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06112A - 电梯门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梯门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906112A CN1906112A CNA200580001817XA CN200580001817A CN1906112A CN 1906112 A CN1906112 A CN 1906112A CN A200580001817X A CNA200580001817X A CN A200580001817XA CN 200580001817 A CN200580001817 A CN 200580001817A CN 1906112 A CN1906112 A CN 190611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oor
- car door
- moving blade
- car
- roo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2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5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5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5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5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5
- 230000001141 propul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3042 antagnostic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3213 activ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737 promo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4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9432 fram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7935 neut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755 form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101150064138 MAP1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096 absorb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913 activ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2683 ag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321 ampl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9504 cigarette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764 inhibitory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199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939 shock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6 trans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3/00—Doors, gates, or other apparatus controlling access to, or exit from, cages or lift well landings
- B66B13/02—Door or gate operation
- B66B13/14—Control systems or devices
- B66B13/16—Door or gate locking devices controlled or primarily controlled by condition of cage, e.g. movement or position
- B66B13/18—Door or gate locking devices controlled or primarily controlled by condition of cage, e.g. movement or position without manually-operable devices for completing locking or unlocking of doors
- B66B13/20—Lock mechanisms actuated mechanically by abutments or projections on the cag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3/00—Doors, gates, or other apparatus controlling access to, or exit from, cages or lift well landings
- B66B13/02—Door or gate operation
- B66B13/12—Arrangements for effecting simultaneous opening or closing of cage and landing do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Elevator Door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电梯门设备(10)包括使轿厢门(1a、1b)与厅门(100a、100b)接合的接合装置(20)。接合装置(20)使用弹簧装置(33)推动设置在每个轿厢门(1a、1b)中的可动叶片(27)。在门(1a、1b、100a、100b)移动时,由厅门(100a、100b)支撑的接合辊子(104、106)夹在可动叶片(27)和固定叶片(22)之间。因此,轿厢门(1a、1b)的驱动力传递到厅门(100a、100b)。当厅门(100a时、100b)到达门停止位置(m)时,可动叶片(27)远离固定叶片(22)移动。因此,轿厢门(1a、1b)与厅门(100a、100b)脱离。此时,弹力机构(33)施加弹力的方向发生改变。因此,轿厢门(1a、1b)和厅门(100a、100b)被稳定地夹持着,从而轿厢门(1a、1b)保持着与厅门(100a、100b)脱离。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包括用于使轿厢门与厅门接合的接合装置的电梯门设备。
背景技术
建筑物中的电梯厅设置有进入电梯轿厢的入口。入口连接有滑动式的厅门。厅门通常关闭。当轿厢经过电梯井移动到达电梯厅的某个楼层时,厅门在轿厢的轿厢门的驱动力作用下打开并且关闭。厅门还包括锁定机构。锁定机构在厅门关闭时锁定厅门。当开始进行打开厅门的操作时,锁定机构就使厅门解锁。
轿厢门包括用于打开和关闭厅门并且操作锁定机构的接合装置。接合装置包括沿着垂直方向延伸的一对接合叶片。接合叶片依照轿厢门的操作来改变它们之间的距离,同时使用平行连杆保持平行。
锁定机构包括两个接合辊子,作为用于操作锁定厅门的锁定杆的接合构件。两个接合辊子插入到接合叶片之间。成对的接合叶片将接合辊子夹在它们之间从而使轿厢门与厅门接合。结果,厅门可以与轿厢门一致地移动。另外,当接合叶片之间释放对接合辊子的夹持时,就致动锁定杆来锁定厅门。
当关闭厅门来完成对厅门的锁定机构的激活时,成对的接合叶片之间的距离增大到最大值。结果,在接合辊子和每个接合叶片之间产生了间隙。因此,轿厢可以经过电梯井移动同时防止接合叶片碰撞接合辊子。
已经提出了各种接合设备。例如,接合设备包括一对接合叶片、凸轮辊子和凸轮板。成对的接合叶片构成平行四边形连杆。凸轮辊子连接至接合叶片之一。凸轮板设置在轿厢门上方。当轿厢门关闭时,凸轮辊子被引导至凸轮板。当凸轮辊子在厅门即将关闭之前沿着凸轮板向上或者向下移动时,成对的接合叶片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于是,致动锁定机构或者轿厢门和厅门彼此脱离。
在另一种形式的接合装置中,成对的接合叶片之一固定至轿厢门。仅仅另一个接合叶片构成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凸轮辊子连接至后一个接合叶片。凸轮辊子沿着设置在轿厢门上方的凸轮被导引。在轿厢门如上所述即将关闭之前,凸轮辊子致动锁定机构并且使接合释放。
为了允许在门完全关闭时可以移动轿厢,需要门彼此脱离。于是使用包括凸轮机构的接合装置,其中凸轮机构包括如上所述的凸轮辊子和凸轮板,在门即将关闭之前,在每个接合叶片和相应的接合辊子之间产生间隙。这样就阻止了驱动力从接合叶片传递到接合辊子。从门即将开始关闭之前直到门完全关闭时为止,厅门一直都在利用重物或者弹簧的门闭合器的力的作用下进行操作。
存在一种接合装置,它使轿厢门和厅门彼此脱离,而不使用如上述的凸轮机构。这种设备包括连接至接合叶片从而构成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的两个支撑杆。支撑杆之一被支撑着绕着固定至轿厢门的枢轴可旋转。枢轴经由操作杆连接至门驱动绳索。绳索被拉动,甚至在厅门已经关闭之后也是如此。绳索的牵引力传递到单独设置的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于是致动锁定机构使轿厢门和厅门彼此脱离。
