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12465A - 具有支承构件的图像读取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具有支承构件的图像读取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812465A CN1812465A CNA2005100974635A CN200510097463A CN1812465A CN 1812465 A CN1812465 A CN 1812465A CN A2005100974635 A CNA2005100974635 A CN A2005100974635A CN 200510097463 A CN200510097463 A CN 200510097463A CN 1812465 A CN1812465 A CN 181246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original copy
- main body
- image read
- supporting memb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2
- 238000002788 cri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8
- 101000687855 Homo sapiens Suppressor of cytokine signaling 3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6
- 102100024283 Suppressor of cytokine signaling 3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6
- TVEXGJYMHHTVKP-UHFFFAOYSA-N 6-oxabicyclo[3.2.1]oct-3-en-7-one Chemical compound C1C2C(=O)OC1C=CC2 TVEXGJYMHHTVK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10000002683 foot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667 flo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931 harmfu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015 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2943 EPDM rubb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321 ampl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141 concen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059 cover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92 diminish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971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HQQADJVZYDDRJT-UHFFFAOYSA-N ethene;prop-1-ene Chemical group C=C.CC=C HQQADJVZYDDRJ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199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635 polyuretha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814 polyureth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379 silicone rubb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19—Constructional detai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housings, covers
- H04N1/00525—Providing a more compact apparatus, e.g. sheet discharge tray in cover
- H04N1/00535—Providing a more compact apparatus, e.g. sheet discharge tray in cover using rotatably mounted or foldable componen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19—Constructional detai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housings, covers
- H04N1/00525—Providing a more compact apparatus, e.g. sheet discharge tray in cover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19—Constructional detai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housings, covers
- H04N1/00551—Top covers or the lik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19—Constructional detai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housings, covers
- H04N1/00551—Top covers or the like
- H04N1/00554—Latches or hinges therefor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19—Constructional detai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housings, covers
- H04N1/00562—Supporting the apparatus as a whole, e.g. stand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 H04N1/10—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using flat picture-bearing surfaces
- H04N1/1013—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using flat picture-bearing surfaces with sub-scanning by translatory movement of at least a part of the main-scanning components
