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912766A - 用于图像形成装置的串联式感光构件 - Google Patents

用于图像形成装置的串联式感光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912766A
CN1912766A CN 200610111034 CN200610111034A CN1912766A CN 1912766 A CN1912766 A CN 1912766A CN 200610111034 CN200610111034 CN 200610111034 CN 200610111034 A CN200610111034 A CN 200610111034A CN 1912766 A CN1912766 A CN 191276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it
photosensitive
pair
drum
image proces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610111034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01586C (zh
Inventor
冈部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9127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127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01586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01586C/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l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包括多个感光构件和一对侧板。多个感光构件保持单元中的每个感光构件保持单元都在第一方向上延伸。多个感光构件保持单元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排列。一对侧板中的每个侧板都在第二方向上延伸。一对侧板相关于第一方向设置在所排列的多个感光构件保持单元的两端。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被构造成作为整体单元可拆卸地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中。

Description

用于图像形成装置的串联式感光构件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对于2005年8月12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号2005-234825和2005年12月27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号2005-376112的优先权。这些优先权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而结合在本文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串联式感光构件和一种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本领域众所周知的一种类型的串联式彩色激光打印机包括黄色、品红色、青绿色和黑色的四个感光鼓和显影辊。在这种类型的串联式彩色激光打印机中,显影辊基本同时在感光鼓上形成各自每种颜色的色粉图像。随后,色粉图像被转印到纸张或中间转印带上,使彩色图像能以与在单色激光打印机上形成图像几乎相同的速度形成。
在美国专利申请公布号2004/165910(相应于日本专利申请公布号2004-279551)中提出的一种这样的串联式彩色激光打印机包括每一个都具有显影辊的显影剂盒和每一个都具有感光鼓的鼓单元,从而显影盒和鼓单元能够单独安装在激光打印机的主壳体中或从中移除。
在美国专利号6,738,590(相应于日本专利申请号2003-50531)中揭示的另一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图像形成单元,其中被一体地装配多个图像承载构件,多个显影剂单元,多个充电单元和至少一个中间转印构件。这种整体装配件能够被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中或从中移除。
                            发明内容
然而,由于在根据美国专利申请公布号2004/165910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分别安装黄色、品红色、青绿色和黑色的每种颜色的显影剂盒和鼓单元,总共八个盒被分别作为耗材更换。具有如此大量的消耗部件,就存在用户可能被搞迷惑并且用错误颜色的盒进行更换的危险。
另一方面,在美国专利号6,738,590中揭示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另一种图像形成单元作为整体装配件被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中或从中移除,从而防止上述在用户更换错误的盒时的这样的混淆。然而,制造作为一体装配件的图像形成单元增加了制造工艺的复杂性和成本,同时也使维修不方便。在使用后为循环使用拆卸图像形成单元的过程也过于复杂和不方便。
鉴于上述原因,本发明的一个目标是提供一种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该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具有仅带有少数消耗部件以防止用户在更换此部件时发生混淆的简单结构,和能够通过便利装配和维修减少成本。本发明的另一目标是提供一种适合于循环利用的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本发明的另一目标是提供一种安装该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的图像形成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和其它目标,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该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包括多个感光构件和一对侧板。多个感光构件保持单元中的每一个都在第一方向上延伸并且保持多种颜色中的每种颜色的感光构件。多个感光构件保持单元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排列。一对侧板中的每个侧板都在第二方向上延伸。该对侧板相对于第一方向布置在所排列的多个感光构件保持单元的两端。该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被构造成作为整体单元被可拆卸地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中。
根据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主体和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该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被构造成可拆卸地安装在主体中。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包括多个感光构件保持单元和一对侧板。多个感光构件保持单元中的每一个都在第一方向上延伸并且保持多种颜色中的每一种颜色的感光构件。多个感光构件保持单元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排列。一对侧板中的每个侧板在第二方向上延伸。该对侧板相对于第一方向布置在所排列的多个感光构件保持单元的两端。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被构造成作为一个单元可拆卸地安装在主体中。
                            附图说明
根据本发明的说明性的方面将参考附图被详细地描述,其中;
图1是显示作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方面的彩色激光打印机的侧面剖视图;
图2是设置在图1中的彩色激光打印机中的鼓子单元的侧面剖视图,显影剂盒被安装在鼓子单元上;
图3是图2中所示的显影剂盒的侧面剖视图;
图4是从显影剂盒被安装在其中的鼓单元的左面看的透视图;
图5是从显影剂盒中的一个被移除的鼓单元的左面看的透视图;
图6是图4中所示的鼓单元的平面图;
图7是图4中所示的鼓单元的左侧视图;
图8是沿着图7中所示的线VIII-VIII的剖视图;
图9是鼓子单元的分解透视图;
图10是鼓子单元的透视图;
图11是从左侧看的说明一对侧板装配到并列关系的前梁、四个鼓子单元和后梁的透视图;
图12A是从右侧看的说明一对侧板装配到并列关系的前梁、四个鼓子单元和后梁的透视图;
图12B是说明电极的图12A的放大视图;
图13A是说明侧板中鼓轴的定位的侧视图;
图13B是说明靠近线弹簧的部分的图13A的放大视图;
图13C是显示线弹簧如何推动鼓轴的说明图;
图14是从左侧看的说明已经被装配到并列关系的前梁、四个鼓子单元和后梁的一对侧板的透视图;
图15A是从右侧看的说明已经被装配到并列关系的前梁、四个鼓子单元和后梁的一对侧板的透视图;
图15B是说明电极的图15A的放大视图;
图16是显影剂盒的后视图;
图17是显影剂盒的左侧视图;
图18是显示被安装在激光打印机的主壳体中的鼓单元的透视图;
图19是一部分被切除的图18中的激光打印机的透视图;
图20是显示从主壳体被部分拉出的鼓单元的透视图;
图21是显示从主壳体被移除后的鼓单元的透视图;
图22是从鼓单元(带有可旋转的近侧握持部)的左侧看的透视图;
图23是显示安装在主壳体中的鼓单元的透视图;
图24是显示从主壳体移除的鼓单元的透视图;
图25是从配备前脚和后脚的鼓单元的底部左侧看的透视图;
图26是在图25中所示的鼓单元的左侧视图;
图27A是根据第一变形说明侧板中鼓轴的定位的侧板的侧视图;
图27B是显示线弹簧如何推动鼓轴的图27A的放大视图;
图28是根据第二变形的鼓子单元的分解透视图;
图29是从左侧看的说明一对侧板装配到并列关系的前梁、根据图28中所示的第二变形的四个鼓子单元和后梁的透视图;
图30是从左侧看的说明被装配到并列关系的前梁、图28中所示的四个鼓子单元和后梁的一对侧板的透视图;
图31是显示被安装在根据第六变形的打印机的主壳体(带有可旋转的近侧握持部)中的鼓单元的透视图;
图32A是根据第六变形的打印机的包括前盖和手柄的区域的图示前盖向关闭位置运动和手柄朝着存放位置旋转的侧剖视图,其中在前盖上的引导件的突出部接触手柄的远端;
图32B是根据第六变形的打印机的侧剖视图,其中引导件的平行部接触手柄的远端;以及
图32C是根据第六变形的打印机的侧剖视图,其中前盖处在关闭位置和手柄处在存放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将参考附图进行描述,其中相同的部分和元件用相同的参考数字标示以避免重复描述。
1、激光打印机的总体结构
图1是显示作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个方面的彩色激光打印机1的侧面剖视图。图2是设置在图1中的彩色激光打印机中的鼓子单元的侧面剖视图,显影剂盒22被安装在鼓子单元上。图3是图2中所示的显影剂盒22的侧面剖视图。
如在图1中所示,彩色激光打印机1是具有在水平的方向上并排的多个鼓子单元23的水平串联型打印机。打印机1包括主壳体2和在主壳体2中的用于提供纸张3的馈入单元4,用于在从馈入单元4提供的纸张3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单元5,和在图像被形成在纸张3上后用于排出纸张3的排出单元6。
在下面的描述中,在图1中的打印机1的右侧(主壳体2的鼓进出开口162形成在其中的一侧)将被称为“前侧”,而图1中的打印机1的左侧将被称为“后侧”。进一步,图1中的关于纸张宽度方向的近侧将被称为“左侧”,而图1中的远侧将被称为“右侧”。
除了下面另有描述外,下文对鼓单元21和显影剂盒22的描述中的方向将符合鼓单元21和显影剂盒22被安装在主壳体2中的状态。
(1)馈入单元
馈入单元4包括能够在前后方向中滑入主壳体2下部的后面将描述的盘容纳部171或从中移除的用于容纳纸张3的纸张盘7;设置在纸张盘7的上前端并且互相面对的分离辊8和分离垫9;和设置在分离辊8后侧的馈入辊10。
馈入单元4包括用于引导从纸张盘7传送的纸张3的馈入端纸张传送路径11。馈入端纸张传送路径11在侧面视图上具有基本U字形,用于初始地引导纸张3向前并且随后朝向后面反转方向。馈入端纸张传送路径11具有定位在与分离辊8相邻的U字形的下侧的上游端,和定位在与后述的传送带53相邻的U字形的上侧的下游端。
馈入单元4还包括沿着馈入端纸张传送路径11互相面对设置并且定位在分离辊8的上前方的纸张除尘辊12和夹紧辊13;和同样设置在馈入端纸张传送路径11上纸张除尘辊12和夹紧辊13上方的一对套准辊14。
压纸板15设置在纸张盘7的内部用来支撑堆叠状态的纸张3。压纸板15在其后端被枢轴地支撑,从而前端能够向下枢轴旋转到压纸板15靠在纸张盘7的底板上的静止位置,并且能够向上枢轴旋转到压纸板从后端向前端向上倾斜的馈入位置。
