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48549A - Ic封装件、ic插座以及ic插座组件 - Google Patents
Ic封装件、ic插座以及ic插座组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848549A CN1848549A CNA2006100595385A CN200610059538A CN1848549A CN 1848549 A CN1848549 A CN 1848549A CN A2006100595385 A CNA2006100595385 A CN A2006100595385A CN 200610059538 A CN200610059538 A CN 200610059538A CN 1848549 A CN1848549 A CN 184854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ackaging part
- socket
- frame parts
- package body
- contac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02—Arrangements of circuit components or wiring on supporting structure
- H05K7/10—Plug-in assemblages of components, e.g. IC sockets
- H05K7/1053—Plug-in assemblages of components, e.g. IC sockets having interior lead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39—Additional means for holding or locking coupling par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e.g. separate keylock, retainer strap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nnecting Device With Holders (AREA)
Abstract
一种IC插座组件,包括IC插座和IC封装件,所述IC插座包括:多个电触头;IC封装件安装面;绝缘插座壳体,其将多个电触头保持在IC封装件安装面上;以及施力部件,其对安装于IC封装件安装面上的IC封装件朝着多个电触头施力,以便与电触头建立电连接。IC封p装件具有环绕其主体的外周设置的框架部件。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IC封装件、IC插座及IC插座组件。特别地,本发明涉及一种PGA(针脚栅格阵列,Pin Grid Array)或LGA(接点栅格阵列,Land Grid Array)型的IC封装件、以及与这种IC封装件相匹配的IC插座和IC插座组件。
背景技术
已知存在有用于IC封装件的PGA封装件插座以及LGA封装件插座。例如,欧洲专利申请公报No.1006618公开了一种用于PGA型IC封装件的IC插座。这种IC插座包括:绝缘底壳,其设置有成矩阵排列的多个端子(触头);滑动部件,其具有成矩阵排列的多个通孔,位于底壳上方;滑动机构,用于使滑动部件在底壳上滑动。与这种IC插座相匹配的IC封装件包括多个用作电极的引脚,这些引脚嵌入在要安装到底壳上的面上,并布置成与IC插座的端子相对应的矩阵。当将IC封装件装于底壳上时,引脚穿过滑动部件的通孔并到达端子。然而,此时在引脚和端子之间并没有建立电连接。因为电极数量巨大,还需要施加大的操作力以使引脚和端子彼此接触,从而在它们之间建立电连接。由于这个原因,通常要使用机械机构,如前述的滑动机构。滑动机构使IC封装件水平滑动,由此使引脚和端子彼此接触。
美国专利申请公报No.20040095693公开了一种用于LGA型IC封装件的IC插座。这种IC插座包括:绝缘内壳(插座壳体);多个端子(触头),它们以矩阵排列设置在内壳上;金属板,其上安装内壳;外壳,其安装在金属板上,并具有容纳内壳的开口;盖部件,其枢轴安装到外壳的一端,能相对于外壳转动;以及杆,其设置在外壳的另一端,用于在关闭状态下将盖部件锁定到金属板上。这种IC插座的端子从IC封装件安装面倾斜地突出,突出部分相对于安装面可弹性移动。同时,与这种IC插座相匹配的IC封装件包括:多个焊盘(电极),用于接触端子,布置成矩阵。当IC封装件放置在内壳上后,盖部件盖到IC封装件上,并通过操作杆来驱使盖部件将IC封装件压入内壳。盖部件锁定在关闭位置,由此在加压状态下使IC封装件的焊盘和内壳的端子之间保持电连接。
