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69291A - 主回路上设有喷射器的容量可调涡旋压缩机制冷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主回路上设有喷射器的容量可调涡旋压缩机制冷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169291A CN101169291A CNA2007101784868A CN200710178486A CN101169291A CN 101169291 A CN101169291 A CN 101169291A CN A2007101784868 A CNA2007101784868 A CN A2007101784868A CN 200710178486 A CN200710178486 A CN 200710178486A CN 101169291 A CN101169291 A CN 10116929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frigerant
- injection
- injector
- compressor
- loop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non-reversible cycle
- F25B1/04—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non-reversible cycle with compressor of rotary typ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41/00—Details of ejectors not being used as compression device; Details of flow restrictors or expansion valves
- F25B2341/001—Ejectors not being used as compression device
- F25B2341/0011—Ejectors with the cooled primary flow at reduced or low press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pplications Or Details Of Rotary Compressors (AREA)
Abstract
主回路上设有喷射器的容量可调涡旋压缩机制冷系统,属于制冷和空调领域。该技术在系统回路中冷凝器与蒸发器之间设有喷射器,利用系统高低压差强化涡旋压缩机制冷系统从压缩中段向低压侧的制冷剂泄出功能,提高涡旋压缩机的卸载能力。同时,强化的制冷剂泄出技术与制冷剂喷射技术的结合极大地提高了涡旋压缩机制冷系统的向大小两个方向的变容能力。该技术可用于空调制冷领域中含涡旋压缩机的制冷/热泵系统,可以有效改变压缩机的效率、系统容量和性能,使该系统能在较大工况范围内高效工作,从而提高系统大范围变工况条件下的适用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含涡旋压缩机的制冷系统,属于制冷和空调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通过制冷剂泄出或/和喷射改变含涡旋压缩机制冷系统容量和性能的系统形式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涡旋压缩机是制冷空调用压缩机的一种。由于具有高效、低噪音等优点,涡旋压缩机在中小容量制冷空调系统中得以广泛应用。涡旋压缩机具有一对对称设置的涡旋盘(静盘和动盘),静盘固定在压缩机的机体上,动盘在一定范围内绕静盘做圆周平动。压缩初期,低压制冷剂气体被涡旋盘的外侧壁面卷入压缩腔,而后随着涡旋盘的平动被封闭于压缩腔中。随后,压缩腔的容积随着动盘的平动逐渐变小并向涡旋盘中心运动,此过程中密封于压缩腔的制冷剂气体逐渐被压缩。当压缩腔到达涡旋盘中心并与设于静盘中心的排气通道接通时,压缩制冷剂气体穿过静盘排气通道到达排气腔,完成压缩过程。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涡旋压缩机的排气状态只受压缩机固有排气位置的影响。因此,一般而言,涡旋压缩机是具有固定容积比(吸气容积/排气容积)的压缩机。对于某一确定的涡旋压缩机和制冷剂,其压缩比基本确定。然而,在实际的制冷空调应用中,特别是空调器这类一侧换热器与室外空气直接接触的系统中,室外空气温度随天气和气候的大幅度变化将导致室外换热器内的蒸发压力(制热工况)或者冷凝压力(制冷工况)大范围变化,由此导致系统运行需要的压缩比(冷凝压力/蒸发压力)在很大范围内发生变化。