杠杆16设置在纸张盘7的下前部用来向上抬起压纸板15的前端。杠杆16被枢轴地支撑在压纸板15前端下方的位置,从而杠杆16的前端能够上下移动。
通过枢轴地旋转杠杆16,杠杆16抬起压纸板15的前端,移动压纸板15使其进入馈入位置。当压纸板15处在馈入位置时,堆叠在压纸板15上的纸张3最顶端的纸张被压靠在馈入辊10上。当馈入辊10旋转时,纸张3被向分离辊8和分离垫9之间的位置馈入。
当纸张盘7被从主壳体2移除时,压纸板15进入静止位置。当压纸板15处在静止位置时,纸张3能够被堆叠在压纸板15上。在馈入辊10已经将纸张3馈入到分离辊8和分离垫9之间的位置后,旋转的分离辊8一次一张地分离和传送纸张3。被分离辊8传送的纸张通过纸张除尘辊12和夹紧辊13之间,此时纸张除尘辊12从纸张3上去除纸张灰尘,并且继续沿着馈入端纸张传送路径11移向套准辊14。
在套准纸张3后,套准辊14将纸张3传送到传送带53。
(2)图像形成单元
(2-1)扫描单元
图像形成单元5包括扫描单元17、处理单元18、转印单元19和定影单元20。单独的扫描单元17设置在主壳体2的上部。尽管在图中没有显示,扫描单元17包括激光发射单元、多角镜和多个透镜和反射镜。激光发射单元基于每种颜色的图像数据发射激光束。在通过透镜和从反射镜反射后,激光束照射各自的相应于每种颜色的感光鼓24。
(2-2)处理单元
处理单元18设置在扫描单元17下方和馈入单元4上方。如下面将要描述的,处理单元18包括单独的鼓单元21和四个相应于四种颜色的显影剂盒22。
(2-2-1)鼓单元
如下面将要详尽描述的,鼓单元21在前后方向上从主壳体2的前侧被可拆卸地安装在主壳体2的鼓容纳部161中。鼓单元21包括四种颜色中的每种颜色的四个鼓子单元23。具体地,四个鼓子单元23是黄鼓子单元23Y、品红鼓子单元23M、青绿鼓子单元23C和黑鼓子单元23K。
鼓子单元23在前后方向上互相平行并且以一定的间隔设置。具体地,鼓子单元23从前侧到后侧以黄鼓子单元23Y、品红鼓子单元23M、青绿鼓子单元23C和黑鼓子单元23K的顺序排列。如后面将要描述的,每个鼓子单元23包括一对侧框架部分71和横跨在侧框架部分71之间的中心框架部分72(见图9和10)。
如图2中所示,每个鼓子单元23保持感光鼓24、栅控式电晕充电器25和清洁刷68。
感光鼓24在宽度方向上(在下文中,宽度方向将指示垂直于前后方向和垂直方向的左右方向)延伸。感光鼓24包括圆柱形的和在其外表面上具有由聚碳酸脂形成的正向充电感光层的主鼓体26,和沿着主鼓体26的轴线设置的鼓轴27。
鼓轴27的两个横向端被插入后述的侧框架部分71中(见图10),并由后述的侧板121定位(见图7)。
可旋转的支撑构件30(见图12A)安装在主鼓体26的两轴向端上,以使其不能够相对于主鼓体26旋转但是能够相对于鼓轴27旋转。具有这种结构,主鼓体26被可旋转地支撑在鼓轴27上。在图像形成过程中,感光鼓24被从设置在主壳体2中的电机(没有显示)传输的驱动力驱动旋转。
如在图2中所示,充电器25对角地支撑在下述中心框架部分72上感光鼓24的上后方。充电器25以一定距离面对感光鼓24。充电器25包括面对但是与感光鼓24分离设置的放电电线28和设置在放电电线28和感光鼓24之间的栅29。
放电电线28连接到后述的电线电极80(见图12B)。栅29连接到后述的栅电极81(图12B)。
在图像形成操作期间,设置在主壳体2中的高压电路板(没有显示)通过电线电极80将高电压施加到放电电线28以从放电电线28产生电晕放电。同时,设置在主壳体2中的高电压电路板(没有显示)通过栅电极81将高电压施加到栅以将均匀的正电荷施加到感光鼓24的表面上同时控制提供到其上的电荷数量。
清洁刷68在感光鼓24后面的位置支撑在后述的中心框架部分72上,并且面对和接触感光鼓24。在图像形成操作期间,设置在主壳体2中的高电压电路板(没有显示)通过后述的清洁电极83(见图12B)将清洁偏压施加到清洁刷68。
(2-2-2)显影剂盒
如图1中所示,显影剂盒22相应于每种颜色的鼓子单元23被可拆卸地安装。具体地,显影剂盒22包括可拆卸地安装在黄鼓子单元23Y上的黄显影剂盒22Y、可拆卸地安装在品红鼓子单元23M上的品红显影剂盒22M、可拆卸地安装在青绿鼓子单元23C上的青绿显影剂盒22C和可拆卸地安装在黑鼓子单元23K上的黑显影剂盒22K。
如在图3中所示,每个显影剂盒22包括显影剂框架31和在显影剂框架31中的搅拌器32、供给辊33、显影辊34和厚度调节刀片35。
显影剂框架31被形成为盒形,在下端具有开口36。分隔壁39相关于垂直方向设置在显影剂框架31的中间,用来把显影剂框架31的内部分隔成色粉容纳腔37和显影腔38。通孔40形成在分隔壁39中以使色粉容纳腔37和显影腔38之间连通。
色粉容纳腔37容纳相应于四种颜色中的一种的色粉。更具体地,黄显影剂盒22Y的色粉容纳腔37容纳黄色色粉,品红显影剂盒22M的色粉容纳腔37容纳品红色色粉,青绿显影剂盒22C的色粉容纳腔37容纳青绿色色粉,黑显影剂盒22K的色粉容纳腔37容纳黑色色粉。
每种颜色的色粉都是具有正电荷的非磁性单一组分的色粉。聚合色粉具有球形形状并且通过用众所周知的诸如悬浮聚合的聚合方法共聚聚合单体而获得。例如,聚合单体可以是诸如苯乙烯的苯乙烯单体或诸如丙烯酸、烷基(C1-C4)丙烯酸酯或烷基(C1-C4)亚丙烯酸酯的丙烯酸单体。色粉的基本颗粒主要由与相应颜色的着色剂、电荷控制剂、石蜡等混合的粘合树脂形成,并且进一步包括用于提高流动性的添加剂。
黄色、品红色、青绿色和黑色的着色剂被混合而产生这些颜色的每种颜色。电荷控制剂是通过将具有诸如铵盐的离子功能团的离子单体和能够同离子单体共聚的单体诸如苯乙烯单体或丙烯酸单体共聚而获得的电荷控制树脂。添加剂可以是诸如二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钛、钛酸锶、氧化铈或氧化镁的金属氧化物粉末;或者是诸如碳化物粉末或金属盐粉末的无机粉末。
窗口142也形成在色粉容纳腔37中用来检测色粉容纳腔37中剩余的色粉数量。在穿过色粉容纳腔37彼此相对的位置(见图8),窗口142被嵌入在显影剂框架31的两侧壁141中。
搅拌器32设置在色粉容纳腔37中并且包括被可旋转地支撑在显影剂框架31的两侧壁141中的旋转轴41,和沿旋转轴41轴向设置在旋转轴41上并且从旋转轴径向向外延伸的搅拌构件42。在图像形成期间,来自设置在主壳体2中的电机(没有显示)的驱动力通过被动联接齿轮144(见图17)传输到旋转轴41,使搅拌构件42在色粉容纳腔37内进行圆周运动。
供给辊33设置在显影腔38内通孔40下方。供给辊33包括由金属形成的可旋转地支撑在显影剂框架31的两侧壁141中的供给辊轴43,和由覆盖供给辊轴43周围的导电海绵材料形成的海绵辊44。在图像形成期间,来自设置在主壳体2中的电机(没有显示)的驱动力通过被动联接齿轮144传输到供给辊轴43以驱动供给辊33旋转。
显影辊34对角地设置在显影腔38内部供给辊33的下后方。显影辊34包括由金属形成并且被可旋转地支撑在显影剂框架31的两侧壁141中的显影辊轴45,和由覆盖显影辊轴45周围的导电橡胶形成的橡胶辊46。
更具体地,橡胶辊46具有两层结构,包括由含有精细碳颗粒或此类物质的导电聚氨酯橡胶、硅橡胶、EPDM橡胶等物质构成的橡胶辊层,和被涂覆到橡胶辊层表面并且主要由聚氨酯橡胶、聚氨酯树脂、聚酰亚胺树脂或此类物质形成的涂层。后述的显影辊电极82(见图12B)被连接到显影辊轴45。
显影辊34设置成抵靠供给辊33,以便在橡胶辊46和海绵辊44之间产生压力。显影辊34也通过开口36在显影剂盒22的底部露出。
在图像形成期间,来自设置在主壳体2中的电机(没有显示)的驱动力通过被动联接齿轮144(见图17)传输到显影辊轴45用来旋转显影辊34。从设置在主壳体2中的高压电路板(没有显示)提供的显影偏压也通过显影辊电极82施加到显影辊34。
厚度调节刀片35设置在显影腔38中以致从上部压靠显影辊34。厚度调节刀片35包括由金属叶片弹簧构件构成的刀片48,和设置在刀片48的远端的压力部49。压力部49由绝缘硅橡胶形成并且具有半圆形的横截面。
刀片48的基端通过固定构件47固定到分隔壁39,同时刀片48的弹力使远端的压力部49从上面接触显影辊34的橡胶辊46。
(2-2-3)处理单元中的显影操作
在每个显影剂盒22中,容纳在色粉容纳腔37内的相应颜色的色粉通过其自身重力朝通孔40移动。当搅拌器32搅拌色粉时,一些色粉通过通孔40被排出到显影腔38内。
通过通孔40排出到显影腔38内的色粉被提供到供给辊33上。当供给辊33旋转时,承载在供给辊33上的色粉被提供到显影辊34。此时,当显影偏压被施加到显影辊34时,色粉在供给辊33和显影辊34之间被正向摩擦充电。
当显影辊34旋转时,提供到显影辊34表面的色粉通过厚度调节刀片35的压力部49和显影辊34的橡胶辊46之间,从而在橡胶辊46的表面上维持厚度均匀的薄层。
同时,如图2中所示,鼓子单元23中相应于显影剂盒22的充电器25产生电晕放电用来以均匀的正向极性对感光鼓24的表面充电。当感光鼓24继续旋转时,从扫描单元17发射出的激光束以高速扫描感光鼓24的经正向充电的表面,在感光鼓24上形成相应于将被形成在纸张3上的图像的静电潜像。
接下来,当显影辊34旋转时,承载在显影辊34表面上的正向充电的色粉与感光鼓24接触并且被提供到正向充电的感光鼓24的表面上被暴露到激光束因此而具有低电位的区域。这样,感光鼓24上的潜像根据反转显影过程显影成可视的图像,从而感光鼓24承载相应相应颜色的色粉图像。
在转印操作后残留在感光鼓24上的色粉被显影辊34回收。进一步,来自纸张3的沉积在感光鼓24上的纸张灰尘被清洁刷68移除。
(2-3)转印单元
如图1中所示,转印单元19设置在主壳体2中馈入单元4上方并且在处理单元18下方的前后方向上延伸。转印单元19包括驱动辊51、跟随辊52、传送带53、转印辊54和清洁单元55。
驱动辊51和跟随辊52被彼此相对地在前后方向上相隔一定距离地设置。驱动辊51设置在黑鼓子单元23K的后面,而跟随辊52设置在黄鼓子单元23Y的前面。
传送带53是由诸如含有散布的如碳的导电颗粒的导电聚碳酯酸或聚酰亚胺的合成树脂薄膜形成的环形带。传送带53围绕驱动辊51和跟随辊52成环状。
在图像形成期间,来自设置在主壳体2中的电机(没有显示)的驱动力被传送到驱动辊31使其旋转。当驱动辊51被驱动旋转时,传送带53围绕驱动辊51和跟随辊52循环行进,同时跟随辊52跟随传送带53的运动。传送带53在接触鼓子单元23的感光鼓24的转印位置以与感光鼓24的表面相同的方向移动。
转印辊54设置在传送带53内面对每个感光鼓24的位置,同时传送带53插在两者之间。转印辊54由金属辊轴覆盖由导电橡胶形成的橡胶辊而构成。转印辊54被可旋转地设置成使转印辊54的表面在转印位置以与传送带53相同的方向移动。在图像形成期间,设置在主壳体2中的高压电路板(没有显示)将转印偏压施加到转印辊54。
清洁单元55设置在传送带53下方并且包括主清洁辊56、第二清洁辊57、刮擦刀片58和色粉收集器59。
主清洁辊56设置成在与传送带53的接触感光鼓24和转印辊54的上部相对的一侧接触传送带53的下部。主清洁辊56被构造成在跟随传送带53的圆周运动的方向上旋转。在图像形成期间,设置在主壳体2中的高压电路板(没有显示)将主清洁偏压施加到主清洁辊56。
第二清洁辊57设置在主清洁辊56下方并且与其接触,和被构造成其旋转使第二清洁辊57的外周表面在接触位置以与主清洁辊56相同的方向移动。在图像形成期间,设置在主壳体2中的高压电路板(没有显示)将第二清洁偏压施加到第二清洁辊57。
刮擦刀片58设置成从下面接触第二清洁辊57。
色粉收集器59设置在主清洁辊56和第二清洁辊57的下面,用来收集从第二清洁辊57落下的色粉。
沿着驱动辊51的驱动和跟随辊52的跟随循环移动的传送带53朝向打印机1的后侧传送从馈入单元4提供的纸张3,从而使纸张3相继通过相应于每个鼓子单元23的转印位置。当纸张3被传送时,承载在每个鼓子单元23的感光鼓24上的每种颜色的色粉图像被相继转印到纸张3上,在其上形成彩色图像。
例如,首先,承载在黄鼓子单元23Y中的感光鼓24表面上的黄色色粉图像被转印到纸张3上,此后,承载在品红鼓子单元23M中的感光鼓24表面上的品红色色粉图像被转印到纸张3上,并且叠加在已经被转印的黄色色粉图像上。同样,分别地承载在青绿鼓子单元23C和黑鼓子单元23K中的感光鼓24表面上的青绿色色粉图像和黑色色粉图像被叠加在先前转印的色粉图像上以在纸张3上形成彩色图像。
上述转印操作中沉积在传送带53表面上的任何色粉随后被清洁单元55清除。首先,在传送带53表面上的色粉通过主清洁偏压被转移到主清洁辊56,并且随后被第二清洁偏压转移到第二清洁辊57。接下来,刮擦刀片58刮去已经转印到第二清洁辊57上的色粉。从第二清洁辊57上刮去的色粉落在色粉收集器59中。
(2-4)定影单元
定影单元20设置在主壳体2中黑鼓子单元23K的后面并且与感光鼓24接触传送带53的转印位置在前后方向上相对。定影单元20包括加热辊61和压力辊62。
加热辊61由金属管构成,其表面涂有释放层。金属管容纳沿着主壳体2的轴向方向延伸的卤素灯,用来将加热辊61的表面加热到固定温度。
压力辊62设置在加热辊61下面并且面对加热辊61。压力辊62从其底部压靠在加热辊61上。
在彩色图像被转印到纸张3上后,纸张3被传送到定影单元20。在定影单元20中,当纸张3通过加热辊61和压力辊62之间时,彩色图像通过热量被定影到纸张3上。
(3)排出单元
排出端传送路径63设置在排出单元6中。排出端传送路径63在侧视图中具有基本U字形,上游端定位在与定影单元20相邻的下侧,下游端定位在与形成在主壳体2顶部的排出盘64相邻的上侧。因此,排出端传送路径63首先引导纸张3向后,然后反转方向并且在向前方向上排出纸张3。
转印辊65和夹紧辊66沿着排出端传送路径63彼此面对地设置。进一步,一对排出辊67设置在排出端传送路径63的下游端。排出盘64形成在主壳体2的顶部,作为朝着后侧逐渐变深的凹部。排出盘64起着支撑堆叠状态的排出纸张3的作用。
在纸张3通过定影单元20后,转印辊65和夹紧辊66沿着排出端传送路径63向排出辊67传送纸张3,并且排出辊67将纸张3排出到排出盘64上。
2、鼓单元
