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084722U - D-sub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D-sub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2084722U CN202084722U CN2011200668077U CN201120066807U CN202084722U CN 202084722 U CN202084722 U CN 202084722U CN 2011200668077 U CN2011200668077 U CN 2011200668077U CN 201120066807 U CN201120066807 U CN 201120066807U CN 202084722 U CN202084722 U CN 20208472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tal shielding
- aforementioned
- sub connector
- shielding shell
- correspondingl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D-SUB连接器,包括有端子、绝缘座体和金属屏蔽壳,该金属屏蔽壳包覆于绝缘座体外部,并端子嵌于绝缘座体内;本实用新型通过于金属屏蔽壳之用于与对插件接触的表面上设置有第一弹片,当与对插件连接时,大大提高了该D-SUB连接器与对插件间的摩擦力,使得该D-SUB连接器与对插件形成良好接触效果,将讯号干扰降至最低,从而,取得更高品质的影像输出效果;以及,于金属屏蔽壳之拼合线两侧分别开设有一第一限位槽,并于绝缘座体上相应凸设有两第一限位块,通过将该两第一限位块对应卡于第一限位槽内,以将金属屏蔽壳进行很好地定位,有效防止出现传统技术中拼合线撑开之不良现象。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能够大大提高影像输出品质的D-SUB连接器。
背景技术
D-SUB系一种模拟信号接口,其为一种接口形状、结构的标准,它负责向显示器输出相应的图像信号。现有技术中,15针的D-SUB连接器作为电脑主机与显示器之间的桥梁,其大量应用在电脑上。
如图1所示,其显示了现有技术中常用15针的D-SUB连接器的结构,
包括有端子(未示出)、绝缘座体200和金属屏蔽壳100,该金属屏蔽壳100包覆于绝缘座体200外部,并前述端子嵌于绝缘座体200内。
上述D-SUB连接器在制程或使用过程存在如下严重不足:
一、前述金属屏蔽壳100系通过设置平面(如金属屏蔽壳100之顶面101、底面等)与对插件接触,因金属屏蔽壳100成型尺寸上下限偏差,从而不能取得良好接触效果,使外在讯号干扰变大,影响输出品质;
二、由于,现有的金属屏蔽壳100一般系通过折弯、拼合形成,于金属屏蔽壳100上形成有拼合线102,在制程与使用过程中,极易出现前述拼合线102撑开之不良现象,如此,影响了产品外观及功能;
三、在前述金属屏蔽壳100与绝缘座体200之卡扣组装过程中,易使金属屏蔽壳100变形,影响外观并造成产品尺寸的不稳定。
因此,亟需研究出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
一种D-SUB连接器,其能与对插件形成良好接触效果,并将讯号干扰降至最低;
本实用新型之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D-SUB连接器,其能有效防止金属屏蔽壳之结合撑开之不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一种D-SUB连接器,包括有端子、绝缘座体和金属屏蔽壳,其中,该金属屏蔽壳包覆于绝缘座体外部,并前述端子嵌于绝缘座体内,该金属屏蔽壳上一体向外延伸形成有用于提高公母座对插时的接触强度之第一弹片。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针对前述第一弹片,于前述绝缘座体上开设有弹片避位凹槽。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弹片分别设置于前述金属屏蔽壳的顶壁和底壁上,其数量为各两个。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金属屏蔽壳上向内凸设有第二弹片,相应地,于前述绝缘座体上开设有卡槽,该第二弹片扣于卡槽内。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金属屏蔽壳系折弯、拼合形成,该金属屏蔽壳上形成有拼合线,于该金属屏蔽壳之拼合线两侧分别开设有一第一限位槽,相应地,前述绝缘座体上凸设有两第一限位块,该两第一限位块对应卡于前述第一限位槽内。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拼合线位于金属屏蔽壳的顶壁上,相应地,前述第一限位凸块亦设置于绝缘座体的顶面上。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两第一限位槽相连通并组成一凹形槽,该凹形槽开口于前述绝缘座体后端,相应地,前述绝缘座体上的两第一限位块一体连接形成一凹形凸块,该凹形凸块与该凹形槽相配合。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金属屏蔽壳向内凸设有用于提高金属屏蔽壳与绝缘座体之间接触强度的凸部。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金属屏蔽壳两侧壁后缘分别设置有第二限位块,相应地,于前述绝缘座体两侧面分别设置有第二限位槽,该两第二限位块各自卡于相应的第二限位槽内。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端子数量为十五个,相应地,前述绝缘座体上开设有十五个插孔。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其有益效果在于:
一、通过于金属屏蔽壳之用于与对插件接触的表面上设置有第一弹片,当本实用新型之D-SUB连接器与对插件连接时,前述第一弹片大大提高了该D-SUB连接器与对插件间的摩擦力,使得该D-SUB连接器与对插件形成良好接触效果,将讯号干扰降至最低,从而,取得更高品质的影像输出效果;
二、针对前述第一弹片,于前述绝缘座体上开设有弹片避位凹槽,以避免插拔力过大,该结构设计合理、巧妙;
三、于前述金属屏蔽壳之拼合线两侧分别开设有一第一限位槽,并于前述绝缘座体上相应凸设有两第一限位块,通过将该两第一限位块对应卡于前述第一限位槽内,以将前述金属屏蔽壳进行很好地定位,有效防止出现传统技术中拼合线撑开之不良现象;
四、于前述金属屏蔽壳向内凸设有凸部,有效提高了金属屏蔽壳与绝缘座体之间接触强度,使得金属屏蔽壳与绝缘座体组装后更加稳固,减少了金属屏蔽壳与绝缘座体之间相对振动现象;
五、于金属屏蔽壳两侧壁后缘分别设置有第二限位块,并于前述绝缘座体两侧面分别设置有第二限位槽,组装时,将绝缘座体自后向前装入金属屏蔽壳内,即可实现前述两第二限位块相应卡于两第二限位槽内,其结构简单、组装方便且卡扣牢固,有效防止了金属屏蔽壳变形。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常用15针的D-SUB连接器的结构示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组装示图;
图3是图2之分解示图。
附图标识说明:
100、金属屏蔽壳 101、顶面
102 、拼合线 200、绝缘座体
10、金属屏蔽壳 11、第一弹片
12、第二弹片 13、第一限位槽
14、第二限位块 15、凸部
16、拼合线
20、绝缘座体 21、插孔
22、弹片避位凹槽 23、卡槽
24、第一限位块 25、第二限位槽
30、端子。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见图2和图3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包括有端子30、绝缘座体20和金属屏蔽壳10,该金属屏蔽壳10包覆于绝缘座体20外部,并前述端子30嵌于绝缘座体20内,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端子30数量为十五个,相应地,前述绝缘座体20上开设有十五个插孔21。
其中,该金属屏蔽壳10上一体向外延伸形成有第一弹片11,其能有效提高公母座对插时的接触强度,具体系于前述金属屏蔽壳10的顶壁和底壁上各设置有两个;为了避免使用时插拔力过大,针对前述第一弹片11,于前述绝缘座体20的顶面和底面上分别开设有弹片避位凹槽22。
前述金属屏蔽壳10系通过折弯、拼合形成,该金属屏蔽壳10顶壁上形成有拼合线16,于该金属屏蔽壳10之拼合线16两侧分别开设有一第一限位槽13,相应地,前述绝缘座体20顶面上凸设有两第一限位块24,该两第一限位块24对应卡于前述第一限位槽13内;具体于本实施例中,前述两第一限位槽13相连通并组成一凹形槽,该凹形槽开口于前述绝缘座体20后端,相应地,前述绝缘座体20上的两第一限位块24一体连接形成一凹形凸块,该凹形凸块与该凹形槽相配合。
为了进一步对前述金属屏蔽壳10进行定位,于该金属屏蔽壳10两侧壁后缘分别设置有第二限位块14,相应地,于前述绝缘座体20两侧面分别设置有第二限位槽25,该两第二限位块14各自卡于相应的第二限位槽25内;以及,所述金属屏蔽壳10上向内凸设有第二弹片12,相应地,于前述绝缘座体20上开设有卡槽23,该第二弹片12扣于卡槽23内。
另外,前述金属屏蔽壳10向内凸设有凸部15,其能有效提高该金属屏蔽壳10与绝缘座体20之间接触强度,使得金属屏蔽壳10与绝缘座体20组装后更加稳固,减少了金属屏蔽壳10与绝缘座体20之间相对振动现象。
安装时,由于前述端子30系镶嵌成型于绝缘座体20内,因此,只需将绝缘座体20自前述金属屏蔽壳10后端开口处向前装入金属屏蔽壳10,则前述绝缘座体20之凹形凸块与金属屏蔽壳10之凹形槽相配合,前述金属屏蔽10两侧壁后缘之第二限位块14各自卡于绝缘座体20上相应的第二限位槽25内,以及,前述金属屏蔽壳10之第二弹片12扣于绝缘座体20之相应卡槽23内,上述结构之设计,使得组装极其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设计重点在于,主要系通过于金属屏蔽壳之用于与对插件接触的表面上设置有第一弹片,当本实用新型之D-SUB连接器与对插件连接时,前述第一弹片大大提高了该D-SUB连接器与对插件间的摩擦力,使得该D-SUB连接器与对插件形成良好接触效果,将讯号干扰降至最低,从而,取得更高品质的影像输出效果;其次是,于前述金属屏蔽壳之拼合线两侧分别开设有一第一限位槽,并于前述绝缘座体上相应凸设有两第一限位块,通过将该两第一限位块对应卡于前述第一限位槽内,以将前述金属屏蔽壳进行很好地定位,有效防止出现传统技术中拼合线撑开之不良现象。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D-SUB连接器,包括有端子、绝缘座体和金属屏蔽壳,其中,该金属屏蔽壳包覆于绝缘座体外部,并前述端子嵌于绝缘座体内,其特征在于:该金属屏蔽壳上一体向外延伸形成有用于提高公母座对插时的接触强度之第一弹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D-SUB连接器,其特征在于:针对前述第一弹片,于前述绝缘座体上开设有弹片避位凹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D-SUB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片分别设置于前述金属屏蔽壳的顶壁和底壁上,其数量为各两个。