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949750B - 除加湿装置 - Google Patents
除加湿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949750B CN107949750B CN201680012958.XA CN201680012958A CN107949750B CN 107949750 B CN107949750 B CN 107949750B CN 201680012958 A CN201680012958 A CN 201680012958A CN 107949750 B CN107949750 B CN 10794975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humidification
- air passage
- unit
- dehumidific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6/00—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 Humidification (AREA)
- Drying Of Gases (AREA)
-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除加湿装置(A)包括:壳体(1),其包含第1吸入口(16)、第2吸入口(17)、及吹出口(15);第1风路(R1),其从第1吸入口(16)到达吹出口(15);第2风路(R2),其从第2吸入口(17)到达吹出口(15);加湿单元(5),其设置于第1风路(R1)或第2风路(R2)中的其中一风路的内部;除湿单元(4),其设置于另一风路;以及送风机(2),使第1风路(R1)及第2风路(R2)的各自的内部产生气流。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同时具备除湿功能与加湿功能的除加湿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现有的除加湿装置,有专利文献1所示的装置。该除加湿装置具有除湿功能、加湿功能及空气净化功能,且进行如下运转中的任一运转,即,仅进行空气净化的空气净化运转,同时进行空气净化与除湿的除湿运转,及同时进行空气净化与加湿的加湿运转。该除加湿装置具备主体、设置于主体的空气净化过滤器单元、除湿单元、加湿单元及风扇。
所述除加湿装置中形成着流路,该流路将设置于主体的侧面的吸入口与设置于上表面的吹出口相连,利用所述风扇从吸入口向所述吹出口产生气流。而且,在该流路内,从上游起依次配置着空气净化过滤器单元、除湿单元、加湿单元及风扇。以此方式配置的所述除加湿装置中,对所述风扇进行驱动,由此流路内产生的气流通过空气净化过滤器单元、除湿单元、加湿单元,因而能够通过对除湿单元、加湿单元的动作进行切换,而如所述那样选择性地进行空气净化运转、除湿运转及加湿运转。由此,通过将空气净化机、除湿机及加湿机整合为一台,而能够提高使用者的便利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件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626171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所述现有的除加湿装置构成为,共同的气流通过所述除湿单元及所述加湿单元。而且,所述除湿单元与所述加湿单元会因通过各自的气流的流速的不同而效率发生变化,效率最佳的气流的流量各不相同。在除湿运转时及加湿运转时,分别以除湿单元及加湿单元的效率最佳的流量进行驱动,因而存在从吹出口吹出的气流的流量少的情况,从而有已除湿的空气或已加湿的空气未遍布整个空间的担心。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进行除湿或加湿的除加湿装置,其能够利用适合于各个动作的风量,高效率地进行空间的除湿或加湿。
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达成所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除加湿装置,包括:壳体,包含第1吸入口、第2吸入口、及吹出口;第1风路,从所述第1吸入口到达所述吹出口;第2风路,从所述第2吸入口到达所述吹出口;加湿单元,设置于所述第1风路或所述第2风路中的其中一风路的内部;除湿单元,设置于另一风路;以及送风机,配置于所述第1风路及所述第2风路的内部,使所述第1风路及所述第2风路的各自的内部产生气流。
根据该构成,将设置着除湿单元的风路、与设置着加湿单元的风路并列设置。而且,能够将设置着除湿单元的风路设定为除湿单元的除湿效率增高的流量,将设置着加湿单元的风路设定为加湿单元的加湿效率增高的流量。由此,在分别进行除湿或加湿时,能够提高除湿或加湿的效率。
该构成的除加湿装置中,在进行除湿时,一面使加湿单元停止一面增加来自设置着加湿单元的风路的气流并从吹出口吹出,在进行加湿时,一面停止除湿单元,一面增加来自设置着除湿单元的风路的气流并从吹出口吹出。由此,能够使从吹出口吹出的气流的流量比使除湿装置或加湿装置分别单独动作时要多。因此,能够进行比分别单独动作时大的空间的除湿或加湿。
所述构成中,也可以所述送风机具备多叶风扇、及风扇箱;所述风扇箱包括:第1吸气口,将在所述第1风路流动的气流吸入到所述风扇箱内部,以及第2吸气口,隔着所述多叶风扇而设置于所述第1吸气口的相反侧且将在所述第2风路流动的气流吸入到所述风扇箱内部;所述第2风路以绕过所述风扇箱的方式形成。
所述构成中,所述除湿单元也可与所述第1吸气口或所述第2吸气口中的其中一方接近而设置。
所述构成中,所述加湿单元也可与所述第1吸气口或所述第2吸气口中的另一方接近而设置。
