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89376A - 空气调节机 - Google Patents
空气调节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989376A CN1989376A CNA2005800236009A CN200580023600A CN1989376A CN 1989376 A CN1989376 A CN 1989376A CN A2005800236009 A CNA2005800236009 A CN A2005800236009A CN 200580023600 A CN200580023600 A CN 200580023600A CN 1989376 A CN1989376 A CN 198937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centrifugal blower
- air conditioner
- casing
- heat exchang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0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5357 flat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34 dec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030 lamin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75 la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 F24F1/003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having two or more fa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heat-exchang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4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 F24F1/005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mounted in or on a wall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59—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 F24F1/006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by the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the heat exchang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 F24F1/0022—Centrifugal or radial f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空气调节机,该空气调节机在壳体内,将离心送风机配置成使其旋转轴线沿着空气调节机的纵深方向,并且,在离心送风机的左右两侧并列地配置有一对热交换器,并将该一对热交换器配置成从与离心送风机的旋转轴线正交的方向观察时与该离心送风机互相重叠。即,各热交换器彼此被配置成,相对于包含离心送风机的旋转轴线的垂直平面成为面对称。因此,在壳体内,离心送风机与热交换器在空气调节机的纵深方向上不相互重合,从而可实现纵深方向上的紧凑化。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壳体内具备热交换器和送风机的空气调节机。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这种空气调节机,公知有例如专利文献1记载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下面,称作“现有空调机1”)。在现有空调机1中,在箱状的壳体内配置有热交换器。热交换器与形成于壳体的前表面的吸入口对置地配置。此外,在该壳体内配置有离心送风机。离心送风机配置在热交换器的背面侧。根据现有空调机1,首先,驱动离心送风机,随之,从吸入口将空气吸入到壳体内。进而,将该空气通过热交换器进行温度调节后,从形成于壳体的上表面及左右各面上的吹出口向壳体外吹出。
此外,也公知有与将离心送风机用于送风机的现有空调机1不同的、例如像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那样将横流送风机用于送风机的空调用室内机(以下,称作“现有空调机2”)。在现有空调机2中,在箱状的壳体内的上部配置有横流送风机。此外,在该壳体内,在比横流送风机更靠下方的位置配置有热交换器。根据现有空调机2,首先,驱动横流送风机,随之,将空气从形成于壳体的前面上部的吸气格栅吸入到壳体内。进而,将该空气通过热交换器进行温度调节后,从形成于壳体的前面下部的吹出格栅向壳体外吹出。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12258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9-217942号公报
但是,在最近的空气调节机中,从减少其设置空间的观点出发,要求纵深方向紧凑化(薄型化)。特别是在空气调节机是设置在室内的壁面上的壁挂式室内机的情况下,为了提高室内的装饰性,对薄型化的要求较高。另外,由于壁挂式室内机在室内的壁面上设置空间受到限制,所以在高度方向上也要求紧凑化。
