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31582A - 渐进屈光力镜片组的设计方法 - Google Patents
渐进屈光力镜片组的设计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831582A CN1831582A CN 200610056898 CN200610056898A CN1831582A CN 1831582 A CN1831582 A CN 1831582A CN 200610056898 CN200610056898 CN 200610056898 CN 200610056898 A CN200610056898 A CN 200610056898A CN 1831582 A CN1831582 A CN 183158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rogressive
- refractive power
- power
- dioptric
- len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yeglasses (AREA)
Abstract
渐进屈光力镜片组的设计方法。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渐进屈光力镜片组的设计方法,即使在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材料的折射率相同并且按同一设计思想统一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组中、更换为屈光力与以前的镜片不同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情况下,也可以用与以前的镜片相同的姿势来观察物体。作为解决手段,在上下方向上改变第二屈光部的位置,根据第二屈光部的屈光力来伸缩渐进带长,使用于观察位于近距离处的物体的第二屈光部的近用屈光力测量点上的棱镜屈光力固定。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渐进屈光力镜片组的设计方法,所述渐进屈光力镜片组是用于补偿老花眼所引起的调节力不足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基于同一设计思想的集合。
背景技术
渐进屈光力镜片具有:用于观察比较远处的上部的远用部;用于观察比较近处的下部的近用部;以及位于远用部和近用部之间、屈光力逐渐地变化的渐进部。一般将远用部和近用部之间的距离、即渐进部的长度称为渐进带长。在渐进屈光力镜片中,由于在镜片上不存在远用部和近用部的分界线,因此难以根据镜片来判断渐进带长的长度。但是,在说明书的说明中,将在主子午线上、在远用部和渐进部之间从屈光力大致固定的区域到屈光力变化的区域的过渡部分作为远用部下端,将在渐进部和近用部之间从屈光力变化区域到屈光力大致固定的近用区域过渡的部分作为近用部上端,将该远用部下端和近用部上端之间的距离称为渐进带长。
如图2所示,在纳入销售商店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0上,用可擦除的墨水印刷有在进行装入到眼镜框中的框入加工时使用的定位印记或装配点F、用于测量远用屈光力以及加入度的屈光力参照圆等。将远用屈光力参照圆1的中心称为远用屈光力测量点Dp,将加入度参照圆2的中心称为近用屈光力测量点Np。尽管根据眼镜镜片制造商而存在略微的差异,但一般装配点F被设置在从远用部到渐进部的过渡点上,加入度参照圆2的上端大致与近用部上端一致。因此,可以简易地将从装配点F到加入度参照圆2的上端为止的垂直方向上的距离视为渐进带长。
近用部区域一般设在远离镜片的中心部的外周部。由于镜片的远用屈光力或加入度的影响,镜片的外周部产生非常大的棱镜屈光力。例如以相同的商品名向需求者提供下述的一组渐进屈光力镜片:按一定的设计思想统一地进行设计,以满足远用明视域宽以及近用明视域宽等的作为渐进屈光力镜片的基本要素相同的佩戴目的。同一商品名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组中的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渐进带长是固定的。即,近用部的位置固定,而与远用屈光力的值无关。
另外,例如下述专利文献1所示,以往就存在根据近用部的棱镜效应来改变近用部的内偏量的设想。但这是使双眼视时的左右的视线准确地重合的结构。此外,在专利文献1以前,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3、专利文献4、专利文献5等也公开了与可以应对近用部位置的变化的定位印记有关的发明,但均仅提及与近用内偏对应的移位。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32998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1-5124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2-311396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3-131175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3-131176号公报
