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10697A - 光盘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盘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910697A CN1910697A CNA2005800025385A CN200580002538A CN1910697A CN 1910697 A CN1910697 A CN 1910697A CN A2005800025385 A CNA2005800025385 A CN A2005800025385A CN 200580002538 A CN200580002538 A CN 200580002538A CN 1910697 A CN1910697 A CN 191069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eep
- optical disc
- base body
- disc device
- cov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8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5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5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29910000861 Mg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29910000838 Al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257 malfunc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9000012212 insula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NJPPVKZQTLUDBO-UHFFFAOYSA-N novaluron Chemical compound C1=C(Cl)C(OC(F)(F)C(OC(F)(F)F)F)=CC=C1NC(=O)NC(=O)C1=C(F)C=CC=C1F NJPPVKZQTLUDB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YCKRFDGAMUMZLT-UHFFFAOYSA-N Fluorine atom Chemical compound [F] YCKRFDGAMUMZL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731 fluorin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737 fluori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14759 maintenance of lo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2803 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150000003673 urethan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016 da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354 decomposi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654 addit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96 addi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411 alumin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0481 breast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858 resilient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10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703 silic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7/00—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 G11B17/02—Details
- G11B17/04—Feeding or guiding single record carrier to or from transducer unit
- G11B17/05—Feeding or guiding single record carrier to or from transducer unit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scs not contained within cartridges