对于这一点,在现有空调机1中,在壳体内,热交换器与离心送风机被配置成在纵深方向上互相重叠。因此,很难说能够充分满足纵深方向紧凑化的要求。此外,在现有空调机2中,在壳体内,热交换器与横流送风机被配置成在上下方向上互相重叠。因此,很难说能够充分满足高度方向紧凑化的要求。此外,在现有空调机2中,为了实现薄型化和高度方向的紧凑化,也考虑缩小横流送风机的风扇(fan)直径。但是,在这种情况下,风量降低,从而空气调节机的性能降低,因此,适当地对应薄型化及高度方向的紧凑化的要求不是很容易。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以上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对于在壳体内配置有热交换器和送风机的空气调节机来说,不会降低空气调节机的性能、特别是能够充分满足纵深方向紧凑化的要求的空气调节机。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发明的第1方面,在分别设置有空气的吸入口和吹出口的壳体内,将离心送风机配置成该离心送风机的旋转轴线沿着壳体纵深方向,并且,将热交换器并列配置成从与离心送风机的旋转轴线正交的方向观察,至少与该离心送风机部分重叠。
根据上述构成,在壳体内,离心送风机与热交换器在壳体的纵深方向上不互相重叠,而从与壳体的纵深方向正交的方向上观察是互相重叠的。因此,能更好地满足空气调节机的纵深方向紧凑化的要求。
在上述空气调节机中,最好是在壳体内配置有多个热交换器,在以离心送风机的旋转轴线为中心的情况下,各热交换器彼此隔开180度或90度的角度间隔进行配置。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离心送风机的空气吹出侧的多个位置配置热交换器,由此,能更好地提高热交换效率。
在上述空气调节机中,在以离心送风机的旋转轴线为中心时隔开180度的角度间隔进行配置的各热交换器彼此最好配置成,以包含离心送风机的旋转轴线的垂直平面或水平面为基准成为面对称。在这种情况下,可使通过各热交换器后从吹出口向壳体外吹出的空气的风量分布变均匀。
在上述空气调节机中,构成各热交换器中的至少一个热交换器的翅片最好是在相对于离心送风机的旋转轴线倾斜的方向上层叠。在这种情况下,能确保大的有效热交换面积,能更好地提高空气调节机的热交换效率。
在上述空气调节机中,最好是在壳体内,在从离心送风机观察时的热交换器的背面侧设置与吹出口连通的空气吹出流路,在该空气吹出流路的与热交换器的背面对置的内表面上,设置有可将从热交换器的背面吹出的空气吹出流朝向吹出口顺利地引导的引导面。在这种情况下,能将从热交换器的背面吹出的空气顺利地向吹出口引导。因而,可以尽可能地降低空气吹出流路内的空气吹出流的压力损失。
在上述空气调节机中,最好是将离心送风机配置成与设置在壳体前表面的吸入口对置,并且在该吸入口与离心送风机之间配设有向壳体内侧缩径的空气引导件。在这种情况下,可使空气通过该空气引导件从吸入口顺利地流入离心送风机。因此,能降低空气吸入时的噪音。
在上述空气调节机中,最好是在壳体中,在该壳体的前表面设置吸入口,并且,在该壳体的前表面设置吹出口。在这种情况下,从壳体前面吸入的空气从该壳体前面吹出。因此,在设置空气调节机时,可根据设置该空气调节机的周围环境灵活地对应,以使来自吹出口的空气吹出方向更合适。
在上述空气调节机中,最好是将壳体在使其背面与室内壁面对置的状态进行设置,将吸入口和吹出口分别设置在该壳体的前表面。在这种情况下,向壳体内吸入空气和向壳体外吹出空气就变成前面吸入/前面吹出。从而,可在室内天花板附近设置作为壁挂式室内机的空气调节机,此外,即使设置在窗玻璃附近,也能避免从吹出口吹出的空气因与窗玻璃的热交换而导致温度变化。
在上述空气调节机中,吸入口和吹出口在壳体的前表面最好被设置成,吹出口分别位于吸入口的左右两侧。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经过温度调节的空气分别从设置在吸入口左右两侧的各吹出口向前方吹出,因此,能遍及大范围吹出空气。
在上述空气调节机中,最好是在壳体的前表面设置多个吸入口,并且多个离心送风机以与各吸入口对置的方式配置在壳体内,同时,在该壳体内,在离心送风机的左右两侧分别配置有热交换器,在这些各热交换器的背面与各吹出口之间,设置有用于将从各热交换器的背面吹出的空气吹出流朝向各吹出口引导的空气吹出流路。在这种情况下,可根据设置空气调节机的室内空间大小,来实现该空气调节机的大型化。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根据本发明的空气调节机,对于在壳体内配置有热交换器和送风机的空气调节机来说,不会降低空气调节机的性能、特别是能够充分满足纵深方向紧凑化的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的设置状态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表示空气调节机的内部结构的省略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3是空气调节机的俯视剖面图。
图4是表示其他示例的空气调节机的内部结构的省略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其他示例的空气调节机的内部结构的省略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其他示例的空气调节机的内部结构的省略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7(a)、(b)是表示其他示例的空气调节机的内部结构的省略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8是其他示例的空气调节机的俯视剖面图。
图9是表示其他示例的空气调节机的设置状态的外观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图1~图3,说明将本发明的空气调节机具体化的一个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10具备横长箱状的壳体11。空气调节机10是将壳体11的背面(后表面)与室内壁面、例如与天花板附近的壁面W对置设置的壁挂式薄型室内机。壳体11由在前面开口的壳体本体12和封闭壳体本体12的前面开口的前面板13构成。在前面板13上,在朝向左右方向离开的两个部位上分别形成有吸入口14。各吸入口14是在高度方向上并列设置多个长尺寸的挡板而构成的。此外,在各吸入口14的内侧及外侧分别形成有吹出口15。各吹出口15是在高度方向上并列设置多个短尺寸的挡板而构成的。另外,从壳体本体12的右侧壁12b引出一对制冷剂配管16。在各制冷剂配管16的引出端安装有连接用单元17。