- H04N1/1017—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using flat picture-bearing surfaces with sub-scanning by translatory movement of at least a part of the main-scanning components the main-scanning components remaining positionally invariant with respect to one another in the sub-scanning direc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 H04N2201/0402—Arrangements not specific to a particular one of the scanning methods covered by groups H04N1/04 - H04N1/207
- H04N2201/0422—Media holders, covers, supports, backgrounds; Arrangements to facilitate placing of the medium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 H04N2201/0402—Arrangements not specific to a particular one of the scanning methods covered by groups H04N1/04 - H04N1/207
- H04N2201/0434—Arrangements not specific to a particular one of the scanning methods covered by groups H04N1/04 - H04N1/207 specially adapted for scanning pages of a book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 H04N2201/0402—Arrangements not specific to a particular one of the scanning methods covered by groups H04N1/04 - H04N1/207
- H04N2201/0446—Constructional detai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mounting of scanning componen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 H04N2201/0402—Arrangements not specific to a particular one of the scanning methods covered by groups H04N1/04 - H04N1/207
- H04N2201/045—Mounting the scanning elements in a collapsible or foldable structure, e.g. for ease of transport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Facsimile Scanning Arrangements (AREA)
- Facsimiles In General (AREA)
- Holders For Sensitive Materials And Originals (AREA)
Abstract
一种图像读取装置,其具有支承构件,所述支承构件可以将图像读取装置以纵向放置状态进行保持。采用本发明技术的图像读取装置,可以提高支承构件的容纳性,从而能够使方便性得到提高。在原稿台玻璃(2)被设置成大致水平的横向放置状态下的装置主体(1)的底部,具有容纳支承构件的容纳部(1c),支承构件(31、32、33)通过从容纳部中被放开、并从底部转入到原稿盖(6)、合页(7)一侧后,使装置主体(1)保持在纵向放置状态下。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读取装置,其用于读取被放置在原稿台上的原稿的图像信息。
背景技术
过去,在这种图像读取装置中,如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0-156756号公报(对应于US注册6311940号)所公开的那样,人们已经知道的有,使图像读取装置主体靠在支承构件上而将其保持成纵向放置的状态。这样,通过使图像读取装置处于纵向放置状态,即使在难以确保设置面积的情况下,也可以较好地使用图像读取装置。
但是,在特开2000-156756号公报所公开的图像读取装置中,将其保持成纵向放置状态的支承构件是与图像读取装置主体分别形成的,所以,在支承构件的收纳性方面存在着问题,人们会担心方便性下降。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那样的情况而进行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这样的技术,即,通过提高可以将图像读取装置保持纵向放置状态的支承构件的收纳性,方便性得到提高。
发明内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图像读取装置具有如下结构,即,
本发明的图像读取装置,通过盖部件按压住被设置在原稿台上的原稿,对上述原稿上的图像信息进行读取,在结构上包括:支承构件、和容纳部,
所述支承构件用于支承上述图像读取装置主体,使其处于纵向放置状态下,在这种状态下,上述原稿台被设置成相对于设置面而言大致直立的状态,
所述容纳部用于容纳上述支承构件,上述容纳部被设置在图像读取装主体的位于上述设置面一侧的底部,在图像读取装主体处于横向放置状态下,上述原稿台被设置成相对于上述设置面而言大致水平的状态下时,该图像读取装主体的底部位于上述设置面的一侧,
所述图像读取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支承构件具有支承部和保持部,
所述支承部以可以转动的形式被设置在上述底部上,在将上述图像读取装置主体保持在上述纵向放置状态时,所述支承部对图像读取装置主体的上述底部进行支承,
所述保持部用于保持上述图像读取装置主体位于设置面一侧的端部。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对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图像读取装置的机构进行说明的模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传到图像传感器的简要剖视图。
图3是表示图1的A-A剖面的图。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墨盒单元的简要立体图。
图5是由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读取装置进行的读取图像数据处理方框图。
图6~图8是在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图像读取装置中,用于对以可以开闭的形式连接原稿盖的合页结构进行说明的图。
