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922451A - 调湿装置 - Google Patents

调湿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922451A
CN1922451A CN200580005362.9A CN200580005362A CN1922451A CN 1922451 A CN1922451 A CN 1922451A CN 200580005362 A CN200580005362 A CN 200580005362A CN 1922451 A CN1922451 A CN 192245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heat exchanger
control device
space
humidity contr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58000536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922451B (zh
Inventor
薮知宏
池上周司
成川嘉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410240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815486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410170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742895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05/006102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05095874A1/ja
Publication of CN19224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224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9224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22451B/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24F3/1411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by absorbing or adsorbing water, e.g. using an hygroscopic desicca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24F3/1411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by absorbing or adsorbing water, e.g. using an hygroscopic desiccant
    • F24F3/1429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by absorbing or adsorbing water, e.g. using an hygroscopic desiccant alternatively operating a heat exchanger in an absorbing/adsorbing mode and a heat exchanger in a regeneration mod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AREA)

Abstract

一种调湿装置(10),其中设有制冷剂回路(60)。制冷剂回路(60)具有支承吸附剂的第1及第2热交换器(61、62),使制冷剂循环以进行制冷循环。在制冷剂回路(60)中,可使制冷剂的循环方向反转。第1及第2热交换器(61、62)设在壳体(11)内。该调湿装置(10)对空气的流通路径进行切换,以使第1空气通过所述热交换(61、62)中成为蒸发器的一方、使第2空气通过成为冷凝器的一方。制冷剂回路(60)的压缩机(63)、膨胀机构(65)和四通切换阀(64)与热交换器(61、62)一起设置在所述壳体(11)内。

Description

调湿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空气进行湿度调节的调湿装置,尤其涉及进行制冷循环以进行吸附剂的再生和冷却的技术。
背景技术
以往,有例如专利文献1所揭示的利用吸附剂和制冷循环对空气进行湿度调节的调湿装置。该调湿装置具有两个吸附单元。各吸附单元包括充填有吸附剂的网眼容器和滚筒网眼容器的制冷剂管。各吸附单元的制冷剂管与进行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回路连接。在所述调湿装置上设有对送往各吸附单元的空气进行切换用的风门。
在所述调湿装置的运转中,制冷剂回路的压缩机运转,进行以两个吸附单元中的一方为蒸发器、另一方为冷凝器的制冷循环。在制冷剂回路中,通过操作四通切换阀来切换制冷剂的循环方向,各吸附单元交替地发挥蒸发器的功能或冷凝器的功能。
在所述调湿装置的加湿运转中,将从室外流向室内的供气导入成为冷凝器的吸附单元,用脱离吸附剂的水分对供气进行加湿。此时,将从室内流向室外的排气导入成为蒸发器的吸附单元,由吸附剂回收排气中的水分。另一方面,在调湿装置的除湿运转中,将从室外流向室内的供气导入成为蒸发器的吸附单元,由吸附剂吸附吸气中的水分。此时,将从室内流向室外的排气导入成为冷凝器的吸附单元,将脱离吸附剂的水分与排气一起排向室外。
作为具有与上述吸附单元相同功能的单元,例如有专利文献2所揭示的热交换构件。在该热交换构件中,在铜管的周围设有板状的翅片,在该铜管或翅片的表面承担吸附剂。并且,该热交换构件利用在铜管内流动的流体对吸附剂进行加热或冷却。
另外,作为所述调湿装置,还有专利文献3所揭示的调湿装置。该调湿装置是,在壳体内形成使室外空间和室内空间连通的空气通道,在该空气通道具有吸附元件。并且,通过使室外空气OA流向所述吸附元件,例如将室外空气OA的水分吸附,并作为除湿空气(调湿空气(SA))而供给室内空间。另外,例如使吸附在吸附元件上的水分脱水,将该水分加入室外空气OA,作为加湿空气(调湿空气(SA))而供给室内空间。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8-18966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平7-265649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特开平9-329371号公报
然而,在所述以往的调湿装置中,希望尽可能提高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的冷凝温度,并提高吸附剂的再生温度。这是因为,若吸附剂的再生温度高,则脱离吸附剂的水分量就增大,调湿装置的效率得到提高。
另外,若制冷剂回路的一部分配置在壳体外,则在设置调湿装置时必须对制冷剂回路进行配管连接,其设置作业麻烦。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将制冷剂回路配置在壳体内,来增多吸附剂的再生量,提高其效率,并容易进行设置作业。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中,将制冷剂回路60的压缩机、膨胀机构65、用于使制冷剂循环方向反转的反转机构64与热交换器61、62一起设置在壳体1内。
具体地说,第1发明的调湿装置是将除湿后的第1空气和加湿后的第2空气中的一方供给到室内,将另一方向室外排出。并具有制冷剂回路60、壳体11和切换机构,制冷剂回路60连接了对吸附剂进行支承的第1及第2热交换器61、62而进行制冷循环,并可将制冷剂循环方向反转,壳体11在内部的空气通道设有所述热交换器61、62,切换机构根据制冷剂在所述制冷剂回路60中的循环方向而对所述壳体11内的空气的流通路径进行切换,以使第1空气通过所述热交换器61、62中成为蒸发器的一方,使第2空气通过成为冷凝器的一方,所述制冷剂回路60的压缩机63、膨胀机构65和使制冷剂循环方向反转用的反转机构64与所述热交换器61、62一起配置在所述壳体11内。
采用上述结构,在制冷剂回路60中通过反转机构64的切换,交替反复进行两个制冷循环动作。在第1制冷循环动作中,第2空气被送往成为冷凝器的第1热交换器61,第1空气被送往成为蒸发器的第2热交换器62。并且,在第1热交换器61中,被制冷剂加热后,吸附剂再生,脱离吸附剂的水分被加入第2空气。另外,在第2热交换器62中,第1空气中的水分由吸附剂吸附,此时生成的吸附热量由制冷剂吸热。另一方面,在第2制冷循环动作中,利用切换机构切换成与第1制冷循环动作中不同的流通路径,将第1空气送往成为上述蒸发器的第1热交换器61,将第2空气送往成为冷凝器的第2热交换器62。而在第1热交换器61中,第1空气中的水分由吸附剂吸附,此时生成的吸附热量由制冷剂吸热。在第2热交换器62中,被制冷剂加热后,吸附剂再生,脱离吸附剂的水分加入第2空气。
在本发明中,调湿装置10将除湿后的第1空气或加湿后的第2空气供给到室内。即,该调湿装置10既可是仅将除湿后的第1空气供给到室内、也可是仅将加湿后的第2空气供给到室内的调湿装置。该调湿装置10也可是在将除湿后的第1空气供给到室内的运转和将加湿后的第2空气供给到室内的运转之间进行切换的调湿装置。
此外,在本发明中,由于是将制冷剂回路60的压缩机63、膨胀机构65、使制冷剂循环方向反转用的反转机构64与热交换器61、62一起配置在所述壳体11内,故在设置调湿装置时不必对制冷剂回路60的各要素进行配管连接,可在充填着制冷剂的情况下出厂。因此,其设置作业是非常容易的。
另外,由于是在壳体11内收纳制冷剂回路60,故可缩短其连接配管,由此可减轻配管内的压力损失,提高冷凝温度。因此,再生时的制冷剂温度变高,增多吸附剂的再生量,可提高调湿装置的效率。
第2发明是,在所述第1发明中,所述压缩机63配置在所述壳体11内部与空气通道隔开的空间。
若采用上述结构,由于压缩机63处于空气通道外,故供给到室内的空气不会受到压缩机63自身放射热量而产生的不良影响。
第3发明是,在所述第1发明中,所述压缩机63配置在所述壳体11内部的空气通道内。
若采用上述结构,由于压缩机63设在空气通道内,故可有效利用压缩机63自身的放射热量。例如,当在供给室内的空气的流通路径内配置压缩63时,由于空气温度上升,制暖效果提高。因此,有利于制暖效果优先的调湿装置。另一方面,当在排向室外的空气的流通路径内配置压缩机63时,通过将对压缩机63自身的放射热量进行吸收的空气排放到室外,就可将多余的压缩机63的热量放出到室外。因此,有利于制冷效果优先的调湿装置,并可将压缩机63的热量排放到室外,提高调湿装置的效率。
第4发明是,在所述第1~第3中任一个发明中,在所述壳体11上分别开设:将与室内连通的管道72、74进行连接用的吹出口24及吸入口22,以及将与室外连通的管道71、73进行连接用的吹出口23及吸入口21。
若采用上述结构,通过利用使室内及室外与壳体11连通的管道71、72、73、74,可在最佳位置配置调湿装置。
第5发明是,在所述第1~第3中的任一个发明中,在所述壳体11上分别开设:使该壳体11内直接与室内连通的吹出口24及吸入口22、以及将与室外连通的管道72、74进行连接用的吹出口23及吸入口21。
若采用上述结构,则不必设置与室内连通的管道72、74,可有效利用天花板等的空间。
第6发明是,在上述第1发明中,具有设置在所述壳体11内的供气风扇25及排气风扇26,所述壳体11形成为箱状,所述壳体11的内部空间被划分成沿着该壳体11的1个侧板、即风扇侧侧板13的第1空间17和剩下的第2空间18,在所述第1空间17配置供气风扇25及排气风扇26,在所述第2空间18配置第1及第2热交换器61、62和切换机构。