- G11B17/051—Direct insertion, i.e. without external loading means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5/00—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record carrier employed but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e.g. dictating apparatus; Combinations of such apparatus
- G11B25/04—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record carrier employed but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e.g. dictating apparatus; Combinations of such apparatus using flat record carriers, e.g. disc, card
- G11B25/043—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record carrier employed but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e.g. dictating apparatus; Combinations of such apparatus using flat record carriers, e.g. disc, card using rotating discs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33/00—Constructional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G11B33/02—Cabinets; Cases; Stands; Disposition of apparatus therein or thereon
Landscapes
- Feeding And Guiding Record Carriers (AREA)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 Packaging For Recording Dis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即使在使用例如铝合金或镁合金那样的低刚性材料的情况下,也可以得到充分的刚性、可防止由机箱外壳的变形而引起动作不良的光盘装置。该光盘装置,由基座本体(10)和盖体构成机箱外壳,在机箱外壳的前面形成直接插入光盘的光盘插入口(11),在基座本体(10)上形成深底部(210)和浅底部(310),将浅底部(310)设置在深底部(210)的侧部,通过盖体覆盖深底部(210)和浅底部(310),在盖体的前面侧端部形成向基座本体(10)侧突出的规定长度的第一深冲槽(136A)和向第一深冲槽(136A)的相反侧突出的规定长度的第二深冲槽(136B)。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向CD或DVD等的盘状的记录介质进行记录或读取的光盘装置,尤其是涉及可从外部直接插入或直接排出光盘的所谓的吸入方式的光盘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光盘装置多采用将光盘放置在托盘或转盘上、并将该托盘或转盘安装在装置本体内的装载方式。
但是,在这样的装载方式中,托盘或转盘所需要的空间成为进行光盘装置本体的薄型化的限制。
另一方面,对吸入方式的光盘装置,提出了以下方案,即,使输送辊与光盘面抵接、吸入光盘的方式(例如,专利文献1)。
并且,作为可以实现薄型化和小型化的吸入方式的光盘装置,具有以下装置,即,在光盘插入口侧设置横臂,在连接器侧设置印制电路板,主轴电动机位于基座本体的中央部,拾波器的往复动范围位于主轴电动机的光盘插入口侧,以使拾波器的往复移动方向与光盘的插入方向不同的方式设置横臂并使其动作,使主轴电动机接近基座本体侧或盖体侧(例如,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特开平7-220353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2-352498号公报
但是,在例如专利文献1所提出的吸入方式中,由于使用比光盘直径长的输送辊,因此,必须加大装置的宽度,而且由于该输送辊的存在而导致装置的厚度也要增加。
因此,在这样的吸入方式的光盘装置中,很难实现光盘装置本体的薄型化和小型化。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2的装置中,虽然可以实现薄型化和小型化,但为了进一步实现薄型化和小型化、轻型化,在机箱外壳使用铝合或镁合金的情况下,需要提高机箱外壳的刚性。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即使在使用例如铝合金或镁合金等的低刚性材料的情况下,也可以得到充分的刚性、可防止由机箱外壳的变形引起动作不良的光盘装置。
发明1是一种光盘装置,由基座本体和盖体构成机箱外壳,在所述机箱外壳的前面形成直接插入光盘的光盘插入口,在所述基座本体上形成深底部和浅底部,将所述浅底部设置在所述深底部的侧部,通过所述盖体覆盖所述深底部和所述浅底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盖体的前面侧端部形成向所述基座本体侧突出的规定长度的第一深冲槽和向所述第一深冲槽的相反侧突出的规定长度的第二深冲槽。
发明2如发明1所述,其特征在于,从中心部朝向端部逐渐增高地形成所述第一深冲槽。