图9是在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图像读取装置中,用于对关闭了原稿盖的状态进行说明的图。
图10是在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图像读取装置中,用于对将原稿盖打开了100°的状态进行说明的图。
图11是在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图像读取装置中,用于对将原稿盖打开了大约180°的状态进行说明的图。
图12、图13是在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图像读取装置中,用于对仅将原稿盖打开了60°的状态进行说明的图。
图14是在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图像读取装置的装置主体中,表示其与合页相互嵌合的嵌合部的图。
图15~图23是在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图像读取装置中,用于对打开了原稿盖的状态进行说明的图。
图24是用于对将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支承构件容纳在装置主体里面的状态进行说明的图。
图25~图28是用于对将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支承构件设置成纵向放置状态的方法进行说明的图。
图29是在将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支承构件设置成纵向放置状态之后,用于对打开了原稿盖的状态进行说明的图。
图30~图3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支承构件的结构部件的图。
图33是图29所示的图像读取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图34是用于对仅使合页打开了60°时的压接片材与合页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的图。
图35是用于对本实施方式中仅使合页打开了60°时的压接片材与合页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的图。
图36是图33所示的图像读取装置的注意部分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以例示的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
这里首先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的结构部件的尺寸、材质、形状、以及它们的相对配置等,是可以根据发明所适用的装置的结构或各种条件适当地进行变更的,本发明的范围并不局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
(整体结构)
图1是模式图,其用于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图像读取装置的结构。
如图1所示,在图像读取装置S的上表面安装着原稿台玻璃(原稿台)2,通过使作为图像读取器的传导图像传感器(以下称为CIS)3平行于原稿台玻璃2扫描的方式,由图像读取装置S来读取被设置(放置)在原稿台玻璃2上的原稿的图像。
图2是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CIS3的简要剖视图。图3是图1的A-A剖视图。图4是设有接触图像传感器3的输送单元的简要立体图。
如图2所示,在CIS3的内部,组装着作为原稿照射用光源的三色的LED(发光二极管)3R、3G、3B、和将来自原稿的反射光成像在CIS3的光接收元件上的杆状透镜阵列3L、以及图像传感器3S。
将三色的光源依次交替接通发光,图像传感器3S可以通过读取来自原稿的各色的反色光而对原稿进行颜色分解和读取。
如图3所示,上述CIS3被铰支在传感器支承座103上,并由被定位在传感器支承座103上的弹簧104,以及借助于由滑动性较好的材质构成的隔板101、102压接在原稿台玻璃2上。
如图1所示,传感器支承座103被固定支承在滑动部件5上,上述滑动部件5可以在被固定在装置主体1上的导向轴4上进行滑动。
在此,如图4所示,以下将CIS3、传感器支承座103、弹簧104、滑动部件5等、与滑动部件5成为一体的单元称为输送装置501。
另外,在滑动部件5上固定着皮带15,其用于传递来自作为扫描驱动源的电动机的动力。通过电动机的正反向旋转,可以使输送装置501在原稿台玻璃2的范围往复地扫描。
另外,用于传感器3的电输入输出的柔性电缆105的一端被连接在传感器3上,其另一端被连接在图像读取装置主体的控制板(未图示)上。
如图3所示,从滑动部件5的扫描位置到图中的右侧,装置主体1的厚度从其上表面到包括传感器3、和装置主体1与传感器3之间的仅隔有间隙的装置主体1的下表面被构成得较薄,在构成得较薄的上述装置主体1的下方,以30a为转动中心,配置着支承部件(31~33)。
即,被配置了支承部件的一侧的装置主体的内部部件的厚度方向上,传感器、和与其紧密接触的部件的合计厚度为最大厚度,而在其他所需要的部件中只有容纳在该高度内的部件被并列地配置着。此部分的装置主体1的厚度,仅为(原稿台玻璃+紧密接触型传感器+与传感器紧密接触的部件+间隙+框体)。
关于支承部件的详细情况将在后文中叙述。
另外,在滑动部件5上固定着皮带15,其用于传递来自作为扫描驱动源的电动机的动力。通过电动机的正反向旋转,CIS3可以在原稿台玻璃2的范围内进行往复扫描。
在图像读取装置的构成要素上,除了上述的部件之外,还有由控制板和电源构成的电器部件。这些构成要素被配置在固定支承原稿台玻璃的装置主体1之中。
另外,在原稿台玻璃2的上方,原稿盖6通过作为合页部件的合页7安装在装置主体1上。原稿盖6作为按压部件,用于将原稿按压在原稿台玻璃2上。
另外,在原稿盖6内表面中的与原稿台玻璃2相对的表面上,粘贴着由片材部件8a和弹性部件8b构成的作为压接部件的原稿压接片材8。在此,原稿盖6和合页7构成了盖部件。
图5是由图像读取装置读取图像数据时的处理方框图。
由图像传感器3与依次闪烁的LED同步地进行了读取的图像输出信号,被传送到放大器9在进行了增幅之后,由A/D(模拟/数字)转换器10转换成数字图像信号。
A/D转换器10对它的的字节(bit)数部分进行图像传感器3S的动态范围(原稿上的纯白部与纯黑部之间的读取输出差)分割,并根据原稿上的图像的明暗分配灰度等级数。例如,使用分解能为8bit的A/D转换器时,可以在256的灰度等级级别上识别由白至黑的区间,在使用分解能为10bit的A/D转换器时,可以在1024的灰度等级级别上识别由白至黑的区间。因此,由使用8bit的A/D转换器的图像读取装置,在通过RGB三色的光源进行的读取中,可以识别24bit=大约1670万种颜色,而在10bit时,可以识别30bit=大约10亿7400万种颜色。
图像读取装置的图像信号的输出形式有许多种类,可以根据读取的图像的用途选择与其相应的输出方式。在读取文章而将其内容通过OCR(optical character reader,光学式文字读取装置)进行读取时,或者在读取单色的线状图画时,单色二值的图像是适合的。这时,使用的是这样的图像数据,即,将在上述RGB的光源中仅使例如G接通发光而得到的图像信号,在已被组装在门阵列11中的图像处理回路中以某一阈值进行了二值化处理的图像数据。
在以读取照片等图像并向单色打印机输出为目的而读取图像时,可以与上述同样地利用进行了二值化处理的图像数据,即,通过使用由光源G形成的图像信号、采用抖动(dither)法或误差扩散法中的半色调处理来读取图像。