采用上述结构,在壳体11的分割空间中,在沿着风扇侧侧板13的第1空间配置供气风扇25及排气风扇26,在第2空间18配置第1及第2热交换器61、62和切换机构。因此,与在壳体11的对角线上配置各风扇25、26的情况相比,可极大提高装置整体的紧凑化。因此,可获得在天花板背面那样的狭小区域也容易进行设置的调湿装置。
第7发明是,在所述第6发明中,所述制冷剂回路60的压缩机63配置在壳体11的第1空间17中的供气风扇25与排气风扇26之间。
这里,在壳体11内配置两个热交换器61、62,为确保调湿能力,该热交换器61、62需要一定的大小,在供气风扇25和排气风扇26之间产生某种程度的空间。对此,采用所述第7发明,可有效利用该空余的空间来设置压缩机63,可进一步获得调湿装置的紧凑化。
第8发明是,在所述第6发明中,所述第1及第2热交换器61、62配置成使空气向所述壳体11厚度方向通过。
采用上述结构,当为了埋入天花板而将调湿装置水平放置时,如果两个热交换器61、62也大致水平放置,可获得厚度小的调湿装置。
第9发明是,在所述第6发明中,所述第1及第2热交换器61、62配置成使空气向与所述壳体11的厚度方向垂直的方向通过。
采用上述结构,当为了埋入天花板而将调湿装置水平放置时,如果两个热交换器61、62也大致水平放置,可获得厚度小的调湿装置。
第10发明是,在所述第6发明中,所述供气风扇25和排气风扇26由从风扇壳体的侧方吸气而向前方吹出的多翼风扇构成,其叶轮的轴心配置成向着所述壳体11的厚度方向。
采用上述结构,如果是叶轮轴心方向的风扇整体尺寸相对于叶轮的直径而较小的薄型风扇,可减薄调湿装置的厚度。
第11的发明是,在所述第10发明中,在与所述壳体11的风扇侧侧板13正交的侧板14、15中的一方设有与室内连通的供气口24和内气吸入口22,在另一方设有与室外连通的排气口23和外气吸入口21,在所述第2空间18,沿与所述风扇侧侧板13正交的方向并排地邻接形成收纳有所述第1热交换器61的第1热交换室41和收纳有第2热交换器62的第2热交换室42,并且设有空气的第1流入道43及第1流出道44、空气的第2流入道45及第2流出道46,第1流入道43及第1流出道44沿着该两个热交换室41、42的连续的侧面的一方延伸且在壳体11的厚度方向重叠配置,第2流入道45及第2流出道46沿着所述两个热交换室41、42的连续的侧面的另一方延伸且在壳体11的厚度方向重叠配置,所述各流出道44、46通过风扇侧连通口75、76而与第1空间17连通。
采用上述结构,进入壳体11内的空气流入第1或第2流入道45,通过第1或第2热交换器61、62被除湿或加湿,然后,第1流出道44的空气通过风扇侧连通口76而被供气风扇25或排气风扇26中的一方排出,第2流出道46的空气通过风扇侧连通口75而被另一方的风扇排出。
并且,可将与室内连通的管道72、74与设于壳体11的1个侧板上的供气口24和内气吸入口22连接,并且将与室外连通的管道71、73与设于另一个侧板上的排气口23和外气吸入口21连接。因此,可将各管道71、72……向着室内或室外呈直线配置,使管道71、72……容易进行配管,可减小设置空间。
第12发明是,在所述第10的发明中,在所述壳体11的风扇侧侧板13上设有与室内连通的供气口24和与室外连通的排气口23,在对着所述风扇侧侧板13的侧板12上设有内气吸入口22和外气吸入口21,在所述第2空间18,沿所述风扇侧侧板13的长度方向并排地邻接形成收纳有所述第1热交换器61的第1热交换室41、和收纳有第2热交换器62的第2热交换室42,并且设有空气的第1流入道43及第2流入道45和空气的第1流出道44及第2流出道46,第1流入道43及第2流入道45在该两个热交换室41、42的连续的侧面的一方与对着所述风扇侧侧板13的侧板12之间沿着该侧板12延伸且在壳体11的厚度方向重叠配置,第1流出道44及第2流出道46在所述两个热交换室41、42的连续的侧面的另一方与所述风扇侧侧板13之间沿着该风扇侧侧板13延伸且在壳体11的厚度方向重叠配置,所述各流出道44、46通过风扇侧连通口75、76与第1空间17连通。
采用上述结构,从内气吸入口22及外气吸入口21进入壳体11内的空气流入第1或第2流入道44、46,通过第1或第2热交换器61、62后被除湿或加湿,然后,第1流出道44的空气通过风扇侧连通口76后被供气风扇25或排气风扇26中的一方排出,第2流出道46的空气通过风扇侧连通口75后被另一方风扇排出。
在该结构中,由于沿着沿风扇侧侧板13的长度方向并排的第1热交换室41及第2热交换室42的连续侧面的一方设置第1流入道43及第2流入道45,沿着另一方设置第144及第2流出道46,故调湿装置(壳体11)在与风扇侧侧板13正交的方向较长。可在该调湿装置的长度方向(与风扇侧侧板13正交的方向)配置所述管道71、72……,可减小风扇侧侧板13长度方向的调湿装置设置空间。
第13发明是,在所述第11或第12的发明中,所述供气风扇25的风扇壳体侧方的风扇吸入口27面向所述风扇侧连通口75、76中的任一方配置,所述排气风扇26的风扇壳体侧方的风扇吸入口28面向所述风扇侧连通口75、76中的另一方配置。
采用上述结构,由于风扇壳体侧方的吸入口27、28面向风扇侧连通口75、76,故利用第1或第2流出道44、46中的热交换器61、62被除湿或加湿后的空气被各风扇25、26从各风扇侧连通口75、76顺利吸入。因此,由于空气的阻力变小,故调湿装置的效率得到提高。
第14发明是,在所述第6的发明中,所述的制冷剂回路60的膨胀机构65和使制冷剂循环方向反转用的反转机构64配置在壳体11的第1空间17内。
采用上述结构,除了压缩机63外,在第1空间17内还集中了制冷剂回路60的膨胀机构65和使制冷剂循环方向反转用的反转机构64,可进一步获得装置整体的省空间化。
第15发明是,在所述第14的发明中,与所述第1及第2热交换器61、62连接的制冷剂回路60的配管沿着壳体11的顶板配置。
采用上述结构,由于沿着壳体11的顶板设置制冷剂回路60的配管,故可从上侧配置制冷剂回路60,并可从上方维修保养制冷剂回路60。
第16发明是,在所述第1发明中,具有沿着所述第1及第2热交换器61、62中的室外空气的流入面配置形成的室外侧过滤器124。
在所述第16发明中,通过室外侧过滤器124的室外空气OA从所述热交换器61、62的流入面流过该热交换器61、62的流通空间。此时,室外空气OA中的尘埃由室外侧过滤器124捕捉。并且,例如通过由热交换器61、62吸附室外空气OA中的水分,室外空气OA就被除湿。另外,例如通过使吸附在热交换器61、62上的水分脱离并加入室外空气OA而将室外空气OA加湿。
然而,一般来说,为了降低流过热交换器61、62的被处理空气的通气阻力并提高被处理空气与热交换器61、62间的接触效率,热交换器61、62的流入面被设计成较大的面积。对此,在第16发明中,沿着热交换器61、62的流入面配置形成室外侧过滤器124。因此,可扩大室外侧过滤器124中的室外空气OA的流入面积,可抑制因设置室外侧过滤器124所引起的压力损失的上升。另外,通过如此扩大室外侧过滤器124的捕捉面,室外空气OA中的尘埃容易分散地被捕捉于室外侧过滤器124中。因此,可克服因尘埃集中于室外侧过滤器124局部而导致室外侧过滤器124堵塞、通气压力损失上升的现象。
第17发明是,在所述第16发明中,在所述壳体11内,形成配置第1热交换器61的第1通道41、和配置第2热交换器62的第2通道42,所述室外侧过滤器124具有配置于第1通道41中的第1过滤器部124a和配置在第2通道42中的第2过滤器部124b。
在该第17发明中,沿着所述第1热交换器61中的室外空气OA流入面配置形成第1过滤器部124a。因此,可抑制因设置第1过滤器部124a引起的通气压力损失上升。在该发明中,沿着所述第2热交换器62中的室外空气OA的流入面配置形成第2过滤器部124b。因此,可抑制因设置第2过滤器部124b引起的通气压力损失的上升。
第18发明是,在所述第17发明中,在所述室外侧过滤器124中,第1过滤器部124a和第2过滤器部124b成为一体,所述室外侧过滤器124配置成:横跨第1热交换器61中的室外空气流入面和第2热交换器62中的室外空气流入面。
采用上述结构,第1过滤器部124a和第2过滤器部124b形成一体,并沿着第1热交换器61的流入面和第2热交换器62的流入面的双方配置形成。
第19发明是,在所述第18发明中,在所述壳体11内,第1热交换器61和第2热交换器62互相接近配置,第1热交换器61的流入面和第2热交换器62的流入面处于大致同一平面上。
在该第19发明中,可将第1过滤器部124a和第2过滤器部124b接近配置,并可沿着第1、第2热交换器61、62的流入面在同一平面上配置形成。因此,可将室外侧过滤器124做成一块平板或薄板状并紧凑地形成。
第20发明是,在所述第16发明中,在所述壳体11上形成有可将室外侧过滤器124取出的取出口161。
在所述第20发明中,通过壳体11的取出口161可将室外侧过滤器124向壳体11的外部取出并对室外侧过滤器124进行维修保养。
第21发明是,在所述第17发明中,对第1动作和第2动作进行切换,该第1动作是,在使室外空气依次流过第1过滤器部124a、第1热交换器61而向室内空间供给的同时,使室内空气依次流过第2热交换器62、第2过滤器部124b而向室外空间排出;该第2动作是,在使室外空气依次流过第2过滤器部124b、第2热交换器62而向室内空间供给的同时,使室内空气依次流过第1热交换器61、第1过滤器部124a而向室外空间排出。
在所述第21发明中,第1动作时的室外空气OA依次流向第1过滤器部124a、第1热交换器61,故第1动作时流通的室外空气OA中的尘埃被第1过滤器部124a捕捉。另一方面,第2动作时的室内空气RA与所述第1动作时的室外空气OA反向,即依次流向第1热交换器61、第过滤器部124a。因此,可利用室内空气RA将被第1过滤器部124a捕捉的尘埃吹开并向室外空间排出,可除去第1过滤器部124a的尘埃。
在本发明中,第2动作时的室外空气OA依次流向第2过滤器部124b、第2热交换器62,故第2动作时流通的室外空气OA中的尘埃被第2过滤器部124b捕捉。另一方面,第1动作时的室内空气RA与所述第2动作时的室外空气OA反向,即依次流向第2热交换器62、第2过滤器部124b。因此,可利用室内空气RA将被第2过滤器部124b捕捉的尘埃吹开并向室外空间排出,可除去第2过滤器部124b的尘埃。
第22发明是,在所述第17发明中,具有配置在使室内空气流入第1通道41或第2通道42的通道中的室内侧过滤器123b,并对第1动作和第2动作进行切换,第1动作是在使室外空气依次流过第1过滤器部124a、第1热交换器61而向室内空间供给的同时,使室内空气依次流过室内侧过滤器123b、第2热交换器62、第2过滤器部124b而向室外空间排出;第2动作是在使室外空间依次流过第2过滤器部124b、第2热交换器62而向室内空间供给的同时,使室内空气依次流过室内侧过滤器123b、第1热交换器61、第1过滤器部124a而向室外空间排出。
在所述第22发明中,可通过室内侧过滤器123b来抑制室内空气RA中的尘埃附着在第1热交换器61及第2热交换器62上。另外,通过反复进行第1动作及第2动作,可利用室内空气RA将附着在室外侧过滤器124上的室外空气OA中的尘埃吹开除去。
第23发明是,在所述第1或第16发明中,在所述壳体11内,形成有配置第1热交换器61的第1通道41、配置第2热交换器62的第2通道42、使室内空气流入第1通道41或第2通道42的室内空气供给通道,且具有配置在所述室内空气供给通道中的室内侧过滤器123b。
在所述第23发明中,在壳体11内形成有使室内空间和第1、第2通道41、42连通的室内空气供给通道,在该室内空气供给通道设有室内侧过滤器123b。因此,可抑制在第1动作时流入第2热交换器62的室内空气RA中的尘埃附着在第2热交换器62上。相反,可抑制在第2动作时流入第1热交换器61的室内空气RA中的尘埃附着在第1热交换器61上。
第24发明是,在所述第1或第16发明中,在所述壳体11内形成有配置第1热交换器61的第1通道41、配置第2热交换器62的第2通道42,具有与比所述壳体11内的第1通道41及第2通道42更靠近室内空间侧的空气通道连接并面向室内空间的吸引口163、和配置在所述吸引163的开口部附近的室内侧过滤器123b。
在所述第24发明中,在壳体11内形成有使室内空间与第1、第2通道41、42连通的室内空气供给通道,在该室内空气供给通道设有室内侧过滤器123b。因此,可抑制在第1动作时流入第2热交换器62的室内空气RA中的尘埃附着在第2热交换器62上。相反,可抑制在第2动作时流入第1热交换器61的室内空气OA中的尘埃附着在第1热交换器61上。
在该发明中,所述室内侧过滤器123b配置在面向室内空间配置的吸引口163的开口部附近。因此,可从室内空间容易地更换和维修所述室内侧过滤器123b。
发明效果
