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79953B - 天线装置及具备天线装置的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天线装置及具备天线装置的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979953B CN1979953B CN2006101645803A CN200610164580A CN1979953B CN 1979953 B CN1979953 B CN 1979953B CN 2006101645803 A CN2006101645803 A CN 2006101645803A CN 200610164580 A CN200610164580 A CN 200610164580A CN 1979953 B CN1979953 B CN 197995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il
- pair
- antenna device
- magnetic body
- magnetic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5291 magnetic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84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7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3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8
- 239000005300 metallic glass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0696 magnet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0000035699 permeabilit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29920003002 synthetic resin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057 synthet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888 foi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7
- 125000006850 spacer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claims 2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8000003475 la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7
- 239000008358 core compon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5
- 239000000306 compon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0
- 239000011258 core-shel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4
- 239000003550 mark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0000035945 sensiti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4907 flux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7767 bond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11324 bea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RTAQQCXQSZGOHL-UHFFFAOYSA-N Titanium Chemical compound [Ti] RTAQQCXQSZGOHL-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3078 crys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936 titan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19 tita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00859 α-F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38 encap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89 perm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843 powd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141 concen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4122 cyclic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84 extra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247 magnetic powd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123 tempo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Support Of Aerials (AREA)
- Electric Cloc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天线装置及具备该天线装置的电子设备。天线装置设置在电子设备的壳内,上述壳含有容纳天线装置的容纳空间和形成了可从外部空间进入容纳空间内的开口的表面,上述天线装置具备磁性体及在上述磁性体上卷绕的线圈;上述磁性体包含卷绕有上述线圈的线圈卷绕部分和从上述线圈卷绕部分的两端突出且没有卷绕上述线圈的与上述线圈卷绕部分磁连接的一对线圈非卷绕部分;至少一个线圈非卷绕部分从根部向前端弧状弯曲使得在容纳于上述容纳空间中时从上述壳的表面观察为沿上述容纳空间的内周面延伸。电子设备还包括安装于容纳空间内的电路单元和封闭开口的里盖,电路单元电连接到天线装置上,并根据来自天线装置的输出信号进行控制。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天线装置及具备天线装置的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作为电子设备的一种,已知有接收包含时间信息的标准电波并自动修正现在时间的电波表。作为接收标准电波的天线装置,电波表多使用含有由非晶金属或铁酸盐等磁性材料形成的芯和卷绕在芯上的线圈的棒状天线装置。
电波表大致分为手表型和座钟型。手表型电波表的壳小,所以天线装置的尺寸上的限制严格。在将手表型电波表的壳用例如不锈钢或钛等金属形成的情况下,金属制的壳使天线装置的接收灵敏度下降。
提高天线装置的接收灵敏度的构造在特开2004-274609号公报的图1、2及4中公开。在该现有天线装置中,将由例如非晶金属类磁性材料形成的多个薄板层压而形成了芯。层压芯包含卷绕有线圈的线圈卷绕部和从线圈卷绕部的两端突出且没有卷绕线圈的一对线圈非卷绕部。而且,在各线圈非卷绕部的多个薄板上插入垫块并使各线圈非卷绕部的厚度比线圈卷绕部的厚度大。但是,在各线圈非卷绕部的多个薄板上插入垫块的作业烦杂,增大了该现有天线装置的制造成本。此外,使各线圈非卷绕部的厚度比线圈卷绕部的厚度大的天线装置成为令使用此类天线装置的手表型电波表的壳厚度变薄的障碍。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一个概念的天线装置,是一种在电子设备的壳内设置的天线装置,上述壳包含容纳天线装置的容纳空间和形成了可从外部空间进入容纳空间内的开口的表面。上述天线装置具备磁性体及在上述磁性体上卷绕的线圈。上述磁性体包含卷绕有上述线圈的线圈卷绕部分和从上述线圈卷绕部分的两端突出且没有卷绕上述线圈的与上述线圈卷绕部分磁连接的一对线圈非卷绕部分。而且,至少一个线圈非卷绕部分从根部向前端弧状弯曲使得在容纳于上述容纳空间中时从上述壳的表面观察为沿上述容纳空间的内周面延伸。
根据本发明一个概念的电子设备具备:壳,其含有容纳空间和形成了可从外部空间进入容纳空间内的开口的表面;上述天线装置,其容纳于上述壳的上述容纳空间内;电路单元,其容纳于上述壳的上述容纳空间内,并与上述天线装置电连接,以从上述天线装置输入的信号为基础进行控制;以及装饰板,其封闭上述开口。
根据本发明另一个概念的电子设备具备:壳,其含有容纳空间和形成了可从外部空间进入容纳空间内的开口的表面;根据方案1的天线装置,其容纳于上述壳的上述容纳空间内;电路单元,其容纳于上述壳的上述容纳空间内,并与上述天线装置电连接,以从上述天线装置输入的信号为基础进行控制;以及装饰板,其封闭上述开口,上述磁性体的上述一对线圈非卷绕部分具备在上述装饰板的内表面上设置的薄膜状磁性部件。
附图说明
附图整合到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一部分,表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与以上综述和下面给出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一同用来描述本发明的原理。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手表的俯视图。
图2是沿图1中II-II线的剖视图。
图3是在图1的手表中使用的电路单元的概要方框图。
图4A是在图1的手表中使用的第一天线装置的扩大俯视图。
图4B是沿图4A中IVB-IVB线的剖视图。
图5A是可在图1的手表中使用的第一天线装置的第一变型例的扩大俯视图。
图5B是沿图5A中VB-VB线的剖视图。
图6A是可在图1的手表中使用的第一天线装置的第二变型例的扩大俯视图。
图6B是沿图6A中VIB-VIB线的剖视图。
图7A是可在图1的手表中使用的第一天线装置的第三变型例的扩大俯视图。
图7B是沿图7A中VIIB-VIIB线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在可在图1中手表内使用的第一天线装置中相对于一对线圈非卷绕部安装磁性体的箔体的位置和在使多个变化的情况下第一天线装置接收规定电波时产生的接收电压的变化的图。
图9A是可在图1的手表中使用的第二天线装置的扩大俯视图。
图9B是沿图9A中IX-IX线的概要剖视图,这里,从第二天线装置的磁性体的一对线圈非卷绕部分中的每个分离多个磁性体的箔体来表示。
图10A是可在图1的手表中使用的第三天线装置的扩大剖视图。
图10B是图10A的第三天线装置的第一及第二变型例的扩大剖视图。
图10C是图10A的第三天线装置的第三变型例的扩大剖视图。
图11A是可在图1的手表中使用的第四天线装置的扩大俯视图。
图11B是图11A的第四天线装置的左视图。
图11C是图11A的第四天线装置的正视图。
图12A是可在图1的手表中使用的第五天线装置的扩大俯视图。
图12B是图12A的第五天线装置的扩大左视图。
图13A是可在图1的手表中使用的第六天线装置的扩大俯视图。
图13B是图13A的第六天线装置的扩大左视图。
图中:
10-电子设备(手表),12-电路单元,14-容纳空间,16-开口,18-表面,20-壳,22-表带的两端,24-带安装部,26-带安装销,28-(带安装销)安装孔,30-开关,32-表玻璃,34-封装,36-里开口,38-封装,40-后盖,42-第一天线装置,43-模拟指针机构,44-表模块,45-装饰板,46-指针轴,48a-时针,48b-分针,48c-秒针,50-CPU(控制用IC),52-振荡电路部,54-计时电路部,56-输入部,58-显示部,60-ROM,62-RAM,64-接收控制部,66-磁性体,68-线圈,70-线圈卷绕部,72-线圈非卷绕部,74-短片(第一组),76-长片(第二组),78-芯壳,78a-主体,78b-盖,78c-外侧突缘,80-箔体,82-第二天线装置,84-芯壳,84a-主体,84b-盖,84c-外侧突缘,86a-第一间隙,86b-第二间隙,86c-第三间隙,88a、88b、88c-狭槽,92-第三天线装置,102-第四天线装置,104-薄板,106-第五天线装置,108-薄膜状磁性部件,110-粘接剂,112-第六天线装置,114-薄膜状磁性部件,116-磁垫片。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图1及图2所示的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10是手表。电子设备10具备壳20,壳20包含容纳电路单元12的容纳空间14和形成了可从外部空间进入容纳空间14内的开口16的表面18。壳20由例如不锈钢或钛等金属材料形成。
在壳20的外周面相互正反相对的两个区域(为12点方向区域和6点方向区域),形成了一条表带的两端22或可装卸地安装一对表带的基端的一对带安装部24。
各带安装部24向壳20的径向外方突出。各带安装部24的突出端部上形成了可装卸地安装插入到一条表带的两端22中的带安装销26的安装孔28。
