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265919Y - 空调系统 - Google Patents
空调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1265919Y CN201265919Y CNU2008200499310U CN200820049931U CN201265919Y CN 201265919 Y CN201265919 Y CN 201265919Y CN U2008200499310 U CNU2008200499310 U CN U2008200499310U CN 200820049931 U CN200820049931 U CN 200820049931U CN 201265919 Y CN201265919 Y CN 201265919Y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mpressor
- flash evaporator
- valve
- conditioning system
- ai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空调系统,尤其涉及一种能有效提升整机效率的空调系统。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储液器、闪蒸器、第一节流部件、第二节流部件、四通换向阀、室外换热器、室内换热器;各个零部件之间通过管线连接在一起;压缩机的出气口通过管线连接所述换向阀,压缩机的第一吸气口通过管线连接储液器;储液器的另一端连接换向阀;所述闪蒸器的蒸汽出口与压缩机的第二吸气口相连;第二节流部件包括两个毛细管和一个单向阀,其中一毛细管和单向阀串接的通道再与另一毛细管并联;第二节流部件的靠近所述单向阀导通端连接所述闪蒸器的第一进气口;闪蒸器的第二进气口连接第一节流部件。上述空调系统可获得更高的制冷量及能效比,在制热工况下,保持原有的性能指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空调系统,尤其涉及一种能有效提升整机效率的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家用空调器压缩机喷射增焓(EVI)技术开始逐步应用,但采用目前的系统配置方式。仅在空调器制热时这一作用才能得到发挥,空调器在制冷模式下,这一作用并没有得到发挥。
例如,公告号为CN201043823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便如下技术方案:
如图1所示,图中粗箭头实线表示空调系统制热时制冷剂的流向;细箭头实线表示空调系统制冷时制冷剂的流向。
一种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1、闪蒸器组件、四通换向阀2、室外换热器3、室内换热器4、储液器5、主节流部件6;各个零部件之间通过管线连接在一起;所述压缩机1具有一出气口P1及第一、二两个吸气口X1、X2;所述闪蒸器组件包括一具有进气口81、蒸汽出口82、液体出口83的闪蒸器8、两电磁阀71、72,两毛细管91、92,两单向阀101、102;图中虚线框内的部分即为所述闪蒸器组件。其中,所述闪蒸器的液体出口83接有由第一毛细管91和第二电磁阀72串接的通道与第二毛细管92并联,然后再与一导通端靠近所述液体出口83的第二单向阀102串接而成的辅助节流部件;在所述闪蒸器的蒸汽出口82与所述第二单向阀102的截止端之间接有一第一单向阀101,所述第一单向阀101的截止端与所述闪蒸器的蒸汽出口相接。当然,与所述第二单向阀102的截止端相连的所述第一单向阀101的一端也可以是与所述辅助节流部件的由第一毛细管91和第二电磁阀72串接的通道与第二毛细管92并联部分的一端。所述辅助节流部件也可以是由一毛细管和一导通端靠近所述液体出口的第二单向阀串接而成的。
所述闪蒸器的蒸汽出口82通过管线与所述压缩机的第二吸气口X2相连;在所述闪蒸器的蒸汽出口82与所述压缩机的第二吸气口X2之间接有一第一电磁阀71;所述闪蒸器的进气口81与所述主节流部件6的一端相连,本实施例中所述主节流部件为毛细管;所述主节流部件6的另一端接入所述的室内换热器4的一端(以制冷模式作为定义标准,该端为室内换热器4的进口端);所述第一单向阀101与第二单向阀102的接点接入所述的室外换热器3的一端(以制冷模式作为定义标准,该端为室外换热器3的出口端)。
下面介绍上述空调系统的工作过程:
在制冷模式下,将与所述压缩机1的第二吸气口X2相连的第一电磁阀71关闭,此时压缩机1的特性与普通压缩机一致。压缩机排气口P1排出的制冷剂气体,先进入室外换热器3进行冷却,冷却后的高压制冷剂液体通过第一单向阀101进入闪蒸器8,此时闪蒸器8作用相当于高压储液器,可以储存制冷剂,当工况变化时,通过储存和释放制冷剂可以对系统起到稳定调节的作用。闪蒸器8的进气口81后接有主节流部件——毛细管6,进行节流降压,节流后的制冷剂液体进入室内换热器4进行蒸发,蒸发后的制冷剂气体进入储液器5,此时储液器5为低压储液器,有汽液分离器的作用,压缩机1由储液器5中吸收制冷剂汽体进行压缩,从而完成一个完整的制冷循环。此时,由于第二单向阀102只能单向导通的缘故,故辅助节流部件无制冷剂的导通。
