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22594A - 用于基于触发序列进行文本输入的高效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用于基于触发序列进行文本输入的高效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922594A CN1922594A CNA2004800308958A CN200480030895A CN1922594A CN 1922594 A CN1922594 A CN 1922594A CN A2004800308958 A CNA2004800308958 A CN A2004800308958A CN 200480030895 A CN200480030895 A CN 200480030895A CN 1922594 A CN1922594 A CN 192259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ymbol
- conversion
- keystroke
- input
- tim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4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74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8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6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3
- 230000008676 impor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1
- 230000014509 gene ex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755 form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1965 in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7689 insp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960 trigger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69 different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RUZYUOTYCVRMRZ-UHFFFAOYSA-N doxazosin Chemical compound C1OC2=CC=CC=C2OC1C(=O)N(CC1)CCN1C1=NC(N)=C(C=C(C(OC)=C2)OC)C2=N1 RUZYUOTYCVRMR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68 gene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976 improv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05 input fun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507 map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528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217 dele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430 dele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30 elimin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379 elimin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284 exci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939 in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04 phys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1218 segmen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0697 sensory organ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922 simulated ann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61 standard procedur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897 system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9 tra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518 transcrip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897 transcrip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519 trans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313 weaken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3/00—Interconnection of, or transfer of information or other signals between, memories, input/output devices or central processing units
- G06F13/10—Program control for peripheral devices
- G06F13/12—Program control for peripheral devices using hardware independent of the central processor, e.g. channel or peripheral processor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18—Input/output arrangements for oriental character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2—Input arrangements using manually operated switches, e.g. using keyboards or dial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2—Input arrangements using manually operated switches, e.g. using keyboards or dials
- G06F3/02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discrete items of information into a coded form, e.g. arrangements for interpreting keyboard generated codes as alphanumeric codes, operand codes or instruction codes
- G06F3/0233—Character input method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40/00—Handling natural language data
- G06F40/10—Text processing
- G06F40/12—Use of codes for handling textual entities
- G06F40/126—Character encoding
- G06F40/129—Handling non-Latin characters, e.g. kana-to-kanji conversion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40/00—Handling natural language data
- G06F40/20—Natural language analysis
- G06F40/274—Converting codes to words; Guess-ahead of partial word input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40/00—Handling natural language data
- G06F40/40—Processing or translation of natural language
- G06F40/53—Processing of non-Latin tex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Audiology, Speech & Language Pathology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Input From Keyboards Or The Like (AREA)
- Document Processing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通常在计算机化的文本输入系统中以两个阶段的处理来输入全部或部分基于表意字符的语言,例如汉语、日语以及韩语。在第一阶段中,输入来自第一转换前集的符号(200),然后在第二阶段中,将这些转换前符号转换为第二转换后符号集(202)。该方法和装置用于将转换前符号自动转换为转换后符号,而不需要用户输入显式的转换信号。通过对功能上基本等同于由用户输入的显式转换信号的击键的触发序列的设计实现了这一目的(210)。结合预测文本输入方法,根据触发序列方法构造的装置尤其适用于在缩减键盘上使用。
Description
背景技术
文本输入是劳动密集型的过程。众所周知,当使用计算机来输入完全或部分依赖于表意字符的语言时,部分劳动是按下“转换”键来将先前输入的转换前符号变为转换后表意字符。如果可以将各个表意字符分配给单独的键,则无需转换前符号或转换处理。由于与潜在的必须输入的数以万计的表意字符相比,实际文本输入设备上的键数很小,因此产生了对于转换前符号或转换过程的需要。通过将表意字符表示为从较小集合(set)中取出的转换前符号的序列,并随后将该序列转换为所需的表意字符,来输入大的表意字符集合。在诸如移动电话的小型手持设备的情况下,键数比待输入的字符数少的问题更加严重。在这些设备中,键数甚至可能小于转换前符号数。结果需要用户执行多次击键来输入各个转换前字符,并进行一次击键来进行转换,并且随后还执行另外的击键来指定打算输入哪一个转换后字符。即使对于较短的文本样本,最终的击键次数也可能相当高。
已采用预测文本方法来减少输入转换前符号或转换后符号或者两者所需的击键次数。这些方法中的某些方法(例如,在以下文献中描述的方法:2001年4月17日提交的美国专利6219731、PCT/US99/29,346,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mproved multi-tap text input;PCT/US01/30,264、EPO 01983089.2-2212-US0130264,Method andapparatus for accelerated entry of symbols on a reduced keypad;美国临时申请序列号60/111,665、PCT/US99/29,343、WIPO WO 00/35091,Touch-typable devices based on ambiguous codes and methods todesign such devices,在此通过引用将其全部并入)逐个符号地执行预测,或者基于构成整个词或部分词的上下文来执行预测。大多数的现有技术的系统(例如在Davis,J.R.的“Let your fingers do the spelling:Implicit disambiguation of words spelled with the telephonekeypad”,Avios Journal 9(1991),57-66中描述的系统)对整个词的词典进行预测。
这些预测设计的可用性及其商业成功表示对于尽可能减少文本输入中所涉及的劳动的文本输入机制(mechanism)存在强烈的产业需求。迄今未解决的需要是不仅减少在输入转换前和转换后符号的输入时所涉及的击键次数,而且减少在执行与转换前和转换后符号相关的转换功能时所涉及的击键次数。本发明基本消除了转换击键。令人惊讶的是,本发明按照保持如应用于转换前符号、转换后符号或两者的预测文本方法的优点的方式实现了这一点。其他的优点还在于对于计算机存储器和处理能力的较低要求,这使得本发明适用于小型和/或手持设备。
发明内容
为了具体指出并明确声明此处寻求专利保护的主题,我们定义要在本发明的公开中使用的一些术语,以及本发明的最佳操作模式。这些定义的序列还用作对本发明主题的系统性介绍。
可打印和不可打印符号。可打印符号是按照正常书写显示为文本的符号。例如,英文字母a为可打印符号。下面考虑不可打印符号也是有用的。例如,删除按钮可以用来生成不可打印的“删除”符号。这种术语符合大部分用于计算机化文本输入的标准编码系统。需要注意的是:为了便于阅读,术语“字母”和“字母表”可以分别与术语“符号”和“符号集”互换使用,除非明确指出这些术语之间的区别。
显示。可以在文本输入的过程中显示可打印符号。我们通过显示来表示“展现给用户的感官”。在本发明的典型应用中,显示可以是视觉的,并且为了在本公开中具体化,假设视觉显示。然而,在交互式语音响应系统的情况下,显示可以是听觉显示,在用于盲人的文本输入系统的情况下,显示可以是触觉的,等等。
键和击键。典型的文本输入系统采用机械键来输入符号。为了具体化,我们定义击键为具有输入符号(可打印或者不可打印)意愿的用户利用文本输入设备来表达该意愿的基本动作。我们进一步定义用于表达该意愿的物理装置为键。键和击键的物理形式取决于输入设备。在听觉系统的情况下,击键例如可以是口语的或者通过拍手来发出信号。在触摸板系统的情况下,击键可以是对触摸板的触击。在基于量子力学的系统的情况下,击键可以表示为用户所期望的粒子振动状态的改变。通过在一定时间长度内不进行任何操作来表达输入符号的意愿。简言之,对输入符号的意愿的物理表示并非对本发明范围的限制。
符号输入。在熟悉的非二义性打字机键盘(例如,标准键盘)的情况下,击键序列与符号序列输入之间的关系非常直接,对符号键的每一次击键都输入一个符号。在二义性键盘的情况下,该关系更加复杂。需要多次击键来输入单个符号,并且需要多次击键来进行适当的文本输入,多次击键本身根本不显示符号或者不显示出现在输出文本中的符号。例如,当在电话键盘上采用“多击式”输入方法时,需要对2键的三次击键来输入字母c。多击式键盘通常具有超时清除按钮,其用途在于便于从同一个键输入连续字母。按下该超时清除按钮本身并不输入可打印符号,而是用于分离对不同的可打印符号的输入。
在给定文本输入系统的硬件和软件的情况下,当输入包括定义和显示可打印符号所需的击键以及例如通过输入下一符号或者进行转换或者结束或发送整个输入文本来结束对该可打印符号的输入的击键在内的击键序列时,认为输入了该可打印符号。结束符号输入的击键可以与用于定义和/或显示该符号的击键相同,或者结束符号输入的击键不用于其他功能,而只用于符号输入结束。例如,在用于电话键盘的标准多击式系统中,用于输入可打印序列ba…的一个击键序列开始于22T2…,其中每一个2表示对2键的击键,而T表示对超时清除键的击键。当输入了击键序列22时,显示字母b。然而,还不能认为明确地输入了字母b,这是因为对2的另一次击键可能将显示改变为字母c。仅在输入了非打印符号T之后才可以认为输入了字母b。在多击式系统中的用于输入可打印序列ba…的另一击键序列开始于22W2…,其中每一个2表示对2键的击键,而W表示用户进行等待直到超时期间期满为止。
如果在击键序列22之后按下了退格键B,则在进行了对退格键的击键时,认为输入了字母b,这是因为该击键结束了对该符号的输入,即使字母b可以由同一次击键基本同时清除,并且实际上在某些实现中根本不进行显示。当我们考虑到退格键除了生成清除符号和移动光标符号以外还生成符号输入结束符号时,这种情形将变得明了。更一般地,输入装置在显示之后或基本与显示同时结合应用于所显示符号的符号输入结束符号的生成来进行显示。显示和输入之间的区别对于理解利用转换的预测系统(在本公开中示出并描述了这些系统)尤为重要。
转换前、转换后以及非转换符号。完全或部分地基于表意字符的自然语言(例如汉语、日语以及韩语)可以通过两个阶段的处理中来输入到计算机中,每一个阶段都涉及分别被称为转换前和转换后符号的符号集。在第一阶段中,输入来自转换前符号集的符号,而在第二阶段中,将这些符号转换为转换后表意字符。公知的用于汉语的转换前符号集包括汉语拼音(带有声标的拉丁字母)、其他的罗马字书写方案、或者注音(也称为汉语拼音字母)。在日语的情况下,通过首先输入转换前符号串(通常由拉丁字母或平假名组成)来输入表意日本汉字符号,然后在第二转换阶段中将其转换为日本汉字。在韩语的情况下,转换前符号通常为拉丁字母或韩文字母,并且在第二转换阶段中生成表意韩文汉字。对某些语言的文本输入可能涉及既不是转换前符号也不是转换后符号的符号。例如,通常不希望将标点符号转换为其他符号来进行输入,标点符号通常也不是转换处理的结果。将不转换为其他符号的符号称为非转换符号。
需要注意的是,诸如转换前符号、转换后符号或者非转换符号的符号的特性并不是符号所固有的,而是取决于文本输入设备。例如,尽管在典型设备中,标点符号为非转换符号,但是在当输入标点序列时在例如以笑脸的图示来替代序列:-)的设备中标点符号是转换前符号。
cHiragana、cLatin和cJamo符号。完全理解本发明取决于理解显示与输入之间的区别。类似地,理解本发明的多个方面的实施例取决于理解要同样地出现在输出文本中的符号与不同于此而是要被转换为其他符号的符号之间的区别。cHiragana是在应用于日语的优选实施例中采用的符号。根据本发明,对于每一个平假名都存在一个对应的cHiragana。在优选实施例中,平假名与cHiragana的不同之处在于要将平假名直接表现在输出文本中,因此平假名为非转换符号,而cHiragana是要在文本输入过程期间被转换为转换后日本汉字符号的转换前符号。在对本发明的典型实施中,cHiragana具有令它们不同于平假名的显示特性。按照相同的方式,cLatin字母是希望被转换并在显示中进行标记以使它们区别于拉丁字母而输入的拉丁字母,而cJamo是希望被转换并标记区别于非转换韩文字母而输入的转换前符号。
触发序列。本发明的主要创造性步骤是创建击键的触发序列。触发序列是当用户输入时使得发生转换事件并同时用于输入转换前和/或非转换符号的击键的序列。通过双重表示转换前符号输入和转换信号输入,触发序列减少了输入文本所需的击键次数,消除了如在现有技术的系统的情况下对专用转换击键的需要。根据本发明的原理,可以对常规转换前符号增加辅助符号,以使得可以形成适当的触发序列。直观地,理想的触发序列是使得当且仅当输入触发序列时才发生转换的击键序列。即,理想地足以输入触发序列来导致转换,并且转换应该为输入触发序列的必然结果。
由于触发序列与转换之间要保持的该基本特性(identity),在语言中实施该触发序列时,应该仔细地将触发序列设计为尽可能好地反映转换的特征。触发序列根据语言而或多或少地复杂。我们还应该明白,必须对转换前和转换后符号集进行调整,以使得能够很好定义触发序列。我们将详细描述用于汉语、日语和韩语的触发序列的构成。在了解这些构成的细节以及本公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可以毫无困难地构造用于其他语言的触发序列。
更正式地,触发序列包括至少两次击键的序列,以使得第一次击键导致转换前符号的显示,而第二次击键生成符号输入结束符号并且基本同时触发对至少最近的转换前符号输入的转换。
