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26617A - 装卡装置 - Google Patents
装卡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926617A CN1926617A CN 200480042268 CN200480042268A CN1926617A CN 1926617 A CN1926617 A CN 1926617A CN 200480042268 CN200480042268 CN 200480042268 CN 200480042268 A CN200480042268 A CN 200480042268A CN 1926617 A CN1926617 A CN 192661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law
- claw portion
- propeller boss
- chucking device
- described claw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10000000078 claw Anatomy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33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1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5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515 penet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Holding Or Fastening Of Disk On Rotational Shaft (AREA)
Abstract
一种装卡装置,在转盘的轴毂本体直径方向上可移动地设置多个卡爪本体,用卡爪本体按压光盘中心孔部、保持光盘,其特征在于,设置对上述卡爪本体相对上述轴毂本体向外方加力的弹性部件,上述卡爪本体具有与上述光盘接触的卡爪部和限制因上述弹性部件而向外方向移动的卡爪侧止动件,上述轴毂本体具有卡爪部可向外方突出的卡爪用开口部和与卡爪侧止动件抵接的轴毂侧止动件,使在上述光盘未保持在卡爪部的待机状态下的上述卡爪部的位置低于上述光盘保持在卡爪部的记录或读取状态下的上述卡爪部的位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CD或DVD等的盘状的记录媒体进行记录或进行读取的光盘装置,尤其涉及适合于可从外部直接插入或直接排出光盘的所谓吸入方式的光盘装置的装卡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光盘装置多采用将光盘放置在托盘或转盘上、将该托盘或转盘安装在装置本体内的装载方式。
但是,在这样的装载方式中,托盘或转盘所需要的空间对使光盘装置本体的薄型化形成了限制。
另一方面,对于吸入方式的光盘装置提出了以下方案,即,使输送辊与光盘面抵接、吸入光盘的方式(例如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特开平7-220353号公报
但是,例如在专利文献1所提出的吸入方式中,由于使用比光盘直径长的输送辊,因此,必须加大装置的宽度,并且,由于该输送辊、厚度也要增加。
因此,在这样的吸入方式的光盘装置中,很难实现光盘装置本体的薄型化和小型化。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可实现薄型化和小型化的装卡装置。
尤其是,本发明的目的是着眼于缩小在未将光盘插入光盘装置的待机状态下的、转盘上方的用于插入光盘的高度空间,提供可实现光盘装置的薄型化的装卡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装卡装置,在转台的轴毂本体的直径方向可移动地设置多个卡爪本体,用卡爪本体按压光盘中心孔部、保持光盘,设置相对于轴毂本体对卡爪本体向外方加力的弹性部件,卡爪本体具有与光盘接触的卡爪部、和限制通过弹性部件而向外方向移动的卡爪侧止动件,轴毂本体具有卡爪部可向外方突出的卡爪用开口部、和与卡爪侧止动件抵接的轴毂侧止动件,使光盘未保持在卡爪部的待机状态下的卡爪部的位置低于光盘保持在卡爪部上的记录或读取状态下的卡爪部的位置。
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可缩小在光盘未插入光盘装置的待机状态下的、转盘上方的用于插入光盘的高度空间,因此可实现光盘装置的薄型化。
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在第一实施方式所述的装卡装置中,弹性部件使用螺旋弹簧,将卡爪侧止动件和轴毂侧止动件的抵接位置设置在螺旋弹簧的中心线的更下方。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光盘未保持在卡爪部的待机状态下,可以对螺旋弹簧加力、使卡爪部的前端朝向下方。
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在第二实施方式所述的装卡装置中,将卡爪侧止动件和轴毂侧止动件的抵接位置设置在卡爪部的更内方。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将卡爪侧止动件和轴毂侧止动件的抵接位置设置在卡爪部的更内方,可使卡爪部的更外方的位置上没有障碍物,可以使卡爪部向下方充分下降,同时,可缩小光盘未保持在卡爪部上的待机状态下的卡爪部的位置、比光盘保持在卡爪部上的记录或读取状态下的卡爪部的位置向前方的突出量,在插入光盘时卡爪本体可容易向轴毂本体内移动。
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在第二实施方式所述的装卡装置中,将卡爪侧止动件设置在卡爪部的侧部。
根据本实施方式,与将卡爪止动件设置在卡爪部的下方的情况相比,可以降低卡爪部的高度。