在制热模式下,将与所述压缩机1的第二吸气口X2相连的第一电磁阀71打开,此时压缩机1具有了喷射增焓的功能。压缩机1排出的高温高压气体先进入室内换热器4,制冷剂进行放热,换热后的制冷剂液体经过主毛细管6进行节流降压,变为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汽液混合物,这部分制冷剂通过进气口81进入闪蒸器8,相当于低压储液器,有汽液分离的作用。在闪蒸器8中,由于汽液分离作用,上部将为制冷剂气体,下部为制冷剂液体,闪蒸器上部的制冷气体从所述蒸汽出口82通过第一电磁阀71和第二吸气口X2进入压缩机1,下部的制冷剂液体,在第二单向阀102的作用下,将通过辅助节流部件,节流后的制冷剂进入室外换热器3进行蒸发。蒸发后的制冷剂气体进入储液器5,再进入压缩机1的第一吸气口X1,从而完成整个循环。
上述空调系统仅在空调器制热时喷射增焓技术才能得到发挥,空调器在制冷模式下,这一作用并没有得到发挥。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获得高制冷量及能效比的空调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储液器、闪蒸器、第一节流部件、第二节流部件、四通换向阀、室外换热器、室内换热器;
各个零部件之间通过管线连接在一起;
所述压缩机具有一出气口及第一、二两个吸气口;
所述压缩机的出气口通过管线连接所述四通换向阀,压缩机的第一吸气口通过管线连接所述储液器;所述储液器的另一端通过管线连接所述四通换向阀;
其中,
所述闪蒸器具有一个蒸汽出口和第一、二两个进气口;所述闪蒸器的蒸汽出口通过管线与所述压缩机的第二吸气口相连;
所述第二节流部件包括两个毛细管和一个阀门,其中一毛细管和阀门串接的通道再与另一毛细管并联;所述第二节流部件的靠近所述阀门导通端连接所述闪蒸器的第一进气口,所述第二节流部件的另一端连接室外换热器;
所述闪蒸器的第二进气口连接所述第一节流部件,所述第一节流部件的另一端连接室内换热器。
通过优化系统的配置,在制冷和制热模式下,上述空调系统均可以利用闪蒸器的汽液分离作用,制冷工况下,可获得更高的制冷量及能效比,在制热工况下,保持原有的性能指标。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空调系统的原理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空调系统第一实施例的原理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空调系统第二实施例的原理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空调系统第三实施例的原理示意图。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如图2所示,图中粗箭头实线表示空调系统制热时制冷剂的流向;细箭头实线表示空调系统制冷时制冷剂的流向。
一种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10、闪蒸器80、四通换向阀20、室外换热器30、室内换热器40、储液器50、第一节流部件60(即一节流阀);各个零部件之间通过管线连接在一起;所述压缩机10具有一出气口B1及第一、二两个吸气口A1、A2。所述闪蒸器具有进气口第一、第二进气口801、802和蒸汽出口803。两个毛细管702、704与第一单向阀701和电磁阀703组成第二节流部件,本实施例中,与毛细管702连接的阀门是单向阀,当然,该阀门也可以是二通阀或电磁阀等。其中,第一单向阀701、毛细管702、电磁阀703顺次串联,毛细管704与三者串联的支路并联。闪蒸器80的第一进气口801连接第二节流部件70的靠近第一单向阀701导通端,第二节流部件70的另一端连接室外换热器30的一端(以制冷模式作为定义标准,该端为室外换热器30的出口端)。闪蒸器80的第二进气口802连接第一节流部件60,第一节流部件60的另一端连接室内换热器的一端(以制冷模式作为定义标准,该端为室内换热器40的进口端)。闪蒸器80的蒸汽出口803通过管线连接压缩机10的第二吸气口A2。压缩机10的第一吸气口A1连接储液器50,储液器50的另一端连接四通换向阀20。压缩机10的出气口B1连接四通换向阀20。
下面介绍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
在制冷模式下,该空调系统具有喷射增焓的功能,压缩机10排出的高温高压气体进入室外换热器30,经过进行充分的热交换以后,变为高压液态冷媒,这部分液态冷媒经过毛细管704节流降压后,从第一进气口801进入闪蒸器80,此时闪蒸器80为作为中压储液器,可以对冷媒进行有效的汽、液分离,冷媒自身进行换热,形成饱和蒸汽和过冷液体,其中的饱和蒸汽不再进入室内换热器40,而是通过闪蒸器80的蒸汽出口803从压缩机10的第二吸气口A2直接进入压缩机10的中压腔,并进行压缩完成循环。而闪蒸器80底部的过冷液体,经第一节流部件60(即毛细管)进一步节流后以一定的干度进入室内换热器40,经室内换热器40换热后,制冷剂气体进入储液器50,再进入压缩机10的第一吸气口A1进行压缩,从而完成循环。其中,根据机型大小,可对进入压缩机10中压腔的冷媒进行一定的降压和流量控制,从而达到最佳效果。