触发序列在用于缩减键盘(例如,电话键盘)的文本输入系统的设计中尤为有用。在这种缩减键盘上,通过增加输入各个符号所需的击键次数来补偿键数的减少。已经设计了各种软件方法来预测下一符号或用户希望的符号,并由此减少击键次数。本发明提出了另一方法来减少击键。该方法减少或消除了对于唯一用途为导致转换的击键的需要。该方法提出了适用于很多语言的特殊设计策略来减少转换击键,同时通过利用预测软件系统使得能够进一步减少击键。尤其是当结合预测软件使用本发明时,可以大大地减少以具有转换的语言来输入文本所需的击键次数。
如下将更详细披露,在汉语的情况下,优选地将触发序列实施为包括导致显示声标的击键以及对生成输入该声标的符号输入结束符号的任意键的击键。
如下将更详细披露,在日语的情况下,优选地将触发序列实施为分成两类。第一优选类的元素的特征在于触发序列的第一次击键显示cHiragana,而触发序列的第二次击键生成应用于所显示的cHiragana的符号输入结束符号,假设第二次击键是对没有分配cHiragana的键进行的。
第二优选类的元素的特征在于触发序列的第一次击键显示cHiragana,而触发序列的第二次击键生成应用于所显示的cHiragana的符号输入结束符号,并且还导致显示非转换符号,而第三次击键使得输入所显示的非转换符号。
需要注意的是,还可以定义其他类型,例如其中利用两次不同的击键来输入由第二优选类的触发序列中的第二次击键输入的两种符号的类型。还需要注意,根据作为转换前符号的cHiragana来定义这些触发序列类型。如果选择了其他的转换前符号(例如,cLatin符号),则可以按照类似的方式来定义触发序列。
如下将更详细披露,在韩语的情况下,优选地将触发序列实施为分成两类。第一优选类的元素的特征在于触发序列的第一次击键显示cJamo,而触发序列的第二次击键生成应用于所显示的cJamo的符号输入结束符号,假设第二次击键是对没有分配cJamo的键进行的。
第二优选类的元素的特征在于触发序列的第一次击键显示cJamo,而触发序列的第二次击键生成应用于所显示的cJamo的符号输入结束符号,并导致显示非转换符号,而第三次击键使得输入所显示的非转换符号。
需要注意的是,还可以定义其他类型,例如其中利用两次不同的击键来输入由第二优选类的触发序列中的第二次击键输入的两种符号的类型。还需要注意,根据作为转换前符号的cJamo来定义这些触发序列类型。如果选择了其他的转换前符号(例如,cLatin符号),则可以按照类似的方式来定义触发序列。
二义性键盘。二义性键盘是下述的键盘,该键盘被设计为将多个可打印符号分配给至少一个键,并且没有诸如切换键的用来消除分配给同一键的各种可打印符号的歧义的硬件装置。
预测文本系统。一种软件,该软件根据上下文确定响应于击键将显示或输入分配给二义性键盘的给定键的可打印符号集中的哪个元素。
多击。多击是现有技术的用于二义性键盘的文本输入方法,在二义性键盘中,区分给定键上的多个符号,以通过多次按下该键来进行输入,并且其中各种符号始终按照与多次按下该键的相同顺序出现。
Next键。对Next键的击键推进(advance)作为对分配有多个符号的键进行击键的结果而显示的符号。Next键推进与多击式推进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多击式系统中,通过对显示第一个符号的同一键进行重复击键来推进所显示的符号,而在Next键系统中,推进该显示的键与显示要推进的符号的键不同。一些Next键系统配备有多个Next键,每一个Next键可以推进不同类别的符号的显示。
可变顺序对固定顺序。如果存在分配给一个键的一个以上的符号,则应该提供一些机制来从该键选择符号以在任何给定时间进行显示。如果系统使符号始终按照相同的顺序显示,以使得存在至少一个在显示某些其他符号之前不能显示的符号,则该系统被称为固定顺序系统。否则,该系统为可变顺序系统。预测文本系统为可变顺序系统,而标准多击式系统为固定顺序系统。还可以有混合可变/固定顺序系统,其中按照固定顺序给出分配给同一个键的符号的一个子集,而按照可变顺序给出另一子集。
发明目的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允许从转换前符号序列自动转换为转换后符号序列,自动是指不需要用户生成明确的转换信号(例如,如在现有技术的系统中所进行的,通过按下“转换”键)。该自动转换在输入诸如汉语、日语或者韩语的完全或部分地采用表意字符的语言时尤为有用。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即使在采用预测机制来输入转换前符号或转换后符号或者两者时也允许从转换前符号序列自动转换为转换后符号序列。这在利用缩减键盘(例如,电话键盘)来输入文本时尤为有用。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定义触发序列的方法。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定义用于汉语的触发序列。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定义用于日语的触发序列。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定义针对韩语的触发序列。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基于Iroha排序引入平假名到键盘的键的新颖分配。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触发序列和按照可变顺序预测以便于用户纠错的声标的具有自动转换的汉语预测文本输入方法。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对于通过触发序列进行文本输入的纠错机制。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通过转换以使得可以利用最少的计算机存储要求来实现转换机制的文本输入机制。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实现用于转换的高效客户机-服务器体系结构,由此可以大大地降低客户机的存储和处理要求。
通过考察以下附图和具体说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明白本发明的其他系统、方法、特征以及优点。旨在将全部这些其他系统、方法、特征以及优点包括在本说明中,使其落入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并由所附权利要求保护。
附图说明
根据最好参照附图来阅读的以下详细说明,将易于理解本发明的多个方面和优点,附图包括:
图1是提供设计触发序列的方法的概要的流程图。
图2是提供基于触发序列的文本输入系统的概要的流程图。
图3是提供用于汉语的基于触发序列的文本输入系统的概要的流程图。
图4是提供用于日语的基于触发序列的文本输入系统的概要的流程图。
图5是提供用于韩语的基于触发序列的文本输入系统的概要的流程图。
图6是概括一组文本输入方法的多个方面的表。
图7是概括根据现有技术显而易见的文本输入方法的多个方面的表。
图8是具有用于转换前和转换后符号的Next键的电话键盘。
图9是概括根据美国专利6219731、要求临时申请Ser 60/111,665的优先权的其他专利和申请、以及申请WIPO WO 00/35091显而易见的一组文本输入方法的多个方面的表。
图10是概括具有本发明消除了的缺点的一组文本输入方法的多个方面的表。
图11是概括本发明提出的一组文本输入方法的多个方面的表。
图12是概括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多个方面的表。
图13是在将该优选实施例应用于汉语的情况下的文本输入的非限制性示例。
图14是在将该优选实施例应用于汉语的情况下的文本输入的第二非限制性示例。
图15是利用该优选实施例输入汉语句子的非限制性示例。
图16是在将另选实施例应用于汉语的情况下的文本输入的非限制性示例。
图17是在平假名对电话键盘的键的标准分配的情况下的平假名表。
图18是利用该优选实施例为输入平假名、cHiragana以及日本汉字而进行了标记的电话键盘。
图19是在平假名对电话键判的键的标准分配的情况下,利用优选实施例输入日语的非限制性示例。
图20是在根据Iroha排序的平假名对电话键判的键的分配的情况下的平假名表。
图21是根据Iroha分配进行了标记的电话键盘的非限制性示例。
图22是根据Iroha分配进行了标记的电话键盘的第二非限制性示例。
图23是在根据Iroha分配以及cHiragana和平假名Next键对键盘进行了标记的情况下,利用该优选实施例来输入日语的非限制性示例。
图24是为了利用该优选实施例来输入韩语而进行了标记的键盘。
图25是利用该优选实施例来输入韩语的非限制性示例。
图26是提供客户机-服务器转换的概要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触发序列方法。触发序列是当和仅当用户希望转换时基本上在最低程度上具有触发转换属性的击键子序列。另外理想的是:1)对于以该语言作为母语的人,当输入触发序列时发生该转换是直观的。
2)即使当对于转换前符号和转换后符号中的任意一种或两者,使用预测机制来预测用户打算输入的符号时,也可以执行触发。
3)在无错输入转换前符号的情况下,当输入触发序列时,始终存在至少足够的还未转换的所输入的转换前符号,以定义至少一个转换后符号。通过输入触发序列而触发的转换将该至少足够的还未转换的转换前符号转换为至少一个转换后符号,并且还可以将更多的转换前符号转换为更多的转换后符号。
4)可以利用简单的算法通过计算机来识别触发序列。
5)由于在文本输入中的小错误不会过度地发展成为输出文本中的大错误,所以触发是鲁棒的。
6)可以利用最小的存储器存储成本将触发序列并入到预测机制中。
根据本发明的原理,如参照图1所说明的,可以通过系统方法来找到触发序列。该方法包括用于选择转换前符号和转换后符号集的步骤100。用于汉语的典型的常规转换前符号为拼音(带有声标的拉丁字母)或者带有声标的汉语拼音字母。正如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由于这些符号通常用于此目的,所以对于讲汉语的人来说这些符号作为转换前符号的直观的。在常规应用中,这些符号并不出现在最终的输出文本中,而仅为该文本的过渡表现。对于汉语的典型的转换后符号是汉字。
在日语的情况下,典型的常规转换前符号可以是1)拉丁字母或者2)平假名。仅使用这些转换前符号集,难以形成高质量的触发序列。正如下面将明确的,如果将这些符号集之一(例如,平假名)用于非转换符号,并将其他符号集(在本示例中为拉丁字母)用作转换前符号,则可简单地形成鲁棒且有用的触发序列。如下面将更加全面描述的,本发明对于日语的优先实施例受益于用来增加这些符号集的另一创造性步骤。对于日语的典型的转换后符号为日本汉字。
在韩语的情况下,典型的现有技术的转换前符号为拉丁字母或韩文字母。典型的转换后符号为韩文汉字。与日语的情况一样,正如下面将更全面描述的,优选地,韩文字母增加有对应的cJamo集。在该方法的下一步骤101中,应该全面定义和规定文本输入系统的特性。输入文本所需的击键序列取决于文本输入系统的特性。应该定义的特性包括键数、符号对键的分配、系统是否为预测性的、在预测文本系统情况下的语言数据库、在符号对键的二义性分配的情况下推进符号的方法等等。所有这些特性影响了与该语言的文本序列相对应的击键序列集。在下一步骤102中,确定与要输入的可能文本集相对应的击键序列集。该序列集取决于在步骤100中被选择用来表示该语言的转换前符号集和转换后符号集以及在步骤101中选择的文本输入方法。可以根据对语言的正式描述、用于表示该语言的符号集、以及文本输入方法来推断击键序列集,或者可以根据该语言的大型文本语料库来归纳击键序列集。在演绎方法的情况下,开发了输入该语言的显式模型,并根据该模型推断出所需的触发序列。在归纳方法的情况下,收集文本体并分析对应的击键序列。目的是构建输入-输出映射,以使得当输入击键序列时,将文本恢复为输出。用于该目的的方法是本领域内公知的,包括但不限于诸如遗传算法、遗传程序、模拟退火、以及人工神经网络的统计技术。正如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理解的,通过定义分级函数(rating function)来应用统计技术,该分级函数采用训练数据集、根据该语言导出的击键序列集以及触发序列候选集,并根据这些触发序列集生成与用户希望的转换相对应的转换的好坏来对这些触发序列集进行评分。然后以迭代的方式修改最佳候选方案,以形成随后要以相同方式进行评分的新的候选方案。通常,通过该处理的连续迭代,将会找到质量越来越高高的触发序列。一旦有效地确定并描述了这些击键序列,则在步骤103中,应该针对由步骤102中的击键序列产生的各个转换前符号找到击键子序列,以使得这些击键之一显示转换前符号,而另一次击键生成符号输入结束符号而不是希望被转换为与第一次击键相同的转换后符号的转换前符号。
可能出现下述的情况,即没有找到很好地满足两个标准的满意的序列集,在这种情况下,该方法在步骤104返回到步骤100,以根据需要重新定义符号集和文本输入方法特性。如果能够找到满足在步骤103所提出的标准的序列集,则采用该击键序列集作为该语言的触发序列。
现在基本操作转到图2,我们研究根据本发明的基于触发序列的文本输入系统的基本操作。基于触发序列的自然语言文本输入系统包括:1)多个键,2)多个转换前符号,3)多个转换后符号,4)多个符号输入结束符号,5)用于显示符号的显示部分,6)用于响应于击键而显示所述转换前符号的第一机制,以及7)用于识别触发序列并由此触发将通过第一机制显示的多个转换前符号转换为多个转换后符号的第二机制,所述触发序列包括击键子序列,该子序列包括至少两次击键,以使得子序列中的第一次击键使第一机制显示至少一个转换前符号,而子序列中的第二次击键生成至少一个符号输入结束符号,其中所生成的符号输入结束符号应用于通过第一机制响应于触发序列的第一次击键而显示的至少一个转换前符号,由此可以实现将多个转换前符号转换为多个转换后符号,而不需要对专用转换键的击键。
因此,基于触发序列的文本输入方法接收由用户输入的并且通过该机制接收的击键序列(200)。用于识别所输入的击键序列中的触发序列的机制检查所输入的击键序列,以确定是否接收到触发序列(201)。如果接收到触发序列,则触发转换机制(202)。该转换机制将所选择的转换前符号转换为根据本发明其他方面可能或希望的转换后符号。如果任何转换都可能,则该转换包括对作为触发序列的元素的结果而显示的至少任一转换前符号的处理。
如下面将更详细描述的,关于简单却有效的汉语模型,可以定义非常简单的触发序列集。在这种情况下,触发序列包括导致显示声标的最后一次击键,其后是生成符号输入结束符号(可能在由同一击键产生的其他符号当中)的击键。参照图3来描述该汉语文本输入系统的基本操作的概要。在步骤300,该文本输入系统接收由用户输入的击键序列。在步骤301和302中检查该序列中是否存在触发序列。在这种情况下的触发序列包括:a)用于显示声标的击键(在步骤301处通过该机制来检查),该击键之后是生成应用于声标的符号输入结束符号的击键(在步骤302处通过该机制来检查)。如果该机制确认满足这些条件中的每一个,则该机制将触发转换机制,该转换机制在步骤303试图将转换前符号转换为转换后符号。
正如下面将更详细披露的,关于简单却有效的日语模型,可以定义简单的触发序列集。在这种情况下,存在两个不同类的触发序列。第一类包含下述的触发序列,这些触发序列的长度为至少两次击键,并包括导致显示cHiragana的击键,该击键之后是对生成符号输入结束符号但不能生成cHiragana符号的键的击键。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日语的触发序列使得能够输入cHiragana串,而不必进行转换。因为对与cHiragana相关联的键的击键不会触发由第一类触发序列触发的转换,所以可以输入cHiragana串而不需要进行转换。将其与汉语的情况进行比较。在汉语的情况下,在根据汉语模型而生成的序列中不会遇到声标串,所以不需要这种限制。相反地,对于日语,经常希望在输入连续cHiragana序列时进行转换,并通过输入非cHiragana来结束cHiragana序列。对于日语的第二类触发序列处理这种情况。第二类包含下述的触发序列,这些触发序列的长度为至少两次击键,并且包括导致输入cHiragana符号的击键,该击键之后是导致输入非转换符号的一次或多次击键。概括地说,第一类触发序列将在下述的情况下导致转换:输入标点符号、结束消息符号、或者表示明确结束对连续cHiragana序列的输入的一些其他符号。第二类序列使得能够输入穿插地输入了诸如平假名符号的其他符号序列的连续cHiragana序列。实际上,对于典型的日语句子,调用第二类触发序列要比第一类更频繁。
需要注意的是,在一些实施中,单个击键可以,a)结束先前显示的cHiragana的输入,b)显示非转换符号,以及c)结束非转换符号的输入。在这种实施中,第二类触发序列中的第二次和第三次击键可以与同一击键的物理动作相对应。在典型的实施中,尤其是那些涉及预测软件的实施中,在第二类触发序列的定义中的第二次和第三次击键确实与两次不同的物理击键相对应。还需要注意的是,更加复杂的系统可能允许输入很多不同的符号类型,例如所有的cHiragana、平假名、cLatin、拉丁、片假名、标点符号等。在这些情况下,必须定义更多类的触发序列。
将本发明的原理扩展到这些情况是阅读并理解了本公开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的。类似地,应该明白,针对汉语的文本输入系统可以涉及多个基于拉丁的符号集,例如具有用于输入基于拉丁字母的语言的一个符号集,以及用于转换为汉字的另一个基于拉丁的符号集。
参照图4,我们提供了本系统的操作的概要。在步骤400,接收击键序列,以检查是否存在触发序列。用于识别触发序列的机制寻找两类之一的序列。对于第一类,在步骤401,对输入序列进行检查,以寻找导致显示cHiragana的击键。然后进一步检查该序列,以寻找对没有分配cHiragana的键的后续击键(402),该击键生成应用于步骤401中显示的cHiragana的符号输入结束符号。如果在该序列中找到这样的一对击键,则触发转换机制(403)。如果没有找到第一类触发序列,则还可以检查输入序列,以寻找第二类触发序列。该检查将搜索导致输入cHiragana的击键(404)、导致显示非cHiragana的击键(405)、生成结束非cHiragana的输入的符号输入结束符号的击键(406)。如果找到三种击键子的这种序列,则触发转换机制(403)。
如下面将更详细披露的,关于简单却有效的韩语模型,可以定义简单的触发序列集。韩语模型可以是基于如上所述的汉语模型或日语模型而得到的结果。优选地,基于日语来对韩语文本输入进行建模,这是因为:a)通常不需要使用声标来进行对表意韩文汉字的韩语输入,以及b)在韩语中使用的用于表示韩文汉字的发音的常用符号(即,韩文字母)也用于按照与日语中的平假名具有双重作用(被用于输入日本汉字,并被表示为输出文本中的平假名)相同的方式输入朝鲜文字(Hangul)。为了区分韩文字母的双重作用,与对于日语构建cHiragana集相似,我们定义了相关cJamo集。输入该cJamo以希望将其转换为韩文汉字,而输入韩文字母以希望形成朝鲜文字。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理解拉丁/cLatin对还可以按照与该拉丁/cLatin对用于日语相同的方式用于韩语。实际上根据本发明的原理,任何对韩语的语音结构的双重表达都可以是用于韩语文本输入的基础。
因此在韩语的情况下,如在日语的情况下一样,存在两类不同的触发序列。第一类包含下述的触发序列,这些触发序列的长度为至少两次击键,并且包括导致显示cJamo的击键,该击键之后是对生成符号输入结束符号但不能生成cJamo符号的键的击键。
第二类包含下述的触发序列,这些触发序列的长度为至少三次击键,并且包括导致输入cJamo符号的击键,该击键之后是导致另外显示非转换符号的击键,再后面是生成符号输入结束符号的击键。参照图5,我们提供了该系统的操作的概要。在步骤500,接收击键序列,以检查是否存在触发序列。用于识别触发序列的机制寻找两类之一的序列。对于第一类,在步骤501,检查该输入序列,以寻找导致显示cJano的击键。然后进一步检查该序列,以寻找对没有分配cJamo的键的后续击键(502),该击键生成符号输入结束符号。如果在该序列中按照给定顺序找到这样的一对击键,则触发转换机制(503)。如果没有找到第一类触发序列,则还可以检查该输入序列,以寻找第二类触发序列。该检查将搜索导致输入cJamo的击键(504),其后为导致显示非cJamo的击键(505),接着为生成符号输入结束符号的击键(506)。如果找到三种击键的这种序列,则触发转换机制(503)。
应当理解,可以硬件、软件、固件或者它们的组合的形式来实现图1到5的流程图所描述的机制。在优选实施例中,以存储在存储器中的由适当的指令执行系统执行的软件或固件的形式来实现本发明。如果以硬件的形式来实现,则可以利用本领域公知的任何技术来实现本发明。还应理解,描述本发明的流程图大体上示出了对本发明的可能实施的体系结构、功能以及操作。在这一点上,各个块表示模块、代码段、或者代码的一部分,其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用于实现所指定的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还应该注意,在一些另选实施中,这些块中记录的功能可以按照其他顺序、基本并发或者并行地出现。