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在第一实施方式所述的装卡装置中,使未将光盘保持在卡爪部的待机状态下的卡爪部的位置、低于轴毂的上面高度。
根据本实施方式,可以不依赖于卡爪部的高度、而缩小转盘上方的用于插入光盘的高度空间。
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在第一实施方式所述的装卡装置中,使光盘保持在卡爪部的记录或读取状态下的卡爪部的位置、高于轴毂的上面。
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缩小转盘上方的用于插入光盘的高度空间,也可以切实地进行光盘的装卡。
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在第一实施方式所述的装卡装置中,在光盘保持在卡爪部的记录或读取状态下,在光盘的厚度薄的情况下,与光盘厚的情况相比较,在卡爪部向外方移动的同时卡爪部的位置降低。
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为了对应光盘厚度的不均而加大卡爪本体向轴毂本体的直径方向的移动行程,也可以降低卡爪高度,在光盘未插入光盘装置的待机状态下、可以缩小转盘上方的用于插入光盘的高度空间,在光盘保持在卡爪部的记录或读取状态下、可以缩小卡爪从被保持的光盘的上面向上方突出的高度,因此,可以实现光盘装置的薄型化。
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在第七实施方式所述的装卡装置中,设置在卡爪本体的前方侧的向上引导面,和设置在与向上引导面相对的位置上的轴毂本体的向下支撑面,以具有前方侧降低的倾斜度进行设置。
根据本实施方式,可以缩短卡爪本体的光盘按压面的长度、可以降低卡爪高度。
本发明的第九实施方式的装卡装置,在转台的轴毂本体的直径方向上可移动地设置多个卡爪本体,利用卡爪本体按压光盘中心孔部、保持光盘,设置相对于轴毂本体对卡爪本体向外方加力的弹性部件,卡爪本体具有与光盘接触的卡爪部、和限制通过弹性部件而向外方向移动的卡爪侧止动件,轴毂本体具有卡爪部可向外方突出的卡爪用开口部、和与卡爪侧止动件抵接的轴毂侧止动件,将限制卡爪本体通过弹性部件而向外方向移动的卡爪侧止动件,设置在未将光盘保持在卡爪部的待机状态下的、卡爪本体的下端部的与下部部件的接触部的更前方侧,使与卡爪侧止动件抵接的轴毂侧止动件形成下侧偏靠前方侧的倾斜面。
根据本实施方式,可以降低待机状态下的卡爪本体的前端部,可以缩小转盘上方的用于插入光盘的高度空间。
本发明的第十实施方式在第七实施方式所述的装卡装置中,在卡爪部的前端部的下方位置设置向下引导面,在与向下引导面相对的位置的轴毂本体上设置向上支撑面,至少用第一倾斜面和第二倾斜面构成向下引导面,在通过光盘从上部按压卡爪部时,将第一倾斜面作为卡爪部的前端部插入光盘的中心孔部时或直到将要插入光盘的中心孔部之前与向上支撑面抵接的面,将第二倾斜面作为卡爪部的前端部插入光盘的中心孔部后与向上支撑面抵接的面,使第二倾斜面的相对于按压方向的角度小于第一倾斜面,通过从上部按压卡爪部,向下引导面沿着向上支撑面滑动、卡爪部向内方移动。
根据本实施方式,可以对应负荷变化,可以进行稳定的动作。
本发明的第十一实施方式在第七实施方式所述的装卡装置中,弹性部件使用螺旋弹簧,将卡爪侧止动件和轴毂侧止动件的抵接位置设置在螺旋弹簧的中心线的更下方,同时,设置在卡爪部的更内方。
根据本实施方式,可以对螺旋弹簧加力、使卡爪部的前端朝向下方。
本发明的第十二实施方式在第一实施方式所述的装卡装置中,将卡爪本体的下端面形成圆弧形。
根据本实施方式,可以稳定地进行卡爪部前端的上升动作。
本发明的第十三实施方式在第一实施方式所述的装卡装置中,光盘保持在卡爪部的记录或读取状态下的卡爪部的上面,与待机状态下的卡爪部的上面相比,相对于光盘面具有前侧高的倾斜度。
根据本实施方式,可以缩小转盘上方的用于插入光盘的高度空间,同时,可切实地装卡光盘。
本发明的第十四实施方式在第十三实施方式所述的装卡装置中,在卡爪部的上面的内方设置锥形面,形成内侧比卡爪部的上面的前方的面更低的倾斜度,在光盘保持在卡爪部的记录或读取状态下,相对于光盘面、锥形面是内侧下降的倾斜度。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锥形面可以确保装卡时的卡爪的高度,即使降低卡爪的高度也可以切实地进行装卡。
本发明的第十五实施方式是利用第一至第十四的实施方式的装卡装置的光盘装置,由基座本体和盖体构成机箱外壳,在机箱外壳的前面形成直接插入光盘的光盘插入口,通过设置在基座本体上的横臂保持主轴电动机和拾波器,在电动机的上面具有转台,使横臂相对于基座本体接近分离。
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可缩小在光盘未插入光盘装置的待机状态下、转盘上方的用于插入光盘的高度空间,因此适合于可从外部直接插入或直接排出光盘的所谓吸入方式的光盘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装卡装置的轴毂本体的上面侧立体图。
图2是该轴毂本体的下面侧立体图。
图3是该轴毂本体的正视图。
图4是该轴毂本体的后视图。
图5是该轴毂本体的侧视图。
图6是图3的A-A剖视图。
图7是图3的B-B剖视图。
图8是本实施例的装卡装置的卡爪本体的下面侧立体图。
图9是该卡爪本体的上面外方侧立体图。
图10是该卡爪本体的上面内方侧立体图。
图11是该卡爪本体的侧视图。
图12是该卡爪本体的侧面剖视图。
图13是该卡爪本体的正视图。
图14是该卡爪本体的后视图。
图15是表示待机状态或光盘刚插进光盘装置内的状态的该装卡装置的主要部位剖视图。
图16是表示使该装卡装置从图15的状态起向光盘侧上升规定距离后的状态的该装卡装置的主要部位剖视图。
图17是表示卡爪部的前端部插入光盘的中心孔后的状态的该装卡装置的主要部位剖视图。
图18是表示使该装卡装置从图17的状态起向光盘侧上升规定距离后的状态的该装卡装置的主要部位剖视图。
图19是表示从图18的状态起经过规定时间后的状态的该装卡装置的主要部位剖视图。