发明3如发明1所述,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盖体的中央部形成开口部,在所述开口部外周形成向所述基座本体侧突出的环状的深冲部,由设置在所述开口部外周的第一环状深冲部和设置在所述第一环状深冲部的外周的第二环状深冲部构成所述环状深冲部,使所述第一环状深冲部的突出高度高于所述第二环状深冲部的突出高度。
发明4如发明1所述,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基座本体的前面侧跨越所述深底部和所述浅底部地设置前引导部件,使所述前引导部件与所述深底部连接并与所述浅底部连接。
发明5如发明1所述,其特征在于,所述浅底部具有与所述深底部连接的连接端、与所述深底部不连接的相对端、以及与所述连接端和所述相对端邻接的倾斜端,在所述相对端上形成向所述盖体侧延伸的立起部,在所述立起部的上端形成向所述深底部侧延伸的连接片,通过所述连接片连接所述基座本体和所述盖体。
发明6如发明5所述,其特征在于,将所述连接片设置在与所述倾斜端连接的相对端端部。
发明7如发明5所述,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倾斜端的一部分上形成与所述盖体抵接的立起部。
发明8如发明1所述,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深底部的后面侧的侧壁上端形成与所述深底部面平行的连接片,通过所述连接片连接所述基座本体和所述盖体。
发明9如发明8所述,其特征在于,将所述连接片设置在所述浅底部侧的角部。
发明10如发明1所述,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盖体的后面侧的侧壁中央部设置与所述基座本体的后面侧的侧壁卡合的钩。
发明11如发明1所述,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盖体的所述深底部侧的侧壁上设置与所述基座本体的侧壁卡合的钩。
根据本发明,通过在结构上确保机箱外壳的刚性、可以防止由机箱外壳的变形而引起的动作不良,可以进一步实现薄型化和小型化、轻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例的光盘装置的基座本体的主要部位的俯视图。
图2是表示该光盘装置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安装在该光盘装置的机箱外壳的前面的挡板的正视图。
图4是表示该光盘装置的机箱外壳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表示该光盘装置的机箱外壳的分解后视图。
图6是表示该光盘装置的机箱外壳的后视图。
图7是表示该光盘装置的机箱外壳的分解侧视图。
图8是表示该光盘装置的机箱外壳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光盘装置,在盖体的前面侧端部形成向基座本体侧突出的规定长度的第一深冲槽和向第一深冲槽的相反侧突出的规定长度的第二深冲槽。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在没有侧壁的盖体的前面侧端部形成规定长度的第一深冲槽和向该第一深冲槽的相反侧突出的规定长度的第二深冲槽,可以提高盖体的前面侧端部对弯曲的刚性。通过提高对弯曲的刚性,尤其可稳定地进行光盘的装卡动作。
对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在第一实施方式所述的光盘装置中,从中心部朝向端部逐渐增高地形成第一深冲槽。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较高地形成端部的槽高,与形成同样高度的槽的情况相比较,可提高对弯曲的刚性,并可在插入和排出光盘时在第一深冲槽的两端部引导光盘,因此可不损伤光盘的记录面地进行平滑的动作。
对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在第一实施方式所述的光盘装置中,在开口部外周形成向基座本体侧突出的环状的深冲部,由设置在开口部外周的第一环状深冲部和设置在第一环状深冲部的外周的第二环状深冲部构成环状深冲部,使第一环状深冲部的突出高度高于第二环状深冲部的突出高度。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双重环状深冲部可提高盖体对弯曲的刚性,同时,即使在装卡光盘时盖体发生变形,由于第一环状深冲部高于第二环状深冲部,因此,可确实地压入光盘、进行稳定的装卡动作。
对于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在第一实施方式所述的光盘装置中,在基座本体的前面侧跨越深底部和浅底部地设置前引导部件,使前引导部件与深底部连接并与浅底部连接。根据本实施方式,利用用于引导光盘的前引导部件,可以防止浅底部的变形。
对于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在第一实施方式所述的光盘装置中,在相对端上形成向盖体侧延伸的立起部,在立起部的上端形成向深底部侧延伸的连接片,通过连接片连接基座本体和盖体。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与盖体的连接尤其可以提高浅底部的刚性。
对于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在第五实施方式所述的光盘装置中,将连接片设置在与倾斜端连接的相对端端部。根据本实施方式,可以进一步提高浅底部的刚性,尤其是可以防止装卡时盖体的浮起。
对于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在第五实施方式所述的光盘装置中,在倾斜端的一部分上形成与盖体抵接的立起部。根据本实施方式,可以提高倾斜端的刚性。