如上所述,采用本申请的发明,制冷剂回路60的压缩机63、膨胀机构65、用于使制冷剂循环反向反转的反转机构64与热交换器61、62一起配置在壳体11内。因此,可在充填有制冷剂的情况下出厂进行设置,故其设置作业是容易的,可减轻压力损失,提高冷凝温度和调湿装置的效率。
采用所述第6发明,由于将供气风扇25及排气风扇26配置在沿着壳体11内的风扇侧侧板13的第1空间17中,在另一方的第2空间18配置第1及第2热交换器61、62和切换机构,故装置整体可获得省空间化,可获得容易在天花板背面那样的狭小区域设置的调湿装置。
采用所述第16发明,室外侧过滤器124配置形成在热交换器61、62的室外空气OA的流入面上。因此,可扩大室外侧过滤器124中的室外空气OA的流入面积,可抑制因设置室外侧过滤器124所引起的压力损失的上升。此外,由于可分散捕捉室外空气OA的尘埃,故可抑制室外侧过滤器124堵塞时压力损失的上升。因此,可防止热交换器61、62上的尘埃附着,同时降低通气压力损失,例如可降低吸引风扇的动力负担。
在所述第17发明中,保护第1热交换器61的第1过滤器部124a和保护第2热交换器62的第2过滤器部124b双方都沿着各热交换器61、62的室外空气OA的流入面配置形成。因此,可抑制因设置各过滤器部(124a、124b)所引起的压力损失的上升。
采用所述第18发明,第1过滤器部124a和第2过滤器部124b一体构成。因此可紧凑地设置室外侧过滤器124。另外,例如在将室外侧过滤器124从壳体11外部上卸下进行维修保养时,只需一次即可取出,故其作业性提高。
采用所述第19发明,第1过滤器部124a和第2过滤器部124b可接近配置,并形成为一块平板或薄板状。因此,可更紧凑地设计室外侧过滤器124。另外,可提高室外侧过滤器124的设置性。
采用所述第20发明,可通过取出161容易地将室外侧过滤器124从壳体11外部取出。因此,可提高室外侧过滤器124的维修保养性。
采用所述第21发明,在第1动作时及第2动作时,用室内空气RA将由室外侧过滤器124捕捉的尘埃吹开,并将这些尘埃与室内空气RA一起向室外空间排出。因此,通过对第1动作和第2动作交替地切换、运转,可自动地除去附着在室外侧过滤器124上的尘埃,可抑制室外侧过滤器124的尘埃堵塞。因此,可抑制室外侧过滤器124的压力损失的上升。另外可降低室外侧过滤器124的更换或维修保养的频度。
采用所述第22发明,通过对第1动作和第2动作进行交替切换运转,可利用室内空气RA将附着在室外侧过滤器124上的尘埃除去,可抑制室外侧过滤器124的尘埃堵塞。另一方面,所述室内空气RA中的尘埃被室内侧过滤器123b捕捉。因此,可抑制室内空气RA中的尘埃附着在第2热交换器61、62上。
采用所述第23发明,除了室外侧过滤器124外,通过设置室内侧过滤器123b,可抑制室内空气RA中的尘埃附着在热交换器61、62上的现象。
采用所述第24发明,将室内侧过滤器123b配置在面向室内空间的吸引口163处。因此,可从室内空间容易地将室内侧过滤器123b卸下。因此,可提高室内侧过滤器123b的更换和维修保养的作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形态1的调湿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实施形态1的调湿装置的大致结构图,该图(A)是图(B)的X-X向视图,图(B)是调湿装置的俯视图,图(C)是图(B)的Y-Y向视图。
图3是实施形态1的制冷剂回路的配管系统图,图(A)表示第1制冷循环动作中的状态,图(B)表示第2制冷循环动作中的状态。
图4是表示除湿运转的第1动作中空气流向的调湿装置的大致结构图,图(A)是图(B)的X-X向视图,图(B)是调湿装置的俯视图,图(C)是图(B)的Y-Y向视图。
图5是表示除湿运转的第2动作中空气流向的调湿装置的大致结构图,图(A)是图(B)X-X向视图,图(B)是调湿装置的俯视图,图(C)是图(B)的Y-Y向视图。
图6是表示加湿运转的第1动作中空气流向的调湿装置的大致结构图,图(A)是图(B)X-X向视图,图(B)是调湿装置的俯视图,图(C)是图(B)的Y-Y向视图。
图7是表示加湿运转的第2动作的空气流向的调湿装置的大致结构图,图(A)是图(B)X-X向视图,图(B)是调湿装置的俯视图,图(C)是图(B)的Y-Y向视图。
图8是实施形态1的变形例的调湿装置的大致结构图,图(A)是图(B)X-X向视图,图(B)是调湿装置的俯视图,图(C)是图(B)的Y-Y向视图。
图9是实施形态2的调湿装置的大致结构图,图(A)是图(B)X-X向视图,图(B)是调湿装置的俯视图,图(C)是图(B)的Y-Y向视图。
图10是实施形态3的调湿装置的大致结构图,图(A)是图(B)X-X向视图,图(B)是调湿装置的俯视图,图(C)是图(B)的Y-Y向视图。
图11是实施形态4的调湿装置的大致结构图,图(A)是图(B)X-X向视图,图(B)是调湿装置的俯视图,图(C)是图(B)的Y-Y向视图。
图12是实施形态5的调湿装置的大致结构图,图(A)是图(B)X-X向视图,图(B)是调湿装置的俯视图,图(C)是图(B)的Y-Y向视图。
图13是实施形态6的调湿装置的大致结构图,图(A)是调湿装置的俯视图,图(B)是从左侧看到调湿装置内部的视图,图(C)是从右侧看到调湿装置内部的视图,图(D)是图(A)的D-D剖视图。
图14是表示第1动作时空气流向的调湿装置的大致结构图,图(A)是调湿装置的俯视图,图(B)是从左侧看到调湿装置内部的视图,图(C)是从右侧看到调湿装置内部的视图。
图15是表示第1动作时空气流向的调湿装置的大致结构图,图(A)是从左侧看调湿装置的剖视图,图(B)是图(A)的B-B剖视图,图(C)是图(A)的C-C剖视图。
图16是表示第2动作时空气流向的调湿装置的大致结构图,图(A)是调湿装置的俯视图,图(B)是从左侧看到调湿装置内部的视图,图(C)是从右侧看到调湿装置内部的视图。
图17是表示第2动作时空气流向的调湿装置的大致结构图,图(A)是从左侧看到调湿装置内部的视图,图(B)是图(A)在B-B剖视图,图(C)是图(A)的C-C剖视图。
图18是实施形态6的变形例1的调湿装置的大致结构图,图(A)是调湿装置的俯视图,图(B)是从左侧看到调湿装置内部的视图,图(C)是从右侧看到调湿装置内部的视图,图(D)是图(A)的D-D剖视图。
图19是表示实施形态6的变形例1的调湿装置上的过滤器取出动作的调湿装置的俯视图。
图20是实施形态6的变形例2的调湿装置的大致结构图。
符号说明
10调湿装置    11壳体    12第1侧板
13第2侧板(风扇侧侧板)    17第1空间    18第2空间
21外气吸入口    22内气吸入口    23排气吹出口(排气口)
24供气吹出口(供气口)    25供气风扇    26排气风扇
27吸入口    41第1热交换室(第1通道)
42第2热交换室(第2通道)    43第1流入道
44第1流出道    45第2流入道    46第2流出道
60制冷剂回路    61第1热交换器    62第2热交换器
63压缩机    64四通切换阀(反转机构)    65电动膨胀阀(膨胀机构)
123b第2预过滤器(室内侧过滤器)    124室外侧过滤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下面的实施形态本质上是较佳的例示,不是限制本发明、其应用物和用途的范围。
发明的实施形态1
下面根据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1。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施形态的调湿装置10用于对室内空气进行除湿和加湿,具有箱状的壳体11,譬如水平地配置在天花板背面。在图2中,图(B)是俯视图,图(C)是从Y方向看到的向视图,图(A)是从X方向的向视图。以下说明的“右”、“左”都是指图2中的方向。图1是从右上方看图2(B)的调湿装置10的立体图。
在所述壳体11内收纳有制冷剂回路60等。该制冷剂回路60是设有第1热交换器61、第2热交换器62、压缩机63、作为反转机构的四通切换阀64及作为膨胀机构的电动膨胀阀65的闭合回路,并充填有制冷剂。在制冷剂回路60中,通过可反转地使充填的制冷剂循环来进行蒸气压缩式的制冷循环。制冷剂回路60的详细结构在后面叙述。
如图2所示,所述壳体11俯视看为大致正方形的扁平箱型。该壳体11左侧的侧板由第1侧板12构成,右侧的侧板由作为风扇侧侧板的第2侧板13构成,正面侧的侧板由第3侧板14构成,背面侧的侧板由第4侧板15构成。图1中,省略了第2侧板13、第4侧板15及顶板。
在所述壳体11左侧的第1侧板12上,靠近背面侧的第4侧板15而在上侧形成有外气吸入口21,且靠近正面侧的第3侧板14而在上侧形成有内气吸入口22。另一方面,在壳体11右侧的第2侧板13上,靠近第4侧板15形成有排气吹出口23,靠近第3侧板14形成有供气吹出口24。
如图1双点划线所示,所述壳体11的第1侧板12的外气吸入口21处连接有室外空气吸入管道71,在内气吸入口22处连接有室内空气吸入管道72。另一方面,在壳体11的第2侧板13的排气吹出口23上连接有排气吹出管道73,在供气吹出口24上连接有供气吹出管道74。这样,室内及室外与壳体11内连通。
如图2所示,在所述壳体11的内部立设有比左右方向中心部更靠近第2侧板13的第1隔板31。壳体11的内部空间16被该第1隔板31左右分隔。并且,第1隔板31的右侧为第1空间17,第1隔板31的左侧为第2空间18。
在所述壳体11的第1空间17内部,靠近第3侧板14立设有第7隔板37。由该第7隔板37将第1空间17一分为二。在该分割的第1空间17中,在第3侧板14侧收纳供气风扇25,在第4侧板15侧收纳排气风扇26。该供气风扇25和排气风扇26由从风扇壳体的侧方吸气后向前方吹出的多翼风扇构成。
在所述第1空间17的第4侧板15侧,制冷剂回路60的压缩机63被夹在所述供气风扇25和排气风扇26之间。另外,如图1所示,制冷剂回路60的电动膨胀阀65和四通切换阀64也配置在第1空间17的第4侧板15侧。此外,所述排气风扇26与排气吹出口23连接。所述供气风扇25与供气吹出口24连接。
在所述壳体11的第2空间18设有第2隔板32、第3隔板33和第6隔板36。第2隔板32竖立在第3侧板14附近,第3隔板33竖立在第4侧板15附近。第2空间18被第2隔板32及第3隔板33从正面侧向背面侧分隔成3个空间。第6隔板36设在被第2隔板32和第3隔板33夹着的空间中,该第6隔板36立设在第2空间18的左右宽度方向中央。
被第2隔板32和第3隔板33夹着的空间被第6隔板36分隔成左右。其中,右侧的空间构成第1热交换室41,在其内部配置第1热交换器61。而左侧的空间构成第2热交换室42,在其内部配置第2热交换器62。
在所述第1隔板31的长度方向中央部上侧设有使第1热交换室41和第1空间17连通的配管用开口31a。此外,在第6隔板36的长度方向中央部上侧也设有配管用开口36a。
各热交换器61、62整体形成厚壁平板状。并且,第1热交换器61沿水平方向横穿第1热交换室41。第2热交换器62沿水平方向横穿第2热交换室42。第1、第2热交换器61、62的详细结构如后所述。
在所述第2空间18的夹在第3隔板33和壳体11的第4侧板15之间的空间设有第5隔板35。第5隔板35横穿该空间的高度方向中央部,并上下分隔该空间(参照图2(A))。第5隔板35的上侧空间构成第1流入道43,其下侧空间构成第1流出道44。另外,第1流入道43与外气吸入口21连通,第1流出道44通过第1隔板31的第2风扇侧连通口76及排气风扇26而与排气吹出口23连通。
另一方面,在所述第2空间18的夹在第2隔板32和壳体11的第3侧板14之间的空间设有第4隔板34。第4隔板34横穿该空间的高度方向中央部,并上下分隔该空间(参照图2(C))。并且,第4隔板34的上侧空间构成第2流入道245,其下侧空间构成第2流出道46。另外,第2流入道45与内气吸入口22连通,第2流出道46通过第1隔板31的第1风扇侧连通口75及供气风扇25而与供气吹出口24连通。
在所述第3隔板33上形成有4个开口51、52、53、54(参照图2(A))。形成在第3隔板33右上部的第1开口51使第1热交换室41中的第1热交换器61的上侧与第1流入道43连通。形成在第3隔板33左上部的第2开口52使第2热交换室42中的第2热交换器62的上侧与第1流入道43连通。形成在第3隔板33的右下部的第3开口53使第1热交换室41中的第1热交换器61的下侧与第1流出道44连通。形成在第3隔板的左下部的第4开口54使第2热交换室42中的第2热交换器62的下侧与第1流出道44连通。