还应该理解,为了清晰示出,省略了表示空操作的流程图逻辑节点。
文本输入系统分类。现转向图6,我们来描述包含本发明的文本输入系统的分类。图6和后续的附图旨在精确定位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的系统之间的边界。当考虑选项的全部可能组合时,存在由图6的表所定义的先验的64个不同的文本输入系统。对所有这些选项的描述使得我们可以具体地指出本发明的新颖特征,因为我们能够将表中的整个文本输入系统集分为多个子集:
1)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系统,
2)根据GUTOWITZ(美国专利6219731)或者Avios的文献而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系统。
3)具有缺点的新颖系统。
4)已经基本消除了缺点的新颖系统。
表中的第一列描述了文本输入系统的设计方面,第二列和第三列给出了用于实现该设计方面的两个主要选项。根据上面给出的定义以及下面给出的非限制性示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很容易理解该表的条目。
所考虑的设计方面有:1)转换前:是否以可变或固定的顺序来给出转换前符号。2)转换前推进:是否使用专用的Next键或使用多击来滚动由同一键表示的多个转换前符号。3)声标:声标是否包括在可变排序的其他转换前符号中,或者始终以与其他转换前符号相关的固定顺序出现。也就是说(下面将对此进行更全面描述),可以始终在按照滚动顺序显示了所有转换前符号之后显示分配给键的声标,即使以可变顺序给出了其他转换前符号。4)转换:是否在输入触发序列时或者在输入声标时(对于采用声标作为转换前符号的系统)发生转换。需要注意的是,现有技术的系统仅在对专用转换键进行击键时执行转换。5)转换后符号。是否与按照可变顺序还是固定顺序给出转换前符号无关地按照可变顺序或固定顺序给出转换后符号。6)转换后推进。是否与用于转换前符号的行进方法无关地使用Next键或多击来滚动转换后符号。需要注意的是,在转换前和转换后符号的情况下,可以以多种硬件(例如,滚动轮、触摸板等)实现Next键。类似地,多击式方法可以实现为对各种类型的输入机制的多次激励。7)预测方法:基于符号或基于词。存在两大类的预测文本输入系统。在每一种情况下,基于上下文来选择要显示哪个或哪些符号。基于词的系统通常依赖于已知词的词典来确定要显示的词或符号,而基于符号的系统却不这样。尽管本公开中给出的大部分非限制性示例假设是基于符号的方法,但是这是为了清晰和简明的陈述,不应将其视为将本发明限于基于符号的系统。触发序列对于基于符号、基于词或者任何混合系统都很有效。
下面参照图7,我们观察到最接近本发明的现有技术是对汉语文本输入系统的如下方面的组合:1)转换前:固定顺序,2)转换前推进:多击,3)声标:固定顺序,4)转换:根据声标输入,5)转换后:固定顺序,6)转换后推进:多击,7)预测方法:基于符号或基于词。这些方面选项的该集合具体描述了全尺寸的键盘,其中可以通过单次击键(当将每个字母和每个声标分配给不同的键时)、或者与诸如切换键的辅助键组合的单次击键,来非二义性地输入各个字母和各个声标。由于该键盘是非二义性的,所以推进方法是不重要的;其为其中从不需要多次击键的多击式输入。当(非二义性地)输入声标时,发生转换,并按照固定的顺序给出转换后符号。
现有技术对电话键盘的非创造性应用。
下面转向图8,我们来描述适用于输入拉丁字母和声标作为对于汉语的转换前符号的电话键盘80。键801到805中的每一个可以用于输入声标1到5,并且可以使用键802到809来输入所示的拉丁字母。
希望将汉语文本输入的现有技术应用于电话键盘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图8所示的键盘实现如图7所示的现有技术的文本输入系统的多个方面的集合。
假设声标在字母之后位于固定顺序的末尾,则该系统可用来输入文本。在该系统中,只要显示了声标就发生转换,而在声标之后可能还有所希望的字母。由于已经发生了转换,所以不能输入该所希望的字母。该限制意味着用于输入声标的击键次数始终很高。除了分配给键801的声标1以外,至少需要四次击键来输入各个声标。根据Gutowitz(美国临时申请序列号60/111,665、PCT/US99/29,343、WIPO WO 00/35091以及相关的专利文献)的说明,通过增加切换键以使得例如可以通过基本上与对适当的字母/声标键进行击键的同时应用该切换键来输入声标,可以克服该困难。
该系统的另一缺点在于难以纠错。在希望输入字母的用户太多次地按下该字母键的情况下,导致输入声标并发生转换,该用户必须删除所显示的转换后符号并再次重新开始。
根据GUTOWITZ(美国专利6219731)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对于转换前符号或转换后符号中的任何一个或两者使用Next键推进来替代多击式推进是显而易见的。然而,这将不能消除该系统的所述缺点。
还是根据GUTOWITZ’731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采用预测系统来产生用于转换前符号或转换后符号中的任何一个或两者的可变顺序是显而易见的。非显而易见的是,只要没有预测声标并且声标保持在转换前符号的顺序的末尾,则整个系统将可用于输入文本。然而,仍将保留所述缺点。
因此,参照图9概括地说,根据现有技术,以下类型的可操作的系统是显而易见的:转换前:可变或固定顺序(但是不论是可变顺序还是固定顺序,声标都固定在该顺序的末尾)。转换前推进:多击或Next键。声标:固定顺序。转换:基于声标。转换后:可变或固定顺序。转换后推进:多击或Next键,预测方法:基于符号或基于词。
参照图10概括地说,难以采用以下类型的系统以致其基本上不可操作:转换前:可变或固定顺序。转换前推进:多击或Next键。声标:可变顺序。转换:基于声标输入。转换后:可变或固定顺序。转换后推进:多击或Next键,预测方法:基于符号或基于词。
参照图11概括地说,本发明说明了以下类型的系统的构成(所有这些系统都消除了现有技术系统或者在给定现有技术系统的情况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那些系统的缺点):转换前:可变或固定顺序。转换前推进:多击或Next键。声标:可变或固定顺序。转换:基于触发序列输入。转换后:可变或固定顺序。转换后推进:多击或Next键,预测方法:基于符号或基于词。
参照图12,最优选的实施例为如下描述的类型的系统:转换前:可变顺序。转换前推进:Next键。声标:可变顺序。转换:基于触发序列输入。转换后:可变顺序。转换后推进:Next键,预测方法:基于符号或基于词。
对于汉语的优选实施例。下面我们给出将本发明应用于汉语文本输入的进一步细节。为了将该触发序列方法应用于汉语,我们遵循图1中示出的步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尽管在该非限制性示例中,将声标显示为由所显示的输出中的数字来表示,但是还可以由拼音音节(该音标应用于该拼音音节)中的变音符、或者由某些其他显示特征来表示声标。
根据本发明的说明,可以通过系统性方法来找到触发序列,如参照图1所说明的。该方法包括选择转换前和转换后符号集的步骤100。如上所述,对于汉语的典型转换前符号为拼音(带有声标的拉丁字母)或者带有声标的汉语拼音字母。在拼音与汉语拼音字母之间存在简单的映射,因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明白,与在此参照拼音描述的构成基本相同的构成适用于汉语拼音字母,或者足以基本表现汉语发音的任何其他类型的符号。正如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由于拼音符号通常用作转换前符号,所以对于讲汉语的人来说将拼音符号用于此目的是直观的。由此,在该步骤我们选择拼音作为转换前符号,拼音包括拉丁字母和附属于各个拼音音节的声标。为了完成步骤100,我们选择转换后符号为汉字。
在该方法的下一步骤101中,全面定义了文本输入系统的特性。已在图12中概括了该优选实施例的这些特性。我们将对转换前符号和转换后符号使用预测方法,对转换前符号和转换后符号使用Next键推进,并在输入触发序列时执行转换。将键数设置为12,并且转换前符号对键的分配将如图8所示。用于转换前的Next键为键812,而用于转换后的Next键为键811。除了Next键812以外,键盘80的所有键除了任何转换前或转换后符号(这些键可以导致显示这些符号)以外,还生成应用于所显示的最后一个转换前符号的符号输入结束符号。因此,具体地,如果按下了用于转换的Next键(C-Next)811,则其结束了对所显示的最后一个转换前符号的输入。这完成了步骤101。为了执行步骤102,我们需要描述将在使用文本输入系统时生成的击键序列集。
为了使下面的描述具体但并非出于限制的意图,我们将考虑以下情况:声标由数字1到5表示,并在各个拼音音节末尾输入。该应用遵循传统实践。需要注意的是,在另选惯例中,声标被显示为拉丁字母(声标应用于这些拉丁字母)上的变音符,而不是数字。应当理解,该显示惯例没有改变文本输入系统的构成,并且可以按照任何方式来输入声标。为了简化击键序列的规范,我们假设:a)用户仅输入有效拼音的序列,每一个序列之后都有声标,b)与所输入的各个有效拼音音节相对应的有转换后符号集中的至少一个汉字。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建立用于处理不同击键序列(例如,包含作为非有效拼音序列的转换前序列的那些击键序列)的机制。这意味着比为了指出本发明的特征和应用而描述的该理想文本输入系统所需的更复杂的触发序列。
在步骤103,对于由步骤102的击键序列产生的各个转换前符号,应该找到下述的击键子序列,该击键子序列使得a)该子序列中的一次击键显示给定的转换前符号,并且b)该子序列中的另一次击键i)生成应用于给定的转换前符号的符号输入结束符号,并且ii)不另外显示在与转换后符号相对应的转换前符号的任何序列中的给定转换前符号之后的任何转换前符号。
在该针对汉语的非限制性示例中,满足这些标准的击键集包括导致显示声标的最后一次击键,该击键之后是对除了Next键812以外的任何其他键的击键,因为只有812不生成应用于转换前符号的符号输入结束符号。在没有找到这种触发序列的情况下,该方法在步骤104返回至步骤100。
通过考虑一些非限制性示例,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该系统的操作。现转向图13,我们使用优选实施例来描述对拼音音节的输入和通过利用触发序列将该音节转换为汉字。在步骤1361,按下键808,使得在显示部分1381中显示符号t。该字母是从分配给键808的字母t、u和v中选择的,并且为根据上下文用户最可能希望的字母。当t确实为用户所希望的字母时,用户在步骤1362按下键804,使得在显示部分1382中附加字母i。在步骤1363,用户打算输入声标2,因此按下分配有符号a、b、c和声标2的键802。预测系统显示字母a,因为该系统认为这个字母是对该击键的最可能正确的响应。用户在步骤1364继续进行操作以按下(转换前)Next键812来显示声标2。需要仔细注意的是,该击键没有完成触发序列。该击键用于显示声标,但是Next键812不生成符号输入结束符号。因此,显示了该声标,但不在此时输入声标。在步骤1365,用户按下键803以输入下一个拼音音节的第一个字母。该击键显示字母d,用于转换前符号的预测系统从分配给键803的符号d、e、f以及声标3中提出该字母d作为最可能的选择。另外,在步骤1365的击键还生成应用于在步骤1364显示的声标的符号输入结束符号。因此,该击键完成了触发序列。该触发序列触发了转换。用于转换后符号的预测系统选择显示部分1385中所示的汉字作为显示部分1384所示的拼音ti2最可能表示的汉字。利用显示部分1385中的所选择的汉字来替代该拼音音节。用户随后可以1)继续输入下一个拼音音节(如果用于转换后符号的预测系统选择了所希望的汉字),或者2)按下C-Next键811来改变所显示的汉字。需要注意的是,通常不需要使用C-Next键811,并且因此,由于对触发序列的识别和处理,使得为了有利于用户而已消除了显式转换步骤。
第二非限制性示例将有助于加强对如何利用触发序列来无缝集成用于转换前符号和转换后符号两者的预测机制的理解。该非限制性示例包括预测机制对这两个符号集的操作,并且如果存在转换前和转换后Next键,则利用转换前和转换后Next键来使得用户能够纠正预测中的错误。对于该第二非限制性示例,我们参照图14。在步骤1401到1406,利用逐个字母的预测系统来输入拼音音节gangl,其中用户在需要时(即,在步骤1404)按下Next键(N)。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还可以通过基于词的预测系统、基于字母或词的预测系统等来产生相同的音节,而不需要改变本发明的基本特征。一个重要的观察是,尽管在显示部分1416中显示了gangl,但是还没有完全输入该音节,并且还没有完成触发序列。步骤1407完成了该触发序列,使得将gangl转换为由用于转换后符号的预测系统预测的第一个汉字,并且显示由用于转换前符号的预测系统预测的字母c。在这种情况下,所预测的汉字不是用户所希望的汉字。因此,用户在步骤1408按下C-Next(C)来推进到下一个汉字。需要仔细注意的是,1)步骤1407处的击键产生了参照所输入的最后一个转换前符号(声标1)但并不结束在显示部分1417中所示的转换后汉字的输入的符号输入结束符号,2)C-Next产生应用于所显示的最后一个转换前符号而不是所显示的最后一个转换后符号的符号输入结束符号。因此,在步骤1408对C-Next的击键导致显示新的汉字,但是并不明确地输入该汉字,直到显示另一汉字为止。也就是说,符号输入结束符号在适当时应用于所显示的但并未输入的最后一个转换前或转换后符号。
为了将这两个非限制性示例应用于上下文中并由此更好地理解这两个非限制性示例,下面我们转向图15,图15示出了针对整个汉语句子的击键序列(1500,继续到1530)、拼音转换前符号(1510,继续到1540)、以及汉字转换后符号(1520,继续到1550)。为了帮助理解,将击键序列和拼音序列表示为分成根据它们所对应的汉字由空隔(space)分离的多个组。将拼音组表示为在转换为汉字之前所显示的形式。
下面将描述对于汉语的一个另选实施例,来示出在将多击而不是Next键用于转换前符号、将Next键用于转换后符号推进并且将固定顺序用于转换前和转换后符号的情况下,如何实施本发明。考虑到该另选实施例和优选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通过对这些说明进行适当组合,将能够创建并使用具有根据图11的任意选项实施的任何方面的系统。如果将多击式推进用于转换前符号,则(转换前)符号输入结束符号对键的分配于使用Next键推进时的分配不同。如上所述,在多击式系统中,对同一键的多次击键可以与一个或更多个转换前符号相对应。如果打算输入多个转换前符号,则应该使得某些机制来生成符号输入结束符号,以将对同一键的多次击键分割为不同的符号。在典型实施中,有a)超时,由此如果用户在多次按键序列中的一次击键之后等待了足够长的时间,则该系统生成符号输入结束符号,或者b)结束超时的超时清除键,其生成符号输入结束符号。在多击式系统中,当用户对任何其他键进行击键时结束对该同一键的多次击键序列。在这种情况下,该其他键除了其可能潜在具有的其他功能以外,还生成(转换前)符号输入结束符号。
为了了解该另选实施例的非限制性示例的操作,我们转向图16。该附图示出了利用图8的键盘输入与拼音di4相对应的汉字之一所需的击键序列。如图8中所给出的,按照固定的字母表顺序来给出字母,并且声标(如果存在的话)位于该顺序的最后。因此,在步骤1621对键803的击键用于在显示部分1641中显示字母d,并且在步骤1622到1624对键804的三次连续击键用于在中间字母g和h之后显示字母i。由于所希望的声标4被分配给与所显示的字母i相同的键804,所以应该生成转换前符号输入结束符号来明确地输入字母i。这是由用户在步骤1625通过按下超时清除键(T)来实现的。显示并未改变;1644与1645相同,但是在步骤1625,明确地输入了字母i,而在1624仅是显示字母i。在步骤1626到1629对键804的四次击键用于显示声标4。需要仔细注意的是,没有生成符号输入结束符号来完成对声标的输入。如果接收到对键804的再次击键,则该击键用于进一步推进键804的转换前符号的顺序,在这种情况下,将显示返回到其在步骤1626的状态。因此,例如,如果用户希望的下一个拼音音节以键804上的字母开始,则用户将需要1)按下超时清除键,或者2)等待超时,或者3)按下C-Next键以继续前进。这三个选项中的任何一个都将生成符号输入结束符号,完成对声标的输入,并完成触发序列,导致进行转换。在图16中描述的情况下,下一个音节以键803上的字母d开始。因此,在步骤1630,输入对键803的击键。这完成了触发序列,并由此导致进行转换,并且还有益于开始输入下一个拼音音节。由显示部分1650中所示的汉字来替代显示部分1649中的序列di4,并且将字母d附加到该显示中。这并非用户希望的汉字,因此用户在步骤1631按下C-Next键811(C)以使所显示的汉字推进到所希望的汉字1651。
该优选实施例对于日语的应用。通常以三个不同的符号集来书写日语:平假名、片假名以及日本汉字。通常,在用于日语的文本输入系统中还提供了诸如拉丁字母和标点符号的附加符号。典型地,通过首先输入与日本汉字的发音相对应的平假名,然后将该平假名转换为日本汉字,通过向用户提供对其发音由该平假名给出的日本汉字(可能有多个)的选择,来输入日本汉字。当平假名用于转换和非转换两者时,不存在用于将希望转换的平假名与不希望被转换的平假名相关联的短且简单的模式(pattern)。在现有技术的用于日语的转换系统中,通常采用复杂的软件系统来试图区分要被转换的平假名和不要被转换的平假名的功能作用。这些系统需要计算能力和存储器,即使利用现有的软件,这种软件也将产生很多的转换错误。在本发明对于手持设备的典型应用中,可用的计算能力非常有限,使得使用复杂的转换软件不可行。本发明基本上消除了现有技术的转换系统的这些缺点。本发明对于日语的优选实施例涉及另外的创造性步骤:认识到在现有技术的系统中,平假名具有两个不同的作用,并且将这些作用分成两个不同的符号集是有利的。在本公开中,将不要被转换的平假名简单地称为平假名,而将要被转换的平假名称为日本汉字-平假名或者cHiragana。cHiragana集包括与通常在现有技术系统中用来输入日本汉字的发音的各个平假名符号相对应的符号。当向用户显示cHiragana符号时,按照将cHiragana符号与对应的平假名符号相区别的某些方式对cHiragana符号进行标记。在视觉显示中,该区别可以通过显示这些符号的字体的一些特性(例如颜色、形状、对齐、格式、背景、下划线等)来给出。在听觉显示中,例如可以通过音调的差异来标记平假名与cHiragana之间的区别。应当理解,其他的显示模式也可以实现对平假名与cHiragana之间的其他差别进行编码。还可以通过提供子显示进行视觉区分,以在输入cHiragana与平假名时区别性地对它们进行分离。次优选地,片假名符号可以与平假名符号成对,来形成转换/非转换符号集。一另选实施例在主显示部分中显示cHiragana时,还使用辅助显示部分来显示符号或标记(例如,字母k),并且当在主显示部分中显示平假名时显示不同的符号和标记。如果使用拉丁字母和对应的cLat in字母,而不是平假名和cHiragana,则还可以通过可能存在的差别来标记拉丁字母与cLatin之间的区别。因为通常使用两个符号集(平假名和片假名,它们表示相同的语音值,但在视觉上可区分,并表示不同的文本输入功能)来书写日语,所以对于日语来说,加入另一视觉可区分并且表示另一文本输入功能的符号集是直观的。需要注意的是,在本说明中,我们关注于基本平假名、其对应的cHiragana以及日本汉字的作用。根据本发明的说明,在对本发明的实际实施中可以支持对附加的符号集(例如,具有变音符的平假名、片假名、拉丁字母以及标点)的输入。
在用于日语的现有技术的电话键盘上,将平假名按照符合现代标准的顺序分配给多个键。图17中示出了该设置的本质。在该图中,基本平假名1700被表示为与它们通常所关联的键盘数字1701相关。各个平假名表示辅音1702和元音1703对或者无辅音的元音。在图18中示出了结合图17的平假名对键的分配的键盘设计。该图示出了仅利用各行平假名中的第一个平假名来标记键的通常设计策略。假设用户很好地了解该顺序而足以能够正确地猜测其他字符位于何处,即使这些其他字符没有显式地表示出为键盘标记。类似地,该设计假设用户将能够定位包含变音符或者小于标准尺寸的平假名等的其他平假名。
