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28674A - 液晶显示器 - Google Patents
液晶显示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928674A CN1928674A CNA2006101289796A CN200610128979A CN1928674A CN 1928674 A CN1928674 A CN 1928674A CN A2006101289796 A CNA2006101289796 A CN A2006101289796A CN 200610128979 A CN200610128979 A CN 200610128979A CN 1928674 A CN1928674 A CN 192867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ixel electrode
- electrode
- lcd
- pixel
- sli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title abstract description 126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6
- 239000010409 thin film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0
- 239000010408 film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9000012044 organic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02146 bilat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2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2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1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8
- 230000005684 electric field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9000012212 insula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2161 passi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6
- 229910045601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0956 allo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11651 chrom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29910052750 molybden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7
- 101150022676 CSTB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6
- ZOKXTWBITQBERF-UHFFFAOYSA-N Molybdenum Chemical compound [Mo] ZOKXTWBITQBERF-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4411 alumin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10052804 chrom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6
- 101150084890 cstA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11733 molybden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VYZAMTAEIAYCRO-UHFFFAOYSA-N Chromium Chemical compound [Cr] VYZAMTAEIAYCR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10287 polar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MRNHPUHPBOKKQT-UHFFFAOYSA-N indium;tin;hydrate Chemical compound O.[In].[Sn] MRNHPUHPBOKKQ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0936 titan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BQCADISMDOOEFD-UHFFFAOYSA-N Silver Chemical compound [Ag] BQCADISMDOOEF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21417 amorphous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150000002739 metal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19 tita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41001270131 Agaricus moelleri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RTAQQCXQSZGOHL-UHFFFAOYSA-N Titanium Chemical compound [Ti] RTAQQCXQSZGOHL-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324 bea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3256 coordination polym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939 in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259 photo et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3023 plastic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09 silv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332 silv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786 synthesis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15 tantal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OAICVXFJPJFONN-UHFFFAOYSA-N Phosphorus Chemical compound [P] OAICVXFJPJFON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581 Si3N4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4205 SiNX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BLRPTPMANUNPDV-UHFFFAOYSA-N Silane Chemical compound [SiH4] BLRPTPMANUNPDV-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54 acut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66 deteri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38 encap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969 flow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984 hydrogen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535 impurit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10272 inorganic materi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47 inorgan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810 insula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459 lithograph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844 mel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18 mel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68 organ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59 patter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698 phosphorus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574 phosphoru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04 phys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21420 polycrystalline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591 polysilic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797 qual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870 refractory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21332 silic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FVBUAEGBCNSCDD-UHFFFAOYSA-N silicide(4-) Chemical compound [Si-4] FVBUAEGBCNSCD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HQVNEWCFYHHQES-UHFFFAOYSA-N silicon nitride Chemical compound N12[Si]34N5[Si]62N3[Si]51N64 HQVNEWCFYHHQE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GUVRBAGPIYLISA-UHFFFAOYSA-N tantalum atom Chemical compound [Ta] GUVRBAGPIYLISA-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16 thall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BKVIYDNLLOSFOA-UHFFFAOYSA-N thallium Chemical compound [Tl] BKVIYDNLLOSFOA-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834 transmitt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YVTHLONGBIQYBO-UHFFFAOYSA-N zinc indium(3+) oxygen(2-) Chemical compound [O--].[Zn++].[In+3] YVTHLONGBIQYB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7—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optical or magneto-optical effect, e.g. field-induced phase transition, orientation effect, guest-host interaction or dynamic scattering