因此,当涡旋压缩机安装于此类变工况制冷系统时,压缩机在非设计工况均会出现过压缩和欠压缩损失,降低了压缩机的效率。这也限制了含涡旋压缩机制冷系统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对于风冷热泵机组或者热泵式空调器而言,欠压缩一般出现在室外温度较低的制热工况。随着室外温度的降低,系统蒸发压力迅速降低,导致系统的需求压缩比快速增加,远超涡旋压缩机的提供压缩比。此时,压缩机在排气过程中将出现排出气体的回灌现象,增加压缩机的功耗,降低了压缩机的效率。与此同时,由于系统的蒸发温度低,吸气比容大,导致系统中制冷剂的循环量较非低温工况显著下降,这一方面极大的降低了系统的制热量,另外一方面造成压缩机电机的冷却不足,导致排气温度过高,影响压缩机的安全运行和寿命。对于涡旋压缩机提供压缩比小于系统需求压缩比而导致的制冷系统性能下降的情况,通过已有技术可以解决其中的一项或几项问题:增加油冷可以有效降低压缩机的排气温度;采用压缩机变容技术可以增加系统的制冷剂流量,增加系统的制冷/制热量;采用液态制冷剂喷射技术可以有效降低压缩机的排气温度。此外,气态制冷剂喷射技术是一项既能提高压缩机效率,降低压缩机排气温度,又能有效增加系统制冷/制热量的技术。
另一方面,当含涡旋压缩机的热泵系统运行于高蒸发温度、低冷凝温度工况时,压缩机将出现过压缩的情况:压缩机排气压力高于系统冷凝压力,压缩机排气将被排气口节流至冷凝压力,节流损失的增加导致压缩机功耗的增加和效率的下降。同时,当压缩机运行于低压缩比的情况时,系统的制冷/制热量一般相对于标准设计工况有较大程度的增加,尤其对于蒸发温度提高较大的系统,制冷/制热量的增加更为显著。而一般情况下,用户的需求制冷/制热量随着压比的减小逐渐下降。这将加剧两者之间的供需矛盾,对于启停控制的系统而言将导致系统频繁的启停,影响系统效率和寿命。同时,制冷剂流量和吸气密度的增加将提高压缩机的功耗,甚至导致压缩机超电流运行,危及压缩机安全。现有解决这一问题的手段包括:使用变容压缩机,降低系统制冷剂流量;采用直接或间接热气旁通降低蒸发器和冷凝器的换热能力。实际上,在涡旋压缩机中采用制冷剂泄出技术能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涡旋压缩机的制冷剂泄出技术是指在涡旋压缩机压缩中段的适当位置与制冷系统低压侧之间设置可以控制的旁通通道。当压缩机需要减容时,泄出通道接通,压缩腔中部分的制冷剂不再跟随涡旋盘旋转被压缩而是通过泄出通道返回低压侧。这样不但减小了涡旋压缩机的有效压缩圈数,降低了压比,减小了过压缩损失,同时也降低了压缩机的排量,减小了系统的制冷/制热量,也防止了压缩机的过电流。很好的解决了涡旋压缩机在系统低压比下的调节问题。
在实际的系统中,由于蒸发器、四通阀、气液分离器以及连接管道等的压力损失,导致越靠近压缩机吸气口压力越低。因此,从增加最大可泄出制冷剂流量角度考虑,制冷剂泄出回路与低压侧的连接口应尽量靠近涡旋压缩机吸气口,甚至设置在压缩机的内部。另外,在实际系统中制冷剂泄出口的大小受到涡旋体壁厚的限制(过大的泄出口将导致不同压缩腔之间的制冷剂泄流,降低压缩机效率),泄出口有很大的阻力系数。因此,依靠压缩腔与低压侧之间的压差实现制冷剂泄出的被动制冷剂泄出系统的制冷剂泄出量非常有限,而且最后卸载的制冷剂压力和温度均较高。如果将制冷剂泄出口设置在压缩机吸气口,泄出制冷剂与蒸发器出口制冷剂的混合将导致压缩机吸气口制冷剂过热度的增加,提高压缩机的排气温度。另一方面,如果将制冷剂泄出口设置在蒸发器之前,则由于节流装置的控制能够保持压缩机吸气口过热度的恒定,同时保证蒸发器良好的带油能力。因此,将泄出管路与低压侧的连接口设置在蒸发器的前部或后部的技术措施各有其优缺点。
喷射器是化工和热能行业经常使用的一种动力元件,它利用高压力主流体的降压过程提高引射流体的压力或流量。喷射器在蒸气压缩制冷系统中的应用是蒸气压缩制冷系统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它利用冷凝器出口与蒸发器入口之间原来要被节流装置损耗的制冷剂的压差,辅助蒸气压缩系统制冷剂的压缩,从而减少系统压缩机的功耗。从热力学角度讲,喷射器在蒸气压缩制冷系统中的应用减少了该系统的不可逆损失,提高了系统的热力学完善度。