在壳20的外周面安装了多个开关30。多个开关30与壳20的容纳空间14中的电路单元12电连接,通过操作各开关30可控制电路单元12的工作。即,可发挥在电路单元12中预先设定的各种功能中的每一种。
壳20的表面18上经封装34而安装有覆盖开口16的表玻璃32。在该实施方式中,在壳20的里面形成了使从外部空间进入容纳空间14成为可能的里开口36,里开口36经封装38由后盖40覆盖。后盖40由例如不锈钢或钛等金属材料形成。
在壳20的容纳空间14中,容纳有作为天线装置42和电路单元12的驱动源的未图示的电池与由电路单元12控制动作的公知的模拟指针机构43,与电路单元12一同构成表模块44。
天线装置42与电路单元12电连接,天线装置42以接收的信号为基础来控制电路单元12的动作。
壳20的表面18的开口16中由装饰板45关闭表玻璃32和表模块44之间。在该实施方式中,装饰板45构成为文字板,模拟指针机构43含有贯穿装饰板45的同心配置的三个指针轴46,三个指针轴46的前端安装有时针48a、分针48b和秒针48c。
图3中,电路单元12的概要构成由方框表示。
电路单元12含有例如中央处理器(CPU)那样的控制用IC50、振荡电路部52、与振荡电路部52连接的计时电路部54、输入部56、显示部58、ROM60、RAM62、与天线装置42电连接的接收控制电路部64,且计时电路部54、输入部56、显示部58、ROM60、RAM62及接收控制电路部64与CPU50电连接。
振荡电路部52输出总是一定频率的时钟信号。计时电路部54根据从振荡电路部52振荡发出的时钟信号来计算现在时间,并将现在时刻数据输出到CPU50。输入部56含有多个开关30。显示部58含有在装饰板44的一部分露出的画面。ROM60储存与电子设备10的工作相关的各种系统程序和应用程序及数据等。RAM62用作CPU50的作业领域,临时储存从ROM60读出的程序和数据及用CPU50处理的数据等。接收控制电路部64从由天线装置42接收的标准时间信号去除不需要的频率成分并提取规定的频率信号(标准时间的时间代码),转换为与该规定的频率信号对应的电信号并输出到CPU50。
CPU50上还电连接有作为模拟指针机构43的未图示驱动源的马达。
CPU50,根据规定的时间或从输入部56中任一开关30输入的操作信号来读取在ROM400中存储的各种程序中的任一个并在RAM500中展开,基于已读取的程序来进行向模拟指针机构43、显示部58、计时电路部54及接收控制电路54的指示和数据的传输等。具体地说,CPU50,例如在规定的每段时间内控制接收控制电路64并经天线装置42进行含有标准时间的时间代码的标准时间电波的接收,然后进行将以该接受信号为基础用计时电路部54计算的现在时间数据修正为标准时间的处理,和将由计时电路部54计算并修正的现在时间用模拟指针机构43显示、再在显示部58上进行显示的处理等。
接着,参照图4A及图4B来说明天线装置42的构成。
天线装置42具备磁性体66、在磁性体66上卷绕的线圈68。磁性体66含有:卷绕有线圈68的线圈卷绕部70、从线圈卷绕部70的两端突出且没有卷绕线圈68的与线圈卷绕部70磁连接的一对线圈卷绕部72。
一对线圈非卷绕部72的至少一方,在该实施方式中为两方,从根部向前端弧状弯曲以沿壳20的容纳空间14的内周面延伸。
磁性体66含有芯部件,芯部件含有线圈卷绕部70和一对线圈非卷绕部72,芯部件为将例如非晶金属类磁性材料的薄板层压多个而构成的层压芯部件。层压芯部件的多个薄板分类为长度短的短片74和比短片74的长度长的长片76两类的组。
短片74设定为,从壳20的表面18观察,与一对线圈非卷绕部72对应的一对两端部分的宽度比与线圈卷绕部70对应的中央部分的宽度大。在一对两端部分的每个中,与壳20的容纳空间14的内周面相对的侧缘沿上述内周面弯曲。
长片76设定为,从壳20的表面18观察,与线圈卷绕部70对应的中央部分的宽度和与一对线圈非卷绕部72对应的一对两端部分的宽度相同。长片76的一对两端部分中的每个皆沿壳20的容纳空间14的内周面弯曲。
在磁性体66的层压芯部件中,层压多个短片74的第一组配置于后盖40侧,层压多个长片76的第二组配置于装饰板45侧。这样,在天线装置42容纳于电子设备10的壳20的容纳空间14中期间,在磁性体66的层压芯部件中,沿容纳空间14的深度方向D从最接近壳20的表面18的第二组(已层压的多个长片76)到离壳20的表面18最远的第一组(已层压的短片74),各组的长度阶梯状减小。
此外,从壳20的表面18观察,磁性体66的层压芯部件的一对线圈非卷绕部72中的每个,其离线圈卷绕部70的两端中每个远的前端区域(在该实施方式中,多个已层压的长片76的第二组的一对两端部分中每个的前端区域)的宽度,比离线圈卷绕部70的两端中每个近的根部区域(在该实施方式中,多个已层压长片76的第二组的一对两端部分中每个的根部区域和多个已层压短片74的第一组的一对两端部分之间的组合)的宽度小。
再有,磁性体66的层压芯部件的一对线圈非卷绕部72中的每个,其离线圈卷绕部70的两端中每个远的前端区域(在该实施方式中,多个已层压的长片76的第二组的一对两端部分中每个的前端区域)的沿容纳空间14的深度方向D的尺寸,比离线圈卷绕部70的两端中每个近的根部区域(在该实施方式中,多个已层压长片76的第二组的一对两端部分中每个的根部区域和多个已层压短片74的第一组的一对两端部分的组合)的沿容纳空间14的深度方向D的尺寸小。
磁性体66的层压芯部件容纳于合成树脂制的芯壳78中。芯壳78包含将在层压芯部件中离壳20的表面18最近的表面露出并容纳的主体78a和在主体78a中将使层压芯部件的上述表面露出的开口封闭的盖78b。
在芯壳78的外表面,在与层压芯部件的中央部对应的部分的长度方向两端形成了一对外侧突缘78c,在芯壳78的外表面的中央部,在一对外侧突缘78c之间卷绕导线而构成线圈68。
磁性体66的层压芯部件的一对线圈非卷绕部72具备从层压芯部件的线圈卷绕部70的两端向外方向突出的一对箔体80。各箔体80由具有比磁性体66的层压芯部件的导磁率小的导磁率的材料形成,在该实施方式中,由厚度16μm的非晶金属形成。
一对箔体80在层压芯部件的线圈卷绕部70的两端磁连接。这里,“磁连接”当然包括一个磁性部件(在该实施例中,为箔体80)和另一磁性部件(在该实施例中,为层压芯部件的线圈卷绕部70)相互之间磁力连通地直接连接的情况,还包括一个磁性部件(在该实施例中,为箔体80)和另一磁性部件(在该实施例中,为层压芯部件的线圈卷绕部70)相互之间磁力连通地经间隙而相对的情况。
在该实施方式中,将一对箔体80用粘接剂粘贴在与磁性体66的层压芯部件的一对线圈非卷绕部72对应的芯壳78的长度方向两端部的外表面上。更详细地说,粘贴在芯壳78的盖78b的长度方向两端部的外表面上,并沿一对线圈非卷绕部72的延伸方向延伸。
在将天线装置42置于标准时间电波的磁场(后称信号磁场)中时,该信号磁场对天线装置42如下述般作用。再有,标准时间电波是具有数km波长的长波,该磁场可以看作是在天线装置42的尺寸范围内的任意位置处磁场分量的大小不变的平行磁场。
在信号磁场中使线圈68的轴线与信号磁场的方向平行地放置磁性体66时,信号磁场所产生的磁通量(以下称为“信号磁通量”)集中在比周围空间导磁率高的磁性体66。其结果,信号磁通量和线圈68闭合相交(鎖交),在线圈68上,根据楞次定律,向妨碍线圈68的内部的信号磁通量变化的方向生成产生磁通量那样的感应电动势V。而且,信号磁场是交流磁场,且信号磁通量的大小和方向周期性变化,所以感应电动势V成为交流电动势。其结果,磁性体66上也随着信号磁通量的时间变化而产生磁通量的大小和方向周期性变化的交流磁场。
