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892483A - 图像形成设备及图像形成方法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设备及图像形成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892483A
CN1892483A CNA2006100904336A CN200610090433A CN1892483A CN 1892483 A CN1892483 A CN 1892483A CN A2006100904336 A CNA2006100904336 A CN A2006100904336A CN 200610090433 A CN200610090433 A CN 200610090433A CN 1892483 A CN1892483 A CN 189248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veloper
image
toner
adhesion strength
carri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1009043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462857C (zh
Inventor
新村尚子
吉田稔
渡边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Corp
Toshiba T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orp
Toshiba T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orp, Toshiba TEC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8924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924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62857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62857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19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mensions of the particl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21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physical paramet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03Plural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s
    • G03G2215/0119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0005Cleaning of residual ton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eveloping Agents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及形成图像的方法,其中,在数量颗粒尺寸分布中,颗粒直径不大于A×0.5(μm)(其中A是平均颗粒直径的50%(μm))的显影剂颗粒的数量比和颗粒直径不小于A×1.5(μm)(其中A是平均颗粒直径的50%(μm))的显影剂颗粒的数量比都被限制为不大于5%,在对图像载体表面的粘附强度分布中,粘附强度不大于1.3×10-8(N)的显影剂的重量比被限制为10%或更小,粘附强度不小于3×10-7(N)的显影剂的重量比被限制为5%更小。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设备及图像形成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在电子照相方法、静电印刷方法或磁记录方法中进行静电潜像和磁性潜像显影的图像形成设备,还涉及一种采用该图像形成设备的图像形成方法。
背景技术
当利用电子照相系统来形成图像,且如果采用双组分干式显影方法(two-component dry developing method)时,从显影装置释放出颗粒调色剂,并通过载体、图像载体,可选择地,以及诸如中间转印件中的转印介质等,转印到记录材料上。然后,使记录材料上的调色剂受热和压力,从而可以定影到记录材料上。在这种情况下的调色剂通过静电力、范德瓦尔斯力和液体交联力(即受到水或潮气影响的粘附强度),能够粘附到每个转印介质上,其中静电力来源于每个调色剂颗粒具有的大量电荷。调色剂主要通过这样的机制转印,即曾经粘附于转印介质之一上的调色剂通过外电场作用而分离,进而可以粘附到随后的转印介质上。调色剂最终转印到诸如纸这样的记录介质上,并作为图案而定影到记录介质上,以在其上形成图像。为了有效地转印调色剂以获得高质量的最终图像,需要控制调色剂对于转印介质的粘附强度。
至于通过控制调色剂粘附强度来形成图像的方法,已经提出了一种形成图像的方法,如日本公开专利出版物(Kokai)第2002-328484号中所示,其中,调色剂与图像载体之间的粘附强度、调色剂平均颗粒尺寸、以及充电量之间的关系受到了限制。在这样情况下,提出了由调色剂从转印介质上分离所需的离心力来计算上述粘附强度的方法,该离心力通过采用离心分离机(centrifugal separator)可以得出。
可替换地,例如,日本公开专利出版物(Kokai)第2004-1011753号描述了一种提高调色剂转印特性的方法,其中当调色剂受到离心分离时,控制调色剂达到下列条件:F/2σ>10(其中F是以预定压力将调色剂压到图像载体表面上之后,从调色剂粘附强度的测量中得到的调色剂粘附强度分布的平均值;而σ是标准偏差)。在这种方法中,意图是:在特殊条件下测得的调色剂粘附强度分布非常清晰,由此可以抑制调色剂转印特性的不均匀性,并且有可能有效地且非常精确地进行调色剂转印。
但是,由于这种调色剂粘附强度分布被限制在极窄的范围内,例如,当平均粘附强度是6×10-8N时,所需的标准偏差σ不大于0.3×10-8,所以调色剂的制造变得特别困难。而且,虽然有可能通过增加平均粘附强度而将调色剂粘附强度分布扩大到一定范围,但如果调色剂粘附强度增加的太高,调色剂转印所需的转印电场将变得非常高,由此会引起气体放电的危险。而且,根据这种测量方法,为了再现转印压力,在测量粘附强度之前,需要采用将调色剂压到记录材料上的步骤。但是,根据这种测量方法,不可能掌握粘附强度弱的调色剂(即:在调色剂马上要被引入到转印辊隙(transfer nip)之前,当调色剂受到弱转印电场作用时,可以从图像载体上分离的调色剂)的行为。而且,根据这种技术,在调色剂中有可能包含少量呈现出与平均粘附强度大不相同的粘附强度的调色剂颗粒。呈现出相当大粘附强度的调色剂颗粒可能成为转印调色剂的步骤之后产生残余调色剂的原因。另一方面,呈现出相当小粘附强度的调色剂颗粒可能成为产生调色剂向图像外围分散的原因。由于这些原因,即使采用了此技术,还是有转印效率和图像质量方面的问题。
在无清洁器工艺(cleaner-less process)中,其中设置一个在显影的同时回收残余调色剂的机构,当在转印步骤之后使调色剂留下来时,准许执行随后的充电步骤和潜像形成步骤,而不用清除残余调色剂,此后,在新图像区显影的同时,非图像区中的残余调色剂通过显影装置回收。所以,如果转印步骤之后的残余调色剂量很大,由于偶尔可能会遮住用来形成潜像的光源、通过显影装置对调色剂的回收可能变得不充分,以及产生不需要的再转印等原因,其可能会成为产生缺陷图像的原因。
在串列结构的彩色图像形成设备中,当调色剂受到随后阶段图像载体转印区中的转印电场作用时,例如从图像载体已经转印到中间转印介质上的调色剂,可能碰巧会反转印到随后阶段的图像载体上,且同时,调色剂与随后的图像载体按压性地接触。此反转印的调色剂一旦通过无清洁器工艺中的显影装置回收,具有在前阶段显影位置颜色的调色剂允许进入随后阶段的显影装置中,所以如果进入随后阶段显影装置中的调色剂增加,就不可能进行颜色控制。实际上转印效率经常与反转印效率冲突。所以,为了防止由于反转印造成的颜色混合变得太突出以致于无法回收,即使在一定程度上以转印性能为代价,也需要采用有可能避免反转印的转印条件。
考虑到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种技术,即使得树脂基颗粒与图像载体之间的粘附强度小于树脂基颗粒之间的粘附强度,同时也小于树脂基颗粒与转印体之间的粘附强度,如日本公开专利出版物(Kokai)第2003-98729号中所述。
此外,还提出了一种技术,即使得第一转印体和调色剂之间的粘附强度大于图像载体和调色剂之间的粘附强度,同时还大于第一转印体和树脂基颗粒之间的粘附强度,如日本公开专利出版物(Kokai)第2003-84489号中所述。
但是,因为正象调色剂颗粒尺寸不均匀的事实一样,这些粘附强度不均匀,所以难以充分地满足调色剂、树脂基颗粒和第一转印体之间粘附强度的量级关系。此外,既便有可能在平均粘附强度的基础上满足这些关系,也难以充分地控制转录(transcription)或反转录残留。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技术,能够以极好的转印效率形成无调色剂灰尘的高质量图像且可以充分地适用于无清洁器工艺,还在于提供一种技术,能够以极好的效率形成无调色剂灰尘的高质量图像,能够避免反转印和由反转印导致的颜色混合,并可以充分地适用于无清洁器工艺。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图像载体、显影部、和转印部,显影部用于将显影剂颗粒(或显影颗粒)供应到静电潜像上,使显影剂能够粘附到图像载体表面上,因而形成显影剂图像,转印部用于将显影剂图像转印到转印介质上;
其中,在数量颗粒尺寸分布(a number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中,颗粒直径不大于A×0.5(μm)(其中A是平均颗粒直径的50%(μm))的显影剂颗粒的比例和颗粒直径不小于A×1.5(μm)中A是平均颗粒直径的50%(μm))的显影剂颗粒的数量比都被限制为不大于5%;
在对图像载体表面的粘附强度的分布中,粘附强度不大于1.3×10-8(N)的显影剂的重量比被限制为10%或更小,而粘附强度不小于3×10-7(N)的显影剂的重量比被限制为5%更小。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图像载体、显影部、和转印部,显影部用于将显影剂颗粒(或显影颗粒)供应到静电潜像上,使显影剂能够粘附到图像载体表面上,因而形成显影剂图像,转印部用于将显影剂图像转印到转印介质上;