在优选实施例对日语的应用中,还为已分配了平假名的图18中的各个键分配了对应的cHiragana。在固定顺序方法中,可以按照如下任何方式来将平假名和cHiragana相对彼此进行排序:随机地、平假名与cHiragana有规律地交错、全部平假名在全部cHiragana之前等。根据在此通过引用并入的美国临时申请序列号60/111,665、PCT/US99/29,343、WIPO WO 00/35091、PCT/US01/30,264、EPO 01983089.2-2212-US0130264的说明,可以采用硬件方法来区分平假名与cHiragana,例如利用辅助切换键。为了使本说明具体,但并非出于限制的目的,我们假设按照可变顺序给出cHiragana和平假名,该顺序根据预测方法而取决于上下文。图18的键盘配备有两个Next键,平假名/cHiragana-Next 1812以及用于转换的Next键1811。
用于日语的触发序列。在汉语的情况下,根据输入拼音的标准方法,存在一种类型的转换前符号,其始终出现在与给定的转换后汉字相对应的转换前符号序列的末尾。这一事实使得我们能够定义与所希望的转换很好地对应的小的触发序列集。只要输入了声标,就已输入了整个单元的转换前符号,允许转换为所希望的转换后符号,并且简单的触发序列足以识别这一事件。日语的情况要更难处理,因为大部分的转换前cHiragana可以出现在与某些日本汉字相对应的序列的开始、中间或者结尾。例如,发音RI的cHiragana出现在序列RICHI的开始,在序列SHIRIZOKU的中间,而在序列SATORI的结尾,这三个cHiragana序列中的每一个都与一个日本汉字相对应。为了考虑这种现象,优选的触发序列使得触发延迟,直到非二义性地明确已经输入了足够多的转换前符号来完整地定义用户希望输入的转换后符号为止。当用户将注意力转向非转换符号的输入时,结束文本输入,否则将注意力从输入cHiragana序列转移开,我们确保用户考虑所希望的转换后符号完全由刚刚输入的转换前符号的连续序列来定义。此时优选地可以触发转换。从用户的角度看,这意味着可以在触发转换之前输入跨越多个转换后符号的cHiragana序列。相反,在针对汉语的优选实施例中,在输入定义单个转换后符号的转换前符号的序列之后产生触发。
在日语的情况下,简单的触发序列集包含两个不同类型的触发序列。在第一类中,第一次击键显示cHiragana,而第二次击键生成应用于所显示的cHiragana的符号输入结束符号,导致输入所显示的cHiragana。对于作为第一类触发序列的击键序列,第二次击键必须对没有分配cHiragana的键进行。这确保了不希望第二次击键进一步完成cHiragana子序列,该子序列依次跟随在与第二次击键输入的cHiragana相对应的任何序列中。例如,如果第一次击键显示cHiragana RI,并且第二次击键不显示任何cHiragana,则该系统可以确认不希望诸如RICHI的序列,并且RI肯定是与诸如SATORI的日本汉字相对应的序列中的最后一个cHiragana。因此,可以安全地触发转换,而不存在显示其发音还未完全输入的日本汉字的风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理解,如在典型的词完成(word-completion)系统中,在输入整个发音之前,另选实施例可试图较早地进行转换。然而,这种系统难以使用并且不是优选的。存在如下一些情况,其中第二次击键实际上显示cHiragana,并且系统还可以验证没有输入另外的cHiragana,该另外的cHiragana可以与已经输入的其他cHiragana结合,并与希望输入的日本汉字相对应。例如这是如下这种情况,其中第二次击键是对分配了cHiragana和非转换符号的键进行的,并且用户通过输入该键上的一个非转换符号而不是该键上的一个cHiragana来表示已输入了整个cHiragana序列。对于要输入的非转换符号,必须生成应用于该非转换符号的符号输入结束符号。因此,第二类的元素的特征在于第一次击键显示cHiragana,第二次击键生成应用于所显示的cHiragana的符号输入结束符号,并还显示非转换符号,而第三次击键导致输入所述显示的非转换符号。
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实际上可以使用单独的击键来输入通过第二次击键输入的两个符号,相反地,通过触发序列中的击键可以另外输入其他的符号。
应当理解,第一类在操作上与上面在优选实施例对汉语的应用中采用的触发序列相似。通过参照图19的非限制性示例来描述对第二类序列的使用。
接着转向图19,我们来描述对一段日语文本的输入,其中采用第二类的触发序列来将cHiragana转换为日本汉字。在该图中,由平假名符号本身来表示平假名,而由框中包含的平假名来表示对应的cHiragana。从步骤1901开始,用户对键1801进行击键,以输入显示部分1921中所示的平假名符号,该平假名符号是所希望的平假名。击键1902显示不是用户所希望的平假名,然后用户在1903按下平假名/cHiragana Next键1812来获得显示部分1923中的正确符号。对键1806的下一次击键1904在显示部分1924中显示了cHiragana。用户确实希望输入一个cHiragana,但并不是这一个cHiragana。需要对键1812进行两次击键来获得正确的cHiragana。第一次击键1905显示了平假名1925,下一次击键1906在1926中显示了所希望的cHiragana。下一次击键1907在显示部分1927中显示确实为正确cHiragana的cHiragana。下一次击键1908初始化对(非转换)平假名的输入。1928中的平假名并不是所希望的平假名,但是在步骤1909对键1812的一次击键在显示部分1929中生成正确的平假名。然后在1910继续输入下一个符号,形成第二类的触发序列,并对所输入的cHiragana进行转换。在显示部分1930中显示该结果,其中由日本汉字代替先前显示的cHiragana。形成触发序列的击键为a)击键1907或1908中的任何一个,b)击键1908或1909中的任何一个,以及c)击键1910。在这种情况下,作为触发序列处理的结果而显示的日本汉字并不是所希望的日本汉字。对C-Next键1811的另一次击键1911在显示部分1931中显示所希望的日本汉字。
用于转换前符号的多个Next键。我们已经了解了如何将多个Next键实现为推进所显示的符号,而不输入符号,并且其中推进的符号的类型取决于激活该多个Next键中的哪一个。在上述示例中,将一个Next键分配给转换前符号,而将另一Next键分配给转换后符号。类似地,可以将单独的Next键用于转换前符号和非转换符号。这在将转换前符号和非转换符号分配给同一键时很有用,如在将优选实施例应用于汉语、日语和韩语的情况下那样。例如在日语的情况下,在优选实施例中将cHiragana和平假名分配给同一键。另外在优选实施例中,当采用单个Next键来推进两个符号集时,cHiragana和平假名按照相同的顺序混合出现。优选地,当对平假名采用一个Next键并对cHiragana采用单独的Next键时,对平假名Next键的击键给出可按照固定或可变顺序获得的下一个平假名,而对cHiragana Next键的击键给出按照固定或可变顺序的下一个cHiragana。通过实现符号集选择键可以实现类似的效果,该符号集选择键使得用户能够选择要对其应用一个或更多个Next键的符号集。例如,与符号集选择键组合的单个Next键可用于根据所选择的设置来推进转换前符号、非转换符号或者转换后符号。此处说明的多个Next键方法的优点在于,不需要对符号集选择键的另外击键。下面的示例将说明用于转换前和非转换符号的单独Next键的使用。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如果将对这些类的符号中的每一类的表示分配给同一键或多个键,则该方法可进一步扩展为例如包括用于平假名的Next键、用于片假名的另一Next键、用于cHiragana的另一Next键、用于标点的另一Next键、用于数字的另一Next键等。
Iroha键盘分配。图18的键盘标记的主要优点在于其为公知且标准的设置。然而它具有如下缺点:考虑变音符和其他标记,在某些键上存在很多符号(15个或更多个符号)。这意味着对于预测和非上下文(non-pretext)输入,输入给定平假名所需的击键次数可能相当高。另一个缺点是GUTOWITZ(美国临时申请序列号60/111,665,PCT/US99/29,343,WIPO WO 00/35091)中给出的优化方法并不是自然适用的。在该公开中示出了如何划分标准排序以最佳地减少输入文本所需的击键次数,而不需要改变标准排序。然而,对于平假名的该标准排序,标准不仅给出了顺序,而且给出了对平假名的划分,并且可以进行很少的优化或者不可以进行优化。
通过利用此处公开的平假名对键盘上的键的新颖分配可以减少这些缺点。该设置基于已知的诗歌(poem,通常称作Iroha)。该诗歌是利用全部平假名音节(除了包含变音符的音节以及表示N声的符号)一次写出的。音节在该诗歌中的顺序曾用作词典顺序,但是在现代已经超出了这一用途。这里首先公开的是,Iroha排序对于与在缩减键盘上的文本输入相结合应用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在此要求保护对这种应用的专利权。利用基本按照Iroha顺序将平假名分配给键的Iroha排列手段,使得在这些键上表示全部符号的情况下,可以根据这些键来阅读诗歌。遵循对键盘标记的一般应用,根据该顺序的平假名的有限子集可以实际出现在标记上,以使得键盘上不会堆满符号。Iroha排列的文本输入的优点包括:1)与现有技术的排列相比,可以更好地在键之间平衡每键符号数。与标准排列相比,更容易改变分配的细节。具体地,可以根据诗歌中的词边界来进行对顺序的划分,这平衡了符号对多个键的分配,而没有过度削弱用户对该分配的记忆能力。
2)由于相同的原因,可以根据GUTOWITZ方法(细分(wiredraws))来优化该分配,以减少输入文本所需的击键次数。
3)可记忆地分配平假名的键数是可变的。标准排序严格地暗示了固定数量的键,每平假名符号的语言组一个键,而例如根据词边界可以灵活且可记忆地划分Iroha排序,并且可以使得一个或更多个词与各个键相对应。
参照图20,我们可以看到表示根据Iroha排序将平假名分配给电话键盘上的键的非限制性示例的表。需要注意的是,与图17的表示根据标准平假名顺序的分配的表不同,图20中的行和列不与表示对应行或列中的发音的拉丁字母相关联。在图21中,将平假名分配给键盘上的8个键。现转到图22,我们可以看到根据一另选Iroha分配进行了标记的键盘。在这种情况下,平假名扩展到10个键。如图21所示,平假名对键的分配根据该诗歌中的词边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1)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改变带有平假名分配的键数,2)特别地,鉴于根据Iroha排序本身根据所参考的来源的变化,平假名对键的分配在保持在本发明范围内的同时可略微改变,3)对没有出现在Iroha诗歌中的其他平假名的分配可以在保持在本发明范围内的同时类似地改变,并且4)尽管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中,平假名对键的划分根据诗歌中的词边界,但是可以按照多种普通方式来实现其他划分,例如为每个键分配相同数量的平假名的划分。保留了本发明这一方面的基本特征,该基本特征为平假名对键的分配基本上按照Iroha排序。
为了理解如何将基本按照Iroha排序进行了标记的键盘用于输入日语文本,我们转向图23,利用图21的键盘来讨论非限制性示例。在该示例中,我们了解了三个单独的Next键的使用,即a)Next键(表示为N),与图21的部分2112相对应,并用于推进对cHiragana的显示,b)H-Next键(表示为H),与图21的部分2100相对应,并用于推进对平假名的显示,以及c)C-Next键(表示为C),与图21的部分2111相对应,并用于推进对日本汉字的显示。该图的第一列给出了击键,第二列给出了所得到的显示。在步骤2301,用户对键2108进行击键以显示在显示部分2321中所示的平假名符号。在步骤2302,用户对键2106进行击键以输入先前显示的平假名,并在显示部分2322中显示下一个希望的平假名。在步骤2303,用户对键2109进行击键以显示如显示部分2323中所示的平假名符号。在这种情况下,用户希望输入预测机制不能正确预测的cHiragana。因此,在步骤2304,用户按下键2112以按照由预测机制给出的顺序将显示推进到第一个cHiragana。因为这不是所希望的cHiragana,所以用户在步骤2305按下键2112来进一步将显示推进到由预测机制预测的下一个cHiragana。在步骤2306,用户按下键2102以输入下一个希望的cHiragana。在这种情况下,预测机制选择了如显示部分2326中显示的所希望的cHiragana。在步骤2307,用户再次按下键2102,这一次希望输入平假名。预测系统选择用于显示的平假名,如显示部分2327中所示。然而,这不是所希望的平假名。因此,在步骤2308,用户按下键2100以将显示推进到下一个并且是所希望的平假名,如显示部分2328中所示。在步骤2309,用户按下键2107,这显示了如显示部分2309中所示的cHiragana。这次击键完成了触发序列。因此,将显示部分2328中所示的两个cHiragana转换为如显示部分2329中所示的日本汉字。这不是用户所希望的日本汉字,该用户继续操作,在步骤2310按下键2311(C-Next)以将显示推进到通过该机制给出的下一个日本汉字。在显示部分2330中示出了显示的最终状态。
对于韩语的优选实施例。
利用优选实施例来输入韩语与输入日语非常相似。通常使用韩文字母(对于本目的,韩文字母与平假名相对应,因为韩文字母用于指定转换后韩文汉字的发音,该韩文汉字进而与日本汉字相对应)来输入韩语。尽管日本汉字对于书写日语很重要,但是在书写韩语时常常省去韩文汉字。虽然如此,韩语与日语的相似之处在于,在现有技术的文本输入系统中,韩文字母和平假名都是起到转换前符号和非转换符号的作用。这使得从实现并使用该优选实施例的角度来看,韩语和日语很相似。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韩文字母与平假名之间的差别在于,通常在输入时将韩文字母转换为韩国语,韩国语是按照特定的方式空间排列的以视觉地表现音节的多组韩文字母。韩文字母-韩国语转换与韩文字母-韩文汉字转换无关,并通过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公知的算法来执行。因此为了清楚地说明,下面将忽略韩文字母-韩国语转换。也可以在该优选实施例中实现韩文字母-韩国语转换,以对转换前符号或非转换符号,或者两者进行操作。
根据本发明的说明,用于韩语的文本输入系统包括由韩文字母组成的非转换符号、由cJamo组成的转换前符号、以及由韩文汉字组成的转换后符号、用于显示这些符号的机制、以及用于识别触发序列的机制。存在至少两类触发序列。在第一类中,触发序列包括显示cJamo的第一次击键,以及生成应用于所显示的cJamo的符号输入结束符号的第二次击键。如果第二次击键是对没有分配cJamo的键进行的,则在输入这些击键时触发转换。第二类触发序列的特征在于,第一次击键导致显示cJamo,而第二次击键生成应用于所显示的cJamo的符号输入结束符号,并且还显示诸如韩文字母的非转换符号,而第三次击键生成应用于所显示的非转换符号的符号输入结束符号,导致输入所显示的非转换符号。
为了给出利用优选实施例来对韩语进行文本输入的非限制性示例,我们需要选择韩文汉字和cJamo对文本输入设备的键的分配。
图24示出了分配有韩文字母、cJamo、以及其他符号的电话键盘。在该示例中,按照南韩顺序对这些键标记韩文字母,其中辅音在最上面一行,而元音在第二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认识到,本发明并不限于所示的分配或排列。应当理解,可以将cJamo和对应的韩文字母分配给同一个键。其他的排列也是可以的,但是这是优选排列。
然后转向图25,我们详细检查利用优选实施例输入韩语文本的非限制性示例。如在诸如图23的相似的图中一样,第一列示出了所输入的击键(在图25的情况下,这些击键是对图24的键盘进行的),第二列示出了所得到的显示符号。CJamo被表示为包含在框内,正常的韩文字母被表示为没有框。在该示例中,我们考虑其中将预测系统用于转换前符号和转换后符号的系统。该示例进一步的特征在于,将Next键推进用于转换前和转换后预测系统。对用于转换前的Next键的击键由大写字母N表示,对用于转换后的Next键的击键由大写字母C表示。为了清楚起见,抑制了将韩文字母和/或cJamo组合成对应的韩国语的任何算法的操作,并且按照显示韩文字母和cJamo的顺序线性地示出韩文字母和cJamo。因此,在步骤2501,按下键7,使得在显示部分2521中示出cJamo。这是用户所希望的cJamo,该用户在步骤2502继续操作,以试图输入下一个cJamo。转换前系统没有给出正确的cJamo,而是给出了分配给同一个键的韩文字母作为所希望的cJamo。需要注意的是,还没有输入任何类型的触发序列的元素。由于所按下的键1具有分配给它的cJamo,所以没有输入第一类的触发序列。由于显示了但没有输入非转换韩文字母,所以没有输入第二类的触发序列。在该示例中,不存在用于检查的其他类型的触发序列。预测系统没有给出正确的cJamo,因此在下一步骤2503,用户按下Next键,以在显示部分2523中显示正确的cJamo。按照这种方式继续进行,用户输入指定步骤2504到2507中的第二韩文汉字所需的cJamo。读者可以确认没有在这些步骤中输入触发序列。在步骤2508,输入用于所希望的韩文汉字块的所有cJamo,用户继续输入韩文字母。文本输入系统没有正确地预测所希望的韩文字母,该文本输入系统在显示部分2528中显示另一韩文字母。用户在步骤2509按下Next键,以将所显示的韩文字母改变为所希望的韩文字母。在这种情况下,对Next键的单次按键足以显示所希望的韩文字母。用户在步骤2510继续输入第二个韩文字母。由于该击键不仅显示韩文字母,而且还生成了应用于所输入的最后一个符号((非转换)韩文字母)的符号输入结束符号,所以该击键最终完成了第二类的触发序列。因此触发了转换机制,并且该转换机制使用显示部分2531中所示的两个韩文汉字来替代显示部分2530中所示的五个cJamo。该转换不需要来自用户的任何显式的“转换”信号,用户简单地继续输入所希望的韩文字母和cJamo。
需要注意的是,给出该非限制性示例以具体指出本发明的特征。应当理解,可以改变该示例的很多方面,并仍保持在本发明的范围内。例如,非转换符号或转换前符号可以是拉丁字母或一些其他符号集。不需要用于转换前或转换后符号的预测系统,将韩文字母组合为韩国语的算法可以与本发明的操作同时进行操作,韩文字母和cJamo对键的分配可不同,等等。
远程转换。用于转换后符号的预测系统寻求减少用户输入所希望的转换后符号所需的击键。即使利用针对转换后符号的良好预测系统,用户也需要偶尔对预测进行调整,例如,如在多个非限制性示例中所示的利用C-Next键。对良好的转换后预测系统的计算要求可能相当高。根据本发明原理的另一创造性步骤是基本消除了对转换后击键的需要,并基本消除了在用户的输入设备中的计算要求。关键的见解(insi ght)在于,通过输入区分转换前符号与非转换符号(例如,cHiragana与(非转换)平假名)的信息,用户实质上增大了具有能够有效地产生无错误转换的足够能力的全自动转换系统的可能性。例如在日语的情况下,现有技术的转换系统必须对所输入的各个平假名判定是否a)打算将平假名作为日本汉字的部分发音或者在文本中被表示为平假名,以及b)是否打算将所输入的平假名转换为日本汉字,是指哪个日本汉字符号?由于这些组合判定而导致的二义性限制了甚至功能强大且资源需求大的转换系统的有效性。通过在输入时区分cHiragana与平假名,用户创建更容易消除二义性的输入序列。因此,我们要求保护下述的系统,在该系统中,例如在所讨论的情况下,非转换或部分转换符号的输出流包括cHiragana和平假名以及潜在的其他符号。用户不试图转换所有的cHiragana,而是依靠远程服务器来进行该处理。由于远程服务器没有受到与(通常手持的)输入终端相同的成本和尺寸约束,所以远程服务器可以是随意运行复杂软件的任意高能力的计算机。因此,远程服务器可以对输入流进行操作来处理转换。然后可以传送基本完全转换的输入流以进行进一步的处理,例如将其发送给消息的目标接收者。
通过参照图26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该系统的操作。在图26中,输入设备生成包括转换前符号的符号流(2600)。将该符号流传送到远程服务器,该远程服务器基本上将所有的转换前符号转换为转换后符号(2601)。将经转换的文本传送给经转换文本处理器(2602),经转换文本处理器例如可以是安装在远程服务器上的显示终端、安装在远程服务器上的存储设备、或者其他远程终端。应当注意的是,可以根据用户偏好来定制在远程服务器上的转换处理。例如,在韩语的情况下,对要转换的或者按照韩国语符号形式保留的韩文汉字的选择是格式选择。一些更有文学性或更有学识的人可以考虑使用更多的韩文汉字。因此,可以对用户偏好进行设置,以确定书写风格,如按照将转换前符号转换为转换后符号或者将其转换为非转换韩国语的方式所表示的。应当理解,可以在用户自己的输入终端而不是远程服务器上进行相同类型的定制,然而这种定制可能需要用户终端所不具有的计算能力。
