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134680U - 插槽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插槽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2134680U CN202134680U CN201020663971U CN201020663971U CN202134680U CN 202134680 U CN202134680 U CN 202134680U CN 201020663971 U CN201020663971 U CN 201020663971U CN 201020663971 U CN201020663971 U CN 201020663971U CN 202134680 U CN202134680 U CN 20213468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nector
- insulating body
- groove
- slot
- circuit boar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 230000001788 irregular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3
- 238000001746 injection mould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1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5
- 239000004568 ce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0000035882 str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ATJFFYVFTNAWJD-UHFFFAOYSA-N Tin Chemical compound [Sn] ATJFFYVFTNAWJ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476 sold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1169 thermoplastic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927 fu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061 rubber sha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844 mel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18 mel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646 thermal str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187 thermosetting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插槽连接器,其包括:一绝缘本体,其具有二侧壁,所述二侧壁之间形成一插槽,所述插槽于其至少一内侧壁面凹设有呈垂向设置的多个收容孔,所述二侧壁至少其中一个的外侧壁面凹设有呈垂向设置的多个凹槽,所述凹槽与所述收容孔位于同一所述侧壁的相对两侧;以及多个导电端子,对应收容于各所述收容孔。本实用新型可减小绝缘本体在注塑成型时的残余应力,且绝缘本体在高温制程时其上、下半部的热膨胀速度一致。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插槽连接器,尤指一种用以将电子卡电性连接至电路板上的插槽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塑胶原料大致可分为热塑性塑胶及热固性塑胶。而目前电连接器产业所使用的塑胶材料为热塑性塑胶,其特性在常温下通常为颗粒状,加热到一定温度后变成熔融的状态,将其冷却后则射出固化成型,若再次加热则又会软化变成熔融的状态,而可进行再次的塑化成型。因此,热塑性塑胶可经由加热熔融而反复固化成型。
习知较为长形的电连接器,例如应用于双行内存模块的电连接器,或是应用单直插内存模块的电连接器,其塑胶本体在注塑成型或过高温制程时均有可能造成塑胶本体翘曲:
(1)在塑胶本体成型过程中,主要由塑胶在压力、温度、体积的变化以及冷却不均形成热应力和塑胶在模具流动时产生的流动残余应力(残余应力的形成:塑胶快速充填时受到模具同部PIN或模仁拐角处产生剪切应力,由于塑胶和模具温差较大,快速冷却时零件内应力来不及释放而形成残余应力)而引起翘曲;
(2)不管电连接器中的端子是以干涉配合方式固定于电路板,还是以焊接方式固定于电路板,由于电路板上还有其它需焊接的零件,故电连接器不可避免地需过波锋焊或回炉焊高温制程,通常,所述电路板面的温度最高,导致塑胶本体下部受热的温度较高,相对的,塑胶本体上部所受热的温度则较低。由于所述塑胶本体的上、下半部所受热的温度各不相同,所以容易造成塑胶本体在下半部的热膨胀速度会比上半部的热膨胀速度还要来的快,而导致塑胶本体的中央部位向下凹陷,进而形成一结构上的变形翘曲。如此一来,塑胶本体因受热不均匀,容易产生膨胀程度不一致的现象,而在结构上产生变形(即塑胶本体翘曲成一U形),使得塑胶本体所插设的端子离开电路板上的导电部位,即原本已对正所述电路板上导电部位的端子,因塑胶本体各部的热膨胀情形不同,而造成端子无法与导电部位确实接触甚至产生错位现象,使得导电部位无法准确接触端子,而导致接触不良或接触不到等问题。