在制热模式下,此时压缩机10具有喷射增焓的功能。压缩机10排出的高温高压气体进入室内换热器40,在室内换热器40内制冷剂进行放热,换热后的制冷剂液体经过第一节流部件60进行节流降压,这部分制冷剂从第二进气口进入闪蒸器80,闪蒸器80同样有汽液分离的作用。在闪蒸器80中,由于汽液分离作用,上部将为制冷剂气体,下部为制冷剂液体,闪蒸器80上部的制冷气体通过蒸汽出口803进入压缩机10,下部的制冷剂液体,通过毛细管702和毛细管704进行节流,节流后的制冷剂进入室外换热器30进行蒸发。其中,因系统在制冷和制热时,闪蒸器80前后制冷剂流量不同,所以需要第一单向阀701来进行调节控制,制冷时仅通过毛细管704,制热时通过毛细管704和毛细管702,同时电磁阀703在某一特点温度下(通常是0度,也可以是其它温度)会动作,从而切断702的通路,以达到更好的制热效果。提高整个系统的效蒸发后的制冷剂气体进入储液器50,再进入压缩机10的第一吸气口A1,从而完成整个循环。
实施例二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在所述闪蒸器80的蒸汽出口803和压缩机10的第二吸气口之间增设了毛细管90,该毛细管90可以有效平衡系统压力及控制流量等。
实施例三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所述第一节流部件60由两条各自由一毛细管和一单向阀串接成的通道并联组成,且两条通道中的单向阀的导通方向相反。其中,一条由主制冷毛细管604和第二单向阀603串接而成,所述第二单向阀603的导通端靠近所述闪蒸器80的第二进气口802;另一条由主制热毛细管602和第三单向阀601串接而成,所述第三单向阀601的导通端远离所述闪蒸器80的第二进气口802。
当然,本实用新型空调系统还可由其他变形。总之,根据上述实施例的提示而做显而易见的变动,以及其他凡是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实质的改动,均应包括在权利要求所述的范围之内。
Claims (5)
1、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储液器、闪蒸器、第一节流部件、第二节流部件、四通换向阀、室外换热器、室内换热器;
各个零部件之间通过管线连接在一起;
所述压缩机具有一出气口及第一、二两个吸气口;
所述压缩机的出气口通过管线连接所述四通换向阀,压缩机的第一吸气口通过管线连接所述储液器;所述储液器的另一端通过管线连接所述四通换向阀;
其特征在于:
所述闪蒸器具有一个蒸汽出口和第一、二两个进气口;所述闪蒸器的蒸汽出口通过管线与所述压缩机的第二吸气口相连;
所述第二节流部件包括两个毛细管和一个阀门,其中一毛细管和阀门串接的通道再与另一毛细管并联;所述第二节流部件的靠近所述阀门导通端连接所述闪蒸器的第一进气口,所述第二节流部件的另一端连接室外换热器;
所述闪蒸器的第二进气口连接所述第一节流部件,所述第一节流部件的另一端连接室内换热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节流部件为一毛细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节流部件包括两个毛细管和两个单向阀,其中一个单向阀和一毛细管组成的串联管路与另一个单向阀和另一个毛细管组成的串连管路并联;所述两个单向阀的导通方向相反。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闪蒸器的蒸汽出口与所述压缩机的第二吸气口之间设有毛细管。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阀门是单向阀、二通阀、电磁阀中的一种。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U2008200499310U CN201265919Y (zh) | 2008-06-30 | 2008-06-30 | 空调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U2008200499310U CN201265919Y (zh) | 2008-06-30 | 2008-06-30 | 空调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1265919Y true CN201265919Y (zh) | 2009-07-01 |
Family
ID=408322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U2008200499310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265919Y (zh) | 2008-06-30 | 2008-06-30 | 空调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1265919Y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538273A (zh) * | 2012-02-10 | 2012-07-04 | 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 | 补气增焓空调系统及控制方法和空调器 |
CN102927008A (zh) * | 2011-08-10 | 2013-02-13 |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压缩机及具有该压缩机的空调系统 |
