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037718Y - 一种三工况地源热泵机组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三工况地源热泵机组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1037718Y CN201037718Y CNU2007201094590U CN200720109459U CN201037718Y CN 201037718 Y CN201037718 Y CN 201037718Y CN U2007201094590 U CNU2007201094590 U CN U2007201094590U CN 200720109459 U CN200720109459 U CN 200720109459U CN 201037718 Y CN201037718 Y CN 201037718Y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alve control
- pass valve
- pipeline
- water
- plate typ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三工况地源热泵机组系统。该系统包括三工况地源热泵机组、用户空调水系统部分、冰蓄冷部分、水蓄热部分、以及地下冷热源部分。三工况地源热泵机组由压缩机、冷凝器、干燥过滤器、膨胀阀和蒸发器等部件组成,机组的控制系统中,具有制冷、制冰和制热三种运行模式;该系统以大地为冷热源,通过管路控制阀门的切换,实现夏季制冷、制冰,冬季制热的功能;系统中的冰蓄冷和水蓄热部分起到了有效的蓄能作用。因此该系统有效结合了地源热泵和蓄能技术的优点,既有较高的运行能效比,节能环保,又可实现电力削峰填谷,节省运行费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三工况地源热泵机组系统。
背景技术
冰蓄冷技术主要为了平衡电网的昼夜峰谷差,在夜间电力低谷时段制冰来蓄得冷量,在日间电力高峰时段释放蓄得的冷量,减少电力高峰时段制冷设备的电力消耗,是进行电力“削峰填谷”的最佳途径。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推广这项技术,目前已有许多建成的工程项目。由于电力部门实行了电力峰谷差价,使用户可以节省运行费用。
地源热泵技术通过在地下埋管,或是直接抽取地下水的方式,以大地作为热泵机组运行的冷热源,来实现夏季制冷、冬季供暖的目的,是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技术,并具有较高的运行能效比。采用地源热泵技术,可以大幅降低用户的能源使用费用,也可大量取代燃煤锅炉,解决环保的压力。
但是这两种技术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冰蓄冷技术只能应用于夏季空调季节,可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但无法提供冬季的供暖;地源热泵技术虽然可以同时提供冬季供暖和夏季制冷,但实现不了削峰填谷的功效。如果把这两项技术结合起来,则既可利用地源热泵技术满足制冷和供暖的需求,又可采用冰蓄冷技术进行电网的削峰填谷,可谓一举多得。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地源热泵和冰蓄冷技术的结合,提供一种三工况地源热泵机组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三工况地源热泵机组、用户空调水系统部分、冰蓄冷部分、水蓄热部分、以及地下冷热源部分;其中:
1)三工况地源热泵机组:压缩机的一端通过制冷剂管道与冷凝器的一端相连,冷凝器的另一端通过制冷剂管道与干燥过滤器的一端相连,干燥过滤器的另一端通过制冷剂管道与膨胀阀的一端相连,膨胀阀的另一端通过制冷剂管道与蒸发器的一端相连,蒸发器的另一端通过制冷剂管道与压缩机的另一端相连;
2)用户空调水系统部分:集水器通过管道连接到空调水泵,然后通过管道和第五、第六、第七、第八控制阀门组分别连接到第一板式换热器和冷凝器(2)的一端,分水器通过管道和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控制阀门组分别连接到第一板式换热器和冷凝器的另一端;
3)冰蓄冷部分:蒸发器出口端分两路,一路管道连接蓄冰装置和第十控制阀门的一端,另一路管道连接第九控制阀门的一端,第九控制阀门的另一端和第十控制阀门的另一端后汇合成一路后,然后又分为两路,一路管道经第十二控制阀门接第一板式换热器的一端,另一路管道连接第十一控制阀门的一端,板式换热器的另一端和第十一控制阀门的另一端后汇合成一路后连接到乙二醇泵,再通过管道连接到蒸发器的入口端;
4)水蓄热部分:蓄热水箱、第十三控制阀门、热水循环泵、冷凝器依次通过管道连接成一个热水回路,蓄热水箱上并接有冷水补给管和热水供应管;
5)地下冷热源部分:地下冷热源部分两端分别接在用户空调水系统部分中的第五、第六、第七、第八控制阀门组和用户空调水系统部分中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控制阀门控制阀门组上。
