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29180A - 网络交换装置及方法、无线接入装置以及无线网络 - Google Patents
网络交换装置及方法、无线接入装置以及无线网络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829180A CN1829180A CNA2005101381069A CN200510138106A CN1829180A CN 1829180 A CN1829180 A CN 1829180A CN A2005101381069 A CNA2005101381069 A CN A2005101381069A CN 200510138106 A CN200510138106 A CN 200510138106A CN 1829180 A CN1829180 A CN 182918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ireless access
- wireless
- network
- communication
- sign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3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1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054 sign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4
- 238000005755 form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4
- 230000000875 correspon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101100172132 Mus musculus Eif3a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153 supple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775 capsu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596 correlat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6—Optimizing the usage of the radio link, e.g. header compression, information sizing, discarding inform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30—Definitions, standards or architectural aspects of layered protocol stacks
- H04L69/32—Architecture of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OSI] 7-layer type protocol stacks, e.g. the interfaces between the data link level and the physical level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30—Definitions, standards or architectural aspects of layered protocol stacks
- H04L69/32—Architecture of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OSI] 7-layer type protocol stacks, e.g. the interfaces between the data link level and the physical level
- H04L69/322—Intralayer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mong peer entities or protocol data unit [PDU] definitions
- H04L69/324—Intralayer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mong peer entities or protocol data unit [PDU] definitions in the data link layer [OSI layer 2], e.g. HDLC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00—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16—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 H04W92/20—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between access poi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Small-Scale Networks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网络交换装置,以削减与无线接入装置间通信相关的数据量、减轻与无线访问控制相关的开销,从而谋求网络系统的利用效率化。包括:将与无线网络的无线接入装置分别连接着的无线网络设备有关的信息在无线网络上共通地进行管理的连接设备管理表;与无线网络设备进行无线通信的设备侧通信单元;利用连接设备管理表来决定接收信号的发送目标所连接的无线接入装置的传送目标无线接入装置决定单元;对每个无线接入装置保持一个或多个数据帧的信号保持单元;创建具有按无线接入装置区别保持的一个或多个数据帧的全部或一部分的无线接入装置间通信信号的传送信号创建单元;以及发送无线接入装置间通信信号的网络侧通信单元。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网络交换装置及方法、无线接入装置以及无线网络,例如,可以适用于在无线网络中进行通信信号的收发的交换装置、具有该交换装置的无线接入装置、以及具有无线接入装置而构成的无线网络。