接着,根据图2和图3说明配置在壳体11内的部件的结构。另外,图2是从图1所示的空气调节机10的壳体11上卸下前面板13并且省略了壳体本体12的上侧壁12a及右侧壁12b的示意立体图。在图2中,省略了壳体11内的制冷剂配管16的配置状态及排水管(drain)的图示。此外,图3是图1所示的空气调节机10的高度方向的中间位置的俯视剖面图。
如图2和图3所示,在壳体11内配置有多个离心送风机18。各离心送风机18以其旋转轴线P沿着前后方向(即,壳体11的纵深方向)的方式配置在壳体11的后表面上。此外,各离心送风机18与各吸入口14对置配置。并且,在各吸入口14与离心送风机18之间配置有正面看呈圆环状的空气引导件(喇叭口)19。各空气引导件19与对应的离心送风机18配置在同一轴线上。各空气引导件19从壳体11的前面朝向后面缩径。如图3所示,各空气引导件19的前部开口的周缘从吸入口14的背面嵌入并支撑在前面板13上。由此,各空气引导件19相对于壳体11固定。此外,对于各空气引导件19,其直径形成为比前侧周缘小的后侧周缘延伸到离心送风机18的前端附近。各空气引导件19将从吸入口14流入到壳体11内的空气朝向离心送风机18顺利地引导。
离心送风机18具备叶片部22及用于驱动叶片部22的电动机23。叶片部22由形成大致圆盘形状的轮毂20和多枚叶片21构成。各叶片21从轮毂20的外周部的前表面朝向前方突出设置。从前方看叶片部22时的外形与空气引导件19的后侧周缘的开口大致相同,并具有大致相同的大小。在各离心送风机18中,电动机23固定在壳体11的后侧壁面上,从该电动机23朝向前方突出设置有支撑轴23a。各离心送风机18的叶片部22被支撑在支撑轴23a的前端部,能够绕其旋转轴线P自由转动。在各离心送风机18中,基于叶片部22的旋转产生离心力。进而,借助于该离心力,从离心送风机18内向离心方向(径向)吹出空气。
另外,在壳体11(壳体本体12)内,在离心送风机18的左右两侧配置有一对热交换器24。各热交换器24是将多个翅片(fin)24a层叠起来而形成的。在本实施形式中,各翅片24a的层叠方向是与包含离心送风机18的旋转轴线P的垂直平面平行的方向。此外,各热交换器24在它们的中心位置以离心送风机18的旋转轴线P为中心的情况下隔开180度的角度间隔进行配置。于是,左右成对的各热交换器24彼此配置成相对于包含离心送风机18的旋转轴线P的垂直平面对称。各热交换器24并列配置成,从与离心送风机18的旋转轴线P正交的方向观察,与该离心送风机18部分重叠。在本实施方式中,离心送风机18的纵深尺寸设定成与热交换器24的纵深尺寸大致相同。
此外,在壳体11内,在从离心送风机18观察时的热交换器24的背面侧方向上配置有引导块25。引导块25具有断面为圆弧状的引导面25a,该引导面25a与热交换器24对置。于是,在各引导块25与热交换器24之间,形成有与吹出口15连通的空气吹出流路26。因此,从离心送风机18沿着径向方向吹出的空气通过热交换器24的各翅片24a之间,流入空气吹出流路26内之后,沿着引导块25的引导面25a被顺利地向吹出口15引导。
接着,在下文中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10的作用。
当驱动电动机23,使离心送风机18的叶片部22旋转时,如图3中的箭头A所示,将空气从壳体11前表面的各吸入口14向离心送风机18中吸入。这时,从各吸入口14吸入大容量的空气,空气沿着空气引导件19的内表面顺利地向离心送风机18流入。进而,流入离心送风机18内的空气如图3中箭头a所示,向径向方向吹出。
从离心送风机18吹出的空气通过配置在离心送风机18的左右两侧的各热交换器24的各翅片24a之间。这时,空气通过制冷剂配管16,与在热交换器24内流动的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由此进行温度调节(加热或冷却)。在这里,各热交换器24彼此配置成相对于包含离心送风机18的旋转轴线P的垂直平面对称。因此,通过各热交换器24后从它们的背面吹出的空气的风量分布变为左右基本均匀化。
之后,从热交换器24的背面吹出的空气向各热交换器24与引导块25之间的空气吹出流路26内流入。流入空气吹出流路26内的空气如图3的箭头b所示,沿着引导块25的引导面25a被顺利地向吹出口15引导。因此,可适当地降低空气吹出流路26内的空气吹出流的压力损失。
并且,在空气吹出流路26内被引导到吹出口15的空气从吹出口15向壳体11外吹出。即,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10中,从壳体11前面吸入室内空气,并对其进行温度调节之后,从壳体11前面将空气吹出到室内。这时,空气如图3的箭头B所示,从吸入口14的左右两侧的各吹出口15向壳体11外吹出。由此,经过温度调节后的空气遍及大的范围吹出。
此外,在将空气调节机10设置在室内时,如图1及图3所示,利用壳体11的背面,将该空气调节机10固定在室内壁面W上。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10中,在壳体11内,从空气调节机10的纵深方向、即前后方向观察时,离心送风机18与热交换器24不互相重叠,而是邻接配置。此外,离心送风机18与热交换器24在壳体11内,在上下方向也不互相重叠。因此,空气调节机10的前后方向及高度方向的尺寸变得紧凑。从而,即使相对于例如天花板附近的壁面,也能减少向室内侧的伸出量来进行设置,由此,不会有损室内的装饰性。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10,可以获得如下的效果。
(1)在壳体11内,离心送风机18与热交换器24在壳体11的前后方向(空气调节机10的纵深方向)上不互相重叠,而从与离心送风机18的旋转轴线P正交的方向观察时互相重叠。因此,能更好地实现提高室内装饰性所要求的空气调节机10纵深方向的紧凑化。此外,在采用该配置时,由于不需要使离心送风机18小型化,所以,能确保充分的风量,从而也不会降低空气调节机10的性能。
(2)在壳体11内,在从离心送风机18吹出空气的左右两侧(多个位置),分别配置有热交换器24。因此,可通过热交换器24,对从离心送风机18朝径向方向吹出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可提高热交换效率。
