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3631031A - 一种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631031A
CN103631031A CN201310462998.2A CN201310462998A CN103631031A CN 103631031 A CN103631031 A CN 103631031A CN 201310462998 A CN201310462998 A CN 201310462998A CN 103631031 A CN103631031 A CN 10363103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trict
focus lens
progressive multi
millimeters
l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46299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631031B (zh
Inventor
张朝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NYANG BAIYISHI OPTICAL GLASS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NYANG BAIYISHI OPTICAL GLASS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NYANG BAIYISHI OPTICAL GLASS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NYANG BAIYISHI OPTICAL GLASS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10462998.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631031B/zh
Publication of CN1036310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310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6310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3103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yeglas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包括:远用光区、近用光区、过渡光区和晃动区;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配镜十字位于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几何中心水平线的中垂线的远用光区侧,与几何中心水平线之间的距离为4毫米;过渡光区在0.50散光面型弧度间的长度为16毫米,过渡光区在0.50散光面型弧度间的平均宽度范围为4.2至12.5毫米,近用光区在0.50散光面型弧度间的最小宽度范围为5.6至13.1毫米,相对应的最大宽度范围为9.1至16.5毫米,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远区角度在0.50散光面型弧度间为176至184度。通过本发明,保证了人眼看事物时不会造成图像扭曲和跳像。

Description

一种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镜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
背景技术
长期以来戴眼镜者都是以单焦点镜片为主。单焦点镜片都是靠眼睛的睫状肌来调节眼睛和物体的距离,眼睛长时间或者频繁的用睫状肌调节,容易使眼睛处于疲劳状态,长期以往眼睛就会加深近视或者老花。渐进多焦点镜片的出现解决了靠眼睛调节的现象,它是靠镜片上不同的焦点来调节。渐进多焦点镜片是一种上方用于看远,下方用于看近,上下度数不同的镜片。从镜片上方固定的远用度数到镜片下方固定的近用度数不是突然改变的,而是在两者之间通过屈光力循序渐进变化而逐渐过渡的。渐进多焦点镜片包括远用光区、过渡光区、近用光区和晃动区。从架置于人眼上的渐进多焦点镜片角度来看,远用光区位于镜片上部,近用光区位于镜片下部,远用光区和近用光区之间通过过渡光区过渡。远用光区、近用光区和过渡光区的弧形边界共同在渐进多焦点镜片中部围成一个区域,而在该区域朝向镜片边缘的两侧为晃动区。渐进多焦点镜片在视觉范围的各个距离都可获得清晰的视力,既满足了远用,又满足了近用以及中间各个距离的使用。渐进多焦点镜片解决了那些既有老光又有近视;既有远视又有老光的特殊人群的眼镜配戴,一副眼镜即可满足所有的需求。
传统的渐进多焦点镜片可分为软性设计和硬性设计两种。软性设计中远用光区到近用光区的过渡通道较长,一般为17mm、18mm,设计通道内的焦点较多光度变化较小,但是近用光区的有效使用范围很小,容易使人眼通过晃动区去看事物,从而造成图像扭曲。硬式设计中远用光区到近用光区的过渡通道较短,通道内焦点少,容易造成跳像现象,佩戴者的适应时间长。软式设计和硬式设计需要生产很多的模具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对佩戴者的验光和装配要求极高。
可见,现有的渐进多焦点镜片一方面,由于近光区的有效范围小造成人眼通过晃动区去看事物,从而使得图像扭曲;另一方面,由于镜片的过渡通道较短,通道内焦点少而容易产生跳像。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以解决现有的渐进多焦点镜片存在的图像扭曲或跳像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所述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包括:远用光区、近用光区、过渡光区和晃动区,其中,所述远用光区与所述近用光区之间为过渡光区,所述过渡光区的两侧为晃动区;所述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配镜十字位于所述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几何中心水平线的中垂线的所述远用光区侧,与所述几何中心水平线之间的距离为4毫米;所述远用光区的参考点位于所述几何中心水平线的中垂线上,与所述几何中心水平线之间的距离为8毫米;所述近用光区的参考点与所述几何中心水平线之间的距离为12毫米,正常佩戴时,所述近用光区的参考点偏向鼻梁方向与所述几何中心水平线的中垂线之间的距离为2.5毫米;所述过渡光区在0.50散光面型弧度间的长度为16毫米,所述过渡光区在0.50散光面型弧度间的平均宽度范围为4.2至12.5毫米,所述近用光区在0.50散光面型弧度间的最小宽度范围为5.6至13.1毫米,相对应的最大宽度范围为9.1至16.5毫米,所述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远区角度在0.50散光面型弧度间为176至184度。
优选地,当所述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为平光且下加光为1.00屈光度时,所述过渡光区在0.50散光面型弧度间的平均宽度范围为9.5至12.5毫米,所述近用光区在0.50散光面型弧度间的最小宽度范围为11.8至13.1毫米,相对应的最大宽度范围为15.4至16.5毫米。
优选地,当所述渐进多焦点镜片为平光且下加光为2.00屈光度时,所述过渡光区在0.50散光面型弧度间的平均宽度范围为6至6.3毫米,所述近用光区在0.50散光面型弧度间的最小宽度范围为7.4至8.7毫米,相对应的最大宽度范围为10.8至11.8毫米。
优选地,当所述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为平光且下加光为3.00屈光度时,所述过渡光区在0.50散光面型弧度间的平均宽度范围为4.2至4.3毫米,所述近用光区在0.50散光面型弧度间的最小宽度范围为5.6至6.9毫米,相对应的最大宽度范围为9.1至10.1毫米。
优选地,所述过渡光区在0.50散光面型弧度间的平均宽度值,通过将所述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偏向所述远用光区侧与所述几何中心水平线之间距离为4毫米处的所述过渡光区的宽度值、所述几何中心水平线处所述过渡光区的宽度值、偏向所述近用光区侧与所述几何中心水平线之间的距离为4毫米处的所述过渡光区的宽度值、偏向所述近用光区侧与所述几何中心水平线之间的距离为8毫米处的所述过渡光区的宽度值以及偏向所述近用光区侧与所述几何中心水平线之间的距离为12毫米处的所述过渡光区的宽度值计算平均值得到。
优选地,所述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在0.5散光面型弧度间的过渡光区为:在0.5散光面型弧度间,从偏向所述远用光区侧与所述几何中心水平线之间距离为4毫米处至偏向所述近用光区侧与所述几何中心水平线之间的距离为12毫米处围成的区域。
优选地,所述近用光区在0.50散光面型弧度间的最小宽度为:在0.50散光面型弧度间,所述近用光区中与所述几何中心水平线之间的距离为13毫米处的光区宽度。
优选地,所述近用光区在0.50散光面型弧度间的最大宽度为:在0.50散光面型弧度间,所述近用光区中与所述几何中心水平线之间的距离为18毫米处的光区宽度。
优选地,所述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具有前弯度1.00屈光度、2.00屈光度、4.00屈光度或者6.00屈光度的面弯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提供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在0.5散光面型弧度间依然具有平均宽度为4.2至12.5毫米的过渡光区;近用光区的最小宽度范围为5.6至13.1毫米,相对应的最大宽度范围可达9.1至16.5毫米,近用光区的有效使用面积大,采用本发明中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通过比传统更大面积的近用光区,避免了人眼通过晃动区去看事物而造成的图像扭曲;同时,过渡光区的长度设计为16毫米,这样的设计使得保证过渡光区面积较大的同时,过渡光区内的焦点数目适中。避免了硬式设计中,将过渡光区的长度设计的较短例如将过渡光区长度设计成14毫米,而带来的过渡光区内焦点较少的问题,保证了渐进多焦点的镜片的度数是循序渐进均匀的变化的,人眼在看事物的时候不会产生跳像。通过本发明中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解决了现有的多焦点镜片中存在的图像扭曲或跳像的问题。此外,本发明中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在保证了人眼看事物时不会造成图像扭曲和跳像的同时,远用角度可达到180度,具有宽阔的远用光区,使人眼拥有更宽的视远区域。由于本发明中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具有宽阔的视远区域以及视近区域,因此即便是配镜者在运动或开车时,人眼依然不会偏离镜片的有效区域,依然可以通过视近区域去看近处事物,通过视远区域去看远处的事物。本发明中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不仅可以满足传统的渐进多焦点镜片在配镜者处于静态环境下即看报或者看黑板等时佩戴,还可以满足配镜者处于动态环境下例如开车或者运动时佩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一种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结构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二的前弯度为1.00屈光度平光且下加光为1.00屈光度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柱光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二的前弯度为2.00屈光度平光且下加光为1.00屈光度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柱光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二的前弯度为4.00屈光度平光且下加光为1.00屈光度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柱光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二的前弯度为6.00屈光度平光且下加光为1.00屈光度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柱光图;