纠错和所暗示的触发序列。以上根据理想化的情况(其中,用户始终正确输入文本)对触发序列方法进行了说明,并由此无论何时正常希望进行转换时都可以输入正确的触发序列。实际上,并不是这种情况,而是某些机制可以是对用户的错误和省略的原型校正。例如,在汉语中,如果用户应该输入诸如shang1wen4的拼音序列,但省略了声标1,而是写为shangwen4,则纠错软件利用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公知的串匹配算法仍然可以可靠地提供所缺少的声标。这是由于如下的事实:在使用该文本输入系统的理想文本输入中不会出现序列shangwen4,并且shang1wen4是与实际输入的序列相似的最可能的理想序列。纠错软件将包含所定义的触发序列的理想序列与实际输入的序列进行匹配,并由此为有效识别和处理触发序列的机制提供对触发转换有效的暗示触发序列。根据在实现文本输入系统的设备中可用的计算资源,纠错机制可以是任意复杂且有能力的。
需要强调的是,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尤其是任何“优选”实施例,仅仅是可能的实施示例,仅是为了清楚理解本发明原理而阐述的。可以在基本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原理的情况下,对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型和修改。这里,旨在将所有这种修改和变型都包括在本公开和本发明的范围内,并由所附权利要求来保护。
对相关申请的参照
2001年4月17日提交的美国专利6219731、PCT/US99/29,346,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mproved multi-tap text input:PCT/US01/30,264、EPO 01983089.2-2212-US0130264,Method andapparatus for accelerated entry of symbols on a reduced keypad。美国临时申请序列号60/111,665、PCT/US99/29,343、WIPO WO 00/35091,Touch-typable devices based on ambiguous codes and methods todesign such devices。
Claims (20)
1、一种基于触发序列的文本输入系统,其包括:1)多个键,2)多个转换前符号,3)多个转换后符号,所述转换后符号中的每一个被设置为与所述转换前符号的序列相对应,4)多个符号输入结束符号,5)显示部分,用于显示符号,6)第一机制,用于响应于击键而显示所述转换前符号,以及7)第二机制,用于识别触发序列,并由此触发通过所述第一机制在所述显示部分上显示的所述多个转换前符号到所述多个转换后符号的转换,所述触发序列包括所述击键的子序列,所述子序列包括所述击键中的至少两次击键,以使得所述子序列中的所述击键中的第一次击键导致通过所述第一机制显示所述转换前符号中的一个,而所述子序列中的所述击键中的第二次击键生成所述符号输入结束符号中的一个,其中所述生成的符号输入结束符号应用于所述显示的转换前符号,并且其中所述第二次击键没有按照转换前符号序列与转换后符号之间的所述对应关系另外显示依次跟随在任何序列中的所述转换前符号中的任何一个,由此,当识别到所述触发序列中的一个时,实现所述多个所显示的转换前符号到所述多个转换后符号的转换,而不需要对专用转换键进行击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文本输入系统,其特征还在于:1)所述转换前符号由多个声标以及从拉丁和汉语拼音字母符号集中选择的多个符号组成,2)所述转换后符号由汉字组成,并且3)所述子序列中的所述第一次击键使所述第一机制显示所述声标中的一个,而所述子序列中的所述第二次击键生成所述符号输入结束符号中的一个,所述生成的符号输入结束符号应用于所述显示的声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文本输入系统,还包括多个非转换符号,并且其特征还在于:1)所述转换前符号由cHiragana组成,2)所述转换后符号由日本汉字组成,3)所述非转换符号由平假名组成,4)所述第一机制用于显示包括所述转换前符号、所述转换后符号以及所述非转换符号的符号集,以及5)所述触发序列由两类组成,其中所述类中的第一类的元素的特征在于,所述子序列中的所述第一次击键使所述第一机制显示所述cHiragana中的一个,而所述子序列中的所述第二次击键生成所述符号输入结束符号中的一个,由所述子序列中的所述第二次击键生成的所述符号输入结束符号应用于所述显示的cHiragana,其中所述子序列中的所述第二次击键被分配给所述键中的没有分配所述cHiragana的一个,而所述类中的第二类的元素的特征在于,所述子序列中的所述第一次击键使所述第一机制显示所述cHiragana中的一个,而所述子序列中的所述第二次击键生成所述符号输入结束符号中的一个,由所述子序列中的所述第二次击键生成的所述符号输入结束符号应用于所述显示的cHiragana,其中所述子序列中的所述第二次击键还使所述第一机制显示所述非转换符号中的一个,而第三次击键生成所述符号输入结束符号中的应用于所述显示的非转换符号的一个,并导致输入所述显示的非转换符号。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文本输入系统,进一步包括多个非转换符号,并且其特征还在于:1)所述转换前符号由cLatin符号组成,2)所述转换后符号由日本汉字组成,3)所述非转换符号由拉丁符号和平假名组成,4)所述第一机制用于显示包括所述转换前符号、所述转换后符号以及所述非转换符号的符号集,以及5)所述触发序列由两类组成,其中所述类中的第一类的元素的特征在于,所述子序列中的所述第一次击键使所述第一机制显示所述cLatin符号中的一个,而所述子序列中的所述第二次击键生成所述符号输入结束符号中的一个,由所述子序列中的所述第二次击键生成的所述符号输入结束符号应用于所述显示的cLatin符号,其中所述子序列中的所述第二次击键被分配给所述键中的没有分配所述cLatin符号的一个,而所述类中的第二类的元素的特征在于,所述子序列中的所述第一次击键使所述第一机制显示所述cLatin符号中的一个,而所述子序列中的所述第二次击键生成所述符号输入结束符号中的一个,由所述子序列中的所述第二次击键生成的所述符号输入结束符号应用于所述显示的cLatin符号,其中所述子序列中的所述第二次击键还使所述第一机制显示所述非转换符号中的一个,而第三次击键生成所述符号输入结束符号中的应用于所述显示的非转换符号的一个,并导致输入所述显示的非转换符号。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文本输入系统,进一步包括多个非转换符号,并且其特征还在于:1)所述转换前符号由拉丁符号组成,2)所述转换后符号由日本汉字组成,3)所述非转换符号由平假名组成,4)所述第一机制用于显示包括所述转换前符号、所述转换后符号以及所述非转换符号的符号集,以及5)所述触发序列由两类组成,其中所述类中的第一类的元素的特征在于,所述子序列中的所述第一次击键使所述第一机制显示所述拉丁符号中的一个,而所述子序列中的所述第二次击键生成所述符号输入结束符号中的一个,由所述子序列中的所述第二次击键生成的所述符号输入结束符号应用于所述显示的拉丁符号,其中所述子序列中的所述第二次击键被分配给所述键中的没有分配所述拉丁符号的一个,而所述类中的第二类的元素的特征在于,所述子序列中的所述第一次击键使所述第一机制显示所述拉丁符号中的一个,而所述子序列中的所述第二次击键生成所述符号输入结束符号中的一个,由所述子序列中的所述第二次击键生成的所述符号输入结束符号应用于所述显示的拉丁符号,其中所述子序列中的所述第二次击键还使所述第一机制显示所述非转换符号中的一个,而第三次击键生成所述符号输入结束符号中的应用于所述显示的非转换符号的一个,并导致输入所述显示的非转换符号。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文本输入系统,进一步包括多个非转换符号,并且其特征还在于:1)所述转换前符号由cJamo组成,2)所述转换后符号由韩文汉字组成,3)所述非转换符号由韩文字母组成,4)所述第一机制用于显示包括所述转换前符号、所述转换后符号以及所述非转换符号的符号集,以及5)所述触发序列由两类组成,其中所述类中的第一类的元素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次击键使所述第一机制显示所述cJamo中的一个,而所述第二次击键生成所述符号输入结束符号中的一个,由所述第二次击键生成的所述符号输入结束符号应用于所述显示的cJamo,其中所述第二次击键是对没有分配所述cJamo的键进行的,而所述类中的第二类的元素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次击键使所述第一机制显示所述cJamo中的一个,所述第二次击键生成所述符号输入结束符号中的一个,由所述第二次击键生成的所述符号输入结束符号应用于所述显示的cJamo,其中所述第二次击键还导致显示所述非转换符号中的一个,而第三次击键生成所述符号输入结束符号中的应用于所述显示的非转换符号的一个,并导致输入所述显示的非转换符号。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文本输入系统,进一步包括第三机制,用于将所述转换前符号转换为所述转换后符号。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文本输入系统,其特征还在于,所述第三机制物理地远离所述第一机制。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文本输入系统,其特征还在于,所述第三机制基于先前输入的其他符号的上下文来执行所述选择。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文本输入系统,进一步包括预测文本机制,用于基于先前输入的其他符号的上下文来选择用于显示的所述转换前符号。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文本输入系统,进一步包括至少一个Next键,用于推进对符号的显示。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文本输入系统,进一步包括多击式机制,用于推进对符号的显示。
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文本输入系统,其特征还在于,每当显示所述声标中的一个时,仅在已显示但没有输入多个所述拉丁符号之后进行显示。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文本输入系统,进一步包括多个非转换符号、应用于所述多个转换前符号的Next键、以及应用于所述多个非转换符号的Next键。
1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文本输入系统,其特征还在于,将包括所述转换前符号和所述非转换符号的多个符号基本按照Iroha排序分配给所述键。
16、一种构造用于文本输入系统的触发序列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选择转换前和转换后符号集,2)选择文本输入机制,3)确定与要使用所述文本输入系统输入的可能文本集相对应的击键序列集,4)针对由所述击键序列集中的所述击键序列中的每一个生成的各个转换前符号,找到所述击键的子序列,以使得a)所述子序列中的所述击键中的一次击键显示所述转换前符号中的一个,并且b)所述子序列中的所述击键中的另一次击键i)生成应用于所述一个转换前符号的符号输入结束符号,以及ii)不另外显示在与所述转换后符号中的一个相对应的所述转换前符号的任何序列中位于所述一个转换前符号之后的所述转换前符号中的任何一个,以及5)在找到所述子序列的所述步骤不能生成满意的子序列的情况下,返回到选择所述转换前符号和所述转换后符号的所述集的所述步骤。
17、一种文本输入机制,其包括:1)多个键,2)基本按照Iroha排序的平假名到所述多个键的分配,以及3)用于响应于击键而显示所述平假名的机制。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文本输入系统,其特征还在于,所述转换前符号由多个词组成。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文本输入系统,进一步包括词完成机制。
2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文本输入系统,其特征还在于,所述声标出现在所述顺序的末尾,位于所述拉丁符号中的任何一个之后。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10/605,157 | 2003-09-11 | ||
US10/605,157 US8200865B2 (en) | 2003-09-11 | 2003-09-11 | Efficient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ext entry based on trigger sequences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922594A true CN1922594A (zh) | 2007-02-28 |
CN100555254C CN100555254C (zh) | 2009-10-28 |
Family
ID=342731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480030895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55254C (zh) | 2003-09-11 | 2004-09-09 | 用于基于触发序列进行文本输入的高效方法和装置 |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200865B2 (zh) |
EP (1) | EP1676205A4 (zh) |
JP (1) | JP2007505400A (zh) |
KR (1) | KR101056565B1 (zh) |
CN (1) | CN100555254C (zh) |
CA (1) | CA2538805A1 (zh) |
WO (1) | WO2005026897A2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549529A (zh) * | 2009-07-10 | 2012-07-04 |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文本项目的用户友好的输入 |
CN111310927A (zh) * | 2020-01-19 | 2020-06-19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一种引入推理机制的文本生成方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885317B1 (en) | 1998-12-10 | 2005-04-26 | Eatoni Ergonomics, Inc. | Touch-typable devices based on ambiguous codes and methods to design such devices |
US8706747B2 (en) | 2000-07-06 | 2014-04-22 | Google Inc.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searching using queries written in a different character-set and/or language from the target pages |
US7136854B2 (en) * | 2000-07-06 | 2006-11-14 | Google, Inc.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search results in response to an ambiguous search query |
US7761175B2 (en) | 2001-09-27 | 2010-07-20 | Eatoni Ergonomic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iscoverable input of symbols on a reduced keypad |
US8200865B2 (en) | 2003-09-11 | 2012-06-12 | Eatoni Ergonomics, Inc. | Efficient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ext entry based on trigger sequences |
US8392453B2 (en) * | 2004-06-25 | 2013-03-05 | Google Inc. | Nonstandard text entry |
US8972444B2 (en) * | 2004-06-25 | 2015-03-03 | Google Inc. | Nonstandard locality-based text entry |
US7711542B2 (en) * | 2004-08-31 | 2010-05-04 |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 System and method for multilanguage text input in a handheld electronic device |
US20060095842A1 (en) * | 2004-11-01 | 2006-05-04 | Nokia Corporation | Word completion dictionary |
US7630980B2 (en) * | 2005-01-21 | 2009-12-08 | Prashant Parikh | Automatic dynamic contextual data entry completion system |
US8374846B2 (en) * | 2005-05-18 | 2013-02-12 | Neuer Wall Treuhand Gmbh | Text input device and method |
US8036878B2 (en) * | 2005-05-18 | 2011-10-11 | Never Wall Treuhand GmbH | Device incorporating improved text input mechanism |
US8117540B2 (en) * | 2005-05-18 | 2012-02-14 | Neuer Wall Treuhand Gmbh | Method and device incorporating improved text input mechanism |
US20090193334A1 (en) * | 2005-05-18 | 2009-07-30 | Exb Asset Management Gmbh | Predictive text input system and method involving two concurrent ranking means |
US9606634B2 (en) * | 2005-05-18 | 2017-03-28 | Nokia Technologies Oy | Device incorporating improved text input mechanism |
US20080126079A1 (en) * | 2006-01-20 | 2008-05-29 |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 Handheld electronic device with automatic text generation |
US7996769B2 (en) * | 2006-04-05 | 2011-08-09 |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 Handheld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for performing spell checking during text entry and for providing a spell-check learning feature |