另一种设备不使用任何凸轮机构。在这种设备中,接合叶片之一可以向轿厢门来回滑动。另一个接合叶片通过可旋转地支撑的杆连接至轿厢门和轿厢门传动带。杆被操作以关闭厅门。此外,甚至在轿厢门已经关闭之后,传动带继续沿着轿厢门关闭的方向拉动。因此,甚至在轿厢门已经关闭之后,门也可以通过仅仅驱动接合叶片彼此脱离。在这种设备中,不但在门关闭时,而且在厅门完全关闭之前,驱动力通过绳索或者带进行传递。
特别地,如果室内区域和户外区域之间的温度存在差别,就如同冬天的情形一样,那么在上升很高的建筑物的电梯的电梯井中会产生强大的上升气流。因此,电梯井和厅之间的气压会产生较大的差别。例如,在门打开时,建筑物的第一层入口附近设置的电梯的厅门处的气压不存在差别。
然而,在关闭时,空气的流动受到了抑制。在门即将关闭之前,电梯井和厅之间的压力差会迅速地增大。随着从厅到电梯井内部施加的风力的增大,加大的载荷施加在厅门的引导设备上。结果,引导设备的摩擦阻力或者作用在门停止表面上的气压会增大。因此,门可能不能完全关闭。
特别地,近来,用作厅门的可以更适当地关闭的隔烟门也可以用作防火设备。因此,在门关闭时,电梯井内部和厅之间的气压差会增大。结果,存在上述缺点的趋向就变得更显著。
使用上述的包括凸轮辊子和凸轮板的门设备,门闭合器的力可以有效地提高以便对抗风力。然而,重物或者弹簧机构的尺寸必须增大才能提高门闭合器的驱动力。这会影响安装电梯的空间。另外,当门闭合器的驱动力提高时,轿厢门设备的驱动力也必须增大。因此,驱动装置的尺寸必须增大。因为上升很高的建筑物包括多个电梯,所以对于在每个楼层上安装的多个厅门中的每一个而言,采取上述措施在经济上很不利。
另外,此前描述的门设备中的后者具有非常复杂的机构并且很难调节。因此,这种设备很不经济。此外,在这种门设备中,轿厢门和驱动绳索或者带的位置不是彼此一致的,而是相对变化的。因此,如果这种门设备应用到中央打开式的门上,除了绳索和带之外,还需要具有用于一致地操作右门和左门的机构。不利的是,这进一步使设备的机构变得复杂。
发明内容
依照本发明的电梯门设备通过将轿厢门的驱动力传递至厅门直到厅门完全关闭时为止,由此来可靠地闭合厅门,并且其中不需要增大门闭合器的力或者使用于厅门和轿厢门的接合装置复杂化。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梯门设备,即使在风力作用在厅门上也可以正常地操作。
电梯门设备包括轿厢门、厅门、驱动机构、锁定机构和接合装置。轿厢门是滑动式的并且用来关闭电梯轿厢的入口。厅门也是滑动式的并且用来关闭电梯厅的入口。驱动机构移动每个轿厢门。锁定机构在闭合位置锁定并且闭合每个厅门。当轿厢到达电梯厅的楼层时,接合装置操作轿厢门使轿厢门与厅门接合,从而将轿厢门的驱动力传递至厅门。另外,当轿厢门与厅门脱离时,接合装置就致动锁定机构。如果轿厢门和厅门沿着门关闭的方向一致地移动,那么厅门的门停止侧的前缘就会领先轿厢门的门停止侧的前缘。此外,接合装置包括第一接合构件、第二接合构件、固定叶片、可动叶片、弹簧机构和凸轮机构。第一接合构件设置在厅门中将轿厢门的驱动力传递至厅门。第二接合构件也设置在厅门中。第二接合构件相对于第一接合构件移动从而致动锁定机构。固定叶片固定至轿厢门。可动叶片经由连杆机构由轿厢门支撑。可动叶片可以沿着靠近或者离开固定叶片的方向移动同时保持与固定叶片平行。当轿厢门和厅门沿着使它们关闭的方向移动时,可动叶片相对于固定叶片保持一相对个位置,从而在锁定机构释放的位置处夹持住第二接合构件。另外,当厅门彼此邻接并且由此停止时,可动叶片平行于固定叶片移动从而与第一和第二接合构件脱离。这使可动叶片致动锁定机构来锁定厅门。如果可动叶片与第一和第二接合构件接合,弹簧机构就弹性地推动保持着接合的可动叶片,从而将可动叶片夹持在该位置。如果可动叶片已经与第一与第二接合构件脱离,那么弹簧机构就弹性地推动释放了接合的可动叶片,从而将可动叶片夹持在该位置。如果轿厢门沿着打开的方向移动,那么凸轮机构就配合这种移动并且抵抗弹簧机构平行地移动可动叶片。由此凸轮机构将可动叶片置于它与第一和第二接合构件接合的位置上。
凸轮机构包括凸轮板和凸轮辊子。凸轮板设置在轿厢门的框架中。凸轮辊子与可动叶片整体地移动。凸轮机构设计成如下:如果接合装置的接合在轿厢门沿着关闭方向移动时释放,那么凸轮板就与凸轮辊子脱离接触。
另外,电梯门设备优选包括调节装置或者衰减施加装置。如果轿厢门已经关闭而要释放接合装置,那么调节装置就抑制可动叶片朝向会发生接合的一侧的移动。衰减施加装置减小了可动叶片在弹簧机构作用下沿着可动叶片接近或者离开固定叶片的方向移动的速度。
弹簧机构包括第一轴、第二轴和弹簧构件。第一轴设置在轿厢门上。第二轴设置在连杆机构或者可动叶片上。弹簧构件沿着使轴彼此远离的方向弹性地推动第一和第二轴。在这种情形下,弹簧构件是螺旋压缩构件、螺旋扭力弹簧或者片簧。
使用依照本发明的电梯门设备,轿厢门的驱动力传递到厅门直到厅门完全关闭为止。然后,通过适当地保持自动闭合力直到厅门完全关闭时为止,由此来可靠地关闭厅门,并且其中不需要增大门闭合器的力或者使厅门和轿厢门的接合装置复杂化。因此,即使在较大的风力作用在厅门上时,厅门也可以正常地打开和关闭。
附图说明
图1是从大厅观察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电梯门设备的轿厢门的正视图。
图2A是图1中所示的轿厢门中设置的弹簧装置的剖视图。
图2B是如图2A中所示的弹簧装置的正视图。
图3是与图1中所示的轿厢门接合的厅门中设置的锁定机构的正视图。
图4是显示第一阶段中接合装置是如何操作的图形,在该阶段中图1所示的轿厢门正在关闭。
图5是显示第二阶段中接合装置是如何操作的图形,在该阶段中轿厢门相对于图4所示的第一阶段进一步地关闭。
图6是显示第三阶段中接合装置是如何操作的图形,在该阶段中轿厢门相对于图5所示的第二阶段进一步地关闭。
图7是显示第四阶段中接合装置是如何操作的图形,在该阶段中轿厢门相对于图6所示的第三阶段进一步地关闭。
图8是显示最终的阶段中接合装置是如何操作的图形,在该阶段中轿厢门相对于图7所示的第四阶段进一步地关闭。
图9是示意性地显示了图1所示的连杆机构和轿厢门上设置的轴之间的位置关系图形。
图10是示意性地显示了图1所示的轿厢门的连杆机构和弹簧机构中设置的轴之间的位置关系图形。
图11是显示图1中所示的接合装置的凸轮机构的操作的图形。
图12是显示在依照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电梯门设备正在关闭的阶段中,接合装置是如何操作的图形。
图13是显示图12所示的接合装置在最后阶段是如何操作的图形。
图14是从大厅观察依照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电梯门设备的轿厢门的正视图。
图15是显示在图14所示的门设备正在关闭的阶段中,接合装置是如何操作的图形。
图16是显示在最后阶段图15所示的接合装置是如何操作的图形。
图17是从大厅观察依照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电梯门设备的轿厢门的正视图。
图18是显示在图17所示的电梯门设备正在关闭的阶段中,接合装置是如何操作的图形。
图19是显示在最后阶段图18所示的接合装置是如何操作的图形。
图20是显示在依照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电梯门设备的轿厢门正在关闭的阶段中,接合装置是如何操作的图形。
图21是显示在最后阶段图20所示的接合装置是如何操作的图形。
图22是显示在依照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电梯门设备的轿厢门正在关闭的阶段中,接合装置是如何操作的图形。
图23是显示在最后阶段图22所示的接合装置是如何操作的图形。
图24是显示在依照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的电梯门设备的轿厢门正在关闭的阶段中,接合装置是如何操作的图形。
图25是显示在最后阶段图24所示的接合装置是如何操作的图形。
图26是显示在依照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的电梯门设备的轿厢门正在关闭的阶段中,接合装置是如何操作的图形。
图27是显示在最后阶段图26所示的接合装置是如何操作的图形。
图28是显示在依照本发明的第九实施例的电梯门设备的轿厢门正在关闭的阶段中,接合装置是如何操作的图形。
图29是显示在最后阶段图28所示的接合装置是如何操作的图形。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将参照图1至11描述依照第一实施例的电梯门设备10。电梯门设备10包括轿厢门1a和1b、厅门100a和100b、驱动装置4、接合装置20和锁定机构101。图1显示了中央打开式轿厢门1a和1b,从大厅观察,轿厢门1a和1b安装在设置在轿厢前部的入口处。框架构件11安装在轿厢的前部。侧向伸长的吊轨3连接至框架构件11的顶部从而沿着水平方向延伸。轿厢门1a和1b具有吊辊2a和2b。
吊辊2a和2b设置在成对轿厢门1a和1b的顶部上。轿厢门1a和1b通过使用吊辊2a和2b从吊轨3上悬挂下来并排地竖立。轿厢门1a和1b在横向方向上沿着吊轨3移动从而打开和关闭轿厢的入口。
用于轿厢门1a和1b的驱动装置4设置在框架构件11上方。滑轮6a和6b可旋转地设置在吊轨3的两个端部位置上。轿厢门传动带5在适当的张力下绕着驱动装置4的槽轮4a和滑轮6a和6b经过。
传动带5的中部沿着吊轨3并且与之平行地延伸。左轿厢门1a经由托架7a连接至传动带5的上部5a。右轿厢门1b经由托架7b连接至传动带5的下部5b。由此轿厢门1a和1b直接地连接至同一个传动带5。因此,轿厢门1a和1b一致地并且侧向对称地移动。
接合装置20连接至轿厢门1a,位于图1的左侧。如图3所示,接合装置20使厅门100a和100b随着轿厢门1a和1b一致地移动。轿厢门1a和1b与吊辊2a和2b、吊轨3、驱动装置4、传动带5、滑轮6a和6b、托架7a和7b等一起构成轿厢门设备。类似地,厅门100a和100b与锁定机构101、吊轨、主动滑轮、传动带等安装在电梯厅中的所有一起构成厅门设备。
下面将描述接合装置20的配置。接合装置20包括基板21、固定叶片22、联接板25和26、可动叶片27、凸轮支撑杆28、凸轮机构和弹簧装置33。基板21连接至轿厢门1a。固定叶片22具有沿垂直方向伸长的L形剖面并且固定至基板21。
