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936439B - 空调设备 - Google Patents

空调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936439B
CN1936439B CN2006101100731A CN200610110073A CN1936439B CN 1936439 B CN1936439 B CN 1936439B CN 2006101100731 A CN2006101100731 A CN 2006101100731A CN 200610110073 A CN200610110073 A CN 200610110073A CN 1936439 B CN1936439 B CN 193643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grid
rib
fil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61011007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936439A (zh
Inventor
宋昌铉
李浩范
朴钟勋
姜东勋
高江明
方基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LG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05008839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0674276B1/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05008838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1211278B1/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05008838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0765569B1/ko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LG Electronics Inc
Publication of CN19364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364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9364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3643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6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purification, e.g. by filtering; by sterilisation; by ozonis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 Filtering Of Dispersed Particles In Ga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空调设备。该空调设备包括具有室内空气吸入孔的盖组件、对通过室内空气吸入孔抽吸的室内空气进行净化的过滤器组件和格栅。格栅包括排放格栅和排气格栅,其中排放格栅形成在侧面上,用于把通过过滤器组件净化的室内空气排放到室内区域,而排气格栅用于把室内空气排放到室外区域。风扇组件朝格栅抽取室内或者室外空气。后板联接到格栅上。该后板包括形成在一个侧部用于引入室外空气的吸入孔和形成在吸入孔旁边用于把室内空气排放到室外区域的排气孔。

Description

空调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调器,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可提供通风和空气净化两种功能的空调设备。
背景技术
当有生命的物体在封闭空间呼吸时,二氧化碳随时间逐渐增加,因此对于有生命的物体来说,在封闭空间呼吸变得更加困难。为此,例如许多人在其中一起工作的办公室或者汽车内部的封闭空间应该定期通风。通风系统通常用于此目的。
同时,空气净化器用于从室内空气中除去杂质。大多数商用的空气净化器是在使用时放置在地板上的立式空气净化器。然而,由于立式空气净化器位于地板上,因此例如灰尘的漂浮杂质不能有效地除去。此外,儿童或者婴儿经常通过摔落或者不正确操作该立式空气净化器而破坏它。
此外,尽管利用空气净化器可将漂浮杂质和气味从空气中除掉,但不能利用该空气净化器减少二氧化碳。为此,用户为了通风不得不定期打开窗户或者门。
为了消除手动通风的不便,可同时安装空气净化器和通风系统。然而,购买和操作这两个设备增加了成本。
另外,相关技术的空气净化器和通风系统具有复杂的气流结构。因而,空气不能流畅地循环,使气流产生损失。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涉及一种这样的空调设备,其中该空调设备基本上克服由于现有技术的限制和缺陷导致的一个或多个问题。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提供通风和空气净化两种功能的空调设备。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这样的空调设备,它可安装在天花板或者墙壁上,用于有效地去掉浮灰,并阻止了由儿童或者婴儿导致的下落或者破坏。
本发明的还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这样的空调设备,它在通风模式以及净化模式利用过滤器净化空气,从而供应清洁空气。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这样的空调设备,它具有改进的气流通道,用于使在通风模式和净化模式下流动损失最小化。
本发明的其他优点、目的和特征将一部分在随后的描述中说明,一部分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在研究以下描述后显而易见,或者可从发明实践中获知。通过在书面描述和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具体指出的结构,可实现和获得本发明的这些目的和其他优点。
为实现根据在这里包含和概括描述的本发明的目的的这些和其他优点,提供一种空调设备,该空调设备包括:包括室内空气吸入孔的盖组件:对通过室内空气吸入孔抽吸的室内空气进行净化的过滤器组件;包括排放格栅和排气格栅的格栅,其中排放格栅形成在侧面上,用于把通过过滤器组件净化的室内空气排放到室内区域,而排气格栅用于把室内空气排放到室外区域;朝格栅抽取室内或者室外空气的风扇组件;以及联接到格栅上的后板,该后板包括形成在一个侧部用于引入室外空气的吸入孔和形成在吸入孔旁边用于把室内空气排放到室外区域的排气孔.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的空调设备包括:主体,该主体包括具有室内空气吸入孔的前盖、具有用于排放穿过室内空气吸入孔吸入的室内空气的排放格栅的格栅以及联接格栅顶部的后板;以及使主体可拆卸地安装在天花板或者墙壁上的安装元件。
在本发明的又一个方面,提供的空调设备包括:包括形成在一侧的吸入孔、排气孔和导线贯穿孔的后板;沿着后板底面边缘可拆卸地安装用于引导空气排放的排放引导件;安装在后板底面上的电机组件;连接到电机组件上的鼓风扇。
在本发明的又一个方面,提供的空调设备包括:控制箱安装在其上预定位置的格栅,该格栅包括形成在侧部上的排放格栅;可联接到格栅下部的盖引导件;可拆卸地联接到盖引导件一侧的控制板;联接到盖引导件下部并在中心部包括室内空气吸入孔的前盖;以及遮蔽格栅一部分的遮蔽元件。
在本发明的还一个方面,提供的空调设备包括:包括排放格栅、形成在内底面上的过滤器壳体、以及形成在上部上的空气引导件的格栅;堆叠在过滤器壳体内部的过滤器;以及联接到格栅底面的盖引导件。
在本发明的又一个方面,提供的空调设备包括:包括过滤器容纳在其中的过滤器壳体的格栅、形成在过滤器壳体外表面上的联接凸耳和形成在边缘上的联接肋;包括壳体和覆盖该壳体的顶盖的控制箱,该壳体通过联接凸耳和联接肋安装在格栅底面上;以及安装在格栅上部上用于抽吸空气的风扇。
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的上述一般描述和以下详细描述是示范性和说明性的,是用来提供对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进一步说明的。
附图说明
包括的附图提供了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结合和构成本申请一部分,这些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来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在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具有通风和空气净化功能的空调设备的透视图;
图2为图1所示空调设备的分解透视图;
图3为图1所示空调设备的竖直剖视图;
图4为根据本发明的空调设备前盖的前透视图;
图5为图4所示前盖的后透视图;
图6为沿着图5直线I-I′的剖视图,其中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吸板驱动结构的第一实施例;
图7为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吸板驱动结构第二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8为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吸板驱动结构第三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9为根据本发明的空调设备盖引导件的透视图;
图10为根据本发明的空调设备控制面板的前透视图;
图11为图10所示控制面板的后透视图;
图12为根据本发明的空调设备格栅的俯视透视图;
图13和14为图12中所示格栅的仰视透视图;
图15为具有安装其上的过滤器的格栅的仰视透视图;
图16为图14的部分A的放大透视图,其中示出了在控制箱与格栅联接前的格栅;
图17为图14的部分A的放大透视图,其中示出了在控制箱与格栅联接后的格栅;
图18为根据本发明的空调设备管套的俯视透视图;
图19为图18所示管套的仰视透视图;
图20为当前盖、盖引导件和过滤器去掉时该空调设备的仰视透视图;
图21为沿着图20中直线II-II′的剖视图;
图22为根据本发明的空调设备过滤器的分解透视图;
图23为根据本发明的空调设备安装杆的前透视图;
图24为图23所示安装棒的后透视图;
图25为根据本发明的空调设备后板的仰视透视图;
图26为在图25所示后板的俯视透视图;
图27为沿着图25中直线III-III′的剖视图;
图28为根据本发明的后板的分解透视图;
图29为根据本发明的空调设备遮蔽元件的透视图;
图30为根据本发明的具有遮蔽元件的空调设备的仰视透视图;