(3)在一个离心送风机18的两侧配置有一对热交换器24。另外,各热交换器24被配置成相对于包含离心送风机18的旋转轴线P的垂直平面成为面对称。因此,通过热交换器24进行温度调节后,从各吹出口15吹出的空气的风量分布可以均匀化。
(4)并且,从热交换器24的背面吹出并流入空气吹出流路26内的空气沿着引导块25的引导面25a被顺利地向吹出口15引导。因此,可以在空气吹出流路26内尽可能地降低空气吹出流的压力损失。
(5)另一方面,从吸入口14被吸入到壳体11内的离心送风机18的空气可通过配置在离心送风机18与吸入口14之间的空气引导件19,向离心送风机18内顺利地流入。从而,能更好地降低空气从吸入口14被吸入到壳体11内时所产生的噪音。
(6)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形成于壳体11前表面的吸入口14吸入的空气经过温度调节后,从与吸入口14同样形成在壳体11前表面的吹出口15向前方吹出。因此,在将壳体11的背面与室内壁面W接触设置的壁挂式空气调节机10的情况下,可根据窗帘轨条或天花板面等周围环境,在考虑空气的吹出方向的同时,灵活地设置空气调节机10。
(7)而且,若采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10那样的、从前面吸入并从前面吹出的结构时,即使将壁挂式空气调节机10设置在室内的壁面W的上部(天花板附近),对于空气的吸入及吹出来说,也不会受到限制。此外,即使将这种壁挂式空气调节机10设置在例如窗玻璃附近,空气的吹出方向也不会沿着窗玻璃的表面。因此,可避免经过温度调节后被吹出的空气与窗玻璃之间进行热交换从而引起空气的温度变化。
(8)并且,在一个吸入口14的两侧形成一对吹出口15,将经过温度调节的空气分别从各吹出口15吹出。因此,可遍及室内的大范围,将经过温度调节后的空气从壳体11的前面吹出。
(9)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壳体11内具有多个空调单元(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左右两个),所述空调单元由离心送风机18、热交换器24以及引导块25等构成。另外,从各空调单元的吸入口14吸入的空气经过温度调节后,分别从各空调单元的吹出口15吹出。从而,如果对应于设置空气调节机10的环境(室内空间的大小)来改变空调单元的数目,则可以提供对应于上述设置环境的合适的空调性能。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按如下那样进行变更。
如图4所示,也可以在壳体11内,在离心送风机18的上下两侧配置热交换器24。即,也可以针对每个离心送风机18,在其上下两侧配置有一对热交换器24,在各热交换器24的背面侧配置引导块25,在热交换器24与引导块25之间形成空气吹出流路26。在这种情况下,在各热交换器24中,其翅片24a的层叠方向被配置成与包含离心送风机18的旋转轴线P的水平面平行,此外,上下成对的各热交换器24被配置成以上述水平面为基准成为面对称。另外,随着改变空气吹出流路26的位置,也可以改变形成在壳体11前表面的吹出口15的位置。以下,关于该吹出口15的位置的改变,对于后述的图5~图7所示的各空气调节机10来说都是同样的。此外,在图4的变形例的情况下,最好是在左右各空调单元之间配设分隔部件27。即使采用这样的配置,由于从与上述旋转轴线P正交的方向观察时,各热交换器24与离心送风机18相互重叠,所以也能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如图5所示,也可以在壳体11内,以离心送风机18的旋转轴线P为中心,隔开90度的角度间隔配置两个热交换器24。即,也可以相对于各离心送风机18,在上侧和左右的任何一方分别配置热交换器24,从而,将两个热交换器24配置成L字状,在各热交换器24的背后配置引导块25,在热交换器24与引导块25之间形成空气吹出流路26。在这种情况下,也最好是在左右的各空调单元之间配设分隔部件27。即使采用这样的配置,由于从与旋转轴线P正交的方向观察时,各热交换器24与离心送风机18相互重叠,所以,也能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如图6所示,也可以在壳体11内,以离心送风机18的旋转轴线P为中心,隔开180度的角度间隔配置两个热交换器24,并相对于一个热交换器24,隔开90度的角度间隔配置一个热交换器24。即,也可以相对于各离心送风机18,在上侧和左右两侧分别配置热交换器24,从而,将三个热交换器24配置成U字状。即使采用这样的配置,由于从与上述旋转轴线P正交的方向观察时,各热交换器24与离心送风机18相互重叠,所以也能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如图7(a)、(b)所示,也可以在壳体11内,上下连续地配设由离心送风机18、热交换器24以及引导块25等构成的空调单元。附带说一下,图7(a)所示的空气调节机10是将图4所示的空气调节机10旋转90度配置的,图7(b)所示的空气调节机10是将图2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10旋转90度配置的。即使采用这样的配置,由于从与上述旋转轴线P正交的方向观察时,各热交换器24与离心送风机18相互重叠,因此,也能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在图1~图3所示的上述实施方式及图4~图7所示的各其他示例的空气调节机10中,也可以如图8所示将配置在壳体11内的各热交换器24的朝向改变成倾斜的。即,也可以将各热交换器24配置成,使各热交换器24的翅片24a的层叠方向与包含上述旋转轴线P的垂直平面(或水平面)倾斜地交叉。换句话说,也可以将各热交换器24配置成,使构成热交换器24的翅片24a在相对于离心送风机18的旋转轴线P倾斜的方向上层叠。在这种情况下,可扩大热交换器24的接受从离心送风机18吹出的空气的有效热交换面积,从而可提高空气调节机10的热交换效率。
如图9所示,也可以形成为通过多个(在图9中,每个吸入口14用两个)开闭面板13a对形成在壳体11前表面(前面板13)的吸入口14进行覆盖的结构。当然,也可以形成为用一个大型开闭面板对每一个吸入口14进行覆盖的结构。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将开闭面板13a以下端缘为支点向前方摆动的打开动作,可使吸入口14在壳体11的前表面露出,因此可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及各其他示例所示的前面吸入/前面吹出的空气调节机10同样的效果。