其中,显影部还设置有一个用于在显影的同时在其中回收存在于图像载体上的残余显影剂的机构;
在数量颗粒尺寸分布中,颗粒直径不大于A×0.5(μm)(其中A是平均颗粒直径的50%(μm))的显影剂颗粒的数量比和颗粒直径不小于A×1.5(μm)(其中平均颗粒直径的50%(μm))的显影剂颗粒的数量比都被限制为不大于4%;
在对图像载体表面的粘附强度的分布中,粘附强度不小于3×10-7(N)的显影剂的重量比被限制为4%或更小。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彩色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图像载体、两个或两个以上显影部、和转印部,显影部用于将多种不同颜色的显影剂分别供应到形成于图像载体上的静电潜像上,使显影剂能够粘附到每个图像载体的表面上,因而形成不同颜色的显影剂图像,转印部用于将显影剂图像转印到每个转印介质上;
其中,在数量颗粒尺寸分布中,颗粒直径不大于A×0.5(μm)(其中A是平均颗粒直径的50%(μm))的显影剂颗粒的数量比被限制为不大于3%;
在对图像载体表面的粘附强度的分布中,粘附强度不大于1.3×10-8(N)的显影剂的重量比被限制为5%更小。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彩色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图像载体、两个或两个以上显影部、和转印部,显影部用于将多种不同颜色的显影剂分别供应到形成于图像载体上的静电潜像上,使显影剂能够粘附到每个图像载体的表面上,从而形成不同颜色的显影剂图像,转印部用于将显影剂图像转印到每个转印介质上;
其中,显影部还设置有一个用于在显影的同时在其中回收存在于图像载体上的残余显影剂的机构;
在数量颗粒尺寸分布中,颗粒直径不大于A×0.5(μm)(其中A是平均颗粒直径的50%(μm))的显影剂颗粒的数量比被限制为不大于2%;
在对图像载体表面的粘附强度的分布中,粘附强度不大于1.3×10-8(N)的显影剂的重量比被限制为3%或更小。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图像形成方法,包括下列步骤:通过将容纳在显影部中的显影剂颗粒供应到静电潜像上,使显影剂能够粘附到图像载体表面上,而在图像载体上显影形成显影剂图像,以及将显影剂图像转印到转印介质上;
其中,在数量颗粒尺寸分布中,颗粒直径不大于A×0.5(μm)(其中A是平均颗粒直径的50%(μm))的显影剂颗粒的数量比和颗粒直径不小于A×1.5(μm)(其中A是平均颗粒直径的50%(μm))的显影剂颗粒的数量比都被限制为不大于5%;
在对图像载体表面的粘附强度的分布中,粘附强度不大于1.3×10-8(N)的显影剂的重量比被限制为10%或更小,而粘附强度不小于3×10-7(N)的显影剂的重量比被限制为5%或更小。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图像形成方法,包括下列步骤:通过将容纳在显影部的显影剂颗粒供应到静电潜像上,使显影剂能够粘附到图像载体表面上,而在图像载体上显影形成显影剂图像,以及将显影剂图像转印到转印介质上;
其中,显影步骤还包括显影的同时将存在于图像载体上的残余显影剂回收到显影部中的步骤;
在数量颗粒尺寸分布中,颗粒直径不大于A×0.5(μm)(其中A是平均颗粒直径的50%(μm))的显影剂颗粒的数量比和颗粒直径不小于A×1.5(μm)(其中A是平均颗粒直径的50%(μm))的显影剂颗粒的数量比都被限制为不大于4%;
在对图像载体表面的粘附强度的分布中,粘附强度不小于3×10-7(N)的显影剂的重量比被限制为4%或更小。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种彩色图像形成方法,包括下列步骤:通过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显影部中将显影剂分别供应到形成于图像载体上的静电潜像上,使显影剂能够粘附到每个图像载体表面上,从而形成不同颜色的显影剂图像,而将不同颜色的显影剂图像显影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步骤;将不同颜色的显影剂图像转印到转印介质上的步骤;以及将转印显影剂图像在转印介质上定影的步骤;
其中,在数量颗粒尺寸分布中,颗粒直径不大于A×0.5(μm)(其中A是平均颗粒直径的50%(μm))的显影剂颗粒的数量比被限制为不大于3%;
在对图像载体表面的粘附强度的分布中,粘附强度不大于1.3×10-8(N)的显影剂的重量比被限制为5%或更小。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提供了一种彩色图像形成方法,包括下列步骤:通过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显影部中将显影剂分别供应到形成于图像载体上的静电潜像上,使显影剂能够粘附到每个图像载体表面上,从而形成不同颜色的显影剂图像,而将不同颜色的显影剂图像显影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步骤;将不同颜色的显影剂图像转印到转印介质上的步骤;以及将转印到转印介质上的显影剂图像定影的步骤;
其中,显影步骤还包括在显影同时回收存在于显影部中的图像载体上的残余显影剂的步骤;
在数量颗粒尺寸分布,颗粒直径不大于A×0.5(μm)(其中A是平均颗粒直径的50%(μm))的显影剂颗粒的数量比例被限制为不大于2%,在对图像载体表面的粘附强度的分布中,粘附强度不大于1.3×10-8(N)的显影剂的比例在重量上被限制为3%或更小。
下面的描述将阐明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及优点,从这些描述中,部分的目的和优点将变得显而易见,或者有可能从本发明的实践中认识到这些目的和优点。通过下文中具体指出的手段及其结合,可以实现并获得本发明的目的及优点。
附图说明
附图结合于此,并构成说明书一部分,其中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与上面提供的一般描述和下面提供的实施例详细描述一起,来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是示出了角度转子外观的透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角度转子沿旋转轴线截取的部分角度转子的纵向横截面视图;
图3是示出了单元结构的分解透视图;
图4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设备的一个实例的示意图;
图5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设备的另一实例的示意图;
图6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设备的另一实例的示意图;
图7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设备的另一实例的示意图;
图8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在图像形成中所采用的粘附强度第一分布的一个实例的图表;
图9是示出了大颗粒尺寸的调色剂量和残余调色剂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具有强粘附强度的调色剂量和残余调色剂量之间的关系的图表;
图10是示出了小颗粒尺寸的调色剂量与转印介质上细线宽度对感光器上细线宽度(灰尘度)的比例之间的关系以及具有弱粘附强度的调色剂量和转印介质上的细线宽度与感光器上细线宽度(灰尘度)的比例之间的关系的图表;
图11是示出了大颗粒尺寸的调色剂量和残余调色剂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具有强粘附强度的调色剂量和残余调色剂量之间的关系的图表;
图12是示出了残余调色剂量和负记忆度(degree of negativememory)之间的关系的图表;
图13是示出了小颗粒尺寸的调色剂量与细线浓度的分散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中间转印体具有弱粘附强度的调色剂量与细线浓度的分散度之间的关系的图表;以及
图14是示出了反转印调色剂量与小颗粒尺寸的调色剂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反转印调色剂量与对中间转印体具有弱粘附强度的调色剂量之间的关系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可以归类为下列八个方面。
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设备主要包括:图像载体;显影部,用于将显影剂颗粒供应到静电潜像上,以使显影剂能够粘附到图像载体表面上,从而形成显影剂图像;以及转印部,用于将显影剂图像转印到转印介质上,其中,根据下面的第一至第四条件,分别调整(regulate)每个显影颗粒的数量颗粒尺寸分布中的不均匀性以及所采用的每个显影剂与图像载体表面之间的粘附强度的不均匀性。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方法主要包括下列步骤:通过将容纳在显影部中的显影剂颗粒供应到静电潜像上,以使显影剂能够粘附到图像载体表面,从而在图像载体上显影形成显影剂图像,以及将显影剂图像转印到转印介质上;其中,根据下面的第一至第四条件,分别调整每个显影颗粒的数量颗粒尺寸分布中的不均匀性以及所采用的每个显影剂与图像载体表面之间的粘附强度的不均匀性。
第一条件调制成如下。即,数量颗粒尺寸分布被设置成:颗粒直径不大于A×0.5(μm)(其中A是平均颗粒直径的50%(μm))的显影剂颗粒的比例和颗粒直径不小于A×1.5(μm)(其中A是平均颗粒直径的50%(μm))的显影剂颗粒的比例在数量上都被限制为不大于5%;
在对图像载体表面的粘附强度的分布中,粘附强度不大于1.3×10-8(N)的显影剂的比例在重量上被限制为10%或更小,而粘附强度不小于3×10-7(N)的显影剂的比例在重量上被限制为5%或更小。
第二条件适用于这样的情况,即显影部还设置有一个机构,在显影的同时,该机构在其中回收存在于图像载体上的残余显影剂,第二条件调整成如下。在数量颗粒尺寸分布中,颗粒直径不大于A×0.5(μm)(其中A是平均颗粒直径的50%(μm))的显影剂颗粒的比例和颗粒直径不小于A×1.5(μm)(其中A是平均颗粒直径的50%(μm))的显影剂颗粒的比例在数量上都被限制为不大于4%;在对图像载体表面的粘附强度的分布中,粘附强度不小于3×10-7(N)的显影剂的比例在重量上被限制为4%或更小。