图6是图2所示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均光图;
图7是图3所示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均光图;
图8是图4所示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均光图;
图9是图5所示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均光图;
图10是图2所示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球光图;
图11是图3所示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球光图;
图12是图4所示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球光图;
图13是图5所示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球光图;
图14是图2所示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跟随通道方向的距离的变化其均球光加光与柱光加光的变化曲线图;
图15是图3所示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跟随通道方向的距离的变化其均球光加光与柱光加光的变化曲线图;
图16是图4所示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跟随通道方向的距离的变化其均球光加光与柱光加光的变化曲线图;
图17是图5所示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跟随通道方向的距离的变化其均球光加光与柱光加光的变化曲线图;
图18是图2所示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沿镜片坐标系X轴从左至右其柱光的变化曲线图;
图19是图3所示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沿镜片坐标系X轴从左至右其柱光的变化曲线图;
图20是图4所示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沿镜片坐标系X轴从左至右其柱光的变化曲线图;
图21是图5所示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沿镜片坐标系X轴从左至右其柱光的变化曲线图;
图22是本发明实施例三的前弯度为1.00屈光度平光且下加光为2.00屈光度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柱光图;
图23是本发明实施例三的前弯度为2.00屈光度平光且下加光为2.00屈光度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柱光图;
图24是本发明实施例三的前弯度为4.00屈光度平光且下加光为2.00屈光度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柱光图;
图25是本发明实施例三的前弯度为6.00屈光度平光且下加光为2.00屈光度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柱光图;
图26是图22所示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均光图;
图27是图23所示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均光图;
图28是图24所示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均光图;
图29是图25所示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均光图;
图30是图22所示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球光图;
图31是图23所示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球光图;
图32是图24所示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球光图;
图33是图25所示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球光图;
图34是图22所示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跟随通道方向的距离的变化其均球光加光与柱光加光的变化曲线图;
图35是图23所示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跟随通道方向的距离的变化其均球光加光与柱光加光的变化曲线图;
图36是图24所示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跟随通道方向的距离的变化其均球光加光与柱光加光的变化曲线图;
图37是图25所示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跟随通道方向的距离的变化其均球光加光与柱光加光的变化曲线图;
图38是图22所示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沿镜片坐标系X轴从左至右其柱光的变化曲线图;
图39是图23所示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沿镜片坐标系X轴从左至右其柱光的变化曲线图;
图40是图24所示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沿镜片坐标系X轴从左至右其柱光的变化曲线图;
图41是图25所示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沿镜片坐标系X轴从左至右其柱光的变化曲线图;
图42是本发明实施例四的前弯度为1.00屈光度平光且下加光为3.00屈光度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柱光图;
图43是本发明实施例四的前弯度为2.00屈光度平光且下加光为3.00屈光度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柱光图;
图44是本发明实施例四的前弯度为4.00屈光度平光且下加光为3.00屈光度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柱光图;
图45是本发明实施例四的前弯度为6.00屈光度平光且下加光为3.00屈光度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柱光图;
图46是图42所示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均光图;
图47是图43所示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均光图;
图48是图44所示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均光图;
图49是图45所示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均光图;
图50是图42所示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球光图;
图51是图43所示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球光图;
图52是图44所示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球光图;
图53是图45所示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球光图;
图54是图42所示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跟随通道方向的距离的变化其均球光加光与柱光加光的变化曲线图;
图55是图43所示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跟随通道方向的距离的变化其均球光加光与柱光加光的变化曲线图;
图56是图44所示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跟随通道方向的距离的变化其均球光加光与柱光加光的变化曲线图;
图57是图45所示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跟随通道方向的距离的变化其均球光加光与柱光加光的变化曲线图;
图58是图42所示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沿镜片坐标系X轴从左至右其柱光的变化曲线图;
图59是图43所示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沿镜片坐标系X轴从左至右其柱光的变化曲线图;
图60是图44所示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沿镜片坐标系X轴从左至右其柱光的变化曲线图;
图61是图45所示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沿镜片坐标系X轴从左至右其柱光的变化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一
参照图1,示出了本发明一种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结构图。