因此,如果能将喷射器应用到制冷剂泄出系统中增加制冷剂泄出支路的制冷剂流量,就可以很大范围内调节系统的制冷剂排气量,实现制冷系统容量调节。本发明正是基于这一考虑提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和任务是提出一种主回路上设有喷射器的容量可调涡旋压缩机制冷系统,该系统利用全部或部分蒸气压缩制冷系统高压侧与低压侧的压差,使用喷射器提高系统制冷剂泄出回路的制冷剂流量,从而提高系统的卸载能力和在低压比工况下的能效。同时,该系统采用制冷剂喷射技术提高涡旋压缩机制冷系统在大压比工况下的制冷/制热量和系统能效比。采用该带喷射器的容量可调的涡旋压缩机制冷系统将能有效调节系统的容量变化范围,使其与逐时变化的制冷/制热需求吻合,从而提高系统的适用性。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主回路上设有喷射器的容量可调涡旋压缩机制冷系统,含有涡旋压缩机101、冷凝器102和蒸发器104,所述部件通过制冷剂管道依次连接构成制冷剂主回路100,在涡旋压缩机101压缩中段留有制冷剂喷射孔105,其特征在于:该系统设有制冷剂泄出系统,该泄出系统包含喷射器312和制冷剂泄出回路300,其中,喷射器312设置于系统制冷剂主回路100上冷凝器102到蒸发器104之间的管路上,制冷剂泄出回路300的一端与涡旋压缩机101的制冷剂喷射孔105连接,另一端依次经泄出单向阀301和泄出调节阀302与喷射器312的引射口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的另一技术特征是:在系统制冷剂主回路上的喷射器312入口的管路上设有系统膨胀装置103。所述泄出单向阀301设置于压缩机101壳体内。
本发明提供的另一种技术方案是:主回路上设有喷射器的容量可调涡旋压缩机制冷系统,含有涡旋压缩机101、冷凝器102和蒸发器104,所述的制冷部件由制冷剂管道连接构成制冷剂主回路100在涡旋压缩机101压缩中段留有制冷剂喷射孔105,其特征在于:该系统设有制冷剂泄出系统,该泄出系统包含喷射器312和制冷剂泄出回路300,其中,喷射器312设置于系统制冷剂主回路100上冷凝器(102)到蒸发器104之间的管路上,制冷剂泄出回路300的一端与涡旋压缩机101的制冷剂喷射孔105连接,另一端依次经喷射/泄出切换装置204和泄出调节阀302与喷射器312引射口连接;该系统同时设有制冷剂喷射系统,该喷射系统包含中间换热器202和制冷剂喷射回路200,其中,中间换热器202设置于系统主制冷剂回路100上冷凝器102到喷射器312之间的管路上,制冷剂喷射回路200的一端与冷凝器102出口管路连接,另一端依次经喷射膨胀装置201、中间换热器202和喷射调节阀203与制冷剂泄出回路300上泄出调节阀302到喷射/泄出切换装置204之间管路连接;所述的喷射/泄出切换装置204由两个方向相反的单向阀组成
本发明提供的又一种技术方案是:主回路上设有喷射器的容量可调涡旋压缩机制冷系统,含有涡旋压缩机101、冷凝器102和蒸发器104,所述的制冷部件由制冷剂管道连接构成制冷剂主回路100,在涡旋压缩机101压缩中段留有制冷剂喷射孔105,其特征在于:该系统设有制冷剂泄出系统,该泄出系统包含喷射器312和制冷泄出回路300,其中,喷射器312设置于系统制冷剂主回路100上冷凝器102到蒸发器104之间管路上,制冷剂泄出回路300的一端与涡旋压缩机101的制冷剂喷射孔105连接,另一端依次经喷射/泄出切换装置204和泄出调节阀302与喷射器312引射口连接;该系统同时设有制冷剂喷射系统,该喷射系统包含喷射膨胀装置201、闪蒸罐205和制冷剂喷射回路200,其中,喷射膨胀装置201和闪蒸罐205依次设置于系统制冷剂主回路100上从冷凝器102出口到喷射器312入口之间的管路上,制冷剂喷射回路200的一端与闪蒸罐205连接,另一端经喷射调节阀203与制冷剂泄出回路300上泄出调节阀302到喷射/泄出切换装置204之间管路连接;所述的喷射/泄出切换装置204由两个方向相反的单向阀组成。
上述技术方案中,其特征还在于:在系统制冷剂主回路100上的喷射器312入口的管路上设有系统膨胀装置103,用于提高系统的可调性。所述喷射/泄出切换装置204设置于压缩机101壳体内;该喷射/泄出切换装置204处于向内单向、向外单向或截止状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及突出性效果:①向系统低压侧的旁通减容能简便的实现固定容积比涡旋压缩机向小压比和小容量的调节,省去了变频调容的投资,相对于热气旁通又有效地减小了压缩机的功耗和可能出现的过载;②当系统同时采用制冷喷射和泄出技术时,制冷剂喷射和泄出通道可以公用,极大的简化了系统设计和控制,使得系统具有了向大容量和小容量两个方向的调节能力,提高了涡旋压缩机制冷和热泵系统在较大工况范围内的适应性和系统的全年能效比;③利用系统的高低压差实现制冷剂的泄出,降低了系统的不可逆损失,提高系统的热力学完善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采用喷射器强化制冷剂泄出功能的涡旋压缩机制冷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为另一种采用喷射器强化制冷剂泄出功能的涡旋压缩机制冷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