所述构成中,也可在所述第1风路设置着所述除湿单元,并且在所述第2风路设置着所述加湿单元;且包括:第3风路,从所述第2吸入口绕过所述加湿单元而到达所述第2吸气口;以及第1风门,对在所述第2风路或所述第3风路流动的气流的流量进行调整。
所述构成中,也可包括使气流从所述第1风路向所述第2风路流动的旁路风路;且包括设置于所述第1风门的上游且将所述旁路风路开闭的第2风门;所述第2风门以如下方式打开,即,在所述第1风门使所述第2风路产生气流状态时使气流向所述旁路风路流动。
所述构成中,也可在所述壳体的内部设置着将所述第1风路与所述第2风路分隔的分隔部件。
所述构成中,也可在所述风扇箱的内部设置着分离为所述第1吸气口侧与所述第2吸气口侧的分隔壁。
所述构成中,也可将所述第1吸入口与所述第2吸入口配置于所述壳体的同一面,空气净化过滤器覆盖所述第1吸入口及所述第2吸入口。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进行除湿或加湿的除加湿装置,其能够利用适合于各个动作的风量,高效率地进行空间的除湿或加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除加湿装置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2是卸下图1所示的除加湿装置的前盖的前视图。
图3是卸下图1所示的除加湿装置的背面盖的后视图。
图4是图1所示的除加湿装置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除加湿装置风路的图。
图6是本发明的除加湿装置的另一例的剖视图。
图7是本发明的除加湿装置的另一例的已打开第1风门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8是图7所示的除加湿装置的已关闭第1风门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打开第1风门时的气流的图。
图10是表示关闭第1风门时的气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除加湿装置的一例的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的除加湿装置的已卸下前盖的前视图、图3是卸下图1所示的除加湿装置的背面盖的后视图、图4是图1所示的除加湿装置的剖视图。另外,以下的说明中,将图1所示的状态设为除加湿装置A的使用状态,将左侧设为正面,即,前,右侧设为背面,即,后。
除加湿装置A是如下装置,即,具备吸入周围的空气并且除去空气中所含的尘埃等异物的空气净化功能、除去空气中所含的水分的除湿功能、以及增加空气的湿度的加湿功能。除加湿装置A具备壳体1、送风机2、空气净化单元3、除湿单元4及加湿单元5。
壳体1是除加湿装置A的外部装饰部件,具备箱体11、前盖12、后盖13、百叶片(louver)14、吹出口15、第1吸入口16、第2吸入口17及分隔部件18。箱体11是内部具有空间的箱型部件,在正面观察时具有长方体形状。箱体11例如能够列举使用金属板等形成,但不限定于此。
如图1所示,箱体11是在纵长地竖立设置的状态下被使用,彼此朝向相反侧的面为正面及背面。而且,正面及背面具有开口,分别能够在正面装卸地安装有前盖12,在背面安装有后盖13。前盖12及后盖13是抑制使用者的手等意外进入到壳体1的内部的机器中的保护部件,并且通过安装在箱体11,还发挥着作为加强部件的作用。而且,通过卸除前盖12或后盖13,能够操作送风机2、空气净化单元3、除湿单元4、加湿单元5等内部机器。此处,关于“操作”,能够列举内部机器的修理、保养、检查等,但不限定于这些。
除加湿装置A从空气中除去异物并且需要将经加湿或除湿的空气从吹出口15吹出,该空气从第1吸入口16及第2吸入口17所吸入。吹出口15在将除加湿装置A设置为使用状态时,开口在上表面。而且,在吹出口15设置着百叶片14。百叶片14是用以对从吹出口15吹出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即,气流的方向进行调整的鳍片(fin),也作为能够关闭吹出口15的门而使用。即,除加湿装置A中,在不进行动作时,关闭百叶片14,且伴随动作开始而打开。另外,百叶片14可以根据除加湿装置A的动作自动地开闭,也可以手动地开闭。而且,也可在自动地打开到一定的角度后,能够利用手动来调整为所需的角度。
如图4所示,在箱体11的背面设置着配置有空气净化单元3的开口111。而且,第1吸入口16及第2吸入口17形成于开口111。第1吸入口16及第2吸入口17从上方开始依次排列配置。第1吸入口16及第2吸入口17被后述的空气净化过滤器31所覆盖,通过空气净化过滤器31后的空气从第1吸入口16及第2吸入口17吸入。另外,第1吸入口16是后述的第1风路R1的空气的流入口,第2吸入口17是后述的第2风路R2的空气的流入口。
分隔部件18是用以分开第1风路R1与第2风路R2的分隔件。在箱体11的内部设置着上侧的分隔部件181及下侧的分隔部件182。而且,在从背面侧观察箱体11时,与被开口上侧的分隔部件181和下侧的分隔部件182夹着的空间重叠的部分是第1吸入口16,除此以外的部分,即,与上侧分隔部件181的上部或下侧分隔部件182的下侧重叠的部分是第2吸入口17。
送风机2具备多叶风扇21、风扇箱22、风扇马达23及喷出口24。此处,多叶风扇21是向离心方向排出空气的风扇,通过进行旋转而从中央部分吸入空气,并且产生朝向外周的气流。多叶风扇21是如下的所谓的两叶风扇,具有在轴方向上并列而组合的构成,且具有能够从轴方向的两端的中央部分吸入空气的构成。而且,图4中,送风机2以上部靠近背面侧的方式倾斜,但也能够以不倾斜的方式设置。
多叶风扇21能够旋转地配置于风扇箱22的内部。风扇箱22与喷出口24连结,具有能够将在多叶风扇21的周方向上产生的气流朝向喷出口24吹出的构成。风扇箱22具有以与多叶风扇21的轴方向的两端分别对向的方式而设置的两个面,在这两个面分别设置着用以吸入空气的第1吸气口25及第2吸气口26。如图4所示,风扇箱22以第1吸气口25朝向背面侧、第2吸气口26朝向正面侧的方式固定于箱体11的内部。