所述的地下冷热源部分为采用地下埋管的地下冷热源部分:地下埋管一端通过管道连接到冷却水泵,然后通过管道和第五、第六、第七、第八控制阀门组分别连接到第一板式换热器和冷凝器的一端,地下埋管另一端通过管道和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控制阀门组分别连接到第一板式换热器和冷凝器的另一端。
所述的地下冷热源部分为采用由抽水井群、井水泵、第二板式换热器、回灌井群并依次通过管道连接组成的地下冷热源部分:第二板式换热器的一端通过管道连接到冷却水泵,然后通过管道和第五、第六、第七、第八控制阀门组分别连接到第一板式换热器和冷凝器的一端,第二板式换热器另一端通过管道和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控制阀门组分别连接到第一板式换热器和冷凝器的另一端。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有效结合地源热泵和冰蓄冷技术,发挥它们的优点,既有稳定的冷热源,提高机组运行的效率,又可实现电力“削峰填谷”的目的。增加的水蓄热装置,可在冬季电力低谷时段或是不需要空调供暖的场合提供生活热水,而且这对于采用地下埋管系统,也可起到平衡土壤全年热负荷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系统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例系统图。
图中:1,压缩机;2,冷凝器;3,干燥过滤器;4,膨胀阀;5,蒸发器;6,蓄冰装置;7,第一板式换热器;8,乙二醇泵;9,地下埋管;10,冷却水泵;11,集水器;12,分水器;13,空调水泵;14,蓄热水箱;15,热水循环泵;16,第二板式换热器;17,抽水井群;18,井水泵;19,回灌井群;20,冷水补给管;21,热水供应管;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0、111、112、113,控制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压缩机1、冷凝器2、干燥过滤器3、膨胀阀4、蒸发器5以及制冷剂管道组成三工况地源热泵机组的制冷剂循环系统:压缩机1为工况范围较宽的螺杆压缩机,能够适应制冷、制冰和制热这三种工况的运行要求;冷凝器2为壳管式冷凝器,以水为冷却介质,设计为可以承受制热工况时较高的冷凝压力;蒸发器5为干式蒸发器或满液式蒸发器结构,载冷剂为常用的一定浓度的乙二醇水溶液,可以适应机组的制冰工况而不产生结冰。并在热泵机组控制系统上实行制冷、制冰和制热三种模式的分别控制,以使机组更能适应不同工况的运行要求。冰蓄冷部分,蒸发器5、蓄冰装置6、第一板式换热器7、乙二醇泵8以及管道和控制阀门109、110、111、112组成乙二醇水溶液的载冷剂系统,通过对控制阀门109、110、111、112的控制,可实现整个系统的蓄冰运行、融冰单独供冷运行、主机单独制冷运行以及融冰加主机制冷运行的功能。通过地下埋管9,机组可以以大地为冷热源,地下埋管9、冷却水泵10以及管道和控制阀门101、102、103、104、105、106、107、108组成冷热源水系统,分别连接到冷凝器2和第一板式换热器7上;集水器11、空调水泵13、分水器12以及管道和控制阀门101、102、103、104、105、106、107、108组成用户水系统,也分别连接到冷凝器2和第一板式换热器7上;通过控制阀门101、102、103、104、105、106、107、108的切换,可实现热泵机组夏季制冷、制冰,冬季制热模式的运行。蓄热水箱14(接有冷水补给管20和热水供应管21)、控制阀门113、热水循环泵15通过管道连接到冷凝器2上,可在冬季电力低谷时段或是不需要空调供暖的场合提供生活热水,也有利于平衡全年的土壤热负荷。
如图2所示的另外一种实施例中,地下冷热源部分为采用由抽水井群17、井水泵18、第二板式换热器16、回灌井群19并依次通过管道连接组成的地下冷热源形式,并通过冷却水泵10以及管道和控制阀门101、102、103、104、105、106、107、108分别连接到冷凝器2和第一板式换热器7上,可实现以地下水为热泵机组的冷热源;通过控制阀门101、102、103、104、105、106、107、108的切换,可实现热泵机组夏季制冷、制冰,冬季制热模式的运行。其余部分结构和功能和图1实施例中一样。
上述实施例中,在夏季时,开启控制阀门101、103、105、107,关闭控制阀门102、104、106、108,热泵机组向大地释放热量,可进行制冷和制冰模式的运行;控制阀门113关闭,不进行水蓄热。在冬季时,开启控制阀门102、106,关闭控制阀门101、103、105、107,热泵机组从大地吸收热量,可进行制热模式的运行;控制阀门104、108和控制阀门113进行切换,可实现向用户供暖或是提供生活热水。
上述控制阀门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13实现开关作用,可以是手动截止阀门,也可以是电动截止阀门;控制阀门109、110、111、112是电动调节阀,除实现开关作用,还可实现调节流量作用。
具体运行及阀门控制情况见下表中所示:
季节工况 | 系统运行功能 | 机组控制模式 | 阀门开启 | 阀门调节 | 阀门关闭 |
夏季 | 蓄冰 | 制冰 | 101、103、105、107、110、111 | 102、104、106、108、109、112、113 | |