种将喷射器和中间换热器用于制冷剂泄出和喷射的涡旋压缩机制冷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4为另一种将喷射器和中间换热器用于制冷剂泄出和喷射的涡旋压缩机制冷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一种将喷射器和闪蒸罐用于制冷剂泄出和喷射的涡旋压缩机制冷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6为另一种将喷射器和闪蒸罐用于制冷剂泄出和喷射的涡旋压缩机制冷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中各个标号的名称为:
100-制冷剂主回路;101-涡旋压缩机;102-冷凝器;103-系统膨胀装置;104-蒸发器;105-制冷剂喷射孔;200-制冷剂喷射回路;201-喷射膨胀装置;202-中间换热器;203-喷射调节阀;204-喷射/泄出切换装置;205-闪蒸罐; 300-制冷剂泄出回路;301-泄出单向阀;302-泄出调节阀;312-喷射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对实施例的描述仅是示范性的,而绝不是对本发明、发明应用和用法的限制。
【实施例1】
图1一种采用喷射器强化制冷剂泄出功能的涡旋压缩机制冷系统结构示意图。系统包括制冷剂主回路100和制冷剂泄出系统。制冷剂主回路100由带制冷剂泄出口105的涡旋压缩机101、冷凝器102和蒸发器104依次相连而成。制冷剂泄出系统包含喷射器312和制冷泄出回路300,其中,喷射器312设置于系统制冷剂主回路100上冷凝器102到蒸发器104之间管路上,制冷剂泄出回路300的一端与涡旋压缩机101的制冷剂喷射孔105连接,另一端依次经泄出单向阀301和泄出调节阀302与喷射器312引射口连接。所述泄出单向阀301设置于压缩机101壳体内。
当压缩机提供压比和流量小于系统需求压比和制冷剂流量或与其基本相当时,制冷剂泄出回路300将不投入使用。此时,制冷剂泄出回路300上的泄出调节阀302将关闭。在系统主回路100中,压缩机101吸取低温低压制冷剂并将其压缩为高温高压后排入冷凝器102,制冷剂在冷凝器102中冷却凝结,出口变为过冷液体。过冷液经喷射器312被节流,压力降至蒸发压力进入蒸发器104蒸发,出口成为过热气体被压缩机101吸入,进入下一循环。
当系统运行于过压缩或者过大制冷剂流量工况时,制冷剂泄出回路300将投入工作。此时,泄出调节阀302打开,压缩机101中制冷剂除部分被压缩成为高温高压气体进入冷凝器102参与系统主循环外,其余则通过泄出回路300被喷射器312引射流回蒸发器104入口。由此将导致涡旋压缩机101的有效压缩长度减少,压比减小,同时,流经冷凝器102的实际制冷剂流量将减少,系统的制冷/制热量将降低。泄出单向阀301的作用是防止引射口压力较大时,制冷剂通过泄出回路300逆向流入压缩机。此时,喷射器312既要发挥节流主回路100制冷剂的作用,又要发挥引射制冷剂泄出回路300制冷剂的作用。所述泄出单向阀301设置于压缩机101壳体内。
【实施例2】
图2又一种采用喷射器强化制冷剂泄出功能的涡旋压缩机制冷系统结构示意图。对比图1可以发现,该系统仅是在系统主回路100中冷凝器102与喷射器312之间管路上增加系统膨胀装置103,由此可增加系统的可调性。在实际运行中,系统膨胀装置103仅用于蒸发器104出口过热度的控制,而喷射器312仅用于制冷剂泄出量的调节,系统的调节效果得以保障。另外,当喷射器312是不可调结构时,系统膨胀装置103的设置也能保证系统正常工作。在系统制冷剂主回路(100)上的喷射器(312)入口的管路上设有系统膨胀装置(103)。
【实施例3】
图3一种将喷射器和中间换热器用于制冷剂泄出和喷射的涡旋压缩机制冷系统结构示意图。系统包含制冷剂主回路100、制冷剂喷射系统和制冷剂泄出系统三部分。系统制冷剂主回路100由带制冷剂喷射口105的涡旋压缩机101、冷凝器102和蒸发器104依次连接而成。制冷剂泄出系统包含喷射器312和制冷泄出回路300,其中,喷射器312设置于系统制冷剂主回路100上冷凝器102到蒸发器104之间管路上,制冷剂泄出回路300的一端与涡旋压缩机101的制冷剂喷射孔105连接,另一端依次经喷射/泄出切换装置204和泄出调节阀302与喷射器312引射口连接;制冷剂喷射系统包含中间换热器202和制冷剂喷射回路200,其中,中间换热器202设置于系统主制冷剂回路100冷凝器102到喷射器312之间的管路上,制冷剂喷射回路200的一端与冷凝器102出口管路连接,另一端依次经喷射膨胀装置201、中间换热器202和喷射调节阀203与制冷剂泄出回路300上泄出调节阀302到喷射/泄出切换装置204之间管路连接;所述的喷射/泄出切换装置204由两个方向相反的单向阀组成。所述喷射/泄出切换装置204设置于压缩机101壳体内;该喷射/泄出切换装置204处于向内单向、向外单向或截止状态。