本实施例中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采用渐进多焦点的中性化设计而成,包括:远用光区102、近用光区104、过渡光区106和晃动区108,其中,远用光区102与近用光区104之间为过渡光区106,过渡光区的两侧为晃动区108。过渡光区106为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从远用光区至近用光区的过渡通道。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远用光区102只有一个稳定的光度,可以看清楚远处的事物;近用光区也只有一个稳定的光度,只可以看清楚近处的事物;过渡光区106是一段人眼通过远用光区看事物过渡到通过近用光区看事物时的一个过渡区域,在这个区域中,镜片度数有规律变化的,通过这个区域人眼可以看清楚中距离的事物;晃动区108是光度变化的区域,通过该区域看东西人眼会感到模糊。
本实施例中描述了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在0.5散光面型弧度间的过渡光区、近用光区、以及远用光区。需要说明的是,0.5散光面只是一个测量时选择的散光面,也可以选取1.0散光面型弧度间的过渡光区或其他散光面型弧度间的过渡光区。之所以选择0.5散光面,是因为在0.5散光面型弧度间的过渡光区为人眼能够接受的范围,即不会感到不舒适的范围。随着散光面度数的增加其过渡区域也会变大,但是人眼去看事物时不舒适度也会越强。
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配镜十字110位于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几何中心水平线112的中垂线的远用光区侧,与几何中心水平线112之间的距离为4毫米;其中,由于镜片出厂时都是圆形的,并且都具有上述五个光区,为了便于配镜,设计者会为镜片设置几何中心水平线112,镜片的几何中心水平线112是沿镜片的直径设置的,设置时使镜片的远用光区102与近用光区104分别位于几何中心水平线112的两侧。远用光区102的参考点114位于几何中心水平线112的中垂线上,与几何中心水平线112之间的距离为8毫米;近用光区104的参考点116与几何中心水平线112之间的距离为12毫米,正常佩戴时,近用光区的参考点116偏向鼻梁方向与几何中心水平线的中垂线之间的距离为2.5毫米。由于人眼在使用远用光区视远时,瞳孔是放大的,而在使用近用光区视近时,瞳孔并不需要放大,因此本实施例中的渐多焦点镜片设置了阅读点位移,且大小为2.5毫米。在正常佩戴眼镜时,左右镜片的近用光区的参考点都偏向鼻梁方向2.5毫米。
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过渡光区106在0.50散光面型弧度间的长度为16毫米,过渡光区106在0.50散光面型弧度间的平均宽度范围为4.2至12.5毫米;其中,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过渡光区并不是规则的区域,并不是一个长方形区域,因此其宽度并不均匀。随着与几何中心水平线之间距离的变化,过渡光区的宽度也会变化,例如:在距离几何中心水平线距离为8毫米处过渡光区的宽度为7.4毫米,而距离几何中心水平线距离为12毫米处过渡光区的宽度则为11.8毫米。因此,本实施例中运用平均宽度对过渡光区进行描述。其中,平均宽度是通过对距离几何中心水平线不同距离处的过渡光区的宽度进行取值,将这些宽度值求平均得到的。一种优选的取值方式为:分别取几何中心水平线之上4毫米处、几何中心水平线处、几何中心水平线之下4毫米、8毫米以及12毫米处的过渡光区的宽度值,将这些宽度值计算平均值得到过渡光区的平均宽度。
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近用光区104在0.50散光面型弧度间的最小宽度范围为5.6至13.1毫米,相对应的最大宽度范围为9.1至16.5毫米。其中,这些宽度范围值是通过对各个不同前弯度不同下加光度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近用光区的最小宽度以及最大宽度值进行统计后得到的。每一个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近用光区都对应一个最小宽度以及一个最大宽度。如,最小宽度为5.6毫米时,其对应的最大宽度为9.1毫米。再如,最小宽度为13.1毫米时,其对应的最大宽度为16.5毫米。并且,在统计各个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近用光区的最小宽度值、最大宽度值得同时,还计算了各个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过渡光区的平均宽度值,将各个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过渡光区的平均宽度进行统计得到了本实施例中所描述的过渡光区的平均宽度范围。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远区角度在0.50散光面型弧度间为176至184度。其中,远区角度为人眼通过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看远处事物时在远用光区的可视角度。本实施例中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测量得到的远区角度为180度,测量工差为+/-4度,远用光区为180度表明该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远用光区无盲区,是可以充分利用的。
本实施例中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在0.5散光面型弧度间依然具有平均宽度为4.2至12.5毫米的过渡光区;近用光区的最小宽度范围为5.6至13.1毫米,相对应的最大宽度范围可达9.1至16.5毫米,近用光区的有效使用面积大,通过比传统更大面积的近用光区,避了免人眼通过晃动区去看事物而造成的图像扭曲。同时,本实施例中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过渡光区长度的设计为16毫米,这样的设计使得保证过渡光区面积较大的同时,过渡光区内的焦点数目适中。避免了硬式设计中,将过渡光区的长度设计的较短例如将过渡光区长度设计成14毫米,而带来的过渡光区内焦点较少的问题,保证了渐进多焦点的镜片的度数是循序渐进均匀的变化的,人眼在看事物的时候不会产生跳像。通过本实施例中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解决了现有的多焦点镜片中存在的图像扭曲或跳像的问题。此外,本实施例中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在保证了人眼看事物时不会造成图像扭曲和跳像的同时,远区角度可达到180度,具有宽阔的远用光区,使人眼拥有更宽的视远区域。由于本发明中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具有宽阔的视远区域以及视近区域,因此即便是配镜者在运动或开车时,人眼依然不会偏离镜片的有效区域,依然可以通过视近区域去看近处事物,通过视远区域去看远处的事物。本发明中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不仅可以满足传统的渐进多焦点镜片在配镜者处于静态环境下即看报或者看黑板等时佩戴,还可以满足配镜者处于动态环境下例如开车或者运动时佩戴。
实施例二
实施例一对采用了渐进的中性化设计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过渡光区的平均宽度范围以及近用光区的可用区域范围进行了说明,本实施例中分别以具有前弯度为1.00、2.00、4.00以及6.00屈光度平光且下加光为1.00屈光度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为例,对采用渐进的中性化设计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进行详细的描述。
本实施例中为了更清楚的对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进行描述,选择0.5散光面型弧度间的过渡光区、近用光区以及远用光区。并且将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几何水平线作为X轴,几何中心水平线的中垂线为Y轴;构成一个坐标系,来对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各个具体位置进行标度。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Y轴方向为一个通道,其贯穿镜片近用光区,过渡光区以及远用光区,近用光区位于Y轴的负半轴,远用光区位于Y轴的正半轴。过渡光区为在0.5散光面型弧度间,从偏向远用光区侧与几何中心水平线(Y轴坐标为0)之间距离为4毫米即Y轴正半轴标度为4毫米处(Y轴坐标为4毫米)至偏向近用光区侧与几何中心水平线之间的距离为12毫米即Y轴负半轴标度为-12毫米处(Y轴坐标为-12毫米)围成的区域。近用光区的最小宽度为与几何中心水平线之间的距离为13毫米(Y轴坐标为-13毫米)处的光区宽度,相应的近用光区的最大宽度为与几何中心水平线之间的距离为18毫米(Y轴坐标为-18毫米)处的光区宽度。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对坐标系以及过渡光区的Y轴坐标的限定也同样适用于后面的各个实施例。
本实施例中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折射率为1.56;远点高度即远用光区参考点距离镜片几何水平线的高度为8毫米;配镜高度即配镜十字距离镜片几何水平线的高度为4毫米;阅读点即近用光区参考点,阅读点高度即近用光区参考点距离镜片几何水平线的高度,因为阅读点的高度位于几何水平线之下,所以高度为-12毫米;阅读点位移即近用光区参考点偏向鼻梁方向的距离为2.5毫米。
前弯度为1.00屈光度平光且下加光为1.00屈光度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其远用光区表面弧度均光度为0.508屈光度,柱光度为0.025屈光度;配点加光均光度为0.003屈光度,柱光度为0.034;阅读点加光均光度为0.999屈光度,柱光度为0.036屈光度;最大加光为1.077屈光度,超值0.77屈光度。
前弯度为2.00屈光度平光且下加光为1.00屈光度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其远用光区表面弧度均光度为1.044屈光度,柱光度为0.016屈光度;配点加光均光度为0.003屈光度,柱光度为0.057;阅读点加光均光度为0.999屈光度,柱光度为0.034屈光度;最大加光为1.066屈光度,超值0.067屈光度。
前弯度为4.00屈光度平光且下加光为1.00屈光度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其远用光区表面弧度均光度为2.075屈光度,柱光度为0.013屈光度;配点加光均光度为0.019屈光度,柱光度为0.038;阅读点加光均光度为1.001屈光度,柱光度为0.043屈光度;最大加光为1.034屈光度,超值0.034屈光度。
前弯度为6.00屈光度平光且下加光为1.00屈光度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其远用光区表面弧度均光度为3.168屈光度,柱光度为0.003屈光度;配点加光均光度为0.012屈光度,柱光度为0.053;阅读点加光均光度为1.001屈光度,柱光度为0.053屈光度;最大加光为1.032屈光度,超值0.031屈光度。
