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161655Y - 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1161655Y CN201161655Y CNU2007201314088U CN200720131408U CN201161655Y CN 201161655 Y CN201161655 Y CN 201161655Y CN U2007201314088 U CNU2007201314088 U CN U2007201314088U CN 200720131408 U CN200720131408 U CN 200720131408U CN 201161655 Y CN201161655 Y CN 201161655Y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ever
- gravity
- pipe
- car
- convert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包括车架、前后车轮和车鞍,其特点是,在车的中部设有斜坡杠杆驱动器;所述的斜坡杠杆驱动器包括杠杆、立管和连接杠杆与立管的支承构件;所述的杠杆前部上翘且在其前端设有连接头,所述的连接头由插头、插座、轴承和连接轴构成,支承构件由支承件、支点轴、支点轴承和支点插板构成,杠杆前部设有插孔,插孔上设有插入并伸出插孔的连接小管,连接小管的后端部设有小管螺丝,前端通过活动连接头连接在前管上,连接小管上设有小管弹簧。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结构更为科学合理的斜坡形杠杆驱动器结构,比普通车省力、增速效果达50%左右,是一种绿色交通工具,适用于自行车、助力车、三轮车、电动车和摩托车等。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特别是一种能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如专利号为00219478.3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其车架的重力支撑杆与车轴间分别装有重力驱动器,重力驱动器是由弹性材料制成的弓形弹簧件,前端设有能与重力支撑杆连接的连接头,后端设有能安装于车轴的接口,车架的重力支撑杆与重力驱动器的连接头连接,车轴的外端分别固定在重力驱动器后端的接口中。该车在使用过程中使车的重心前移,将重力转化为动力,产生了一定的技术效果,其存在的缺陷在于:其重力转化为动力的效果并不十分明显,特别是其省力、增速效果较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根据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新的、更为省力、增速效果更为显著的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包括车架、前后车轮和车鞍,其特点是,在车的中部设有斜坡杠杆驱动器;
所述的斜坡杠杆驱动器包括杠杆、立管和连接杠杆与立管的支承构件;所述的杠杆前部上翘且在其前端设有连接头,所述的连接头由插头、插座、轴承和连接轴构成,插座固定在前管上,插头固定在杠杆前端,插头插入插座中并通过轴承与连接轴连接,杠杆后端设有插板;所述的立管上部设有与插板配套使用的开口插槽,所述的插板通过开口插槽插入立管并伸出其外与车鞍的鞍管固定连接,在插板下方的立管内设有立管弹簧;所述的支承构件由支承件、支点轴、支点轴承和支点插板构成,所述的支承件后端固定连接在立管上,前端连接支点轴承,所述支点轴承与支点插板之间通过支点轴连接,支点插板前端固定在杠杆上;
所述的杠杆前部设有插孔,插孔上设有插入并伸出插孔的连接小管,连接小管的后端部设有小管螺丝,前端通过活动连接头连接在前管上,所述的连接小管上设有小管弹簧。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还可以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进一步实现。以上所述的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其特点是,所述的前叉前部上翘,在上翘的前叉前部上分别套设有前连接管和后连接管,在前连接管与后连接管之间的前叉上设有斜叉弹簧和压簧圈,前叉的前端上设有斜叉螺丝;在前连接管和后连接管上固定设有角支架,在角支架上固定设有前叉板,所述的前叉板叉接在前车轴上。这样,可以进一步地增强本实用新型的省力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还可以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进一步实现。以上所述的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其特点是,所述的后叉管的前部上翘,在后叉管的后部上固定设有后叉板,所述的后叉板叉接在后车轴上。这样,可以进一步地增强本实用新型的省力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还可以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进一步实现。以上所述的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其特点是,所述前管的斜度为110°-130°;所述立管的斜度为110°-120°。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还可以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进一步实现。以上所述的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其特点是,所述的杠杆的主体斜度为145°-155°;所述后叉管的主体斜度为145°-155°。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还可以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进一步实现。