在系统需求压比和制冷剂流量与压缩机提供压比和流量基本相当的情况下,制冷剂喷射回路200和制冷剂泄出回路300均不投入使用,喷射调节阀203,泄出调节阀302均关闭,喷射/泄出切换装置204置于截止状态,减小压缩过程的余隙容积,提高压缩机的效率。在系统制冷主回路100中,压缩机101吸取低温低压制冷剂并将其压缩为高温高压后排入冷凝器102,制冷剂在冷凝器102中冷却凝结,出口变为过冷液体。过冷液经中间换热器202后被进入喷射器312被节流,压力降至蒸发压力进入蒸发器104蒸发,出口成为过热气体被压缩机101吸入进入下一循环。此时喷射器312仅起到节流的作用。
当系统运行于过压缩或者过大制冷剂流量工况时,制冷剂泄出功能将投入工作。此时,泄出调节阀302打开,喷射调节阀203关闭,喷射/泄出切换装置204切换到泄出位置,实现由压缩机101喷射口向外的单向阀功能。压缩机101中制冷剂除部分被压缩成为高温高压气体进入冷凝器102参与系统主循环100外,其余则通过喷射口105经喷射/泄出切换装置204和泄出调节阀302被喷射器312引射与主回路制冷剂混合后流入蒸发器104蒸发制冷。系统主回路运行方式与无喷射/泄出工况相同。
当系统运行于欠压缩或者过小制冷剂流量工况时,制冷剂喷射功能将投入工作,泄出调节阀302关闭,喷射调节阀203开启,喷射/泄出切换装置204切换到喷射位置,实现由外向压缩机101内的单向阀功能。此时,冷凝器102出口制冷剂分成两路,一路经喷射膨胀装置201节流后成为低压两相制冷剂流体进入中间换热器202,在其中与主回路制冷剂发生热交换,增加主回路制冷剂的过冷度,自身则不断受热蒸发成为过热蒸汽或者接近饱和气的两相制冷剂,经喷射调节阀203和喷射/泄出切换装置204进入压缩机101,在压缩机101中与自吸气管进入压缩机101的制冷剂混合,被共同压缩至排气。系统主回路运行方式与无喷射/泄出工况相同。此时,喷射口105流入制冷剂状态由喷射膨胀装置201控制。
【实施例4】
图4为又一种将喷射器和中间换热器用于制冷剂泄出和喷射的涡旋压缩机制冷系统结构示意图。与图3相比,该系统也是在系统主回路100上喷射器312之前增加了系统膨胀装置103,提高系统的可控性,增加系统的可靠程度。
【实施例5】
图5一种将喷射器和闪蒸罐用于制冷剂泄出和喷射的涡旋压缩机制冷系统结构示意图。系统包含制冷剂主回路100、制冷剂喷射系统和制冷剂泄出系统三部分。系统制冷剂主回路100由带制冷剂喷射口105的涡旋压缩机101、冷凝器102和蒸发器104依次连接而成。制冷剂泄出系统包含喷射器312和制冷泄出回路300,其中,喷射器312设置于系统制冷剂主回路100上冷凝器102到蒸发器104之间管路上,制冷剂泄出回路300的一端与涡旋压缩机101的制冷剂喷射孔105连接,另一端依次经喷射/泄出切换装置204和泄出调节阀302与喷射器312引射口连接;制冷剂喷射系统包含喷射膨胀装置201、闪蒸罐205和制冷剂喷射回路200,其中,喷射膨胀装置201和闪蒸罐205依次设置于系统主制冷剂回路100上从冷凝器102出口到喷射器312入口之间的管路上,制冷剂喷射回路200的一端与闪蒸罐205连接,另一端经喷射调节阀203与制冷剂泄出回路300上泄出调节阀302到喷射/泄出切换装置204之间管路连接;所述的喷射/泄出切换装置204由两个方向相反的单向阀组成,喷射/泄出切换装置204设置于压缩机101壳体内;该喷射/泄出切换装置204处于向内单向、向外单向或截止状态。
在系统需求压比和制冷剂流量与压缩机提供压比和流量基本相当的情况下,制冷剂喷射回路200和制冷剂泄出回路300均不投入使用,喷射调节阀203,泄出调节阀302均关闭,喷射/泄出切换装置204置于截止状态,减小压缩过程的余隙容积,提高压缩机的效率。在系统制冷主回路100中,压缩机101吸取低温低压制冷剂并将其压缩为高温高压后排入冷凝器102,制冷剂在冷凝器102中冷却凝结,出口变为过冷液体。过冷液经喷射节流阀201和闪蒸罐205后进入喷射器312被节流,压力降至蒸发压力进入蒸发器104蒸发,出口成为过热气体被压缩机101吸入进入下一循环。此时喷射器312仅起到节流的作用,喷射膨胀阀201开至最大。
当系统运行于过压缩或者过大制冷剂流量工况时,制冷剂泄出功能将投入工作。此时,泄出调节阀302打开,喷射调节阀203关闭,喷射/泄出切换装置204切换到泄出位置,实现由压缩机101喷射口向外的单向阀功能。压缩机101中制冷剂除部分被压缩成为高温高压气体进入冷凝器102参与系统主循环100外,其余则通过喷射口105经喷射/泄出切换装置204和泄出调节阀302被喷射器312引射与主回路制冷剂混合后流入蒸发器104蒸发制冷。系统主回路运行方式与无喷射/泄出工况相同。
