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895587A - 一种串并联热泵双蓄供能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串并联热泵双蓄供能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895587A CN108895587A CN201810918937.5A CN201810918937A CN108895587A CN 108895587 A CN108895587 A CN 108895587A CN 201810918937 A CN201810918937 A CN 201810918937A CN 108895587 A CN108895587 A CN 10889558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ater
- mode
- cold
- ice
- stora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43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6
- 238000009825 accumu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2
- LYCAIKOWRPUZTN-UHFFFAOYSA-N Ethylene glycol Chemical compound OCCO LYCAIKOWRPUZTN-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7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5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7
- 239000005457 ice wat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0
- 238000004781 super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7812 deficienc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9000002002 slurry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9000013589 supplem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3111 delay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65 energy consump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710 freez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014 freez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844 mel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134 energy conser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45 las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18 mel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865 sewag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689 s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352 surface wa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5/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 F24F5/0007—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cool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ir-conditioning
- F24F5/0017—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cool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ir-conditioning using cold storage bodies, e.g. ic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3—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 F24F11/8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using valv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4—Thermal energy storag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串并联热泵双蓄供能系统,本发明充分利用全年夜间低谷电,能有效降低电网装机负载,减少电网高峰时段空调用电负荷,缓解电力部门供电压力;利用峰谷电价差异,极大的降低了空调运行费用;蓄冷或蓄热采用同一套设备,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达到经济高效运行的目的。