图20是表示从图19的状态起经过规定时间后的状态的该装卡装置的主要部位剖视图。
图21是表示薄的光盘的装卡动作结束后的状态的该装卡装置的主要部位剖视图。
图22是表示中等厚度的光盘的装卡动作结束的状态的该装卡装置的主要部位剖视图。
图23是表示厚的光盘的装卡动作结束的状态的该装卡装置的主要部位剖视图。
图24是本实施例的光盘装置的基座本体的主要部位俯视图。
图25是该光盘装置的主要部位侧剖视图。
图26是该光盘装置的副滑动件的侧视图。
图27是表示本实施例的光盘装置的从光盘装卡动作开始经过了第一规定时间后的状态的基座本体的主要部位俯视图。
图28是该状态下的主要部位侧剖视图。
图29是该状态的副滑动件的侧视图。
图30是表示从图4的状态起经过了第二规定时间后的状态的基座本体的主要部位俯视图。
图31是该状态的主要部位侧剖视图。
图32是该状态的副滑动件的侧视图。
图33是表示从图7的状态起经过了第三规定时间、横臂处于最上升状态的基座本体的主要部位俯视图。
图34是该状态下的主要部位侧剖视图。
图35是该状态下的副滑动件的侧视图。
图36是表示从图10的状态起经过了第四规定时间、光盘的记录读取状态的基座本体的主要部位俯视图。
图37是该状态的主要部位侧剖视图。
图38是该状态的副滑动件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就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装卡装置进行说明。
首先就构成本实施例的装卡装置的轴毂本体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例的装卡装置的轴毂本体的上面侧立体图,图2是该轴毂本体的下面侧立体图,图3是该轴毂本体的正视图,图4是该轴毂本体的后视图,图5是该轴毂本体的侧视图,图6是图3的A-A剖视图,图7是图3的B-B剖视图。
转盘的轴毂本体150由圆盘形的上面151和立设在该上面151的外周的侧面152形成盘子形状。在上面151的中心部形成嵌合主轴电动机的旋转轴的电动机轴用孔153。
在轴毂本体150上放射状地设置三个卡爪用开口部154。这些卡爪用开口部154设置在从上面151的外周到侧面152的范围,侧面152上的侧面开口宽度大于上面151外周上的上面开口宽度。
在轴毂本体150的背面侧设置三个向形成电动机轴用孔153的环形肋153A的外周突出的螺旋弹簧止挡部155(コイル止め)。这些螺旋弹簧止挡部155朝向卡爪用开口部154放射状地设置。
并且,在轴毂本体150的背面侧设置多个连接环形肋153A和侧面152的连接肋150A。并且,通过一对连接肋150A形成设置卡爪本体170的卡爪收容空间150B,使包括一个螺旋弹簧止挡部155和位于该螺旋弹簧止挡部155的轴线方向的卡爪用开口部154的空间与其他空间隔开。
在形成卡爪收容空间150B的一对连接肋的相对的内周面上设置内方侧引导面156,该内方侧引导面156由轴毂侧止动件156A、和在该轴毂侧止动件156A的内方朝向该轴毂本体150的中心逐渐增高的倾斜面构成。该内方侧引导面156至少由第一倾斜面和第二倾斜面构成。
另一方面,在侧面152中的卡爪用开口部154的两侧部的上面形成向上支撑面157,在上面151中的卡爪用开口部154的两侧部的下面形成向下支撑面158。
以下就构成本实施例的装卡装置的卡爪本体进行说明。
图8是本实施例的装卡装置的卡爪本体的下面侧立体图,图9是该卡爪本体的上面外方侧立体图,图10是该卡爪本体的上面内方侧立体图,图11是该卡爪本体的侧视图,图12是该卡爪本体的侧面剖视图,图13是该卡爪本体的正视图,图14是该卡爪本体的后视图。
卡爪本体170由卡爪部171和设置在该卡爪部171的两侧部的引导部172构成。
卡爪部171在被安装在轴毂本体150上的情况下,由位于轴毂本体150的最外周的前端部171A、与该前端部171A连接并由平坦面构成的上面171B、以及与前端部171A的下方连接并与光盘中心孔部抵接的光盘保持面171C构成。另外,在上面171B的内方设置锥形面171D。
在卡爪部171的内方上构成有使螺旋弹簧抵接的后端面173,在该后端面173上具有通过突起而形成的螺旋弹簧止挡部175。并且,在后端面173中的螺旋弹簧止挡部175的上部侧周围形成凹部173A。通过在螺旋弹簧的上部所抵接的位置的后端面173上设置凹部173A,使螺旋弹簧的上部所抵接的面(凹部173A)和螺旋弹簧的下部所抵接的面(后端面173)的角度不同。
并且,在螺旋弹簧的上部与后端面173的凹部173A抵接的状态下,凹部173A的面与螺旋弹簧的中心线垂直。
引导部172的下端面174构成为圆弧形。并且,卡爪侧止动件176向侧方突出地设置在引导部172的内方上。
在作为引导部172的外方的卡爪部171的侧部上,在卡爪部171的前端部171A的下方位置上具有向下引导面177,在比光盘保持面171C高的位置上具有向上引导面178。另外,在将卡爪本体170安装在轴毂本体150上的状态下,向下引导面177设置在与向上支撑面157相对的位置上,通过从上部按压卡爪部170,向下引导面177沿着向上支撑面157滑动。并且,在将卡爪本体170安装在轴毂本体150上的状态下,向上引导面178设置在与向下支撑面158相对的位置上。并且,使向上引导面178的外方端部高于该向上引导面178。并且,向下引导面177至少由第一倾斜面和第二倾斜面构成。
以下利用图15至图20就本实施例的装卡装置的结构和装卡动作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图15是表示待机状态或光盘刚插入光盘装置内的状态的该装卡装置的主要部位剖视图。
轴毂本体150设置在主轴电动机31A的上面的中心部。并且,卡爪本体170设置在轴毂本体150和主轴电动机31A的转子侧的支撑面31B之间。
在轴毂本体150的螺旋弹簧止挡部155与卡爪本体170的螺旋弹簧止挡部175之间,设置螺旋弹簧180作为弹性部件。即,卡爪本体170通过该螺旋弹簧180被向轴毂本体150的外方加力。螺旋弹簧180使螺旋弹簧止挡部175侧的外方端部位于螺旋弹簧止挡部155侧的内方端部的更下方。
并且,使卡爪侧止动件176与轴毂侧止动件156A抵接,防止卡爪本体170向外方突出。在此,使卡爪侧止动件176和轴毂侧止动件156A的抵接位置在比卡爪部171更位于轴毂本体150的内方的位置、位于螺旋弹簧180的中心线的下方。