图4是从显影剂盒22被安装在其中的鼓单元21的左面看的透视图。图5是从显影剂盒22中的一个被移除的鼓单元21的左面看的透视图。图6是图4中所示的鼓单元21的平面图。图7是图4中所示的鼓单元21的左侧视图。图8是沿着图7中所示的线VIII-VIII的剖视图。图9是鼓子单元21的分解透视图。图10是鼓子单元21的透视图。图11是从左侧看的说明一对侧板121装配到并列关系的前梁96、四个鼓子单元23和后梁111的透视图。图12A是从右侧看的说明一对侧板121装配到并列关系的前梁96、四个鼓子单元23和后梁111的透视图。图12B是说明电极的图12A的放大视图。图13A是说明侧板121中的鼓轴27的定位的侧视图。图13B是说明靠近线弹簧127的部分的图13A的放大视图。图13C是显示线弹簧127如何推动鼓轴27的说明图。图14是从左侧看的说明已经被装配到并列关系的前梁96、四个鼓子单元23和后梁111的一对侧板121的透视图。图15A是从右侧看的说明已经被装配到并列关系的前梁96、四个鼓子单元23和后梁111的一对侧板121的透视图。图15B是说明电极的图15A的放大视图。
接下来,鼓单元21将参考图4到15B被描述。
如在图4中所示,鼓单元21包括与四种颜色相对应并且在前后方向上并列的四个鼓子单元23;设置在四个鼓子单元23的前后侧的前梁96和后梁111;和设置在前梁96、四个鼓子单元23和后梁111的横向端的一对侧板121。四个鼓子单元23(除了感光鼓24等的框架构造)、前梁96、后梁111和一对侧板121构成单元框架。
构成鼓单元21的四个鼓子单元23、前梁96、后梁111和一对侧板121能够作为整体单元可滑动地安装到主壳体2的鼓进出开口162中或从中移除。
(1)鼓子单元
如在图9和10中所示,鼓子单元23包括在宽度方向上相隔一定距离彼此面对设置的一对侧框架部分71,和在侧框架部分71之间横跨的中心框架部分72。
(1-1)侧框架部分
每个侧框架部分71都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并且在侧面视图中具有基本矩形的板状。更具体地,侧框架部分71在侧面视图中成形为基本象平行四边形并且向下向后倾斜。
引导槽73形成在侧框架部分71的内壁表面中在宽度方向上彼此相对的位置,用于在显影剂盒22被安装在鼓子单元23中或从其上移除时引导显影剂盒22。
在侧框架部分71的内壁表面中的引导槽73基本形成在从靠近侧框架部分71的后侧的顶边缘到靠近侧框架部分71的前侧的下边缘的点的垂直方向上。引导槽73的上游端更宽并且朝向顶部开口。当显影剂盒22被安装在鼓子单元23上时,引导槽73的下游端(最深部)设置在相应于显影辊轴45的位置,从而使显影辊34接触感光鼓24。引导槽73被形成为侧框架部分71的内壁表面中在宽度方向上向外凹陷的凹部。如在图16中所示,导电的环构件50被滑动地接纳在引导槽73中,用来覆盖显影辊轴45的两横向端。
如在图9中所示,凸起75形成在侧框架部分71的上侧中引导槽73前面的位置。凸起75为圆柱形状并且具有穿透侧框架部分71的中空部。凸起75从侧框架部分71的外壁在宽度方向上向外突出。当显影剂盒22被安装在鼓子单元23上时,显影剂盒22的窗口142(同样见图17)通过凸起75在宽度方向上彼此面对,如图8中所示。
鼓支撑单元76(图9)形成在侧框架部分71中用来支撑感光鼓24。每个鼓支撑单元76包括形成在侧框架部分71下端侧框架部分71的内壁表面中并且具有在宽度方向上向外凹的圆柱形状的接纳部77。接纳部77接纳下面将描述的中心框架部分72的圆柱形的轴插入部90。轴插入通孔78形成在接纳部77的中心并且在厚度方向上穿透侧框架部分71。
两个螺纹通孔79形成在每个侧框架部分71中的后边缘上,在厚度方向上穿透侧框架部分71。螺栓92被插入螺纹通孔79,用来将侧框架部分71固定到中心框架部分72上。螺纹通孔79之一形成在侧框架部分71的下后边缘中,而另一个形成在沿着后边缘的中间。
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突脊84形成在每个侧框架部分71上凸起75的上方。突脊84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从侧框架部分71的外壁表面在宽度方向上向外突出的窄接边。
如在图9中所示,联接内通孔74形成在侧框架部分71中引导槽73的左侧中间的位置,当显影剂盒22被安装在鼓子单元23上时,该位置在宽度方向上相应于显影剂盒22的被动联接齿轮144(图17)。联接内通孔74为在宽度方向上穿透左侧框架部分71的圆孔。
螺栓接纳部85也设置在左侧框架部分71中联接内通孔74和轴插入通孔78之间。螺栓136(见图11)被旋入螺栓接纳部85来将侧板121紧固到鼓子单元23上。螺栓接纳部85为圆柱形,并且从侧框架部分71的外壁表面在宽度方向上向外突出。
如在图12B中所示,电线电极80、栅电极81、显影辊电极82和清洁电极83通过在厚度方向上将其插入侧框架部分71而被支撑在右侧框架部分71中,以便从侧框架部分71的外壁表面在宽度方向上向外突出。
电线电极80设置在轴插入通孔78上方,基本处于侧框架部分71的垂直中心和前后中心。
栅电极81对角地设置在侧框架部分71的后边缘上轴插入通孔78的上后方,并且基本处在其垂直中间的位置。
显影辊电极82对角地设置在靠近侧框架部分71的前边缘的轴插入通孔78的上前方,并且在其垂直中间的位置。
清洁电极83对角地设置在轴插入通孔78的上后方,栅电极81的上方,和基本处在其垂直中间的位置的靠近侧框架部分71的后边缘。
进一步,外周适配壁94设置在相应于每个电线电极80的位置。每个适配壁94从右侧框架部分71的外壁表面在宽度方向上向外突出并且在电线电极80的周围形成半圆弧。
(1-2)中心框架部分
如在图9和10中所示,中心框架部分72用合成树脂材料独立于侧框架部分71模制而成。中心框架部分72由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中心板86和设置在中心板86的两横向端的侧内板87整体构成。
在平面图中具有基本窄板形状的充电器保持单元88设置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中心板86的垂直中心,用来保持充电器25。充电器保持单元88保持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放电电线28,和放电电线28下面的栅29(见图2)。充电器保持单元88还保持夹持放电电线28并且能够在宽度方向上在放电电线28上滑动的放电电线清洁器89。
中心板86还配备设置在充电器保持单元88下面的刷保持单元93用来保持清洁刷68。由刷保持单元93保持的清洁刷68在宽度方向上横跨刷保持单元93(见图2)。
设置在中心板86的横向端的内板87通过在向前方向上弯曲中心板86而形成。在侧视图中,每个内板87具有向前变窄的基本三角形的形状。圆柱形的轴插入部90设置在内板87的这个前端用来接纳鼓轴27。
进一步,螺栓接纳部91形成在每个内板87的在其后边缘上的上下端中,并且从内板87的外壁表面沿着中心板86在宽度方向上向内延伸。螺栓92被旋入螺栓接纳部91以将侧框架部分71安装在中心框架部分72上。
(1-3)鼓子单元的装配
如在图9中所示,侧框架部分71定位在中心框架部分72的两横向端。中心框架部分72以下面的方式插入侧框架部分71之间。首先,为了在宽度方向上重叠轴插入通孔78,中心框架部分72的圆柱形轴插入部90插入侧框架部分71的鼓支撑单元76中的接纳部77。同时,中心框架部分72的螺栓接纳部91在宽度方向上重叠侧框架部分71的螺纹通孔79。接下来,螺栓92被插入螺纹通孔79并且被旋入螺栓接纳部91。结果,侧框架部分71被安装在中心框架部分72的两横向端,如在图10中所示,完成鼓子单元23的装配。
当侧框架部分71安装在中心框架部分72的两端时,中心框架部分72的中心板86在后边缘上从底端到垂直中点的区域中接触侧框架部分71,并且在两个侧框架部分71之间横跨。
当侧框架部分71安装在中心框架部分72的两个横向端时,设置在右侧框架部分71上的电线电极80和栅电极81在中心框架部分72上形成与放电电线28和栅29的连接。进一步,清洁电极83被连接到清洁刷68。
进一步,感光鼓24被保持在鼓子单元23中。具体地,适配在旋转支撑构件30(见图12A)中和不能相对于其旋转的主鼓体26设置在内板87之间,使其平行于充电器25但是离开一定距离。接下来,鼓轴27被沿着主鼓体26的轴线插入侧框架部分71的轴插入通孔78和中心框架部分72的圆柱形的轴插入部90并且被固定,使其不能够相对于轴插入通孔78旋转。鼓轴27可旋转地支撑用以支撑主鼓体26的旋转支撑构件30,从而将感光鼓24保持在鼓子单元23中。
通过支撑鼓轴27的两个轴向端,侧框架部分71能够通过鼓轴27互相相对与对方定位。
(2)前梁
如在图11和12A中所示,前梁96设置在前后方向上并列的四个鼓子单元23的前面,并且在一对侧板121之间横跨。
前梁96包括在宽度方向上彼此面对的一对侧壁97,和在该对侧壁97之间横跨的前壁98和后壁99。前梁96的部件用合成树脂材料整体模制。
每个侧壁97都包括在侧视图中基本成形为平行四边形的侧壁基部100,和从侧壁基部100的下端对角地向下向后延伸的侧壁腿部101。前螺栓接纳部103设置在侧壁基部100的外壁表面上。螺栓136被旋入前螺栓接纳部103用来附接侧板121。
向下向后倾斜的前倾斜表面102形成在侧壁97的后端面上,将侧壁基部100连接到侧壁腿部101。
前壁98在前视图中具有基本窄矩形的形状并且在宽度方向上延伸。前壁98为垂直取向并且在两个侧壁97之间延伸。
近侧握持部(前侧握持部)104设置在前壁98的横向中心。近侧握持部104由在宽度方向上相隔一定距离彼此面对设置的一对侧板105和在侧板105之间横跨的中心板106构成。
当从侧面看时每个侧板105基本形成三角形的板形,并且从前壁98的前壁表面向前突出。侧板105的前边缘对角地向前向下倾斜。
中心板106在侧板105的下边缘部之间横跨并且具有从前壁98的前壁表面向外延伸和向上弯曲的L形横截面。
近侧握持部104被定位成其横向中心匹配前梁96的横向中心。因此,在装配鼓单元21后,近侧握持部104的横向中心与在前后方向上通过鼓子单元23的横向中心的直线X1对齐。
如在图11中所示,后壁99具有在后视图中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延长的矩形板形。后壁99设置到前壁98的后面并且横跨在侧壁97之间,同时沿侧壁97的前倾斜表面102向下向后倾斜。
(3)后梁
如在图11和12A中所示,后梁111设置在前后方向上并列的四个鼓子单元23的后侧,并且在一对侧板121之间横跨。
后梁111用合成树脂材料整体模制并且包括在宽度方向上彼此面对的一对侧壁112,和在该对侧壁112之间横跨的桥接壁113。
侧壁112具有在侧面视图中向底部变窄的基本三角形的板形。螺栓接纳部114设置在侧壁112的外壁表面中,用来通过螺栓136附接侧板121。向下向后倾斜的后倾斜表面115形成在侧壁112的前端面上。
桥接壁113在后视图中具有基本延长的矩形板形并且在宽度方向上延伸。桥接壁113垂直地竖立并且在一对侧壁112之间横跨。
桥接壁113的前壁表面是沿着侧壁112的后倾斜表面115向下向后倾斜的平坦表面。
远侧握持部(后侧握持部)116设置在桥接壁113的横向中心。远侧握持部116包括通过在后视图中使桥接壁113的顶边缘向下凹陷而形成的凹部117,和在后视图中形成矩形的三个边并且被与桥接壁113的顶边缘连接的后手柄118。
在后视图中具有基本延长的矩形形状的通风孔119形成在凹部117和后手柄118之间以允许空气在空气流动方向(前后方向)通过,后文将加以描述。
远侧握持部116被定位成使其横向中心匹配后梁111的横向中心。因此,在装配鼓单元21后,远侧握持部116的横向中心被定位在前后方向上通过鼓子单元23的横向中心的直线X1上,如图6中所示。
(4)侧板
如在图11和12A中所示,一对侧板121设置成使其能够从前梁96、四个鼓子单元23和后梁111的两个横向边缘将其夹在中间。
侧板用具有比用于形成鼓子单元23的合成树脂材料更低的线膨胀系数的材料形成。例如,侧板121用金属或纤维补强树脂形成,最好用金属形成。
每个侧板121具有在侧视图中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基本延长的矩形板形。当装配鼓单元21时,如后所述,侧板121被形成为面对在前后方向上并列的前梁96、鼓子单元23和后梁111,从而前边缘面对前梁96且后边缘面对后梁111。侧板121也形成为使顶边缘面对侧框架部分71的突脊84,和底边缘面对侧框架部分71的下边缘。
作为适配部的凸缘部122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横跨每个侧板121的顶边缘并且在宽度方向上向外延伸。通过在宽度方向上向外弯曲侧板121的顶边缘以形成L形横截面来形成凸缘部122。凸缘部122能够被可滑动地适配在后文将描述的鼓容纳部161的轨道164(见图20)中而作为引导部。
四个光传输通孔123形成在每个侧板121的顶边缘中,当侧框架部分71被安装在鼓子单元23上时,传输通孔123用来接纳每个鼓子单元23的凸起75。
四个光传输通孔123在前后方向上以一定间隔形成在侧板121的顶边缘中。如图17所示,当侧框架部分71被安装在鼓子单元23上和显影剂盒22被安装在鼓子单元23上时,在宽度方向上与显影剂盒22的窗口142(见图17)和凸起75对齐的位置,光传输通孔123被形成为在厚度方向上穿透侧板121的圆形通孔。
如在图12A中所示,沿着每个侧板121的下边缘形成四个轴通孔124,用来在侧框架部分71被安装在鼓子单元23上时接纳每个鼓轴27的轴向端。
四个轴通孔124沿着前后方向以一定间隔形成在侧板121的下边缘中。轴通孔124是方形孔,当侧框架部分71被安装在鼓子单元23上时,在与宽度方向上面对鼓轴27的轴向端的位置上,轴通孔124在厚度方向上穿透侧板121。更具体地,每个轴通孔124在侧视图中具有基本矩形的形状,其侧面平行于前后方向和垂直方向,如在图13A中所示。轴通孔124的顶部和前外周边缘形成两条以近似直角相互交叉的直线。这些外周边缘形成后述由鼓轴27在多个点接触的接触表面131。
在轴通孔124的前后方向上的任何一侧的稍微上面的位置,一对接合孔126相应于每个轴通孔124形成在每个侧板121中。形成在右侧板121中的接合孔126之一与后述的中心开口133连续地形成。