基板21在它的上部和下部位置分别包括沿水平方向延伸的轴23和24。联接板25和26分别经由轴承23a和24a可旋转地并且可动地装配至轴23和24。可动叶片27具有L形剖面并且从作为边界的轴23和24经由轴27a和27b可旋转地连接至联接板25和26的一端。凸轮支撑杆28分别经由轴28a和28b可旋转地并且可动地连接至联接板25和26的另一端。可动叶片27装配至固定叶片22,从而平行于并且面向固定叶片22放置并且沿着垂直方向延伸。凸轮支撑杆28装配至可动叶片27从而平行于可动叶片27放置并且沿着垂直方向延伸。
联接板25和26、可动叶片27和凸轮支撑杆28构成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另外,由橡胶等构成的机械止挡40连接至基板21以便将联接板25的旋转运动限制在特定的范围内。
凸轮机构包括凸轮辊子29和凸轮板30。凸轮辊子29可旋转地安装到凸轮支撑杆28的顶部。凸轮辊子29紧靠连接至框架构件11的凸轮板30。凸轮板30具有水平部分30a即沿水平方向延伸的部分和倾斜部分30b,倾斜部分30b从水平部分30a的端部向上倾斜地延伸,倾斜部分更接近电梯门设备10的中心。另外,远离并且对着倾斜部分30b设置了凸轮止挡部分31作为调节机构。
充当弹簧机构的弹簧装置33连接至联接板26的底部,位于设备的下部。将参照图1、2A和2B描述弹簧装置33。图2A是弹簧装置33的放大剖视图。图2B是第二弹簧装置33的正视图。弹簧装置33包括滑块35、滑块框架36、弹簧导向杆38和压缩弹簧39。
滑块35经由固定至基板21的轴34和安装在轴34上的轴承34a可旋转地装配到基板21上。滑块框架36围绕着滑块35并且可以相对于滑块35滑动。滑块框架36的顶部经由轴承37a可旋转地连接至轴37。轴37固定至联接板26的底部。
弹簧导向杆38连接至滑块35的底部并且穿过滑块框架36向下滑动地延伸。压缩弹簧39绕着从滑块框架36伸出的弹簧导向杆38安装。在弹簧导向杆38的下端上加工有外螺纹38a。压缩弹簧39装配至弹簧挤压板38c和绕着外螺纹38a插入的螺母38b,从而被弹簧挤压板38c和螺母38b压缩。压缩弹簧39的弹力推动固定至联接板26的轴37远离固定至基板21的轴34。
厅门设备显示在图3中。厅门设备包括成对的厅门100a和100b和锁定机构101。厅门100a和100b关闭电梯厅的入口。厅门100a和100b是中央打开式的,其中厅门一致地向侧向移动。锁定机构101设置在厅门100a中。
锁定机构101具有弯曲成L形式的钩挂杆102、第一接合辊子104和第二接合辊子106。钩挂杆102的弯曲部分经由轴103可旋转地并且可动地连接至厅门100a。第一接合辊子104是传递轿厢门1a的驱动力的第一接合构件。第一接合辊子164经由轴103可旋转地连接至钩挂杆102的弯曲部分。第二接合辊子106是致动锁定机构101的第二接合构件。第二接合辊子106经由轴105可旋转地连接至钩挂杆102中更接近轴103的端部。第二接合辊子106定位在第一接合辊子104上方。
钩挂杆102中远离轴103的另一端从第一接合辊子104沿侧向延伸作为接合构件107。钥匙状钩挂107a在接合构件107的尖端部分形成。钩挂杆102由设置在接合构件107的尖端部分的重量108推动着按照图3的顺时针方向可旋转地移动。钩挂杆102的旋转运动范围由止挡调节,从而接合构件107大体上保持它的水平位置。
第一接合辊子104和第二接合辊子106响应轿厢的移动相对地进入固定叶片22和可动叶片27之间的间隙中。如图3所示,接合部分109设置在厅门设备的框架构件上,这样,钩挂杆102就可以与接合部分109接合并且与之脱离。
将参照图4至8说明如上所述那样设计的本实施例的操作。画出这些图以便上述的配置可见。轿厢门1a在驱动装置4的驱动力作用下连续地关闭,按照图4至8的次序。固定至轿厢门1a、轴103和厅门100a的轴23、24和34由黑点示出。
图4显示了轿厢到达特定楼层之后电梯门设备10是如何关闭。轿厢门叠加在厅门上,因此图中未示出。图4中,锁定机构101的第一接合辊子104和第二接合辊子106进入了轿厢门1a的固定叶片22和可动叶片27之间的间隙。图4至8中m处显示的线表示了在关闭轿厢门1a和1b时观察到的门的停止位置。
在这个状态下,压缩弹簧39的弹力沿着轴37与轴34分离的方向施加作用。因此,联接板26沿着如图4中箭头A显示的逆时针方向被弹性地推动,其中沿着该方向联接板26能够可旋转地移动。因此,构成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的另一个联接板25绕着轴23被逆时针推动。联接板25紧靠机械止挡40,该机械止挡40由橡胶制成并且固定至基板21。因此联接板25稳定地停止。另外,凸轮辊子29在本身和凸轮板30的水平部分30a之间保持比较小的间隙。
第一接合辊子104和第二接合辊子106夹在固定叶片22和可动叶片27之间并且由它们限制住。因此,轿厢门1a整体地与厅门100a接合,如图3所示。钩挂杆102的接合构件107通过它的尖端部分略微抬起的方式倾斜。当电梯门设备10沿着关闭的方向移动时,厅门100a和100b的门停止边缘略微领先轿厢门1a和1b的门停止边缘(例如,领先14毫米的距离)。
随着轿厢门1a沿着关闭的方向移动,就到达了图5所示的位置。此时,厅门100a和100b已经关闭,从而它们的门停止边缘彼此紧靠。另外,轿厢门1a的边缘仍然与门停止位置m相距较短的距离ga。在上述的尺寸情况下,在厅门100a和100b紧靠彼此的一刻,距离ga是14毫米。
一旦形成了图5所示的状态,第一接合辊子104的轴103就位于稳定的停止位置。因此,当轿厢门1a随后进一步沿着门闭合方向移动时,作为对这种移动的响应,可动叶片27就受到来自处于停止的接合辊子104的反作用力,该反作用力沿着如箭头B所示的方向施加。轴103使用X来显示,以便清楚地示出已经使接合辊子104不动了。
在图5所示的状态中,当轿厢门1a沿闭合方向进一步移动时,轴103就固定了。因此可动叶片27沿着可动叶片27与固定叶片22分离的方向被推回。联接板25开始绕着轴23旋转,联接板26开始绕着轴24旋转,并且沿着如图5的箭头C所示的顺时针方向逆着压缩弹簧39的弹力。联接板26很快到达图6所示的位置。这时,凸轮辊子29和凸轮板30的水平部分30a还未接触。
在这个状态下,固定叶片22和可动叶片27之间的距离增宽至放开接合辊子106。因此,钩挂杆102与接合辊子106一起绕着轴103沿顺时针方向可旋转地移动。然后接合构件107的钩挂107a与接合部分109接合。这个接合使门锁定。
在图6所示的状态下,轿厢门1a仍然与门停止位置m相距较短的距离gb(例如7毫米)。另外,联接板26由压缩弹簧39沿着图6的箭头A所示的方向被弹性地推动。当轿厢门1a沿着闭合方向继续进一步移动较短的距离(例如2毫米)时,联接板26进一步沿顺时针方向可旋转地移动。轿厢门1a很快到达中立位置,在该位置上,轴24、37和34如图7所示笔直地排列。在这个状态下,压缩弹簧39压缩得最厉害并且施加了最强大的弹力。
在图7所示的状态中,当轿厢门1a沿闭合方向进一步移动时,联接板26响应该移动进一步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因此,轴37从直线上的中立位置沿着图7的左方移动,将轴24和34连接在一起。作为移位的结果,压缩弹簧39的弹力所作用的方向被反向。联接板26被弹性地推动,并且与联接板25一起沿着相反方向即图8的箭头D所示的顺时针方向可旋转地移动。因为联接板25的右臂部紧靠机械止挡40,如图8所示,所以联接板25和26稳定地停止下来。另外,轿厢门1a到达门停止位置m。轿厢门1紧靠轿厢门1b,于是停止。图8所示的状态对应于电梯门设备10关闭的最后阶段。
在图8所示的状态下,与第一接合辊子104相比,第二接合辊子106朝向图的右端略微偏置。另外,在第二接合辊子106和固定叶片22之间产生间隙gR(例如7毫米)。在第一接合辊子104可动叶片27之间产生间隙gL(例如7毫米)。当电梯门设备10完全关闭时,产生间隙gR和gL。于是轿厢门1a与厅门100a和100b隔离。
联接板26绕着轴24如图8的箭头D所示的顺时针方向由压缩弹簧39弹性地推动。因此联接板26稳定地停止。另外,凸轮辊子29被放置成使它和凸轮板30的倾斜部分30b之间保持非常小的间隙。
接着,参照图9至11,对轿厢门1a的位置和联接板26的操作角度以及凸轮板30的操作之间的关系给出说明。图9示意性地显示了轴24、27b和28b之间的位置关系,这些轴在轿厢门1a关闭时与联接板26一起移动。图10示意性地显示了将构成固定至轿厢门1a的坐标点的轴24和其它的轴27b、28b以及37连接在一起的直线和弹簧导向杆38的中线。在图9和10中,由“a”、“b”、“c”和“d”表示的点处的状态对应于图5、6、7和8所示的位置。特别是对应于图7中的状态的“p”由小黑圈表示。
在图9和10中所示的位置“a”中,厅门100a和100b完全关闭,并且第一接合辊子104不动了。因此,在图6所示的状态下并且对应于下一个阶段,轴27a从位置“a”处被向下推动并且移到位置“b”。此外,在轿厢门1a经过如图7所示的状态中轴24、37和34成直线排列的位置(“p”处所示)之后,轿厢门1a在压缩弹簧39的弹力作用下,并且在由虚线所示的位置“c”处的位置没有停下,到达与图8所示的状态相对应的位置“d”处的位置。
在位置“c”中,甚至在轿厢门1a已经完全关闭之后可动叶片27仍保持着与接合辊子104相接触。然而,如上所述,可动叶片27并不是继续地保持在该位置。
这样,直到厅门100a和100b到达门停止位置m,接合装置20才可以保持轿厢门1a和厅门100a之间的可靠接合。因此轿厢门1a的驱动力被传递到厅门100a。另外,厅门100a和100b可以适当地完全关闭,而不需门闭合器施加任何自动的闭合力。此外,锁定机构101的致动和轿厢门1a与厅门100a的脱离在轿厢门1a到达门停止位置m之前执行。
将参照图11描述凸轮辊子29的操作。图11显示了凸轮辊子29和联接板26的轴24和27a的位置。图中这些部件重叠。在上述图形的情形下,由“a”、“b”、“c”和“d”表示的点处的状态对应于图5、6、7和8所示的状态。另外,图11由“c”表示的位置对应于图9和10中显示的状态“c”。
联接板25和26和凸轮支撑杆28一起构成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因此,凸轮辊子29沿着与轴28a和28b相同的轨道移动。图11还显示了与轴27a的运动有关的凸轮辊子29的运动,该凸轮辊子29随着可动叶片27移动。如图11所示,完成了用于关闭电梯门设备10的一系列操作,其中凸轮辊子29保持与凸轮板30的倾斜部分30b脱离接触。