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D-SUB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屏蔽壳上向内凸设有第二弹片,相应地,于前述绝缘座体上开设有卡槽,该第二弹片扣于卡槽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D-SUB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屏蔽壳系折弯、拼合形成,该金属屏蔽壳上形成有拼合线,于该金属屏蔽壳之拼合线两侧分别开设有一第一限位槽,相应地,前述绝缘座体上凸设有两第一限位块,该两第一限位块对应卡于前述第一限位槽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D-SUB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拼合线位于金属屏蔽壳的顶壁上,相应地,前述第一限位凸块亦设置于绝缘座体的顶面上。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D-SUB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两第一限位槽相连通并组成一凹形槽,该凹形槽开口于前述绝缘座体后端,相应地,前述绝缘座体上的两第一限位块一体连接形成一凹形凸块,该凹形凸块与该凹形槽相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D-SUB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屏蔽壳向内凸设有用于提高金属屏蔽壳与绝缘座体之间接触强度的凸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D-SUB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屏蔽壳两侧壁后缘分别设置有第二限位块,相应地,于前述绝缘座体两侧面分别设置有第二限位槽,该两第二限位块各自卡于相应的第二限位槽内。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1200668077U CN202084722U (zh) | 2011-03-15 | 2011-03-15 | D-sub连接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1200668077U CN202084722U (zh) | 2011-03-15 | 2011-03-15 | D-sub连接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2084722U true CN202084722U (zh) | 2011-12-21 |
Family
ID=453453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200668077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084722U (zh) | 2011-03-15 | 2011-03-15 | D-sub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2084722U (zh) |
-
2011
- 2011-03-15 CN CN2011200668077U patent/CN202084722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723641B (zh) | 防呆型电连接器 | |
CN102629710B (zh) | 扁平式导体用电连接器及其与扁平式导体的组装方法 | |
CN201758208U (zh) | 改进型hdmi连接器 | |
CN205670587U (zh) | 两用连接器插头 | |
CN204885520U (zh) | 后锁式fpc连接器 | |
CN202454775U (zh) | Micro USB 3.0双排插座连接器 | |
CN203466363U (zh) | 一种连接器 | |
CN202084722U (zh) | D-sub连接器 | |
CN104124569B (zh) | 一种usb接口结构 | |
CN203631861U (zh) | 一种防脱插头连接器结构及其组合 | |
CN202042645U (zh) | 直立式DiiVA插座连接器 | |
CN105914515B (zh) | 两用连接器插头及其组装方法 | |
CN212968187U (zh) | 可稳固插装于电路板的usb连接器 | |
CN105006681B (zh) | 一种hdmi连接器 | |
CN204680814U (zh) | 可正反插拔使用的高速传输连接器 | |
CN202423725U (zh) | 一种防误插rj-45插座连接器 | |
CN202759069U (zh) | 插头连接器 | |
CN208889933U (zh) | 一种mini网线接口装置 | |
CN207753251U (zh) | 具有卡装式导光结构的rj连接器 | |
CN204156167U (zh) | 一种电池连接器 | |
CN201918566U (zh) | 稳固型电连接器 | |
CN201438589U (zh) | 一种直立式音频连接器 | |
TWI731585B (zh) | 電連接器(七) | |
CN206574950U (zh) | 一种能提高产品稳定性的hdmi连接器 | |
CN2624454Y (zh) | 连接器结构改良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1221 Termination date: 20200315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