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85539A - 基站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站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985539A CN1985539A CNA2005800234037A CN200580023403A CN1985539A CN 1985539 A CN1985539 A CN 1985539A CN A2005800234037 A CNA2005800234037 A CN A2005800234037A CN 200580023403 A CN200580023403 A CN 200580023403A CN 1985539 A CN1985539 A CN 198553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user
- terminal installation
- base station
- incoming level
- station apparatu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 H04W72/1263—Mapping of traffic onto schedule, e.g. scheduled allocation or multiplexing of flows
- H04W72/1268—Mapping of traffic onto schedule, e.g. scheduled allocation or multiplexing of flows of uplink data flow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53—Resources in frequency domain, e.g. a carrier in FDMA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1—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terminal or device properti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防止终端装置的消耗功率之增大,同时能够减轻对相邻小区造成的干扰的基站装置。基站装置(100)具有固有的接收动态范围,接收电平信息获得单元(154)获得来自用户#1~#N的接收信号的接收电平信息,选择单元(156)基于接收电平信息从用户#1~#N中选择可容纳在接收动态范围的用户,传输许可通知单元(120)向所选择的用户通知上行线路数据传输的许可。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基站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特别涉及在受距离衰减和衰落变动的影响的环境中使用的基站装置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在基站装置(BS)和移动台装置(MS)之间所发送/接收的信号受距离衰减和衰落变动的影响,使得在接收端的接收电平有可能大幅度变动。
例如图1A所示,在BS-MS#1之间的距离较大时从MS#1向BS发送信号的话,该信号的衰减量会大,到达BS的信号的电平(接收电平)会小。并且,由于受到衰落变动的影响,在BS的接收电平也会变动。另一方面,如图1B所示,在BS-MS#2之间的距离较小时从MS#2向BS发送信号的话,该信号的衰减量会小,在BS的接收电平会大。并且,由于衰落变动的影响,BS的接收电平也会变动。在设想对位于这种环境下的MS#1与MS#2进行频分复用的系统时,因为MS#1的接收电平和MS#2的接收电平之间有很大的差距,在BS被要求具有非常大的接收动态范围(图1C)。然而,要扩大接收动态范围也有一定的限度。
于是,以往的无线发送方法的一个例子为,在从各个MS到BS的上行线路数据传输中,控制各个MS的发送功率以使来自各个MS的信号的接收电平位于BS固有的接收动态范围内。也就是说,为了使在BS的接收电平接近于预定的目标值,在MS的发送功率不足时就提高该发送功率(图2A),在MS的发送功率过剩时就降低该发送功率(图2B)。作为发送功率控制方法,例如有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方法。由此,理想的是,来自各个MS的信号的接收电平成为一定。另外,与不进行发送功率控制时相比,能够缩小BS的接收动态范围(图2C)。
[专利文献1]特开2003-30947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需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上述的以往的无线发送方法中,例如位于远离BS的位置的MS,在MS有信号的距离衰减量会增大的倾向时,为增大发送功率而进行发送功率控制的频度增高,由此使MS的消耗功率增大。并且,位于远离BS的位置的MS位于相邻小区附近的可能性大。因此,如果增大这样的MS的发送功率的话,其结果,对相邻小区造成干扰。
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一种基站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能够防止终端装置的消耗功率之增大,同时也能够减轻对相邻小区造成的干扰。
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基站装置,具有固有的接收动态范围,它所采用的结构包括:获得单元,获得来自终端装置的接收信号的接收电平信息;选择单元,基于获得的接收电平信息,选择可容纳在所述接收动态范围的终端装置;以及调度单元,对所选择的终端装置进行数据传输的调度。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防止终端装置的消耗功率之增大,同时减轻对相邻小区造成的干扰。另外,也能够减轻在OFDM系统中用户之间的载波间干扰,由此提高系统吞吐量。