多叶风扇21安装于风扇马达23的输出轴。风扇马达23固定于风扇箱22,通过风扇马达23进行旋转驱动,而旋转多叶风扇21。喷出口24是喷出利用多叶风扇21的旋转而产生的气流的开口。喷出口24具有与风扇箱22的供多叶风扇21配置的内部连通的筒形状。而且,喷出口24与吹出口15连通。即,从喷出口24喷出的气流经由吹出口15而吹出到除加湿装置A的外部。另外,以在气流的流动方向上具有一定的长度的方式形成吹出口15,由此能够对吹出的气流进行整流,从而能够使气流遍布远处。而且,虽省略图示,但也可在吹出口15配置离子发生器,且根据需要使气流中包含离子。
空气净化单元3具备空气净化过滤器31及筛网32。空气净化单元3配置于设置在箱体11的背面的开口111。筛网32是网眼状的部件,用以抑制手、工具等从开口111侵入内部的保护部件,并且作为保持具所利用,使其保持空气净化过滤器31不会偏移。空气净化过滤器31是从通过的空气中捕集尘、埃等异物的过滤器。空气净化过滤器31及筛网32能够装卸地安装于开口111。
关于空气净化过滤器31,能够列举无纺布过滤器,但不限于此。空气净化过滤器31中,所通过的空气的量越多,即,气流的流量越高,异物的捕集效率越高。而且,如果空气净化过滤器31所捕集的异物的量增多,则空气不易通过。因此,成为仅卸除后盖13便能够装卸的构成。而且,空气净化过滤器31可以是一次性的,也可以清洗后再利用。第1吸入口16及第2吸入口17可全部被一个空气净化过滤器31所覆盖,也可分割而覆盖。
除湿单元4具备蒸发器41、冷凝器42、除湿盘43及除湿槽44。除湿单元4冷却所通过的空气并使空气中所含的水分结露,由此去除空气中所含的水分,即,进行除湿。除湿单元4具备冷冻循环装置,所述冷冻循环装置使冷媒循环且利用冷媒的相变化而冷却空气。冷冻循环装置除蒸发器41、冷凝器42以外,还具备省略了图示的压缩机、膨胀器等。
蒸发器41及冷凝器42是热交换器,例如能够列举使用了鳍片的热交换器,但不限于此。除湿单元4相对于箱体11的送风机2而设置于正面侧,与第2吸气口26接近而配置。如果利用送风机2的驱动从第2吸气口26向风扇箱22吸入空气,则会产生在蒸发器41及冷凝器42的鳍片的间隙流动的气流。
蒸发器41冷却所通过的空气,蒸发器41此处主要使鳍片或管结露,而降低空气中的湿度。而且,冷凝器42使所通过的空气变暖。除湿单元4中,在气流的上游侧配置蒸发器41,冷却空气且利用结露而除湿。然后,将已在蒸发器41中冷却的空气,在冷凝器42中利用与高温的冷媒的热交换而变暖,并升温到与流入到蒸发器41时相同或大致相同的温度。根据以上,除湿单元4中,蒸发器41被配置于气流的冷凝器42的上游处。
而且,除湿盘43是配置在蒸发器41的下部的容器,用以承接在蒸发器41的表面结露的结露水,所谓的排水的接盘。而且,由除湿盘43承接的水(排水)经由未图示的配管而送到除湿槽44。除湿槽44是进行滑动而能够装卸地设置在箱体11的容器。除湿槽44能够检测所积存的排水的量,例如水位。除加湿装置A中,如果在除湿槽44中积存一定量的排水,则会发出警告,并且除加湿装置A的至少停止除湿单元4。使用者根据警告而拆卸除湿槽44,排出所积存的排水,由此能够再次利用。另外,因为是能够进行空气净化的构成,所以即便拆卸除湿槽44,也可与空气净化运转同样地使风扇21持续运行。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冷冻循环来进行除湿,但不限于此,也可使用利用了干燥剂等吸附水的材料的除湿单元。
加湿单元5具备加湿转子51、驱动马达52、加湿盘53、加湿部件54及加湿槽55。如图3等所示,加湿转子51具备设置于外周部分的圆筒部511、以及支持圆筒部511的内侧的支持部512,能够旋转地支持于箱体11。圆筒部511的内配置着加湿部件54,所述加湿部件54能够包含水,即,能够保持水。圆筒部511及支持部512发挥着保持加湿部件54的保持部件的作用。
加湿转子51能够旋转地设置,加湿转子51经由未图示的动力传递机构而被传递从驱动马达52输出的轴力从而进行旋转。加湿转子51及加湿盘53以加湿转子51的下部通过加湿盘53的内部的方式配置。而且,在加湿转子51的圆筒部511设置着能够舀起水的水桶,在加湿转子51旋转时利用水桶舀起积存在加湿盘53的水,水从上部流向加湿部件54。由此,对加湿部件54供给水。加湿部件54具备不织布等具有无数个微小间隙的部件,利用毛细管现象整体地遍布水。另外,加湿盘53与加湿槽55利用配管而连接,从加湿槽55加水以使加湿盘53达到一定以上的水量。
可设为使加湿转子51旋转的构成,并且独立地保持多个加湿部件54。通过使加湿转子51的旋转停止而能够停止从水桶供给水,因而能够容易地使加湿部件54干燥。即,在从加湿功能切换为空气净化功能或除湿功能时,能够缩短湿度高的空气流动的时间。另外,切换后的功能不限定于空气净化功能或除湿功能。
加湿单元5在箱体11内,相对于送风机2设置于背面侧,且与第1吸气口25接近而配置。即,以加湿单元5的加湿转子51的旋转轴方向的端部与第1吸气口25对向的方式配置。如果利用送风机2的驱动而从第1吸气口25向风扇箱22吸入空气,则在加湿转子51的圆筒部511的内部产生沿轴方向流动的气流。在圆筒部511的内部配置着加湿部件54,在加湿部件54保持水,即,湿润时,加湿部件54对气流供给水,即,加湿流动的空气。另外,调整加湿单元5的位置,以使在加湿转子51流动的气流在加湿运转时通过保持水的加湿部件54。
除加湿装置A中,加湿单元5使加湿转子51旋转而利用水桶捞出水,且使舀起的水从上部流向加湿部件54,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构成是,加湿部件54与储存在加湿盘53的水接触,利用毛细管现象而遍布。另外,加湿盘53及(或)加湿槽55中例如也可具备如除菌功能这样的用以抑制积存的水劣化的功能。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除加湿装置A的供气流流动的路径即风路进行说明。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除加湿装置的风路的图。图5中使用箭头来记载第1风路及第2风路。