如在图13A、13B和13C中所示,在右侧板121的内壁表面上,线弹簧127被接合在一对接合孔126中用于轴定位。线弹簧127由侧视图中基本V形的钢丝构成,两个上端在宽度方向上向外弯曲。
每个线弹簧127都沿着侧板121的内壁表面设置,其上端接合在一对接合孔126中。因此,线弹簧127被保持在侧板121上一对接合孔126之间,从而当从侧面看时中心区域以V形向下凹进。进一步,线弹簧127被定位成使其后侧对角地向上向后横越过轴通孔124。
如在图11和12A中所示,前螺栓通孔128形成在靠近每个侧板121的前边缘,在侧板121被安装在前梁96上时与侧壁基部100的前螺栓接纳部103相对的位置。螺栓136被插入前螺栓通孔128。
进一步,后螺栓通孔129形成在靠近每个侧板121的后边缘,在侧板121被安装在后梁111上时与侧壁112的螺栓接纳部114相对的位置。螺栓136被插入后螺栓通孔129。如在图5、7、11和14中所示,联接内通孔130形成在左侧板121中当侧板121被安装在鼓子单元23和显影剂盒22被安装在鼓子单元23上时在宽度方向上相应于显影剂盒22的被动联接齿轮144的位置。
四个联接内通孔130在前后方向上以一定间隔形成在侧板121的垂直中心。联接内通孔130为在当侧框架部分71被安装在鼓子单元23上时在宽度方向上相应于左侧框架部分71的联接内通孔74的位置在厚度方向上穿透侧板121的圆形孔。
四个中心螺栓通孔132(见图11)也形成在左侧板121中相应于当侧板121安装在鼓子单元23上时左侧框架部分71的螺栓接纳部85的位置。螺栓136被插入中心螺栓通孔132。四个中心螺栓通孔132在前后方向上以一定的间隔形成在相应的联接内通孔130和轴通孔124之间的位置。
如在图12A、15A和15B中所示,中心开口133形成在右侧板121中。当侧板121被安装在鼓子单元23上时,中心开口133将设置在右侧框架部分71上的电线电极80和栅电极81暴露在宽度方向上右侧板121的外侧。四个中心开口133沿着前后方向以一定的间隔形成。中心开口133是大开口,其形状适配包括电线电极80的适配壁94,且能够接纳栅电极81。
进一步,前侧开口134形成在右侧板121中每个中心开口133的前侧。前侧开口134起到当侧板121被安装在鼓子单元23上时将显影辊电极82在宽度方向上暴露到右侧板121外的功能。四个前侧开口134形成为当侧板121被安装在鼓子单元23上时相应于中心开口133并且定位成在宽度方向上面对显影辊电极82。
进一步,后侧开口135形成在右侧板121中每个中心开口133的后侧。后侧开口135起到当侧板121被安装在鼓子单元23上时将清洁电极83在宽度方向上暴露到右侧板121外的功能。四个后侧开口135形成为当侧板121被安装在鼓子单元23上时相应于中心开口133并且被定位成在宽度方向上面对清洁电极83。
(5)鼓单元的装配
首先,四个鼓子单元23在前后方向上彼此相邻地排列。如在图11和12A中所示,对于相邻的鼓子单元23,在后鼓子单元23中的侧框架部分71的前表面被设置成与前鼓子单元23中的侧框架部分71的后表面接触。这样,鼓子单元23在前后方向上并列,同时向下和向后倾斜。
接下来,前梁96设置成相邻于最前面的鼓子单元23,后梁111设置成相邻于最后面的鼓子单元23。当设置相邻于最前面的鼓子单元23的前梁96时,在最前面的鼓子单元23中的侧框架部分71的前表面被设置成与前梁96的前倾斜表面102接触。进一步,当设置相邻于最后面的鼓子单元23的后梁111时,在最后面的鼓子单元23中的侧框架部分71的后表面被设置成与后梁111的后倾斜表面接触。
接下来,侧板121设置在前后方向上排列的前梁96、四个鼓子单元23和后梁111的两个横向端上,并且通过螺栓136固定到这些部件上。
当将左侧板121附接到前梁96、四个鼓子单元23和后梁111的左侧时,如图11中所示,在宽度方向上,侧板121的前螺栓通孔128与前梁96左侧上的前螺栓接纳部103对齐,左侧板121的后螺栓通孔129与后梁111左侧上的螺栓接纳部114对齐。左侧板121的中心螺栓通孔132在宽度方向上与鼓子单元23左侧上的螺栓接纳部85对齐。
接下来,左侧板121的内壁表面被设置成与左侧框架部分71上的突脊84接触,从而鼓轴27的左端被插入左侧板121的轴通孔124。同时,在每个鼓子单元23左侧的侧框架部分71的凸起75被适配到左侧板121中的光传输通孔123中,从而凸起在宽度方向上向外暴露。通过将左侧框架部分71的凸起75适配到左侧板121的光传输通孔123中,鼓子单元23被限制相对于左侧板121绕鼓轴27旋转。
如在图11中所示,螺栓136被插入前螺栓通孔128并且被旋入前螺栓接纳部103中,同时分离螺栓136被插入后螺栓通孔129并且被旋入螺栓接纳部114中。还有,其它螺栓136被插入中心螺栓通孔132并且被旋入螺栓接纳部85中。这样,如图14中所示,左侧板121被附接到前梁96、鼓子单元23和后梁111的左侧。
当将右侧板121附接到前梁96、四个鼓子单元23和后梁111的右侧时,如图12A中所示,在宽度方向上,右侧板121的前螺栓通孔128与前梁96右侧上的前螺栓接纳部103对齐。同时,右侧板121的后螺栓通孔129在宽度方向上与后梁111右侧上的螺栓接纳部114对齐。
接下来,右侧板121的内壁表面被设置成与在鼓子单元23右侧的侧框架部分71的突脊84接触,从而鼓轴27的右端被插入右侧板121的轴通孔124,右框架部分71的凸起75被适配到右侧板121的光传输通孔123中,从而凸起75在宽度方向上向外暴露。进一步,鼓子单元23的适配壁94被适配到形成在右侧板121中的中心开口133中。通过将右侧框架部分71的凸起75适配到右侧板121的光传输通孔123中,鼓子单元23被限制相对于右侧板121绕鼓轴27旋转。
如在图12A中所示,螺栓136被分别插入前螺栓通孔128和后螺栓通孔129并且被旋入前螺栓接纳部103和螺栓接纳部114中。这样,如图15A中所示,右侧板121被附接到前梁96、鼓子单元23和后梁111的右侧。
如在图14、15A和15B中所示,当鼓单元21被如上述地装配时,支撑在每个鼓子单元23的一对侧框架部分71中的鼓轴27的横向端被插入侧板121的各自的轴通孔124中。轴通孔124的直径比鼓轴27的直径(垂直于鼓轴27轴向上的横截面的尺寸)大。如在图13A、13B和13C中所示,线弹簧127的一部分在对角方向上向上向后越过轴通孔124。如图13C中所示,当鼓轴27的横向端被插入轴通孔124时,鼓轴27接触线弹簧127并且使线弹簧127稍微地对角向下向后变形。这里,在图13C中,虚线显示在把鼓轴27插入轴通孔124前的线弹簧27的形状。因此,鼓轴27的轴端被线弹簧127对角地向前和向上朝向与鼓轴27面对的上面和前面的接触表面131推动。因此,线弹簧127在一个接触点按压鼓轴27的轴端。鼓轴27也在多个接触点接触上面和前面的接触表面131。这样,鼓轴27的轴向端通过三点接触精确定位在一对侧板121之间。
当鼓单元21以这种方式被装配时,如图14中所示,形成在左侧板121中的联接内通孔130在宽度方向上面对左侧框架部分71的联接内通孔74。
当鼓单元21如上述被装配时,如在图15A和15B中所示,栅电极81和电线电极80通过形成在右侧板中的中心开口133在宽度方向上向外暴露。进一步,显影辊电极82通过前侧开口134在宽度方向上向外暴露,清洁电极83通过后侧开口135在宽度方向上向外暴露。
3、显影剂盒
图16是显影剂盒22的后视图。接下来,对显影剂盒将参考图2到6、16和17进行详细描述。
(1)显影剂盒
如上文参考图16所述,显影剂盒22被构造成使显影辊34通过开口36从显影剂框架31的底部暴露。显影辊34的显影辊轴45(图17)被可旋转地支撑在显影剂框架31的侧壁141中,显影辊轴45的横向端在宽度方向上从两侧壁141突出。导电环构件50覆盖显影辊轴45的横向端。
如在图3和17中所示,为了检测色粉容纳腔37中剩余的色粉的数量,窗口142被嵌入定义色粉容纳腔37的两侧壁141中。由后述的光发射元件174和光接收元件175(见图8)构成的光学传感器173发射用来光学地检测在色粉容纳腔37中剩余的色粉数量的检测光。窗口142允许检测光在宽度方向上通过色粉容纳腔37。
齿轮机构(没有显示)设置在显影剂盒22的左侧壁141上。齿轮机构被齿轮盖143(图17)覆盖。齿轮机构包括通过齿轮盖143暴露的被动联接齿轮144(图17),和与被动联接齿轮144啮合的齿轮系列(没有显示)。
后述的联接输入轴145(见图5)设置在主壳体2中。联接输入轴145能够在旋转轴41的轴向方向上前进和退回,并能够与被动联接齿轮144相接合,使其不能相对于被动联接齿轮144旋转。来自设置在主壳体2中的电机(没有显示)的驱动力被传输到联接输入轴145。
齿轮系列包括与搅拌器32的旋转轴41接合的搅拌器驱动齿轮,与供给辊33的供给辊轴43接合的供给辊驱动齿轮,和与显影辊34的显影辊轴45接合的显影辊驱动齿轮。这些齿轮通过中间齿轮等与被动联接齿轮144啮合。
如在图5和17中所示,显影剂盒握持部146设置在显影剂框架31上。显影剂盒握持部146设置在上壁147上的显影剂框架31的横向中心并且包括通过使上壁147向下凹陷而形成的凹部148和设置在凹部148的后边缘上的手柄149。
如在图6中所示,凹部148在平面图中具有基本矩形的形状并且通过切除前边缘部而形成,当显影剂盒22被安装在鼓单元21中时,形成朝向在前侧相邻的显影剂盒22深入的凹部。
手柄149设置在凹部148的后边缘上并且在宽度方向上延伸。手柄149包括在宽度方向上定位在凹部148两端的侧壁150,和桥接侧壁150的中心壁151。
每个侧壁150在侧面图中都是三角形的形状并朝向后侧变窄。侧壁150从凹部148的两横向端向上延伸。中心壁151在侧壁150的上边缘之间横跨。以这种方式形成的手柄149允许用户从前侧通过凹部148插入手指并抓住中心壁151的内壁表面来向上拉出显影剂盒22。
显影剂盒握持部146被定位成使其横向中心与显影剂框架31的横向中心对齐。换句话说,如在图6中所示,当显影剂盒22被安装在鼓单元21中时,显影剂盒握持部146的横向中心被定位在前后方向上通过鼓子单元23的横向中心的直线X1。
(2)在鼓单元中安装显影剂盒
如在图5中所示,当把每种颜色的显影剂盒22安装到鼓单元21中的每种颜色的鼓子单元23中时,显影剂盒22首先从鼓单元21的上面插入到相应于该显影剂盒22的鼓子单元23中。
更具体地,在显影辊轴45的轴向端上的环构件50被插入形成在相应的鼓子单元23的侧框架部分71的引导槽73中,并且当环构件50沿着引导槽73滑动时显影剂盒22被向下推入鼓子单元23中。当环构件50接触引导槽73的最深部时,该接触限制显影剂盒22被推向更深。在这种状态下,显影辊34与感光鼓24接触。通过这个过程,显影剂盒22被安装在相应的鼓子单元23中,如在图4中所示。
当显影剂盒22安装在相应的鼓子单元23中时,在显影辊轴45的横向右端上的环构件50被连接到设置在右侧框架部分71上的显影辊电极82。
进一步,当显影剂盒22安装在相应的鼓子单元23中时,如在图7和8中所示,嵌入在显影剂框架31的左侧壁141中的左窗口142与形成在左侧框架部分71中的凸起75和形成在左侧板121中的光传输通孔123相关于宽度方向对齐以允许检测光通过。相似地,嵌入在显影剂框架31的右侧壁141中的右窗口141在宽度方向上与形成在右侧框架部分71中的凸起75和形成在右侧板121中的光传输通孔123对齐以允许检测光通过。
进一步,如在图5中所示,通过设置在左侧壁141上的齿轮盖143暴露的被动联接齿轮144在宽度方向上与形成在左侧框架部分71中的联接内通孔74和形成在左侧板121中的联接内通孔130对齐,以允许联接输入轴145通过这些通孔插入和退回。
当所有的显影剂盒22被安装在鼓子单元23中时,如图6中所示,前梁96的近侧握持部104、显影剂盒22的显影剂盒握持部146、和后梁111的远侧握持部116在前后方向上对齐。更具体地,这些部件的横向中心被定位在前后方向上通过鼓子单元23的横向中心的直线X1上。
进一步,当所有的显影剂盒22被安装在鼓子单元23中时,通过从凹部148的前侧将手指插入凹部148,抓住中心壁151的内壁表面并且向上拉手柄149,每个显影剂盒22都能够被向上拉出。
因此,在鼓单元21的鼓子单元23中安装所有的显影剂盒22后,如图1中所示,鼓单元21被安装在主壳体2的后述的鼓容纳部161中。此时,打印机1能够根据上述的图像形成操作在纸张3上形成彩色图像。
4、主壳体
图18是显示被安装在激光打印机1的主壳体2中的鼓单元21的透视图。图19是一部分被切除的图18中的激光打印机1的透视图。图20是显示从主壳体2部分地被拉出的鼓单元21的透视图。图21是显示从主壳体2移除后的鼓单元21的透视图。
接下来,主壳体2将参考图18到21进行描述。
(1)主壳体
如在图18中所示,主壳体2在侧面视图中具有基本矩形的盒形并且在前侧开口。鼓容纳部161形成在主壳体2中用来容纳鼓单元21。与鼓容纳部161连通的鼓进出开口162形成在主壳体2的前壁170中。
如在图1中所示,前盖163设置在主壳体2的前壁170上,用来覆盖或暴露鼓进出开口162。前盖163通过设置在鼓进出开口162的下边缘上的铰链(没有显示)被可旋转地支撑,使其能够在主壳体2上打开和关闭。因此,为了覆盖鼓进出开口162(关闭位置),前盖163能够绕铰链旋转关闭,为了暴露鼓进出开口162(打开位置),前盖163能够绕铰链旋转打开。当鼓进出开口162被暴露时,鼓单元21能够通过鼓进出开口162从主壳体2的前侧安装在鼓容纳部161中或从中移除。
如在图19和20中所示,轨道164设置在鼓容纳部161中用来可滑动地适配设置在鼓单元21上的侧板121的凸缘部122。主壳体2具有在宽度方向上彼此相对的侧壁165。导轨164设置在侧壁165的内壁表面上宽度方向上彼此相对的位置上并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每个导轨164包括垂直地彼此面对并带有能插入凸缘部122的足够大的间距的上导轨166和下导轨167。
主壳体2还包括形成在鼓容纳部161下面用于容纳纸张盘7的盘容纳部171。与盘容纳部171连通的盘进出开口172形成在主壳体2的前壁170中。上述纸张盘7能够在向后方向上可滑动地插入盘容纳部171中。当被安装在盘容纳部171中时,纸张盘7能够被向前拉出和从中移除。