第三条件适用于形成彩色图像的情况,并调整成如下。在数量颗粒尺寸分布中,颗粒直径不大于A×0.5(μm)(其中A是平均颗粒直径的50%(μm))的显影剂颗粒的比例在数量上被限制为不大于3%;在对图像载体表面的粘附强度的分布中,粘附强度不大于1.3×10-8(N)的显影剂的比例在重量上被限制为5%或更小。
第四条件适用于形成彩色图像的情况,其中显影部还设置有一机构,在显影的同时,该机构在其中回收存在于图像载体上的残余显影剂,第四条件调整成如下。即,在数量颗粒尺寸分布中,颗粒直径不大于A×0.5(μm)(其中A是平均颗粒直径的50%(μm))的显影剂颗粒的比例在数量上被限制为不大于2%;在对图像载体表面的粘附强度的分布中,粘附强度不大于1.3×10-8(N)的显影剂的比例在重量上被限制为3%或更小。
本发明人通过试验已经发现,调色剂的数量颗粒尺寸分布以及调色剂的粘附强度分布与调色剂的转印特性有很强的关联,而且发现当调整这些分布满足上述第一条件时,有可能不仅实现极佳的转印效率而且还可以实现极好的图像质量。
因为大颗粒直径的显影剂颗粒分别具有大电荷,所以静电粘附强度大,同时范德瓦尔斯力也大,与颗粒直径成比例。显影剂粘附强度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表示。
F=Kq2+Fv+Fb
其中
K:与电荷表面密度相关的常数
q:每个显影剂颗粒具有的电荷
Fe=Kq2:静电粘附强度
Fv:范德瓦尔斯力
Fb:液体交联力
当假设表面电荷密度彼此相同时,因为静电吸引直接与q2成正比,所以静电吸引随颗粒直径的四次方(4-th power)而变化,范德瓦尔斯力随颗粒直径的一次方而变化。而且,因为带电颗粒受到的电场力直接随电荷量而变化,所以电场力随颗粒直径的平方而变化。因此,当显影剂颗粒直径增加1.5倍时,显影剂对于图像载体的粘附强度将增加3.9倍,且其对于转印介质的吸引力将增加大约2.2倍。那么,因为显影剂对于图像载体的粘附强度大约是其对于转印介质的吸引力的两倍,从而表现出,显影剂转印困难,进而导致的很大可能性为,导致显影剂作为残余显影剂而不能转印。另一方面,当显影剂颗粒直径降低0.5倍时,显影剂对于图像载体的粘附强度将降低1/16,且其对于转印介质的吸引力将降低1/4,因而表现出,转印力比显影剂对图像载体的粘附强度高四倍。结果是,允许显影剂从其所在的图像载体上开始分离,并在远离图像载体和转印偏压件之间的接触点,即远离最大电场点的位置上向转印介质移动。在这种情况下,因为显影剂的移动距离较长,所以难以使显影剂能够精确地移动到转印介质上的对应于潜像的位置。因此,显影剂就可以分散到图像周围,导致所形成的图像质量变坏。颗粒直径大于平均颗粒直径的50%的1.5倍的显影剂颗粒易于变成残余显影剂。所以,为了将转录(transcription)后的残余显影剂量限制在重量的3%或更小,则颗粒直径大于平均颗粒直径的50%的1.5倍的显影剂颗粒应该限制为在数量比不大于5%。残余显影剂量在重量上为3%的事实意味着3%是最大的量,当情况如下时,即,有可能有效地消耗显影剂,使丢弃的显影剂最少,并且根据循环系统通过回收残余显影剂并将它们返回到显影装置的循环利用显影剂的情况下,即使显影剂使用了很长时间,还是有可能防止显影剂的显影性质恶化。此外,如果颗粒直径不大于平均颗粒直径的50%的0.5倍的细粉的量相对很大,则散落到图像周围的显影剂灰将相对地增加。因此,为了将显影剂灰尘量降低到很难被发现的水平,颗粒直径不大于平均颗粒直径的50%的0.5倍的细粉的量应该被限制为在数量上不大于5%。
通过研磨方法或聚合方法可以制造显影剂的调色剂颗粒。即使采用了聚合方法,其与研磨方法相比在获得均匀颗粒尺寸和均匀组分分布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但是也难以制造颗粒直径、颗粒结构和表面区组分上均匀的调色剂颗粒。而且,在添加剂添加到调色剂表面时,有可能导致产生添加剂不均匀的粘附。表面区上组分和添加剂的不均匀粘附可能成为调色剂电荷表面密度变化的原因,导致上述公式中的常数K的变化。此外,如果调色剂结构无组织且不均匀,也会引起范德瓦尔斯力Fv的值变化。有时,即使采用了预先去除较大尺寸颗粒和较小尺寸颗粒的显影剂颗粒,残余显影剂量和灰尘量还是可能变得大于允许水平,假设这种现象的原因归结于上述电荷表面密度的变化。因此,仅通过控制显影剂颗粒直径是难以控制显影剂对于图像载体表面的粘附强度的,从而还需要控制显影剂粘附强度的分布。通过转印电场,呈现出不小于3×10-7(N)的强粘附强度的显影剂不会从图像载体上分离,因而这会成为增加残余显影剂量的原因。与此相反,通过转印电场,呈现出不大于1.3×10-8(N)的弱粘附强度的显影剂可以容易地从图像载体上分离,因而这会成为增加图像周围灰尘的原因。
现在利用图像载体上显影的细线宽度和显影剂在转印介质上的转印得到的细线宽度之间的比例来检验转录时显影剂的灰尘度。因为当调色剂可能散落而破坏细线图像时,造成其转印后得到的细线宽度增加,所以通过测量其转印后的细线宽度相对于其转印前图像载体上的细线宽度的增加,有可能检验图像质量在转印时的恶化。这里,通过使用CCD照相机,取得作为电子数据的1.5μm/pixel(1200 pixel length=1.8mm)的细线图像。然后,以细线横向方向的反射比T的分布图为基础,并在白纸部定义为T100,而最大浓度部定义为T0的条件下,则表示不小于T60反射比的宽度认为是细线宽度。
顺便提及,如果仅控制调色剂粘附强度的分布,有时不可能将测得的显影剂颗粒和图像载体之间的粘附强度分布结果与转印特性以及与图像质量关联起来,因为粘附强度受到各种不确定性的影响,如电荷大小的波动、由于显影量而不与图像载体直接接触的显影剂颗粒的存在、以及由于图像载体表面的污染或斑痕的影响而引起显影剂粘附强度的波动。顺便提及,电荷大小的波动还与周围大气的温度和湿度、摩擦充电状态(如显影剂与载体颗粒之间的接触数量(number of contact)、混合时间及混合比例)、以及载体颗粒表面的变质有关。
但是,根据本发明,不仅控制了颗粒尺寸分布,还控制了显影剂粘附强度的分布,因而,有可能消除粘附强度波动带来的任何影响,同时还有可能避免由于未转印的显影剂和显影剂灰尘而可能会导致发生的图像质量的恶化。
在图像形成的过程中,有可能采用设置有橡胶刮板(例如在其转印后用于回收残余显影剂)的清洁装置。
此外,在图像形成的过程中,可以将循环机构连接到上述的清洁装置上,该循环机构用于将残余显影剂返回到显影装置和调色剂料斗。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条件适用于形成图像时显影部还设置有一机构的情况,在显影的同时,该机构在其中回收存在于图像载体表面上的残余显影剂。即,在形成图像的过程中,采用一机构,在显影的同时,该机构在其中回收存在于图像载体上的残余显影剂,完成转印步骤之后,残余调色剂经过充电和曝光步骤被转印,该曝光步骤用于在没有受到清洁的显影区形成后续图像形成过程。在此显影区,只有仍残留在下一个静电潜像中的非图像部中的残余调色剂被回收进显影装置中。在这种情况下,颗粒直径不小于A×1.5(μm)(其中A是平均颗粒直径的50%(μm))的显影剂颗粒的比例被限制为,以数量颗粒尺寸分布中的数量来表示,不大于4%,在对于图像载体表面的粘附强度的分布中,粘附强度不小于3×10-7(N)的显影剂的比例在重量上被限制为4%或更小。通过以这种方式调整显影剂颗粒,有可能防止残余显影剂有害地影响下一幅图像,还有可能避免由于图像记忆而出现残余显影剂。即,如果用于形成图像的显影剂颗粒量太大,将会导致下列情况:转印困难;由于定影时的热量不充足引起的定影失败;或由于显影剂与定影辊之间的接触部处的显影剂图像的表面区域和内区域之间的温度梯度而产生偏移。因此,用于形成图像的显影剂颗粒量应该限制为不大于一适当的量。通常,不间断部(solid portion)处的调色剂量设置在0.6mg/cm2至0.3mg/cm2的范围。当调色剂以最大量0.6mg/cm2转印到纸上时,如果图像载体上的残余调色剂量假定为占整体调色剂量的重量的2%,那么其对应的值为大约10μg/cm2。因此,假定一种特别的调色剂是由比重为1.1的均匀球形颗粒形成的,那么图像载体表面的大约3%被具有颗粒直径5μm的调色剂所覆盖,或者图像载体表面的大约2%被具有颗粒直径7μm的调色剂所覆盖。如果表面覆盖被限定在2-3%的范围,那么就有可能消除充电和曝光的遮挡现象。但是,当残余调色剂量在重量上变为2%或大于2%,且图像载体的表面覆盖变为3%或大于3%时,曝光光线将被轻微地遮挡,这样残余电位将变得比无残余显影剂的感光器的表面电位稍高,因而表现的这种电位差在显影后将变成调色剂浓度上的差异,因此视觉上有可能察觉出这种差异。
此外,对于图像载体表面呈现出强粘附强度的显影剂有可能残留在图像载体表面上并且希望再循环该显影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此显影剂的粘附强度太强,那么就不可能回收该显影剂,因而导致产生正记忆(positive memory),其中,在用于形成下一幅图像的转印步骤中,残余显影剂能够转印到转印介质上。另外,此具有强粘附强度的残余显影剂能够保留在图像载体上,而没有被转印或回收,因此,阻碍静电潜像的形成或成为覆膜的原因。
而且,即使有可能在显影部处回收此残余显影剂,呈现强粘附强度的调色剂也会聚积在显影部中,因而引起经长时间使用的调色剂显影性质波动的可能性。所以,希望残余显影剂量应该在重量上限制为2%或更小,同时不希望存在呈现强粘附强度的显影剂颗粒。根据上述第二条件,当选择显影剂颗粒满足两个条件时,即数量颗粒尺寸分布的条件和对图像载体表面的粘附强度分布的条件,该数量颗粒尺寸分布的条件被设置为,颗粒直径不小于平均颗粒直径的50%的1.5倍的显影剂颗粒的比例被限制为在数量上不大于4%,该对于图像载体的粘附强度分布的条件被设置为,粘附强度不小于3×10-7(N)的显影剂的比例在重量上被限制为4%或更小,有可能将残余显影剂量在重量上抑制为2%或更小。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防止显影剂粘附到或残留在图像载体表面上,或者即使长时间使用显影剂,也可以防止显影性质的波动。
在第二条件下,在上述的对于图像载体表面的粘附强度分布中,还可能进一步将粘附强度不大于1.3×10-8(N)的显影剂的比例在重量上限制为10%或更小。当以这种方式选择显影剂时,有可能进一步发扬本发明的优点,即有可能将灰尘量抑制到可见水平以下,同时保持图像的高质量。
本发明所采用的第三条件适用于彩色图像的形成,其中设置有多个显影部。