如图15所示,在将光盘刚插入光盘装置内的状态下,卡爪本体170的卡爪部171设置在轴毂150的上面151的高度以下。并且,螺旋弹簧180的外方端部的上部与后端面173的凹部173A抵接。在未插入光盘的待机状态下也是相同的。
图16是表示使该装卡装置从图15的状态起在光盘侧上升规定距离后的状态的该装卡装置的主要部位剖视图。
通过装卡装置的上升,卡爪部171被光盘从上面171B按压。
这样,通过从上面171B按压卡爪部171,卡爪侧止动件176沿着内方侧引导面156滑动。即,卡爪侧止动件176朝向轴毂本体150的内方逐渐增高地滑动。另一方面,随着该卡爪侧止动件176的移动,向下引导面177沿着向上支撑面157滑动。因此,卡爪本体170通过卡爪侧止动件176和向下引导面177的滑动而向轴毂本体150的内方移动。另外,通过从上面171B按压卡爪部171,螺旋弹簧180的外方端部的上部离开后端面173的凹部173A,螺旋弹簧180的外方端部的下部与后端面173抵接。
图17是表示卡爪部的前端部插入光盘的中心孔后的状态的该装卡装置的主要部位剖视图,图18是表示使该装卡装置从图17的状态起在光盘侧上升规定距离后的状态的该装卡装置的主要部位剖视图,图19是表示从图18的状态起经过规定时间后的状态的该装卡装置的主要部位剖视图。
图17表示卡爪部171的前端部171A插入光盘的中心孔后的状态。若使该装卡装置从图17的状态起在光盘侧进一步上升,则如图18所示,卡爪部171的前端部171A将沿着光盘的中心孔的内周面滑动。在本实施例中,卡爪部171和轴毂本体150的相互作用使该装卡装置向光盘侧上升到图18所示的位置。在图18所示的位置、即在由于卡爪部171和轴毂本体150的相互关系向光盘侧上升的极限状态下,卡爪部171的向下引导面177和轴毂本体150的向上引导面157接触,卡爪部171的下端面174与转子侧的支撑面31B接触,卡爪部171的前端部171A与光盘中心孔的内周面接触。通过适当地设定螺旋弹簧180的作用力或卡爪部171的前端部171A与光盘之间的摩擦阻力的关系,从图18的状态起,不使该装卡装置动作、卡爪部171的前端部171A就沿光盘的中心孔内壁面滑动。在图18所示的位置以后的动作中,卡爪部171的向下引导面177离开轴毂本体150的向上引导面157。并且,在卡爪部171的前端部171A与光盘中心孔的内周面保持接触的状态下,前端部171A一点点地向上方沿光盘中心孔的内周面移动。另一方面,在卡爪部171的下端面174与转子侧的支撑面31B保持接触的状态下,下端面174与支撑面31B的接触点一点点地向内方侧移动。
在此,如上所述,内方侧引导面156至少由第一倾斜面和第二倾斜面构成。第一倾斜面是卡爪部171被光盘从上部按压时、卡爪部171的前端部171A插入光盘的中心孔部时或即将插入光盘的中心孔部之前卡爪侧止动件176所抵接的面,第二倾斜面是卡爪部171的前端部171A插入光盘的中心孔部后卡爪侧止动件176所抵接的面。使第二倾斜面的相对于按压方向的角度小于第一倾斜面。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向下引导面177至少由第一倾斜面和第二倾斜面构成。第一倾斜面是卡爪部171的前端部171A插入光盘的中心孔部时或即将插入光盘的中心孔部之前与向上支撑面157所抵接的面,第二倾斜面是卡爪部171的前端部171A插入光盘的中心孔部后与向上支撑面157所抵接的面。使第二倾斜面相对于按压方向的角度小于第一倾斜面。并且,例如用圆弧面构成向下引导面177的第一倾斜面,用平坦面构成向下引导面177的第二倾斜面。
这样,通过用第一倾斜面和第二倾斜面构成内方侧引导面156和向下引导面177,尤其可以稳定地进行从图18所示的状态起卡爪部171的前端部171A与光盘的中心孔内壁面的滑动。
图20是表示从图19的状态起经过规定时间后的状态的该装卡装置的主要部位剖视图。
在图20中,卡爪部171的前端部171A处于越过光盘的上面突出的状态,表示装卡动作结束、形成记录或读取状态。
在装卡结束时,螺旋弹簧180的外方端部的上部与后端面173的凹部173A抵接。并且,卡爪部171处于高于轴毂本体150的上面151的位置。在装卡结束的状态下,卡爪部171的光盘保持面171C与光盘中心孔上端部接触,卡爪部171的前端部171A越出光盘中心孔的外周侧的同时,从光盘上面向上方突出。另一方面,卡爪部171的向上引导面178与轴毂的向下支撑面158接触,卡爪部171的下端面174与转子侧的支撑面31B接触。
以下,利用图21至图23就厚度不同的光盘的装卡动作进行说明。
图21是表示薄的光盘的装卡结束状态的该装卡装置的主要部位剖视图,图22是表示中等厚度的光盘的装卡结束状态的该装卡装置的主要部位剖视图,图23是表示厚的光盘的装卡结束状态的该装卡装置的主要部位剖视图。
在图21所示的光盘的厚度薄的情况下,与图22所示的光盘为中等厚度的情况相比较,卡爪本体170向轴毂本体150的外方移动的同时,卡爪部171的前端部171A的位置降低。并且,在图22所示的光盘为中等厚度的情况下,与图23所示的光盘厚的情况相比较,卡爪本体170向轴毂本体150的外方移动的同时,卡爪部171的前端部171A的位置降低。这样,根据本实施例,为了对应光盘的厚度不均,即使加大卡爪本体170向轴毂本体150的直径方向的移动行程也可以降低卡爪的高度。
以下,就适用本实施例的装卡装置的光盘装置进行说明。
图24是本实施例的光盘装置的基座本体的主要部位俯视图,图25是该光盘装置的主要部位侧剖视图,图26是该光盘装置的副滑动件的侧视图。
本实施例的光盘装置由基座本体和盖体构成机箱外壳,在该机箱外壳的前面安装挡板(ベゼル)。并且,本实施例的光盘装置是从设置在挡板上的光盘插入口直接插入光盘的吸入方式的光盘装置。
在基座本体10的前面侧形成直接插入光盘的光盘插入口11。在基座本体10上设置横臂30。
横臂30保持主轴电动机31A、拾波器32以及移动拾波器32的驱动装置33。在主轴电动机31A的转动轴上具有保持光盘的轴毂本体150。主轴电动机31A设置在横臂30的一端侧,并且,拾波器32在待机或装卡状态下被设置在横臂30的另一端侧。拾波器32可从横臂30的一端侧移动到另一端侧。驱动装置33具有驱动电动机、一对使拾波器32滑动的导轨、将驱动电动机的驱动向拾波器32传递的齿轮机构,一对导轨以连接横臂30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的方式设置在拾波器32的两侧部。