此外,采用冰蓄冷和水蓄冷可以将冷冻水温度降低到1~4℃左右,将其与低温送风系统相结合,不仅可以实现大温差传热,降低成本,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以降低室内空气的相对湿度,可以提高空调房间的舒适程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供能系统,具体的说涉及一种通过串并联热泵实现夏季蓄冷、冬季蓄热的供能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空调的年耗电总量已超过400亿千瓦时,随着城镇化进城的持续推进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这一数值还将进一步增加,空调早已成为能耗大户。在夏季,尤其是南方一些城市空调的耗电量占到城市用电量的30%~40%。尽管我国电力事业快速发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但我国电力的供需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矛盾。电力消耗具有明显的时间性,即白天是用电负荷的高峰期,夜晚是用电负荷的低谷期。为满足电力供应,发电部门的装机负载必须满足夏季高温天气高峰电力负荷的要求,而到了夜晚用电低谷期,电力只有一部分得到使用,造成电力的大量浪费。为缓解用电紧张与不足问题,国家鼓励错峰用电,并出台了峰谷电价政策,开启了国内蓄能技术研究的热潮。目前,国内对采用冰蓄冷技术转移夏季用电负荷得到了较多的关注和研究,而对冬季利用低谷电蓄热技术关注较少。为充分利用全年夜间低谷电,进一步推动国内蓄能技术发展,有必要开发冷热双蓄技术。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串并联热泵双蓄供能系统,该系统通过对热泵机组进行串联或并联可在用电低谷期实现蓄冷或蓄热,在用电高峰期释放冷量或热量,极大的降低了电网负担以及用户用电成本。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串并联热泵冷热双蓄供能系统,包括双工况制冷/热机组、电磁阀一、三通阀一、冰盘管蓄冰装置、乙二醇溶液槽、乙二醇泵、电磁阀二、三通阀二、冷冻水泵、板式换热器、末端供水端、末端回水端、电磁阀三、水泵、水源热泵机组、三通阀三、蓄冷/蓄热水箱、电磁阀四,双工况制冷/热机组、电磁阀一、三通阀一、冰盘管蓄冰装置、乙二醇溶液槽、乙二醇泵构成冰蓄冷回路,水源热泵机组、三通阀三、蓄冷/蓄热水箱构成水蓄冷/热回路,电磁阀二、三通阀二、冷冻水泵、板式换热器、末端供水端、末端回水端、电磁阀四构成释冷/热回路,
系统采用以下模式运行:
1)、在夏季夜间低谷电时段,系统运行蓄冷模式,该模式下又分为仅冰蓄冷模式、仅水蓄冷模式、冰水双蓄模式,
当双工况制冷/热机组开启、电磁阀一开启、三通阀一调整为AB向、乙二醇泵开启,其余装置均处于关闭状态时即为仅冰蓄冷模式,该模式下乙二醇在乙二醇泵的作用下进入双工况制冷/热机组的蒸发器进行换热,获得冷量的乙二醇在冰盘管蓄冰装置内与装置内的水换热释放冷量后进入乙二醇溶液槽完成循环,进入下一个循环周期,蓄冰装置中的水获得乙二醇释放的冷量后在盘管外制得冰块;
当水源热泵机组开启、三通阀三调整为AB向,其余装置均处于关闭状态时即为仅水蓄冷模式,该模式下利用水源热泵机组制取低温水,并储存于蓄冷水箱中;
当电磁阀三关闭、水泵关闭,其余装置状态同仅冰蓄冷模式和仅水蓄冷模式时,即为冰水双蓄模式,该模式下双工况制冷/热机组与水源热泵机组处于并联工作状态,分别运行冰蓄冷和水蓄冷工作模式;
2)、在夏季白天高峰电时段,系统运行释冷模式,该模式下又分为仅融冰释冷、仅低温水释冷、冰水同时释冷以及双工况制冷/热机组供冷模式,
当电磁阀二开启、三通阀二调整为AB向、冷冻水泵开启,其余装置均处于关闭状态时即为仅融冰释冷模式,该模式下末端回水端回水与板式换热器换热后进入冰盘管蓄冰装置中融冰释冷获得低温冷冻水,在冷冻水泵的作用下供给末端供水端;
当电磁阀三开启、水泵开启,其余装置均处于关闭状态时即为仅低温水释冷模式,该模式下储存于蓄冷水箱中的低温水在水泵的作用下向末端供水端供冷;
当电磁阀二开启、三通阀二调整为AB向、冷冻水泵开启,以及电磁阀三开启和水泵处于开启状态而其它装置处于关闭状态时,系统处于冰水同时释冷状态;
当冰水同时释冷仍不能满足末端供冷需求时,开启双工况制冷/热机组,同时电磁阀一开启、三通阀一调整为AC向、三通阀二调整为CB向,弥补供冷负荷的不足;
3)、在冬季夜间低谷电时段
在冬季夜间低谷电时段,系统运行蓄热模式,具体为水蓄热模式,
当双工况制冷/热机组开启、电磁阀三开启、水源热泵机组开启、三通阀三调整为AB向、电磁阀四关闭,其余装置均处于关闭状态时即为水蓄热模式,该模式下双工况制冷/热机组制取低温热水,低温热水在水泵的作用下进入水源热泵机组提升至高温热水,高温热水储存在蓄热水箱中;
4)、在冬季白天用电高峰时段系统运行释热模式,该模式下又可分为蓄热水箱释热、机组供热模式,
当电磁阀四开启、冷冻水泵开启,其余装置均处于关闭状态时即为蓄热水箱释热模式,该模式下,利用夜间低谷电力蓄得的热水优先释放热量,满足末端供水端供热的需求;
当蓄热水箱释热不能满足末端热负荷需求时,开启双工况制冷/热机组、水源热泵机组,同时电磁阀三开启、水泵、三通阀三调整为AC向,三通阀一调整为AC向、三通阀二调整为CB向、水泵开启,补充末端供水端剩余热负荷需求。