- G02F1/139—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optical or magneto-optical effect, e.g. field-induced phase transition, orientation effect, guest-host interaction or dynamic scattering based on orientation effects in which the liquid crystal remains transparent
- G02F1/139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optical or magneto-optical effect, e.g. field-induced phase transition, orientation effect, guest-host interaction or dynamic scattering based on orientation effects in which the liquid crystal remains transparent the birefringence of the liquid crystal being electrically controlled, e.g. ECB-, DAP-, HAN-, PI-LC cell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3—Electrod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7—Surface-induced orientation of the liquid crystal molecules, e.g. by alignment layers
- G02F1/133707—Structures for producing distorted electric fields, e.g. bumps, protrusions, recesses, slits in pixel electrod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7—Surface-induced orientation of the liquid crystal molecules, e.g. by alignment layers
- G02F1/133753—Surface-induced orientation of the liquid crystal molecules, e.g. by alignment layers with different alignment orientations or pretilt angles on a same surface, e.g. for grey scale or improved viewing angle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3—Electrodes
- G02F1/134309—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geometrical arrangement
- G02F1/134336—Matrix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3—Electrodes
- G02F1/134309—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geometrical arrangement
- G02F1/134345—Subdivided pixels, e.g. for grey scale or redundancy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3—Electrodes
- G02F1/134309—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geometrical arrangement
- G02F1/134381—Hybrid switching mode, i.e. for applying an electric field with components parallel and orthogonal to the substrat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Geometry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Thin Film Transistor (AREA)
- Liquid Crystal Substan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液晶显示器,该液晶显示器包括:基底;多个像素电极,形成在基底上,像素电极中的每个包括第一子像素电极和第二子像素电极,其中,第一子像素电极和第二子像素电极在横向方向上相邻地设置。第一子像素电极和第二子像素电极中的每个包括倾斜方向不同的至少两个平行四边形形状的电极片,第二子像素电极的电极片中的至少一个设置在第一子像素电极的上面或下面。
Description
本申请要求于2005年9月7日在韩国知识产权局提交的第10-2005-0083265号韩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公开通过引用完全包含于此。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液晶显示器。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器包括设置有场发生电极的两个显示面板和置于两个面板之间的液晶层。场发生电极可包括多个像素电极和共电极。电压被施加到场发生电极,以在液晶层中产生电场。电场决定了液晶层中的液晶分子的取向。顺次的这些分子取向决定了穿过液晶层的光的透射率,因此通过控制入射光的偏振显示图像。
液晶显示器还包括:开关元件,连接到各像素电极;多条信号线,包括栅极线和数据线。通过控制开关元件,电压可通过栅极线和数据线被施加到各像素电极。
具有垂直取向模式的液晶显示器具有与垂直的显示面板垂直布置的液晶分子的长轴。当没有施加电场时,液晶显示器具有大的对比度和宽的参考视角。宽的参考视角的一个示例是其中对比度为1∶10的视角。
通过在场发生电极上形成切口和突起,可产生具有垂直取向模式的液晶显示器的宽视角。
由于可以通过切口和突起来确定液晶分子的倾斜方向,所以当使用切口和/或突起时,可通过将液晶分子的倾斜方向分布在许多方向上来增大参考视角。
在将一个像素划分为两个子像素并且通过容性耦合连接两个子像素后,通过以直接将电压施加到一个子像素并且通过与另一个子像素的容性耦合降低电压来改变两个子像素的电压的调节透射率的方法,改进了侧面的可视性。
然而,在这种方法中,不能将两个子像素的透射率精确调节为所期望的等级,透光率根据特定的颜色而改变。此外,由于附加了用于容性耦合的导体导致开口率降低,并且由于容性耦合造成的电压降导致透射率降低。此外,因为在具有突起或切口的部分难以传播光,所以随着突起或切口的数目增加,开口率进一步劣化。
已经建议可通过使用增大像素电极的超高开口率结构来增大开口率。但是,因为像素电极之间的距离短且像素电极和数据线之间的距离也短,所以在像素电极周围产生强的横向场(lateral field)。由于这种横向场导致液晶分子的取向被分布,由此,产生纹理或光泄漏,响应时间延迟。
此外,具有垂直取向模式的液晶显示器的侧面可视性比前面可视性差。例如,在具有切口的PVA(图案化垂直取向)模式的液晶显示器中,向着侧部,图像变亮,在严重的情况下,由于在高灰度之间没有亮度差所以图像失真。
需要这样一种液晶显示器,其具有提高的透射率、开口率和侧面可视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液晶显示器,该液晶显示器包括:基底;多个像素电极,形成在基底上,并包括第一子像素电极和第二子像素电极,其中,第一子像素电极和第二子像素电极在横向方向上相邻地设置,第一子像素电极和第二子像素电极中的每个包括倾斜方向不同的至少两个平行四边形形状的电极片,第二子像素电极的电极片中的至少一个设置在第一子像素电极的上面或下面。
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第一子像素电极可包括一个右倾斜的平行四边形形状的电极片和一个左倾斜的平行四边形形状的电极片,第二子像素电极可包括三个右倾斜的平行四边形形状的电极片和三个左倾斜的平行四边形形状的电极片。
右倾斜的平行四边形形状的电极片和左倾斜的平行四边形形状的电极片可以成对形成,这些对可以在竖向方向上交替地布置。
第一子像素电极的电极片的高度可以是在第二子像素电极的电极片中的设置在第一子像素电极的上面或下面的电极片的高度的1倍至2.5倍。
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液晶显示器,该液晶显示器包括:基底;多个像素电极,形成在基底上并包括第一子像素电极和第二子像素电极,其中,第一子像素电极和第二子像素电极在横向方向上相邻地设置,第一子像素电极和第二子像素电极中的每个包括倾斜方向不同的至少两个平行四边形形状的电极片,倾斜方向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形状的电极片在竖向方向上交替地布置,第二子像素电极的电极片的数目大于第一子像素电极的电极片的数目。
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第一子像素电极可包括一个右倾斜的平行四边形形状的电极片和一个左倾斜的平行四边形形状的电极片,第二子像素电极可包括两个右倾斜的平行四边形形状的电极片和两个左倾斜的平行四边形形状的电极片。
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第一子像素电极的横向中心线和第二子像素电极的横向中心线可以设置在直线上。
在竖向方向上相邻地设置的像素电极中的两个可以双侧反向对称,在横向方向上相邻地设置的像素电极中的两个可以具有相同的形状,或者它们的横向中心线可以设置在基本相同的直线上。
在竖向方向上相邻地设置的像素电极中的两个可以双侧反向对称,在横向方向上相邻地设置的像素电极可以具有不匹配的横向中心线,在横向方向上相邻地设置的像素电极的第一子像素电极和第二子像素电极中的每个可以双侧反向对称。