在第2隔板32上形成有4个开口55、56、57、58(参照图2(C))。形成在第2隔板32右上部的第5开口55使第1热交换室41中的第1热交换器61的上侧与第2流入道45连通。形成在第2隔板32的左上部的第6开口56使第2热交换室42中的第2热交换器62的上侧与第2流入道45连通。形成在第2隔板32右下部的第7开口57使第1热交换室41中的第1热交换器61的下侧与第2流出道46连通。形成在第2隔板32的左下部的第8开口58使第2热交换室42中的第2热交换器62的下侧与第2流出道46连通。
在所述第3隔板33的各开口51、52、53、54及第2隔板32的各开口55、56、57、58,分别设有未图示的、作为开闭自如的切换机构的风门。并且,这些各开口51……、55……通过对风门进行开闭而被切换成开口状态和封闭状态。由此,可根据所述制冷剂回路60中的制冷剂循环方向而对壳体11内的空气流动的流通路径进行切换。
现参照图1及图3说明所述制冷剂回路60。
所述压缩机63的排出侧与四通切换阀64的第1端口连接,其吸入侧通过所述第1隔板31的配管用闭口31a而与四通切换阀64的第2端口连接。第1热交换器61的一端通过配管用开口31a而与四通切换阀64的第3端口连接。第1热交换器61的另一端通过配管用开口31a而与电动膨胀阀65连接,再通过配管用开口31a并通过第6隔板36的配管用开口36a而与第2热交换器62的一端连接。第2热交换器62的另一端通过配管用开口31a、36a而与四通切换阀64的第4端口连接。
所述压缩机63构成所谓的全密封型。通过反相器将电力供给该压缩机63的电动机(未图示)。
所述第1及第2热交换器61、62都具有传热管和多个翅片,由所谓的十字翅片型的翅片管式热交换器构成。另外,在第1及第2热交换器61、62的大致整个外表面上放置例如沸石等吸附剂。
所述四通切换阀64可自由切换成第1端口与第3端口连通且第2端口与第4端口连通的第1状态(图3(A)所示的状态)、以及第1端口与第4端口连通且第2端口与第3端口连通的第2状态(图3(B)所示的状态)。并且,制冷剂回路60通过切换该四通切换阀64而使制冷剂循环方向反转,并可在第1制冷循环动作与第2制冷循环动作间进行切换,在第1制冷循环动作中,第1热交换器61发挥冷凝器功能而第2热交换器62发挥蒸发器功能,在第2制冷循环动作中第1热交换器61发挥蒸发器功能而第2热交换器62发挥冷凝器功能。
-调湿装置的调湿动作-
现说明所述调湿装置10的调湿动作。在该调湿装置10中,可在除湿运转和加湿运转之间进行切换。另外,在所述调湿装置10中,在除湿运转中或加湿运转中,以较短的时间间隔(例如3分钟)交替地反复进行第1动作和第2动作。
(除湿运转)
在除湿运转时,在调湿装置10中,供气风扇25和排气风扇26进行运转。调湿装置10将室外空气OA作为第1空气取入并供给到室内,将室内空气RA作为第2空气取入后向室外排出。
首先,参照图3及图4说明除湿运转时的第1动作。该第1动作中,在第1热交换器61上进行吸附剂的再生,在第2热交换器62上进行第1空气、即室外空气OA的除湿。
在第1动作时,在制冷剂回路60中,四通切换阀64被切换成图3A所示的第1状态。在该状态下,当压缩机63运转时,制冷剂在制冷剂回路60中循环,进行第1热交换器61成为冷凝器、第2热交换器62成为蒸发器的第1制冷循环动作。
具体来说,从压缩机63排出的制冷剂在第1热交换器61上散热后冷凝,然后被送往电动膨胀阀65减压。减压后的制冷剂在第2热交换器62吸热后蒸发,然后被吸入压缩机63而被压缩。并且,压缩后的制冷剂再次从压缩机63排出。
另外,在第1动作时,第2开口52、第3开口53、和第8开口58成为开口状态,第1开口51、第4开口54、第6开口56和第7开口57为封闭状态。且如图4所示,作为第2空气的室内空气RA被供给到第1热交换器61,作为第1空气的室外空气OA被供给到第2热交换器62。
具体来说,从内气吸入口22流入的第2空气从第2流入道45通过第5开口55被送入第1热交换室41。在第1热交换室41中,第2空气从上向下通过第1热交换器61。在第1热交换器61上,支承在外表面上的吸附剂被制冷剂加热,水分从该吸附剂脱离。脱离吸附剂后的水分被加入到通过第1热交换器61的第2空气中。在第1热交换器61中被加入水分的第2空气从第1热交换室41通过第3开口53而向第1流出道44流出。然后,第2空气被吸入排气风扇26,作为排出空气EA而从排气吹出口23向室外排出。
另一方面,从外气吸入口21流入的第1空气从第1流入道43通过第2开口52被送入第2热交换室42。在第2热交换室42中,第1空气从上向下通过热交换器62。在第2热交换器62中,第1空气中的水分被支承在表面的吸附剂吸附。此时生成的吸附热量由制冷剂吸取。在第2热交换器62上除湿后的第1空气从第2热交换室42通过第8开口58向第2流出道46流出。然后,第1空气被吸入供气风扇25,作为供给空气(SA)而从供气吹出口24向室内供给。
下面,参照图3及图5说明除湿运转时的第2动作。在该第2动作中,在第2热交换器62中进行吸附剂的再生,在第1热交换器61中进行第1空气即室外空气OA的除湿。
在第2动作时,在制冷剂回路60中,四通切换阀64被切换成图3(B)所示的第2状态。在该状态下,若压缩机63运转,制冷剂就在制冷剂回路60中循环,进行第1热交换器61成为蒸发器、第2热交换器62成为冷凝器的第2制冷循环动作。
具体来说,从压缩机63排出的制冷剂在第2热交换器62中散热后冷凝,然后被送往电动膨胀阀65减压,减压后的制冷剂在第1热交换器61吸热后蒸发,然后被吸入压缩机63压缩。压缩后的制冷剂再从压缩机63排出。
在第2动作时,第1开口51、第4开口54、第6开口56和第7开口57成为开口状态,第2开口52、第3开口53、第5开口55和第8开口58成为封闭状态。且如图5所示,作为第1空气的室外空气OA被供给到第1热交换器61,作为第2空气的室内空气RA被供给到第2热交换器62。
具体来说,从内气吸入口22流入的第2空气从第2流入道45通过第6开口56被送入第2热交换室42。第2热交换室42中,第2空气从上向下通过第2热交换器62。第2热交换器62中,支承在外表面上的吸附剂被制冷剂加热,水分从该吸附剂脱离。脱离吸附剂后的水分被加入到通过第2热交换器62的第2空气中。在第2热交换器62中被加入水分的第2空气从第2热交换室42通过第4开口54向第1流出道44流出。然后,第2空气被吸入排气风扇26,作为排气空气EA从排气吹出口23向室外排出。
另一方面,从外气吸入口21流入的第1空气从第1流入道43通过第1开口51被送入第1热交换室41。在第1热交换室41中,第1空气从上向下通过第1热交换器61。在第1热交换器61中,第1空气中的水分被支承在其表面的吸附剂吸附。此时生成的吸附热量由制冷剂吸热。在第1热交换器61中被除湿后的第1空气从第1热交换室41被吸入供气风扇25,作为供给空气(SA)从供气吹出口24向室内供给。
(加湿运转)
在加湿运转时,在调湿装置10中,供气风扇25及排气风扇26进行运转。并且,调湿装置10将室内空气RA取入为第1空气并向室外排出,将室外空气OA取入为第2空气向室内供给。
首先,参照图3及图6说明加湿运转时的第1动作。在该第1动作中,在第1热交换器61中进行第2空气即室外空气OA的加湿,在第2热交换器62中从第1空气即室内空气RA回收水分。
在第1动作时,在制冷剂回路60中,四通切换阀64被切换成图3(A)所示的第1状态。在该状态下,若压缩机63运转,制冷剂就在制冷剂回路60中循环,进行第1热交换器61成为冷凝器、第2热交换器62成为蒸发器的第1制冷循环动作。
在第1动作时,第1开口51、第4开口54、第6开口56和第7开口57成为开口状态,第2开口52、第3开口53、第5开口55和第8开口58成为封闭状态。如图6所示,作为第2空气的室外空气OA供给到第1热交换器61,作为第1空气的室内空气RA供给到第2热交换器62。
具体来说,从内气吸入口22流入的第1空气从第2流入道45通过第6开口56被送入第2热交换室42。在第2热交换室42中,第1空气从上向下通过第2热交换器62。在第2热交换器62中,支承在其表面的吸附剂吸附第1空气中的水分。此时生成的吸附热量由制冷剂吸热。然后,被吸收了水分的第1空气依次通过第4开口54、第1流出道44、排气风扇26,并作为排气空气EA从排气吹出口23向室外排出。
另一方面,从外气吸入口21流入的第2空气从第1流入道43通过第1开口51后被送入第1热交换室41。在第1热交换室41中,第2空气从上向下通过第1热交换器61。在第1热交换器61中,支承在外表面的吸附剂被制冷剂加热,水分从该吸附剂脱离。脱离吸附剂的水分被加入通过第1热交换器61的第2空气中。然后,被加湿的第2空气依次通过第7开口57、第2流出道46、供气风扇25,作为供给空气(SA)从供气吹出口24向室内供给。
接着,参照图3及图7说明加湿运转时的第2动作。在该第2动作中,在第2热交换器62中进行第2空气室外机空气OA的加湿,在第1热交换器61中从第1空气即室内空气RA回收水分。
在第2动作时,在制冷剂回路60中,四通切换阀64被切换成图3(B)所示的第2状态。在该状态下,若压缩机63运转,制冷剂就在制冷剂回路60中循环,进行第1热交换器61成为蒸发器、第2热交换器62成为冷凝器的第2制冷循环动作。
在第2动作时,第2开口52、第3开口53、第5开口55和第8开口58成为开口状态,第1开口51、第4开口54、第6开口56和第7开口57成为封闭状态。如图7所示,作为第1空气的室内空气RA供给到第1热交换器61,作为第2空气的室外空气OA供给到第2热交换器62。
具体来说,从内气吸入口22流入的第1空气从第2流入道45通过第5开口55而被送入第1热交换室41。在第1热交换室41中,第1空气从上向下通过第1热交换器61。在第1热交换器61中,支承在其表面的吸附剂吸附第1空气中的水分。此时生成的吸附热量由制冷剂吸热。然后,被吸收了水分的第1空气依次通过第3开口53、第1流出道44、排气风扇26,作为排出空气EA从排气吹出口23向室外排出。
另一方面,从外气吸入口21流入的第2空气从第1流入道43通过第2开口52被送入第2热交换室42。在第2热交换室42中,第2空气从上向下通过第2热交换器62。在第2热交换器62中,支承在外表面的吸附剂被制冷剂加热,水分从该吸附剂脱离。脱离吸附剂的水分加入通过第2热交换器62的第2空气中。然后,加湿后的第2空气依次通过第8开口58、第2流出道46、供气风扇25,作为供给空气(SA)从供气吹出口24向室内供给。
-实施形态1的效果-
在本实施形态中,将制冷剂回路60的压缩机63、电动膨胀阀65、使制冷剂循环方向反转用的四通切换阀64与热交换器61、62一起设置在壳体11内。因此,可在充填有制冷剂的状态下出厂后设置,故设置作业容易,另外,可减轻压力损失,提高冷凝温度,提高调湿装置的效率。
在本实施形态中,在壳体11内形成第1空间17和第2空间18,在沿着风扇侧侧板即第2侧板13的第2空间18配置供气风扇25及排气风扇26,而在第1空间17配置第1及第2热交换器61、62和切换机构。因此,可将壳体11内的设备的配置最佳化,将壳体11小型化,在天花板背面那样的狭小的区域也容易设置调湿装置10。
在本实施形态中,将所述制冷剂回路60的压缩机63配置在壳体11的第1空间17的供气风扇25和排气风扇26之间。因此,可有效利用供气风扇25和排气风扇26之间的空余的空间,可获得调湿装置的更紧凑化。
在本实施形态中,由于大致水平放置地配置所述两个热交换器61、62,故可获得厚度小的调湿装置。
在本实施形态中,除了压缩机63外,由于将制冷剂回路60的电动膨胀阀65和四通切换阀64也集中配置在第1空间17内,故装置整体可进一步获得省空间化。
在本实施形态中,沿着壳体11的顶板配置与所述第1及第2热交换器61、62连接的制冷剂回路60的配管。因此,装配调湿装置10时,可从壳体11的上侧设置制冷剂回路60,更可从壳体11的上侧容易对制冷剂回路60进行维修保养作业。
-实施形态1的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形态的调湿装置10中,通过第7隔板37将壳体11的第1空间17内部一分为二,但也可如图8所示,设置第8隔板38以将壳体11从空气通道隔离。在该场合,压缩机63与空气通道隔断,供给到室内的空气不会受到压缩机63自身放射热量的不良影响。此外,第1热交换室41和第1空间17之间难以产生差压,空气不会从第1热交换室41通过配管用开口31a流向第1空间17侧。
另外,虽未图示,但也可不设置第7隔板37,而仅利用所述第8隔板将壳体11的第1空间17内部分割。在该场合,由于室内空气吸收压缩机63自身的放射热量,故在注重制暖的场合成为有益的结构。
发明的实施形态2
图9表示本发明的实施形态2,外气吸入口21、内气吸入口22、排气吹出口23、供气吹出口24的配置位置不同于上述实施形态1。在下面的各实施形态中,对于与图1~图7相同的部分,标上相同的符号,省略其详细的说明,另外,由于调湿装置10的调湿动作与上述实施形态1完全相同,故省略。