对于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在第一实施方式所述的光盘装置中,在深底部的后面侧的侧壁上端形成与深底部面平行的连接片,通过连接片连接基座本体和盖体。根据本实施方式,尤其可以防止装卡时盖体的浮起。
对于本发明的第九实施方式,在第八实施方式所述的光盘装置中,将连接片设置在浅底部侧的角部。根据本实施方式,尤其可以提高浅底部的刚性。
对于本发明的第十实施方式,在第一实施方式所述的光盘装置中,在盖体的后面侧的侧壁中央部设置与基座本体的后面侧的侧壁卡合的钩。根据本实施方式,尤其可以防止装卡时盖体的浮起。
对于本发明的第十一实施方式,在第一实施方式所述的光盘装置中,在盖体的深底部侧的侧壁上设置与基座本体的侧壁卡合的钩。根据本实施方式,尤其可以防止装卡时盖体的浮起。
实施例
以下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光盘装置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例的光盘装置的基座本体的主要部位的俯视图,图2是表示该光盘装置的俯视图,图3是表示安装在该光盘装置的机箱外壳前面的挡板的正视图,图4是表示该光盘装置的机箱外壳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表示该光盘装置的机箱外壳的分解后视图,图6是表示该光盘装置的机箱外壳的后视图,图7是表示该光盘装置的机箱外壳的分解侧视图,图8是表示该光盘装置的机箱外壳的侧视图。
对于本实施例的光盘装置,由基座本体和盖体构成机箱外壳,在该机箱外壳的前面安装挡板(ベゼル)。并且,本实施例的光盘装置是从设置在图3所示的挡板上的光盘插入口直接插入光盘的吸入方式的光盘装置。
如图1所示,发挥光盘的记录读取功能或光盘的装载功能的各部件安装在基座本体10上。
在基座本体10上形成深底部210和浅底部310,由浅底部310形成从前面到后面的侧面部。
在基座本体10的前侧形成直接插入光盘的光盘插入口11,在基座本体10的后面的端部设置连接器12。在基座本体10的光盘插入口11侧设置横臂30,在基座本体10的连接器12侧设置后基座13。使横臂30与后基座13相互不重叠地设置。在后基座13的基座本体10面侧设置印制电路板14。
横臂30保持主轴电动机31、拾波器32以及使拾波器32移动的驱动装置33。主轴电动机31设置在横臂30的一端侧,拾波器32被可从横臂30的一端侧向另一端侧移动地进行设置。并且,拾波器32在停止时被设置在横臂30的另一端侧。驱动装置33具有驱动电动机、一对使拾波器32滑动的导轨、将驱动电动机的驱动向拾波器32传递的齿轮机构,一对导轨以连接横臂30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的方式设置在两侧部。驱动电动机以驱动轴与导轨平行的方式设置在光盘插入口11侧的导轨的外方。齿轮机构设置在该驱动电动机与光盘插入口11侧的导轨之间的空间。
在横臂30上,主轴电动机31位于基座本体10的中央部,并且,拾波器32的往复动范围比主轴电动机31更靠光盘插入口11侧,并且,拾波器32的往复移动方向与光盘的插入方向不同。在此,拾波器32的往复移动方向与光盘的插入方向形成40~45度的角度。
横臂30通过一对绝缘体34A、34B被支撑在基座本体10上。
一对绝缘体34A、34B设置在比主轴电动机31的位置更靠拾波器32静止位置的一侧,最好设置在比拾波器32的静止位置更靠光盘插入口11的一侧。在本实施例中,绝缘体34A设置在光盘插入口11的内侧附近的一端侧,绝缘体34B设置在光盘插入口11的内侧附近的中央部。绝缘体34A、34B具有由弹性材料形成的减震机构。绝缘体34A、34B通过该减震机构可以使横臂30向离开基座本体10的方向变位。
在横臂30的基座本体10侧的面上设置肋部35。该肋部35在与光盘插入口11相反的导轨的外方,设置在拾波器32的静止位置侧。并且,该肋部35具有充分的高度,以便在使横臂30与基座本体10侧接近时,通过与基座本体10抵接,在绝缘体34A、34B的位置上使横臂30向离开基座本体10的方向变位。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对将肋部35设置在横臂30的基座本体10侧的面上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将其设置在基座本体10的横臂30侧的面上。并且,也可以同时设置在横臂30的基座本体10侧的面和基座本体10的横臂30侧的面上。并且,在本实施例中,形成利用横臂30向基座本体10侧的接近动作使绝缘体34A、34B侧的横臂30上升的结构,但也可以利用改变在绝缘体34A、34B的位置上的横臂30高度的其他方法、例如改变绝缘体34A、34B高度的方法来实现。
另外,横臂30以绝缘体34A、34B为支点、使主轴电动机31与基座本体10接近离开地进行动作。
以下,对具有使该横臂30动作的凸轮机构的主滑动件40和副滑动件50进行说明。
使横臂30变位的凸轮机构分别设置在主滑动件40和副滑动件50上。在此,将主滑动件40和副滑动件50设置成位于主轴电动机31的侧方。主滑动件40其一端设置在成为基座本体10的前面侧的方向上,其另一端设置在成为基座本体10的后面侧的方向上。并且,副滑动件50在横臂30与后基座13之间,设置在与主滑动件40正交的方向上。
使横臂30变位的凸轮机构由第一凸轮机构41和第二凸轮机构51构成。第一凸轮机构41设置在主滑动件40的主轴电动机31侧的面上,第二凸轮机构51设置在副滑动件50的主轴电动机31侧的面上。
另外,在主滑动件40和横臂30之间设置有基座部件15,在副滑动件50和横臂30之间设置有基座部件16。在此,基座部件15和基座部件16被固定在基座本体10上,通过设置在基座部件15上的纵槽来限制横臂30的凸轮销36的位置,通过设置在基座部件16上的纵槽来限制横臂30的凸轮销37的位置。