图31为示出了本发明空调设备安装壳体的第一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32为示出了本发明空调设备安装壳体的第二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3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把空调设备安装在建筑物内的第一实施例;
图34为示出了在通风模式的空调设备气流的分解透视图;
图35为示出了在净化模式的空调设备气流的仰视透视图;
图3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把空调设备安装在建筑物内的第二实施例;以及
图3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连接到热回收通风机的空调设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参照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其中在附图中示出了这些优选实施例的实例。
图1为根据本发明具有通风和空气净化功能的空调设备的透视图,图2为空调设备10的分解透视图,以及图3为空调设备10的竖直剖视图。
参见图1到3,空调设备10设计成能提供通风和空气净化两种功能。空调设备10包括:在中心部分具有吸气孔的前盖11;前盖11安装在其上的盖引导件12;在横向侧部具有净化空气排放孔,同时盖引导件12可滑动安装在其上的格栅14;布置在格栅14下部以从空气中除去杂质和气味的过滤器13;联接到格栅14下缘的控制箱19;可拆卸联接到盖引导件12下部的控制板21;以及有选择地遮蔽形成在格栅14横向侧部上的清洁空气排放孔的遮蔽元件23。详细地说,主印刷电路板(PCB)衬底布置在控制箱19内,用于控制空调设备10的运行,而显示PCB衬底安装在控制板21后表面一侧,用于显示空调设备10的运行状态。当空调设备10安装在墙壁和天花板之间时,格栅14面向墙壁的清洁空气排放孔被遮蔽元件23遮蔽。在这种情况下,空气穿过位于格栅14前部和相对侧的排放孔排出。
空调设备10还包括布置在过滤器13上面用于把室内空气或者室外空气抽取到空调设备10内的风扇15、可拆卸地联接到格栅14下部用于引导风扇15抽吸的空气的管套145、驱动风扇15的风扇电机20以及具有连接到排气管道和供应管道的一侧的后板16。风扇电机20安装在后板16上。
空调设备10还包括:安装在后板16顶面上用于加强后板16的基板22、联接到后板16一侧用于使后板16容易连接到排气管道以及供应管道上的安装壳体17,以及可拆卸地联接到后板16顶部用于使后板16轻易地安装在墙壁或者天花板上的安装杆18。
在下文中将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当空调设备10安装在天花板上时该空调设备10的运行。
当空调设备10安装在天花板上时,前盖11面对地板。在这个状态下,当选择净化模式时,风扇15由风扇电机20驱动。然后,穿过形成在前盖11内的室内空气吸入孔111(参考图3),室内空气通过风扇15的操作吸入到空调设备10内。优选的是,风扇15可以是离心式风扇,其中该离心式风扇在它的轴向吸入空气并在其径向排放空气。吸入的空气穿过过滤器13,从而杂质可从空气中除掉。在过滤器13后面,空气通过管套145被引导到格栅14顶部,在那里空气还通过空气引导件144(参考图12)进一步被引导到形成在格栅14侧部上的排放格栅141(参考图13)。穿过排放格栅141,空气排回到室内区域。
当选择通风模式时,室内空气穿过形成在格栅14侧面上的排气格栅148(参考图13)吸入空调设备10,然后被引导到与空调设备10连接的排气管道32(参考图34)。同时,室外空气穿过与空调设备10连接的供应管道31(参考图34)吸入该空调设备10内。吸入的室外空气穿过过滤器13,并从空调设备10穿过格栅14的排放格栅141排放到室内区域。
下面参照附图更充分地描述空调设备10的结构。
图4为根据本发明的空调设备前盖11的前透视图,而图5为前盖11的后透视图。
参见图4和5,前盖11包括:具有预定尺寸并形成在中心部分的吸板112、面对吸板112使空气从吸板112的一侧流动的室内空气吸入孔111、形成在角部的遥控信号接收孔113、与该遥控信号接收孔113隔开预定距离并以预定间隔布置的多个透光窗口116、从后表面相邻角部伸出的铰链115、形成在后表面与铰链115相对侧上的多个联接钩114、形成在后表面角部上的探测肋118,以及被固定到后表面边缘上的保险环连接元件117。
更详细地说,吸板112可从前盖11的前表面伸出。室内空气吸入孔111形成在伸出吸板112的侧部中。吸板112可沿竖直方向或者水平方向滑动地安装在前盖11上,或者可旋转地安装在前盖11上,以便有选择地打开室内空气吸入孔111。在后面将参考附图充分地描述这个结构。
铰链115从前盖11后表面伸出预定长度。当前盖11联接到盖引导件12上时,铰链115的一个端部滑动到盖引导件12的前表面内,并且形成在前盖11后表面上的多个联接钩114插入到盖引导件12的前表面内。
探测肋118用于关闭报警灯,其中该报警灯指示过滤器清洁的时间.更详细地说,通常,空调设备10的过滤器13应该每隔大约2400小时清洁.为了通知用户过滤器清洁的时间,空调设备10的控制器控制LED闪烁.当用户注意LED闪烁并打开前盖11来清洁或者更换过滤器13时,空调设备10的控制器探测到前盖11打开.当前盖11再次关闭时,控制器关掉LED.更详细地说,当前盖11相对于空调设备10关闭时,探测肋118被插入形成在盖引导件12前表面上的探测肋孔129中(参考图9).在盖引导件12的后表面上探测肋孔129的周围,安装过滤器更换探测传感器(未示出),用于通过感测探测肋118是否被插入探测肋孔129内来探测前盖11打开和关闭.为此,当前盖11通过接收来自过滤器更换探测传感器的相应信号打开和关闭时,空调设备10的控制器可关掉报警LED.
遥控信号接收孔113具有预定直径,并穿过前盖11形成,从而来自遥控器的信号可穿过遥控信号接收孔113容易地传输到遥控信号接收器(随后描述)。与遥控信号接收孔113相邻的透光窗口116是半透明的。更详细地说,透光窗口116通过在前盖11后表面形成凹穴来形成,从而从PCB衬底的LED发出的光可部分穿过具有较薄厚度的透光窗口116传输。
保险环连接元件117与安装在盖引导件12内表面上的保险环128(参考图9)连接。这样,当空调设备10安装在墙壁或者天花板上以及用户将前盖11从空调设备10拉开以将其打开时,阻止了前盖11落到地板上。
同时,通过把铰链115插入到形成在盖引导件12下端部的孔121内(参考图9),以及通过朝向盖引导件12按压前盖11以把联接钩114插入形成在盖引导件12上的联接孔122内(参考图9),前盖11可联接到该盖引导件12上。
图6为沿着图5直线I-I′的剖视图,其中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吸板驱动结构的第一实施例。
参见图6,吸板驱动结构设置有前盖11、可移动地安装在前盖11的中心部上的吸板112,以及驱动吸板112的驱动电机M。
详细地说,驱动电机M与吸板112连接。优选的是,驱动电机M可在双向旋转。室内空气吸入孔111不比吸板112大,从而室内空气吸入孔111可完全由该吸板112封闭。
当在此结构中选择通风模式时,风扇15被驱动以吸入室外空气,而操作驱动电机M来提升吸板112。也就是说,在通风模式中,室内空气吸入孔111由被提升的吸板112可靠地封闭。室外空气通过风扇15从连接到空调设备10的供应管道31被吸入,然后室外空气穿过用于净化的过滤器13。净化的室外空气穿过形成在格栅14侧面上的排放格栅141排放到室内区域。在通风模式中,由于室内空气吸入孔111被吸板112完全封闭,因此室内空气没有被吸入到空调设备10内以便穿过该过滤器13。相反,室内空气穿过排气格栅148被吸入空调设备10内,并直接地排放到连接到空调设备10的排气管道32。
同时,在净化模式中,驱动电机M反向旋转,以向下移动吸入孔,用于打开该室内空气吸入孔111。这样,室内空气可穿过室内空气吸入孔111而被引入空调设备10内。引入的室内空气在穿过过滤器13时被净化,然后穿过格栅14的排放格栅141被排回到室内区域。
当空调设备10不使用或者暂时闲置时,吸板112被驱动电机M提升。也就是说,当空调设备10不使用时,室内空气吸入孔111由吸板112完成封闭,从而例如灰尘的外来物质不能到达过滤器13并附着到过滤器13。
图7为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吸板驱动结构第二实施例的剖视图。
参见图7,吸板驱动结构的特征在于,至少一个吸板112a可枢转地安装到前盖11上。
详细地说,吸板112a的一端利用铰链等部件可旋转地安装在前盖11上,并设置驱动电机M以使吸板112a旋转.如果一个吸板112a安装在前盖11上,则吸板112a与室内空气吸入孔111具有相同尺寸.此外,吸板112a的一端可旋转地安装在室内空气吸入孔111的边缘上,吸板112a通过驱动电机M前后旋转.
两个或更多吸板112a可安装在前盖11上。例如,如图7所示,如果两个吸板112a安装在前盖11上,则两吸板112a的一端分别可旋转地安装在室内空气吸入孔111的边缘上。当室内空气吸入孔111封闭时,吸板112a的另一端部彼此接触,从而室内空气不能通过室内空气吸入孔111引入。
吸板112a可通过控制驱动电机M的操作打开预定角度。吸板112a的张开角度可由用户人工设定,或者由控制器自动设定。例如,当风扇15的速度设置成较高RPM时,吸板112a的张开角度可增大。相反,当风扇15的速度设置成较低RPM时,吸板112a的角度可减小。该操作可利用微型电子计算机控制。
图8为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吸板驱动结构第三实施例的剖视图。
参见图8,吸板驱动结构的特征在于至少一个吸板可在前盖上水平移动以便启闭室内空气吸入孔。
详细地说,吸板驱动结构设置有:在中心部分上具有室内空气吸入孔111的前盖11、安装在前盖11顶面上并可在水平方向移动的吸板112b,以及驱动吸入板112b的驱动电机M。
更详细地说,象在图7所示实施例中那样,一个或多个吸板112b可安装在前盖11上。优选的是,两个吸板112b可安装在前盖11上。每个吸板112b由驱动电机M水平地移动,用于启闭室内空气吸入孔111。一个驱动电机M可驱动所有的吸板112b,或者多个驱动电机M可分别地驱动吸板112b。
例如,当使用两个吸板112b并且用户选择通风模式或者关闭空调设备10时,电机M旋转,以把两个吸板112b移动到室内吸入孔111的中心,直到两个吸板112b的引导端部彼此接触,以便关闭室内空气吸入孔111。
此外,象在图7中实施例一样,室内空气吸入孔111可通过控制吸板112b的运动打开到期望程度。
此外,吸板112b可具有略微比室内空气吸入孔111较大的尺寸。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当室内空气吸入孔111由吸板112b完全关闭时,吸板112b也位于室内空气吸入孔111上面。做为选择的是,吸板可具有与室内空气吸入孔111相同的尺寸。在这种情况下,当吸板112b被完全关闭以遮蔽室内空气吸入孔111时,吸板112b可向下插入到室内空气吸入孔111内。也就是说,当室内空气吸入孔111由吸板112b完全关闭时,吸板112b可与前盖11齐平。这样,前盖11的外表面看起来是平滑的。
除上述实施例外,各种其他结构可应用于本发明,用于有选择地关闭室内空气吸入孔111。这种修改和变化被归入本发明范围内。
图9为根据本发明的空调设备10的盖引导件12的透视图。
参见图9,当装配时,前盖11安装在盖引导件12上,而控制板21可拆卸地联接到盖引导件12的顶部上。联接到盖引导件12的控制板21包括用于显示空调设备10工作状态的显示窗口211和具有LED并安装在显示窗口211相对侧上的显示PCB衬底。
详细地说,盖引导件12形成n状.盖引导件12包括:形成在两端用于接收前盖11铰链115的铰链孔121;形成在顶面上用于接收前盖11联接钩114的联接孔122;形成在顶面上用于接收控制板21的控制板接收部分123;以及形成在一端用于可滑动接收格栅14联接肋148a(参考图13)的滑动凹槽124.