但是,近用屈光力测量点Np处的棱镜量根据远用屈光力或加入度而发生变化,因此通过近用屈光力测量点Np观察物体时的物点的位置根据这些屈光力而改变。例如,在具有负屈光力的凹透镜中,如图3(a)所示,在视线L1和视线L2上物点的位置不同,该视线L1是通过实线所示的近用部屈光力具有相对的正屈光力的凹透镜11来观察物体时的朝向眼球的旋转中心0的视线,该视线L2是虚线所示的近用部屈光力具有相对的负屈光力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2的朝向眼球的旋转中心O的视线。因此,为了用这样的屈光力不同的凹透镜观察特定的物点,如图3(b)所示,需要改变镜片的佩戴角度,使物点的观察位置相同。例如,为了使近用部屈光力具有相对负屈光力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2相对于近用部屈光力具有相对正屈光力的凹透镜11、物点的位置相同,必需使近用部屈光力具有相对负屈光力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2略微朝上,从而通过近用屈光力测量点Np来观察物点。
具有正屈光力的凸透镜也同样,如图4(a)所示,在视线L3和视线L4上物点的位置不同,该视线L3由实线表示、是通过由实线表示的近用部屈光力具有相对正屈光力的凸透镜21来观察物体时的视线,该视线L4由虚线表示、是由虚线表示的近用部屈光力具有相对负屈光力的渐进屈光力镜片22的视线。因此,为了用这样的屈光力不同的凸透镜来观察特定的物点,如图4(b)所示,需要改变镜片的佩戴角度,使物点的观察位置相同。在眼镜镜片的情况下都需要上下改变脸的朝向,从而通过近用屈光力测量点Np来观察物体。
这样,渐进屈光力镜片在棱镜屈光力增大的镜片边缘部具有用于观察近距离的部分,必须根据镜片的屈光力而改变头部的倾斜角来观察,在同一商品名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组中,刚换了新的镜片时,直到习惯为止,会感到麻烦不方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渐进屈光力镜片组的设计方法,该渐进屈光力镜片组构成为: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材料的折射率相同并且统一成同一设计思想,即使在其中更换了屈光力与以前的镜片不同的渐进屈光力镜片时,也可以按照与以前的镜片相同的姿势来观察物体。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第一,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渐进屈光力镜片组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于下述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组:所述渐进屈光力镜片组是渐进屈光力镜片的集合,各渐进屈光力镜片具有:具有用于观察位于预定距离处的物体的屈光力的第一屈光部、具有用于观察位于近距离处的物体的屈光力的第二屈光部、以及屈光力从所述第一屈光部到所述第二屈光部渐进地变化的渐进部,所述渐进屈光力镜片组满足以下条件:可选择不同屈光力的所述第一屈光部、可对于具有相同屈光力的所述第一屈光部选择多个加入度、材料的折射率相同、并且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设计思想是统一的,如下地设计各渐进屈光力镜片:在具有相同的加入度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彼此之间,在所述第一屈光部的屈光力小的一方中,装配点和所述第二屈光部的屈光力测量点之间的垂直方向上的距离更短,在所述第一屈光部的屈光力相同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彼此之间,加入度大的一方中,装配点和所述第二屈光部的屈光力测量点之间的垂直方向上的距离更长。
在以同一商品名销售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组中包含有材料的折射率相同且统一成相同的设计思想的多个渐进屈光力镜片。此外,可以从远用部或第一屈光部的屈光力不同的多个渐进屈光力镜片中选择适合于佩戴者的第一屈光部的屈光力,且可对于同一第一屈光部的屈光力选择不同的加入度,所述第一屈光部位于镜片的上部、用于观察位于中间距离处的物体。以往,一个渐进屈光力镜片组中所包含的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渐进带长是固定的。
但是,据本发明人所知,通过在上下方向上改变用于观察位于近距离处的物体的第二屈光部的位置,使得第二屈光部的屈光力测量点上的棱镜屈光力固定,即使在更换为屈光力与以前的镜片不同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情况下,也可以用与以前的镜片相同的姿势来观察物体。为了使第二屈光部的屈光力测量点上的棱镜屈光力固定,通过下述方法来达成:在比较渐进屈光力镜片组中的两个镜片时,如果加入度相同,则在远用部或用于观察位于中间距离处的物体的位于镜片上部的第一屈光部的屈光力小的镜片、即具有更为负侧的屈光力的镜片中,第一屈光部的屈光力更大、即与具有更为正侧的屈光力的镜片相比,镜片边缘部变厚;在用于观察存在于镜片边缘部的近距离的第二屈光部中,由于棱镜屈光力增大,因此将第二屈光部的上端配置在更为上侧,其结果是,缩短了渐进带长。此外,通过下述方法来达成:在比较渐进屈光力镜片组中的两个镜片时,如果第一屈光部的屈光力相同,则加入度大的镜片与加入度小的镜片相比,第二屈光部的屈光力在正侧,棱镜屈光力减小,因此将第二屈光部的上端配置在更为下侧,其结果是,增长了渐进带长。
另外,由于难以根据镜片来判断渐进带长,因此以容易实测的装配点和第二屈光部的屈光力测量点之间的垂直方向上的距离来实质地表示渐进带长。