如图5所示,除加湿装置A中,形成着供通过空气净化过滤器31后的空气从第1吸入口16经由加湿单元5、第1吸气口25、风扇箱22及喷出口24而到达吹出口15的第1风路R1。第1风路R1包括供从第1吸入口16吸入的空气直接流入并通过加湿单元5且从第1吸气口25向风扇箱22流入的路径。
而且,形成着供通过空气净化过滤器31后的空气从第2吸入口17,绕过送风机2并经由除湿单元4、第2吸气口26、风扇箱22及喷出口24而到达吹出口15的第2风路R2。另外,第2风路R2包括上侧的风路R21,该上侧的风路R21供从上侧的第2吸入口17流入的空气通过上侧的分隔部件181的上部,沿着前盖12向下方流动,且通过除湿单元4而从第2吸气口26向风扇箱22流入。而且,第2风路R2包括下侧的风路R22,该下侧的风路R22供从下侧的第2吸入口17流入的空气通过下侧的分隔部件182的下部,沿着前盖12向上方流动,且通过除湿单元4而从第2吸气口26向风扇箱22流入。
除加湿装置A中,与除湿单元4及加湿单元5的动作无关,利用多叶风扇21的旋转驱动在第1风路R1及第2风路R2(R21及R22)产生气流。作为第1风路R1的吸入口的第1吸入口16及第2风路R2(R21、R22)的第2吸入口17均被空气净化过滤器31所覆盖,通过第1吸入口16及第2吸入口17的气流会通过空气净化过滤器31。
而且,除加湿装置A成为能够使除湿单元4或加湿单元5选择性地动作的构成。即,切换为如下三种动作:停止除湿单元4及加湿单元5的双方的动作、仅使除湿单元4动作或仅使加湿单元5动作。以下对三种动作进行说明。
如果停止除湿单元4及加湿单元5的双方,则利用空气净化单元3的空气净化过滤器31进行仅去除异物的空气净化运转。即,第1风路R1中产生的气流虽通过加湿单元5,但因加湿单元5停止,所以并不进行所通过的空气的加湿。而且,第2风路R2(R21、R22)中产生的气流虽通过除湿单元4,但因除湿单元4停止,所以并不进行所通过的空气的除湿。因此,从第1吸入口16及第2吸入口17吸入且从吹出口15吹出的空气虽捕集尘埃等,但均未进行除湿、加湿。
在仅使除湿单元4动作的情况下,在第1风路R1流动的气流通过未进行动作的加湿单元5,因而未被加湿。而且,在第2风路R2(R21、R22)流动的气流通过正进行动作的除湿单元4,因而被除湿。即,在使除湿单元4动作的除湿运转时,是如下运转,即,利用空气净化过滤器31从气流(空气)中捕集异物,并且对在第2风路R2(R21、R22)流动的气流进行除湿。
在仅使加湿单元5动作的情况下,在第2风路R2(R21、R22)流动的气流通过未进行动作的除湿单元4,因而未被除湿。而且,在第1风路R1流动的气流通过正进行动作的加湿单元5,因而被加湿。即,在使加湿单元5动作的加湿运转时,是如下运转,即,利用空气净化过滤器31从通过的空气中捕集异物,并且加湿在第1风路R1流动的气流。
如以上方式来进行空气净化运转、除湿运转及加湿运转。接下来,对第1风路R1与第2风路R2进行说明。空气净化单元3、除湿单元4及加湿单元5分别进行不同的动作。各动作的效率会根据气流的流量而发生变化。例如,空气净化单元3中,气流的流量越多,捕集异物的效率越高。另一方面,除湿单元4中,气流通过蒸发器41时将流动的空气冷却而产生结露,由此进行除湿。因此,就气流而言,优选在被冷却到产生结露的温度的期间与蒸发器41接触。相反地,如果接触过长则因结露结束后的气流与蒸发器41持续接触而效率会变差。即,除湿单元4中,存在除湿的效率最高的流速或者流量。而且,同样地,加湿单元5是在通过润湿的加湿部件54时使水分附着于气流的部件,因而存在加湿的效率最高的流速或者流量。
而且,除加湿装置A中,与运转无关而在第1风路R1及第2风路R2中产生气流,因而关于通过空气净化单元3的气流的流量、在第1风路R1流动的气流的流量及在第2风路R2流动的气流的流量,成立如下关系。
(通过空气净化单元3的气流的流量)=(在第1风路R1流动的气流的流量)+(在第2风路R2流动的气流的流量)
在进行加湿运转的情况下,关于在第1风路R1流动的气流的流量,以加湿单元5的加湿的效率最高的方式驱动多叶风扇21。此时,因在第2风路R2(R21、R22)中也产生气流,所以根据所述式,在空气净化单元3中流动的气流的流量要比在第1风路R1流动的气流的流量多。即,能够在加湿运转时以加湿的效率最高的流量使气流在加湿单元5中流动,并且在空气净化单元3中,流动着比加湿运转中效率最高的流量更大的流量的空气。而且,同样地,能够在除湿运转时以除湿的效率最高的流量使气流在除湿单元4中流动,并且在空气净化单元3中,流动着比除湿运转中效率最高的流量更大的流量的空气。
由此,能够在除湿运转时使除湿的效率最高或在加湿运转时使加湿的效率最高,并且提高空气净化单元3捕集异物的效率。而且,除加湿装置A中,从第1吸入口16及第2吸入口17吸入的空气经由第1风路R1及第2风路R2(R21、R22)而从吹出口15吹出。因此,比起单独使用现有的除湿机或加湿机的情况,利用除加湿装置A进行除湿运转或加湿运转的情况下向外部放出的气流的流量更多。因此,能够使进行了除湿或加湿后的气流遍布更远处。
另外,也能够以如下方式形成送风机2、除湿单元4、加湿单元5、第1风路R1及第2风路R2(R21、R22),即,当在第1风路R1中流动加湿单元5对气流的加湿的效率最大的流量的气流时,在第2风路R2(R21、R22)中达到除湿单元4对气流的除湿的效率最大的流量。据此,通过使送风机2的多叶风扇21固定地旋转,而能够使除湿及加湿的效率最大,并且提高空气净化的效率。而且,因在进行空气净化运转时不进行除湿或加湿,所以能够更高速使多叶风扇22旋转。
本实施方式中,除加湿装置A中是在第1风路R1,即,送风机2的第1吸气口25侧配置加湿单元5,在第2风路R2,即,送风机2的第2吸气口26侧配置除湿单元4,但不限定于此。也可将除湿单元4与第2吸气口26隔开配置,还可将加湿单元5与第1吸气口25隔开配置。而且,也可将除湿单元4配置于第1风路R1,加湿单元5配置于第2风路R2。