一种串并联热泵冷热双蓄供能系统,包括双工况制冷/热机组、电磁阀一、三通阀一、冰盘管蓄冰装置、乙二醇溶液槽、乙二醇泵、电磁阀二、三通阀二、冷冻水泵、板式换热器、末端供水端、末端回水端、电磁阀三、水泵、地源热泵机组、三通阀三、蓄冷/蓄热水箱、电磁阀四、过冷却器、循环水泵和过冷度解除装置,双工况制冷/热机组、电磁阀一、三通阀一、冰盘管蓄冰装置、乙二醇溶液槽、乙二醇泵、过冷却器、循环水泵、过冷度解除装置构成过冷水冰蓄冷回路,地源热泵机组、三通阀三、蓄冷/蓄热水箱构成水蓄冷/热回路,电磁阀二、三通阀二、冷冻水泵、板式换热器、末端供水端、末端回水端、电磁阀四构成释冷/热回路,
系统采用以下模式运行:
1)、在夏季夜间低谷电时段,系统运行蓄冷模式,该模式下又分为仅冰蓄冷模式、仅水蓄冷模式、冰水双蓄模式,
当双工况制冷机组开启、电磁阀一开启、三通阀一调整为AB向、乙二醇泵和循环水泵开启,其余装置均处于关闭状态时即为仅冰蓄冷模式,该模式下乙二醇在乙二醇泵的作用下进入双工况制冷机组的蒸发器进行换热,获得冷量的乙二醇在过冷却器内与蓄冰装置内的水换热释放冷量后进入乙二醇溶液槽完成循环,进入下一个循环周期,蓄冰装置中的水获得乙二醇释放的冷量形成过冷水后在过冷解除装置的作用下形成冰浆,冰浆存储于蓄冰装置中,
当地源热泵机组开启、三通阀三调整为AB向,其余装置均处于关闭状态时即为仅水蓄冷模式,该模式下利用地源热泵机组制取低温水,并储存于蓄冷水箱中;
当电磁阀三关闭、水泵关闭,其余装置状态同仅冰蓄冷模式和仅水蓄冷模式时,即为冰水双蓄模式,该模式下双工况制冰机组与地源热泵机组处于并联工作状态,分别运行冰蓄冷和水蓄冷工作模式;
2)、在夏季白天高峰电时段,系统运行释冷模式,该模式下又分为仅融冰释冷、仅低温水释冷、冰水同时释冷以及双工况制冷机组供冷模式,
当电磁阀二开启、三通阀二调整为AB向、冷冻水泵开启,其余装置均处于关闭状态时即为仅融冰释冷模式,该模式下末端回水端回水与板式换热器换热后进入蓄冰装置中融冰释冷获得低温冷冻水,在冷冻水泵的作用下供给末端供水端;
当电磁阀四开启、水泵开启,其余装置均处于关闭状态时即为仅低温水释冷模式,该模式下储存于蓄冷水箱中的低温水在水泵的作用下向末端供水端供冷;
当电磁阀二开启、三通阀二调整为AB向、冷冻水泵开启,以及电磁阀四开启和水泵处于开启状态而其它装置处于关闭状态时,系统处于冰水同时释冷状态;
当冰水同时释冷仍不能满足末端供冷需求时,开启双工况制冷机组,同时电磁阀一开启、三通阀一调整为AC向、三通阀二调整为CB向,弥补供冷负荷的不足;
3)、在冬季夜间低谷电时段
在冬季夜间低谷电时段,系统运行蓄热模式,具体为水蓄热模式,
当制热机组开启、电磁阀三开启、地源热泵机组开启、三通阀三调整为AB向、电磁阀四关闭,其余装置均处于关闭状态时即为水蓄热模式,该模式下制热机组制取低温热水,低温热水在水泵的作用下进入地源热泵机组提升至高温热水,高温热水储存在蓄热水箱中;
4)、在冬季白天用电高峰时段系统运行释热模式,该模式下又可分为蓄热水箱释热、机组供热模式;
当电磁阀四开启、冷冻水泵开启,其余装置均处于关闭状态时即为蓄热水箱释热模式,该模式下,利用夜间低谷电力蓄得的热水优先释放热量,满足末端供水端供热的需求,
当蓄热水箱释热不能满足末端热负荷需求时,开启制热机组、地源热泵机组,同时电磁阀三开启、水泵、三通阀三调整为AC、三通阀一调整为AC向、三通阀二调整为CB向、水泵开启,补充末端供水端剩余热负荷需求。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充分利用全年夜间低谷电,能有效降低电网装机负载,减少电网高峰时段空调用电负荷,缓解电力部门供电压力;利用峰谷电价差异,极大的降低了空调运行费用;蓄冷或蓄热采用同一套设备,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达到经济高效运行的目的。此外,采用冰蓄冷和水蓄冷可以将冷冻水温度降低到1~4℃左右,将其与低温送风系统相结合,不仅可以实现大温差传热,降低成本,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以降低室内空气的相对湿度,可以提高空调房间的舒适程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二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特征及运行策略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附图所示,标号分别表示:双工况制冷/热机组1、电磁阀一2、三通阀一3、蓄冰装置4、乙二醇溶液槽5、乙二醇泵6、电磁阀二7、三通阀二8、冷冻水泵9、板式换热器10、末端供水端11、末端回水端12、电磁阀三13、水泵14、水源热泵机组15、三通阀三16、蓄冷/蓄热水箱17、电磁阀四18、过冷却器19、循环水泵20、过冷度解除装置21、地源热泵机组22。
实施例一:
冷源采用冰盘管外融冰+水源热泵,热源为水源热泵。
本实施例的串并联热泵冷热双蓄供能系统,包括双工况制冷/热机组1、电磁阀一2、三通阀一3、冰盘管蓄冰装置4、乙二醇溶液槽5、乙二醇泵6、电磁阀二7、三通阀二8、冷冻水泵9、板式换热器10、末端供水端11、末端回水端12、电磁阀三13、水泵14、水源热泵机组15、三通阀三16、蓄冷/蓄热水箱17、电磁阀四18,其特征在于双工况制冷机组1、电磁阀一2、三通阀一3、冰盘管蓄冰装置4、乙二醇溶液槽5、乙二醇泵6构成冰蓄冷回路,水源热泵机组15、三通阀三16、蓄冷/蓄热水箱17构成水蓄冷/热回路,电磁阀二7、三通阀二8、冷冻水泵9、板式换热器10、末端供水端11、末端回水端12、电磁阀四18构成释冷/热回路。
本实施例使用时,系统采用以下模式运行:
1、在夏季夜间低谷电时段,系统运行蓄冷模式,该模式下又可分为仅冰蓄冷模式、仅水蓄冷模式、冰水双蓄模式。
当双工况制冷机组1开启、电磁阀一2开启、三通阀一3调整为AB向、乙二醇泵6开启,其余装置均处于关闭状态时即为仅冰蓄冷模式。该模式下乙二醇在乙二醇泵6的作用下进入双工况制冷机组的蒸发器进行换热,获得冷量的乙二醇在冰盘管蓄冰装置4内与装置内的水换热释放冷量后进入乙二醇溶液槽完成循环,进入下一个循环周期。蓄冰装置中的水获得乙二醇释放的冷量后在盘管外制得冰块。
当水源热泵机组15开启、三通阀三16调整为AB向,其余装置均处于关闭状态时即为仅水蓄冷模式。该模式下利用水源热泵机组制取低温水,并储存于蓄冷水箱17中。