第二,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渐进屈光力镜片组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渐进屈光力镜片组的设计方法中,如下地设计各渐进屈光力镜片:在所述第一屈光部的屈光力测量点处的散光屈光力不是零的情况下,在加入度和所述第一屈光部的屈光力相同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彼此之间,在所述第一屈光部的屈光力的散光屈光力的垂直方向分量小的渐进屈光力镜片中,装配点和所述第二屈光部的屈光力测量点之间的垂直方向上的距离更短。
即使在设置了用于矫正散光的圆柱屈光面或复曲面等屈光面的情况下,也由此产生棱镜屈光力。对渐进屈光力镜片组中的加入度以及第一屈光部的屈光力相同的镜片彼此进行比较时,散光屈光力的垂直方向分量的屈光力小、即具有更为负侧的屈光力的镜片在基底方向上的棱镜屈光力增大,因此将第二屈光部的上端配置在更为上侧,其结果是,通过缩短渐进带长,实现使第二屈光部的屈光力测量点上的棱镜屈光力在镜片组内保持固定。
第三,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渐进屈光力镜片组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组的设计方法中,将所述装配点和所述第二屈光部的屈光力测量点之间的垂直方向上的距离设为从下述第一过渡位置到第二过渡位置的垂直方向上的距离,所述第一过渡位置是:在主子午线上,从所述第一屈光部的屈光力大致固定的区域到屈光力变化的区域的过渡位置,所述第二过渡位置是:在所述渐进部和所述第二屈光部之间,从屈光力变化区域过渡到屈光力大致固定的近用区域的位置。
如果可以确定镜片的实际的渐进带长,则无需使用简易地视为渐进带长的距离。
附图说明
图1(a)、(b)是表示通过本发明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组的设计方法设计的镜片的一例的平面图。
图2是表示渐进屈光力镜片的布局的平面图。
图3表示凹透镜的屈光力所引起的视线差,(a)表示未变更镜片的位置的情况下的视线,(b)表示将镜片倾斜的情况下的视线。
图4表示凸透镜的屈光力所引起的视线差,(a)表示未变更镜片的位置的情况下的视线,(b)表示将镜片倾斜的情况下的视线。
图5(a)、(b)是表示散光的屈光力的垂直方向分量的概念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组的设计方法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设计方法对作为下述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集合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组的各渐进屈光力镜片进行设计:以同一商品名提供给需要者,统一了设计思想,以满足远用明视域宽以及近用明视域宽等的作为渐进屈光力镜片的基本要素相同的佩戴目的。
渐进屈光力镜片主要用作调节力减弱的老花眼者的视力矫正用镜片。如图2所示,渐进屈光力镜片在一个镜片上具有:具有观察位于远处或中间距离处的物体时所需的屈光力的上部的第一屈光部31、具有观察近处的物体时所需的屈光力的下部的第二屈光部32、从第一屈光部31到第二屈光部32屈光力连续变化的渐进部33,其上没有分界线,从而时尚性良好。
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设计类型有多种,例如,有按用途的设计类型。在所谓远近类型的渐进屈光力镜片中,具有:镜片上方的用于观察远处物体的远用部、用于观察近处物体的镜片下方的近用部、从上方的渐进开始点到下方的渐进结束点之间屈光力渐进地变化的渐进部。设计思想为:平衡良好地配置远用部和近用部两方,使渐进带长为10~16mm左右,从而观察近处时使眼睛容易转动。装配点一般与远用中心、即渐进开始点一致。所谓中近类型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具有:镜片上端部的用于观察远处的物体的远用部、镜片下方的用于观察近处的物体的区域比较宽的近用部、在它们之间屈光力渐进地变化的渐进部。渐进带长为了实现中间视时的宽视野而被增长设计为19~25mm左右。装配点一般位于观察位于1m前后的距离处的物体的渐进部处。在所谓近近类型的渐进屈光力镜片中,具有:镜片上方的用于观察位于中间距离处的物体的中间部、镜片下方的用于观察近处的物体的区域比较宽的近用部、在它们之间屈光力渐进地变化的渐进部。渐进带长为了实现中间视时的宽视野而被增长设计为19~25mm左右。进而,在畸变像差和像散的分布设计中,可以大致分为:加宽远用部和近用部、使像差集中在窄的渐进部上的像差集中型;以及缩窄远用部和近用部、扩宽渐进部而使中间部中的像差扩散的像差分散型。
以同一商品名开展的多个渐进屈光力镜片的集合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组设计为:镜片材料的折射率相同,统一了下述的设计思想,构成渐进屈光力镜片组的各渐进屈光力镜片满足共同的佩戴目的,所述设计思想为上述按用途的设计类型、像差的分布、渐进部的屈光力变化、第一屈光部的明视域宽、第二屈光部的明视域宽、渐进屈光面位于物体侧(外面侧)还是眼球侧(内面侧)等。
由于渐进带长是决定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设计思想的重要设计事项,因此在同一渐进屈光力镜片组中,通常在每个渐进屈光力镜片中均相同。