第一子像素电极的电极片的高度和第二子像素电极的电极片的高度可以基本上相同。
第二子像素电极的面积可以是第一子像素电极的面积的大约1.1倍至大约3倍。
液晶显示器还可包括共电极,共电极与像素电极相对并具有切口,其中,电极片中的每个可包括一对彼此平形的倾斜边缘,切口可包括倾斜部分,所述倾斜部分与第一子像素电极和第二子像素电极交叉并与电极片的倾斜边缘平行。
第一子像素电极的电压和第二子像素电极的电压可以互不相同。
液晶显示器还可包括:第一薄膜晶体管,连接到第一子像素电极;第二薄膜晶体管,连接到第二子像素电极;第一信号线,连接到第一薄膜晶体管;第二信号线,连接到第二薄膜晶体管;第三信号线,连接到第一薄膜晶体管和第二薄膜晶体管并与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交叉。
第一薄膜晶体管和第二薄膜晶体管可分别根据来自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的信号来导通,以传输来自第三信号线的信号。
第一薄膜晶体管和第二薄膜晶体管可根据来自第三信号线的信号来导通,以分别传输来自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的信号。
该液晶显示器还可包括形成在第一薄膜晶体管、第二薄膜晶体管和像素电极之间的有机层。
当在第一信号线至第三信号线中传输数据信号的至少一条信号线是数据线时,数据线与像素电极的第一个中的第一子像素电极叠置的面积和数据线与和像素电极的第一个相邻的像素电极的第二个中的第二子像素电极叠置的面积可以基本上彼此相等,其中,在数据线和第一子像素电极之间设置有有机层。
第一子像素电极和第二子像素电极可以通过容性耦合来彼此连接。
液晶显示器还可包括:薄膜晶体管,连接到第一子像素电极;数据线,连接到薄膜晶体管;有机层,形成在薄膜晶体管和像素电极之间。
数据线与像素电极的第一个中的第一子像素电极叠置的面积和数据线与和像素电极的第一个相邻的像素电极的第二个中的第二子像素电极叠置的面积可以基本上彼此相等,其中,在数据线和第一子像素电极之间设置有机层。
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液晶显示器,该液晶显示器包括:基底;像素电极,形成在基底上并包括第一子像素电极和第二子像素电极,其中,子像素电极在横向方向上相邻地设置,并具有相同形式的第一区和第二区,第一子像素电极和第二子像素电极中的每个包括倾斜方向不同的至少两个平行四边形形状的电极片,第一子像素电极设置在第一区中,第二子像素电极包括设置在第一区中的第一电极片和设置在第二区中的第二电极片。
第一子像素电极可包括一个右倾斜的平行四边形形状的电极片和一个左倾斜的平行四边形形状的电极片,第一电极片和第二电极片中的每个可包括一个右倾斜的平行四边形形状的电极片和一个左倾斜的平行四边形形状的电极片。
第一子像素电极可包括一个右倾斜的平行四边形形状的电极片和一个左倾斜的平行四边形形状的电极片,第一电极片可包括一个右倾斜的平行四边形形状的电极片和一个左倾斜的平行四边形形状的电极片,第二电极片可包括两个右倾斜的平行四边形形状的电极片和两个左倾斜的平行四边形形状的电极片。
第一子像素电极的高度可以是第一电极片的高度的大约1倍至2.5倍。
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液晶显示器,该液晶显示器包括:基底;像素电极,形成在基底上并包括第一子像素电极和第二子像素电极,其中,第一子像素电极和第二子像素电极相邻地设置在横向方向上,第一子像素电极具有一对彼此平行的第一弯曲边缘,第二子像素电极具有一对彼此平行的第二弯曲边缘,第二弯曲边缘的数目大于第一弯曲边缘的数目。
第一弯曲边缘的数目可以是1,第二弯曲边缘的数目可以是3。
第二子像素电极的面积可以是第一子像素电极的面积的大约1.1倍至大约3倍。
附图说明
通过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本发明的实施例将变得更清楚,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液晶显示器的框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液晶显示器中的两个子像素的等效电路图;
图3A至图5是在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液晶面板组件中的像素电极和共电极的布局图;
图6A至图6C是在图3A至图5中示出的各子像素电极的基础电极片的顶部平面图;
图7A和图7B是包括图5中示出的多个像素电极的液晶面板组件的示意性布局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液晶面板组件中的像素的等效电路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液晶面板组件的布局图;
图10是沿着图9中的线X-X′-X″截取的液晶面板组件的剖视图;
图11是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液晶面板组件的布局图;
图12是沿着图11中的线XII-XII′-XII″截取的液晶面板组件的剖视图;
图13是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液晶面板组件中的像素的等效电路图;
图14是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液晶面板组件的布局图;
图15是沿着图14中的线XV-XV′-XV″截取的液晶面板组件的剖视图;
图1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液晶面板组件的等效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施,而不应该被理解为限于这里提出的实施例。在附图中,为了清晰起见,夸大了层、膜、面板、区域等的厚度。在整个说明书中,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元件。
将参照图1和图2来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液晶显示器。
图1是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液晶显示器的框图,图2是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液晶显示器中的两个子像素的等效电路图。
如图1中所示,液晶显示器包括:液晶面板组件300;栅极驱动器400和数据驱动器500,连接到液晶面板组件300;灰度电压发生器800,连接到数据驱动器500;信号控制器600,控制上述元件。
液晶面板组件300包括多条信号线(未示出)和多个像素PX,多个像素PX连接到多条信号线并大致布置成矩阵。
如图2中所示,液晶面板组件300包括:下面板100和上面板200,彼此相对;液晶层3,设置在下面板100和上面板200之间。
信号线包括传输栅极信号(扫描信号)的多条栅极线(未示出)和传输数据信号的多条数据线(未示出)。
栅极线近似在行方向上延伸并几乎相互平行,数据线大致在列方向上延伸并几乎互相平行。
各像素PX包括一对子像素,子像素分别包括液晶电容器Clca和Clcb。两个子像素中的至少一个包括开关元件(未示出),开关元件连接到栅极线、数据线和液晶电容器Clca和Clcb。
液晶电容器Clca具有在下面板100上的子像素电极PEa和上面板200上的共电极CE,作为两个端,液晶电容器Clcb具有在下面板100上的子像素电极PEb和上面板200上的共电极CE,作为两个端,在子像素电极PEa和PEb与共电极CE之间的液晶层3用作电介质材料。一对子像素电极PEa和PEb彼此分隔并组成一个像素电极PE。共电极CE形成在上面板200的整个表面上并接收共电压Vcom。
液晶层3具有负的介电各向异性,液晶层3中的液晶分子可以被取向,使得当没有电场时液晶分子的长轴垂直于两个显示面板的表面。
通过使各像素PX固定地显示原色之一(空分)或者顺序地显示原色(时分)来表现彩色的显示。通过原色的时间和或空间和来确定期望的颜色。一组原色的示例包括红色、绿色和蓝色。
图2示出了空分的示例,其中,各像素PX设置有在上面板200的区域中用于显示原色之一的滤色器CF。虽然在图2中没有示出,但是滤色器CF可形成在下面板100的子像素电极PEa和PEb的上面或下面。
偏振器(未示出)设置在显示面板100和200中的每个的外表面上。各偏振器的偏振轴可以是正交的。在反射型液晶显示器中,两个偏振器中的一个是可选的。正交偏振器阻挡入射光进入没有电场的液晶层3。
将参照图3A、图3B、图4、图5、图6A、图6B、图7A和图7B来描述液晶面板组件的像素电极、共电极和滤色器。
图3A至图5是在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液晶面板组件中的像素电极和共电极的布局图,图6A至图6C是图3A至图5中示出的各子像素电极的基础电极片的顶部平面图,图7A和图7B是包括图5中示出的多个像素电极的液晶面板组件的示意性布局图。
如图3A至图5中所示,各像素电极191包括彼此分隔的一对第一子像素电极191a和第二子像素电极191b。
第一子像素电极191a和第二子像素电极191b相邻地设置在行方向上,并分别具有切口91a和91b。
共电极(见图2)270具有与第一子像素电极191a和第二子像素电极191b相对的切口71a、71b、71b1、71b2和71b3。
组成一个像素电极191的第一子像素电极191a和第二子像素电极191b可连接到不同的开关元件(未示出)。
可选择地,第一子像素电极191a可连接到开关元件(未示出),第二子像素电极191b可通过容性耦合连接到第一子像素电极191a。
第一子像素电极191a和第二子像素电极191b中的每个包括至少一个图6A中所示的平行四边形电极片196和至少一个图6B中所示的平行四边形电极片197。
当图6A和图6B中示出的电极片196和197垂直地连接时,它们变成图6C中示出的基础电极198。子像素电极191a和191b的每个形成基础电极198的一部分。
如图6A和图6B中所示,电极片196和197中的每个具有一对倾斜边缘196o和197o及一对横向边缘196t和197t,并具有平行四边形的形状。倾斜边缘196o和197o中的每个与横向边缘196t和197t形成倾斜角,且倾斜角的大小可以是大约45度至135度。
当倾斜边缘如图6A中向右边倾斜时被称作“右倾斜”,当倾斜边缘如图6B中向左边倾斜时被称作“左倾斜”。
在电极片196和197中,横向边缘196t和197t的长度即宽度W、横向边缘196t、197t之间的距离即高度H可以根据显示面板组件300的尺寸来自由地确定。
此外,在电极片196和197的每个中,横向边缘196t和197t通过考虑到与其它部分的关系而被弯曲或突出,可以形成为平行四边形的形状。
面对电极片196和197的切口61和62形成在共电极270中,电极片196和197被划分为关于切口61和62的两个子区域S 1和S2。
切口61和62包括:倾斜部分61o和62o,平行于电极片196和197的倾斜边缘196o和197o;横向部分61t和62t,在与倾斜部分61o和62o形成钝角的同时与电极片196的横向边缘196t和电极片197的197t叠置。
子区域S 1和S2中的每个具有由切口61和62的倾斜部分61o和62o以及电极片196和197的倾斜边缘196o和197o限定的两个主边缘。主边缘之间的宽度即子区域的宽度可以是大约25μm至40μm。
通过将右倾斜的电极片196和左倾斜的电极片197连接,形成图6c中示出的基础电极198。
右倾斜的电极片196和左倾斜的电极片197形成的角度可以大致是直角,两个电极片196和197可以部分地连接。没有连接的部分构成切口90且设置为凹部。然而,切口90是可选的。
电极片196和197的外部横向边缘196t和197t组成基础电极198的横向边缘198t,电极片196和197的对应的倾斜边缘196o和197o彼此连接,从而形成基础电极198的弯曲边缘198o1和198o2。
弯曲边缘198o1和198o2包括:凸出边缘198o1,与横向边缘198t形成钝角,例如形成大约135度的角;凹进边缘198o2,与横向边缘198t形成锐角,例如形成大约45度的角。
弯曲边缘198o1和198o2形成为一对倾斜边缘196o和197o,并且弯曲边缘198o1和198o2大致形成直角,其弯曲的角度大致是直角。