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插槽连接器,以克服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背景技术所面临的种种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减小绝缘本体在注塑成型时的残余应力,且绝缘本体在高温制程时其上、下半部的热膨胀速度一致的插槽连接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在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插槽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其具有二侧壁,所述二侧壁之间形成一插槽,所述插槽于其至少一内侧壁面凹设有呈垂向设置的多个收容孔,所述二侧壁至少其中一个的外侧壁面凹设有呈垂向设置的多个凹槽,所述凹槽与所述收容孔位于同一所述侧壁的相对两侧;以及多个导电端子,对应收容于各所述收容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插槽连接器用以将一电子卡连接至一电路板上,以使所述电子卡与所述电路板形成电性导通。所述插槽连接器通过在绝缘本体的外侧壁面上垂向设置凹槽,以此削薄绝缘本体的壁厚,使得绝缘本体上下半部的壁厚不相同,以使绝缘本体在注塑成型时,塑胶流动更平衡,可减小残余应力;且在电连接器过高温制程时,使绝缘本体得以均匀受热且热膨胀速度一致,以避免绝缘本体受热不匀而导致翘曲、变形,进而防止导电端子与电路板的导电部位或脱离导电部位的现象发生。
为便于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形状、构造、特征及其功效皆能有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现结合实施例与附图作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插槽连接器与电路板组装关系的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插槽连接器与电路板组装关系的组合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插槽连接器的局部剖示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插槽连接器中导电端子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
电路板 1 固定孔 11 导电孔 12
绝缘本体 2 侧壁 21 外侧壁面 211
短壁 22 插槽 23 内侧壁面 231
收容孔 24 凹槽 25 定位柱 26
导电端子 3 主体部 31 通孔 311
接触部 32 插脚部 33 干涉部 33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插槽连接器作进一步说明。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插槽连接器用以将一电子卡(未图示)连接至一电路板1上,以使所述电子卡与所述电路板1形成电性导通。所述电路板1设有三个固定孔11,及四排导电孔12。其中,所述两排导电孔12位于所述固定孔11的一侧,另外两排所述导电孔12位于所述固定孔11的另一侧。位于所述固定孔11同一侧的两排所述导电孔12呈错位排列。
请参阅图1至图3,所述插槽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2,以及容设于所述绝缘本体2内的多个导电端子3。
所述绝缘本体2由塑胶材质注塑成型而成,其具有一端壁(未图示),自所述端壁(未图示)向上延伸相对的二侧壁21,以及自所述端壁(未图示)向上延伸相对的二短壁22,所述二短壁22位于所述二侧壁21之间连接所述二侧壁21。所述二侧壁21及所述二短壁22之间构成长形的一插槽23,所述插槽23供所述电子卡插接。所述侧壁21位于所述绝缘本体2的横轴方向上,所述短壁22位于所述绝缘本体2的纵轴方向上。
所述插槽23具有位于所述绝缘本体2横轴方向上的相对的二内侧壁面231,所述内侧壁面231也就是所述侧壁21用以形成所述插槽23的一侧面。自每一所述内侧壁面231凹设有呈垂向排列的多个收容孔24,各所述收容孔24于所述侧壁21上呈间隔排列。每一所述收容孔24贯穿其所在的所述侧壁21顶面及底面。
每一所述侧壁21具有与所述内侧壁面231相对的一外侧壁面211,自每一所述外侧壁面211凹设有呈垂向排列的多个凹槽25,各所述凹槽25于所述侧壁21上呈间隔排列。所述凹槽25贯穿所述侧壁21的顶面。所述凹槽25的深度占所述侧壁21高度的2/3。每一所述凹槽25与每一所述收容孔24相对应设置,而所述凹槽25的宽幅小于两个所述收容孔24加起来的宽幅,且所述凹槽25的中心线与相邻的所述收容孔24的中心线相重合。
所述绝缘本体2中部及两端向下延伸有定位柱26。
请参阅图4,所述导电端子3具有一主体部31,自所述主体部31向上延伸的一接触部32,以及自所述主体部31向下延伸的一插脚部33。所述主体部31设有不规则的一通孔311,以在所述插槽连接器工作时,可调整高频。所述插脚部33设有宽幅较大的一干涉部331,所述干涉部331设有开口(未标号),以使所述干涉部331具有弹性,从而与所述导电孔12良好接触。且设于同一所述侧壁21上的所述插脚部33于所述绝缘本体2外呈两排排列,且该两排所述插脚部33呈交错设置,以对应插入所述导电孔12。所述插脚部33的交错设置,可使所述插槽连接器若以锡焊固定于所述电路板1时,避免相邻的所述插脚部33之间连锡而短路。
其中,位于所述绝缘本体2纵轴方向上的同一垂在线的两个所述导电端子3组成一对,该对导电端子3为不同的结构。
当所述绝缘本体2注塑成型时,由于所述绝缘本体2设有所述凹槽25,使流动更平衡,可减小残余应力,以避免成型后的所述绝缘本体2翘曲变形;且同一所述侧壁21上的所述凹槽25与所述收容孔24一对一设置,可使在充填塑胶成型所述绝缘本体2时,塑胶的流动更平衡,更顺畅。