当电磁阀三13关闭、水泵14关闭,其余装置状态同仅冰蓄冷模式和仅水蓄冷模式时,即为冰水双蓄模式。该模式下双工况制冰机组1与水源热泵机组15处于并联工作状态,分别运行冰蓄冷和水蓄冷工作模式。
2、在夏季白天高峰电时段,系统运行释冷模式,该模式下又可分为仅融冰释冷、仅低温水释冷、冰水同时释冷以及双工况制冷机组1供冷模式。
当电磁阀二7开启、三通阀二8调整为AB向、冷冻水泵9开启,其余装置均处于关闭状态时即为仅融冰释冷模式。该模式下末端回水端12回水与板式换热器10换热后进入冰盘管蓄冰装置4中融冰释冷获得低温冷冻水,在冷冻水泵9的作用下供给末端供水端11。
当电磁阀四18开启、冷冻水泵9开启,其余装置均处于关闭状态时即为仅低温水释冷模式。该模式下储存于蓄冷水箱17中的低温水在冷冻水泵9的作用下向末端供水端11供冷。
当电磁阀二7开启、三通阀二8调整为AB向、冷冻水泵9开启,以及电磁阀四18开启和冷冻水泵9处于开启状态而其它装置处于关闭状态时,系统处于冰水同时释冷状态。
当冰水同时释冷仍不能满足末端供冷需求时,开启双工况制冷机组1,同时电磁阀一2开启、三通阀一3调整为AC向、三通阀二8调整为CB向,弥补供冷负荷的不足。
为清楚说明该系统各模式下阀门的运行状态,现将其列于表1。
表1阀门控制表
3、在冬季夜间低谷电时段
在冬季夜间低谷电时段,系统运行蓄热模式,具体为水蓄热模式。
当冷水机组1开启、电磁阀三13开启、水源热泵机组15开启、三通阀三16调整为AB向、电磁阀四18关闭,其余装置均处于关闭状态时即为水蓄热模式。该模式下制冷机组1制取20℃左右的低温热水,20℃左右的低温热水在水泵14的作用下进入水源热泵机组15提升至60℃左右的高温热水,高温热水储存在蓄热水箱中。
4、在冬季白天用电高峰时段系统运行释热模式,该模式下又可分为蓄热水箱释热、机组供热模式。
当电磁阀四18开启、冷冻水泵9开启,其余装置均处于关闭状态时即为蓄热水箱释热模式。该模式下,利用夜间低谷电力蓄得的热水优先释放热量,满足末端供水端11供热的需求。
当蓄热水箱17释热不能满足末端热负荷需求时,开启冷水机组1、水源热泵机组,同时电磁阀三13开启、水泵14、三通阀三16调整为AC、三通阀一3调整为AC向、三通阀二8调整为CB向、冷冻水泵9开启,补充末端供水端11剩余热负荷需求。
为清楚说明该系统各模式下阀门的运行状态,现将其列于表2。
表2阀门控制表
实施例二:
冷源采用过冷水动态制冰装置+地源热泵,热源采用地源热泵。
本实施例的串并联热泵冷热双蓄供能系统,包括双工况制冷/热机组1、电磁阀一2、三通阀一3、蓄冰装置4、乙二醇溶液槽5、乙二醇泵6、电磁阀二7、三通阀二8、冷冻水泵9、板式换热器10、末端供水端11、末端回水端12、电磁阀三13、水泵14、地源热泵机组22、三通阀三16、蓄冷/蓄热水箱17、电磁阀四18,过冷却器19、循环水泵20和过冷度解除装置21,其特征在于双工况制冷机组1、电磁阀一2、三通阀一3、蓄冰装置4、乙二醇溶液槽5、乙二醇泵6、过冷却器19、循环水泵20、过冷度解除装置21构成过冷水冰蓄冷回路,地源热泵机组22、三通阀三16、蓄冷/蓄热水箱17构成水蓄冷/热回路,电磁阀二7、三通阀二8、冷冻水泵9、板式换热器10、末端供水端11、末端回水端12、电磁阀四18构成释冷/热回路。
本实施例使用时,系统采用以下模式运行:
1、在夏季夜间低谷电时段,系统运行蓄冷模式,该模式下又可分为仅冰蓄冷模式、仅水蓄冷模式、冰水双蓄模式。
当双工况制冷机组1开启、电磁阀一2开启、三通阀一3调整为AB向、乙二醇泵6和循环水泵20开启,其余装置均处于关闭状态时即为仅冰蓄冷模式。该模式下乙二醇在乙二醇泵6的作用下进入双工况制冷机组的蒸发器进行换热,获得冷量的乙二醇在过冷却器19内与蓄冰装置4内的水换热释放冷量后进入乙二醇溶液槽完成循环,进入下一个循环周期。蓄冰装置中的水获得乙二醇释放的冷量形成过冷水后在过冷解除装置21的作用下形成冰浆,冰浆存储于蓄冰装置4中。
当地源热泵机组22开启、三通阀三16调整为AB向,其余装置均处于关闭状态时即为仅水蓄冷模式。该模式下利用地源热泵机组制取低温水,并储存于蓄冷水箱17中。
当电磁阀三13关闭、水泵14关闭,其余装置状态同仅冰蓄冷模式和仅水蓄冷模式时,即为冰水双蓄模式。该模式下双工况制冰机组1与地源热泵机组22处于并联工作状态,分别运行冰蓄冷和水蓄冷工作模式。
2、在夏季白天高峰电时段,系统运行释冷模式,该模式下又可分为仅融冰释冷、仅低温水释冷、冰水同时释冷以及双工况制冷机组1供冷模式。
当电磁阀二7开启、三通阀二8调整为AB向、冷冻水泵9开启,其余装置均处于关闭状态时即为仅融冰释冷模式。该模式下末端回水端12回水与板式换热器10换热后进入蓄冰装置4中融冰释冷获得低温冷冻水,在冷冻水泵9的作用下供给末端供水端11。
当电磁阀四18开启、冷冻水泵9开启,其余装置均处于关闭状态时即为仅低温水释冷模式。该模式下储存于蓄冷水箱17中的低温水在冷冻水泵9的作用下向末端供水端11供冷。
当电磁阀二7开启、三通阀二8调整为AB向、冷冻水泵9开启,以及电磁阀四18开启和冷冻水泵9处于开启状态而其它装置处于关闭状态时,系统处于冰水同时释冷状态。
当冰水同时释冷仍不能满足末端供冷需求时,开启双工况制冷机组1,同时电磁阀一2开启、三通阀一3调整为AC向、三通阀二8调整为CB向,弥补供冷负荷的不足。不同模式下阀门的运行状态同表1。
3、在冬季夜间低谷电时段
在冬季夜间低谷电时段,系统运行蓄热模式,具体为水蓄热模式。
当制热机组1开启、电磁阀三13开启、地源热泵机组22开启、三通阀三16调整为AB向、电磁阀四18关闭,其余装置均处于关闭状态时即为水蓄热模式。该模式下制热机组1制取20℃左右的低温热水,20℃左右的低温热水在水泵14的作用下进入地源热泵机组22提升至60℃左右的高温热水,高温热水储存在蓄热水箱中。
4、在冬季白天用电高峰时段系统运行释热模式,该模式下又可分为蓄热水箱释热、机组供热模式。
当电磁阀四18开启、冷冻水泵9开启,其余装置均处于关闭状态时即为蓄热水箱释热模式。该模式下,利用夜间低谷电力蓄得的热水优先释放热量,满足末端供水端11供热的需求。