具体地说,在所述壳体11背面侧的第4侧板15上,靠近第1侧板12而在上侧形成外气传热口21,并靠近第2侧板13形成有排气吹出口23。另一方面,在壳体11正面侧的第3侧板14上,靠近第2侧板13形成有供气吹出口24,靠近第1侧板12而在上侧形成有内气吸入口22。
如图9双点划线所示,室外空气吸入管道71与所述壳体11中的第4侧板15的外气吸入口21连接,排气吹出管道73与排气吹出口23连接,另一方面,室内空气吸入管道72与壳体11中的第3侧板14的内气吸入口22连接,供气吹出管道74与供气吹出口24连接。
由此,室外侧的管道71、73并排设在壳体11的第4侧板15上,室内侧的管道72、73并排设在壳体11的第3侧板14上,故可将各管道71、72……朝向室内或室外地配置成直线状。
发明的实施形态3
图10表示本发明的实施形态3,供气风扇25及排气风扇26的安置方法等不同于上述实施形态1。
所述供气风扇25和排气风扇26的叶轮轴心向着所述壳体11的厚度方向(图10的上侧)。
另外,所述壳体11的第1流入道43和第1流出道44的位置关系上下颠倒,且第2流入道45和第2流出道46的位置关系上下颠倒。随之而来的是所述第3隔板33的4个开口51、52、53、54及第2隔板32的4个开口55、56、57、58也是上下颠倒。
通过如此配置,可抑制壳体11的厚度,调湿装置10整体可获得紧凑化。
另外,排气风扇26的吸入口28配置成对着与第1流出道44连通的第1隔板31的第2风扇侧连通口76侧,且供气风扇25的吸入口27配置成对着与第2流出道46连通的第1隔板31的第1风扇侧连通口75侧。由此,可将第1流出道44的空气从排气风扇26的吸入口28顺利地吸入,并可将第2流出道46的空气从供气风扇25的吸入口27顺利地吸入。
发明的实施形态4
图11表示本发明的实施形态4,第2空间18侧的设备配置不同于所述实施形态3。
具体地说,在所述第2空间18,收纳所述第1热交换器61的第1热交换室41和收纳第2热交换器62的第2热交换室42沿所述风扇侧侧板13的长度方向并排邻接形成。即,在第2空间18的左侧配置第1热交换室41,右侧配置第2热交换室42。
并且,在所述第2空间18中,在所述两个热交换室41、42的连续的侧面的一方与所述第1侧板12之间,设有沿第1侧板12延伸且在壳体11的厚度方向重叠配置的空气的第1流入道43及第2流入道45。同时在第2隔板32上形成有4个开口51、52、55、56。
在所述第2空间18中,在所述两个热交换室41、42的连续的侧面的另一方与所述风扇侧侧板13之间,设有沿风扇侧侧板13延伸且在壳体11的厚度方向重叠配置的空气的第1流出道44及第2流出道46,同时在第3隔板33上形成有4个开口53、54、57、58。
所述第1流出道44通过第2风扇侧连通口76与第1空间17连通,所述第2流出道46通过第1风扇侧连通口75与第1空间17连通。
-调湿装置的调湿动作-
仅就除湿运转的第1动作说明本实施形态的调湿动作。至于其他动作,只须与上述实施形态1相同地切换四通切换阀64和风门即可,故省略说明。
在第1动作时,在制冷剂回路60中,四通切换阀64被切换成如图3(A)所示的状态。在该状态下,若压缩机63运转,制冷剂就在制冷剂回路60中循环,进行第1热交换器61成为冷凝器、第2热交换器62成为蒸发器的第1制冷循环动作。
具体地说,从压缩机63排出的制冷剂在第1热交换器61中散热而冷凝,然后被送到电动膨胀阀65减压。减压后的制冷剂在第2热交换器62吸热蒸发,然后被吸入压缩机63压缩。压缩后的制冷剂再次从压缩机63排出。
另外,如图11所示,在第1动作时,第开口52、第3开口53、第5开口55和第8开口58成为开口状态,第1开口51、第4开口54、第6开口56和第7开口57成为封闭状态。并且,作为第2空气的室内空气RA被供给到第1热交换器61,作为第1空气的室外空气OA被供给到第2热交换器62。
具体地说,从内气吸入口22流入的第2空气从第2流入道45通过第5开口55被送入第1热交换室41。在第1热交换室41中,支承在外表面的吸附剂被制冷剂加热,水分从该吸附剂脱离。脱离吸附剂后的水分加入通过第1热交换器61的第2空气。在第1热交换器61中加入水分后的第2空气从第1热交换室41通过第3开口53向第1流出道44流出。然后,第2空气通过第2风扇侧连通口76被吸入排气风扇26,从排气吹出口23作为排出空气EA向室外排出。
另一方面,从外气吸入口21流入的第1空气从第1流入道43通过第2开口52被送入第2热交换室42。在第2热交换室42中,第1空气从上向下通过第2热交换器62。在第2热交换器62中,支承在其表面的吸附剂吸附第1空气中的水分。此时生成的吸附热量由制冷剂吸热。在第2热交换器62中除湿后的第1空气从第2热交换室42通过第8开口58向第2流出道46流出。然后,第1空气通过第1风扇侧连通口75被吸入供气风扇25,并作为供气空气SA从供气吹出口24被供给到室内。
-实施形态4的效果-
采用本实施形态的调湿装置10,由于沿着在风扇侧侧板13的长度方向并排的第1热交换室41及第2热交换室42的连续的侧面的一方设置第1流入道43和第2流入道45,沿着另一方设置第1流出道44和第2流出道46,故调湿装置(壳体11)成为在与风扇侧侧板13正交的方向为较长的形状。
另外,可在调湿装置10的长度方向配置所述管道71、72……,可减小风扇侧侧板13的长度方向的调湿装置10的设置空间,并且,例如可将与所述风扇侧侧板13正交的第4侧板15设在壁际。
发明的实施形态5
图12表示本发明的实施形态5,第1及第2热交换器61、62的安置方法不同于实施形态1。
即,所述第1及第热交换器61、62纵向配置,以使空气向与所述壳体11的厚度方向垂直的方向通过。
在所述第2空间,收纳所述第1热交换器61的第1热交换室41和收纳第2热交换器62的第2热交换室42沿所述风扇侧侧板13的长度方向并排地邻接形成。即,在第2空间18的右侧配置第1热交换室41,左侧配置第2热交换室42。
并且,在所述两个热交换室41、42的连续的侧面的一方与所述第1侧板12之间设有沿第1侧板12延伸且在壳体11的厚度方向重叠配置的空气的第1流入道43及第2流入道45。同时,在第2隔板32上形成有4个开口51、52、55、56。
另外,在所述两个热交换室41、42的连续的侧面的另一方与所述风扇侧侧板13之间,设有沿风扇侧侧板13延伸且在壳体11的厚度方向重叠配置的空气的第1流出道44及第2流出道46。同时,在第3隔板33上形成有4个开口53、54、57、58。
所述第1流出道44通过第2风扇侧连通口76与第1空间17连通,所述第2流出道46通过第1风扇侧连通口75与第1空间17连通。
-调湿装置的调湿动作-
仅就除湿运转的第1动作说明本实施形态的调湿动作。至于其他的动作,只要与所述实施形态1相同地切换四通切换阀64和风门即可,故省略说明。
在第1动作时,在制冷剂回路60中,四通切换阀64被切换成图3(A)所示的状态。在该场合,若压缩机63运转,制冷剂就在制冷剂回路60中循环,进行第1热交换器61成为冷凝器、第2热交换器62成为蒸发器的第1制冷循环动作。
具体地说,从压缩机63排出的制冷剂在第1热交换器61中散热而冷凝,然后被送入电动膨胀阀65减压。减压后的制冷剂在第2热交换器62中吸热后蒸发,然后被送入压缩机63压缩。压缩后的制冷剂再从压缩机63排出。
在第1动作时,第2开口52、第3开口53、第5开口55和第8开口58成为开口状态,第1开口51、第4开口54、第6开口56和第7开口57成为封闭状态。且如图12所示,作为第2空气的室内空气RA被供给到第1热交换器61,作为第1空气的室外空气OA被供给到第2热交换器62。
具体地说,从内气吸入口22流入的第2空气从第2流入道45通过第5开口55被送入第1热交换室41。在第1热交换室41中,第2空气从第2隔板32侧向第3隔板33侧通过第1热交换器61。在第1热交换器61中,支承在外表面的吸附剂被制冷剂加热,水分脱离该吸附剂。从吸附剂脱离的水分加入通过第1热交换器61的第2空气。在第1热交换器61中加入水分后的第2空气从第2热交换室41通过第3开口53向第1流出道44流出。然后,第2空气通过第2风扇侧连通口76被吸入排气风扇26,从排气吹出口23作为排出空气EA向室外排出。
另一方面,从外气吸入口21流入的第1空气从第1流入道43通过第2开口52被送入第2热交换室42。在第2热交换室42中,第1空气从第2隔板32侧向第3隔板33侧通过第2热交换器62。在第2热交换器62中,支承在其表面的吸附剂吸附第1空气中的水分。此时生成的吸附热量由制冷剂吸热。在第2热交换器62中除湿后的第1空气从第2热交换室42通过第8开口58向第2流出道46流出。然后,第1空气通过第1风扇侧连通口75被吸入供气风扇25,从供气吹出口24作为供给空气SA向室内供给。
采用本实施形态的调湿装置10,可减小图12的进深方向的宽度。
发明的实施形态6
现参照图13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6。在本实施形态中,关于“上”、“下”、“左”、“右”、“前”、“后”、“跟前”、“里侧”,除非有特别说明,都是指从正面侧看调湿装置10。调湿装置10的正面是图13(A)中下侧的侧面。
本实施形态的调湿装置10具有稍扁平的矩形箱状的壳体11。在壳体11的内部形成有使室内空气与室外空间连通的空气通道。
另外,在壳体11的内部收纳有制冷剂回路60。该制冷剂回路60连接着第1热交换器61和第2热交换器62,与上述实施形态1的结构相同。第1热交换器61及第2热交换器62的结构也与上述实施形态1的结构相同。这里,省略对于制冷剂回路60、第1热交换器61及第2热交换器62的结构说明。
在壳体11的最里侧形成有后面板110a,在最跟前侧形成有前面板110b。在壳体11上的左侧形成有第1侧板111,右侧形成有第2侧板112。在壳体11的上侧形成有顶板110c,下侧形成有底板110d。
在后面板110的左侧附近形成有将来自室外空间的室外空气OA取入的第1吸入口115,在后面板110a的右侧附近形成有将来自室内空间的室内空气RA取入的第2吸入口116。另一方面,在前面板110b的左侧附近形成将调湿空气SA供给到室内空间的供气口117,在前面板110b的右侧附近形成有将排出空气OA排出到室外空间的排气口118。
壳体11的内部,在前后方向大致分隔成3个空间。在该3个空间中,靠近壳体11前面板110b形成的空间左右分隔成两个空间。并且,在该两个空间中,左侧的空间构成供气侧通道131,右侧的空间构成排气侧通道132。
供气侧通道131通过供气口117与室内空间连通。该供气侧通道131上设有供气风扇25。另一方面,排气侧通道132通过排气口118与室外空间连通。该排气侧通道132上设有排气风扇26。在排气侧通道132的左侧附近配置有上述压缩机63。
靠近壳体11后面板110a形成的空间通过吸入侧隔板119而被分隔成左右两个空间。在该两个空间中,左侧的空间构成第1吸入通道133,右侧的空间构成作为室内空气供给通道的第2吸入通道134。并且,所述第1吸入通道133通过第1吸入口115与室外空间连通,而所述第2吸入通道134通过第2吸入口116与室内空间连通。
在靠近壳体11后面板110形成的空间中配置有贯通所述吸入侧隔板119并横跨所述第1吸入通道133和所述第2吸入通道134的吸入侧过滤器123。该吸入侧过滤器123一体地包括位于第1吸入通道133的第1预过滤器123a和位于第2吸入通道134的第2预过滤器123b。并且,所述第1预过滤器123a捕捉从第1吸入口115吸入的室外空气OA中的尘埃,而所述第2预过滤器123b捕捉从第2吸入口116吸入的室内空气RA中的尘埃。第2预过滤器123b构成室内侧过滤器。
形成于壳体1的前后方向中央的空间被位于左侧附近的第1隔板113及位于右侧附近的第2隔板114被分隔成左右3个空间。并且,第1隔板113和第2隔板114之间的空间被中央隔板120分隔成为第1通道的第1热交换室41和成为第2通道的第2热交换室42。
第1热交换室41形成在中央隔板120的后侧,配置有所述第1热交换器61。第1热交换器61如图13(D)所示,配置在第1热交换室41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并将第1热交换室41分隔成上部的空间和下部的空间。第1热交换器61形成为扁平的矩形箱状,第1热交换室41中的上面及下面的面积大于其他面的面积。此外,在第1热交换器61形成流通空间,利用被处理空气上下方向流通而对该被处理空气进行调湿。在第1热交换器61的上面形成有供室外空气OA流入的流入面。
在第1热交换器61的上面,沿室外空气OA的流入面配置形成有第1过滤器124a。第1过滤器124a构成第1过滤器部,覆盖第1热交换器61的整个上面。并且,第1过滤器124a捕捉向第1热交换器61流入的室外空气OA中的尘埃。