在此,基座部件16和副滑动件50通过第三凸轮机构(图1中无图示)连接。并且,该第三凸轮机构具有在通过第二凸轮机构51使横臂30向与基座本体10分离的方向移动时,使副滑动件50向与基座本体10分离的方向移动的功能。
在主滑动件40的一端侧设置有负载电动机60。负载电动机60的驱动轴61与主滑动件40的一端侧通过齿轮机构连接。另外,在负载电动机60的驱动轴61上设置有构成齿轮机构的蜗轮62。
负载电动机60以其本体位于光盘插入口11的中央部、驱动轴61位于光盘插入口11的端部侧的方式进行配置。
并且,负载电动机60,其驱动轴61侧以与插入到光盘插入口11中的光盘接近的方式倾斜,负载电动机60本体的光盘插入口11侧以与光盘接近的方式倾斜。即,将负载电动机60设置成图1所示的“A”的位置处于向盖体侧最为突出的状态。这样,通过倾斜设置负载电动机60,在取出光盘时,即使在光盘面产生倾斜,光盘外周端也只碰到负载电动机60本体的“A”的部位,可以防止光盘内周面碰到负载电动机60本体。另外,负载电动机60无论是使其驱动轴61侧与插入光盘插入口11中的光盘接近地倾斜,还是使负载电动机60本体的光盘插入口11侧与光盘接近地倾斜,任何一方的倾斜都是有效的。
通过该负载电动机60的驱动,可以使主滑动件40向长度方向滑动。并且,主滑动件40通过凸轮杆70与副滑动件50连接。
凸轮杆70具有转动支点71,利用销72和销73与设置在主滑动件40上面的凸轮槽卡合,利用销74与设置在副滑动件50上面的凸轮槽卡合。
该凸轮杆70具有以下功能,即,在通过主滑动件40的第一凸轮机构41使横臂30变位时,移动副滑动件50,通过副滑动件50的移动使第二凸轮机构51动作、使横臂30变位。
如上所述的连接器12、横臂30、后基座13、印制电路板14、绝缘体34A、34B、主滑动件40、副滑动件50、基座部件15、基座部件16以及负载电动机60都设置在基座本体10的深底部210上,在这些部件和盖体之间形成光盘插入空间。
以下,对插入光盘时支撑光盘的引导部件和插入光盘时进行动作的杆部件进行说明。
在深底部210的光盘插入口11附近的一端侧设置规定长度的第一光盘引导件17。该第一光盘引导件17从光盘插入侧观察时的剖面具有“コ”字形的槽。光盘被该槽支撑。
另一方面,在光盘插入口11的另一端侧的基座本体10内设置引入杆80,在该引入杆80的可动侧端部具有第二光盘引导件81。第二光盘引导件81由圆筒形的辊构成,可自由转动地设置在引入杆80的可动侧端部。并且,在第二光盘引导件81的辊外周形成有槽,光盘被该槽支撑。
将引入杆80设置为可动侧端部可在比固定侧端部更靠光盘插入口11侧进行动作,在固定侧端部具有转动支点82。
并且,在引入杆80的背面(基座本体10侧的面)的可动侧端部和固定侧端部之间设置长槽83。另一方面,在引入杆80的表面的可动侧端部和固定侧端部之间设置规定长度的第三光盘引导件84。
引入杆80通过副杆90进行动作。
副杆90在可动侧的一端具有凸部91,在另一端侧具有转动支点92。副杆90的凸部91在引入杆80的长槽83内滑动。并且,副杆90的转动支点92位于主滑动件40上。另外,转动支点92不与主滑动件40联动,而是通过基座部件15固定在基座本体10上。并且,在副杆90的比转动支点92更靠凸部91侧的下面具有销93。该销93在设置在主滑动件40上面的凸轮槽内滑动。因此,副杆90随着主滑动件40的移动而改变角度,通过该副杆90的角度的改变来改变引入杆80的旋转角度。即,通过副杆90的动作,引入杆80的第二光盘引导件81与主轴电动机31接近离开地进行动作。另外,在靠近引入杆80的可动侧端部的一侧的长槽83的端部设置向副杆90的旋转方向延伸的槽83A。通过该槽83A,在第二光盘引导件81将光盘引入最深处时,即使副杆90的旋转角度发生偏移,引入杆80的旋转角度也不会发生偏移,可以使光盘引入量稳定。
在与基座本体10的引入杆80不同的侧部设置排出杆100。在该排出杆100的一端侧的可动侧端部设置引导件101。并且,在排出杆100的另一端侧设置转动支点102。并且,在排出杆100的可动侧端部,在比引导件101更靠后面侧设置抵接部103。并且,在排出杆100上设置弹性体104。该弹性体104的一端固定在排出杆100上,另一端固定在后基座13上。在抵接部103被弹性体104引入后面侧的情况下,与后基座13的抵接部13A抵接。并且,排出杆100通过弹性体104的弹力被引入光盘插入口11侧。另外,排出杆100通过连杆臂105和排出滑动件106与主滑动件40的动作联动地进行动作。在此,连杆臂105连接主滑动件40和排出滑动件106,排出杆100通过凸轮销与排出滑动件106的凸轮槽卡合。
在基座本体10的后面侧设置限制杆110。该限制杆110以后面侧端部为转动支点111,在可动侧端部具有引导件112。该限制杆110通过弹性体113施力,以使引导件112侧总是向前侧突出。并且,该限制杆110在规定位置使限位开关动作。即,一旦光盘被插入到规定位置,则限位开关断开、驱动负载电动机60。通过该负载电动机60的驱动,主滑动件40进行滑动。
在与排出杆100同侧的基座本体10的侧部设置导杆180。导杆180以后面侧为转动支点181,在可动侧具有引导件182。该导杆180通过弹性体183施力,以使引导件182侧向光盘侧突出。并且,该导杆180通过连杆臂105和排出滑动件106与主滑动件40联动,根据该主滑动件40的动作,引导件182侧从光盘离开地动作。
并且,在主轴电动机31附近的横臂30上具有开口部,在该开口部上设置从基座本体10向着盖体突出的销18。在横臂30移动到最靠基座本体10侧的状态下,该销18具有比主轴电动机31的轴毂更向盖体侧突出的高度,并且,横臂30在主轴电动机31的驱动状态(可读取录音的动作状态)下,具有比主轴电动机31的轮毂更向基座本体10侧引入的高度。销18最好设置在对应于安装在主轴电动机31上的光盘中心部的非记录面的位置上,即,最好设置在与主轴电动机31相比离绝缘体34更远的位置上。