当蓄热水箱17释热不能满足末端热负荷需求时,开启制热机组1、地源热泵机组22,同时电磁阀三13开启、水泵14、三通阀三16调整为AC、三通阀一3调整为AC向、三通阀二8调整为CB向、冷冻水泵9开启,补充末端供水端11剩余热负荷需求。不同模式下阀门的运行状态同表2。
冰蓄冷蓄能技术是利用我国现行峰谷电价差异,将夜间廉价电力通过制冷机组将冷量存储于冰中,在用电高峰或尖峰时段以末端空调回水融冰释放冷量,满足末端用户的冷负荷需求,不仅可以降低装机成本,实现电力“削峰填谷”,平衡电网负荷,而且可以为用户节省大量运行成本。甚者,可以将冰蓄冷低温冷冻水与送风系统相结合,可以降低室内空气的相对湿度,提高空调房间的舒适程度,因此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水源热泵或地源热泵技术是将热泵设备与地表水、地下水、污水(中水)或土壤等可再生资源进行换热,大大减小了一次能源消耗,不仅实现了属地资源的充分利用,优化了能源结构,而且不消耗水资源,不会对其造成污染,保护了环境,是当前正大力推广的节能技术。
Claims (2)
1.一种串并联热泵冷热双蓄供能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双工况制冷/热机组(1)、电磁阀一(2)、三通阀一(3)、冰盘管蓄冰装置(4)、乙二醇溶液槽(5)、乙二醇泵(6)、电磁阀二(7)、三通阀二(8)、冷冻水泵(9)、板式换热器(10)、末端供水端(11)、末端回水端(12)、电磁阀三(13)、水泵(14)、水源热泵机组(15)、三通阀三(16)、蓄冷/蓄热水箱(17)、电磁阀四(18),双工况制冷/热机组(1)、电磁阀一(2)、三通阀一(3)、冰盘管蓄冰装置(4)、乙二醇溶液槽(5)、乙二醇泵(6)构成冰蓄冷回路,水源热泵机组(15)、三通阀三(16)、蓄冷/蓄热水箱(17)构成水蓄冷/热回路,电磁阀二(7)、三通阀二(8)、冷冻水泵(9)、板式换热器(10)、末端供水端(11)、末端回水端(12)、电磁阀四(18)构成释冷/热回路,
系统采用以下模式运行:
1)、在夏季夜间低谷电时段,系统运行蓄冷模式,该模式下又分为仅冰蓄冷模式、仅水蓄冷模式、冰水双蓄模式,
当双工况制冷/热机组(1)开启、电磁阀一(2)开启、三通阀一(3)调整为AB向、乙二醇泵(6)开启,其余装置均处于关闭状态时即为仅冰蓄冷模式,该模式下乙二醇在乙二醇泵(6)的作用下进入双工况制冷/热机组的蒸发器进行换热,获得冷量的乙二醇在冰盘管蓄冰装置(4)内与装置内的水换热释放冷量后进入乙二醇溶液槽完成循环,进入下一个循环周期,蓄冰装置中的水获得乙二醇释放的冷量后在盘管外制得冰块;
当水源热泵机组(15)开启、三通阀三(16)调整为AB向,其余装置均处于关闭状态时即为仅水蓄冷模式,该模式下利用水源热泵机组制取低温水,并储存于蓄冷水箱(17)中;
当电磁阀三(13)关闭、水泵(14)关闭,其余装置状态同仅冰蓄冷模式和仅水蓄冷模式时,即为冰水双蓄模式,该模式下双工况制冷/热机组(1)与水源热泵机组(15)处于并联工作状态,分别运行冰蓄冷和水蓄冷工作模式;
2)、在夏季白天高峰电时段,系统运行释冷模式,该模式下又分为仅融冰释冷、仅低温水释冷、冰水同时释冷以及双工况制冷/热机组(1)供冷模式,
当电磁阀二(7)开启、三通阀二(8)调整为AB向、冷冻水泵(9)开启,其余装置均处于关闭状态时即为仅融冰释冷模式,该模式下末端回水端(12)回水与板式换热器(10)换热后进入冰盘管蓄冰装置(4)中融冰释冷获得低温冷冻水,在冷冻水泵(9)的作用下供给末端供水端(11);
当电磁阀三(18)开启、冷冻水泵(9)开启,其余装置均处于关闭状态时即为仅低温水释冷模式,该模式下储存于蓄冷水箱(17)中的低温水在冷冻水泵(9)的作用下向末端供水端(11)供冷;
当电磁阀二(7)开启、三通阀二(8)调整为AB向、冷冻水泵(9)开启,以及电磁阀三(18)开启和冷冻水泵(9)处于开启状态而其它装置处于关闭状态时,系统处于冰水同时释冷状态;
当冰水同时释冷仍不能满足末端供冷需求时,开启双工况制冷/热机组(1),同时电磁阀一(2)开启、三通阀一(3)调整为AC向、三通阀二(8)调整为CB向,弥补供冷负荷的不足;
3)、在冬季夜间低谷电时段
在冬季夜间低谷电时段,系统运行蓄热模式,具体为水蓄热模式,
当双工况制冷/热机组(1)开启、电磁阀三(13)开启、水源热泵机组(15)开启、三通阀三(16)调整为AB向、电磁阀四(18)关闭,其余装置均处于关闭状态时即为水蓄热模式,该模式下双工况制冷/热机组(1)制取低温热水,低温热水在水泵(14)的作用下进入水源热泵机组(15)提升至高温热水,高温热水储存在蓄热水箱中;
4)、在冬季白天用电高峰时段系统运行释热模式,该模式下又可分为蓄热水箱释热、机组供热模式,
当电磁阀四(18)开启、冷冻水泵(9)开启,其余装置均处于关闭状态时即为蓄热水箱释热模式,该模式下,利用夜间低谷电力蓄得的热水优先释放热量,满足末端供水端(11)供热的需求;
当蓄热水箱(17)释热不能满足末端热负荷需求时,开启双工况制冷/热机组(1)、水源热泵机组(15),同时电磁阀三(13)开启、水泵(14)、三通阀三(16)调整为AC向,三通阀一(3)调整为AC向、三通阀二(8)调整为CB向、冷冻水泵(9)开启,补充末端供水端(11)剩余热负荷需求。
2.一种串并联热泵冷热双蓄供能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双工况制冷/热机组(1)、电磁阀一(2)、三通阀一(3)、冰盘管蓄冰装置(4)、乙二醇溶液槽(5)、乙二醇泵(6)、电磁阀二(7)、三通阀二(8)、冷冻水泵(9)、板式换热器(10)、末端供水端(11)、末端回水端(12)、电磁阀三(13)、水泵(14)、地源热泵机组(22)、三通阀三(16)、蓄冷/蓄热水箱(17)、电磁阀四(18)、过冷却器(19)、循环水泵(20)和过冷度解除装置(21),双工况制冷/热机组(21)、电磁阀一(2)、三通阀一(3)、冰盘管蓄冰装置(4)、乙二醇溶液槽(5)、乙二醇泵(6)、过冷却器(19)、循环水泵(20)、过冷度解除装置(21)构成过冷水冰蓄冷回路,地源热泵机组(22)、三通阀三(16)、蓄冷/蓄热水箱(17)构成水蓄冷/热回路,电磁阀二(7)、三通阀二(8)、冷冻水泵(9)、板式换热器(10)、末端供水端(11)、末端回水端(12)、电磁阀四(18)构成释冷/热回路,