在线圈68上产生的感应电动势V由连接到线圈68上的接收控制电路部64(参照图3)检测。接收控制电路部64上,含有用于与欲接收标准时间电波的频率(在日本,40kHz或60kHz)调谐的调谐电容和损失电阻。
通常,磁通量采取磁阻尽可能小的路径来分布。因此,信号磁通量通过比空气导磁率高的一对箔体80,或被拉向箔体80,且被拉向比一对箔体80导磁率高的层压芯部件并通过层压芯部件。即,在将一对箔体80设于层压芯部件的线圈卷绕部70的两端的情况下,与不设一对箔体80的情况比较,更多的信号磁通量将通过层压芯部件。其结果,线圈68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V变高,天线装置42的接收灵敏度提高。
此外,如果设置一对箔体80,则信号磁通量在层压芯部件中变得更易于流动,所以磁性体66的有效导磁率上升,共振频率变低。这将通过有效导磁率上升而使电感L增加。
f=1/2∏(LC)1/2 (式1)
如(式1)所示,共振频率f在电感L增加时变小。
如图4A及图4B所示,天线装置42在壳20的容纳空间14内在12点位置处沿容纳空间14的内周面配置。而且,定位于磁性体66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处的一对线圈非卷绕部72沿容纳空间14内周面延伸。因此,天线装置42可在壳20的容纳空间14内在12点位置处尽可能地接近容纳空间14的内周面而配置。再有,一对箔体80贴到芯壳78的盖78b的外表面,在沿容纳空间14的内周面延伸的同时,沿壳20的容纳空间14的开口16的装饰板45内表面延伸。因此,容纳空间14中天线装置42所占容积小,可将沿容纳空间14中的内周面的死角用于天线装置42的容纳,容纳空间14的深度也可减小。此外,天线装置42可与配置于金属制的壳20的容纳空间14中无关地经容纳空间14的开口16效率良好地接收入射到容纳空间14中的标准时间信号。
(天线装置42的第一变型例)
在图5A及图5B中,参照图4A及图4B来表示上述天线装置(第一天线装置)42的第一变型例。
天线装置42的第一变型例的构成部件与天线装置42的构成部件相同。因此,在图5A及图5B中所示的第一变型例中,对与图4A及图4B中表示的天线装置42的构成部件相同的构成部件,标记与在天线装置42的相同构成部件上标记的参照标记相同的参照标记,并省略详细说明。
第一变型例与天线装置42不同之处在于,一对箔体80在芯壳78的主体78a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的外表面与磁性体66的层压芯部件的第一组的多个短片74的长度方向两端部对应的同时贴到与盖40相对的区域,沿磁性体66的层压芯部件的一对线圈非卷绕部72的延伸方向延伸。
(天线装置42的第二变型例)
在图6A及图6B中,参照图4A及图4B来表示上述天线装置(第一天线装置)42的第二变型例。
天线装置42的第二变型例的构成部件与天线装置42的构成部件相同。因此,在图6A及图6B中所示的第二变型例中,对与图4A及图4B中表示的天线装置42的构成部件相同的构成部件,标记与在天线装置42的相同构成部件上标记的参照标记相同的参照标记,并省略详细说明。
第二变型例与天线装置42不同之处在于,一对箔体80在芯壳78的主体78a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的外表面与磁性体66的层压芯部件的第二组的多个长片76的长度方向两端部对应的同时贴到与盖40相对的区域,沿磁性体66的层压芯部件的一对线圈非卷绕部72的延伸方向延伸。
(天线装置42的第三变型例)
在图7A及图7B中,参照图4A及图4B来表示上述天线装置(第一天线装置)42的第三变型例。
天线装置42的第三变型例的构成部件与天线装置42的构成部件相同。因此,在图7A及图7B中所示的第三变型例中,对与图4A及图4B中表示的天线装置42的构成部件相同的构成部件,标记与在天线装置42的相同构成部件上标记的参照标记相同的参照标记,并省略详细说明。
第三变型例与天线装置42不同之处在于,一对箔体80在芯壳78的主体78a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的外表面贴到与容纳空间14的内周面相对的区域,沿磁性体66的层压芯部件的一对线圈非卷绕部72的延伸方向延伸。
(天线装置42的多个箔体80的安装位置及安装数量与接收性能之间的关系)
图8中表示的是,在天线装置42中,改变在芯壳78的外表面的长度方向两端部的每个上安装箔体80的位置及安装数量的(A)-(D)四种情况分别接收与从位于远离规定距离之处的发送机发送的标准时间电波相当的电波时的接收灵敏度,和除完全没有安装任何箔体80外与天线装置42相同结构的天线装置接收与从位于远离上述规定距离之处的上述发送机发送的标准时间电波相当的电波时的接收灵敏度相比上升的测定结果。
(A)是将一个箔体80如图6A及图6B中所示那样在芯壳78的主体78a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的外表面与磁性体66的层压芯部件的第二组的多个长片76的长度方向两端部对应的同时贴到与盖40相对的一对区域的每个上,且各箔体80沿磁性体66的层压芯部件的一对线圈非卷绕部72的每个的延伸方向延伸的情况。
(B)是在(A)情况下取代一个箔体80而将三个箔体80贴到芯壳78的主体78a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的外表面的与上述相同之处的情况。
(C)的情况为,将一个箔体80如图5A及图5B中所示那样在芯壳78的主体78a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的外表面与磁性体66的层压芯部件的第一组的多个短片74的长度方向两端部对应的同时贴到与盖40相对的一对区域的每个上,且各箔体80沿磁性体66的层压芯部件的一对线圈非卷绕部72的延伸方向延伸,同时,如(B)情况那样,取代(A)情况下的一个箔体80而将三个箔体80贴到芯壳78的主体78a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的外表面的与上述相同之处,再有,将三个箔体80如图4A及图4B中所示那样贴到芯壳78的盖78b的外表面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使三个箔体80沿容纳空间4的内周面延伸的同时沿壳20的容纳空间14的开口16的装饰板45的内表面延伸。
(D)的情况为,除(C)情况外,还将两个箔体80如图7A及图7B所示那样在芯壳78的主体78a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的外表面贴到与容纳空间14的内周面相对的一对区域中的每个上,且各箔体80沿磁性体66的层压芯部件的一对线圈非卷绕部72的延伸方向延伸。
(A)~(D)任一情况与没有粘贴箔体80的情况比较,接收电压均上升。即,在磁性体66的层压芯部件的两端磁连接至少一对箔体80的天线装置42的接收灵敏度比除未粘贴箔体80以外与天线装置42相同结构的天线装置的接收灵敏度提高。