上述内容是对本实施例中的各个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基本参数的描述,下面对本实施例中的各个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柱光、均光度和球光度绘制标图进行分析。
参照图2-5示出了本实施例中的各个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柱光图,其中,横坐标与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横坐标对应,纵坐标与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横坐标对应,单位都为毫米即mm。从图2-5中任一图均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在0.5散光面型弧度间行成的远用光区、过渡光区以及近用光区的有效使用面积即有效区域,人眼通过该区域看事物不会感到不舒适,既可以满足人眼看远,又可以看距离适中的事物,同时还可以看近距离的事物。从图中还可以看出,该镜片的过渡光区以及晃动区散光变化平缓,近用光区的有效使用面积大,同时远用光区的中的远区角度接近180度,表明该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具有宽阔的远用光区。
参照图6-9示出了本实施例中的各个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均光图,参照图10-13示出了本实施例中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球光图,其中,图中的横坐标与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横坐标对应,纵坐标与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横坐标对应,单位都为毫米即mm。通过图6-13可以看出,图中包含有数字0的曲线围成的区域为远用光区,表示在远用光区中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下加光为0屈光度,并且远用光区的远区角度可以达到180度。从图中还可以看出,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下加光从远用光区到近用光区即阅读区域平缓并基本单调的增加,并且该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下加光最大为1.00屈光度,如图中包含有数字1的曲线围成的区域。
参照图14-17示出了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跟随通道方向的距离的变化其均球光加光与柱光加光的变化曲线图,其中,图中横坐标为跟随通道方向的距离即与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纵坐标对应,其单位为毫米即mm;纵坐标为均球光加光,其单位为屈光度。在图14-17中带圆圈的曲线即跟随通道方向的距离的变化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均球光加光的变化曲线;光滑曲线即跟随通道方向的距离的变化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柱光加光的变化曲线。跟随通道方向的距离的变化,即沿着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坐标系中的Y轴的变化。从图14-17中所示的带圆圈的曲线可以看出,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近用光区的最底端至远用光区的最上端其均球光加光均匀递减,结果表明该镜片的均球光加光渐进变化是均匀的。从光滑曲线可以看出,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随着通道方向的距离的变化其散光分布在0.1屈光度左右,并且变化很均匀,整个通道中散光度数小,这样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可以有效降低人眼看事物时视觉扭曲感和度数误差。
参照图18-21示出了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沿镜片坐标系X轴从左至右其柱光的变化曲线图,其中,图中横坐标为X距离即与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横坐标对应,其单位为毫米即mm;纵坐标为柱光,其单位为屈光度。带圆圈的曲线描绘的是在配镜点即配镜十字以下17毫米处沿X轴从左至右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柱光的变化曲线;带叉的曲线描绘的是在配镜点以下22毫米处沿X轴从左至右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柱光的变化曲线。从图18-21中任一图均可以得出,在纵坐标为0.5屈光度时,配镜点以下17毫米即Y轴坐标为-13毫米处的通道宽度,该通道宽度即为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近用光区的最小宽度。其中,该曲线图中的X轴表示通道的宽度。由于在配镜时选取近用光区的参考点时要留有1毫米的余量,因此近用光区的最小宽度值设在了Y轴坐标为-13毫米处,理论上而言是Y轴坐标-12毫米处。从图18-21中任一图均还可以得出,配镜点以下22毫米即Y轴坐标为-18毫米处的通道宽度,即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近用光区的最大宽度。
上述各个图只是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本实施例中的各个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通道进行了表征。下面以表的形式,具体的对各个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通道进行分析。其中,表1为前弯度为1.00屈光度平光且下加光为1.00屈光度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通道分析表。
表1
Figure BDA0000391658230000141
如表1所示: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过渡光区的Y轴坐标为4至-12毫米,可知过渡光区的长度为16毫米。在过渡光区中,选择Y轴坐标为4、0、-4、-8以及-12为测试点,测试各个坐标处过渡光区宽度,即过渡光区部分的通道宽度。从表中可以看出,五个坐标各自对应的通道宽度,通过这个五个通道的宽度,求平均值则可得到过渡光区的平均宽度为9.5毫米。同时,表1中还给出了近用光区的最小宽度以及最大宽度分别为Y轴坐标为-13与-18对应的近用光区的有效宽度值,近用光区的最小宽度为12.6毫米,近用光区的最大宽度为16.0毫米,这两个值与图18中给出的两个曲线在0.5散光面型弧度间的通道宽度是对应的。表1中还给出了,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远区角度为180度,其中工差为+/-4度,镜片的鼻梁处最高散光为1.03屈光度,在配镜时,散光为1.03屈光度的部分是会被切掉的。颞骨处最高散光度为0.97屈光度。
表2为前弯度为2.00屈光度平光且下加光为1.00屈光度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通道分析表。
表2
Figure BDA0000391658230000151
如表2所示,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过渡光区的平均宽度为12.2毫米,近用光区的最小宽度为12.5毫米,近用光区的最大宽度为16.0毫米,远区角度为180度,镜片的鼻梁处最高散光为1.05屈光度,颞骨处最高散光度为0.97屈光度。
表3为前弯度为4.00屈光度平光且下加光为1.00屈光度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通道分析表。
表3
Figure BDA0000391658230000161
如表3所示,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过渡光区的平均宽度为12.5毫米,近用光区的最小宽度为12.4毫米,近用光区的最大宽度为15.9毫米,远区角度为180度,镜片的鼻梁处最高散光为1.04屈光度,颞骨处最高散光度为0.96屈光度。
表4为前弯度为6.00屈光度平光且下加光为1.00屈光度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通道分析表。
表4
如表4所示,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过渡光区的平均宽度为12.3毫米,近用光区的最小宽度为12.3毫米,近用光区的最大宽度为15.9毫米,远区角度为180度,镜片的鼻梁处最高散光为1.06屈光度,颞骨处最高散光度为0.99屈光度。
本实施例中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均为平光且下加光为1.00屈光度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通过上述四个表中的数据总结可以得出,当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为平光且下加光为1.00屈光度时,过渡光区在0.50散光面型弧度间的平均宽度范围为9.5至12.5毫米,近用光区在0.50散光面型弧度间的最小宽度范围为11.8至13.1毫米,其中,工差为0.05毫米;相对应的最大宽度范围为15.4至16.5毫米其中,工差也为0.05毫米。
本实施例中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在0.5散光面弧度间的过渡光区的平均通道宽度范围为9.5至12.5毫米,过渡光区宽阔,散光分布均匀;人眼在由远及近看事物时,可以通过宽阔的过渡光区去看事物,避免了人眼通过晃动区去看事物而造成图像扭曲。同时,本实施例中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过渡光区长度为16毫米,该长度适中,过渡光区中焦点的数目适中,并且下加光从过渡光区到近用光区均匀的增加,使得人眼看事物时不会造成跳像。本实施例中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还具有宽阔的近用光区,并且该镜片的远区角度能够达到180度,表明镜片具有宽阔的远用光区,人眼拥有更宽的视远区域。采用本实施例中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同一副眼镜既满足了人眼看远,又满足了人眼看近,并且在过渡的过程中不会产生跳像以及图像扭曲,能够满足佩镜者的不同需求。由于本发明中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具有宽阔的视远区域以及视近区域,因此即便是配镜者在运动或开车时,人眼依然不会偏离镜片的有效区域,依然可以通过视近区域去看近处事物,通过视远区域去看远处的事物。同时,由于过渡光区的范围大,并且在过渡通道附近散光分布均匀且散光度小,因此也能保证人眼通过过渡光区去看事物时依然是清楚的。本发明中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不仅可以满足传统的渐进多焦点镜片在配镜者处于静态环境下即看报或者看黑板等时佩戴,还可以满足配镜者处于动态环境下例如开车或者运动时佩戴。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中分别以具有前弯度为1.00、2.00、4.00以及6.00屈光度平光且下加光为2.00屈光度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为例,对采用渐进的中性化设计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进行详细的描述。