本实施方式中,除加湿装置A的第2风路R2具备绕过送风机2的风扇箱22的上侧的风路R21及下侧的风路R22,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仅设置上侧的风路R21或下侧的风路R22中的其中一个。如本实施方式的除加湿装置A的第2风路R2那样,通过具备上侧的风路R21及下侧的风路R22,能够在蒸发器41的大范围内以不偏离的方式使气流流动,因而能够提高除湿效率。
而且,第2流路R2是上下绕过送风机2,也可不上下绕过,而是左右绕过,换句话说,在横向绕过送风机2。而且,还可以上下左右绕过送风机2。能够使设置于第2风路R2的除湿单元4或加湿单元5效率佳地动作的流量的气流流动,能够广泛采用绕过送风机2的风路。
(第2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除加湿装置的另一例进行说明。图6是本发明的除加湿装置的另一例的剖视图。图6所示的除加湿装置B中,除吹出口15b及送风机2b不同以外,具有与除加湿装置A相同的构成。因此,对实质上相同的部分附上相同的符号,并且省略相同部分的详细说明。
如图6所示,在吹出口15b设置着分隔件150。吹出口15b利用分隔件150而分隔为构成第1风路R1的一部分的第1吹出部151、与构成第2风路R2的一部分的第2吹出部152。
而且,在送风机2b的风扇箱22b的内部设置着分隔部27。分隔部27以构成与多叶风扇21的第1风路R1侧和第2风路R2侧的边界一致的面的方式设置。另外,分隔部27与多叶风扇21非接触而不会妨碍到多叶风扇21的驱动。
如以上那样,通过在吹出口15b设置分隔件150,并且在风扇箱22b的内部设置分隔部27,在第1风路R1与第2风路R2(R21、R22)流动的气流在除加湿装置A的内部不易混合。而且,通过适当调整分隔件150及分隔部27的位置,能够将在第1风路R1及第2风路R2流动的气流的流量准确地调整为最适合于加湿及除湿的流量。
(第3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除加湿装置的另一例进行说明。图7是本发明的除加湿装置的另一例的已打开第1风门的状态的剖视图,图8是图7所示的除加湿装置的已关闭第1风门的状态的剖视图。而且,图9是表示已打开第1风门时的气流的图,图10是表示已关闭第1风门时的气流的图。
图7、图8所示的除加湿装置C中,加湿单元5c与除加湿装置A的加湿单元5不同,并且具备对气流的流动方向或流量进行调整的第1风门61及第2风门62。图7、图8所示的例中,为了方便起见,包含箱体11、前盖12、后盖13等的壳体1的形状虽与除加湿装置A不同,但具有实质上相同的结构。以下,在除加湿装置C的说明中,对与除加湿装置A实质相同的部分附上相同的符号,并且省略相同部分的详细说明。
如图7、图8所示,送风机2以多叶风扇21的旋转轴为水平的方式配置,但实质上具有与除加湿装置A的多叶风扇21相同的构成。即,在背面侧设置着第1吸气口25,在正面侧设置着第2吸气口26。而且,除加湿装置C中,以与第1吸气口25邻接的方式设置着除湿单元4。
如图7、图8所示,在除湿单元4的下方配置着分隔部件18。除加湿装置C中,从背面侧观察与开口111相比分隔部件18靠上的部分是第1吸入口16,与分隔部件18相比靠下的部分是第2吸入口17。而且,以从第1吸入口16吸入的空气进入到除湿单元4的蒸发器41的方式设置除湿单元4。
加湿单元5c具备加湿部件56、加湿盘57、及外罩(housing)58。加湿部件56是能够利用毛细管现象将水分吸上来的部件,且收容于加湿盘57内。加湿盘57是能够储水的容器。加湿盘57中从未图示的加湿槽中被供给水。加湿部件56以下部收纳在水中的方式收容于加湿盘57。
而且,加湿部件56及加湿盘57收纳在外罩58中,且安装于箱体11。外罩58是由气密材料形成的筒状部件,且是收纳加湿部件56及加湿盘57的部件,并且发挥着将加湿部件56以不会挠曲或弯折的方式加以保持的保持部件的作用。这种加湿单元5c在除加湿装置A等中使用,结构比加湿单元5简单并且能够小型化。外罩58隔开间隔而配置于风扇箱22的下方。
如图7、图8所示,外罩58的上表面与风扇箱22的下表面之间形成着能够供气流通过的空间。除加湿装置C中,该空间内设置着第1风门61。第1风门61具备曲面611及旋转支持部612。曲面611是圆筒形的一部分,在纸面深度方向上具有宽度。第1风门61由旋转支持部612枢轴支撑,绕曲面611的中心轴旋转,由此开闭风路。另外,第1风门61配合除加湿装置C的运转而自动地旋转,利用来自省略图示的动力源的动力而驱动。
在前盖12的内面设置着支承部件63。支承部件63是用于使风门不会进一步旋转的限制部件。如图7所示,当第1风门61在图7中以顺时针方向旋转到最大时,曲面611的端部与支承部件63接触,而旋转受到限制。而且,如图9所示,在第1风门61的端部与支承部件63接触时,气流通过风扇箱22与外罩58之间并从第2吸气口26流入到风扇箱22内部。将此时的第1风门61的状态设为打开状态。另外,此时,第2风路R2中未流动气流。
如图8所示,当第1风门61在图8中以逆时针方向旋转到最大时,曲面611的与支承部件63接触的端部的相反侧的端部与风扇箱22接触。如图10所示,在第1风门61的端部与风扇箱22接触时,曲面611堵住风扇箱22与外罩58间的空间,因而气流通过加湿单元5c。将此时的第1风门61的状态为关闭状态。此时,第2风路R2中流动气流。
如图7、图8所示,分隔部件18与风扇箱22之间形成着间隙。该间隙以供通过除湿单元4流入到第1吸气口25的气流的一部分能够通过风扇箱22与外罩58的方式而构成。而且,除加湿装置C中,设置着第2风门62,该第2风门62是能够旋转地设置于分隔部件18的平板状的部件,且开闭间隙。在第2风门62为关闭状态时,通过除湿单元4流入到第1吸气口25的气流不会从间隙向风扇箱22与外罩58流动。另一方面,在第2风门62为打开状态时,通过除湿单元4流入到第1吸气口25的气流从间隙向风扇箱22与外罩58流动。另外,第2风门62配合除加湿装置C的运转而自动地开闭,利用来自省略了图示的动力源的动力而驱动。而且,也可使第1风门61与第2风门62的动力源为共用。