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各其他示例中,虽然各吹出口15与吸入口14一起形成在壳体11的前表面,但是,也可以根据设置空气调节机10的环境条件(室内环境等),在壳体11的上表面、下表面、左右各侧面形成吹出口15。
还可以省略配置在吸入口14与离心送风机18之间的空气引导件19。
将流入空气吹出流路26内的空气引导到吹出口15的引导面25a可以是斜面,此外,还可以省略引导块25,在壳体11的内表面形成引导面25a。
对于在壳体11内配置在离心送风机18两侧的多个热交换器24,例如在图8所示的情况下,只要这些热交换器24中的至少一个倾斜地配置即可。
在本实施方式及各其他示例中,具体化为设置在室内壁面W上的壁挂式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但是,并不限于壁挂式,还可以具体化为台式空气调节机,另外,也可以具体化为室外机。
Claims (10)
1.一种空气调节机,该空气调节机在分别设置有空气的吸入口和吹出口的壳体内,将离心送风机配置成该离心送风机的旋转轴线沿着所述壳体的纵深方向,并且,将热交换器并列配置成,从与所述离心送风机的旋转轴线正交的方向观察,至少与该离心送风机部分重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机,其特征是,在所述壳体内配置有多个热交换器,在以所述离心送风机的旋转轴线为中心的情况下,各热交换器彼此隔开180度或90度的角度间隔进行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调节机,其特征是,在以所述离心送风机的旋转轴线为中心的情况下隔开180度的角度间隔进行配置的各热交换器彼此被配置成,以包含所述离心送风机的旋转轴线的垂直平面或水平面为基准成为面对称。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调节机,其特征是,构成所述各热交换器中的至少一个热交换器的翅片在相对于所述离心送风机的旋转轴线倾斜的方向上层叠。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机,其特征是,在所述壳体内,在从所述离心送风机观察时的所述热交换器的背面侧设置有与所述吹出口连通的空气吹出流路,在该空气吹出流路的与所述热交换器的背面对置的内表面上,设置有可以将从所述热交换器的背面吹出的空气吹出流朝向所述吹出口顺利地引导的引导面。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机,其特征是,所述离心送风机被配置成与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前表面的所述吸入口对置,在该吸入口与所述离心送风机之间,配设有朝向所述壳体内侧缩径的空气引导件。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机,其特征是,在所述壳体中,在该壳体的前表面设置所述吸入口,并且,在该壳体的前表面设置所述吹出口。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机,其特征是,所述壳体是在使该壳体的背面与室内的壁面对置的状态进行设置的,所述吸入口和所述吹出口分别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前表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气调节机,其特征是,所述吸入口和所述吹出口在所述壳体的前表面被设置成,所述吹出口分别位于所述吸入口的左右两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气调节机,其特征是,在所述壳体的前表面设置有多个吸入口,多个离心送风机以与这些各吸入口对置的方式被配置在所述壳体内,并且,在该壳体内,在所述离心送风机的左右两侧分别配置所述热交换器,在这些各热交换器的背面与所述各吹出口之间,设置有用于将从所述各热交换器的背面吹出的空气吹出流朝向所述各吹出口引导的空气吹出流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10415/2004 | 2004-07-16 | ||
JP2004210415A JP2006029702A (ja) | 2004-07-16 | 2004-07-16 | 空気調和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989376A true CN1989376A (zh) | 2007-06-27 |
Family
ID=357851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A2005800236009A Pending CN1989376A (zh) | 2004-07-16 | 2005-07-13 | 空气调节机 |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090114377A1 (zh) |
EP (1) | EP1775524A1 (zh) |
JP (1) | JP2006029702A (zh) |
KR (1) | KR100840483B1 (zh) |
CN (1) | CN1989376A (zh) |
AU (1) | AU2005264386A1 (zh) |
WO (1) | WO2006009047A1 (zh) |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858620A (zh) * | 2009-04-07 | 2010-10-13 |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 空调机的室内机 |
CN103528131A (zh) * | 2012-06-28 | 2014-01-22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空调的室内单元和控制该空调的方法 |