第2热交换室42形成在中央隔板120的前侧,配置有所述第2热交换器62。第2热交换器62与第1热交换器61相同,配置在第2热交换室42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并且,将第2热交换室42分隔成上部空间和下部空间。第2热交换器62与所述第1热交换器61相同,形成有流通空间,利用被处理空气上下方向流通而对该被处理空气进行调湿。在第2热交换器62的上面形成有使室外空气OA流通的流入面。
在第2热交换器62的上面,沿室外空气OA的流入面配置形成有第2过滤器124b。第2过滤器124b覆盖第2热交换器62的整个上面,构成第2过滤器部。并且,第2过滤器124b捕捉向第2热交换器62流入的室外空气中的尘埃。
第1侧板111和第1隔板113之间的空间被上下分隔。并且该空间的上侧空间构成左侧上部通道143,下侧的空间构成左侧下部通道144。左侧上部通道143与所述第1吸入通道133连通,且与所述供气侧通道131隔开。左侧下部通道144与所述供气侧通道131连通,且与所述第1吸入通道133隔开。
第2侧板112和第2隔板114之间的空间被上下分隔。并且该空间的上侧的空间构成右侧上部通道145,下侧的空间构成右侧下部通道146。右侧上部通道145与所述排气侧通道132连通,且与所述第2吸入通道134隔开。右侧下部通道146与所述第2吸入通道134连通,且与所述排气侧通道132隔开。
另外,在第1隔板113上形成有第1左上开口151、第2左上开口152、第1左下开口153、及第2左下开口154。第1左上开口151下侧形成在第1隔板113的里侧的上部,第2左上开口152下侧形成在第1隔板113的跟前侧的上部。而第1左下开口153下侧形成在第1隔板113的里侧的下部,第2左下开口154下侧形成在第1隔板113的跟前侧的下部。
在第1至第4的开口151、152、……处分别设有开闭风门。各开口151、152……的开闭风门可分别独立地切换成打开的状态和关闭的状态。并且,当第1左上开口151处于打开状态时,左侧上部通道143和第1热交换室41的上部空间连通。另外,第2左上开口152处于打开状态时,左侧上部通道143和第2热交换室42的上部空间连通。此外,若第1左下开口153处于打开状态时,左侧下部通道144和第1热交换室41的下部空间连通。而若第2左下开口154处于打开状态时,左侧下部通道144和第2热交换室42的下部空间连通。
另一方面,在第2隔板114上形成有第1右上开口155、第2右上开口156、第1右下开口157和第2右下开口158。第1右上开口155下侧形成在第2隔板114的里侧的上部,第2右上开口156下侧形成在第2隔板114的跟前侧的上部。第1右下开口157下侧形成在第2隔板114的里侧的下部,第2右下开口158下侧形成在第2隔板114的跟前侧的下部。
在第5至第8的开口155、156……处分别设有开闭风门。各开口155、156……的开闭风门可分别独立地切换成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并且,若第1右上开口155处于打开状态时,右侧上部通道145和第1热交换室41的上部空间连通。而若第2右上开口156处于打开状态时,右侧上部通道145和第2热交换室42的上部空间连通。此外,若第1右下开口157处于打开状态时,右侧下部通道146和第1热交换室41的下部空间连通。若第2右下开口158处于打开状态时,右侧下部通道146和第2热交换室42的下部空间连通。
上述结构的调湿装置10通过在对上述的制冷剂回路60内的制冷剂循环方向进行切换的同时对从上述第1至第8开口151、152……的开闭风门的开闭状态进行切换,而交替地进行第1动作和第2动作。
具体地说,该调湿装置10可对第1动作和第2动作进行切换,第1动作是使室外空气OA依次流过第2过滤器124a、第1热交换器61而供给到室内空间,同时使室内空间RA依次流过第2热交换器62、第2过滤器124b而向室外空间排出;第2动作是使室外空气OA依次流过第2过滤器124b、第2热交换器62而供给到室内空间,同时使室内空间RA依次流过第1热交换器61、第1过滤器124a而向室外空间排出。
-运转动作-
现说明上述调湿装置10的运转动作。该调湿装置10通过切换制冷剂回路60中的制冷剂循环方向,继续一边交替切换第1动作和第2动作交替一边进行除湿运转或加湿运转。
除湿运转
在除湿运转时的第1动作中,四通切换阀64被设定成第2状态(图3(B)所示的状态)。在制冷剂回路60中,第1热交换器61发挥蒸发器的功能,第2热交换器62发挥冷凝器的功能。另一方面,在第2动作中,四通切换阀64被设定成第1状态(图3(A)所示的状态)。在制冷剂回路60中,第1热交换器61发挥冷凝器的功能,第2热交换器62发挥蒸发器的功能。
如图14所示,一旦供气风扇25及排气风扇26起动,室外空气OA就从第1吸入口115被取入到壳体11内并流入第1吸入通道133,而室内空气RA从第2吸入口116被取入到壳体11内并流入第2吸入通道134。
流入第1吸入通道133的室外空气OA通过第1预过滤器123a。这里,室外空气OA中较大的尘埃被捕捉。然后,室外空气OA流入左侧上部通道143。另一方面,流入第2吸入通道134的室内空气RA通过第2预过滤器123b。这里,室内空气RA中的尘埃被捕捉。然后,室内空气RA流入右侧下部通道146。
下面参照图14及图15说明除湿运转时的第1动作。图15(A)是从左侧看第1、第2热交换室41、42内部的剖视图,图15(B)是图15(A)的B-B剖视图,图15(C)是图15(A)的C-C剖视图。
在除湿运转的第1动作中,第1左上开口151、第1左下开口153、第2右上开口156及第2右下开口158的开闭风门成为打开状态,第2左上开口152、第2左下开口154、第1右上开口155及第1右下开口157的开闭风门成为关闭状态。
因此,流过左侧上部通道143的室外空气OA从第1左上开口151流入第1热交换室41的上部空间。该空气从第1过滤器124a的上面向下面流过。此时,空气中的尘埃被捕捉在第1过滤器124a的上面。然后,该空气通过第1热交换器61的流入空间流入第1热交换室41的下部空间。这里,空气中的水分被发挥蒸发器功能的第1热交换器61的吸附材料吸附。此时生成的吸附热量被第1热交换器61内的制冷剂吸热。
如上所述,在第2过滤器124b被除去了尘埃并在第2热交换器61中被减湿的空气从第1左下开口153向左侧下部通道144流入。并且,该空气在流过供气侧通道131后,从供气口117作为调湿空气SA被供给到室内空间。
另一方面,流过右侧下部通道146的室内空气RA从第2右下开口158流入第2热交换室42的下部空间。并且,该空气向上方向流动并流过第2热交换器62的流入空间。在发挥冷凝器功能的第2热交换器62中,吸附材料被制冷剂加热,水分脱离吸附材料。并且,在第2热交换器62中,脱离了吸附材料的水分加入空气并再生吸附材料。
通过第2热交换器62的空气从第2过滤器124b的下面向上面流过。这里,通过后述的第2动作被捕捉在第2过滤器124b的上面的尘埃被向上方流过第2过滤器124b的空气吹散,第2过滤器124b上面的尘埃被除去。该尘埃被通过第1过滤器124a的空气压送到第2热交换室42的外部。
如上所述,用于第2热交换器62的吸附材料再生、同时包含了第2过滤器124b的尘埃的空气从第2右上开口156流入右侧上部通道145。并且,该空气在流过排气侧通道132后,从排气口118作为排出空气向室外空间排出。
下面参照图16及图17说明除湿运转时的第2动作。图17(A)是从左侧看第1、第2热交换室41、42内部的剖视图,图17(B)是图17(A)的B-B剖视图,图17(C)是图17(A)的C-C剖视图。
在除湿运转的第2动作中,第2左上开口152、第2左下开口154、第1右上开口155及第1右下开口157的开闭风门成为打开状态,第1左上开口151、第1左下开口153、第2右上开口156及第2右下开口158的开闭风门成为关闭状态。
因此,流过左侧上部通道143的室外空气OA从第2左上开口152流入第2热交换室42的上部空间。该空气从第2过滤器124b的上面向下面流过。此时,空气中的尘埃被捕捉在第2过滤器124b的上面。然后,该空气通过第2热交换器62的流入空间流入第2热交换室42的下部空间。这里,空气中的水分被发挥蒸发器功能的第2热交换器62的吸附材料吸附。此时生成的吸附热量被第2热交换器62内的制冷剂吸热。
如上述那样在第2过滤器124b除去了尘埃且在第2热交换器62上减湿的空气从第2左下开口154向左侧下部通道144流入。并且该空气在流过供气侧通道131后,从供气口117作为调湿空气SA被供给到室内空间。
另一方面,流过右侧下部通道146的室内空气RA从第1右下开口157流入第1热交换室41的下部空间。并且,该空气向上方向流动并流过第1热交换器61的流入空间。在发挥冷凝器功能的第1热交换器61中,吸附材料被制冷剂加热,水分脱离吸附材料。并且,在第1热交换器61中,脱离吸附材料后的水分加入空气并再生吸附材料。
通过第1热交换器61的空气从第1过滤器124a的下面向上面流过。这里,通过上述的第1动作被捕捉在第1过滤器124a的上面的尘埃被向上方流过第1过滤器124a的空气吹散,第1过滤器124a上面的尘埃被除去。该尘埃被通过第1过滤器124a的空气压送到第1热交换室41的外部。
如上所述,用于第1热交换器61的吸附材料再生并包含了第1过滤器124a的尘埃的空气从第1右上开口155向右侧上部通道145流入。并且,该空气在流过排气侧通道132后,从排气口118作为排出空气向室外空间排出。
加湿运转
在加湿运转时的第1动作中,四通切换阀64被设定为第1状态(图3(A)所示的状态)。在制冷剂回路60中,第1热交换器61发挥冷凝器功能,第2热交换器62发挥蒸发器功能。另一方面,在第2动作中,四通切换阀64被设定为第2状态(图3(B)所示的状态)。在制冷剂回路60中,第1热交换器61发挥蒸发器功能,第2热交换器62发挥冷凝器功能。
如图14所示,当供气风扇25及排气风扇26起动时,室外空气OA从第1吸入口115被吸入到壳体11内,并流入第1吸入通道133。而室内空气RA从第2吸入口116被吸入到壳体11内,并流入第2吸入通道134。
流入第1吸入通道133的室外空气OA通过第1预过滤器123a。在此处,室外空气OA中较大的尘埃被捕捉。然后,室外空气OA流入左侧上部通道143。另一方面,流入第2吸入通道134的室内空气RA通过第2预过滤器123b。在此处,室内空气RA中的尘埃被捕捉。然后,室内空气RA流入右侧下部通道146。
下面,参照图14及图15说明加湿运转时的第1动作。在加湿运转的第1动作中,第1左上开口151、第1左下开口153、第2右上开口156及第2右下开口158的开闭风门成为打开状态,第2左上开口152、第2左下开口154、第1右上开口155及第1右下开口157的开闭风门成为关闭状态。
因此,流过左侧上部通道143的室外空气OA从第1左上开口151流入第1热交换室41的上部空间。该空气从第1过滤器124a的上面向下面流过。此时,空气中的尘埃被捕捉在第1过滤器124a的上面。然后,该空气通过第1热交换器61的流入空间,流入第1热交换室4的下部空间。在发挥冷凝器功能的第1热交换器61中,吸附材料被制冷剂加热,水分脱离吸附材料,此脱离的水分被加入空气。
如上所述,被第1过滤器124a除去了尘埃并在第1热交换器61中被加湿的空气从第1左下开口153流入左侧下部通道144。并且,该空气在流过供气侧通道131后,从供气口117作为调湿空气SA被供给到室内空间。
另一方面,流过右侧下部通道146的室内空气RA从第2右下开口158流入第2热交换室42的下部空间。并且,该空气向上方流动并流过第2热交换器62的流入空间。在此,空气中的水分被发挥蒸发器功能的第2热交换器62的吸附材料吸附。此时生成的吸附热量由第2热交换器62内的吸附材料吸热。
通过第2热交换器62的空气从第2过滤器124b的下面向上面流过。在此处,通过后述的第2动作而被捕捉在第2过滤器124b上面的尘埃被向上方流过第2过滤器124b的空气吹散,第2过滤器124b上面的尘埃被除去。并且,该尘埃被通过第2过滤器124b的空气压送到第2热交换室42的外部。
如上述那样将水分加入第2热交换器62的吸附材料并包含第2过滤器124b的尘埃的空气从第2右上开口156流入右侧上部通道145。并且,该空气在流过排气侧通道132后,从排气口118作为排出空气向室外空间排出。
接着,参照图16及图17说明加湿运转时的第2动作。在加湿运转的第2动作中,第2左上开口152、第2左下开口154、第1右上开口155及第1右下开口157的开闭风门成为打开状态,第1左上开口151、第1左下开口153、第2右上开口156及第2右下开口158的开闭风门成为关闭状态。