另外,凸轮止挡部分31处于图11所示的位置,这样凸轮辊子29就没有到达位置“c”,同上面所述的那样。此外,凸轮止挡部分31防止可动叶片27保持在过于接近固定叶片22的位置上以用于调节等,甚至在轿厢门1a已经移动而不与厅门100a接合之后也是如此。特别地,一旦轿厢门1a已经完全关闭,那么可动叶片27和固定叶片22之间的特定距离就保持期望的宽度。
另外,如图4所示,如果轿厢门1a远离门停止位置,凸轮辊子29那么就在凸轮板30的水平部分30a下方。因此,即使在电梯门设备10沿闭合方向移动时厅门100a或者轿厢门1a碰撞到障碍物,也能防止联接板25和26旋转。因此,能够平稳地执行常规的避免过载的操作。
现在,将对电梯门设备10打开时执行的操作进行说明。图8显示了轿厢已经到达电梯厅楼层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下,当轿厢门1a沿着被驱动打开的方向即图8中的向左方向打开时,固定叶片22紧靠第二接合辊子106。第二接合辊子106绕着轴103沿逆时针方向可旋转地移动。因此,钩挂杆102从接合部分109释放从而使厅门100a和100b解锁。
此外,当轿厢门1a沿着打开方向向左移动时,凸轮辊子29紧靠凸轮板30的倾斜部分30b。然后凸轮辊子29受到向下的力。当轿厢门1a在这个状态下移动时,凸轮辊子29沿着凸轮板30的倾斜部分30b移动。因此,凸轮辊子29被向下推动从而逆着压缩弹簧39的力使联接板25和26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然后,状态变换至中立点并且移到如图4所示的点,其中在该中立点处轴24、37和34成直线排列,如图6所示。随后,当轿厢门1a和1b沿着它们的打开方向移动时,与轿厢门1a接合的厅门100a也移动。因此,厅门100a与厅门100b一起完全打开。
通过这种配置,压缩弹簧39的弹力夹持着可动叶片27处于使它与接合辊子104和106适当地接合的位置上。如果电梯门设备10将要关闭,那么就通过弹簧39的弹力稳定地保持着接合,直到厅门100a和100b完全关闭为止。换句话说,轿厢门1a的驱动力适当地施加在厅门100a上。这就消除了提高门闭合器的力的需要,该门闭合器沿着厅门100a和100b自动关闭的方向作用。另外,即使强大的风力施加在厅门100a和100b上,仍然会保持着能够使门关闭的足够大的力。因此,厅门100a和100b可以适当地完全关闭。
在厅门100a和100b已经完全关闭并且停止之后,当轿厢门1a沿闭合方向移动时,压缩弹簧39的弹力施加的方向改变了。因此,可动叶片27沿着使它离开第一接合辊子104和第二接合辊子106的方向被适当地推动。另外,可动叶片27和固定叶片22适当地与第一接合辊子104和第二接合辊子106脱离。脱离状态通过弹簧39的弹力稳定地保持着。另外,在可动叶片27和固定叶片22与第一接合辊子104和第二接合辊子106脱离时并未使用凸轮辊子29。这易于厅门100a和100b和凸轮辊子29的位置的调节。
因为,当轿厢门1a正在关闭时,凸轮辊子29紧靠凸轮止挡部分31,阻止了可动叶片27朝向固定叶片22移动。即使在操作轿厢门1a不与厅门100a接合以便例如调节电梯门设备10时,这也可以防止可动叶片27朝向固定叶片22移动而将可动叶片27和固定叶片22之间的距离减小到小于预定值。因此,当轿厢在调节之后移动时,防止了可动叶片27碰撞第一接合辊子104或者第二接合辊子106。这可以保证安全。
即使在电梯门设备10沿闭合方向移动时门碰撞了障碍物,也可以防止可动叶片27发生移动。因此,甚至在闭合期间都可以平稳地执行避免过载的操作,而不会产生任何振动或者不稳定的操作。
在电梯门设备10开始打开之后,紧接着,凸轮辊子29就已经逆着压缩弹簧39的弹力被推到凸轮板30下方。此时,如果施加到轿厢门1a上的驱动力由于电力故障等而丢失,那么就可以防止轿厢门1a在没有预知的情况下由压缩弹簧39的弹力打开。这也可以保证安全。
另外,轿厢门1a和1b可以直接连接至(轿厢门的)传动带5。因此可以适当地匹配传动带5的位置与轿厢门1a和1b的位置。这就消除了对用于使两个轿厢门1a和1b的位置同步的专用连接机构的需要。因此,可以简化设备的机构。
此外,弹簧装置33的压缩弹簧39暴露在外部。这样就易于调整弹簧39的弹力并且替换弹簧39。另外,安装接合装置20所需的空间几乎与用于传统的接合装置的相同。因此,接合装置可以很容易地安装在已经安装的电梯中。
在下面描述的其它实施例中,具有与第一实施例中相同的功能的部件将分别使用相同的参考数字和符号,并且省略了它们的说明。另外,对于厅门100a和100b和锁定机构101,可以参见第一实施例的说明以及图3。
(第二实施例)
依照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电梯门设备10将参照图12和13来描述。在依照本实施例电梯门设备10中,弹簧装置33的配置与第一实施例中的部分不同。在图12和13中,弹簧装置33包括滑块35、滑块框架36、弹簧导向杆38、压缩弹簧39和减震器53。
基板21固定至轿厢门1a。轴34固定至基板21。滑块35经由轴承34a可旋转地装配至轴34。滑块框架36围绕着滑块35并且可以相对于滑块35滑动。滑块框架36的顶部经由轴承37a可旋转地连接至轴37。轴37固定至联接板26的底部。
弹簧导向杆38连接至滑块35的底部并且穿过滑块框架36向下滑动地延伸。压缩弹簧39绕着从滑块框架36向下伸出的弹簧导向杆38安装。在弹簧导向杆38的下端上加工有外螺纹38a。压缩弹簧39装配至弹簧装置33,从而被弹簧挤压板38c和绕着外螺纹38a插入的螺母38b压缩。压缩弹簧39的弹力推动固定至联接板26的轴37远离固定至基板21的轴34。
减震器53使衰减施加装置的实例。减震器53旋着穿过滑块框架36的下壁。减震器53的可伸缩头部53a固定至滑块35的下端。
图12显示了在厅门已经关闭之后,轿厢门1a沿闭合方向移动从而致动锁定机构101。在这个状态下,当轿厢门1a沿闭合方向进一步移动并且锁定机构101致动时,弹簧装置33绕着轴34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当弹簧装置33超过中立位置时,其中在该中立位置处轴24、37和34笔直地排列。弹簧39伸展,减震器53的可伸缩头部53a被推进。图13显示出轿厢门1a已经完全关闭。
当轿厢门1a沿着打开方向移动时,弹簧装置33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即使弹簧装置33可旋转地移动以便第一接合辊子104和第二接合辊子106夹在固定叶片22和可动叶片27之间,减震器53的可伸缩头部53a被类似地推入。
这样,当弹簧39伸展时,可伸缩头部53a被推入,它的动能被吸收。这样就可以减小可动叶片27的移动速度,由此可以防止产生操作声音或者振动。在本实施例中,减震器53直接连接至弹簧装置33。减震器53可以连接至可动叶片27或者联接板25或者26使运动衰减。另外,可以使用衰减施加装置例如油压减振器、气压减振器、隔振橡胶或者减振器来代替减震器53。
(第三实施例)
现在参照图14至16对依照第三实施例的电梯门设备10给出说明。在图14中,接合装置20包括基板21、固定叶片22、连接板60和61、可动叶片27、安装板62、凸轮机构和弹簧装置33。基板21固定至轿厢门1a。轴23和24固定至基板21。联接板60和61分别经由轴承23a和24a可旋转地装配至轴23和24。
可动叶片27具有轴27a和27b。联接板60连接至轴27a。联接板61连接至轴27b。联接板60和61以及可动叶片27构成子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弹簧装置33经由轴37连接至联接板61的底部,与第一实施例中的情形下相同。
安装板62固定至可动叶片27的顶部。凸轮机构的凸轮辊子63经由轴通过安装板62支撑。凸轮机构的凸轮板64固定至轿厢门设备的框架构件11。凸轮辊子63可以紧靠凸轮板64的倾斜部分64b。另外,凸轮止挡部分65设置得远离凸轮板64并且更接近门停止侧。
下面将参照图15和16描述第三实施例的操作。在实施例中,可动叶片27和接合辊子104和106的操作与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的相同。
图15显示厅门已经完全关闭并且弹簧装置33开始绕着轴34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当轿厢门1a从图15所示的状态沿闭合方向发生变换时,钩挂杆102接合接合部分109并且弹簧装置33沿图15中的逆时针方向可旋转地移动。因为固定叶片22和可动叶片27之间的距离变宽,所以固定叶片22和可动叶片27脱离厅门的第一接合辊子104和第二接合辊子106。然后,接合装置20到达图16所示的状态。在上述的过程中,凸轮辊子63保持与凸轮板64的倾斜部分64b脱离接触。
如果电梯门设备是打开的,厅门就解锁,因为固定叶片22紧靠接合辊子106,如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的情形。凸轮辊子63经过倾斜部分64b爬上凸轮板64的水平部分64a。然后可动叶片27被抬起。结果,弹簧装置33绕着轴34沿逆时针方向可旋转地移动。弹簧39的推力朝向固定叶片22推动可动叶片27。接合辊子104和106夹在固定叶片22和可动叶片27之间。厅门与轿厢门1a一起被沿着打开方向驱动。
另外,通过使凸轮止挡部分65设置在电梯门设备10中,可以防止在轿厢门1a关闭时可动叶片27朝向固定叶片22移动。
本实施例消除了对用于支撑凸轮辊子63的专用凸轮支撑杆的需要。这样可以减小所需部件的数目。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实施例中所示的衰减施加装置也可以设置在弹簧装置33中。
(第四实施例)
现在参照图17至19对依照第四实施例的电梯门设备10给出说明。另外,对于厅门100a和100b和锁定机构101,可以参见第一实施例的说明以及图3。本实施例与上面的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凸轮辊子71直接连接至连杆机构的联接板70中设置得更接近设备顶部的端部。其它部分几乎以与第一至第三实施例中的电梯门设备10中描述的相同的方式设计而成。
电梯门设备10的接合装置20包括基板72、固定叶片22、可动叶片27、连接板70和75、弹簧装置33和凸轮机构。凸轮机构由凸轮板30和凸轮辊子71组成。如图17所示,固定至轿厢门1a的基板72部分地向上延伸至凸轮板30的附近。基板72具有轴73和74。联接板70经由轴承73a可旋转地并且可动地连接至轴73。联接板75经由轴承74a可旋转地并且可动地连接至轴74。可动叶片27经由轴27a和27b可旋转地并且可动地连接至联接板70和75。联接板70和75以及可动叶片27构成子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