在对彩色图像进行处理时,高值(24字节等)的图像信号是比较合适的。
经过了上述图像处理回路的图像信号,通过接口回路12输出给个人计算机13等装置。
(原稿盖及合页结构)
下面,对装置主体1的原稿盖6的开闭结构进行说明。
图6~8是用于对合页结构进行说明的图,该合页将装置主体1和原稿盖6以可进行开闭的方式连接在一起。
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装置主体1(从图像读取装置去除了原稿盖6的状态)的图,图7是表示原稿盖6的图,图8是表示合页7的图。
另外,图9是用于对关闭了原稿盖6的状态进行说明的图,图10是用于对将原稿盖打开了大致100°的状态进行说明的图。
图11是用于对将原稿盖打开了大致180°的状态进行说明的图,图12、图13是用于对仅将合页打开了60°的状态进行说明的图。
如图6~图13所示,通过在图像读取装置上设置用于将原稿P按压在原稿台玻璃2上的原稿盖6、和对装置主体1与原稿盖6进行连接的合页7,可以使原稿盖6相对于装置主体1进行开闭。
在此,在装置主体1与合页7之间,被设置在装置主体1的后端部上的凹部1a与被设置在合页7的后端部上的凸部7a之间的嵌合部成为支点(转动中心,转动轴),使合页7可相对于装置主体1进行开闭(转动)。
另外,凹部1a构成了本发明的打开位置调整机构的轴支承部,凸部7a构成了本发明的打开位置调整机构的转动轴。
另外,在合页7与原稿盖6之间,被设置在合页7的上的凹部(以下称为铰支部)7b与被设置在原稿盖6的后端部上的凸部(以下成为铰支部)6a相嵌合,以它们之间的嵌合部位为支点(转动中心,转动轴),上述的两者可以相对地进行转动。
这样,在装置主体1、合页7、原稿盖6这三者相互之间,就可以以两个(两点)嵌合部为支点,分别以转动的形式被铰支,由此,可以使原稿盖6相对于装置主体1进行开闭。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装置主体1上,以构成其与合页7之间的转动中心的一侧为后侧(图9所示的箭头R一侧),并且在装置主体1上,在与该转动中心大致正交的方向上以与该转动轴隔有间隙的一侧为前侧(图9中所示的箭头F一侧)。
在合页7以及原稿盖6中,相对于装置主体1而言,在关闭了的状态下定义了前和后。
图14是表示在装置主体1中其与合页7相互嵌合的嵌合部的图。
在此,如图14所示的那样,装置主体1的凹部1a具有葫芦形的形状,并且在横向放置状态(原稿台玻璃2大致水平)下的上下方向(大致与原稿台玻璃2相正交的方向)上,具有两个转动部(转动中心、轴支承部)A1、A2。
另外,如图8所示,在合页7的后端部的凸部7a的前端部分上,凸部7a的径向(以凸部7a为转动轴时,与该转动轴相正交的方向)的两端部被切成大致平面状,由这两个平面构成的平面部的距离a被设定成比上述的大致葫芦形的缩径部1b的宽度b稍小(a<b)。
这里,在凸部7a之中,两端被切掉且具有距离a的平面部构成了本发明的移动部,未被切掉的外周部构成了在转动部A1、A2内进行转动的本发明的转动部。另外,大致葫芦形的缩径部1b是连通两个转动部A1、A2的部分,并且构成了本发明的切换机构的连通路。
因此,仅在合页7相对于装置主体1打开了某一特定的角度时,上述凸部7a的平面部可以经过上述葫芦形的缩径部1b,并且在满足合页7的打开角度的条件下,可以在转动部A1、A2间任意地进行移动。
当合页7相对于装置主体1的打开角度处于上述特定的角度范围以外时,凸部7a以可以转动的形式被保持在转动部A1、A2之中的一个位置上。
以下,对原稿盖6的三种打开方法进行说明。
图15~23是为了对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图像读取装置中打开了原稿盖的状态进行说明的图,特别是用于在图21~图23中对转动部分(嵌合部)的限定状态进行说明的图。
(打开原稿盖)
对于图9所示那样的装置主体1而言,在由操作者从关闭了原稿盖6的状态打开原稿盖6时,首先只有原稿盖6以铰支部6a、7b部为转动中心而开始打开(参照图15、图17)。
此后,如图21所示,原稿盖6的转动动作,由分别被设置在图7、图8所示的原稿盖6和合页7上的转动角限定凸起部18、20停止在原稿盖6相对于合页7打开了大约40°的位置上。
这样,即使操作者想进一步打开原稿盖6,由于相对于合页7而言原稿盖6的转动动作已被限定,所以原稿盖6被保持在上述的大约40°的角度上。
因此,合页7的凸部7a就以装置主体1的凹部1a的下方位置的转动部A2为转动中心(轴)开始打开(参照图14、图17)。
如图22所示,如果进一步打开原稿盖6,那么在打开大约100°的位置,合页7的后端的凸起19就被卡止在装置主体1的凸起17上,在这个位置可以将原稿盖6保持在相对于装置主体1打开的姿势(状态)下。
因此,操作者可以从原稿盖6上放开手而设置原稿P(参照图10)。在此,合页7的凸起19、和装置主体1的凸起17,构成了本发明的限定部。
此后,如果在设定原稿P后关闭原稿盖6,那么,该原稿盖6和合页7就依靠转动力矩和重力的平衡而以转动部A2为转动中心(参照图14、图17)进行转动,直到合页7完全被关闭在装置主体1上,两者合为一体为止。
此后,以铰支部6a、7b为中心仅使原稿盖6进行转动。通过这样的开闭动作,被配置在原稿盖6的原稿台玻璃2一侧的原稿压接片材8就紧靠在原稿上,使原稿P可靠地被固定在原稿台玻璃2上。
在上述动作的过程中,由于合页7的自重在起作用,所以其凸部7a在装置主体1的凹部1a的下方、亦即在转动部A 2的位置只是进行转动。
(原稿厚度较厚时的动作)
图10所示的是在原稿盖6相对于装置主体1的打开角度为大约100°的位置保持着打开姿势,下面对从上述打开姿势的状态设置书等较厚的原稿D后关闭原稿盖6的情形进行说明。
原稿盖6和合页7在保持着相互打开时的角度关系的状态不变的情况下进行关闭动作,直到原稿盖6接触到较厚的原稿D为止。
如图13所示,在原稿盖6已经接触到较厚的原稿D之后,原稿盖6和合页7的姿势就被确定在相应于原稿D的高度而保持着平衡的位置上。
此时,根据原稿D的厚度合页7可以在打开角度大致为0°~60°的范围内自由地转动,最大可压住25mm左右较厚的原稿。
(打开180°)
如上所述,在打开了原稿盖6之际,如果其与合页7所成的角度超过大约40°,那么合页7也将随着原稿盖6开始转动。
如图16所示,在大致打开了60°的位置(参照图16、图18)沿箭头Y方向将原稿盖6的转动前端部Z向上拉。
于是,合页7的后端的凸部7a就随着向上拉原稿盖6而经过被设置在装置主体1后端部上的大致葫芦形的凹部1a的缩径部1b,从以转动部A2为嵌合部的下方位置(图18)移动到以转动部A1为嵌合部的上方位置(图19)。
此后,如果在上拉原稿盖6的状态下进一步转动原稿盖6,那么,凸部7a就将以大致葫芦形的凹部1a的上方位置的转动部A1为转动中心进行转动。
此时,由于凸起19与轴7a以一体的形式向上移动,所以,即使转动也不会被卡止在装置主体1的凸起部17上(参照图23),如图11、图20所示,凸起19可以就这样一直转动到大约180°为止。
另外,虽然可以设置使原稿盖6停止在其相对于原稿台玻璃2大致成180°的位置那样的限定部件,但是,也可以不设置上述那样的限定部件,而采用这样的结构,即,通过与设置面相抵接的方式来设定打开位置。
此种打开方法适用于地图或者杂志等比原稿台大的原稿的扫描,可以对较大的原稿的任意的部位进行扫描而不会对原稿造成损伤。
另外,在从这种状态关闭原稿盖6之际,原稿盖6将以转动部A1为转动中心进行转动,直到原稿盖6被关闭在其相对于装置主体1的打开角度大致为60°为止。
此后,合页部7后端的凸部7a经过被设置在装置主体1后端部上的大致葫芦形的凹部1a的缩径部1b,这样,合页部7后端的凸部7a就从上方位置A1移动到下方位置A2。
此时,在结构上即成为,合页7后端的凸部7a能够依靠原稿盖6以及合页7的自重自动地经过大致葫芦形的凹部1a的缩径部1b的结构。
