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0997470Y - 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0997470Y CN200997470Y CN 200620149936 CN200620149936U CN200997470Y CN 200997470 Y CN200997470 Y CN 200997470Y CN 200620149936 CN200620149936 CN 200620149936 CN 200620149936 U CN200620149936 U CN 200620149936U CN 200997470 Y CN200997470 Y CN 200997470Y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lectric connector
- fixed part
- socket
- metal shell
- plu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1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2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9000012634 frag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0000012447 hatch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06010058109 Hangnail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27 detri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34 remode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一种电连接器,包含一个绝缘壳体、多个信号端子、一个金属壳体、以及至少一个接地端子。该绝缘壳体包括一个插槽部及至少一个与该插槽部及外部相通的槽道,所述信号端子位于该插槽部中,该金属壳体包覆于该绝缘壳体外。所述接地端子安装于该槽道内,且包括一个伸入该插槽部中的第一接触端及一个与该金属壳体接触的第二接触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插头电连接器插入插槽部时,其插接部的侧面的平面处会与第一接触端电连接,因而可实现稳定地接地;而且该电连接器可供至少两种不同规格的插头电连接器电连接。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可使插入的插头电连接器接地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参阅图1,中国台湾实用新型第293552号专利案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11,其可供一串行先进技术连接(SATA)规格的插头电连接器及一通用串行总线(USB)规格的插头电连接器交替插接,并包含一个与电路板接地的金属壳体111;每一个插头电连接器的插接部的外表面均凹陷形成有多个凹槽。
公知的电连接器11并未设置专用的接地结构,而仅利用金属壳体111的弹片112勉强获得效果不好的接地,其原因如下:当插头电连接器插入电连接器11的插槽113时,金属壳体111的弹片112分别与插头电连接器的凹槽相互卡掣,以使插头电连接器能卡固在插槽113中,这就是设置弹片112的目的。虽然这时插头电连接器与弹片112电连接,但因为接触面积小,因而阻抗高;而且插头电连接器以凹槽处与弹片112接触,凹槽与一般的平面相比之下其接触状态较不稳定,因此插头电连接器无法与为卡固目的而设置的弹片112稳定地电连接,所以,公知的电连接器11的接地效果差。
由于无法稳定地接地,因而当外接而带有线缆的插头电连接器与电连接器11电连接后,若电连接器11设置于笔记本电脑的主机板上,则主机板上的电路所产生的谐振在未接地时会经由插头电连接器而自其线缆(此时如同天线)泄出电磁波,这不仅会影响到周围的电器产品,甚至会危害人体健康。
发明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使插入的插头电连接器稳定接地的电连接器。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其仅具单一插槽但可在不同时刻与至少两种不同规格的插头电连接器电连接,且可使插入的插头电连接器稳定地接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可交替地电连接第一与第二插头电连接器,并包含一个绝缘壳体、多个信号端子、一个金属壳体、以及至少一个接地端子。
该绝缘壳体包括一个直立后壁、两个由该后壁左右两端分别向前延伸的侧壁、一个由该后壁与所述侧壁共同界定的插槽部、以及至少一个与该插槽部及外部相通的槽道;该插槽部可允许第一及第二插头电连接器插入,且具有一下槽部及一上槽部,该下槽部与该上槽部的宽度不相等,另外,还有一个舌片由该后壁悬空地向前延伸而位于该上槽部中。
