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1复配乳油剂的制备
取苯氧菌酯原药18份,氟硅唑原药18份,百菌清原药36份,溶解于8份二甲苯中,再加入环己酮5份,OP型乳化剂15份,混合搅拌,得到成品。
实施例2复配水悬浮剂的制备
取苯氧菌酯原药10份,三唑酮原药10份,百菌清原药30份,再加入木质素磺酸钠5份,羧甲基纤维素6份,乙二醇2份,水37份,混合,研磨成浆,再经砂磨成浆料,得到成品。
实施例3复配干悬剂的制备
首先20份亚硫酸纸浆废液进行加热浓缩处理,然后取烯肟菌酯原药15份,三唑酮原药15份,百菌清原药30份,并加入木质素磺酸钠8份,OP-10乳化剂2份,松香10份,与得到的纸浆浓缩液混合,调制,再经粗粉碎处理,得到成品。
实施例4复配可湿性粉剂的制备
取烯肟菌酯12.5份,三唑酮12.5份,百菌清37.5份,然后加入月桂醇硫酸钠1份,木素磺酸钠8份,膨润土28.5份,混合均匀,采用气流粉碎法加工,得到成品。
实施例5复配可湿性粉的制备
取苯氧菌酯15份,苯醚甲环唑15份,百菌清30份,再加入壬基酚聚氧乙烯基醚1份,木素磺酸钠8份,白炭黑11份,轻钙20份,混合均匀,采用气流粉碎法加工,得到成品。
实施例6复配乳油剂的制备
取苯氧菌酯原药0.58份,三唑酮原药0.58份,百菌清原药57.84份,溶解于15份二甲苯中,再加入环己酮6份,OP型乳化剂10份,丙二醇10份,在反应釜中混合搅拌,得到成品。
实施例7复配水悬浮剂的制备
取苯氧菌酯原药0.35份,氟硅唑原药10.5份,百菌清原药35份,再加入木质素磺酸钠5份,羧甲基纤维素8份,乙二醇2份,水39.15份,混合,研磨成浆,再经砂磨成浆料,得到成品。
实施例8复配干悬剂的制备
首先将31.15份的亚硫酸纸浆废液进行加热浓缩处理,然后取烯肟菌酯原药10.5份,三唑酮原药0.35份,百菌清原药35份,并加入木质素磺酸钠5份,OP-10乳化剂3份,松香15份,与得到的纸浆浓缩液混合,调制,再经粗粉碎处理,得到成品。
实施例9复配可湿性粉剂的制备
取烯肟菌酯原药0.5份,氟硅唑原药0.5份,百菌清原药40份,然后加入月桂醇硫酸钠2份,木素磺酸钠8份,膨润土49份,混合均匀,采用气流粉碎法加工,得到成品。
实施例10复配可湿性粉的制备
取苯氧菌酯原药10份,氟硅唑原药0.5份,百菌清原药40份,再加入壬基酚聚氧乙烯基醚1份,木素磺酸钠5份,白炭黑22.5份,轻钙21份,混合均匀,采用气流粉碎法加工,得到成品。
实施例11复配乳油剂的制备
取烯肟菌酯原药0.5份,氟硅唑原药10份,百菌清原药40份,溶解于18份二甲苯中,再加入环己酮6份,OP型乳化剂10份,丙二醇15.5份,在反应釜中混合搅拌,得到成品。
实施例12复配水悬浮剂的制备
取烯肟菌酯原药1份,氟菌唑原药1份,百菌清原药60份,再加入木质素磺酸钠8份,羧甲基纤维素10份,乙二醇2份,水18份,混合,研磨成浆,再经砂磨成浆料,得到成品。
实施例13复配乳油剂的制备
取苯氧菌酯原药0.5份,氟硅唑原药10份,百菌清原药30份,溶解于34.5份二甲苯中,再加入环己酮5份,OP型乳化剂8份,丙二醇12份,在反应釜中混合搅拌,得到成品。
实施例14复配可湿性粉的制备
取烯肟菌酯原药10份,苯醚甲环唑原药0.5份,百菌清原药30份,再加入丁基萘磺酸钠1份,木素磺酸钠8份,膨润土30.5份,轻钙20份,混合均匀,采用气流粉碎法加工,得到成品。
实验例1甲氧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三唑类杀菌剂与百菌清三元混配制剂对番茄叶霉病的防治效果实验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1.1.1菌株番茄叶霉病菌[FuLvia fuLva(Cooke)Cifferri]采自保定从未使用过甲氧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番茄叶霉病株,由河北农科院植保所农药室保存。
1.1.2植物材料番茄,品种为L-402,易感染番茄叶霉病。
1.1.3化学药剂甲氧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包括96%烯肟菌酯原药(由沈阳化工研究院生产)、88.2%苯氧菌酯原药(由湖南化工研究院生产);三唑类杀菌剂,包括96.21%三唑酮工业原药(盐城农药厂)、90%氟硅唑原药(天津久日化工有限公司)、91.1%氟菌唑原药(由江苏梅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96%百菌清原药(江苏利民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1.2方法
1.2.1对番茄叶霉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将96%烯肟菌酯原药、88.2%苯氧菌酯原药、90%氟硅唑原药、91.1%氟菌唑原药、96%百菌清原药用丙酮溶解后分别制成1000μg/mL的母液。设各药剂的试验浓度分别为0、0.5、1、2.5、5、10、50、100μg/mL。在无菌条件下,将试验药剂分别按设定浓度,加入溶化的定量PSA培养基,制成药剂培养基,定量倒入平皿中,以无药含定量丙酮的PSA培养基为对照。将PSA平面培养5d的番茄叶灰霉病菌菌落边缘用打孔器打成直径为5mm的菌丝琼脂块,接到平板上,每皿1块,重复5次,置于25℃黑暗条件下培养5d,调查各处理的菌落生长最长、最短直径,求均值并计算相对抑制效果,再由相对抑制效果的机率值与药剂浓度的对数值之间的线性回归分析,求出抑制番茄叶霉病菌菌丝生长50%的有效浓度(EC50值)。
1.2.2对番茄叶霉病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采用琼胶平板表面孢子萌发法测定:用蒸馏水冲洗下在番茄植株上繁殖的番茄叶霉病菌分生孢子,制成孢子悬浮液,孢子浓度调整为每视野(10×40倍)约为20~25个孢子。取100μL孢子悬浮液加到含药PSA培养基平板上(制备方法及浓度梯度同1.2.1),用刮铲涂匀。25℃下培养,18~24h观察孢子萌发情况。每个培养皿在显微镜下观察4~6个视野,共计大约100孢子。以孢子芽管开始生长孢子视为萌发,按下式计算药剂处理的孢子萌法率和药剂对孢子萌发的抑制百分率。
