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81918A - 自动交换光网络中节点可达性的识别方法 - Google Patents
自动交换光网络中节点可达性的识别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881918A CN1881918A CNA2005100770587A CN200510077058A CN1881918A CN 1881918 A CN1881918 A CN 1881918A CN A2005100770587 A CNA2005100770587 A CN A2005100770587A CN 200510077058 A CN200510077058 A CN 200510077058A CN 1881918 A CN1881918 A CN 188191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node
- link
- address
- ason
- territor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8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title abstract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
- 108091034117 Oligonucleotide Protein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9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8000012795 verif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9000006185 dispersi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13307 optical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217 dele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7430 dele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795 chemical substances by applica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205 computation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RGNPBRKPHBKNKX-UHFFFAOYSA-N hexaflumuron Chemical compound C1=C(Cl)C(OC(F)(F)C(F)F)=C(Cl)C=C1NC(=O)NC(=O)C1=C(F)C=CC=C1F RGNPBRKPHBKNKX-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12—Discovery or management of network topologi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02—Topology update or discovery
- H04L45/04—Interdomain routing, e.g. hierarchical rout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62—Wavelength based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11/00—Selecting arrangements for multiplex systems
- H04Q11/0001—Selecting arrangements for multiplex systems using optical switching
- H04Q11/0062—Network aspec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08—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 H04L43/0805—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by checking availability
- H04L43/0811—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by checking availability by checking connectivity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11/00—Selecting arrangements for multiplex systems
- H04Q11/0001—Selecting arrangements for multiplex systems using optical switching
- H04Q11/0062—Network aspects
- H04Q2011/0073—Provisions for forwarding or routing, e.g. lookup tabl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11/00—Selecting arrangements for multiplex systems
- H04Q11/0001—Selecting arrangements for multiplex systems using optical switching
- H04Q11/0062—Network aspects
- H04Q2011/0079—Operation or maintenance aspec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11/00—Selecting arrangements for multiplex systems
- H04Q11/0001—Selecting arrangements for multiplex systems using optical switching
- H04Q11/0062—Network aspects
- H04Q2011/0088—Signalling aspec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ASON(自动交换光网络)中节点可达性的识别方法,该方法主要包括:自动交换光网络中的各个节点在网络启动时,路由协议先进行节点地址的汇聚,并将汇聚地址向上扩散和向下扩散,各个节点将获得相应的汇聚地址数据;根据选定的ASON中的源宿节点,利用源节点获得的汇聚地址数据,查找包含宿节点地址并且层次最低的路由控制器标识RC ID;当利用源节点获得的汇聚地址数据,查找到包含源节点并且和所述包含宿节点地址并且层次最低的RC ID在一个域中的RC ID,则判定所述源宿节点之间可达。本发明可以使ASON中的节点可以判断其和网络中其它任何一个节点之间是否可达、完成到其它节点路由的计算,并且在网络中的任何一点都可以完成域间域内链路的识别。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网络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动交换光网络中节点可达性的识别方法。
背景技术
光网络作为整个电信网络的基础网络之一,发展较快,将成为NGN(下一代网络)的物理基础。光网络系统主要包括SDH(同步数字体系)/Sonet(光纤同步网络)及波长网络等。传统的光网络是一种基于集中管理的系统,网络的节点之间采用永久连接方式实现通信,所谓永久连接是指在传统的光网络系统中,所有节点上的业务交换关系都是通过手工配置的,这种配置一经确定,在大型光网络系统中一般不会再进行修改。
永久连接的连接路径由管理平面根据连接要求以及网络资源利用情况预先计算,然后沿着连接路径通过NMI-T(网络管理接口)向节点发送交叉连接命令,进行统一指配,最终完成通路的建立过程。永久连接方式在光网络发展初期,因其设计简单、成本较低等取得了较好效果。但是,永久连接方式光连接的创建、维护和拆除都需要人工或网管系统进行干预,随着数据业务量的不断增长,这种连接方式不能保证光网络系统具有动态、灵活的特点。