所述信号端子位于该插槽部中,且可分成多个分别设于该舌片顶面的第一信号端子及多个分别设置于该舌片底面的第二信号端子。该金属壳体包覆于该绝缘壳体外,且与电路板接地。
所述接地端子安装于该槽道内,且包括一个伸入该插槽部中的第一接触端及一个与该金属壳体接触的第二接触端。
具体而言,本实用新型提供了这样一种电连接器,其包含:一个绝缘壳体,其包括一个插槽部及至少一个与该插槽部及外部相通的槽道;多个信号端子,其位于该插槽部中;一个金属壳体,其包覆于该绝缘壳体外;以及至少一个接地端子,其安装于该槽道内,且包括一个伸入该插槽部中的第一接触端及一个与该金属壳体接触的第二接触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构思的电连接器,所述接地端子还包括一个固定部、一个由该固定部前端往前延伸的弹性段、以及一个位于该弹性段前端的插头接地部;该第一接触端由该插头接地部形成,该第二接触端由该固定部形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构思的电连接器,该金属壳体包括至少一个朝向该槽道延伸的接地片,所述接地片接触所述接地端子的固定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构思的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包含两个接地端子,该金属壳体还包括一个顶板、两个分别由该顶板左右板缘往下延伸的侧板、一个由该顶板与所述两个侧板相配合界定出的容置空间、以及两个分别由所述两个侧板后缘相向延伸再弯折朝向该容置空间延伸的弯折片,该金属壳体包括两个分别形成于所述两个弯折片的自由端的接地片,所述两个接地片分别接触所述两个接地端子的固定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构思的电连接器,该绝缘壳体包括两个槽道,且还包括一个直立后壁及两个由该后壁左右两端分别向前延伸的侧壁;该插槽部由该后壁与所述两个侧壁共同界定出,所述两个槽道分别凹陷形成于所述两个侧壁,所述两个接地端子的固定部分别卡固于形成所述两个槽道的壁面,所述两个弯折片分别有一部分位于所述两个槽道中而分别包住所述两个侧壁的一部分。
根据本实用新型构思的电连接器,所述接地端子还包括一个固定部、一个由该固定部前端往前延伸的弹性段、一个位于该弹性段前端的插头接地部、以及一个由该固定部的侧面弯折朝前延伸且与该固定部相间隔的壳体接地部;该第一接触端由该插头接地部形成,该第二接触端由该壳体接地部形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构思的电连接器,该壳体接地部接触该金属壳体的内板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构思的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包含两个接地端子,该绝缘壳体包括两个槽道,且还包括一个直立后壁、两个由该后壁左右两端分别向前延伸的侧壁、以及两个分别凹陷形成于所述两个侧壁的外侧面的侧槽,所述两个侧槽分别与对应的槽道连通,该插槽部由该后壁与所述两个侧壁共同界定出,该金属壳体包括一个顶板及两个分别由该顶板左右板缘往下延伸的侧板;所述两个接地端子的固定部分别卡固于形成所述两个槽道的壁面,所述两个壳体接地部分别位于对应的侧槽中且分别与所述两个侧板的内板面接触。
根据本实用新型构思的电连接器,所述两个槽道分别由所述两个侧壁的后面往前凹陷形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构思的电连接器,该金属壳体还包括一个由该顶板与所述两个侧板相配合界定出的容置空间,及两个分别由所述两个侧板后缘相向延伸再弯折朝该容置空间延伸的弯折片;当该绝缘壳体位于该容置空间中时,所述两个弯折片分别有一部分位于所述两个槽道中而分别包住所述两个侧壁的一部分。
根据本实用新型构思的电连接器,该金属壳体还包括两个分别由所述两个侧板后缘相向延伸的挡片。
根据本实用新型构思的电连接器,所述接地端子的固定部呈平板状。
根据本实用新型构思的电连接器,该插槽部可允许至少一种插头电连接器插入。
根据本实用新型构思的电连接器,该插槽部具有一个周缘呈阶梯状轮廓的前开口,则该前开口的周缘形成有一个对应通用串行总线(USB)规格的插头电连接器外轮廓的轮廓,及一个对应串行先进技术连接(SATA)规格的插头电连接器外轮廓的轮廓。
当插入该第一插头电连接器时,该第一插头电连接器的一插接部位于该上槽部中,衔住该舌片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产生电连接;当交换插入该第二插头电连接器时,该第二插头电连接器的一插接部位于该插槽部的该下槽部与该上槽部中,衔住该舌片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产生电连接。而且,在插头电连接器插入后,其插接部会碰触到接地端子的第一接触端,而可经由接地端子及金属壳体以与电路板接地。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的有益效果在于:另外安装至少一个与金属壳体电连接的接地端子在绝缘壳体内,因为接地端子的第一接触端伸入插槽部中,所以插头电连接器插入插槽部时,其插接部的侧面的平面处会与第一接触端电连接,因而可实现稳定地接地;而且,由于绝缘壳体的插槽部的高度以一插头电连接器的高度为标准,并且该插槽部不同的区段或区段组合可供不同的插头电连接器使用,因此本实用新型可供至少两种不同规格的插头电连接器电连接。