此后,如果关闭原稿盖6,那么合页7后端的凸部7a就在下方位置以转动部A2为转动中心进行转动,由此,如图9所示,原稿盖6成为相对于装置主体1完全关闭的状态。
通过适当地选择上述已说明那样的3种打开方法中的一种,无论原稿的厚度、大小、种类等如何,都可以相应地对原稿进行扫描。
另外,如图1所示,在原稿盖6的转动前端部Z上,安装着磁铁21,在与上述磁铁21相对的装置主体1上,配置着用于吸附磁铁21的金属部件22。
另外,与原稿压接片材8配置成一体的弹性部件8b,具有在关闭原稿盖6而使磁铁21紧贴在原稿台玻璃2上的状态下可以或多或少地被压扁的厚度。
因此,如果将原稿放置在原稿台玻璃2上,并关闭原稿盖6,那么,依靠磁铁23的作用,原稿压接片材8就会紧贴在原稿台玻璃2上。
此时,由于原稿压接片材8的弹性部件8b发生弯曲,所以,其反作用力就通过原稿压接片材8而施加在原稿上,即使原稿上有皱褶或者弯曲,它们也将被伸展开,从而使原稿紧贴在原稿台玻璃2上。
尤其是在原稿盖6的重量作用于原稿上且在原稿盖6成为有点漂浮的纵向放置时,此磁铁21可以发挥磁性的作用。另外,关于纵向放置的说明,将在后叙的支承构件结构中进行说明。
(支承构件)
下面,对使图像读取装置保持在直立的纵向放置的状态下的支承构件进行说明。
图24是用于对将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支承构件容纳在装置主体1的里面的状态进行说明的图。图25~图28是用于对将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支承构件设置成纵向放置状态的方法进行说明的图。
为了将图像读取装置设置成纵向放置状态(纵向放置位置)而配置了支承构件,图19是在配置了支承构件之后,用于对打开了原稿盖的状态进行说明的图。
如图24所示,容纳部1c被设置在处于横向放置状态下的装置主体1的底部,被容纳在上述容纳部1c内的支承构件,是由作为第一转动部件的支承构件L31、作为第二转动部件的支承构件M32、作为第三转动部件的支承构件S33这三个部件构成的。
而且,上述这三个支承构件被设置成相互可以转动的串联状,并且在折叠后被容纳在容纳部1c内。另外,在横向放置状态下使用(进行图像读取)时,支承构件在装置主体1内处于容纳状态。
图30是用于对支承构件L31进行说明的图,图31是用于对支承构件M32进行说明的图,图33是用于对支承构件S33进行说明的图。
在此,图24中所示的箭头(F、R)与图9中所示的一样,表示装置主体1的前后方向。
图30~图32中所示的箭头(F、R),表示着装置主体1的前后方向,这时,每个支承构件都处于分别被容纳在装置主体1内的状态下(参照图24)。
而且,被配置在图30所示的支承构件L31的一个端部(在被容纳在装置主体1内的状态下,后端一侧)上的凸部31a,以可以转动的形式与装置主体1的凹部30a铰支着。
另外,被配置在上述支承构件L31的另一端部(在被容纳在装置主体1内的状态下,前端一侧)上的凹部31b,与被配置在图31所示的支承构件M32的一个端部(在被容纳在装置主体1内的状态下,前端一侧)上的凸部32a以可以转动的形式铰支着。
另外,被配置在上述构件M32的另一端部(在被容纳在装置主体1内的状态下,后端一侧)上的凹部32b,与被配置在图32所示的支承构件S33的端部(在被容纳在装置主体1内的状态下,后端一侧)上的凸部33a也以可以转动的形式铰支着。
这样,上述支承构件L31、支承构件M32、支承构件S33的转动角度,就由作为限定部而分别被设置在上述凸部(轴)和凹部(孔)上的角度限定用的突起和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限定。
通过支承部34抵接装置主体1的支承部35,支承构件L31可以转动的角度大致为140°。
通过突起36抵接支承构件L31的支承部37,支承构件M32可以转动的角度大约为80°。
通过突起38抵接支承构件M32的支承部39,支承构件S33可以转动的角度大约为70°。
另外,在支承构件M32上,以可以拆卸的形式组装着图31所示的弹性部件40,上述弹性部件40可以在图中的W方向上动作。
在图24所示的容纳状态下,上述弹性部件40的凸出部41落入到被配置在图25所示的装置主体1上的凹部42内并与其相互卡合,由此来保持上述弹性部件40的位置。
只要不强制地使上述弹性部件40脱离于装置主体1的凹部42,支承构件L31、支承构件M32、支承构件S33就依靠弹性部件40与装置主体1的凹部42之间的卡合,维持图24所示的容纳状态。
下面参照图24~图28,对利用支承构件将图像读取装置设置成纵向放置状态的方法进行说明。
为了从图24所示的容纳状态设置成图28所示的纵向放置状态,首先,操作者将手指伸入装置主体1的凹部50内,提起支承构件S33的手钮部51。
通过上述的动作,被组装在上述叙述中进行了说明的支承构件M32上的弹性部件40,就从被配置在装置主体1上的凹部42中被解脱出来(参照图25)。
这样,支承构件L31、支承构件M32、支承构件S33就可以以上述的三个部位的转动轴为中心,在可以转动的角度范围内进行转动,转动后一部分相互重叠。
如果上述三个支承构件分别大致转动到最大转角,那么,在被安装在装置主体1上的三个支承构件之中,最靠近端部的支承构件S33就会到达越过合页7的位置为止。
即,成为支承构件M32从装置主体1的背面一侧向表面一侧(原稿盖6一侧,合页7一侧)转入的状态,支承构件S33大致位于装置主体1的表面一侧。
如果在上述这个位置使装置主体1的凸起部52卡合在支承构件M32的凹部53上、即嵌合在上述凹部53上,如图26~图28所示,即可将支承构件组装到装置主体1上。
通过在这种状态下将支承构件M32的外侧的表面放置在桌子等大致水平的设置面上(支承构件M32与设置面相向),可以将图像读取装置设置成图18所示那样的纵向放置状态。
即,装置主体1借助于支承构件L31、支承构件M32被放置在设置面上。
在此,支承构件L31和支承构件M32是作为对装置主体1进行支承的支承部来发挥作用的,装置主体1的突出部52以及支承构件M32的凹部53是作为使装置主体1保持在纵向放置状态下的保持部而发挥作用的。
另外,当支承构件被设置成纵向放置状态时,支承构件作为限定部,在由支承构件S33的支承部55(55a)按压着合页7的表面(横向放置状态下的上表面)的位置被卡止。
另外,由于支承构件与装置主体1通过突起部52与凹部53相互卡合而被定位,所以,合页7将被固定在其与装置主体1紧密接触的状态下。
在此,支承构件S33和支承构件M32是作为保持部而发挥作用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是以支承构件S33为保持部来发挥作用的,但是,即使在未设置支承构件S33时,也可以以上述的装置主体1的突起部52、和支承构件M的凹部53为保持部来发挥作用。
另一方面,原稿盖6是可以以铰支部6a、7b为支点相对于合页7进行转动来构成的。
在此,在原稿盖6以铰支部6a、7b为支点进行了转动时,如前所述,原稿盖6将在相对于合页7打开了大约40°的位置被合页7限定。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9所示,在原稿盖6相对于合页7打开了大约40°的位置,承受(支承)原稿盖6的支承部55(55b)被设置在支承构件S33上。
由此,可以确定纵向放置状态下的原稿盖6的打开角度,并且可以防止应力因原稿盖6的自重而集中在铰支部6a、7b上。
另外,在应力集中在铰支部6a、7b上时,如果上述应力对铰支部6a、7b的影响不大,那么,也可以不在支承构件S33上设置承受原稿盖6的支承部55(55b),而是通过原稿盖6与合页7之间的限定部来确定纵向放置状态下的原稿盖6的打开角度。
另外,如图32所示,在上述支承构件S33之中,至少在与合页7或与原稿盖6相接触的部分(即使是可能接触的部分也可)上,设有摩擦系数较大的弹性部件56。
如图32、图33所示,由于此摩擦系数较大的弹性部件56是以比支承构件S33主体上的支承部55高一些的方式被设置在纵向放置状态下的支承构件S33的合页7、原稿盖6一侧的,所以,不会发生支承构件S33直接接触合页7或者原稿盖6的情况。