背景技术
例如,在无线网络中,无线网络设备间的访问控制(accesscontrol),由无线接入装置(接入点装置)来进行。一般而言,接入点装置存在于有线网络上,采取可以与外部网络或其他接入点装置进行连接的构成。为此,例如在无法铺设有线线路的场所就不能设置接入点装置,从而就有无法构筑能够连接到外部网络的无线网络之类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种问题,现在正在研究将多个接入点装置配置成网眼(网格)状,通过在接入点装置与接入点装置之间进行无线连接,使利用有线网络的连接部分成为最小限度,以扩大能够连接到网络的区域的、无线网状网络。
于是,以往,作为无线网络中的访问控制方式,例如有CSMA/CA(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Avoidance)方式。CSMA/CA方式是用于在信号发送之际,使与其他接入点装置发送的信号的冲突得以避免的访问控制,事先对无线信道的使用状况进行确认,在未使用的情况下(空闲状态)发送信号,在使用中的情况下(忙状态)进行发送延期。
在IEEE802.11中,为了谋求CSMA/CA方式的实效,规定每进行一个数据帧发送就设定IFS(帧间隔;Inter Frame Space)以及依照补偿算法的等待时间(参照非专利文献1)。
在这里,IFS是指用于判定无线信道为空闲状态的期间,当在信道上超过所规定的时间没有检测到信号的情况下就被判定为空闲状态。
另外,依照补偿算法的等待时间是指在信道从忙状态转化成空闲状态后、为了避免因多个接入点装置的同时发送造成的信号冲突,从成为空闲状态起直到进行发送的等待时间,例如,有利用所发生的随机数来进行决定的方法。
于是,在以往的无线网络中,提出了使所谓的节略化(capsule)得以应用,从无线网络设备接收到通信数据的接入点装置向其他接入点装置及发送目标进行传送的方法。
也就是,若接入点装置接收从无线网络设备发送的数据帧,则接入点装置不对该数据帧进行加工、原封不动地加入到接入点间通信分组的数据区域进行传送,接收侧的接入点装置从通信分组取出数据帧并朝向接收终端进行发送的方法。
但是,由于这样的传送方法每传送一个数据帧则使用一个分组来进行传送,所以若要原样进行实现就有如下问题。
首先,由于一个数据帧传送就要一个分组,所以需要每次在通信分组上附加接入点装置间通信所需的报头。为此,与接入点间通信有关的数据量就按报头部分相应增多。
另外,如上述那样,在IEEE802.11中规定了对每一个数据帧发送设定IFS以及依照补偿算法的等待时间。为此,特别是诸如VoIP(VoiceOver IP)通信等那样使短帧多发的通信的情况下,就需要按帧逐个设定IFS以及补偿等待时间,所以开销增大。
因此,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要求一种能够提高无线网络中的通信频带的利用效率的网络交换装置及方法、无线接入装置以及无线网络系统。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这种课题,本发明的第一技术方案提供一种网络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将与构成无线网络的多个无线接入装置分别连接着的无线网络设备有关的信息在无线网络上共通地进行管理的连接设备管理表;接收连接着的无线网络设备无线发送的信号的设备侧通信单元;利用连接设备管理表,决定与设备侧通信单元接收到的信号的发送目标相连接的无线接入装置的传送目标无线接入装置决定单元;对传送目标无线接入装置决定单元所决定的每个无线接入装置保持一个或多个数据帧的信号保持单元;创建具有信号保持单元按无线接入装置区别保持的一个或多个数据帧的全部或一部分的无线接入装置间通信信号的传送信号创建单元;以及发送传送信号创建单元所创建的无线接入装置间通信信号的网络侧通信单元。
另外,本发明的第二技术方案提供一种网络交换方法,其特征在于:具备将与构成无线网络的多个无线接入装置分别连接着的无线网络设备有关的信息在无线网络上共通地进行管理的连接设备管理表,该网络交换方法包括:接收连接着的无线网络设备无线发送的信号的设备侧通信步骤;利用连接设备管理表,决定与设备侧通信步骤接收到的信号的发送目标相连接的无线接入装置的传送目标无线接入装置决定步骤;对在传送目标无线接入装置决定步骤中所决定的每个无线接入装置保持一个或多个数据帧的信号保持步骤;创建具有在信号保持步骤中按无线接入装置区别保持的一个或多个数据帧的全部或一部分的无线接入装置间通信信号的传送信号创建步骤;以及发送传送信号创建步骤所创建的无线接入装置间通信信号的网络侧通信步骤。
进而,本发明的第三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无线接入装置,将与构成无线网络的其他无线接入装置之间的通信层,和与可连接的无线网络设备之间的通信层分开进行访问控制,其特征在于:具有第一技术方案中的网络交换装置。
另外,本发明的第四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无线网络,具有可与无线网络设备进行连接的多个无线接入装置而构成,其特征在于:无线接入装置对应于第三技术方案中的无线接入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网络交换装置及方法、无线接入装置以及无线网络,就能够削减与无线接入装置间通信相关的数据量以及减轻与无线访问控制相关的开销,其结果就能够谋求网络系统的利用效率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构成实施方式的无线网络的接入点的内部构成的构成部框图。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MAC地址管理表的项目例以及内容例的说明图。