EP2038769A4 (en) * | 2006-06-23 | 2012-03-07 | Systems Ltd Keyless | COMBINED DATA INPUT SYSTEMS |
EP2069891A2 (en) * | 2006-09-14 | 2009-06-17 | Eatoni Ergonomics, Inc. | Keypads row similar to a telephone keypad |
US7979425B2 (en) * | 2006-10-25 | 2011-07-12 | Google Inc. | Server-side match |
US7774524B2 (en) * | 2007-01-12 | 2010-08-10 | Sony Ericsson Mobile Communications Ab | Adaptive multitap timeout |
KR20090049004A (ko) * | 2007-11-12 | 2009-05-15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문자 입력 처리 방법 및 장치와 제어 방법 및 장치 |
US10877778B2 (en) * | 2007-12-04 | 2020-12-29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Sequence detection and automation for complex portal environments |
US20090241027A1 (en) * | 2008-03-18 | 2009-09-24 | Dapeng Gao | Handheld electronic device and associated method for improving typing efficiency on the device |
EP2104043B1 (en) | 2008-03-18 | 2011-04-27 |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 Handheld electronic device and associated method for improving typing efficiency on the device |
EP2120130A1 (en) * | 2008-05-11 | 2009-11-18 |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 Mobile electronic device and associated method enabling identification of previously entered data for transliteration of an input |
ATE501478T1 (de) * | 2008-06-11 | 2011-03-15 | Exb Asset Man Gmbh |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mit verbessertem texteingabemechanismus |
US20100114887A1 (en) * | 2008-10-17 | 2010-05-06 | Google Inc. | Textual Disambiguation Using Social Connections |
KR101083540B1 (ko) * | 2009-07-08 | 2011-11-14 | 엔에이치엔(주) | 통계적인 방법을 이용한 한자에 대한 자국어 발음열 변환 시스템 및 방법 |
CN102478961A (zh) * | 2010-11-23 | 2012-05-30 | 群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智能互动型键盘及用于智能互动型键盘的方法 |
US8832188B1 (en) * | 2010-12-23 | 2014-09-09 | Google Inc. | Determining language of text fragments |
CN102184172A (zh) * | 2011-05-10 | 2011-09-14 |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 一种用于盲人读取汉字的系统和方法 |
US20120290287A1 (en) * | 2011-05-13 | 2012-11-15 | Vadim Fux |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processing multi-language input on a mobile device |
US8286104B1 (en) * | 2011-10-06 | 2012-10-09 | Google Inc. | Input method application for a touch-sensitive user interface |
US8812302B2 (en) * | 2012-01-17 | 2014-08-19 | Google Inc. | Techniques for inserting diacritical marks to text input via a user device |
US8930181B2 (en) | 2012-12-06 | 2015-01-06 | Prashant Parikh | Automatic dynamic contextual data entry completion |
KR102182672B1 (ko) * | 2014-01-11 | 2020-11-24 | (주)네온베리 | 다국어 통합 자음 패턴 검색 방법 및 그 장치 |
CN104021116A (zh) * | 2014-06-19 | 2014-09-03 | 苏州大学 | 一种外延事件关系识别方法及系统 |
KR20180031291A (ko) * | 2016-09-19 | 2018-03-28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다중 언어 번역 및 예측 장치 및 방법 |
WO2022212652A1 (en) * | 2021-03-31 | 2022-10-06 | Cerini Arielle Nicole | Digital penmanship |
US12056289B2 (en) * | 2022-03-31 | 2024-08-06 | 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 | Digital penmanship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058795A (en) | 1972-10-03 | 1977-11-15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ext-aided recognition |
US3833765A (en) | 1973-01-30 | 1974-09-03 | Secretary Of The Department | Keyboard and message system |
US3929216A (en) | 1973-09-04 | 1975-12-30 | Harvey Einbinder | Input keyboards |
US4360892A (en) | 1979-02-22 | 1982-11-23 | Microwriter Limited | Portable word-processor |
US4679951A (en) | 1979-11-06 | 1987-07-14 | Cornell Research Foundation, Inc. | Electronic keyboard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producing selected symbolic language characters |
US4447692A (en) | 1981-05-18 | 1984-05-08 | Essex Group, Inc. | Control system with interactive display |
US4680572A (en) | 1981-12-14 | 1987-07-14 | Ncr Corporation | Chord entry keying of data fields |
US4475013A (en) | 1982-05-12 | 1984-10-02 | International Quartz Ltd. | Repertory automatic telephone dialing apparatus wherein a name and telephone number are searched by depressing one or more letter code keys |
DE3235752A1 (de) | 1982-09-27 | 1984-03-29 | Siemens Ag | Mehrfunktionstaste |
US4522518A (en) | 1983-07-07 | 1985-06-11 | Schmidt John R | Character data input keyboard arrangement having central matrix of keys |
CA1308457C (en) | 1983-10-04 | 1992-10-06 | Keycorp Pty. Ltd. | Positive feedback tactile function key |
US4555193A (en) | 1983-10-31 | 1985-11-26 | Stone Philip J | Keyboards including color coding and one handed operation |
US4836700A (en) | 1984-04-02 | 1989-06-06 | Jensen Paul S | Data entry system |
US4608457A (en) | 1984-04-11 | 1986-08-26 | Fowler Stephen L | Telecommunications device for the hearing impared |
US4615629A (en) | 1984-04-24 | 1986-10-07 | Power Daniel J | Input keyboard |
US4791556A (en) | 1984-08-29 | 1988-12-13 | Vilkaitis John V | Method for operating a computer which searches for operational symbols and executes functions corresponding to the operational symbols in response to user inputted signal |
US4650927A (en) | 1984-11-29 | 1987-03-17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Processor-assisted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tone-generating telephones |
US4715736A (en) | 1984-12-03 | 1987-12-29 | Fwm Enterprises, Inc. | Process for determining optimum keyboard formats for a given language |
US5003503A (en) | 1985-05-02 | 1991-03-26 | The Laitram Corporation | Comprehensive computer data control entries from very few keys operable in a fast touch type mode |
US5175803A (en) | 1985-06-14 | 1992-12-29 | Yeh Victor 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ata processing and word processing in Chinese using a phonetic Chinese language |
US4737980A (en) | 1985-07-19 | 1988-04-12 | Amtelco | Computer data entry method and apparatus |
FR2585487B1 (fr) | 1985-07-29 | 1990-09-07 | Guyot Sionnest Laurent | Claviers pour ordinateurs, < a 70 cm2 et a moins de 13 contacts actionnes de facon combinee par les doigts d'une seule main |
US5098425A (en) * | 1985-08-16 | 1992-03-24 | Alza Corporation | Method of administering a ruminant dispensing device comprising density member dispersed in hydrogel member |
US4677659A (en) | 1985-09-03 | 1987-06-30 | John Dargan | Telephonic data access and transmission system |
US4674112A (en) | 1985-09-06 | 1987-06-16 | Board Of Regents,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System | Character pattern recognition and communications apparatus |
US4754474A (en) | 1985-10-21 | 1988-06-28 | Feinson Roy W | Interpretive tone tele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
US4817129A (en) | 1987-03-05 | 1989-03-28 | Telac Corp. | Method of and means for accessing computerized data bases utilizing a touch-tone telephone instrument |
US4775255A (en) | 1987-03-16 | 1988-10-04 | Langley Lawrence W | Ternary chord-type keyboard |
KR890701374A (ko) | 1987-09-15 | 1989-12-20 | 팜 미첼 | 키보드 시스템 |
US5031206A (en) | 1987-11-30 | 1991-07-09 | Fon-Ex,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dentifying words entered on DTMF pushbuttons |
US4866759A (en) | 1987-11-30 | 1989-09-12 | Riskin Bernard N | Packet network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 having access nodes with word guessing capability |
US5255310A (en) | 1989-08-11 | 1993-10-19 | Korea Telecommunication Authority | Method of approximately matching an input character string with a key word and vocally outputting data |
CA1336418C (en) | 1989-08-29 | 1995-07-25 | Edgar Matias | One-handed keyboard |
US5392338A (en) | 1990-03-28 | 1995-02-21 | Danish International, Inc. | Entry of alphabetical characters into a telephone system using a conventional telephone keypad |
US5339358A (en) | 1990-03-28 | 1994-08-16 | Danish International, Inc. | Telephone keypad matrix |
US5575576A (en) | 1990-05-25 | 1996-11-19 | Roysden, Jr.; Brunn W. | Keyboard |
US5581243A (en) | 1990-06-04 | 1996-12-03 | Microslate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isplaying simulated keyboards on touch-sensitive displays |
US5097425A (en) | 1990-06-11 | 1992-03-17 | Semantic Compaction Systems | Predictive scanning input system for rapid selection of visual indicators |
US5040479A (en) | 1990-07-24 | 1991-08-20 | Apollo Plastics Corporation | Illuminated multiple color button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US5458425A (en) | 1990-08-01 | 1995-10-17 | Torok; Ernest J. | Keyboard for touch type editing |
US5128672A (en) | 1990-10-30 | 1992-07-07 | Apple Computer, Inc. | Dynamic predictive keyboard |
US5210689A (en) | 1990-12-28 | 1993-05-11 | Semantic Compaction Systems | System and method for automatically selecting among a plurality of input modes |
US5200988A (en) | 1991-03-11 | 1993-04-06 | Fon-Ex, Inc. | Method and means for telecommunications by deaf persons utilizing a small hand held communications device |
WO1992021519A1 (de) | 1991-06-06 | 1992-12-10 | Caretec Ges.M.B.H. | Tastatur |
US5332322A (en) | 1991-06-06 | 1994-07-26 | Gambaro Thomas L | Ergonomic thumb-actuable keyboard for a hand-grippable device |
KR950008022B1 (ko) * | 1991-06-19 | 1995-07-24 | 가부시끼가이샤 히다찌세이사꾸쇼 | 문자처리방법 및 장치와 문자입력방법 및 장치 |
US5329278A (en) | 1991-10-24 | 1994-07-12 | Dombroski Michael L | Pivoting electronic keyboard keys |
US5367298A (en) | 1991-10-25 | 1994-11-22 | Axthelm John K | Data input terminal |