盖引导件12还包括:从下端伸出并折弯的多个加强肋125;形成在角部用于接收前盖11探测肋118的探测肋孔129;形成在内缘上用于与控制板21的联接突片212(参考图10)联接的联接凸耳127;形成在控制板接收部分123附近用于与控制板21的联接肋212a(参考图10)联接的联接孔127a;连接到内表面的保险环128;以及从侧边缘伸出用于与格栅14的联接突片142(参考图12)联接的突片钩126。
详细地说,盖引导件12与前盖11一起形成空调设备10的前侧。换句话说,当空调设备10安装在天花板上时,盖引导件12和前盖11形成空调设备10的底侧。盖引导件12阻止进入空调设备10的空气穿过该空调设备10侧面漏出,从而空气可被引导到过滤器13。
控制板21可拆卸地安装在盖引导件12的前上部。控制箱19安装在盖引导件12的一侧上,与控制板21相对。也就是说,控制箱19布置在盖引导件12和隔栅14之间。因此,为了修理,控制箱19可通过除去控制板21而不是完全拆卸盖引导件12而轻易地拆开。
通过把格栅14的联接肋148a滑动插入到形成在盖引导件12折弯端上的滑动槽124,并通过把格栅14的联接突片142联接到从盖引导件12侧缘伸出的突片钩126,该盖引导件12可联接到格栅14上。然后,从盖引导件12内缘伸出的加强肋125联接到格栅14。
此外,如上所述,通过把前盖11的铰链115插入到盖引导件12的铰链孔121内,并把前盖11的联接钩114插入到盖引导件12上的联接孔122内,前盖11可联接到该盖引导件12上。然后,前盖11的保险环连接元件117连接到盖引导件12的保险环128上,以阻止前盖11落到地板上。
把手槽120形成在盖引导件12的两侧。用户可利用把手槽120从空调设备10容易和安全地折卸前盖11。
在下文中,将更充分地描述控制板21,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控制板21和盖引导件12的装配。
图10为根据本发明的控制板21的前透视图,而图11为控制板21的后透视图。
参见图10和11,控制板21联接到形成在盖引导件12顶部上的控制板接收部123上。
详细地说,控制板21包括从边缘伸出的联接突片212和联接肋212a、形成在顶面上的肋把手213、形成在一端上的遥控信号接收部214和显示窗口211,以及从后表面伸出的显示PCB支撑肋215。
更详细地说,联接突片212从控制板21的边缘沿竖直方向向下延伸,而联接肋212a从控制板21的边缘水平延伸。此外,联接肋212a从控制板21的后表面伸出成为L状。联接肋212a包括形成在顶面上具有预定尺寸的突起。该突起将被插入形成在盖引导件12内的联接孔127a内。联接突片212包括具有预定尺寸的孔,用于接收形成在盖引导件12上的联接突起127。
由于肋把手213形成在控制板21的顶面上,从而用户可利用该肋把手213轻易地安装和折卸控制板21。
显示PCB衬底(未示出)安装在控制板21与遥控信号接收部214和显示窗口211相对的一侧上。显示PCB衬底包括用于显示空调设备10工作状态的LED和遥控信号传感器。安装在控制板21上的显示PCB衬底通过显示PCB支撑肋215与控制板21的表面隔开预定距离。因此,即使当显示PCB衬底过热时,也可阻止控制板21着火或者受破坏。显示PCB衬底的遥控信号传感器位于遥控信号接收部214的下面,而显示PCB衬底的LED位于显示窗口211的下面。显示窗口211具有从控制板21后表面延伸预定长度的圆筒形状,从而从LED发出的光可在没有漫射情况下投射穿过显示窗口211。投射穿过显示窗口211的光穿过前盖11的透明窗口116,从而用户可看见光。
通过把联接肋212a插入到盖引导件12的后表面中,以把形成在联接肋212a上的突起装入盖引导件12的联接孔127a内,以及通过将联接突片212联接到盖引导件12的联接突起127上,同时使控制板21抵靠盖引导件12的顶面,该控制板21可安装在盖引导件12上。
图12为根据本发明的空调设备10格栅14的俯视透视图,图13和图14为格栅14的仰视透视图,而图15为具有过滤器13的格栅14的仰视透视图。
参见图12到15,具有预定直径的管套145安装在格栅14的中心部上,用于在向上方向上引导风扇15抽取的空气。
详细地说,孔口143穿过格栅14和管套145的中心部形成。此外,格栅14包括形成在顶部一侧的空气引导件144。空气引导件144以预定曲率弯曲。空气穿过孔口143,然后由空气引导件144来引导。
更详细地说,管套145可拆卸地安装在格栅14上,或者该管套可与格栅14整体地形成。管套145的内缘沿着穿过孔口143的空气流弯曲成钟形,以使气流阻力最小化。风扇15布置在管套145上,从而风扇15可通过折卸管套145而不是完全拆卸格栅14而轻易地拆下。
格栅14包括在侧部上的排放格栅141。排放格栅141包括以预定间隔布置的多个肋。空气引导件144把空气引导到排放格栅141,在这里空气排放到室内区域。再次参见图12,在空气引导件144一端和孔口143之间的距离A小于在空气引导件144另一端和孔口143之间的距离B。在此结构中,风扇15抽取的空气在逆时针方向涡流的同时流向排放格栅141。也就是说,当涡旋气流由空气引导件144引导沿从B到A的方向上朝孔口143接近时,涡旋气流的速度增加。这样,空气可以高速度穿过排放格栅141排放,使排放的空气在整个室内区域循环。
靠近空气引导件144的一部分格栅14向下弯曲。当装配时,后板16的吸入孔和排气孔被定位在空气引导件144后面。格栅14的向下弯曲部分由间隔壁146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格栅14的向下弯曲部的第一部分形成有连接到孔口143的室外空气引入孔148b,而第二部分被阻断。被阻断的第二部分形成排气格栅148。排气管道连接到排气格栅148上,而供应管道连接到形成室外空气引入孔148b的第一部分。这样,由于间隔壁146,流向室内区域的室外空气不与流向室外区域的室内空气混合。
详细地说,排气格栅148直接连接到排气管道.室内空气穿过排气格栅148被抽吸,然后穿过排气管道排到室外区域.排气格栅148穿过向下弯曲部的侧面和底部形成,从而更多的室内空气可穿过排气格栅148被抽吸.形成在排放格栅141和排气格栅148上的多个肋整体地连接.与排气格栅148相对的一部分格栅14(即连接供应管道的第一部分)被封闭,从而从供应管道供应的室外空气可在没有渗漏情况下穿过室外空气引入孔148b被引导到过滤器13.
