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54036A - 零件输送装置 - Google Patents
零件输送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854036A CN1854036A CNA2006100595313A CN200610059531A CN1854036A CN 1854036 A CN1854036 A CN 1854036A CN A2006100595313 A CNA2006100595313 A CN A2006100595313A CN 200610059531 A CN200610059531 A CN 200610059531A CN 1854036 A CN1854036 A CN 185403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forementioned
- counterweight
- parts
- center
- movable par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Jigging Convey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以顺利地输送零件的零件输送装置。从直线型零件供给器(300)的最下方起,依次配置有基座部(301)、压电式振动部(302)、配重(303)、振动传递部(304)以及输送通路(305)。而且,连结压电式振动部(302)的重心位置及振动传递部(304)的重心位置、与配重(303)的重心位置的直线(L10)配置成,与对零件进行输送的角度(α10)大致平行。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以通过振动来移送零件的零件输送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通过对零件赋予振动而使零件整齐并且进行零件的输送的零件输送装置之一,公知的有零件供给器。该零件供给器可以通过对零件赋予振动而调整零件的姿势,并输送到下一工序。
在国际公开第2004/067413号小册子中,公开了下述压电驱动式零件供给器,其抑制应力,即使在高频驱动时也能确保足够的振幅,并且能够抑制作用在振动产生机构上的应力,能容易地进行振动产生机构的更换或共振频率的改变及调整。
但是,在以往的零件供给器中,有时会产生输送零件的输送通路的两端部相互朝上下相反方向振动,从而进行转动运动的现象(以下称为俯仰现象)。如果产生该俯仰现象,则在输送通路上会出现振动的波节,所以会有零件的输送停滞、或是零件被逆向输送的情况。
另外,通过增加配置在零件供给器的最下部的基座部的重量以抑制该俯仰现象,虽然可以减轻俯仰现象,但是传递到基座部上的振动会传递到零件供给器的下方,从而产生噪音、基座部的固定部的磨耗等诸多问题。
而且,以往的零件供给器是从下面起依次叠置基座部、配重、可动部以及输送通路的结构,所以支承弹簧的摆动方向和防振用板簧的摆动方向成为相反的方向,从而有不能向输送通路传送均匀的振动的问题。下面就详细情况加以说明。
图14是用于说明以往的零件供给器900的支承弹簧的摆动方向与防振用板簧的摆动方向的示意图。
如图14所示,连接可动部902和配重903的支承弹簧980为在图中箭头R1方向上摆动的状态,但是连接配重903和基座部901的防振用板簧990为在图中箭头R11方向上摆动的状态,彼此朝相对的方向摆动。结果,输送通路905的振动不均匀,存在零件的输送停止或是逆向输送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顺利地输送零件的零件输送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顺利地输送零件、并且能够抑制向零件输送装置下方赋予的振动的零件输送装置。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通过使支承部件和防振部件的摆动方向一致而顺利地输送零件的零件输送装置。
(1)
第1发明的零件输送装置,是对零件赋予由振动体产生的振动而直线状地移送零件的零件输送装置,包括:基座部,配置在零件输送装置的最下方;第1可动部,经由防振部件配置在基座部的上方;配重,经由支承部件和振动体配置在第1可动部的上方;第2可动部,经由与第1可动部连接的连结部件而配置在配重的上方;输送通路,配置在第2可动部的上方,在水平方向上输送零件;连结将第1可动部的中心位置、第2可动部的重心位置以及输送通路的重心位置总合后的重心位置、与配重的重心位置的直线配置成,与对零件赋予振动的角度大致平行。
在第1发明的零件输送装置中,从零件输送装置的最下方起依次配置基座部、第1可动部、配重、第2可动部以及输送通路。而且,连结第1可动部及第2可动部的重心、与配重的重心的直线配置成,与对零件赋予振动的角度大致平行。另外,所谓配重,包括振动重锤部或者平衡重。
在这种情况下,第1可动部和第2可动部隔着配重而上下分开地配置,所以可以使将第1可动部的重心位置、第2可动部的重心位置以及输送通路的重心位置总合后的重心位置、与配重的重心位置接近。
另外,通过使总合后的重心位置接近配重的重心位置,容易使连结彼此的重心位置的直线与对零件赋予振动的角度大致一致。而且,即使不增加基座部的重量,也可以抑制输送通路的俯仰现象,所以可以顺利地输送零件,进而可以抑制向零件输送装置下方赋予的振动。
(2)
也可以设计成,第1可动部还包括可以改变第1可动部的重心位置的重量调整机构。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容易地改变第1可动部的重心位置,所以可以容易地使将第1可动部的重心位置、第2可动部的重心位置以及输送通路的重心位置总合后的重心位置移动。结果,连结总合后的重心位置与配重的重心位置这两个重心位置彼此的直线可以配置成,与对零件赋予振动的角度大致平行。
(3)
也可以设计成,第2可动部还包括可以改变第2可动部的重心位置的重量调整机构。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容易地改变第2可动部的重心位置,所以可以容易地使将第1可动部的重心位置、第2可动部的重心位置以及输送通路的重心位置总合后的重心位置移动。结果,连结总合后的重心位置与配重的重心位置这两个重心位置彼此的直线可以配置成,与对零件赋予振动的角度大致平行。
(4)
