧传递过来的横向载荷,与V型推力杆配合,可更好地防止钢板弹簧扭转引起车桥横向位移、轮胎非正常磨损,并有效降低板簧应力,提高板簧使用寿命。使用该悬架机构的车辆不易出现车桥错位的问题,有效地减少了轮胎异常磨损、轮胎位移大与车架运动干涉等情况。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车辆的悬架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板簧支架,设置于所述车辆的车架上;
板簧(8),数量为两组,两组所述板簧(8)沿所述车辆的纵向中心线对称设置,所述板簧(8)与所述板簧支架连接;
V型推力杆(3),连接所述车辆的车桥和所述车架,所述V型推力杆(3)开口端的两个端部沿所述车架的横向布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架机构还包括平衡梁(2),所述车桥包括第一车桥和第二车桥,每组所述板簧(8)位于所述第一车桥和第二车桥之间并通过所述平衡梁(2)分别与所述第一车桥和第二车桥连接,所述V型推力杆(3)为两个,且开口端相对设置,每个所述V型推力杆(3)的角部与所述车桥中的一个连接,每个所述V型推力杆(3)的开口端的两个端部分别与所述车架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悬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架机构还包括限位装置(10),所述限位装置(10)与所述车架连接,并与每组所述板簧(8)的横向侧面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悬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装置(10)包括偶数个限位单元,对称设置在每组所述板簧(8)的内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悬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装置(10)包括4个限位单元,在每组所述板簧(8)的内侧设置2个所述限位单元。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悬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单元包括:
主板,与相应的所述板簧(8)平行设置,且与相应的所述板簧(8)内侧接触;
加强板,与所述主板垂直且竖直地设置在所述主板的内侧。
7.一种车辆,包括第一车桥、第二车桥和悬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架机构为根据权利要求2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悬架机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为汽车起重机,所述第一车桥为中桥,所述第二车桥为后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1220192818 CN202541243U (zh) | 2012-05-02 | 2012-05-02 | 车辆的悬架机构及具有该悬架机构的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1220192818 CN202541243U (zh) | 2012-05-02 | 2012-05-02 | 车辆的悬架机构及具有该悬架机构的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2541243U true CN202541243U (zh) | 2012-11-21 |
Family
ID=471619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1220192818 Expired - Lifetime CN202541243U (zh) | 2012-05-02 | 2012-05-02 | 车辆的悬架机构及具有该悬架机构的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2541243U (zh)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401196A (zh) * | 2014-11-14 | 2015-03-11 | 南京徐工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自卸车的油气悬架机构 |
CN105966237A (zh) * | 2015-12-31 | 2016-09-28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车辆及用于车辆的驱动桥组件 |
CN105966221A (zh) * | 2015-12-31 | 2016-09-28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车辆及用于车辆的驱动桥组件 |
CN106240267A (zh) * | 2016-08-31 | 2016-12-21 | 中国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带承载大支架及平衡梁的平衡悬架系统 |
CN106739898A (zh) * | 2015-11-20 | 2017-05-31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 用于前双轴车辆的悬架 |
-
2012
- 2012-05-02 CN CN 201220192818 patent/CN202541243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401196A (zh) * | 2014-11-14 | 2015-03-11 | 南京徐工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自卸车的油气悬架机构 |
CN106739898A (zh) * | 2015-11-20 | 2017-05-31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 用于前双轴车辆的悬架 |
CN106739898B (zh) * | 2015-11-20 | 2021-04-30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 用于前双轴车辆的悬架 |
CN105966237A (zh) * | 2015-12-31 | 2016-09-28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车辆及用于车辆的驱动桥组件 |
CN105966221A (zh) * | 2015-12-31 | 2016-09-28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车辆及用于车辆的驱动桥组件 |
CN106240267A (zh) * | 2016-08-31 | 2016-12-21 | 中国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带承载大支架及平衡梁的平衡悬架系统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2541243U (zh) | 车辆的悬架机构及具有该悬架机构的车辆 | |
CN201346970Y (zh) | 轻中型客车前独立悬架系统 | |
CN210101233U (zh) | 一种悬架系统及汽车 | |
CN202294122U (zh) | 平衡悬架推力杆组件及平衡悬架结构 | |
CN201261372Y (zh) | 商用车滑板式钢板弹簧及导向簧装置 | |
KR20100045789A (ko) | 현가장치용 트레일링 암 어셈블리 | |
CN201863674U (zh) | 一种改进的重型卡车平衡悬架 | |
CN203019999U (zh) | 后悬架及汽车 | |
CN202319807U (zh) | 平衡悬架及汽车起重机 | |
CN204774460U (zh) | 一种采用斜置板簧的非独立悬架 | |
CN104890464B (zh) | 一种采用斜置板簧的半独立悬架 | |
CN202944167U (zh) | 驱动桥双横臂独立空气悬架总成 | |
CN104875568B (zh) | 一种采用斜置板簧的非独立悬架 | |
CN203713460U (zh) | 一种重卡牵引车双后桥空气悬架系统 | |
CN202491653U (zh) | 一种带有新型横向稳定装置的空气悬架 | |
CN209649985U (zh) | 一种汽车及其悬架系统 | |
JP4376296B1 (ja) | リアリーフスプリング式サスペンション車両における後車軸の左右ずれを補正する方法 | |
CN201566441U (zh) | 一种钢板弹簧座 | |
CN203005007U (zh) | 一种重型载重车后平衡悬架中、后车桥横向限位装置 | |
CN201124744Y (zh) | 三桥驱动含三桥双驱动汽车平衡悬架装置 | |
CN108608819B (zh) | 挂车及其悬挂系统 | |
CN2933932Y (zh) | 汽车转向桥空气悬挂装置 | |
CN2516375Y (zh) | 双联转向前桥平衡悬挂装置 | |
CN204870957U (zh) | 铰接式平衡轮机构 | |
CN204149798U (zh) | 一种单点橡胶悬挂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