因此,流过左侧上部通道143的室外空气OA从第2左上开口152流入第2热交换室42的上部空间。该空气从第2过滤器124b的上面向下面流过。此时,空气中的尘埃被捕捉在第2过滤器124b的上面。然后,该空气通过第2热交换器62的流入空间并流入第2热交换室42的下部空间。在发挥冷凝器功能的第2热交换器62中,吸附材料被制冷剂加热,水分从吸附材料脱离,此脱离的水分加入空气。
如述那样用第2过滤器124b除去尘埃并在第2热交换器62加湿的空气从第2左下开口154流入左侧下部通道144。并且该空气在流过供气侧通道131后,从供气口117作为调湿空气SA被供给到室内空间。
另一方面,流过右侧下部通道146的室内空气RA从第1右下开口157流入第1热交换室41的下部空间。并且,该空气向上方流动并流过第1热交换器61的流入空间。在此处,空气中的水分被发挥蒸发器功能的第1热交换器61的吸附材料所吸附。此时生成的吸附热量被第1热交换器61内的制冷剂吸热。
通过第1热交换器61的空气从第1过滤器124a的下面向上面流过。在此处,由于上述的第1动作而被捕捉在第1过滤器124a上面的尘埃被向上方流过第1过滤器124a的空气吹散,第1过滤器124a上面的尘埃被除去。并且,该尘埃被通过第1过滤器124a的空气压送到第1热交换室41的外部。
如上述那样将水分加入第1热交换器61的吸附材料、并包含了第1过滤器124a的尘埃的空气从第1右上开口可55流入右侧上部通道145。并且,该空气在流过排气侧通道132后,作为排出空气从排气口118向室外空间排出。
-实施形态6的效果-
采用本实施形态的调湿装置10,沿着第1、第2热交换器61、62上的室外空气OA的流入面配置形成室外侧过滤器124a、124b。这里,第1、第2热交换器61、62的流入面的面积大于其他面。因此,可增大室外侧过滤器124a、124b的过滤器面积。因此,可使流过室外侧过滤器124a、124b的室外空气OA的线速度迟缓,可抑制因设置室外侧过滤器124a、124b所引起的压力损失上升。另外,室外空气OA中的尘埃不易捕捉在室外侧过滤器124a、124b的局部位置上,故可抑制室外侧过滤器124a、124b中的尘埃堵塞,可进一步抑制压力损失的上升。
另外,在本实施形态的调湿装置10中,利用第2动作时的室内空气RA将第1动作时由第1过滤器124a捕捉的室外空气OA中的尘埃吹散并向室外空间排出。相反,利用第1动作时的室内空气RA将第2动作时由第2过滤器124b捕捉的室外空气OA中的尘埃吹散并向室外空间排出。如此,通过一边切换第1动作和第2动作,一边交替地除去室外侧过滤器124a、124b捕捉的尘埃,可自动地消除室外侧过滤器124a、124b上的尘埃堵塞,可降低室外侧过滤器124a、124b的更换和维修保养的频度。
在本实施形态的调湿装置10中,除了所述室外侧过滤器124a、124b外,还设置第1预过滤器123a,由此抑制室外空气OA中较大的尘埃进入壳体11内部。因此,可进一步抑制第1、第2热交换器61、62中的尘埃堵塞。
此外,在本实施形态的调湿装置10中,通过设置第2预过滤器123b,来抑制室内空气RA中的尘埃附着在第1、第2热交换器61、62上。因此,可抑制第1、第2热交换器61、62上的尘埃附着导致的吸附和脱离性能下降。
-实施形态6的变形例1-
对于本实施形态的调湿装置10的变形例1,参照图18及图19进行说明。本变形例1的调湿装置10是在与本实施形态的调湿装置10大致相同的结构中,具有预过滤器123及配置该预过滤器123的第1、第2吸入通道133、134。另外,配置在第1热交换室41中的第1过滤器124a和配置在第2热交换室41中的第2过滤器124b成为一体,构成室外侧过滤器124。
具体地说,变形例1的调湿装置10的第1吸入口115和左侧上部通道143直接连通,而第2吸入口116和右侧下部通道146直接连通。在第1、第2热交换器61、62的上面,配置形成有将第1过滤器124a和第2过滤器124b构成为一体的室外侧过滤器124。并且,室外侧过滤器124沿着第1、第2热交换器61、62上的室外空气OA的流入面双方横跨配置形成。此外,在壳体11的后面板110a上形成有可将所述室外侧过滤器124取出的取出口161。
在该变形例1的调湿装置10中,通过沿着各热交换器61、62的流入面配置形成室外侧过滤器124,可降低流入各流入面的空气的线速度,可降低室外侧过滤器124的压力损失。另外,通过针对室外空气的流动而加大过滤器面积,可使室外空气中的尘埃分散在过滤器面上进行捕捉。因此,可抑制室外侧过滤器124的堵塞,进一步降低室外侧过滤器124的压力损失。
另外,在本变形例1中,通过将第1、第2过滤器124a、124b构成为一体,可紧凑地形成室外侧过滤器124。此外,通过在壳体11上设置取出口161,如图19所示,可容易地将室外侧过滤器124取出到壳体11的外部,或将其安装在壳体11的内部。此时,由于室外侧过滤器124构成一体,室外侧过滤器124的更换和维修保养的作业性提高。
-实施形态6的变形例2-
对于本实施形态的调湿装置10的变形例2,参照图20进行说明。本变形例2的调湿装置10是在与本实施形态的调湿装置10大致相同的结构中,捕捉室内空气RA中的尘埃的第2与过滤器123b配置在从壳体11向室内空间延伸形成的吸引管道163的开口部附近。所述吸引管道163通过构成吸引口的第2吸入口116而与右侧下部通道146连通。因此,该吸引管道163发挥将室内空气RA导入壳体11内的室内空气供给通道的作用。因此,通过在该吸引管道163上设置第2预过滤器123b,可用第2预过滤器123b捕捉室内空气RA中的尘埃,可抑制室内空气RA中的尘埃附着在第1、第2吸附热交换器3下面的现象。
另外,即使用该变形例2,也是在室外空气OA中的尘埃被第1、第2过滤器124a、124b捕捉后通过第1动作和第2动作的切换而将这些尘埃排出到室外空间。因此,可降低第1、第2过滤器124a、124b的维修保养的频度。
另一方面,在该变形例2中,将不能自动除去尘埃的第2预过滤器123b配置在面向室内空间的吸引管道163的开口部附近。因此,可从室内空间侧对所述第2预过滤器123b进行维修保养。因此,即使调湿装置10是天花板埋入型的调湿装置10,也可容易对第2预过滤器123b进行维修保养。
(其他实施形态)
也可如图10所示的上述实施形态3的调湿装置10那样,使壳体11的第1流入道43和第1流出道44上下颠倒,并使第2流入道45和第2流出道46上下颠倒,随之而使所述第3隔板33的4个开口51、52、53、54及第2隔板32的4个开口55、56、57、58也上下颠倒,并在底面板81上,在供气风扇25的下侧形成供气吹出口24,在第1流入道43的下侧形成内气吸入口22。
此时,只要将室外空气吸入管道71与壳体11中的第4侧板15的外气吸入口21连接,且将排气吹出管道73与排气吹出口23连接即可。这样,不必设置与室内连通的管道72、74,故可有进一步效利用天花板背面的空间。
另外,上述各实施形态的调湿装置10,也可不设置在天花板背面而是设置在地面。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形态中,第1、第2热交换器61、62由十字翅片式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构成,但并不限于此,也可是其他形式的热交换器,例如波纹翅片式的热交换器等。
产业上的可用性
如上所述,本发明适用于进行制冷循环、并进行吸附剂的再生和冷却的调湿装置。

Claims (24)

1.一种调湿装置,将除湿后的第1空气和加湿后的第2空气中的一方供给到室内,将另一方向室外排出,其特征在于,
具有制冷剂回路(60)、壳体(11)和切换机构,
所述制冷剂回路(60)与支承吸附剂的第1及第2热交换器(61、62)连接而进行制冷循环,并可将制冷剂循环方向反转,
所述壳体(11)内部的空气通道设有所述热交换器(61、62),
所述切换机构根据所述制冷剂回路(60)中的制冷剂循环方向对所述壳体(11)内的空气的流通路径进行切换,以使第1空气通过所述热交换器(61、62)中成为蒸发器的一方,而第2空气通过成为冷凝器的一方,
所述制冷剂回路(60)的压缩机(63)、膨胀机构(65)、使制冷剂循环方向反转用的反转机构(64)与所述热交换器(61、62)一起配置在所述壳体(11)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63)配置在所述壳体(11)内部与空气通道隔开的空间中。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63)配置在所述壳体(11)内部的空气通道内。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11)上分别设置:将与室内连通的管道(72、74)进行连接用的吹出口(24)及吸入口(22),以及将与室外连通的管道(71、73)进行连接用的吹出口(23)及吸入口(21)。
5.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11)上分别设置:使该壳体(11)内直接与室内连通的吹出口(24)及吸入口(22)、以及将与室外连通的管道(72、74)进行连接用的吹出口(23)及吸入口(21)。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设置在所述壳体(11)内的供气风扇(25)及排气风扇(26),
所述壳体(11)形成为箱状,所述壳体(11)的内部空间被划分成沿着该壳体(11)的1个侧板即风扇侧侧板(13)的第1空间(17)和剩余的第2空间(18),
在所述第1空间(17)配置供气风扇(25)及排气风扇(26),在所述第2空间(18)配置第1及第2热交换器(61、62)和切换机构。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剂回路(60)的压缩机(63)配置在壳体(11)的第1空间(17)中供气风扇(25)与排气风扇(26)之间。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及第2热交换器(61、62)配置成使空气向所述壳体(11)厚度方向通过的状态。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及第2热交换器(61、62)配置成使空气向与所述壳体(11)的厚度方向垂直的方向通过的状态。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气风扇(25)和排气风扇(26)由从风扇壳体的侧方吸气而向前方吹出的多翼风扇构成,配置成其叶轮的轴心向着所述壳体(11)的厚度方向的状态。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与所述壳体(11)的风扇侧侧板(13)正交的侧板(14、15)中的一方设有与室内连通的供气口(24)和内气吸入口(22),在另一方设有与室外连通的排气口(23)和外气吸入口(21),
在所述第2空间(18),沿与所述风扇侧侧板(13)正交的方向并排地邻接形成收纳所述第1热交换器(61)的第1热交换室(41)和收纳第2热交换器(62)的第2热交换室(42),并且设有空气的第1流入道(43)及第1流出道(44)、空气的第2流入道(45)及第2流出道(46),所述第1流入道(43)及第1流出道(44)沿着该两个热交换室(41、42)的连续的侧面中的一方延伸且在壳体(11)的厚度方向重叠配置,所述第2流入道(45)及第2流出道(46)沿着所述两个热交换室(41、42)的连续的侧面中的另一方延伸且在壳体(11)的厚度方向重叠配置,
所述各流出道(44、46)通过风扇侧连通口(75、76)而与第1空间(17)连通。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11)的风扇侧侧板(13)上设有与室内连通的供气口(24)和与室外连通的排气口(23),在对着所述风扇侧侧板(13)的侧板(12)上设有内气吸入口(22)和外气吸入口(21),
在所述第2空间(18),沿所述风扇侧侧板(13)的长度方向并排地邻接形成收纳所述第1热交换器(61)的第1热交换室(41)、和收纳第2热交换器(62)的第2热交换室(42),并且设有空气的第1流入道(43)及第2流入道(45)、空气的第1流出道(44)及第2流出道(46),所述第1流入道(43)及第2流入道(45)在该两个热交换室(41、42)的连续的侧面中的一方与对着所述风扇侧侧板(13)的侧板(12)之间沿着该侧板(12)延伸且在壳体(11)的厚度方向重叠配置,所述第1流出道(44)及第2流出道(46)在所述两个热交换室(41、42)的连续的侧面中的另一方与所述风扇侧侧板(13)之间沿着该风扇侧侧板(13)延伸且在壳体(11)的厚度方向重叠配置,