也可以设计成,防振部件的刚性与支承部件相比非常小。如果是以往的零件输送装置,即使是增加基座部的质量而极端地降低防振部件的刚性的情况下,也不能恰当地对输送通路传递振动,不能顺利地输送零件。但是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没有俯仰振动,所以可以降低成为向基座部传递的反作用力的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振动。由此,可以降低基座部的质量,可以顺利地输送输送通路上的零件。
(5)
第2发明的零件输送装置,是对零件赋予由振动体产生的振动而直线状地移送零件的零件输送装置,包括:基座部,配置在零件输送装置的最下方;第1配重,经由防振部件配置在基座部的上方;可动部,经由支承部件和振动体而配置在第1配重的上方;第2配重,经由与第1配重连接的连结部件而配置;输送通路,在水平方向上输送零件;连结将第1配重的重心位置和第2配重的重心位置总合后的重心位置、与将可动部的重心位置和输送通路的重心位置总合后的重心位置的直线配置成,与对零件赋予振动的角度大致平行。
在第2发明的零件输送装置中,从零件输送装置的最下方起依次配置基座部、第1配重、可动部以及输送通路。第2配重经由连结部件配置在至少比第1配重靠上方处。而且,连结将第1配重的重心位置和第2配重的重心位置总合后的重心位置、与将可动部的重心位置和输送通路的重心位置总合后的重心位置的直线配置成,与对零件赋予振动的角度大致平行。
在这种情况下,第1配重和第2配重上下分开地配置,所以可以使总合第1配重和第2配重后的重心位置、与总合可动部的重心位置和输送通路的重心位置后的重心位置接近。
而且,通过使总合第1配重和第2配重后的重心位置接近总合可动部的重心位置和输送通路的重心位置后的重心位置,容易使连结彼此的重心位置的直线与对零件赋予振动的角度大致一致。另外,即使不增加基座部的重量,也可以抑制输送通路的俯仰现象,所以可以顺利地输送零件,进而,可以抑制向零件输送装置下方赋予的振动。
(6)
第2配重也可以设置在输送通路的上方。
在这种情况下,总合第1配重和第2配重后的重心位置向零件输送装置整体的上方移动。结果,通过使第1配重和第2配重的重心位置接近总合可动部的重心位置和输送通路的重心位置后的重心位置,容易使连结彼此的重心位置的直线与对零件赋予振动的角度大致平行。
(7)
第2配重也可以设置在第1配重的侧方。在这种情况下,借助第2配重和连结部件,可以使总合第1配重和第2配重后的重心位置与总合可动部的重心位置及输送通路的重心位置后的重心位置接近,容易将连结彼此的重心位置的直线配置成,大致平行于对零件赋予振动的角度。
(8)
也可以使防振部件的刚性小于支承部件。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降低向基座部传递的反作用力,可以降低基座部的质量。结果,可以抑制向零件输送装置底部的振动传递。
(9)
第3发明的零件输送装置,是对零件赋予由励振器产生的振动而直线状地移送零件的零件输送装置,包括:基座部,配置在零件输送装置的最下方;励振器,经由防振部件配置在基座部的上方;励振器的下端部借助基座部的上端部而利用防振部件悬架在下方。
在第3发明的零件输送装置中,基座部配置在零件输送装置的最下方,在其上方经由防振部件配置励振器。从该基座部的上端部利用防振部件而悬架励振器的下端部。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以往彼此相对的摆动方向变化,使励振器内的摆动方向和由基座部悬架的励振器的下端部的摆动方向一致。结果,可以向零件传递稳定的振动,可以顺利地输送零件。
(10)
也可以设计成,励振器包括:第1可动部,经由防振部件配置在基座部的上方;配重,经由支承部件和振动体而配置在第1可动部的上方;第2可动部,经由与第1可动部连接的连结部件而配置在配重的上方;输送通路,配置在第2可动部的上方,在水平方向上输送零件;第1可动部的下端部借助基座部的上端部而利用防振部件悬架在下方,而且第1可动部的上端部借助配重的下端部而利用支承部件悬架在下方。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由支承部件产生的摆动方向和由防振部件产生的摆动方向一致。而且,由于第1可动部和第2可动部上下分开地配置,所以可以使总合第1可动部的重心位置、第2可动部的重心位置以及输送通路的重心位置后的重心位置接近配重(振动重锤部)的重心位置,容易使连结彼此的重心位置的直线与对零件赋予振动的角度一致。结果,可以向输送通路赋予适当的振动,可以更加顺利地输送零件,并且可以通过防止俯仰现象而抑制向零件输送装置下方赋予的振动。
(11)
也可以设计成,励振器包括:配重、经由支承部件和振动体而配置在配重的上方的可动部,配重的上端借助可动部的下端而利用支承部件悬架在下方,而且配重的下端借助基座部的上端而利用防振部件悬架在下方。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由支承部件产生的摆动方向和由防振部件产生的摆动方向一致。结果,可以向输送通路赋予适当的振动,可以顺利地输送零件。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直线型零件供给器的一例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2是表示以往的直线型零件供给器的振动状态的模拟的图。
图3是表示本申请发明的直线型零件供给器的动作状态的模拟的图。
图4是以往的直线型零件供给器的示意图。
图5是直线型零件供给器的示意图。
图6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直线型零件供给器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7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直线型零件供给器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8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直线型零件供给器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9是表示第5实施方式的直线型零件供给器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10是表示第6实施方式的直线型零件供给器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第7实施方式的直线型零件供给器的一例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12是第7实施方式的零件供给器的一部分的放大立体图。