附图说明
图1为立体图,说明公知电连接器;
图2为立体分解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第一优选实施例;
图3为立体图,说明该第一优选实施例的组合情况;
图4为立体图,说明该第一优选实施例可与SATA规格及USB规格的插头电连接器交替地电连接;
图5为前视图,说明该第一优选实施例的插槽部;
图6为根据图5的VI-VI剖面线的侧视剖面图,说明该第一优选实施例的第一、第二、第三挡止部;
图7为根据图5的VII-VII剖面线的俯视剖面图,说明该第一优选实施例的接地端子的插头接地部可伸入插槽部中;
图8为后视图,说明该第一优选实施例的接地端子安装于槽道内;
图9为根据图8的IX-IX剖面线的侧视剖面图,说明该第一优选实施例的接地片的底面分别接触接地端子的固定部的顶面;
图10为俯视图,说明该第一优选实施例可供SATA规格的插头电连接器插接,图中省略了金属壳体;
图11为根据图10的XI-XI剖面线的前视剖面图,说明该第一优选实施例可使SATA规格的插头电连接器被限位在上槽部、顶槽部与耳槽部中,图中省略了金属壳体;
图12为根据图11的XII-XII剖面线的侧视剖面图,说明该第一优选实施例可与SATA规格的插头电连接器电连接;
图13为俯视图,说明该第一优选实施例可供USB规格的插头电连接器插接,图中省略了金属壳体;
图14为根据图13的XIV-XIV剖面线的前视剖面图,说明该第一优选实施例可供USB规格的插头电连接器被限位在下槽部与上槽部中,图中省略了金属壳体;
图15是根据图14的XV-XV剖面线的侧视剖面图,说明该第一优选实施例可与USB规格的插头电连接器电连接;
图16为立体分解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第二优选实施例;
图17为后视图,说明该第二优选实施例的接地端子安装于槽道内;以及
图18为根据图17的XVIII-XVIII剖面线的俯视剖面图,说明该第二优选实施例的接地端子的插头接地部伸入插槽部中。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1 电连接器 111 金属壳体 112 弹片
113 插槽 21 SATA规格的插头电连接器
211 端面 212 端子 213 插接部
22 USB规格的插头电连接 221 端面
222 端子 223 插接部 3 绝缘壳体
3’ 绝缘壳体 301 电连接器 302 电连接器
31 后壁 32 舌片 321 顶面
322 底面 323 第一信号端子槽
324 第二信号端子槽 325 舌片通孔
326 舌片挡止部 33 侧壁 33’ 侧壁
332 第一段壁 333 第二段壁 334 第三段壁
34 侧壁 34’ 侧壁 342 第一段壁
343 第二段壁 344 第三段壁 351 凸柱
352 槽道 352’ 槽道 353 侧槽
361 第一挡止部 362 第二挡止部 363 第三挡止部
371 顶壁 372 底壁 38 插槽部
38’ 插槽部 381 下槽部 382 顶槽部
383 上槽部 384 耳槽部 4 第一信号端子
41 固定段 42 接触段 43 焊接段
5 第二信号端子 51 固定段 52 弹性臂段
53 接触段 54 限位段 55 焊接段
6 金属壳体 6’ 金属壳体 61 顶板
62 侧板 62’ 侧板 621 弯折片
621’弯折片 622 接地片 623 挡片
623’挡片 63 底板 64 插接口
65 容置空间 66 上弹片 662 卡掣部
67 下弹片 672 卡掣部 681 插固片
7 接地端子 7’ 接地端子 71 固定部
71’ 固定部 72 弹性段 72’ 弹性段
73 插头接地部 73’ 插头接地部 74 倒刺
74’ 倒刺 75 壳体接地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参考附图的两个优选实施例的详细说明,将会清楚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及其它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
在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之前,要注意的是,在以下的说明内容中,类似的组件以相同的编号来表示。
参阅图2、图3及图4,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优选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301,举例来说,其可交换地电连接一个串行先进技术连接(Serial AdvancedTechnology Attachment,SATA)规格的插头电连接器21及一个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规格的插头电连接器22,该电连接器301包含一个绝缘壳体3、多个第一信号端子4、多个第二信号端子5、一个金属壳体6、以及两个接地端子7;但也可以只有一个接地端子7。
参阅图2、图5及图6,绝缘壳体3包括一个直立的后壁31、分别自后壁31顶面与底面向前延伸的一个顶壁371与一个底壁372、以及两个由后壁31的左右两端分别向前延伸的侧壁33、34,后壁31与所述两侧壁33、34共同界定一个可允许SATA规格的插头电连接器21与USB规格的插头电连接器22(参见图4)交替插入的插槽部38,而且由顶壁371凹陷形成有一个顶槽部382;但是,顶壁371也可以由侧壁33、34内侧面往插槽部38延伸而成。