US5963671A (en) | 1991-11-27 | 1999-10-05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Enhancement of soft keyboard operations using trigram prediction |
JPH05233623A (ja) | 1991-11-27 | 1993-09-10 | Internatl Business Mach Corp <Ibm> | ストローク構文入力装置 |
DE4230912A1 (de) | 1992-02-21 | 1993-08-26 | Bosch Gmbh Robert | Verfahren zur eingabe von alphanumerischen informationen |
US5410333A (en) | 1992-03-18 | 1995-04-25 | Conway; Kevin M. | Computer keyboard |
US5535119A (en) | 1992-06-11 | 1996-07-09 | Hitachi, Ltd. | Character inputting method allowing input of a plurality of different types of character species,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equipment adopting the same |
CN2123092U (zh) | 1992-06-18 | 1992-11-25 | 杨穗民 | 一种电子计算机键盘装置 |
US5661605A (en) | 1992-06-26 | 1997-08-26 | Conway; Kevin M. | Computer keyboard |
US5358344A (en) | 1992-09-01 | 1994-10-25 | Key Tronic Corporation | Keyboard with full-travel, self-leveling keyswitches |
US5305238A (en) | 1992-11-03 | 1994-04-19 | Key Tronic Corporation | Data input monitor and indicator for managing work pace and rest periods |
US5659769A (en) * | 1993-02-19 | 1997-08-19 | Apple Computer, Inc. | Text services manager |
US5535421A (en) | 1993-03-16 | 1996-07-09 | Weinreich; Michael | Chord keyboard system using one chord to select a group from among several groups and another chord to select a character from the selected group |
US5432510A (en) | 1993-03-22 | 1995-07-11 | Matthews; Walter S. | Ambidextrous single hand chordic data management device |
US5473346A (en) | 1993-04-12 | 1995-12-05 | Pollack; Jordan | Data input device and method |
USD357011S (en) | 1993-06-25 | 1995-04-04 | Stratos Product Development Group, Inc. | Keyboard |
USD357476S (en) | 1993-06-25 | 1995-04-18 | Ziba Design, Inc. | Keyboard |
US5880685A (en) | 1993-07-23 | 1999-03-09 | Weeks; James A. | Computer keyboard with accessory platform |
US6243460B1 (en) | 1993-12-08 | 2001-06-05 |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 Telephone with character keypad |
US5515305A (en) | 1993-12-09 | 1996-05-07 | Dell Usa, L.P. | PDA having chord keyboard input device and method of providing data thereto |
JP3523343B2 (ja) | 1993-12-27 | 2004-04-26 | ミサワホーム株式会社 | キー入力装置およびキー入力方法 |
US5734749A (en) | 1993-12-27 | 1998-03-31 | Nec Corporation | Character string input system for completing an input character string with an incomplete input indicative sign |
JPH076172A (ja) * | 1994-02-14 | 1995-01-10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ワードプロセッサ |
USD362432S (en) | 1994-02-23 | 1995-09-19 | Microsoft Corporation | Keyboard |
US5543818A (en) | 1994-05-13 | 1996-08-06 | Sony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ntering text using an input device having a small number of keys |
US5574482A (en) | 1994-05-17 | 1996-11-12 | Niemeier; Charles J. | Method for data input on a touch-sensitive screen |
JPH07334625A (ja) | 1994-06-06 | 1995-12-22 | Nec Corp | 文字列入力装置 |
US5675819A (en) | 1994-06-16 | 1997-10-07 | Xerox Corporation | Document information retrieval using global word co-occurrence patterns |
WO1996002394A1 (en) | 1994-07-19 | 1996-02-01 | Stroem Georg | Keyboard for one hand typing |
US5661505A (en) | 1995-01-13 | 1997-08-26 | Livits; Eric A. | Single hand-controlled computer input device |
US5847697A (en) | 1995-01-31 | 1998-12-08 | Fujitsu Limited | Single-handed keyboard having keys with multiple characters and character ambiguity resolution logic |
US5748512A (en) | 1995-02-28 | 1998-05-05 | Microsoft Corporation | Adjusting keyboard |
ES2159020T3 (es) | 1995-03-08 | 2001-09-16 |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 Un metodo de seleccionar caracteres de un teclado y un telefono que funciona de acuerdo con este metodo. |
US5559512A (en) | 1995-03-20 | 1996-09-24 | Venturedyne, Lt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ntering alpha-numeric data |
WO1996030822A1 (en) | 1995-03-27 | 1996-10-03 | Forest Donald K | Method of and apparatus for data entry |
US6903723B1 (en) | 1995-03-27 | 2005-06-07 | Donald K. Forest | Data entry method and apparatus |
US6160536A (en) | 1995-03-27 | 2000-12-12 | Forest; Donald K. | Dwell time ind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
GB2299884A (en) | 1995-04-13 | 1996-10-16 | Telsis Holdings Ltd | Communication systems |
US6734881B1 (en) | 1995-04-18 | 2004-05-11 | Craig Alexander Will | Efficient entry of words by disambiguation |
US5487616A (en) | 1995-06-01 | 1996-01-30 | Jean D. Ichbiah | Method for designing an ergonomic one-finger keyboard and apparatus therefor |
US5748177A (en) | 1995-06-07 | 1998-05-05 | Semantic Compaction Systems | Dynamic keyboard and method for dynamically redefining keys on a keyboard |
US5828991A (en) * | 1995-06-30 | 1998-10-27 | The Research Foundation Of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 Sentence reconstruction using word ambiguity resolution |
US5797098A (en) | 1995-07-19 | 1998-08-18 | Pacific Communication Sciences, Inc. | User interface for cellular telephone |
US5818437A (en) | 1995-07-26 | 1998-10-06 | Tegic Communications, Inc. | Reduced keyboard disambiguating computer |
EP0842463B1 (en) | 1995-07-26 | 2000-03-29 | Tegic Communications, Inc. | Reduced keyboard disambiguating system |
US5790103A (en) | 1995-10-04 | 1998-08-04 | Willner; Michael A. | Ergonomic keyboard entry system |
JP3124714B2 (ja) | 1995-10-20 | 2001-01-15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片手入力キーボード |
JP3727399B2 (ja) | 1996-02-19 | 2005-12-14 | ミサワホーム株式会社 | 画面表示式キー入力装置 |
FI111897B (fi) | 1995-11-24 | 2003-09-30 | Nokia Corp | Kaksitoiminen tiedonvälityslaite |
US5809415A (en) | 1995-12-11 | 1998-09-15 | Unwired Planet, Inc. | Method and architecture for an interactive two-way data communication network |
US5911485A (en) | 1995-12-11 | 1999-06-15 | Unwired Planet, Inc. | Predictive data entry method for a keypad |
US5625354A (en) | 1996-01-26 | 1997-04-29 | Lerman; Samuel I. | Compact stylus keyboard |
US5661476A (en) | 1996-02-23 | 1997-08-26 | General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Inc. | Keyboard for personal information device |
GB9608571D0 (en) | 1996-04-24 | 1996-07-03 | Marshall Timothy J | Keyboard |
US5675329A (en) | 1996-05-09 | 1997-10-07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Method of obtaining a second function from keys on a keyboard using pressure differentiation |
JP3328133B2 (ja) | 1996-05-16 | 2002-09-24 |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 キーボード |
WO1998001876A1 (en) | 1996-07-03 | 1998-01-15 | Philips Electronics N.V. | Keyboard with multifunction keys and apparatus including such a keyboard |
AU727387B2 (en) | 1996-08-28 | 2000-12-14 | Via, Inc. | Touch screen systems and methods |
US5664896A (en) | 1996-08-29 | 1997-09-09 | Blumberg; Marvin R. | Speed typ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
WO1998016055A1 (en) | 1996-10-04 | 1998-04-16 | Intellprop Limited | Text communication systems |
GB9620979D0 (en) | 1996-10-08 | 1996-11-27 | Ncr Int Inc | Keypad |
GB9622349D0 (en) | 1996-10-28 | 1997-01-08 | Therefore Limited | Hand held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s apparatus |
US5952942A (en) | 1996-11-21 | 1999-09-14 | Motorola, Inc. | Method and device for input of text messages from a keypad |
JP3889466B2 (ja) | 1996-11-25 | 2007-03-07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文章入力装置及び方法 |
CA2248292A1 (en) | 1997-01-24 | 1998-07-30 | Yoshiya Kato | Keypad |
US5953541A (en) | 1997-01-24 | 1999-09-14 | Tegic Communications, Inc. | Disambiguating system for disambiguating ambiguous input sequences by displaying objects associated with the generated input sequences in the order of decreasing frequency of use |
US5936555A (en) | 1997-01-28 | 1999-08-10 | Zagnoev; Ari | Combined keyboard and mouse employing conventional typing keys |
US5982303A (en) | 1997-02-03 | 1999-11-09 | Smith; Jeffrey | Method for entering alpha-numeric data |
US5993089A (en) | 1997-02-03 | 1999-11-30 | Burrell, Iv; James William | 8-bit binary code for use as an 8-dot braille arrangement and data entry system and method for 8-key chordic binary keyboards |
JP3887867B2 (ja) | 1997-02-26 | 2007-02-28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構造化文書の登録方法 |
US6232956B1 (en) | 1997-02-27 | 2001-05-15 | Spice Technologies, Inc. | OHAI technology user interface |
US6005495A (en) | 1997-02-27 | 1999-12-21 | Ameritech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system for intelligent text entry on a numeric keypad |
CN1227914C (zh) | 1997-03-19 | 2005-11-16 | 西门子公司 | 具有用于文字和/或数字和/或特殊字符输入工具的设备 |
US5793312A (en) | 1997-04-09 | 1998-08-11 | Tsubai; Ryozo | Data entry system |
US6047300A (en) | 1997-05-15 | 2000-04-04 | Microsoft Corporatio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automatically correcting a misspelled word |
JPH10326138A (ja) | 1997-05-26 | 1998-12-08 | Toshiba Corp | キー入力装置 |
US6054941A (en) | 1997-05-27 | 2000-04-25 | Motorola, Inc.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inputting ideographic characters |
US5903630A (en) | 1997-06-30 | 1999-05-11 | Movo Media,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pecifying alphanumeric information with a telephone keypad |
US5936556A (en) * | 1997-07-14 | 1999-08-10 | Sakita; Masami | Keyboard for inputting to computer means |