图13是表示第8实施方式的直线型零件供给器的一例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14是用于说明以往的零件供给器的支承弹簧的摆动方向与防振用板簧的摆动方向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零件输送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以直线型零件供给器300为例进行说明。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直线型零件供给器300的一例的示意性侧视图。
直线型零件供给器300包括:基座部301、压电式振动部302、配重303、振动传递部304、输送通路305、连结板370(除掉了一部分)、支承弹簧380和防振用板簧390。
如图1所示,在基座部301的上部,借助多个防振用板簧390保持着压电式振动部302。在压电式振动部302的上部,借助多个支承弹簧380保持着配重303。
另外,如图1所示,在压电式振动部302和配重303的内部,设置有弯曲平板而成的L字形的弹性部件410。弹性部件410的一端侧固定在配重303上,另一端侧固定在压电式振动部302上。
而且,在弹性部件410的两面上,配置有压电元件411。由该弹性部件410和压电元件411得到的弹簧常数,可以根据由所输送的零件的重量、大小以及输送通路305的重量等决定的任意的共振频率的条件而适当选择。
在图1的压电元件411中,具体地说,对压电陶瓷进行极化处理,在弹性部件410的一个面上贴装具有正极性的极化电位的压电陶瓷,在弹性部件410的另一个面上贴装具有负极性的极化电位的压电陶瓷。由此,在弹性部件410的正反面上形成由压电元件411形成的双压电晶片结构。通过对压电元件411赋予电荷而产生振动,从而配重303和压电式振动部302振动。
其次,在配重303的上部设置有振动传递部304。该振动传递部304由固定设置在压电式振动部302上的连结板370固定。即、振动传递部304进行与压电式振动部302的振动同步的动作。关于振动传递部304的动作的详细情况在后面进行说明。
另外,在振动传递部304的上面设置有输送通路305。通过对输送通路305赋予振动,零件在设置于输送通路305上的输送槽内移动。
下面,就直线型零件供给器300的动作,与以往的直线型零件供给器比较着利用附图而加以说明。
图2是表示以往的直线型零件供给器的振动状态的模拟的图。图3是表示本申请发明的直线型零件供给器300的动作状态的模拟的图。
一般来说,图2和图3中的直线型零件供给器的固有频率f,可以利用弹性部件410、压电元件411以及支承弹簧380的弹簧常数的合计值k1,和压电式振动部302、配重303以及振动传递部304的等价质量M,而以下述式子求出。另外,防振用板簧390的弹簧常数与k1相比非常小。
(式1)
f=1/2π×[(k1)/M]1/2 …(1)
式1中的直线型零件供给器的等价质量M可以通过下面的式子求出。
(式2)
M=(m1×m2)/(m1+m2) …(2)
在本实施方式的直线型零件供给器300中,式2中的m1表示压电式振动部302、振动传递部304、输送通路305以及连结板370的质量,m2表示配重303的质量。
另一方面,在以往的直线型零件供给器中,如图2所示,m1表示配重b的质量,m2表示可动部c的质量。以上述那样算出的固有频率f使压电元件振动,而分别使直线型零件供给器振动。
如图2所示,在以固有频率f共振的以往的直线型零件供给器中,输送通路d的一端向上移动而另一端向下移动,输送通路d自身转动,产生所谓俯仰现象。由于该俯仰现象的产生,在输送通路d上产生振动的波节,零件在输送通路d内停止或是逆向输送。
进而,在以往的直线型零件供给器中,由于俯仰现象,基座部a的一端向下移动,基座部a的另一端向上移动。即,相对于基座部a的下面产生较大的振动。
另一方面,如图3所示,在驱动本申请发明的直线型零件供给器300的情况下,输送通路305的一端向上移动,并且另一端向上振动,输送通路305一体地大致平行地在上下方向上移动,没有产生所谓俯仰现象。进而,在本申请发明的直线型零件供给器300中,由于没有产生俯仰现象,所以基座部301的下面几乎不摇摆,没有产生大的振动。
下面,就图2和图3中的俯仰现象的有无进行说明。图4是以往的直线型零件供给器的示意图。图5是直线型零件供给器300的示意图。
图4中的直线型零件供给器包括:基座部a、配重b、可动部c和输送部d。在这种情况下,连结配重b的重心位置Mb和可动部c的重心位置Mc的直线L20并不是配置成与零件的输送角度α10大致平行。在该情况下,赋予输送通路d的振动可以认为是直线L20方向上的振动由于支承弹簧380的作用而改变方向后的振动。即,作用有由于借助支承弹簧380改变其振动方向而产生的负荷,所以不能大致平行于输送角度α10地赋予振动,产生了俯仰现象。
另一方面,在构成图5中的直线型零件供给器300的基座部301、压电式振动部302、配重303、振动传递部304以及输送通路305中,压电式振动部302和振动传递部304借助连结板370而形成为一体,两部件以相同相位的状态向图中一侧方向(左方)移动,配重303以相反相位的状态向图中另一侧方向(右方)移动。这可以认为是由于下述原因所致:连结将压电式振动部302、振动传递部304以及输送通路305总合后的重心位置M302、与配重303的重心位置M303的直线L10,大致平行于零件的输送角度α10,分别进行彼此取得了平衡的动作。因此,不需要借助支承弹簧380使振动方向大地变化,便能使输送通路305以与零件的输送角度α10一致的状态大致平行地振动。结果,可以顺利地输送零件。
而且,在图5所示的直线型零件供给器300中,由于可以防止俯仰现象,所以可以降低基座部301的质量。
从以上说明可知,在第1实施方式的直线型零件供给器300中,将压电式振动部302和振动传递部304隔着配重303而上下分开配置,所以可以使将压电式振动部302、振动传递部304以及输送通路305总合后的重心位置M302接近于配重303的重心位置M303。结果,可以使连结重心位置M302和重心位置M303的直线L10与对零件赋予振动的角度α10一致。
另外,可以降低向基座部301传递的振动,可以降低基座部301的质量。结果,可以抑制向直线型零件供给器300下方的振动传递。
(第2实施方式)
下面,对第2实施方式的直线型零件供给器300a进行说明。图6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直线型零件供给器300a的一例的示意图。
第2实施方式的直线型零件供给器300a在以下方面不同于第1实施方式的直线型零件供给器300。直线型零件供给器300a在第1实施方式的压电式振动部302的下面包括重锤400和一对弹性部件402。
在直线型零件供给器300a的压电式振动部302的下面,设置有多个能够安装一对弹性部件402的螺纹孔,利用其位置最合适的螺纹孔,来借助螺纹件固定一对弹性部件402。另外,在重锤400上设置有能够安装到一对弹性部件402上的螺纹孔,利用其位置最合适的螺纹孔来借助螺纹件固定重锤400。