图3是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接入点间通信数据的帧结构例的说明图。
图4是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接入点间通信数据的帧结构例的说明图。
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接入点中的来自客户端设备的数据接收动作的流程图。
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接入点中的向无线网状网络侧的数据发送动作的流程图。
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接入点中的来自无线网状网络的数据接收动作以及向客户端设备的数据发送动作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A)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就本发明的网络交换装置及方法、无线接入装置以及无线网络系统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就在以无线网状网络所构筑的网络上存在的无线网络接入点装置(接入点)中适用本发明的无线接入装置的情况进行说明。
(A-1)实施方式的构成
图1是表示构成本实施方式的无线网状网络的接入点的内部构成的构成框图。
在图1中,无线网状网络2是多个接入点被配置成网眼(网格)状,并实现各接入点间的数据传送的网络。
接入点100是构成无线网状网络2的多个接入点(未图示)之中的一个。而且,构成无线网状网络2的其他接入点(未图示),也具有与图1的接入点100的内部构成相对应的内部构成。
接入点100以规定周期发出信标信号,接收到该信标信号的客户端设备3对接入点100发出信号,接入点100通过接收来自客户端设备3的信号,检测将要连接的客户端设备3的存在,并对该客户端设备3的无线通信进行访问控制。
另外,接入点100,若从客户端设备3接收通信数据,就对该通信数据附与接入点100间通信所需的报头以生成接入点100间的通信分组,并发送该通信分组。另外,接入点100,若从其他接入点100接收通信分组,就取出该通信分组中所包含的数据帧,并将该数据帧朝向客户端设备3侧进行发送。
接着,就接入点100的内部构成进行说明。在图1中,接入点100至少具有客户端侧无线NW收发部101、网状网络侧无线NW收发部102、传送目标接入点判断部103、接入点别传送队列104、发送顺序列表105、帧传送分组创建部106、帧复原部107、路由表创建部108而构成。
客户端侧无线NW收发部101接收客户端设备3所发送的通信数据,将该接收到的通信数据的帧格式变换成与接入点100间的通信方式相应的格式,并将该变换后的数据帧提供给传送目标接入点判断部103。
在本实施方式中,客户端侧无线NW收发部101与客户端设备3之间的通信方式例如设为IEEE802.11(IEEE802.11a、802.11b、802.11g等)中规定的通信方式,接入点100间的通信方式设为例如IEEE802.3中规定的通信方式。
从而,客户端侧无线NW收发部101将从客户端设备3接收到的IEEE802.11格式的数据帧变换成IEEE802.3格式,并提供给传送目标接入点判断部103。
此外,客户端侧无线NW收发部101与客户端设备3之间的通信方式、以及接入点100间的通信方式能够分别没有特别限定地广泛地进行适用。
网状网络侧无线NW收发部102根据规定的通信方式,接收其他接入点所发送的通信分组,并将该接收到的通信分组提供给帧复原部107。另外,网状网络侧无线NW收发部102接收帧传送分组创建部106所创建的传送分组,并按照规定的通信方式来发送传送分组。
传送目标接入点判断部103从客户端侧无线NW收发部101接收客户端设备3所发送的数据帧(IEEE802.3格式),基于目的地信息判断与目标设备相连接的接入点100,并在与该接入点100相对应的接入点别传送队列104上追加数据帧。
在这里,就传送目标接入点判断部103找出目标设备相连接的接入点100的方法进行说明。
传送目标接入点判断部103,具有在构成无线网状网络2的全部接入点100中共通的MAC地址管理表109。此MAC地址管理表109是表示客户端设备3连接到哪个接入点100的管理信息表,是指将客户端设备3的MAC地址和与客户端设备3相连接的接入点100的标识信息对应起来的表。
然后,传送目标接入点判断部103取出数据帧的目的地信息,参照MAC地址管理表109,检测出与目标终端相连接的接入点100,并追加在与该检索到的接入点100相对应的接入点别传送队列104中。
另外,MAC地址管理表109为无线网状网络2上的全部接入点100共通地所有。
在这里,就在全部接入点100间共享MAC地址管理表109的方法进行说明。例如,接入点100以规定周期与其他接入点100之间进行信息的同时分发(扩散:flooding),若接入点100检测到与客户端设备3的连接,则扩散将该客户端设备3的MAC地址与本接入点100的标识信息(例如IP地址)对应起来的信息。然后,各接入点100通过基于接收信息创建并更新MAC地址管理表109来实现MAC地址管理表109的共享。此扩散功能是指使同一信息对全部接入点同时分发的功能。实现扩散功能的方法可考虑使用了OLSR(Optimized Link State Routing)协议或AODV(Ad Hoc On-Dem and Distance Vector)协议等的各种方法,但只要能够使MAC地址管理表109普及到全部接入点2则不特别进行限定。
图2表示MAC地址管理表109的构成例。如图2所示,MAC地址管理表109具有「MAC地址」与「连接接入点」作为项目。「MAC地址」是客户端设备3各自的MAC地址,「连接接入点」是与客户端设备3连接的接入点100的标识信息。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连接接入点」的标识信息设为接入点的名称来进行说明,但只要能够识别接入点100则并限定于此,例如,还可以通过向DNS(域名服务器)等询问而设为接入点100的IP地址。
另外,传送目标接入点判断部103,若参照MAC地址管理表109判断来自客户端设备3的数据帧的发送目标,则在与该发送目标的接入点100相对应的接入点别传送队列104的队列中追加数据帧,同时将成为该传送目标的接入点名追加到发送顺序列表105的末尾。