在横臂30上,主轴电动机31A位于基座本体10的中央部,并且,拾波器32的往复移动范围位于主轴电动机31A的光盘插入口11侧,并且,拾波器32的往复移动方向与光盘的插入方向不同地设置。在此,拾波器32的往复移动方向与光盘的插入方向形成40~45度的角度。
横臂30通过一对固定凸轮部34A、34B被支撑在基座本体10上。一对固定凸轮部34A、34B设置在比主轴电动机31A的位置更靠拾波器32侧,最好设置在比拾波器32的待机位置更靠光盘插入口11侧的位置。在本实施例中,固定凸轮部34A设置在光盘插入口11的内侧附近的中央部,固定凸轮部34B设置在光盘插入口11的内侧附近的一端侧。固定凸轮部34A、34B由向光盘的插入方向延伸的规定长度的槽形成,该槽的光盘插入口11侧的一端侧端部比另一端侧端部只从基座本体10离开第一Y轴距离。设置在横轴30上的凸轮销35A、35B通过在该固定凸轮部34A、34B的槽内滑动,可使横臂30向光盘的插入排出方向(X轴方向)变位,同时,向与基座本体10接近离开的方向(Z轴方向)变位。
以下,就使该横臂30动作的主滑动件40和副滑动件50进行说明。
主滑动件40和副滑动件50设置在主轴电动机31A的侧方。主滑动件40设置在其一端成为机箱本体10的前面侧、其另一端成为机箱本体10的后面侧的方向上。并且,副滑动件50设置在与主滑动件40正交的方向上。
使横臂30变位的凸轮机构由滑动凸轮机构51和升降凸轮机构52构成,设置在副滑动件50上。滑动凸轮机构51由向副滑动件50的移动方向延伸的规定长度的槽形成,该槽从其一端侧(主滑动件40侧)端部到另一端侧端部逐步地接近光盘插入口11的方向(X轴方向)。设置在横臂30上的滑动销53通过在该滑动凸轮机构51的槽内滑动,可以使横臂30向光盘的插入排出方向(X轴方向)变位。并且,升降凸轮机构52由向副滑动件50的移动方向延伸的规定长度的槽形成,该槽从其一端侧(主滑动件40侧)端部到另一端侧端部逐步地变化与基座本体10的距离(Z轴距离)。设置在横臂30上的升降销54通过在该升降凸轮机构52的槽内滑动,可使横臂30向与基座本体10接近离开的方向(Z轴方向)变位。
在主滑动件40的一端侧设置有负载电动机(无图示)。并且该负载电动机的驱动轴与主滑动件40的一端侧通过齿轮机构(无图示)连接。
通过该负载电动机的驱动,可使主滑动件40向长度方向(X轴方向)滑动。并且,主滑动件40通过凸轮杆70与副滑动件50连接。
凸轮杆70具有转动支点71,利用销72与设置在主滑动件40上的凸轮槽41卡合,利用销74与设置在副滑动件50上的凸轮槽卡合。
该凸轮杆70具有以下功能,即,与主滑动件40的移动联动,使副滑动件50移动,通过副滑动件50的移动使滑动凸轮机构51和升降凸轮机构52动作,使横臂30变位。
另外,横臂30还通过一对固定凸轮部36A、36B被支撑在基座本体10上。一对固定凸轮部36A、36B设置在固定凸轮部34A、34B和副滑动件50之间,最好设置在固定凸轮部34A、34B和副滑动件50的中间位置。固定凸轮部36A、36B由与固定凸轮部34A、34B同样结构的规定长度的槽形成。设置在横臂30上的凸轮销37A、37B通过在该固定凸轮部36A、36B的槽内滑动,可使横臂30向光盘的插入方向变位,同时,可向与基座本体10接近离开的方向变位。
以上说明的横臂30、固定凸轮部34A、34B、36A、36B、主滑动件40、副滑动件50以及负载电动机都设置在基座本体10上,在这些部件与盖体130之间形成光盘插入空间。
以下就支撑光盘的引导部件和使光盘动作的杆部件进行说明。
另一方面,在基座本体10的光盘插入口11附近的另一端侧设置引入杆80,在该引入杆80的可动侧端部具有第二光盘引导件81。第二光盘引导件81由圆筒形的辊构成,可自由转动地设置在引入杆80的可动侧端部。并且,在第二光盘引导件81的辊外周上形成槽,通过该槽支撑光盘。
对于引入杆80,以使其可动侧端部在比固定侧端部更靠近光盘插入口11侧进行动作的方式配置,在固定侧端部具有转动支点82。并且,在引入杆80的可动侧端部和固定侧端部之间设置规定长度的第三光盘引导件84。并且,引入杆80具有销85,通过该销85在主滑动件40的凸轮槽42内滑动,引入杆80进行动作。即,引入杆80随着主滑动件40的移动,以第二光盘引导件81与主轴电动机31A接近离开的方式进行动作。
并且,在基座本体10上设置排出杆100。在该排出杆100的一端侧的可动侧端部设置引导件101。并且,在排出杆100的另一端侧设置转动支点102。另外,排出杆100通过销103和凸轮槽43与主滑动件40的动作联动地进行动作。
并且,在基座本体10的与排出杆100相对的一侧设置排出杆110。在该排出杆110的一端侧的可动侧端部设置引导件111。并且,在排出杆110的另一端侧设置转动支点112。另外,排出杆110与排出杆100的动作同样地进行动作。
另一方面,在基座本体10的后侧设置固定销120。通过该固定销120限制装载或装卡光盘时的光盘的位置。
如图25所示,机箱外壳由基座本体10和盖体130构成,在盖体130的中央部设置开口部132。该开口部132是半径比光盘的中心孔大的圆形开口。因此,是比与光盘的中心孔嵌合的主轴电动机31A的轴毂本体150大的开口。
在开口部132的外周部形成向基座本体10侧突出的深冲部(绞り部)133。
以下,利用图24至图38就横臂30的动作机理进行说明。
图24至图26中的凸轮机构和销的位置表示光盘装载结束的状态。
图27是光盘装置的从光盘装卡动作开始到经过了第一规定时间后的状态的基座本体的主要部位俯视图,图28是表示该状态下的主要部位侧剖视图,图29是表示该状态下的副滑动件的侧视图。
并且,图30是表示从图27的状态起又经过了第二规定时间后的状态的基座本体的主要部位俯视图,图31是表示该状态下的主要部位侧剖视图,图32是表示该状态下的副滑动件的侧视图。
并且,图33是表示从图30的状态起又经过了第三规定时间、横臂升到最高状态的基座本体的主要部位俯视图,图34是表示该状态下的主要部位侧剖视图,图35是表示该状态下的副滑动件的侧视图。
并且,图36是表示从图33的状态起又经过了第四规定时间、光盘的记录读取状态的基座本体的主要部位俯视图,图37是表示该状态下的主要部位侧剖视图,图38是表示该状态下的副滑动件的侧视图。