如以上所述,在直线型零件供给器300a中,可以将总合压电式振动部302、振动传递部304以及输送通路305后的重心位置M302的位置变化到重心位置M302a。结果,可以使得重心位置M302a更加接近重心位置M303。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是用一对弹性部件402固定重锤400,但是并不限于此,还可以将重锤400直接固定在压电式振动部302的下面。
另外,作为调整该重心位置的理由,可以列举出下述理由:通过将输送通路305的振动调整成适当的振动,可以降低防振用板簧390的刚性,结果,可以抑制向基座部301的振动传递。
而且,可以更加容易地使连结重心位置302a和重心位置303的直线L10a与零件的输送角度α10一致。结果,可以防止俯仰现象而顺利地进行零件的输送。
而且,可以降低向基座部301传递的振动,可以降低基座部301的质量。结果,可以进一步抑制向直线型零件供给器300a下方的振动传递。
(第3实施方式)
以下,就第3实施方式的直线型零件供给器300b进行说明。图7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直线型零件供给器300b的一例的示意图。
如图7所示,在基座部301的上部,借助多个防振用板簧390b保持着配重303b。在配重303b的上部,借助多个支承弹簧380b保持着压电式振动部302b。
另外,如图7所示,在压电式振动部302b和配重303b的内部,设置有弯曲平板而成的L字形的弹性部件410。弹性部件410的一端侧固定在配重303b上,另一端侧固定在压电式振动部302b上。
对于该弹性部件410及压电元件411的构成,与第1实施方式的直线型零件供给器300的构成相同。
其次,在压电式振动部302b的上面,设置有输送通路305b。而且,在输送通路305b的上部设置有重锤400b。该重锤400b由安装在配重303b上的连结板370b保持。
在这种情况下,重锤400b与配重303b进行相同相位的动作。结果,可以使得将重锤400b和配重303b总合后的重心位置M303b与配重303b单独的重心位置M303相比向上方移动,可以使其与总合压电式振动部302b和输送通路305b后的重心位置M302b接近。
因此,可以使连结压电式振动部302b的重心位置M 302b、和总合配重303b及重锤400b后的重心位置M303b的直线L10b与输送零件的输送角度α10大致一致。
如上所述,可以更加容易地使连结重心位置M302b和重心位置M303b的直线L10b与零件的输送角度α10一致。结果,可以防止俯仰现象而顺利地进行零件的输送。
而且,可以降低向基座部301传递的振动,可以降低基座部301的质量。结果,可以抑制向直线型零件供给器300b下方的振动传递。
(第4实施方式)
下面就第4实施方式的直线型零件供给器300c进行说明。图8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直线型零件供给器300c的一例的示意图。
第4实施方式的直线型零件供给器300c在下述方面与第3实施方式的直线型零件供给器300b不同。
直线型零件供给器300c包括重锤400c、一对弹性部件420c以及安装部件410c来代替第3实施方式的重锤400b以及连结部件370b。
如图8所示,在压电式振动部302b上配置有安装部件410c,一对弹性部件420c从该安装部件的两端向下延伸,在该弹性部件420c的下端配置重锤400c。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产生了俯仰现象,由于重锤400c会经由弹性部件420c而进行与俯仰现象相位相反的摆动动作,所以也会抵消俯仰现象。
而且,压电式振动部302b的重心位置还可以变化到将重锤400c和压电式振动部302b总合后的重心位置M302c。结果,通过使重心位置M302b移动到重心位置M302c,可以使其与配重303b的重心位置M303b接近。
结果,可以使连结将输送通路305、压电式振动部302b和重锤400c总合后的重心位置M302c、与配重303b的重心位置M303b的直线L10c与输送零件的输送角度α10一致。因此,可以防止俯仰现象,顺利进行零件的输送。
另外,可以降低向基座部301传递的振动,可以降低基座部301的质量。结果,可以抑制向直线型零件供给器300c下方的振动传递。
(第5实施方式)
下面,就第5实施方式的直线型零件供给器300d进行说明。图9是表示第5实施方式的直线型零件供给器300d的一例的示意图。
第5实施方式的直线型零件供给器300d在下述方面与第3实施方式的直线型零件供给器300b不同。
直线型零件供给器300d包括重锤400d、一对弹性部件420d和安装部件410d,来代替第3实施方式的重锤400b以及连结部件370b。
如图9所示,在配重303b上配置有安装部件410d,一对弹性部件420d从该安装部件的两端向侧方延伸,在该弹性部件420d的末端配置有重锤400d。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在产生了俯仰现象的情况下,由于重锤400d会经由弹性部件420d而进行与俯仰现象相位相反的摆动动作,所以也会抵消俯仰现象。
而且,可以使配重303b的重心位置变化成将重锤400d和配重303b总合后的重心位置M303d。
结果,可以使连结将重锤400d和配重303b总合后的重心位置M303d、与输送通路305及压电式振动部302b的重心位置M302b的直线L10d与输送零件的输送角度α10一致。因此,可以防止俯仰现象,顺利进行零件的输送。
另外,可以降低向基座部301传递的振动,可以降低基座部301的质量。结果,可以抑制向直线型零件供给器300d下方的振动传递。
(第6实施方式)
下面就第6实施方式的直线型零件供给器300e进行说明。图10是表示第6实施方式的直线型零件供给器300e的一例的示意图。
第6实施方式的直线型零件供给器300e在下述方面与第1实施方式的直线型零件供给器300不同。
直线型零件供给器300e,不是将第1实施方式的重锤400和一对连结部件420设置在压电式振动部302上,而是在振动传递部304上设置重锤400e和一对连结部件402e。
具体来说,在直线型零件供给器300e的振动传递部304的端部上,设置有多个能够安装一对弹性部件402e的螺纹孔,利用其中最合适位置上的螺纹孔而借助螺纹件固定一对弹性部件402e。另外,在重锤400e上设置有能够安装到一对弹性部件402e上的螺纹孔,利用其中位置最合适的螺纹孔而借助螺纹件固定重锤400e。