在本实施例中,可动叶片27的L形剖面图的方向不同于依照第一至第三实施例的可动叶片27的方向。与轿厢门移动所在的平面平行的平面对着固定叶片22延伸。弹簧装置33经由轴37可旋转地并且可动地连接至联接板75的底部,与第一至第三实施例的情形下相同。
将参照图18以及19说明如上所述那样设计的电梯门设备10的操作。可动叶片27和接合辊子104和106的操作与第一至第三实施例中描述的电梯门设备10相同。
图18显示了在紧接着厅门已经完全关闭之后观察到的接合装置20。在图18所示的状态下,当轿厢门1a沿闭合方向移动时,锁定机构101就致动,并且弹簧装置33绕着轴34沿逆时针方向可旋转地移动。结果,如图19所示,固定叶片22和可动叶片27之间的距离变宽从而使厅门100a和100b与轿厢门1a脱离。
当电梯门设备10要打开时,它类似于第一至第三实施例中描述的电梯门设备10那样进行操作。因为第一接合辊子104和第二接合辊子106夹在固定叶片22和可动叶片27之间,所以就释放了锁定机构101。另外,弹簧装置33沿顺时针方向可旋转地移动,因此厅门与轿厢门1a接合。凸轮板30和凸轮止挡部分的操作与第一至第三实施例中的相同。本实施例消除了对用于支撑凸轮辊子71的杆的需要。与依照第三实施例的电梯门设备10相比,这样就减小了所需部件的数目。
(第五实施例)
参照图20和21描述依照第五实施例的电梯门设备。电梯门设备的接合装置20包括基板80、固定叶片22、可动叶片27、联接板83和84、螺旋扭力弹簧87、安装板62和凸轮机构。基板80固定至轿厢门1a。轴81和82固定至基板80。
联接板83和84分别经由轴承81a和82a可旋转地并且可动地装配至轴81和82。可动叶片27包括轴27a和27b。联接板83可旋转地并且可动地连接至轴27a。联接板84可旋转地并且可动地连接至轴27b。联接板83和84以及可动叶片27构成子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
螺旋扭力弹簧87具有弹簧机构的形式。螺旋扭力弹簧87连接在设置在联接板83底部的轴85和设置在基板80上的轴86之间。螺旋扭力弹簧87沿着使轴85和86彼此远离的方向被弹性地推动,即沿着联接板83绕着图20中的轴81沿逆时针方向可旋转地移动的方向。另外,螺旋扭力弹簧87被支撑着绕着轴85和86可旋转地移动。
本实施例的如下部件通过与第三实施例中描述的相同的方式设计而成:安装板62、凸轮辊子63、凸轮板64、凸轮止挡部分65、接合辊子104和106、钩挂杆102、接合部分109等。
在如图20所示的状态下,当轿厢门1a沿闭合方向移动时,联接板83和84逆着螺旋扭力弹簧87的弹力分别绕着轴81和82沿顺时针方向可旋转地移动。在轴81、85和86笔直排列的中立状态之后,通过进一步沿闭合方向移动轿厢门1a,螺旋扭力弹簧87施加弹力的方向发生改变。结果,联接板83和84在螺旋扭力弹簧87的弹力作用下分别绕着轴81和82沿顺时针方向被弹性地推动。当可动部分例如联接板83和84到达图21所示的位置时,它们紧靠机械止挡并且由此停止。
在图21所示的状态下,固定叶片22和可动叶片27之间的距离变宽从而使厅门100a和100b与轿厢门1a脱离。在图20所示的状态和图21所示的状态之间的过程期间,凸轮辊子63保持与凸轮板64脱离接触,如同第三实施例所描述的那样。
如果电梯门设备是打开的,厅门就解锁,因为固定叶片22紧靠接合辊子106,如第一至第四实施例中的情形一样。凸轮辊子63经过倾斜部分64b爬上凸轮板64的水平部分64a。然后可动叶片27被抬起。结果,联接板83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并且螺旋扭力弹簧87施加弹力的方向再次发生变化。因为联接板83沿逆时针方向被弹性地推动,所以第一接合辊子104和第二接合辊子106夹在可动叶片27和固定叶片22之间。这样就使轿厢门1a与厅门紧密地接合。另外,通过使凸轮止挡部分65设置在电梯门设备10中,可以防止在轿厢门1a关闭时可动叶片27朝向固定叶片22移动。螺旋扭力弹簧87可以用来替换弹簧装置33;它的作用与弹簧装置33类似。
通过由此使用具有简单结构的扭力弹簧87来置换第一至第四实施例中显示的弹簧装置33,就可以不但产生如第一至第四实施例中描述的相同的作用而且可以减小所需部件的数目。
本实施例使用螺旋扭力弹簧87。然而,也可以使用片簧或者其它的弹簧。另外,虽然未显示,但是拉簧也可以用于稳定地保持厅门与轿厢门接合的状态以及厅门与轿厢门脱离的状态。
(第六实施例)
参照图22和23描述依照第六实施例的电梯门设备。接合装置20的连杆机构不同于第一至第五实施例中的。连杆机构包括可动叶片22和联接板91和92并且形状像图22所示的平行四边形。联接板91可旋转地并且可动地装配至轴93。联接板92可旋转地并且可动地装配至轴94。轴93和94固定至基板。基板固定至轿厢门1a。
联接板91和92使用轴27a和27b连接至可动叶片27。联接板91和92与可动叶片27组合,分别自轴93和94向上延伸。联接板91和92安装的方向不同于依照第一至第五实施例中的电梯门设备10的方向。
弹簧装置33的上端可旋转地并且可动地连接至固定至联接板92的下端的轴95。弹簧装置33沿着使轴95远离轴34的方向被弹性地推动,即沿着联接板92绕着图22中的轴94沿顺时针方向可旋转地移动的方向。
在图22所示的状态下,当轿厢门1a沿闭合方向移动时,联接板91和92就逆着弹簧装置33的力沿逆时针方向可旋转地移动。图23显示在中立状态之后轿厢门1a进一步沿闭合方向移动,在该中立状态轴94和95沿着点线n笔直地排列。在中立状态之后,弹簧装置33施加弹力的方向绕着轴94反向。在图23中,联接板91和92绕着轴94沿逆时针方向被弹性地推动。因此,可动叶片27远离固定叶片22。当固定叶片22和可动叶片27之间的距离变宽时,锁定机构101将致动。于是轿厢门1a与厅门100a和100b脱离。连杆机构紧靠机械止挡(未显示)并且由此如图23所示那样停止。
如上所述,在依照本实施例的电梯门设备10中,弹簧装置33可以稳定地保持厅门100a与轿厢门1a接合的状态或者厅门100a与轿厢门1a脱离的状态。本实施例产生与其它实施例一样的效果。
(第七实施例)
参照图24和25描述依照第七实施例的电梯门设备。在本实施例中,电梯门设备的接合装置20包括基板80、固定叶片22、可动叶片27、联接板111和112、螺旋扭力弹簧110和凸轮机构。基板80具有轴93、94和115并且固定至轿厢门1a。可动叶片27包括轴27a和27b。联接板111可旋转地并且可动地连接至轴93和27a。联接板112可旋转地并且可动地连接至轴94和27b。
如图24所示,可动叶片27具有连接有轴114的板113。在接合装置20中,螺旋扭力弹簧110的一端连接至轴115。螺旋扭力弹簧110的另一端连接至轴114,而不是联接板111或者112。螺旋扭力弹簧110沿着使轴114远离轴115的方向即图24中联接板111和112分别绕着轴93和94沿逆时针方向可旋转地移动的方向弹性地推动联接板111和112。
在如图24所示的状态下,接合装置20使轿厢门1a与厅门100a接合。在这个状态下,当轿厢门1a沿闭合方向移动时,螺旋扭力弹簧110沿图4图箭头E的方向绕着轴115可旋转地移动。然后,当轴114与点线q对齐时,螺旋扭力弹簧110产生最大的变形。
一旦轴114已经超过点线q,螺旋扭力弹簧110的弹力就使施加在联接板111上使联接板111绕着轴93旋转的力反向,即作用在联接板112使联接板112绕着轴94旋转的力的方向反向。换句话说,形成了如图25所示的状态。因此,联接板111和112沿顺时针方向被弹性地推动然后可动叶片27远离固定叶片22。
另外,与可动叶片27联锁的可动部分的一部分紧靠机械止挡(未显示)。连杆机构由此停止,如图25所示。当轿厢门1a如图25所示完全关闭时,锁定机构101通过扩宽固定叶片22和可动叶片27之间的距离而致动。于是轿厢门1a与厅门100a和100b脱离。
如同第一至第六实施例的情形一样,不论轿厢门1a是与厅门100a接合还是与之脱离,可动叶片27的位置都通过螺旋扭力弹簧110的推力稳定地保持着。因此,本实施例可以产生与第一至第六实施例类似的效果。
(第八实施例)
参照图26和27描述依照第八实施例的电梯门设备。依照本实施例,接合装置20包括位于基板80和可动叶片27之间的空间中的螺旋扭力弹簧110。基板80具有轴117。可动叶片27具有轴116。螺旋扭力弹簧110的一端连接至轴116。另一端连接至轴117。
因此,本实施例与第七实施例的不同之处仅仅在于螺旋扭力弹簧110直接连接至可动叶片27。因此,在图26所示的状态下,当轿厢门1a沿闭合方向移动时,锁定机构101就致动以释放接合装置20,如同第七实施例一样。然后,形成了如图27所示的状态。
通过如上所述来设计接合装置20,不论是在如图26所示的轿厢门1a与厅门100a接合的状态下还是在如图27所示的轿厢门1a与厅门100a脱离的状态下,可动叶片27的位置都通过螺旋扭力弹簧110的推力稳定地保持着。因此,本发明可以产生与第一至第七实施例相同的效果。此外,依照本实施例的接合装置20可以减小所需部件的数目。因此,可以简化设备的结构。
本实施例使用螺旋扭力弹簧。然而,也可以使用上述的弹簧装置或者片簧。或者,衰减施加装置例如上方的减震器也可以连接至设备。
(第九实施例)
参照图28和29描述依照第九实施例的电梯门设备。在第一至第八实施例描述的电梯门设备中,接合装置20的固定叶片22和可动叶片27在它们之间夹着两个接合辊子104和106,其中接合辊子104和106设置在厅门100a中。
相反,在第九实施例中,接合辊子在水平方向上远离彼此放置。当电梯到达楼层时,固定叶片和可动叶片进入接合辊子之间的间隙中。厅门和轿厢门通过扩宽固定叶片和可动叶片之间的距离的操作而接合。与第一至第八实施例中描述的部件具有相同功能的部件由相同的参考数字表示,并且省略了对它们的说明。
图28显示了在仅仅厅门关闭时观察到的轿厢门和接合装置的状态。图29显示了轿厢门也完全关闭并且锁定机构已经致动并且释放了接合装置。电梯门设备的接合装置包括基板121、固定叶片122、可动叶片127、联接板160和161、凸轮机构、弹簧装置33、第一接合辊子204和第二接合辊子208。
基板121固定至轿厢门1a。基板121具有轴123和124。联接板160经由轴承123a可旋转地并且可动地被装配至轴123。联接板161经由轴承124a可旋转地并且可动地被装配至轴124。可动叶片127包括轴127a和127b。联接板160经由轴127a连接至可动叶片127。联接板161经由轴127b连接至可动叶片127。