当系统运行于欠压缩或者过小制冷剂流量工况时,制冷剂喷射功能将投入工作,泄出调节阀302关闭,喷射调节阀203开启,喷射/泄出切换装置204切换到喷射位置,实现由外向压缩机101内的单向阀功能。此时,冷凝器102出口制冷剂被喷射膨胀装置201节流进入闪蒸罐205,在其中分离成为中间压力下的饱和液和饱和气,饱和液经喷射器312节流进入蒸发器104蒸发成为过热蒸气进入压缩机吸气口。而闪蒸罐205中分离出来的饱和气经喷射调节阀203和喷射/泄出切换装置204进入压缩机101,在压缩机101中与自吸气管进入压缩机101的制冷剂混合,被共同压缩至排气。系统主回路运行方式与无喷射/泄出工况相同。此时,喷射口105流入制冷剂状态由喷射膨胀装置201控制。
【实施例6】
图6为又一种将喷射器和闪蒸罐用于制冷剂泄出和喷射的涡旋压缩机制冷系统结构示意图。同样地,该系统也是在系统主回路100中在喷射器312之前增加了系统膨胀装置103,提高系统的可控性,增加系统的可靠程度。
本发明介绍了利用制冷剂喷射和泄出改变含涡旋压缩机的制冷系统的能效和容量的技术,这不能被认为是对发明权利要求的限制。如果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做出了非实质性的、显而易见的改变和改进,都应该在本发明权利要求保护的范围。
Claims (9)
1.主回路上设有喷射器的容量可调涡旋压缩机制冷系统,含有涡旋压缩机(101)、冷凝器(102)和蒸发器(104),所述部件通过制冷剂管道依次连接构成制冷剂主回路(100),在涡旋压缩机(101)压缩中段留有制冷剂喷射孔(105),其特征在于:该系统设有制冷剂泄出系统,该泄出系统包含喷射器(312)和制冷剂泄出回路(300),其中,喷射器(312)设置于系统制冷剂主回路(100)上冷凝器(102)到蒸发器(104)之间的管路上,制冷剂泄出回路(300)的一端与涡旋压缩机(101)的制冷剂喷射孔(105)连接,另一端依次经泄出单向阀(301)和泄出调节阀(302)与喷射器(312)的引射口连接。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回路上设有喷射器的容量可调涡旋压缩机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在系统制冷剂主回路(100)上的喷射器(312)入口的管路上设有系统膨胀装置(103)。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主回路上设有喷射器的容量可调涡旋压缩机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泄出单向阀(301)设置于压缩机(101)壳体内。
4.主回路上设有喷射器的容量可调涡旋压缩机制冷系统,含有涡旋压缩机(101)、冷凝器(102)和蒸发器(104),所述的制冷部件由制冷剂管道连接构成制冷剂主回路(100),在涡旋压缩机(101)压缩中段留有制冷剂喷射孔(105),其特征在于:该系统设有制冷剂泄出系统,该泄出系统包含喷射器(312)和制冷剂泄出回路(300),其中,喷射器(312)设置于系统制冷剂主回路(100)上冷凝器(102)到蒸发器(104)之间的管路上,制冷剂泄出回路(300)的一端与涡旋压缩机(101)的制冷剂喷射孔(105)连接,另一端依次经喷射/泄出切换装置(204)和泄出调节阀(302)与喷射器(312)引射口连接;该系统同时设有制冷剂喷射系统,该喷射系统包含中间换热器(202)和制冷剂喷射回路(200),其中,中间换热器(202)设置于系统主制冷剂回路(100)上冷凝器(102)到喷射器(312)之间的管路上,制冷剂喷射回路(200)的一端与冷凝器(102)出口管路连接,另一端依次经喷射膨胀装置(201)、中间换热器(202)和喷射调节阀(203)与制冷剂泄出回路(300)上泄出调节阀(302)到喷射/泄出切换装置(204)之间管路连接;所述的喷射/泄出切换装置(204)由两个方向相反的单向阀组成。
5.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主回路上设有喷射器的容量可调涡旋压缩机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在系统制冷剂主回路(100)上喷射器(312)入口的管路上设有系统膨胀装置(103)。
6.按照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主回路上设有喷射器的容量可调涡旋压缩机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射/泄出切换装置(204)设置于压缩机(101)壳体内;该喷射/泄出切换装置(204)处于向内单向、向外单向或截止状态。