并且,在基座本体10的前侧设置前引导部件21和横臂毛毡(フエルト)22。前引导部件21在光盘插入口11的一端侧、设置在引入杆80和光盘插入口11之间。并且,该前引导部件21以覆盖负载电动机60和齿轮机构以及主滑动件40的一部分的方式设置在这些部件的盖体侧。该前引导部件21为了不与被插入的光盘的整个记录面接触而在周围设置斜度,对表面进行氨基甲酸乙酯氟涂敷(ウレダンフツ素コ一デイング)。并且,前引导部件21通过小螺钉21A与深底部210连接,同时,通过小螺钉21B与浅底部310连接。这样,通过用小螺钉21A、21B将前引导部件21与深底部210和浅底部310进行连接,可以防止浅底部310变形。
另一方面,横臂毛毡22在光盘插入口11的另一端侧、以覆盖横臂30的光盘插入口11侧的一部分的方式设置在横臂30的盖体侧。该横臂毛毡22为了不与被插入的光盘的整个记录面接触,其中央部形成凸状,并由毛毡材料构成。前引导部件21与横臂毛毡22在通过第一光盘引导件17或第二光盘引导件81不能充分地支撑光盘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向光盘的面方向倾斜而防止损伤记录面。另外,也可用毛毡材料构成前引导部件21、使用对横臂毛毡22进行氨基甲酸乙酯氟涂敷的部件。
以下,利用图2对该光盘装置的盖体进行说明。
在盖体130的外缘部设置多个小螺钉孔131,盖体130通过小螺钉安装在基座本体10上。
在盖体130的中央部设置开口部132。该开口部132是半径比光盘的中心孔大的圆形开口。因此,是比与光盘的中心孔嵌合的主轴电动机31的轴毂大的开口。
在开口部132的外周部形成向基座本体10侧突出的环状的深冲部133。该环状深冲部133由设置在开口部132外周的第一环状深冲部133A和设置在第一环状深冲部133A外周的第二环状深冲部133B构成,使第一环状深冲部133A的突出高度形成为高于第二环状深冲部133B的突出高度。并且,第二环状深冲部133B的直径方向的宽度形成为大于第一环状深冲部133A的直径方向的宽度的尺寸。这样,通过双重的环状深冲部133A、133B可以提高盖体130对弯曲的刚性,同时,即使在装卡光盘时盖体130发生变形,由于第一环状深冲部133A高于第二环状深冲部133B,因此,可以确实地压入光盘、进行稳定的装卡动作。并且,在开口部132上设置从深冲部133开始朝向光盘插入口11侧前部变细的形状的深冲部134。通过该深冲部134,在基座本体10侧形成凸状引导件。
并且,在盖体130上形成多个深冲部135A、135B、135C,通过这些深冲部135A、135B、135C在基座本体10侧形成凸状引导件。
而且,在盖体130的前面侧端部,邻接形成向基座本体10侧突出的规定长度的第一深冲槽136A、和向与第一深冲槽136A的相反侧突出的规定长度的第二深冲槽136B。第一深冲槽136A和第二深冲槽136B是以相当于光盘宽度的长度连续的槽。在此,第一深冲槽136A从中心部朝向端部逐渐变高地形成。
这些深冲部135A、135B、135C和深冲槽136A、136B在安装在主轴电动机31上的状态下的光盘的外周端的外方,设置在开口部132的光盘插入口11侧。通过这些深冲部135A、135B、135C和深冲槽136A形成的凸状引导件,引导从光盘插入口11插入的光盘。并且,通过这些深冲部133、134、135A、135B、135C和深冲槽136A、136B可以提高盖体130的强度。另外,深冲部135B和深冲部135C虽然也可以是一个连续的深冲,但通过分割成多个可以进一步提高盖体130的强度。
并且,本实施例通过在没有侧壁的盖体130的前面侧端部形成规定长度的第一深冲槽136A和向与该第一深冲槽136A的相反侧突出的规定长度的第二深冲槽136B,可以提高盖体130的前面侧端部对弯曲的刚性。并且,通过提高对弯曲的刚性,尤其是可以稳定地进行光盘的装卡动作。并且,本实施例通过使第一深冲槽136A端部的槽高度高于中心部,与形成相同高度的槽的情况相比较,可以提高对弯曲的刚性,同时,由于在插入、排出盘时,可以在第一深冲槽136A的两端部引导光盘,因此可以不损伤光盘的记录面地进行平滑的动作。
另外,盖体130使用铝合金或镁合金,在盖体130的整个内周面上涂敷配制有氨基甲酸乙酯泡的氟类涂层。另外,也可只对深冲部133与光盘的接触面进行涂敷。涂层材料最好使用以下涂层材料,即,向泡直径为20微米的氨基甲酸乙酯树脂中配制对氨基甲酸乙酯树脂的配制比为5%的氟和对氨基甲酸乙酯树脂的配制比为1.0~1.5%的硅。并且,涂层材料的摩擦系数最好为0.2~0.6,0.55以下更好。
以下,利用图3对挡板进行说明。
在挡板140上设置插入口141,插入口141的中央部最宽,越向两端部宽度越窄。在挡板140的机箱外壳侧的面上沿着插入口141粘贴设有切口的毛毡142。在从插入口141安装光盘时或从插入口141排出光盘时,该毛毡142朝向光盘的行进方向弯曲。
以下利用图4至图8对机箱外壳进行说明。
在基座本体10上形成深底部210和浅底部310,深底部210由浅底部310侧的侧壁211、不与浅底部310连接的相对侧的侧壁212、以及后面侧的侧壁213形成,浅底部310由与深底部211侧的侧壁211连接的连接端311、不与深底部210连接的相对端312以及与连接端311和相对端312邻接的倾斜端313形成。
在深底部210上,分别将钩卡合用开口214设置在侧壁213的中央侧,将钩卡合用开口215设置在侧壁212的前侧,将钩卡合用开口216设置在侧壁212的后侧。并且,在侧壁213的两端形成与深底部210的面平行的连接片217、218。
在浅底部310上,在相对端312上形成向盖体130侧延伸的立起部314,在立起部314的上端形成向深底部210侧延伸的连接片315、316。连接片315设置在相对端312的前面侧上,连接片316设置在与倾斜端313连接的相对端312的端部。并且,在倾斜端313的一部分上形成与盖体130抵接的立起部317。
在盖体130上,将壁部137形成在除了前面侧的其他端部。并且,在后面侧的壁部137的中央部,将钩138A设置在与钩卡合用开口214对应的位置上。并且,在盖体130的深底部210侧的侧壁137上设置与基座本体10的侧壁212的钩卡合用开口215、216卡合的钩138B、138C。在此,钩138A是使端部向基座本体10的中心方向(前面侧)弯曲而构成的,钩138B、138C使端部向基座本体10的中心方向弯曲,同时,在前面侧也形成突起。另外,如图所示,最好在钩138B和钩138C之间进一步设置使端部向基座本体10的中心方向弯曲而构成的钩。