附图说明
图1A是表示BS-MS之间的距离衰减和衰落变动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B是表示BS-MS之间的距离衰减和衰落变动的另外一个例子的图。
图1C是表示BS所需的接收动态范围的图。
图2A是表示采用一般的发送功率控制时的BS-MS之间的距离衰减和衰落变动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2B是表示采用一般的发送功率控制时的BS-MS之间的距离衰减和衰落变动的另外一个例子的图。
图2C是表示在采用一般的发送功率控制时,BS所需的接收动态范围的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基站装置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4A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接收电平信息获得结果的例子的图。
图4B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用户选择结果的例子的图。
图5A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用户#1的接收电平信息获得结果的例子的图。
图5B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用户#2的接收电平信息获得结果的例子的图。
图5C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用户#3的接收电平信息获得结果的例子的图。
图5D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用户选择结果的另外一个例子的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基站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7A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2的接收对象组的分组的图。
图7B是表示提供给图7A所示的接收对象组的一方的传输定时的图。
图7C是表示提供给图7A所示的接收对象组的另一方的传输定时的图。
图8A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接收电平信息获得结果的例子的图。
图8B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接收对象用户组的例子的图。
图8C是表示图8B所示的接收对象用户组的接收结果的图。
图8D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接收对象用户组的另外的例子的图。
图8E是表示图8D所示的接收对象用户组的接收结果的图。
图8F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接收对象组的再另外一个例子的图。
图8G是表示图8F所示的接收对象用户组的接收结果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使用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基站装置(BS)的结构的方框图。图3所示的基站装置100包括发送单元110、导频接收单元140以及数据接收单元170,并能够与最大N个用户终端装置(以下简称“用户”)#1~#N连接。在本实施方式,假定当前与N个用户连接。
发送单元110包括:下行线路调度单元114、编码单元116、调制单元118、传输许可通知单元120、分配单元122、IFFT(Inverse Fast FourierTransform)单元124、GI(Guard Interval)附加单元126、RF(Radio Frequency)单元128以及发送天线130。导频接收单元140包括接收天线142、RF单元144、GI删除单元146、FFT单元148、分离单元150以及判定单元152。判定单元152包括接收电平信息获得单元154和选择单元156。数据接收单元170包括接收天线172、RF单元174、GI删除单元176、FFT单元178、分离单元180、N个解调单元182-1、...、182-N以及N个解码单元184-1、...、184-N。以下,以导频接收单元140、发送单元110、数据接收单元170的顺序说明其详细内部结构。
在导频接收单元140,RF单元144对由接收天线142接收的来自各个用户#1~#N的信号,进行包括下变频和A/D转换等的预定的无线接收处理。其中,假设接收信号为将来自用户#1~#N的信号复用而成的信号。GI删除单元146删除在经过无线接收处理的接收信号的预定位置上附加的GI。FFT单元148对删除了GI的接收信号进行FFT处理。分离单元150将被施以FFT处理的接收信号分离为各个用户的接收信号。
在判定单元152,接收电平信息获得单元154通过使用来自各个用户#1~#N的接收信号中所包含的导频信号等,测定或估计进行来自各个用户#1~#N的上行线路数据传输时的接收电平,从而获得来自各个用户#1~#N的接收信号的接收电平信息。选择单元156将获得的接收电平信息与基站装置100固有的动态范围对照,作为其结果,从当前连接的用户#1~#N中选择可容纳在接收动态范围的用户。然后创建表示该选择结果的用户信息并输出到下行线路调度单元114、传输许可通知单元120以及分离单元180。
另外,在各个用户#1~#N使用任意一个以上的副载波频率发送导频信号时,选择单元156设定副载波频率,该副载波频率被分配到所选择的用户(以下简称“选择用户”)并用于上行线路数据传输。然后创建除了所述选择结果外还包括副载波频率设定结果的用户信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判定单元152使用被施以OFDM接收处理的导频信号进行接收电平判定,但电平判定方法不限于此。在判定单元152,只要能够判定在基站装置100的各个用户#1~#N的接收电平,还可采用另外的电平判定方法,例如,通过带通滤波器分离被施以频分复用的用户#1~#N,并从分离后的信号测定RSSI(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or)。