如图13所示,形成在隔栅14向下弯曲部上的最里面的肋为联接肋148a,当盖引导件12联接到格栅14上时,该联接肋148a滑入到盖引导件12的滑动槽124内。
联接突片142从格栅14边缘向下延伸。当装配时,盖引导件12的突片钩126被插入联接突片142中。
格栅14包括从底面伸出预定高度的矩形过滤器壳体147。过滤器壳体147容纳过滤器13(参考图15)。如图13所示,从供应管道供应的室外空气在过滤器壳体147上方沿着该过滤器壳体147外部流动到过滤器13。
过滤器壳体147包括形成在下缘上的多个过滤器保持肋147a。当空调设备10安装在天花板上时,过滤器壳体147位于格栅14的底面上。这样,如果前盖11打开以清洁或者更换过滤器13时,过滤器13可从过滤器壳体147上不期望地落下。该过滤器保持肋147a阻止过滤器13这样的不希望的落下。
当装配时,后板16与空气引导件144紧密接触地位于格栅14的顶部。详细地说,格栅14如图12所示定位,然后后板16与空气引导件144紧密接触地位于格栅14的顶部。这样,从供应管道抽吸的室外空气不能在空气引导件144和后板16之间朝排放格栅141流动。也就是说,室外空气一定沿过滤器13底部到顶部方向穿过该过滤器13。
格栅14还包括在下缘上的斜面149。该斜面149的下端延伸到过滤器壳体147。这样,来自于供应管道的室外空气沿着过滤器壳体147和斜面149流动,然后沿着安装在格栅14底侧上的盖引导件12的内表面到达过滤器13。
CO2传感器或者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传感器安装在过滤器壳体147外表面的一侧。详细地说,作为评估空气污染的一种方式,CO2传感器用来测量室内空气的CO2水平。VOC传感器测量室内空气的VOC水平,用于确定多少有害物质包含在室内空气中。在这里,术语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用来表示各种有机化合物,其中这些有机化合物尽管在室温/大气压力下为固态或者液态,但以气相包含在空气内。较高的VOC水平产生例如呼吸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和头疼的痛苦症状或者疾病。
CO2传感器或者VOC传感器可作为嵌入式装置安装在空调设备10内并由控制器控制。做为选择的是,这种传感器可作为单独的装置安装在墙壁或者天花板上。在这种情况下,传感器可用遥控器控制。
在前一种情况下,传感器可安装在格栅14一侧。特别是,该过滤器壳体可在外表面上包括CO2传感器安装部和/或VOC传感器安装部。
CO2传感器安装部包括形成在过滤器壳体147外表面一侧的CO2传感器安装肋147b和形成在CO2传感器安装肋147b之间并具有预定弹性的CO2传感器固定钩147c。
VOC传感器安装部包括形成在过滤器壳体147外表面一侧的VOC传感器安装肋147d、形成在VOC传感器安装肋147d之间并具有预定弹性的VOC传感器固定钩147e,以及用于支撑该VOC传感器的支撑肋147f。安装肋147b和147d竖直延伸,并具有用于滑动容纳传感器的预定长度。固定钩147c和147e形成在过滤器壳体147的下端上,并具有用于钩住传感器顶部的预定长度。CO2传感器安装部和VOC传感器安装部可形成在过滤器壳体147的相同表面或者形成在过滤器壳体147的相对表面上.
格栅14还包括在内表面中的管套联接孔140a和肋孔140b。管套联接孔140a和肋孔140b与孔口143隔开预定距离。管套145包括在底面和顶面上的对应部,用于与管套联接孔140a和肋孔140b联接。随后详细地描述管套145的联接部。
格栅14还包括在过滤器壳体147和斜面149之间的控制箱联接凸耳149a,和从斜面149边缘延伸并且以预定角度弯曲的控制箱联接肋149b。当装配时,联接肋147b通过例如螺钉等紧固件联接到控制箱19底面的一侧,而联接凸耳149a联接到控制箱19底面的另一侧。这样,控制箱19可牢固地固定到格栅14的底部。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充分描述控制箱19的安装。
图16为图14的部分A的放大透视图,示出了在控制箱19联接到格栅14前的格栅14,而图17为图14的部分A的放大透视图,示出了在控制箱19联接到格栅14后的格栅。
参见图16和17,控制箱19包括容纳主PCB衬底的壳体191和覆盖壳体191顶部的顶盖192。
详细地说,壳体191具有矩形形状并且包括衬底接纳室。壳体191还包括从下表面两个侧端部伸出的固定肋193、以固定间隔布置在内底面上的衬底支撑肋(未示出),以及形成在内底面角部上的衬底联接凸耳191。壳体191还包括形成在两侧边缘上用于与顶盖192联接的盖联接端部194、形成在前底部上的弯曲插入肋196,以及形成在前顶部边缘上的联接钩195和引导肋197。
更详细地说,固定肋193包括联接孔,从而紧固件可穿过固定肋193的联接孔插入格栅14的控制箱联接凸耳149a中。PCB衬底布置在衬底支撑肋上,从而PCB衬底可离开壳体191放置。这样,由PCB衬底产生的热量不容易通过传导传递到壳体191。该PCB衬底可通过把紧固件装入衬底联接凸耳191b内而牢固地固定到壳体191上。
顶盖192包括在两侧的翼部、形成在该翼部内的壳体联接孔199,和形成在前部下缘上的联接肋198。
详细地说,通过穿过顶盖192的壳体联接孔199和形成在壳体191的壳体联接端部194中的孔插入紧固件,顶盖192被联接到壳体191上。在插入紧固件前,顶盖192的联接肋198滑动到壳体191的联接钩195。
此外,形成在壳体191上的插入肋196滑动到控制箱联接肋149b内。
详细地说,控制箱联接肋149b弯成形状,从而该插入肋196可滑入到该弯曲部。当插入肋196充分滑动到控制箱联接肋149b内时,该固定肋193位于控制箱联接凸耳149a上。然后,例如螺钉的紧固件穿过固定肋193被插入控制箱联接凸耳149a中。以这种方法,壳体191可牢固地固定到格栅14上。
此外,形成在顶盖192前部上的联接肋198滑动联接到壳体191的联接钩195上。
详细地说,联接钩195具有与控制箱联接肋149b相似的形状。联接钩195通过在向下方向使一个端部变宽而形成钩状。联接肋198通过向上延伸一个端部也形成钩状。这样,在联接肋198充分滑入到联接钩195后,该联接肋198和联接钩195不容易分离。该引导肋197水平地设置在离联接钩195预定距离处,用于引导联接肋198的滑动。也就是说,联接肋198在引导肋197上滑动的同时插入联接肋195内。
当联接肋198充分插入联接钩195时,壳体联接孔199位于联接端部194上。这样,例如螺钉的紧固件穿过壳体联接孔199插入到联接端部194内。
壳体191和顶盖192覆盖有金属板。这样,即使当容纳在壳体191内的PCB衬底过热以并烧毁时,其他部件也可被保护。
利用这种结构,壳体191利用较少紧固件就能容易安装在格栅14上。
图18为根据本发明的管套145的俯视透视图,而图19为管套145的仰视透视图。
参见图18和19,管套145在孔口143处联接到格栅14上,用于把空气引导到后板16上。
详细地说,管套145包括形成在内边缘并具有预定曲率的钟形口145a、形成在底面上的多个联接凸耳145c,以及从顶面伸出的联接肋145b。联接肋145b可通过切缝(lancing)形成。
更详细地说,如图14所示,管套145安装在格栅14的底面上。由于图14为格栅14的仰视透视图,因此在图14中,管套145安装在该格栅14的顶面上。联接凸耳145c包括与形成在格栅14中的管套联接孔140a(参考图12)对应的通孔。例如螺钉的紧固件穿过联接凸耳145c和管套联接孔140a插入。当装配时,管套145的顶面与格栅14的底面紧密接触,而联接凸耳145c面对地板。形成在管套145顶面上的联接肋145b插入到形成在格栅14内的肋孔140b内(参考图12)。
下面更充分描述将管套145安装在隔栅14上。首先,联接肋145b插入肋孔140b内。接着,管套145的顶面紧靠在格栅14的底面上。然后,例如螺钉的紧固件穿过管套联接孔140a和联接凸耳145c插入。
图20为当前盖11、盖引导件12和过滤器13去掉时空调设备的仰视透视图,而图21为沿着图20中直线II-II′的剖视图。
参见图20和21,在空调设备10中,格栅14安装在后板16的底部上,而管套145安装在格栅14底面的中心上。风扇15布置在格栅14和后板16之间。
详细地说,布置在格栅14和后板16之间的风扇15(或风扇电机)可容易折卸,用于在没有拆卸全部空调设备10情况下进行修理和更换。
更详细地说,为了修理或者更换风扇15,前盖11打开,而布置在格栅14下部的过滤器13被移开以暴露管套145。接着,通过从管套145的联接凸耳145c上除去紧固件和从肋孔140b上释放联接肋145b来去掉管套145。由于形成在格栅14中心的孔口143具有与风扇15基本相同的尺寸,从而在被插入风扇电机20端部的紧固件去掉后,风扇15能很容易折卸。
由于具有这种结构,即使在空调设备10安装在墙壁或者天花板上后,风扇15或者风扇电机20也可容易被移开,以在不拆卸空调设备10情况下修理或者更换。此外,不要求从后板16去掉格栅14来折卸风扇15或者风扇电机。这样,空调设备10可容易装配和维修。
此外,由于管套145在其内缘部上包括钟形口145a,因此空气可在较小气阻条件下向上移动到风扇15。
图22为根据本发明的过滤器13的分解透视图。
参见图22,过滤器13包括去掉具有相对较大尺寸尘粒的前置过滤器131、去掉前置过滤器131不能去掉的微小灰尘颗粒的高效空气微粒(HEPA)过滤器132和去掉气味的除臭过滤器133.