结果,联接板160和161以及可动叶片127构成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弹簧装置33连接至联接板61的底部,与其它的实施例中的情形下相同。另外,固定叶片122固定至轿厢1a或者与可动叶片127相对的基板121。
凸轮机构包括安装板162、凸轮辊子163和凸轮板164。安装板162设置在可动叶片127的顶部。凸轮辊子163可旋转地并且可动地由安装板162支撑着。凸轮板164固定至轿厢门设备的框架构件。倾斜部分164a在凸轮板164的更接近门停止位置m的一端上形成。当轿厢门1a移动时,凸轮辊子163紧靠倾斜部分164a。另外,凸轮止挡部分165设置成远离凸轮板164并且更接近门停止部分。
电梯门设备的锁定机构201设置在厅门中。锁定机构201包括钩挂202、连接棒206和臂杆210。钩挂杆202像字母L一样弯曲,在弯曲部分由轴203可旋转地并且可动地支撑着。接合装置20的第一接合辊子204可旋转地并且可动地绕着轴203安装作为第一接合构件。钩挂杆202具有钩挂202a,钩挂202a从弯曲部分沿侧向延伸并且具有钥匙形的尖端。另外,钩挂杆202在从弯曲部分向上延伸的臂的端部具有轴205。
连接棒206经由轴205连接至钩挂杆202并且经由轴207连接至臂杆210。接合装置20的第二接合辊子208可旋转地并且可动地绕着轴207安装作为第二接合构件。臂杆210经由轴209可旋转地并且可动地连接至厅门。钩挂杆202的臂、连接棒206以及臂杆210构成具有轴203、205、207和209作为连接部分的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另外,钩挂杆202的钩挂202a被抓在设置在厅门设备的框架构件中的接合部分109中。
在轿厢移动时,固定叶片122和可动叶片127进入第一接合辊子204和第二接合辊子208之间的间隙中。固定叶片122置于第二接合辊子208上。可动叶片127置于第一接合辊子204上。
在图28所示的状态下,固定叶片122和可动叶片127分别与第一接合辊子204和第二接合辊子208接合从而推动第一接合辊子204和第二接合辊子208从它们之间打开。弹簧装置33推动联接板161绕着轴124沿逆时针方向移动。结果,可动叶片127被推动远离固定叶片122。第一接合辊子204和第二接合辊子208朝着相反的方向推动从而彼此远离。因此,钩挂杆202的钩挂202a与接合部分109分离。
图28显示了在紧接着厅门已经完全关闭之后观察到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下,轴203和209的位置相对于门停止位置m构成了稳定的点。在图28所示的状态中,当轿厢门1a沿闭合方向移动时,可动叶片127就靠近固定叶片122。结果,钩挂202a与接合部分109接合。联接板160和161分别绕着轴123和124沿顺时针方向可旋转地移动。弹簧装置33绕着轴34沿逆时针方向可旋转地移动。
随着轿厢门1a进一步关闭,固定叶片122和可动叶片127之间的距离通过旋转联接板160和161而变窄。结果,厅门的接合辊子204和208分别与固定叶片122和可动叶片127脱离。图29显示了在轿厢门1a和1b已经完全关闭之后锁定机构201致动并且锁定装置20被释放的状态。
现在,对执行打开电梯门设备的操作给出说明。如果门设备是打开的,那么在图29所示的状态中,轿厢门1a开始打开,与第一至第八实施例的情形相同。然后,固定叶片122紧靠第二接合辊子208。因为连接棒206朝向第二接合辊子208被拉动,所以钩挂杆202绕着轴203可旋转地移动。因此厅门的锁定机构201释放。另外,同时,当轿厢门1a开始打开时,凸轮辊子163沿着倾斜部分164a爬上凸轮板164。
于是可动叶片127被抬起。联接板160和161分别绕着轴123和124沿逆时针方向可旋转地移动。联接板161的旋转运动可旋转地将弹簧装置33绕着轴34沿顺时针方向移动。当轴37穿过连接轴124和34的段时,弹簧装置33的压缩弹簧39的推力推动联接板161绕着轴124沿逆时针方向移动。
随着可动叶片127被朝向门停止部分推动,可动叶片127和固定叶片122之间的距离增大。可动叶片127和固定叶片122分别挤压第一接合辊子204和第二接合辊子208,从而增宽第一接合辊子204和第二接合辊子208之间的距离。弹簧装置33的推动使轿厢门1a和厅门紧密地接合。由此轿厢门1a和厅门沿着打开方向被驱动。
另外,与其它实施例的情形类似地设置了凸轮止挡部分165。因此,当轿厢门1a关闭时,可以防止可动叶片127不必要地接近接合辊子204。
依照本实施例,甚至设计成在接合期间可以推动接合辊子打开的接合装置也可以产生与其它实施例完全相同的效果。或者,第二实施例中显示的衰减施加装置可以依照本实施例设置在接合装置20的弹簧装置33中。在本实施例中,锁定机构201包括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然而,锁定机构201可以具有另一种结构。
在上面的实施例的说明中,电梯门设备10具有双向滑动门。然而,本发明可以在由单个转门或者两个或者更多的门板构成的门设备上执行。
在上面的实施例中,对于两个门板提供单个接合装置。然而,由于较宽的宽度可以在使用较大门板的门设备中安装多个接合装置。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很容易就会想到附加的优点和改进。因此,本发明在其广义方面并不限于在此显示和描述的特定细节和典型实施例。因此,可以不脱离通过所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的总的发明概念的精神或范围而做出多种改进。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允许应用在电梯门上。
Claims (7)
1.一种电梯门设备(10),包括用于连接轿厢门(1a、1b)与厅门(100a、100b)的接合装置(20),和用于保持厅门(100a、100b)处于闭合状态的锁定机构(101、201),
其中接合装置(20)包括:
第一接合构件(104、204),设置在厅门(100a、100b)中以沿着轿厢门(1a、1b)的打开方向将驱动力传递给厅门(100a、100b);
第二接合构件(106、208),设置在厅门(100a、100b)中以相对于第一接合构件(104、204)移动从而致动锁定机构(101、201);
固定叶片(22、122),设置在轿厢门(1a、1b)处并且位于第一和第二接合机构(104、204;106、208)的一侧,以沿着轿厢门(1a、1b)的打开方向传递驱动力;
可动叶片(27、127),设置在轿厢门(1a、1b)上,并且位于第一和第二接合机构(104、204;106、208)的另一个侧,并且能够平行于固定叶片(22、122)移动;
弹簧机构(33、87、110),用于沿着可动叶片(27、127)接近固定叶片(22、122)的方向或者可动叶片(27、127)离开固定叶片(22、122)的方向推动可动叶片(27、127);
凸轮机构(29、30、63、64、71、162、163、164),用于在轿厢门(1a、1b)沿着打开方向移动时,抵抗弹簧机构(33、87、110)的力沿着可动叶片(27、127)接近固定叶片(22、122)的方向移动可动叶片(27、127)。
2.一种电梯门设备(10),包括:关闭电梯轿厢的入口的滑动轿厢门(1a、1b);关闭电梯厅的入口的滑动厅门(100a、100b),以及驱动每个轿厢门(1a、1b)的驱动机构;锁定和闭合每个厅门(100a、100b)的锁定机构(101、201);以及接合装置(20),在轿厢到达电梯厅楼层时使轿厢门(1a、1b)与厅门(100a、100b)接合,从而将轿厢门(1a、1b)的驱动力传递至厅门(100a、100b),所述接合装置响应轿厢门(1a、1b)和厅门(100a、100b)的脱离而致动锁定机构(101、201);当轿厢门(1a、1b)和厅门(100a、100b)沿着门关闭的方向一致地移动时,厅门(100a、100b)的门停止侧的前缘领先轿厢门(1a、1b)的门停止侧的前缘,
其中接合装置(20)包括:
第一接合构件(104、204),设置在厅门(100a、100b)中以将轿厢门(1a、1b)的驱动力传递给厅门(100a、100b);
第二接合构件(106、208),设置在厅门(100a、100b)中并且相对于第一接合构件(104、204)移动从而致动锁定机构(101、201);
固定至轿厢门(1a、1b)的固定叶片(22、122)
可动叶片(27、127),经由连杆机构(25、26/60、61/70、75/83、84/91、92/111、112/123、124)由轿厢门(1a、1b)支撑着,从而可以沿着接近或者离开固定叶片(22、122)的方向移动同时保持着与固定叶片(22、122)平行;所述可动叶片(27、127)相对于固定叶片(22、122)保持一个相对位置,这样第二接合构件(106、208)就夹持在一个位置中,在该位置当轿厢门(1a、1b)和厅门(100a、100b)沿着门关闭的方向移动时锁定机构(101、201)被释放;当厅门(100a、100b)彼此邻接并且由此停止时,通过与第一接合构件(104、204)和第二接合构件(106、208)脱离以便平行于固定叶片(22、122)发生移动,所述可动叶片(27、127)锁定厅门(100a、100b)从而致动锁定机构(101、201);
弹簧机构(33、87、110),当可动叶片与第一和第二接合构件接合时,弹簧机构(33、87、110)沿着可动叶片(27、127)与第一接合构件(104、204)和第二接合构件(106、208)接合的方向弹性地推动可动叶片(27、127),从而在该位置上保持接合状态,并且当接合已经释放时,沿着使与第一接合构件(104、204)和第二接合构件(106、208)的接合释放的方向弹性地推动可动叶片(27、127),从而在该位置上保持脱离状态;并且
凸轮机构(29、30、63、64、71、162、163、164),当轿厢门(1a、1b)沿着轿厢门打开的方向移动时,所述凸轮机构配合轿厢门(1a、1b)的移动并且抵抗弹簧机构(33、87、110)的力而平行于可动叶片(27、127)移动,从而处于使可动叶片(27、127)与第一接合构件(104、204)和第二接合构件(106、208)接合的位置上。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门设备(10),其特征在于,凸轮机构包括:
设置在轿厢门(1a、1b)的框架上的凸轮板(64、164);以及
与可动叶片(27、127)整体地移动的凸轮辊子(63、163),当在轿厢门(1a、1b)沿着轿厢门(1a、1b)关闭的方向移动而使接合装置(20)没有致动时,所述凸轮辊子(63、163)与凸轮板(64、164)脱离接触。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门设备(1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限制装置(31、65、165),用于在轿厢门(1a、1b)已经关闭从而阻止接合装置(20)致动时防止动叶片(27、127)朝向接合发生侧移动。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门设备(1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衰减施加装置(53),用于在通过弹簧机构(33)沿着可动叶片(27、127)接近或者离开固定叶片(22、122)的方向移动可动叶片(27、127)时降低可动叶片(27、127)的移动速度。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门设备(10),其特征在于,弹簧机构(33、87、110)包括:
设置在轿厢门(1a)上的第一轴(34、86、115、117);
设置在连杆机构(26、61、75、83、93、16)或者可动叶片(27、113、127)上的第二轴(27a、27b、37、85、95、114、116、127b);和
弹簧构件(39、87、110),用于沿着第一轴(34、86、115、117)和第二轴(27a、27b、37、85、95、114、116、127b)彼此远离的方向弹性地推动第一轴(34、86、115、117)和第二轴(27a、27b、37、85、95、114、116、127b)。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梯门设备(10)、其特征在于,弹簧机构(33、87、110)的弹簧构件(39、87、110)是螺旋压缩弹簧(39)、螺旋扭力弹簧(87、110)和片簧之一。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4092951A JP4544887B2 (ja) | 2004-03-26 | 2004-03-26 | エレベータ用ドア装置 |
JP092951/2004 | 2004-03-26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906112A true CN1906112A (zh) | 2007-01-31 |
CN100528729C CN100528729C (zh) | 2009-08-19 |
Family
ID=349653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580001817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28729C (zh) | 2004-03-26 | 2005-03-24 | 电梯门设备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350623B2 (zh) |
EP (1) | EP1727763B1 (zh) |
JP (1) | JP4544887B2 (zh) |
CN (1) | CN100528729C (zh) |
DE (1) | DE602005010564D1 (zh) |
WO (1) | WO2005092773A1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976192A (zh) * | 2011-09-05 | 2013-03-20 |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 电梯门卡合装置 |
CN103030050A (zh) * | 2011-09-29 | 2013-04-10 | 快速电梯有限公司 | 三片式防扒门刀 |
CN102414113B (zh) * | 2009-04-28 | 2014-06-11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电梯的门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A2502537C (en) * | 2005-03-30 | 2009-08-18 | Bahattin Gunes | Safety entrance norm (sen) |
JP2006290566A (ja) * | 2005-04-12 | 2006-10-26 |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 エレベータ用ドア装置 |
TW200722606A (en) * | 2005-07-14 | 2007-06-16 | Kaba Gilgen Ag | Sliding door construction for platforms and method for assembly thereof |
US7398862B2 (en) * | 2006-06-02 | 2008-07-15 | The Peelle Company Ltd. | Car door lock |
KR100863514B1 (ko) * | 2007-02-06 | 2008-10-15 | 주식회사 명원 | 엘리베이터 도어 개폐 장치 |
WO2008137021A2 (en) * | 2007-05-03 | 2008-11-13 | Charles Michaels Donald | Reinforced elevator door guide |
ITTO20070396A1 (it) * | 2007-06-06 | 2008-12-07 | Oclap Srl | Barriera di accesso per banchine di stazioni ferroviarie |
US9302886B2 (en) * | 2010-05-17 | 2016-04-05 | Otis Elevator Company | Elevator door coupler assembly |
WO2012041704A1 (de) | 2010-09-29 | 2012-04-05 | Inventio Ag | Schiebetuer fuer eine aufzugsanlage |
JP5804695B2 (ja) * | 2010-11-30 | 2015-11-04 |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 エレベータのかご振動抑制装置 |
KR101344995B1 (ko) * | 2011-03-01 | 2013-12-24 | 한성무 | 전동차 플랫폼 안전장치 |
JP5755033B2 (ja) * | 2011-05-31 | 2015-07-29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ドア装置及び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
JP5832803B2 (ja) * | 2011-07-25 | 2015-12-16 |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 エレベータのホールドア装置 |
CN102398833B (zh) * | 2011-09-30 | 2013-11-27 | 快意电梯股份有限公司 | 电梯轿门锁同步门刀 |
BR112014030335B1 (pt) * | 2012-06-18 | 2021-04-06 | Sematic S.P.A. | Porta da cabina elevadora dotada de um dispositivo de travamento/liberação dos mecanismos |
CN103723605B (zh) * | 2013-09-23 | 2015-08-26 | 西子奥的斯电梯有限公司 | 一种电梯集成轿门锁的异步门刀 |
JP6308614B2 (ja) * | 2014-01-17 | 2018-04-11 | パナソニック ホームエレベーター株式会社 | エレベーターのドア開閉装置 |
CN103935873B (zh) * | 2014-03-27 | 2015-08-26 | 杭州西子孚信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电梯的带轿门锁的同步门刀装置 |
CN104743429B (zh) * | 2014-11-27 | 2016-09-21 | 西子奥的斯电梯有限公司 | 一种层门门锁装置 |
CN104787651B (zh) * | 2015-02-13 | 2016-06-22 | 西子奥的斯电梯有限公司 | 一种电梯同步门刀 |
WO2017023927A1 (en) * | 2015-08-04 | 2017-02-09 | Otis Elevator Company | Elevator car door interlock |
US10710843B2 (en) | 2015-08-04 | 2020-07-14 | Otis Elevator Company | Car door interlock with sill lock |
EP3187452B1 (en) * | 2016-01-04 | 2021-01-27 | Otis Elevator Company | Elevator door coupler assembly |
CN105645239B (zh) * | 2016-03-31 | 2023-10-13 | 宁波欧菱电梯配件有限公司 | 一种电梯门机同步锁扣机构及其运行方法 |
CN109720972B (zh) * | 2017-10-27 | 2020-05-01 | 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 | 电梯轿厢门机装置 |