为了解决在数据业务量不断增长的情况下,永久连接方式不能保证光网络系统具有动态、灵活的特点的问题,ITU-T(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化组织)提出了ASON(Automatically Switched Optical Network,自动交换光网络)架构。ASON架构在传统的光网络上增加了一个控制平面,并提出了交换连接的概念。在ASON架构中,光网络的节点首先通过链路局部的发现技术获得本节点与其他光节点的连接关系,再通过控制平面发布其节点和链路状态,并接收网络中其他节点的状态发布,最终每个光节点都有一份描述网络精确拓扑的“网络地图”。该“网络地图”中包括节点、链路、资源等多种信息。当用户设备或管理平面要求节点建立连接路径时,则相应节点利用自身获得的“网络地图”信息,并根据一定的路由算法来获得一条可行的路径,再通过信令协议来驱动路径上的各个节点建立交叉连接关系,从而建立一条连接路径。当网络连接发生动态的建立、拆除或者由于故障引起的链路资源变化时,相应节点将及时发布变化后的节点、链路状态等信息,从而实现节点间“网络地图”的同步更新。
在ASON中,各个节点采用链路状态协议来收集“网络地图”信息,链路状态协议只能在网络规模不是很大的时候使用。随着ASON规模的扩大,网络将被分割成多个的控制域,如果ASON规模进一步扩大,被分割的控制域将会再次被分割成多个的控制域,最终形成一个多层次的ASON。
在ASON被分割为多个控制域后,建立一个控制域内连接路径的过程和ASON没有被分割之前建立连接路径的过程是相同的,但是当建立一条跨多个控制域的端到端连接路径时,由于各个控制域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且每个控制域内的节点只了解本域内的“网络地图”信息,并不了解其他控制域内的“网络地图”信息,所以无法只根据本域内的“网络地图”信息计算并建立跨域的连接路径。因此,在多层次的ASON中,通常采用层次路由来解决跨域的连接路径建立问题,在采用层次路由实现跨域的连接路径建立过程中,对于每一个高层次的控制域,下一层的一个控制域被抽象成一个节点,下一层的控制域之间的域间链路被看作为抽象节点之间的链路,下一层控制域内部节点之间的域内链路对于高层次的控制域是不可见的。在高层次的控制域内,也采用上述类似的过程实现各个抽象节点之间的链路状态信息扩散,以使该层控制域内每个抽象节点能够获得该层的网络拓扑信息,即获得该层的“网络地图”信息。
在ASON网络只有一个控制域的情况下,任何一个节点都有整个ASON网络的拓扑信息,因此很容易判断网络中的另一个节点是否可达。但在多层次的ASON网络中,一个节点只有整个网络的概貌,如何有效地判断网络中的其它任何一个节点是否可达,是目前业界有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同时在多层次的ASON网络中的一个节点上,如何有效地识别一条链路是域内链路还是域间链路也成为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现有技术的一种多层次ASON网络的域间链路的识别方法为向下扩散RC ID(路由控制器标识)方法。在该方法中,ASON网络的节点分别存储自身所在控制域抽象成为上层网络抽象节点的RC ID。然后,节点通过与链路的对端节点交互各自所存储的各层网络抽象节点的RC ID,来获得对端节点存储的各层网络抽象节点的RC ID。并且将自身存储的每层网络抽象节点的RC ID和对端节点存储的对应层网络抽象节点的RC ID分别进行比较,则判定所述节点与对端节点之间的链路是域间链路还是域内链路。
所述向下扩散RC ID方法的缺点为:该方法虽然能够使多层次ASON网络中的每层控制域都能识别本层节点间的域间链路。但是无法使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可以判断和网络中其它任何一个节点之间的可达性。因此不能采用分层多次计算方法去计算需要建立的一条链路的路由。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自动交换光网络中节点可达性的识别方法,从而可以使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可以判断和网络中其它任何一个节点之间的可达性。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自动交换光网络中节点可达性的识别方法,包括:
A、自动交换光网络中的各个节点在网络启动时,路由协议先进行节点地址的汇聚,并将汇聚地址向上扩散和向下扩散,各个节点将获得相应的汇聚地址数据;
B、根据选定的自动交换光网络中的源宿节点,利用源节点获得的汇聚地址数据,查找包含宿节点地址并且层次最低的路由控制器标识RC ID;
C、当利用源节点获得的汇聚地址数据,查找到包含源节点并且和所述包含宿节点地址并且层次最低的路由控制器标识RC ID在一个域中的RC ID,则判定所述源宿节点之间可达。
在任何一个节点上,都可以判断此节点和网络中的任何节点是否可达。
所述的步骤A具体包括:
A1、节点所属控制域的代理节点完成地址的汇聚和汇聚地址的向上扩散和向下扩散操作,各个节点都扩散所代表的汇聚地址,并将所有收到的汇聚地址保存在该节点的可达地址列表中。
所述的步骤A1还包括:
A11、在路由协议中增加一种标识节点地址的顶级类型长度值TLV和相应的标识节点的属性、参数和可达地址的子TLV;
A12、将所述节点的顶级TLV和相应的子TLV附加在路由协议的链路状态通告中,并通过该链路状态通告将节点的可达地址信息向网络中其它节点扩散。
所述的标识节点地址的顶级TLV包含一个标识节点的属性、参数的子TLV和至少一个标识节点的可达地址的子TLV。
一种自动交换光网络中域间域内链路的识别方法,包括:
D、自动交换光网络中的各个节点在网络启动时,路由协议先进行节点地址的汇聚,并将汇聚地址向上扩散和向下扩散,各个节点将获得相应的汇聚地址数据;
E、对于当前节点上属性未知的流量工程TE链路,根据当前节点获得的汇聚地址数据,查找该TE链路成为域内链路时对应的祖先RC ID和对端RCID;
F、如果所述查找到的祖先RC ID不同于该TE链路的实际本端端点,所述查找到的对端RC ID不同于该TE链路的实际远端端点,则判定该TE链路为域间链路;否则,判定该TE链路为域内链路。
所述的步骤E具体包括:
当节点收到TE链路校验消息时,根据该节点的可达地址列表,查找该TE链路成为域内链路时对应的祖先RC ID和对端RC ID。
所述的步骤E具体包括:
当节点没有查找到该TE链路对应的祖先RC ID和对端RC ID时,则将该TE链路的祖先RC ID和对端RC ID置为0,该TE链路属性标为未知。
所述的步骤E具体包括:
在节点地址发生变化时,对属性标为未知的TE链路查找该TE链路成为域内链路时对应的祖先RC ID和对端RC ID,执行步骤F。
一种自动交换光网络中节点间路由计算的方法,包括:
G、自动交换光网络中的各个节点在网络启动时,路由协议先进行节点地址的汇聚,并将汇聚地址向上扩散和向下扩散,各个节点将获得相应的汇聚地址数据,并将该汇聚地址数据保存节点的可达地址列表中;
H、根据选定的自动交换光网络中的源宿节点,利用源宿节点的可达地址列表,查找所述源宿节点之间链路成为域内链路时对应的祖先RC ID和对端RC ID;
I、根据所述查找到的祖先RC ID和对端RC ID,计算出源宿节点之间的路由。
所述的步骤H具体包括:
当根据源宿节点的可达地址列表无法查找到所述祖先RC ID和对端RC ID时,则返回源宿节点不可达的信息。
所述的步骤I具体包括:
I1、根据查找到的所述祖先RC ID和对端RC ID,算路模块利用每个节点拥有的拓扑数据,计算祖先RC ID和对端RC ID之间的路由;
I2、将计算出的路由加入到当前源宿节点之间的路由表中;
I3、算路模块继续计算所述路由表中前2个相邻的节点之间的路由,并将计算出的路由加入到所述路由表中,直到路由表中前2个节点直接相邻,得到所述源宿节点之间的最终路由。
所述的步骤I3具体包括:
I31、算路模块判断所述路由表中前2个相邻的节点是否直接相邻,如果是,执行步骤I33;否则,将所述路由表中前2个相邻的节点作为下一步路由计算的源宿节点,执行步骤I32;
I32、查找所述下一步路由计算的源宿节点之间链路成为域内链路时对应的祖先RC ID和对端RC ID,并根据查找结果计算出所述下一步路由计算的源宿节点之间的路由,将计算出来的路由加入到所述路由表中,执行步骤I31;
I33、将所述路由表作为所述选定的自动交换光网络中的源宿节点之间的最终路由。
由上述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发明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本发明通过在多层次ASON网络启动后,先进行进行节点地址的汇聚和汇聚地址的feed up/feed down,然后将每一层的域间链路feed up。从而可以使网络中的任一节点可以判断和网络中其它任何一个节点之间的可达性。并且可以进而计算出源宿节点之间的路由。本发明还可以判断多层次ASON网络中的任一TE(流量工程)链路是域间链路还是域内链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节点启动时进行的节点地址的汇聚和汇聚地址的扩散操作的具体处理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所述实施例中的多层次ASON网络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所述一种自动交换光网络中节点可达性的识别方法的具体处理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所述一种自动交换光网络中域间域内链路的识别方法的具体处理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所述实施例中的多层次ASON网络示意图启动后,CD1中的每个节点可以看到的网络拓扑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所述一种自动交换光网络中节点间路由计算的方法的具体处理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自动交换光网络中节点可达性的识别方法。本发明的核心为:根据选定的源宿节点,通过查找源节点的可达地址列表,查找该源宿节点之间链路的Ancestor RC(祖先RC ID)和Link ID(对端RC ID),如果Ancestor RC和Link ID都找到,则该源宿节点之间是可达的。