系统采用以下模式运行:
1)、在夏季夜间低谷电时段,系统运行蓄冷模式,该模式下又分为仅冰蓄冷模式、仅水蓄冷模式、冰水双蓄模式,
当双工况制冷机组(1)开启、电磁阀一(2)开启、三通阀一(3)调整为AB向、乙二醇泵(6)和循环水泵(20)开启,其余装置均处于关闭状态时即为仅冰蓄冷模式,该模式下乙二醇在乙二醇泵(6)的作用下进入双工况制冷机组的蒸发器进行换热,获得冷量的乙二醇在过冷却器(19)内与蓄冰装置(4)内的水换热释放冷量后进入乙二醇溶液槽完成循环,进入下一个循环周期,蓄冰装置中的水获得乙二醇释放的冷量形成过冷水后在过冷解除装置(21)的作用下形成冰浆,冰浆存储于蓄冰装置(4)中,
当地源热泵机组(22)开启、三通阀三(16)调整为AB向,其余装置均处于关闭状态时即为仅水蓄冷模式,该模式下利用地源热泵机组制取低温水,并储存于蓄冷水箱(17)中;
当电磁阀三(13)关闭、水泵(14)关闭,其余装置状态同仅冰蓄冷模式和仅水蓄冷模式时,即为冰水双蓄模式,该模式下双工况制冰机组(1)与地源热泵机组(22)处于并联工作状态,分别运行冰蓄冷和水蓄冷工作模式;
2)、在夏季白天高峰电时段,系统运行释冷模式,该模式下又分为仅融冰释冷、仅低温水释冷、冰水同时释冷以及双工况制冷机组(1)供冷模式,
当电磁阀二(7)开启、三通阀二(8)调整为AB向、冷冻水泵(9)开启,其余装置均处于关闭状态时即为仅融冰释冷模式,该模式下末端回水端(12)回水与板式换热器(10)换热后进入蓄冰装置(4)中融冰释冷获得低温冷冻水,在冷冻水泵(9)的作用下供给末端供水端(11);
当电磁阀四(18)开启、冷冻水泵(9)开启,其余装置均处于关闭状态时即为仅低温水释冷模式,该模式下储存于蓄冷水箱(17)中的低温水在冷冻水泵(9)的作用下向末端供水端(11)供冷;
当电磁阀二(7)开启、三通阀二(8)调整为AB向、冷冻水泵(9)开启,以及电磁阀四(18)开启和冷冻水泵(9)处于开启状态而其它装置处于关闭状态时,系统处于冰水同时释冷状态;
当冰水同时释冷仍不能满足末端供冷需求时,开启双工况制冷机组(1),同时电磁阀一(2)开启、三通阀一(3)调整为AC向、三通阀二(8)调整为CB向,弥补供冷负荷的不足;
3)、在冬季夜间低谷电时段
在冬季夜间低谷电时段,系统运行蓄热模式,具体为水蓄热模式,
当制热机组(1)开启、电磁阀三(13)开启、地源热泵机组(22)开启、三通阀三(16)调整为AB向、电磁阀四(18)关闭,其余装置均处于关闭状态时即为水蓄热模式,该模式下制热机组(1)制取低温热水,低温热水在水泵(14)的作用下进入地源热泵机组(22)提升至高温热水,高温热水储存在蓄热水箱中;
4)、在冬季白天用电高峰时段系统运行释热模式,该模式下又可分为蓄热水箱释热、机组供热模式;
当电磁阀四(18)开启、冷冻水泵(9)开启,其余装置均处于关闭状态时即为蓄热水箱释热模式,该模式下,利用夜间低谷电力蓄得的热水优先释放热量,满足末端供水端(11)供热的需求,
当蓄热水箱(17)释热不能满足末端热负荷需求时,开启制热机组(1)、地源热泵机组(22),同时电磁阀三(13)开启、水泵(14)、三通阀三(16)调整为AC、三通阀一(3)调整为AC向、三通阀二(8)调整为CB向、冷冻水泵(9)开启,补充末端供水端(11)剩余热负荷需求。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918937.5A CN108895587B (zh) | 2018-08-14 | 2018-08-14 | 一种串并联热泵双蓄供能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918937.5A CN108895587B (zh) | 2018-08-14 | 2018-08-14 | 一种串并联热泵双蓄供能系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895587A true CN108895587A (zh) | 2018-11-27 |
CN108895587B CN108895587B (zh) | 2023-09-26 |
Family
ID=643536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0918937.5A Active CN108895587B (zh) | 2018-08-14 | 2018-08-14 | 一种串并联热泵双蓄供能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8895587B (zh)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084495A (zh) * | 2018-08-14 | 2018-12-25 | 中节能城市节能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喷射式人工造雪制冷蓄冷系统 |
CN109973242A (zh) * | 2019-04-23 | 2019-07-05 | 沪东重机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相变蓄热的发动机余热利用装置及使用方法 |
CN115183350A (zh) * | 2022-07-12 | 2022-10-14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一种可拆卸套管分级蓄能式热电蓄热供热/蓄冷制冷系统及方法 |
CN115419961A (zh) * | 2022-08-18 | 2022-12-02 | 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空调系统 |