US6986613B2 (en) | 1997-07-15 | 2006-01-17 | Silverbrook Research Pty Ltd | Keyboard |
US6641315B2 (en) | 1997-07-15 | 2003-11-04 | Silverbrook Research Pty Ltd | Keyboard |
US6043761A (en) | 1997-07-22 | 2000-03-28 | Burrell, Iv; James W. | Method of using a nine key alphanumeric binary keyboard combined with a three key binary control keyboard |
US6184803B1 (en) | 1997-07-22 | 2001-02-06 | Burrell, Iv James W. | Nine key alphanumeric binary keyboard combined with a three key binary control keyboard and combinational control means |
US6232892B1 (en) | 1997-07-22 | 2001-05-15 | Burrell, Iv James W. | Method of using a nine key alphanumeric binary keyboard combined with a three key binary control keyboard |
US5990890A (en) | 1997-08-25 | 1999-11-23 | Liberate Technologies | System for data entry and navigation in a user interface |
US5874906A (en) | 1997-09-22 | 1999-02-23 | Wilnel, Inc. | Data entry system |
BR9814032A (pt) | 1997-09-25 | 2001-11-20 | Tegic Communications Inc | Sistema de retirada de ambiguidade com tecladoreduzido |
US5982351A (en) | 1997-09-30 | 1999-11-09 | Motorola,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upplementing a keyboard and for helping a user operate an electronic device |
US6088220A (en) | 1997-10-02 | 2000-07-11 | Katz; Michael | Pocket computer with full-size keyboard |
US6295509B1 (en) | 1997-10-17 | 2001-09-25 | Stanley W. Driskell | Objective, quantitative method for measuring the mental effort of managing a computer-human interface |
US6005498A (en) * | 1997-10-29 | 1999-12-21 | Motorola, Inc. | Reduced keypad entry apparatus and method |
US5896321A (en) | 1997-11-14 | 1999-04-20 | Microsoft Corporation | Text completion system for a miniature computer |
GB9726380D0 (en) | 1997-12-11 | 1998-02-11 | British Telecomm | An input device |
US5945928A (en) | 1998-01-20 | 1999-08-31 | Tegic Communication, Inc. | Reduced keyboard disambiguating system for the Korean language |
FI114267B (fi) | 1998-01-29 | 2004-09-15 | Nokia Corp | Elektroninen laite ja menetelmä tietojen näyttämiseksi |
US6181328B1 (en) | 1998-03-02 | 2001-01-30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system for calibrating touch screen sensitivities according to particular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a user |
US6037942A (en) | 1998-03-10 | 2000-03-14 | Magellan Dis, Inc. | Navigation system character input device |
US20010040550A1 (en) | 1998-03-12 | 2001-11-15 | Scott Vance | Multiple pressure sensors per finger of glove for virtual full typing |
US6190256B1 (en) * | 1998-06-22 | 2001-02-20 | Walker Digital, Llc | Gam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operation thereof |
US6262716B1 (en) | 1998-07-01 | 2001-07-17 | Gateway, Inc. |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having a numeric keypad with cover that functions as a palm rest |
DE69906540T2 (de) | 1998-08-05 | 2004-02-19 | British Telecommunications P.L.C. | Multimodale benutzerschnittstelle |
US6359572B1 (en) | 1998-09-03 | 2002-03-19 | Microsoft Corporation | Dynamic keyboard |
US6271835B1 (en) | 1998-09-03 | 2001-08-07 |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 Touch-screen input device |
US6004049A (en) | 1998-10-29 | 1999-12-21 | Sun Microsystem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ynamic configuration of an input device |
GB2343414B (en) | 1998-11-23 | 2000-09-27 | Mun San Ho | A keyboard layout |
US6646573B1 (en) * | 1998-12-04 | 2003-11-11 | America Online, Inc. | Reduced keyboard text input system for the Japanese language |
US6636162B1 (en) | 1998-12-04 | 2003-10-21 | America Online, Incorporated | Reduced keyboard text input system for the Japanese language |
US7720682B2 (en) | 1998-12-04 | 2010-05-18 | Tegic Communication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utilizing voice input to resolve ambiguous manually entered text input |
US7712053B2 (en) | 1998-12-04 | 2010-05-04 | Tegic Communications, Inc. | Explicit character filtering of ambiguous text entry |
KR100776275B1 (ko) | 1998-12-10 | 2007-11-13 | 이토니 어거나믹스, 인코포레이티드 | 모호부호에 기초한 터치 방식 타자 장치 |
US6219731B1 (en) | 1998-12-10 | 2001-04-17 | Eaton: Ergonomic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mproved multi-tap text input |
US6885317B1 (en) | 1998-12-10 | 2005-04-26 | Eatoni Ergonomics, Inc. | Touch-typable devices based on ambiguous codes and methods to design such devices |
US20030006956A1 (en) | 1999-05-24 | 2003-01-09 | Charles Yimin Wu | Data entry device recording input in two dimensions |
US6172625B1 (en) | 1999-07-06 | 2001-01-09 | Motorola, Inc. | Disambigu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dictionary data compression techniques |
JP2001166868A (ja) * | 1999-12-08 | 2001-06-22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数字キーパッドによる中国語ピンイン入力方法及び装置 |
USD443615S1 (en) | 2000-02-25 | 2001-06-12 | Dennis J Kirchner | Illuminated keyboard |
JP3998896B2 (ja) * | 2000-08-08 | 2007-10-31 |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 情報入力方法及び情報入力装置 |
JP2002335321A (ja) * | 2001-05-11 | 2002-11-22 | Masatoshi Oka | 携帯電話機の電話番号等構成手順方法 |
US6703963B2 (en) | 2001-09-20 | 2004-03-09 | Timothy B. Higginson | Universal keyboard |
US7136803B2 (en) * | 2001-09-25 | 2006-11-14 | Apple Computer, Inc. | Japanese virtual dictionary |
US7761175B2 (en) | 2001-09-27 | 2010-07-20 | Eatoni Ergonomic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iscoverable input of symbols on a reduced keypad |
US7083342B2 (en) | 2001-12-21 | 2006-08-01 | Griffin Jason T | Keyboard arrangement |
US8200865B2 (en) | 2003-09-11 | 2012-06-12 | Eatoni Ergonomics, Inc. | Efficient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ext entry based on trigger sequences |
WO2006080935A1 (en) | 2005-01-27 | 2006-08-03 | Eatoni Ergonomics, Inc. | Typability optimized ambiguous keyboards with reduced distortion |
WO2006080927A1 (en) | 2005-01-27 | 2006-08-03 | Eatoni Ergonomics, Inc. | Typability optimized ambiguous keyboards with reduced distortion |
EP2069891A2 (en) | 2006-09-14 | 2009-06-17 | Eatoni Ergonomics, Inc. | Keypads row similar to a telephone keypad |
-
2003
- 2003-09-11 US US10/605,157 patent/US8200865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4
- 2004-09-09 CN CNB2004800308958A patent/CN100555254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4-09-09 EP EP04783389A patent/EP1676205A4/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4-09-09 CA CA002538805A patent/CA2538805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04-09-09 WO PCT/US2004/029115 patent/WO2005026897A2/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4-09-09 KR KR1020067006672A patent/KR101056565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4-09-09 JP JP2006526233A patent/JP2007505400A/ja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549529A (zh) * | 2009-07-10 | 2012-07-04 |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文本项目的用户友好的输入 |
CN111310927A (zh) * | 2020-01-19 | 2020-06-19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一种引入推理机制的文本生成方法 |
CN111310927B (zh) * | 2020-01-19 | 2022-04-15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一种引入推理机制的文本生成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07505400A (ja) | 2007-03-08 |
WO2005026897A3 (en) | 2005-12-22 |
CN100555254C (zh) | 2009-10-28 |
KR20060132570A (ko) | 2006-12-21 |
EP1676205A2 (en) | 2006-07-05 |
US20050060448A1 (en) | 2005-03-17 |
US8200865B2 (en) | 2012-06-12 |
CA2538805A1 (en) | 2005-03-24 |
WO2005026897A2 (en) | 2005-03-24 |
KR101056565B1 (ko) | 2011-08-11 |
EP1676205A4 (en) | 2010-02-0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922594A (zh) | 用于基于触发序列进行文本输入的高效方法和装置 | |
US7395203B2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disambiguating phonetic input | |
CN1258132C (zh) | 用于进行字母符号输入的小键盘布局 | |
KR100656736B1 (ko) | 표음 입력 모호성 제거 시스템 및 방법 | |
CN100555203C (zh) | 修正已输入文字的系统及方法 | |
CN102455845B (zh) | 一种文字输入方法和装置 | |
US20070100619A1 (en) | Key usage and text marking in the context of a combined predictive text and speech recognition system | |
EP2765487A2 (en) | Input method for optimizing digitize operation code for the world characters information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 thereof | |
CN1609777A (zh) | 用于字母识别的装置和方法 | |
KR20150043512A (ko) | 텍스트 예측 방법 및 시스템 | |
CN1248333A (zh) | 去多义性的简化键盘系统 | |
US20070040707A1 (en) | Separation of Components and Characters in Chinese Text Input | |
KR20070090075A (ko) | 언어 입력 인식 방법, 기계 판독 가능 매체, 데이터 처리시스템, 사용자 언어 입력 처리 방법 및 언어 입력 예측방법 | |
CN104106023A (zh) | 一种兼容键盘的输入方法 | |
CN112154442A (zh) | 短语级缩写的文本录入和转换 | |
CN1097766C (zh) | 汉字五键输入法 | |
JP2007287158A (ja) | 日本語文字入力法及びシステム | |
WO2005089215A2 (en) | Phonetic and stroke input methods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d phrases | |
CN101071337B (zh) | 一种拼音字母、数字的汉字输入法及键盘和屏幕的显示方法 | |
CN101464736B (zh) | 汉字笔画输入法 | |
CN101515207A (zh) | 全球语言在键盘上的通用有声输入法 | |
Ding et al. | Inputting Writing Systems with Medium Complexity: A Generalized Input Method Editor AKKHARA and Case Study on Myanmar Script | |
CN100409153C (zh) | 分区汉字输入法 | |
JP2002535768A (ja) | 漢字入力の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 |
Curatelli et al. | Improving text entry performance for Spanish-speaking non-expert and impaired user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1028 Termination date: 201209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