在发送单元110,下行线路调度单元114进行下行线路数据传输的调度。更具体地说,基于来自选择单元156的用户信息,对用户信息所示的选择用户进行调度。这样,通过在基于接收电平选择的用户之中进行下行线路数据传输的调度,从而能够降低各个用户对发送功率控制的依赖性,在能够防止各个用户的消耗功率之增大的同时,也能够减轻对相邻小区造成的干扰。这是因为移动装置必须通过上行线路对基站装置发送下行线路数据的接收响应等。
另外,下行线路调度单元114根据该调度结果,将送往用户#1~#N的用户数据送到编码单元116。下行线路调度单元114的调度方法基于例如MaxC/I(Maximum CIR)方式、PF(Proportional Fairness)方式、或另外的适当的方式。另外,本发明不依赖于下行线路调度单元114进行的下行线路调度方法。对用户数据由编码单元116施以纠错编码处理,然后由调制单元118施以调制处理(例如采用QPSK或16QAM等)。
传输许可通知单元120生成消息信号,该消息信号用于对输入的用户信息所表示的选择用户通知上行线路数据传输的许可。将所生成的消息信号与经过调制处理的用户数据复用。由分配单元122将与消息信号复用的用户数据分配到副载波。这里,各个用户#1~#N被频分复用时,分配单元122将用户数据分配到与每个选择用户对应的副载波。对分配到副载波的用户数据,由IFFT单元124进行IFFT处理,由GI附加单元126附加GI,由RF单元128进行预定的发送处理(D/A转换和上变频等),然后通过发送天线130向各个选择用户发送出去。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将用于向选择用户通知上行线路数据传输许可的消息信号,与用户数据复用后发送。但是,消息信号的传输方法不依赖于用户数据的传输方式。例如,可以使消息信号不与用户数据复用而单独发送。也就是说,消息信号可以由个别信道发送,也可以由共用信道或广播信道发送。所以根据所使用的消息信号发送方法,分配单元122的分配方法不同。
在数据接收单元170,RF单元174对通过接收天线172接收的来自各个用户#1~#N的接收信号,进行包括下变频和A/D转换等的预定的无线接收处理。GI删除单元176删除在经过无线接收处理的接收信号的规定位置上附加的GI。FFT单元178对被删除GI的接收信号进行FFT处理。分离单元180基于所输入的用户信息,按每个用户分离经过FFT处理的接收信号所包含的来自选择用户的接收信号。分离出的接收信号被输出到与每个用户对应的解调单元182-1~182-N。对来自用户#1~#N的接收信号,由解调单元182-1~182-N分别进行解调处理(例如采用QPSK或16QAM等),并由解码单元184-1~184-N施以纠错解码和CRC判定。由此能够获得来自各个选择用户#1~#N的接收数据#1~#N。
接着,使用图4A和B说明包括上述结构的基站装置100中的动作的一个例子。这里,以用户#1~#N被频分复用的情况和以对各个用户#1~#N固定地分配特定的副载波频率的情况作为例子。
图4A是表示在某个接收定时的在接收电平信息获得单元154的接收电平信息获得结果的一个例子的图。如图示,在接收电平信息获得单元154,与分配到各个用户#1~#N的副载波频率相关地获得各个用户#1~#N的接收电平信息。在图4A所示的接收电平信息获得结果中,例如用户#1的接收电平位于基站装置100的接收动态范围之外,例如用户#2和#N位于接收动态范围之内。即,用户#2和#N可容纳在接收动态范围,而用户#1不能容纳在接收动态范围。因此,如图4B所示,选择单元156将用户#2和#N作为选择用户,而不将用户#1作为选择用户。然后创建表示这样的选择结果的用户信息。其结果,用户#1被剔除于在上行线路传输的数据的接收对象之外。由此不依赖于各个用户#1~#N的发送功率控制也能够将基站装置100的接收动态范围抑制得小。对用户#1~#N来说也有优点,即不进行发送功率控制也能够与基站装置100进行通信。
接着,使用图5A~D说明在基站装置100的动作的另外的例子。这里,以用户#1~#N被频分复用的情况作为例子,同时以对各个用户#1~#N可变地分配副载波频率的情况作为例子。
在本例子,各个用户#1~#N分别使用任意的一个以上的副载波频率发送导频信号。例如图示,用户#1~#3使用整个可使用频带的副载波频率#1~#8发送导频信号。
图5A是表示在某个接收定时的在接收电平信息获得单元154的用户#1的接收电平信息获得结果的例子的图。图5B是表示在某个接收定时的在接收电平信息获得单元154的用户#2的接收电平信息获得结果的例子的图。图5C是表示在某个接收定时的在接收电平信息获得单元154的用户#3的接收电平信息获得结果的例子的图。
收到这些接收电平信息的选择单元156,使用户#1~#3中所使用的副载波频率中的至少一个的接收电平为接收动态范围内的用户作为选择用户。并且选择单元156设定用于上行线路数据传输的副载波频率对各个选择用户的分配。例如图5D所示,决定将副载波频率#3、#5、#7分配到用户#1,决定将副载波频率#6、#8分配到用户#2,决定将副载波频率#1、#2、#4分配到用户#3。然后创建表示该选择结果和设定结果的用户信息。由此能够对各个选择用户可变地分配副载波频率。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因为选择可容纳在基站装置100固有的接收动态范围的用户,并向选择用户通知上行线路数据传输的许可,所以能够避免例如位置远得使接收电平比接收动态范围的最小值低的用户的上行线路数据传输,能够减轻各个用户对发送功率控制的依赖性,从而能够防止各个用户的消耗功率之增大,同时能够减轻对相邻小区造成的干扰。
另外,基站装置100具有基于OFDM方式的结构,但也可以具有与OFDM方式不同的、基于独立型多载波系统的结构。