融冰单独供冷 | 停机 | 101、103、105、107、112 | 109、110 | 102、104、106、108、111、113 | |
主机单独制冷 | 制冷 | 101、103、105、107、109 | 111、112 | 102、104、106、108、110、113 | |
融冰加主机制冷 | 制冷 | 101、103、105、107 | 109、110、111、112 | 102、104、106、108、113 | |
冬季 | 空调供暖 | 制热 | 102、104、106、108、109、112、 | 101、103、105、107、110、111、113 | |
水蓄热 | 制热 | 102、106、109、112、113 | 101、103、105、107、104、108、110、111 |
Claims (3)
1.一种三工况地源热泵机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三工况地源热泵机组、用户空调水系统部分、冰蓄冷部分、水蓄热部分、以及地下冷热源部分;其中:
1)三工况地源热泵机组:压缩机(1)的一端通过制冷剂管道与冷凝器(2)的一端相连,冷凝器(2)的另一端通过制冷剂管道与干燥过滤器(3)的一端相连,干燥过滤器(3)的另一端通过制冷剂管道与膨胀阀(4)的一端相连,膨胀阀(4)的另一端通过制冷剂管道与蒸发器(5)的一端相连,蒸发器(5)的另一端通过制冷剂管道与压缩机(1)的另一端相连;
2)用户空调水系统部分:集水器(11)通过管道连接到空调水泵(13),然后通过管道和第五、第六、第七、第八控制阀门(105、106、107、108)组分别连接到第一板式换热器(7)和冷凝器(2)的一端,分水器(12)通过管道和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控制阀门(101、102、103、104)组分别连接到第一板式换热器(7)和冷凝器(2)的另一端;
3)冰蓄冷部分:蒸发器(5)出口端分两路,一路管道连接蓄冰装置(6)和第十控制阀门(110)的一端,另一路管道连接第九控制阀门(109)的一端,第九控制阀门(109)的另一端和第十控制阀门(110)的另一端后汇合成一路后,然后又分为两路,一路管道经第十二控制阀门(112)接第一板式换热器(7)的一端,另一路管道连接第十一控制阀门(111)的一端,板式换热器(7)的另一端和第十一控制阀门(111)的另一端后汇合成一路后连接到乙二醇泵(8),再通过管道连接到蒸发器(5)的入口端;
4)水蓄热部分:蓄热水箱(14)、第十三控制阀门(113)、热水循环泵(15)、冷凝器(2)依次通过管道连接成一个热水回路,蓄热水箱(14)上并接有冷水补给管(20)和热水供应管(21);
5)地下冷热源部分:地下冷热源部分两端分别接在用户空调水系统部分中的第五、第六、第七、第八控制阀门(105、106、107、108)组和用户空调水系统部分中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控制阀门控制阀门(101、102、103、104)组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工况地源热泵机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地下冷热源部分为采用地下埋管(9)的地下冷热源部分:地下埋管(9)一端通过管道连接到冷却水泵(10),然后通过管道和第五、第六、第七、第八控制阀门(105、106、107、108)组分别连接到第一板式换热器(7)和冷凝器(2)的一端,地下埋管(9)另一端通过管道和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控制阀门(101、102、103、104)组分别连接到第一板式换热器(7)和冷凝器(2)的另一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工况地源热泵机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地下冷热源部分为采用由抽水井群(17)、井水泵(18)、第二板式换热器(16)、回灌井群(19)并依次通过管道连接组成的地下冷热源部分:第二板式换热器(16)的一端通过管道连接到冷却水泵(10),然后通过管道和第五、第六、第七、第八控制阀门(105、106、107、108)组分别连接到第一板式换热器(7)和冷凝器(2)的一端,第二板式换热器(16)另一端通过管道和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控制阀门(101、102、103、104)组分别连接到第一板式换热器(7)和冷凝器(2)的另一端。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U2007201094590U CN201037718Y (zh) | 2007-05-22 | 2007-05-22 | 一种三工况地源热泵机组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U2007201094590U CN201037718Y (zh) | 2007-05-22 | 2007-05-22 | 一种三工况地源热泵机组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1037718Y true CN201037718Y (zh) | 2008-03-19 |