CN104848418A (zh) * | 2015-04-29 | 2015-08-19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 |
CN105333500A (zh) * | 2014-08-05 | 2016-02-17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空调 |
CN111433520A (zh) * | 2017-12-13 | 2020-07-17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热交换单元以及搭载热交换单元的空调装置 |
CN111448423A (zh) * | 2017-12-13 | 2020-07-24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空气调节机 |
CN113074417A (zh) * | 2017-03-31 | 2021-07-06 | Lg电子株式会社 | 空气调节器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8045780A (ja) * | 2006-08-11 | 2008-02-28 | Daikin Ind Ltd |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ユニット |
US8347952B2 (en) * | 2006-11-30 | 2013-01-08 | Apple Inc. | Enhanced vent for outlet for a cooling system |
KR101356486B1 (ko) | 2007-01-26 | 2014-01-29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공기조화기 |
JP4867746B2 (ja) * | 2007-03-27 | 2012-02-01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 |
JP5422953B2 (ja) | 2007-11-12 | 2014-02-19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用室内機 |
JP2009281215A (ja) * | 2008-05-21 | 2009-12-03 | Daikin Ind Ltd | 空気調和機用室内機 |
JP6108061B2 (ja) * | 2012-04-27 | 2017-04-05 |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 空気調和機 |
JP5967358B2 (ja) | 2012-04-27 | 2016-08-10 |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 空気調和機用の制御回路およ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
JP6128305B2 (ja) | 2012-04-27 | 2017-05-17 |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 空気調和機 |
KR101564912B1 (ko) * | 2012-08-24 | 2015-11-16 |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 공기조화기 |
JP5678952B2 (ja) | 2012-12-28 | 2015-03-04 |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 空気調和機 |
JP5664644B2 (ja) | 2012-12-28 | 2015-02-04 |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 空気調和機および制御回路 |
JP5678953B2 (ja) | 2012-12-28 | 2015-03-04 |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 空気調和機および制御回路 |
JP2016011827A (ja) * | 2014-06-05 | 2016-01-21 | 三星電子株式会社Samsung Electronics Co.,Ltd. | 天井埋込型室内機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
JP6339945B2 (ja) * | 2015-02-03 | 2018-06-06 | 日立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空調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 |
CN105588186A (zh) * | 2015-02-05 | 2016-05-18 | 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 | 一种挂壁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KR101952732B1 (ko) * | 2015-02-05 | 2019-05-22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공기조화기 |
CN105588187A (zh) * | 2015-02-13 | 2016-05-18 | 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 | 一种柜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JP6391835B2 (ja) * | 2015-07-22 | 2018-09-19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