详细地说,HEPA过滤器133可将尺寸大于03μm的微小尘粒去掉99%。此外,HEPA过滤器133可去掉霉菌、虱子等。由于过滤器13具有三重结构,因此即使微小外来物质也可从穿过过滤器13的空气中几乎完全除掉。这样,清洁空气可从空调设备10中排放到室内区域。
图23为根据本发明的安装杆18的前透视图,而图24为安装杆18的后透视图。
参见图23和24,安装杆18具有预定长度和宽度。安装杆18具有用于与安装壳体17联接的向下弯曲端部。
详细地说,安装杆18包括具有预定长度的支架181、从支架181底面伸出并折弯成L状的弯曲突片182、沿长度方向形成在弯曲突片182内表面上的固定肋183,和以预定间隔穿过支架形成的联接孔184。
更详细地说,弯曲突片182以规则间隔形成在支架181的底面上。当装配时,支架181布置在形成在后板16顶部上的支架表面166(参考图26)上,而弯曲突片182被插入形成在后板16顶部上的弯曲突片孔167中(参考图26)。固定肋183插入到形成在后板16顶部上的肋狭槽168内(参考图26)。
安装杆18固定到安装空调设备10的位置上。详细地说,支架181的较长侧固定到例如天花板的安装位置,而紧固件穿过联接孔184固定到天花板上,用于把安装杆18牢固地固定天花板上。然后,空调设备10联接到固定的安装杆18上。当建造建筑物时,该安装杆18和安装壳体17可固定到墙壁或者天花板上。
详细地说,在安装杆18被固定到天花板上后,后板16推压安装杆18,用于把安装杆18的弯曲突片182插入到弯曲突片孔167内。接着,朝着墙壁推动后板,用于把安装杆18的固定肋插入到后板16的肋狭槽168。也就是说,通过朝墙壁推动空调设备10,同时保持空调设备10靠着天花板,空调设备10可简单地安装在天花板上。空调设备10可通过向前和向下来拉空调设备10而容易从天花板上拆卸下来。
图25为根据本发明的后板16的仰视透视图,而图26为后板16的俯视透视图。
参见图25和26,空调设备10的后板16可利用安装杆18安装在天花板上。
详细地说,后板16包括形成在一侧并连接到排气管道上的排气孔162、形成在排气孔162旁边并连接到供应管道上的吸入孔163、形成在顶面两侧的安装杆支承结构、形成在底面并具有与格栅14的空气引导件144相同曲率的空气引导肋164,以及以预定角度形成在底面两侧上的排放引导件165。
更详细地说,后板16包括以直角向下弯曲的一侧,而排气孔162和吸入孔163形成在后板16的弯曲部上.后板16的弯曲部凹进到预定深度,因此形成安装壳体接纳部169.导线贯穿孔169a穿过安装壳体接纳部169的一侧形成,从而导线可穿过导线贯穿孔169a连接到内部电气部件.引导肋161以预定长度形成在吸入孔163和排气孔162的边缘上,阻止穿过吸入孔163和排气孔162的空气的泄漏.每个引导肋161的下缘比上边缘长.这样,无论供应管道和排气管道是穿过墙壁水平地连接到后板16还是穿过天花板竖直连接到后板16上,都可阻止抽吸空气和排出空气的泄漏.详细地说,当供应管道和排气管道水平地连接到空调设备10上时,形成了水平气流通道.当供应管道和排气管道竖直地连接到空调设备10上时,气流通道以直角弯曲.为了不管供应管道和排气管道位置如何而在墙壁或者天花板上安装空调设备10,并阻止空气在空调设备10和供应管道以及排气管道之间泄漏,引导肋161的下缘比引导肋161的上缘长.同时,安装壳体17布置在空调设备10和两个管道之间.随后详细地参考附图来描述安装壳体17.
排放引导件165可拆卸地联接到后板16上,以把风扇15吸入的空气引导到格栅14的排放格栅141。如上所述,由金属形成的基板22附着到后板16的顶部,以提高后板16的强度。也就是说,后板16通过安装在后板16下部上的电机的重量防止弯曲。
后板16的安装杆支承结构包括支架表面166、弯曲突片孔167和肋狭槽167。当装配时,安装杆18的弯曲突片182被插入到弯曲突片孔167内,安装杆18的固定肋183被插入肋狭槽168中。
详细地说,首先,安装杆18固定到天花板上。接着,弯曲突片182插入到弯曲突片孔167内,同时保持后板16靠在固定到天花板上的安装杆18。然后,固定肋183通过把后板16推动到墙壁上而插入到后板的肋狭槽168内。也就是说,通过把空调设备10推到墙壁而很容易把该空调设备10安装在天花板上,同时保持空调设备10靠着天花板。此外,空调设备10可通过在向前和向下方向来拉动空调设备10而容易折卸。
风扇电机20安装在后板16的底面中心上,而电机座201包围风扇电机20。利用振动衰减元件202和紧固件把电机座201联接到后板16上。
空气引导肋164形成在后板16底面上,并具有与空气引导件144相同的曲率,当后板16和格栅14联接时,该空气引导肋164与空气引导件144的端部接触。这样,穿过吸入孔163被引入空调设备10内的室外空气被阻止直接地流动到风扇15。借助于排放引导件165,通过风扇15吸入以及通过过滤器13净化的空气被引导到排放格栅141。此外,由于排放引导件165紧邻安装杆支承结构布置在其下面,因此可阻止空气穿过肋狭槽168或者弯曲突片孔167流出。
图27为沿着图25中直线III-III′的剖视图。
参见图27,风扇电机20安装在后板16的底面上并且通过电机座201支撑。振动衰减元件202联接到电机座201的端部并通过紧固件固定到后板上。
详细地说,在操作期间,风扇电机20产生噪音和振动。这些噪音和振动可传递到空调设备10的其他部件,对它们产生破坏。振动衰减元件202对穿过电机座201从风扇电机20传递来的振动进行吸收。
此外,由于风扇电机20、电机座201和振动衰减元件202单独地设置并组装在一起,从而振动在它们之间传递时迅速地消失。详细地说,风扇电机20利用紧固件联接到电机座201上。电机座201不直接地安装在后板16上。相反,振动衰减元件202布置在电机座201和后板16之间,而紧固件应用于振动衰减元件202上,以固定电机座201。
也就是说,风扇电机20不与后板16直接联接,而电机座201也不与后板16直接联接。这样,由风扇电机20产生的振动不直接传递到后板16。此外,振动衰减元件202包括形成在外表面并具有预定深度的槽。来自风扇电机20的振动通过形成在该振动衰减元件202中的槽进一步衰减。
此外,由于金属基板22安装在后板16上,从而该后板16可稳定地支撑风扇电机20和联接到风扇电机20轴上风扇15的重量。
图28为根据本发明的后板16的分解透视图。
参见图28,排放引导件165可拆卸地联接到后板16的下部,而基板22安装在后板22的顶部上。
详细地说,联接到后板16上的排放引导件165从后板16的底缘向下倾斜。
排放引导件165具有对应于后板16三个相邻边缘的U形形状。排放引导件165包括形成在外缘上的多个突出止动件165a和形成在内缘上的联接凸耳。
后板16包括形成在边缘上用于接纳突出止动件165a的止动凹穴165c,和与该联接凸耳165b对应的联接凸耳160。
利用该结构,排放引导件165的突出止动件165a被插入到后板16的止动凹穴165c中,而例如螺钉的紧固件装入排放引导件165和后板16的联接凸耳165b、160内。
图29为根据本发明的遮蔽元件23的透视图,而图30为根据本发明的具有遮蔽元件23的空调设备的仰视透视图。
参见图29和30,空调设备10包括在侧面上的排放格栅141和在底部上的排气格栅148。详细地说,排放格栅148形成在空调设备10的前部、左侧和右侧上。空调设备10包括在后侧中、用于把室内空气排到室外区域的排气孔和在后侧中、用于引入室外空气的吸入孔。更详细地说,安装壳体17安装在空调设备10的后侧。该安装壳体17包括用于吸入室外空气的吸入孔173,和用于把室内空气排到室外区域的排气孔172。吸入孔173与格栅14的室外空气吸入孔148b连通,而排气孔172与格栅14的排气格栅148连通。
遮蔽元件23可拆卸地附着于格栅14的排放格栅141上。
详细地说,安装有安装壳体17的空调设备10的背面附着到墙壁上,其中在该墙壁上,供应管道和排气管道连接到空调设备10上。在一些情况中,空调设备10的一侧可面对墙壁。也就是说,空调设备10可安装在房间的一角。在这种情况下,排放格栅141的右侧或左侧面对墙壁或者与该墙壁接触。这样,空气不能穿过面向墙壁的排放格栅141有效地排放。此外,空气可从面向墙壁的排放格栅141流回到空调设备10,增加了流动阻力。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遮蔽元件23附着于排放格栅141面向墙壁的一侧。在这个情况下,空气引导件144引导的空气穿过除了遮蔽元件23遮蔽部分外的排放格栅141排放。这样,空气没有穿过排放格栅141面向墙壁的部分排放,减少了流动损失。