首先,在光盘的装载结束状态下,如图24至图26所示,横臂30被设置在位于最后侧、最接近基座本体10侧的位置。
即,在该状态下,滑动销53位于滑动凸轮机构51的一端侧(主滑动件40侧)的端部。因此,横臂30被设置在最接近后侧的位置。并且,凸轮销35A、35B位于固定凸轮部34A、34B的槽的另一端侧端部。因此,横臂30的另一端侧(拾波器32侧)被设置在最接近基座本体10的位置。并且,升降销54位于升降凸轮机构52的一端侧(主滑动件40侧)端部。因此,横臂30的一端侧(主轴电动机31A侧)被设置在最接近基座本体10的位置。
主滑动件40从图24所示的状态起向光盘插入口11的方向移动,随着该主滑动件40的移动,副滑动件50向主滑动件40的方向移动。
然后,在进行了第一规定时间的装卡动作后的状态下,如图27至图29所示,横臂30向光盘插入口11的方向只移动第一X轴距离,同时,横臂30的另一端侧设置在从基座本体10起只离开第一Y轴距离的位置上。
即,在该状态下,滑动销53在滑动凸轮机构51上只移动第一Y轴距离,横臂30向光盘插入口11的方向只移动第一X轴距离。因此,凸轮销35A、35B向固定凸轮部34A、34B的槽的一端侧端部的方向移动第一X轴距离,横臂30的另一端侧(拾波器32侧)设置在从基座本体10起只离开第一Z轴距离的位置上。并且,升降销54虽然从升降凸轮机构52的一端侧(主滑动件40侧)端部起只移动第一Y轴距离,但在该第一Y轴距离的范围内的槽由于是相同的高度,因此,横臂30的一端侧(主轴电动机31A侧)被保持在最接近基座本体10的位置上。
从图27的状态起,通过主滑动件40进一步向光盘插入口11的方向移动,副滑动件50进一步向主滑动件40的方向移动。
并且,在从图27所示的状态起进一步进行了第二规定时间的装卡动作后的状态下,如图30至图32所示,横臂30的另一端侧设置在从基座本体10起只离开第二Z轴距离(第二Z轴距离>第一Z轴距离)的位置上。
即,在该状态下,滑动销53虽然在滑动凸轮机构51上只移动第二Y轴距离,但在该移动范围中,由于滑动凸轮机构51的槽与副滑动件50的移动方向(Y轴方向)平行地设置,因此,横臂30不向光盘插入口11的方向移动。因此,凸轮销35A、35B也不在固定凸轮部34A、34B的槽内移动。并且,升降销54在升降凸轮机构52的槽内只移动第二Y轴距离,使横臂30的一端侧(主轴电动机31A侧)从基座本体10起只移动第二Z轴距离。
从图30的状态起,通过主滑动件40进一步向光盘插入口11的方向移动,副滑动件50进一步向主滑动件40的方向移动。
并且,在从图30所示的状态起进一步进行了第三规定时间的装卡动作后的状态下,如图33至图35所示,横臂30的另一端侧设置在离基座本体10最远的第三Z轴距离的位置上。
即,在该状态下,滑动销53虽然在滑动凸轮机构51上只移动第三Y轴距离,但在该移动范围中,由于滑动凸轮机构51的槽与副滑动件50的移动方向(Y轴方向)平行地设置,因此,横臂30不向光盘插入口11的方向移动。因此,凸轮销35A、35B也不在固定凸轮部34A、34B的槽内移动。并且,升降销54在升降凸轮机构52的槽内只移动第三Y轴距离,使横臂30的一端侧(主轴电动机31A侧)从基座本体10移动第三Z轴距离(最大上升高度)。在该状态下,轴毂本体150向光盘的装卡结束。
从图33的状态起,通过主滑动件40进一步向光盘插入口11的方向移动,副滑动件50进一步向主滑动件40的方向移动。
并且,如图36至图38所示,横臂30向光盘插入口11的方向移动,同时,横臂30的另一端侧向接近基座本体10的方向移动、设置在第一Z轴距离的位置上。
即,在该状态下,滑动销53在滑动凸轮机构51上只移动第四Y轴距离,横臂30向光盘插入口11的方向只移动第二X轴距离。因此,凸轮销35A、35B虽然向着固定凸轮部34A、34B的槽的一端侧端部只移动第二X轴距离,但横臂30的另一端侧(拾波器32侧)高度不变。并且,升降销54在升降凸轮机构52的槽内只移动第四Y轴距离,使横臂30的一端侧(主轴电动机31A侧)向基座本体10的方向移动,设置在第一Z轴距离的位置上。
通过以上的动作,使光盘从盖体130离开的同时,也从固定销120离开,这样光盘处于读取记录状态。
并且,在排出安装后的光盘时,驱动负载电动机、使主滑动件40向其另一端侧的方向移动,基本上与上述动作相反地进行。
根据本发明,可以实现光盘装置的薄型化和小型化。
尤其是在本发明中,通过缩小在未将光盘插入光盘装置的待机状态下的、用于将光盘插入转盘上方的高度空间,可以实现光盘装置的薄型化。
本发明的装卡装置尤其适用于以下光盘装置,该光盘装置内置或一体地安装在将显示装置、输入装置以及运算处理装置等一体化的所谓笔记本型电脑本体内。
Claims (15)
1.一种装卡装置,在转台的轴毂本体的直径方向可移动地设置多个卡爪本体,用上述卡爪本体按压光盘中心孔部、保持光盘,其特征在于,
设置相对于所述轴毂本体对所述卡爪本体向外方加力的弹性部件,
所述卡爪本体具有与所述光盘接触的卡爪部、和限制通过所述弹性部件而向外方向移动的卡爪侧止动件,
所述轴毂本体具有所述卡爪部可向外方突出的卡爪用开口部、和与卡爪侧止动件抵接的轴毂侧止动件,
使所述光盘未保持在所述卡爪部的待机状态下的所述卡爪部的位置低于所述光盘保持在所述卡爪部上的记录或读取状态下的所述卡爪部的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件使用螺旋弹簧,将所述卡爪侧止动件和所述轴毂侧止动件的抵接位置设置在所述螺旋弹簧的中心线的更下方。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卡装置,其特征在于,将所述卡爪侧止动件和所述轴毂侧止动件的抵接位置设置在所述卡爪部的更内方。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卡装置,其特征在于,将所述卡爪侧止动件设置在所述卡爪部的侧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卡装置,其特征在于,使未将所述光盘保持在所述卡爪部的待机状态下的所述卡爪部的位置、低于所述轴毂的上面高度。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卡装置,其特征在于,使所述光盘保持在所述卡爪部的记录或读取状态下的所述卡爪部的位置、高于所述轴毂的上面。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卡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光盘保持在所述卡爪部的记录或读取状态下,在所述光盘的厚度薄的情况下,与所述光盘厚的情况相比较,在所述卡爪部向外方移动的同时所述卡爪部的位置降低。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卡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在所述卡爪本体的前方侧的向上引导面,和设置在与所述向上引导面相对的位置上的所述轴毂本体的向下支撑面,以具有前方侧降低的倾斜度进行设置。