(实施方式2)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涉及的基站装置的结构的方框图。另外,在本实施方式说明的基站装置具有与在实施方式1说明的基站装置100相同的基本结构,因此对相同的结构元素赋予相同的参照标号,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图6所示的基站装置200的结构包括导频接收单元210和数据接收单元220以代替在实施方式1说明的导频接收单元140和数据接收单元170。导频接收单元210的结构包括判定单元212以代替在实施方式1说明的判定单元152。判定单元212的结构包括选择单元214以代替在实施方式1说明的选择单元156,并添加上行线路调度单元216。另外,数据接收单元220具有在数据接收单元170的结构添加AGC(Automatic Gain Control)单元222的结构。
选择单元214将获得的接收电平信息与基站装置200固有的动态范围对照,同时考虑在AGC单元222使用的后述的增益控制量,其结果,从当前连接的用户#1~#N中选择可容纳在接收动态范围的用户。然后,向下行线路调度单元114和上行线路调度单元216通知该选择结果。
另外,各个用户#1~#N使用任意的一个以上的副载波频率发送导频信号时,选择单元214设定分配到选择用户并用于上行线路数据传输的副载波频率。然后,连同所述选择结果,向上行线路调度单元216通知副载波频率设定结果。
上行线路调度单元216基于所通知的选择结果和设定结果,进行选择用户的上行线路数据传输的调度。另外,将选择用户分组,按每个组(以下称为‘接收对象用户组’)决定上行线路数据传输的定时。换言之,通过将作为接收对象的选择用户按接收定时分别分组,从而进行下行线路数据传输的调度。由此,能够简化并高效率地进行上行线路数据传输的调度,并且例如在对每个接收对象用户组顺序分配上行线路数据传输的定时时,能够使分配到选择用户的定时更加均衡,从而能够提高系统吞吐量。
更具体地说,上行线路调度单元216基于各个选择用户的接收电平进行选择用户的分组,以使分配到接收对象用户组的选择用户的接收电平差的最大值为规定值以下。由此能够在不同的定时传输互相之间的接收电平差大于规定值的两个用户的上行线路数据。因为在本实施方式采用OFDM方式,通过进行如此的选择用户的分组,能够不依赖于用户#1~#N的发送功率控制而防止起因于副载波间干扰的低发送电平的副载波的质量恶化,从而能够提高系统吞吐量。
另外,上行线路调度单元216,可以基于各个选择用户的MCS(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等级进行选择用户的分组,以使分配到接收对象用户组的选择用户的MCS等级差的最大值成为规定值以下,由此取代基于接收电平进行所述选择用户的分组。
例如图7A所示,设想基站装置(BS)200与四个MS#1~#4进行通信,MS#1的MCS为(16QAM,R=3/4)、MS#2的MCS为(QPSK,R=1/2)、MS#3的MCS为(16QAM,R=1/2)、MS#4的MCS为(QPSK,R=3/4)的情况。在此情况,将所使用的调制方式为16QAM的MS#1和#3作为一个接收对象组进行处理,并将所使用的调制方式为QPSK的MS#2和#4作为另一个接收对象组进行处理。并且,对16QAM的组,如图7B所示,提供组内共用的传输定时。对QPSK的组,如图7C所示,也提供组内共用的传输定时,但该传输定时与提供给16QAM的组的传输定时不同。
在此情况下,也能够不依赖于用户#1~#N的发送功率控制而防止起因于副载波间干扰的低接收电平的副载波的质量恶化,从而能够提高系统吞吐量。另外,图7A~C仅表示MCS的组合和副载波数的一个例子,并不限于此。
这里,所述规定值的最大值成为与接收动态范围的幅度相同的值。另外,在将所述规定值设定为小时,例如通过对每个接收对象用户组依序分配定时,能够使分配到选择用户的定时进一步均衡。
另外,上行线路调度单元216创建表示所述调度的结果的用户信息,并输出到传输许可通知单元120、分离单元180以及AGC单元222。
AGC单元222根据来自上行线路调度单元216的用户信息,对由RF单元174进行无线接收处理的接收信号进行增益控制。更具体的说,设定成可基于用户信息切换增益控制量,以使在各个接收定时的来自选择用户的接收信号的接收电平位于接收动态范围之内。换言之,调整该接收电平的增益,以使各个选择用户可容纳在接收动态范围之内。因此,通过扩大增益调整的范围,能够不依赖于用户#1~#N的发送功率控制来增加选择用户数,并能够防止因用户的位置和频率选择性衰落使用户之间的上行线路数据传输的许可频度的差异扩大。
另外,通过将增益控制量设定为可基于调度结果进行切换,从而能够事先设定在进行上行线路数据传输时使用的增益控制量。因此,例如与以往的AGC相比能够更简化增益控制,该以往的AGC需要在接收突发信号后高速地收敛到目标值。
接着,使用图8A~G说明具有上述结构的基站装置200的动作。这里,在以用户#1~#N被频分复用的情况作为例子的同时,以对各个用户#1~#N固定地分配特定的副载波频率的情况作为例子。
图8A是表示某个接收定时的接收电平信息获得单元154的接收电平信息获得结果的一个例子的图。如图示,在接收电平信息获得单元154与分配到各个用户#1~#N的副载波频率相关地获得各个用户#1~#N的接收电平信息。因此在上行线路调度单元216决定各个副载波频率的使用定时,所以在用户#1~#N被施以频分复用的系统中,能够进行上行线路数据传输的调度。
根据图8A所示的接收电平信息获得结果,一方面例如用户#2和#N的接收电平,不由AGC施以增益调整也位于接收动态范围内,但另一方面例如用户#1的接收电平,不施以增益调整则位于接收动态范围(P1~P2)之外。但是,在本实施方式,进行增益调整就能够使用户#1的接收电平位于接收动态范围内,因此选择单元214在与用户#2和#N不同的接收定时,使用户#1作为选择用户。
另外,在上行线路调度单元216,通过可变地指定作为接收对象的接收电平范围,从而将选择用户分到接收对象用户组。以下,详细地描述选择用户的分组。
首先,如图8B所示,假设由上行线路调度单元216,将接收电平范围指定为与接收动态范围相同的P1~P2。此时,例如用户#1的接收电平不位于指定的接收电平范围P1~P2之内,所以用户#1被剔除于这里的接收对象用户组(称为第一组)之外。相对于用户#1,例如用户#2和#N位于P1~P2接收电平范围内,因此属于第一组。然后,在进行属于第一组的选择用户的上行线路数据传输时,AGC单元222不进行增益调整(增益控制量=0)。属于第一组的选择用户的接收结果如图8C所示。