因此,可以防止作为外观部件的合页7和原稿盖6受到损伤或者污染。另外,在打开了原稿盖6时,可以防止原稿盖6和支承构件S33因发生碰撞而产生的声音。
在此,作为摩擦系数较大的弹性部件56的材料,最好是聚氨酯、EPDM(乙烯丙稀橡胶)、硅橡胶等,硬度最好为Hs(肖氏硬度)=30~70度。
另一方面,在图24所示的支承构件容纳状态、即通常的横向放置状态下进行读取动作时,上述摩擦系数较大的弹性部件56的至少一部分,将位于装置主体1的底面(里面、背面)。
在这种状态下,上述摩擦系数较大的弹性部件56在结构上也将位于装置主体1的最下表面,这样,弹性部件56在上述的作用(防止受到损伤、污染)的基础上,还作为防止滑动防止部件而发挥作用,以防止横向放置时的图像读取装置整体产生滑动。
另外,支承构件最好被设置成与装置主体1成为一体的结构,但是,也不局限于此,支承构件被设置成可相对于装置主体1进行拆卸的结构也是可以的。
以下,对被设置在原稿盖6上的压接片材8进行说明。其中,压接片材8用于对被设置在原稿盖玻璃2上的原稿进行按压。
本实施方式中的压接片材8是这样构成的,即,在图29所示那样的图像读取装置处于纵向放置的状态下,压接片材8可以将原稿引导到原稿台玻璃2上的规定的位置。
如图33所示,在图像读取装置的纵向放置状态下打开了原稿盖6时,原稿盖6以合页7前端的凹部7b与原稿盖6后端部的凸部6a相互嵌合的嵌合部为支点进行转动。
通过原稿盖6的突起部18、合页7的突起部20、以及支承构件S33的支承部55(摩擦系数大的弹性部件56)来限定原稿盖6的转动角度,原稿盖6的姿势被维持在其相对于合页7而言打开了大约40°的位置。
对于这样的装置,在图像读取装置处于纵向放置状态下,成为压接片材8的最下部的端部57(压接片材8之中合页7一侧的端部)被设置成位于高低差58a(参照图10)附近。
在这里,在装置主体1与原稿台玻璃2之间的高低差58(58a、58b、58c、58d)之中,高低差58a为被设置前后方向(短边方向)的后端一侧(合页7一侧)的高低差。
高低差58a是作为原稿台玻璃2上的原稿的定位部(抵接部)而发挥作用的,在原稿被放置在原稿台玻璃2上时,原稿抵接高低差58a。
图33是详细表示上述高低差58a附近的简要剖视图。图36是图33所示的图像读取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如图33所示,在图像读取装置处于纵向放置状态下,并且在原稿盖6相对于合页7打开了大约40°状态下,原稿台玻璃2与片材部件8a最下端部57之间的距离c,比高低差58a的高低差d小,即c<d。
根据上述结构,在图像读取装置处于纵向放置状态下,在从上方设置原稿时,原稿的边缘(前端)沿着压接片材8或者原稿台玻璃2(被引导)一定能够到达高低差58a。
即,即使从某种程度的高度使原稿自由下落,原稿的边缘也会被引导到压接片材8或者原稿台玻璃2上而到达高低差58a。
所以,操作者在设置原稿时,直到原稿的边缘抵接装置主体1的高低差为止,没有必要保持原稿。
因此,可以简单而且可靠地设置原稿。
另外,无论是怎样强烈弯曲了的原稿,由于上述原稿被压接片材8或者原稿台玻璃2引导而达到高低差58a为止,所以,上述原稿可以更可靠地抵接高低差58a,因而可以进行更可靠的原稿设置,使操作性大幅度地提高。
(原稿台的原稿抵接部的结构)
如上所述,在原稿台玻璃2与组装原稿台玻璃2的装置主体1的开口部的边缘之间,设有高低差58(58a、58b、58c、58d)(参照图10、图16)。
在此,组装原稿台玻璃2的开口部,依照原稿而被设置成大致矩形形状(大致长方形),高低差58a、58b、58c、58d构成了长方形的四条边。在将原稿向原稿台玻璃2上设置之际,上述高低差58之中大致正交的两个高低差58a、58b,成为用于确定主扫描方向和副扫描方向上的原稿读取开始位置的原稿抵接基准(定位基准)。
被设置在成为上述原稿抵接基准的合页7附近的高低差58a,由于在使上述的支承构件成为纵向放置状态时位于最下部,所以,为了接住因重力而下落的原稿最好具有充分高的高度。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高低差58a被设定成离原稿台玻璃2的玻璃表面大致有3mm的高度。另一方面,在读取地图等较大的原稿时,人们希望因高低差导致的原稿的漂浮尽可能少,即,人们希望高低差58尽可能小。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以高低差58a为合页7附近的原稿抵接基准,位于与上述高低差58a相向位置的高低差58c,被设定成离原稿台玻璃2有0.5mm左右的高度。
而且,如图10所示,与上述两个高低差58a、58c分别正交的两个高低差58b、58d是这样构成的,即,两个高低差58b、58d在开口部的边缘不产生高低之差,并且它们的高度以逐渐变化的方式(渐渐地),分别从大约为3mm的高度变化到大约为0.5mm的高度。
因此,可以极大地消除不必要的高低差,亦即,可以极大地消除有可能给读取图像带来不良影响或者损伤原稿的主要因素。
根据这样的高低差结构,可以在图像读取装置的纵向放置状态时,可靠地接住所设置的原稿,而且还可以使地图等较大的原稿的读取性提高。
(压接片材结构)
图34是用于对仅将合页打开了60°时的压接片材与合页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的图,图35是在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用于对仅将合页打开了60°时的压接片材与合页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的图。
被组装在原稿盖6上的压接片材8,最好被做成这样的结构,即,从较薄的原稿的上表面按压上述原稿,并在原稿上有了皱褶或者弯曲时对其进行矫正,使原稿紧贴在原稿台玻璃2上,而且使不是读取装置照射光的多余的外界光线不射入到原稿上。
因此,以能够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遮掩原稿的方式来构成压接片材8。
一般的压接片材被组装到原稿盖上时,上述压接片材的边缘非常接近上述那样的组装了原稿台玻璃2的开口部的边缘(高低差58a、58b、58c、58d)的位置,亦即,上述压接片材的大小只比开口部稍小。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上述那样纵向放置状态下设置原稿时,很容易实现如下那样的关系,即,
(装置主体1上的原稿台玻璃2与压接片材8最下部的端部57之间的距离c)<(高低差58a的高低差(离原稿台玻璃2的高度)d)。
另一方面,如果将书等较厚的原稿D放置在原稿台玻璃2上,并关闭原稿盖6,那么,如图12、图13所示,原稿盖6将以其与合页7之间的铰支部6a、7b为中心依靠自重向下方折弯,成为由压接片材8按住较厚的原稿D的姿势。
在这种姿势下,原稿盖6相对于装置主体1而言的打开角度的姿势,被维持在大约0°。
在这种情况下,如图20所示,由压接片材8a和海绵等弹性部件8b构成的压接片材8,以被设置在装置主体1的后端部上的凹部1a和合页后端的凸部7a之间的嵌合部为转动中心进行转动。
这样,令人担心的是,在合页7可以进行转动的角度范围内转动了某一角度以上时,弹性部件8会撞到合页7。
这是因为,如上所述,压接片材8位于很接近开口部的边缘(高低差58a)的位置,而且弹性部件8b的合页7附近的端部60,被设置在与片材部件8a的合页7附近的端部57大致相同的位置。
为了避免上述碰撞情况,可以考虑使铰支部6a、7b的位置不变,而将被设置在装置主体1的后端部上的凹部1a与合页后端的凸部7a之间的嵌合部(转动中心)向装置后方错开,使合页7的转动角度变小,由此来避免干涉。
或者可以考虑,使片材部件8a的端部57离作为原稿抵接部的高低差58a有一定的间隙。