Family
ID=392102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U2007201094590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037718Y (zh) | 2007-05-22 | 2007-05-22 | 一种三工况地源热泵机组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1037718Y (zh) |
Cited By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806476A (zh) * | 2010-03-30 | 2010-08-18 | 上海交通大学 | 一种冰蓄冷与污水源热泵相结合的空调系统 |
CN101818986A (zh) * | 2010-04-23 | 2010-09-01 |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 一种可实现多模式运行的蓄热型太阳能与热泵联合干燥装置 |
CN101929778A (zh) * | 2010-09-08 | 2010-12-29 | 李洲 | 一种冷冻冷藏设备 |
CN101995071A (zh) * | 2010-08-05 | 2011-03-30 | 上海精普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 远距离阀门控制方法 |
CN102147171A (zh) * | 2011-04-07 | 2011-08-10 | 河海大学常州校区 | 一种节能型集成加热、制冷系统 |
CN102252453A (zh) * | 2011-05-18 | 2011-11-23 | 肖鹏 | 制冷制冰制热三用一体机 |
CN102506474A (zh) * | 2011-10-18 | 2012-06-20 | 江苏七彩科技有限公司 | 并联式冰蓄冷制冷系统及其制冷方法 |
CN102853603A (zh) * | 2012-10-08 | 2013-01-02 | 冯印亭 | 多源热泵调温装置及节能控制方法 |
CN102865632A (zh) * | 2012-09-10 | 2013-01-09 | 杭州华电华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热泵蓄能与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 |
CN108895587A (zh) * | 2018-08-14 | 2018-11-27 | 中节能城市节能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串并联热泵双蓄供能系统 |
CN110285467A (zh) * | 2019-08-02 | 2019-09-27 | 邵阳学院 | 一种间接冷却相变蓄能型冰源热泵系统 |
CN111023603A (zh) * | 2019-09-30 | 2020-04-17 | 阜新宏利新能源供热有限公司 | 一种单井双温换热装置 |
CN112594954A (zh) * | 2021-01-18 | 2021-04-02 | 北京天意能科技有限公司 | 全工况双蓄冷暖空调系统 |
CN114704894A (zh) * | 2022-05-24 | 2022-07-05 | 北京天意能科技有限公司 | 水源地源热泵双蓄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2007
- 2007-05-22 CN CNU2007201094590U patent/CN201037718Y/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1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806476A (zh) * | 2010-03-30 | 2010-08-18 | 上海交通大学 | 一种冰蓄冷与污水源热泵相结合的空调系统 |
CN101818986A (zh) * | 2010-04-23 | 2010-09-01 |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 一种可实现多模式运行的蓄热型太阳能与热泵联合干燥装置 |
CN101995071B (zh) * | 2010-08-05 | 2013-01-02 | 上海精普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 远距离阀门控制方法 |
CN101995071A (zh) * | 2010-08-05 | 2011-03-30 | 上海精普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 远距离阀门控制方法 |
CN101929778A (zh) * | 2010-09-08 | 2010-12-29 | 李洲 | 一种冷冻冷藏设备 |
CN102147171A (zh) * | 2011-04-07 | 2011-08-10 | 河海大学常州校区 | 一种节能型集成加热、制冷系统 |