7.主回路上设有喷射器的容量可调涡旋压缩机制冷系统,含有涡旋压缩机(101)、冷凝器(102)和蒸发器(104),所述的制冷部件由制冷剂管道连接构成制冷剂主回路(100),在涡旋压缩机(101)压缩中段留有制冷剂喷射孔(105),其特征在于:该系统设有制冷剂泄出系统,该泄出系统包含喷射器(312)和制冷泄出回路(300),其中,喷射器(312)设置于系统制冷剂主回路(100)上冷凝器(102)到蒸发器(104)之间管路上,制冷剂泄出回路(300)的一端与涡旋压缩机(101)的制冷剂喷射孔(105)连接,另一端依次经喷射/泄出切换装置(204)和泄出调节阀(302)与喷射器(312)引射口连接;该系统同时设有制冷剂喷射系统,该喷射系统包含喷射膨胀装置(201)、闪蒸罐(205)和制冷剂喷射回路(200),其中,喷射膨胀装置(201)和闪蒸罐(205)依次设置于系统制冷剂主回路(100)上从冷凝器(102)出口到喷射器(312)入口之间的管路上,制冷剂喷射回路(200)的一端与闪蒸罐(205)连接,另一端经喷射调节阀(203)与制冷剂泄出回路(300)上泄出调节阀(302)到喷射/泄出切换装置(204)之间管路连接;所述的喷射/泄出切换装置(204)由两个方向相反的单向阀组成。
8.按照权利要求7所述的主回路上设有喷射器的容量可调涡旋压缩机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在系统制冷剂主回路(100)上的喷射器(312)入口的管路上设有系统膨胀装置(103),用于提高系统的可调性。
9.按照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主回路上设有喷射器的容量可调涡旋压缩机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射/泄出切换装置(204)设置于压缩机(101)壳体内;该喷射/泄出切换装置(204)处于向内单向、向外单向或截止状态。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B2007101784868A CN100507400C (zh) | 2007-11-30 | 2007-11-30 | 主回路上设有喷射器的容量可调涡旋压缩机制冷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B2007101784868A CN100507400C (zh) | 2007-11-30 | 2007-11-30 | 主回路上设有喷射器的容量可调涡旋压缩机制冷系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169291A true CN101169291A (zh) | 2008-04-30 |
CN100507400C CN100507400C (zh) | 2009-07-01 |
Family
ID=393899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710178486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07400C (zh) | 2007-11-30 | 2007-11-30 | 主回路上设有喷射器的容量可调涡旋压缩机制冷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0507400C (zh)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949608A (zh) * | 2010-09-21 | 2011-01-19 | 广东长菱空调冷气机制造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准两级压缩涡旋压缩机热泵系统 |
WO2013127112A1 (zh) * | 2012-02-28 | 2013-09-06 | Zhang Yuren | 一种空调压缩机出口能量的回收和利用方法 |
CN104813118A (zh) * | 2012-11-20 | 2015-07-29 | 株式会社电装 | 喷射器 |
CN106152766A (zh) * | 2016-08-26 | 2016-11-23 | 苏州海派特热能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除湿式增温热源 |
CN112303966A (zh) * | 2019-07-26 | 2021-02-02 | 株式会社鹭宫制作所 | 温度式膨胀阀以及冷冻循环系统 |
CN113531950A (zh) * | 2021-07-14 | 2021-10-22 | 太原理工大学 | 一种太阳能喷射与中间排气压缩耦合制冷装置 |
-
2007