除加湿装置C的运转的种类与除加湿装置A相同,即,是空气净化运转、除湿运转及加湿运转。首先,对除湿运转进行说明。除湿运转时如图9所示,打开第1风门61且关闭第2风门62。如果在该状态下驱动多叶风扇21,则从第1吸气口25及第2吸气口26向风扇箱22吸入空气,从而产生气流。除加湿装置C中,分别从第1吸入口16及第2吸入口17吸入空气。从第1吸入口16吸入的空气在经由除湿单元4、第1吸气口25、风扇箱22、喷出口24而到达吹出口15的第1风路R1中流动。
另一方面,从第2吸入口17吸入的空气穿过风扇箱22与外罩58之间的空间,在经由第2吸气口26、风扇箱22、喷出口24而到达吹出口15的风路即第3风路R3中流动。在第3风路R3中流动的气流不通过加湿单元5c,而是从吹出口15向外部吹出。
接下来,对加湿运转时进行说明。如图10所示,加湿运转时,关闭第1风门61且打开第2风门。通过将第1风门61关闭,作为第3风路R3的一部分的风扇箱22与外罩58之间的空间被第1风门61堵住。因此,从第2吸入口17吸入的空气在经由加湿单元5c、第2吸气口26、风扇箱22、喷出口24而到达吹出口15的第2风路R2流动。而且,因将第2风门62打开,所以通过第1吸入口16后的空气的一部分在从第1风路R1分支为第2风路R2而流动的风路即旁路风路R4流动且与第2风路R2合流。
即,加湿运转时,从第2吸入口17吸入的空气与从第1吸入口16吸入的空气中的通过旁路风路R4后的空气,在第2风路R2流动,被加湿后从吹出口15向外部吹出。加湿运转时,因除湿单元4停止,所以通过旁路风路R4而与第2风路R2合流的空气未被除湿。因此,是与从第2吸入口17吸入的空气相同或大致相同的湿度,能够一方面抑制湿度的变动一方面增加加湿的空气的流量。
而且,在空气净化运转时,不进行除湿及加湿,因而以与除湿运转时同样地形成第1风路与第3风路的方式,打开第1风门61且关闭第2风门62而进行驱动。
除加湿装置C中,在空气净化运转及除湿运转时,将第1风门61设为打开状态,第2风门62设为关闭状态,气流不通过第2风路R2。由此,能够抑制空气净化运转时或除湿运转时气流的一部分被加湿。例如,在加湿运转时室内的湿度充分上升而切换为空气净化运转的情况下,能够吹出刚切换后尚未湿润,即,未被加湿的空气。即便没有等待加湿部件56进行干燥的时间也能够吹出未加湿的空气。
而且,在空气净化运转时或除湿运转时,因气流不通过加湿单元5c,所以每次切换运转时,也可无须使除湿部件56干燥。由此,在刚从空气净化运转或除湿运转切换为加湿运转后,即便没有等待水遍布除湿部件56的时间也可吹出已加湿的空气。
根据这些,除加湿装置C中,从空气净化运转或除湿运转切换为加湿运转,或者,从加湿运转切换为空气净化运转或除湿运转时的响应性提高。
除加湿装置C中,在加湿运转时打开第2风门62,经由旁路风路R4使空气从第1风路R1向第2风路R2分流。该情况与使第1吸入口16的一部分相应于运转而作为第2吸入口17进行动作的情况相同。由此,即便开口111小,也能够使对于进行除湿或加湿而言效率高的气流在除湿单元或加湿单元中流动。即,不会降低除湿、加湿的效率,而能够将除加湿装置小型化。
另外,在第2吸入口17的大小是能够产生可提高加湿效率的流量的气流的情况下,可以在关闭第2风门62的状态下进行加湿运转。进而,在第2吸入口17的大小是即便没有来自旁路风路R4的空气也能够产生进一步提高加湿单元5c的加湿效率的流量的气流的情况下,可以省略第2风门62。
而且,第1风门61及第2风门62也能够进行开度的调整。据此,能够在加湿运转时使空气分散地在第2风路R2与第3风路R3中流动。由此,能够调整被加湿的空气的量,换句话说,赋予到空气中的水分量,从而能够进行湿度调整。
本实施方式中,第1风门61采用的是具备圆筒的一部分的曲面611及旋转支持部612的构成,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通过使平板旋转而进行开闭,由此调整流量的风门。能够广泛采用可对加湿单元5c中流动的气流的流量进行调整的风门。
以上,已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该内容。而且,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只要不脱离发明的主旨则能够添加各种改变。
以上说明的本发明的除加湿装置包括:壳体,包含第1吸入口、第2吸入口、及吹出口;第1风路,从所述第1吸入口到达所述吹出口;第2风路,从所述第2吸入口到达所述吹出口;加湿单元,设置于所述第1风路或所述第2风路中的其中一风路的内部;除湿单元,设置于另一风路;以及送风机,配置于所述第1风路及所述第2风路的内部,使所述第1风路及所述第2风路的各自的内部产生气流。
所述除加湿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送风机具备多叶风扇、及风扇箱;所述风扇箱包括:第1吸气口,将在所述第1风路流动的气流吸入到所述风扇箱内部,以及第2吸气口,隔着所述多叶风扇而设置于所述第1吸气口的相反侧且将在所述第2风路流动的气流吸入到所述风扇箱内部;所述第2风路以绕过所述风扇箱的方式形成。
所述除加湿装置中,所述除湿单元也可与所述第1吸气口或所述第2吸气口中的其中一方接近而设置。
所述除加湿装置中,所述加湿单元也可与所述第1吸气口或所述第2吸气口中的另一方接近而设置。
所述除加湿装置中,也可在所述第1风路设置着所述除湿单元,并且在所述第2风路设置着所述加湿单元;且包括:第3风路,从所述第2吸入口绕过所述加湿单元而到达所述第2吸气口;以及第1风门,对在所述第2风路或所述第3风路流动的气流的流量进行调整。
所述除加湿装置中,也可包括使气流从所述第1风路向所述第2风路流动的旁路风路;且包括设置于所述第1风门的上游且将所述旁路风路开闭的第2风门;所述第2风门以如下方式打开,即,在所述第1风门使所述第2风路产生气流状态时使气流向所述旁路风路流动。