孢子萌发率=孢子萌发/观察孢子总数×100;
抑制孢子萌发百分率(%)=(对照孢子萌发率-药剂处理孢子萌发率)/对照孢子萌发率×100;
由相对抑制效果的机率值与药剂浓度的对数值之间的线性回归分析,求出抑制番茄叶霉病菌孢子萌发50%的有效浓度(EC50值)。
1.2.3对番茄叶霉病的防治效果
在温室内,首先选择生长一致的4~5叶期番茄幼苗,配制各试验药剂在活体上较适宜浓度的药液,然后分别进行以下试验处理:(1)保护作用以喷洒清水为空白对照,用无油真空泵喷施系列浓度药液于叶片正、背面,24h后,喷洒每视野(10×40倍)约为20~25个孢子悬浮液于番茄叶片背面;(2)治疗作用用无油真空泵喷洒每视野(10×40倍)约为20~25个孢子悬浮液于番茄叶片背面。24h后,以喷洒清水为空白对照,用无油真空泵喷施系列浓度药液于叶片正、背面。待孢子悬浮液、药液晾干后置于温度约为25℃的密封塑料小支架棚内培养,至空白对照叶片发病程度适于统计时调查病情指数,计算防治效果。
番茄叶霉病分级标准0级:叶片上无病斑;1级:病斑面积占叶面积25%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叶面积26%~50%以下;5级:病斑面积占叶面积51%~75%以下;病斑面积占叶面积75%以上。
2结果与分析
2.1对番茄叶霉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对番茄叶霉病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效果见表1。
表1
药剂 |
Y=aX+b |
R2 |
EC50(μg/mL) |
增效系数SR |
相互作用关系 |
理论值 |
实测值 |
烯肟菌酯A苯氧菌酯B三唑酮C氟硅唑D |
Y=0.235X+4.759Y=0.553X+4.122Y=0.623X+4.730Y=0.637X+4.844 |
0.96920.88220.96320.9540 |
---- |
10.57438.6482.7081.757 |
---- |
---- |
百菌清EA+C+E 1∶1∶2A+C+E 1∶1∶3A+C+E 1∶1∶4A+C+E 2∶1∶3A+C+E 2∶1∶4A+C+E 1∶2∶3A+C+E 1∶2∶4B+D+E 1∶1∶2B+D+E 1∶1∶3B+D+E 1∶1∶4B+D+E 2∶1∶3B+D+E 2∶1∶4B+D+E 1∶2∶3B+D+E 1∶2∶4 |
Y=2.401X-1.319Y=0.957X+4.297Y=0.444X+4.895Y=0.435X+4.594Y=0.892X+4.231Y=0.403X+4.618Y=0.539X+4.615Y=0.514X+4.792Y=0.546X+4.591Y=0.886X+4.363Y=0.466X+4.629Y=0.379X+4.626Y=0.423X+4.591Y=0.568X+4.714Y=0.547X+4.659 |
0.93940.80230.91620.93160.88710.95640.95730.82160.94870.86980.88730.94190.97460.87420.9631 |
-8.53810.61912.68110.61212.3307.1428.3096.6708.3059.9289.55611.1075.1235.965 |
429.1295.4276.5598.5777.2798.8695.1797.0564.2975.2366.2549.7019.2673.1884.201 |
-1.571.621.491.461.391.381.181.551.591.590.961.201.611.42 |
-增效增效相加相加相加相加相加增效增效增效相加相加增效相加 |
注:0.5≤SR≤1.5,相加;SR>1.5,增效;SR<0.5,拮抗。
由表1可知,不同的甲氧丙烯酸酯类、三唑类试验药剂与百菌清的三元混配组合对番茄叶霉病菌丝生长表现不同的抑制作用效果。其中烯肟菌酯、三唑酮与百菌清以1∶1∶2、1∶1∶3的三元组合配比以及苯氧菌酯、氟硅唑与百菌清以1∶1∶2、1∶1∶3、1∶2∶3的三元组合配比表现增效作用,其中烯肟菌酯、三唑酮与百菌清以1∶1∶3的三元组合配比的增效系数最高。
2.2对番茄叶霉病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对番茄叶霉病菌孢子萌发的影响见表2。
表2
药剂 |
Y=aX+b |
R2 |
EC50(μg/mL) |
增效系数SR |
相互作用关系 |
理论值 |
实测值 |
烯肟菌酯A苯氧菌酯B三唑酮C氟硅唑D百菌清A+C+E 1∶1∶2A+C+E 1∶1∶3 |
Y=0.694X+4.782Y=0.764X+4.616Y=0.466X+4.068Y=0.438X+4.151Y=0.326X+5.613Y=0.463X+5.816Y=0.465X+5.881 |
0.89200.91470.91210.86430.83240.91230.8906 |
-----0.02630.0220 |
2.0643.18099.95186.7670.01320.01730.0128 |
-----1.521.59 |
-----增效增效 |
A+C+E 1∶1∶4A+C+E 2∶1∶3A+C+E 2∶1∶4A+C+E 1∶2∶3A+C+E 1∶2∶4B+D+E 1∶1∶2B+D+E 1∶1∶3B+D+E 1∶1∶4B+D+E 2∶1∶3B+D+E 2∶1∶4B+D+E 1∶2∶3B+D+E 1∶2∶4 |
Y=0.464X+5.866Y=0.457X+5.796Y=0.476X+5.794Y=0.372X+5.658Y=0.592X+5.775Y=0.457X+5.804Y=0.451X+5.793Y=0.527X+5.936Y=0.613X+5.859Y=0.518X+5.815Y=0.693X+5.971Y=0.579X+5.526 |
0.85430.91570.93690.83250.97060.89710.94420.94180.94670.88410.87600.9236 |
0.01980.02630.02300.02200.02310.02630.02630.01980.02630.02310.02640.0231 |