在欧洲专利申请公报No.1006618所公开的IC插座中,嵌入在PGA封装件中的引脚以窄间距高密度设置,因此非常细,在外力作用下易于变形。例如,如果IC封装件不小心掉落,或被物体撞击,引脚都容易变形。而且,在将其安装到IC插座的过程中,如果IC封装件被定向为错误的方向,则在引脚上就会受到额外的力,这样就存在使引脚变形的可能性。即使IC封装件被以正确的方位安装,由于引脚本身用作插入导引件,因此根据操作方式的不同,也有使引脚变形的可能性。
在美国专利申请公报No.20040095693所公开的IC插座中,LGA型封装件小于内壳即插座壳体的IC封装件安装面。因此,在安装过程中,如果IC封装件不小心掉落在插座壳体上,也会存在IC封装件撞击插座壳体的端子而使其变形的可能性。
而且,在将IC封装件安装到IC插座的过程中,如果IC封装件被定向成错误的方向,取下IC封装件并沿正确方位对其进行重新安装的手指可能会碰到IC插座的端子而使其变形。即使IC封装件被以正确的方位安装,由于IC封装件小于IC插座的IC封装件安装面,保持IC封装件的操作者的手指也可能不小心碰到IC插座的突出的端子,而使其变形。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状况提出了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IC封装件、IC插座以及IC插座组件,其可防止PGA型IC封装件的引脚变形,并防止LGA型IC封装件用IC插座的端子变形。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IC封装件、IC插座以及IC插座组件,其具有良好的操作性。
本发明的IC封装件为安装到IC插座上的IC封装件,包括:
IC封装件主体;以及
框架部件,其环绕IC封装件主体的外周设置。
本发明的IC插座包括:
多个电触头;
IC封装件安装面;
绝缘插座壳体,其将多个电触头保持在IC封装件安装面上;以及
施力部件,其对安装于IC封装件安装面上的IC封装件朝着多个电触头施力,以便与电触头建立电连接,
IC封装件具有环绕其主体的外周设置的框架部件。
本发明的IC插座组件包括IC插座和IC封装件,
所述IC插座包括:
多个电触头;
IC封装件安装面;
绝缘插座壳体,其将多个电触头保持在IC封装件安装面上;以及
施力部件,其对安装于IC封装件安装面上的IC封装件朝着多个电触头施力,以便与电触头建立电连接,
IC封装件具有环绕其主体的外周设置的框架部件。
注意可以采用下述构造,其中IC封装件的框架部件和IC插座的插座壳体在安装过程中经由键固定机构而彼此导引和定位。
本发明的IC封装件在其外周部设置有框架部件。因此,IC封装件的尺寸大于IC插座的IC封装件安装面,从而方便操作。而且,如果IC插座为用于PGA型IC封装件的插座,则即使IC封装件掉落在IC插座上,也是框架部件撞击插座壳体从而保护了IC封装件的引脚,由此防止引脚的变形。如果IC插座是用于LGA型IC封装件的插座,则保持框架部件的手指和IC插座的触头之间的距离增加,由此降低了手指接触位于IC封装件安装面上的触头而使其变形的可能性。
本发明的IC插座和IC插座组件包括:多个电触头;插座壳体;以及施力部件。IC插座组件还包括IC封装件,其在其外周部具有框架部件。因此,IC封装件的尺寸大于IC插座的IC封装件安装面,从而易于其操作和安装。另外,如果IC插座为用于PGA型IC封装件的插座,则即使IC封装件掉落在IC插座上,也是框架部件撞击插座壳体从而保护了IC封装件的引脚,由此防止引脚的变形。如果IC插座是用于LGA型IC封装件的插座,则保持框架部件的手指和IC插座的触头之间的距离增加,由此降低了手指接触位于IC封装件安装面上的触头而使其变形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图1A和图1B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IC插座组件,其中图1A为侧视图;图1B为俯视图。
图2A和图2B示出了图1中IC插座组件中所使用的IC插座,其中图2A为侧视图;图2B为俯视图。
图3A、图3B以及图3C示出了图1中IC插座组件中所使用的IC封装件的框架部件,其中图3A为沿图3B中3A-3A线的剖视图;图3B为俯视图;图3C为侧视图。
图4为沿图3B中4-4线的剖视图。
图5A、图5B以及图5C示出了图3中的框架部件,其中图5A为后视图;图5B为仰视图;图5C为前视图。
图6A、图6B以及图6C示出了本发明的IC封装件,其中图6A为沿图6B中6A-6A线的剖视图;图6B为俯视图;图6C为侧视图。
图7A和图7B示出了图6中的IC封装件,其中图7A为后视图;图7B为仰视图。
图8为图6中的IC封装件沿图6B中8-8线的剖视图。
图9为图1中的IC插座组件沿图1中9-9线的剖视图。
图10A和图10B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IC插座组件,其中图10A为俯视图;图10B为沿图10A中10B-10B线的剖视图。
图11为图10中的IC插座组件的俯视图,其中盖部件从IC插座组件上卸下。
图12A和图12B示出了图10中IC插座组件中所使用的插座壳体,其中图12A为俯视图;图12B为侧视图。