CN115978672A (zh) * | 2023-02-07 | 2023-04-18 | 国电投(陵水)智慧能源有限公司 | 一种提高冰蓄冷系统蓄冷量的优化控制方法 |
CN119164029A (zh) * | 2024-11-19 | 2024-12-20 | 杭州华电华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冰蓄冷与水蓄冷混合式蓄能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Citation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618107A (ja) * | 1991-10-16 | 1994-01-25 | Kyushu Electric Power Co Inc | 氷・熱水ダブル蓄熱システム |
CN1924473A (zh) * | 2006-09-22 | 2007-03-07 | 上海华电源牌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 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 |
CN201037718Y (zh) * | 2007-05-22 | 2008-03-19 | 杭州华电华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三工况地源热泵机组系统 |
CN101629748A (zh) * | 2009-07-03 | 2010-01-20 | 深圳力合节能技术有限公司 | 冰浆蓄冷中央空调系统 |
CN201753965U (zh) * | 2010-08-02 | 2011-03-02 | 肖安 | 中央空调水蓄冷移峰填谷节能系统 |
CN201757475U (zh) * | 2010-08-24 | 2011-03-09 | 天津市天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 地埋管地源热泵-水蓄能联合建筑暖通空调系统 |
CN105180543A (zh) * | 2015-08-12 | 2015-12-23 | 广州高菱机电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冷量回收机构的过冷水式动态制冰系统 |
CN205174661U (zh) * | 2015-11-17 | 2016-04-20 | 江苏绿色都建工程顾问有限公司 | 一种复合型区域供冷供热系统 |
CN207365159U (zh) * | 2017-08-25 | 2018-05-15 | 中节能城市节能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水源梯级利用热泵系统 |
CN207570049U (zh) * | 2017-09-26 | 2018-07-03 |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 | 跨季节蓄冷蓄热系统 |
CN209295316U (zh) * | 2018-08-14 | 2019-08-23 | 中节能城市节能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串并联热泵双蓄供能系统 |
-
2018
- 2018-08-14 CN CN201810918937.5A patent/CN10889558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618107A (ja) * | 1991-10-16 | 1994-01-25 | Kyushu Electric Power Co Inc | 氷・熱水ダブル蓄熱システム |
CN1924473A (zh) * | 2006-09-22 | 2007-03-07 | 上海华电源牌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 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 |
CN201037718Y (zh) * | 2007-05-22 | 2008-03-19 | 杭州华电华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三工况地源热泵机组系统 |
CN101629748A (zh) * | 2009-07-03 | 2010-01-20 | 深圳力合节能技术有限公司 | 冰浆蓄冷中央空调系统 |
CN201753965U (zh) * | 2010-08-02 | 2011-03-02 | 肖安 | 中央空调水蓄冷移峰填谷节能系统 |
CN201757475U (zh) * | 2010-08-24 | 2011-03-09 | 天津市天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 地埋管地源热泵-水蓄能联合建筑暖通空调系统 |
CN105180543A (zh) * | 2015-08-12 | 2015-12-23 | 广州高菱机电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冷量回收机构的过冷水式动态制冰系统 |
CN205174661U (zh) * | 2015-11-17 | 2016-04-20 | 江苏绿色都建工程顾问有限公司 | 一种复合型区域供冷供热系统 |
CN207365159U (zh) * | 2017-08-25 | 2018-05-15 | 中节能城市节能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水源梯级利用热泵系统 |
CN207570049U (zh) * | 2017-09-26 | 2018-07-03 |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 | 跨季节蓄冷蓄热系统 |