另外,如图8D所示,假设由上行线路调度单元216将接收电平范围指定为P3~P4(P3>P1、P4>P2)。此时,例如用户#1和#N的接收电平不位于指定的接收电平范围P3~P4之内,所以用户#1和#N被剔除于这里的接收对象用户组(称为第二组)之外。相对于用户#1和#N,例如用户#2位于接收电平范围P3~P4之内,因此属于第二组。然后,在进行属于第二组的选择用户的上行线路数据传输时,AGC单元222进行增益调整以使接收信号的接收电平降低。其结果,能够使接收电平位于接收电平范围P3~P4内的选择用户可容纳在接收动态范围内。属于第二组的选择用户的接收结果如图8E所示。
另外,如图8F所示,假设由上行线路调度单元216将接收电平范围指定为P5~P6(P50<P1、P6<P2)。此时,例如用户#1和#N的接收电平位于指定的接收电平范围P5~P6之内,所以用户#1和#N属于这里的接收对象用户组(称为第三组)。相对于用户#1和#N,例如用户#2不位于接收电平范围P5~P6之内,因此被剔除于第三组之外。然后,在进行属于第三组的选择用户的上行线路数据传输时,AGC单元222进行增益调整以使接收信号的接收电平提高。其结果,能够使接收电平位于接收电平范围P5~P6内的选择用户可容纳在接收动态范围内。属于第三组的选择用户的接收结果如图8G所示。
如上述,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使接收电平范围为可变,从而能够平等地接收来自所有的用户的接收信号,并能够提高整个系统的吞吐量。
另外,用于上述各个实施方式的说明中的各功能块通常可实现为LSI,它是一种集成电路。这些块既可是每个块分别集成到一个芯片,或者可以是一部分或所有块集成到一个芯片。
虽然此处称为LSI,但根据集成程度,可以被称为IC、系统LSI、超级LSI(Super LSI)、或特大LSI(Ultra LSI)。
另外,实现集成电路化的方法不仅限于LSI,也可使用专用电路或通用处理器实现之。在LSI制造后可利用可编程的FPGA(Field ProgrammableGate Array),或者可以使用可重构LSI内部的电路单元的连接和设定的可重构处理器。
再者,随着半导体的技术进步或随之派生的其它技术的出现,如果能够出现替代LSI集成电路化的新技术,当然就可利用此新技术进行功能块的集成化。并存在着适用生物技术等的可能性。
本说明书是根据2004年7月30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04-224223号。其内容全部包含于此。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具有防止终端装置的消耗功率之增大并减轻对相邻小区造成的干扰的效果,适合于受到距离衰减或衰落变动的影响的移动通信系统等。
Claims (12)
1.一种具有固有的接收动态范围的基站装置,包括:
获得单元,获得来自终端装置的接收信号的接收电平信息;
选择单元,基于获得的接收电平信息,选择可容纳在所述接收动态范围的终端装置;以及
调度单元,对所选择的终端装置进行数据传输的调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装置,其中,
所述调度单元决定所选择的终端装置的上行线路数据传输的定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站装置,还包括:
增益控制单元,使用使来自所选择的终端装置的接收信号的接收电平位于所述接收动态范围内的增益控制量,进行对所述接收信号的增益控制;
所述选择单元基于所述增益控制量选择终端装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站装置,其中,
所述增益控制单元使用可根据所述调度结果切换的增益控制量,进行对接收信号的增益控制。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站装置,其中,
所述调度单元将所选择的终端装置分组,并按每个所述组决定上行线路数据传输的定时。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站装置,其中,
所述调度单元根据所选择的终端装置的接收电平,进行终端装置的分组。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站装置,其中,
所述调度单元进行终端装置的分组,以使各个组的接收电平差的最大值成为规定值以下。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站装置,其中,
所述调度单元基于所选择的终端装置的编码调制方式等级,进行终端装置的分组。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基站装置,其中,
所述调度单元进行终端装置的分组,以使各个组的编码调制方式等级差的最大值为规定值以下。
1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站装置,其中,
终端装置被分配用于上行线路数据传输的副载波频率;
所述获得单元与所述副载波频率相关地获得终端装置的接收电平信息;
所述调度单元决定所述副载波频率的使用定时。
11.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站装置,其中,
所述获得单元使用由终端装置用副载波频率发送的导频信号来获得接收电平信息;
所述选择单元对所选择的终端装置,设定用于上行线路数据传输的副载波频率的分配。
12.一种在具有固有的接收动态范围的基站装置所使用的无线通信方法,包括:
获得步骤,获得来自终端装置的接收信号的接收电平信息;
选择步骤,基于获得的接收电平信息,选择可容纳在所述接收动态范围的终端装置;以及
调度步骤,对所选择的终端装置,进行数据传输的调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24223/2004 | 2004-07-30 | ||
JP2004224223 | 2004-07-30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985539A true CN1985539A (zh) | 2007-06-20 |