在上述的结构中,尤其是通过螺钉固定来连结连接片315和螺钉孔131A,通过螺钉固定来连结连接片316和螺钉孔131B,通过螺钉固定来连结连接片217和螺钉孔131C,可以提高浅底部310上的刚性。并且,通过倾斜端313上的立起部317,可以进一步提高浅底部310的刚性。
并且,通过使钩138A与钩卡合用开口214卡合,使钩138B与钩卡合用开口215卡合,使钩138C与钩卡合用开口216卡合,尤其可以防止装卡时盖体130的浮起。尤其是在钩138B、138C上形成朝向基座本体10的中心方向的弯曲和朝向前面侧的突起,因此,可以牢固地连接盖体130和侧壁212。
本发明的光盘装置作为内置于将显示装置、输入装置以及运算处理装置等一体化的所谓的笔记本电脑本体中的光盘装置非常有用。
Claims (11)
1.一种光盘装置,由基座本体和盖体构成机箱外壳,在所述机箱外壳的前面形成直接插入光盘的光盘插入口,在所述基座本体上形成深底部和浅底部,将所述浅底部设置在所述深底部的侧部,通过所述盖体覆盖所述深底部和所述浅底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盖体的前面侧端部形成向所述基座本体侧突出的规定长度的第一深冲槽和向所述第一深冲槽的相反侧突出的规定长度的第二深冲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以从中心部朝向端部逐渐增高的方式形成所述第一深冲槽。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盖体的中央部形成开口部,在所述开口部外周形成向所述基座本体侧突出的环状的深冲部,由设置在所述开口部外周的第一环状深冲部和设置在所述第一环状深冲部的外周的第二环状深冲部构成所述环状深冲部,使所述第一环状深冲部的突出高度高于所述第二环状深冲部的突出高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基座本体的前面侧跨越所述深底部和所述浅底部地设置前引导部件,使所述前引导部件与所述深底部连接并与所述浅底部连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浅底部具有与所述深底部连接的连接端、与所述深底部不连接的相对端、以及与所述连接端和所述相对端邻接的倾斜端,在所述相对端上形成向所述盖体侧延伸的立起部,在所述立起部的上端形成向所述深底部侧延伸的连接片,通过所述连接片连接所述基座本体和所述盖体。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将所述连接片设置在与所述倾斜端连接的相对端端部。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倾斜端的一部分上形成与所述盖体抵接的立起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深底部的后面侧的侧壁上端形成与所述深底部面平行的连接片,通过所述连接片连接所述基座本体和所述盖体。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将所述连接片设置在所述浅底部侧的角部。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盖体的后面侧的侧壁中央部设置与所述基座本体的后面侧的侧壁卡合的钩。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盖体的所述深底部侧的侧壁上设置与所述基座本体的侧壁卡合的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4290923A JP3822623B2 (ja) | 2004-10-04 | 2004-10-04 | ディスク装置 |
JP290923/2004 | 2004-10-04 | ||
PCT/JP2005/013833 WO2006038366A1 (ja) | 2004-10-04 | 2005-07-28 | ディスク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910697A true CN1910697A (zh) | 2007-02-07 |
CN1910697B CN1910697B (zh) | 2010-09-08 |
Family
ID=361424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580002538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910697B (zh) | 2004-10-04 | 2005-07-28 | 光盘装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090031333A1 (zh) |
JP (1) | JP3822623B2 (zh) |
CN (1) | CN1910697B (zh) |
TW (1) | TW200612396A (zh) |
WO (1) | WO2006038366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688222B2 (ja) * | 2007-11-08 | 2011-05-25 | ソニーオプティアーク株式会社 | 記録媒体駆動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
JP5032402B2 (ja) * | 2008-06-20 | 2012-09-26 | ソニーオプティアーク株式会社 | 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136577B2 (ja) * | 1992-07-10 | 2001-02-19 | 株式会社ニッショー | 洗浄吸引カテ−テル |