另外,在界定插槽部38的壁体中,形成有两个与插槽部38及外部相通的槽道352(参见图7),但如果只有一个接地端子7,则只需形成一个槽道35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两个槽道352分别由所述两个侧壁33、34的后面往前凹陷形成。
每一个侧壁33、34内侧面相对于假想的直立面而言,呈阶梯状地分成若干段,在本实施例中,侧壁33、34自上而下可分成三段壁:第一段壁332、342、第二段壁333、343及第三段壁334、344。对于左边的侧壁33而言,第一段壁332在第二段壁333的左边,第三段壁334则在第二段壁333的右边,而对于右边的侧壁34则相反,且与左边的侧壁33相互对称。
所以,所述两个第三段壁334、344之间的距离最小,然后从小到大依次是第二段壁333、343之间的距离,及第一段壁332、342之间的距离。而且,顶槽部382的宽度小于所述两个第三段壁334、344之间的距离。
而在插槽部38中,介于所述两个第三段壁334、344之间的为下槽部381,位于下槽部381与顶槽部382之间且相连通的则是上槽部383,且上槽部383的宽度等于所述两个第二段壁333、343之间的距离。而在上槽部383的两侧,也就是上槽部383分别与所述两个第一段壁332、342之间,各有一个耳槽部384与上槽部383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整个插槽部38的高度大于USB规格的插头电连接器22的高度,下槽部381的宽度大于USB规格的插头电连接器22的宽度,而上槽部383的宽度及高度则分别大于SATA规格的插头电连接器21的宽度及高度(参见图4)。
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插槽部38具有一个周缘呈阶梯状轮廓的前开口,且前开口的周缘形成有一个对应USB规格的插头电连接器22外轮廓的轮廓,及一个对应SATA规格的插头电连接器21外轮廓的轮廓。
另外,绝缘壳体3还包括一个由后壁31悬空地向前延伸并与顶壁371及底壁372相间隔的舌片32,舌片32位于上槽部383中,且只被顶壁371与底壁372遮蔽到一部分。而且,还有一个第一挡止部361位于顶壁371的前端面,及一个第二挡止部362与一个第三挡止部363位于后壁31的前端面,并分别位于舌片32的下方与上方,而侧壁33、34的底面则分别突出形成有两个凸柱351(参见图3),用以将绝缘壳体3定位在电路板(未示出)上。
舌片32具有一个顶面321与一个底面322、以及多个间隔形成于顶面321且分别供所述第一信号端子4设置的第一信号端子槽323,每一个第一信号端子4包括一个固定段41、一个由固定段41的前端往前延伸而大致呈平板状的接触段42、以及一个由固定段41的后端往后再往下延伸而形成的焊接段43。当各所述第一信号端子4分别位于第一信号端子槽323内时,固定段41卡固于形成第一信号端子槽323的壁面,接触段42的顶面外露,且焊接段43突伸出绝缘壳体3外。
而且,舌片32还具有多个间隔形成于底面322且分别供所述第二信号端子5设置的第二信号端子槽324、多个形成于舌片32的前端面且分别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槽324相通的舌片通孔325、以及多个分别位于所述舌片通孔325下方的舌片挡止部326。
每一个第二信号端子5包括一个固定段51、一个由固定段51的前端往前往下斜向延伸的弹性臂段52、一个由弹性臂段52的前端往前弯折成开口朝上的接触段53、一个由接触段53的前端往前延伸的限位段54、以及一个由固定段51的后端往下延伸而形成的焊接段55。当各所述第二信号端子5分别位于第二信号端子槽324中时,固定段51卡固于形成第二信号端子槽324的壁面,焊接段55突伸出绝缘壳体3外,且接触段53弹性地往下突出舌片32的底面322,而各所述限位段54则分别位于各所述舌片通孔325内,且抵靠于相应的舌片挡止部326上方,并可在舌片通孔325内上下移动。
参阅图2、图5及图7,每一个接地端子7均包括一个呈平板状的固定部71、一个由固定部71的前端往前延伸的弹性段72、一个位于弹性段72前端的插头接地部73、以及多个分别形成于固定部71左右两侧的倒刺74;则每一个插头接地部73形成一个第一接触端,而每一个固定部71的顶面形成一个第二接触端。
当所述两个接地端子7分别安装于所述两个槽道352内时,固定部71分别卡固于形成所述两个槽道352的壁面,且插头接地部73均伸入插槽部38中。
参阅图2、图3及图4,金属壳体6由一板片环绕而成且后方敞开,并包括一个顶板61、两个分别由顶板61的左右板缘相间隔往下延伸的侧板62、以及一个由所述两个侧板62的底缘前段部分相向延伸连接而成的底板63,板片前缘环绕而形成一个插接口64,且顶板61与侧板62相配合界定出一个可容置绝缘壳体3的容置空间65,容置空间65经由插接口64而与外部相连通。
而且,顶板61上设有两个自由端向前的上弹片66,每一个上弹片66具有一个邻近自由端且向下弯折的卡掣部662,底板63上也设有两个自由端向前的下弹片67,每一个下弹片67具有一个邻近自由端且向上弯折的卡掣部672。且每一个侧板62底缘均往下间隔延伸出两个插固片681,可使金属壳体6插固在电路板上而与其电连接。