Family
ID=357862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A2005800234037A Pending CN1985539A (zh) | 2004-07-30 | 2005-07-26 | 基站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080305823A1 (zh) |
EP (1) | EP1761095A1 (zh) |
JP (1) | JP4892349B2 (zh) |
KR (1) | KR20070038534A (zh) |
CN (1) | CN1985539A (zh) |
BR (1) | BRPI0512647A (zh) |
CA (1) | CA2575031A1 (zh) |
RU (1) | RU2007103335A (zh) |
WO (1) | WO2006011471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3445121B1 (en) | 2006-02-03 | 2020-04-08 |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 Uplink resource allocation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
WO2007099839A1 (ja) * | 2006-02-24 | 2007-09-07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通信装置 |
JP4845644B2 (ja) | 2006-08-29 | 2011-12-28 |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 通信方法およびそれを利用した無線装置 |
CN101170351B (zh) * | 2006-10-23 | 2012-07-04 |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 |
US8116805B2 (en) | 2006-12-17 | 2012-02-14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Uplink scheduling for OFDM systems |
US7899399B2 (en) * | 2006-12-30 | 2011-03-01 | Broadcom Corporation |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communications within a device |
JP2008187488A (ja) * | 2007-01-30 | 2008-08-14 | Kyocera Corp | 基地局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
US8107987B2 (en) * | 2007-02-14 | 2012-01-31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uplink power control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
US7949063B2 (en) * | 2007-02-27 | 2011-05-24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mpairment correlation estimation in MIMO systems |
JP4970106B2 (ja) * | 2007-03-29 | 2012-07-04 | 京セラ株式会社 | 通信方法およびそれを利用した基地局装置 |
JP2008289046A (ja) * | 2007-05-21 | 2008-11-27 | Kyocera Corp | Ofdma受信装置およびofdma受信方法 |
EP2093898A1 (en) * | 2008-01-22 | 2009-08-26 | Sequans Communications | Scheduling-aided base station dynamic range extension |
JP2009246587A (ja) * | 2008-03-31 | 2009-10-22 | Hitachi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Ltd | Ofdm信号を受信する通信装置、ofdm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ofdm受信方法 |
JP5131351B2 (ja) * | 2008-07-03 | 2013-01-30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基地局装置およびデータマッピング方法 |
JP2012235410A (ja) * | 2011-05-09 | 2012-11-29 | Kyocera Corp | 基地局および無線リソース割り当て方法 |
JP5592839B2 (ja) * | 2011-06-13 | 2014-09-17 |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5110487A (ja) * | 1991-10-17 | 1993-04-30 | Uchu Tsushin Kiso Gijutsu Kenkyusho:Kk | センタ、端末間無線パケツト通信方式 |
JPH1013918A (ja) * | 1996-06-19 | 1998-01-16 | Toshiba Corp | 符号分割多元接続方式を採用した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とその無線通信装置 |