CN102252453A (zh) * | 2011-05-18 | 2011-11-23 | 肖鹏 | 制冷制冰制热三用一体机 |
CN102506474A (zh) * | 2011-10-18 | 2012-06-20 | 江苏七彩科技有限公司 | 并联式冰蓄冷制冷系统及其制冷方法 |
CN102506474B (zh) * | 2011-10-18 | 2013-11-06 | 江苏七彩科技有限公司 | 并联式冰蓄冷制冷系统及其制冷方法 |
CN102865632B (zh) * | 2012-09-10 | 2014-10-15 | 杭州华电华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热泵蓄能与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 |
CN102865632A (zh) * | 2012-09-10 | 2013-01-09 | 杭州华电华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热泵蓄能与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 |
CN102853603B (zh) * | 2012-10-08 | 2014-10-22 | 冯印亭 | 多源热泵调温装置及节能控制方法 |
CN102853603A (zh) * | 2012-10-08 | 2013-01-02 | 冯印亭 | 多源热泵调温装置及节能控制方法 |
CN108895587A (zh) * | 2018-08-14 | 2018-11-27 | 中节能城市节能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串并联热泵双蓄供能系统 |
CN108895587B (zh) * | 2018-08-14 | 2023-09-26 | 中节能城市节能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串并联热泵双蓄供能系统 |
CN110285467A (zh) * | 2019-08-02 | 2019-09-27 | 邵阳学院 | 一种间接冷却相变蓄能型冰源热泵系统 |
CN111023603A (zh) * | 2019-09-30 | 2020-04-17 | 阜新宏利新能源供热有限公司 | 一种单井双温换热装置 |
CN112594954A (zh) * | 2021-01-18 | 2021-04-02 | 北京天意能科技有限公司 | 全工况双蓄冷暖空调系统 |
CN114704894A (zh) * | 2022-05-24 | 2022-07-05 | 北京天意能科技有限公司 | 水源地源热泵双蓄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1037718Y (zh) | 一种三工况地源热泵机组系统 | |
CN101270933B (zh) | 地源热泵空调/制冷复合系统 | |
CN101403521B (zh) | 太阳能吸收式制冷与地源热泵耦合联供系统 | |
CN101498518B (zh) | 多功能蓄冰空调系统及该系统的控制方法 | |
CN203501534U (zh) | 一种蓄能式地源热泵与太阳能的复合系统 | |
CN101893299A (zh) | 基于相变蓄冷的太阳能吸附式空调系统 | |
CN201363859Y (zh) | 一种空调机组 | |
CN205717678U (zh) | 一种冰蓄冷热泵系统 | |
CN108870598A (zh) | 一种分离式热管蓄能空调系统 | |
CN100467964C (zh) | 一种利用多种自然环保能源的空调装置 | |
CN103673392A (zh) | 换热式空气能开发应用方法、制冷设备废热利用法及设备 | |
CN201203296Y (zh) | 地源热泵空调/制冷复合系统 | |
CN103912938A (zh) | 空调系统 | |
CN105240968A (zh) | 一种利用蓄热水箱实现夏季蓄冷的蓄能系统 | |
CN111156726A (zh) | 一种基于土壤跨季蓄热除霜及太阳能间歇利用的空气源热泵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 |
CN201314661Y (zh) | 太阳能吸收式制冷与地源热泵耦合联供系统 | |
CN201377865Y (zh) | 一种空气源热泵空调机 | |
CN202393083U (zh) | 一种太阳能喷射商用/民用中央空调系统 | |
CN2443276Y (zh) | 家用空调和热水器一体化装置 | |
CN210463179U (zh) | 一种间接冷却相变蓄能型冰源热泵系统 | |
CN101285625B (zh) | 地源冷暖空调系统 | |
CN203010822U (zh) | 空调系统 | |
CN203501528U (zh) | 一种直接膨胀式土壤源热泵空调冷热水机组 | |
CN201363834Y (zh) | 蓄能型冷热水空调系统 | |
CN101832607A (zh) | 一种浅层岩土的储能及温度恢复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3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