图13A、图13B以及图13C示出了图10中IC插座组件中所使用的IC封装件,其中图13A为俯视图;图13B为前视图;图13C为沿图13A中13C-13C线的剖视图。
图14 A、图14B以及图14C示出了图13中的IC封装件,其中图14A为沿图13A中14A-14A线的剖视图;图14B为侧视图;图14C为仰视图。
图15A、图15B以及图15C示出了图14中IC封装件的框架部件,其中图15A为俯视图;图15B为前视图;图15C为沿图15A中15C-15C线的剖视图。
图16A、图16B以及图16C示出了图15中的框架部件,其中图16A为沿图15A中16A-16A线的剖视图;图16B为侧视图;图16C为仰视图。
图17A和图17B示出了图13中的IC封装件安装在图12中的插座壳体中的状态,其中图17A为俯视图;图17B为侧视图。
图18为沿图17A中18-18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介绍本发明的IC插座组件的优选实施方式。图1A和图1B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IC插座组件1,其中图1A为侧视图;图1B为俯视图。IC插座组件1包括:大致矩形的IC插座2;以及安装在IC插座2中的PGA型IC封装件100。IC插座2包括:电触头30(下文简称为“触头”);底壳6a,用于保持成矩阵排列的触头30;以及盖壳6b,在底壳6a上方滑动。底壳6a和盖壳6b共同称为插座壳体6。
IC封装件100安装在插座壳体6的盖壳6b上。IC插座2包括一凸轮机构8(施力部件),用于在将IC封装件100安装到插座壳体2上后滑动盖壳6b,其中在所述盖壳6b上安装IC封装件100。凸轮机构8包括凸轮部件8b,在凸轮部件8b上形成有槽8a,以便可以被工具(未示出)转动。然而,凸轮机构8的构造并不局限于这种结构,可以使用任何公知的机构。另外,图1A和图1B中所示的IC封装件100包括:IC封装件主体100a;以及框架部件100b,框架部件100b围绕IC封装件主体100a的外周安装。
下面,结合图2A和图2B介绍IC插座2。图2A和图2B示出了IC插座2,其中图2A为侧视图;图2B为俯视图。触头30的尖端30a延伸穿过底壳6a的下表面。尖端30a被焊接到印制电路板90上。盖壳6b安装到底壳6a的上表面上,使得盖壳6b能沿箭头12所指的方向滑动。盖壳6b包括上壁20和侧壁22。通过操作凸轮机构8实现盖壳6b的滑动运动。盖壳6b被构造成可以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滑动,其中在打开位置上能接纳IC封装件100,在关闭位置上IC封装件100的引脚124(参见图6a)与触头30彼此接触。图2A和图2B示出了盖壳6b处于打开位置的状态。
盖壳6b的上表面用作IC封装件安装面14,穿设有多个对应于触头30的孔16。在盖壳6b的朝向凸轮机构8的一端即第一端处的两个侧壁22上,形成有垂直延伸的键槽18a和18b。也就是说,键槽18a和18b沿垂直于印制电路板90的方向延伸。在与第一端相反的第二端,于底壳6a的角部形成有缺口24a和24b。
下面结合图3A到图5C介绍IC封装件100的框架部件100b。图3A、图3B以及图3C示出了框架部件100b,其中图3A为沿图3B中3A-3A线的剖视图,图3B为俯视图,图3C为侧视图。图4为沿图3B中4-4线的剖视图。图5A、图5B以及图5C示出了框架部件100b,其中图5A为后视图,图5B为仰视图,图5C为前视图。注意到,图5C的前视图被颠倒以配合图5B的仰视图。框架部件100b包括大致方形的外周壁102,该外周壁102覆盖IC封装件主体100a的外周。图3B中的框架部件100b的布置对应于图1B和图2B中的IC插座2的布置。即,图3B中箭头104和106所指示的框架部件100b的两侧分别对应于插座壳体6的第一端和第二端。
通过从图纸的表面朝着其背面将IC封装件主体100a按压到该框架部件100b内,从而将该IC封装件主体100a安装到图3B的框架部件100b上。外周壁102在第一端104和第二端106处形成为在高度方向上较窄的壁102a和102c,如图4和5C所示。当框架部件100b安装到插座壳体6上时,壁102a和102c定位于盖壳6b上。另一方面,将壁102a和102c彼此连接的壁102b和102d在高度方向上相对较宽,以便沿插座壳体6的外部盖住插座壳体6。在壁102a和102c的左侧分别设置有用于防止IC封装件100的错误插入的突起108a和108b。注意,为描述方便,下文中的方向上、下、左、右对应于图中的参考方向。突起108a和108b形成为沿IC封装件100的插入方向延伸的细长突起,并具有弧形外表面。