但是,在渐进带长相同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组中,在眼睛的度数增大而从同一渐进屈光力镜片组中购买度数(屈光力)不同的其它渐进屈光力镜片的情况下,通过近用屈光力测量点Np观察物体时的物点位置与以前使用的镜片不同,因此,为了能相同地观察物点的位置,需要上下改变脸的朝向而改变镜片的佩戴角度,使通过镜片观察到的物点位置相同,在刚更换为新的镜片时感到麻烦不方便,直到习惯为止。
一般地,第二屈光部(近用部)的屈光力在数学上小的一方、即近用部屈光力具有更为负的屈光力的镜片,其近用部中的相对于基底的270度方向上的棱镜度变大。在图3a中示出了屈光力不同的两个负屈光力镜片中的折射状态。虚线所示的镜片12与实线所示的镜片11相比具有更负的屈光力。因此,关于近用屈光力测量点Np处的270度方向上的棱镜度,镜片12一方更大,通过镜片12的虚线所示的光线L2比通过镜片11的实线所示的光线L1更向下方折射。在用镜片11和12观察位于相同位置上的物体的情况下,如图3(b)所示,需要提起整个镜片12,从而使光线的位置对齐,为此,镜片12的佩戴者必需伸出下颚并抬高脸。
在正屈光力镜片的情况下,如图4(a)所示,屈光力小的一方、即更为负的由虚线表示的镜片22的近用屈光力测量点Np处的基底90度方向上的棱镜度减小,通过镜片22的由虚线表示的光线L4比通过由实线表示的镜片21的用实线表示的光线L3更向下方折射。因此,如图4(b)所示,镜片21的佩戴者与佩戴镜片22时相比,必须收回下颚而降低脸来观察物体。
以上的现象是由于作为屈光力不同的镜片、同时第二屈光部的近用屈光力测量点Np的位置相同、即渐进带长固定而产生的弊端。在本发明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组的设计方法中,根据镜片的第二屈光部的屈光力来改变构成镜片组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相互之间的第二屈光部的近用屈光力测量点Np的位置,使测量位置Np上的棱镜屈光力固定,从而不管选择同一镜片组中的哪个镜片,在观察物体时的姿势上都完全没有差异,或者即使稍有差异,也可以抑制为佩戴者感觉不到不适的程度的佩戴感。即,在第二屈光部的屈光力为更负的屈光力的情况下,通过使第二屈光部的近用屈光力测量点Np的位置靠近镜片中央部,可以减少基底270度方向上的棱镜度,由于接近具有更为正的屈光力的镜片的视线,因此可以减少佩戴感的差异。在本发明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组的设计方法中,从统一设计思想的概念中除去了渐进带长。
第二屈光部的近用屈光力测量点Np处的棱镜屈光力根据第一屈光部的屈光力以及加入度而改变。为了不论选择一个渐进屈光力镜片组中的哪个镜片,都使第二屈光部的近用屈光力测量点Np处的棱镜屈光力固定,在加入度固定的情况下,将渐进屈光力镜片组中的镜片设计成:第一屈光部的屈光力具有更为负的屈光力的镜片的渐进带长更短。但是,由于渐进带长在实际的镜片中难以实测,因此在本说明书中,用装配点和由加入度参照圆表示的第二屈光部的近用屈光力测量点、优选为与上端之间的垂直方向上的距离简单地表示渐进带长。该简单的渐进带长的前提是加入度测量位置和第二屈光部的上端的位置固定。当然,如果可以实测渐进带长、即从下述第一过渡位置到第二过渡位置的垂直方向上的距离,则优选使用该实测值,所述第一过渡位置是:在主子午线上,从第一屈光部的屈光力大致固定的区域向屈光力变化的区域的过渡位置;所述第二过渡位置是:在渐进部和第二屈光部之间,从屈光力变化区域过渡到屈光力大致固定的近用区域的位置。
此外,将渐进屈光力镜片组中的镜片设计为:在一个渐进屈光力镜片组中的第一屈光部的屈光力固定的渐进屈光力镜片中,加入度大的镜片的渐进带长更长。这是由于:在第一屈光部的屈光力固定的情况下,随着加入度增大,第二屈光部的屈光力向正侧过渡,棱镜屈光力减小。
此外,将渐进屈光力镜片组中的镜片设计为:在第二屈光部的屈光力固定的情况下,加入度大的镜片的渐进带长更短。这是由于:第二屈光部的屈光力相同,随着加入度增大,第一屈光部的屈光力进一步变为负。
上述渐进带长是对渐进屈光力镜片组中的镜片彼此进行比较时的相对值。如果镜片的设计思想不同,则渐进带长的绝对值变化。此外,如果镜片材料的折射率不同,则即使是同一屈光力,棱镜屈光力也不同,因此渐进带长的绝对值也变化。
众所周知的是:如果在渐进屈光力镜片中缩短渐进带长,则佩戴时感到的像的畸变或晃动增大。从而,也许会认为在更为负的屈光力的镜片中使近用部测量位置Np靠近镜片中心部而缩短渐进带长的做法导致设计上的弊端。但是,根据本发明人的研究,可知一般与使用正屈光力的人相比,戴负屈光力的镜片的人难以感到像的畸变或晃动。这认为是:对于负屈光力的镜片,由于像看起来较小,因此也难以感到像的畸变或晃动。从而,即使缩短负屈光力镜片的渐进带长,由于像的畸变或晃动引起的佩戴不适感也不构成问题。反之,对于容易感到畸变/晃动的正屈光力镜片,渐进带长变长,可以减轻镜片的畸变,因此本发明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组的设计方法不仅改善了佩戴姿势,而且还可以减少佩戴时的不适感。
图1表示镜片材料的折射率为1.67、按照将渐进屈光面设置为眼球侧屈光面的内面渐进屈光力镜片、所谓远近型的渐进屈光力镜片以及像差分散型的设计思想统一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组的屈光力不同的两个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设计例。