9.一种装卡装置,在转台的轴毂本体的直径方向上可移动地设置多个卡爪本体,利用所述卡爪本体按压光盘中心孔部、保持光盘,其特征在于,
设置相对于所述轴毂本体对所述卡爪本体向外方加力的弹性部件,
所述卡爪本体具有与所述光盘接触的卡爪部、和限制通过所述弹性部件而向外方向移动的卡爪侧止动件,
所述轴毂本体具有所述卡爪部可向外方突出的卡爪用开口部、和与卡爪侧止动件抵接的轴毂侧止动件,
将限制所述卡爪本体通过所述弹性部件而向外方向移动的所述卡爪侧止动件,设置在未将所述光盘保持在所述卡爪部的待机状态下的、所述卡爪本体的下端部的与下部部件的接触部的更前方侧,使与所述卡爪侧止动件抵接的所述轴毂侧止动件形成下侧偏靠前方侧的倾斜面。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卡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卡爪部的前端部的下方位置设置向下引导面,在与所述向下引导面相对的位置的所述轴毂本体上设置向上支撑面,至少用第一倾斜面和第二倾斜面构成所述向下引导面,在通过所述光盘从上部按压所述卡爪部时,将第一倾斜面作为所述卡爪部的前端部插入所述光盘的中心孔部时或直到将要插入所述光盘的中心孔部之前与所述向上支撑面抵接的面,将第二倾斜面作为所述卡爪部的前端部插入所述光盘的中心孔部后与所述向上支撑面抵接的面,使第二倾斜面的相对于按压方向的角度小于第一倾斜面,通过从上部按压所述卡爪部,所述向下引导面沿着所述向上支撑面滑动、所述卡爪部向内方移动。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件使用螺旋弹簧,将所述卡爪侧止动件和所述轴毂侧止动件的抵接位置设置在所述螺旋弹簧的中心线的更下方,同时,设置在所述卡爪部的更内方。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卡装置,其特征在于,将所述卡爪本体的下端面形成圆弧形。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盘保持在所述卡爪部的记录或读取状态下的所述卡爪部的上面,与待机状态下的所述卡爪部的上面相比,相对于所述光盘面具有前侧高的倾斜度。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装卡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卡爪部的上面的内方设置锥形面,形成内侧比所述卡爪部的上面的前方的面更低的倾斜度,在所述光盘保持在所述卡爪部的记录或读取状态下,相对于所述光盘面、所述锥形面是内侧下降的倾斜度。
15.一种光盘装置,利用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装卡装置,其特征在于,由基座本体和盖体构成机箱外壳,在所述机箱外壳的前面形成直接插入光盘的光盘插入口,通过设置在所述基座本体上的横臂保持主轴电动机和拾波器,在所述主轴电动机的上面具有所述转台,使所述横臂相对于所述基座本体接近分离。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61014/2004 | 2004-03-04 | ||
JP2004061014A JP4260654B2 (ja) | 2004-03-04 | 2004-03-04 | チャッキング装置 |
JP61022/2004 | 2004-03-04 | ||
JP61018/2004 | 2004-03-04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926617A true CN1926617A (zh) | 2007-03-07 |
Family
ID=350316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0480042268 Pending CN1926617A (zh) | 2004-03-04 | 2004-11-16 | 装卡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4260654B2 (zh) |
CN (1) | CN1926617A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271712B (zh) * | 2007-03-19 | 2010-09-15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具有夹持装置的马达和装有这种马达的盘片驱动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946208B2 (ja) | 2006-06-29 | 2012-06-06 |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 記録媒体の保持装置とそれを用いたモータユニット |
JP4872505B2 (ja) | 2006-07-20 | 2012-02-08 |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 チャッキング装置、このチャッキング装置を搭載したブラシレスモータ、およびディスク駆動装置 |