如上所述,在第6实施方式的直线型零件供给器300e中,压电式振动部302和振动传递部304隔着配重303而上下分开配置,所以,可以使将压电式振动部302、振动传递部304以及输送通路305总合后的重心位置M302接近配重303的中心位置M303。结果,可以使连结重心位置M302e和重心位置M303的直线L10与对零件赋予振动的角度α10一致。
而且,可以降低向基座部301传递的振动,可以降低基座部301的质量。结果,可以抑制向直线型零件供给器300e下方的振动传递。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具有第1可动部和第2可动部的构成中,对振动传递部304和输送通路305为各自独立的部件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以由将振动传递部304和输送通路305一体化了的一个部件形成。进而,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配重,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包括振动重锤部或者平衡重等。
(第7实施方式)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第7实施方式的直线型零件供给器300的一例的示意性侧视图,图12是第7实施方式的零件供给器300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如图11所示,直线型零件供给器300包括:基座部301、压电式振动部302、配重303、振动传递部304、输送通路305、连结板370、支承弹簧380以及防振用板簧390。
如图11所示,在基座部301的上方设置有压电式振动部302。在压电式振动部302的上方,经由支承弹簧380而设置有配重303。在此,如图11和图1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直线型零件供给器300的基座部301的左右两端的上部,设置有一对T字型部件301T,在压电式振动部302的左右两端的下部,分别设置有两个突起状部件302T。
如图12所示,在T字型部件301T上设置有两个螺纹孔。并且,两个突起状部件302T以夹着T字型部件301T的基部的方式配置,在突起状部件302T上分别设置有一个螺纹孔。防振用板簧390的一端借助螺栓395而固定在T字型部件301的两个螺纹孔中的一个处,防振用板簧390的另一端借助螺栓395固定在突起状部件302T的一个螺纹孔处。进而,在T字型部件301的两个螺纹孔中的另一个处,借助螺栓395固定着防振用板簧390的一端,在突起状部件302T的另一个螺纹孔处,借助螺栓395(未图示)固定着防振用板簧390的另一端。这样,基座部301,借助左右两端的T字型部件301T,可以分别把突起状部件302T悬架在下方。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突起状部件302T和T字型部件301T的数量为两个,但是并不限于此,可以设置其他任意的数量。
另外,如图11所示,在压电式振动部302和配重303的内部,设置有通过弯曲平板而成的L字形的弹性部件410。弹性部件410的一端侧固定在配重303上,另一端侧固定在压电式振动部302上。
进而,在弹性部件410的两面上,配置有压电元件411。由该弹性部件411和压电元件411得到的弹簧常数,可以根据由所输送的零件的重量、大小以及输送通路305的重量等决定的任意的共振频率的条件而适当选择。
图11的压电元件411,具体地说,对压电陶瓷进行极化处理,在弹性部件410的一个面上贴装具有正极性的极化电位的压电陶瓷,在弹性部件410的另一个面上贴装具有负极性的极化电位的压电陶瓷。由此,在弹性部件410的正反面上形成由压电元件411形成的双压电晶片结构。通过对压电元件411赋予电荷而产生振动,从而配重303和压电式振动部302彼此向相反方向振动。
其次,在配重303的上部设置有振动传递部304。该振动传递部304由固定设置在压电式振动部302上的连结板370固定。即、振动传递部304进行与压电式振动部302的振动同步的动作。另外,在振动传递部304的上面设置有输送通路305。通过对输送通路305赋予振动,零件在设置于输送通路305上的输送槽内移动。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直线型零件供给器300中,突起状部件302T借助T字型部件301T而利用防振用板簧390悬架在下方,所以可以向图11中的箭头R2方向摆动。另外,对于连接配重303和压电式振动部302的支承弹簧380,同样配重303的下端部经由支承弹簧380而将压电式振动部302的上端部悬架在下方,所以可以向图11中的箭头R1方向摆动。
因此,可以使防振用板簧390和支承弹簧380的摆动方向一致,从而可以对输送通路305赋予稳定的振动,可以顺利进行零件的输送。
另外,由于压电式振动部302和振动传递部304上下分开地配置,所以,可以使总合压电式振动部302的重心位置、振动传递部304的重心位置以及输送通路305的重心位置后的重心位置、与配重303的重心位置接近,容易使连结彼此的重心位置的直线与对零件赋予振动的角度一致。结果,可以防止所谓俯仰现象,可以顺利地输送零件,进而可以抑制向零件输送装置下方赋予的振动。
(第8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第8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3是表示第8实施方式的直线型零件供给器300a的一例的示意性侧视图。
如图13所示,直线型零件供给器300a包括:基座部301a、压电式振动部302a、配重303a、输送通路305a、支承弹簧380a以及防振用板簧390a。
在基座部301a的上方设置有配重303a。在此,与第7实施方式相同地,在第8实施方式的直线型零件供给器300a的基座部301a的左右两端的上部,设置有图12所示的一对T字型部件301T。另外,在配重303a的左右两端的下部,分别设置有两个突起状部件303T,而不是图12中的压电式振动部302的突起状部件302T。
与第7实施方式同样,基座部301a的左右两端的T字型部件301T,可以借助防振用板簧390a而将突起状部件303T悬架在下方。
另外,如图11同样地,如图13所示,在压电式振动部302a和配重303a的内部,设置有通过弯曲平板而成的L字形的弹性部件410。弹性部件410的一端侧固定在配重303a上,另一端侧固定在压电式振动部302a上。
而且,在弹性部件410的两面上,配置有压电元件411。由该弹性部件411和压电元件411得到的弹簧常数,可以根据由所输送的零件的重量、大小以及输送通路305a的重量等决定的任意的共振频率的条件而适当选择。