接入点别传送队列104是用于将传送给无线网状网络2上所连接的全部接入点100的帧数据按接入点区别进行保持的队列。
发送顺序列表105是决定从接入点别传送队列104取出帧数据的取出顺序的列表。
帧传送分组创建部106在将帧数据发送给其他接入点100之际,取出与发送顺序列表105的开头所示的接入点名相对应的接入点别传送队列104中加入的全部数据帧(IEEE802.3格式),参照路由表创建部108所创建的路由表110,在数据帧上附加传送用的报头等以创建传送分组。
此时,帧传送分组创建部106,在将发送目标的接入点100的IP地址设为目的地报头的传送分组的数据区域上放置从队列104取出的全部数据帧来创建传送用分组。
例如,图3是从队列104取出的数据帧数为单个的情况下的帧结构例,图4是数据帧数为多个的情况下的帧结构例。
在图3以及图4中,为了表示帧结构的不同,在数据帧数为单个时将报头的最高位设为「0」,在数据帧数为多个时将报头的最高位设为「1」。
在数据帧数为单个的情况下,如图3那样,采用将从队列104取出的数据帧原封不动放置在数据区域的构成。另一方面,在数据帧数为多个的情况下,如图4所示,采用将全部数据帧依次放置在数据区域,同时将各数据帧的帧长附与在各数据帧之前的构成。
通过采用这样的帧结构,就能够将具有接入点别传送队列104中所保持的全部数据帧的传送分组设为一个,所以在传送多个数据帧的情况下,就能够使如以往那样按对各数据帧传送逐个附加的接入点间通信的报头部分使数据量相应减少。其结果,就能够使无线网状网络2的利用效率提高。
另外,帧传送分组创建部106将所创建的传送分组提供给网状网络侧无线NW收发部102。据此,由于能够发送具有多个数据帧的通信分组,所以能够使多个数据帧一并发送。
帧复原部107,接受网状网络侧无线NW收发部102接收到的通信分组,取出该通信分组中所包含的数据帧(IEEE802.3格式),并将数据帧的格式变换成IEEE802.11格式。另外,帧复原部107将经过变换的数据帧给与客户端侧无线NW收发部101。
路由表创建部108创建连结于构成无线网状网络2的接入点100间的通信路径信息(路由表)110。虽然利用路由表创建部108的路由表的创建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但例如可考虑使用了OLSR协议等主动(Proactive)的路由协议的方法。
客户端设备3根据规定的通信方式,经由接入点100进行无线通信。从而,客户端设备3只要具备规定的无线通信功能就可广泛进行适用,例如,可以作为具有与IEEE802.11(IEEE802.11a、802.11b、802.11g等)对应的无线网络卡的节点型个人计算机或便携式终端装置或便携式电话机或PHS终端装置或PDA等移动通信终端装置等网络设备等的终端装置等进行适用。
(A-2)实施方式的动作
在本实施方式的接入点100中,路由表创建部108按照例如OLSR等路由协议,使无线网状网络2的其他接入点与网状网络侧无线NW收发部102的IP网络下的连接路径得以建立。
若无线网状网络2下的连接路径建立,则接入点100并列执行(1)来自客户端设备3的数据接收动作、(2)向网状网络的数据发送动作、(3)来自网状网络的数据接收以及向客户端设备3的数据发送动作。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就这三个动作进行说明。
(A-2-1)来自客户端设备3的数据接收动作
首先,参照附图就来自接入点100连接的客户端设备3的数据接收动作进行说明。
图5是表示接入点100中的来自客户端设备3的数据接收动作的流程图。
在图5中,从客户端设备3送出的通信数据被客户端侧无线NW收发部101接收(S1)。此时,来自客户端设备3的通信数据的数据帧通过客户端侧无线NW收发部101,从IEEE802.11形式被变换成IEEE802.3格式。然后,经过格式变换的数据帧被提供给传送目标接入点判断部103。
若数据帧被提供给传送目标接入点判断部103,则在传送目标接入点判断部103中,参照MAC地址管理表109,基于该数据帧的目的地报头,来检索与目标终端相连接的接入点100,并决定成为传送目标的接入点名(S2)。
若与传送目标相连接的接入点100被决定,则数据帧被提供给与所决定的接入点100相对应的接入点别传送队列104进行追加(S3)。
此时,传送目标接入点判断部103,确认被列于发送顺序列表105中的内容,以确认与该数据帧的传送目标相关的接入点名是否存在(S4)。
然后,在与该数据帧的传送目标相关的接入点名不存在于发送顺序列表105的情况下,将与该数据帧的传送目标相关的接入点名追加到发送顺序列表105的末尾(S5)。此外,在与数据帧的传送目标相关的接入点名存在于发送顺序列表105的情况下则不进行追加、进入S6。
这样,使其仅在与数据帧的传送目标相关的接入点名不存在于发送顺序列表105的情况下才进行追加,这是因为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同一接入点别传送队列104中所保持的一个或多个数据帧汇总起来一并发送,所以如果被列在发送顺序列表105中,则该数据帧也被发送而不用重新进行追加。
若利用传送目标接入点判断部103完成发送顺序列表105的确认,则判断网状网络侧无线NW收发部102的数据发送动作是否动作(S6),在数据发送动作尚未动作的情况下就起动网状网络侧无线NW收发部102的数据发送动作(S7)。此外,在数据发送动作正在动作的情况下就不进行起动处理。
(A-2-2)向无线网状网络2的数据发送动作
接着,参照附图就本实施方式的接入点100对无线网状网络2进行数据发送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6是接入点100中的向无线网状网络2的数据发送动作的流程图。
在图6中,由帧传送分组创建部106取出处于发送顺序列表105的开头的接入点名(S11)。
此时,若帧传送分组创建部106取出开头的接入点名,则为了使发送顺序行进而删除已取出的开头部分(S12)。
若从发送顺序列表105取出接入点名,则通过帧传送分组创建部106,决定其次进行发送的发送目标接入点(S13)。
然后,若与发送目标接入点相对应的接入点别传送队列104中所保持的全部数据帧被取出(S14),则全部数据帧被插入到通信分组的数据区域以创建规定的帧结构的传送用数据(S15)。
此时,在从队列104取出的数据帧为单个的情况下,如图3所示那样,在报头的最高位加入「0」,在数据区域中插入数据帧(IEEE802.3格式)以创建接入点100间的通信分组。