以上所述的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其特点是,所述的支点插板设在杠杆的中后部下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还可以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进一步实现。以上所述的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其特点是,杠杆上翘的前部与前管所成的锐角为70°-90°。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还可以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进一步实现。以上所述的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其特点是,前管与连接小管所成的锐角为40°-60°。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还可以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进一步实现。以上所述的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其特点是,杠杆上翘的前部与其杠杆主体形成的夹角为125°-135°;后叉管上翘的前部与其后叉管主体形成的夹角为125°-135°;前叉上翘的前部与其前叉主体形成的夹角为135°-145°。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还可以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进一步实现。以上所述的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其特点是,前车轮与后车轮的直径比为1∶1-2。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结构更为科学合理的斜坡形杠杆驱动器结构,可以使骑车人和车上物体的重心前移,产生更大的前倾力。以人体作为杠杆的力点,通过压动杠杆,其后部可压缩立管弹簧,通过立管带动后轮滚动,其前部可使力的方向向上向前来减少车轮的阻力。当脚踏车蹬施力使车子行驶时,由于颠簸和弹簧的反弹,可将物体升高时增加的势能,落下时转化为行驶系统的动能,将重力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动力。如此反复不断地驱动车轮加速前进,从而进一步起到了省力、增速的良好效果。本实用新型比普通车省力、增速效果达50%左右,是一种没有污染、节约能源的较理想的绿色交通工具。适用于自行车、助力车、三轮车、电动车和摩托车等。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自行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斜坡杠杆驱动器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前叉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进一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施方案,以利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了解本实用新型,而不是对本实用新型权利的限制。
实施例1。参照图1-3。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包括车架1、前后车轮6,2和车鞍11,在车的中部设有斜坡杠杆驱动器;
所述的斜坡杠杆驱动器包括杠杆10、立管5和连接杠杆10与立管5的支承构件;所述的杠杆10前部上翘且在其前端设有连接头,所述的连接头由插头17、插座28、轴承15和连接轴16构成,插座28固定在前管9上,插头17固定在杠杆10前端,插头17插入插座28中并通过轴承15与连接轴16连接,杠杆10后端设有插板13;所述的立管5上部设有与插板13配套使用的开口插槽23,所述的插板13通过开口插槽23插入立管5并伸出其外与车鞍11的鞍管12固定连接,在插板13下方的立管5内设有立管弹簧22;所述的支承构件由支承件21、支点轴19、支点轴承20和支点插板18构成,所述的支承件21后端固定连接在立管5上,前端连接支点轴承20,所述支点轴承20与支点插板18之间通过支点轴19连接,支点插板18前端固定在杠杆10上;
所述的杠杆10前部设有插孔14,插孔14上设有插入并伸出插孔14的连接小管26,连接小管26的后端部设有小管螺丝27,前端通过活动连接头24连接在前管9上,所述的连接小管26上设有小管弹簧25。
实施例2。在实施例1所述的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中,所述的前叉8前部上翘,在上翘的前叉8前部上分别套设有前连接管32和后连接管35,在前连接管32与后连接管35之间的前叉8上设有斜叉弹簧33和压簧圈34,前叉8的前端上设有斜叉螺丝31;在前连接管32和后连接管35上固定设有角支架29,在角支架29上固定设有前叉板30,所述的前叉板30叉接在前车轴7上。
实施例3。在实施例1或2所述的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中,所述的后叉管4的前部上翘,在后叉管4的后部上固定设有后叉板36,所述的后叉板36叉接在后车轴3上。
实施例4。在实施例1或2或3所述的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中,所述前管9的斜度为110°;所述立管5的斜度为110°。
实施例5。在实施例1或2或3所述的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中,所述前管9的斜度为130°;所述立管5的斜度为120°。
实施例6。在实施例1或2或3所述的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中,所述前管9的斜度为120°;所述立管5的斜度为115°。
实施例7。在实施例1或2或3所述的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中,所述的杠杆10的主体斜度为145°;所述后叉管4的主体斜度为145°。
实施例8。在实施例1或2或3所述的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中,所述的杠杆10的主体斜度为155°;所述后叉管4的主体斜度为155°。