本实施例为了更清楚的对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进行描述,依然在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中建立了坐标系,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过渡光区的Y轴坐标、配镜十字、近用光区参考点、远用光区参考点等如实施例二中的描述。
本实施例中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折射率为1.56;远点高度即远用光区参考点距离镜片几何水平线的高度为8毫米;配镜高度即配镜十字距离镜片几何水平线的高度为4毫米;阅读点即近用光区参考点,阅读点高度即近用光区参考点距离镜片几何水平线的高度,因为阅读点的高度位于几何水平线之下,所以高度为-12毫米;阅读点位移即偏向鼻梁方向的距离为2.5毫米。
前弯度为1.00屈光度平光且下加光为2.00屈光度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其远用光区表面弧度均光度为1.018屈光度,柱光度为0.051屈光度;配点加光均光度为-0.005屈光度,柱光度为0.068;阅读点加光均光度为2.001屈光度,柱光度为0.072屈光度;最大加光为2.155屈光度,超值0.155屈光度。
前弯度为2.00屈光度平光且下加光为2.00屈光度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其远用光区表面弧度均光度为2.089屈光度,柱光度为0.032屈光度;配点加光均光度为0.005屈光度,柱光度为0.115;阅读点加光均光度为2.000屈光度,柱光度为0.068屈光度;最大加光为2.134屈光度,超值0.134屈光度。
前弯度为4.00屈光度平光且下加光为2.00屈光度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其远用光区表面弧度均光度为4.146屈光度,柱光度为0.026屈光度;配点加光均光度为0.037屈光度,柱光度为0.076;阅读点加光均光度为1.999屈光度,柱光度为0.086屈光度;最大加光为2.067屈光度,超值0.068屈光度。
前弯度为6.00屈光度平光且下加光为2.00屈光度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其远用光区表面弧度均光度为6.329屈光度,柱光度为0.005屈光度;配点加光均光度为0.023屈光度,柱光度为0.105;阅读点加光均光度为1.999屈光度,柱光度为0.106屈光度;最大加光为2.062屈光度,超值0.062屈光度。
上述内容是对本实施例中的各个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基本参数的描述,下面对本实施例中的各个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柱光、均光度和球光度绘制标图的进行分析。
参照图22-25示出了本实施例中的各个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柱光图,其中,横坐标与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横坐标对应,纵坐标与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横坐标对应,单位都为毫米即mm。从图22-25中任一图均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在0.5散光面型弧度间行成的远用光区、过渡光区以及近用光区的有效使用面积,即有效区域,人眼通过该区域去看事物中不会感到不舒适,既可以看远处的事物,又可以看距离适中的事物,同时还可以看近距离的事物。同时,图中还展示了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1.0散光面以及1.5散光面型弧度曲线,可以看出,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在过渡光区以及晃动区散光度很低,该镜片的过渡光区散光变化平缓。同时,从图22-25中任一图均可以看出近用光区的有效使用面积大,同时远用光区的中的远区角度接近180度,表明该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具有宽阔的远用光区。
参照图26-29示出了本实施例中的各个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均光图,参照图30-33示出了本实施例中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球光图,其中,图中的横坐标与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横坐标对应,纵坐标与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横坐标对应,单位都为毫米即mm。通过图26-33均展示出了包含有数字0的曲线围城的区域即远用光区,表示在远用光区中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下加光为0屈光度,并且远用光区的远区角度可以达到180度。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下加光从远用光区到近用光区即阅读区域平缓的并基本单调的增加,并且该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下加光最大为2.00屈光度,如图中包含有数字2的曲线围成的区域。
参照图34-37示出了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跟随通道方向的距离的变化其均球光加光与柱光加光的变化曲线图,其中,图中横坐标为跟随通道方向的距离即与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纵坐标对应,其单位为毫米即mm;纵坐标为均球光加光,其单位为屈光度。在图34-37中带圆圈的曲线即跟随通道方向的距离的变化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均球光加光的变化曲线;光滑的曲线即跟随通道方向的距离的变化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柱光加光的变化曲线。跟随通道方向的距离的变化,即沿着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坐标系中的Y轴的变化。从图34-37中任一图中所示的带圆圈的曲线都可以看出,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近用光区的最底端至远用光区的最上端其均球光加光均匀递减,结果表明该镜片的均球光加光渐进变化是均匀的。从图34中光滑的曲线可以看出,该图中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随着通道方向的距离的变化其散光分布在0至0.3屈光度;从图35-37中的光滑的曲线可以看出,图中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随着通道方向的距离的变化其散光分布在0至0.2屈光度;这些散光分布曲线表明,在整个通道中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散光度数都很小,采用该镜片去看事物,可以有效降低人视觉扭曲感和度数误差。
参照图38-41示出了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沿镜片坐标系X轴从左至右其柱光的变化曲线图,其中,图中横坐标为X距离即与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横坐标对应,其单位为毫米即mm;纵坐标为柱光,其单位为屈光度。带圆圈的曲线描绘的是在配镜点即配镜十字以下17毫米处沿X轴从左至右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柱光的变化曲线;带叉的曲线描绘的是在配镜点以下22毫米处沿X轴从左至右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柱光的变化曲线。从图38-41中任一图均可以得出,在纵坐标为0.5屈光度时即0.5散光面型弧度间,配镜点以下17毫米即Y轴坐标为-13毫米处的通道宽度,该通道宽度即为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近用光区的最小宽度。其中,该曲线图中的X轴表示通道的宽度。由于在配镜时选取近用光区的参考点时要留有1毫米的余量,因此近用光区的最小宽度值设在了Y轴坐标为-13毫米处,理论上而言是Y轴坐标-12毫米处。从图38-41中任一图均还可以得出,配镜点以下22毫米即Y轴坐标为-18毫米处的通道宽度,即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近用光区的最大宽度。
上述各个图只是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本实施例中的各个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通道进行了表征。下面以表的形式,具体的对各个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通道进行分析。其中,表5为前弯度为1.00屈光度平光且下加光为2.00屈光度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通道分析表。
表5
Figure BDA0000391658230000211
Figure BDA0000391658230000221
如表5所示: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过渡光区的Y轴坐标为4至-12毫米,可知过渡光区的长度为16毫米。在过渡光区中,选择Y轴坐标为4、0、-4、-8以及-12为测试点,测试各个坐标处过渡光区宽度,即过渡光区部分的通道宽度。从表中可以看出,五个坐标各自对应的通道宽度,通过这个五个通道的宽度,求平均值则可得到过渡光区的平均宽度为6.3毫米。同时,表5中还给出了近用光区的最小宽度以及最大宽度分别为Y轴坐标为-13与-18对应的近用光区的有效宽度值,近用光区的最小宽度为8.2毫米,近用光区的最大宽度为11.3毫米,这两个值与图38中给出的两个曲线在0.5散光面型弧度间的通道宽度是对应的。表5中还给出了,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远区角度为180度,其中工差为+/-4度,镜片的鼻梁处最高散光为2.07屈光度,颞骨处最高散光度为1.94屈光度。