另一方面,在从队列104取出的数据帧为多个的情况下,如图4所示那样,在报头的最高位加入「1」,在数据区域中按顺序插入多个数据帧(IEEE802.3格式),以创建接入点100间的通信分组。此时,在各数据帧的前面附加数据帧长度。
若通信分组由帧传送分组创建部106创建,则该被创建的通信分组被提供给网状网络侧无线NW收发部102,通信分组从网状网络侧无线NW收发部102进行发送(S16)。
之后,若确认从网状网络侧无线NW收发部102所发送的通信数据的发送完了(S17),则为了进行下一发送动作,对发送顺序列表105的内容进行确认(S18)。然后,在发送顺序列表105的内容存在的情况下,返回到S11反复进行同样的动作,在不存在的情况下则结束向无线网状网络2的发送动作(S18)。
(A-2-3)来自无线网状网络2的数据接收以及向客户端设备3的数据发送动作
接着,参照附图就利用本实施方式的接入点100的从无线网状网络2接收通信分组,并将该接收到的通信分组的数据帧发送到客户端设备3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7是表示接入点100中的来自无线网状网络2的数据接收动作以及向客户端设备3的数据发送动作的流程图。
若通信分组从无线网状网络2侧到来,则通信分组由网状网络侧无线NW收发部102进行接收,所接收的通信分组从网状网络侧无线NW收发部102提供给帧复原部107(S21)。
若接收到的通信分组被提供给帧复原部107,则从所接收的通信分组取出数据帧(S22)。
此时,能够基于通信分组的报头的最高位来识别该通信分组中所包含的数据帧数为单个还是多个。
若由帧复原部107从通信分组取出一个或多个数据帧,则各数据帧通过帧复原部107,从IEEE802.3格式被变换成IEEE802.11格式。然后,经过变换的数据帧被提供给客户端侧无线NW收发部101,数据帧从客户端侧无线NW收发部101进行发送(S23)。
(A-3)实施方式的效果
如以上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具备接入点别传送队列104,即便在发送多个数据帧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多个数据帧包含在接入点100间的一个通信分组中一并进行发送,所以就能够起到接入点间通信所需的报头部分的数据量削减和因IFS以及依照补偿算法的等待时间造成的开销削减之类的效果。其结果,就能够使无线网状网络2侧的通信频带的利用效率得以提高。
(B)其他实施方式
(B-1)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是适用于由无线网状网络组成的无线LAN的情况,虽然在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举出通信协议、设定及规格等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只要全部无线接入装置能够共通地具有对无线网络装置的连接状态进行管理的信息,则通信协议、设定及规格等就能够广泛适用而不特别进行限定。
(B-2)虽然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具备MAC地址管理表109的情况。但是,除MAC地址管理表109以外还可以具备将接入点名与接入点100的IP地址对应起来的表。
据此,即便使用采用接入点名的MAC地址管理表,也能够在该接入点中直接确定发送目标接入点的IP地址。
(B-3)虽然关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接入点100的构成,将客户端侧无线NW收发部101与网状网络侧无线NW收发部102设为不同的构成进行了说明,但它们也可以是相同的构成。据此,就能够减少接入点的构成规模。
(B-4)虽然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采用对接入点间的通信进行无线通信的无线网状网络进行了说明,但也能够适用于在接入点间进行有线通信的网络或者部分包含有线通信的网络。
(B-5)虽然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设在多个数据帧被保持在接入点别传送队列104中的情况下,将全部数据帧插入一个分组的数据区域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是接入点别传送队列104的一部分数据帧。在此情况下,就能够通过例如利用帧传送分组106的传送分组的尺寸调整来进行调整。
(B-6)虽然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关于接入点100的功能,为了说明方便,设为硬件上的构成进行了说明,但实际上通过以软件方式进行执行而得以实现。
Claims (7)
1.一种网络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连接设备管理表,将与构成无线网络的多个无线接入装置分别连接着的无线网络设备有关的信息在上述无线网络上共通地进行管理;
设备侧通信单元,接收所连接着的无线网络设备无线发送的信号;
传送目标无线接入装置决定单元,利用上述连接设备管理表,决定与上述设备侧通信单元接收到的信号的发送目标相连接的无线接入装置;
信号保持单元,对上述传送目标无线接入装置决定单元所决定的每个无线接入装置保持一个或多个数据帧;
传送信号创建单元,创建具有上述信号保持单元按无线接入装置区别保持的一个或多个数据帧的全部或一部分的无线接入装置间通信信号;以及
网络侧通信单元,发送上述传送信号创建单元所创建的无线接入装置间通信信号。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网络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传送信号创建单元,在按无线接入装置所区别保持的数据帧数为多个情况下,创建插入了多个数据帧的一个无线接入装置间通信信号。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网络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传送信号创建单元,具有上述无线网络的通信路径管理表,并利用上述通信路径管理表,附加将上述按无线接入装置所区别的、上述信号保持单元的无线接入装置设为传送目标的无线接入装置间通信报头信息,来创建上述无线接入装置间通信信号。