另一方面,在第一端104的附近和第二端106的附近,在壁102b和102d各自的内侧形成有接纳突起110。每个接纳突起110包括用于接纳放置在框架部件100b内的IC封装件100的接纳基部110a。而且,在接纳突起110上,朝向框架部件100b的上缘114a侧形成有使得IC封装件100易于插入的锥部110b(参见图3A)。在每个壁102b和102d上的两个接纳突起110之间形成有两个彼此隔开的防脱突起112。防脱突起112从框架部件100b的上缘114a向下缘114b延伸。防脱突起112在上缘114a侧形成有锥部112a,以使得IC封装件主体100a易于插入(参见图4)。防脱突起112在下缘114b侧形成有止动面112b。框架部件100b被设计成在接纳基部110a和止动面112b之间保持住所插入的IC封装件主体100a。接纳突起110形成在框架部件100b的角部的附近。因此,即使有负载施加到接纳突起110上,外周壁102也不容易挠曲。
如图5A和图5B中所清楚显示的那样,短肋116a形成在窄壁102a的两端。同样,肋116b形成在窄壁102c的的两端。肋116a的形成位置对应于前述键槽18a和18b(参见图2B)的位置,而肋116b的形成位置对应于缺口24a和24b的位置。即,当安装有IC封装件主体100a的框架部件100b安装到插座壳体6上时,肋116a和键槽18a、18b进行楔固,同样肋116b和缺口24a、24b也进行楔固。由于肋116a和肋116b具有不同的长度,因此如果试图沿不正确的方位安装框架部件100b,肋116b就会抵接到盖壳6b上。肋116b不能插入键槽18a和18b中,由此就防止了不正确的组装。两个肋116a由键槽18a、18b导引,而两个肋116b由缺口24a、24b导引。因此,IC封装件100能被顺利安装,IC封装件100相对于IC插座2可以准确定位。IC封装件100的引脚124不需要具有传统IC封装件那样的导引功能,因此减小了引脚124变形的可能性。因此,可以将引脚124形成得较细,并且能以比传统IC封装件更高的密度将引脚124嵌入在IC封装件主体100a中。
下面结合图6A到图8介绍IC封装件100的构造,其中框架部件100b安装在IC封装件主体100a上。图6A、图6B以及图6C示出了IC封装件100,其中图6A为沿图6B中6A-6A线的剖视图,图6B为俯视图,图6C为侧视图。注意,图6A、图6B、图6C分别对应图3A、图3B、图3C。图7A和图7B示出了IC封装件100,其中图7A为后视图,图7B为仰视图。图8为IC封装件100沿图6B中8-8线的剖视图。首先介绍IC封装件主体100a。IC封装件主体100a包括:大致方形的平面基板122;形成在基板122中央的方形芯片部120;从基板122的底面122a伸出的引脚124。引脚124为IC封装件100的电极,其被布置成对应于盖壳6b的孔16的矩阵。与框架部件100b的突起108a和108b互补的凹部128a和128b形成在基板122上,其形成位置对应于突起108a和108b的位置。
为了将IC封装件主体100a安装进框架部件100b中,将框架部件100b的突起108a和108b与IC封装件主体100a的凹部128a和128b对齐,然后沿图6A箭头126指示的方向将IC封装件主体100a压入框架部件100b中。IC封装件主体100a经由防脱突起112使框架部件100b的壁102b和102d向外挠曲,并向框架部件100b的内部移动。当IC封装件主体100a通过止动面112b时,壁102b和102d弹性恢复,将IC封装件主体100a保持在接纳突起110的接纳基部110a和防脱突起112的止动面112b之间。通过围绕IC封装件主体100a外周安装框架部件100b而构成的IC封装件100容易保持和操作。框架部件100b保护引脚124,因此即使IC封装件100跌落或不注意碰到其他物体,引脚124变形的可能性也降低了。注意到,当将IC封装件主体100a压进框架部件100b中时,壁102b和102d可借助夹具(未示出)被扩开。
下面将参考图9介绍如上所述构造成的IC封装件100装入IC插座2中的状态。图9为IC插座组件1沿图1中9-9线的剖视图。IC封装件100放置在插座壳体6的盖壳6b上。这时,引脚124穿透盖壳6b的孔16(参见图2),并伸入到底壳6a的触头30附近。引脚124和触头30在图9中省略。在这种状态下,即,当IC封装件100简单放置在IC插座2上时,引脚124和触头30并没有电连接。为了在引脚124和触头30之间建立电连接,操作凸轮机构8(参见图1B)以驱使盖壳6b移动到其关闭位置。由此,IC封装件100随着盖壳6b移动到关闭位置,在IC封装件100的引脚124和IC插座2的触头30之间建立电连接。该机构为公知机构,如在欧洲专利申请公报No.1006618中所公开的机构,该机构不是本发明的主要内容,因此省略其详细说明。
下面将结合图10A、图10B、图11介绍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IC插座组件。图10A和图10B示出了用于LGA型IC封装件的的IC插座组件200,其中图10A为俯视图;图10B为沿图10A中10B-10B线的剖视图。图11为IC插座组件200的俯视图,其中盖部件已从IC插座组件上卸下。注意到,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IC插座组件的构造类似于日本专利申请No.2004-234242中所公开的IC插座组件,因此这里将只介绍其要点。另外,图10A、图10B以及图11中省略了LGA型IC封装件。IC插座组件200的IC插座202包括:插座壳体206;金属加强板250,其设置于插座壳体206的底面;金属盖部件256,其枢轴安装在加强板250上,能够相对于加强板旋转。这里注意,插座壳体206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壳体不同,其是单一的绝缘壳体。