多层次ASON网络在其系统启动完成后,每个节点可自动获得一个可达地址列表,其中包括该节点可以查询到的所有节点的地址信息。可达地址列表在系统内部保存。可达地址列表可以是汇聚的,例如A节点,其可以查询到的地址包括129.9.0.1/32,129.9.1.0/24,A节点的可达地址列表中就包含该地址信息。
下面结合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在本发明中,节点启动时首先要进行节点地址的汇聚和汇聚地址的扩散操作,然后每个节点形成可达地址列表,该过程的具体处理流程如图1所示。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1、节点启动时先进行地址的汇聚和汇聚地址的feed up/feeddown操作。
多层次ASON网络中的每个节点在其启动时,首先进行节点可达地址的扩散,并由Speaker节点完成地址的汇聚,并将建立的汇聚地址进行feed up和feed down,每个节点建立相应的汇聚地址信息表。
所谓汇聚地址,就是标识经过汇聚的地址,例如129.9.0.16/29就标识8个地址的一个汇聚。一个汇聚地址所标识的所有地址之间是可达的。
比如,在图2所示的多层次ASON网络的第0层,CD1域、CD2域、CD3域及CD4域中每个节点将洪泛所代表的可达地址,0层每个节点所代表的可达地址为自身的node_id,然后在每个域的Speaker节点上完成所代表域节点地址的汇聚,分别形成汇聚地址NODE_AGG_CD1(标识CD1域中所有节点的汇聚地址)、NODE_AGG_CD2(标识CD2域中所有节点的汇聚地址)、NODE_AGG_CD3(标识CD3域中所有节点的汇聚地址)、NODE_AGG_CD4(标识CD4域中所有节点的汇聚地址)。
由于CD1域在第一层中被抽象成节点RC11,该节点所属的RC ID我们也用RC11来表示,所以汇聚地址NODE_AGG_CD1所属的RC为RC11。基于同样的道理,汇聚地址NODE_AGG_CD2所属的RC为RC12,汇聚地址NODE_AGG_CD3所属的RC为RC13,汇聚地址NODE_AGG_CD4所属的RC为RC14。
在多层次ASON网络中,每一个控制域都有一个Speaker(代理)节点。Speaker节点是一个特殊的节点,在该节点中可以同时运行上层网络的路由协议实例和本层网络的路由协议实例,因此Speaker节点在ASON中可以起到向上扩散信息和向下扩散信息的作用。同时Speaker节点和其控制域内的其他节点之间是通过LSA(链路状态通告)报文来进行信息交互的。因此,汇聚地址NODE_AGG_CD1、NODE_AGG_CD2将通过Speaker节点feed up到第一层的CD5域,NODE_AGG_CD3和NODE_AGG_CD4将通过Speaker节点feed up到第一层的CD6域。
在图2所示的多层次ASON网络的第1层、2层,也将进行类似的节点地址的汇聚和汇聚地址的feed up/feed down操作。
步骤1-2、每个节点形成包括汇聚地址数据的可达地址列表。
经过上面所述的节点地址的汇聚和汇聚地址的feed up/feed down操作后,多层次ASON网络中的每个节点将分别拥有一定的汇聚地址数据。比如,CD1中每个节点拥有的汇聚地址数据如表2所示:
表2:CD1中每个节点拥有的汇聚地址信息表
NODE所属的RC | Node_id汇聚地址 |
RC11 | NODE_AGG_CD1(CD1 node_id的汇聚地址) |
RC12 | NODE_AGG_CD2(CD2 node_id的汇聚地址) |
RC21 | NODE_AGG_CD1_CD2(CD1,CD2中node_id的汇聚地址) |
RC22 | NODE_AGG_CD3_CD4(CD3,CD4中node_id的汇聚地址) |
然后将每个节点拥有的汇聚地址数据加入到该节点的可达地址列表中,因此,每个节点的可达地址列表中包括汇聚地址、TNA(传送网元)地址等地址信息。
在多层次ASON网络中,每个节点的可达地址可以通过其可达地址TLV(类型长度值)来表示的。本发明为了更好地标识节点的可达地址,针对每个节点增加了一种顶级TLV和相应的子TLV,用来标识节点的地址、属性和可达地址等信息。每个节点的顶级TLV和子TLV定义如下:
1、Node_TLV:节点地址的顶级TLV,用于标识节点的地址。包含2个子TLV,分别为Node_INFO_SUB_TLV和Node_Aggr_Sub_TLV。
2、Node_INFO_SUB_TLV:节点地址顶级TLV的子TLV,用于标识节点的属性和一些参数信息,包括的信息有:
数据项定义 | 长度(字节为单位) | 数据项目描述 |
one_id | 4 | 网元ID |
level | 4 | 层次号 |
ddrp_flag | 4 | 是否DDRP节点的标志 |
rc_id | 4 | 节点的RC ID |
area_id | 4 | 当前RC所在的域ID |
3、Node_Aggr_Sub_TLV:节点地址顶级TLV的子TLV,用于标识节点的可达地址,在一个Node_TLV下,可以包括多个Node_Aggr_Sub_TLV,每个Node_Aggr_Sub_TLV的包含信息为:
数据项定义 | 长度(字节为单位) | 数据项目描述 |
node_id | 4 | 存放node_id信息 |
Prefix | 1 | 地址长度 |
Resverved | 3 | 4字节对齐 |
然后,本发明将所述每个节点增加的顶级TLV和相应的子TLV附加在路由协议的10号LSA中,每个节点的可达地址首先在域内通过该LSA进行扩散,然后将本域所有的可达地址汇聚在一起后再传送给上一层网络,这样一直继续到顶层网络。
每个节点在收到其它节点通过LSA扩散的可达地址信息后,可以相应地更新其可达地址列表。
根据多层次ASON网络中每个节点可达地址列表中的汇聚地址数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自动交换光网络中节点可达性的识别方法。该方法的具体处理流程如图3所示。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3-1:任意选定一对源宿节点。
在多层次ASON网络的0层的任何一个节点上,以该节点为源节点,任意给定一个宿端节点,可以判断两个节点之间的可达性。
步骤3-2:查找包含宿节点地址并且层次最低的路由控制器标识RC ID,并将该RC ID作为源宿节点之间链路的Link ID。
本方法首先需要查找源节点可以查询到宿端节点对应的Remoteendpoint的最低层次对应的RC ID。
具体操作为:源节点根据其可达地址列表,查找其中包含Remoteendpoint地址并且层次最低的RC ID。如果源节点在其可达地址列表中未查询到Remote endpoint地址,则返回失败报告,说明源节点和宿端节点之间是不可达的,判断源节点和宿端节点之间可达性的流程结束。
如果源节点在其可达地址列表中查询到Remote endpoint地址,则确定包含Remote endpoint地址并且层次最低的RC ID,并且将该RC ID作为源宿节点之间链路的Link ID,执行步骤3-3。
比如,在图2所示的多层次ASON网络中,以N01节点为源节点,以BN13为宿端节点,则在N01节点,根据其可达地址列表中的汇集地址数据信息,得到可以查询到BN13的最低层次的RC ID为RC22,于是,将RC22作为N01节点和BN13节点之间链路的Link ID。
步骤3-3:查找包含源节点并且和所述Link ID在一个域中的RC ID,并将该RC ID作为源宿节点之间链路的Ancestor RC。
源节点根据其可达地址列表,查找其中包含Local endpoint地址的RCID,并且此RC ID和Link ID在一个域中,如果找到,此RC ID即为源宿节点之间链路的Ancestor RC,执行步骤3-4。
如果未找到所述Ancestor RC,则返回失败报告,说明源节点和宿端节点之间是不可达的,判断本节点和宿端节点之间可达性的流程结束。
比如,还是引用步骤3-2所列举的例子,在图2所示的多层次ASON网络中,以N01节点为本节点,以BN13为宿端节点,则在N01节点,根据其可达地址列表中的汇集地址数据,得到可以看到Local endpoint的RC ID为RC11和RC21,其中RC21和RC22在一个域中,因此,RC22即为N01节点和BN13节点之间链路的Ancestor RC。
步骤3-4:Link ID和Ancestor RC是否都找到。
如果源宿节点之间链路的Link ID和Ancestor RC都找到,则执行步骤3-5;否则,执行步骤3-6。