4.按照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网络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无线接入装置间报头信息分离单元,当上述网络侧通信单元接收从其他无线接入装置接收到的无线接入装置间通信信号,其传送目标为自身装置的情况下,从该接收到的无线接入装置间通信信号分离无线接入装置间报头信息。
5.一种网络交换方法,其特征在于:
具备将与构成无线网络的多个无线接入装置分别连接着的无线网络设备有关的信息在上述无线网络上共通地进行管理的连接设备管理表,还包括:
设备侧通信步骤,接收连接着的无线网络设备无线发送的信号;
传送目标无线接入装置决定步骤,利用上述连接设备管理表,决定与上述设备侧通信步骤接收到的信号的发送目标相连接的无线接入装置;
信号保持步骤,对在上述传送目标无线接入装置决定步骤中所决定的每个无线接入装置保持一个或多个数据帧;
传送信号创建步骤,创建具有在上述信号保持步骤中按无线接入装置区别保持的一个或多个数据帧的全部或一部分的无线接入装置间通信信号;以及
网络侧通信步骤,发送上述传送信号创建步骤所创建的无线接入装置间通信信号。
6.一种无线接入装置,将与构成无线网络的其他无线接入装置之间的通信层,和与可连接的无线网络设备之间的通信层分开进行访问控制,其特征在于:
具有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网络交换装置。
7.一种无线网络,具有可与无线网络设备进行连接的多个无线接入装置而构成,其特征在于:
上述无线接入装置对应于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线接入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5053505A JP4506506B2 (ja) | 2005-02-28 | 2005-02-28 | 無線アクセス装置、および、通信制御方法 |
JP2005-053505 | 2005-02-28 | ||
JP2005053505 | 2005-02-28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829180A true CN1829180A (zh) | 2006-09-06 |
CN1829180B CN1829180B (zh) | 2011-08-03 |
Family
ID=369330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510138106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829180B (zh) | 2005-02-28 | 2005-12-28 | 网络交换装置及方法、无线接入装置以及无线网络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751420B2 (zh) |
JP (1) | JP4506506B2 (zh) |
CN (1) | CN1829180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572173B2 (ja) * | 2006-03-17 | 2010-10-27 | 株式会社トヨタIt開発センター |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経路情報テーブルの作成方法 |
US7822064B2 (en) * | 2006-10-02 | 2010-10-26 | Cisco Technology, Inc. | Backhaul-level call admission control for a wireless mesh network |
US9008116B2 (en) * | 2007-02-20 | 2015-04-14 | The Invention Science Fund I, Llc | Cross-media communication coordination |
US7860887B2 (en) | 2007-02-20 | 2010-12-28 | The Invention Science Fund I, Llc | Cross-media storage coordination |
US8451752B2 (en) * | 2007-05-21 | 2013-05-28 | Arrowspan, Inc. | Seamless handoff scheme for multi-radio wireless mesh network |
US7912063B2 (en) * | 2007-05-21 | 2011-03-22 | Arrowspan, Inc. | Secure communications for wireless mesh network access points |
US8605657B2 (en) * | 2009-12-18 | 2013-12-10 |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 Mesh routing method and mesh routing apparatus in beacon enabled wireless AD-HOC networks |
JP5720365B2 (ja) * | 2011-03-29 | 2015-05-20 | 沖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 情報通信装置、および送信制御プログラム |
US9420518B2 (en) * | 2014-08-07 | 2016-08-16 | Gainspan Corporation | Layer-3 mesh connectivity of wireless local networks |