JP2008047263A (ja) * | 2006-08-21 | 2008-02-28 | Nippon Densan Corp | チャッキング装置、このチャッキング装置を搭載したモータおよびディスク駆動装置 |
JP4535045B2 (ja) | 2006-08-21 | 2010-09-01 |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 チャッキング装置、このチャッキング装置を搭載したモータおよびディスク駆動装置 |
JP2008047265A (ja) | 2006-08-21 | 2008-02-28 | Nippon Densan Corp | チャッキング装置、このチャッキング装置を搭載したモータおよびディスク駆動装置 |
JP4618214B2 (ja) | 2006-08-21 | 2011-01-26 |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 チャッキング装置、このチャッキング装置を搭載したモータおよびディスク駆動装置 |
JP4534256B2 (ja) | 2006-11-16 | 2010-09-01 |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 チャッキング装置、ブラシレスモータ及びディスク駆動装置 |
JP4992497B2 (ja) | 2007-03-19 | 2012-08-08 |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 チャッキング装置を備えたモータ、およびこのモータを搭載したディスク駆動装置 |
JP5076573B2 (ja) | 2007-03-19 | 2012-11-21 |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 チャッキング装置を備えたモータ、およびこのモータを搭載したディスク駆動装置 |
JP5092476B2 (ja) | 2007-03-19 | 2012-12-05 |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 チャッキング装置を備えたモータ、およびこのモータを搭載したディスク駆動装置 |
JP2009099224A (ja) * | 2007-10-18 | 2009-05-07 | Nippon Densan Corp | チャッキング装置、モータユニットおよびディスク駆動装置 |
KR101571897B1 (ko) | 2009-01-05 | 2015-11-25 | 주식회사 히타치엘지 데이터 스토리지 코리아 | 스핀들 모터 |
KR101107874B1 (ko) * | 2009-03-02 | 2012-01-25 | 니혼 덴산 가부시키가이샤 | 척킹 장치, 모터 유닛 및 디스크 구동 장치 |
KR101509513B1 (ko) * | 2014-04-30 | 2015-04-08 |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 클램핑장치 |
-
2004
- 2004-03-04 JP JP2004061014A patent/JP4260654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4-11-16 CN CN 200480042268 patent/CN1926617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271712B (zh) * | 2007-03-19 | 2010-09-15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具有夹持装置的马达和装有这种马达的盘片驱动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05251298A (ja) | 2005-09-15 |
JP4260654B2 (ja) | 2009-04-3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926617A (zh) | 装卡装置 | |
CN1122267C (zh) | 磁盘驱动器 | |
CN1394336A (zh) | 记录再生装置的装盘装置 | |
CN1207711C (zh) | 盘装置 | |
CN1926620A (zh) | 夹紧装置 | |
CN1926618A (zh) | 夹持装置 | |
CN1926619A (zh) | 夹持装置 | |
CN1094179A (zh) | 光盘设备和光盘驱动装置 | |
CN1254809C (zh) | 记录媒体驱动装置 | |
CN1096677C (zh) | 盘盒 | |
CN1667730A (zh) | 盘驱动装置、框架、盘驱动装置组和电子设备 | |
CN2819373Y (zh) | 盘片搬送装置 | |
CN1161776C (zh) | 盘片支承板和盘片记录和/或再现装置 | |
CN1855267A (zh) | 盘驱动设备和电子装置 | |
CN1296926C (zh) | 盘装置 | |
CN1595515A (zh) | 盘驱动器 | |
CN1248218C (zh) | 光盘录制和/或重放装置 | |
CN1661702A (zh) | 光盘装置 | |
CN1144009A (zh) | 记录媒体的装载装置及记录和/或再生装置 | |
CN1910681A (zh) | 光盘装置 | |
CN1967693A (zh) | 盘装置 | |
CN1806285A (zh) | 主轴电机与压紧器 | |
CN1469098A (zh) | 卷尺 | |
CN1906686A (zh) | 光盘装置 | |
CN1831980A (zh) | 光学调整装置、具备该装置的光拾取装置及其组装方法和组装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