步骤3-5:源宿节点之间可达。
如果根据给定的源宿地址,通过步骤3-3和步骤3-4的操作,找到了连通所述源宿节点所对应的Ancestor RC和Link ID,则可以判断所述源宿节点之间是连通的,即所述源宿节点之间是可达的。
比如,还是引用步骤3-2所列举的例子,在图2所示的多层次ASON网络中,以N01节点为本节点,以BN13为,通过步骤3-2和步骤1-8的操作,查询到RC22和RC21分别为N01节点和BN13节点之间链路的Ancestor RC和LinkID,则可以确定N01节点和BN13节点是在CD7的RC21和RC22之间连通的,因此N01和BN13是可达的。
步骤3-6:源宿节点之间不可达。
如果根据给定的源宿地址,通过步骤3-3和步骤3-4的操作,没有找到连通所述源宿节点所对应的Ancestor RC和Link ID,则可以判断所述源宿节点之间不是连通的,即所述源宿节点之间是不可达的。
至此,本发明所述一种自动交换光网络中节点可达性的识别方法的具体处理流程结束。
根据多层次ASON网络中每个节点的可达地址列表,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自动交换光网络中域间域内链路的识别方法。该方法的具体处理流程如图4所示。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4-1、网络中的每一层的每个节点,在TE链路校验通过时,查找该TE链路对应的Ancestor RC和Link ID。
在多层次ASON网络中,系统刚启动完成时,网络中的TE链路是Down(不可用)状态,不能被业务使用。在该TE链路被校验通过后,其状态会变为Up(可用)状态,此时该TE链路才可以被业务使用。
在ASON网络每一层的每个节点上,当TE链路校验通过时,查找该TE链路对应的Ancestor RC和Link ID,并根据查找结果分别作出相应的处理,执行步骤4-2。
步骤4-2、判断查找的Ancestor RC、Link ID和Local endpoint、Remoteendpoint的关系。
如果该TE链路对应的Ancestor RC和Link ID这2项有一项未找到,则执行步骤4-3;
如果Ancestor RC和Link ID这2项都找到,并且查找到的Ancestor RC和该TE链路的Local endpoint(实际本端端点)相同,Link ID和Remoteendpoint(实际远端端点)相同,则执行步骤4-5,
例如,图2中的链路BN1-BN2,Local endpoint为BN1,Remote endpoint为BN2,查找获得的Ancestor RC为BN1,Link ID为BN2,因此为域内链路;
如果Ancestor RC和Link ID这2项都找到,并且查找到的Ancestor RC和该TE链路的Local endpoint(实际本端端点)不相同,Link ID和Remoteendpoint(实际远端端点)不相同,则执行步骤4-4,
例如,图2中的链路BN1-BN3,Local endpoint为BN1,Remote endpoint为BN3,查找获得的Ancestor RC为RC11,Link ID为RC12,因此为域间链路;
步骤4-3、将该链路加入waiting列表。
如果Ancestor RC和Link ID这2项有一项未找到,则将该TE链路的Ancestor RC和Link ID设为0,不将该TE链路feed up,将此TE链路加入waiting列表。
所述的waiting列表用于记录所有Ancestor RC和Link ID没有被找到的TE链路。
步骤4-4、该TE链路为域间链路。
如果查找到的Ancestor RC和该TE链路的Local endpoint(实际本端端点)不相同,Link ID和Remote endpoint(实际远端端点)不相同,则判定此TE链路为域间链路,更新该TE链路的LSA,将该TE链路向上feed up,并将此链路加入feedup列表。
所述的feed up列表用于记录所有已经向上层网络feed up的TE链路。
步骤4-5、该TE链路为域内链路。
如果查找到的Ancestor RC和该TE链路的Local endpoint(实际本端端点)相同,Link ID和Remote endpoint(实际远端端点)相同,则说明该TE链路为域内链路,不将该TE链路feed up,只在当前域中更新此TE链路的LSA。
步骤4-6、在节点地址发生变化时,对waiting列表中的TE链路查找对应的Ancestor RC和Link ID。
在多层次ASON网络中,在每一层的每个节点上,每当节点地址发生变化时,对waiting列表中的每条TE链路,查找其对应的Ancestor RC和LinkID,如果这2项都找到,则将此TE链路从waiting列表删除,然后执行步骤4-2。
特别的,在多层次ASON网络中的TE链路由Up状态变为Down状态时,判断其是否在feedup列表中,如果在的话,向上层网络发起feed up操作,要求删除此TE链路。
在该TE链路发生更新时,判断其是否在feedup列表中,如果在的话,向上层网络发起feed up操作,要求更新此TE链路。
在该TE链路被删除时,判断其是否在feedup列表中,如果在的话,向上层网络发起feed up操作,要求删除此TE链路。
上层网络按照feed up/down的规则进行相应的操作。
在多层次ASON网络中,高层控制域的Speaker节点在收到下层控制域的Speaker节点feed up的域间链路信息后,还要将该域间链路feed down给下面所有相应控制域。比如,在图2所示的多层次ASON网络中,CD2中的Speaker节点将域间链路BN5-BN7、BN6-BN8feed up给CD5后,CD5中的Speaker节点还要将这两条域间链路feed down给CD1。
至此,本发明所述一种自动交换光网络中域间域内链路的识别方法的具体处理流程结束。
因此,在多层次ASON网络中,网络上的节点启动后,经过上面所述的节点地址的汇聚和TE链路的校验以及TE链路的feed up/down操作后,每个节点上都有了整个ASON网络拓扑的概貌。
比如,在图2所示的多层次ASON网络中,网络上的节点启动后,经过上面所述的节点地址的汇聚和TE链路的校验以及TE链路的feed up/down操作后,CD1中的每个节点可以看到的网络拓扑如图5所示。
CD1中每个节点拥有的拓扑数据为:
A、CD1域内的所有TE链路和节点的信息;
B、如表1所示的高层网络feed down下来的TE链路数据;
表1:CD1中每个节点收到的feed down下来的TE链路信息表
宣告路由器ID(AdvertisingRouter ID) | 对端RCID(LinkID) | TE链路的实际本端端点(Localendpoint) | TE链路的实际远端端点)(Remoteendpoint) | 实际的本地接口索引(Linklocalidentifiersub-TLV) | 实际的远端接口索引(Linkremoteidentifiersub-TLV) | 祖先RC ID(AncestorRC ID) |
N04 | RC12 | BN1 | BN3 | 实际的本地index | 实际的远端index | RC11 |
N04 | RC12 | BN2 | BN4 | 实际的本地index | 实际的远端index | RC11 |
N04 | RC22 | BN5 | BN7 | 实际的本地index | 实际的远端index | RC21 |
N04 | RC22 | BN6 | BN8 | 实际的本地index | 实际的远端index | RC21 |
C、如表2所示的高层网络feed down下来的汇聚地址数据;
表2CD1中每个节点收到的feed down下来的汇聚地址信息表
NODE所属的RC | Node_id汇聚地址 |
RC11 | NODE_AGG_CD1(CD1 node_id的汇聚地址) |
RC12 | NODE_AGG_CD2(CD2 node_id的汇聚地址) |
RC21 | NODE_AGG_CD1_CD2(CD1,CD2中node_id的汇聚地址) |
RC22 | NODE_AGG_CD3_CD4(CD3,CD4中node_id的汇聚地址) |
节点的可达地址列表是每个节点拥有的拓扑数据中的一部分,每个节点拥有的拓扑数据中除了包含可达地址列表(包括汇聚地址,TNA地址)信息外,还包含该节点所有可以看到的TE链路的拓扑数据。
根据多层次ASON网络中每个节点的可达地址列表,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自动交换光网络中节点间路由计算的方法。该方法的具体处理流程如图6所示。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6-1、查找指定源宿节点之间链路成为域内链路时对应的祖先RC ID和对端RC ID。
根据选定的需要计算路由的自动交换光网络中的源宿节点,利用源宿节点的可达地址列表,查找所述源宿节点之间链路成为域内链路时对应的祖先RC ID和对端RC ID。
具体查找过程和上面所述一种自动交换光网络中节点可达性的识别方法中所述的查找过程相同。
步骤6-2、根据查找到的Ancestor RC和Link ID,计算Ancestor RC和Link ID之间的路由。
根据通过源宿节点查找到的Ancestor RC和Link ID,算路模块利用每个节点拥有的拓扑数据中包含的TE链路拓扑数据。计算出Ancestor RC和LinkID之间的路由。