组装时,请参阅图1和图2,首先将各所述导电端子3成对成对地组装于所述绝缘本体2,使得所述主体部31固定于所述收容孔24,所述接触部32部分显露出所述内侧壁面231而进入所述插槽23内部,所述插脚部33露出所述绝缘本体2的底面(也就是所述侧壁21的底面),以此形成所述插槽连接器。
其次,请参阅图2,将所述插槽连接器安装于所述电路板1上,使得所述定位柱26固定于所述固定孔11中,所述插脚部33以其干涉部331与所述导电孔12干涉配合方式固定于所述导电孔12中(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还可以为:所述插脚部33不设所述干涉部331,而以锡焊方式固定于所述导电孔12中)。
当所述插槽连接器安装到所述电路板1上后,虽然本实用新型的所述导电端子3是以干涉配合方式固定于所述电路板1,但是,所述电路板1上还有其它需焊接的零件,故所述插槽连接器还需过波锋焊或回炉焊的这一高温制程,而焊锡是于所述电路板1板面与所述导电端子3的所述插脚部33形成焊接的,因此,所述电路板1板面的温度最高,这样一来,所述绝缘本体2下半部受热的温度较高,相对的所述绝缘本体2上半部所受热的温度则较低。由于所述绝缘本体2设有所述凹槽25,以此削薄所述绝缘本体2上半部的壁厚,从而使得所述绝缘本体2上、下半部所受热的温度相同,所述绝缘本体2上、下半部的热膨胀速度一致,避免所述绝缘本体2翘曲变形,进而保证所述插槽连接器的所述导电端子3与所述电路板1的所述导电孔12的对正接触,以达到所述插槽连接器与所述电路板1的正常电性连接。
上述结构所介绍的是应用于双行记忆模块的插槽连接器,其也同样适用于单行直插记忆模块的插槽连接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插槽连接器具有下列有益效果:
1.当所述绝缘本体在注塑成型时,由于所述绝缘本体设有所述凹槽,故可使塑胶在充填时流动更平衡,并可减小残余应力,以避免成型后的所述绝缘本体翘曲变形。
2.当所述插槽连接器安装到所述电路板上后,虽然本实用新型的所述导电端子是以干涉配合方式固定于所述电路板,但是,所述电路板上还有其它需焊接的零件,故所述插槽连接器还需过波锋焊或回炉焊的这一高温制程,而焊锡是于所述电路板板面与所述导电端子的所述插脚部形成焊接的,因此,所述电路板板面的温度最高,这样一来,所述绝缘本体下半部受热的温度较高,相对的所述绝缘本体上半部所受热的温度则较低。由于所述绝缘本体设有所述凹槽,以此削薄所述绝缘本体上半部的壁厚,从而使得所述绝缘本体上、下半部所受热的温度相同,所述绝缘本体上、下半部的热膨胀速度一致,避免所述绝缘本体翘曲变形,进而保证所述插槽连接器的所述导电端子与所述电路板的所述导电孔的对正接触,以达到所述插槽连接器与所述电路板的正常电性连接。
3.由于所述凹槽垂向设置于所述绝缘本体上,相对于横向设置于所述绝缘本体上的所述凹槽来说(需于所述绝缘本体的侧边跑滑块才能形成所述凹槽),可使用以成型所述绝缘本体的模具简单,且精准度高。
4.由于同一所述侧壁上的所述凹槽与所述收容孔一对一设置,可使在充填塑胶成型所述绝缘本体时,塑胶的流动更平衡,更顺畅。
5.由于设于同一所述侧壁上的所述插脚部呈交错设置,若所述插脚部是以锡焊方式固定于所述电路板上时,可避免相邻的所述插脚部之间连锡而短路。
上述说明是针对本实用新型较佳可行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但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专利申请范围,凡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精神下所完成的同等变化或修饰变更,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专利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插槽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绝缘本体,其具有二侧壁,所述二侧壁之间形成一插槽,所述插槽于其至少一内侧壁面凹设有呈垂向设置的多个收容孔,所述二侧壁至少其中一个的外侧壁面凹设有呈垂向设置的多个凹槽,所述凹槽与所述收容孔位于同一所述侧壁的相对两侧;以及
多个导电端子,对应收容于各所述收容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槽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高度占所述绝缘本体高度的三分之二。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槽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宽幅小于两个所述收容孔加起来的宽幅。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槽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凹槽与每一所述收容孔一对一设置,且所述凹槽的中心线与所述收容孔的中心线相重合。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槽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壁面的数量为二,所述二外侧壁面皆设有所述凹槽。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槽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壁面的数量为二,所述插槽相对的二内侧壁面皆设有所述收容孔。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槽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间隔排列于所述外侧壁面上。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槽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贯穿所述侧壁的顶面。