0.01360.01810.02150.01700.4910.01740.01740.01680.03970.02670.03970.123 |
1.461.451.071.290.471.511.501.180.660.870.660.19 |
相加相加相加相加拮抗增效增效相加相加相加相加拮抗 |
注:0.5≤SR≤1.5,相加;SR>1.5,增效;SR<0.5,拮抗。
由表2可知,不同的甲氧丙烯酸酯类、三唑类与百菌清的三元混配组合对番茄叶霉病菌丝生长表现不同的抑制作用效果。烯肟菌酯、三唑酮与百菌清以1∶1∶2、1∶1∶3、1∶2∶3的比例混配组合以及苯氧菌酯、氟硅唑与百菌清以1∶1∶2的比例混配组合抑制番茄叶霉病菌孢子萌发表现增效作用,其中烯肟菌酯、三唑酮与百菌清以1∶1∶3的三元组合配比的增效系数最高。
结论:由甲氧丙烯酸酯类、三唑类试剂及百菌清混配而得到不同比例的复配制剂对番茄叶霉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不同,其中烯肟菌酯、三唑酮与百菌清以1∶1∶2和1∶1∶3及苯氧菌酯、氟硅唑与百菌清以1∶1∶2、1∶1∶3比例混配而成的混配制剂抑制番茄叶霉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增效系数较高,均达到增效作用水平。
2.3对番茄叶霉病菌的保护作用效果
对番茄叶霉病菌的保护作用效果见表3
表3
药剂 |
病株率(%) |
病情指数(%) |
防治效果(%) |
显著性分析0.05 |
烯肟菌酯A 5μg/mL10μg/mL50μg/mL苯氧菌酯B 5μg/mL10μg/mL |
53.84661.53848.64857.89452.631 |
11.11111.9669.00915.20412.8655 |
82.83681.51686.08376.51280.125 |
jkk1ghiml |
50μg/mL三唑酮C 5μg/mL10μg/mL50μg/mL氟硅唑D 5μg/mL10μg/mL50μg/mL百菌清 10μg/mL50μg/mL100μg/mLA+C+E 1∶1∶2 5μg/mL10μg/mL50μg/mLA+C+E 1∶1∶3 5μg/mL10μg/mL50μg/mLB+D+E 1∶1∶2 5μg/mL10μg/mL50μg/mLB+D+E 1∶1∶3 5μg/mL10μg/mL50μg/mL空白对照 |
41.02580.95267.558.53651.21943.58930.5558592.68282.536.58527.522.22241.46336.84212.82041.46332.523.07637.535.031.70795.652 |
10.25621.16416.38811.92410.5698.2625.24633.33341.19228.6119.48506.9444.93811.1117.6023.70310.0276.3883.7039.1666.1113.52364.734 |
84.15667.30674.68281.57983.67387.23691.89448.50736.36655.80285.34789.27292.37182.83588.25694.27884.51090.13094.27885.83990.55994.557- |
ijnmkljfghcdpqohiefbcjkefabijdeabhicda- |
结论:当烯肟菌酯、三唑酮与百菌清以1∶1∶2和1∶1∶3及苯氧菌酯、氟硅唑与百菌清以1∶1∶2、1∶1∶3比例混配而成的混配制剂的使用浓度为50μg/mL时,对番茄叶霉病的保护效果分别为92.37%、94.28%、94.28%、94.56%,均显著高于各单剂及不同浓度条件下的保护作用效果在显著水平(p=0.05)。
2.4对番茄叶霉病的治疗作用效果
对番茄叶霉病菌的治疗作用效果见表4。
表4
药剂 |
病株率(%) |
病情指数(%) |
防治效果(%) |
显著性分析0.05 |
烯肟菌酯A 5μg/mL10μg/mL50μg/mL苯氧菌酯B 5μg/mL10μg/mL50μg/mL三唑酮C 5μg/mL10μg/mL50μg/mL氟硅唑D 5μg/mL10μg/mL50μg/mL百菌清 10μg/mL50μg/mL100μg/mLA+C+E 1∶1∶2 5μg/mL10μg/mL50μg/mLA+C+E 1∶1∶3 5μg/mL10μg/mL50μg/mLB+D+E 1∶1∶2 5μg/mL10μg/mL50μg/mLB+D+E 1∶1∶3 5μg/mL10μg/mL50μg/mL空白对照 |
70.060.52653.65865.85355.044.44478.04875.60953.84668.29260.056.09795.34880.48777.547.548.71736.84260.97555.052.546.15342.534.14658.53642.530.095.652 |
15.55513.74211.38218.15714.4449.25921.68019.24113.39020.05416.11111.65333.33328.45523.61113.6119.4018.18717.07313.8888.61113.6759.1666.50415.17611.3887.22264.734 |
75.97078.77082.41771.95177.68685.69666.50870.27679.31469.02075.11181.99848.50756.04263.52678.97385.47687.35273.62578.54486.69778.87485.83989.95276.55682.40688.843- |
efdchdebkicjfgcnmldbabfdabdbafcab |
结论:当烯肟菌酯、三唑酮与百菌清以1∶1∶2和1∶1∶3及苯氧菌酯、氟硅唑与百菌清以1∶1∶2、1∶1∶3比例混配而成的混配制剂的使用浓度为50μg/mL时,对番茄叶霉病的治疗效果分别为87.35%、86.69%、89.85%、88.84%,均显著高于其它药剂处理的治疗效果(p=0.05)。
实验例2田间试验
一、试验目的
依据国家标准“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确定试验药剂防治番茄叶霉病的最佳田间使用剂量,测试药剂对作物及非把标有益生物的影响和药剂药效、安全合理的实用技术。