比如,还是引用步骤3-2所列举的例子,算路模块利用RC21和RC22拥有的拓扑数据中包含的TE链路拓扑数据,计算RC21>RC22的路由,计算结果为BN5->BN7。
步骤6-3、将计算出的路由加入到当前源宿节点之间的HOP(路由)列表中。
HOP表是一种表示到达相应目的地的路由表,例如从A到Z经过的路径为A,B,C,Z,这个列表就叫A和Z之间的HOP表。于是,将算路模块计算出的Ancestor RC和Link ID之间的路由加入到当前的源宿节点之间的HOP列表中。
比如,还是引用步骤3-2所列举的例子,当前源宿节点之间的HOP表为:N01->BN13,计算出的路由为BN5->BN7,则将BN5->BN7加入N01->BN13后源宿节点之间的HOP表为:N01->BN5->BN7->BN13。
步骤6-4、HOP中的前2个节点是否直接相邻。
算路模块判断当前源宿节点之间的HOP表中的前2个节点是否直接相邻,如果是,执行步骤6-6;否则,执行步骤6-5。
步骤6-5、将HOP表中的前2个节点做为路由计算的源宿节点。
算路模块继续以当前HOP表中前两个相邻的节点做为下一步路由计算的源宿节点,计算这两个节点之间的路由。执行步骤6-1。
步骤6-6、计算完成。
如果当前源宿节点之间的HOP表中的前2个节点是直接相邻,则计算指定源宿节点之间路由的过程结束。当前源宿节点之间的HOP表即为指定源宿节点之间的路由。根据该HOP表,可以建立宿端节点之间的连接。
比如,还是引用步骤3-2所列举的例子,最终得到的N01->BN13之间的HOP表为:N01->N04->BN1->BN3->BN5->BN7->BN13。
至此,本发明所述一种自动交换光网络中节点间路由计算的方法的具体处理流程结束。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3)
1、一种自动交换光网络中节点可达性的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A、自动交换光网络中的各个节点在网络启动时,路由协议先进行节点地址的汇聚,并将汇聚地址向上扩散和向下扩散,各个节点将获得相应的汇聚地址数据;
B、根据选定的自动交换光网络中的源宿节点,利用源节点获得的汇聚地址数据,查找包含宿节点地址并且层次最低的路由控制器标识RC ID;
C、当利用源节点获得的汇聚地址数据,查找到包含源节点并且和所述包含宿节点地址并且层次最低的路由控制器标识RC ID在一个域中的RC ID,则判定所述源宿节点之间可达。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自动交换光网络中节点可达性的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任何一个节点上,都可以判断此节点和网络中的任何节点是否可达。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自动交换光网络中节点可达性的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A具体包括:
A1、节点所属控制域的代理节点完成地址的汇聚和汇聚地址的向上扩散和向下扩散操作,各个节点都扩散所代表的汇聚地址,并将所有收到的汇聚地址保存在该节点的可达地址列表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自动交换光网络中节点可达性的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A1还包括:
A11、在路由协议中增加一种标识节点地址的顶级类型长度值TLV和相应的标识节点的属性、参数和可达地址的子TLV;
A12、将所述节点的顶级TLV和相应的子TLV附加在路由协议的链路状态通告中,并通过该链路状态通告将节点的可达地址信息向网络中其它节点扩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自动交换光网络中节点可达性的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标识节点地址的顶级TLV包含一个标识节点的属性、参数的子TLV和至少一个标识节点的可达地址的子TLV。
6、一种自动交换光网络中域间域内链路的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D、自动交换光网络中的各个节点在网络启动时,路由协议先进行节点地址的汇聚,并将汇聚地址向上扩散和向下扩散,各个节点将获得相应的汇聚地址数据;
E、对于当前节点上属性未知的流量工程TE链路,根据当前节点获得的汇聚地址数据,查找该TE链路成为域内链路时对应的祖先RC ID和对端RCID;
F、如果所述查找到的祖先RC ID不同于该TE链路的实际本端端点,所述查找到的对端RC ID不同于该TE链路的实际远端端点,则判定该TE链路为域间链路;否则,判定该TE链路为域内链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一种自动交换光网络中域间域内链路的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E具体包括:
当节点收到TE链路校验消息时,根据该节点的可达地址列表,查找该TE链路成为域内链路时对应的祖先RC ID和对端RC ID。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一种自动交换光网络中域间域内链路的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E具体包括:
当节点没有查找到该TE链路对应的祖先RC ID和对端RC ID时,则将该TE链路的祖先RC ID和对端RC ID置为0,该TE链路属性标为未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一种自动交换光网络中域间域内链路的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E具体包括:
在节点地址发生变化时,对属性标为未知的TE链路查找该TE链路成为域内链路时对应的祖先RC ID和对端RC ID,执行步骤F。
10、一种自动交换光网络中节点间路由计算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G、自动交换光网络中的各个节点在网络启动时,路由协议先进行节点地址的汇聚,并将汇聚地址向上扩散和向下扩散,各个节点将获得相应的汇聚地址数据,并将该汇聚地址数据保存到节点的可达地址列表中;
H、根据选定的自动交换光网络中的源宿节点,利用源宿节点的可达地址列表,查找所述源宿节点之间链路成为域内链路时对应的祖先RC ID和对端RC ID;
I、根据所述查找到的祖先RC ID和对端RC ID,计算出源宿节点之间的路由。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自动交换光网络中节点间路由计算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H具体包括:
当根据源宿节点的可达地址列表无法查找到所述祖先RC ID和对端RC ID时,则返回源宿节点不可达的信息。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自动交换光网络中节点间路由计算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I具体包括:
I1、根据查找到的所述祖先RC ID和对端RC ID,算路模块利用每个节点拥有的拓扑数据,计算祖先RC ID和对端RC ID之间的路由;
I2、将计算出的路由加入到当前源宿节点之间的路由表中;
I3、算路模块继续计算所述路由表中前2个相邻的节点之间的路由,并将计算出的路由加入到所述路由表中,直到路由表中前2个节点直接相邻,得到所述源宿节点之间的最终路由。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自动交换光网络中节点间路由计算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I3具体包括:
I31、算路模块判断所述路由表中前2个相邻的节点是否直接相邻,如果是,执行步骤I33;否则,将所述路由表中前2个相邻的节点作为下一步路由计算的源宿节点,执行步骤I32;
I32、查找所述下一步路由计算的源宿节点之间链路成为域内链路时对应的祖先RC ID和对端RC ID,并根据查找结果计算出所述下一步路由计算的源宿节点之间的路由,将计算出来的路由加入到所述路由表中,执行步骤I31;
I33、将所述路由表作为所述选定的自动交换光网络中的源宿节点之间的最终路由。
Priority Applications (7)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B2005100770587A CN100417117C (zh) | 2005-06-15 | 2005-06-15 | 自动交换光网络中节点可达性的识别方法 |
EP06752922A EP1892919B1 (en) | 2005-06-15 | 2006-06-09 | Node reachability identification method and link identification method |