切口60可以从凹进边缘198o2的凹进顶点CV向着凸出边缘198o1的凸出顶点VV大致延伸到基础电极198的中心。此外,共电极270的切口61和62彼此连接以形成切口60。添加在切口61和62中叠置的横向部分61t和62t,以组成一个横向部分60t1。
切口60包括:弯曲部分60o,具有弯曲点CP;中间横向部分60t1,连接到弯曲部分60o的弯曲点CP;一对垂直横向部分60t2,连接到弯曲部分60o的两端。
切口60的弯曲部分60o包括一对形成直角的倾斜部分,并几乎平行于基础电极198的弯曲边缘198o1和198o2,切口60的弯曲部分60o将基础电极198划分为左半部和右半部。
切口60的中间横向部分60t1与弯曲部分60o形成钝角,例如形成大约135度的角度,并向着基础电极198的凸出顶点VV延伸。
垂直横向部分60t2与基础电极198的横向边缘198t对准,并与弯曲部分60o形成钝角,例如形成大约135度的角。
基础电极198和切口60关于连接基础电极198的凸出顶点VV和凹进顶点CV的虚拟的直线(下文中被称为“横向中心线”)近似地反向对称。
在图3A至图5中示出的各像素电极191中,第一子像素191a的尺寸小于第二子像素电极191b的尺寸。
具体地,第二子像素电极191b的高度大于第一子像素电极191a的高度,第一子像素电极191a的宽度和第二子像素电极191b的宽度基本相等。
第二子像素电极191b的电极片的数目大于第一子像素电极191a的电极片的数目。
第一子像素电极191a包括左倾斜电极片197和右倾斜电极片196,并具有与图6C中示出的基础电极198的结构相同的结构。
第二子像素电极191b包括至少两个左倾斜电极片197、至少两个右倾斜电极片196、图6C中示出的基础电极198和连接到基础电极198的左倾斜电极197和右倾斜电极196的组合。
图3A和图3B中示出的第二子像素电极191b包括六个电极片191b1至191b6,其中的两个电极片191b5和191b6设置在第一子像素电极191a的上部和下部。
因为通过将共电极270的切口61和62的横向部分61t和62t添加到与第二子像素电极191b的电极片191b5和191b6和第一子像素电极191a的电极片191a1和191a2相邻的地方,形成了横向部分,所以开口率增大。
在图3A中示出的结构中,设置在该结构的中间的电极片191a1、191a2、191b1和191b2的高度和设置在该结构的上部和下部的电极片191b3和191b6的高度基本相同,但是在图3B中示出的结构中,中间的电极片191a1、191a2、191b1和191b2的高度和上部的电极片和下部的电极片191b3至191b6的高度彼此不同。
例如,在图3B中示出的结构中,上部的电极片和下部的电极片191b3至191b6的高度是中间的电极片191a1、191a2、191b1和191b2的高度的大约一半。因此,第一子像素电极191a和第二子像素电极191b的面积比是大约1∶2。
在图3A中示出的结构中,第一子像素电极191a和第二子像素电极191b的面积比是大约1∶3。
中间的电极片191a1、191a2、191b1和191b2的高度可以是上部的电极片和下部的电极片191b3至191b6的高度的1倍至2.5倍。
如果以这种方式来调节上部的电极片和下部的电极片191b3至191b6,则可以得到期望的面积比,面积比优选地为大致1∶3至1∶1.1。
在图4中示出的第二子像素电极191b包括四个电极片191b1至191b4,其中的两个电极片191b3和191b4位于第一子像素电极191a的上部和下部。
设置在第一子像素电极191a的上部和下部的电极片191b3和191b4的高度小于设置在第一子像素电极191a的侧面的电极片191b1和191b2的高度,其高度比是例如大约1∶2。
可以通过调节四个电极片191b1至191b4的高度来调节第一子像素电极191a和第二子像素电极191b的面积比。
图5中示出的第二子像素电极191b包括四个电极片191b1至191b4,并具有三次弯曲的结构。
可以通过调节电极片191a1、191a2和191b1至191b4的高度来调节面积比。
在图3A至图5中,可以改变第一子像素电极191a和第二子像素电极191b的位置关系和方向,可以通过竖向或横向地移动反向对称的第一子像素电极191a和第二子像素电极191b来形成图3A至图5中的像素电极191。
在图7A中示出的示例中,在行方向上的相邻的像素电极191的形状彼此基本相同,并且像素电极191的每个的横向中心线是基本相同的直线,在列方向上的相邻的像素电极191彼此横向反向对称。
红色滤色器230R、绿色滤色器230G和蓝色滤色器230B在列方向上沿着相邻的像素电极191延伸。
在图7B中示出的示例中,在行方向上的相邻的像素电极191的横向中心线不匹配。在行方向上的两个相邻的像素电极191中,左边像素电极191的横向中心线和右边像素电极191的第一子像素电极191a的上部横向边缘基本在同一直线上。
在行方向上的两个相邻的像素电极191中,由于第一子像素电极191a在左侧,第二子像素电极191b在右侧,所以其横向位置基本上彼此相同,但是第一子像素电极191a和第二子像素电极191b彼此反向对称。
在列方向上相邻的像素电极191彼此横向反向对称。
红色滤色器230R、绿色滤色器230G和蓝色滤色器230B沿着在列方向上相邻的像素电极191延伸。
在图7A和图7B中,可以改变像素电极191的位置关系,在行方向上或列方向上相邻的像素电极191可被设置成以其它方式不匹配。
再次参照图1,灰度电压发生器800产生与像素PX的透射率相关的多个灰度电压(或基准灰度电压)。
栅极驱动器400连接到液晶面板组件300的栅极线,以将栅极信号Vg施加到栅极线,其中,栅极信号Vg包括栅极导通电压Von和栅极截止电压Voff的组合。
数据驱动器500连接到液晶面板组件300的数据线,选择来自灰度电压发生器800的灰度电压,并将灰度电压作为数据信号施加到数据线。
然而,当灰度电压发生器800只提供预定数量的基准灰度电压而不是所有灰度的所有电压时,数据驱动器500通过划分基准灰度电压来产生用于所有灰度的灰度电压,并在这些灰度电压中选择数据信号。
信号控制器600控制栅极驱动器400、数据驱动器500等。
驱动装置400、500、600和800中的每个可以以至少一个IC芯片的形式直接安装在液晶面板组件300上,其中,所述至少一个IC芯片安装在柔性印刷电路膜(未示出)上从而以载带封装(TCP)附于液晶面板组件300上,或者所述至少一个IC芯片安装在单独的印刷电路板(PCB)(未示出)上。
可选择地,驱动装置400、500、600和800可以与液晶面板组件300集成。
此外,驱动装置400、500、600和800可以集成为单个芯片,这些装置中的至少一个或者这些装置中的至少一个电路元件可以设置在单个芯片的外部。
信号控制器600从外部图形控制器(未示出)接收输入图像信号R、G、B和用于控制这些图像信号显示的输入控制信号。
输入图像信号R、G、B具有用于各像素PX的亮度信息,所述亮度信息具有预定数目的灰度,例如1024(=210)、256(=28)或64(=26)个灰度。
输入控制信号包括,例如垂直同步信号Vsync、水平同步信号Hsync、主时钟信号MCLK和数据使能信号DE。
信号控制器600基于输入图像信号R、G、B和输入控制信号来适当地处理输入图像信号R、G、B,以与液晶面板组件300和数据驱动器500的工作条件对应,并产生栅极控制信号CONT1和数据控制信号CONT2,然后将栅极控制信号CONT1传输到栅极驱动器400并将数据控制信号CONT2和处理过的图像信号DAT传输到数据驱动器500。
输出图像信号DAT被作为数字信号输出,并具有预定的值(或灰度)。
栅极控制信号CONT1包括扫描起始信号STV和至少一个时钟信号,扫描起始信号STV用于指示扫描的开始,至少一个时钟信号用于控制栅极导通电压Von的输出时间。
栅极控制信号CONT1还可包括输出使能信号OE,输出使能信号OE用于限制栅极导通电压Von的持续时间。
数据控制信号CONT2包括水平同步起始信号STH、加载信号LOAD和数据时钟信号HCLK,其中,水平同步起始信号STH用于指示一组子像素的图像数据的传输的开始,加载信号LOAD和数据时钟信号HCLK用于将数据信号施加到液晶面板组件300。
数据控制信号CONT2还可包括反转信号RVS,反转信号RVS用于将数据信号的对于共电压Vcom的电压极性反转(在下文中,“数据信号的对于共电压Vcom的电压极性”简称为“数据信号的极性”)。
因为数据驱动器500接收一组子像素的数字图像信号DAT并根据来自信号控制器600的数据控制信号CONT2选择与各数字图像信号DAT对应的灰度电压,所以数字图像信号DAT被转换成模拟数据信号,然而模拟数据信号被施加到相应的数据线。
通过根据来自信号控制器600的栅极控制信号CONT1来向栅极线施加栅极导通电压Von,栅极驱动器400使连接到栅极线的开关元件导通。
然后,施加到数据线的数据信号通过导通的开关元件被施加到相应的子像素PX。
参照图3至图7B,当组成像素电极191的第一子像素电极191a和第二子像素电极191b与单独的开关元件连接时,各子像素可以在不同的时间通过相同的数据线接收单独的数据电压,或者在相同的时间通过不同的数据线接收单独的数据电压。
可选择地,当第一子像素电极191a连接到开关元件(未示出)并且第二子像素电极191b通过容性耦合连接到第一子像素电极191a时,只有包括第一子像素电极191a的子像素可以通过开关元件接收数据电压,包括第二子像素电极191b的子像素可具有根据第一子像素电极191a的电压改变而改变的电压。
面积相对小的第一子像素电极191a的电压比面积相对大的第二子像素电极191b的电压大。
当在第一电容器Clca的两端或第二电容器Clcb的两端产生电势差时,在液晶层3中产生主电场,该主电场与显示面板100和200的表面几乎垂直。
在下文中,像素电极191和共电极270被称作“场发生电极”。排列液晶层3中的液晶分子,使得液晶分子的长轴响应电场而与电场的方向垂直,入射到液晶层3的光的偏振的角度根据液晶分子的倾斜角度来改变。
由通过偏振器的透射率的改变来表现偏振的改变,由此,液晶显示器显示图像。
液晶分子的倾斜角度根据电场的强度而改变。由于液晶电容器Clca和Clcb的电压互不相同,所以液晶分子的倾斜角度改变,由此两个子像素的亮度改变。
因此,如果适当调节第一液晶电容器Clca的电压和第二液晶电容器Clcb的电压,那么从侧面看到的图像可以与从正面看到的图像极其近似,即,侧面的伽玛曲线可以与前面的伽玛曲线极其近似,因此提高了侧面的可视性。
此外,如果接收高电压的第一子像素电极191a的面积小于第二子像素电极191b的面积,那么侧面的伽玛曲线可以更近似于前面的伽玛曲线。
具体地,如图4A至图7B中所示,当第一子像素电极191a和第二子像素电极191b的面积比是大约1∶2至大约1∶3时,侧面的伽玛曲线变得与前面的伽玛曲线更加近似,因此提高了侧面的可视性。
液晶分子的倾斜方向首先由通过将场发生电极191和270的子像素电极191a和191b以及切口71a、71b、71b 1、71b2、91a、91b和92b的变化的主电场变形产生的水平分量来确定。
主电场的水平分量与切口71a、71b、71b1、71b2、91a、91b和92b的边缘以及子像素电极191a和191b的边缘几乎垂直。
参照图3至图7B,在被切口71a、71b、71b 1、71b2、91a、91b和92b划分的各子区域上的大多数液晶分子排列在垂直于主边缘的方向上。
次电场的方向垂直于子区域的主边缘,其中,次电场由子像素电极191a和191b之间的电压差来次(secondly)产生。
因此,次电场的方向与主电场的水平分量的方向一致。
最后,子像素电极191a和191b之间的次电场用于增强对液晶分子的倾斜方向的确定。
通过以一个水平周期(称为“1H”,等于水平同步信号Hsync和数据使能信号DE的一个周期)为单元来重复这个过程,数据信号被施加到所有的像素PX,从而显示一帧的图像。
控制施加到数据驱动器500的反转信号RVS的状态,使得当一帧结束下一帧开始时施加到各像素PX的数据信号的极性与前一帧的极性相反(“帧反转”)。
根据即使一帧内的反转信号的特性,可以改变流过一条数据线的数据信号的极性(例如行反转和点反转)或者施加到一组像素的数据信号的极性可以互不相同(例如列反转和点反转)。
将参照图1、图2、图4A、图6和图8至图12来描述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液晶面板组件。
图8是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液晶面板组件中的像素的等效电路图。
参照图8,液晶面板组件包括:信号线,包括多条成对的栅极线GLa和GLb、多条数据线DL、多条存储电极线SL;多个像素PX,连接到信号线。