例如,串列结构的彩色图像形成系统设置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用于在每个图像载体上分别形成不同颜色图像的图像形成单元,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第一图像形成单元形成于图像载体上的第一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第一转印区处的转印介质上。进而,具有转印到其上的第一调色剂图像的转印介质移动到第二图像形成单元的第二转印区,而通过第二图像形成单元形成于图像载体上的第二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并叠加到形成于转印介质上的未定影的第一调色剂图像上。以所需的次数重复此循环,该次数与图像形成单元的数量一致,以获得由在其中所采用的彩色图像组成的叠层图像。当图像形成系统是直接转印系统时,则合成的叠层图像可以以原样定影,或当图像形成系统是中间转印系统时,合成的叠层图像从中间转印介质被进一步转印到诸如纸的转印介质上,然后再定影以获得最终图像。在第二图像形成单元的转印区中,有可能产生的现象是,在第二颜色的显影剂通过转印电场的作用而转印到记录材料上的同时,已经转印到转印材料上的在前颜色的显影剂被反向地转印到第二图像载体上。类似地,第一和第二颜色的显影剂可能在第三转印区处被反转印,而第一、第二和第三颜色的显影剂可能在第四转印区处被反转印。一旦产生反转录,就可能会导致产生图像缺陷。例如,转印介质上的调色剂图像的图像浓度可能降低,或者细线上的显影剂颗粒可能会丢失而损害图像的清晰度。通常,转录效率和反转录效率之间存在相矛盾的特点。但是,通过根据上述的第三条件而控制显影剂细粉量和控制显影剂对于转印介质的粘附强度分布,在彩色图像的形成中,有可能优化转印效率和反转录效率。因为,颗粒直径不大于平均颗粒直径的50%的0.5倍的显影剂颗粒的电荷量很小,其中每个颗粒都具有电荷,而且其范德瓦尔斯力相对于颗粒直径也很小,所以显影剂的粘附强度也相对很小。那么,具有这样小尺寸的显影剂颗粒从图像载体到转印介质上的转印效率极好,但是在一旦转印到转印介质上之后,它们很容易从转印介质再次反转印到图像载体上。因此,通过最小化这些细粉的混合比例可以抑制显影剂的反转录。
而且,即使显影剂颗粒直径比较大,由于颗粒表面组分的不均匀性、颗粒结构的不均匀性、添加剂粘附度以及充电机会的不足,有允许电荷量低且粘附强度低的显影剂颗粒存在的可能性。因此,还需要将对于转印介质具有低粘附强度的颗粒除去。另一方面,如果仅控制调色剂粘附强度的分布,则不可能总能将测得的粘附强度分布结果和反转印特性之间关联起来,因为已经转印的显影剂颗粒和转印介质之间的粘附强度是受各种不确定性影响的,如:周围大气的温度和湿度,摩擦充电状态如显影剂与载体颗粒的接触数量、混合时间和混合比例,载体颗粒的表面变质所引起电荷大小的波动;由于显影量而不与图像载体直接接触的显影剂颗粒的存在;当转印介质由直接转印纸形成时,阻抗系数和表面不均匀性的波动;以及当转印介质由中间转印体形成时,由于转印体表面的污染或斑痕的影响而引起的显影剂粘附强度的波动。但是,当不仅控制颗粒尺寸分布还同时控制粘附强度分布时,就有可能消除粘附强度波动的影响,并防止由反转录导致的图像质量的恶化。细线的劣化将使由于反转录引起的问题极度地明显,其中显影剂首先以高质量从图像载体转印到转印介质上,然后,由于反转录而使部分细线被清除,因而产生了细线中的不均匀性。当假定细线纵向的不均匀性作为标准时,随着反转录值的降低,不均匀性的值也成比例地降低。如果这种不均匀性被限制为0.07或小于0.07,那么就可以认为图像质量落入在允许的范围内。细线不均匀性不仅和显影剂数量颗粒尺寸分布中的细粉量有关,而且和显影剂颗粒与转印介质之间的粘附强度分布中粘附强度不大于1.3×10-8(N)的显影剂的比例有关。根据上述第三条件,在所采用显影剂的数量颗粒尺寸分布中,当颗粒直径不大于平均颗粒直径的50%的1/2的显影剂颗粒的比例被限制为不大于3%,同时,在所采用显影剂与转印介质之间的粘附强度分布中,当粘附强度不大于1.3×10-8(N)的显影剂的比例在重量上被限制为5%或更小时,有可能避免可能由反转录引起的细线劣化。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条件适用于彩色图像的形成,其中显影部还设置有一机构,在显影的同时,该机构在其中回收存在于图像载体表面上的残余显影剂。
在形成彩色图像的情况下,不仅伴随有由于上述反转录的产生而引起产生缺陷图像的问题,还伴随有产生颜色混合的问题,其中已经被转印的在前阶段的显影剂与残余显影剂同时被回收,特别是在无清洁器工艺的情况下,残余调色剂的回收与显影部处的图像显影同时进行,而不在图像载体转印部的后续阶段处布置清洁机构。因此,如果导致颜色混合的在前阶段的调色剂量太大,将引起显影装置色调的改变,从而不可能控制颜色。所以,在彩色图像形成的情况下,需要采取措施将反转录量尽可能地降低到最小。由于颜色混合导致的颜色改变以如下过程发生,其中在前阶段的彩色调色剂被反转印并通过显影装置回收,因而使得这种彩色调色剂能够与不同颜色的调色剂混合,并均匀地分散在显影装置中。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这种彩色调色剂与最初目标颜色的显影剂一起消耗,所以引起显影装置中不同颜色显影剂的聚积度变化,该变化取决于在前阶段图像形成中的印刷速率。通常,当借助于印刷图像的模拟,其中颜色混合速度在可能的印刷图案中最为显著,来假定最坏情况时,为了通过不同颜色的混合而将变色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反转录量应该被限制为重量上不大于2%。反转录量不仅与显影剂中的细粉量有关,而且与对于转印介质的粘附强度不大于1.3×10-8(N)的显影剂量有关。根据上述第四条件,因为显影剂颗粒如此选择,即在数量颗粒尺寸分布中,颗粒直径不大于平均颗粒直径的50%的1/2的显影剂颗粒的比例被限制为在数量上不大于2%,并且在显影剂与转印介质之间的粘附强度的分布中,粘附强度不大于1.3×10-8(N)的显影剂比例被限制为在重量上是3%或小于3%,所以有可能将反转录量抑制到2%或更小。
顺便提及,当粘附强度第三分布的上述调整适用于粘附强度的上述第一和第二分布中的每个时,可以同时获得源自两个调整的优点。类似地,当粘附强度第四分布的上述调整适用于粘附强度的上述第一和第二分布中的每个时,可以同时获得源自两个调整的优点。
本发明中所采用的调色剂的粘附强度的测量可以通过例如在超离心分离器(ultacentrifugal separator)(P100AT2;Hitachi KohkiCo.,Ltd.)上安装角度转子(angle rotor)而实现。
图1示出了角度转子的外观;图2显示了图1所示的角度转子沿其旋转轴线截取的部分角度转子的纵向横截面视图;图3示出了用于在角度转子中安装样本的单元(cell)结构的分解透视图;
如图1和2所示,角度转子10,在放置于基部2上的锥状旋转体4中,设置有单元保持部9,该单元保持部具有竖井状(pit-like)构造,其中心轴线相对于转子10的旋转轴线1以26°角倾斜。单元3可以放置并固定在该单元保持部9中。单元3可以设置有用于容纳和分离样本的样本容器5。
样本容器5由圆柱间隔件7、将要设置在圆柱间隔件7一端的盘状样本安装板6、以及用于接受分离样本的样本接收板8构成。在该单元3中,样本接收盘8将设置在远离旋转轴线的位置,并且样本安装板6将设置在靠近旋转轴线的位置。
首先,制备感光薄片,其表面上叠置有与感光器(photoreceptor)相同类型的表面保护层。为了测量粘附力,要求表面保护层与感光器相同。然而,为了再现调色剂对感光器的粘附性,可以采用以与感光器相同的方式叠置有CGL层或CTL层的薄片。然后,绕着生铝管缠绕该薄片并且将感光层接地到GND。将得到的物体设置到感光鼓的位置,然后,调色剂在薄片表面被显影并被附着到薄片表面。
将附着有调色剂的感光薄片切割成样本接收板8的大小,并且通过使用双面涂覆带(double-coated tape)将其粘到样本接收板8的用来与间隔件7接触的一侧。
所有样本安装板6、样本接收板8和间隔件7的外径都是例如7mm,并且圆柱间隔件的厚度和高度分别是例如1mm和3mm。单元3在其安装在角度转子上时最小旋转直径(Rmin)是3.56cm,其最大旋转直径(Rmax)是例如7.18cm,并且其平均直径(Rav)是例如5.37cm。
样本容器5以如下方式放置在单元3中,即,使样本安装板6的附着有样本的后侧直接面向旋转中心。将单元3设置在角度转子10的单元保持部9中。然后,将角度转子10安装在超离心隔离器(未示出)中。
超离心隔离器例如以10000rpm旋转,其后将样本安装板6和样本接收板8取出,并且通过使用修复带将粘附到这些板的调色剂去除,并且放在白纸上。通过使用Macbeth密度计来测量附着有调色剂的带的反射密集度(concentration)。
从反射密集度分别计算已经被分离的调色剂量以及尚未被分离的调色剂量。
此外,超离心隔离器的旋转速度适当地逐步增大到100000rpm,并且重复上述相同工序。
通过转子旋转的作用而作用于安装在单元中的样本的离心加速度(RCF)可以如下表示:
RCF=1.118×10-5×r×N2×g    …(1)
r:样本设置位置与旋转中心之间的距离
N:旋转速度(rpm)
g:重力加速度
当将调色剂的单个颗粒的重量定义为m时,作用于调色剂上的离心力可以表示如下:
F=RCF×m                         …(2)
m=(4/3)π×r3×ρ               …(3)
r:直径(假设为球的直径)
ρ:调色剂的比重
在本发明中,由计算来确定调色剂与感光器之间的平均粘附强度,在该计算中,作用于以每个旋转速度旋转的调色剂上的离心力(F=RCF×m…(2))乘以已经在每个旋转速度被分离的调色剂的比率,并且将得到的所有值相加。
顺便提及,由于调色剂的充电量会很大地影响粘附强度,所以为了精确地测量粘附强度,需要以根据实际过程粘附调色剂的方式来制备测量样本。
本发明中要采用的显影剂包括着色剂以及包含粘合树脂的调色剂颗粒,并且需要时,调色剂还包括将被应用于调色剂颗粒表面的添加剂。在二元显影剂的情况下,可以将调色剂和载体彼此混合。
对于粘合树脂,有可能采用聚脂树脂、苯乙烯-丙烯酸树脂,等。
对于着色剂,有可能采用已知的色素和染料,如炭黑、浓缩多环色素、偶氮色素、酞菁色素、无机色素等。
对于助定影剂(fixing-assisting agent),可以采用蜡、充电控制剂(CCA),这些助定影剂被添加到调色剂颗粒中。此外,为了改善调色剂流动性,可以将诸如硅石的无机细颗粒作为添加剂施加到调色剂表面。
可以通过已知的制造方法,如研磨和聚合等,来制造调色剂颗粒。
为了满足粘附强度分布的调整,应该优选地调整本发明中所采用的显影剂,通过除去细颗粒和粗颗粒从而可以使颗粒尺寸的分布更加鲜明(sharp)。
优选地,将显影剂的体积平均颗粒直径限制在4至7μm的范围。
优选地,将调色剂颗粒分类,从而可以除去颗粒直径不大于2μm的调色剂和颗粒直径不小于10μm的调色剂。为了使颗粒表面组分均匀,应该优选地控制利用研磨制造调色剂的条件,以防止出现捏揉(kneading)装置的温度和压力不均。此外,为了防止显影剂中的组分的不均,应当控制将要掺入(load)的组分的量以及掺入时间。此外,为了防止添加剂在调色剂表面沉积的不均,优选地基于添加剂的颗粒直径以及调色剂颗粒直径来计算掺入的添加剂量,以便能够在调色剂表面形成一个或多个添加剂层,从而可以均匀地在调色剂表面上沉积添加剂。
此外,为了使调色剂的充电分布均匀,优选地,在双组分显影剂的情况下,将调色剂和适量的载体颗粒混合在一起,还是优选地,在单组分显影剂的情况下,适当地设置充电件与显影部中的显影剂之间的接触压力和构造。
在二元(双组分)显影的情况下,其中所采用的载体可以由磁性载体,如其中包含铁氧体、磁铁矿、氧化铁或磁粉的树脂载体形成,其中载体表面可能全部或部分地覆盖有树脂。