PCT/CN2006/001270 WO2006133633A1 (fr) | 2005-06-15 | 2006-06-09 | Procede d'identification de joignabilite de noeud, procede d'identification de liaison, procede de calcul de route et procede de diffusion d'information d'adresse de noeud |
AT06752922T ATE522066T1 (de) | 2005-06-15 | 2006-06-09 | Erkennungsverfahren für knotenerreichbarkeit und verbindungserkennungsverfahren |
US11/571,520 US7782798B2 (en) | 2005-06-15 | 2006-06-09 | Method for identifying node reachability, method for identifying whether a link is an external link, method for calculating a routing, and method for disseminating node address information |
ES06752922T ES2369401T3 (es) | 2005-06-15 | 2006-06-09 | Método para identificar la accesibilidad de nodos y método para identificar enlaces. |
CN2006800133346A CN101164314B (zh) | 2005-06-15 | 2006-06-09 | 自动交换光网络中节点可达性识别方法、链路的识别方法、路由计算方法及节点地址信息的扩散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B2005100770587A CN100417117C (zh) | 2005-06-15 | 2005-06-15 | 自动交换光网络中节点可达性的识别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881918A true CN1881918A (zh) | 2006-12-20 |
CN100417117C CN100417117C (zh) | 2008-09-03 |
Family
ID=37519904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510077058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17117C (zh) | 2005-06-15 | 2005-06-15 | 自动交换光网络中节点可达性的识别方法 |
CN200680013334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64314B (zh) | 2005-06-15 | 2006-06-09 | 自动交换光网络中节点可达性识别方法、链路的识别方法、路由计算方法及节点地址信息的扩散方法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680013334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64314B (zh) | 2005-06-15 | 2006-06-09 | 自动交换光网络中节点可达性识别方法、链路的识别方法、路由计算方法及节点地址信息的扩散方法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782798B2 (zh) |
EP (1) | EP1892919B1 (zh) |
CN (2) | CN100417117C (zh) |
AT (1) | ATE522066T1 (zh) |
ES (1) | ES2369401T3 (zh) |
WO (1) | WO2006133633A1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1022975A1 (zh) * | 2009-08-27 | 2011-03-03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网元内部光纤连接自动发现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
CN102055817A (zh) * | 2010-12-30 | 2011-05-11 | 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 同源地址束汇聚方法及同源汇聚网络路由系统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2096801B1 (en) * | 2006-11-28 | 2013-06-19 | ZTE Corporation | A united route query method in the automatic switched optical network |
US20080159150A1 (en) * | 2006-12-28 | 2008-07-03 | Furquan Ahmed Ansari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eventing IP Datagram Fragmentation and Reassembly |
CN101325542B (zh) * | 2007-06-15 | 2011-09-1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域间pce能力信息的获取方法、pce及能力获取装置 |
CN101471853B (zh) * | 2007-12-29 | 2012-02-2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路由计算方法、单元及系统 |
US7962650B2 (en) * | 2008-04-10 | 2011-06-14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Dynamic component placement in an event-driven component-oriented network data processing system |
CN101360349B (zh) * | 2008-09-12 | 2011-01-19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有阻边界节点及有阻边界节点间建立连接的方法 |
US8374502B2 (en) * | 2009-02-27 | 2013-02-12 |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 Open shortest path first extensions in support of wavelength switched optical networks |
US8553527B2 (en) * | 2009-06-02 | 2013-10-08 | Cisco Technology,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dynamically assigning values in a network |
US8325746B2 (en) * | 2009-10-08 | 2012-12-04 | 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 | Topology selection and broadcast method for rule-based link state routing |
KR20110038586A (ko) * | 2009-10-08 | 2011-04-14 |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 경로 제어 관리 시스템 및 이를 이용한 경로 설정 방법 |
EP2493120A1 (en) | 2011-02-23 | 2012-08-29 | British Telecommunications Public Limited Company | Connectivity monitoring in a communications system |
WO2012163038A1 (zh) * | 2011-11-01 | 2012-12-0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限制自动交换光网络的域规模的方法和系统、节点设备 |