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槽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具有一主体部,所述主体部设有不规则的一通孔。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槽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导电端子具有一插脚部露出所述绝缘本体底面,设于同一所述侧壁上的所述插脚部于所述绝缘本体外呈两排排列,且该两排所述插脚部呈交错设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020663971U CN202134680U (zh) | 2010-12-08 | 2010-12-08 | 插槽连接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020663971U CN202134680U (zh) | 2010-12-08 | 2010-12-08 | 插槽连接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2134680U true CN202134680U (zh) | 2012-02-01 |
Family
ID=455234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20663971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134680U (zh) | 2010-12-08 | 2010-12-08 | 插槽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2134680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553968B (zh) * | 2013-01-30 | 2016-10-11 | 山姆科技公司 | 具有錯列接觸件的連接器 |
CN107658584A (zh) * | 2017-08-28 | 2018-02-02 |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 连接器 |
-
2010
- 2010-12-08 CN CN201020663971U patent/CN202134680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553968B (zh) * | 2013-01-30 | 2016-10-11 | 山姆科技公司 | 具有錯列接觸件的連接器 |
CN107658584A (zh) * | 2017-08-28 | 2018-02-02 |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 连接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1112783Y (zh) | 电连接器 | |
CN108336542A (zh) | 电连接器 | |
CN202134680U (zh) | 插槽连接器 | |
CN201937059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2695746U (zh) | 电连接器及连接器 | |
CN201075388Y (zh) | 模块组件及电路板组件 | |
CN103647174A (zh) | 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0364183C (zh) | 插座连接器的成形方法 | |
CN206461140U (zh) | 绝缘本体及具有该绝缘本体的连接器 | |
CN101562288B (zh) | 一种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9921221A (zh) | 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 |
CN201674033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6312698U (zh) | 一种网络变压器外壳及网络变压器 | |
CN1088928C (zh) | 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 |
CN212400198U (zh) | 一种用于注塑成型插座本体的模具 | |
CN104283024A (zh) | 一种免焊接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 |
CN211404834U (zh) | 一种汽车电子中控主机用电源插座固定装置 | |
CN201528067U (zh) | 电连接器 | |
CN104078817B (zh) | 一种电子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 |
CN100499293C (zh) | 一种电连接器制造方法 | |
TWM454653U (zh) | 插槽連接器 | |
CN217319054U (zh) | 一种模块化模芯的注塑模具 | |
CN219042424U (zh) | 一种微电路模块引线焊接定位结构 | |
CN220499745U (zh) | 一种充电线材内外一体成型模具 | |
CN218483076U (zh) | 塑胶壳体及储能电源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2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