所述除加湿装置中,也可在所述壳体的内部设置着将所述第1风路与所述第2风路分隔的分隔部件。
所述除加湿装置中,也可在所述风扇箱的内部设置着分离为所述第1吸气口侧与所述第2吸气口侧的分隔壁。
所述除加湿装置中,也可将所述第1吸入口与所述第2吸入口配置于所述壳体的同一面,空气净化过滤器覆盖所述第1吸入口及所述第2吸入口。
符号说明
A 除加湿装置
1 壳体
11 箱体
12 前盖
13 后盖
14 百叶片
15 吹出口
16 第1吸入口
17 第2吸入口
18 分隔部件
181 上侧的分隔部件
182 下侧的分隔部件
2 送风机
21 多叶风扇(两叶风扇)
22 风扇箱
23 风扇马达
24 喷出口
25 第1吸气口
26 第2吸气口
3 空气净化单元
31 空气净化过滤器
32 筛网
4 除湿单元
41 蒸发器
42 冷凝器
43 除湿盘
44 除湿槽
5 加湿单元
51 加湿转子
52 驱动马达
53 加湿盘
54 加湿部件
55 加湿槽
Claims (4)
1.一种除加湿装置,包括:
壳体,包含第1吸入口、第2吸入口、及吹出口;
第1风路,从所述第1吸入口到达所述吹出口;
第2风路,从所述第2吸入口到达所述吹出口;
加湿单元,设置于所述第1风路或所述第2风路中的其中一个风路的内部;
除湿单元,设置于另一个风路;以及
送风机,配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使所述第1风路及所述第2风路的各自的内部产生气流,
所述送风机具备多叶风扇、及风扇箱;
所述风扇箱包括:第1吸气口,将在所述第1风路流动的气流吸入到所述风扇箱内部;以及第2吸气口,隔着所述多叶风扇而设置于所述第1吸气口的相反侧,且将在所述第2风路流动的气流吸入到所述风扇箱内部;
所述第2风路以绕过所述风扇箱的方式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风路设置着所述除湿单元,并且在所述第2风路设置着所述加湿单元;且
所述除加湿装置包括:
第3风路,从所述第2吸入口绕过所述加湿单元而到达所述第2吸气口;以及
第1风门,对在所述第2风路或所述第3风路流动的气流的流量进行调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除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除加湿装置包括使气流从所述第1风路向所述第2风路流动的旁路风路;且
所述除加湿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第1风门的上游且将所述旁路风路开闭的第2风门;
打开所述第2风门,以使在所述第1风门使所述第2风路产生气流状态时,气流向所述旁路风路流动。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除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吸入口与所述第2吸入口配置于所述壳体的同一平面,空气净化过滤器覆盖所述第1吸入口及所述第2吸入口。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5-185271 | 2015-09-18 | ||
JP2015185271A JP6563287B2 (ja) | 2015-09-18 | 2015-09-18 | 除加湿装置 |
PCT/JP2016/054506 WO2017047120A1 (ja) | 2015-09-18 | 2016-02-17 | 除加湿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949750A CN107949750A (zh) | 2018-04-20 |
CN107949750B true CN107949750B (zh) | 2020-05-15 |
Family
ID=582885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80012958.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7949750B (zh) | 2015-09-18 | 2016-02-17 | 除加湿装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563287B2 (zh) |
CN (1) | CN107949750B (zh) |
PH (1) | PH12017501448B1 (zh) |
SG (1) | SG11201706419WA (zh) |
WO (1) | WO2017047120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573145B2 (ja) | 2020-08-25 | 2024-10-25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加湿装置 |
JPWO2023218563A1 (zh) * | 2022-05-11 | 2023-11-16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0171336A (ja) * | 1984-02-16 | 1985-09-04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除湿空調機 |
CN1293340A (zh) * | 1999-10-14 | 2001-05-02 | 夏普公司 | 空调机以及安装在其内的除加湿装置 |
CN1922451A (zh) * | 2004-03-31 | 2007-02-28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调湿装置 |