US6529461B1 (en) * | 1995-07-26 | 2003-03-04 | Teac Corporation | Disk apparatus having a contacting member contacting an outermost area of a disk for protecting the disk from damage due to a shock |
CN100397518C (zh) * | 2001-04-27 | 2008-06-25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盘装置 |
KR100395953B1 (ko) * | 2001-05-10 | 2003-08-27 | 주식회사 히타치엘지 데이터 스토리지 코리아 | 광기록 또는 재생기기의 방열장치 |
KR100450796B1 (ko) * | 2002-01-05 | 2004-10-01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광 디스크 드라이브의 커버 플레이트 |
KR20040021322A (ko) * | 2002-09-03 | 2004-03-10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광 디스크 드라이브 |
JP4156397B2 (ja) * | 2003-02-17 | 2008-09-24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ディスク装置 |
JP2005085449A (ja) * | 2003-09-11 | 2005-03-31 | Sony Corp | 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 |
-
2004
- 2004-10-04 JP JP2004290923A patent/JP3822623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5
- 2005-07-28 CN CN2005800025385A patent/CN1910697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5-07-28 US US10/585,247 patent/US20090031333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05-07-28 WO PCT/JP2005/013833 patent/WO2006038366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5-08-12 TW TW094127566A patent/TW200612396A/zh unknow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0612396A (en) | 2006-04-16 |
US20090031333A1 (en) | 2009-01-29 |
JP2006107589A (ja) | 2006-04-20 |
CN1910697B (zh) | 2010-09-08 |
JP3822623B2 (ja) | 2006-09-20 |
WO2006038366A1 (ja) | 2006-04-1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83531C (zh) | 细长型光盘驱动器 | |
CN1122268C (zh) | 记录再现装置 | |
CN1366307A (zh) | 盘片夹持装置 | |
CN1267926C (zh) | 具有磁头滑块的磁头装置及使用磁头装置的磁盘装置 | |
CN1783276A (zh) | 用于盘驱动器的保持器 | |
CN1201329C (zh) | 用于光记录再生装置的托盘结构 | |
CN1926617A (zh) | 装卡装置 | |
CN1606083A (zh) | 用于盘片记录介质的夹具机构和带有其的盘片驱动器 | |
CN1245333A (zh) | 光盘驱动器的自动平衡装置 | |
CN1910697A (zh) | 光盘装置 | |
CN1926618A (zh) | 夹持装置 | |
CN1910680A (zh) | 光盘装置 | |
CN1253864C (zh) | 活门关闭机构和盘片驱动装置 | |
CN1474387A (zh) | 光盘播放器的倾斜度调整装置 | |
CN1731521A (zh) | 用于盘片驱动器的卡盘设备 | |
CN1926619A (zh) | 夹持装置 | |
CN1168084C (zh) | 光盘装置 | |
CN1882992A (zh) | 光盘装置 | |
CN1910682A (zh) | 光盘装置 | |
CN1296927C (zh) | 盒式记录介质、盘状记录介质及其驱动方法 | |
CN1120489C (zh) | 夹持盘盒的装置和方法 | |
CN1755152A (zh) | 流体轴承装置、主轴电机、以及盘记录再生装置 | |
CN1771562A (zh) | 盘驱动装置及基体单元 | |
CN1383144A (zh) | 盘驱动装置 | |
CN1906686A (zh) | 光盘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908 Termination date: 20140728 |
|
EXPY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