CN102970621B (zh) * | 2012-11-23 | 2015-09-16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网元内传输资源管理装置及方法 |
US9819573B2 (en) * | 2014-09-11 | 2017-11-14 |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 Method for scalable computer network partitioning |
US9544225B2 (en) | 2014-09-16 | 2017-01-10 |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 Method for end point identification in computer networks |
CN112468353B (zh) * | 2019-09-09 | 2023-11-21 | 华为数字技术(苏州)有限公司 | 一种网络可达性检测方法及装置 |
US11233705B2 (en) * | 2019-12-23 | 2022-01-25 | Robert Brennan Garvey | System and method for visualizing and navigating network data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332910A (en) * | 1991-03-22 | 1994-07-26 | Hitachi, Ltd. | Semiconductor optical device with nanowhiskers |
US6569382B1 (en) * | 1991-11-07 | 2003-05-27 | Nanogen, Inc. | Methods apparatus for the electronic, homogeneous assembly and fabrication of devices |
US5581091A (en) * | 1994-12-01 | 1996-12-03 | Moskovits; Martin | Nanoelectric devices |
FI103162B (fi) | 1996-12-20 | 1999-04-30 | Nokia Mobile Phones Ltd | Verkkorakenne langattoman ATM-järjestelmän osan toteuttamiseen ja mene telmä kytkinten välisen tukiasemanvaihdon suorittamiseksi tällaisessa verkkorakenteessa |
US6203864B1 (en) * | 1998-06-08 | 2001-03-20 | Nec Corporation | Method of forming a heterojunction of a carbon nanotube and a different material, method of working a filament of a nanotube |
KR100277881B1 (ko) * | 1998-06-16 | 2001-02-01 | 김영환 | 트랜지스터 |
US6147971A (en) * | 1998-11-18 | 2000-11-14 | 3Com Corporation | Optimized routing method based on minimal hop count for use in PNNI based 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 networks |
US6456600B1 (en) * | 1999-04-28 | 2002-09-24 | 3Com Corporation | Complex node representation in an 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 PNNI network |
US6473408B1 (en) * | 1999-05-19 | 2002-10-29 | 3Com Corporation | Building a hierarchy in an 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 PNNI network utilizing proxy SVCC-based RCC entities |
EP1170799A3 (de) * | 2000-07-04 | 2009-04-01 |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 Elektronisches Bauelement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s elektronischen Bauelements |
DE10134866B4 (de) * | 2000-07-18 | 2005-08-11 | Lg Electronics Inc. | Verfahren zum horizontalen Wachsenlassen von Kohlenstoff-Nanoröhren und Feldeffekttransistor, der die durch das Verfahren gewachsenen Kohlenstoff-Nanoröhren verwendet |
US6457350B1 (en) * | 2000-09-08 | 2002-10-01 | Fei Company | Carbon nanotube probe tip grown on a small probe |
WO2002054687A2 (en) * | 2001-01-04 | 2002-07-11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Management of protocol information in pnni hierarchical networks |
US20020102444A1 (en) * | 2001-01-31 | 2002-08-01 | Jones Daniel O. | Technique and apparatus to control the response of a fuel cell system to load transients |
AU2002240744A1 (en) * | 2001-03-07 | 2002-09-19 | Meriton Networks Inc. | Generic optical routing information base support |
US7189435B2 (en) * | 2001-03-14 | 2007-03-13 |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 Nanofabrication |
AU2002307008C1 (en) * | 2001-03-30 | 2008-10-30 |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 Methods of fabricating nanostructures and nanowires and devices fabricated therefrom |
US7084507B2 (en) * | 2001-05-02 | 2006-08-01 | Fujitsu Limited |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the same |
US6656573B2 (en) * | 2001-06-26 | 2003-12-02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Method to grow self-assembled epitaxial nanowires |
US6515325B1 (en) * | 2002-03-06 | 2003-02-04 | Micron Technology, Inc. | Nanotube semiconductor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making the same |
US6718394B2 (en) * | 2002-04-29 | 2004-04-06 | Harris Corporation | Hierarchical mobile ad-hoc network and methods for performing reactive routing therein using ad-hoc on-demand distance vector routing (AODV) |
US6774052B2 (en) * | 2002-06-19 | 2004-08-10 | Nantero, Inc. | Method of making nanotube permeable base transistor |