如果比较(A)情况和(B)情况,则(B)情况的接收电压的上升比(A)情况大。此外,如果比较(B)情况和(C)情况,则(C)情况的接收电压的上升比(B)情况大。再有,如果比较(C)情况和(D)情况,则(D)情况的接收电压的上升比(C)情况大。
即,可以说,如果增加粘贴的箔体80的数量和粘贴箔体80的位置数量,则可提高天线装置24的接收灵敏度。
(第二天线装置)
接着,参照图9A及图9B来说明可在图1及图2中所示的电子设备10中使用的第二天线装置82。
第二天线装置82的构成部件的大部分参照图4A及图4B并与上述第一天线装置42的构成部件的大部分相同。因此,在第二天线装置82中,对与第一天线装置42相同的构成部件,标记与在第一天线装置42的相同构成部件上标记的参照标记相同的参照标记,并省略详细说明。
第二天线装置82与第一天线装置42不同之处在于,将磁性体66的层压芯部件容纳的芯壳84的构造。
芯壳84是合成树脂制,含有将在层压芯部件中离壳20的表面18最近的表面露出并容纳的主体84a和在主体84a中将使层压芯部件的上述表面露出的开口封闭的盖84b。
在芯壳84的外表面,在与层压芯部件的中央部对应的部分的长度方向两端形成了一对外侧突缘84c,在芯壳84的外表面的中央部,在一对外侧突缘84c之间卷绕导线而构成线圈68。
在芯壳84中,层压芯部件的两端部,即容纳磁性体66的一对线圈非卷绕部72的部分,在层压芯部件的第二组的多个长片76的长度方向两端部在与装饰板45相对的区域之间形成第一间隙86a,在层压芯部件的第二组的多个长片76的长度方向两端部在与后盖40相对的区域之间形成第二间隙86b,而且在层压芯部件的第一组的多个短片74的长度方向两端部在与后盖40相对的区域之间形成第三间隙86c。
芯壳84上还在芯壳84的长度方向的两端的每个上在与第一间隙86a、第二间隙86b及第三间隙86c对应的位置上形成了可从外部空间进入这些间隙的狭槽88a、88b及88c。
而且,这些经这些狭槽88a、88b及88c将箔体80插入到芯壳84的长度方向两端中每个的第一间隙86a、第二间隙86b及第三间隙86c中。
插入到第一间隙86a中的箔体80,在芯壳84中在层压芯部件的第二组的多个长片76的长度方向两端部与和装饰板45相对的区域磁连接。
插入到第二间隙86b中的箔体80,在芯壳84中在层压芯部件的第二组的多个长片76的长度方向两端部与和后盖40相对的区域磁连接。
插入到第三间隙86c中的箔体80,在芯壳84中在层压芯部件的第一组的多个短片74的长度方向两端部与和后盖40相对的区域磁连接。
经狭槽88a、88b及88c插入到第一间隙86a、第二间隙86b及第三间隙86c的每个中的箔体80的数量与箔体80的厚度和狭槽88a、88b及88c每个的高度和第一间隙86a、第二间隙86b及第三间隙86c每个的高度有关且可设定为从一个到多个。
(第三天线装置)
接着,参照图10A来说明可在图1及图2中所示的电子设备10中使用的第三天线装置92。
参照图4A及图4B,第三天线装置92的构成部件的大部分与上述第一天线装置42的构成部件的大部分相同。因此,在第三天线装置92中,对与第一天线装置42相同的构成部件,标记与在第一天线装置42的相同构成部件上标记的参照标记相同的参照标记,并省略详细说明。
第三天线装置92与第一天线装置42不同之处在于,没有芯壳78。磁性体66的层压芯部件的中央部的线圈卷绕部70的外表面上卷绕有线圈68。而且,在磁性体66的层压芯部件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的一对线圈非卷绕部72上在与装饰板45相对的区域,即在层压芯部件的多个长片76的第二组的两端部在与装饰板45相对的区域,粘贴一对箔体80,且一对箔体80沿一对线圈非卷绕部72的延伸方向延伸。
(第三天线装置的第一至第三变型例)
接着,参照图10B及图10C来说明可在图1及图2中所示的电子设备10中使用的第三天线装置92的第一至第三变型例。
第三天线装置92的第一至第三变型例每个的构成部件的大部分参照图4A及图4B并与上述第一天线装置42的构成部件的大部分相同。因此,在第三天线装置92的第一至第三变型例每个中,对与第一天线装置42相同的构成部件,标记与在第一天线装置42的相同构成部件上标记的参照标记相同的参照标记,并省略详细说明。
第三天线装置92的第一变型例与第三天线装置92不同之处在于,如图10B中实线所示,在磁性体66的层压芯部件的多个短片74的第一组的两端部在与后盖40相对的区域粘贴一对箔体80,且一对箔体80沿一对线圈非卷绕部72的延伸方向延伸。
第三天线装置92的第二变型例与第三天线装置92不同之处在于,如图10B中双点划线所示,在磁性体66的层压芯部件的多个长片76的第二组的两端部在与后盖40相对的区域粘贴一对箔体80,且一对箔体80沿一对线圈非卷绕部72的延伸方向延伸。
第三天线装置92的第三变型例与第三天线装置92不同之处在于,如图10C中实线所示,在作为磁性体66的层压芯部件的长度方向两端部的一对线圈非卷绕部72的外表面在与容纳空间14内周面相对的区域粘贴一对箔体80,且一对箔体80沿一对线圈非卷绕部72的延伸方向延伸。
(第四天线装置)
接着,参照图11A及图11B来说明可在图1及图2中所示的电子设备10中使用的第四天线装置102。
第四天线装置102的构成部件的大部分参照图4A及图4B并与上述第一天线装置42的构成部件的大部分相同。因此,在第四天线装置102中,对与第一天线装置42相同的构成部件,标记与在第一天线装置42的相同构成部件上标记的参照标记相同的参照标记,并省略详细说明。
第四天线装置102与第一天线装置42不同之处在于,没有芯壳78。磁性体66的层压芯部件的中央部的线圈卷绕部70的外表面上卷绕有线圈68。而且,层压芯部件将相互长度不同的例如非晶金属类磁性材料的薄板104层压多个而构成。在层压芯部件中,多个薄板104配置为长度最短的薄板104最接近后盖40,随着接近装饰板45而长度逐渐变长的多个薄板104被层叠。
再有,磁性体66的两端部的一对线圈非卷绕部72,即层压芯部件中的多个薄板104的两端部弯曲地配置为,离磁性体66的中央部的线圈卷绕部70远的各前端区域比离磁性体66的中央部的线圈卷绕部70近的各根部区域更接近装饰板45即更接近壳20的容纳空间14的开口16(参照图2)。
这样,可提高第四天线装置102的接收灵敏度。
在层压芯部件中离装饰板45最近且长度最长的薄板104的两端部可如图11B中所示那样接触或连接装饰板45的内表面。
这样,可不实质性增加在壳20的容纳空间14中由第四天线装置102所占的容量而增加磁性体66的表面积,因而可进一步提高第四天线装置102的接收灵敏度。
第四天线装置102中,还形成为,在从壳20的表面一侧观察磁性体66两端部的一对线圈非卷绕部72中的每个时,离磁性体66的中央部的线圈卷绕部70远的各前端区域的宽度比离磁性体66的中央部的线圈卷绕部70近的各根部区域的宽度小。
这样,可进一步缩小在壳20的容纳空间14中由第四天线装置102所占的容量。
(第五天线装置)
接着,参照图12A及图12B来说明可在图1及图2中所示的电子设备10中使用的第五天线装置106。
第五天线装置106的构成部件的大部分参照图4A及图4B并与上述第一天线装置42的构成部件的大部分相同。因此,在第五天线装置106中,对与第一天线装置42相同的构成部件,标记与在第一天线装置42的相同构成部件上标记的参照标记相同的参照标记,并省略详细说明。