JP3386098B2 (ja) * | 1996-06-20 | 2003-03-10 |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 Cdma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信号伝送方法、移動局装置および基地局装置 |
EP0930752A3 (en) * | 1998-01-14 | 1999-10-20 | Motorola, Inc. | Method for allocating data and power in a discrete multitone communication system |
JP2000253446A (ja) * | 1999-03-04 | 2000-09-14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基地局装置及びフレーム同期取得方法 |
JP3426194B2 (ja) * | 2000-06-26 | 2003-07-14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通信端末装置 |
JP3530118B2 (ja) * | 2000-08-29 | 2004-05-24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基地局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
US6804528B1 (en) * | 2000-11-03 | 2004-10-12 |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use in the multicast of traffic data in wireless multiple acc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s |
US6940824B2 (en) * | 2001-04-05 | 2005-09-06 | Ntt Docomo, Inc. | Slot assignment algorithm |
EP1274178A1 (en) * | 2001-06-28 | 2003-01-08 | Siemens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Networks S.p.A. | Downlink power control in packet switching cellular systems with dynamic channel allocation |
JP3607643B2 (ja) * | 2001-07-13 | 2005-01-05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マルチキャリア送信装置、マルチキャリア受信装置、およびマルチキャリア無線通信方法 |
US6799043B2 (en) * | 2001-12-04 | 2004-09-28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 reverse link supplemental channel scheduling |
US7020110B2 (en) * | 2002-01-08 | 2006-03-28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MIMO-OFDM communication systems |
JP2003264490A (ja) * | 2002-03-07 | 2003-09-19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無線基地局装置及び無線送信方法 |
JP4067873B2 (ja) * | 2002-05-24 | 2008-03-26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無線伝送装置 |
JP2004201156A (ja) * | 2002-12-20 | 2004-07-15 | Fuji Xerox Co Ltd | 無線通信機および無線通信端末機器 |
US7411895B2 (en) * | 2003-02-19 | 2008-08-12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Controlled superposition coding in multi-user communication systems |
-
2005
- 2005-07-26 CA CA002575031A patent/CA2575031A1/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5-07-26 WO PCT/JP2005/013636 patent/WO2006011471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5-07-26 RU RU2007103335/09A patent/RU2007103335A/ru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05-07-26 KR KR1020077002291A patent/KR20070038534A/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5-07-26 BR BRPI0512647-9A patent/BRPI0512647A/pt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05-07-26 EP EP05767208A patent/EP1761095A1/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5-07-26 JP JP2006529332A patent/JP4892349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5-07-26 CN CNA2005800234037A patent/CN1985539A/zh active Pending