二、试验条件
1.试验作物
番茄,品种为“L-402”,生育时期为开花座果中期。
2.试验对象
番茄叶霉病[FuLvia fuLva(Cooke)Cifferri],历年发病。
三、环境条件
1.试验地点
保定市清苑县郎庄村。
2.栽培条件
秋延季温棚栽培,株距20cm,大行距70cm,小行距50cm。
3.水肥条件
移栽前基施腐熟鸡粪4立方米/亩,复合肥35公斤,适时浇水。
4.茬口
前茬为芹菜。
5.气候条件
在2005年10、11月的试验期间,冷棚内无恶劣气候,白天气温21-32℃,晚间均温15℃。
四、试验设计
1.试验方案
试验设3个试验药剂处理、3个对照药剂处理、1个空白对照处理,共7个处理。
(1)试验药剂:
62.5%烯肟菌酯·三唑酮·百菌清可湿性粉剂281.25 g.a.i/hm2...............A
62.5%烯肟菌酯·三唑酮·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87.5 g.a.i/hm2...............B
62.5%烯肟菌酯·三唑酮·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剂112.5 g.a.i/hm2............C
(2)对照药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D
(3)空白对照.....................................................................E
2.田间设计
采用随机排列,5个处理,4次重复,共20个小区。小区面积:15m2,设保护行。
五、施药情况
1.施药器具
WS-16型(山东卫士植保机械有限公司)背负式喷雾器手动喷雾。
2.用水量
900L/hm2
3.时间和次数
在发病初期开始用药,时间为10月15日、10月22日、10月28日,共三次。
4.气候条件
施药时天气晴朗,棚内无露。
六、试验调查
1.调查时间和次数药前零星发病,病情指数计为零;第3次用药后5天调查发病情况,共调查1次。
2.调查方法:每小区五点取样,每点调查5株,每株调查中上部复叶3片,每片复叶调查3片单叶。
3.分级标准:
0级:无病斑;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0%;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1-20%;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1-50%;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0%以上;
七、结果
采用邓肯氏新复极差法(DMRT)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试验结果见表5。
表5
药剂处理 |
病株率(%) |
病情指数(%) |
相对防效(%) |
差异显著性 |
5% |
1% |
62.5%烯肟菌酯·三唑 281.25g.a.i/hm2酮·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2.5%烯肟菌酯·三唑 187.5g.a.i/hm2酮·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2.5%烯肟菌酯·三唑 112.5g.a.i/hm2酮·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562.6g.a.i/hm2空白对照 |
13.7817.7824.4431.1193.78 |
3.214.356.778.4933.83 |
90.5187.1580.074.89- |
abcd |
ABCD |
评价和分析:
1.由表5可知,由烯肟菌酯、三唑酮、百菌清单剂及其三元混配62.5%烯肟菌酯·三唑酮·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分别对番茄叶霉病表现显著差异的防治效果。62.5%烯肟菌酯·三唑酮·百菌清可湿性粉剂的防治效果随着使用浓度的增大而增高,使用浓度为112.5g.a.i/hm2、187.5g.a.i/hm2、281.25g.a.i/hm2处理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0.0%、87.15%、90.51%,均明显高于常规对照药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处理的防治效果。
2.根据对照高发病指与对照药剂的药效对比分析,数据可靠。
3.根据观察,试验药剂对番茄在试验浓度112.5~281.25g.a.i/hm2范围内无药害现象,对其他生物无害。
由试验结果可以看出:本研究开发的三元混配制剂62.5%烯肟菌酯·三唑酮.百菌清可湿性粉剂用于防治番茄叶霉病的效果较好,可以推广利用,建议使用浓度为112.5~281.25g.a.i/hm2。
实验例3田间试验
一、试验目的
依据国家标准“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确定试验药剂防治番茄晚疫病的最佳田间使用剂量,测试药剂对作物及非把标有益生物的影响和药剂药效、安全合理的实用技术。
二、试验条件
1.试验作物
番茄,感病品种为“L-402”,生育时期为座果中期。
2.试验对象
番茄晚疫病[Phytophthora infestans],历年发病。
三、环境条件
1.试验地点
保定市徐水县白塔铺村。
2.栽培条件
春季温棚栽培,株距20cm,大行距70cm,小行距40cm。
3.水肥条件
移栽前基施腐熟鸡粪5.2立方米/亩,复合肥28公斤,适时浇水。
4.茬口
前茬为黄瓜。
5.气候条件
在2005年3、4月的试验期间,温棚内无恶劣气候,白天气温21-32℃,晚间均温15℃。
四、试验设计
1.试验方案
试验设3个试验药剂处理、3个对照药剂处理、1个空白对照处理,共7个处理。
(1)试验药剂:
62.5%烯肟菌酯·三唑酮·百菌清可湿性粉剂281.25g.a.i/hm2...............A
62.5%烯肟菌酯·三唑酮·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87.5g.a.i/hm2...............B
62.5%烯肟菌酯·三唑酮·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剂112.5g.a.i/hm2............C
(2)对照药剂: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D
(3)空白对照.....................................................................E
2.田间设计
采用随机排列,5个处理,4次重复,共20个小区。小区面积:15m2,设保护行。
五、施药情况
1.施药器具
WS-16型(山东卫士植保机械有限公司)背负式喷雾器手动喷雾。
2.用水量
900L/hm2
3.时间和次数
在发病初期开始用药,时间为3月14日、3月20日、3月28日,共三次。
4.气候条件
施药时天气晴朗,棚内无露。
六、试验调查
1.调查时间和次数 药前零星发病,病情指数计为零;第3次用药后5天调查发病情况,共调查1次。
2.调查方法:每小区随机五点取样,每点选两株,每株分上、中、下调查10片叶左右,以每一片叶上的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百分率来分级,在调查叶片的同时调查病果数,包括落地果,以病果率表示防治效果。
3.分级标准:
0级:无病斑;
1级:病斑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占整个叶面积的6-10%;
5级:病斑占整个叶面积的11-20%;
7级:病斑占整个叶面积的21-50%;
9级:病斑占整个叶面积的50%以上。
七、结果
采用邓肯氏新复极差法(DMRT)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试验结果见表6。
表6
药剂处理 |
病株率(%) |
病情指数(%) |
相对防效(%) |
差异显著性 |
5% |
1% |
62.5%烯肟菌酯·三唑酮·百 112.5g.a.i/hm2菌清可湿性粉剂62.5%烯肟菌酯·三唑酮·百 187.5g.a.i/hm2菌清可湿性粉剂62.5%烯肟菌酯·三唑酮·百 281.25g.a.i/hm2菌清可湿性粉剂72%霜脲锰锌WP 810g.a.i/hm2空白对照 |
41.039.823.329.853.3 |
8.16.33.99.326.2 |
68.875.985.264.5- |
cbac |
CBAC |
评价和分析:
1.由表6可知,由烯肟菌酯、三唑酮、百菌清单剂及其三元混配62.5%烯肟菌酯·三唑酮·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分别对番茄晚疫病表现显著差异的防治效果。62.5%烯肟菌酯.三唑酮·百菌清可湿性粉剂的防治效果随着使用浓度的增大而增高,使用浓度为112.5 g.a.i/hm2、187.5g.a.i/hm2、281.25g.a.i/hm2处理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8.8%、75.9%、85.2%,均明显高于常规对照药剂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处理的防治效果。
2.根据对照高发病指与对照药剂的药效对比分析,数据可靠。
3.根据观察,试验药剂对番茄在试验浓度112.5~281.25g.a.i/hm2范围内无药害现象,对其他生物无害。
由试验结果可以看出:本研究开发的三元混配制剂62.5%烯肟菌酯·三唑酮.百菌清可湿性粉剂用于防治番茄晚疫病的效果较好,可以推广利用,建议使用浓度为112.5~281.25g.a.i/hm2。
实验例4田间试验
一、试验目的
依据国家标准“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确定试验药剂防治芹菜斑枯病的最佳田间使用剂量,测试药剂对作物及非把标有益生物的影响和药剂药效、安全合理的实用技术。
二、试验条件
1.试验作物 芹菜,品种“文图拉”。
2.试验对象
芹菜斑枯病(Septoria apiicola),历年发病。
三、环境条件
1.试验地点
保定郊区王庄。
2.栽培条件
春季温棚栽培,株距20cm,行距50cm。
3.水肥条件
移栽前基施腐熟鸡粪5.2立方米/亩,复合肥28公斤,适时浇水。
4.茬口
前茬为黄瓜。
5.气候条件
在2005年3、4月的试验期间,温棚内无恶劣气候,白天气温21-32℃,晚间均温15℃。
四、试验设计
1.试验方案
试验设3个试验药剂处理、3个对照药剂处理、1个空白对照处理,共7个处理。
(1)试验药剂:
62.5%烯肟菌酯·三唑酮·百菌清可湿性粉剂281.25g.a.i/hm2...............A
62.5%烯肟菌酯·三唑酮·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87.5 g.a.i/hm2...............B
62.5%烯肟菌酯·三唑酮·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剂112.5g.a.i/hm2..............C
(2)对照药剂:40%多硫胶悬剂720g.a.i/hm2...............................D
(3)空白对照...........................................................E
2.田间设计
采用随机排列,5个处理,4次重复,共20个小区。小区面积:15m2,设保护行。
五、施药情况
1.施药器具
WS-16型(山东卫士植保机械有限公司)背负式喷雾器手动喷雾。
2.用水量
900L/hm2
3.时间和次数
在发病初期开始用药,时间为3月21日、3月29日、4月4日,共三次。
4.气候条件
施药时天气晴朗,棚内无露。
六、试验调查