- 2007-11-30 CN CNB2007101784868A patent/CN100507400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949608A (zh) * | 2010-09-21 | 2011-01-19 | 广东长菱空调冷气机制造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准两级压缩涡旋压缩机热泵系统 |
WO2013127112A1 (zh) * | 2012-02-28 | 2013-09-06 | Zhang Yuren | 一种空调压缩机出口能量的回收和利用方法 |
CN104813118A (zh) * | 2012-11-20 | 2015-07-29 | 株式会社电装 | 喷射器 |
CN104813118B (zh) * | 2012-11-20 | 2016-08-24 | 株式会社电装 | 喷射器 |
CN106152766A (zh) * | 2016-08-26 | 2016-11-23 | 苏州海派特热能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除湿式增温热源 |
CN112303966A (zh) * | 2019-07-26 | 2021-02-02 | 株式会社鹭宫制作所 | 温度式膨胀阀以及冷冻循环系统 |
CN112303966B (zh) * | 2019-07-26 | 2022-04-15 | 株式会社鹭宫制作所 | 温度式膨胀阀以及冷冻循环系统 |
CN113531950A (zh) * | 2021-07-14 | 2021-10-22 | 太原理工大学 | 一种太阳能喷射与中间排气压缩耦合制冷装置 |
CN113531950B (zh) * | 2021-07-14 | 2022-06-07 | 太原理工大学 | 一种太阳能喷射与中间排气压缩耦合制冷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0507400C (zh) | 2009-07-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062497B (zh) | 热泵 | |
WO2019200951A1 (zh) | 空调热泵系统及控制方法 | |
WO2018054052A1 (zh) | 一种空调器及其化霜系统 | |
CN107576087B (zh) | 空调系统 | |
CN101169292A (zh) | 中间回路上设有喷射器的容量可调涡旋压缩机制冷系统 | |
CN108759138B (zh) | 二次节流中间不完全冷却制冷系统的运行方法及系统 | |
CN100507400C (zh) | 主回路上设有喷射器的容量可调涡旋压缩机制冷系统 | |
AU2016337938B2 (en) | Heat pump unit control system | |
CN111707017B (zh) | 一种低温强热空气源热泵系统 | |
CN112944522A (zh) | 一种空调、地暖、生活热水三联供系统 | |
CN106403373A (zh) | 热泵系统、控制方法及制冷机组 | |
CN107740765B (zh) | 空调系统 | |
CN107514832A (zh) | 一种低温风冷螺杆热泵系统 | |
CN207422708U (zh) | 一种低温风冷螺杆热泵系统 | |
CN101140111A (zh) | 容量可调涡旋压缩机制冷系统 | |
US11041667B2 (en) |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 |
CN101625176B (zh) | 准三级压缩空气源热泵系统 | |
CN112344594B (zh) | 基于外部热源的制冷剂级联喷射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214581548U (zh) | 一种空调、地暖、生活热水三联供系统 | |
CN113899095A (zh) | 一种带喷射器增效的准二级压缩式循环系统 | |
CN211120091U (zh) | 一种带过冷和喷射降压的复叠式制冷系统 | |
CN201265919Y (zh) | 空调系统 | |
CN112963979A (zh) | 一种可实现工作循环转换的复叠热泵系统 | |
CN209246450U (zh) | 一种低压热泵用吸气增压装置 | |
CN108278791B (zh) | 双蓄热装置的空气源空调系统及除霜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701 Termination date: 201311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