EP3216186A1 (en) * | 2014-11-07 | 2017-09-13 | Philips Lighting Holding B.V. | Bootstrapping in a secure wireless network |
US10944669B1 (en) | 2018-02-09 | 2021-03-09 | GoTenna,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efficient network-wide broadcast in a multi-hop wireless network using packet echos |
US11082324B2 (en) | 2018-07-27 | 2021-08-03 | goTenna Inc. | Vine: zero-control routing using data packet inspection for wireless mesh networks |
US11100787B2 (en) * | 2018-09-25 | 2021-08-24 | Comcast Cable Communications, Llc | Device-based notification generation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619855A (ja) * | 1992-07-01 | 1994-01-28 | Fujitsu Ltd | メッセージのキューイング方法とその装置 |
GB9720152D0 (en) * | 1996-12-18 | 1997-11-26 | Mayup Limited | Communications system and method |
JP3319367B2 (ja) * | 1997-10-14 | 2002-08-26 | ケイディーディーアイ株式会社 | 網接続装置 |
JP3144386B2 (ja) * | 1998-07-06 | 2001-03-12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バックプレッシャ制御方法およびその装置 |
JP2000299703A (ja) * | 1999-04-13 | 2000-10-24 | Fujitsu Ltd | パケット通信システム |
JP3593921B2 (ja) * | 1999-06-01 | 2004-11-24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パケット転送方法および装置 |
US6363062B1 (en) * | 1999-06-08 | 2002-03-26 | Caly Corporation | Communications protocol for packet data particularly in mesh topology wireless networks |
JP3798622B2 (ja) * | 2000-12-14 | 2006-07-19 |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 無線基地局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統括局、信号処理方法、及びハンドオーバー制御方法 |
US7092363B1 (en) * | 2000-06-26 | 2006-08-15 | Aperto Networks, Inc. | High-capacity scalable integrated wireless backhaul for broadband access networks |
US6404772B1 (en) * | 2000-07-27 | 2002-06-11 | Symbol Technologies, Inc. | Voice and dat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network and method |
JP2002164916A (ja) * | 2000-11-22 | 2002-06-07 | Fujitsu Ltd | 中継装置 |
US6996086B2 (en) * | 2001-04-26 | 2006-02-07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Radio access network with meshed radio base stations |
JP3774426B2 (ja) * | 2001-09-28 | 2006-05-17 | 株式会社東芝 | 基地局装置、通信システム及びフレーム送信方法 |
US7630403B2 (en) * | 2002-03-08 | 2009-12-08 |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 MAC aggregation frame with MSDU and fragment of MSDU |
JP2003333053A (ja) * | 2002-05-10 | 2003-11-21 | Niigata Tlo:Kk | 自律形成型無線lan方式 |
US20030235170A1 (en) * | 2002-06-21 | 2003-12-25 | Trainin Solomon B. |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distributed access points for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LAN) |
EP1383292B1 (en) * | 2002-07-16 | 2005-06-29 |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 Packet order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 |
CN100593313C (zh) * | 2003-02-28 | 2010-03-03 | 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 | 用于无线网络中的动态聚集的方法和系统 |