1.调查时间和次数 药前零星发病,病情指数计为零;第3次用药后5天调查发病情况,共调查1次。
2.调查方法:每小区随机五点取样,每点选两株,每株分上、中、下调查10片叶左右,以每一片叶上的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百分率来分级。
3.分级标准:
0级:无病斑;
1级:病斑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占整个叶面积的6-10%;
5级:病斑占整个叶面积的11-20%;
7级:病斑占整个叶面积的21-50%;
9级:病斑占整个叶面积的50%以上。
七、结果
采用邓肯氏新复极差法(DMRT)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试验结果见表7。
表7
药剂处理 |
病株率(%) |
病情指数(%) |
相对防效(%) |
差异显著性 |
5% |
1% |
62.5%烯肟菌酯·三唑酮·百 281.25g.a.i/hm2菌清可湿性粉剂62.5%烯肟菌酯·三唑酮·百 187.5g.a.i/hm2菌清可湿性粉剂62.5%烯肟菌酯·三唑酮·百 112.5g.a.i/hm2菌清可湿性粉剂40%多硫胶悬剂 720g.a.i/hm2空白对照 |
26.013.88.325.853.3 |
0.71.52.53.411.1 |
94.086.377.269.4- |
abcd- |
ABCD- |
评价和分析:
1.由表7可知,由烯肟菌酯、三唑酮、百菌清单剂及其三元混配62.5%烯肟菌酯·三唑酮·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分别对芹菜斑枯病表现显著差异的防治效果。62.5%烯肟菌酯·三唑酮·百菌清可湿性粉剂的防治效果随着使用浓度的增大而增高,使用浓度为112.5g.a.i/hm2、187.5g.a.i/hm2、281.25g.a.i/hm2处理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7.2%、86.3%、94.0%,均明显高于常规对照药剂40%多多硫胶悬剂处理的防治效果(69.4%)。
2.根据对照高发病指与对照药剂的药效对比分析,数据可靠。
3.根据观察,试验药剂对芹菜在试验浓度112.5~281.25g.a.i/hm2范围内无药害现象,对其他生物无害。
由试验结果可以看出:本研究开发的三元混配制剂62.5%烯肟菌酯·三唑酮·百菌清可湿性粉剂用于防治芹菜斑枯病的效果较好,可以推广利用,建议使用浓度为112.5~281.25g.a.i/hm2。
实验例5田间试验
一、试验目的
依据国家标准“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确定试验药剂防治黄瓜霜霉病的最佳田间使用剂量,测试药剂对作物及非把标有益生物的影响和药剂药效、安全合理的实用技术。
二、试验条件
1.试验作物 黄瓜,品种为“津绿4”。
2.试验对象
黄瓜霜霉病(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历年发病。
三、环境条件
1.试验地点
保定郊区后营村。
2.栽培条件
春季温棚栽培,株距30cm,行距70cm。
3.水肥条件
移栽前基施腐熟鸡粪1吨/亩,复合肥100公斤,适时浇水;追肥为2.5公斤/亩尿素,3公斤/亩硝酸钾。
4.茬口
前茬为生菜。
5.气候条件
在2005年4、5月的试验期间,温棚内无恶劣气候,白天气温20-30℃,晚间均温15℃。
四、试验设计
1.试验方案
试验设3个试验药剂处理、3个对照药剂处理、1个空白对照处理,共7个处理。
(1)试验药剂:
62.5%烯肟菌酯·三唑酮·百菌清可湿性粉剂281.25g.a.i/hm2..............A
62.5%烯肟菌酯·三唑酮·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87.5g.a.i/hm2...............B
62.5%烯肟菌酯·三唑酮·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剂112.5g.a.i/hm2.............C
(2)对照药剂:58%雷多米尔锰锌可湿性粉剂652.5g.a.i/hm2................D
(3)空白对照..........................................................E
2.田间设计
采用随机排列,5个处理,4次重复,共20个小区。小区面积:25m2,设保护行。
五、施药情况
1.施药器具
WS-16型(山东卫士植保机械有限公司)背负式喷雾器手动喷雾。
2.用水量
900L/hm2
3.时间和次数
在发病初期开始用药,时间为4月21日、4月29日、5月4日,共三次。
4.气候条件
施药时天气晴朗,棚内无露。
六、试验调查
1.调查时间和次数 药前零星发病,病情指数计为零;第3次用药后5天调查发病情况,共调查1次。
2.调查方法:每小区随机5点取样调查,每点调查3株,调查每株的10个叶片(由上往下数),根据以下分级方法分别予以记录。计算病叶率、病情指数及相对防治效果,采用邓肯氏新复极差法(DMRT)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分级方法(以叶片为单位):
0级:无病斑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0%以下;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1%~25%以下;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6%~50%以下;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0%以上
七、结果
采用邓肯氏新复极差法(DMRT)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试验结果见表8。
表8
药剂处理 |
病株率(%) |
病情指数(%) |
相对防效(%) |
差异显著性 |