所述各流出道(44、46)通过风扇侧连通口(75、76)与第1空间(17)连通。
13.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气风扇(25)的风扇壳体侧方的风扇吸入口(27)面向所述风扇侧连通口(75、76)中的任一方配置,
所述排气风扇(26)的风扇壳体侧方的风扇吸入口(28)面向所述风扇侧连通口(75、76)的另一方配置。
14.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制冷剂回路(60)的膨胀机构(65)和使制冷剂循环方向反转用的反转机构(64)配置在壳体(11)的第1空间(17)内。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与所述第1及第2热交换器(61、62)连接的制冷剂回路(60)的配管沿着壳体(11)的顶板配置。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沿着所述第1及第2热交换器(61、62)中的室外空气的流入面配置形成的室外侧过滤器(124)。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11)内,形成配置第1热交换器(61)的第1通道(41)和配置第2热交换器(62)的第2通道(42),
所述室外侧过滤器(124)具有配置于第1通道(41)中的第1过滤器部(124a)和配置在第2通道(42)中的第2过滤器部(124b)。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室外侧过滤器(124)中,第1过滤器部(124a)和第2过滤器部(124b)成为一体,
所述室外侧过滤器(124)配置成:横跨第1热交换器(61)中的室外空气的流入面和第2热交换器(62)中的室外空气的流入面。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11)内,第1热交换器(61)和第2热交换器(62)互相接近配置,第1热交换器(61)的流入面和第2热交换器(62)的流入面处于大致同一平面上。
20.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11)上形成有可将室外侧过滤器(124)取出的取出口(161)。
21.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对第1动作和第2动作进行切换,该第1动作是在使室外空气依次流过第1过滤器部(124a)、第1热交换器(61)而向室内空间供给的同时,使室内空气依次流过第2热交换器(62)、第2过滤器部(124b)而向室外空间排出;
该第2动作是在使室外空气依次流过第2过滤器部(124b)、第2热交换器(62)而向室内空间供给的同时,使室内空气依次流过第1热交换器(61)、第1过滤器部(124a)而向室外空间排出。
22.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配置在使室内空气流入第1通道(41)或第2通道(42)的通道中的室内侧过滤器(123b),
对第1动作和第2动作进行切换,第1动作是在使室外空气依次流过第1过滤器部(124a)、第1热交换器(61)而向室内空间供给的同时,使室内空气依次流过室内侧过滤器(123b)、第2热交换器(62)、第2过滤器部(124b)而向室外空间排出;
第2动作是在使室外空间依次流过第2过滤器部(124b)、第2热交换器(62)而向室内空间供给的同时,使室内空气依次流过室内侧过滤器(123b)、第1热交换器(61)、第1过滤器部(124a)而向室外空间排出。
23.如权利要求1或16所述的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11)内,形成有配置第1热交换器(61)的第1通道(41)、配置第2热交换器(62)的第2通道(42)、使室内空气流入第1通道(41)或第2通道(42)的室内空气供给通道,
且具有配置在所述室内空气供给通道中的室内侧过滤器(123b)。
24.如权利要求1或16所述的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11)内形成有配置第1热交换器(61)的第1通道(41)、配置第2热交换器(62)的第2通道(42),
具有与比所述壳体(11)内的第1通道(41)及第2通道(42)更靠近室内空间侧的空气通道连接并面向室内空间的吸引口(163)、和配置所述吸引(163)的开口部附近的室内侧过滤器(123b)。
CN200580005362.9A 2004-03-31 2005-03-30 调湿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92245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102384A JP3815485B2 (ja) 2004-03-31 2004-03-31 調湿装置
JP2004102403A JP3815486B2 (ja) 2004-03-31 2004-03-31 調湿装置
JP101703/2004 2004-03-31
JP102384/2004 2004-03-31
JP2004101703A JP3742895B2 (ja) 2004-03-31 2004-03-31 調湿装置
JP102403/2004 2004-03-31
PCT/JP2005/006102 WO2005095874A1 (ja) 2004-03-31 2005-03-30 調湿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22451A true CN1922451A (zh) 2007-02-28
CN1922451B CN1922451B (zh) 2010-05-05

Family

ID=353246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580005362.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922451B (zh) 2004-03-31 2005-03-30 调湿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3815485B2 (zh)
CN (1) CN1922451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67007A (zh) * 2011-08-31 2013-03-13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调湿装置
CN104603549A (zh) * 2012-09-04 2015-05-06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加湿装置
CN106989473A (zh) * 2017-05-19 2017-07-2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新风系统
CN107949750A (zh) * 2015-09-18 2018-04-20 夏普株式会社 除加湿装置
CN115956181A (zh) * 2020-10-05 2023-04-11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空调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564770U (en) * 2000-08-17 2003-12-01 Daikin Ind Ltd Dehumidifying device and a device for dehumidifying local space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67007A (zh) * 2011-08-31 2013-03-13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调湿装置
CN104603549A (zh) * 2012-09-04 2015-05-06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加湿装置
CN104603549B (zh) * 2012-09-04 2016-04-13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加湿装置
CN107949750A (zh) * 2015-09-18 2018-04-20 夏普株式会社 除加湿装置
CN107949750B (zh) * 2015-09-18 2020-05-15 夏普株式会社 除加湿装置
CN106989473A (zh) * 2017-05-19 2017-07-2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新风系统
CN106989473B (zh) * 2017-05-19 2023-06-2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新风系统
CN115956181A (zh) * 2020-10-05 2023-04-11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空调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3815485B2 (ja) 2006-08-30
JP2005291505A (ja) 2005-10-20
CN1922451B (zh) 2010-05-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585874A (zh) 空调装置
CN1527923A (zh) 吸附部件与空调装置
CN1934393A (zh) 调湿装置
CN1173132C (zh)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及该室内机的安装结构
CN1795349A (zh) 湿度控制装置
CN1103898C (zh) 分体式空调器
CN1671999A (zh) 空调装置
CN1527925A (zh) 空调装置
CN1551966A (zh) 调湿装置
CN1946279A (zh) 机柜温控装置、处理装置、系统及方法
CN1609519A (zh) 空调器的室内单元
CN1664452A (zh) 空调器的室内单元
CN1864033A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864034A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605804A (zh) 空调器的室内单元
CN1930423A (zh) 空调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513101A (zh) 空调器的室内机
CN1864035A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355877A (zh) 旋流式吸排风装置
CN1664451A (zh) 空调器的室内单元
CN1890508A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594997A (zh) 空调器的室内单元
CN101031758A (zh) 换气装置、空调系统、换气系统及建筑物
CN100337064C (zh) 除湿单元
CN1930427A (zh) 调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505

Termination date: 2018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