详细地说,遮蔽元件23包括在两侧和/或中心部的钩状端部233,这些钩状端部用于与排放格栅141的支撑肋(未示出)联接。
更详细地说,形成在遮蔽元件23两端的钩状端部233向外弯曲,并在遮蔽元件23附着于排放格栅141上时钩在该排放格栅141的支撑肋上。钩状端部233形成在遮蔽元件23中心部上,从而遮蔽元件23可更牢固地附着于排放格栅141。遮蔽元件23还包括在内表面上的遮蔽肋231和在遮蔽肋231之间的肋槽232。这样,当遮蔽元件23附着于排放格栅141上时,在排放格栅141的肋之间形成的空间可由遮蔽肋231遮蔽。在这里,排放格栅141的肋被插入遮蔽元件23的肋槽232中。
图31为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空调设备10安装壳体的第一实施例的透视图。
参见图31,此实施例安装壳体17的特性在于,当空调设备10连接到穿过墙壁形成的供应管道和排气管道时,安装壳体17联接到空调设备10上。安装壳体17安装在形成在后板16一侧上的安装壳体接纳部169。
详细地说,安装壳体17包括在两个顶部上、用于接纳安装杆18一个端部的杆接收表面171、形成在边缘部上的导线贯穿孔174,和穿过前部形成的吸入孔173和排气孔172。后板16的引导肋161插入吸入孔173和排气孔172中。这样,由于引导肋161,穿过后板16的吸入孔163和排气孔162流动的空气可被阻止漏掉。
图32为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空调设备10安装壳体的第二实施例的透视图。
参见图32,此实施例安装壳体27的特性在于,当空调设备10连接到穿过天花板形成的供应管道和排气管道时,安装壳体27联接到空调设备10上。
详细地说,安装壳体27包括从前表面到顶面形成的吸入孔273和排气孔272、形成在两侧用于接纳安装杆18的杆接收表面271,和形成在杆接收表面271后端部上并具有预定宽度的杆插入孔271a。
更详细地说,安装杆18的弯曲端插入到杆插入孔271a。安装壳体27的吸入孔273和排气孔272分别连接到后板16的吸入孔163和排气孔162。
在这种情况下,后板16的引导肋161装配在吸入孔273和排气孔272周围,从而从供应管道供应到空调设备10内的室外空气在穿过安装壳体27的吸入孔273时不会泄漏到外面。此外,从空调设备10排到排气管道的室内空气在穿过安装壳体27的排气孔272时不会泄漏到外面。
图3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把空调设备10安装在建筑物内的第一实施例。
参见图33,在此实施例,供应管道和排气管道形成在用于与空调设备10连接的建筑物墙壁上。
详细地说,管道元件30包括供应管道31(参考图34)和排气管道32(参考图34)。管道元件30形成在建筑物的墙壁上。在这种情况下,在前后方向具有吸入孔173和排气孔172的图31中安装杆17用于把空调设备10安装在建筑物上。详细地说,安装壳体17和安装杆18彼此联接,然后附着于天花板上,同时把吸入孔173和排气孔172与供应管道31和排气管道32对齐。接着,紧固件穿过安装杆18的联接孔184插入天花板中,用于把安装杆18和安装壳体17牢固地固定天花板上。接着,将空调设备10沿箭头方向推进,以把安装杆18联接到后板的安装杆支承结构上。通过这种方式,空调设备10可安装在天花板上。
图34为示出了在通风模式下贯穿空调设备10的空气流的分解透视图。
参见图34,安装壳体17的吸入孔173连接到供应管道31上,而安装壳体17的排气孔172连接到排气管道32上。
详细地说,室外空气从供应管道31穿过后板16的吸入孔163被引入空调设备10内。在这里,前盖11的室内空气吸入孔111可打开,以执行通风模式和净化模式两种模式,或者关闭,只执行通风模式。为此,如上所述,吸板112可打开地安装在前盖11上。
更详细地说,穿过吸入孔163引入的室外空气沿着格栅14的过滤器壳体147向下流动到过滤器壳体147的下端,并到达过滤器13的底部。接着,室外空气穿过过滤器13朝风扇15向上流动。在这里,由于风扇15的操作而使在过滤器13底部周围的压力比大气压力低,从而穿过吸入孔163引入的室外空气向下流动到过滤器13底部。也就是说,由于空气从高压区到低压区流动,因此室外空气沿着过滤器壳体147向下流动到过滤器13底部。
此外,当沿向上方向穿过过滤器13时,室外空气被前置过滤器131、HEPA过滤器132和除臭过滤器133顺序地清洁.在穿过除臭过滤器133后,室外空气穿过孔口143到达风扇15.由于风扇15为在轴向抽风而在径向吹风的离心式风扇,因此室外空气通过风扇15水平地吹送.然后,室外空气由后板16的排放引导件165和格栅的空气引导件144朝排放格栅141方向被引导.最后,室外空气穿过排放格栅141排放到室内区域.
当室外空气从供应管道31被引入时,污染的室内空气穿过排气门32排出。
详细地说,排气扇可安装在排气管道32内或者安装在排气管道32端部上,以穿过排气管道32排放室内空气。此外,热量回收通风机可安装在排气管道32和供应管道31之间,用于进行热交换。
更详细地说,当在排气管道32内的压力通过连接到排气管道32的排气扇的操作而降低时,室内空气穿过排气格栅148被引入到排气管道32内。如上面解释的那样,排气格栅148形成在空调设备10侧部和底部上,用于把污染的室内空气迅速地排放到室外区域。由于格栅14的间隔壁146和空气引导件144,通过排气格栅148抽吸的室内空气不流向吸入孔163。插入盖引导件12的滑动槽124中的格栅联接肋148a在面向排气格栅148的部分被封闭,而在面向吸入孔163的部分敞开。这样,污染的室内空气在其穿过排气格栅148排放时没有被引入空调设备10。
图35为在净化模式下贯穿空调设备的气流的仰视透视图。
参见图35,在净化模式下,室内空气穿过室内空气吸入孔111被抽吸,并穿过过滤器13。当室内空气穿过该过滤器13时被清洁。接着,室内空气穿过格栅14的排放格栅141排回到室内区域。
同时,当选择净化模式时,连接到供应管道31的吸入孔173可被封闭。
详细地说,尽管风扇15在净化模式旋转时,室内空气没有穿过排气格栅148被抽吸。这样,就不需要利用附加部件来遮蔽排气孔172。然而,由于吸入孔173与过滤器13连通,从而当穿过室内空气吸入孔111吸入室内空气时,可穿过吸入孔173将室外空气引入空调设备10。
这样,在净化模式,为了通过阻止室外空气穿过连接到供应管道31的吸入孔163和173流入空调设备10而仅仅执行净化模式,可使用附加机构用于有选择地关闭吸入孔163和173。在一个实施例中,打开/关闭单元可安装在安装壳体17的吸入孔173前侧或者后侧。微型电子计算机可用于根据选择的模式自动地操作该打开/关闭单元。
可选择的是,打开/关闭单元可安装在后板16的吸入孔163背面的前侧上。例如,以可旋转或者可滑动的方式安装具有比吸入孔163或者173尺寸大或者尺寸相同的板,以有选择地启闭吸入孔163或者173。在这里,打开/闭合机构没有限制。可采用各种打开/闭合机构。
下面更充分描述在净化模式中的气流。在净化模式中,操作风扇15,以穿过室内空气吸入孔111从室内区域抽吸空气。抽吸的室内空气在穿过过滤器13时被净化,然后穿过孔口143到达风扇15。室内空气在径向被风扇15吹送,并通过空气引导件144和排放引导件165来引导到排放格栅141,在这里室内空气排回到室内区域。
如上所述,在净化模式和通风模式两者中,被引入空调设备10的空气穿过过滤器13.这样,清洁的空气可提供给室内区域.此外,在空调设备10的三个方向形成排放格栅141,以便从空调设备10排放到室内区域的空气可在整个室内区域中循环.换句话说,如果在空调设备10的向下方向形成排放格栅141,则从空调设备10排放的空气不能在整个室内区域内循环.而且,排气格栅148形成在空调设备10的侧部和底部上,以便污染的室内空气可迅速地排放到室外区域.另外,室内空气吸入孔111形成在空调设备10底部,而排放格栅141形成在空调设备10的侧部,从而从排放格栅141排放的空气不穿过室内空气吸入孔111直接被抽吸.还有,在净化模式中,室内空气在多个方向被抽吸和排放,从而室内空气可迅速地净化.而且空调设备10可在通风和净化两个模式下同时运行.相反,空调设备10可通过可移动地安装吸板112而在通风模式或者在净化模式下运行.