图4、5、6和图7分别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设备的一个实例。
如图4所示,图像形成设备20包括由感光器11构成的图像形成单元,在感光器周围,充电装置12、曝光部13、显影装置14、转印部15以及清洁装置16连续地布置,从而可以面向感光器11。
转印部15设置为面向感光器11,并且转印件17置于转印部和感光器之间。在转印件17的下游侧布置有定影部18。传送通道24设置在清洁装置16和显影装置14之间,从而构成用于回收残余调色剂的再循环机构。
在此图像形成设备20中,使感光器11沿箭头“a”指示的方向可旋转,而且利用充电装置12,诸如充电器布线(charger wire)、串列型充电器、电晕充电器、接触型充电辊、非接触型充电转子、固体充电器等,感光器被-500~800V的表面电位均匀作用。利用曝光部13,静电潜像形成在感光器11上。对于曝光部,可以采用诸如激光、LED等的光源。顺便提及,对于感光器11,可以采用带正电荷或负电荷的有机感光层、非晶硅层等。感光器表面上形成的感光层可以还进一步层压电荷产生层、电荷转移层以及保护层。可替换地,可以构造单一感光层,从而可以呈现多种功能。显影装置14包括显影辊25(例如其中设置有磁辊),而且显影装置被构造成例如将带负电的调色剂供应到静电潜像上,以通过设计为释放二元显影剂磁刷显影而显影图像。为了形成使调色剂能够粘附到静电图像上的电场,向显影辊25施加显影偏压。此外,为了使调色剂能够均匀且稳定地粘附到感光器表面,显影偏压可以这样构成,即DC和AC叠加。这里所采用的显影剂包括着色剂和含有粘合树脂的调色剂。此显影剂这样配制,即,在调色剂的数量颗粒尺寸分布中,颗粒直径不大于A×0.5(μm)(其中A是平均颗粒直径的50%(μm))的调色剂的比例和颗粒直径不小于A×1.5(μm)(其中A是平均颗粒直径的50%(μm))的调色剂的数量比都被限制为不大于5%;而且,在对于图像载体表面的粘附强度的分布中,粘附强度不大于1.3×10-8(N)的调色剂的重量比限制为10%或更小,而粘附强度不小于3×10-7(N)的调色剂的重量比限制为5%或更少。
在显影装置14中,例如,将100g~700g由载体和调色剂组成的二元显影剂放置在显影装置中的调色剂料斗中,利用搅动螺旋(agitation auger)26,将显影剂传送到显影辊25上。由于显影而消耗了部分调色剂之后,允许残余调色剂利用搅动螺旋26在显影辊25的分离位置处离开显影辊25,并返回到显影剂存储区。调色剂浓度传感器(未示出)连接到显影剂存储区中,从而,当此浓度传感器检测到显影剂量有任何减少时,传感器的信号就会被传输到调色剂料斗。因此,会补充新鲜的调色剂。通过整合印刷数据和/或通过检测感光器上的显影调色剂量,可以估计调色剂的消耗量。可以基于上述估计来进行新鲜调色剂的补充。还可以同时使用以下两种方法,即,传感器输出和调色剂消耗量的估计。
在显影装置14的下游侧,转印辊15与感光器11压接触,并且记录介质,诸如由供纸部19提供的纸张P,置于转印辊15和感光器11之间。此外,通过例如由高压电源(未示出)施加到转印辊15的+300V至5kV的偏压的作用,感光器11上的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纸张。已经穿过转录辊隙(transcription nip)的纸张P然后被移动到定影装置18。
定影装置18包括由压辊(press roller)22和热辊(heat roller)21组成的一对辊。在调色剂图像与热辊21相接触的情况下,纸P经过压辊22和热辊21之间的界面,因而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到纸P上。
在完成调色剂图像转印之后,在转录辊隙的下游区通过清洁装置16将残余调色剂清除,并利用去静电装置23将其去静电。通过清洁装置16清除的残余调色剂借助于螺旋(auger,未示出)而传送到传送通道24中,并且被回收在显影装置14中。
顺便提及,当采用单组分显影系统时,在显影剂存储区中仅储存了调色剂,进而通过已知件如传送螺旋、中间发送海绵辊等将该调色剂传送到显影辊表面。然后,通过调色剂充电件如硅树脂橡胶刮板、含氟橡胶刮板、金属刮板等,调色剂被摩擦充电,从而显影静电潜像,其中调色剂充电件与显影辊表面为压接触。显影辊由表面上具有导电橡胶层的弹性辊形成,或者由SUS制成的且具有粗糙表面的金属辊形成,该粗糙表面由喷砂设备完成。此外,此显影辊布置成与感光器接触,或与感光器不接触而在其间插入一预定间隙,而且此显影辊能够以不同于感光器表面的旋转速度旋转。为了有助于调色剂粘附到静电潜像上,向显影辊施加显影偏压。而且,为了使调色剂能够均匀且稳定地粘附到感光器的表面,显影偏压可能这样构成,DC叠加AC。
这样配制显影剂,即,在调色剂的数量颗粒尺寸分布中,颗粒直径不大于A×0.5(μm)(其中A是平均颗粒直径的50%(μm))的调色剂的比例和颗粒直径不小于A×1.5(μm)(其中A是平均颗粒直径的50%(μm))的调色剂的比例都被限制为数量上不大于5%;而且,在对于图像载体表面的粘附强度的分布中,粘附强度不大于1.3×10-8(N)的调色剂的重量比限制为10%或更小,而粘附强度不小于3×10-7(N)的调色剂的重量比限制为5%或更小。
图5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设备的另一实例的示意图。除了没有设置清洁装置16和传送通道24;用具有显影/清洁机构的显影装置28来代替显影装置14;以及转印部15和充电装置12之间插入有记忆干扰件27以外,此图像形成设备的图像形成单元与图4所示的基本上相同。这里所采用的显影剂配制成这样,即,在调色剂的数量颗粒尺寸分布中,颗粒直径不大于A×0.5(μm)(其中A是平均颗粒直径的50%(μm))的调色剂的比例和颗粒直径不小于A×1.5(μm)(其中A是平均颗粒直径的50%(μm))的调色剂的比例都被限制为数量上不大于4%;而且,在对于感光器11表面的粘附强度的分布中,粘附强度不小于3×10-7(N)的调色剂的重量比限制为4%或更少。
顺便提及,还可以布置一临时回收件(未示出),从而使得可以在显影装置中临时地回收残余调色剂并将其再传送到图像载体上。为了使记忆干扰件和临时回收件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可以在其上作用一正和/或负电压。
此外,代替上述显影剂,还可能采用这样配制的显影剂,即,在调色剂的数量颗粒尺寸分布中,颗粒直径不大于A×0.5(μm)(其中A是平均颗粒直径的50%(μm))的调色剂的比例和颗粒直径不小于A×1.5(μm)(其中A是平均颗粒直径的50%(μm))的调色剂的比例都被限制为数量上不大于4%;而且,在对于感光器11表面的粘附强度的分布中,粘附强度不小于3×10-7(N)的调色剂的重量比限制为4%或更少,而粘附强度不大于1.3×10-8(N)的调色剂的重量比限制为10%或更少。
图6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彩色图像形成设备的一个实例的示意图。
此彩色图像形成设备50以与图4所示的成像单元相同的方式而构造,其中,其内分别容纳黄色显影剂、品红色显影剂、青色显影剂和黑色显影剂的图像形成单元40Y、40M、40C和40K设置在四个阶段(stage)上,以使这些单元能够通过中间转印件29分别地面向转印区15Y、15M、15C和15K,而且第二转印部45和定影区18布置在转印区15K的下游侧。这样配制显影剂,即,在调色剂的数量颗粒尺寸分布中,颗粒直径不大于A×0.5(μm)(其中A是平均颗粒直径的50%(μm))的调色剂的比例被限制为数量上不大于3%;而且,在调色剂对于中间转印件29表面的粘附强度的分布中,粘附强度不大于1.3×10-8(N)的调色剂的重量比限制为5%或更少。
此外,代替图4所示的成像单元,可以采用图5所示的成像单元作为图像形成单元40Y、40M、40C和40K。在这种情况下,所采用的显影剂是这样配制的,即,在调色剂的数量颗粒尺寸分布中,颗粒直径不大于A×0.5(μm)(其中A是平均颗粒直径的50%(μm))的调色剂的比例被限制为数量上不大于2%;而且,在调色剂对于中间转印件29表面的粘附强度的分布中,粘附强度不大于1.3×10-8(N)的调色剂的重量比限制为3%或更少。
图7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彩色图像形成设备的另一实例的示意图。
此彩色图像形成设备60以与图4所示的成像单元相同的方式而构造,其中,其内分别容纳黄色显影剂、品红色显影剂、青色显影剂和黑色显影剂的图像形成单元40Y、40M、40C和40K设置在四个阶段中,从而使这些单元能够通过中间转印件17,分别地面向转印区15Y、15M、15C和15K,而且定影区18布置在转印区15K的下游侧。除了用转印件17来代替中间转印件29,以及不采用中间转印件29和第二转印部45以外,此设备以与图6所示的设备相同的方式构造。在这种情况下,在转印介质上,如每一个转印区15Y、15M、15C和15K处的纸,直接进行转录。
此外,代替图4所示的成像单元,可以采用图5所示的成像单元作为图像形成单元40Y、40M、40C和40K。
接着,将参考试验实例来更详细地说明本发明。
试验实例:
按照如下所述,制备四种调色剂和两种载体。
调色剂A的制备:
92重量份的聚脂树脂、6重量份的姻脂红(Carmine)6B、以及2重量份的米蜡混合并揉捏(knead)在一起。在经受粗碎和细磨之后,对得到的混合物进行弯管喷射分选(elbow jet classification)以去除颗粒直径大于或等于8μm及颗粒直径小于或等于3μm的颗粒,并且进一步受到扩散处理(suffusing treatment),从而可以对颗粒进行机械球化处理(globularization),从而可以获得具有0.95球形度的调色剂颗粒。
通过使用亨舍尔(Henschel)混合器,3重量份的主要颗粒直径为70nm的硅石和1重量份的氧化钛作为添加剂被添加到这样获得的96重量份的调色剂颗粒中,以获得调色剂A,其平均颗粒直径的50%为4.6μm,而且颗粒尺寸分布中,颗粒直径等于或小于2.3μm的调色剂的比例为2%,而颗粒直径等于或大于6.9μm的调色剂的比例为4.2%。
当对调色剂进行定量分析和目测时,认为调色剂颗粒表面基本上均匀地覆盖有单层添加剂。
载体α的制备:
对于具有体积平均颗粒直径为40μm的球状铁氧体磁芯(ferritecore),采用硅树脂涂层,以获得表面阻抗为1×109Ω/cm2的载体α。
调色剂B的制备:
通过重复调色剂A的制造过程中的相同步骤(除了米蜡的混合重量比变为2%以外),可以获得调色剂B,调色剂B的平均颗粒直径的50%为4.5μm,而且其颗粒尺寸分布中,颗粒直径等于或大于6.75μm的调色剂的比例为5%,而颗粒直径等于或小于2.25μm的调色剂的比例为2.8%。
调色剂C的制备:
调色剂A受到比调色剂A的制备中采用的扩散处理更强的扩散处理,因而可以对调色剂A应用机械球化处理,从而获得具有0.97球形度的调色剂颗粒。然后,通过使用享舍尔混合器,2.5重量份的主要颗粒直径为70nm的硅石和1重量份的氧化钛作为添加剂被添加到这样获得的96.5重量份的调色剂颗粒中,以获得调色剂C。