图1(a)是球面屈光力S-8.00屈光度(以下表示为D)、加入度ADD 2.00D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01,图1(b)是S-4.00D、ADD 2.00D的渐进屈光力镜片102。在各个图中,表示了远用屈光力参照圆1、装配点F、近用屈光力参照圆(加入度测量范围)2以及近用屈光力测量点Np、主子午线M。主子午线M从装配点F起,考虑到眼光集中于下方而向鼻侧偏移。此外,示出了装配点F和近用屈光力参照圆2的上端之间的距离即渐进带长。近用部的屈光力为镜片101是S-6.00D,镜片102是S-2.00D。加入度为两镜片均是2.00D,但在远用部屈光力更为负的镜片101的渐进带长为10.38mm,远用部屈光力更为正的镜片102的渐进带长为12.28mm,且加入度相同的情况下,远用部屈光力更为负(更小)的镜片101的渐进带长变短。近用部的内偏量也可以根据镜片的屈光力而改变,但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使说明容易理解而将内偏量固定为2.5mm。
在表1中示出了将按照与图1所示镜片相同的镜片材料的折射率以及相同的设计思想统一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组的第一屈光部的屈光力和加入度作为参数、示出装配点F和近用参照圆(第二屈光部的屈光力测量点)2的上端之间的垂直方向上的距离作为渐进带长的长度的例子。
[表1]
远用部屈光力S(D) | 加入度ADD(D) | ||
1.00 | 2.00 | 3.00 | |
+6.00 | 16.78 | 17.06 | 17.34 |
+5.00 | 16.30 | 16.58 | 16.86 |
+4.00 | 15.82 | 16.10 | 16.38 |
+3.00 | 15.34 | 15.62 | 15.90 |
+2.00 | 14.86 | 15.14 | 15.42 |
+1.00 | 14.38 | 14.66 | 14.94 |
0.00 | 13.91 | 14.18 | 14.46 |
-1.00 | 13.43 | 13.71 | 13.98 |
-2.00 | 12.95 | 13.23 | 13.51 |
-3.00 | 12.48 | 12.75 | 13.03 |
-4.00 | 11.99 | 12.28 | 12.55 |
-5.00 | 11.50 | 11.79 | 12.08 |
-6.00 | 11.00 | 11.30 | 11.59 |
-7.00 | 10.58 | 10.80 | 11.10 |
-8.00 | 10.07 | 10.38 | 10.60 |
表1所示的第一屈光部的屈光力和加入度每隔1D而设定,但比这更加细致地例如每隔0.5D也完全相同。
在同一加入度的情况下,随着远用部屈光力变得更为负(小的屈光力),渐进带长变短。此外,在远用部屈光力相同的情况下,随着加入度增大,渐进带长增长。进而,在近用屈光力相同的镜片中,加入度大者渐进带长变短。例如,远用部屈光力S+1.00D、加入度ADD 1.00D的镜片为近用屈光力S+2.00D,成为与远用部屈光力S 0.00D、ADD 2.00D的镜片相同的近用屈光力。前者的渐进带长为14.38mm,加入度大的后者的渐进带长为14.18mm,在近用屈光力相同的情况下,随着加入度增大,渐进带长缩短。
在上述说明中,记载了没有附加散光矫正特性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组的设计。但是,在一般的眼镜镜片中,除了球面屈光力外,还带有散光屈光力的情况很多。在散光镜片的情况下,近用部的棱镜效果根据散光轴的方向而变化。因此,在眼球侧或物体侧的屈光面中任意一方上附加了散光轿正特性、测量第一屈光部的屈光力的测量位置上的散光屈光力不是零的情况下,可以将由球面屈光力和散光屈光力合成而成的远用部屈光力中、沿着渐进带的方向的屈光力分量、即从装配点F向加入度参照圆2的上端的方向上的屈光力视为远用屈光力,来进行渐进屈光力镜片组的设计。具体来说,设计为:在加入度以及第一屈光部的屈光力相同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彼此之间,第一屈光部的屈光力的散光屈光力的垂直方向分量小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装配点和测量第二屈光部的加入度测量范围的预定位置之间的垂直方向上的距离更短。
例如,如图5所示,假设从正面观察被验光者时散光轴从水平方向右侧的基点起与经线成45度的角度的情况,图5(a)所示的镜片的散光屈光力为散光轴方向上的屈光力为-2.00D,与散光轴垂直的经线方向上的屈光力为-6.00D,垂直方向上的分量为-4.00D。另一方面,图5(b)所示的镜片的散光轴也同样位于经线45度的方向上,散光轴方向上的屈光力为-2.00D,与散光轴垂直的经线方向上的屈光力为-5.00D,垂直方向上的屈光力分量为-3.50D。与图5(d)所示的镜片的散光的垂直方向上的屈光力分量相比,图5(a)所示的镜片的散光的垂直方向上的屈光力分量小、即具有更为负的屈光力,因此图5(a)所示的镜片与图5(b)所示的镜片相比,近用部测量位置Np处的棱镜屈光力更大,需要将近用部上端配置在更上侧,并缩短渐进带长。
另外,例如,由于实际上难以实现按照每0.1D细致地设定第一屈光部的屈光力或加入度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组的设计,因此例如在0.1~0.5D的范围内使渐进带长固定,但在渐进屈光力镜片组的设计上,根据上述的近用部的屈光力、即棱镜屈光力来增减渐进带长的倾向没有变化。
此外,为了削减制造成本,当然也可以考虑在某一屈光力范围(例如S-5.00D到S-8.00D的范围)内使渐进带长相同。在该情况下,纵观整个屈光力范围,如果近用部具有比较负的屈光力的镜片的渐进带长被设定得短,则可以认为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中。
另外,在上述说明中,记载为:为了简易地表示渐进带长,定义装配点和第二屈光部的近用屈光力测量点之间的垂直方向上的距离作为渐进带长,该预定位置优选为加入度测量范围的上端,但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渐进带长为相对值,所以也当然可以例如将加入度测量范围内的预定位置作为近用屈光力测量点Np。