图3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把空调设备10安装在建筑物内的第二实施例。
参见图36,空调设备10连接到形成在天花板上的管道元件30上。
详细地说,通过利用图32的安装壳体27,空调设备10可连接到形成在天花板上的管道元件30上。安装壳体27的吸入孔273与形成在管道元件30的供应管道31底面上的支路供应管道311连接。安装壳体17的排气孔272与形成在管道元件30的排气管道32底面上的支路排气管道321连接。可选择的是,安装壳体17的吸入孔273和排气孔272可分别直接连接到供应管道31和排气管道32的一个端部上。详细地说,当多个空调设备连接到管道元件30上时,空调设备可通过支路管道连接到管道元件30上。相反,当单个空调设备连接到管道元件30上时,空调设备可直接连接到管道元件30上的端部上。
图3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到热回收通风机35的空调设备10。
参见图37,空调设备10通过管道元件连接到热量回收通风机35,用于进行热交换。
详细地说,管道元件的供应管道31和排气管道32的一个端部连接到空调设备10,而另一个端部连接到热量回收通风机35。在热量回收通风机35中,空调设备10外面的室外空气与来自空调设备10的室内空气交换热。这样,室内区域的温度不会因为提供给室内区域的室外空气迅速地起伏。例如,当室内温度比室外温度高时,热量从由空调设备10排放的室内空气传递到室外空气,以减少在室内区域和提供给室内区域的室外空气之间的温度差,因此阻止了在室内区域的温度波动。
同时,热量回收通风机35不用于净化模式。这样,在净化模式,当室内空气通过室内空气吸入孔111被带入空调设备10时,室外空气没有通过供应管道31被引入空调设备10。结果,在净化模式中,不需要另外的遮蔽单元来遮蔽空调设备10的室外空气吸入孔。
当供应管道31和排气管道32形成在墙壁上时,使用在侧部具有吸气和排气孔的安装壳体17。此外,当供应管道31和排气管道32形成在天花板上时,使用在顶部具有吸气和排气孔的安装管道27。这样,空调设备10可根据建筑物结构正确地安装。
根据本发明的空调设备,可通过单个设备提供通风和空气净化两个功能。
此外,空调设备可安装在天花板或者墙壁上,用于有效地去掉浮灰,并阻止了由儿童或者婴儿导致的下落或者破坏。
此外,在通风模式以及在净化模式中,空调设备利用过滤器净化空气,从而在通风模式和净化模式两个模式下,清洁空气可供应给室内区域。
此外,由于空调设备提供通风和空气净化两个功能,则降低了通风和空气净化需要的购买、安装和运行成本。
此外,空调设备具有改进的气流通道,从而空气可在较小流动阻力条件下平稳地循环。
如上所述,由于利用过滤器对供应空气进行净化,从而空调设备提供通风和空气净化两个功能,并即使在通风模式下也供应清洁空气,该空调设备可用于各种的场合。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在本发明中可进行各种修改和变化。这样,假定发明的修改和变化属于附加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方案范围内,则本发明意在覆盖这些修改和变化。

Claims (55)

1.一种空调设备,包括:
包括室内空气吸入孔的盖组件;
对通过室内空气吸入孔抽吸的室内空气进行净化的过滤器组件;
包括排放格栅和排气格栅的格栅,其中排放格栅形成在侧面上,用于把通过过滤器组件净化的室内空气排放到室内区域,而排气格栅用于把室内空气排放到室外区域;
朝格栅抽取室内或者室外空气的风扇组件;以及
联接到格栅上的后板,该后板包括形成在一个侧部用于引入室外空气的吸入孔和形成在吸入孔旁边用于把室内空气排放到室外区域的排气孔,
其中,在通风模式中,通过后板的吸入孔抽吸的室外空气沿着形成在格栅下部的过滤器壳体被引入过滤器组件的下部,并通过过滤器组件后又通过排放格栅排放到室内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的空调设备,其中穿过过滤器组件的空气穿过形成在排放格栅中心部的孔口流动,然后穿过排放格栅排放。
3.根据权利要求2的空调设备,其中穿过孔口的空气通过形成在格栅上部上的空气引导件被引导到排放格栅。
4.根据权利要求1的空调设备,其中在通风模式中,盖组件的室内空气吸入孔打开,从而在该通风模式同时执行净化模式。
5.根据权利要求1的空调设备,其中在通风模式中,盖组件的室内空气吸入孔被遮蔽。
6.根据权利要求1的空调设备,其中分别通过后板吸入孔和盖组件室内空气吸入孔被抽吸的室外空气和室内空气在沿从底部到顶部方向穿过过滤器组件时被净化。
7.根据权利要求1的空调设备,其中在通风模式,室内空气穿过排气格栅被抽吸,并穿过连接到后板排气孔的排气管道排放到室外区域。
8.根据权利要求1的空调设备,其中在净化模式,室内空气穿过盖组件的室内空气吸入孔被抽吸,并在穿过过滤器组件后,在三个方向穿过所述格栅的排放格栅被排放。
9.根据权利要求1的空调设备,其中后板的吸入孔在净化模式被遮蔽。
10.根据权利要求1的空调设备,其中过滤器组件包括用于去除具有较大尺寸的尘粒的前置过滤器,和用于去除细微尘粒的高效微粒空气过滤器,并且
所述格栅还包括可拆卸地联接到其中心部并具有用于从过滤器组件把空气引导到排放格栅的孔口的管套。
11.根据权利要求1的空调设备,还包括可拆卸地联接到后板顶面的安装杆。
12.根据权利要求1的空调设备,还包括联接到后板后部并连接到供应管道或者排气管道上的安装壳体。
13.根据权利要求12的空调设备,其中与安装壳体连接的供应管道或者排气管道连接到热量回收通风机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的空调设备,还包括可拆卸地安装在格栅内表面一侧上的CO2传感器或者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传感器。
15.根据权利要求1的空调设备,还包括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排放格栅上并对所述排放格栅一侧进行遮蔽的遮蔽元件。
16.根据权利要求1的空调设备,还包括稳定地安装在后板顶面上的基板。
17.根据权利要求1的空调设备,其中风扇组件包括:
离心式风扇;
使离心式风扇旋转的电机;
支撑该电机的电机座;以及
连接该电机座和后板并且吸收电机振动的振动衰减元件,
其中,所述电机座的端部通过所述振动衰减元件与所述后板间隔开预定距离。
18.根据权利要求1的空调设备,其中盖组件包括:
形成有室内空气吸入孔的前盖;
联接该前盖的吸板;以及
联接该格栅并且包括联接前盖的下部的盖引导件。
19.根据权利要求18的空调设备,还包括布置在盖引导件和所述格栅之间的控制箱。
20.根据权利要求1的空调设备,还包括:
使主体可拆卸地安装在天花板或者墙壁上的安装元件,
其中所述安装元件包括:
可拆卸地联接到后板顶面上的安装杆;以及
联接到后板一侧并连接到安装杆一端的安装壳体。
21.根据权利要求20的空调设备,其中安装杆包括:
在预定部分弯曲预定长度的支架;以及
形成在支架底面上并弯曲预定长度的至少一个弯曲突片;以及
形成在弯曲突片内中心部上的肋。
22.根据权利要求21的空调设备,其中后板包括:
用于接纳支架的支架表面;
形成在支架表面中用于接纳弯曲突片的弯曲突片孔;以及
用于接纳该安装杆的肋的肋狭槽。
23.根据权利要求21的空调设备,其中安装杆支架的弯曲端附着于安装壳体的外表面或者插入到安装壳体内。
24.据权利要求20的空调设备,其中安装壳体包括:
形成在前后方向并连接到供应管道上的空气吸入孔;以及
形成在前后方向并连接到排气管道上的排气孔。
25.根据权利要求20的空调设备,其中安装壳体包括:
从安装壳体前表面到顶面形成并且连接到供应管道的空气吸入孔;以及
从安装壳体前表面到顶面形成并且连接到排气管道的排气孔。
26.根据权利要求1的空调设备,还包括:
沿着后板底面边缘可拆卸地安装用于引导空气排放的排放引导件。
27.根据权利要求26的空调设备,其中排放引导件包括形成在边缘上的多个突出止动件,而后板包括形成在边缘中用于接纳该突出止动件的多个止动件凹穴。
28.根据权利要求26的空调设备,还包括:
形成在排放引导件边缘上的联接凸耳;以及
形成在后板底面上的对应联接凸耳。
29.根据权利要求16的空调设备,其中后板还包括从吸入孔和排气孔边缘伸出的引导肋.
30.根据权利要求26的空调设备,其中排放引导件以与后板底面边缘预定的角度可拆卸地安装在后板上。
31.根据权利要求17的空调设备,其中振动衰减元件包括形成在外表面并具有带形形状的至少一个凹槽。
32.根据权利要求19的空调设备,还包括:
可拆卸地联接到盖引导件一侧的控制板。
33.根据权利要求32的空调设备,其中控制板位于控制箱下面。
34.根据权利要求32的空调设备,还包括:
连接到盖引导件内表面一侧的保险环;以及
形成在前盖后表面上用于与保险环联接的保险环连接元件。
35.根据权利要求32的空调设备,还包括:
安装在盖引导件后表面上的过滤器更换探测传感器;以及
形成在前盖后表面一侧上的探测肋,该探测肋用于根据前盖的关闭和打开来有选择地与过滤器更换探测传感器接触。
36.根据权利要求35的空调设备,其中当探测肋与过滤器更换探测传感器分开,并再次紧靠在该过滤器更换探测传感器上时,空调设备的控制器判定过滤器被更换。
37.根据权利要求32的空调设备,还包括形成在盖引导件外表面中预定深度的把手凹槽。
38.根据权利要求32的空调设备,还包括至少一个加强肋,该加强肋从盖引导件内缘延伸预定长度并与格栅联接。
39.根据权利要求32的空调设备,还包括:
从盖引导件内表面伸出的联接钩;以及
从格栅边缘伸出用于与联接钩联接的联接突片。
40.根据权利要求32的空调设备,还包括:
从前盖边缘伸出的至少一个联接钩;以及
形成在盖引导件内用于接纳联接钩的联接孔。
41.根据权利要求32的空调设备,还包括:
从前盖后表面角部伸出的一对铰链;以及
形成在盖引导件端部用于接纳该一对铰链的铰链孔。
42.根据权利要求15的空调设备,还包括从遮蔽元件每一侧和/或中心部伸出的钩状端部。
43.根据权利要求1的空调设备,其中排放格栅包括这样一个部分,其中该部分向下弯曲并由间隔壁分成两部分。
44.根据权利要求43的空调设备,其中所述两部分中之一为室外空气引入孔区域,而两部分中另一个为用于排出室内空气的排气格栅区域。
45.根据权利要求1的空调设备,其中过滤器壳体包括形成在下缘上的至少一个过滤器保持肋,用于避免过滤器被不希望地移除。
46.根据权利要求1的空调设备,还包括安装在过滤器壳体外表面上的空气污染传感器.