载体β的制备:
对于具有平均颗粒直径为40μm的球状铁氧体磁芯(core),采用硅树脂涂层,以获得表面阻抗为11.5×1010Ω/cm2的载体β,其表面阻抗高于载体α的表面阻抗。
载体γ的制备:
对球状磁体制成的表面阻抗为5×106Ω/cm2的磁芯涂覆氟树脂涂层,氟树脂具有由炭黑制成的导电颗粒,炭黑在其中分散成大约为5μm的平均厚度,以获得体积平均颗粒直径为35μm的半导电载体γ。
调色剂D的制备:
由60重量份的乙烯基苯、30重量份的丙烯酸单体、2重量份的米蜡、7重量份的姻脂红6B、以及1重量份的CCA组成的混合物受到乳液聚合,以制造直径为0.1μm的聚合体颗粒。然后,对聚合体颗粒进行聚合、洗涤和干燥,以获得平均颗粒直径为4.9μm的调色剂颗粒。这样获得的调色剂颗粒的球形度是0.96。6重量份的主要颗粒直径为20nm的硅石和2重量份的氧化钛作为添加剂被添加到92重量份的这种调色剂颗粒中,以获得调色剂D。
调色剂E的制备:
通过重复制造调色剂D中所采用的相同过程来获得调色剂E,只是主要颗粒直径为35nm的硅石的混合比例变为8重量份。
实例1
5重量份的调色剂B与95重量份的载体α混合,以获得显影剂。
将这样获得的显影剂应用于图像形成设备(除了将与感光器具有相同感光层的薄膜围绕感光器表面缠绕之外,该图像形成设备具有如图5所示相同结构),从而执行调色剂的充电、曝光、和显影。
将调色剂显影处的薄膜原封不动地取出,测量调色剂粘附强度的分布。图8示出了结果。
图8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采用的第一条件的图像形成中所应用的粘附强度分布的一个实例的图表;
此图示出了显影剂粘附强度和具有上述粘附强度的显影剂添加重量比之间的关系。
如图8所示,粘附强度小于或等于1.3×10-8(N)的颗粒的重量比和粘附强度大于或等于3.0×10-7(N)的颗粒的重量比都为3%。
此外,准备图像形成设备,除了用中间转印体代替转印件并且不放入记录介质之外,该图像形成设备与图5的图像形成设备具有相同结构。将上述显影剂应用到此图像形成设备中,以允许显影剂转印到中间转印体上。以这样的方式来测量调色剂的转印特性,即,通过使用带子(tape)将残余调色剂剥离,并且通过使用Macbeth显像密度计来测量调色剂的反射浓度,并将测量结果运用到与调色剂浓度和调色剂量相关的校准公式中,从而可以确定调色剂的转印特性。
当使用这些设备和显影剂进行寿命试验时,即使印刷被重复了高达100K次,调色剂充电量的波动还是被限制在一允许范围内,因此在调色剂再循环中不会显示出任何不便。
类似地,如下面的表1中所示,上述调色剂A、B、C、D和E以不同方式与上述的载体α、β和γ组合,以测量数量颗粒尺寸分布、粘附强度分布、残余调色剂量以及反转录量,从而分析灰尘度和细线缺陷。
             表1
  显影剂样本
  调色剂   载体  T/D(%)
 样本1   A   α   5
 样本2   A   α   9
 样本3   B   α   5
 样本4   C   α   5
 样本5   C   α   9.5
 样本6   B   β   7
 样本7   B   γ   7
 样本8   D   γ   11
 样本9   E   γ   11
顺便提及,通过在细线纵向上测量图像的浓度来分析细线的缺陷,以确定细线浓度的分散。细线浓度分散的确定方法如下。
细线分散=细线浓度的标准偏差/细线浓度的平均值
下面的表2和表3中示出了这样获得的结果。
                                              表2
  数量分布D50(μm)   颗粒尺寸分布   粘附强度分布
  ≥D50×1.5(μm)(%)   ≤D50×0.5(μm)(%)   ≥3.0×10-7N(%)对于感光器   ≤1.3×10-8N(%)对于感光器   ≤1.3×10-8N(%)对于中间转印体
 样本1   4.6   4.2   2   5.5   9   7
 样本2   4.6   4.2   2   1   26   12
 样本3   4.5   5   2.8   3   4   3.5
 样本4   4.7   3.8   1.7   2.8   3   2.8
 样本5   4.7   3.8   1.7   1   17   9.5
 样本6   4.55   5.3   7   3.2   5   4.5
 样本7   4.3   2   5   4.2   3.5   3
 样本8   4.9   3.9   1.2   0.5   1.8   1.2
 样本9   4.8   3   1.3   1.5   2   1.5
                          表3
  残余调色剂(wt%)   反转印调色剂(wt%)   灰尘度   细线缺陷
  样本1   4.3   4.5   1.5   0.095
  样本2   2.8   6.3   1.9   0.11
  样本3   3   3   1.3   0.07
  样本4   2.4   2   1.26   0.06
  样本5   1.9   4.9   1.6   0.09
  样本6   3.8   3.5   1.7   0.08
  样本7   2.2   4   1.45   0.075
  样本8   1   1.4   1.2   0.05
  样本9   1.5   1.5   1.23   0.055
如表2所示,样本3、4、7、8和9都满足本发明所采用的上述第一条件。在调色剂的数量颗粒尺寸分布中,颗粒直径不大于A×0.5(μm)(其中A是平均颗粒直径的50%(μm))的显影剂颗粒的比例和颗粒直径不小于A×1.5(μm)(其中A是平均颗粒直径的50%(μm))的显影剂颗粒的比例都被限制为在数量上不大于5%;而且,在对于图像载体表面的粘附强度的分布中,粘附强度不大于1.3×10-8(N)的显影剂的重量比被限制为10%或更少,而粘附强度不小于3×10-7(N)的显影剂的重量比被限制为5%或更少。
都满足上述第一条件的样本3、4、7、8和9在残余调色剂量、反转印调色剂量、灰尘度和细线缺陷方面表现得都很好。
在样本1的情况下,在对感光器表面的调色剂粘附强度分布中,粘附强度不小于3×10-7(N)的调色剂的重量比大于5%。在样本2和5的情况下,在对感光器表面的调色剂粘附强度分布中,粘附强度不大于1.3×10-8(N)的调色剂的重量比例大于10%。在样本6的情况下,颗粒直径不小于平均颗粒直径50%的1.5倍的调色剂比例和颗粒直径不大于平均颗粒直径50%的0.5倍的调色剂比例在数量上都大于5%。因此,这些样本可以作为上述第一条件的对比实例。
如表3中所示,在样本1和2的情况下,残余调色剂量和反转印调色剂量都相当大,而且灰尘度也大大提高到1.5或大于1.5。此外,细线缺陷也很明显。
在样本5的情况下,反转印调色剂量相当大,而且灰尘度也大大提高到1.5或大于1.5。此外,细线缺陷也很明显。
在样本6的情况下,残余调色剂量和反转印调色剂量都相当的大,而且灰尘度也大大提高到1.5或大于1.5。此外,细线缺陷也很显著。
图9是示出了大颗粒尺寸的调色剂量(即不小于平均颗粒直径50%的1.5倍)和残余调色剂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具有强粘附强度(即不小于3.0×10-7(N))的调色剂量和残余调色剂量之间的关系的图表。
与残余调色剂中相同的标定点表示相同样本的数据。在图9中,符号◆表示大尺寸调色剂量,而符号■表示强粘附强度的调色剂量。如图9所示,当大颗粒尺寸调色剂量和强粘附强度调色剂量都被限制为重量不大于5%时,有可能将残余调色剂量抑制到重量为3%或更少。
图10是示出了小颗粒尺寸(即不大于平均颗粒直径50%的0.5倍)的调色剂量与转印介质上细线宽度对于感光器上细线宽度(灰尘度)的比例之间的关系以及具有弱粘附强度(即不大于1.3×10-8(N))的调色剂量与转印介质上的细线宽度对于感光器上细线宽度(灰尘度)的比例之间的关系的图表。
在图10中,符号◆表示小颗粒尺寸调色剂量,而符号■表示弱粘附强度的调色剂量。与灰尘度中相同的标定点表示相同样本的数据。
细线宽度的比例表示转录过程中图像的恶化程度。这里,当灰尘度为1.5或小于1.5时,认为该宽度比例落入一允许范围。
当小颗粒尺寸调色剂量在重量上被限制为5%或更少,而且弱粘附强度调色剂量在重量上被限制为不大于10%时,有可能将灰尘度抑制为1.5或小于1.5。
当使用这些显影剂进行寿命试验时,在残余调色剂量限制在重量小于等于5%范围内的样本情况下,即使印刷被重复高达100K次,诸如调色剂充电量的波动这样的干扰程度还是被限制在一允许的范围内。另一方面,在残余调色剂量在重量大于5%的样本情况下,调色剂充电量逐步地增加,表示图像浓度的降低。
实例2
将上面表1中所示的调色剂应用到具有与图5所示结构相同的结构的图像形成设备中,以测量残余调色剂量。
图11是示出了大颗粒尺寸(即不小于平均颗粒直径50%的1.5倍)的调色剂量和残余调色剂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具有强粘附强度(即不小于3.0×10-7(N))的调色剂量和残余调色剂量之间的关系的图表。
与残余调色剂中相同的标定点表示相同样本的数据。在图11中,符号◆表示大尺寸调色剂量,而符号■表示强粘附强度的调色剂量。
从图11中发现,当颗粒尺寸不小于平均颗粒直径50%的1.5倍的调色剂量和强粘附强度不小于3.0×10-7(N)的调色剂量都被限制为重量不大于4%时,有可能将残余调色剂量抑制到重量为2%或更少。
当使用含有重量不大于2%的残余调色剂的显影剂时,有可能避免产生这样的不方便,如由于曝光遮挡产生的负记忆或由于回收失效产生的正记忆。当进行寿命试验时,即使印刷被重复达100K次,也不会检测到有记忆图像产生。
作为对比实例,使用相同的设备及含有重量3%的残余调色剂的显影剂,进行图像显影。
因此,由于残余调色剂遮挡了图像的曝光,图像部的电位不能充分地降低,从而产生负记忆。此外,当使用此设备进行寿命试验时,在感光器表面变质的同时,回收残余调色剂的效率降低,那么当印刷重复80K次时,就不可能再回收残余调色剂,因而产生正记忆,这时,残余调色剂会转印到下一幅图像中。即使在使用残余调色剂量超过2%重量的其他显影剂的情况下,在初始阶段会导致轻微地产生负记忆,而在90K次时,会导致产生正记忆。
图12是示出了残余调色剂量和负记忆度之间的关系的图表。
负记忆的分析如下。即,不存在由残余调色剂引起的曝光遮挡的部分和存在由残余调色剂引起的曝光遮挡的区域都被显影、转录及定影,以获得即将要被测量的图像,该测量是通过使用显像密度计(densitometer)RD-918(Macbeth Co.,Ltd.)进行的关于图像浓度的测量,因此根据负记忆的分析,可以测量出图像浓度差。
当图像浓度差限制在不大于0.015时,视觉上不可能察觉出差别。因此,优选地,发现应该将残余调色剂量限制在重量上不大于2%。
实例3
准备与实例1中所使用的图像形成设备相同类型的设备,只是其中采用中间转印体代替转印件。
中间转印体的表面阻抗可以被限制在107Ωcm-1012Ωcm的范围内(这里是109Ωcm)。