在插座壳体206上形成有IC封装件安装面214,在IC封装件安装面214上嵌入有多个触头230。在插座壳体206的两外缘上形成有一对凹部215。设置凹部215,使得当IC封装件300安装在IC封装件安装面214上时,持有IC封装件300的手指(未示出)不会与插座壳体206接触。盖住插座壳体206上部的盖部件256枢轴安装在加强板250上,能相对于加强板旋转。为了将第二实施方式中使用的IC封装件300(参见图14)固定到插座壳体206上,将IC封装件300放置在IC封装件安装面214和盖部件256之间。然后,杆254经由盖部件256对IC封装件300向下施力。然后,盖部件256尖端的锁定片256a与杆254的锁定部254a卡合,IC封装件300被固定到插座壳体206上,在这种固定状态中,IC封装件向下按压触头230。注意,杆254和盖部件256共同称为施力机构。
下面将结合图12A和12B介绍IC插座202的插座壳体206。图12A和图12B示出了插座壳体206,其中图12A为俯视图;图12B为侧视图。插座壳体206为大致方形,包括:矩形的IC封装件安装面214;以及壁260a、260b、260c、和260d,这些壁一体形成于IC封装件安装面214的外周。开口朝向插座壳体206的上缘262的缺口264a和264b分别形成在壁260a和260c上。锁定突起263形成在壁260a和260c的中央部的上缘262附近。成矩阵排列的多个触头容纳孔226贯穿IC封装件安装面214,触头230设于每个触头容纳孔226中。注意,图12中只示出了一部分触头容纳孔226和触头230。然而,触头容纳孔和触头230基本上遍及整个IC封装件安装面214。触头230的接触IC封装件300的接触部230a从IC封装件安装面214(参见图18)突出。被倾斜切出的缺口面266形成在壁260b和壁260c之间的外角部上。
下面将结合图13A到图14C介绍安装于插座壳体206上的IC封装件300。图13A、图13B以及图13C示出了IC封装件300,其中图13A为俯视图,图13B为前视图,图13C为沿图13A中13C-13C线的剖视图。图14A、图14B以及图14C示出了IC封装件300,其中图14A为沿图13A中14A-14A线的剖视图,图14B为侧视图,图14C为仰视图。IC封装件300包括:IC封装件主体300a;以及框架部件300b,其围绕IC封装件主体300a的外周安装。图13A到图14C示出了框架部件300b安装于IC封装件主体300a上的状态。
首先,结合图15A到图16C介绍框架部件300b。图15A、图15B以及图15C示出了框架部件300b,其中图15A为俯视图;图15B为前视图;图15C为沿图15A中15C-15C线的剖视图。图16A、图16B以及图16C示出了框架部件300b,其中图16A为沿图15A中16A-16A线的剖视图;图16B为侧视图;图16C为仰视图。
框架部件300b包括大致方形的外周壁302,该外周壁302盖住IC封装件主体300a的外周。图15A中框架部件300b的布置对应于图13A中IC封装件300的布置。通过沿图纸平面向后将IC封装件主体300a压进图13A的框架部件300b中,IC封装件主体300a被安装到框架部件300b上。外周壁302包括四个壁:302a、302b、302c、和302d,这些壁的高度(沿IC封装件主体300a的插入方向的长度)基本相同。注意,通过切除角部,在壁302b和302c之间的角部处形成有用于定位的缺口面370。突起308a和308b分别形成于壁302a和302c的左侧,用于防止IC封装件主体300a的错误插入。突起308b比突起308a更向内突出。突起308a和308b沿IC封装件主体300a的插入方向延伸,并具有弧形外表面。锁定凹部311形成在壁302a和302c的中央部的内侧,用于在IC封装件300安装于插座壳体206上时,与前述的锁定突起263卡合。
在壁302的角部处,壁的厚度形成得厚。接纳部310形成在从角部朝向框架部件300b的内部移动了的位置上,朝上的接纳基部310a形成在该处(参见图15A)。即,接纳基部310a面对IC封装件主体300a。锥部310b形成在接纳部310上并处于壁302的上缘314a附近,用于导引IC封装件主体300a。接纳基部310a形成在壁302的下缘314附近,经由导引面310e而与锥部310b连续。由于接纳部310形成在壁302的角部处,因此接纳部310具有高强度,从而即使当其受到IC封装件主体300a的载荷时也不容易变形。导引面310e用于导引待插入的IC封装件主体300a。