US7335908B2 (en) * | 2002-07-08 | 2008-02-26 | Qunano Ab | Nanostructures and methods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CN1249961C (zh) * | 2002-07-31 | 2006-04-05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光网络中端到端保护路径的获取方法 |
US7733860B2 (en) * | 2002-11-01 | 2010-06-08 | Alcatel-Lucent Canada Inc. | Method for advertising reachable address information in a network |
CN1266888C (zh) * | 2002-11-02 | 2006-07-2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流量工程链路状态信息扩散的方法 |
CN100388730C (zh) * | 2002-11-27 | 2008-05-1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流量工程链路状态扩散方法 |
CN1202638C (zh) * | 2003-01-16 | 2005-05-18 | 上海交通大学 | 链路状态信息穿越网络传达的方法 |
CN1272924C (zh) * | 2003-09-30 | 2006-08-30 | 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确定光网络层次式路由的抽象拓扑链路属性的方法 |
US7440438B2 (en) * | 2003-10-24 | 2008-10-21 |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 Refresh and filtering mechanisms for LDP based VPLS and L2VPN solutions |
CN1780251A (zh) * | 2004-11-19 | 2006-05-3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基于自动交换光网络的域间链路识别方法 |
-
2005
- 2005-06-15 CN CNB2005100770587A patent/CN100417117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
- 2006-06-09 CN CN2006800133346A patent/CN101164314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06-09 ES ES06752922T patent/ES2369401T3/es active Active
- 2006-06-09 US US11/571,520 patent/US7782798B2/en active Active
- 2006-06-09 EP EP06752922A patent/EP1892919B1/en active Active
- 2006-06-09 WO PCT/CN2006/001270 patent/WO2006133633A1/zh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06-06-09 AT AT06752922T patent/ATE522066T1/de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1022975A1 (zh) * | 2009-08-27 | 2011-03-03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网元内部光纤连接自动发现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
US8670347B2 (en) | 2009-08-27 | 2014-03-11 | Zte Corporation |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for automatically discovering optical fibre connection within network element |
CN102055817A (zh) * | 2010-12-30 | 2011-05-11 | 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 同源地址束汇聚方法及同源汇聚网络路由系统 |
WO2012088917A1 (zh) * | 2010-12-30 | 2012-07-05 | 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 同源地址束汇聚方法及同源汇聚网络路由系统 |
CN102055817B (zh) * | 2010-12-30 | 2014-07-30 | 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 同源地址束汇聚方法及同源汇聚网络路由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ATE522066T1 (de) | 2011-09-15 |
CN101164314B (zh) | 2010-07-07 |
US7782798B2 (en) | 2010-08-24 |
CN101164314A (zh) | 2008-04-16 |
EP1892919B1 (en) | 2011-08-24 |
EP1892919A1 (en) | 2008-02-27 |
EP1892919A4 (en) | 2008-10-01 |
US20070160039A1 (en) | 2007-07-12 |
CN100417117C (zh) | 2008-09-03 |
ES2369401T3 (es) | 2011-11-30 |
WO2006133633A1 (fr) | 2006-12-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881918A (zh) | 自动交换光网络中节点可达性的识别方法 | |
CN1171420C (zh) | 用于在网络中经由最优数据路径进行数据通讯的方法及系统 | |
CN100348001C (zh) | 使用扩展边界网关协议在光交换网络之间路由 | |
CN1878047A (zh) | 扩散波分设备的交叉限制信息的方法 | |
CN1437356A (zh) | 在一个通信网络中建立不同的故障恢复类型的路径的方法 | |
CN101047583A (zh) | 支持虚拟局域网服务的无源光网络系统及相应方法 | |
CN101079729A (zh) | 对网络资源进行预留的方法 | |
CN1764154A (zh) | 标记交换通路的路径控制 | |
CN101075956A (zh) | 一种波长通道的建立方法、系统及设备 | |
CN1879356A (zh) | 基于共享风险链路群组信息确定网络路由选择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 |
CN1722726A (zh) | 支持伪线标签反射的二层虚拟专网设备和组网方法 | |
CN1929690A (zh) | 光通道建立方法、波分设备及波分系统 | |
CN1976289A (zh) | 一种基于分布式网络的程序部署方法和系统 | |
CN101047624A (zh) | 标签分配方法以及标签出让方法 | |
CN1859170A (zh) | 一种实现跨域路由分离的方法 | |
CN1943185A (zh) | 链路特性设置方法、路由计算方法及其系统 | |
CN1770701A (zh) | Mesh网中时钟跟踪的实现方法 | |
CN1881901A (zh) | 用于确定集成电信网络中的路径的方法和网络管理系统 | |
CN101030914A (zh) | 一种保证二级运营商公网带宽的方法、路由器和系统 | |
CN1494270A (zh) | 一种流量工程链路状态信息扩散的方法 | |
CN1780251A (zh) | 基于自动交换光网络的域间链路识别方法 | |
CN1773947A (zh) | 智能光网络中实现光组播的方法 | |
CN101039265A (zh) | 一种路由器及路由转发方法 | |
CN1499796A (zh) | 通信控制系统,通信控制方法,可适用于该系统和方法的路由控制器和路由器 | |
CN1379939A (zh) | 用于互联网路由供应商之间互相连接的专用网络接入节点路由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903 Termination date: 20190615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