作为中间转印体所采用的材料,其包括:橡胶,如EPDM,CR橡胶,等;以及树脂,如聚酰亚胺、聚碳酸酯、PVDF、ETFE,等。在本例中,采用聚酰亚胺树脂薄膜作为此中间转印体。通过使用表1中所示的显影剂,显影剂在感光器上被显影,以获得调色剂图像,然后在能够获得大于或等于97%转印效率的转印条件下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此中间转印体上。将转印到此中间转印体上的调色剂图像与此中间转印体一起从图像形成设备中取出,以测量粘附强度分布。
图13是示出了小颗粒尺寸(即不大于平均颗粒直径50%的0.5倍)的调色剂量与纵向上细线浓度的分散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具有弱粘附强度(即不大于1.3×10-8(N))的调色剂量与纵向上细线浓度的分散度之间的关系的图表。
如图13所示,可以发现,当小颗粒尺寸的调色剂量限制为重量3%或更少时,以及弱粘附强度的调色剂量限制为重量5%或更少时,有可能将细线浓度的分散度限制为不大于0.07,此分散度几乎是看不见的,因此表示了反转录的降低。
实例4
首先,准备与图6所示的相同类型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使用图5所示的成像单元。然后,将上面表1中所描述的显影剂应用到图像形成设备上,以进行图像显影。
图14是示出了反转印到后续位置的感光器上的调色剂量与小颗粒尺寸(即不大于平均颗粒直径50%的0.5倍)的调色剂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反转印到后续位置的感光器上的调色剂量与对于中间转印体具有弱粘附强度(即不大于1.3×10-8(N))的调色剂量之间的关系的图表。
在图14中,符号◆表示小颗粒尺寸调色剂量,而符号■表示弱粘附强度的调色剂量。与细线浓度分散中相同的标定点表示相同样本的数据。
可以发现,为了将调色剂的反转录量限制为重量占2%或更少(这是避免由于颜色混合而引起颜色波动所要求的),应该将小颗粒尺寸的调色剂量限制为重量不大于2%,而且还应该将对于转印介质具有弱粘附强度的调色剂量限制为重量不大于3%。
其它的优点和改动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很容易实现。因此,本发明在其更宽方面不限于这里所示和所述的特定细节和代表实施例。所以,在不背离如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所限定的一般发明概念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进行各种更改。

Claims (16)

1.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图像载体;显影部,将显影剂颗粒供应到静电潜像上,使所述显影剂能够附着到图像载体的表面,以形成显影剂图像;以及转印部,将所述显影剂图像转印到转印介质上;
其特征在于,在数量颗粒尺寸分布中,颗粒直径不大于A×0.5(μm)(其中A是平均颗粒直径的50%(μm))的所述显影剂颗粒的数量比和颗粒直径不小于A×1.5(μm)(其中A是平均颗粒直径的50%(μm))的所述显影剂颗粒的数量比都被限制为不大于5%;
在对所述图像载体表面的粘附强度分布中,粘附强度不大于1.3×10-8(N)的所述显影剂的重量比被限制为10%或更小,而粘附强度不小于3×10-7(N)的所述显影剂的重量比被限制为5%或更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印部在其后阶段处还设置有清洁器,所述清洁器回收附着到所述图像载体表面上的残余调色剂。
3.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图像载体;显影部,将显影剂颗粒供应到静电潜像上,使所述显影剂能够附着到图像载体的表面,以形成显影剂图像;以及转印部,将所述显影剂图像转印到转印介质上;
其特征在于,所述显影部还设置有一机构,在显影的同时,所述机构在其中回收存在于所述图像载体上的残余显影剂;
在数量颗粒尺寸分布中,颗粒直径不大于A×0.5(μm)(其中A是平均颗粒直径的50%(μm))的所述显影剂颗粒的数量比和颗粒直径不小于A×1.5(μm)(其中A是平均颗粒直径的50%(μm))的所述显影剂颗粒的数量比都被限制为不大于4%;
在对所述图像载体表面的粘附强度分布中,粘附强度不小于3×10-7(N)的所述显影剂的重量比被限制为4%或更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对所述图像载体的表面粘附强度不大于1.3×10-8(N)的所述显影剂的重量比被限制为10%或更小。
5.一种彩色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图像载体;两个或两个以上显影部,将多种不同颜色的显影剂分别供应到形成于所述图像载体上的静电潜像上,使所述显影剂能够附着到每个图像载体的表面上,从而形成不同颜色的显影剂图像;以及转印部,用于将所述显影剂图像转印到每个转印介质上;
其中,在数量颗粒尺寸分布中,颗粒直径不大于A×0.5(μm)(其中A是平均颗粒直径的50%(μm))的所述显影剂颗粒的数量比被限制为不大于3%;
在对所述图像载体表面的粘附强度分布中,粘附强度不大于1.3×10-8(N)的所述显影剂的重量比被限制为5%或更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彩色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印部在其后阶段上还设置有至少一个清洁器,所述清洁器回收附着到所述图像载体表面上的残余调色剂。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彩色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显影部还设置有一机构,在显影的同时,所述机构在其中回收存在于所述图像载体上的残余显影剂;
在显影剂颗粒中,颗粒直径不大于A×0.5(μm)(其中A是平均颗粒直径的50%(μm))的所述显影剂颗粒的数量比被限制为不大于2%;
在对所述图像载体表面的粘附强度分布中,粘附强度不大于1.3×10-8(N)的所述显影剂的重量比被限制为3%或更小。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彩色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数量颗粒尺寸分布中,颗粒直径不小于A×1.5(μm)(其中A是平均颗粒直径的50%(μm))的所述显影剂颗粒的数量比被限制为不大于5%;在对所述图像载体表面的粘附强度分布中,粘附强度不小于3×10-7(N)的所述显影剂的重量比被限制为5%或更小。
9.一种图像形成方法,包括:通过将显影部中容纳的显影剂颗粒供应到静电潜像上,使所述显影剂能够附着到图像载体表面,而在图像载体上显影形成显影剂图像;以及将所述显影剂图像转印到转印介质上;
其特征在于,在数量颗粒尺寸分布中,颗粒直径不大于A×0.5(μm)(其中A是平均颗粒直径的50%(μm))的所述显影剂颗粒的数量比和颗粒直径不小于A×1.5(μm)(其中A是平均颗粒直径的50%(μm))的所述显影剂颗粒的数量比都被限制为不大于5%;
在对所述图像载体表面的粘附强度分布中,粘附强度不大于1.3×10-8(N)的所述显影剂的重量比被限制为10%或更小,而粘附强度不小于3×10-7(N)的所述显影剂的重量比被限制为5%或更小。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还包括在转印所述图像之后回收残留在所述图像载体上的显影剂。
11.一种图像形成方法,包括:通过将显影部中容纳的显影剂颗粒供应到静电潜像上,使所述显影剂能够附着到图像载体的表面,而在图像载体上显影形成显影剂图像;以及将所述显影剂图像转印到转印介质上;
其特征在于,所述显影还包括在显影的同时存在于所述图像载体上的残余显影剂回收到所述显影部中;
在数量颗粒尺寸分布中,颗粒直径不大于A×0.5(μm)(其中A是平均颗粒直径的50%(μm))的所述显影剂颗粒的数量比和颗粒直径不小于A×1.5(μm)(其中A是平均颗粒直径的50%(μm))的所述显影剂颗粒的数量比都被限制为不大于4%;
在对所述图像载体表面的粘附强度的分布中,粘附强度不小于3×10-7(N)的所述显影剂的重量比被限制为4%或更小。
12.一种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对所述图像载体表面的粘附强度不大于1.3×10-8(N)的所述显影剂的重量比被限制为10%或更小。
13.一种彩色图像形成方法,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以下步骤,即通过将显影剂从两个或两个以上显影部中供应到分别形成于所述图像载体上的静电潜像上,使所述显影剂能够附着到每个图像载体表面上,从而显影不同颜色的显影剂图像,以形成不同颜色的显影剂图像;将所述不同颜色的显影剂图像转印到转印介质上;以及将转印的显影剂图像定影在所述转印介质上;
其特征在于,在数量颗粒尺寸分布中,颗粒直径不大于A×0.5(μm)(其中A是平均颗粒直径的50%(μm))的所述显影剂颗粒的数量比被限制为不大于3%;
在对所述图像载体表面的粘附强度分布中,粘附强度不大于1.3×10-8(N)的所述显影剂的重量比被限制为5%或更小。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进一步包括在转印所述图像的步骤之后回收残留在所述图像载体上的显影剂。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显影还包括在所述显影的同时将存在于所述图像载体上的残余显影剂回收到所述显影部中;
在数量颗粒尺寸分布中,颗粒直径不大于A×0.5(μm)(其中A是平均颗粒直径的50%(μm))的所述显影剂颗粒的数量比被限制为不大于2%;在对所述图像载体表面的粘附强度分布中,粘附强度不大于1.3×10-8(N)的所述显影剂的重量比被限制为3%或更小。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数量颗粒尺寸分布中,颗粒直径不小于A×1.5(μm)(其中A是平均颗粒直径的50%(μm))的所述显影剂颗粒的数量比被限制为不大于5%;在对所述图像载体表面的粘附强度分布中,粘附强度不小于3×10-7(N)的所述显影剂的重量比被限制为5%或更小。
CNB2006100904336A 2005-06-27 2006-06-23 图像形成设备及图像形成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62857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1/166,157 2005-06-27