图13的压电元件411,具体地说,对压电陶瓷进行极化处理,在弹性部件410的一个面上贴装具有正极性的极化电位的压电陶瓷,在弹性部件410的另一个面上贴装具有负极性的极化电位的压电陶瓷。由此,在弹性部件410的正反面上形成由压电元件411形成的双压电晶片结构。通过对压电元件411赋予电荷而产生振动,从而配重303a和压电式振动部302a振动。
其次,在压电式振动部302a的上部设置有输送通路305a。通过对输送通路305a赋予振动,零件在设置于输送通路305a上的输送槽内移动。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直线型零件供给器300a中,突起状部件303T借助T字型部件301T而利用防振用板簧390a悬架在下方,所以可以向图13中的箭头R2方向摆动。另外,对于连接配重303a和压电式振动部302a的支承弹簧380a,同样配重303a的下端部经由支承弹簧380a而将压电式振动部302a的上端部悬架在下方,所以可以向图13中的R1方向摆动。因此,防振用板簧390a和支承弹簧380a的摆动方向成为同一方向。结果,可以对输送通路305a赋予稳定的振动,可以顺利进行零件的输送。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弹性部件410和压电元件411相当于振动体,基座部301相当于基座部,防振用板簧390相当于防振部件,压电式振动部302相当于第1可动部,支承弹簧380相当于支承部件,配重303相当于配重,连结板370相当于连结部件,振动传递部304相当于第2可动部,输送通路305相当于输送通路,输送角度α10相当于对零件赋予振动的角度,重锤400c、400d、一对弹性部件420c、420d以及安装部件410c、410d相当于重量调整机构,配重303c、303d相当于第1配重,压电式振动部302b相当于可动部,重锤400c、400d相当于第2配重。
在上述第7和第8实施方式中,直线型零件供给器300、300a相当于零件输送装置,基座部301、301a相当于基座部,防振用板簧390、390a相当于防振部件,突起状部件302T、303T相当于励振器的下端部,T字型部件301T相当于基座部的上端部,压电式振动部302相当于第1可动部,支承弹簧380、380a相当于支承部件,压电元件411和弹性体410相当于振动体,配重303、303a相当于配重,连结板370相当于连结部件,振动传递部304相当于第2可动部,输送通路305相当于输送通路,压电式振动部302a相当于可动部。
本发明记载于上述优选的第1~第6实施方式中,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应理解为,可以是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和范围的各种实施方式。例如,还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球型供给器等。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尽管对本发明构成的作用和效果进行了叙述,但是这些作用和效果仅为示例,并不对本发明进行限定。
本发明记载于上述优选的第7和第8实施方式中,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应理解为,可以是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和范围的各种实施方式。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尽管对本发明构成的作用和效果进行了叙述,但是这些作用和效果仅为示例,并不对本发明进行限定。
Claims (11)
1.一种零件输送装置,对零件赋予由振动体产生的振动而直线状地移送前述零件,其特征在于,
包括:
基座部,配置在前述零件输送装置的最下方;
第1可动部,经由防振部件配置在前述基座部的上方;
配重,经由支承部件和前述振动体配置在前述第1可动部的上方;
第2可动部,经由与前述第1可动部连接的连结部件而配置在前述配重的上方;
输送通路,配置在前述第2可动部的上方,在水平方向上输送前述零件;
连结将前述第1可动部的中心位置、前述第2可动部的重心位置以及前述输送通路的重心位置总合后的重心位置、与前述配重的重心位置的直线配置成,与对前述零件赋予振动的角度大致平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零件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第1可动部还包括可以改变前述第1可动部的重心位置的重量调整机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零件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第2可动部还包括可以改变前述第2可动部的重心位置的重量调整机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零件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防振部件的刚性值为低于前述支承部件的刚性值的值。
5.一种零件输送装置,对零件赋予由振动体产生的振动而直线状地移送前述零件,其特征在于,
包括:
基座部,配置在前述零件输送装置的最下方;
第1配重,经由防振部件配置在前述基座部的上方;
可动部,经由支承部件和前述振动体而配置在前述第1配重的上方;
第2配重,经由与前述第1配重连接的连结部件而配置;
输送通路,在水平方向上输送前述零件;
连结将前述第1配重的重心位置和前述第2配重的重心位置总合后的重心位置、与将前述可动部的重心位置和前述输送通路的重心位置总合后的重心位置的直线配置成,与对前述零件赋予振动的角度大致平行。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零件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第2配重设置在前述输送通路的上方。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零件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第2配重设置在前述第1配重的侧方。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零件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防振部件的刚性值为小于前述支承部件的刚性值的值。