如在图1和19中所示,管道168设置在主壳体2内,用于排出主壳体2中的热空气和抽出充电器25产生的臭氧。当鼓单元21安装在鼓容纳部161中时,管道168形成在鼓单元21的后侧。排气开口169形成在管道168中面向前的位置。
在图像形成操作期间,在主壳体2中的空气通过形成在管道168中的排气开口169抽出,如在图1到9中箭头所示,在扫描单元17和鼓单元21之间产生从前侧到后侧的气流。在主壳体2中的热空气和从充电器25产生的臭氧首先升到扫描单元17和鼓单元21之间的空间,并且通过排出开口169沿着气流被携带出去。
由于形成在后梁111的远侧握持部116中凹部117和后手柄118之间的通风孔119(图19)在气流方向上开口,空气能够通过通风孔119流动和通过排气开口169排出。
当鼓单元21安装在鼓容纳部161中时,如图5中所示,相应于被动联接齿轮144的联接输入轴145被插入形成在左侧板121中的相应的联接内通孔130和形成在宽度方向上设置在左侧板121内侧的侧框架71中的相应的联接内通孔74。联接输出轴145被与每个显影剂盒22的相应的被动联接齿轮144联接,使其不能够相对于被动联接齿轮144旋转。
当鼓单元21安装在主壳体2中时,联接输入轴145的端部被插入切入被动联接齿轮144中的槽(没有显示)内,从而形成用来传送驱动力的接合。进一步,当鼓单元21从主壳体2中移除时,通过首先相关于左右方向朝鼓单元21的中心推联接输入轴145,联接输入轴145的端部从被动联接齿轮144的槽中退出(脱离接合)。
在具有这种结构的显影剂盒22中,联接输入轴145将来自电机(没有显示)的驱动力传送到被动联接齿轮144,且被动联接齿轮144通过齿轮系列驱动搅拌器32、供给辊33和显影辊34旋转。
联接输入轴145设置在主壳体2中相应于每个被动联接齿轮144的位置。相关于前盖163的打开和关闭操作,联接输入轴145朝向被动联接齿轮144伸展或从其缩回。具体地,当前盖163被打开时,联接输入轴145从被动联接齿轮144缩回,因此而从其脱开联接。当前盖163被关闭时,联接输入轴145朝向被动联接齿轮144前进并且与其联接。
如在图8中所示,为了检测剩余在色粉容纳腔37中的色粉数量,光传感器173为每个显影剂盒22设置光学传感器173。每个光学传感器173包括在鼓单元21的两侧彼此相对设置的光发射元件174和光接收元件175(在右侧的光发射元件174和在左侧的光接收元件175)。
当相应的显影剂盒22安装在鼓单元21中和鼓单元21安装在鼓容纳部161中时,光发射元件174和光接收元件175被定位在宽度方向上一对光传输通孔123的外侧,并且在宽度方向上面对光传输通孔123。
具有这种结构,从光发射元件174发射的检测光通过适配到右光传输通孔123中的凸起75,通过右窗口142进入色粉容纳腔37并通过色粉容纳腔37。检测光然后通过左窗口142离开色粉容纳腔37,通过适配到左光传输通孔123中的凸起75并且被光接收元件175检测到。
光学传感器173根据检测频率确定色粉容纳腔37中剩余的色粉数量。当光学传感器173确定色粉容纳腔37中剩余的色粉非常少时,打印机1在控制面板(没有显示)上显示色粉用完的警告信息。
连接到设置在主壳体2中的高压电路板(没有显示)的终端被连接到通过形成在右侧板121中的中心开口133暴露的每个电线电极80和栅电极81,通过前侧开口134暴露的显影辊电极82,和通过后侧开口135暴露的清洁电极83。
(2)从主壳体移除鼓单元
为了从其安装状态移除鼓容纳部161中的鼓单元21,首先,图1中所示的前盖163绕其铰链被打开以暴露鼓进出开口162。如图18中所示,在鼓单元21的拉出方向(向前方向),近侧握持部104设置在前梁96的近侧(在拉出方向的前侧和下游侧),从而近侧握持部104能够被暴露在鼓进出开口162中和通过鼓进出开口162操作。
当鼓单元21被安装在鼓容纳部161中时,相关于鼓单元21的拉出方向,远侧握持部116设置在后梁111的远侧(在拉出方向的后侧和上游侧)。因此,当前盖163被打开时,远侧握持部116没有暴露在鼓进出开口162中,因此不能被操作。
如在图20中所示,当操作者握住近侧握持部104并且向前拉鼓单元21时,凸缘部122沿着导轨164被引导。具体地,当鼓单元21被向前拉时,凸缘部122在上导轨166和下导轨167之间向前滑动。
在向前进一步拉出鼓单元21后,如图21所示,凸缘部122从导轨164分离,从而鼓单元21能够从鼓容纳部161被自由地拉出。当鼓单元21被向前拉出到从鼓容纳部161分离的点时,设置在鼓单元21在拉出方向上的远侧的远侧握持部116被暴露在鼓进出开口162中并且能够在此时被握住。
因此,当鼓单元21从鼓容纳部161分离时,操作者能够同时握住远侧握持部116和近侧握持部104,并且能够在一个动作下提起和携带鼓单元21。
5、鼓单元装配的操作和作用
在上述方面的打印机1中,具有四个鼓子单元23的鼓单元21能够作为一个单元被安装在主壳体2中和从中移除。因此,打印机1的结构能够防止诸如用户错误地更换相应于不同颜色的鼓子单元23的混淆。进一步,在一对侧板121之间设置鼓子单元23简化了鼓子单元23的结构,从而简化制造工艺和减少成本。在维修工作期间,可以只更换需要维修的鼓子单元23,从而减少维修成本。而且,该结构容易拆卸和便于回收利用。
进一步,当相邻的鼓子单元23互相连接时,可以想象在感光鼓24之间的定位误差的累积。然而,如在该方面的结构中用一对侧板121连接独立的鼓子单元23时,感光鼓24的定位误差不会累积,从而提高了定位感光鼓24的精确度。
当鼓轴27的横向端被插入侧板121的各自的轴通孔124中时,线弹簧127的一部分在向上和向后的对角方向上越过轴通孔124,如图13C中所示。当鼓轴27的横向端被插入轴通孔124中时,鼓轴27接触线弹簧127并且使线弹簧127变形使其对角地向下向后移动。因此,鼓轴27的轴向端被线弹簧127朝向上面和前面的接触表面131对角地向前和向上推动。因此,线弹簧127在一个接触点按压鼓轴27的轴向端。并且鼓轴27的轴向端也在多个接触点接触上面和前面的接触表面131。这样,鼓轴27的轴向端通过三点接触被精确地定位在一对侧板121之间。因此,定位每个感光鼓24的精确度能够被进一步提高。进一步,这种构造能够通过简单结构达到精确的定位。
进一步,侧板121由具有比用于形成鼓子单元23的合成树脂材料更低的线膨胀系数的材料形成。例如,侧板121由金属或纤维补强树脂形成,最好用金属形成。因此,侧板121能够确保鼓单元21的刚度,并且能够达到对感光鼓24的更精确的定位。进一步,由金属或纤维补强树脂形成侧板121简化制造工艺并能够减少成本。由于鼓轴27的横向端被插入形成在侧板121中的轴通孔124和定位成与轴通孔124处的侧板121接触,当由金属形成时侧板121能够被用作感光鼓24的接地。这种结构不需要特定的接地部件,从而减少所要求部件的数量。
在上述方面的打印机1中,当将鼓单元21安装在主壳体2的鼓容纳部161或从中移除鼓单元21时,侧板121的凸缘部122适配在导轨164的上导轨166和下导轨167之间。导轨164引导凸缘部122,因此显影剂盒22能够在上导轨166和下导轨167之间在前后方向上滑动,从而便于清除轧纸和更换部件所需的维护操作。
前梁96和后梁111分别在鼓单元21的前后侧横跨在一对侧板121之间。因此,前梁96和后梁111能够提高鼓单元21的刚性。
进一步,近侧握持部104和远侧握持部116被分别设置在前梁96和后梁111上。因此,鼓单元21能够通过握住近侧握持部104和远侧握持部116而被操作。结果,这种结构加强了操作性。
进一步,相应于每种颜色显影剂盒22被可拆卸地安装在鼓单元21中的相应于每种颜色的鼓子单元21中。因此,可以只更换每个鼓子单元23的相应的显影剂盒22以减少运行成本。
当鼓单元21被安装在主壳体2的鼓容纳部161中时,相应于每个被动联接齿轮144的联接输入轴145被插入形成在左侧板121中的联接内通孔130和形成在宽度方向上设置在侧板121内侧的左侧框架部分71中的联接内通孔74,并且被连接到显影剂盒22的相应的被动联接齿轮144,使其不能够相对于被动联接齿轮144旋转。因此,通过从联接输入轴145到被动联接齿轮144传输来自设置在主壳体2中的电机(没有显示)的驱动力,这种结构能够可靠地驱动每个显影剂盒22的搅拌器32、供给辊33和显影辊34旋转。
进一步,每个鼓子单元23具有支撑感光鼓24的一对侧框架部分71,和横跨在侧框架部分71之间用于支撑充电器25的中心框架部分72。充电器25能可靠地沿着感光鼓24的轴向方向设置。而且充电器以规定的间隔面对感光鼓24。这种结构确保可靠的电荷能够被施加到感光鼓24。
通过将设置在显影剂盒22中的显影辊轴45的两横向端上的环构件50适配到形成在鼓子单元23的侧框架部分71的引导槽73中,和通过沿着引导槽73滑动环构件50,显影剂盒22被安装在鼓子单元23中。因此,显影剂盒22能够被可靠地安装在鼓子单元23中。
在上述的鼓单元21的右侧板121中,电线电极80和栅电极81通过中心开口133暴露,显影辊电极82通过前侧开口134暴露,清洁电极83通过后侧开口135暴露。因此,这种结构能够进行可靠的连接,每个终端都被连接到设置在主壳体2中的高压电路板(没有显示)。
进一步,一对侧框架部分71和中心框架部分72被分离地形成在上述的鼓子单元23中。如果侧框架部分71和中心框架部分72被整体地形成,由于从模具移出部件的困难,将要求复杂的模具,并且模制操作也将变得更复杂,不可避免地导致成本增加。
然而,通过分离地形成侧框架部分71和中心框架部分72和随后如上所述地装配这些部件以形成鼓子单元23,就可以简化模具结构和提高模制操作的效率,从而能减少成本。
在上述的鼓子单元23中,一对侧框架部分71的相对位置通过感光鼓24的鼓轴27确定。因此,由于侧框架部分71和中心框架部分72在装配时以感光鼓24的鼓轴27作为参照,鼓轴27相对于鼓子单元23的定位精度被提高。
进一步,如在图15B中所示,当装配鼓单元21时,每个鼓子单元23的侧框架部分71的凸起75被适配到一对侧板121中的光传输通孔123中,用来限制鼓子单元23相对于一对侧板121绕鼓轴27的旋转。因此,鼓子单元23能够相对于一对侧板121被精确地定位。
进一步,如图8中所示,通过将侧框架部分71的凸起75适配到侧板121的光传输通孔123中,从光发射元件174发射的检测光通过适配到右光传输通孔123中的凸起75,通过右窗口142进入色粉容纳腔37并且通过色粉容纳腔37。随后,检测光通过左窗口142离开色粉容纳腔37,通过适配到左光传输通孔123中的凸起75,并且被光接收元件75检测到。因此,这种结构能够精确地检测色粉容纳腔37中剩余的色粉数量。
6、鼓单元安装和移除的操作和作用
在上述的打印机1中,配备四个鼓子单元23的鼓单元21能够作为一个单元被安装在主壳体2中或从中移除。更具体地,操作者能够从主壳体2中拉出鼓单元21,从而通过握住设置在前梁96的前壁98上的近侧握持部104使鼓单元21沿着排出盘64在前后方向上滑动。近侧握持部104处鼓单元21在拉出方向上的近侧。随后,除了近侧握持部104外,操作者还可通过握住设置在后梁111的桥接壁113上的远侧握持部116提起鼓单元21。远侧握持部116设置在鼓单元21拉出方向上的远侧。因此,在把鼓单元21拉出主壳体2的步骤和提起和移除鼓单元21的步骤之间,用户不需释放鼓单元21的近侧握持部104。当在主壳体2中安装鼓单元21时,用户也不需释放近侧握持部104的手柄。因此,这种结构减少用户掉落鼓单元21的危险,便于其安装和移除。
进一步,近侧握持部104设置在上述前壁98的横向中心,同时远侧握持部116相似地设置在桥接壁113的横向中心,从而近侧握持部104和远侧握持部116设置在宽度方向上相对等的位置。具体地,近侧握持部104和远侧握持部116在宽度方向上的位置与鼓单元21横向中心的位置即通过鼓单元21的重心的直线X1对齐。因此,通过握住近侧握持部104和远侧握持部116,用户能够容易地稳定鼓单元21,从而进一步便于鼓单元21的安装和移除。
进一步,当鼓单元21安装在鼓容纳部161中时,设置在主壳体2中的管道168被定位在鼓单元21的后面,并且形成在管道168中的排气开口169面向前。通风孔119形成在远侧握持部116中凹部117和后手柄118之间在前后方向上面对管道168的排气开口169的位置。当主壳体2中的空气通过管道168中的排气开口169抽出时形成的气流(图1和19中的箭头所示)跟随通过通风孔119的方向。因此,通风孔119减少了远侧握持部116施加到气流的流动阻力的数量。结果,主壳体2中的热空气和从充电器25产生的臭氧能够跟随气流和被平稳地通过管道168抽出,而不产生气流的扰动。
在上述的鼓单元21中,相应于每种颜色的显影剂盒22被可拆卸地安装在相应的鼓子单元23中。因此,当显影剂盒22之一需要更换时,可以只更换相应的鼓子单元23中的相关的显影剂盒22。
进一步,显影剂盒握持部146设置在显影剂盒22的横向中心在宽度方向上相当于近侧握持部104和远侧握持部116的横向位置的位置。换句话说,显影剂盒握持部146处在通过鼓单元21的重心的直线X1上的中心。因此,当握住显影剂盒22时,用户能够容易地发现和握住显影剂盒握持部146。
进一步,通过在平面图中观察时基本矩形形状的凹部中切除显影剂盒握持部146的前边缘,形成在显影剂盒握持部146中的凹部148。因此,当显影剂盒22被安装在鼓子单元23中时,凹部148朝向前侧的相邻的显影剂盒22开口。凹部148起到用于在握住显影剂盒握持部146时插入手指的空间的作用,并且便于显影剂盒握持部146的处理而不需在相邻的显影剂盒22之间形成不必要的空间。
进一步,当鼓单元21被安装在主壳体2的鼓容纳部161中时,设置在前梁96上的近侧握持部104被设置在鼓单元21拉出方向上的近侧。因此,近侧握持部104被暴露在鼓进出开口162中并且能够被容易地握住。相反,当鼓单元21被安装在鼓容纳部161中时,设置在后梁111上的远侧握持部116被设置在鼓单元21拉出方向上的远侧。因此,当前盖被打开时远侧握持部116未暴露在鼓进出开口162中并且此时不能被操作。然而,当鼓单元21处在安装状态时,近侧握持部104被暴露并且能够被操作,使用户能够握住近侧握持部104并且朝向用户(向前)拉出鼓单元21,直到侧板121的凸缘部122脱开主壳体2中的导轨164和鼓单元21从鼓容纳部161分离。当鼓单元21将要从鼓容纳部161分离时,设置在鼓单元21拉出方向上的远侧的远侧握持部116暴露在鼓进出开口162中并且在此时能够被操作。这种结构限制鼓单元21在安装状态和分离状态之间的点从鼓容纳部161移除,从而防止用户不小心拉出鼓单元21。