表6为前弯度为2.00屈光度平光且下加光为2.00屈光度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通道分析表。
表6
Figure BDA0000391658230000222
Figure BDA0000391658230000231
如表6所示,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过渡光区的平均宽度为6.3毫米,近用光区的最小宽度为8.2毫米,近用光区的最大宽度为11.3毫米,远区角度为180度,镜片的鼻梁处最高散光为2.11屈光度,颞骨处最高散光度为1.94屈光度。
表7为前弯度为4.00屈光度平光且下加光为2.00屈光度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通道分析表。
表7
Figure BDA0000391658230000232
Figure BDA0000391658230000241
如表7所示,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过渡光区的平均宽度为6.1毫米,近用光区的最小宽度为8.0毫米,近用光区的最大宽度为11.3毫米,远区角度为180度,镜片的鼻梁处最高散光为2.09屈光度,颞骨处最高散光度为1.92屈光度。
表8为前弯度为6.00屈光度平光且下加光为2.00屈光度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通道分析表。
表8
Figure BDA0000391658230000242
如表8所示,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过渡光区的平均宽度为6.0毫米,近用光区的最小宽度为7.9毫米,近用光区的最大宽度为11.3毫米,远区角度为180度,镜片的鼻梁处最高散光为2.12屈光度,颞骨处最高散光度为1.98屈光度。
本实施例中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均为平光且下加光为2.00屈光度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通过上述四个表中的数据总结可以得出,当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为平光且下加光为2.00屈光度时,过渡光区在0.50散光面型弧度间的平均宽度范围为6至6.3毫米,近用光区在0.50散光面型弧度间的最小宽度范围为7.4至8.7毫米,其中,工差为0.05毫米;相对应的最大宽度范围为10.8至11.8毫米,其中,工差也为0.05毫米。通过上述各个绘制标图还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具有宽阔的过渡光区,并且在过渡光区散光度数很小,均球光加光从过渡光区到近用光区均匀的增加,同时具有宽阔的远用光区。
本实施例中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在0.5散光面弧度间的过渡光区的平均通道宽度范围为6至6.3毫米,过渡光区宽阔,过渡光区与晃动区散光度数小且散光变化均匀;人眼在由远及近看事物时,可以通过宽阔的过渡光区去看事物,避免了人眼通过晃动区去看事物而造成图像扭曲。同时,本实施例中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过渡光区长度为16毫米,该长度适中,过渡光区中焦点的数目适中,并且下加光从过渡光区到近用光区均匀的增加,使得人眼看事物时不会产成跳像。本实施例中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还具有宽阔的近用光区,并且该镜片的远区角度能够达到180度,表明镜片具有宽阔的远用光区,人眼拥有更宽的视远区域。采用本实施例中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同一副眼镜既满足了人眼看远,又满足了人眼看近,并且在过渡的过程中不会产生跳像以及图像扭曲,能够满足佩镜者的不同需求。由于本发明中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具有宽阔的视远区域以及视近区域,因此即便是配镜者在运动或开车时,人眼依然不会偏离镜片的有效区域,依然可以通过视近区域去看近处事物,通过视远区域去看远处的事物。同时,由于过渡光区的范围大,并且在过渡通道附近散光分布均匀且散光度小,因此也能保证人眼通过过渡光区去看事物时依然是清楚的。本发明中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不仅可以满足传统的渐进多焦点镜片在配镜者处于静态环境下即看报或者看黑板等时佩戴,还可以满足配镜者处于动态环境下例如开车或者运动时佩戴。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中分别以具有前弯度为1.00、2.00、4.00以及6.00屈光度平光且下加光为3.00屈光度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为例,对采用渐进的中性化设计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进行详细的描述。
本实施例为了更清楚的对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进行描述,依然在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中建立了坐标系,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过渡光区的Y轴坐标、配镜十字、近用光区参考点、远用光区参考点等如实施例二中的描述。
本实施例中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折射率为1.56;远点高度即远用光区参考点距离镜片几何水平线的高度为8毫米;配镜高度即配镜十字距离镜片几何水平线的高度为4毫米;阅读点即近用光区参考点,阅读点高度即近用光区参考点距离镜片几何水平线的高度,因为阅读点的高度位于几何水平线之下,所以高度为-12毫米;阅读点位移即偏向鼻梁方向的距离为2.5毫米。
前弯度为1.00屈光度平光且下加光为3.00屈光度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其远用光区表面弧度均光度为1.009屈光度,柱光度为0.037屈光度;配点加光均光度为0.029屈光度,柱光度为0.086;阅读点加光均光度为3.000屈光度,柱光度为0.135屈光度;最大加光为3.072屈光度,超值0.072屈光度。
前弯度为2.00屈光度平光且下加光为3.00屈光度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其远用光区表面弧度均光度为2.073屈光度,柱光度为0.023屈光度;配点加光均光度为0.027屈光度,柱光度为0.090;阅读点加光均光度为3.001屈光度,柱光度为0.107屈光度;最大加光为3.108屈光度,超值0.107屈光度。
前弯度为4.00屈光度平光且下加光为3.00屈光度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其远用光区表面弧度均光度为4.145屈光度,柱光度为0.028屈光度;配点加光均光度为0.077屈光度,柱光度为0.088;阅读点加光均光度为2.998屈光度,柱光度为0.131屈光度;最大加光为3.094屈光度,超值0.097屈光度。
前弯度为6.00屈光度平光且下加光为3.00屈光度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其远用光区表面弧度均光度为6.285屈光度,柱光度为0.012屈光度;配点加光均光度为0.023屈光度,柱光度为0.111;阅读点加光均光度为3.001屈光度,柱光度为0.136屈光度;最大加光为3.066屈光度,超值0.065屈光度。
上述内容是对本实施例中的各个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基本参数的描述,下面对本实施例中的各个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柱光、均光度和球光度绘制标图进行具体分析。
参照图42-45示出了本实施例中的各个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柱光图,其中,横坐标与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横坐标对应,纵坐标与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横坐标对应,单位都为毫米即mm。从图42-45中任一图均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在0.5散光面型弧度间行成的远用光区、过渡光区以及近用光区的有效使用面积即有效区域,人眼在该区域中看事物时不会感到不舒适,既可以满足人眼看距离远的事物,又可以看距离适中的事物,同时还可以看近距离的事物。同时,图中还展示了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1.0散光面、1.5散光面、2.0散光面、2.5散光面型弧度曲线,通过上述曲线可以看出,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在过渡光区以及晃动区散光度很低,该镜片的过渡光区以及晃动区散光变化平缓。同时,从图42-45中任一图均可以看出近用光区的有效使用面积大,同时远用光区的中的远区角度接近180度,表明该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具有宽阔的远用光区。
参照图46-49示出了本实施例中的各个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均光图,参照图50-53示出了本实施例中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球光图,其中,横坐标与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横坐标对应,纵坐标与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横坐标对应,单位都为毫米即mm。图46-53均展示出了用包含有数字0的曲线围成的区域,该区域即远用光区,在远用光区中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下加光为0屈光度,从图中还可以看出远用光区的远区角度可以达到180度,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下加光从远用光区到近用光区即阅读区域平缓的并基本单调的增加,并且该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下加光最大为3.00屈光度,如图中包含有数字3的曲线围成的区域。