本发明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组的设计方法如下地进行设计:无论选择作为按同一设计思想统一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集合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组中的哪个渐进屈光力镜片,均可以用与以前的镜片相同的姿势来观察物体,可以用作为用于良好地补偿老花眼所引起的调节力不足的镜片的设计方法。
Claims (3)
1.一种渐进屈光力镜片组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
对于下述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组:所述渐进屈光力镜片组是渐进屈光力镜片的集合,各渐进屈光力镜片具有:具有用于观察位于预定距离处的物体的屈光力的第一屈光部、具有用于观察位于近距离处的物体的屈光力的第二屈光部、以及屈光力从所述第一屈光部到所述第二屈光部渐进地变化的渐进部,所述渐进屈光力镜片组满足以下条件:可选择不同屈光力的所述第一屈光部、可对于具有相同屈光力的所述第一屈光部选择多个加入度、材料的折射率相同、并且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设计思想是统一的,
如下地设计各渐进屈光力镜片:
在具有相同的加入度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彼此之间,在所述第一屈光部的屈光力小的一方中,装配点和所述第二屈光部的屈光力测量点之间的垂直方向上的距离更短,
在所述第一屈光部的屈光力相同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彼此之间,加入度大的一方中,装配点和所述第二屈光部的屈光力测量点之间的垂直方向上的距离更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组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如下地设计各渐进屈光力镜片:
在所述第一屈光部的屈光力测量点处的散光屈光力不是零的情况下,
在加入度和所述第一屈光部的屈光力相同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彼此之间,在所述第一屈光部的屈光力的散光屈光力的垂直方向分量小的渐进屈光力镜片中,装配点和所述第二屈光部的屈光力测量点之间的垂直方向上的距离更短。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组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装配点和所述第二屈光部的屈光力测量点之间的垂直方向上的距离设为从下述第一过渡位置到第二过渡位置的垂直方向上的距离,所述第一过渡位置是:在主子午线上,从所述第一屈光部的屈光力大致固定的区域到屈光力变化的区域的过渡位置,所述第二过渡位置是:在所述渐进部和所述第二屈光部之间,从屈光力变化区域过渡到屈光力大致固定的近用区域的位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5064999 | 2005-03-09 | ||
JP2005064999 | 2005-03-09 | ||
JP2005369182 | 2005-12-22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831582A true CN1831582A (zh) | 2006-09-13 |
Family
ID=369939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0610056898 Pending CN1831582A (zh) | 2005-03-09 | 2006-03-09 | 渐进屈光力镜片组的设计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831582A (zh) |
Cited By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073152A (zh) * | 2009-11-13 | 2011-05-25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眼镜镜片的设计方法和制造方法 |
CN102165362A (zh) * | 2008-09-24 | 2011-08-24 | 东海光学株式会社 | 设计眼镜镜片的方法 |
CN101999092B (zh) * | 2008-09-30 | 2012-10-10 | Hoya株式会社 | 渐进折射力镜片及其制造方法、渐进折射力镜片的检查方法 |
CN103109228A (zh) * | 2010-05-27 | 2013-05-15 | 卡尔蔡斯光学国际有限公司 | 用于制造眼镜片的方法以及眼镜片 |
CN103631031A (zh) * | 2013-09-30 | 2014-03-12 | 丹阳佰易视光学眼镜有限公司 | 一种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 |
CN103946736A (zh) * | 2011-11-16 | 2014-07-23 | 埃西勒国际通用光学公司 | 用于确定眼镜片的方法 |