在上述的打印机1中,主壳体2的前壁170配备与容纳纸张盘7的盘容纳部171连通的盘进出开口172,和与容纳鼓单元21的鼓容纳部161连通的鼓进出开口162。具有这种结构,纸张盘7和鼓单元21能够在相同的方向上从主壳体2移除,提高了打印机1的可操作性。
7、鼓单元的变型
图22是从鼓单元21(带有可旋转的近侧握持部)的左侧看的透视图。图23是显示安装在主壳体2中的鼓单元21的透视图。图24是显示从主壳体2移除的鼓单元21的透视图。图25是从配备前脚110和后脚120的鼓单元21的底部左侧看的的透视图。图26是在图25中所示的鼓单元21的左侧视图。图27A是根据第一变型说明左侧板121中的鼓轴27的定位的侧板121的侧视图。图27B是显示线弹簧127如何推动鼓轴27的图27A的放大视图。
接下来,鼓单元的变型将参考图22至33C进行描述,其中相同的部分和组件以相同的参考数字标示以避免重复描述。
(1)第一变型
图22显示了近侧握持部104的一种可能的变型。该变型包括固定到前梁96的前壁98的安装板109、铰链108和经过铰链108可旋转地支撑在安装板109上的手柄107。
每个安装板109在前视图中都是基本L形的薄板并且由两块组成。垂直延伸的一块安装板109是在侧视图中向顶部变窄的基本三角形的薄板。所形成的一个孔穿过基本三角形板的下部并在厚度方向(左右方向)上穿透该板。组成安装板109的另一块板从其下端基本与第一块板弯成直角并且在宽度方向上向外延伸。
手柄107在平面视图中具有基本U字形并且包括以间距互相面对的基础端和桥接基础端的自由端部。铰链108设置在基本部分的内侧表面上的相对的位置。
两块安装板109被固定到前梁96从而相关于前梁96的宽度中心对称,在前视图中具有基本L字形,并且因而被排列成使三角板下部形成的孔在左右方向上互相相对。铰链108被适配到这些孔中,并且手柄107经过铰链108被安装到安装板109上。通过这种结构,手柄107的自由端部相对于安装板109(也就是包括前梁96的鼓单元21)围绕铰链108被可旋转地支撑在基础端上。然而,手柄107的基础端接触另一块L形安装板109并且因此被限制转到低于水平的取向。因此,手柄107被限制在图22箭头所示的范围内绕铰链108旋转。更具体地,在左侧视图中,手柄107能够从0°(其后称为垂直状态)到90°(其后称为水平状态)顺时针旋转,这里0°是向上的取向。
有了这种结构,如图23所示,当用户从主壳体2的鼓容纳部161拉出鼓单元21时,被用户握住的手柄107处在水平状态。因此,拉力被有效传送到鼓单元21,使用户能够平稳地从主壳体2拉出鼓单元21。当用户在从主壳体2拉出鼓单元21后提起鼓单元21时,手柄107绕铰链108旋转到图24所示的水平状态。以这种方式,提力能够有效传送到鼓单元21。通过握住远侧握持部分116的后手柄118和手柄107,用户能够容易地提起鼓单元21。
进一步,当从主壳体2拉出鼓单元21时,由手柄107、铰链108和安装板109构成的前侧握持部不引起干扰,而便于用户提起鼓单元21。
(2)第二变型
图25显示的变型中前脚110被附加到侧壁腿部101的底端。在上述方面,侧壁腿部101形成前梁106的侧壁97的一部分。该变型也包括设置在构成后梁111的一部分的侧壁112的底端的后脚120。
前脚110与侧壁腿部101连续形成并且继续从侧壁腿部101向下向后对角地突出。后脚120与侧壁112连续形成并且从其后侧上的侧壁112的底边缘进一步向下突出。
如图26所示,当用户在从主壳体2移除鼓单元21后将鼓单元21放置于桌上或其他表面上时,前脚110和后脚120接触该表面从而在该表面和感光鼓24之间维持一个间隙。因此,前脚110和后脚120能够防止由于感光鼓24接触该表面引起的对感光鼓24的损坏。因此,该结构通过使鼓单元21能够被放置在桌上或其他表面上而使对鼓单元21的操作容易。
(3)第三变型
在上述方面的鼓单元21中,线弹簧127向面对鼓轴27的顶和前接触表面131对角地向上向前推动鼓轴27的横向端,从而鼓轴27通过三点接触被定位在一对侧板121之间。但是,如图27A和27B所示,线弹簧127可以被取代构造成向面对鼓轴27的顶和后接触表面231对角地向上向后推动鼓轴27的轴向端,同样通过三点接触被定位在一对侧板121之间。
更具体地,如图27A和27B所示,形成在侧板121上的轴通孔124在侧视图中为基本矩形的形状,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平行的侧面和在垂直方向上平行的侧面。因此,轴通孔124的顶和后外周边缘跟随以基本直角相交的两条直线,并且构成在多个点上接触鼓轴27的接触表面231。
线弹簧127以中心向下弯曲形成侧视图中的V形的方式被保持在侧板121上一对接合孔126之间。线弹簧127的前侧在向上和向前的方向上对角地越过轴通孔124。
在具有这种结构的鼓单元21中,当鼓轴27的端部被插入轴通孔124时,与轴通孔124对角地向上向前交叉的线弹簧127向面对鼓轴27的顶和后接触表面231对角地向上向后推动鼓轴27的横向端。因此,鼓轴27的横向端由线弹簧127在一个接触点上被按压并且在多个接触点上接触顶和后接触表面231。因此,鼓轴27的横向端通过三点接触被精确定位在一对侧板121之间。
进一步,通过如图27A和27B所示将线弹簧127的推动方向设定为对角地向上向后,线弹簧127的推动方向Y1在径向穿越鼓轴27的轴向中心,从而线弹簧127的推动方向Y1和安装显影剂盒22的安装方向Y2两者都指向垂直的假想平面L1相关于前后方向的后侧。即,推动方向Y1指向与安装方向Y2相关于垂直于前后方向的垂直的假想平面L1相同的一侧。因此,线弹簧127的直线Y1能够被设定到与显影辊34压靠感光鼓24的方向相同的一侧,从而进一步改进感光鼓24定位的精确性。
(4)第四变型
在上述方面的鼓单元21中,构成每个鼓子单元23的一对侧框架部分71和中心框架部分72被形成为分离的单元,如图9所示。然而,如图28所示,可以与中心框架部分172整体形成一个侧框架部分71,诸如左侧框架部分71L。
在如图28所示的鼓子单元23中,中心框架部分172和左侧框架部分71L用合成树脂材料整体模制,但是右侧框架部分71用合成树脂材料分离地模制。
(4-1)侧框架部分
所形成的右侧框架部分71与上述方面的右侧框架部分71完全相同。
左侧框架部分71L由与中心框架部分172整体形成的后侧框架部分181和与后侧框架部分181分离形成的前侧框架部分182构成。
后侧框架部分181在侧视图中为基本三角板形并向顶部变窄。后侧框架部分181在上侧上的前端面与接下来描述的前侧框架部分182的后端面一起形成引导槽73,用以当显影剂盒22被安装到鼓子单元23或从其移除时引导显影剂盒22。
虽然图中没有显示,但是鼓支撑单元76在后侧框架部分181中形成用以支撑上述感光鼓24,并且轴插入通孔78在鼓支撑单元76的中心形成并且在其厚度方向上穿透后侧框架部分181。上述一个突脊84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后侧框架部分181的上部区域中形成。
后侧凹部183设置在后侧框架部分181的前端面的中途,形成在向后方向凹进的弧形。后侧框架部分183与接下来描述的前侧框架部分182的前侧凹部184一起形成位置与上述显影剂盒22的被动联接齿轮144相对的联接内通孔74。
后侧框架部分181也包括上述定位在后侧凹部183和轴插入通孔78之间的用于接纳用于将后侧壁框架部分181附接到侧板121的螺栓136(见图29)的螺栓接纳部85。
前侧框架部分182具有在侧视图中基本三角形的板形并且向底部变窄。前侧框架部分182在其上侧的后端面与后侧框架部分181的前端面一起形成当显影剂盒22被安装到鼓子单元23中或从其移除时用以引导显影剂盒22的引导槽73。
上述另一个突脊84形成在前后方向延伸的前侧框架部分182的上部区域。
上述凸起75形成在前侧框架部分182上突脊84的下方。如在该方面中,凸起75被设置成当显影剂盒22被安装到鼓子单元23中时在宽度方向上面对显影剂盒22的窗口142。
前侧凹部184形成在前侧框架部分182在其下侧上的后端面中并且具有在向前方向凹进的弧形。前侧凹部184与后侧框架部分181的后侧凹部183一起形成面对上述显影剂盒22的被动联接齿轮144的联接内通孔74。
螺栓接纳部186也设置在前侧框架部分182上。螺栓185(见图29)被拧入螺栓接纳部186中用以将前侧框架部分182附接到在前侧凹部184的前面的侧板121上。螺栓接纳部186为圆柱形并且从前侧框架部分182的外壁表面在宽度方向上向外突出。
(4-2)中心框架部分
中心框架部分172与上述后侧框架部分181整体模制并且整体配备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中心板86,和在宽度方向上设置在中心板86的右端的内板87(图28没有显示;见图9)。
如在上述方面中,充电器保持单元88设置在中心板86上;放电电线28在充电器保持单元88中延伸;并且栅29保持在放电电线28下方。夹持放电电线28的放电电线清洁器89由充电器保持单元88保持从而能够在宽度方向上滑动。
进一步,如在上述方面,刷保持单元93设置在中心板86上充电器保持单元88下方用以保持清洁刷68。
如图9所示,内板87被形成为在其宽度方向的右端从中心板86弯曲并向前延伸。在侧视图中内板87形状基本是三角形并且向前变窄。圆柱形的轴插入部90设置在内板87的前边缘用以接纳鼓轴27。
进一步,螺栓接纳部91形成在内板87在其两个垂直端的后边缘中并且在宽度方向上从内板87的外壁表面沿中心板86向内延伸。螺栓92被拧入螺栓接纳部91用以将右侧框架部分71附接到中心框架部分72。
(4-3)鼓子单元的装配
如图28所示,右侧框架部分71设置在中心框架部分172的宽度方向的右侧。中心框架部分172的圆柱形的轴插入部90(见图9)被插入右侧框架部分71的接纳部77中。同时,圆柱形的轴插入部90在宽度方向上与插入通孔78对齐。右侧框架部分71相对于中心框架部分172定位,从而侧框架部分71的螺纹通孔79在宽度方向上与中心框架部分172的螺栓接纳部91对齐。接下来,螺栓92被插入螺纹通孔79并且拧入螺栓接纳部91,从而将右侧框架部分71附接到中心框架部分172的宽度方向的右侧以完成具有与上述方面相似的结构的鼓子单元的装配。通过这一装配过程,右侧框架部分71,中心框架部分172,和左侧框架部分71L的后侧框架部分181被装配到一起(此后被称为鼓子单元23的整体部分),而左侧框架部分71L的前侧框架部分182被分离设置。
(4-4)鼓单元的装配
当用图29所示的鼓子单元29装配鼓单元21时,左侧框架部分171的前侧框架部分182被安装在与每个鼓子单元23相对应的左侧板121上。在左侧板121上安装每个前侧框架部分182时,前侧框架部分182在宽度方向上被定位在左侧板121的内侧,从而前侧框架部分182的突脊84接触左侧板121的内壁表面,并且前侧框架部分182的凸起75被适配到侧板121的光传输通孔123中,从而使凸起75在宽度方向向外暴露。
此时,前侧框架部分182的螺栓接纳部186被定位成与在左侧板121中联接内通孔130前面形成的辅助螺栓插入孔187相对。螺栓185被插入辅助螺栓插入孔187并且拧入螺栓接纳部186,从而将前侧框架部分182固定到左侧板121。
接下来,如上述被装配的四个鼓子单元23的整体部分在前后方向上互相相邻地排列。当排列四个鼓子单元23的整体部分时,前侧鼓子单元23的整体部分中的右侧框架部分71的后端面被设置成与后侧鼓子单元23的整体部分中的右侧框架部分71的前端面接触,并且前侧鼓子单元23的后侧框架部分181的下部中的后端面被设置成与后侧鼓子单元23的后侧框架部分181的下部的前端面接触。有了这一结构,鼓子单元23的整体部分能够以向后向下的取向在前后方向上并列。
接下来,与上述方面相似,前梁96设置成相邻于最靠前的鼓子单元23的整体部分,并且后梁111设置成相邻于最靠后的鼓子单元23的整体部分。进一步,侧板121被定位在前后方向并列的前梁96,四个鼓子单元23的整体部分,和后梁111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如上述方面所述,侧板121用螺栓136装配到前梁96,鼓子单元23的整体部分和后梁111。
当将侧板121装配到整体部分的左侧时,形成在左侧板121中的中心螺栓通孔132在宽度方向上与整体部分的后侧框架部分181中形成的螺栓接纳部85对齐。接下来,左侧板121的内壁表面被设置成与整体部分中的后侧框架部分181的突脊84接触,从而鼓轴27的左端被插入左侧板121中形成的轴通孔124。
接下来,螺栓136被插入中心螺栓通孔132并且被拧入螺栓接纳部85,从而完成左侧板121在鼓子单元23左侧的装配,如图30所示。此时,后侧框架部分181和前侧框架部分182在前后方向上交替排列,在后侧框架部分181的前端面和前侧框架部分182的后端面之间在侧框架部分171中形成引导槽73。同时,联接内通孔74形成在后侧框架部分181的后侧凹部183和前侧框架部分182的相应的前侧凹部184之间。换言之,后侧框架部分181和各个前侧框架部分182在前后方向上被联接内通孔74互相分离。
(4-5)第四变型的操作和作用
通过整体形成左侧框架部分71L的后侧框架部分181和中心框架部分172,图28中所示的鼓子单元23减少了所要求部件的数量,从而减少了制造成本。
进一步,由于左侧框架部分71L由与中心框架部分172整体形成的后侧框架部分181和与后侧框架部分181分离形成的前侧框架部分182构成,就可以通过与中心框架部分172整体形成后侧框架部分181减少所要求部件的数量,并且通过与后侧框架部分181分离形成前侧框架部分182提高左侧框架部分71L的刚性。
也就是,当左侧框架部分71L被整体形成时,由于使联接内通孔凹入而降低了侧框架部分71L的强度,导致左侧框架部分71L诸如沿联接内通孔74的边缘破裂的损坏。
然而,当侧框架部分71L在前后方向被联接内通孔74分开以形成后侧框架部分181和前侧框架部分182时,侧框架部分71L的强度没有被联接内通孔74降低,因而保证后侧框架部分181和前侧框架部分182的强度。
进一步,由于中心框架部分172与左侧框架部分71L中的后侧框架部分181整体形成,保持充电器25的中心框架部分72能够相对于侧板121与后侧框架部分181整体定位,从而改进定位的精确性。