KR101707617B1 (ko) * | 2015-09-30 | 2017-02-21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공기 조화기 및 그 제어 방법 |
WO2017168834A1 (ja) * | 2016-03-28 | 2017-10-05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
KR101828897B1 (ko) * | 2016-07-20 | 2018-02-13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송풍기 |
US10605249B2 (en) | 2016-07-20 | 2020-03-31 | Lg Electronics Inc. | Blower |
JP6433631B2 (ja) * | 2016-07-27 | 2018-12-05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電力変換装置 |
JPWO2019043980A1 (ja) * | 2017-08-30 | 2020-08-06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
CN114135934B (zh) * | 2020-09-04 | 2025-01-28 | 宁波奥克斯电气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器 |
WO2022123484A1 (en) * | 2020-12-10 | 2022-06-16 | Innova S.R.L. | Improved fan coil unit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2142137B (en) * | 1983-06-21 | 1987-03-25 | Macoma Ingbureau | Air conditioning systems |
JPS6082127U (ja) * | 1983-11-14 | 1985-06-07 |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 |
JPH02136628A (ja) * | 1988-11-18 | 1990-05-25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ユニツト |
JP3161979B2 (ja) * | 1996-10-03 | 2001-04-25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天吊型空気調和機 |
US5884694A (en) * | 1997-03-26 | 1999-03-23 | Tanenbaum; Aaron | Bathroom dehumidifier method and apparatus |
JP3695916B2 (ja) * | 1997-11-06 | 2005-09-14 |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 天井カセット形空気調和機およびそのケーシング |
JPH11211129A (ja) * | 1998-01-30 | 1999-08-06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天井埋込み型空気調和機 |
SE523206C2 (sv) * | 1998-11-05 | 2004-04-06 | Teknoterm Climate Ab | Luftkonditioneringsanordning för undertaksplacering innefattande värmeväxlare |
US6564858B1 (en) * | 2000-07-17 | 2003-05-20 | Liebert Corporation | Overhead cooling system with selectively positioned paths of airflow |
JP2002195642A (ja) * | 2000-12-20 | 2002-07-10 |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 空気調和機 |
JP2003056900A (ja) * | 2001-08-08 | 2003-02-26 | Daikin Ind Ltd | 空気調和機 |
US6644384B2 (en) * | 2001-09-21 | 2003-11-11 | Liebert Corporation | Modular low profile cooling system |
-
2004
- 2004-07-16 JP JP2004210415A patent/JP2006029702A/ja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5
- 2005-07-13 KR KR1020077000292A patent/KR100840483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5-07-13 CN CNA2005800236009A patent/CN1989376A/zh active Pending
- 2005-07-13 EP EP05760169A patent/EP1775524A1/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5-07-13 WO PCT/JP2005/012961 patent/WO2006009047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5-07-13 US US11/632,167 patent/US20090114377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05-07-13 AU AU2005264386A patent/AU2005264386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Cited By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858620A (zh) * | 2009-04-07 | 2010-10-13 |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 空调机的室内机 |