各像素PX包括一对子像素PXa和PXb。子像素PXa包括:开关元件Qa,连接到对应的栅极线GLa;液晶电容器Clca,连接到开关元件Qa;存储电容器Csta,连接到开关元件Qa和存储电极线SL。子像素PXb包括:开关元件Qb,连接到对应的栅极线GLb;液晶电容器Clcb,连接到开关元件Qb;存储电容器Cstb,连接到开关元件Qb和存储电极线SL。
开关元件Qa和Qb是设置在下面板100上的三端子元件比如薄膜晶体管。开关元件Qa的控制端连接到栅极线GLa,开关元件Qa的输入端连接到数据线DL,开关元件Qa的输出端连接到液晶电容器Clca和存储电容器Csta;开关元件Qb的控制端连接到栅极线GLb,开关元件Qb的输入端连接到数据线DL,开关元件Qb的输出端连接到液晶电容器Clcb和存储电容器Cstb。
存储电容器Csta和Cstb协助液晶电容器Clca和Clcb,并且通过设置在下面板100上的像素电极PE和存储电极线SL的叠置以及设置在像素电极PE和存储电极线SL之间的绝缘体来形成。预定的电压比如共电压Vcom被施加到存储电极线SL。
然而,存储电容器Csta和Cstb可由子像素电极PEa和PEb与直接在子像素电极PEa和PEb上的前一栅极线的叠置部分通过绝缘体形成。
信号控制器600可以接收用于一个像素PX的输入图像信号R、G和B,将该信号转换成用于子像素PXa和PXb的输出图像信号DAT,并将已转换的信号传输到数据驱动器500。
可选择地,在灰度电压发生器800中,通过分别地产生子像素PXa和PXb的灰度电压组,并将其提供到数据驱动器500或者在数据驱动器500中选择它们,不同的电压可以被施加到两个子像素PXa和PXb。
然而,优选地,更改图像信号或者产生灰度电压组,使得子像素PXa和PXb的合成的伽玛曲线变成与前面的基准伽玛曲线相似。
例如,前面的合成伽玛曲线被调节成与前面的基准伽玛曲线一致,从而非常适用于液晶面板组件,侧面的合成伽玛曲线被调节成与前面的基准伽玛曲线极其相似。
将参照图3B、图9和图10来详细描述图8中示出的液晶面板组件的示例。
图9是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液晶面板组件的布局图,图10是沿着图9中的线X-X′-X″截取的液晶面板组件的剖视图。
参照图9和图10,液晶面板组件包括:下面板100和上面板200,彼此相对;液晶层3,在下面板100和上面板200之间。
多个栅极导体形成在绝缘基底110上,所述多个栅极导体包括多条成对的第一栅极线121a和第二栅极线121b以及多条存储电极线131。绝缘基底110可以由例如透明玻璃或塑料制成。
第一栅极线121a和第二栅极线121b传输栅极信号,主要在水平方向上延伸并分别位于下部和上部。
第一栅极线121a包括宽端部129a,用于将向着上部突出的多个第一栅电极124a连接到其它层或栅极驱动器400。
当栅极驱动器400与基底110集成时,栅极线121a和121b被延伸为直接与基底110连接。
存储电极线131接收预定电压比如共电压Vcom,并主要在水平方向上延伸。
存储电极线131中的每条位于第一栅极线121a和第二栅极线121b之间,并保持与栅极线121a和栅极线121b的距离几乎相等。
各存储电极线131包括垂直延伸的多个成对的第一存储电极137a和第二存储电极137b。
然而,可以对存储电极137a和137b及存储电极线131的形状和位置作各种改变。
栅极导体121a、121b和131可以由金属比如铝(Al)、银(Ag)、铜(Cu)、钼(Mo)、铬(Cr)、铊(Ta)、钛(Ti)和/或其合金制成。
然而,栅极导体121a、121b和131也可以具有多层结构,所述多层结构包括物理性质不同的两个导电层(未示出)。
多层中的一个导电层可以由电阻率低的金属制成,例如由铝金属、银金属或铜金属制成,因此减小了信号延迟或降低了电压降。
可选择地,其它导电层可以由具有Mo、Cr、Ta、Ti的金属制成,和/或由具有良好的物理、化学特性及与其它材料比如ITO(氧化铟锡)和1ZO(氧化铟锌)的良好电接触特性的材料制成。
这种组合的示例可包括下铬层和上铝(合金)层,以及下铝(合金)层和上钼(合金)层。
然而,栅极导体121a、121b和131可由其它各种金属或电导体制成。
栅极导体121a、121b和131的侧面相对于基底110的表面倾斜,其倾斜角可为大约30度至80度。
栅极绝缘层140形成在栅极导体121a、121b和131上,其中,栅极绝缘层140由材料例如硅氮化物(SiNx)或硅氧化物(SiOx)制成。
多个第一半导体岛154a和第二半导体岛154b形成在栅极绝缘层140上,其中,第一半导体岛154a和第二半导体岛154b由材料例如氢化的非晶硅(a-Si)或多晶硅制成。
第一半导体岛154a和第二半导体岛154b分别位于第一栅电极124a和第二栅电极124b上。
一对欧姆接触岛163a和165a形成在第一半导体岛154a的每个上,一对欧姆接触岛(未示出)形成在第二半导体岛154b的每个上。
欧姆接触岛163a和165a可以由材料比如其中高浓度地掺杂有n型杂质比如磷的n+氢化非晶硅或硅化物制成。
半导体岛154a和154b的侧面和欧姆接触岛163a和165a的侧面也相对于基底110的表面倾斜,其倾斜角是大约30度至大约80度。
包括多条数据线171及多个成对的第一漏电极175a和第二漏电极175b的数据导体形成在欧姆接触163a、165a和栅极绝缘层140上。
数据线171中的每条传输数据信号,并且在垂直方向上延伸,以与数据线121a、121b和存储电极线131交叉。
数据线171中的每条包括宽端部179,用于将向着第一栅电极124a和第二栅电极124b延伸的多个成对的第一源电极173a和第二源电极173b连接到其它层或数据驱动器500。
当数据驱动器500与基底110集成时,数据线171延伸成直接与基底110连接。
第一漏电极175a和第二漏电极175b彼此分隔,并且与数据线171中的每条也分隔。
第一漏电极175a和第二漏电极175b关于第一栅电极124a和第二栅电极124b与第一源电极173a和第二源电极173b面对,并且第一漏电极175a和第二漏电极175b各具有宽端部177a、177b和条形的端部。
宽端部177a和177b分别与第一存储电极137a和第二存储电极137b叠置,条形端部的一部分被弯曲的第一源电极173a和第二源电极173b环绕。
第一栅电极124a和第二栅电极124b、第一源电极173a和第二源电极173b、第一漏电极175a和第二漏电极175b以及第一半导体154a和第二半导体154b组成第一薄膜晶体管TFT Qa和第二薄膜晶体管TFT Qb。第一薄膜晶体管的沟道形成在位于第一源电极173a和第一漏电极175a之间的第一半导体154a中,第二薄膜晶体管的沟道形成在位于第二源电极173b和第二漏电极175b之间的第一半导体154b中。
数据半导体171、175a和175b可以由难熔金属比如钼、铬、钽、钛或其合金制成。数据半导体171、175a和175b可具有多层的结构,所述多层的结构包括难熔金属层(未示出)和电阻率低的导电层(未示出)。
多层结构包括例如下铬或钼(合金)层和上铝(合金)层的双层以及下钼(合金)层、中间铝(合金)层和上钼(合金)层的三层。
然而,数据半导体171、175a和175b可以由其它各种金属或导体制成。
数据半导体171、175a和175b的侧面可以相对于基底110的表面倾斜,其倾斜角可以是大约30度至80度。
欧姆接触岛163a和165a位于其下面的半导体154a和154b与其上面的数据导体171、175a和175b之间,从而降低了它们之间的接触电阻。
半导体154a和154b具有没有被数据导体171、175a和175b覆盖而被暴露的部分以及源电极173a、173b和漏电极175a、175b之间的部分。
钝化层180形成在数据导体171、175a和175b以及半导体154a和154b的被暴露的部分上。
钝化层180可以由材料比如无机绝缘体或有机绝缘体制成,并可具有平坦的表面。
有机绝缘体可具有4.0的介电常数或者更小的介电常数,并可具有感光性。
钝化层180可具有下无机层和上有机层的双层结构,以不造成对半导体154a和154b的暴露部分的损害,并保持了有机层的期望的绝缘特性。
多个接触孔182、185a和185b形成在钝化层180中,接触孔182、185a和185b用于暴露数据线171的端部179和第一漏电极175a的宽端部177a及第二漏电极175b的宽端部177b。多个接触孔181a和181b形成在钝化层180和栅极绝缘层140中,接触孔181a和181b用于暴露栅极线121a的端部129a和栅极线121b的端部129b。
多个像素电极191和多个接触辅助件81a、81b和82形成在钝化层180上。
像素电极191可以由透明导电材料(比如ITO或IZO)或反射金属(比如铝、银、铬或其合金)制成。
像素电极191中的每个包括第一子像素电极191a和第二子像素电极191b,子像素电极191a和191b中的每个具有切口91a和91b。
存储电极线131、漏电极175a和175b的延展部分177a和177b以及接触孔185a和185b位于子像素电极191a和191b的横向中心线处。
连接子像素电极191a和191b的弯曲点的直线是如上所述的子区域的边界,在这个部分,液晶分子的排列分散,从而产生了纹理。
因此,这种设置使得在没有暴露纹理的同时可以提高开口率。
此外,每条数据线171与一个像素电极191的第一子像素电极191a叠置的长度,和每条数据线171与该像素电极191的相邻的第二子像素电极191b叠置的长度可以基本上彼此相等。
第一子像素电极191a通过接触孔185a连接到第一漏电极175a,第二子像素电极191b通过接触孔185b连接到第二漏电极175b。
第一子像素电极191a、上面板200的共电极270以及其间的液晶层3组成第一液晶电容器Clca,第二子像素电极191b、上面板200的共电极270以及其间的液晶层3组成第二液晶电容器Clcb,即使在薄膜晶体管Qa截止后第一子像素电极191a和共电极270也保持施加的电压,即使在薄膜晶体管Qb截止后第二子像素电极191b和共电极270也保持施加的电压。
与第一子像素电极191a连接的第一漏电极175a的宽端部177a与第一存储电极137a叠置,在其间设置有栅极绝缘层140,从而组成第一存储电容器Csta;与第二子像素电极191b连接的第二漏电极175b的宽端部177b与第二存储电极137b叠置,在其间设置有栅极绝缘层140,从而组成第二存储电容器Cstb。第一存储电容器Csta提高了第一液晶电容器Clca的电压存储能力,第二存储电容器Cstb提高了第二液晶电容器Clcb的电压存储能力。
接触辅助件81a、81b和82分别通过接触孔181a、181b和182连接到栅极线121的端部129a、端部129b以及数据线171的每条的端部179。
接触辅助件81a、81b和82支持栅极线121a的端部129a、栅极线121b的端部129b和数据线171的每条的端部179与外部装置的粘着,并保护栅极线121a的端部129a、栅极线121b的端部129b和数据线171的每条的端部179。
阻光构件220形成在绝缘基底210上,并可由材料比如透明玻璃或塑料制成。
阻光构件220包括与像素电极191的弯曲边缘对应的弯曲部分和与薄膜晶体管对应的平行四边形部分,阻光构件220防止像素电极191之间的光泄露,并限定与像素电极191相对的区域。
多个滤色器230形成在基底210和阻光构件220上。滤色器230位于被阻光构件220环绕的区域内,并沿着像素电极191的列延长。滤色器230中的每个可显示三原色比如红色、绿色和蓝色中的一种颜色。
覆盖层250形成在滤色器230和阻光构件220的每个上。覆盖层250可以由(有机)绝缘材料制成,用于防止滤色器230的每个被暴露并提供平坦的表面。覆盖层250是可选的。
共电极270可形成在覆盖层250上。共电极270可以由透明导体比如ITO或IZO制成,并具有多个切口71a和71b。
可以根据设计因素来改变切口71a和71b的数目。由于阻光构件220与切口71a和71b叠置,所以它们可以阻挡切口71a和71b周围的光泄露。
取向层11和21形成在显示面板100和200的内表面上,并且可以是垂直取向层。
偏振器12和22设置在显示面板100和200的外表面上。偏振器12和22的偏振轴可以是正交的,在它们之中的一个偏振轴可以与栅极线121a和121b平行。在反射型液晶显示器中,两个偏振器12和22中的一个是可选的。
液晶显示器可包括偏振器12和22、相位延迟层、显示面板100和200、背光单元(未示出),其中,背光单元用于向液晶层3提供光。
液晶层3具有负的介电各向异性,将液晶层3中的液晶分子取向,使得在没有电场的情况下液晶分子的长轴垂直于两个显示面板的表面。
可用突起(未示出)或凹进(未示出)来取代切口71a和71b。