另外,金属壳体6还包括两个分别由所述两个侧板62的后缘相向延伸再弯折而朝容置空间65延伸的弯折片621、两个分别由所述两个弯折片621的自由端往下延伸的接地片622、以及两个分别由所述两个侧板62的后缘相向延伸且分别位于对应的弯折片621下方的挡片623。在本实施例中,接地片622形成于弯折片621的自由端,但也可以由金属壳体6的其它部位朝向对应的槽道352延伸形成。
当绝缘壳体3置入金属壳体6的容置空间65时,其通过多个干涉部而可相互卡固在一起,此时,舌片32朝向插接口64,且所述两个弯折片621分别有一部分位于所述两个槽道352中而分别包住所述两个侧壁33、34的一部分,可防止金属壳体6与绝缘壳体3分开。
而且,如图3、图8及图9所示,所述两个接地片622的底面分别接触所述两个接地端子7的固定部71的顶面而形成电连接,所以接地端子7通过金属壳体6而与电路板形成电连接。另外,所述两个挡片623分别位于接地端子7的后方(见图7),可防止接地端子7受外力时被挤出槽道352外;挡片623不一定要碰触到接地端子7,但如果挡片623与接地端子7的固定部71接触,则也具有接地的效果,可使电连接的面积增加而减小阻抗。
参阅图10、图11及图12,当插入SATA规格的插头电连接器21时,其插接部213位于上槽部383、顶槽部382与耳槽部384中,其端面211会接触到第一挡止部361,且金属壳体6的上弹片66的卡掣部662会卡固在其插接部213的上表面,同时插接部213会衔住舌片32,使其端子212分别与第一信号端子4的接触段42电连接。
参阅图13、图14及图15,当换成插入USB规格的插头电连接器22时,其插接部223位于插槽部38的下槽部381与上槽部383中,其端面221会接触到第二、第三挡止部362、363,且金属壳体6的上、下弹片66、67的卡掣部662、672均卡固在其插接部223的外表面,同时插接部223会衔住舌片32,使其端子222分别与第二信号端子5的接触段53电连接。而且,因为第二信号端子5的接触段53受到压迫,故会往上没入舌片32的底面322,而其限位段54也会跟着往上移离舌片挡止部326。
参阅图4及图7,在SATA规格或USB规格的插头电连接器21、22插入后,其插接部213、223会碰触到接地端子7的插头接地部73(第一接触端),而可经由接地端子7及金属壳体6与电路板接地。
参阅图2及图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第二信号端子4、5分别用于SATA规格与USB规格的传输,该插槽部38也是针对SATA规格与USB规格的插头电连接器21、22所设计(见图4),如果要改成与其它不同种规格的插头电连接器电连接时,经适当的调整便可实现。
参阅图16、图17及图18,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第二优选实施例与该第一优选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电连接器302的接地端子7’、绝缘壳体3’与金属壳体6’均略有不同。
每一个接地端子7’同样包括一个呈平板状的固定部71’、一个由固定部71’的前端往前延伸的弹性段72’、一个位于弹性段72’的前端的插头接地部73’、以及多个分别形成于固定部71’左右两侧的倒刺74’;但本实施例的接地端子7’还包括一个由固定部71’的侧面邻近后端处弯折朝前延伸的壳体接地部75,且其与固定部71’相间隔。因此,本实施例中的每一个插头接地部73’均形成一个第一接触端,壳体接地部75形成一个第二接触端。
而绝缘壳体3’则还包括两个分别凹陷形成于所述两个侧壁33’、34’的外侧面邻近后面处的侧槽353,所述两个侧槽353分别与对应的槽道352’相连通,则当接地端子7’安装于槽道352’中时,所述两个侧槽353可分别容置所述两个壳体接地部75。在本实施例的金属壳体6’中,所述两个侧板62’后缘只延伸有弯折片621’与挡片623’,而没有由弯折片末端往下延伸的接地片622(参见图2)。
因此,由于壳体接地部75突出于绝缘壳体3’的侧面,所以本实施例的接地端子7’通过所述两个壳体接地部75分别与所述两个侧板62’的内板面接触,以与金属壳体6’形成电连接。-
总之,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301、302通过安装接地端子7、7’于绝缘壳体3、3’的槽道352、352’内,并使接地端子7、7’经由其固定部71与接地片622接触,或经由壳体接地部75与侧板62’接触,以与金属壳体6、6’形成电连接,而又因为接地端子7、7’的插头接地部73、73’伸入插槽部38、38’中,所以当SATA规格或USB规格的插头电连接器21、22插入插槽部38、38’时,其插接部213、223会碰触到插头接地部73、73’,因而SATA规格或USB规格的插头电连接器21、22可经由接地端子7、7’与金属壳体6、6’而与电路板接地;而且,因为插接部213、223以侧面的平面处与插头接地部73、73’电连接,所以可实现稳定地接地。另外,通过使插槽部38、38’具有宽度不同的下槽部381、上槽部383与顶槽部382,及分别设置于上槽部383两侧的耳槽部384,使SATA规格的插头电连接器21可被限位插接在上槽部383、顶槽部382与耳槽部384中,而USB规格的插头电连接器22可被限位插接在下槽部381与上槽部383中。而且,因为第二、第三挡止部362、363位于第一挡止部361的后方,所以可使插入插槽部38、38’不同深度位置的所述两个插头电连接器21、22均能被挡止到位,因此,虽仅具有单一插槽部38、38’但仍可供SATA规格及USB规格的插头电连接器21、22交替插接,因而确实能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以上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不应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及实用新型说明内容所作的所有变化与改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