9.一种零件输送装置,对零件赋予由励振器产生的振动而直线状地移送前述零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座部,配置在前述零件输送装置的最下方;
励振器,经由防振部件配置在前述基座部的上方;
前述励振器的下端部借助前述基座部的上端部而利用前述防振部件悬架在下方。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零件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励振器包括:
第1可动部,经由防振部件配置在前述基座部的上方;
配重,经由支承部件和振动体而配置在前述第1可动部的上方;
第2可动部,经由与前述第1可动部连接的连结部件而配置在前述配重的上方;
输送通路,配置在前述第2可动部的上方,在水平方向上输送前述零件;
前述第1可动部的下端部借助前述基座部的上端部而利用前述防振部件悬架在下方,而且前述第1可动部的上端部借助前述配重的下端部而利用前述支承部件悬架在下方。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零件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励振器包括:配重、经由支承部件和振动体而配置在前述配重的上方的可动部,
前述配重的上端借助前述可动部的下端而利用前述支承部件悬架在下方,而且前述配重的下端借助前述基座部的上端而利用前述防振部件悬架在下方。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5-069744 | 2005-03-11 | ||
JP2005069744 | 2005-03-11 | ||
JP2005069744A JP4872221B2 (ja) | 2005-03-11 | 2005-03-11 | 部品搬送装置 |
JP2005096823A JP4857581B2 (ja) | 2005-03-30 | 2005-03-30 | 部品搬送装置 |
JP2005-096823 | 2005-03-30 | ||
JP2005096823 | 2005-03-30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854036A true CN1854036A (zh) | 2006-11-01 |
CN1854036B CN1854036B (zh) | 2012-06-13 |
Family
ID=370896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610059531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854036B (zh) | 2005-03-11 | 2006-03-10 | 零件输送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4872221B2 (zh) |
CN (1) | CN1854036B (zh) |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086125A (zh) * | 2011-11-02 | 2013-05-08 | 株式会社大伸 | 振动式输送装置 |
CN104029990A (zh) * | 2013-03-08 | 2014-09-10 | 株式会社大伸 | 振动式输送装置 |
CN106516588A (zh) * | 2015-09-10 | 2017-03-22 | 昕芙旎雅有限公司 | 直线送料器 |
CN107635894A (zh) * | 2015-06-02 | 2018-01-26 | 纽泰克工程公司 | 单排振动送料机 |
CN110255093A (zh) * | 2019-06-11 | 2019-09-20 | 株式会社Bfc | 一种稳定送料的高速直振 |
CN110255092A (zh) * | 2019-06-06 | 2019-09-20 | 株式会社Bfc | 一种圆振式输送装置 |
CN115465620A (zh) * | 2022-09-06 | 2022-12-13 | 珠海智田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振幅可调节的振体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168999B2 (ja) * | 2007-04-17 | 2013-03-27 | シンフォニア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 部品搬送装置 |
JP5070651B2 (ja) * | 2007-12-04 | 2012-11-14 | シンフォニア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 リニアフィーダ |
JP5195052B2 (ja) * | 2008-06-10 | 2013-05-08 | シンフォニア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 リニアフィーダ |
JP3167576U (ja) * | 2011-02-17 | 2011-04-28 | 株式会社 Bfc | 圧電駆動式パーツフィーダ |
CH714871A1 (de) * | 2018-04-05 | 2019-10-15 | K Tron Tech Inc | Vibrationsförderer.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048818A (ja) * | 1983-08-29 | 1985-03-16 | Murata Seikou Kk | 直進フイ−ダ |
JPS6056612A (ja) * | 1983-09-07 | 1985-04-02 | Bridgestone Corp | 懸架装置 |
US4795025A (en) * | 1985-06-28 | 1989-01-03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Parts feeding apparatus of the piezoelectric drive type |
JPH02204209A (ja) * | 1989-02-03 | 1990-08-14 | Shinko Electric Co Ltd | 直線振動フィーダ |