参照图54-57示出了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跟随通道方向的距离的变化其均球光加光与柱光加光的变化曲线图,其中,图中横坐标为跟随通道方向的距离即与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纵坐标对应,其单位为毫米即mm;纵坐标为均球光加光,其单位为屈光度。在图54-57中带圆圈的曲线即跟随通道方向的距离的变化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均球光加光的变化曲线;光滑曲线即跟随通道方向的距离的变化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柱光加光的变化曲线。跟随通道方向的距离的变化,即沿着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坐标系中的Y轴的变化。从图54-57中任一图中所示的带圆圈的曲线都可以看出,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近用光区的最底端至远用光区的最上端其均球光加光均匀递减,结果表明该镜片的均球光加光渐进变化是均匀的。从图54中的光滑线描绘的曲线可以看出,该图中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随着通道方向的距离的变化其散光分布在0至0.33屈光度;从图55中的光滑曲线可以看出,图中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随着通道方向的距离的变化其散光度数大小分布在0至0.5屈光度;图56和57中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随着通道方向的距离的变化其散光度数大小分布在0至0.3屈光度;这些散光分布曲线表明,这些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整个通道中的散光度数都很小,可以有效降低人眼去看事物时的视觉扭曲感和度数误差。
参照图58-61示出了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沿镜片坐标系X轴从左至右其柱光的变化曲线图,其中,图中横坐标为X距离即与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横坐标对应,其单位为毫米即mm;纵坐标为柱光,其单位为屈光度。带圆圈的曲线描绘的是在配镜点即配镜十字以下17毫米处沿X轴从左至右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柱光的变化曲线;带叉的曲线描绘的是在配镜点以下22毫米处沿X轴从左至右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柱光的变化曲线。从图58-61中任一图均可以得出,在纵坐标为0.5屈光度时即0.5散光面型弧度间,配镜点以下17毫米即Y轴坐标为-13毫米处的通道宽度,该通道宽度即为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近用光区的最小宽度。其中,该曲线图中的X轴表示通道的宽度。由于在配镜时选取近用光区的参考点时要留有1毫米的余量,因此近用光区的最小宽度值设在了Y轴坐标为-13毫米处,理论上而言是Y轴坐标-12毫米处。从图58-61中任一图均还可以得出,配镜点以下22毫米即Y轴坐标为-18毫米处的通道宽度,即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近用光区的最大宽度。
上述各个图只是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本实施例中的各个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通道进行了表征。下面以表的形式,具体的对各个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通道进行分析。其中,表9为前弯度为1.00屈光度平光且下加光为3.00屈光度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通道分析表。
表9
Figure BDA0000391658230000291
如表9所示: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过渡光区的Y轴坐标为4至-12毫米,可知过渡光区的长度为16毫米。在过渡光区中,选择Y轴坐标为4、0、-4、-8以及-12为测试点,测试各个坐标处过渡光区宽度,即过渡光区部分的通道宽度。从表中可以看出,五个坐标各自对应的通道宽度,通过这个五个通道的宽度,求平均值则可得到过渡光区的平均宽度为4.3毫米。同时,表9中还给出了近用光区的最小宽度以及最大宽度分别为Y轴坐标为-13与-18对应的近用光区的有效宽度值,近用光区的最小宽度为6.4毫米,近用光区的最大宽度为9.6毫米,这两个值与图58中给出的两个曲线在0.5散光面型弧度间的通道宽度是对应的。表9中还给出了,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远区角度为180度,其中工差为+/-4度,镜片的鼻梁处最高散光为3.10屈光度,颞骨处最高散光度为2.86屈光度。
表10为前弯度为2.00屈光度平光且下加光为3.00屈光度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通道分析表。
表10
Figure BDA0000391658230000301
如表10所示,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过渡光区的平均宽度为4.3毫米,近用光区的最小宽度为6.4毫米,近用光区的最大宽度为9.6毫米,远区角度为180度,镜片的鼻梁处最高散光为3.12屈光度,颞骨处最高散光度为2.87屈光度。
表11为前弯度为4.00屈光度平光且下加光为3.00屈光度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通道分析表。
表11
Figure BDA0000391658230000311
如表11所示,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过渡光区的平均宽度为4.2毫米,近用光区的最小宽度为6.3毫米,近用光区的最大宽度为9.6毫米,远区角度为180度,镜片的鼻梁处最高散光为3.11屈光度,颞骨处最高散光度为2.84屈光度。
表12为前弯度为6.00屈光度平光且下加光为3.00屈光度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通道分析表。
表12
Figure BDA0000391658230000312
Figure BDA0000391658230000321
如表12所示,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过渡光区的平均宽度为4.2毫米,近用光区的最小宽度为6.1毫米,近用光区的最大宽度为9.6毫米,远区角度为180度,镜片的鼻梁处最高散光为3.15屈光度,颞骨处最高散光度为2.85屈光度。
本实施例中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均为平光且下加光为3.00屈光度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通过上述四个表中的数据总结可以得出,当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为平光且下加光为3.00屈光度时,过渡光区在0.50散光面型弧度间的平均宽度范围为4.2至4.3毫米,近用光区在0.50散光面型弧度间的最小宽度范围为5.6至6.9毫米,其中,工差为0.05毫米;相对应的最大宽度范围为9.1至10.1毫米,其中,工差也为0.05毫米。通过上述各个图还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具有宽阔的过渡光区,并且在过渡光区散光度数很小,下加光从过渡光区到近用光区均匀的增加,同时具有宽阔的远用光区。
本实施例中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在0.5散光面弧度间的过渡光区的平均通道宽度范围为4.2至4.3毫米,过渡光区宽阔,过渡光区与晃动区散光度数小且散光变化均匀;人眼在由远及近看事物时,可以通过宽阔的过渡光区去看事物,避免了人眼通过晃动区去看事物而造成图像扭曲。同时,本实施例中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过渡光区长度为16毫米,该长度适中,过渡光区中焦点的数目适中,并且下加光从过渡光区到近用光区均匀的增加,使得人眼看事物时不会造成跳像。本实施例中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还具有宽阔的近用光区,并且该镜片的远区角度能够达到180度,表明镜片具有宽阔的远用光区,人眼拥有更宽的视远区域。采用本实施例中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同一副眼镜既满足了人眼看远,又满足了人眼看近,并且在过渡的过程中不会产生跳像以及图像扭曲,能够满足佩镜者的不同需求。由于本发明中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具有宽阔的视远区域以及视近区域,因此即便是配镜者在运动或开车时,人眼依然不会偏离镜片的有效区域,依然可以通过视近区域去看近处事物,通过视远区域去看远处的事物。同时,由于过渡光区的范围大,并且在过渡通道附近散光分布均匀且散光度小,因此也能保证人眼通过过渡光区去看事物时依然是清楚的。本发明中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不仅可以满足传统的渐进多焦点镜片在配镜者处于静态环境下即看报或者看黑板等时佩戴,还可以满足配镜者处于动态环境下例如开车或者运动时佩戴。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只是以下加光为1.00、2.00以及3.00屈光度为例,对本发明中采用渐进的中性化设计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进行了介绍。采用渐进的中性化设计还可以设计其它下加光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例如下加光为1.25屈光度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渐进的中心化设计在设计中使用了水平的非对称设计,解决了佩镜者于近处斜看事物时,两眼视线与镜片相交时左右眼度数误差融相的问题。本实施例中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采用光电级超精密CNC(Computer Numerical Control,计算机数字控制)研磨机加工制作,制作出来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光度精准,通道及晃动区散光度很低,能够降低视觉扭曲感与度数误差。当然,不限于此,在实际制作过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按照本发明所示的各种镜片参数,采用其它适当的方式进行镜片制作。使用本发明中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佩镜者能够快速的适应镜片,解决了长期以来渐进多焦点镜片的装配难度大的问题。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Claims (9)

1.一种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包括:远用光区、近用光区、过渡光区和晃动区,其中,所述远用光区与所述近用光区之间为过渡光区,所述过渡光区的两侧为晃动区;
所述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配镜十字位于所述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几何中心水平线的中垂线的所述远用光区侧,与所述几何中心水平线之间的距离为4毫米;所述远用光区的参考点位于所述几何中心水平线的中垂线上,与所述几何中心水平线之间的距离为8毫米;所述近用光区的参考点与所述几何中心水平线之间的距离为12毫米,正常佩戴时,所述近用光区的参考点偏向鼻梁方向与所述几何中心水平线的中垂线之间的距离为2.5毫米;