在如图28所示的鼓子单元23中,左侧框架部分71L与中心框架部分172整体形成,而右侧框架部分71被分离形成。但是,可以与中心框架部分172整体形成右侧框架部分并且左侧框架部分71L被分离形成。或者可以整体形成左侧框架部分71L、右侧框架部分71和中心框架部分172。
(5)第五变型
在上述方面的鼓单元21中,每种颜色的显影剂盒22与相应的鼓子单元23分离设置并且可拆卸地安装在相应的鼓子单元23中。但是,显影剂盒22和各自的鼓子单元23可以整体形成。该情况中,可以通过更换鼓子单元23同时更换各种颜色的色粉、显影辊34和感光鼓24。
(6)第六变型
图31是显示被安装在根据第六变型的打印机的主壳体(带有可旋转的近侧握持部)中的鼓单元的透视图。图32A至32C是描述前盖朝向关闭位置的运动和手柄朝向存放位置的旋转的包括前盖和手柄的区域的侧剖视图。
在上述第一变型中,手柄107绕铰链108的旋转被限制在图22的箭头所示的范围。也就是,从左侧看手柄107能够从0°的垂直位置转到沿顺时针方向从垂直位置旋转90°后的水平操作位置。但是,可以提供下面描述的存放位置代替垂直位置。
具体地,存放位置可以被设定到图22中虚线所示的位置,在该位置手柄107处在从0°的垂直方向顺时针稍微旋转(例如20°)的位置。这里,手柄107的旋转被限制在上述从存放位置(本例中20°的位置)到操作位置(水平位置)的范围内。在存放位置,来自手柄107的重量的在旋转方向的分力持续推动手柄107向操作位置旋转。因此,如果用户不支撑手柄107,手柄107将立刻从存放位置向操作位置旋转。
如图31所示,存放引导件190设置在前盖163上与容纳在鼓容纳部161中的鼓单元21的手柄相对的位置。存放引导件190被定位在宽度方向上前盖163的宽度中心的两侧互相相对的位置并且由在垂直于宽度方向的方向上延长的一对肋构成。每个存放引导件190由当前盖163处在关闭位置时在垂直方向上基本平行于前盖163表面延伸的平行部199,和与平行部199的底端连续形成的并且稍向鼓单元21突出的突出部200构成。
因此,如图32A所示,当前盖163从打开位置移动到关闭位置时,在该移动期间的中途存放引导件190的突出部200接触处在操作位置的手柄107的远端。此时,存放引导件190将压力施加到手柄107的远端。由存放引导件190施加的压力对抗由手柄107的重量的旋转分力引起的手柄107的推动力,并且手柄107开始从操作位置向存放位置旋转。
如图32B所示,当前盖163进一步向关闭位置旋转时,手柄107的远端沿存放引导件190的平行部199滑动。这里,存放引导件190继续在使手柄107转向存放位置的方向上向手柄107的远端施加压力。
如图32C所示,当前盖163已经旋转到关闭位置时手柄107完成其向存放位置的旋转。此时,存放引导件190持续向处在存放位置上的手柄107施加压力。
当手柄107处在存放位置并且前盖163处在关闭位置且随后从关闭位置向打开位置移动时,由存放引导件190施加到手柄107上的压力被去除,由于上述其自身重量的推动力使手柄107快速向操作位置旋转。
有了这种结构,当鼓单元21被安装在鼓容纳部161中时,如果前盖163旋转到关闭位置,与前盖163的运动相关联,手柄107旋转到存放位置。因此,该结构不需要进行用以移动前盖163和旋转手柄107的单独的操作,从而改进鼓单元21和打印机1的可操作性。
进一步,当鼓单元21被安装到鼓容纳部161中时,如果前盖163旋转到打开位置,与前盖163的运动相关联,手柄107旋转到操作位置。因此,该结构不需要进行用以移动前盖163和旋转手柄107的单独的操作,从而改进鼓单元21和打印机1的可操作性。
进一步,本结构中的存放引导件190平滑地将前盖163的打开和关闭运动连系到手柄107在操作位置和存放位置之间的旋转,从而改进鼓单元21和打印机1的可操作性。
8、彩色打印机的变型
上述方面涉及直接将图像从感光鼓24转印到纸张3上的串联型彩色激光打印机1,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该情况。例如,本发明可以被应用到被构造为临时地将每种颜色的色粉图像从感光构件转印到中间转印构件,且随后立刻将复合图像转印到纸张上的中间转印型彩色激光打印机。

Claims (50)

1、一种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感光构件保持单元,该多个感光构件保持单元中的每一个都在第一方向上延伸并且保持多种颜色中的每种颜色的感光构件,所述多个感光构件保持单元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排列;和
每一个都在第二方向上延伸的一对侧板,该对侧板相对于第一方向布置在所排列的多个感光构件保持单元的两端,
其中所述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被构造成作为整体单元可拆卸地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其特征在于,其中每个感光构件都具
有轴;以及
其中所述一对侧板包括定位保持在所述感光构件保持单元中的每个感光构件的轴的轴定位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一对侧板在对应于每个轴的位置形成轴孔;
其中每个轴被插入各自的轴孔;以及
其中所述轴定位部包括:
设置在所述轴孔的外周边缘的接触表面,该外周边缘沿两条假想的相交的线形成;和
推动部,该推动部面对所述轴,以使该轴处于该推动部和接触表面之间,所述推动部朝向所述接触表面推动所述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其特征在于,其中多个感光构件保持单元由具有第一线膨胀系数的第一材料形成;以及
其中所述一对侧板由具有低于第一线膨胀系数的第二线膨胀系数的第二材料形成。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一对侧板由纤维补强树脂形成。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一对侧板由金属形成。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一对侧板配备有适配部,该适配部与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上的引导部可滑动地适配,从而允许所述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被可滑动地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中或从图像形成装置移除。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进一步包括在所述一对侧板之间架设的一对梁构件,该对梁构件相对于第二方向布置在所述多个感光构件保持单元的两端。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进一步包括设置在所述一对梁构件中的至少一个上的握持部。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可拆卸地安装在多个感光构件保持单元中的每个感光构件保持单元上的显影剂单元,该显影剂单元保持向感光构件提供显影剂的显影剂承载构件。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在第二方向上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中和从图像形成装置移除;
其中所述推动部在径向通过所述轴的轴向中心的推动方向上推动所述感光构件的轴;
其中每个显影剂单元在安装方向上安装在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中;以及
其中所述推动方向相对于垂直于第二方向的假想平面指向与安装方向相同的一侧。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侧板上形成有用于插入驱动传送部的第一插入孔,所述驱动传送部将驱动力从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传送到所述显影剂单元。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由多个感光构件保持单元中的每个感光构件保持单元保持的充电单元,该充电单元为所述感光构件充电,
其中多个感光构件保持单元中的每个感光构件保持单元包括:
在第一方向上其间具有一定距离且互相面对的一对侧框架部分;和
在所述一对侧框架部分之间架设的中心框架部分,该中心框架部分沿第一方向支撑所述充电单元。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一对侧框架部分具有引导所述显影剂单元安装在所述感光构件保持单元中或从所述感光构件保持单元移除的引导部。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其特征在于,其中多个感光构件保持单元中的每个感光构件保持单元都包括向充电单元施加电压的电源部;以及其中所述一对侧板形成有在第一方向上朝向感光构件保持单元外侧露出所述电源部的开口。
1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一对侧框架部分形成有用于插入驱动传送部的第二插入孔,该驱动传送部将驱动力从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传送到所述显影剂单元。
17、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一对侧框架部分中的每个侧框架部分和中心框架部分形成为分离的构件。
18、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中心框架部分和所述一对侧框架部分中的至少一个侧框架部分被整体形成。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一对侧框架部分中的至少一个侧框架部分包括:
与所述中心框架部分整体形成的第一分离部;和
与第一分离部分离形成的第二分离部。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一对侧框架部分形成有用于插入驱动传送部的第二插入孔,该驱动传送部将驱动力从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传送到所述显影剂单元;以及
其中第一分离部和第二分离部在第二插入孔处分开。
21、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一对侧框架部分支撑轴的两端;以及
其中多对侧框架部分经过轴被相对于彼此定位。
22、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一对侧板形成有旋转限制孔;以及
其中所述一对侧框架部分包括适配在所述旋转限制孔中并且限制所述一对侧框架部分相对于所述一对侧板绕轴旋转的旋转限制部。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显影剂单元具有传送用于光学检测容纳在所述显影剂单元中的显影剂数量的检测光的窗口;以及
其中所述旋转限制部具有圆柱形轮廓并且在检测光被传送的方向上面对所述窗口。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一对侧框架部分在检测光被传送的方向上面对窗口的位置形成有光传输通孔。
25、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一对侧板在检测光被传送的方向上面对窗口的位置形成有光传输通孔。
26、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体;和
构造成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主体中的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该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包括:
多个感光构件保持单元,该多个感光构件保持单元中的每一个都在第一方向上延伸并且保持多种颜色中的每种颜色的感光构件,所述多个感光构件保持单元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排列;和
每一个都在第二方向上延伸的一对侧板,该对侧板相对于第一方向布置在所排列的多个感光构件保持单元的两端,
其中所述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被构造成作为整体单元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主体中。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每个感光构件都具有轴;以及
其中所述一对侧板包括定位保持在所述感光构件保持单元中的每个感光构件的轴的轴定位部。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一对侧板上在对应于每个轴的位置形成有轴孔;
其中每个轴被插入各自的轴孔;以及
其中所述轴定位部包括:
设置在所述轴孔的外周边缘的接触表面,该外周边缘沿两条假想的相交的线形成;和
推动部,该推动部面对所述轴,以使该轴处于该推动部和接触表面之间,所述推动部朝向所述接触表面推动所述轴。
29、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多个感光构件保持单元由具有第一线膨胀系数的第一材料形成;以及