第五天线装置106与第一天线装置42不同之处在于,没有芯壳78。磁性体66的层压芯部件的中央部的线圈卷绕部70的外表面上卷绕有线圈68。而且,层压芯部件将相互长度不同的例如非晶金属类磁性材料的薄板104层压多个而构成。在层压芯部件中,多个薄板104配置为长度最短的薄板104最接近后盖40,随着接近装饰板45而长度逐渐变长的多个薄板104被层叠。
再有,磁性体66的两端部的一对线圈非卷绕部72,即层压芯部件中的多个薄板104的两端部弯曲地配置为,离磁性体66的中央部的线圈卷绕部70远的各前端区域比离磁性体66的中央部的线圈卷绕部70近的各根部区域更接近装饰板45。
这样,可进一步提高第五天线装置106的接收灵敏度。
磁性体66的两端部的一对线圈非卷绕部72具备在一对线圈非卷绕部72的前端延长并在装饰板45的内表面上设置的一对薄膜状磁性部件108。一对薄膜状磁性部件108的每个可通过在装饰板45的内表面上粘贴例如非晶金属那样的磁性材料的薄膜或以各种公知方法形成,亦或涂抹磁性材料粉来形成。
而且,一对线圈非卷绕部72的前端即在层压芯部件中最接近装饰板45且长度最长的薄板104的两端通过具有磁性的粘接剂110而磁连接到一对薄膜状磁性部件108上。通过例如将磁性体粉混入不具有磁性的普通粘接剂中可提供具有磁性的粘接剂110。
这样,可不实质性增加在壳20的容纳空间14中由第五天线装置106所占的容量而增加磁性体66的表面积,因而可提高第五天线装置106的接收灵敏度。
而且,使用第五天线装置106的电子设备10制造容易。这是因为,在该电子设备10的制造工序中,可在相对于壳20的容纳空间14中的所定位置缩短除一对薄膜状磁性部件108外的长度的状态下设置第五天线装置106。
例如,在装饰板45内表面的所定位置处预先设置一对薄膜状磁性部件108。在壳20的容纳空间14中的所定位置处设置去除一对薄膜状磁性部件108的第五天线装置106。再有,在一对线圈非卷绕部72的前端即在层压芯部件中离装饰板45最近且长度最长的薄板104两端,在与装饰板45相对的区域涂抹具有磁性的粘接剂110。或者,在一对薄膜状磁性部件108的所定区域涂抹具有磁性的粘接剂110。而且,将装饰板45配置在壳20的容纳空间14的开口16的所定位置上,经具有磁性的粘接剂110而在一对线圈非卷绕部72的前端即在层压芯部件中离装饰板45最近且长度最长的薄板104的两端,使与装饰板45相对的区域接触装饰板45内表面的一对薄膜状磁性部件108的所定区域。
(第六天线装置)
接着,参照图13A及图13B来说明可在图1及图2中所示的电子设备10中使用的第六天线装置112。
第六天线装置112的构成部件的大部分参照图4A及图4B并与上述第一天线装置42的构成部件的大部分相同。因此,在第六天线装置112中,对与第一天线装置42相同的构成部件,标记与在第一天线装置42的相同构成部件上标记的参照标记相同的参照标记,并省略详细说明。
第六天线装置112与第一天线装置42不同之处在于,没有芯壳78。磁性体66的层压芯部件的中央部的线圈卷绕部70的外表面上卷绕有线圈68。而且,层压芯部件将相互长度相同的例如非晶金属类磁性材料的短片74层压多个而构成。
再有,磁性体66的两端部的一对线圈非卷绕部72,即层压芯部件中的多个短片74的两端部弯曲地配置为,离磁性体66的中央部的线圈卷绕部70远的各前端区域比离磁性体66的中央部的线圈卷绕部70近的各根部区域更接近装饰板45。
这样,可进一步提高第六天线装置112的接收灵敏度。
磁性体66的两端部的一对线圈非卷绕部72具备在一对线圈非卷绕部72的前端延长并在装饰板45的内表面上设置的一对薄膜状磁性部件114。一对薄膜状性部件114的每个可通过在装饰板45的内表面上粘贴例如非晶金属那样的磁性材料的薄膜或以各种公知方法形成,亦或涂抹磁性材料粉来形成。
而且,一对线圈非卷绕部72的前端即在层压芯部件中最接近装饰板45的短片74的两端通过磁垫片116而磁连接到一对薄膜状磁性部件114上。磁垫片116由例如非晶金属或铁酸盐亦或坡莫合金那样的具有磁性的材料形成。
磁垫片116粘贴在相应的线圈非卷绕部72的前端,即在层压芯部件中离装饰板45最近的短片74的相应末端及相应的薄膜状磁性部件114中任一方或双方上。
这样,可不实质性增加在壳20的容纳空间14中由第六天线装置112所占的容量而增加磁性体66的表面积,因而可提高第六天线装置112的接收灵敏度。
而且,使用第六天线装置112的电子设备10制造容易。这是因为,在该电子设备10的制造工序中,可在相对于壳20的容纳空间14中的所定位置缩短除一对薄膜状磁性部件114外的长度的状态下设置第六天线装置112。
例如,在装饰板45内表面的所定位置处预先设置一对薄膜状磁性部件114。在壳20的容纳空间14中的所定位置处设置去除一对薄膜状磁性部件114的第六天线装置112。再有,在一对线圈非卷绕部72的前端即在层压芯部件中离装饰板45最近的短片74两端,在与装饰板45相对的区域粘贴磁垫片116。或者,在一对薄膜状磁性部件114的所定区域粘贴磁垫片116。而且,将装饰板45配置在壳20的容纳空间14的开口16的所定位置上,经磁垫片116而在一对线圈非卷绕部72的前端即在层压芯部件中离装饰板45最近的短片74的两端,使与装饰板45相对的区域接触装饰板45内表面的一对薄膜状磁性部件114的所定区域。
(第二至第六天线装置82、92、102、106及112的各变型例)
上述第二至第六天线装置82、92、102、106及112的各磁性体66的中央部的线圈卷绕部70上直接卷绕线圈68,但由用例如合成树脂那样的导磁率材料形成的覆盖体来覆盖,也可在该覆盖体上卷绕线圈68。
(磁性体66的变型例)
上述第二至第六天线装置82、92、102、106及112的各磁性体66含有层压芯部件,但也可以是与层压芯部件不同、由例如非晶金属或铁酸盐亦或坡莫合金那样的具有磁性的材料一体化成形的芯部件。
本领域技术人员将容易地获知其它优点和改进。因此,本发明的较宽方面并不限于此处所示及所述的具体细节和代表性实施例。因此,可得到多种改进型而不偏离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价物所限定的总发明构思的主旨或范围。
本申请基于2005年12月8日提交的日本第2005-354239号专利申请并要求其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参考并入此处。
Claims (14)
1.一种天线装置,设置在电子设备的壳内,上述壳包含容纳天线装置的容纳空间和形成了可从外部空间进入该容纳空间内的开口的表面,其特征在于:
上述天线装置具备磁性体及在上述磁性体上卷绕的线圈;
上述磁性体包含卷绕有上述线圈的线圈卷绕部分和从上述线圈卷绕部分的两端突出且没有卷绕上述线圈的、与上述线圈卷绕部分磁连接的一对线圈非卷绕部分;而且,
至少一个线圈非卷绕部分从根部向前端弧状弯曲使得在容纳于上述容纳空间中时从上述壳的表面观察为沿上述容纳空间的内周面延伸,
上述磁性体具备芯部件,该芯部件包含上述线圈卷绕部分和上述一对线圈非卷绕部分,
上述芯部件具备层压芯部件,该层压芯部件包含分别由磁性材料形成且相互层压的多个薄板;
上述层压芯部件的上述多个薄板分为其长度方向的长度互不相同的多个组;