在每个壁302b和302d的中央部形成有两个彼此隔开的防脱突起312。防脱突起312从框架部件300b的上缘314a向下缘314b延伸。防脱突起312在上缘314a侧形成有锥部312a,以使得IC封装件主体300a容易插入。防脱突起312在下缘314b侧形成有止动面312b。框架部件300b被构造成在接纳基部310a和止动面312b之间保持所插入的IC封装件主体300a。如图16A和图16C所示,朝向壁302的下缘314b开口的L型槽310c以及与缺口面370形状相应的槽310d形成在接纳部310的较厚部分上。
下面将结合图13A到图14C介绍IC封装件主体300a。IC封装件主体300a包括:大致方形的平坦基板322;形成在基板322中央的方形芯片部320;以及形成在基板322的底面322a上的导电焊盘324。导电焊盘324为IC封装件300的电极,被布置成对应于触头230的矩阵。与框架部件300b的突起308a和308b的弧形互补的凹部328a和328b形成在基板322上,其形成位置对应于突起308a和308b的位置。
为了将IC封装件主体300a安装进框架部件300b中,将框架部件300b的突起308a和308b与IC封装件主体300a的凹部328a和328b对齐,然后沿图13C中的箭头326指示的方向将IC封装件主体300a压入框架部件300b中。IC封装件主体300a经由防脱突起312使框架部件300b的壁302b和302d向外挠曲,并朝向框架部件300b的内部移动。当IC封装件主体300a通过止动面312b时,壁302b和302d弹性恢复,将IC封装件主体300a保持在接纳突起310的接纳基部310a和防脱突起312的止动面312b之间。通过围绕IC封装件主体300a外周安装框架部件300b而构成的IC封装件300容易保持和操作。
下面将参考图17A到图18介绍如上所述构造成的IC封装件300装入IC插座壳体206中的状态。图17A和图17B示出了IC封装件300安装在插座壳体206中的状态,其中图17A为俯视图,图17B为侧视图。图18为沿图17 A中18-18线的剖视图。图17A示出了框架部件300b的锁定凹部311与插座壳体206的锁定突起263卡合的情况。锁定凹部311和锁定突起263构成了一种简单的锁定机构。如图18中清楚表示的那样,触头230设于贯穿插座壳体206形成的触头容纳孔226中,接触部230a贯穿IC封装件安装面214而伸出。通过将IC封装件300的缺口面370与插座壳体206的缺口面266对齐,将IC封装件300安装在IC封装件安装面214上。插座壳体206的壁260a、260b、260c、及260d进入到IC封装件300的槽310c和310d中并与其卡合。IC封装件300的焊盘324与触头230的接触部230a接触。
注意,以上介绍了IC封装件300和插座壳体206之间的安装关系。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插座壳体206被装入到IC插座202中,IC封装件300安装到装入于IC插座202的插座壳体206中。
上面介绍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可以有多种改变和变形。例如,IC插座组件可以为日本待审专利公报No.2004-335534所公开的类型,其包括安装在IC封装件上的散热片。在这种情况下,散热片由杆施力以将IC封装件安装到IC插座中。如前所述,在由相互卡合的IC封装件300的锁定凹部311和插座壳体206的锁定突起263构成简单锁定机构的情况下,用于将IC封装件300按压到插座壳体206上的按压机构可与施力机构形成为一体。即,IC封装件300和插座壳体206彼此卡合,且不能相对于彼此移动,因此杆经由散热片按压IC封装件300的机构既用于将散热片安装(使其紧密接触)于IC封装件上,也用于将IC封装件300按压到插座壳体206上。
作为IC封装件的类型,上面已经介绍了PGA型和LGA型。然而,IC封装件并不局限于这些类型,还可以有其他任何类型,只要可以应用本发明的构思即可。另外,IC插座和IC插座组件并不局限于与PGA型和LGA型匹配的类型。
在上述介绍的实施方式中,框架部件100b和300b是与IC封装件主体100a和300a分离的部件。然而,框架部件和IC封装件主体也可以是一体化构造。
Claims (3)
1、一种IC封装件,其被安装到IC插座上,包括:
IC封装件主体;以及
框架部件,其环绕IC封装件主体的外周设置。
2、一种IC插座,包括:
多个电触头;
IC封装件安装面;
绝缘插座壳体,其将多个电触头保持在IC封装件安装面上;以及
施力部件,其对安装于IC封装件安装面上的IC封装件朝着多个电触头施力,以便与电触头建立电连接,
IC封装件具有环绕其主体的外周设置的框架部件。
3、一种IC插座组件,包括IC插座和IC封装件,
所述IC插座包括:
多个电触头;
IC封装件安装面;
绝缘插座壳体,其将多个电触头保持在IC封装件安装面上;以及
施力部件,其对安装于IC封装件安装面上的IC封装件朝着多个电触头施力,以便与电触头建立电连接,
IC封装件具有环绕其主体的外周设置的框架部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5066688A JP2006253348A (ja) | 2005-03-10 | 2005-03-10 | Icパッケージ、icソケットおよびicソケット組立体 |