5% |
1% |
62.5%烯肟菌酯·三唑酮·百 281.25g.a.i/hm2菌清可湿性粉剂62.5%烯肟菌酯·三唑酮·百 187.5g.a.i/hm2菌清可湿性粉剂62.5%烯肟菌酯·三唑酮·百 112.5g.a.i/hm2菌清可湿性粉剂58%雷多米尔锰锌WP 652.5g.a.i/hm2空白对照 |
12.019.725.623.042.6 |
1.522.624.393.0516.5 |
90.7884.1273.4081.51- |
abdc- |
ABDC- |
评价和分析:
1.由表8可知,由烯肟菌酯、三唑酮、百菌清单剂及其三元混配62.5%烯肟菌酯·三唑酮·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分别对黄瓜霜霉病表现显著差异的防治效果。62.5%烯肟菌酯·三唑酮·百菌清可湿性粉剂的防治效果随着使用浓度的增大而增高,使用浓度为112.5g.a.i/hm2、187.5g.a.i/hm2、281.25g.a.i/hm2处理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3.40%、84.12%、90.78%,其中浓度为187.5g.a.i/hm2、281.25g.a.i/hm2处理的防治效果高于常规对照药剂58%雷多米尔锰锌可湿性粉剂处理的防治效果(81.51%)。
2.根据对照高发病指与对照药剂的药效对比分析,数据可靠。
3.根据观察,试验药剂对黄瓜在试验浓度112.5~281.25g.a.i/hm2范围内无药害现象,对其他生物无害。
由试验结果可以看出:本研究开发的三元混配制剂62.5%烯肟菌酯·三唑酮·百菌清可湿性粉剂用于防治黄瓜霜霉病的效果较好,可以推广利用,建议使用浓度为112.5~281.25g.a.i/hm2。
实验例6田间试验
一、试验目的
依据国家标准“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确定试验药剂防治番茄早疫病的最佳田间使用剂量,测试药剂对作物及非把标有益生物的影响和药剂药效、安全合理的实用技术。
二、试验条件
1.试验作物
番茄,感病品种为“918”,生育时期为座果中期。
2.试验对象
番茄早疫病(Alternaria solani),历年发病。
三、环境条件
1.试验地点
石家庄市无极县贾村。
2.栽培条件
春季温棚栽培,株距25cm,大行距75cm,小行距40cm。
3.水肥条件
移栽前基施腐熟鸡粪6立方米/亩,复合肥25公斤,适时浇水。
6.茬口
前茬为黄瓜。
7.气候条件
在2005年3、4月的试验期间,温棚内无恶劣气候,白天气温21-32℃,晚间均温15℃。
四、试验设计
1.试验方案
试验设3个试验药剂处理、3个对照药剂处理、1个空白对照处理,共7个处理。
(1)试验药剂:
62.5%烯肟菌酯·三唑酮·百菌清可湿性粉剂281.25g.a.i/hm2..............A
62.5%烯肟菌酯·三唑酮·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87.5g.a.i/hm2...............B
62.5%烯肟菌酯·三唑酮·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剂112.5g.a.i/hm2.............C
(2)对照药剂: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D
(3)空白对照..........................................................E
2.田间设计
采用随机排列,5个处理,4次重复,共20个小区。小区面积:15m2,设保护行。
五、施药情况
1.施药器具
WS-16型(山东卫士植保机械有限公司)背负式喷雾器手动喷雾。
2.用水量
900L/hm2
3.时间和次数
在发病初期开始用药,时间为4月15日、4月21日、4月28日,共三次。
4.气候条件
施药时天气晴朗,棚内无露。
六、试验调查
1.调查时间和次数药前零星发病,病情指数计为零;第3次用药后5天调查发病情况,共调查1次。
2.调查方法:每小区随机五点取样,每点选两株,每株分上、中、下调查10片叶左右,以每一片叶上的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百分率来分级,在调查叶片的同时调查病果数,包括落地果,以病果率表示防治效果。
3.分级标准:
0级:无病斑;
1级:病斑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占整个叶面积的6-10%;
5级:病斑占整个叶面积的11-20%;
7级:病斑占整个叶面积的21-50%;
9级:病斑占整个叶面积的50%以上。
七、结果
采用邓肯氏新复极差法(DMRT)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试验结果见表9。
表9
药剂处理 |
病株率(%) |
病情指数(%) |
相对防效(%) |
差异显著性 |
5% |
1% |
62.5%烯肟菌酯·三唑 281.25g.a.i/hm2酮·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2.5%烯肟菌酯·三唑 187.5g.a.i/hm2酮·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2.5%烯肟菌酯·三唑 112.5g.a.i/hm2酮·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甲基托布津WP 630g.a.i/hm2空白对照 |
12.921.328.529.642.5 |
1.93.55.14.919.7 |
90.3582.2374.1175.12- |
abcc |
ABCC |
评价和分析:
1.由表6可知,由烯肟菌酯、三唑酮、百菌清单剂及其三元混配62.5%烯肟菌酯·三唑酮·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分别对番茄早疫病表现显著差异的防治效果。62.5%烯肟菌酯·三唑酮·百菌清可湿性粉剂的防治效果随着使用浓度的增大而增高,使用浓度为112.5g.a.i/hm2、187.5g.a.i/hm2、281.25g.a.i/hm2处理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4.11%、82.23%、90.35%,其中使用浓度为187.5g.a.i/hm2、281.25g.a.i/hm2处理的防治效果均明显高于常规对照药剂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处理的防治效果(75.12%),而使用浓度为112.5g.a.i/hm2处理的防治效果与对照药剂使用浓度为630.0g.a.i/hm2处理的防治效果药剂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2.根据对照高发病指与对照药剂的药效对比分析,数据可靠。
3.根据观察,试验药剂对番茄在试验浓度112.5~281.25g.a.i/hm2范围内无药害现象,对其他生物无害。
由试验结果可以看出:本研究开发的三元混配制剂62.5%烯肟菌酯·三唑酮·百菌清可湿性粉剂用于防治番茄早疫病的效果较好,可以推广利用,建议使用浓度为112.5~281.25g.a.i/hm2。
实验例7田间试验
一、试验目的
依据国家标准“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确定试验药剂防治辣椒菌核病的最佳田间使用剂量,测试药剂对作物及非把标有益生物的影响和药剂药效、安全合理的实用技术。
二、试验条件
1.试验作物
辣椒,感病品种为“海风6号”,生育时期为座果期。
2.试验对象
辣椒菌核病(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试验田中的新发病害。
三、环境条件
1.试验地点
北京市韩村河镇试验基地。
2.栽培条件
春季温棚栽培,株距20cm,行距60cm。
3.水肥条件
移栽前基施腐熟鸡粪5立方米/亩,复合肥50公斤,适时浇水。
8.茬口
前茬为羽甘蓝。
9.气候条件
在2005年11、12月的试验期间,温棚内无恶劣气候,白天气温12-28℃,晚间均温10℃。
四、试验设计
1.试验方案
试验设3个试验药剂处理、3个对照药剂处理、1个空白对照处理,共7个处理。
(1)试验药剂:
62.5%烯肟菌酯·三唑酮·百菌清可湿性粉剂281.25g.a.i/hm2..............A
62.5%烯肟菌酯·三唑酮·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87.5g.a.i/hm2...............B
62.5%烯肟菌酯·三唑酮·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剂112.5g.a.i/hm2.............C
(2)对照药剂: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D
(3)空白对照..........................................................E
2.田间设计
采用随机排列,5个处理,4次重复,共20个小区。小区面积:18m2,设保护行。
五、施药情况
1.施药器具
WS-16型(山东卫士植保机械有限公司)背负式喷雾器手动喷雾。
2.用水量
900L/hm2
3.时间和次数
在发病初期开始用药,时间为11月15日、11月21日、11月28日,共三次。
4.气候条件
施药时天气晴朗,棚内无露。
六、试验调查
1.调查时间和次数药前零星发病,病情指数计为零;第3次用药后5天调查发病情况,共调查1次。
2.调查方法:每小区随机五点取样,每点选10株,调查病株率。
七、结果
采用邓肯氏新复极差法(DMRT)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试验结果见表10。
表10
药剂处理 |
病株率(%) |
相对防效(%) |
差异显著性 |
5% |
1% |
62.5%烯肟菌酯·三唑酮·百 281.25g.a.i/hm2菌清可湿性粉剂62.5%烯肟菌酯·三唑酮·百 187.5g.a.i/hm2菌清可湿性粉剂62.5%烯肟菌酯·三唑酮·百 112.5g.a.i/hm2菌清可湿性粉剂50%扑海因WP 562.5g.a.i/hm2空白对照 |
4.06.010.010.034.0 |
88.2482.3570.5870.58- |
abcc |
ABCC |
评价和分析:
1.由表6可知,由烯肟菌酯、三唑酮、百菌清单剂及其三元混配62.5%烯肟菌酯·三唑酮·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分别对辣椒菌核病表现显著差异的防治效果。62.5%烯肟菌酯·三唑酮·百菌清可湿性粉剂的防治效果随着使用浓度的增大而增高,使用浓度为112.5g.a.i/hm2、187.5g.a.i/hm2、281.25g.a.i/hm2处理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0.58%、82.35%、88.24%,其中使用浓度为187.5g.a.i/hm2、281.25g.a.i/hm2处理的防治效果均明显高于常规对照药剂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处理的防治效果(70.58%),而使用浓度为112.5g.a.i/hm2处理的防治效果与对照药剂使用浓度为562.5g.a.i/hm2处理的防治效果药剂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2.根据对照高发病指与对照药剂的药效对比分析,数据可靠。
3.根据观察,试验药剂对辣椒在试验浓度112.5~281.25g.a.i/hm2范围内无药害现象,对其他生物无害。
由试验结果可以看出:本研究开发的三元混配制剂62.5%烯肟菌酯·三唑酮·百菌清可湿性粉剂用于防治辣椒菌核病的效果较好,可以推广利用,建议使用浓度为112.5~281.25g.a.i/h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