上述层压芯部件的上述多个薄板的上述多个组组合为,在上述天线装置容纳在上述电子设备的上述壳的上述容纳空间中时,上述长度沿上述容纳空间的深度方向从离上述壳的上述表面最近的组到离上述壳的上述表面最远的组阶梯状减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天线装置容纳于上述电子设备的上述壳的上述容纳空间中的期间从上述壳的上述表面观察时,各上述线圈非卷绕部分制成为离上述线圈卷绕部分的上述两端的每个远的前端区域的宽度比离上述线圈卷绕部分的上述两端的每个近的根部区域的宽度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各上述线圈非卷绕部分弯曲配置为,在上述天线装置容纳于上述电子设备的上述壳的上述容纳空间中时,离上述线圈卷绕部分的上述两端的每个远的前端区域比离上述线圈卷绕部分的上述两端的每个近的根部区域更接近上述壳的上述表面。
4.一种天线装置,设置在电子设备的壳内,上述壳包含容纳天线装置的容纳空间和形成了可从外部空间进入该容纳空间内的开口的表面,其特征在于:
上述天线装置具备磁性体及在上述磁性体上卷绕的线圈;
上述磁性体包含卷绕有上述线圈的线圈卷绕部分和从上述线圈卷绕部分的两端突出且没有卷绕上述线圈的、与上述线圈卷绕部分磁连接的一对线圈非卷绕部分;而且,
至少一个线圈非卷绕部分从根部向前端弧状弯曲使得在容纳于上述容纳空间中时从上述壳的表面观察为沿上述容纳空间的内周面延伸,
各上述线圈非卷绕部分形成为,在上述天线装置容纳于上述电子设备的上述壳的上述容纳空间中时,离上述线圈卷绕部分的上述两端的每个远的前端区域的沿上述容纳空间的深度方向的尺寸比离上述线圈卷绕部分的上述两端的每个近的根部区域的沿上述容纳空间的深度方向的尺寸小。
5.一种天线装置,设置在电子设备的壳内,上述壳包含容纳天线装置的容纳空间和形成了可从外部空间进入该容纳空间内的开口的表面,其特征在于:
上述天线装置具备磁性体及在上述磁性体上卷绕的线圈;
上述磁性体包含卷绕有上述线圈的线圈卷绕部分和从上述线圈卷绕部分的两端突出且没有卷绕上述线圈的、与上述线圈卷绕部分磁连接的一对线圈非卷绕部分;而且,
至少一个线圈非卷绕部分从根部向前端弧状弯曲使得在容纳于上述容纳空间中时从上述壳的表面观察为沿上述容纳空间的内周面延伸,
上述线圈卷绕部分具备芯部件,
上述一对线圈非卷绕部分具备在从上述线圈卷绕部分的上述芯部件的两端向外方向突出的同时与上述芯部件的两端磁连接的一对箔体,
各上述一对箔体的导磁率比上述芯部件的导磁率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各上述一对箔体包含非晶金属。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子设备的上述容纳空间的上述开口由装饰板封闭,
上述磁性体的上述一对线圈非卷绕部分的每个皆具备在上述装饰板的内表面上设置的薄膜状磁性部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磁性体的上述一对线圈非卷绕部分的每个的上述薄膜状磁性部件与上述一对线圈非卷绕部分的每个的的前端通过具有磁性的粘接剂磁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磁垫片,其存在于上述磁性体的上述一对线圈非卷绕部分的每个的上述薄膜状磁性部件与上述磁性体的上述一对线圈非卷绕部分的每个的前端之间,且将上述磁性体的上述一对线圈非卷绕部分的每个的上述薄膜状磁性部件与上述磁性体的上述一对线圈非卷绕部分的每个的前端磁连接。
10.一种天线装置,设置在电子设备的壳内,上述壳包含容纳天线装置的容纳空间和形成了可从外部空间进入该容纳空间内的开口的表面,其特征在于:
上述天线装置具备磁性体及在上述磁性体上卷绕的线圈;
上述磁性体包含卷绕有上述线圈的线圈卷绕部分和从上述线圈卷绕部分的两端突出且没有卷绕上述线圈的、与上述线圈卷绕部分磁连接的一对线圈非卷绕部分;而且,
至少一个线圈非卷绕部分从根部向前端弧状弯曲使得在容纳于上述容纳空间中时从上述壳的表面观察为沿上述容纳空间的内周面延伸,
上述线圈卷绕部分具备芯部件,
上述一对线圈非卷绕部分具备在从上述线圈卷绕部分的上述芯部件的两端向外方向突出的同时与上述芯部件的两端磁连接的至少一对箔体,
还具备容纳上述芯部件且在其上卷绕有上述线圈的合成树脂制的芯壳,而且,上述至少一对箔体通过上述芯壳与上述芯部件的两端磁连接。
11.一种天线装置,设置在电子设备的壳内,上述壳包含容纳天线装置的容纳空间和形成了可从外部空间进入该容纳空间内的开口的表面,其特征在于:
上述天线装置具备磁性体及在上述磁性体上卷绕的线圈;
上述磁性体包含卷绕有上述线圈的线圈卷绕部分和从上述线圈卷绕部分的两端突出且没有卷绕上述线圈的、与上述线圈卷绕部分磁连接的一对线圈非卷绕部分;而且,
至少一个线圈非卷绕部分从根部向前端弧状弯曲使得在容纳于上述容纳空间中时从上述壳的表面观察为沿上述容纳空间的内周面延伸,
上述线圈卷绕部分具备芯部件,
上述一对线圈非卷绕部分具备在从上述线圈卷绕部分的上述芯部件的两端向外方向突出的同时与上述芯部件的两端磁连接的至少一对箔体,
还具备容纳上述芯部件且在其上卷绕有上述线圈的合成树脂制的芯壳,在上述芯壳和上述芯部件的上述两端之间产生间隙,而且,
上述至少一对箔体插入到上述芯壳和上述芯部件的上述两端之间的间隙中。
12.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具备:
壳,其包含容纳空间和形成了可从外部空间进入该容纳空间内的开口的表面;
天线装置,其容纳于上述壳的上述容纳空间内;
电路单元,其容纳于上述壳的上述容纳空间内,并与上述天线装置电连接,以从上述天线装置输入的信号为基础进行控制;以及
装饰板,其封闭上述开口,
上述天线装置具备磁性体及在上述磁性体上卷绕的线圈;
上述磁性体包含卷绕有上述线圈的线圈卷绕部分和从上述线圈卷绕部分的两端突出且没有卷绕上述线圈的、与上述线圈卷绕部分磁连接的一对线圈非卷绕部分;而且,
至少一个线圈非卷绕部分从根部向前端弧状弯曲使得在容纳于上述容纳空间中时从上述壳的表面观察为沿上述容纳空间的内周面延伸,
上述磁性体的上述一对线圈非卷绕部分具备在上述装饰板的内表面上设置的薄膜状磁性部件,
具备磁垫片,其存在于上述磁性体的上述一对线圈非卷绕部分的每个的上述薄膜状磁性部件与上述磁性体的上述一对线圈非卷绕部分的每个的前端之间,且将上述磁性体的上述一对线圈非卷绕部分的每个的上述薄膜状磁性部件与上述磁性体的上述一对线圈非卷绕部分的每个的前端磁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路单元包含计时电路,该计时电路产生以从上述天线装置输入的信号为基础进行控制的时间信号。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上述壳具备安装一条表带的两端或一对表带的基端的一对带安装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5-354239 | 2005-12-08 | ||
JP2005354239 | 2005-12-08 | ||
JP2005354239 | 2005-12-08 | ||
JP2006268049 | 2006-09-29 | ||
JP2006-268049 | 2006-09-29 | ||