Claims (14)
1.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电连接器包含:
一个绝缘壳体,其包括一个插槽部及至少一个与该插槽部及外部相通的槽道;
多个信号端子,其位于该插槽部中;
一个金属壳体,其包覆于该绝缘壳体外;以及
至少一个接地端子,其安装于该槽道内,且包括一个伸入该插槽部中的第一接触端及一个与该金属壳体接触的第二接触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端子还包括一个固定部、一个由该固定部前端往前延伸的弹性段、以及一个位于该弹性段前端的插头接地部;该第一接触端由该插头接地部形成,该第二接触端由该固定部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金属壳体包括至少一个朝向该槽道延伸的接地片,所述接地片接触所述接地端子的固定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电连接器包含两个接地端子,该金属壳体还包括一个顶板、两个分别由该顶板左右板缘往下延伸的侧板、一个由该顶板与所述两个侧板相配合界定出的容置空间、以及两个分别由所述两个侧板后缘相向延伸再弯折朝向该容置空间延伸的弯折片,该金属壳体包括两个朝向该槽道延伸的接地片,所述两个接地片分别形成于所述两个弯折片的自由端,并分别接触所述两个接地端子的固定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绝缘壳体包括两个槽道,且还包括一个直立后壁及两个由该后壁左右两端分别向前延伸的侧壁;该插槽部由该后壁与所述两个侧壁共同界定出,所述两个槽道分别凹陷形成于所述两个侧壁,所述两个接地端子的固定部分别卡固于形成所述两个槽道的壁面,所述两个弯折片分别有一部分位于所述两个槽道中而分别包住所述两个侧壁的一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端子还包括一个固定部、一个由该固定部前端往前延伸的弹性段、一个位于该弹性段前端的插头接地部、以及一个由该固定部的侧面弯折朝前延伸且与该固定部相间隔的壳体接地部;该第一接触端由该插头接地部形成,该第二接触端由该壳体接地部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壳体接地部接触该金属壳体的内板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电连接器包含两个接地端子,该绝缘壳体包括两个槽道,且还包括一个直立后壁、两个由该后壁左右两端分别向前延伸的侧壁、以及两个分别凹陷形成于所述两个侧壁的外侧面的侧槽,所述两个侧槽分别与对应的槽道连通,该插槽部由该后壁与所述两个侧壁共同界定出,该金属壳体包括一个顶板及两个分别由该顶板左右板缘往下延伸的侧板;所述两个接地端子的固定部分别卡固于形成所述两个槽道的壁面,所述两个壳体接地部分别位于对应的侧槽中且分别与所述两个侧板的内板面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5或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槽道分别由所述两个侧壁的后面往前凹陷形成。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金属壳体还包括一个由该顶板与所述两个侧板相配合界定出的容置空间,及两个分别由所述两个侧板后缘相向延伸再弯折朝该容置空间延伸的弯折片;在该绝缘壳体位于该容置空间中的状态下,所述两个弯折片分别有一部分位于所述两个槽道中而分别包住所述两个侧壁的一部分。
11.根据权利要求4或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金属壳体还包括两个分别由所述两个侧板后缘相向延伸的挡片。
12.根据权利要求2或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端子的固定部呈平板状。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插槽部可允许至少一种插头电连接器插入。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插槽部具有一个周缘呈阶梯状轮廓的前开口,该前开口的周缘形成有一个对应通用串行总线规格的插头电连接器外轮廓的轮廓,及一个对应串行先进技术连接规格的插头电连接器外轮廓的轮廓。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0620149936 CN200997470Y (zh) | 2006-11-07 | 2006-11-07 | 电连接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0620149936 CN200997470Y (zh) | 2006-11-07 | 2006-11-07 | 电连接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0997470Y true CN200997470Y (zh) | 2007-12-26 |