CN104297943A (zh) * | 2014-10-09 | 2015-01-21 |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 光学玻璃渐进多焦点镜片及其制作方法和应用 |
CN105026987A (zh) * | 2012-12-19 | 2015-11-04 | Hoya株式会社 | 眼镜镜片 |
CN105445956A (zh) * | 2014-08-28 | 2016-03-30 | 香港理工大学 | 具有矫正散光的自由曲面渐进式镜片的设计方法及镜片 |
CN105807446A (zh) * | 2016-04-18 | 2016-07-27 | 南开大学 | 一种矫正管状视野的光学方法 |
CN108139605A (zh) * | 2015-10-15 | 2018-06-08 | 依视路国际公司 | 用于正视眼且老花眼配戴者的渐变多焦点眼科镜片、用于提供此类镜片的方法 |
CN108139600A (zh) * | 2015-10-15 | 2018-06-08 | 依视路国际公司 | 用于确定渐变镜片的光学系统的方法 |
CN108139604A (zh) * | 2015-10-15 | 2018-06-08 | 依视路国际公司 | 用于近视眼或正视眼且老花眼配戴者的渐变多焦点眼科镜片、用于提供此类镜片的方法 |
CN109996483A (zh) * | 2016-10-25 | 2019-07-09 | 卡尔蔡司光学国际有限公司 | 用于确定眼睛屈光的装置、方法和计算机程序 |
CN112930495B (zh) * | 2018-09-28 | 2023-09-29 | 豪雅镜片泰国有限公司 | 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设计系统、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设计方法和渐进屈光力镜片组 |
-
2006
- 2006-03-09 CN CN 200610056898 patent/CN1831582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2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165362A (zh) * | 2008-09-24 | 2011-08-24 | 东海光学株式会社 | 设计眼镜镜片的方法 |
CN102165362B (zh) * | 2008-09-24 | 2013-06-05 | 东海光学株式会社 | 设计眼镜镜片的方法 |
CN101999092B (zh) * | 2008-09-30 | 2012-10-10 | Hoya株式会社 | 渐进折射力镜片及其制造方法、渐进折射力镜片的检查方法 |
CN102073152A (zh) * | 2009-11-13 | 2011-05-25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眼镜镜片的设计方法和制造方法 |
CN103109228B (zh) * | 2010-05-27 | 2015-07-22 | 卡尔蔡斯光学国际有限公司 | 用于制造眼镜片的方法以及眼镜片 |
CN103109228A (zh) * | 2010-05-27 | 2013-05-15 | 卡尔蔡斯光学国际有限公司 | 用于制造眼镜片的方法以及眼镜片 |
CN103109228B8 (zh) * | 2010-05-27 | 2018-12-04 | 卡尔蔡司光学国际有限公司 | 用于制造眼镜片的方法以及眼镜片 |
CN103946736A (zh) * | 2011-11-16 | 2014-07-23 | 埃西勒国际通用光学公司 | 用于确定眼镜片的方法 |
CN105026987A (zh) * | 2012-12-19 | 2015-11-04 | Hoya株式会社 | 眼镜镜片 |
US20150346515A1 (en) | 2012-12-19 | 2015-12-03 | Hoya Corporation | Spectacle lenses |
CN105026987B (zh) * | 2012-12-19 | 2017-03-22 | Hoya株式会社 | 眼镜镜片 |
US10330952B2 (en) | 2012-12-19 | 2019-06-25 | Hoya Corporation | Spectacle lenses |
CN103631031A (zh) * | 2013-09-30 | 2014-03-12 | 丹阳佰易视光学眼镜有限公司 | 一种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 |
CN105445956A (zh) * | 2014-08-28 | 2016-03-30 | 香港理工大学 | 具有矫正散光的自由曲面渐进式镜片的设计方法及镜片 |
CN104297943A (zh) * | 2014-10-09 | 2015-01-21 |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 光学玻璃渐进多焦点镜片及其制作方法和应用 |
CN108139605B (zh) * | 2015-10-15 | 2019-09-10 | 依视路国际公司 | 用于正视眼且老花眼配戴者的渐变多焦点眼科镜片、用于提供此类镜片的方法 |
CN108139605A (zh) * | 2015-10-15 | 2018-06-08 | 依视路国际公司 | 用于正视眼且老花眼配戴者的渐变多焦点眼科镜片、用于提供此类镜片的方法 |
CN108139600A (zh) * | 2015-10-15 | 2018-06-08 | 依视路国际公司 | 用于确定渐变镜片的光学系统的方法 |