所述过渡光区在0.50散光面型弧度间的长度为16毫米,所述过渡光区在0.50散光面型弧度间的平均宽度范围为4.2至12.5毫米,所述近用光区在0.50散光面型弧度间的最小宽度范围为5.6至13.1毫米,相对应的最大宽度范围为9.1至16.5毫米,所述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的远区角度在0.50散光面型弧度间为176至184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为平光且下加光为1.00屈光度时,所述过渡光区在0.50散光面型弧度间的平均宽度范围为9.5至12.5毫米,所述近用光区在0.50散光面型弧度间的最小宽度范围为11.8至13.1毫米,相对应的最大宽度范围为15.4至16.5毫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为平光且下加光为2.00屈光度时,所述过渡光区在0.50散光面型弧度间的平均宽度范围为6至6.3毫米,所述近用光区在0.50散光面型弧度间的最小宽度范围为7.4至8.7毫米,相对应的最大宽度范围为10.8至11.8毫米。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为平光且下加光为3.00屈光度时,所述过渡光区在0.50散光面型弧度间的平均宽度范围为4.2至4.3毫米,所述近用光区在0.50散光面型弧度间的最小宽度范围为5.6至6.9毫米,相对应的最大宽度范围为9.1至10.1毫米。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渡光区在0.50散光面型弧度间的平均宽度值,通过将所述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偏向所述远用光区侧与所述几何中心水平线之间距离为4毫米处的所述过渡光区的宽度值、所述几何中心水平线处所述过渡光区的宽度值、偏向所述近用光区侧与所述几何中心水平线之间的距离为4毫米处的所述过渡光区的宽度值、偏向所述近用光区侧与所述几何中心水平线之间的距离为8毫米处的所述过渡光区的宽度值以及偏向所述近用光区侧与所述几何中心水平线之间的距离为12毫米处的所述过渡光区的宽度值计算平均值得到。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在0.5散光面型弧度间的过渡光区为:在0.5散光面型弧度间,从偏向所述远用光区侧与所述几何中心水平线之间距离为4毫米处至偏向所述近用光区侧与所述几何中心水平线之间的距离为12毫米处围成的区域。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近用光区在0.50散光面型弧度间的最小宽度为:在0.50散光面型弧度间,所述近用光区中与所述几何中心水平线之间的距离为13毫米处的光区宽度。
8.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近用光区在0.50散光面型弧度间的最大宽度为:在0.50散光面型弧度间,所述近用光区中与所述几何中心水平线之间的距离为18毫米处的光区宽度。
9.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具有前弯度1.00屈光度、2.00屈光度、4.00屈光度或者6.00屈光度的面弯结构。
CN201310462998.2A 2013-09-30 2013-09-30 一种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 Active CN10363103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462998.2A CN103631031B (zh) 2013-09-30 2013-09-30 一种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462998.2A CN103631031B (zh) 2013-09-30 2013-09-30 一种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31031A true CN103631031A (zh) 2014-03-12
CN103631031B CN103631031B (zh) 2015-03-25

Family

ID=502122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462998.2A Active CN103631031B (zh) 2013-09-30 2013-09-30 一种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631031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97943A (zh) * 2014-10-09 2015-01-21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光学玻璃渐进多焦点镜片及其制作方法和应用
CN110174777A (zh) * 2019-04-30 2019-08-27 张朝荣 一种数码双子镜片
CN113641006A (zh) * 2021-08-11 2021-11-12 江苏科技大学 一种可调节用眼距离的分区多功能镜片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012998A1 (en) * 2003-07-01 2005-01-20 Anil Kumar Polarizing, photochromic devices and methods of making the same
US20050122470A1 (en) * 2003-12-03 2005-06-09 Sola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td. Shaped non-corrective eyewear lenses and methods for providing same
US20060176446A1 (en) * 2005-02-04 2006-08-10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Method of designing a spectacle lens
CN1831582A (zh) * 2005-03-09 2006-09-1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渐进屈光力镜片组的设计方法
CN103149701A (zh) * 2013-03-29 2013-06-12 魏炳松 渐进多焦点镜片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012998A1 (en) * 2003-07-01 2005-01-20 Anil Kumar Polarizing, photochromic devices and methods of making the same
US20050122470A1 (en) * 2003-12-03 2005-06-09 Sola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td. Shaped non-corrective eyewear lenses and methods for providing same
US20060176446A1 (en) * 2005-02-04 2006-08-10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Method of designing a spectacle lens
CN1831582A (zh) * 2005-03-09 2006-09-1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渐进屈光力镜片组的设计方法
CN103149701A (zh) * 2013-03-29 2013-06-12 魏炳松 渐进多焦点镜片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97943A (zh) * 2014-10-09 2015-01-21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光学玻璃渐进多焦点镜片及其制作方法和应用
CN110174777A (zh) * 2019-04-30 2019-08-27 张朝荣 一种数码双子镜片
CN113641006A (zh) * 2021-08-11 2021-11-12 江苏科技大学 一种可调节用眼距离的分区多功能镜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31031B (zh) 2015-03-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883206B2 (en) Multifocal lens having a progressive optical power region and a discontinuity
US8807747B2 (en) Spectacle eyeglass for myopic child
KR102065472B1 (ko) 근시안용 렌즈
EP0809127B1 (en) Multifocal lens for eyeglasses and eyeglass lens
US10379382B2 (en) Spectacle ophthalmic lens intended to be mounted on a spectacle frame
KR101877880B1 (ko) 누진 안경 렌즈 결정 방법
EP1461662A1 (en) Balanced progressive lens
KR20140092338A (ko) 안경 렌즈 결정 방법
CN103631031B (zh) 一种动力渐进多焦点镜片
MX2012013533A (es) Reduccion de salto de imagen.
US8931898B2 (en) Non-progressive corridor bi-focal lens with substantially tangent boundary of near and distant visual fields
JPH08234146A (ja) 累進多焦点レンズおよび眼鏡レンズ
CN102681207B (zh) 渐进屈光力镜片及其设计方法
JP2016090902A (ja) 眼鏡レンズ
JP5068411B2 (ja) 目線の移動中に両眼特性を少し変えたプログレッシブ眼鏡レンズ
JP5832765B2 (ja) 累進屈折力レンズおよびその設計方法
JP6126772B2 (ja) 累進屈折力レンズ
US8092012B2 (en) Single vision spectacle lens
JP6038224B2 (ja) 累進屈折力レンズの製造方法
JP2010237402A (ja) 累進屈折力眼鏡レンズ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3532139A (ja) 視線が水平方向に動く際の、着用位置での特性の少ない動的変化、を有する累進型眼鏡レンズ
AU2002365669A1 (en) Balanced progressive len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