其中所述一对侧板由具有低于第一线膨胀系数的第二线膨胀系数的第二材料形成。
30、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一对侧板由纤维补强树脂形成。
31、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一对侧板由金属形成。
32、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主体具有引导安装或移除所述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的引导部;以及
其中所述一对侧板具有适配部,该适配部与所述引导部可滑动地适配,以使得所述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被可滑动地安装在所述主体中和从所述主体移除。
33、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进一步包括在所述一对侧板之间架设的一对梁构件;以及
其中所述一对梁构件相对于于第二方向布置在多个感光构件保持单元的两端。
34、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进一步包括设置在所述一对梁构件中的至少一个之上的握持部。
35、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进一步包括可拆卸地安装在多个感光构件保持单元中的每个感光构件保持单元上的显影剂单元;以及
其中所述显影剂单元保持向感光构件提供显影剂的显影剂承载构件。
36、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在第二方向上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中和从图像形成装置移除;
其中所述推动部在径向通过轴的轴向中心的推动方向上推动所述感光构件的轴;
其中每个显影剂单元在安装方向上安装在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中;以及
其中所述推动方向相对于垂直于第二方向的假想平面指向与安装方向相同的一侧。
37、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一对侧板上形成有用于插入驱动传送部的第一插入孔,所述驱动传送部分将驱动力从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传送到所述显影剂单元。
38、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串联式感光构件单元进一步包括由多个感光构件保持单元中的每个感光构件保持单元保持的充电单元;
其中所述充电单元为所述感光构件充电,
其中多个感光构件保持单元中的每个感光构件保持单元包括:
在第一方向上其间具有一定距离且互相面对的一对侧框架部分;和
在所述一对侧框架部分之间架设的中心框架部分,该中心框架部分沿第一方向支撑所述充电单元。
39、如权利要求3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一对侧框架部分具有引导所述显影剂单元安装在所述感光构件保持单元中或从所述感光构件保持单元移除的引导部。
40、如权利要求3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多个感光构件保持单元中的每个感光构件保持单元都包括向充电单元施加电压的电源部;以及
其中所述一对侧板形成有在第一方向上朝向感光构件保持单元外侧露出所述电源部的开口。
41、如权利要求3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一对侧框架部分形成有用于插入驱动传送部的第二插入孔,该驱动传送部将驱动力从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传送到所述显影剂单元。
42、如权利要求3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一对侧框架部分中的每个侧框架部分和中心框架部分形成为分离的构件。
43、如权利要求3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中心框架部分和所述一对侧框架部分中的至少一个侧框架部分被整体形成。
44、如权利要求4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一对侧框架部分中的至少一个侧框架部分包括:
与所述中心框架部分整体形成的第一分离部;和
与第一分离部分离形成的第二分离部。
45、如权利要求4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一对侧框架部分形成有用于插入驱动传送部的第二插入孔,该驱动传送部将驱动力从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传送到所述显影剂单元;以及
其中第一分离部和第二分离部在第二插入孔处被分开。
46、如权利要求4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一对侧框架部分支撑轴的两端;以及
其中多对侧框架部分经过轴被相对于彼此定位。
47、如权利要求3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一对侧板形成有旋转限制孔;以及
其中所述一对侧框架部分包括适配在所述旋转限制孔中并且限制所述一对侧框架部分相对于所述一对侧板绕轴旋转的旋转限制部。
48、如权利要求4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显影剂单元具有传送用于光学检测容纳在所述显影剂单元中的显影剂数量的检测光的窗口;以及其中所述旋转限制部分具有圆柱形轮廓并且在检测光被传送的方向上面对所述窗口。
49、如权利要求4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一对侧框架部分在检测光被传送的方向上面对窗口的位置形成有光传输通孔。
50、如权利要求4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一对侧板上在检测光被传送的方向上面对窗口的位置形成有光传输通孔。
CNB2006101110343A 2005-08-12 2006-08-10 用于图像形成装置的串联式感光构件 Active CN100501586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234825 2005-08-12
JP2005234825 2005-08-12
JP2005376112 2005-12-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12766A true CN1912766A (zh) 2007-02-14
CN100501586C CN100501586C (zh) 2009-06-17

Family

ID=377217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6101110343A Active CN100501586C (zh) 2005-08-12 2006-08-10 用于图像形成装置的串联式感光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0501586C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69300A (zh) * 2010-02-25 2011-08-31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2566359A (zh) * 2008-05-27 2012-07-11 佳能株式会社 彩色成像设备
CN102650840A (zh) * 2011-02-28 2012-08-29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设备和保持构件
CN103279019A (zh) * 2013-06-17 2013-09-04 天津光电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办公设备抽拉硒鼓机构用电极板组件
CN104516225A (zh) * 2013-09-27 2015-04-15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8062018A (zh) * 2016-11-07 2018-05-22 佳能株式会社 感光构件单元和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设备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66359A (zh) * 2008-05-27 2012-07-11 佳能株式会社 彩色成像设备
CN102566359B (zh) * 2008-05-27 2015-01-28 佳能株式会社 彩色成像设备
CN102169300A (zh) * 2010-02-25 2011-08-31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2169300B (zh) * 2010-02-25 2015-02-04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2650840A (zh) * 2011-02-28 2012-08-29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设备和保持构件
US8712283B2 (en) 2011-02-28 2014-04-29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2650840B (zh) * 2011-02-28 2014-10-29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设备和保持构件
CN103279019A (zh) * 2013-06-17 2013-09-04 天津光电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办公设备抽拉硒鼓机构用电极板组件
CN104516225A (zh) * 2013-09-27 2015-04-15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8062018A (zh) * 2016-11-07 2018-05-22 佳能株式会社 感光构件单元和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设备
CN108062018B (zh) * 2016-11-07 2021-05-25 佳能株式会社 感光构件单元和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0501586C (zh) 2009-06-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849777Y (zh) 导引构件、包含导引构件的显影剂盒和处理盒
CN1117300C (zh) 处理卡盒、电摄影成像设备和连接触点的连接方法
CN100351717C (zh) 处理盒的再生方法
CN1525258A (zh) 成像设备和感光器盒
CN1071036C (zh) 成象装置,成象装置装配方法及外盖的安装方法
CN1158571C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892485A (zh) 显影盒
CN1101992A (zh) 成象装置
CN1940744A (zh) 具有将显影辊从感光鼓分离的机构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975601A (zh) 成像装置和显影剂盒
CN1828450A (zh) 成像装置及其使用的显影盒
CN1991622A (zh) 显影盒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188266A (zh) 耦合部件、感光鼓、处理总成和电子摄影图象形成设备
CN101046657A (zh) 色粉补给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色粉不足检测方法
CN1499311A (zh) 离接机构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763662A (zh) 成像设备
CN1912766A (zh) 用于图像形成装置的串联式感光构件
CN1090935A (zh) 把圆柱构件与啮合构件连接的方法,圆柱构件,制版机芯及成象设备
CN101038466A (zh) 调色剂容器和使用调色剂容器的调色剂供应装置
CN200965624Y (zh) 用于图像形成装置的显影剂盒
CN100351712C (zh) 显影剂充电单元、显影设备、成像装置和计算机系统
CN2814463Y (zh) 成像设备和感光器盒
CN1766753A (zh) 成像装置和盒
CN2852206Y (zh) 成像装置
CN1489004A (zh) 处理装置和影像形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