US11/166,157 US7209684B2 (en) 2005-06-27 2005-06-27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forming image with developing agent having adhesive strength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92483A true CN1892483A (zh) 2007-01-10
CN100462857C CN100462857C (zh) 2009-02-18

Family

ID=375675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610090433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62857C (zh) 2005-06-27 2006-06-23 图像形成设备及图像形成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209684B2 (zh)
JP (2) JP2007011295A (zh)
CN (1) CN100462857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236724B2 (en) * 2005-06-21 2007-06-26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Method for forming ima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749925B2 (ja) * 2006-04-21 2011-08-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方法、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US20080014524A1 (en) * 2006-07-11 2008-01-17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Developing agent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US8219010B2 (en) 2008-07-14 2012-07-10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mage forming method,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and method of evaluating the same
US8110331B2 (en) * 2008-09-17 2012-02-07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Electrophotographic developer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US20100190101A1 (en) * 2009-01-29 2010-07-29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Develope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JP7023762B2 (ja) * 2018-03-22 2022-02-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及び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EP4120025B1 (en) 2018-10-29 2024-09-2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258559A (ja) * 1984-06-06 1985-12-20 Ricoh Co Ltd 静電潜像現像剤
JPH0697350B2 (ja) * 1985-07-16 1994-11-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現像方法
JP2785501B2 (ja) * 1991-02-25 1998-08-13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静電荷像現像用キャリアの製造方法
JPH06148944A (ja) * 1992-11-05 1994-05-27 Kanto Denka Kogyo Co Ltd 電子写真用キャリア
JPH07175256A (ja) * 1993-12-17 1995-07-14 Konica Corp 多色画像形成用現像剤
JPH07181747A (ja) * 1993-12-24 1995-07-21 Ricoh Co Ltd 二成分カラー現像方法
JP2001318485A (ja) * 1999-03-25 2001-11-16 Ricoh Co Ltd 電子写真用トナー並びに画像形成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093730B2 (ja) 2000-05-10 2008-06-04 株式会社リコー 電子写真用トナー並びに画像形成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098729A (ja) 2001-09-21 2003-04-04 Seiko Epson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084489A (ja) 2001-09-14 2003-03-19 Seiko Epson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107912A (ja) * 2001-09-28 2003-04-1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現像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215836A (ja) * 2002-01-18 2003-07-30 Konic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241517A (ja) * 2002-02-19 2003-08-2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現像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4125164B2 (ja) * 2002-03-26 2008-07-30 パウダーテック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現像剤用キャリア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985591B2 (ja) 2002-06-11 2007-10-03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トナー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037784A (ja) * 2002-07-03 2004-02-05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3905001B2 (ja) 2002-09-06 2007-04-1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方法
JP3911630B2 (ja) * 2002-09-26 2007-05-09 株式会社リコー 静電潜像現像用トナー
JP4298467B2 (ja) * 2003-10-31 2009-07-22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60291902A1 (en) 2006-12-28
JP2007011295A (ja) 2007-01-18
JP2011145706A (ja) 2011-07-28
CN100462857C (zh) 2009-02-18
US7209684B2 (en) 2007-04-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892483A (zh) 图像形成设备及图像形成方法
CN1207635C (zh) 显影装置、处理盒以及图像形成方法
CN1083998C (zh) 能同时进行显影和清洁的成象设备
CN1027195C (zh) 用于显影静电潜象的装置以及其显影辊
CN1237411C (zh) 显影剂限制部件、显影装置、处理卡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51436A (zh) 显影剂载体、显影装置及显影装置组件
CN1114132C (zh) 电摄影成像设备的显影装置
CN1021992C (zh) 磁性调色剂
CN1182443C (zh) 显影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成像处理盒
CN1235288A (zh) 显影装置
CN1017752B (zh) 充电器
CN101046654A (zh) 显影装置
CN1885194A (zh) 图像形成方法和图像形成设备
CN1120997C (zh) 使用单组分调色剂的显影装置
CN1267791C (zh) 具有泡沫弹性部分的充电元件、充电装置、处理盒和图象形成装置
CN1120182A (zh) 电摄影设备,处理机芯及成像方法
CN1072814C (zh) 成象方法,成象设备和处理卡盒
CN1441322A (zh) 使用双成分型显影剂的显影方法及使用该方法的成像装置
CN1210993A (zh) 图象形成装置和图象形成方法
CN1209574A (zh) 电照相装置,成像方法和成像盒
CN1407413A (zh) 导电元件和装备有导电元件的图象形成装置
CN1145848C (zh) 成像设备
CN100342288C (zh) 显影装置
CN1213349C (zh) 用于充电的磁颗粒及其应用
CN1120388C (zh) 显影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218

Termination date: 2019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