CN108139604A (zh) * | 2015-10-15 | 2018-06-08 | 依视路国际公司 | 用于近视眼或正视眼且老花眼配戴者的渐变多焦点眼科镜片、用于提供此类镜片的方法 |
CN108139600B (zh) * | 2015-10-15 | 2020-05-19 | 依视路国际公司 | 用于确定渐变镜片的光学系统的方法 |
CN105807446A (zh) * | 2016-04-18 | 2016-07-27 | 南开大学 | 一种矫正管状视野的光学方法 |
CN105807446B (zh) * | 2016-04-18 | 2018-09-11 | 南开大学 | 一种矫正管状视野的光学眼镜的设计方法 |
CN109996483A (zh) * | 2016-10-25 | 2019-07-09 | 卡尔蔡司光学国际有限公司 | 用于确定眼睛屈光的装置、方法和计算机程序 |
US11129526B2 (en) | 2016-10-25 | 2021-09-28 | Carl Zeiss Vision International Gmbh | Devices,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s for determining the refraction of the eye |
CN112930495B (zh) * | 2018-09-28 | 2023-09-29 | 豪雅镜片泰国有限公司 | 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设计系统、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设计方法和渐进屈光力镜片组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831582A (zh) | 渐进屈光力镜片组的设计方法 | |
CN100347589C (zh) | 渐进折射力镜片 | |
JP4408112B2 (ja) | 両面非球面型累進屈折力レンズおよびその設計方法 | |
US7364292B2 (en) | Method of designing progressive power lens group | |
JP4437482B2 (ja) | 両面非球面型累進屈折力レンズおよびその設計方法 | |
JP5000505B2 (ja) | 累進屈折力レンズ | |
US20130038833A1 (en) | Progressive multifocal ophthalmic lens | |
US6412948B2 (en) | Progressive power multifocal lens | |
CN102681205B (zh) | 渐进屈光力镜片 | |
US8646909B2 (en) | Method for determining, optimizing and producing an ophthalmic lens and set of ophthalmic lenses | |
CN100495124C (zh) | 两面非球面型渐变光焦度镜片及其设计方法 | |
CN112882253B (zh) | 渐进屈光力镜片对的设计方法及制造方法 | |
AU2012351474B2 (en) | Methods for determining a progressive ophthalmic lens and a set of semi finished lens blanks | |
JP5989317B2 (ja) | 累進屈折力レンズ、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の設計方法 | |
US8757799B2 (en) | Progressive multifocal ophthalmic lens | |
CA3095519C (en) | A method for determining a single vision ophthalmic lens | |
JP4404317B2 (ja) | 両面非球面型累進屈折力レンズおよびその設計方法 | |
US8092012B2 (en) | Single vision spectacle lens | |
JP4450480B2 (ja) | 累進多焦点レンズシリーズ | |
JP2007509373A (ja) | 特殊な眼鏡レンズ | |
WO2013094153A1 (ja) | 眼鏡レンズ | |
JP3226108B2 (ja) | 累進焦点レンズの製造方法 | |
JPH081494B2 (ja) | 累進多焦点レンズ | |
JPH04338920A (ja) | 累進多焦点レンズ | |
JP2021051192A (ja) | 累進屈折力レンズの設計方法、累進屈折力レンズの設計システムおよび累進屈折力レンズ群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I02 | Corr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
Correction item: Priority Correct: 2005.12.22 JP 2005-369182 False: Lack of priority second Number: 37 Page: The title page Volume: 22 |
|
COR |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PRIORITY; FROM: MISSING THE SECOND ARTICLE OF PRIORITY TO: 2005.12.22 JP 2005-369182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