Family
ID=389959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0620149936 Expired - Lifetime CN200997470Y (zh) | 2006-11-07 | 2006-11-07 | 电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0997470Y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119081A (zh) * | 2015-09-09 | 2015-12-02 | 连展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插头电连接器 |
CN109378613A (zh) * | 2014-04-09 | 2019-02-22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插头连接器 |
-
2006
- 2006-11-07 CN CN 200620149936 patent/CN200997470Y/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378613A (zh) * | 2014-04-09 | 2019-02-22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插头连接器 |
CN105119081A (zh) * | 2015-09-09 | 2015-12-02 | 连展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插头电连接器 |
CN105119081B (zh) * | 2015-09-09 | 2024-11-29 | 连展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插头电连接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1397899Y (zh) | 电连接器 | |
US8342886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connecting bars therein to reduce cross talking | |
CN2932689Y (zh) | 电连接器 | |
US7255607B1 (en) | Compatible electrical connector | |
US7572146B1 (en) | eSata connector integrated with DC power pins | |
JP4742119B2 (ja) | 電気コネクタ | |
CN100416939C (zh) | 堆叠式电连接器 | |
CN101364678B (zh) | 电连接器 | |
CN104064915B (zh) | 电连接器 | |
CN103779731A (zh) | 电连接器 | |
US20090264023A1 (en) | High density connector having two-leveled contact interface | |
US9142905B2 (en) | Receptacle connector with high retention force | |
CN104112928A (zh) | 电连接器 | |
CN105470733A (zh) | 电连接器 | |
CN2930014Y (zh) | 多对一电连接器 | |
US6863546B2 (en) |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having positioning structure | |
CN201374421Y (zh) | 插座连接器 | |
CN201130793Y (zh) | 电连接器 | |
CN200997470Y (zh) | 电连接器 | |
CN205016739U (zh) | 电连接器 | |
CN2884608Y (zh) | 插头、插座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 |
CN201478607U (zh) | 插头连接器 | |
US6805585B1 (en) | Low profile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 |
CN201282235Y (zh) | 层叠式插座电连接器 | |
CN2665984Y (zh) | 电连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1226 |
|
EXPY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