JP2009264635A (ja) * | 2008-04-23 | 2009-11-12 | Denso Corp | 除加湿装置 |
JP2010091168A (ja) * | 2008-10-07 | 2010-04-22 | Panasonic Corp | 加湿装置、除湿装置および空気清浄機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6057877A (ja) * | 2004-08-18 | 2006-03-02 |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 加湿器、調湿器 |
-
2015
- 2015-09-18 JP JP2015185271A patent/JP6563287B2/ja active Active
-
2016
- 2016-02-17 SG SG11201706419WA patent/SG11201706419WA/en unknown
- 2016-02-17 CN CN201680012958.XA patent/CN107949750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6-02-17 WO PCT/JP2016/054506 patent/WO2017047120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7
- 2017-08-10 PH PH12017501448A patent/PH12017501448B1/en unknown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0171336A (ja) * | 1984-02-16 | 1985-09-04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除湿空調機 |
CN1293340A (zh) * | 1999-10-14 | 2001-05-02 | 夏普公司 | 空调机以及安装在其内的除加湿装置 |
CN1922451A (zh) * | 2004-03-31 | 2007-02-28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调湿装置 |
JP2009264635A (ja) * | 2008-04-23 | 2009-11-12 | Denso Corp | 除加湿装置 |
JP2010091168A (ja) * | 2008-10-07 | 2010-04-22 | Panasonic Corp | 加湿装置、除湿装置および空気清浄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PH12017501448A1 (en) | 2018-01-15 |
CN107949750A (zh) | 2018-04-20 |
SG11201706419WA (en) | 2017-09-28 |
WO2017047120A1 (ja) | 2017-03-23 |
JP2017058107A (ja) | 2017-03-23 |
PH12017501448B1 (en) | 2018-01-15 |
JP6563287B2 (ja) | 2019-08-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003020A (zh) | 除湿和加湿装置、除湿空气清洁器、加湿空气清洁器及其操作方法 | |
CN107923635B (zh) | 除加湿装置 | |
JP2008019850A (ja) | 除湿機と除湿機用遠心送風機 | |
KR100917725B1 (ko) |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 |
WO2007060921A1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KR20150077775A (ko) | 제가습 장치 | |
CN111886456B (zh) | 扇叶、空气调节机以及除湿机 | |
CN107949750B (zh) | 除加湿装置 | |
CN111928354A (zh) | 用于湿度调节的装置 | |
KR20110061084A (ko) | 제습형 공기청정기 | |
JP2018161629A (ja) | 除湿装置 | |
TW201537120A (zh) | 除濕裝置 | |
KR101403010B1 (ko) | 가습 제습 복합기 | |
JP7445832B2 (ja) | 除湿装置 | |
JP7345083B2 (ja) | 除湿装置 | |
JP7407346B2 (ja) | 除湿装置 | |
KR100274982B1 (ko) | 분리형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 |
JP2012163283A (ja) | デシカント式換気扇 | |
JP2005262120A (ja) | 除湿装置 | |
JP5799201B2 (ja) | 除湿装置 | |
KR101403012B1 (ko) | 가습 제습 복합기의 유로 구조 | |
KR102371162B1 (ko) | 제가습 장치 | |
JP2014231027A (ja) | 除湿装置 | |
CN203478459U (zh) | 室外机 | |
JP2019098201A (ja) | 除湿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5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