实施例9。在实施例1或2或3所述的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中,所述的杠杆10的主体斜度为150°;所述后叉管4的主体斜度为150°。
实施例10。在实施例1或2或3所述的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中,所述的支点插板18设在杠杆10的中后部下方。
实施例11。在实施例1或2或3所述的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中,杠杆10上翘的前部与前管9所成的锐角为70。
实施例12。在实施例1或2或3所述的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中,杠杆10上翘的前部与前管9所成的锐角为90°。
实施例13。在实施例1或2或3所述的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中,杠杆10上翘的前部与前管9所成的锐角为80°。
实施例14。在实施例1或2或3所述的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中,前管9与连接小管26所成的锐角为40°。
实施例15。在实施例1或2或3所述的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中,前管9与连接小管26所成的锐角为60°。
实施例16。在实施例1或2或3所述的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中,前管9与连接小管26所成的锐角为50°。
实施例17。在实施例1或2或3所述的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中,杠杆10上翘的前部与其杠杆10主体形成的夹角为125°;后叉管4上翘的前部与其后叉管4主体形成的夹角为125°;前叉8上翘的前部与其前叉8主体形成的夹角为135°。
实施例18。在实施例1或2或3所述的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中,杠杆10上翘的前部与其杠杆10主体形成的夹角为135°;后叉管4上翘的前部与其后叉管4主体形成的夹角为135°;前叉8上翘的前部与其前叉8主体形成的夹角为145°。
实施例19。在实施例1或2或3所述的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中,杠杆10上翘的前部与其杠杆10主体形成的夹角为130°;后叉管4上翘的前部与其后叉管4主体形成的夹角为130°;前叉8上翘的前部与其前叉8主体形成的夹角为140°。
实施例20。在实施例1或2或3所述的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中,前车轮6与后车轮2的直径比为1∶1。
实施例21。在实施例1或2或3所述的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中,前车轮6与后车轮2的直径比为1∶2。
实施例22。在实施例1或2或3所述的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中,前车轮6与后车轮2的直径比为1∶1.5。
Claims (10)
1、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包括车架(1)、前后车轮(6,2)和车鞍(11),其特征在于,在车的中部设有斜坡杠杆驱动器;
所述的斜坡杠杆驱动器包括杠杆(10)、立管(5)和连接杠杆(10)与立管(5)的支承构件;所述的杠杆(10)前部上翘且在其前端设有连接头,所述的连接头由插头(17)、插座(28)、轴承(15)和连接轴(16)构成,插座(28)固定在前管(9)上,插头(17)固定在杠杆(10)前端,插头(17)插入插座(28)中并通过轴承(15)与连接轴(16)连接,杠杆(10)后端设有插板(13);所述的立管(5)上部设有与插板(13)配套使用的开口插槽(23),所述的插板(13)通过开口插槽(23)插入立管(5)并伸出其外与车鞍(11)的鞍管(12)固定连接,在插板(13)下方的立管(5)内设有立管弹簧(22);所述的支承构件由支承件(21)、支点轴(19)、支点轴承(20)和支点插板(18)构成,所述的支承件(21)后端固定连接在立管(5)上,前端连接支点轴承(20),所述支点轴承(20)与支点插板(18)之间通过支点轴(19)连接,支点插板(18)前端固定在杠杆(10)上;
所述的杠杆(10)前部设有插孔(14),插孔(14)上设有插入并伸出插孔(14)的连接小管(26),连接小管(26)的后端部设有小管螺丝(27),前端通过活动连接头(24)连接在前管(9)上,所述的连接小管(26)上设有小管弹簧(2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叉(8)前部上翘,在上翘的前叉(8)前部上分别套设有前连接管(32)和后连接管(35),在前连接管(32)与后连接管(35)之间的前叉(8)上设有斜叉弹簧(33)和压簧圈(34),前叉(8)的前端上设有斜叉螺丝(31);在前连接管(32)和后连接管(35)上固定设有角支架(29),在角支架(29)上固定设有前叉板(30),所述的前叉板(30)叉接在前车轴(7)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后叉管(4)的前部上翘,在后叉管(4)的后部上固定设有后叉板(36),所述的后叉板(36)叉接在后车轴(3)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管(9)的斜度为110°-130°;所述立管(5)的斜度为110°-12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杠杆(10)的主体斜度为145°-155°;所述后叉管(4)的主体斜度为145°-15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点插板(18)设在杠杆(10)的中后部下方。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其特征在于,杠杆(10)上翘的前部与前管(9)所成的锐角为70°-9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其特征在于,前管(9)与连接小管(26)所成的锐角为40°-60°。