CN209295316U (zh) * | 2018-08-14 | 2019-08-23 | 中节能城市节能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串并联热泵双蓄供能系统 |
Non-Patent Citations (2)
Title |
---|
和彩风;祝健;徐东海;: "水源热泵与冰蓄冷空调系统联合运行的优越性及应用", 暖通空调, no. 10 * |
郭晓朝;: "冰蓄冷及水源热泵系统工程实践", 工程建设与设计, no. 06 * |
Cited B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084495A (zh) * | 2018-08-14 | 2018-12-25 | 中节能城市节能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喷射式人工造雪制冷蓄冷系统 |
CN109084495B (zh) * | 2018-08-14 | 2023-09-26 | 中节能城市节能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喷射式人工造雪制冷蓄冷系统 |
CN109973242A (zh) * | 2019-04-23 | 2019-07-05 | 沪东重机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相变蓄热的发动机余热利用装置及使用方法 |
CN115183350A (zh) * | 2022-07-12 | 2022-10-14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一种可拆卸套管分级蓄能式热电蓄热供热/蓄冷制冷系统及方法 |
CN115183350B (zh) * | 2022-07-12 | 2024-04-16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一种可拆卸套管分级蓄能式热电蓄热供热/蓄冷制冷系统及方法 |
CN115419961A (zh) * | 2022-08-18 | 2022-12-02 | 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空调系统 |
CN115978672A (zh) * | 2023-02-07 | 2023-04-18 | 国电投(陵水)智慧能源有限公司 | 一种提高冰蓄冷系统蓄冷量的优化控制方法 |
CN115978672B (zh) * | 2023-02-07 | 2024-10-29 | 国电投(陵水)智慧能源有限公司 | 一种提高冰蓄冷系统蓄冷量的优化控制方法 |
CN119164029A (zh) * | 2024-11-19 | 2024-12-20 | 杭州华电华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冰蓄冷与水蓄冷混合式蓄能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895587B (zh) | 2023-09-2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650098B (zh) | 一种太阳能-地源热泵自平衡综合应用系统 | |
CN108895587A (zh) | 一种串并联热泵双蓄供能系统 | |
CN201177332Y (zh) | 带热回收冰蓄冷的双冷源热泵集中式空调装置 | |
CN103148554B (zh) | 水蓄冷与冰晶蓄冷并联式中央空调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 |
CN100476311C (zh) | 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 | |
CN101629748A (zh) | 冰浆蓄冷中央空调系统 | |
CN103644612A (zh) | 一种可利用蓄冷装置辅助制热的热源塔热泵空调系统 | |
CN203501534U (zh) | 一种蓄能式地源热泵与太阳能的复合系统 | |
CN201187827Y (zh) | 双向热泵太阳能供热系统 | |
CN101526241B (zh) | 双向热泵太阳能供热系统 | |
CN201218577Y (zh) | 一种回收余热和蓄冷装置 | |
CN201547899U (zh) | 冰浆蓄冷中央空调系统 | |
CN101000166A (zh) | 小型多功能太阳能蓄能空调机 | |
CN209295316U (zh) | 一种串并联热泵双蓄供能系统 | |
CN207945762U (zh) | 基于超大温差温湿度独立控制的水蓄冷中央空调系统 | |
CN102927638B (zh) | 冰蓄冷水蓄热系统 | |
CN203432014U (zh) | 一种利用蓄能设备的空调系统 | |
CN204718180U (zh) | 一种复合型区域供热供冷系统 | |
CN111928389B (zh) | 一种基于热源塔与冰蓄冷联合运行的高效供冷供热系统 | |
CN202902525U (zh) | 冰蓄冷水蓄热系统 | |
CN210772395U (zh) | 一种多能源时序互补集中式供暖供冷系统 | |
CN210292430U (zh) | 一种跨季蓄冷冻土源热泵系统 | |
CN204345836U (zh) | 高温蓄水温湿度独立控制的地源热泵空调系统 | |
CN104110915A (zh) | 制冷机组冷凝热与太阳能集热耦合制热水的方法和装置 | |
CN103363606B (zh) | 具有液位平衡机构的多冷源蓄冰空调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