但是,采用上述那样的方法则会产生如下的弊端,即,装置体积变得庞大(前者的情形)、给读取图像带来不良影响或者使纵向放置时的原稿设置性变坏(后者的情形)。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5所示,已经使弹性部件8b比片材部件8a短。
即,在与由铰支部6a、7b构成的转动轴大致正交的方向上,弹性部件8b的端部与片材部件8a相比,前者被设置在较后者远离铰支部6a、7b的位置上。
通过上述那样来构成图像读取装置,就不会出现使装置变得庞大的情况,而且因为可以使原稿D可靠地紧贴在原稿台玻璃2上,所以不会出现给读取图像带来不良影响的情况,可以防止弹性部件8b接触到合页7。
另外,还可以可靠地对纵向放置状态下的原稿进行设置。
Claims (6)
1.一种图像读取装置,其通过盖部件按压住被设置在原稿台上的原稿,对上述原稿上的图像信息进行读取,在结构上包括:支承构件、和容纳部,
所述支承构件用于支承上述图像读取装置主体,使其处于纵向放置状态下,在这种状态下,上述原稿台被设置成相对于设置面而言大致直立的状态,
所述容纳部用于容纳上述支承构件,上述容纳部被设置在图像读取装主体的位于上述设置面一侧的底部,在图像读取装主体处于横向放置状态下,上述原稿台被设置成相对于上述设置面而言大致水平的状态时,该图像读取装主体的底部位于上述设置面的一侧,
所述图像读取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支承构件具有支承部和保持部,
所述支承部以可以转动的形式被设置在上述底部上,在将上述图像读取装置主体保持在上述纵向放置状态下时,所述支承部对图像读取装置主体的上述底部进行支承,
所述保持部用于保持上述图像读取装置主体位于设置面一侧的端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支承构件由在转动部相互串连连接的多个部件构成,在被容纳在上述容纳部内时,所述的多个部件通过上述转动部被折叠容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构件具有第一转动部件、第二转动部件、第三转动部件,
所述第一转动部件的一端被设置在上述图像读取装置主体上,使所述第一转动部件可以相对于上述图像读取装置主体转动,
所述第二转动部件的一端以可以转动的形式被设置在上述第一转动部件的另一端上,在上述纵向放置状态下,所述第二转动部件与上述设置面相向,
所述第三转动部件的一端以可以转动的形式被设置在上述第二转动部件的另一端上,在上述纵向放置状态下,在所述第三转动部件相对于上述第二转动部件而言打开了规定的角度的状态下,所述第三转动部件的转动动作由限定部限定,从而保持上述图像读取装置主体,
上述支承部由上述第一转动部件构成,上述保持部由上述第二和第三转动部件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部件具有合页部件和按压部件,
所述合页部件以可以转动的形式被设置在图像读取装置主体上,在纵向放置之际,所述合页部件位于图像读取装置主体的设置面一侧,并且具有大致平行于上述设置面的转动中心,
所述按压部件以可以转动的形式被设置在上述合页部件上,并按压被放置在上述原稿台上的原稿,在纵向放置之际,相对于合页而言,所述按压部件位于与设置面相反的一侧,
上述支承构件的上述保持部,在纵向放置状态下,通过按压上述合页部件来限定上述合页部件的转动动作。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纵向放置状态下,所述支承构件在其与上述盖部件相抵接的部分上具有摩擦系数较大的部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有上述摩擦系数较大的部件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在上述横向放置状态下,以与设置面相接触的方式被容纳在上述容纳部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379257/2004 | 2004-12-28 | ||
JP2004379257A JP3893393B2 (ja) | 2004-12-28 | 2004-12-28 | 画像読取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812465A true CN1812465A (zh) | 2006-08-02 |
CN100508548C CN100508548C (zh) | 2009-07-01 |
Family
ID=361213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510097463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08548C (zh) | 2004-12-28 | 2005-12-28 | 具有支承构件的图像读取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518768B2 (zh) |
EP (1) | EP1677509B1 (zh) |
JP (1) | JP3893393B2 (zh) |
CN (1) | CN100508548C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464770A (zh) * | 2014-06-26 | 2017-02-22 |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 图像读取装置和具备该图像读取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962746B2 (ja) * | 2004-12-28 | 2007-08-2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読取装置 |
JP4921062B2 (ja) * | 2006-07-28 | 2012-04-1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読取装置 |
JP4337855B2 (ja) * | 2006-09-20 | 2009-09-30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走査装置 |
US20100059649A1 (en) * | 2008-09-06 | 2010-03-11 | Pierce Alfred Buxton | Integrated Frame/Stand for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s |
US20110013351A1 (en) * | 2009-07-20 | 2011-01-20 | Mobile Monitor Technologies, Llc | Portable monitor |
JP6399289B2 (ja) * | 2014-07-17 | 2018-10-03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画像読取装置 |
JP6478007B2 (ja) | 2014-07-17 | 2019-03-06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開閉体の開閉装置及び画像読取装置 |
JP6390232B2 (ja) | 2014-07-22 | 2018-09-19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画像読取装置 |