US5445261A (en) * | 1992-02-03 | 1995-08-29 | Ishida Co., Ltd. | Mechanism for attaching trough to vibrating feeder |
JP3640697B2 (ja) * | 1995-02-28 | 2005-04-20 | Ntn株式会社 | 振動式コンベア |
CN2309317Y (zh) * | 1997-05-05 | 1999-03-03 | 辽宁工学院 | 双频驱动振动输送机 |
CN1380234A (zh) * | 2001-04-06 | 2002-11-20 | 神钢电机株式会社 | 压电驱动型振动送料器以及压电元件驱动型送料器 |
US7182200B2 (en) * | 2003-01-14 | 2007-02-27 | Shinko Electric Co., Ltd. | Piezoelectricity-driven part feeder |
JP3848950B2 (ja) * | 2003-02-28 | 2006-11-22 | Ntn株式会社 | 振動式部品搬送装置 |
-
2005
- 2005-03-11 JP JP2005069744A patent/JP4872221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
- 2006-03-10 CN CN2006100595313A patent/CN1854036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086125A (zh) * | 2011-11-02 | 2013-05-08 | 株式会社大伸 | 振动式输送装置 |
CN103086125B (zh) * | 2011-11-02 | 2015-09-09 | 株式会社大伸 | 振动式输送装置 |
CN104029990A (zh) * | 2013-03-08 | 2014-09-10 | 株式会社大伸 | 振动式输送装置 |
CN104029990B (zh) * | 2013-03-08 | 2016-05-25 | 株式会社大伸 | 振动式输送装置 |
CN107635894A (zh) * | 2015-06-02 | 2018-01-26 | 纽泰克工程公司 | 单排振动送料机 |
CN107635894B (zh) * | 2015-06-02 | 2019-08-13 | 纽泰克工程公司 | 单排振动送料机 |
CN106516588A (zh) * | 2015-09-10 | 2017-03-22 | 昕芙旎雅有限公司 | 直线送料器 |
CN106516588B (zh) * | 2015-09-10 | 2020-06-09 | 昕芙旎雅有限公司 | 直线送料器 |
CN110255092A (zh) * | 2019-06-06 | 2019-09-20 | 株式会社Bfc | 一种圆振式输送装置 |
CN110255093A (zh) * | 2019-06-11 | 2019-09-20 | 株式会社Bfc | 一种稳定送料的高速直振 |
CN115465620A (zh) * | 2022-09-06 | 2022-12-13 | 珠海智田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振幅可调节的振体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4872221B2 (ja) | 2012-02-08 |
CN1854036B (zh) | 2012-06-13 |
JP2006248727A (ja) | 2006-09-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854036A (zh) | 零件输送装置 | |
CN1302352C (zh) | 电子装置 | |
CN1241245C (zh) | 超声波漏斗型辐射体及使用该超声波漏斗型辐射体的超声波接合装置 | |
CN1510326A (zh) | 用于横置发动机的支承结构 | |
CN1077965C (zh) | 具有磁性弹簧的振动机构 | |
CN1393019A (zh) | 盘装置 | |
CN1859952A (zh) | 用于去除身体脂肪及增强肌肉的健身设备 | |
CN1200413C (zh) | 透镜驱动装置 | |
CN1911762A (zh) | 物品输送装置 | |
CN1738754A (zh) | 压电驱动式送料器 | |
CN1813487A (zh) | 压电致动器 | |
CN1543049A (zh) | 操作装置和电子仪器 | |
CN1524633A (zh) | 振动器与振动滚子 | |
CN1239937C (zh) | 物镜切换装置 | |
CN1715007A (zh) | 移送装置及其控制方法以及真空处理装置 | |
CN1288471C (zh) | 驱动设备 | |
CN1926917A (zh) | 压电声学元件,声学设备以及便携式终端设备 | |
CN100334986C (zh) | 读书机 | |
CN101066591A (zh) | 仿真功能机器人 | |
CN1131167C (zh) | 带有用导轨支撑的驱动装置的电梯 | |
CN1851515A (zh) | 光学设备 | |
CN1689940A (zh) | 物品输送设备 | |
CN1642833A (zh) | 超声波悬浮装置 | |
CN1799959A (zh) | 物品输送设备 | |
KR20060099433A (ko) | 부품 반송 장치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56 |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
Owner name: SINFONIA TECHNOLOGY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NAME: SHINKO ELECTRIC CO., LTD.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Xin Fu Ni ya Limited by Share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Shinko Electric Co.,Ltd.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613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