US11046557B2 (en) | 2018-05-01 | 2021-06-29 | Otis Elevator Company | Elevator door interlock assembly |
US11040858B2 (en) | 2018-05-01 | 2021-06-22 | Otis Elevator Company | Elevator door interlock assembly |
US11155444B2 (en) * | 2018-05-01 | 2021-10-26 | Otis Elevator Company | Elevator door interlock assembly |
US11034548B2 (en) | 2018-05-01 | 2021-06-15 | Otis Elevator Company | Elevator door interlock assembly |
US11040852B2 (en) | 2018-05-01 | 2021-06-22 | Otis Elevator Company | Elevator car control to address abnormal passenger behavior |
US11254542B2 (en) | 2018-08-20 | 2022-02-22 | Otis Elevator Company | Car door interlock |
EP3636577B1 (en) | 2018-10-12 | 2021-07-14 | Otis Elevator Company | Elevator landing door unlocking system |
US11247872B2 (en) | 2018-10-17 | 2022-02-15 | Otis Elevator Company | Elevator car door interlock |
CN118891217A (zh) * | 2022-04-07 | 2024-11-01 |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 电梯的门装置及电梯 |
US11760604B1 (en) | 2022-05-27 | 2023-09-19 | Otis Elevator Company | Versatile elevator door interlock assembly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189658A (en) * | 1960-04-22 | 1965-06-15 | Dow Chemical Co | Use of complex fluoro salts to separate olefins from paraffins |
GB1193933A (en) * | 1968-04-29 | 1970-06-03 | Express Lift Co Ltd |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Mechanisms for Power Operating Door or Gate Arrangements |
ES2031644T3 (es) * | 1988-03-18 | 1992-12-16 | Inventio Ag | Dispositivo de accionamiento de puerta con mecanismo de enclavamiento para ascensores. |
DK0513509T3 (da) * | 1991-05-14 | 1996-03-18 | Inventio Ag | Elevator |
FI100517B (fi) * | 1995-09-13 | 1997-12-31 | Kone Oy | Menetelmä hissin tasonoven sulkemisessa ja mukaanottaja |
KR100303010B1 (ko) * | 1998-12-07 | 2002-05-09 | 장병우 | 엘리베이터클러치장치 |
US6220396B1 (en) * | 2000-03-10 | 2001-04-24 | Thyssen Dover Elevator | Door restrictor apparatus for elevators |
US6508332B2 (en) * | 2000-11-15 | 2003-01-21 | Fujitec America, Inc. | Elevator car door locking and unlocking mechanism |
FI113260B (fi) * | 2001-03-02 | 2004-03-31 | Kone Corp | Mukaanottaja ja lukituslaite |
US6446759B1 (en) * | 2001-06-08 | 2002-09-10 | Otis Elevator Company | Door coupler and latch system for elevator car and landing doors |
-
2004
- 2004-03-26 JP JP2004092951A patent/JP4544887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5
- 2005-03-24 EP EP05727569A patent/EP1727763B1/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5-03-24 WO PCT/JP2005/006224 patent/WO2005092773A1/en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05-03-24 CN CNB200580001817XA patent/CN100528729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5-03-24 DE DE602005010564T patent/DE602005010564D1/de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6
- 2006-06-21 US US11/471,667 patent/US7350623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414113B (zh) * | 2009-04-28 | 2014-06-11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电梯的门装置 |
CN102976192A (zh) * | 2011-09-05 | 2013-03-20 |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 电梯门卡合装置 |
CN103030050A (zh) * | 2011-09-29 | 2013-04-10 | 快速电梯有限公司 | 三片式防扒门刀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7350623B2 (en) | 2008-04-01 |
DE602005010564D1 (de) | 2008-12-04 |
JP2005280854A (ja) | 2005-10-13 |
CN100528729C (zh) | 2009-08-19 |
JP4544887B2 (ja) | 2010-09-15 |
WO2005092773A1 (en) | 2005-10-06 |
EP1727763B1 (en) | 2008-10-22 |
US20060243535A1 (en) | 2006-11-02 |
EP1727763A1 (en) | 2006-12-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906112A (zh) | 电梯门设备 | |
CN1261665C (zh) | 窗或门的结构 | |
CN1097026C (zh) | 电梯 | |
CN1128754C (zh) | 电梯控制装置 | |
CN1671925A (zh) | 张开的能量吸收系统和方法 | |
CN1626760A (zh) | 用于密封炉门的机动炉锁 | |
CN1277039C (zh) | 开关体的动作机构 | |
CN101031497A (zh) | 电梯轿厢门锁定装置 | |
CN1243907A (zh) | 升降机式多层自动停车系统 | |
CN1942358A (zh) | 一种至少可调节高度的转向柱的定位装置 | |
CN113816239A (zh) | 用于升降机的层门及升降机 | |
CN1276335A (zh) | 电梯装置 | |
CN111362093B (zh) | 一种电梯安全钳提拉机构及电梯 | |
CN1167599C (zh) | 电梯装置 | |
CN1310113A (zh) | 月台屏蔽门装置及其安全逃逸板 | |
US20050217941A1 (en) | Equipment for fine positioning of a car of a multi-stage car | |
CN1960932A (zh) | 无机房电梯 | |
CN1805896A (zh) | 电梯 | |
CN213238449U (zh) | 一种电加热炉炉门开合装置 | |
RU2007128528A (ru) | Способ модернизации подъемника | |
CN1990294A (zh) | 车辆的遮阳装置 | |
CN100344522C (zh) | 电梯设备的密封装置和具有该装置的电梯设备 | |
CN1741951A (zh) | 电梯装置用驱动单元、电梯装置、电梯装置的安装方法以及电梯装置的维护检查方法 | |
CN210163343U (zh) | 一种出料口带有锁风阀的氧化钙煅烧炉 | |
CN101333902A (zh) | 水平式工业滑升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819 Termination date: 20210324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