突起可由有机材料或无机材料制成,并可设置在场发生电极191和270的上面或下面。
图11是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液晶面板组件的布局图,图12是沿着图11中的线XII-XII′-XII″截取的液晶面板组件的剖视图。
参照图11和图12,液晶面板组件包括下面板100、上面板200及位于下面板100和上面板200之间的液晶层3。
该液晶面板组件的分层的结构与图9和图10中示出的液晶面板组件的分层的结构基本相同。
栅极导体形成在绝缘基底110上,其中,栅极导体包括多条成对的第一栅极线121a和第二栅极线121b以及多条存储电极线131。
第一栅极线121a包括第一栅电极124a和端部129a,第二栅极线121b包括第二栅电极124b和端部129b。
栅极绝缘层140形成在栅极导体121a、121b和131上。
多个半导体154a和154b形成在栅极绝缘层140上,多个欧姆接触163b和165b形成在半导体154a和154b上。
数据导体形成在欧姆接触163b和165b上,其中,所述数据导体包括多条数据线171、多个第一漏电极175a和第二漏电极175b。
数据线171中的每条包括多个第一源电极173a、第二源电极173b和端部179,漏电极175a和175b包括宽端部177a和177b。
钝化层180形成在数据导体171、175a和175b及半导体154a和154b的暴露部分上。多个接触孔181a、181b、182、185a和185b形成在钝化层180和栅极绝缘层140上。
包括第一子像素电极191a和第二子像素电极191b的多个像素电极191及多个接触辅助件81a、81b和82形成在钝化层180上。切口91a和91b分别形成在第一子像素电极191a和第二子像素电极191b中。
取向层11形成在像素电极191、接触辅助件81a、81b和82以及钝化层180上。
阻光构件220、具有切口71a和71b的共电极270、取向层21形成在绝缘基底210上。
然而,与图9和图10中示出的液晶面板组件不同,子像素电极191a和191b的布置与图5中示出的布置基本相同。
与图9和图10中示出的液晶面板组件相比,第一栅极线121a和第二栅极线121b的竖向位置与之相反,因此第一薄膜晶体管Qa和第二薄膜晶体管Qb的横向位置关于数据线171中的每条相反。
第一存储电极137a和第二存储电极137b也关于数据线171分别设置在右侧和左侧。第二存储电极137b的面积大于第一存储电极137a的面积,前者面积是后者面积的两倍。
第二漏电极175b的宽端部177b的面积大于第一漏电极175a的宽端部177a的面积,前者面积是后者面积的两倍。
在上面板200中没有滤色器,多个滤色器230形成在下面板100的钝化层180的下面。
滤色器230中的每个在周期性地被沿着像素电极191的列覆盖的同时,在垂直方向上延伸,并且不存在于栅极线121a的端部129a、栅极线121b的端部129b和数据线171的端部179的外围区域中。
透孔235形成在滤色器230中,透孔235穿过接触孔185b并大于接触孔185b。
滤色器230中相邻的一个通过叠置数据线171可以用作阻挡相邻的像素电极191之间的光泄露的阻光构件,这使得上面板200的阻光构件是可选的。
钝化层(未示出)可以设置在滤色器230的下面。
将参照图1、图2、图3B和图13至图15来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液晶面板组件。
图13是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液晶面板组件中的像素的等效电路图。
参照图13,液晶面板组件包括:信号线,包括多条栅极线GL、多条成对的数据线DLc和DLd以及多条存储电极线SL;多个像素PX,连接到信号线。
各像素PX包括一对子像素PXc和PXd。子像素PXc包括:开关元件Qc,连接到对应的栅极线GL和数据线DLc;液晶电容器Clcc,连接到开关元件Qc;存储电容器Cstc,连接到开关元件Qc和存储电极线SL。子像素PXd包括:开关元件Qd,连接到对应的栅极线GL和数据线DLd;液晶电容器Clcd,连接到开关元件Qd;存储电容器Cstd,连接到开关元件Qd和存储电极线SL。
开关元件Qc和Qd中的每个也是设置在下面板100上的三端子元件比如薄膜晶体管。开关元件Qc的控制端连接到栅极线GL,开关元件Qc的输入端连接到数据线DLc,开关元件Qc的输出端连接到液晶电容器Clcc和存储电容器Cstc;开关元件Qd的控制端连接到栅极线GL,开关元件Qd的输入端连接到数据线DLd,开关元件Qd的输出端连接到液晶电容器Clcd和存储电容器Cstd。
在图8中示出的液晶显示器中组成像素PX的子像素PXa和PXb顺序地接收数据电压,但是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两个子像素PXc和PXd同时接收数据电压。
将参照图3B、图14和图15来详细描述图13中示出的液晶面板组件的示例。
图14是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液晶面板组件的布局图,图15是沿着图14中的线XV-XV′-XV″截取的液晶面板组件的剖视图。
参照图14和图15,液晶面板组件包括:下面板100和上面板200,彼此相对;液晶层3,在下面板100和上面板200之间。
该液晶面板组件的分层的结构与图9和图10中示出的液晶面板组件的结构基本相同。
多个栅极导体形成在绝缘基底110上,其中,所述栅极导体包括多条栅极线121、多条存储电极线131。
栅极线121中的每条包括第一栅电极124c和第二栅电极124d以及端部129。
栅极绝缘层140形成在栅极导体121和131上。
包括第一突起154c和第二突起154d的多个半导体带151形成在栅极绝缘层140上,具有突起163c的多个欧姆接触岛165c和多个欧姆接触带161形成在半导体带151上。
数据导体形成在欧姆接触161和165c上,其中,所述数据导体包括多条成对的第一数据线171c和第二数据线171d以及多个第一漏电极175c和第二漏电极175d。
第一数据线171c和第二数据线171d分别包括多个第一源电极173c和第二源电极173d并包括端部179c,第一漏电极175c和第二漏电极175d包括突起177c和177d。
钝化层180形成在数据导体171c、171d、175c、175d及半导体154c和154d的暴露部分上,多个接触孔181、182c、182d、185c和185d形成在钝化层180和栅极绝缘层140上。
包括第一子像素电极191c、第二子像素电极191d的多个像素电极191及多个接触辅助件81、82c和82d形成在钝化层180上,切口91c和91d分别形成在第一子像素电极191c和第二子像素电极191d中。
取向层11形成在像素电极191、接触辅助件81、82c和82d以及钝化层180上。
阻光构件220、具有多个滤色器230的共电极270、覆盖层250、切口71c和71d以及取向层21形成在绝缘基底210上。
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液晶面板组件中,与图9和图10中示出的液晶面板组件相比,栅极线121的数目是其一半,数据线171c和171d的数目是其两倍。
连接到第一子像素电极191c和第二子像素电极191d的第一薄膜晶体管Qc和第二薄膜晶体管Qd连接到相同的栅极线121和不同的数据线171c、171d,其中,第一子像素电极191c和第二子像素电极191d组成像素电极191。
第一薄膜晶体管Qc和第二薄膜晶体管Qd分别位于第一数据线171c和第二数据线171d的右侧。
半导体154c和154d沿着数据线171和漏电极175c、175d延伸,以组成半导体带151,欧姆接触163c沿着数据线171延伸,以组成欧姆接触带161。
半导体带151具有与数据线171、漏电极175c和175d、下欧姆接触161和165c中的每个的形状基本相同的平坦形状。
虽然数据线171包括一对数据线,但是相当程度地提高了透射率。
数据电压可被施加到第一子像素电极191c和第二子像素电极191d,而不会很大程度地降低开口率。
其后,在制造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薄膜晶体管阵列面板的方法中,用一个光刻步骤来形成数据线171、漏电极175c和175d、半导体151以及欧姆接触161和165c。
在用在光刻工艺的感光膜中,感光膜的厚度根据其位置来改变,感光膜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具体是以厚度减小的次序。
第一部分设置在数据线171和漏电极175c、175d位于其中的布线区中,第二部分设置在薄膜晶体管的沟道区中。
现有许多根据位置来改变感光膜厚度的方法,这些方法包括例如在光掩模中设置透光区、阻光区和半透明区的方法。
具有隙缝图案或格子图案的薄膜设置在半透明区。当使用隙缝图案时,隙缝的宽度或隙缝之间的间隔可小于用在光刻工艺中的曝光机的分辨率。
另一示例包括利用可流动的感光膜的方法。在利用只具有透光区和阻光区的常用曝光掩模来形成可以流动的感光膜后,通过使感光膜流动到没有感光膜存在的区域来形成薄部分,因此简化了制造工艺。
将参照图1、图2和图16来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液晶面板组件。
图16是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液晶面板组件中的像素的等效电路图。
参照图16,液晶面板组件包括:信号线,包括多条栅极线GL、多条数据线DL;多个像素PX,连接到信号线。
各像素PX包括:一对第一子像素PXe和第二子像素PXf;耦合电容器Ccp,连接在子像素PXe和PXf之间。
第一子像素PXe包括:开关元件Q,连接到相应的栅极线GL和数据线DL;第一液晶电容器Clce和存储电容器Cst,连接到开关元件Q。第二子像素PXf包括连接到耦合电容器Ccp的第二液晶电容器Clcf。
开关元件Q是设置在下面板100上的三端子元件,其控制端连接到栅极线GL,其输入端连接到数据线DL,其输出端连接到液晶电容器Clce和存储电容器Cste和耦合电容器Ccp。
根据来自栅极线GL的栅极信号,开关元件Q将来自数据线DL的数据电压施加到第一液晶电容器Clce和耦合电容器Ccp,耦合电容器Ccp改变电压的大小并将电压传输到第二液晶电容器Clcf。
如果共电压Vcom被施加到存储电容器Cste并且电容器Clce、Cste、Clcf和Ccp以及它们的电容用相同的标号来表示,那么充入第一液晶电容器Clce的电压Ve和充入第二液晶电容器Clcf的电压Vf具有如下的关系。
Vf=Ve×[Ccp/(Ccp+Clcf)]
因为Ccp/(Ccp+Clcf)的值小于1,所以充入第二液晶电容器Clcf的电压Vf总小于充入第一液晶电容器Clce的电压Ve。
即使施加到存储电容器Cste的电压不是共电压Vcom,也存在上述的关系。
可以通过调节耦合电容器Ccp的电容来得到第一液晶电容器Clce的电压Ve与第二液晶电容器Clcf的电压Vf的合适的比值。
已经描述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应该理解,本发明不限于这里公开的实施例,而是相反地,本发明意在覆盖包括在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内的各种更改和等效布置。
Claims (28)
1、一种液晶显示器,包括:
基底;
多个像素电极,形成在所述基底上,所述像素电极中的每个具有第一子像素电极和第二子像素电极,
其中,所述第一子像素电极和所述第二子像素电极在横向方向上相邻地设置,
所述第一子像素电极和所述第二子像素电极中的每个具有倾斜方向不同的至少两个平行四边形形状的电极片,
所述第二子像素电极的平行四边形形状的电极片中的至少一个设置在所述第一子像素电极的上面或下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中,所述第一子像素电极包括一个右倾斜的平行四边形形状的电极片和一个左倾斜的平行四边形形状的电极片;
所述第二子像素电极包括三个右倾斜的平行四边形形状的电极片和三个左倾斜的平行四边形形状的电极片。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中,一对所述右倾斜的平行四边形形状的电极片和所述左倾斜的平行四边形形状的电极片交替布置在竖向方向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中,所述第一子像素电极的电极片的高度是设置在所述第一子像素电极的上面或下面的电极片的高度的大约1倍至大约2.5倍。