CN103807936A (zh) * | 2012-11-08 | 2014-05-21 |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热泵空调系统 |
CN104949402A (zh) * | 2014-03-28 | 2015-09-30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冷媒调节器、冷媒调节方法及空调器 |
-
2008
- 2008-06-30 CN CNU2008200499310U patent/CN201265919Y/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927008A (zh) * | 2011-08-10 | 2013-02-13 |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压缩机及具有该压缩机的空调系统 |
CN102927008B (zh) * | 2011-08-10 | 2015-06-03 |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压缩机及具有该压缩机的空调系统 |
CN102538273A (zh) * | 2012-02-10 | 2012-07-04 | 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 | 补气增焓空调系统及控制方法和空调器 |
CN103807936A (zh) * | 2012-11-08 | 2014-05-21 |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热泵空调系统 |
CN103807936B (zh) * | 2012-11-08 | 2018-06-26 |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热泵空调系统 |
CN104949402A (zh) * | 2014-03-28 | 2015-09-30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冷媒调节器、冷媒调节方法及空调器 |
CN104949402B (zh) * | 2014-03-28 | 2019-03-05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冷媒调节器、冷媒调节方法及空调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175344B (zh) | 一种寒冷地区用多联机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110332635B (zh) | 一种双级压缩多补气制冷热泵系统、控制方法和空调器 | |
CN100523652C (zh) | 空气源溶液型热泵装置 | |
CN104515318B (zh) | 空调系统 | |
CN103363717A (zh) | 一种制冷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 |
CN107796146B (zh) | 冷凝系统、空调系统及控制方法 | |
CN109373533A (zh) | 调节方法、调节装置、多联机系统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CN102042721A (zh) | 一种喷射器增效型蒸气压缩式热泵循环系统 | |
CN108759210A (zh) | 一种基于空气源热泵的除霜系统 | |
CN108800393B (zh) | 空调系统 | |
CN201053785Y (zh) | 一种热泵空调器 | |
CN201265919Y (zh) | 空调系统 | |
CN105571198A (zh) | 一种基于蓄冷过冷的高效制冷系统 | |
CN101487642B (zh) | 一种热泵装置 | |
CN101625176B (zh) | 准三级压缩空气源热泵系统 | |
JP2010078165A (ja) | 冷凍空調装置 | |
CN201149400Y (zh) | 一种基于溶液的空气源/水冷热泵装置 | |
CN101169291A (zh) | 主回路上设有喷射器的容量可调涡旋压缩机制冷系统 | |
CN203550270U (zh) | 空调系统 | |
CN206176618U (zh) | 一种家用小型蓄能空调器 | |
CN112963979A (zh) | 一种可实现工作循环转换的复叠热泵系统 | |
CN209893678U (zh) | 换热系统 | |
CN108007010B (zh) | 一种热泵系统 | |
CN208222889U (zh) | 可实现变流量单级压缩循环与双级压缩循环的制冷系统 | |
CN201293456Y (zh) | 空气源热泵热水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701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