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其特征在于,杠杆(10)上翘的前部与其杠杆(10)主体形成的夹角为125°-135°;后叉管(4)上翘的前部与其后叉管(4)主体形成的夹角为125°-135°;前叉(8)上翘的前部与其前叉(8)主体形成的夹角为135°-145°。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其特征在于,前车轮(6)与后车轮(2)的直径比为1∶1-2。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U2007201314088U CN201161655Y (zh) | 2007-12-12 | 2007-12-12 | 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U2007201314088U CN201161655Y (zh) | 2007-12-12 | 2007-12-12 | 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1161655Y true CN201161655Y (zh) | 2008-12-10 |
Family
ID=401825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U2007201314088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161655Y (zh) | 2007-12-12 | 2007-12-12 | 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1161655Y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963473A (zh) * | 2012-11-16 | 2013-03-13 | 曹文军 | 一种摇摆式省力健身车 |
CN104816779A (zh) * | 2015-05-14 | 2015-08-05 | 张洪铮 | 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 |
-
2007
- 2007-12-12 CN CNU2007201314088U patent/CN201161655Y/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963473A (zh) * | 2012-11-16 | 2013-03-13 | 曹文军 | 一种摇摆式省力健身车 |
CN102963473B (zh) * | 2012-11-16 | 2015-04-22 | 曹文军 | 一种摇摆式省力健身车 |
CN104816779A (zh) * | 2015-05-14 | 2015-08-05 | 张洪铮 | 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1161655Y (zh) | 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 | |
CN102259684B (zh) | 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 | |
CN201037036Y (zh) | 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 | |
CN201506443U (zh) | 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 | |
CN2936907Y (zh) | 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 | |
CN201506444U (zh) | 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 | |
CN201049695Y (zh) | 压簧式助力自行车 | |
CN201201686Y (zh) | 二轮、三轮摩托车车架 | |
CN204124303U (zh) | 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 | |
CN202107067U (zh) | 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 | |
CN101659309B (zh) | 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 | |
CN201395123Y (zh) | 一种两用助行器 | |
CN207670581U (zh) | 一种具有直线型支架的可拆卸式自行车 | |
CN204606115U (zh) | 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 | |
CN2409086Y (zh) | 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 | |
CN2871354Y (zh) | 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 | |
CN207670587U (zh) | 一种具有三角型支架的可拆卸式自行车 | |
CN101353074B (zh) | 助力自行车 | |
CN2557399Y (zh) | 一种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 | |
CN222408437U (zh) | 一种代步车车座 | |
CN209037769U (zh) | 电动车脚蹬机构 | |
CN203806066U (zh) | 一种休闲健身车 | |
CN2737666Y (zh) | 电动三轮车刹车装置 | |
CN2555224Y (zh) | 将重力转化为动力的车 | |
CN2815857Y (zh) | 摩托车液压同步刹车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1210 Termination date: 201112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