5、一种液晶显示器,包括:
基底;
多个像素电极,形成在所述基底上,所述像素电极中的每个具有第一子像素电极和第二子像素电极,
其中,所述第一子像素电极和所述第二子像素电极在横向方向上相邻地设置,
所述第一子像素电极和所述第二子像素电极中的每个包括倾斜方向不同的至少两个平行四边形形状的电极片,
所述倾斜方向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形状的电极片在竖向方向上交替地布置,
所述第二子像素电极的平行四边形形状的电极片的数目大于所述第一子像素电极的平行四边形形状的电极片的数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中,所述第一子像素电极包括一个右倾斜的平行四边形形状的电极片和一个左倾斜的平行四边形形状的电极片;
所述第二子像素电极包括两个右倾斜的平行四边形形状的电极片和两个左倾斜的平行四边形形状的电极片。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中,所述第一子像素电极的横向中心线和所述第二子像素电极的横向中心线设置在直线上。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中,所述像素电极中的两个在竖向方向上相邻地设置并具有双侧反向对称;
所述像素电极中的两个在横向方向上相邻地设置,并具有基本相近的形状和设置在基本相近的直线上的横向中心线。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中,所述像素电极中的两个在竖向方向上相邻地设置并具有双侧反向对称;
在横向方向上相邻地设置的像素电极具有不匹配的横向中心线,在横向方向上相邻地设置的所述像素电极的所述第一子像素电极和所述第二子像素电极中的每个具有双侧反向对称。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中,所述第一子像素电极的平行四边形形状的电极片的高度和所述第二子像素电极的平行四边形形状的电极片的高度基本相同。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中,所述第二子像素电极的面积是所述第一子像素电极的面积的大约1.1倍至大约3倍。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器,还包括与所述像素电极相对设置的共电极,所述共电极具有切口,
其中,所述平行四边形形状的电极片中的每个包括一对彼此平行的倾斜边缘;
所述切口包括与所述第一子像素电极和所述第二子像素电极交叉的倾斜部分,所述倾斜部分与所述平行四边形形状的电极片的倾斜边缘基本平行。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中,所述第一子像素电极的电压和所述第二子像素电极的电压互不相同。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液晶显示器,还包括:
第一薄膜晶体管,连接到所述第一子像素电极;
第二薄膜晶体管,连接到所述第二子像素电极;
第一信号线,连接到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
第二信号线,连接到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
第三信号线,连接到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和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并与所述第一信号线和所述第二信号线交叉。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中,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和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分别根据来自所述第一信号线和所述第二信号线的信号而导通,以传输来自所述第三信号线的信号。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中,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和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根据来自所述第三信号线的信号而导通,以分别传输来自所述第一信号线和所述第二信号线的信号。
17、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液晶显示器,还包括形成在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与所述像素电极之间的有机层。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中,当所述第一信号线至所述第三信号线中的传输数据信号的至少一条信号线是数据线时,
所述数据线与所述第一子像素电极叠置的面积和所述数据线与所述第二子像素电极叠置的面积基本彼此相等,其中,与所述数据线叠置的所述第一子像素电极和所述第二子像素电极连接到各自相邻的像素电极。
19、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中,所述第一子像素电极和所述第二子像素电极通过容性耦合彼此连接。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液晶显示器,还包括:
薄膜晶体管,连接到所述第一子像素电极;
数据线,连接到所述薄膜晶体管;
有机层,形成在所述薄膜晶体管和所述像素电极之间。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中,所述数据线与所述第一子像素电极叠置的面积和所述数据线与所述第二子像素电极叠置的面积基本上彼此相等,其中,与所述数据线叠置的所述第一子像素电极和所述第二子像素电极连接到各自相邻的像素电极。
22、一种液晶显示器,包括:
基底;
像素电极,形成在所述基底上,并包括第一子像素电极和第二子像素电极,
其中,所述第一子像素电极和所述第二子像素电极在横向方向上相邻地设置,所述像素电极包括第一区和第二区,
所述第一子像素电极和所述第二子像素电极中的每个包括倾斜方向不同的至少两个平行四边形形状的电极片,
所述第一子像素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一区中,
所述第二子像素电极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区中的第一电极片和设置在所述第二区中的第二电极片。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中,所述第一子像素电极包括一个右倾斜的平行四边形形状的电极片和一个左倾斜的平行四边形形状的电极片;
所述第一电极片和所述第二电极片中的每个包括一个右倾斜的平行四边形形状的电极片和一个左倾斜的平行四边形形状的电极片。
24、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中,所述第一子像素电极包括一个右倾斜的平行四边形形状的电极片和一个左倾斜的平行四边形形状的电极片;
所述第一电极片包括一个右倾斜的平行四边形形状的电极片和一个左倾斜的平行四边形形状的电极片;
所述第二电极片包括两个右倾斜的平行四边形形状的电极片和两个左倾斜的平行四边形形状的电极片。
25、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中,所述第一子像素电极的高度是所述第一电极片的高度的大约1倍至2.5倍。
26、一种液晶显示器,包括:
基底;
像素电极,形成在所述基底上,并包括第一子像素电极和第二子像素电极,
其中,所述第一子像素电极和所述第二子像素电极在横向方向上相邻地设置,
所述第一子像素电极具有一对基本上彼此平行的第一弯曲边缘,
所述第二子像素电极具有一对基本上彼此平行的第二弯曲边缘,
所述第二弯曲边缘的数目大于所述第一弯曲边缘的数目。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中,所述第一弯曲边缘的数目是1,所述第二弯曲边缘的数目是3。
28、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中,所述第二子像素电极的面积是所述第一子像素电极的面积的大约1.1倍至大约3倍。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KR1020050083265A KR101230304B1 (ko) | 2005-09-07 | 2005-09-07 | 액정 표시 장치 |
KR1020050083265 | 2005-09-07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928674A true CN1928674A (zh) | 2007-03-14 |
Family
ID=373872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A2006101289796A Pending CN1928674A (zh) | 2005-09-07 | 2006-09-06 | 液晶显示器 |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164730B2 (zh) |
EP (1) | EP1762884B1 (zh) |
JP (1) | JP2007072466A (zh) |
KR (1) | KR101230304B1 (zh) |
CN (1) | CN1928674A (zh) |
AT (1) | ATE462156T1 (zh) |
DE (1) | DE602006013078D1 (zh) |
TW (1) | TW200727055A (zh)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0445822C (zh) * | 2007-07-30 | 2008-12-24 | 上海广电光电子有限公司 | 垂直取向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 |
CN101499249B (zh) * | 2008-01-29 | 2013-06-05 |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 液晶显示器及其驱动方法 |
CN104020617A (zh) * | 2014-05-20 | 2014-09-03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阵列基板及其驱动方法、液晶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
CN104749839A (zh) * | 2013-12-30 | 2015-07-01 |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 弯曲液晶显示器 |
CN106814505A (zh) * | 2015-12-02 | 2017-06-09 |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 液晶显示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1300184B1 (ko) * | 2006-08-03 | 2013-08-26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액정 표시 장치 |
KR101393634B1 (ko) | 2007-04-05 | 2014-05-12 | 전북대학교산학협력단 | 액정표시장치 |