CN103528131A (zh) * | 2012-06-28 | 2014-01-22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空调的室内单元和控制该空调的方法 |
CN103528131B (zh) * | 2012-06-28 | 2016-08-24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空调的室内单元和控制该空调的方法 |
US9551498B2 (en) | 2012-06-28 | 2017-01-24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Indoor unit of air conditioner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air conditioner |
CN105333500A (zh) * | 2014-08-05 | 2016-02-17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空调 |
CN104848418A (zh) * | 2015-04-29 | 2015-08-19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 |
CN104848418B (zh) * | 2015-04-29 | 2018-05-01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 |
CN113074417A (zh) * | 2017-03-31 | 2021-07-06 | Lg电子株式会社 | 空气调节器 |
CN111433520A (zh) * | 2017-12-13 | 2020-07-17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热交换单元以及搭载热交换单元的空调装置 |
CN111448423A (zh) * | 2017-12-13 | 2020-07-24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空气调节机 |
CN111448423B (zh) * | 2017-12-13 | 2021-07-13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空气调节机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20070024705A (ko) | 2007-03-02 |
KR100840483B1 (ko) | 2008-06-20 |
US20090114377A1 (en) | 2009-05-07 |
WO2006009047A1 (ja) | 2006-01-26 |
JP2006029702A (ja) | 2006-02-02 |
EP1775524A1 (en) | 2007-04-18 |
AU2005264386A1 (en) | 2006-01-2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989376A (zh) | 空气调节机 | |
JP2015081692A (ja)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 |
JP6639654B2 (ja) | 空気調和機 | |
KR100826028B1 (ko) | 공기 조화기 | |
KR20080019357A (ko) | 공기조화기 | |
EP1970636B1 (en) | Air conditioner | |
JP5743685B2 (ja) | 冷凍空調システム | |
JP2003343874A (ja) | 床置き形空気調和機 | |
JP4670437B2 (ja) | 空気調和機 | |
JP3596422B2 (ja)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ユニット | |
JP4274229B2 (ja) | 空気調和機 | |
JP4706305B2 (ja) | 空気調和機 | |
JP4639911B2 (ja) | 空気調和機 | |
JP3244470B2 (ja) | 空気調和機用空冷式室外機 | |
JP2011163564A (ja)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ユニット | |
KR102666144B1 (ko) | 공기조화기 | |
JP5997115B2 (ja) | 空気調和機 | |
JP4687741B2 (ja) | 空気調和機 | |
JP4552557B2 (ja)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 |
JP3234140B2 (ja) |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ユニット | |
JP2002357337A (ja) |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機 | |
WO2013124877A1 (ja) |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ユニット | |
KR100517625B1 (ko) | 액자형 공기조화기 및 그에 따른 운전방법 | |
JP2002267208A (ja) | 室外ユニット | |
JPH1019289A (ja) | 壁掛け式空気調和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