JP2005039744A (ja) * | 2003-07-18 | 2005-02-10 | Sony Corp | 通信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通信経路選択装置、受信サーバ及び情報通信方法 |
US20050147032A1 (en) * | 2003-12-22 | 2005-07-07 | Lyon Norman A. | Apportionment of traffic management functions between devices in packet-based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US20060146875A1 (en) * | 2005-01-04 | 2006-07-06 | Yang Luiyang L | Media access controller and methods for distributed hop-by-hop flow control in wireless mesh networks |
-
2005
- 2005-02-28 JP JP2005053505A patent/JP4506506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5-12-28 CN CN2005101381069A patent/CN1829180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
- 2006-02-08 US US11/349,209 patent/US7751420B2/en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4506506B2 (ja) | 2010-07-21 |
US7751420B2 (en) | 2010-07-06 |
JP2006238341A (ja) | 2006-09-07 |
CN1829180B (zh) | 2011-08-03 |
US20060195590A1 (en) | 2006-08-3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539780B (zh) | 同時使用在不同無線帶中操作的多個wlan模組之系統及方法 | |
US20220132611A1 (en) | Multi-link communications of a wireless network | |
JP5986244B2 (ja) | チャネルアグリゲーションおよび媒体アクセス制御再送信を実行する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 |
CN1282346C (zh) | 在特设网络环境下可靠地广播数据分组的系统和方法 | |
JP3890017B2 (ja) | 公衆交換電話網およびセルラ・ネットワークに接続されたアドホック・ピア・ツー・ピア移動無線アクセス・システム | |
US12160283B2 (en) |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for multi-AP joint re-transmission | |
CN1233107C (zh) | 转发中继的方法和装置 | |
CN115280840B (zh) | 具有动态链路配置的无线网络的多链路通信 | |
CN1612548A (zh) | 专用网络无线通信系统及其方法 | |
US20220369403A1 (en) | Multi-link communications of a wireless network with dynamic link configuration | |
CN1951066A (zh) | 自组织网格连网技术 | |
EP2110999A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orwarding data in a wireless network | |
CN1829180A (zh) | 网络交换装置及方法、无线接入装置以及无线网络 | |
CN1408162A (zh) | 基于路由发现的微微网构成 | |
CN1933449A (zh) | 无线局域网(wlan)中的分组流量控制 | |
CN1784862A (zh) | 通信方法、无线终端和基站 | |
JP2022022338A (ja) | フラグメンテーションを利用する無線通信方法及びそれを使用する無線通信端末 | |
CN1839589A (zh) | 无线lan系统、分集装置和无线lan终端 | |
JP2004328748A (ja) | 独立した複数の無線チャンネルを通じてアクセスポインタとの通信を支援する無線ターミナル及びこれを利用した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 |
CN1645863A (zh) | 可支持多速率传输的Ad Hoc网络功能层结构及路由方法 | |
CN1798104A (zh) | 针对组播通信的无线通信系统 | |
CN1799225A (zh) | 基站及无线终端 | |
US7843867B2 (en) | Collaborative communication for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 |
Zhai et al. | A distributed packet concatenation scheme for sensor and ad hoc networks | |
Zhang et al. | An extended AODV protocol for VoIP application in mobile ad hoc network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803 Termination date: 20161228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