- 2005-07-26 US US11/658,571 patent/US20080305823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BRPI0512647A (pt) | 2008-03-25 |
JPWO2006011471A1 (ja) | 2008-05-01 |
US20080305823A1 (en) | 2008-12-11 |
WO2006011471A1 (ja) | 2006-02-02 |
CA2575031A1 (en) | 2006-02-02 |
JP4892349B2 (ja) | 2012-03-07 |
KR20070038534A (ko) | 2007-04-10 |
EP1761095A1 (en) | 2007-03-07 |
RU2007103335A (ru) | 2008-08-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252712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 resource set configuration for common control | |
US11026199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ystem information delivery in advanced wireless systems | |
KR102498564B1 (ko) | 구성 정보를 송신하는 방법, 제어 채널 자원들을 검출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들 | |
US9681479B2 (en) |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using macrocell communication resources | |
KR100754673B1 (ko) |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동적 하이브리드 다중 접속 제공 장치 및방법 | |
RU2430489C2 (ru) | Обеспечение возможности разделения ресурсов для систем беспроводной связи | |
CN101043693B (zh) | 一种在小区间消除干扰的方法及系统 | |
CN101233775B (zh) | 无线通信系统中服务基站的选择 | |
EP4106412A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 resource set configuration for 5g next radio system | |
CN101874370B (zh) | 无线通信系统、无线发送装置、无线通信方法以及程序 | |
CN108496388B (zh) | 基站装置、终端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 |
JP5488705B2 (ja) |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 |
CN1985539A (zh) | 基站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 |
JP2003304214A (ja)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 |
KR20120132703A (ko)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전용 기준 신호를 위한 제어 채널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 |
WO2006038694A1 (ja) | 基地局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無線送信方法 | |
KR20140121324A (ko)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채널 정보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 |
KR101137555B1 (ko) | 기지국 장치 및 수신 대역 제어 방법 | |
WO2010046202A1 (en) | Sounding channel apparatus and method | |
CN103733669A (zh) | 无线基站和通信控制方法 | |
KR20200139677A (ko) | 멀티캐스트/브로드캐스트 송신을 위한 그룹 csi 피드백 | |
US8964607B2 (en) | Communication system,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 |
US20120106340A1 (en) | Self-Optimizing Repeater | |
CN101932108A (zh) | 一种增加系统srs带宽的方法、装置 | |
JP2008042861A (ja) | 通信システム、端末装置、基地局、及び通信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Open date: 200706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