JP2005066688 | 2005-03-10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848549A true CN1848549A (zh) | 2006-10-18 |
Family
ID=369716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A2006100595385A Pending CN1848549A (zh) | 2005-03-10 | 2006-03-10 | Ic封装件、ic插座以及ic插座组件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7361029B2 (zh) |
JP (1) | JP2006253348A (zh) |
CN (1) | CN1848549A (zh) |
TW (1) | TWM301405U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280789A (zh) * | 2010-03-22 | 2011-12-14 | 泰科电子公司 | 具有触板重叠通孔的连接器系统 |
CN110010568A (zh) * | 2019-04-16 | 2019-07-12 |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 微电子封装结构 |
CN110190033A (zh) * | 2019-04-25 | 2019-08-30 | 黄金平 | 一种电子产品用芯片固定装置 |
CN110611183A (zh) * | 2018-12-10 | 2019-12-24 |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0959466Y (zh) * | 2006-08-22 | 2007-10-10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US20080176434A1 (en) * | 2007-01-24 | 2008-07-24 | Lotes Co., Ltd. | Electrical connector |
US7607932B1 (en) * | 2008-10-14 | 2009-10-27 |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 Socket having two cams |
CN107453105B (zh) * | 2017-07-17 | 2019-01-22 |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865458A (en) * | 1971-07-01 | 1975-02-11 | Amp Inc | Circuit panel connector |
US4918513A (en) * | 1987-06-05 | 1990-04-17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Socket for an integrated circuit chip carrier and method for packaging an integrated circuit chip |
JPH10335033A (ja) * | 1997-05-29 | 1998-12-18 | Fujitsu Ltd | パッケージ実装用ソケット及びこのソケットを利用したパッケージの実装構造 |
JP3066586B2 (ja) | 1998-12-05 | 2000-07-17 |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 ピングリッドアレイパッケージ用ソケット |
JP3950795B2 (ja) * | 2002-10-31 | 2007-08-01 | タイ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アンプ株式会社 | Lgaパッケージ用ソケット |
US7114996B2 (en) * | 2004-09-08 | 2006-10-03 | Advanced Interconnections Corporation | Double-pogo converter socket terminal |
-
2005
- 2005-03-10 JP JP2005066688A patent/JP2006253348A/ja active Pending
-
2006
- 2006-02-14 TW TW095202495U patent/TWM301405U/zh unknown
- 2006-03-10 CN CNA2006100595385A patent/CN1848549A/zh active Pending