EP2083314A1 (en) * | 2008-01-24 | 2009-07-29 | TPO Displays Corp.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KR101475297B1 (ko) * | 2008-03-25 | 2014-12-23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박막 트랜지스터 기판, 액정 표시 장치, 및 액정 표시장치의 제조 방법 |
KR101518327B1 (ko) | 2008-07-24 | 2015-05-11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액정 표시판 및 액정 표시 장치 |
TWI395035B (zh) * | 2009-11-23 | 2013-05-01 | Au Optronics Corp | 畫素陣列 |
JP5449238B2 (ja) * | 2011-03-10 | 2014-03-19 |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 三次元映像表示装置 |
KR101873498B1 (ko) | 2011-10-07 | 2018-07-03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액정 표시 장치 |
CN105321959B (zh) * | 2015-09-10 | 2018-10-12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阵列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液晶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610739A (en) | 1994-05-31 | 1997-03-11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nit with a plurality of subpixels |
JP3658849B2 (ja) * | 1996-03-29 | 2005-06-08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晶表示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2001142073A (ja) * | 1999-11-05 | 2001-05-25 | Koninkl Philips Electronics Nv | 液晶表示装置 |
JP4342200B2 (ja) | 2002-06-06 | 2009-10-14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液晶表示装置 |
KR100840326B1 (ko) * | 2002-06-28 | 2008-06-20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액정 표시 장치 및 그에 사용되는 박막 트랜지스터 기판 |
KR100961941B1 (ko) * | 2003-01-03 | 2010-06-08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다중 도메인 액정 표시 장치용 박막 트랜지스터 표시판 |
JP4550484B2 (ja) | 2003-05-13 | 2010-09-22 | 三星電子株式会社 | 薄膜トランジスタ表示板及びこれを含む多重ドメイン液晶表示装置 |
US7206048B2 (en) * | 2003-08-13 | 2007-04-17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nd panel therefor |
KR101337260B1 (ko) * | 2003-08-13 | 2013-12-05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다중 도메인 액정 표시 장치 및 그 박막 트랜지스터 기판 |
KR101061842B1 (ko) * | 2003-09-19 | 2011-09-02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다중 도메인 액정 표시 장치 및 그 박막 트랜지스터 표시판 |
KR20050083265A (ko) | 2004-02-23 | 2005-08-26 | 네오세미테크 주식회사 | LEC법에 의한 GaAs 단결정 성장시 단결정의 균열 방지안 |
TWI399598B (zh) | 2004-12-27 | 2013-06-21 | Samsung Display Co Ltd | 液晶顯示器 |
-
2005
- 2005-09-07 KR KR1020050083265A patent/KR101230304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6
- 2006-08-28 US US11/511,032 patent/US8164730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08-31 EP EP06018191A patent/EP1762884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06-08-31 AT AT06018191T patent/ATE462156T1/de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6-08-31 DE DE602006013078T patent/DE602006013078D1/de active Active
- 2006-09-06 CN CNA2006101289796A patent/CN1928674A/zh active Pending
- 2006-09-06 JP JP2006241935A patent/JP2007072466A/ja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6-09-07 TW TW095133095A patent/TW200727055A/zh unknown
Cited B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0445822C (zh) * | 2007-07-30 | 2008-12-24 | 上海广电光电子有限公司 | 垂直取向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 |
CN101499249B (zh) * | 2008-01-29 | 2013-06-05 |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 液晶显示器及其驱动方法 |
US8570265B2 (en) | 2008-01-29 | 2013-10-29 | Samsung Display Co., Ltd.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of |
CN104749839A (zh) * | 2013-12-30 | 2015-07-01 |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 弯曲液晶显示器 |
CN104749839B (zh) * | 2013-12-30 | 2019-08-16 |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 弯曲液晶显示器 |
CN104020617A (zh) * | 2014-05-20 | 2014-09-03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阵列基板及其驱动方法、液晶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
US9953607B2 (en) | 2014-05-20 | 2018-04-24 |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 Array substrate and method for driving the sam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
CN106814505A (zh) * | 2015-12-02 | 2017-06-09 |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 液晶显示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0727055A (en) | 2007-07-16 |
ATE462156T1 (de) | 2010-04-15 |
DE602006013078D1 (de) | 2010-05-06 |
US20070052897A1 (en) | 2007-03-08 |
KR20070028083A (ko) | 2007-03-12 |
US8164730B2 (en) | 2012-04-24 |
KR101230304B1 (ko) | 2013-02-06 |
JP2007072466A (ja) | 2007-03-22 |
EP1762884B1 (en) | 2010-03-24 |
EP1762884A1 (en) | 2007-03-1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928674A (zh) | 液晶显示器 | |
CN101055385A (zh) | 液晶显示器 | |
CN1892391A (zh) | 液晶显示器及其显示方法 | |
CN1900781A (zh) | 液晶显示器 | |
CN1235082C (zh) | 具有大视角特性的液晶显示装置 | |
CN1967334A (zh) | 液晶显示器及其制造方法 | |
CN1208671C (zh) | 液晶显示装置 | |
CN1773601A (zh) | 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 |
CN1221845C (zh) | 采用横向电场的有源矩阵寻址液晶显示装置 | |
CN1967331A (zh) | 液晶显示器及改善其侧面可视性的方法 | |
CN1825176A (zh) | 液晶显示器及其测试方法 | |
CN1276288C (zh) | 液晶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 |
CN1538230A (zh) | 具有改变的电极排列的液晶显示器 | |
CN101046930A (zh) | 图像质量控制方法及使用该方法的平板显示器 | |
CN1417631A (zh) | 液晶显示装置 | |
CN1949067A (zh) | 液晶显示器 | |
CN1055769C (zh) | 有源矩阵型液晶显示系统及其驱动方法 | |
CN1680844A (zh) | 显示装置 | |
CN1866117A (zh) | 液晶显示装置和方法 | |
CN1612195A (zh) | 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信息终端装置 | |
CN1847964A (zh) | 液晶显示器 | |
CN1908786A (zh) | 液晶显示器 | |
CN1591153A (zh) | 液晶显示器及其面板 | |
CN1603929A (zh) | 液晶显示器及用于其的薄膜晶体管阵列板 | |
CN1945408A (zh) | 液晶显示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2 |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Open date: 200703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