47.根据权利要求46的空调设备,还包括:
形成在过滤器壳体外表面上用于安装空气污染传感器的传感器安装肋;以及
从过滤器壳体伸出用于固定空气污染传感器的传感器固定钩。
48.根据权利要求10的空调设备,其中管套包括形成在底面上并具有预定长度的至少一个联接凸耳,以及从顶面伸出并以预定角度弯曲的联接肋,并且
格栅包括管套联接孔和用于接纳管套联接肋的肋孔,其中紧固件穿过管套联接孔用于与管套的联接凸耳联接。
49.根据权利要求3的空调设备,其中该孔口这样形成,即空气引导件一端和孔口之间的距离与该空气引导件另一端和孔口之间的距离不同。
50.根据权利要求1的空调设备,还包括:
形成在所述过滤器壳体的外表面上的联接凸耳;
形成在所述格栅的边缘上的联接肋;以及
包括壳体和覆盖该壳体的顶盖的控制箱,该壳体通过联接凸耳和联接肋安装在格栅底面上。
51.根据权利要求50的空调设备,其中联接肋弯曲成形状,而插入肋形成在壳体外表面上,用于通过滑动与联接肋联接。
52.根据权利要求50的空调设备,还包括从壳体外表面伸出并通过紧固元件与格栅的联接凸耳联接的固定肋。
53.根据权利要求50的空调设备,还包括:
在向上方向从壳体外表面伸出的联接钩;以及
从顶盖外表面下侧伸出用于通过滑动与联接钩联接的联接肋。
54.根据权利要求53的空调设备,还包括形成在壳体上并与联接钩离开预定距离的引导肋,该引导肋在水平方向上延伸预定长度用于引导联接肋的运动。
55.根据权利要求50的空调设备,还包括覆盖壳体和/或顶盖的金属板。
CN2006101100731A 2005-09-22 2006-07-31 空调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93643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050088384A KR100674271B1 (ko) 2005-09-22 2005-09-22 환기 청정 장치
KR1020050088393A KR100674276B1 (ko) 2005-09-22 2005-09-22 환기 청정 장치
KR1020050088385A KR101211278B1 (ko) 2005-09-22 2005-09-22 환기 청정 장치
KR1020050088387 2005-09-22
KR10-2005-0088385 2005-09-22
KR1020050088384 2005-09-22
KR1020050088393 2005-09-22
KR1020050088385 2005-09-22
KR10-2005-0088393 2005-09-22
KR1020050088387A KR100765569B1 (ko) 2005-09-22 2005-09-22 환기 청정 장치
KR10-2005-0088387 2005-09-22
KR10-2005-0088384 2005-09-2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36439A CN1936439A (zh) 2007-03-28
CN1936439B true CN1936439B (zh) 2010-05-12

Family

ID=379540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10110073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936439B (zh) 2005-09-22 2006-07-31 空调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KR (1) KR100674271B1 (zh)
CN (1) CN193643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925915B1 (ko) * 2008-04-11 2009-11-09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자동차용 와셔블 에어필터
CN102022813A (zh) * 2010-12-08 2011-04-20 苏州三星电子有限公司 一体式拆卸入风口过滤系统及含有该系统的空调室内机
CN102927667B (zh) * 2012-12-04 2016-03-02 上海理工大学 一种家用室内空气处理装置
KR102203935B1 (ko) * 2014-01-08 2021-01-1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토출구 개폐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공기조화기
CN104976693A (zh) * 2014-04-03 2015-10-14 杭州品悦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能的壁挂式暖风机
CN104501324A (zh) * 2014-10-16 2015-04-08 宁波欧格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全屋空气净化系统
CN104501325A (zh) * 2014-10-16 2015-04-08 宁波欧格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全屋空气净化系统
CN104390262A (zh) * 2014-10-16 2015-03-04 宁波欧格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室内空气净化系统
CN104390338A (zh) * 2014-10-16 2015-03-04 宁波欧格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室内空气净化机的安装方法
CN104482599A (zh) * 2014-10-16 2015-04-01 宁波欧格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室内空气净化机的控制方法
CN104390326A (zh) * 2014-10-17 2015-03-04 宁波欧格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室内隐藏式空气净化机中的通风动力装置
CN104390292A (zh) * 2014-10-17 2015-03-04 宁波欧格电子有限公司 全屋空气净化系统
CN105091279B (zh) * 2015-08-14 2018-08-03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
EP3276268B1 (en) 2016-02-26 2019-03-06 LG Electronics Inc. Air cleaner
CN111156622B (zh) 2016-02-26 2022-04-26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气清洁器
EP3285016B1 (en) 2016-02-26 2021-07-28 Lg Electronics Inc. Air cleaner
CN111765554B (zh) 2016-02-26 2022-02-25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气清洁器
EP3211337B1 (en) 2016-02-26 2020-09-23 LG Electronics Inc. Air cleaner
EP3628937A1 (en) 2016-02-26 2020-04-01 LG Electronics Inc. Air cleaner
US10518205B2 (en) 2016-02-26 2019-12-31 Lg Electronics Inc. Air cleaner
EP3211344B1 (en) 2016-02-26 2020-09-30 LG Electronics Inc. Air cleaner
CN106871408B (zh) * 2016-12-28 2019-12-31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一种空调出风口结构
KR102086286B1 (ko) * 2018-06-20 2020-03-06 장기현 환기 겸용 실내 공기청정기
CN110743302A (zh) * 2019-11-07 2020-02-04 烟台艾易新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煤场室内换气除尘环保设备
KR102381515B1 (ko) * 2020-06-17 2022-04-04 주식회사 신성이엔지 천정형 공기청정기
KR102553399B1 (ko) * 2022-03-23 2023-07-11 (주)그렉스 급기 디퓨저 기능을 가지는 공기청정기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348011A2 (en) * 1988-06-23 1989-12-27 Constantinos J. Joannou Ceiling mounted air cleaner
US5225167A (en) * 1991-12-30 1993-07-06 Clestra Cleanroom Technology, Inc. Room air sterilizer
US5348563A (en) * 1993-06-29 1994-09-20 Honeywell Inc. Air purifying apparatus
CN1576739A (zh) * 2003-07-19 2005-02-09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具有换气功能的空气净化装置
CN1648534A (zh) * 2004-01-28 2005-08-03 Lg电子株式会社 通风和空气净化装置
CN1648535A (zh) * 2004-01-28 2005-08-03 Lg电子株式会社 组合式空气净化器和通风设备
CN1651829A (zh) * 2004-02-03 2005-08-10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空气净化器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348011A2 (en) * 1988-06-23 1989-12-27 Constantinos J. Joannou Ceiling mounted air cleaner
US5225167A (en) * 1991-12-30 1993-07-06 Clestra Cleanroom Technology, Inc. Room air sterilizer
US5348563A (en) * 1993-06-29 1994-09-20 Honeywell Inc. Air purifying apparatus
CN1576739A (zh) * 2003-07-19 2005-02-09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具有换气功能的空气净化装置
CN1648534A (zh) * 2004-01-28 2005-08-03 Lg电子株式会社 通风和空气净化装置
CN1648535A (zh) * 2004-01-28 2005-08-03 Lg电子株式会社 组合式空气净化器和通风设备
CN1651829A (zh) * 2004-02-03 2005-08-10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空气净化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36439A (zh) 2007-03-28
KR100674271B1 (ko) 2007-01-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936439B (zh) 空调设备
EP1767873B1 (en)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KR102403336B1 (ko) 공기조화기
KR100556431B1 (ko) 공기청정 겸용 환기시스템
US20120083198A1 (en) Fluid cleaning system and method
KR102403337B1 (ko) 공기조화기
KR101444361B1 (ko) 공기조화기
KR100867953B1 (ko) 공기조화기
EP2181292A2 (en) Air conditioner
KR200369798Y1 (ko) 지상 건물용 공기 청정기
KR20150103581A (ko) 천장형 에어컨 실내기
KR101450562B1 (ko) 공기조화기
KR101362317B1 (ko) 공기조화기
KR101450561B1 (ko) 공기조화기
KR101158602B1 (ko) 공기조화기 실내기의 흡입패널 지지구조
KR20060077398A (ko)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KR100674277B1 (ko) 환기 청정 장치
KR101250159B1 (ko) 분리형 공기조화기
KR100674276B1 (ko) 환기 청정 장치
KR100713295B1 (ko) 환기 청정 장치
KR100505259B1 (ko)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KR101554657B1 (ko) 공기조화기
KR100674274B1 (ko) 환기 청정 장치
JP2007240087A (ja) 換気装置
KR20080006121A (ko)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512

Termination date: 2018073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