- 2006-03-10 US US11/372,572 patent/US7361029B2/en active Active
-
2007
- 2007-10-09 US US11/869,478 patent/US20080037236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280789A (zh) * | 2010-03-22 | 2011-12-14 | 泰科电子公司 | 具有触板重叠通孔的连接器系统 |
CN102280789B (zh) * | 2010-03-22 | 2016-01-20 | 泰科电子公司 | 具有触板重叠通孔的连接器系统 |
CN110611183A (zh) * | 2018-12-10 | 2019-12-24 |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CN110010568A (zh) * | 2019-04-16 | 2019-07-12 |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 微电子封装结构 |
CN110190033A (zh) * | 2019-04-25 | 2019-08-30 | 黄金平 | 一种电子产品用芯片固定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06253348A (ja) | 2006-09-21 |
US7361029B2 (en) | 2008-04-22 |
US20080037236A1 (en) | 2008-02-14 |
TWM301405U (en) | 2006-11-21 |
US20060205259A1 (en) | 2006-09-1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848549A (zh) | Ic封装件、ic插座以及ic插座组件 | |
CN1324767C (zh) | 具有适用于多种不同尺寸的卡的弹出机构的卡连接器 | |
CN1096044C (zh) | 集成电路卡信息处理装置 | |
US7566237B2 (en) | Actuator member for socket connector | |
US6821138B2 (en) | ZIF socket connector having means for preventing CPU mounted on the connector from deformation due to a clamping force acting thereon | |
TWM408851U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 |
KR20040010074A (ko) | 반도체 패키지용 소켓 | |
CN1665073A (zh) | 具有推出机构的插件边缘连接器 | |
CN1203586C (zh) | 零插入力电连接器的超程防止器 | |
CN1288949C (zh) | 接插件封装和传送组件 | |
US7651358B2 (en) | Pin grid array socket having a base with interior standoffs and hightening peripheral walls | |
US20110250777A1 (en) | Burn-in socket having actuating mechanism driven alternatively for driving sliding plate | |
US7175462B2 (en) | PGA type IC socket | |
CN1513219A (zh) | 插座连接器和用于插座连接器的端子 | |
JP4614270B2 (ja) | リード線を印刷回路基板に接触させる端子ユニット | |
WO2012133740A1 (ja) | 電気部品用ソケット | |
US7112068B2 (en) | Land grid array socket having contact-protecting mechanism | |
JP2013137925A (ja) | 電気部品用ソケット | |
US7753707B1 (en) | Electrical connecting assembly | |
KR20010113539A (ko) | 전기부품용 소켓 및 그 조립방법 | |
CN1670539A (zh) | 用于半导体器件测试处理器的传送器组件 | |
JP3786353B2 (ja) | 電気部品用ソケット | |
JP2003257575A (ja) | ソケットコネクタ | |
CN107086386B (zh) | 扁平电缆用连接器 | |
JP2004022535A (ja) | ソケット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