US10887370B2 (en) * | 2014-12-18 | 2021-01-05 | Trading Technologies International, Inc. | Visual representation of a user interface |
JP6946938B2 (ja) | 2017-10-31 | 2021-10-13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画像読取装置 |
JP7452129B2 (ja) * | 2020-03-16 | 2024-03-19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FR2547243B1 (fr) | 1983-06-07 | 1986-06-20 | Buch Pierre | Calendrier de bureau |
JP3073121B2 (ja) | 1993-09-30 | 2000-08-07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表示機器の外装構造 |
US5480118A (en) | 1993-11-09 | 1996-01-02 | Cross; Carroll N. | Foldable easel display mount |
US6233064B1 (en) | 1998-06-27 | 2001-05-15 | Brian David Griffin | Vertically oriented window document scanner |
JP3359303B2 (ja) | 1998-09-17 | 2002-12-2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読取装置用のスタンド部材とこのスタンド部材付き画像読取装置 |
JP4603732B2 (ja) | 2001-02-21 | 2010-12-2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読取装置 |
US20030076548A1 (en) | 2001-10-22 | 2003-04-24 | Cheung Nigel M-F | Image capture device with stand |
TWI232672B (en) | 2003-05-14 | 2005-05-11 | Benq Corp | A hinge for connecting the book cover of an electric device |
JP3962746B2 (ja) * | 2004-12-28 | 2007-08-2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読取装置 |
JP3854980B2 (ja) * | 2004-12-28 | 2006-12-0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読取装置 |
-
2004
- 2004-12-28 JP JP2004379257A patent/JP3893393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5
- 2005-12-21 US US11/314,354 patent/US7518768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5-12-27 EP EP05028517A patent/EP1677509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05-12-28 CN CNB2005100974635A patent/CN100508548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464770A (zh) * | 2014-06-26 | 2017-02-22 |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 图像读取装置和具备该图像读取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
CN106464770B (zh) * | 2014-06-26 | 2019-01-15 |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 图像读取装置和具备该图像读取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7518768B2 (en) | 2009-04-14 |
EP1677509A1 (en) | 2006-07-05 |
EP1677509B1 (en) | 2011-10-12 |
JP3893393B2 (ja) | 2007-03-14 |
JP2006186771A (ja) | 2006-07-13 |
CN100508548C (zh) | 2009-07-01 |
US20060139701A1 (en) | 2006-06-2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060761A (zh) | 用于支架和电子装置的枢转机构 | |
CN1223963C (zh) | 图像传感设备及控制图像传感设备的信息处理设备和方法 | |
CN101060759A (zh) | 电子装置 | |
CN1196313C (zh) | 双面图象阅读设备 | |
CN1812465A (zh) | 具有支承构件的图像读取装置 | |
CN1682456A (zh) | 多显示设备 | |
CN1855983A (zh) | 图像读取设备 | |
CN1809085A (zh) | 倾斜式移动通信终端 | |
CN1494701A (zh) | 信息终端装置 | |
CN101056507A (zh) | 电子设备 | |
CN2795901Y (zh) | 原稿搬送装置 | |
CN1909590A (zh) | 摄像装置、图像校正方法以及程序 | |
CN1885899A (zh) | 图像合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和程序 | |
CN1531391A (zh) | 便携式终端及其打开或闭合的方法 | |
CN1152999C (zh) | 铰接结构和包含该铰接结构的便携式电子单元 | |
CN1617550A (zh) | 摄像装置以及照相组件 | |
CN1798234A (zh) | 图像读取装置 | |
CN1154034A (zh) | 信息读取装置 | |
CN1921541A (zh) | 图像扫描装置及多功能装置 | |
CN1477459A (zh) | 图像读取装置、包括其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 |
CN2803705Y (zh) | 成像装置 | |
CN1407331A (zh) | 谷物质量判断样品容器,判断器,样品排列夹具及方法 | |
CN1503551A (zh) | 图像传感器控制器、电子仪器以及图像传感器的控制方法 | |
CN1218917A (zh) | 图像处理装置及方法 | |
CN1248481C (zh) | 用于在非接触扫描期间保持文档聚焦的方法和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701 Termination date: 20141228 |
|
EXPY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