JP2006268049A JP4415195B2 (ja) | 2005-12-08 | 2006-09-29 | アンテナ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979953A CN1979953A (zh) | 2007-06-13 |
CN1979953B true CN1979953B (zh) | 2011-11-09 |
Family
ID=381310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6101645803A Active CN1979953B (zh) | 2005-12-08 | 2006-12-07 | 天线装置及具备天线装置的电子设备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5003724B2 (zh) |
CN (1) | CN1979953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1089863A (ja) * | 2009-10-22 | 2011-05-06 | Seiko Epson Corp | 電子時計 |
JP2011089916A (ja) * | 2009-10-23 | 2011-05-06 | Seiko Epson Corp | アンテナ内蔵式電子時計 |
KR101724622B1 (ko) * | 2014-06-19 | 2017-04-07 | 주식회사 아모그린텍 | 저주파 안테나, 그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 키레스 엔트리 시스템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134188A (en) * | 1997-08-08 | 2000-10-17 | Junghans Uhren Gmbh | Antenna for a radio-controlled wristwatc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4235701A (ja) * | 2003-01-28 | 2004-08-19 | Casio Comput Co Ltd | アンテナ及びアンテナを備えた腕時計 |
JP3925552B2 (ja) * | 2003-05-09 | 2007-06-06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無線通信機能付電子時計 |
JP2005065151A (ja) * | 2003-08-20 | 2005-03-10 | Hitachi Metals Ltd | アンテナ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電波腕時計、キーレスエントリーシステム、rfidタグ及びそのシステム |
-
2006
- 2006-12-07 CN CN2006101645803A patent/CN1979953B/zh active Active
-
2009
- 2009-06-03 JP JP2009133579A patent/JP5003724B2/ja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134188A (en) * | 1997-08-08 | 2000-10-17 | Junghans Uhren Gmbh | Antenna for a radio-controlled wristwatch |
Non-Patent Citations (2)
Title |
---|
JP特开2004-235701A 2004.08.19 |
JP特开2005-265782A 2005.09.29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5003724B2 (ja) | 2012-08-15 |
JP2009201147A (ja) | 2009-09-03 |
CN1979953A (zh) | 2007-06-1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436372B2 (en) | Antenna device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comprising the antenna device | |
CN100495255C (zh) | 天线内置式电子表 | |
CN1757136B (zh) | 天线及采用它的电波表、无键输入系统及rfid系统 | |
CN101154765B (zh) | 电子仪器和电子钟表 | |
US8040287B2 (en) | Radio wave receiving device with magnetic drive unit and antenna structur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using the radio wave receiving device | |
US20090305657A1 (en) | Antenna device and radio wave-using apparatus | |
CN101361224A (zh) | 天线装置和无线电波控制的时钟 | |
JP2012163516A (ja) | アンテナ内蔵式電子時計 | |
CN1979953B (zh) | 天线装置及具备天线装置的电子设备 | |
JP2006153752A (ja) | アンテナ内蔵式電子時計 | |
JP2006333183A (ja) | アンテナ及び電子機器 | |
JP4273900B2 (ja) | アンテナ内蔵式電子時計 | |
JP6424634B2 (ja) | 時計用ムーブメントおよび時計 | |
JPWO2018092584A1 (ja) | タグ内蔵時計及びタグ内蔵時計の真贋判定方法 | |
JP5712695B2 (ja) | アンテナ内蔵式電子時計 | |
JP2005077361A (ja) | アンテナ内蔵式電子時計 | |
JP2012154768A (ja) | 電子時計 | |
JP5332796B2 (ja) | アンテナ内蔵式電子時計 | |
JP2011089916A (ja) | アンテナ内蔵式電子時計 | |
JP2005049154A (ja) | アンテナ内蔵式電子時計 | |
JP5716470B2 (ja) | アンテナ内蔵式電子時計 | |
JP2011069764A (ja) | アンテナ内蔵式電子時計 | |
JP2012194093A (ja) | アンテナ内蔵式電子時計 | |
JP2011089863A (ja) | 電子時計 | |
JP2005062163A (ja) | アンテナ内蔵式電子時計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